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f0038 宋名臣奏議-宋-趙汝愚 (master)


[119-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奏議巻一百十九
            宋 趙汝愚 編
  財賦門
   新法十一
    上哲宗乞罷青苗法    蘇轍等
臣等屢有封事乞罷青苗皆不䝉付外施行伏以王安
石吕惠卿創行此法以來天下之士惟王吕黨人欲以
[119-1b]
青苗進身者則以其法為是其他士大夫上自韓琦富
弼中至司馬光吕誨范鎮下至臣等未有一人以為便
者方安石惠卿用事忠言壅塞不得施用小民無告飲
泣受害今者二聖臨御盡革弊事天下欣欣日望青苗
之去而近日刪立舊法益更滋張中外狐疑不曉聖意
切聞近日左右臣僚有以國用不足欲将青苗補其闕
乏者聖心未察是以為之遲遲臣等雖愚以為自古為
國止於食租衣税縱有不足不過輔以茶鹽酒税之征
[119-2a]
未聞復用青苗放債取利與民争錐刀之末以富國强
兵者也藝祖太宗之世四方未平中國至狹嵗嵗用兵
其費不貲及真宗東封西祀遊幸亳宋造立宫室仁宗
結契丹平定西戎翦滅南冦此皆非常大費而常賦之
外無大增加未聞必待青苗以濟國今二聖恭儉安静
無為四海之富與祖宗無異何憂何慮而欲以青苗富
國乎臣等以為皇帝陛下覽政帷幄未能博聴羣議聴
納之道於斯實難竊謂臣下每有獻言宜一切折以公
[119-2b]
議彼既欲散青苗而臣等以為不可陛下受其所言而
臣等封事遂留中不出不知陛下何以斷其是非而信
之如此之篤乎陛下必欲決此深疑即當盡出臺諫所
言付之三省使之公議得失不當隠忍不辨是非而隂
用其言也如衆議必以罷之為是即乞早賜裁斷以慰
民心必以罷之為非亦乞顯行黜讁以懲臣等狂妄元/祐
元年八月同王巖叟朱光庭王覿上轍時為右司諫狀/申三省陳四害自是始詔罷俵散青苗錢後數日巖叟
光庭等入對延和殿上曰青苗錢已罷巖叟曰此非陛/下聖徳髙明何以能行天下幸甚上曰又恐國用不足
[119-3a]
奈何目下未覺五七年後恐不足巖叟對曰恐非陛下/所憂青苗是困民之法今既罷之數年之後民将自足
民既足國家何憂不足又曰太皇太后一身則得恐數/年之後教他官家缺用不便巖叟曰陛下但自今日養
民力政已成太平豐盛之世矣却不須如此過憂又曰/今不可比祖宗時縁添起宗室百官不少國家所入却
只這箇是巖叟曰自古國家有厯世數百年者何嘗逐/旋增賦斂自然亦足上曰可知又曰今固不敢用兵然
怎生不防他對曰勸陛下今日養民力政為欲以防邊/㓂若無事時困却民力不知緩急之際却於何取之上
曰邊㓂多變詐何可保對曰陛下但務安静彼豈不願/安静巖叟又進曰天下有四民若四民各安其業便是
國家富足之道今四民已安業矣自古人主志在富足/則必致困民若在飬民則國家将自富巖叟又曰孔子
言不患貧而患不安願陛下省察臣等方事陛下若他/日於國家不便豈敢贊陛下行之上曰這箇則可知巖
[119-3b]
叟又進曰陛下若如此憂不足恐小人窺伺聖意妄獻/功利之説以迎合切不可信必誤陛下上曰這箇則不
到得光庭曰放債富國終不是好事上曰此則可知上/曰太皇太后在簾中何由知外事全賴輔弼得人及臺
諫官公正言事巖叟光庭等皆謝曰/賴陛下聴納臣等所以得盡愚忠
    上哲宗論役法合從民便令轉運司定奪
                文彦博
臣切聞天下諸路差雇役法朝廷雖已降指揮而至今
未定頗煩擾臣檢會始初司馬光閲天下臣庶奏章多
言出錢雇役其法不便遂却復差役之法然司馬光所
[119-4a]
