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f0038 宋名臣奏議-宋-趙汝愚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奏議巻十五
            宋 趙汝愚 編
  君道門
   用人三
    上神宗論果於用善斷於去惡
               孫 覺
臣聞易否泰之辭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内陽而外隂
[015-1b]
内君子而外小人則為泰泰者通而治也小人道長君
子道消内隂而外陽内小人而外君子則為否否者閉
而亂也易之意謂天道不能無隂陽人道不能無小人
君子若陽氣盛長萬彚通達則羣剛用事而隂伏於外
矣聖人在上賢人道亨則君子用事於内小人在外矣
君子小人迭相消長迭相勝負譬圓方之不相入氷炭
之不同器然聖人在上則賢人出見於世將以有為此
其氣𩔖感通自然之應也易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
[015-2a]
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𩔖
也臣又聞傳曰舜有大功二十舉十六相去四凶也舜
之治天下功徳多矣傳不言其他而以八元八凱之進
於朝鯀共工驩兠之流於外以為功謂舜能辨羣臣之
正邪處君子小人而當於内外則朝廷清明天下大治
萬務雖衆何以加於此哉臣又聞管子曰齊桓公之郭
問其父老郭何以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
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
[015-2b]
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然則人主有善
善惡惡之心於用舍之際遲疑而不忍及其久邪臣進
而正臣退小人得志而君子潔身以去則其不亡者希
矣臣又聞書曰爾無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
先王之典謂人主所任以為耳目者必皆正人吉士則
其行篤實其言忠信所以道上者皆先王之法言也人
主之患莫大於昵近小人小人之言人主不必盡用萬
一見聴害政大矣古之人君亦有知其小人而用數以
[015-3a]
役之者初則愛其才藉其力謂可以駕馭而用之及其
既久狎熟慣習先意承㫖卜射人主所好惡之事焉人
主忽不自覺其説茍得行則正人相引去而亂敗随之
矣故曰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也
臣竊惟陛下以堯舜之質濬明不世出之才即位未幾
進退大臣如數白黑四海九州莫不注心拭目以望太
平而朝廷之上忠邪混淆君子齰舌而不敢言正人徊
徨而欲去嵗且再朞而功緒落落未有治安之漸以陛
[015-3b]
下之明判此無難者然優游牽制有所不忍恐其有以
得於陛下而陛下惑猶未解也若爾則臣知陛下之計
誤矣陛下幸少垂意臣言法否泰之象使君子小人各
得内外之常處以成虞舜進賢去佞之大功果於用善
斷於去惡不為郭父老所憂一清耳目之路使先王之
典日陳於前臣知天下不足治太平不難成也熙寜元/年七月
上時為右正/言供諫職
    上神宗論内外大小臣不和由君子小人並
[015-4a]
     處         富 弼
臣伏䝉聖造擢冠宰司雖步履尚艱稍稽入覲屢得
寛告跧跼私門然不敢安居常思當今切務欲伸報
塞而事頗紛綜固非筆墨可盡今且以一事最大者
仰塵天聴伏惟聖慈更賜裁察夫君臣之道本是一
體君者元首也執政者股肱心膂也諌官御史侍從
論思者耳目也内外羣有司者筋肌支節血脈也體
若具備方得成人為君者上下之官亦具而無闕方
[015-4b]
得成國為國者正如為人之體也人之體一脈不和
則為疾矣君之國一官不和則為害矣體之不和為
