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f0038 宋名臣奏議-宋-趙汝愚 (master)


[1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奏議巻一百四
            宋 趙汝愚 編
  財賦門
   稅賦
    上真宗論江南二稅外㳂征錢物
                陳 靖
臣聞為國之本重乎烝黎致理之先存乎教化烝黎泰
[104-1b]
而國祚永教化行而理道昌前古哲王光宅天下未有
不由是而能君兆庶保宗祧享奕世綿綿無疆之休也
然則烝黎之所以泰者必在衣給食足賦均斂平使安
得其居樂得其業無非辜而陷法無為盜而憎主故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也教化之所以行者必在刑簡
政亷徳廣信篤使禮有所設樂有所施無宻法以害人
無違分而取利故曰徳惟善政政在養民是也今國家
奄有萬國垂五十年聲教所及遐邇必至然臣學非博
[104-2a]
物材不逮人罔能周知四方是非休戚唯敢極言本職
利病根源伏願聖慈子細詳覽而留意焉臣今年正月
内准&KR0897差充淮南轉運副使兼同發運事於二月四日
到任方欲求民疾苦報國寵光計未遂心治且移所自
受江南轉運使僅踰半年俗病民疵十得七八其小者
乃當官而行固不避事其大者實干邦計非可自專然
或隠不言誠恐得罪且江南偽命日於夏稅正稅外有
元征錢物曰鹽愽紬絹加耗絲綿戸口鹽錢耗脚斗面
[104-2b]
鹽博斛斗醖酒麴錢率分紙筆錢析生望戸錢甲料絲
鹽愽綿公用錢米鋪襯蘆䕠米麵脚錢等凡一十四件
悉與諸路不同乃煜父子僭竊江淮糜費爵禄尋納朝
廷之琛賮又失淮海之土田物力不充征斂苛暴太祖
恭行天罰誠欲弔民而自克復之初舊弊不去者盖樊
知古始怨偽朝不與名第擔簦去國獻䇿復仇屬天運
之有歸遂甘心於故土然小人之見無大畧於時既任
轉輸罔思鼎革而輒思怒其主流毒其民使我皇朝只
[104-3a]
得伐罪之名未見弔民之實因仍舊貫以至于今又其
㳂征數内醖酒麴錢鹽博紬絹鹽愽斛斗者江南舊日
許人私下造酒等第科納麴錢及甞散與官鹽博換紬
絹斛斗歸復之後酒則禁斷鹽則不支上件㳂征准前
輸納其次耗脚斗面加耗絲綿詰其所由亦皆𩔖此前
後巡撫採訪制置茶鹽承受體量發賑貸等皆承委寄
不察疲羸不唯不察疲羸而復益之瘡痏遂使貨家鬻
産償積疊之征科去土離鄉入逋亡之簿籍目擊堪嘆
[104-3b]
天髙莫聞加以累年荐饑甚不堪命今歲雖稔亦罕寧
居實病本之轉滋致仁化而未洽矧夫否極則泰感而
遂通通泰之期計在今日伏惟陛下膺圖受籙繼業承
祧念太祖丕變之實難省太宗治平之不易恭黙思道
期庶績以咸熙惕厲為懐畏一物之失所故臣得以有
犯無隠者誠謂陛下必能澄流於源也又臣甞觀周書
兼之漢史見文王髙祖開國創業勞苦艱辛無所不至
武王孝惠纘功述徳而猶天下多故域中未寧洎乎周
[104-4a]
成漢文治定刑措者非文王武王不及成王之英睿髙
祖孝惠不及文帝之智畧盖開國創業之際定霸争雄
也纘功述徳之時去愚取賢也誠雄霸之未分賢愚之
相半果斷靡暇舉置惟艱故顯忠遂良然後治定刑措
萃於成王文帝之世也我皇朝太祖東歸江浙西克巴
岷南平越裳北掃澤潞非定霸争雄歟太宗殄三晉之
昏迷斥兩河之醜虜黜羣邪於荒服採多士於草萊非
去愚取賢歟夫如是太祖則文王髙祖之時太宗則武
[104-4b]
王孝惠之日陛下則成王文帝之世太祖太宗巳無愧
文武髙惠於前陛下必超邁成王文帝於後也今江南
州郡民物凋殘太祖太宗未果安輯非獨二聖遺善以
貽嗣君抑亦周漢治平悉在三世噫周祚八百載漢祚
四百年厯代延洪無出於是陛下得不動心哉臣所貢
