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5 皇朝文獻通考-清-高宗弘曆 (master)


[119-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十九
  羣廟考一/
   臣/等謹按臣/等恭纂
 皇朝文獻通考内宗廟考稿本於乾隆二十七年閏五
   月十八日進
  呈恭候
 欽定十九日奉
[119-1b]
 上諭續文獻通考館纂進稿本朕閲宗廟考一門内附
  入致祀歴代帝王及本朝臣下家廟顧名思義於輯
  書體例何居葢既以宗廟冠部則惟
太廟時祫典有專崇方稱經常不易至
奉先殿之禮重家庭
夀皇殿
安佑宫
永佑寺之䖍奉
[119-2a]
神御於宗廟考中敬從附載尚為不失禮以義起之文若
  摭入歴代及臣下非惟其制絶不相䝉揆之分門本
  義亦復何取即云承用宋臣馬端臨原編舊式而往
  代儒生之識於大典未克折衷盡善類此者正復不
  少又豈得違禮而曲泥之朕意當於宗廟考專門備
  詳定制外其餘不應附入者别立羣廟考一門𨽻之
  俾名義既得所安而其書亦足垂逺館臣可録朕㫖
  並登卷中臣等恭繹
[119-2b]
 諭㫖仰見
 皇上聖裁超越明禮辨分即一書之改定而於禮之大
   典秩然其有序書之大體犁然其各當惟勿雜而
   勿遺迺允歸於至善今敬遵
 訓示專輯宗廟考既重加修飭别立羣廟考以列於後
   首載
 歴代帝王廟次
 歴代帝王陵次諸臣祠葢自
[119-3a]
列聖以來崇徳報功褒勲䘏節馨香溥薦於百王
恩施宏被於庶職昭千秋之公論發異代之幽光所以景
   仰前徽風示有位者固已禮從其隆澤極其厚矣
   我
 皇上紹緒之初上承
列祖肇舉彞章即
 詔以明恭閔惠皇帝入享廟祀至大至公允足垂訓千
   古近復敬體
[119-3b]
聖祖仁皇帝諭㫖增祀兩晉南北朝後五代創守各主而
   前明諸陵不靳百萬帑金重加修復我
 皇上以
聖祖之心為心以天地之量為量折衷百代褒貶悉當自
   有帝王之祀於斯為極至於崇奬忠貞闡揚節義
   不獨當時僚庶幸際
 聖明均䝉
 褒録即勝國遺臣皆得上邀
[119-4a]
天鑒概為表章沛格外之
深仁扶倫常之正氣典至鉅也若夫先代聖賢忠烈與
  夫
聖朝勲臣良弼恭遇
時巡方岳或
親臨奠酌或遣官馨薦總曰
特祀用昭殊禮又次載
 京師王廟
[119-4b]
 京師功臣宗祠亦猶古諸侯之有家廟也而親王世
  子郡王貝勒貝子宗室品官家廟與夫庶士庶人
  家祭皆備録其儀文而大夫士庶之禮胥在統之
  於
一王守之於萬世夫乃得窺
聖天子議禮精意俾我臣庶於羣廟考識禮之所以大
  則益於宗廟考識禮之所以尊矣謹編至乾隆五
  十年成六卷以敬俟續録
[119-5a]
 歴代帝王廟
  皇城之西阜成門内南嚮
  廟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前石梁三内
  景徳門五間崇基石闌前後三出陛中十有一級左
   右各九級左右各一門正中
  景徳崇聖殿九間重檐崇基石闌南三出陛中十有
   三級左右各十有一級東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級
   兩廡各七間燎爐各一殿東
[119-5b]
御碑亭一後祭器庫五間均南嚮景徳門外東為
  神庫
  神厨宰牲亭井亭各一西為承祭官致齋所東南鐘
   樓一圍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門外東西下
   馬碑各一凡正殿門廡俱覆黄色琉璃瓦門楹塗
   丹梁棟五采
   順治二年三月增定
 歴代帝王廟祀典是月甲申朔禮部言三月三日例祭
[119-6a]
   歴代帝王按故明洪武初立廟元世祖入廟祀而
   遼金諸帝皆不與焉但稽遼則宋曾納貢金則宋
   曾稱姪當日宋之天下遼金分統南北之天下也
   帝王廟祀似不得遺應以遼太祖及功臣耶律赫
   魯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顔尼瑪哈完顔沃里布
   俱入廟祀元世祖之有天下功因太祖未有世祖
   入廟而可遺太祖者則元世祖之上應追崇元太
   祖其功臣穆呼哩巴延應從祀焉至明太祖及功
[119-6b]
   臣徐達劉基並宜増祀用彰
皇上追崇至意從之
   丙戌遣官祭
 歴代帝王廟時增定祀典遣户部尚書英俄爾岱祭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
 黄帝軒轅氏
 帝金天氏
[119-7a]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禹王
商湯王
周武王
漢高祖光武
[119-7b]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及增入
遼太祖
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禮部尚書覺羅郎球工部尚書星
  訥梅勒章京呉拜兵部侍郎朱嗎喇分祭配享功
[119-8a]