疾最大者股肱心膂也國之不和為害最大者執政
也夫執政者輔賛萬㡬為國大臣日至君前議論天
下之事賞善罰惡進賢退不肖喜怒繫乎人情之舒
慘邪正繫乎朝廷之盛衰是執政者天下之所觀望
羣有司之所師表也執政不和則羣有司安得而和
哉羣有司不和則萬務安得而治哉萬務不治則天
[015-5a]
下之民受其弊矣民既受弊則國家喪亂隨之此萬
萬必然之理也是故為國者欲求治且安非天下和
不可也欲天下人和非中外官司皆和不可也欲中
外官司皆和非執政先和不可也執政者乃朝廷教
令之所出天下治亂之所繫也安得不和也尚書臯
陶曰同寅恊恭和衷哉注衷/善也周武王曰紂有億兆夷
人離心離徳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徳注夷/平也康王曰三
后協心同底於道注三后周公/君陳畢公也夫三后皆當時聖賢此
[015-5b]
足見聖賢若不和亦不能同致其道也且夫執政者和
則𩔖無猜疑所議皆合事必極其理盡其善然後行下
人固悦服而稟從之承流宣化風動草偃遂使天下䝉
其利則豈有不治而安者乎及其至也乃能致昇平而
令國家享祚於數百年者矣昔西漢陳平為右相周勃
為左相勃既誅諸呂平以勃功髙遂以右相推勃及平
對文帝決獄治粟事有條理勃自知能不如平復推平
為右相唐太宗召宰相房喬議政喬以杜如晦能㫁大
[015-6a]
事如晦復謂喬善謀而太宗卒用喬䇿兹四相者非用
心至和以天下為任安肯互相推薦為國逺慮如是之
切而不自争勝耶此乃臣前所謂執政者和則致時昇
平使國家享祚數百年之明效也若執政者不和則議
事之間動有疑貳或忿争於官府或辨别於君前咸蓄
不平之心必無至當之論假使彊自牽合終成乖戾互
相厭苦隂肆傾擠門下賓朋助為搖撼彼此窺伺是非
分拏貪逞私憾之讐何䘏公家之事既行於下人不悦
[015-6b]
服而不肯稟從淪胥展轉遂至天下受其弊則豈有不
衰而亂者乎其甚者至有賈禍召亂為國大患而不可
救者矣昔唐憲宗相裴度時方鎮跋扈度勸帝用兵諸
道叛亂者悉皆歸服憲宗遂成中興之業王室大振既
而誤用李逢吉為相逢吉大姦邪嫉度功令門下朋黨
號八闗十六子者創造謗訕百般中傷以至撰作謠䜟
謂度有天分憲宗既惑度遂罷去㝷致河朔徐汴再陷
賊庭王室復弱矣僖宗用鄭畋盧擕為相争黄巢邀請
[015-7a]
節旄事擕以畋語至切遂拂袂投硯而起喧於都下然
衆議畋語為是擕議為非時又用宰相王鐸為都統出
討黄巢擕大不悦益固執不與巢節旄只授以率府其
意欲激黄巢之怒使鐸功不成以快巳志殊不以天下
安危為慮而僖宗不明終用擕説巢果大怒擁衆百萬
自嶺表横行天下是時大亂無一州一縣不用兵者俄
而兩京陷没僖宗幸蜀生民塗炭之極自古無比久之
巢雖漸敗而朱温自巢軍投來終移唐祚自號大梁兹
[015-7b]
二相者營私徇巳用心不公擠陷忠良敗壞時政或剪
弱王室或覆亡宗社為臣至此隕族何足償此臣前謂
賈禍召亂為國大患而不可救者之明效也以此足見
執政者和與不和實繫乎天下治亂之本存亡之機也
如人股肱心膂之疾可以喪其生也至於諌官御史侍
從論思及内外羣有司亦不可謂其小職而容有不和
也茍有不和則如人耳目筋肌支節血脈之疾安得謂
其小而不治之使和平哉周武王曰紂有臣億萬惟億
[015-8a]
萬心予有臣三千唯一心夫三千者舉其内外官也成
王曰庶官惟和不和政厖注厖/亂也禮曰和者天下之達道
也漢劉向亦曰衆賢和於朝萬物和於野昔賢又以烹
調鼎鼐更張琴瑟操執轡馭合煉藥石設多方以為喻
者或大或細未有不以和為主也為君者不可不察也
不可不謹所擇也夫内外小大之官所以致其不和者
何哉正由乎君子小人並處其位也蓋君子小人方圓
不相入曲直不相投貪亷進退不相侔動静語黙不相
[015-8b]
應如此而望議論恊和政令平允安可得邪安可幸而
致耶易泰卦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時自泰矣否卦小
人道長君子道消則時自否矣若使君子小人並位而
處其時之否泰必無兩立之理君子常寡小人常衆則
小人必勝君子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