言甚詳而節目頗繁恐州縣不一一通曉而又朝廷置
局詳定議論不一必難通行臣等以謂差役之法本州
縣常事其來久矣皆素有定法及其末流不容無弊故
當隨時刋改臣曾累具劄子奏乞先令州縣刺史令佐
從民利便各議定其法縣申州州申轉運司看詳定奪
奏聞如得允當即降下施行蓋朝廷大號令必當自上
而下州縣差役常理須自下而上則各從民便以天下
之廣郡縣之衆不可以一切之法行之行之必互有妨
[119-4b]
礙而局官及諸臣僚紛然上言各任已見不同知利害
及秖付所司别無與奪以至州縣希望朝廷風㫖至今
其法未定益滋狡吏侵擾若如前請且各付逐路郡縣
定奪利害各從其便庶幾下民早得息肩元祐元年十/一月上時為
平章軍/國重事
    上哲宗乞因災異講求差雇二法
                李 常
臣聞漢䇿曰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
[119-5a]
於今臣學荒識淺智慮不明豈足以知天烏足以考古
又況所謂善言者耶雖然誦詩書之文服師友之訓稽
夫往昔驗諸當今以觀天下之際若有可以言者輒妄
陳一二干鈇鉞之誅惟陛下裁擇臣伏見今嵗已來日
色無光雷不時震怒風屢發甘澤弗降上天示變殆非
偶然質之前書甚可畏也易曰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日
者君象也照臨下土暉曜所燭無有不及不容有所掩
翳而光烈弗舒者也震迅以時發揚隠伏者雷也刑威
[119-5b]
之象也不容於發生之辰寂然收聲使人無所懼憚也
鼓動萬物幽微必達者風也號令之象也不容狂怒輒
發蕩然無時以抑止甘雨者也雨之所及膏潤悦澤長
養嘉穀惠澤之象也不容更越時序枯槁百生若無意
於哀矜者也臣自不雨以來博行訪問雨澤愆少唯王
畿獨甚雖請禱備至而嘉應未臻沉隂欲雨輒復隨起
霡霂微潤尋復收霽天其或者将以此警懼陛下乎且
古之聖王不以災譴為患患政刑有所不至耳茍能恐
[119-6a]
懼省察修明政刑而災譴不弭者未之有也臣夙夜伏
思陛下臨御以來發政施仁莫不本之先王法乎至徳
唯恐一物或失其所聴言納善從之如流唯恐設施未
當害及元元宜乎和氣感召風雨順理以佐百穀以寛
疲瘵矣又自闕雨至今陛下焦勞惻怛憂形言色奔走
幣祝致誠乎天地山川及羣小祀親臨軒陛以寛宥獄
命官四出以察寃滯然而終未獲應者将政令之大者
有所未盡歟先儒謂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
[119-6b]
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臣伏見今日政令之最大
而設施未安致人情不和者役法是也役法之大溥及
四海窮邊逺徹山農野叟無不繫其利害休戚今自改
更以來日見未便户部雖巧為損益以求可行猶朽木
糞牆本根不善終不能必當四海之人形聲靡和嗸嗸
莫訴而陛下曾未之察也執政大臣曾未之䘏也觀望
百執事鉗口奉行曾未之告也然則陛下之明有所蔽
而不徧照乎四國矣威刑見玩而有所拂矣號令差忒
[119-7a]
而設施失當矣徳澤不及乎黔黎而欲時雨之應期何
可得耶臣請詳言力役之為平民患差與雇利病重輕
之不同夫耕農之人身常在野而不見官府入城市
天下之情所同願也自租庸調法廢版籍不明差役寖
弊國朝因仍前代雖加損益不免就版籍隨重輕等第
差科然破家産廢農業非一日之積矣熙寧中講知差
法之弊天下州鎮凡因色役害民之事例皆裁減如衙/前主
管㕑庫承符散從手力/充場庫子接送之𩔖也就其不可減者悉使召而賦錢
[119-7b]
