KR2f0038 宋名臣奏議-宋-趙汝愚 (master)


[089-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奏議巻八十九
            宋 趙汝愚 編
  禮樂門
   濮議上
    上英宗乞下有司議濮安懿王合行典禮
                韓 琦
臣等伏聞出於天性之謂親縁於人情之謂禮雖以義
[089-1b]
制事因時適宜而情必主於恩禮不忘其本此古今不
易之常道也伏惟皇帝陛下奮乾之健乗離之明擁天
地神靈之休荷宗廟社稷之重即位以來仁施澤浹九
族既睦萬國交歡而濮安懿王德盛位隆宜有尊禮陛
下受命先帝躬承聖統顧以大義後其私恩謹之重之
事不輕發臣等忝備宰弼實聞國論謂當考古約禮因
宜稱情使有以隆恩而廣愛庶㡬上以彰孝治下以厚
民風臣等伏請下有司議濮安懿王及譙國太夫人王
[089-2a]
氏襄國太夫人韓氏仙逰縣君任氏合行典禮詳處其
當以時施行治平元年五月上琦等時任宰輔尋得旨/候過仁宗大祥别取㫖次年四月再進呈
得㫖送太常禮院與兩/制已上同共詳定聞奏
    上英宗議乞依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
                王 珪
臣等謹按儀禮䘮服為人後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
者必以尊服服之為所後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
弟之子若子若子者言皆如親子也又為人後者為其
[089-2b]
父母報傳曰何以期也不貳斬也何以不貳斬也特重
於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又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大功傳
曰何以大功也為人後者降其昆弟也以此觀之為人
後者為之子不敢復顧私親聖人制禮尊無二上若恭
愛之心分施於彼則不得專一於此故也是以秦漢以
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推尊父母以為帝后
皆見非當時取議後世臣等不敢引以為聖朝法况前
代入繼者多宫車晏駕之後援立之䇿或出母后或出
[089-3a]
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惟宗廟之重祇承天
地之意於宗室衆多之中簡㧞聖明授以大業陛下親
為先帝之子然後繼體承祧光有天下濮安懿王雖於
陛下有天性之親顧復之恩然陛下所以負扆端冕冨
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徳也臣等愚
淺不逹古今竊以為今日所以崇奉濮安懿王典禮宜
一依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髙官大國極其尊榮譙
國太夫人襄國太夫人仙逰縣君亦改封大國太夫人
[089-3b]
考之古今實為宜稱治平二年六月上珪時任翰林學/士先是既有詔議珪等相顧不敢
先天章閣待制司馬光獨奮筆立/議議成珪即命吏以光手藁為案
    上英宗乞下兩制禮官詳定合稱何親
               韓 琦
臣等伏凖内降翰林學士王珪等奏崇奉濮安懿王典