悶萬一小人不勝則隂相交結互為朋比駕虛交扇白
黒雜揉千歧萬轍眩惑主聴必得其勝然後肯巳也小
人既勝則益復肆毒於良善梟心虺志無所不為所以
[015-9a]
自古泰而治世少否而亂世多者亦止由乎小人常勝
君子常不勝之所致也小人但能為亂不得致治若小
人或能致治則易更三聖必不於小人道長之時謂之
為否也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大抵諸聖以意象
配君子小人而分善惡至多不可悉數也易曰小人不
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也夫小人者
聖賢無不鄙而惡之故易曰小人而乗君子之器盜思
奪之矣詩曰憂心悄悄愠于羣小此皆聖賢鄙惡小人
[015-9b]
之甚者也書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
注棄叛/咎災也此謂用小人則民叛而天降災也仲尼曰君
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荀子亦曰君子小人相反也夫小
人所為既與君子相反戾則安可使之並處哉所議安
能得其恊和哉夫天子無官爵無職事但能辨别君子
小人而進退之乃天子之職也自古稱明主明君明后
者無他惟能辨别君子小人而用舎之方為明矣其若
煩思慮親細故則非所以用明之要也夫前車者後車
[015-10a]
之所望也古事者今事之所鑒也仲尼刪書於堯舜大
禹皆稱曰若稽古傅説戒髙宗亦曰事不師古以克永
世匪説攸聞恭惟皇帝陛下稟上聖之資嗣累朝之業
纉服未久勤勞巳至更望考前世盛衰治亂之迹近代
安危存亡之機凡於選求力辨邪正所喜者未可遽用
之所怒者未可遽棄之禮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者是也又人所毁者未必為惡人所譽者未必為善仲
尼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者是也孟子尤於
[015-10b]
進退善惡之説至詳齊宣王問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
捨之孟子對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
戚可不慎歟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
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
不可勿聴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聴國人皆曰不可然後
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夫一國之人皆曰賢皆曰不
可亦可以謂之出於衆議而不可不從之也然孟子尚
以謂未可信而進退之猶復躬自察焉直俟王親見其
[015-11a]
果賢則用之親見其果不可則去之此所以大防姦人
朋𩔖毁正譽邪也亦所以防偏見者以丹素甘辛而好
惡之差也蓋恐用捨或爽則所損多也實謹之至也茍
如是而失之者尚恐不免然終鮮矣陛下君臨天下必
不得如孟子之辭盡聞天下所議論若夫左右之説及
在廷諸人之語則皆可聞之矣然固未可遽信而遽行
之更在博詢而叅校之也所詢之者須詢於可詢者也
詢之必不肯誤陛下也若詢及姦險浮薄不正之人則
[015-11b]
向所謂愛憎毁譽偏見者皆有焉有之則邪正錯亂是
非混淆陛下至英至睿亦莫得而辨之也兹事雖自古
聖王亦以為至難臯陶曰在知人在安民禹曰惟帝其
難之帝謂堯也仲尼獨取堯比之如天尚以知人安民
為難况自堯而後者哉由是而語陛下可不謹之謹之
又謹之大抵有天下者得人則治而安不得人則亂而
危至甚則又遂繫乎存亡也臣前所援據特一二而巳
但且欲證臣狂瞽非臆説焉其有在方册者比比皆
[015-12a]