芻蕘盖當職任陛下倘允愚計確賜主張則顯忠遂良
治定刑措起於此而成於彼亦將不逺矣陛下果賜主
張無令沮難則臣願竭忠亦復得為陛下剖析而别白
[104-5a]
也矧江南歸命二十有七載賦斂闗市山澤㩁酤至於
百貨之珍竒庶物之巨細每歲所入有増無虧執事于
外者得以叙為勞能坐邀恩爵㑹計于内者得以資為
績用固保隆崇只謂財帛之繁食貨之富足以實國足
以供軍殊不知物貨悖取人民之受弊人民受弊盜賊
之必興盜賊必興干戈之不戢干戈不戢郡邑之罔寧
郡邑罔寧農桑之失業農桑失業則國食無所出貨帛
無所求然後欲圖潤昌不唯不克全有抑亦庶㡬于亂
[104-5b]
則蜀川事殷鑒未逺也臣雖甚狂瞽亦識便宜輓粟飛
芻誠為本事聚財積穀敢不用心然或踐彼常途昧於
至理不過每到州府長索事分接問刑獄之清濫拘檢
錢穀之盈虚降次小大之務場稽考出納之文簿孜孜
㸃筭一一看詳有欺罔則尋究元由有錯誤則責撻胥
吏遇羨剰之額録為已功堪㩁易之財奪其民利茍且
隨時之譽希求進秩之榮待至官滿歸朝動不失所如
此亦為稱職亦可安身其或有暗君親無益政教臣所
[104-6a]
不忍也臣今所陳前項㳂征一十四件者並偽朝舊弊
也其順歸之後亦更有甚於此者臣未敢輒言陛下睿
哲聦明孜孜求理茍或審其子細必是大惻聖懐臣終
俟他時盡布愚欵又上件㳂征數内亦有可永且仍舊
亦有可易而從新亦有可推作國恩亦有可施為民便
若微臣専擅擘畫料朝廷必未施行何者供億尚煩儲
蓄未備衆人不知别有微㫖或相排沮故也願陛下察
此愚管且許留中然後宻抽微臣赴闕質問儻事可采
[104-6b]
擇則繫於否臧如理涉虚浮則甘俟典憲復慮陛下以
臣欲歸京闕别有希求且臣自是逺人所得巳踰始望
崇階貴秩非敢有心但恨天賦性靈不能茍徇時俗致
此喋喋煩瀆聖明大中祥符元年上/時為江南轉運使
    上仁宗論體量畿内减放  劉 隨
臣伏覩去年十一月十九日赦書千里之畿四方取則
如聞賦租之式倍於郡國之名積有嵗年動成逋負豈
外臺之俗久賜輕徭而甸服之民仍供重斂求之於古
[104-7a]
詎若是乎將救烝民所宜寛恤開封諸縣人戸夏秋稅
賦及㳂納錢物選差清强官與本縣令佐具逐縣稅數
聞奏當議體量減放者伏自太祖開基因仍五代建都
汴水是為東京當時江浙淮南荆湖交廣川峽四路并
汾一隅各擅土疆不稟正朔國家弔民伐罪二十餘年
輓粟飛芻畿内居首但是降國盡去煩苛惟有王畿旋
増賦斂昨者徳音濬發歡聲四馳朝廷務在均平將欲
絶其僥倖遂令逐戸自供地盤嚴切指揮不令隠漏罪
[104-7b]
及鄰保非不丁寧然自降勅以來頗聞疑懼以為校定
此畝必是増添稅租蚩蚩之民多不曉㑹縣胥誑惑窺
圖貨財縁而為姦無以禁止然則本欲䘏而安之翻成
勞而擾之前史云事有招禍法有起姦好事難行居常
如此況畿内之民去秋不熟重遭驚擾益成困窮伏望
聖慈體念愚民且令停罷候一二年間大叚豐熟民間
盡信却乞施行其巳載赦書不欲權住即乞更不檢責
田叚只令為見管夏稅額一例普減分數如此則獄訟
[104-8a]
不興春農無廢司吏不能作弊鄉村亦自安寧時雨所
霑民乃受賜天聖九年上時為/侍御史知雜事
    上仁宗論兩稅折納見錢  余 靖
臣切聞三司計度預於淮南江浙荆湖等路今年夏
秋稅内折納見錢四百貫傳聞道路不知信否臣聞治
國之要安民為本地有常産不外其求民有定賦不盡
其力男耕於野女蠶於家各輸所有以待國用自堯禹
以來守為彞制先期而輸古無此法況累年之間科率
[104-8b]
頻併當今天下錢貨至少江淮之地名為錢荒謂宜改
制泉刀以救其弊而乃令百姓盡委田野蠶絲之利一
之於錢必將倍棄其物以就所售百貨既輕兆人嗷嗷
力屈財盡散為盜賊雖有噬臍之悔將無及矣臣又聞
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百姓不足君於何取伏乞聖慈特