禮一凖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髙官大國極其尊榮
譙國太夫人襄國太夫人仙逰縣君亦改封大國太夫
人考之古今實為宜稱者伏詳王珪等所奏未見詳定
[089-4a]
濮安懿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欲乞下王珪等詳定聞
治平二年/六月上
    上英宗議合稱皇伯    王 珪
臣等參詳眞宗大中祥符八年楚王元佐以皇兄詔書
不名仁宗即位涇王元儼以皇叔贊拜不名天聖五年
加詔書不名此國朝崇奉尊屬故事今濮安懿王於
仁宗皇帝其屬為兄於皇帝合稱皇伯而不名謹具狀
奏聞治平二年六月上時議者或欲稱皇伯考天章閣王/待制吕公曰真宗以太祖為皇伯考非可加於濮
[089-4b]
也/
    上英宗請集三省御史臺官再議
                韓 琦
臣等伏凖内降翰林學士王珪等狀稱臣等參詳國朝
崇奉尊屬故事今濮安懿王於仁宗皇帝其屬為兄於
皇帝合稱皇伯而不名者臣等謹按儀禮為人後者為
其父母報及按令文與五服年月勑並云為人後者為
其所後父斬衰三年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齊衰期即出
[089-5a]
繼之子於所繼所生皆稱父母又漢宣帝光武皆稱其
父為皇考今來王珪等議稱皇伯於典禮未見明有引
據狀請下尚書省集三省御史臺官定議聞奏治平二/年六月
上/
    上英宗乞如兩制禮官所議宋敏求
臣等謹按勑文稱儀禮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傳曰何
以期也不貳斬也何以不貳斬也特重於大宗者降其
小宗也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也曷為後大宗大宗者
[089-5b]
尊正統也疏曰此謂其子後人及來為父母在者欲其
厚於所後薄於本親抑之故次在孫後也儀禮謂本親
亦曰父母蓋追本其所自出若不明言父母則无辨别
亦无以為言也勑又曰令文與五服年月勑皆曰為人
後者為其所後父斬衰三年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齊衰
期即出繼之子於所生皆稱父母謹按令文五服年月
皆出於儀禮也勑又曰漢宣帝光武皆稱其父為皇考
謹按宣帝乃武帝之曽孫嗣昭帝後實孝昭孫屬也以
[089-6a]
其父為悼皇考宜也光武起於民間中興漢祚而推以
世數上繼元帝固非元帝親命為子以南頓君為皇考
宜也陛下既為仁宗皇帝親立為子矣仁宗乃陛下之
皇考也今若又以皇考之名加於濮安懿王臣等以為
甚非禮之不貳斬也尊無二上之義也勑又曰議稱皇
伯於典禮未見明有引據臣等謹按出繼之君稱本生
為皇伯叔則前世未聞也漢安帝紀載清河王薨但不
名爾此蔚宗特變常例也至於袁宏紀則亦名之安帝
[089-6b]
即位清河王尚在當時别無殊禮按本朝真宗謂秦王
為皇叔仁宗謂楚王昭成太子並為皇伯是則皇伯叔
之名在本朝稱之久矣蓋遵用舊文有所自也或以謂
可加為皇伯父者謹按荀子與史記並載周公自稱我
文王之為子武王之為弟成王之為叔父詩魯頌王曰
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箋曰叔父謂周公也成王告
周公曰叔父我立汝首子使為君于魯謂欲封伯禽也
是詩人追述成王封伯禽時周公尚在故稱叔父者是
[089-7a]
生稱之辭既沒則未有稱為叔父者又經書稱伯父叔
父同姓之臣也前代帝王多不通親屬冠於爵位之上