平民平民隨力出錢無事於公家遂得以身常在野不
見官府入城市孰便於是耶雖然方是時奉令之臣取
民過多務於贏積遂有輸錢不逮之歎農民愈貧之憂
而不聞其免徭役而事農業於家為病也陛下即位之
初采納羣言念嵗嵗輸錢為非農人之事又不供力役
以為非古遂一切罷之復行差法方詔㫖初下愚民未
知被差之為害臣於是時亦不能盡知如此四逺之人
蓋嘗呼而相慶矣行之既久始覺其患有加於嚮日何
[119-8a]
也蓋差法之廢十有餘年版籍愈更不明宜重役者輒
輕宜輕役者反重交相糾決獄訟紛然因縁為姦公行
賕賄鄉寛户多者僅有休息之期鄉狹户窄者頻年在
役況今無限田之制上等極力之人昔輸錢有嵗百貫
者今止差為弓手嵗雇弓手一名以代身役不過用錢
三四十貫中下人户舊出錢不過三貫至二貫而雇承
符散從手力之𩔖不下三十貫以是校之勞逸苦樂殊
為不均至相倍蓰矣然則今所改法徒能使上等人户
[119-8b]
優便安閒而第三第四等困苦日甚詩云哿矣富人哀
此惸獨正謂是也昔臣待罪户部嘗獻議曰法無新陳
便民者良法也論無彼已可久者確論也既而典司邦
憲亦屢以此干冒聖聰有司收格曾莫之省以臣料之
人情豈甚相逺哉不過謂業已施行憚於改易殊不知
茫茫四國仰訴無由蚩蚩微命相顧受敝聚為不和之
氣上動天鑒豈國家之盛事耶臣前所奏尚欲令富者
輸錢貧者出力折衷二法而為書今也博訪輿言詳究
[119-9a]
民瘼在上者既無寛剰之求則下户皆願出錢矣而又
四方風俗或不同利害或不一當差而願雇者有之誠
能使四方隨俗以為法不以一偏之好惡示四方官吏
不得觀上所好惡而講法其歸主於寛民便俗上下均
一無有偏重而已今示以一偏之意而為法使四海沸
騰細民窮困朝廷晏然不知慮卿士大夫畏忌不敢言
況希合之人為監司與夫守令哉持之不以介諸懐使
陛下致天怒於上人怨於下豈國家社稷計耶臣謬司
[119-9b]
典憲陛下許其察利害言得失復有所顧避而不言則
臣上負朝廷下孤百姓罪不容誅矣伏望聖慈察天意
之甚微特詔一二詳練民事臣寮使與賤臣就差雇二
法取便百姓者修正之無牽新書無執舊説吾民以為
善矣庶乎災變可消和氣可格天下幸甚天下幸甚元/祐
四年三月上時/為御史中丞
    上哲宗乞力主差役    劉安世
臣伏見朝廷欲變役法今将四年選官置局講求利病
[119-10a]
天下之議悉使折衷而承詔立法之意唯以仁民愛物
為務謂嘉祐差役之制已便矣然當時嘗見其害者今
則損而去之元豐約束之制民以為利者今則取而益
之至於風俗之殊尚南北之異宜而本諸人情裁以國
論隨方立條罔不具備而更申以明詔諭㫖郡縣若施
行之際或窒礙而未通節文之間或疏略而未盡更俾
建明為之增損有以見陛下至仁厚重謹民事之深意
也新書之下輿情慰恱中外帖息初無間言而姦邪之
[119-10b]
人内懐顧望造播横議必欲沮壊至一二小臣敢執偏
見妄進邪説欲罷差役依舊募雇當職官吏不能為朝
廷固守法度而依違遷就屢有變更天下人情莫不疑
惑此最當今之大患也臣聞自古取民之道止於粟帛
與民力而已三者皆生之無窮而取之不竭故堯舜三
代以來莫之能廢議者乃謂不役其身止令輸錢則公
私利便而可以久行臣請有以折之國家泉貨經費所
資設官鼓鑄嵗有定額民或盜為罪至論死今弃其易
[119-11a]
出之力而責其難致之錢固已非理又使上户止納數
千則優游卒嵗日益兼并下户自來無役者例使加賦
日朘月削寖以困窮損九分之貧民益一分之上户輕
重倒置孰甚於此臣竊謂以一家一嵗觀之則輸錢若
省而易給以終身累嵗計之則所出不貲而難供今聚
斂之臣唯欲誅剥生民而不為天下乆長之慮其可信
哉議者又謂人户輪差不及三畨處恐差役太重臣亦
有以折之且治平之前天下户口一千二百七十餘萬