賜矜允裁減其半令納本色其第四第五等貧下人戸
願納本色並聽仍各依每年夏秋期限送納於國家賦
稅亦無所損而江淮之民不至流散則朝廷之大惠也
[104-9a]
慶厯三年上時為/右正言諫院供職
    上仁宗論折變當隨土地之宜
               劉 敞
臣聞聖王之處民也順其性是故居山者不使居川居
渚者不使居中原其取民也任其宜是故山虞不以魚
鼈為賦川衡不以材木為貢盖順其性者知天者也任
其宜者知地者也聖王之功不變天地是以其養易足
其教易成其求易供其取不匱今之時善言政者莫不
[104-9b]
欲富民欲富民而常患奪其財者由有司取之反其性
而戾其宜於是或以穀為金或以芻為帛粺非精也而
求之不舍民是以困窮是以流亡是以盜争朝廷豈不
恤哉盖不得巳也臣以謂方今用度不足之時欲盡如
古盖亦未可且勅有司毋責魚鼈於山毋索材木於川
則百姓亦庶㡬矣臣非敢虚言也臣所治州十縣其五
皆種穜稑而有司乃使以糯與粳為賦一不如約吏當
坐之若此者上則不順於天下則不因於地中則不恱
[104-10a]
於人去聖王之功逺矣惟陛下哀憐之臣幸備執事以
治民為職詔書問可以寛民者臣切疑莫先於此夫賦
稅固自古有之臣願勅諸路轉運使必不得巳而折變
變其所有毋變其所無變其所可得毋變其所不可得
則民疾不困矣慶厯七年上時/為通判蔡州
    上神宗論江西重折苖錢  呂公著
臣切聞江南西路去年米價每斗約四十五以來轉運
司和糴每斗五十以來所有人戸合納苖米却令納一
[104-10b]
色見錢每斗九十以來比市價増及一倍比和糴價亦
増四十有餘臣切以米者地之所生而錢非農人所蓄
捨其所有責其所乏則固巳非義況復於常計之外取
増倍之入竭澤而漁何以過此伏惟陛下乗公私交匱
之際奮然興起求所以足國裕民之術固非欲掊民自
利也然而小大之臣未必能盡知陛下仁民愛物之意
至有巧譎不仁之吏求為小忠近效以規一時之寵利
刻薄茍且無所不至及乎害及於民而怨歸上則上下
[104-11a]
相䝉恬不為慮陛下為民父母民為陛下赤子然而所
任之吏負法害民至敢如此若復不加譴責則雖有仁
民愛物之意何以取信於天下兼聞本路轉運司並是
受指揮尚亦有此處置伏乞朝廷特賜訪察施行熙寧/三年
上時為御/史中丞
   寛恤
    上仁宗乞因明堂赦書大施曠蕩之澤
                包 拯
[104-11b]
臣伏聞先帝時冬十二月雷震司天監奏主國家發惠
布澤未及黎庶上召輔臣謂之曰此上天所以警朕也
且河北闗西戍兵未息民人勞止又三司轉運使率擾
之事名𩔖實繁大者宜即減省小者悉蠲除之將來改
元赦書卿等宜盡采民弊著為條目務澤及黎庶也大
哉先帝愛民之心如是之至以陛下求治之心亦先帝
之心也臣切聞見陜西用兵之後朝廷急於饋運多所
經畫丁夫征賦有常數矣若踰之則盡為無名之率其
[104-12a]
他酒稅錢穀之𩔖亦有定額矣而貪於寵利者唯務聚
斂掊克於下前後務以相勝前者増㡬十萬以圖厚賜
後者則又増㡬十萬以圖優賞日甚一日何窮之有而
民力困且竭矣所以瘡痍天下于今未息用是觀之其
實豈為國乎若果為國豈不以愛民為念哉禮曰與其
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則先王顧生民何如哉今雖用
度微窘而諸州旱澇相繼亦當寛養黎庶固其大本大
本不固則國家從何而安哉況朝廷比下詔令未甞不
[104-12b]
以寛民䘏物為先而有司往往不即遵行是陛下有憂
民之心而民無繇知使王澤壅於上民情鬱於下此皆
向者有司之失恐非所以流布愷悌慰安元元之深㫖
也臣欲乞應自西事以來一切權宜之事因循未釐革
者將來明堂赦書盡采餘弊著之條目悉與改正為定
制若民間夏秋二稅除依例輸納外不得非横支移折