   臣風后力牧皐陶龍伯夷䕫伯益伊尹傅説周公
   旦召公奭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
   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元齡杜如晦李靖
   李晟郭子儀張巡許逺曹彬潘美韓世忠張浚岳
   飛及增入赫魯尼瑪哈沃里布穆呼哩巴延徐達
   劉基共四十一臣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
   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俱十
   八月丙午遣官祭
[119-8b]
 歴代帝王廟自後嵗以春秋仲月諏吉遣官致祭著為
   定典
   十四年正月癸未定
親祭
 歴代帝王廟儀
   二月丁酉
世祖章皇帝親祭
 歴代帝王廟先是十三年十二月己亥
[119-9a]
世祖章皇帝諭禮部古來聖帝明王皆有大功徳于民者
 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歴代帝王廟祭典雖已修
 舉但十三年來俱係遣官致祭朕今欲於明春親詣行
 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是年正
   月癸未允禮部奏至是
親詣行禮儀注/詳後時禮部議覆山東道監察御史顧如華疏
   帝王廟創建於故明及我
 朝増定金太祖世宗遼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
[119-9b]
   帝皆係開創不及守成但守成不乏誼辟如商之
   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見於詩書誠為
   守成令主漢之文帝史稱其節儉愛民海内家給
   人足宋之仁宗恭儉忠厚培有宋三百年之基明
   之孝宗仁恭節用任賢圖治始終不渝應否入廟
   並祭仰候
睿裁至從祀功臣似應照舊惟宋臣潘美雖平南漢有功
   然斜谷之敗不能制䕶軍王侁擅離陳家谷口致
[119-10a]
   楊業父子無援而死宋之不能復征契丹實由此
   敗又宋臣張浚三命為將而一敗於富平闗陜淪
   亡再敗於淮西酈瓊叛命三敗於苻離而中原不
   可復且劾李綱殺曲端與岳飛議不合奏飛欲專
   兵柄觀史書所載未可與韓世忠岳飛同日並論
   此二臣宜皆罷其從祀得
㫖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
 廟並祭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
[119-10b]
 事亦不及諸帝王不宜與祭著停止
   康熙元年二月乙巳復定
 歴代帝王廟祀典時大學士㑹同禮部議覆歴代帝王
   祀典如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係開創之主仍
   宜入廟從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
   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應照㑹典在各陵廟致
   祭宋臣潘美張浚已經罷祀無庸議從之
   三年三月丙午
[119-11a]
詔修
 歴代帝王廟
   六十年四月
詔增定
 歴代帝王廟祀典是月丙申
諭大學士等朕披覽史册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
 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
 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歴代帝王廟崇祀者每朝
[119-11b]
 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
 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况前代帝王
 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
 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諸儒尚以其宜附孔廟奏
 請前代帝王既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
 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内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
 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爾