[119-11b]
而舊法役人五十三萬六千餘人元豐之口一千八百
三十五萬九千有奇較之治平已增五百六十餘萬而
新定役人止於四十二萬七千餘人比之舊法却減十
萬九千之額謂之輪差不足亦已過矣然而天下州縣
或有連值凶嵗人户流離畨次不足之處則在有司通
融補助必不可以小節而廢大法也臣伏觀國家受命
以來百有餘年差役之法已更六聖隨時損益既皆中
理考觀已試之效固可行之不疑而累年於兹尚容移
[119-12a]
奪臣竊謂知法之未良改之不可不速知法之已善守
之不可不固今差法已善陛下正當善守之執政大臣
尤宜協心體國堅堲邪説而乃縱使姦慝倡為異論撓
動人情惑亂天下故議者謂今日紛紛之患不在於無
知之庶民而特在於挾邪之士大夫也臣聞執狐疑之
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羣枉之門願陛下
特奮乾剛力主差役深詔執政固守初議毋使輕徇浮
言妄有變易庶幾祖宗之成法不為姦人之所奪天下
[119-12b]
幸甚
  貼黄契勘自行差法後來臣僚執一偏之見妄有
  申請衝改事目不少其間甚有疎略牴牾反為民
  害者欲望聖慈特降指揮下户部畫一條析聞奏
  執政聚議除利害的確須合更張及一州一路自
  有所置不可通用外其應縁邪説遷就變動去處
  並乞却令依舊施行所貴法度純一天下不惑元/祐
  五年五月上時/為左諫議大夫
[119-13a]
    上哲宗論愛民當如父母愛子
                范純仁
臣今月初五日上殿奏事䝉聖慈面賜詢問臣有奏對
未盡事理今合再具敷陳䝉聖問先朝青苗等法臣對
以先朝愛民之意本如父母愛子而立法付之乳媪若
乳媪茍欲應法而無愛心則赤子必生他患更為王安
石立法非是激以賞罰所以官吏急切尤為民害尋聞
徳音謂當時不須立賞臣以奏陳他事未暇詳對今合
[119-13b]
子細敷陳大凡朝廷立愛民之法不若示愛民之意法
行則拘迹茍且應命意通則隨事便宜宣布實惠今陛
下愛民正如父母念逺處嬰兒若不教乳媪愛子之心
而特為立乳哺燥濕藥餌之節而使行則乳媪将不問
兒之大小肥瘦虚實之異及臨時飢渴疾病好惡之情
一切執用其法則嬰兒必不自適徒益生其疾苦至有
不能言而夭横者多矣此豈父母之本心哉不若選擇
乳媪而委之使各盡其愛兒之心飢渴燥濕隨事得宜
[119-14a]
而字養之則嬰兒皆自便適其康壯矣今朝廷愛天下
之民為立徭役補助之法付之監司守令而行之将不
問俗之同異民之好惡利病及施行先後一切守法强
民而行則民将失耕田鑿井之樂增加疾苦無告而流
亡者多矣此豈朝廷之本意哉蓋拘以文法之害也況
天下親民之官能知民疾苦利害者十中無一復能以
朝廷立法之意推而合於民心者又加少焉能合於民
而不顧身之得失違上之喜怒肯盡已心而行者百無
[119-14b]
一矣如何使朝廷徳澤下究而民不受其弊哉臣願朝
廷如臣乳媪之喻選舉監司守令教之以愛民之意則
将有實惠及民不煩朝廷立法而天下安矣其青苗等
法若當時雖不立賞不免擾民元祐初朝廷聞而更之
至今人以為便元祐八年十二月右僕射范純仁匄外/上面諭吕大防曰純仁有時望不宜去
卿其為朕留之亦遣中使趣純仁歸府又遣中使趣純/仁入見純仁既入見上此奏先是大防欲用侍御史楊
畏為諫議大夫要純仁同書名奏擬純仁曰上新聴政/諫官當求正人畏傾邪不可除因不敢與聞遂固争避
位大防不寤竟超遷畏為禮部侍郎畏尋上疏乞講求/神宗法制以成繼述之道上即召畏登對自是悉召用
[119-15a]
熙豐舊人實/畏發之焉
    上哲宗論御試䇿題    蘇 轍
臣伏見御試䇿題厯詆近嵗行事有欲復熙寧元豐故