西晉則封皇從伯父望為義陽王皇叔父幹為平原王
亦生之稱又或謂皇伯考者謹按父與考存殁之稱考
者成也言其德行之成祖與考有君徳而成之也晉武
帝稱景帝明皇稱中宗本朝眞宗稱太祖皆曰皇伯考
是興王業履尊位乃可稱伯考也又或謂可依漢宣帝
故事稱親史皇孫如淳曰親謂父也謹按禮大傳曰親
[089-7b]
者屬也王制注曰周制太祖及文王武王二祧與親廟
四是自始祖至父皆稱親漢宣為昭帝孫屬乃得以悼
皇考為親與上皇考義同蓋親者父也皇考也不可以
稱也臣等謂今來褒崇濮安懿王宜如兩制禮官所議
以示萬世至公之法治平二年七月上/時以制誥判禮部
    上英宗乞如兩制禮官所議 吕大防
臣伏見自古人君臨御之始施為舉措必有以厭服天
下之心者或以至公大義或以深仁厚德非此二者不
[089-8a]
足以得天下之心漢髙祖除秦苛法與民更始者深仁
厚德也光武非平帝之親以天下思劉氏乃追繼元帝
之後不極尊其父祖者至公大義也至如太祖皇帝始
即位則除五代之苛酷禁從兵之巷市太宗皇帝始即
位則親試天下士補羡官者數百人真宗皇帝始即位
則放天下逋負數十萬緡仁宗皇帝景祐親政之初則
亦用考士補官之法四聖相繼率用此法者蓋知天下
之心不可以智巧得而可以公義結也伏自陛下臨御
[089-8b]
以來除禫之始天下之人顒顒觀望乃陛下結天下人
心之日而大臣曽不思慮者欲加濮安懿王非正之號
以惑天下之觀聽有識之士逺近驚歎以為大臣上負
先帝顧託而導人君于非義臣巳累狀奏陳備其本末
未䝉施行臣非不知阿順陛下聖意乃為自安之計然
臣荷陛下非次㧞擢置於言路親加訓奨形于誥諭臣
若不極于誠使陛下由此失天下之心臣復何顔以事
陛下伏惟少留聖意以社稷為計以天下人心為念以
[089-9a]
四聖親政之始皆有以得天下之心為法特頒手詔出
自聖斷濮安懿王典禮以兩制禮官之議為定則陛下
以至公大義結天下人心自今日始矣治平二年六月/上時任監察御
史裏/行
    上英宗乞如兩制禮官所議 范 鎮
臣等竊以為父母天下莫隆焉至于繼大宗則殺其服
何也大宗之統不可絶而父母有嫡長之奉也視其服
紀之隆殺而知聖人制禮之意也知名之不可以貳也
[089-9b]
名也者天下之辨也所以别嫌明微而不可以不謹也
為父母報云者記禮者之文其勢然也不可云為伯叔
報也律令亦猶是也漢宣於昭帝為孫光武於平帝為
祖容可以稱其父為皇考然議者咸以為非何也謂其
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統也陛下既稱仁宗皇帝為皇考
又欲稱濮安懿王為皇考則是兩統而又二父又重於
漢之失也非所以嚴宗廟也非聖人制禮之意也爾雅
父之昆弟先生為世父後生為叔父國朝之制伯叔兄
[089-10a]
弟子姪皆加皇字今濮安懿王於仁宗皇帝為先生則
陛下亦宜依爾雅及國朝故事稱皇伯而不名如前議
為便至於漢之稱皇考稱帝稱皇立寝廟序昭穆皆非
陛下聖明之所法今以儀禮及漢諸儒論議魏明帝詔
凡五篇其間議有是非事有當否惟陛下裁處之大抵
祖儀禮者為合乎經也治平二年六月上時為翰林學/士判太常寺執政怒召鎮責曰
詔書云當令檢詳何遽列上耶鎮曰有司得詔書不敢/留即以聞乃其職也柰何更以為罪于是臺官自中丞
賈黠以下各有奏/乞早從王珪等議
[089-10b]
    上英宗論不當罷集議乞别降詔以王珪等
     議為定        吕 誨
臣伏覩近降勑命下尚書省集三省御史臺定議濮安
懿王稱皇伯不合典禮未見明有引據續准手詔以論
議不一權罷集議當令有司博求典故庶合禮經者臣
竊以朝廷既知議論不一當辨正是非參合衆意明所
適從豈可事未有定遽罷三省集議還付所司詔命反
復非所以示至公於天下也輙徇愚見敢以上聞臣謹