 等公同從容詳議具奏至六十一年四月辛酉禮部㑹
[119-12a]
   議自伏羲氏以逮有明應入廟崇祀帝王及從祀
   功臣詳開一摺偏據一方不入正統及不應崇祀
   者詳開一摺疏覆
上諭大學士等曰此所議應從祀處皆是但其中尚有宜
 詳細斟酌者從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開國元勲居多
 如明之徐達不過一草莽武夫劉基係元之進士遭遇
 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輔佐太平有功軍國
 者反不得與配享列是皆未為允當也又如有明天下
[119-12b]
 皆壞於萬厯泰昌天啟三朝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
 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
 少時曾見故明耆舊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載俱
 不足信愍帝不應與亡國之君同論萬厯泰昌天啟實
 不應入崇祀之内爾等㑹同九卿分别確議具奏
   六十一年十二月丁丑增設
 歴代帝王廟牌位遣履郡王允祹致祭是月壬戌禮部
   遵
[119-13a]
大行皇帝諭㫖議覆
 歴代帝王廟原祀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金天氏高陽
   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
   漢高祖世祖唐太宗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擬增夏啟仲康
   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臯發商太甲沃丁
   太庚小甲雍巳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
[119-13b]
   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
   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莊王僖王惠王
   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
   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漢
   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
   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冲帝桓帝靈帝昭烈
   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徳宗順宗穆
   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遼太宗景宗聖宗興
[119-14a]
  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
  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
  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寧宗
  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
  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從祀功臣原祀黄
  帝臣風后力牧唐虞臣臯陶䕫龍伯夷伯益商臣
  伊尹傅説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
  漢臣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
[119-14b]
  唐臣房元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張巡許逺李晟
  宋臣曹彬韓世忠岳飛遼臣耶律赫魯金臣尼瑪
  哈沃里布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達劉基三十
  九人今擬増黄帝臣倉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
  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
  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