變茶鹽酒稅課利一切依舊額趂辦勿許擅有増減諸
色欠負自來每遇恩貸不以存亡必根究本末但務追
[104-13a]
攝罕得除放乞令今後於理合該蠲免者更不縲繫逮
捕重為煩擾並令疾速檢㑹除放若有司稽違必嚴行
黜責如此則上可以遵先帝之意下可以救當世之患
俾四方之人知陛下曠蕩之澤實及於下則海内幸甚
皇祐二年上/時知諫院
    上仁宗乞面釋逋欠人   包 拯
臣伏覩明堂赦書應今日以前天下欠負官物并於干
繫保人名下催納元非侵欺盜用或雖是侵盜見今本
[104-13b]
家并干繫保人内委無抵當者令屬縣及轉運司保明
聞奏其累經官吏保明三司未與除放者限赦到一月
内令本處先具自來保明度數申本路轉運司疾速保
明繳連聞奏當議並與除放此誠陛下憂䘏元元如是
之至也然臣厯觀前後赦文凡有恩貸無不周悉而有
司往往廢格不即遵行臣切聞真宗咸平年中親御便
殿放三司所引諸色違欠凡四千一百六人計物八萬
三千數盖先帝以恩詔每宥逋責有司必究問本末或
[104-14a]
縲係追逮益為煩擾故命以籍引對而面釋之大哉先
帝憂民軫物之心唯恐不及伏望陛下特降指揮委三
司將應係諸色逋欠人各具因依一一𩔖聚備録申奏
並令引見詳酌除放如此則恩出於上弊絶於下矣皇/祐
二年上時/知諫院
    上哲宗乞除放倚閣稅賦  梁 燾
臣伏見去冬苦寒今秋大旱被災之民如卧焦灼日望
睿澤湔濯瘡痏陛下恐懼天戒惻怛民隠誠意内修政
[104-14b]
事外飾未損静治願寛聖憂但當采用公言講求仁術
坐致明恩實惠徧及四海則降監昭昭還受嘉福矣臣
以謂人巳久困嵗復洊饑今來凍餒巳足深憂向去流
離尤為大患正在朝廷衣食拊循固結其意以父母妻
子為愛以墳墓閭井為戀相扶而不貳相死而不去不
貳則盜賊不起不去則田野不曠固本寧邦其要在此
臣聞天下倚閣稅賦編勅以限年催理雖催理之令行
於豐年而多值災傷間獲小稔官曹執法督迫期㑹縱
[104-15a]
得十分豐熟亦隨百色分張故民間愁怨紛紜常以欠
負為苦官中所入既有限數之内往往不足至有嚴刑
峻令僅獲無遺官帑小補而民室大空矣三年一遇大
禮竟用赦恩蠲免在公徒有理欠之名在私乃有刻剥
之弊是存空名於公家而行實弊於私門也為害如此
何益治體臣欲乞聖慈特降指揮勘㑹災傷路分自元
祐二年以前有見在倚閣稅賦一切除放以救百姓今
日目前之急如此則明恩實惠下及幽逺感激歡忻咸
[104-15b]
歸聖徳若郡縣得人欽體詔㫖更求勞徠安集之方免
凍餒流離之苦前接麥熟終保安全和氣既充隂陽自
順四時恊序百穀用成數年之間稅賦之入可以加倍
倚閣之數矣陛下必欲救全百姓此事最為切當伏望
斷自宸衷無容回奪使中外明知非常之恩出自兩宮
則天下幸甚
  貼黄切以明年大禮自有恩霈合以赦書除放倚
  閣若今來便行除放只是早得一年況大禮恩霈
[104-16a]
  乃是常事民間人人指望今來惠澤乗此災傷救
  得百姓目前難急非民間冀幸所可及也與其使
  䝉惠於指望之中不若使受賜於冀幸之外其為
  感激徳施萬萬過於尋常矣乃是以尋常之事為
  非常之恩銷百姓愁怨之氣收四方歡恱之心在
  於政道誠是機㑹不可失也伏乞睿慈深留聖念
  貼黄臣恭謂法座之前不踰尋尺當使四海萬里
  之外歡欣依戴之心常集此地不可使匹夫愁怨
[104-16b]
  之意乗之也此前代聖帝明王所以得人而有天
  下之要道也伏望聖慈念兹在兹夙夜兢而不忘
  也臣不勝大願元祐二年上/時知潞州
    上哲宗乞不限人數收養貧民
                范祖禹
臣伏見陛下以今冬大寒異於常年聖心憂軫救恤小
民無所不至近又出禁中錢十萬貫以賜貧民此誠博
施濟衆堯舜之仁也禮記曰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