[089-11a]
按儀禮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蓋為大宗後當為大宗
斬還為小宗周不貳斬明於彼而判於此也又按令文
與五服年月勑出繼之子於所繼所生皆稱父母稱父
母者所以别其本正於後也在屬籍當行除附斯令之
意又可明也如漢宣光武皆稱父為皇考者二帝上承
本宗皆非旁繼於今事體略不相𩔖據王珪等議濮安
懿王於仁宗皇帝其屬為兄於皇帝合稱皇伯而不名
於禮得矣及引元佐元儼稱皇叔皇兄之𩔖皆本朝典
[089-11b]
禮安得謂之无據臣竊原敕意直欲加濮安懿王為皇
考與仁廟同稱如是則尊有二上而服有二斬禮律之
文皆相戾矣臣恭以陛下鱗躍藩邸入繼大統南面尊
臨皆先帝之徳也俯終祥禫尚未遑廟謁遽有斯議搢
紳之士皆未為然方陛下躬勤孝養上奉慈闈承顔猶
懼其不足矧復顧私恩别親疎而忘大義哉就如有司
循情酌禮以濮安懿王為考仙逰為妣示於中外得為
安乎臣竊謂兹事非出清衷必佞臣茍悦聖情二三輔
[089-12a]
臣不能為陛下開陳正論又将啟其間隙違背禮義惑
亂人情忘先帝之眷倚陷陛下於非正得謂之忠乎臣
伏望陛下開廣聖慮精勤孝治不作無益以害至公既
罷三省集議當别降詔㫖以王珪等議為定以前後所
獻不一之論盡降出外辨正是非明其罪罰寘之於法
可以渙釋羣疑杜絶邪論不然何以明陛下之無私判
中外之深惑傳之永久所損不細臣備員臺憲敢不盡
言唯冀睿哲斷之於中早賜施行以息浮議治平二年/六月上時
[089-12b]
為侍御史知雜事初執政請集百官議意朝士必有希/合而臺諌皆是王珪等所定議論洶洶太后聞之内出
手詔切責琦等且欲緩其事須太后/意解遂降詔罷議故誨亟下此奏
    上英宗論不當罷集議乞别降詔以王珪等
     議為定        趙 瞻
臣伏見比下兩制儒臣㑹議濮安懿王稱親以仁宗皇
帝早年鞠養陛下于宫掖遂于往歲下明詔以陛下為
皇子嗣承顧命柩前即位故用為人後者為子之義特
重大宗典禮甚明則濮王實仁宗之兄於陛下尊行為
[089-13a]
伯昭然無疑而議者復稱禮拜所生所養猶有父母之
文以為論難明知禮無兩父貳斬之義乃取文辭一字
以亂正典且如文有去婦出母去巳非婦出不為母不
書其名将何以攷又稱漢宣光武追尊父為皇考且孰
不知宣與光武逺繼祖世不為昭元之子妄傳為義詿
誤聖朝昔漢董宏阿附丁傅開發邪議師丹守正終折
僭號至魏明帝敕戒公卿則曰敢為佞邪導諛時君謂
考為皇稱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今夫為臣而
[089-13b]
自為董宏之行復待陛下不以魏明之賢上負先帝下
背所學詭引文辭諷為詔意遂下三省臺官集議朝廷
正士莫不發憤欲建正論今且復頒手詔以為論議不
一權罷此㑹仍俾有司博求典故臣愚聞命竊謂未允
且衆議未上安知不一國家議事本擇僉謀委一有司
孰若多士典章㳂革莫不講聞今云博求豈復如此蓋
由邪説直塞羣言不思據經自欲作古存著未定之意
沮格前議之端中外讙驚指名有在趨嚮如此心迹可
[089-14a]
察伏乞陛下昭示不一之議廷詰立異之黨如彼於禮
經為是即可施行或臣與前議為非請從誅竄况國之
䇿命不當因循朝之縉紳豈乏學問願敕建議之者使
與臣等對辨邪正一定以慰天下之望治平二年六月/上時為侍御史
    上英宗乞行禮官所奏典故 吕大防
臣等累具封章為濮安懿王典禮乞依兩制臣寮定議
伏覩手詔再下禮官詳求典故切知太常禮院已具典
故奏陳臣等於今月二十一日同到中書咨議執政臣
[089-14b]
寮皆稱禮官奏状留中不下兼臣等曽親奉徳音且候
禮官檢討至今多日未聞施行伏縁陛下臨御之初敦