事之意臣備位執政不敢不言然臣竊料陛下本無此
心其必有妄意陛下牽於父子之恩不復深究是非逺
慮安危故勸陛下復行此事此所謂小人之愛君取快
於一時非忠臣之愛君以安社稷為悦者也臣竊觀神
宗皇帝以天縱之才行大有為之志其所設施度越前
[119-15b]
古蓋有百世而不可變者矣臣請為陛下指陳其略先
帝在位近二十年而終身不受尊號裁損宗室恩止袒
免減朝廷無窮之費出賣坊場雇募衙前免民間破家
之患罷黜諸科誦數之學訓練諸将慵惰之兵置寄禄
之官復六曹之舊嚴重禄之法禁交謁之私行淺攻之
策以折西戎之狂收六色之錢以寛雜役之困其微至
於設抵當賣熟藥凡如此𩔖皆先帝之聖謨睿算有利
無害而元祐以來上下奉行未嘗失墜者也至如其他
[119-16a]
事有失當何世無之父作之於前而子救之於後前後
相濟此則聖人之孝也昔漢武帝外事四夷内興宫室
財賦匱竭於是修鹽鐵榷酤平準均輸之政民不堪命
幾至大亂昭帝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光武顯
宗以察為明以䜟決事上下恐懼人懐不安章帝即位
深鑒其失代之以寛豈弟之政後世稱焉及我本朝真
宗皇帝右文偃武號稱太平而羣臣因其極盛為天書
之説及章獻明肅太后臨御攬大臣之議藏書梓宫以
[119-16b]
泯其迹及仁宗聴政亦絶世不言至今韙之英宗皇帝
自藩邸入繼大臣過計創起濮廟羣議洶洶者數年及
先帝嗣位或請復舉其事寢而不荅遂以安靖夫以漢
昭章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聖豈其薄於孝敬而輕事
變易也哉蓋事有不可以廟社為重故也是以子孫既
獲孝敬之實而父祖不失聖明之稱此真明君之所務
不可與流俗議也臣不勝區區願陛下反覆臣言切勿
輕事改易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嵗不用之人
[119-17a]
懐私忿而以先帝為詞則大事去矣臣不勝憂國之心
冒犯天威甘俟譴責紹聖元年三月上/時為門下侍郎
    上哲宗論御試䇿題    蘇 轍
臣近以御試䇿題有欲復熙寧元豐故事之意尋具劄
子論先帝所行善政見今遵行者自已非一其間事有
過差元祐以來隨宜修改以安天下者正是子孫孝敬
之義未審陛下以臣言為然否然臣竊觀自陛下親政
於今已是半年臣等日侍清光若聖意誠謂先帝舊政
[119-17b]
有不合改更自當宣諭臣等令商量措置今自宰臣以
下未嘗略聞此言而忽因策問進士宣露密㫖中外聞
者莫不驚怪如家人父兄欲有所為子弟有不預知而
亟與行路謀之可乎臣聞兩喜必有溢美之言兩怒必
有溢惡之言喜怒不忘於心而以議天下之政必有過
甚而不平者朝廷雖有今昔之異其實一家欲有所為
當愛惜事體豈可如仇讐之相反唯患不速也哉頃者
元祐之初初議改更亦未免此病故役法一事隨改隨
[119-18a]
復數年而後稍定臣於此時初為諫官後為御史每言
差役不可盡行而河流不可强遏上下顧望終不盡從
陛下以此察之臣非私元祐之政也蓋知事出怱遽則
民受其病耳議者誠謂元豐之事有可復行而元祐之
政有所未便臣願陛下明詔臣等公共商議見其可而
後行審其失而後罷深以生民社稷為意勿為此怱怱
則天下之幸也
  貼黄臣竊見章惇昔任樞密院與司馬光争論役
[119-18b]
  法其言有曰免役之法利害相雜又曰見行役法
  今日自合改更又曰自行免役所遣使者不能體
  先帝愛民之意差役舊害雖已盡去而免役新害
  隨而復生今者正是更張修舉之時又曰凡改更
  政事固有不可緩者有可以緩者如京東西保馬