是不可殫引陛下開巻則見之矣惟望謹之謹之又謹之
熈寜二年二月上時為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上神宗論責君子太重奬小人太深
               范純仁
臣累言張靖不合責降薛向不合仍加奬用不䝉聴納
縁臣備位諌垣職在箴補時政非是賞罰差失必須竭
力陳論况臣曽任陜西親見向之姦迹豈敢偷安茍禄
結舌保身况居聖神之朝當盡彊直之説愚臣自叨近
[015-12b]
職固亦上體聖心無非奬善旌能去邪黜枉深欲明示
好惡將使天下風從而乃執政之心喜人承順故不能
分别邪正以致賞罰不平使天下之人有疑於陛下必
謂督責君子太重崇奬小人太深委近習則務優容而
來其言用臣僚則因違忤以沮其志蓋以近事明之不
得不謂之如此且如呂誨是御史中丞詔許風聞言事
才有失實即坐左遷此責君子太重也薛向外官固合
守法而敢違條罔上罪跡顯聞不獨曲被優容而復驟
[015-13a]
加奬用此則奬小人之太深也陛下間或遣内臣走馬
承受輩體訪外事固巳不使臣僚得知其或言不審詳
必隠而不責又况肯使與罪人對辯而反坐其言者哉
此則務優容而來其言也且薛向在陜西壞法已七八
年張靖一旦往彼體量不能盡見根柢詢訪之際容有
不詳朝廷忘其元初被㫖使與罪人對詞一有不詳先
被黜辱此則因違忤以沮其志也責君子太重則忠臣
難立奬小人太深則姦邪易滋優假以來之則近倖之
[015-13b]
言皆進違忤者沮之則中人之性盡移如此而望風俗
之不偷聰明之不惑不可得巳陛下天資睿聖超越前
古臣之遭遇千載一時㣲臣尚恥於枉尺直㝷於陛下
固不可啟寵納侮豈止爵及惡徳實亦有害邦家伏望
聖慈捨巳從人勿憚改作近者二人之命悉賜追還不
惟賞罰均平實亦天下幸甚熈寜二年七月上時為同/修起居注兼同知諫院
    上神宗論推擇太精羣材難進
               呂公著
[015-14a]
臣竊惟陛下以聖哲之資將興致治其於臣下能否
固所周知然臨朝而歎常苦乏人臣竊以為人之難
知堯舜猶病然自昔有為之君亦不借賢於異代况
今之人才衆人之所共知而陛下之所熟講者蓋亦
不少若用之既盡然後可以言乏才試之不效然後
可以言難知今則不然左右之任尚多闕員而大小
之賢鮮得彚進陛下雖推擇至精可以無濫賞之過
然羣材難進誰與致非常之功昔唐之徳宗非不愛
[015-14b]
惜名器由其責人太宻授任至難至於東省閉凡累
月南臺唯一御史故陸贄以為太精而失士臣竊觀
之自昔用人之際所以常多疑貳者患在君臣之間
未免形迹居嘗謀事則多巳睽異至於議論則尤難
協同臣伏願陛下與執政之臣凡選任之際務存公
坦忘去形迹則俊乂咸事天工不曠矣熈寜二年/十月上時
為御史/中丞
    上神宗論臧否人物宜謹宻吕公著
[015-15a]
臣聞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
害成夫人主延見羣臣與講天下之事而論及人物之
臧否此所宜謹密者也茍人主謹密而有所不至則人
臣悼後害之及念失身之戒而不敢盡其所欲言此易
之所謂不密則失臣者也况人君用人既用其所長固
欲知其所短若知其所短而暴之則莫肯盡其心方將
同舟而濟共輿而馳茍不能使人人盡其力則其勢未
可知也惟留意幸甚熈寜二年十月上/時為御史中丞
[015-15b]
    上神宗論不當召對小臣詢兩府臺閣人物
               孫 覺
臣聞近者召對臣僚雖或疎逺㣲賤陛下亦霽天威賜
以清問此固聖主好問盡下推誠不疑甚盛之徳也或
聞進對之間陛下時時論及人物上自兩府大臣下至
臺閣新進使之區處題品此雖陛下欲廣其聰明不専
一人之言以為信但欲周知羣下之智能長短情狀曲
折然臣竊以謂知人堯舜所難孔子亦曰不如鄉人之
[015-16a]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得對之人未必皆賢而公其
好惡就令才識可采亦未必盡知人之明問荅之際陛
下不能不㣲見聖懷流俗之情多事容悦度所喜者飾
其賢觀所惡者詆其醜或陛下少加酬對必漏其所言
大臣聞之必懷顧慮小臣聞之必事朋黨臣以謂人主