叙皇族自燕王已下各加恩禮更封進國恩榮兼至况
濮安懿王於陛下有顧復之恩封國優崇宜極人臣之
典而不宜在諸王後矣特以大臣立議太過禮不時舉
致物論不同中外驚歎遂使追崇之禮至今闕然仰虧
陛下孝思之義而未厭四方顒顒之望非所以榮親而
廣盛徳也臣等愚陋以為濮安懿王典禮抑禮而不舉
[089-15a]
不若屈情而亟行伏乞禮官所奏典故早下有司施行
如禮将使安懿如在之靈樂於陛下之中禮太廟降觀
之鑒喜於陛下之至公顒顒之望四海如一治平二年/六月上時
為監察御/史裏行
    上英宗乞行禮官所奏典故 司馬光
臣聞聖人舉事與衆同欲故能下協人心上順天意洪
範曰三人占從二人言蓋國有大疑則决之於衆自上
世而然矣臣伏見嚮者詔羣臣議濮安懿王合行典禮
[089-15b]
翰林學士王珪等二十餘人皆以為宜凖先朝封贈期
親尊屬故事凡兩次㑹議無一人異辭所以然者蓋欲
奉濮王以禮輔陛下以義也而政府之意獨欲尊濮王
為皇考巧飾詞説誤惑聖聽不顧先王之大典蔑棄天
下之公議使宗室疏屬皆已受封贈而崇奉濮王之禮
至今獨未施行此衆人所以怫欎而未為稱惬者也或
者恐陛下未能决知二議是非臣請更為陛下别白言
之政府言儀禮令文五服年月敕皆云為人後者為其
[089-16a]
父母即出繼之子於所繼所生皆稱父母臣按禮法須
指事立文使人曉解今欲言為人後者為其父母之報
若不謂之父母不知如何立文此乃政府欺罔天下之
人謂其皆不識文理也又言漢宣帝光武皆稱其父為
皇考臣按宣帝承昭帝之後以孫繼祖故尊其父為皇
考而不敢尊其祖為皇祖考以其與昭帝昭穆同故也
光武起布衣誅王莽親冒矢石以得天下名為中興其
實創業雖自立七廟猶非太過况但稱皇考其謙損甚
[089-16b]
矣今陛下親為仁宗之子以承大業傳曰國無二君家
無二尊若復尊濮王為皇考則置仁宗於何地乎政府
若以二帝不加尊號於其父祖引以為法則可矣若謂
皇考之名亦可施於今日則事理不侔矣設使仁宗尚
御天下濮王亦萬福當是之時命陛下為皇子則不知
謂濮王為父為伯若先帝在則稱伯没則稱父臣計陛
下必不為此行也以此言之濮王當稱皇伯又何疑矣
今舉朝之臣自非挾姦佞之心欲附㑹政府誤惑陛下
[089-17a]
者皆知濮王稱皇考為不可則衆志所欲亦可知矣陛
下何不試察羣臣之情羣臣誰不知濮王於陛下為天
性至親若希㫖迎合不顧禮義過有尊崇豈不於身有
利而無患乎所以區區執此議者但不欲陛下失四海
之心受萬世之譏耳以此觀之羣臣之忠佞邪正甚易
見矣臣願陛下上稽古典下順衆志以禮崇奉濮安懿
王如王珪等所議此亦和天人之一事也治平二年六/月上時為天
章閣待制/知諫院
[089-17b]
    上英宗乞令樞府大臣同定典禮是非
               吕 誨
臣竊以國朝承五代餘弊文武之政二府分領任重體
均其實一矣然而軍國大事皆得合議今議崇奉濮王
此事體至大者始欲集三省合議而終不謀于樞府臣
所未喻兩制及臺諫官論列者半年外臣抗䟽言者不
一而樞府大臣恬然自安如不聞知訖無一言以正朝
廷典禮豈所謂以道事君固如是耶今佞人進説惑亂
[089-18a]
宸聽中書遂非執守邪論當有以發明經義解釋羣疑
臣欲乞中㫖下樞密院及後來進任兩制臣寮同共詳
定典禮以正是非久而不决非所以示至公于天下也
治平二年十二月上/時為侍御史知雜事
    上英宗乞正宰執懷邪詿誤之罪
               吕 誨
臣等聞豺狼當路擊逐宜先姦邪在朝彈劾敢後伏見
參知政事歐陽脩首開邪議妄引經證以枉道悦人主
[089-18b]
以近利負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號将陷陛下於過