  緩一日則民間有一日之害此不可緩者也如役
  法嵗月之間改更了當誠不為緩陛下謂章惇豈
  欲破壊元豐故事者哉而言猶若此則元祐更改
[119-19a]
  誠不為過矣紹聖元年三月十四日上御集英殿/試進士䇿曰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
  之徳有舜禹之學憑几聴斷十九年之間凡禮樂/法度所以惠遺天下者甚廣朕思述先志拳拳業
  業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英于廣殿䇿之以當世/之務冀獲至言以有為也夫是非得失之迹設施
  於政而效見於時朕之臨御幾十載矣復詞賦之/選而士不加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可雇可
  募之説雜而役法病或東或北之論異而河患滋/賜土以柔逺也而四夷之侵未已求利以便民也
  而商賈之路未通至于吏員猥多兵卒尚缺饑饉/薦至㓂盜尚蕃此其故何也夫可則因否則革唯
  當之為貴聖人亦何心焉子大夫其悉意陳之無/隠中書侍郎李清臣之詞也二十六日賜進士畢
  漸以下及第出身時初考官取荅䇿者多主元祐/楊畏覆考専取主熙寧元豐者故漸為之首轍上
[119-19b]
  此奏詔以散/官知汝州
    上哲宗論大臣唱紹述之説 常安民
臣竊惟今大臣為紹述之説者其實皆借此名以報復
私恩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張商英元祐
時上吕公著詩求進其言諛佞無恥士大夫皆傳笑之
及近為諫官則上疏乞毁司馬光吕公著神道碑周秩
在元祐間為太常博士親定司馬光諡為文正及近為
言官則上疏論司馬光吕公著乞斵棺鞭尸陛下察此輩
[119-20a]
之言果出公論乎朝廷凡事不用元祐例至王珪家䕃
孫五人皆珪身後所生乃引元祐例許奏薦近日講復
官制職事官不帶職寄禄官不帶左右至於權尚書侍
郎獨以林希李琮之故不復改易如此等事謂之公心
可乎故凡勸陛下紹述先帝者皆欲託先帝以行姦謀
謂他事難以惑陛下若聞先帝則易為感動故欲快恩
讐陷良善者須假此以移陛下之意不可不察宣仁聖
烈皇后甚得人心前日陛下駕幸秦楚國夫人第澆奠
[119-20b]
及輟朝并命勑葬諸費從官給人人無不歡呼髙遵惠
為侍郎士論皆以為當聞吳厚向得罪出於宣仁之意
近聞待制舍人再繳而大臣尚欲再下願陛下主張此
事以順人心今權臣恣横朋黨滿朝未嘗一言及之唯
知論元祐舊事力攻已去臣僚臣荷陛下奨拔不敢負
恩摧枯拉朽之事臣實恥為之舉朝嫉臣誣陷非一臣
賦性愚直恐終不能勝朋黨之論願乞外任以避之紹/聖
二年九月上時為監察御史/尋罷言職送吏部與知軍
[119-21a]
    上徽宗論紹述      陳 瓘
臣竊惟天下萬事而人主所當問者一事而已用人是
也堯舜之法試而後用是以九年然後見伯鯀之罪厯
試然後知大舜之聖不試而用其失多矣陛下欲開
言路首還鄒浩取其有既往之善可謂得已試之材允
合人心無可正救而聞御史中丞安厚卿尚縁往事論
浩罪惡欲寢已成之命自明前舉之當其説以謂先朝
之事且當遵承國是所繫不可輕改臣請以祖宗故事
[119-21b]
明其不然昔唐介之忤仁廟也内指貴妃外詆宰相竄
於嶺表昭示天下是則鄒浩盡忠之言何異於唐介先
帝一時之怒何異於仁祖仁祖有日新之意久而變通
是以還介於一年之内先帝有日新之意未及改命而
弃天下於數月之間愛君之人念此傷痛光續前緒正
在今日豈有事事不改而可以謂之善繼天下皆非而