  臣吕䝉正李沆㓂凖王曾范仲淹富弼韓𤦺文彦
  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臣呼嚕元臣博果宻
[119-15a]
   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竒楊榮于謙李
   賢劉大夏凡四十人
世宗憲皇帝諭是依議速行至是增設牌位遣履郡王允
   祹行禮
世宗憲皇帝御製祭文
 於赫上帝降衷下民維后綏猷繼天立極大統肇開於
 三古丕基遞嬗於累朝崇祀帝王廟者凡二十有一君
 厥惟舊矣
[119-15b]
皇考大行皇帝一中允執兩大兼參彚治功道量之全極
 武烈文謨之盛俗盡躋於上理情彌軫乎前光定諸史
 之公評抒千秋之卓識謂興王創業既多戡定鴻勲即
 令辟守文不乏綏和美化歴年多寡不必同符致治淺
 深原難一轍履至尊而制六合聮寰宇以為一家萬方
 共戴尊親億兆胥依父母即當奕世維新之治追念勝
 朝式廓之疆曾經食土踐毛尚有先疇舊徳豈得以拘
 儒苛論妄絜短長更難以稗乗尠聞恣慿褒貶
[119-16a]
特頒明諭遍採羣言豆豋溥薦於
 百王榱桷永光夫萬禩亦有熊羆之士宣力旗常不無
 鼎鼐之臣勞心輔弼股肱一體生前獲荷天休廊廡列
 筵身後仍陪廟享於戲彞章隆重仰惟志事以䖍遵至
 治馨香尚冀
 神靈之黙佑式孚㝠漠庶克居歆
御製
 歴代帝王廟碑文
[119-16b]
 歴代帝王崇祀之制肇於唐天寶七載始置廟京城止
 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於金陵立廟嘉靖十
 年乃建於京師阜城門内當明初定制時議禮之臣不
 能通知大體崇祀祗創業之君從祀惟開國之臣自兹
 以後闕焉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秉大公之道折衷百代深惟祀典之宜
 修康熙六十一年
特頒諭㫖命廷臣詳悉從容確議具奏逮朕紹緒之初迋
[119-17a]
 議始上舊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舊
 從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遵奉
先志重書牌位諏吉入廟行祭告之禮仰惟
聖祖皇帝用意之厚立論之正夐乎不可及也夫三代以
 上若夏啟之能敬承殷之太甲太戊武丁周之成王康
 王宣王頌美詩書光耀史牒三代以下英君哲后或繼
 世而生則徳教累洽或間世而出則謨烈重光胥能致
 海宇之乂安躋斯民於康阜嘉言傳於信史善政式為
[119-17b]
 良規至凡蒙業守成之主即或運㑹各殊屯亨不一茍
 無聞於失徳咸帝命所寵綏爰及歴代名臣亦皆川岳
 鍾靈為時輔佐功在社稷徳協股肱比諸從龍之彦何
 多讓焉而尚論未詳明禋乆曠其為缺畧也大矣夫欽
 崇往哲景企前徽明徳可懷羮牆興慕睠流風之所被
 洵歴世而勿諼若乃擴追逺之鴻䂓破拘墟之臆見自
 非忠厚立心寛仁為量卓識超於千古盛徳冠於百王
 未有能論及此者典禮修明有待今日然則
[119-18a]
聖祖皇帝之重加釐定公當周詳誠千萬世莫及之仁心
 而千萬世不易之定論也廟貎既新敘述本末鐫於青
 珉用昭示久逺焉
御製
 歴代帝王廟碑亭告成祭文
 繼天立極勲華光被於寰區撫世誠民功徳丕昭於宇
 宙緬懷前烈知創業之維艱歴溯芳徽念守成之不易
 我
[119-18b]
皇考聖祖仁皇帝綜百王之盛徳定萬世之公評
特沛綸音𢎞修毖祀敬承
先志祗薦明禋廟貎增崇既布筵而列坐豐碑式建爰洒
 翰以摛文備舉彝章用垂曠典於戲皇猷炳煥累朝之
 統緒相承至治馨香百代之英靈如在尚祈昭鑒來饗
 苾芬
   雍正二年三月丁丑
世宗憲皇帝親祭
[119-19a]
 歴代帝王廟是日甘雨應時而降扈從諸王大臣侍衛
   等衣皆霑濕
恩賜有差越日戊寅以
御製三月三日得雨詩一首
宣示迋臣
   七月戊寅
諭禮部嗣後親祭
 歴代帝王廟日鹵簿大駕俱由廟門映壁外行
[119-19b]
   三年九月丙午
親祭
 歴代帝王廟
   四年二月辛卯
親祭
 歴代帝王廟
   五年三月丁酉
親祭
[119-20a]
 歴代帝王廟
   七年二月壬午
親祭
 歴代帝王廟
   乾隆元年九月
 詔以
 明恭閔惠皇帝入祀
 歴代帝王廟先是六月辛未奉
[119-20b]
 諭㫖易名以諡古之制也自周公定為諡法後世帝王
  未有無諡者明建文為太祖之嫡孫纘承大統在位
  四年固儼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其天下并去
  其年號而史官所書則仍稱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
  四年此國之所賴有信史也然不係之以諡而稱曰
  建文皇帝此俗稱非史體也傳之後世殊為闕典考
  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諡元主為順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諡明主為愍皇帝雖更姓改
[119-21a]
 物之君尚且追諡而無所嫌忌况當其世者乎𢎞治