舉之譏朝論駭聞天下失望政典之所不赦人臣之所
共棄哀威之失既難施於聖朝褒猶之姦固莫逃於公
論當屬吏議以安衆意至如宰臣韓琦初不深慮固欲
飾非傅㑹其辭詿誤上聽以至儒臣輯議禮院講求經
義甚明僉言無屈自知已失曾不開陳大臣事君詎當
如是曽公亮及趙㮣備位政府受國厚恩茍且依違未
嘗辨正此而不責誰執其咎臣等地居言職勢不敢嘿
[089-19a]
請尚方之劍雖古人所難舉有國之刑况典章猶在伏
請致脩于理及正琦等之罪以謝中外且議既不一理
難並立昔師丹之説行則董宏坐其罪董宏之論勝則
師丹廢于家臣等及脩豈可俱進言不足用願從竄謫
上不辜陛下之任使下不廢朝廷之職業臣等之志足
治平三年正月七日與吕大防范純仁趙瞻同上時/為侍御史知雜事先是誨等前後十一奏乞依王珪
等議早定濮王典禮皆不報乞/免臺職又不報至是遂劾奏之
    上英宗再論宰執懐邪之罪 吕 誨
[089-19b]
臣等近列狀奏彈參知政事歐陽脩首啟邪議加濮王
非正之號稱引無據阿諛不忠乞下有司議正其罪及
宰相韓琦等不當飾非遂過宜加顯責至今未䝉施行
竊以自古人君之御天下未嘗不以人心為本得之則
中才可以免危亂失之則賢智不能保治安故曰民猶
水也可以載舟可以覆舟人心之得失可不謹哉豈有
身備大臣與國同體希合上意内營已私移過於人君
失望於天下為臣之惡莫重於斯伏惟陛下紹膺大統
[089-20a]
稱尊御極生育之恩禮宜追厚然當俟先帝祥禫之既
畢陛下徳澤之已行然後講求典禮褒崇本親况修博
識古今精習文史明知師丹之議為正董宏之論為邪
利誘其衷神奪其鑒廢三年不改之義忘有死無二之
忠仁宗虞主始祔陵土未乾而遽開越禮之言欲遵衰
世之跡致陛下外失四海臣庶之心内違左右卿士之
議原脩之罪安得而赦陛下自臨御以來厲精為治遇
災而懼則有周宣之風至誠感神則蹈虞舜之德至如
[089-20b]
徽稱所加却而不受皆前代難行之節治朝可紀之政
推而行之和氣可致然而中外人情囂然不安者良由
邪説震驚大義未定今不正濮王之禮則無以慰羣心
不罪首惡之臣則無以清朝政伏望聖慈早出臣等前
後章奏付外施行治平三年/正月上
    上英宗以言不行居家待罪 吕 誨
臣等自去秋以來相繼論列中書門下不合建議欲加
濮王非正之號不䝉開納又于近日臣等三次全臺列
[089-21a]
狀奏彈參知政事歐陽修不當首啟邪議導諛人君及
韓琦曽公亮趙槩等依違傅㑹不早辨正乞下有司議
罪亦未䝉付外施行蓋由臣才識淺陋不能開悟聖心
早正典禮又不能擊去姦惡肅清朝廷遂致大議久而
不决中外之人謗論洶洶若安然尸禄不自引罪則上
成陛下之失徳下隳臣等之職業臣等已将元授御史
告身隨狀繳納自今月二十二日更不赴臺供職居家
待罪伏望聖慈早賜黜責治平三年正月上是時執政/密議欲令皇太后下手書勇
[089-21b]
濮王為皇夫人為后皇帝稱親又令上下詔謙遜不受/尊號但稱親即園立廟以示非上意誨等聞之遂上此
奏上以御寳封告勑遣内侍趣誨/等入臺誨等雖受告猶居家待罪
    上英宗論濮安懿王稱安懿皇
               司馬光
臣聞諸道路未知信否或言朝廷欲追尊濮安懿王為
安懿皇審或如此竊恐不可陛下既為仁宗後於禮不
當顧私親臣先時言之已熟不敢復煩聖聽今臣不知
陛下之意固欲追尊濮王邪前世帝王以旁支入繼追
[089-22a]
尊其父為皇者自漢哀帝為始其後安帝桓帝靈帝亦
為之哀帝追尊其父定陶恭王為恭皇今若追尊濮安
懿王為安懿皇是正用哀帝之法也陛下有堯舜禹湯
不以為法而法漢之昏主安足以為榮乎仁宗恩澤在
人淪於骨髓海内之心所以歸附陛下者為親受仁宗
之命為之子也今陛下既得天下乃加尊號於濮王海
内聞之孰不解體又安足以為利乎夫生育之恩昊天