可以執為國是乎國家一繼一述皆本於孝善繼人之
志善述人之事以太平之久自堯舜三代乃至漢唐皆
[119-22a]
不及焉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孰大於此若夫不改父之
臣與父之政則是孟莊子之所謂孝耳戰戰兢兢何足
為天子道哉陛下居武王繼述之位而執法之臣揚孟
莊子不改之説曲徇其請則臣下享因循之利從公議
則聖主被愆忘之譏非上誤朝一以私意風憲之職當
如是乎然則鄒浩既來安厚卿可去矣雖聖度寛容姑
爾含貸而明示好惡亦不可緩黜幽之典宜自安始伏
望即降指揮以警列位天下幸甚元符三年二月/上時為右正言
[119-22b]
    上徽宗論國是      陳 瓘
臣竊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古之聖王以百姓之心為
心故朝廷所謂是非者乃天下之公是非也以國是之
説其文不載於二典其事不出於三代唯莊王之所以
問孫叔敖者乃戰國一時之事非堯舜之法也然其言
夏桀商紂不定國是而以合其取捨者為是不合其取
捨者為非則是孫叔敖之意亦不敢以取捨之私害天
下之公是非也若取捨簡擇一以私意合我者是異我
[119-23a]
者非此楚莊王所不取也豈聖時之所宜用哉所有國
是故事一件謹録奏聞元符三年八月/上時為右司諫
    上徽宗乞以四次改更前事為鑒
                陳 瓘
臣竊見自熙寧以來至今三十餘年天下之事已經四
次更改熙寧改治平元豐改熙寧元祐改神宗紹聖改
宣仁凡所行之事各有先後次第若逐一開敷張陳方
見本末今據臣所見畫一具析於後
[119-23b]
 一熙寧之初宋興已得一百八年太平日久天下之
  事理合變革神考所以大有為也是時専任王安
  石凡安石所惡之人盡加疎外斥逐如司馬光范
  純仁等人數甚多
 一元豐之時王安石既去神考獨攬威柄凡安石所
  惡之人漸却收用至元豐末年神考因事覺悟大
  改熙寧之意蘇頌王存之徒皆為侍從孫覺李常
  之徒漸次進擢蘇軾自貶所放歸司馬光加資政
[119-24a]
  殿學士如此之𩔖甚多但檢當時日厯可以盡見
 一宣仁垂簾之初先帝沖幼用司馬光母改子之説
  不待三年大改先政此既往欲速之失也臣謂改
  之是也欲速非也
 一紹聖之初大改元祐此乃必致之理天下皆知其
  然然以用事之臣自任私意既不師古又絶人言
  所以有誤朝政
右四次改更所行之事略已具析如前臣愚所望乎今
[119-24b]
日者唯願陛下以前事為鑒而已神考變通之意念念
日新熙寧之初廢流俗而用安石熙寧之末用人惟已
當時日厯所記差除之日可以考也紹聖大臣専以私
意主張王氏違神考日新之緒述安石熙寧之迹凡先
朝之政所以膏潤天下者皆以為王氏之澤也所謂不
敬其親而敬他人悖徳民無則焉負神考而欺先帝此
政事之所以乖錯而天之所以不助也書曰若稽古帝
堯又曰若稽古帝舜又曰若稽古大禹又曰若稽古皋
[119-25a]
陶自古聖君賢臣皆以稽古為先既往之事有可法者
有可鑒者可以自得矣人主之學其要在此紹聖大臣
假託經義用士大夫進取之學支離虚誕欺惑先帝其
罪與晉之王衍無異范甯曰王衍之罪大如桀紂事可
考而知也元符三年/九月上
    上欽宗論紹述      吕好問
臣聞之古人有言好惡不愆民知所適事無不濟又曰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夫所謂好惡者求合夫聖人之
[119-25b]
道不使邪説詖行害夫至當之理此用人之難未若聴