不得不知羣臣之忠邪人才之髙下茍於侍臣從官之
中忠信篤實而好惡不私材資敏明而鑒裁不眩者時
賜考察參伍其人亦不至於失士熈寜二年十月上/時為右正言供諫
[015-16b]
職/
    上神宗論不當遣張載按獄 程 顥
臣伏聞著作佐郎張載徃明州推勘苖振公事竊謂載
經術徳義久為士人師法近侍之臣以其學行論薦故
得召對䝉陛下親加延問屢形天奬中外翕然知陛下
崇尚儒學優禮賢俊為善之人孰不知勸今朝廷必欲
究觀其學業詳試其器能則事固有繫教化之本原干
政治之大體者儻使之講求議論則足以盡其所至夫
[015-17a]
推按詔獄非謂儒者之不當為臣今所論者朝廷待士
之道爾蓋試之以治獄雖足以見其鈎深練覈之能攻
摘㫁擊之用正可試諸能吏非所以盡儒者之事業徒
使四方之人謂朝廷以儒術賢業進之以獄吏之事試
之則抱道修潔之士益難自進矣於朝廷尊賢取士之
體將有所失伏乞朝廷别賜選差貴全事體熈寜二年/閏十一月
上時為監察/御史裏行
    上神宗論御臣之要   呂大防
[015-17b]
臣伏見陛下求治之意可謂至矣四方孤逺卑賤
之吏或一善可稱或一詞可録不問其秩之髙下皆
傳召而見之燕閒從容盡其所藴聖心退託猶以為
未至又詔百官之在朝者各封上其所欲言而以次
對於廷下自爾以來且將數年伏惟陛下觀天下之
人才不為不多而閲天下之事理不為不衆矣然人
才多則賢不肖並進而難知事理衆則可與不可雜
至而易惑恭惟聖鑒之明固無遁照然區區之愚竊
[015-18a]
謂古今人主之臨涖動則皆稱御蓋天下者車也羣
臣者馬也法度者轡䇿也要在人主善御之而已御
得其要則車安而馬習轡緩而䇿簡御失其要則車
危而馬敝轡急而䇿煩人主之所以貴要者無他在
此而已臣愚以謂御臣之要必先退纎柔而進樸直
略言詞而責行實然後為得臣竊見近年被召見用之
臣其善事固不少矣而以浮辯巧説而進者或有之臣
竊原其理蓋有二途或以一切逢迎徼倖速進及考
[015-18b]
其成敗則不足經逺或援引古義以證巳見不度宜
適而謂今世可行者雖所以言者異而敗事蠧理其
害則同此陛下不可不熟察也自古雖聖人在上未
嘗不以巧言為戒者蓋美言之於人易眩而難察易
聴而難行故雖堯舜在上亦以巧言令色為畏以静
言庸違為患以壬人䜛説為憂况其下者哉以此論
之故宜專進崇實忠良之士以奉成聖化雖言有怫戾
行有簡直乍若不合者亦在陛下容養而成就之漢武
[015-19a]
帝愛司馬遷嚴助之才華而尊汲黯卜式唐太宗好許
敬宗李義府之文章而信任王珪魏徴此明主之鑒有
以區處之矣以陛下之文明致治將躋於二帝三王之
盛而知人之辯必不在漢唐二主之後也熈寜三年/上時直舍
人/院
    上神宗乞謹好惡重任用  劉 摯
臣竊以為治之道唯知人為難蓋善惡者君子小人之
分其實義利而巳然君子為善非有心於善而唯義所
[015-19b]
在小人為惡頗得依真以售其偽而欲與善者混淆故
善與惡難為君子小人之辨而常至於不明世之人徒
見其須㬰而不能覆其久也故君子常難進而小人常
可以得志此不可不察也恭惟陛下承百年太平大有
為之㑹寤寐人物不次而用至於今日未見卓有功狀
可以補國利民仰稱詔㫖而中外頗有疑者此何謂也
豈所以用之者或未能盡得其人歟臣且以將命出使
者言之其規畫法度始皆受之於朝廷也一至於外則
[015-20a]
大異矣興利於無可興革故於不可革州縣承望奔命
不暇官不得守其職業農不得安其田畆以掊削民財
為功以興起刑獄為才陛下振乏均役之意變而為聚
歛之事陛下興農除害之法變而為煩擾之令守令不
敢主民生靈無所赴愬臣以謂此等非必皆其才之罪
特其心之所向者不在乎義而巳賞之志毎在事先公
之心毎在私後故顛倒繆戾久無所成其能少知治體
有愛君之意出憂國之言者皆無以容於其間是故今
[015-20b]
天下有二人之論有安常習故樂於無事之論有變古
更法喜於敢為之論二論各立一彼一此時以此為進
退則人以此為去就臣嘗求二者之意蓋皆有所是亦
皆有所非樂無事者以謂守祖宗成法獨可以因人所
利据舊而補其偏以馴致於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則
茍簡怠惰便私膠習而不知變通之權此其所失也喜