罔極誰能忘之陛下不忘濮王之恩在陛下之中心不
[089-22b]
在此外飾虗名也孝子愛親則祭之以禮今以非禮之
虗名加于濮王而祭之其于濮王果有何益乎三者無
一可而陛下行之臣竊惑之此蓋政府一二臣自以鄉
者建議之失已負天下之重茍欲文過遂非不顧于陛
下之德有所虧損陛下從而聽之臣竊以為過矣臣又
聞政府之謀欲託以皇太后手書及不稱考而稱親雖
復巧飾百端要之為負先帝之恩虧陛下之義違聖人
之禮失四海之心政府之臣秖能自欺安能欺皇天上
[089-23a]
帝與天下之人乎臣願陛下急罷此議勿使流聞逹於
四方則天下幸甚臣今雖不為諫官然曏日已曽奏聞
身備近臣遇國家有大得失不敢不言治平三年正月/上光時為龍圗
閣直學士/兼侍講
    上英宗論濮安懿王稱親  吕公著
 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后手書吾近聞羣臣議請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多日未見施行吾再閲前史乃
 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譙國太夫人王氏襄國太夫/人韓氏仙逰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仍尊濮安懿
 王為濮安懿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后皇帝手詔朕/面奉皇太后慈㫖為議濮安懿王典禮久未施行已
[089-23b]
 降手書付中書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逰縣君任氏令朕稱親仍尊濮安懿王為濮
 安懿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后朕以方承大統懼德/不勝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崇之典豈易克當且欲
 以塋為園増置吏卒守衞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奉/祠事皇太后諒兹誠懇即賜允從宜令中書門下依
 此施行中書劄子奉聖㫖宗朴候服闋與除/節度觀察留後主奉濮王祠事改封濮國公
臣伏覩降敕下太常禮院濮安懿王皇帝稱親臣忝預
禮司曉夕惟慮義有未安不敢自嘿竊以稱親之説蓋
用漢宣帝時有司奏請史皇孫故事謹按皇孫即宣帝
所生之父宣帝為昭帝後是以兄孫遥繼祖統於漢家
[089-24a]
無貳考之嫌史皇孫初無爵諡有司奏請之始故且稱
親其後既已立諡秖稱悼園然則親字非所以為稱謂
且陛下以聖明之徳仁宗皇帝㧞自旁支入繼大統雖
天下之人三尺童子皆知陛下濮王所生今但建立園
廟以王子承祀是於安懿王無絶父之義於仁宗皇帝
無兩考之嫌可謂兼得之矣其親字既稱謂難立且義
理不安伏乞更不施行治平三年正月上公著/時判太常寺奏入不報
    上英宗乞追罷園廟指揮  吕 誨
[089-24b]
臣伏覩六月中敕下議濮王典禮引漢宣光二帝稱考
故事今月二十三日詔不敢當皇太后追尊父皇母后
之禮且欲以塋為園立廟俾王于孫以奉祠事臣愚以
為今日與漢宣事體不同當時太子與皇孫俱死于外
因其地𦵏之故曰戾園悼園即位後八年有司言父為
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因