[104-17a]
臣謂此財一散而人心皆聚於朝廷矣古聖人未有不
矜恤孤窮者堯命舜舜命禹皆以四海困窮為記書稱
不虐無告不廢困窮為帝堯能之盖置而不恤則是虐
之矣棄而不養則是廢之矣伊尹稱湯曰先王子惠困
窮周公曰文王懐保小民惠鮮鰥寡孟子曰文王發政
施仁必先鰥寡孤獨夫聖人養天下之民使貧者不至
失所則不貧者自安是故古者為政必先恤困窮之民
國朝祖宗以來惠恤孤寡仁政非一每遇大雨雪則放
[104-17b]
公私房錢以至糶米賣炭散錢死者則賜錢瘞埋惠及
存沒近日朝廷無不舉行而又發内帑之錢降非常之
恩徳澤之厚無以加矣陛下勤恤小民如此而臣忝在
左右切思有可以少補聖政之萬一者獨忍黙而不言
哉古者鰥寡孤獨廢疾皆有養既養之則不至於凍餒
而死朝廷自嘉祐巳前諸路有廣惠倉以救恤孤貧京
師有東西福田院以收養老㓜廢疾至嘉祐八年十二
月又増置城南北福田共為四院此乃古之遺法也然
[104-18a]
每院止以三百人為額臣切以為京師之衆孤窮者不
止千二百人又朝廷每遇大冬盛寒則臨時降㫖救恤
仁恩雖溥然民已凍餒死損者衆矣夫救飢於未飢之時
先為之法則人不至於飢死救寒於未寒之前預為之
備則人不至於凍死今每嵗收養與臨時救濟二者等
為費用不若多養之為善也臣愚以為四福田院増盖
官屋以處貧民不限人數並依舊法收養委左右廂提
舉使臣每至冬月多設方畧救濟或給米豆設糜粥不
[104-18b]
必専散見錢其使臣存活到人數書為課績量與酬奬
死損多者亦立殿罰如四廂使臣提舉難遍即委吏部
臨時更選差使臣四員相兼提舉量與添給仍理為重
難差使存活死損殿最亦依四廂使臣法其天下廣惠
倉切慮州縣不以為急乞更申明成法每嵗以時舉行
委逐路監司丁寧行下所屬州縣及因巡厯按視或於
逐州别差官㸃檢使知朝廷掛意令官吏用心賑恤須
要實惠及貧民不得輕易以為末事畿内諸縣亦乞令
[104-19a]
擘劃官屋依京師收養無令逺者聚於都下重立條禁
以絶主掌支散之人減刻之弊如此則物不虚費而所
活益多矣國家富有四海每嵗用係省錢一二萬緡於
租賦之入無異海水之一勺而飢窮之人日得十錢之
費升合之米則不死矣此乃為國者所當用王政之所
先也況朝廷幸不惜費唯更増修舊法推廣祖宗仁政
以副陛下慘怛愛民之意夫何難哉臣切惟陛下近日
所行萬萬於此而臣之所陳事乃至微然古之聖人莫
[104-19b]
不以此為先務所以拯生民之性命其法不可不備也
臣言稍有可采伏乞詳酌施行
  貼黄臣竊見四福田院條制逐院每年特與僧一
  名紫衣行者三人剃度推恩至厚而所養人數不
  多今若増添人數其恩澤亦乞詳酌立定分數每
  存活若干人即與剃度一名如死損及若干人即
  減剃度一名所貴各務存養人命元祐二年十二/月上時為著作
  郎/
[104-20a]
    上哲宗論積欠      蘓 軾
臣聞之孔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夫民既
富而教然後可以即戎古之所謂善人者其不及聖人
逺甚今二聖臨御八年于兹仁孝慈儉可謂至矣而帑
廩日益困農民日益貧商賈不行水旱相繼以上聖之
資而無善人之效臣竊痛之所至訪問耆老有識之士
隂求其所以皆曰方今民荷寛政無他疾苦但為積欠
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於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
[104-20b]
以營求於一飽之外哉今大姓富家昔日號為無比戸
者皆為市易所破十無一二矣其餘自小民巳上大率
皆有積欠監司督守令守令督吏卒文符日至其門鞭
笞日加其身雖有白圭猗頓亦化為篳門圭竇矣自祖