有為者以謂法爛道窮不大變化則不足以通物而成
務此其所是也至鑿者則作為聰明棄理任智輕肆獨
[015-21a]
用彊民以從事此其所非也彼以此為亂常此以彼
為流俗畏義者以並進為可恥嗜利者以守道為無
能二勢如此士無歸趨臣謂此風不可寖長東漢黨
錮有唐朋黨之事蓋始於斯在易之象以君子道長
小人道消為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為否𫝊曰惟君
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書曰皇建其有極又曰無有作
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記曰一道徳以同
俗又曰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今天下風俗可謂
[015-21b]
不同情志可謂險阻而消長之勢可謂不明矣臣願
陛下虛心平聴黙觀萬事之變而有以一之其要在
乎謹好惡重任用而巳爾前日意以為是者今求諸
非前日意以為短者今取其長稍抑虚譁輕偽志
近忘逺幸於茍合之人漸察忠厚謹重難進易退可
與有為之士抑髙舉下品制齊量收合過與不及之
俗使㑹通於大中之道然後風俗一險阻平民知所
向而忠義之士識上之所好惡無有偏陂莫不奮迅
[015-22a]
而願為之用則施設變化惟陛下號令之而已臣謂
方今之政無大於此惟陛下幸察熈寜四年六月上/時為監察御史裏
行/
    上神宗乞叅舉才徳之士 錢勰
臣聞天下之治有因有革祖宗遺徳在人法度明備此
陛下之所宜因而世習久治弊隨以生此當今之所宜
革也伏惟陛下操大有為之志而當不可不為之時凡
所以不憚更張而務以興利除害堯舜文武之用心也
[015-22b]
臣竊嘗深計熟慮當今之宜其先務之要不過擇人而
巳今陛下先器能而後履歴惟材是舉可謂急於擇人
矣然臣尚慮有所獻者以謂人才不悉同而所用有宜
適用不盡其才則雖才且無益多才而不涉道則為患
大於不才惟道徳規矩之士而其才足以經濟世務者
此自陛下所宜養育成就以待非常之用者也自餘百
執事之任有才智通敏可以辦集事務而不能深知禮
義之科指者此足充繁使而不可居内外表率之官而
[015-23a]
抱公守道難進易退之士雖無敏捷趨走之便而堪屬
大事者此居内可備顧問而居外可為表率臣願陛下
叅舉才徳各盡其用必使有徳者先進而有才者佐之
俾上不失經國之體下不失便民之利以陛下至明不
惑之資洞見情偽器而使之天下幸甚熈寜四年八月/上時為三司鹽
鐡判/官
    上神宗乞召對之人量加試用
               劉孝孫
[015-23b]
臣伏見陛下講修衆務㨂拔人材雖毫善寸長畢䝉收
采英識睿鑒前古罕及然其間有召自遐逺使之對揚
天資髙明聖問宏奥幽仄之士乍對清光舉動語言過
於兢畏偶有罷去能無沮傷蓋其始召也皆以為榮及
其罷去也不勝其辱况士人或縁臣僚薦舉或為朝廷
所知比之輩流必有可采茍就其材器各加試用不惟
不沮傷其志是亦陛下覆載涵育之徳也熈寜五年三/月上時為御
史/
[015-24a]
    上神宗乞廣收人才   呂公著
臣伏覩近詔舉才行堪任陞擢官竊觀陛下自臨御
以來虚心屈已以待天下之士士之起草茅由小官
而超至顯近者不可勝數然猶孜孜以求賢為急誠
欲廣收人才無所遺棄臣伏思自昔有為之君不借
賢於異代然唐虞之際亦稱才難則世固未嘗乏賢
而人才亦不可多得今陛下降由中之詔非徒為虚
文也中外所舉蓋百有餘人雖不盡當誠叅考名實
[015-24b]
而試用之宜有可以塞厚望應明指者臣又竊詳今
日詔意謂乏才然數年以來天下之士陛下素知其
能嘗試以事而中就閑外者尚多恐其間亦有才實
忠厚欲為國家宣力者未必盡出於迂濶繆戾而難
用也漢武帝時公孫𢎞初舉於朝以不稱㫖罷後再
以賢良舉帝以親擢為第一不數年間遂至宰相由
是觀之人固未易知而士亦不可忽何則昔日所試
或未能究其詳數年之間其才業亦各有進惟陛下
[015-25a]
更任之事以觀其能或予之對以考其言兼收博納
使各得自盡則盛明之世無滯才之歎不勝幸甚熈/寜