園為寢後議者以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者乃謂
堯舜禹湯周文漢髙受命之君非謂繼統為後者考廟
[089-25a]
悼園宜毁勿修乃從其請今濮王陪塟熈陵别子孫之
序奉邑守衞皆巳嚴具必欲别起園寢增廣制度當須
改卜易其靈竁不惟熈陵隔絶亦與潤王分别顧其典
禮疑有未安漢悼皇止一子是為宣帝雖承大宗不可
絶小宗之祀故建立寢廟不為過矣議者猶曰考廟悼
園宜毁勿修蓋禮不踰閑而當專意於昭帝也况濮王
嗣續衆多奉祀何闕陛下不專意於仁廟而復顧於私
親示諸天下其如公議何臣竊原二詔之意盡出首議
[089-25b]
之臣全襲定陶之事遂追哀帝之迹向言權罷人皆竊
笑今日且欲誰其取信衷誠接下猶或違之譎詭示人
何可久也陛下獨不念先帝恩德七廟威靈陟降在庭
禍福所繫臣雖甚戇内實寒心伏望聖慈克崇孝道無
惑邪説黷亂典章俯順人心仰答天意其園廟指揮特
行追罷首議之臣不可寛宥慰安中外兹為急務臣繳
納綸誥擅去官守之罪不敢茍避早冀黜謫治平三/年正月
上時為侍御/史知雜事
[089-26a]
    上英宗言母后不宜自出詔令
               范純仁
臣伏聞皇太后手書追尊濮王為皇夫人為后陛下巳
降勑命施行竊以追崇濮王之事始因中書不正之譏
陛下謙謹未行之間聞皇太后曾降手書切責政府因
此權罷今皇太后復降命令追崇為皇始末不同天下
将何取信况皇太后自撤簾之後深居九重未嘗預聞
外政豈當復降詔令有所建置蓋是政府臣寮茍欲遂
[089-26b]
非掩過不思朝廷禍亂之原耳且三代已來未嘗有母
后詔令施於朝廷者自秦漢已後母后方預㓜主之政
自此權臣欲為非常之事則必假母后之詔令以行其
志往往出於逼脅而天下不幸不知事由權臣今陛下
以長君臨御於兹四年萬幾之務當出宸斷内奉慈闈
唯宜竭仁孝之誠盡四海之養而已豈須更煩房闥之
命參紊國章一開其端流弊極大異日或為權臣矯託
之地甚非人主自安之計也伏望陛下深察臣言追寝
[089-27a]
前詔凡繫濮王典禮陛下自可採擇公議而行何必用
母后之命施於長君之朝也臣方待罪於家日俟誅竄
而區區之誠不能自已者尚冀一悟明主之聽以安宗
社臣雖萬死亦復何恨治平三年正月上時為侍/御史詔諭純仁等供職
    上英宗黜責歐陽修   吕 誨
臣等今月二十四日列章論奏濮王典禮雖去殊號首
議之臣未加顯黜及乞正臣等不合納告去職之罪依
前居家俟命並未䝉開納上忤威顔戮有餘責内存忠
[089-27b]
憤死而後已伏縁臣等本以歐陽脩首啟邪議詿誤聖
心韓琦等依違附㑹不早辨正累具彈奏乞付朝典近
覩皇太后手書追崇之典並用哀威衰世之事乃與政
府元議相符中外之論皆以謂韓琦密與中官蘇利渉
髙居簡往來交結上惑母后有此指揮蓋欲歸過至尊
自揜其惡賣㺯之跡欲蓋而彰欺君負國乃敢如此陛
下知其不可急降手詔雖去殊號然而尚許稱親復建
議之罪未正典刑陛下縱以輔臣同議勢難全責而脩
[089-28a]
為首惡豈宜曲貸凡人臣得罪君上猶或可赦脩乃得
罪祖宗故無可赦之理自來大臣有過為憲司所劾例
皆闔門憂畏拜章引咎蓋權勢之臣理當如是今脩氣
貌揚揚出入如故又復巧作姦狀熒惑中外陛下聖鑒
清明觀脩為人稍失控御何所不至伏望特出聖斷将
脩黜責臣等亦有不合納告去職之罪亦乞一時施行
臣等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臣等與脩理不兩立脩茍不
黜臣等終無就職之理治平三年/正月上
[089-28b]
 
 
 
 
 
 
 
 宋名臣奏議巻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