言之難也陛下即位以來躬行節儉視朝至於日旰求
言甚切不問髙下屈已聴納此堯舜三王之用心也然
而羣臣趨向非一識有淺深或有包藏私意務行其説
或有遂其前非一逞怨忿此不可不察也本朝開基垂
統一百六十餘年聖聖相承天下寧治可因否革未嘗
拘執自章惇蔡卞首建紹述之説後蔡京得志專用此
術以濟其姦建隆以來凡所施為皆弃而不講獨指熙
[119-26a]
寧元豐號為紹述及其所行有顯然違於熙寧元豐之
法者則又曰此神宗皇帝之志也若以志言之何所考
據何往而不可為哉此蓋妄假國論實為身謀已成之
效灼然可知至於擠排善𩔖箝塞忠言以正為邪以是
為非行之數十年間遂使朝廷無可用之才有司無可
久之法公私空竭戎狄侵侮當是時也在廷之臣無有
為朝廷施一嘉謀出一奇䇿者陵遲之弊一至於此其
為蠧害見於今日伏自陛下受天明命表正萬邦首去
[119-26b]
邪慝招延善人天下之士解䝉釋蔽如醉醒寐覺四方
稱快若出一口陛下前日手詔有云必求實是此乃為
政之大體也然邪正難辨是非難分正者固自以已為
正矣而邪者亦自以已為是也既自以為正既自以為
是真偽相雜實未易分此乃用人之難未若聴言之難
也陛下天資聖明理無不燭然衆言淆亂亦安得而遽
辨之哉然臣有一説請試言之夫所謂實是者行之而
朝廷尊安四民樂業乃為實是行之而朝廷困弱四民
[119-27a]
失業則非是陛下若驗之於已行之事已用之説則成
敗可見不必逺求也臣前日面陳未盡委曲今輒敢再
申其説浼瀆聖聴伏望陛下燕閒之餘一賜省覽臣不
勝拳拳之至
  貼黄蔡京専以紹述劫持上下然拆尚書省改左
  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修殿中省官制等公然違背
  神宗皇帝聖恩其他不可一二數也伏乞鑒察靖/康
  元年上時為/御史中丞
[119-27b]
    上欽宗乞罷青苗     吕好問
臣竊見陛下嗣位之初民心仰戴中外胥悦雖㓂敵深
入人無異意何者天下之人知有休息之日凡所舉動
皆順其意所下詔令皆以從祖宗之法為言也今既日
久矣陛下圖治之意雖未少改於前而徳澤不能下究
民心歡悦漸不如初何也蓋由軍旅未戢祖宗之法未
行議論之臣借以為詞而奉法之吏倚以為姦也祖宗
之法今雖未得盡行其間有可行之以順民心者何為
[119-28a]
而不為哉臣請舉其大者青苗斂散之法於民為害最
甚於官都無利益方今州縣常平錢等率無見在每年
俵散之時多以虚劵科率逐都保正長等其實請錢者
多是州縣官户公人違法冒名無所不至及送納時只
送息錢逐年登帶縣道吏人又因斂散之際恣行乞覔
此實無窮之患也民間病此數十年矣今春陛下既降
詔㫖從祖宗之法用事之臣如此等事自當即罷今乃
遷延却避例不敢言其意不過恐異日天下平定復行
[119-28b]
紹述之説則已受黜責爾遂使朝廷冒虛數斂實怨可
為痛心疾首臣願陛下出自聖意将青苗斂法先次改
罷明告天下以固民心其他非祖宗之法逐漸改正行
下以息異議無疆之業不勝幸甚
  貼黄臣切詳當今法度固須參詳處置然後施行
  唯青苗斂散之法有害無利灼然可見不須更行
  討論伏望聖慈特賜主張施行靖康元年上先是/紹聖二年七月蔡
  京乞下有司檢會熙寧元豐青苗條約參酌増損/適今之宜立為定制九月遂詔府界諸路應縁常
[119-29a]
  平斂散等事除今來申請外並依元豐/十年已行條制至是好問始論及之
 
 
 
 
 
 
 
[119-29b]
 
 
 
 
 
 
 
 宋名臣奏議巻一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