十年十一月上時自河宫/陽召赴闕提舉中太一
    上神宗乞選用前日議論之人不終遺棄
               呂公著
臣聞臯陶陳謨以知人為難孟子論道以知言為要所
謂知人則哲能官人何憂乎驩兠何畏乎巧言令色孔
壬者知人也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
[015-25b]
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者知言也故曰帝王之徳莫大乎
知人而成敗之機在於察言是以堯舜在上明目達聰
詢四岳以難任人命納言以堲讒説使惡直醜正者不
能亂天下之俗服讒蒐慝者不能遷人主之意然後四
門穆穆而朝廷清明權歸於上而天下無事臣向䝉陛
下擢在樞府中謝曰不敢縷陳細務輒論及判别忠邪
之道嘗謂陛下勵精為治十年不懈小大政事日欲増
葺而朝廷之間邪説尚勝大抵小人之害君子必求要
[015-26a]
切之語以中之使之不能自解方朝廷修改法度之初
凡在朝野孰無論議陛下聖度兼包豈嘗記録而小人
賊害指目未巳茍昔有異同之論而今不為言者所容
則必指以為沮壞法度之人不可復用非陛下加意省
察則端人良士𩔖遭排格當時粗陳此語陛下頗賜開
納近日除顧臨開封府推官程顥判武學縉紳聞之皆
以為顥昔任御史嘗有所言陛下不以為過有稍用之
意朝廷用人不終遺棄必料傳之四方士人無不欣仰
[015-26b]
然命下數日復因言者而罷去則知臣前所陳者其風
猶未殄也臣實不佞嘗為一二識者私道陛下盛徳竊
以為陛下春秋鼎盛履崇髙之位操生殺之柄而記人
之功忘人之過極天地山海之量此羣下所以愛戴而
人人願立於朝也小大之臣雖姦回頗僻如鄧綰者猶
降責不踰年遽復侍從授以方面則是盛明之世本無
棄絶之人邪正賢不肖亦未易以一言而定也臣愚以
謂今日公卿士夫嘗於朝廷法令有所可否然其愛君
[015-27a]
許國之心愈久而益明者甚衆其唱和雷同承迎附㑹
而姦言汙行卒為陛下所照者蓋亦不少然則人固未
易知而士亦不可忽也况如顥者陛下早自知之其立
身行巳素有本末講學論議久益疏通且其在言路日
時有論列皆辭意忠厚不失臣子之體使得復見用於
聖世其奮身報國未必在時輩之後兼所除武學差遣
亦未為仕宦之要津而小人齗齗必以為不可者直欲
深梗正路廣沮善人其所措意非特一二人而巳臣區
[015-27b]
區所慮者讒説殄行之徒日以熾盛則守正向公之士
愈難自立其於聖政不為無損臣受恩與常人不同茍
有所當言不敢顧避緘黙以負陛下優遇惟陛下幸察
元豐元年上時為/同知樞密院事
    上神宗論自古治亂在用諛佞讜直之人
               富 弼
臣聞自古致天下治與亂者大綱不出用諛佞讜直之
人二端而巳諛佞者進則人主不聞有過惟惡是為所
[015-28a]
以致亂也讜直者進則人主日有開益惟善是從所以
致治也此乃人主致治亂之大略焉臣自離朝廷退居
林下時亦仰知朝廷所為大率諛佞者競進讜直者多
處於外雖有在朝者蓋恐觸忤姦佞亦皆結舌不敢有
所開陳又聞近日中外或有事緒上撓聖懷而忠義之
士但仰屋竊歎不見有聞於上者致陛下不得知而又
更張之此實非朝廷之福也惟願陛下開衆正之路杜
羣枉之門講求善政變禍為福俾天下受賜坐致太平
[015-28b]
此老臣有望於陛下其間事目甚多亦不敢妄有條列
但舉其大要惟聖君留神而擇焉不爾即恐浸漬漸深
禍亂將至則於時益煩宵旰之憂而亦無所濟矣老臣
犬馬區區之志略陳其端伏望聖慈無少忽而深思之
力行之乃天下之幸宗社之福也元豐六年閏六月上/時以司徒使相致仕
疏奏上語輔臣曰富弼有疏來章子厚曰弼言何事上/曰言朕左右多小人子厚曰盍令分析孰為小人上曰
弼三朝老臣豈可令分析王安禮曰弼之言是也罷朝/子厚責安禮曰右丞對上之言失矣安禮曰吾儕今日
曰誠如聖諭明日曰聖學非臣所/及安得不謂之小人子厚無以對
[015-29a]
 
 
 
 
 
 
 
 
[015-29b]
 
 
 
 
 
 
 
 宋名臣奏議巻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