宗以來每有赦令必曰凡欠官物無侵欺盜用及雖有
侵盜而本家保伍人無家業者並與除放祖宗非不知
官物失陷姦民幸免之弊特以民既乏竭無以為生雖
加鞭撻終無所得緩之則為姦吏之所蠶食急之則為
[104-21a]
盜賊之所憑藉故舉而放之則天下恱服雖有水旱盜
賊民不思亂此所謂捐虚名而收實利也自二聖臨御
以來每以施舍已責為先務登極赦令每次郊赦或隨
事指揮皆從寛厚凡今所催欠負十有六七皆聖恩所
貸矣而官吏刻薄與聖意異舞文巧詆使不該放監司
以催欠為職業守令上為監司之所迫下為胥吏之所
使大率縣有監催千百家則縣中胥徒舉欣欣然日有
所得若一旦除放則此等皆寂寥無獲矣自非有力之
[104-21b]
家納賂請求誰肯舉行恩貸而積欠之人皆隣於寒餓
何賂之有其間貧困掃地無可蠶食者則胥教令通指
平人或云衷私擅買抵當物業或雖非衷私而云買不
當價似此之𩔖蔓延追攝自甲及乙自乙及丙無有窮
巳每限出空身到官或三五限得一二百錢謂之破限
官之所得至微而胥徒所取盖無虚日俗謂此等為縣
胥食邑戸嗟乎聖人在上使民不得為陛下赤子而皆
為姦吏食邑戸此何道也商賈販賣例無見錢若用見
[104-22a]
錢則無利息須今年索去年所賣明年索今年所賖然
後計筭得行彼此通濟今富戸先巳殘破中民又有積
欠誰敢賖賣物貨則商賈自然不行此酒稅利所以日
虧城市房廊所以日空也諸路連年水旱上下共知而
轉運司窘於財用例不肯放稅縱放亦不盡實雖無明
文指揮而以喜怒風曉官吏孰敢違者所以逐縣例皆
拖欠兩稅較其所欠與依實檢放無異於官了無所益
而民被追擾鞭撻之苦近者詔㫖凡積欠皆分為十料
[104-22b]
催納通計五年而足聖恩隆厚何以加此而有司以謂
有㫖依閣者方得依十料指揮餘皆並催縱使盡依十
料吏卒乞覔必不肯分料少取人戸既未納足則追擾
常在縱分百料與一料同臣頃知杭州又知潁州今知
揚州親見兩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為積欠所壓日
就窮蹙死亡過半而欠籍不除以致虧欠兩稅走陷課
利農末皆病公私並困以此推之天下大率皆然矣臣
每屏去吏卒親入村落訪問老父皆有憂色云豐年不
[104-23a]
如凶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口猶可以生豐年
舉催積欠胥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戸求死不得言訖
淚下臣亦不覺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官吏皆云
以夏麥既熟舉催積欠故流民不敢歸鄉臣聞之孔子
曰苛政猛於虎者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水
旱殺人百倍於虎而人畏催欠乃甚於水旱臣切度之
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
餘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
[104-23b]
成乎臣自到任以來日以檢察本州積欠為事内巳有
條貫除放而官吏不肯舉行者臣即指揮本州一面除
放去訖其於理合放而於條未有明文者且令本州權
住催理聽候指揮其於理合放而於條有礙者臣亦未
敢住催伏望特留聖意明詔大臣早賜與決行下元祐/七年
五月上時為龍圖閣學士知/揚州軾所陳六事文多不載
 
 宋名臣奏議巻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