 以來如楊循吉諸人屢以為請迄寢不行皆以後世
 子孫席有成祖之業故不敢變亂舊章而不慮其貽
 議來世也我國家諡崇禎而不諡建文者以明史未
 竣非當時所急今史書既成若不及此追諡良為遺
 憾大學士九卿㑹議確擬具奏候朕親加裁定尋大
  學士九卿遵
㫖議追諡明建文皇帝謹擬二條恭候
[119-21b]
欽定得
㫖用恭閔惠皇帝諡至是
命入廟祀遣官致祭
皇上御製祭文
 自古帝王統緒相承建元以紀年易名以垂後大義
 所存不容或冺惟
明建文皇帝之繼洪武大統也長孫紹緒本天地之常
 經失徳無聞實臣民之共主屬以遭家不造遂致靖
[119-22a]
  難興師既慘廹於焚宫且削除其年號雖數傳而紀
  元始復究相沿而諡法未修今方明史告成期在千
  秋傳信仰承
列祖之意特加追諡之文薦以豆籩升諸祠祀彝章肇舉
  爰因秋季以告䖍名義長昭統冀
 神靈之垂鑒
   三年九月乙卯
 皇上親祭
[119-22b]
 歴代帝王廟先是正月辛酉
 諭禮部二月十五日祭
 歴代帝王廟因節近清明正值朕躬謁
泰陵是以未及親祭俟秋祭
 帝王廟朕當親詣行禮
   六年二月
 命和親王𢎞晝代祭
 歴代帝王廟
[119-23a]
   甲辰
 諭本月二十日祭
 歴代帝王廟朕已降㫖親詣行禮查是日節屆清明朕
  詣
夀皇殿
雍和宫行禮
 歴代帝王廟著和親王𢎞晝致祭
   九年二月己巳
[119-23b]
 皇上親祭
 歴代帝王廟
   二十七年
 詔重修
 歴代帝王廟並
 詔改葢黄瓦以崇典禮三月己酉遣官祗告奉請
 神牌供於祭器庫至二十九年二月正配殿工竣丁未
   遣官祗告奉請
[119-24a]
 神牌還位
   三月癸丑
 皇上親祭
 歴代帝王廟
   重修
 歴代帝王廟碑文乾隆二/十九年
 歴代帝王廟之祀其凖古遷廟觀徳遺意而推而放之
  者歟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徳疏家謂以世祧者
[119-24b]
  迭遷徳盛者弗毁葢就一朝為言而周禮鄭氏四
  類注稱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咸祀之繁露引
  為自近溯逺之明證斯正合食所權輿然漢魏已
  來有司具儀率求之肇跡建都而不聞立廟洎唐
  迄明廟立而代以專祀開剏為常其制又闕焉未
  備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
敕諭禮官增祀茍非失徳失器即䝉業守成者皆得與饗
[119-25a]
   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丕纘
先型詳定位次
臨御伊始
親詣禮成著於
奎文者綦悉間考舊史所紀剏守難易之辨尠有折衷定
  論以是對揚曩昔所為法施於民者不克兼既其實
  獨斤斤於
[119-25b]
 殿於
 門於
 坊具顔之曰景徳景徳焉爾徳固若是其偏而不舉耶
  寅惟

宗懋敬厥徳咸秩孔修觀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義至
  深逺大雅不云乎天難諶斯不易維王召公奭迪王
  祈天永命一則云監于有夏再則曰監于有殷寖假入
[119-26a]
 廟而徴統系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一自昭代觀
 之皆名之為勝國有不深厪夫屋與墟之儆而怵惕
 動容者哉顧於其間歴選
列辟若稽古之化浹烝人治光往牒者罔不穆穆棣棣
 式在
几筵崇異代同堂之報故于世數之遷而得其示戒于
 無形抑于世數之屢遷而不遷而得其垂法於有永
 稔乎此者觀徳之意愈以睪然而興矣
[119-26b]
廟自雍正癸丑繕葺距今且三十載爰以乾隆壬午出
 内帑金庀而飭之故事瓴甋甃以純緑兹特易蓋
正殿黄瓦用昭舄奕工告訖功適届甲申季春吉祀祗
 承
家法躬薦
新宫已為長律述事掲言其大指㑹所司請製文並鍥
 諸牌復詳闡之如此
  四十年二月壬寅
[119-27a]
 皇上親祭
 歴代帝王廟
   四十八年三月甲午
 皇上親祭
 歴代帝王廟
   四十九年七月重定
 歴代帝王廟祀典時内閣奉
 諭㫖朕因覽四庫全書内大清通禮一書所列廟祀歴
[119-27b]
  代帝王位號乃因舊㑹典所定有所弗愜於心敬憶
皇祖實録有飭議增祀之諭令查取禮部原議紅本則係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題爾時諸王不能仰體
聖懷詳細討論未免因陋就簡我
皇祖諭㫖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此
  外盡應入廟即一二年者亦應崇祀煌煌
聖訓至大至公上自羲軒下至勝國其間聖作明述之君
  守文繼體之主無不馨香妥侑不特書生臆論無能
[119-28a]
  仰喻
高深即歴代以來升歆議禮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
  㑹議疏内聲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遼金二朝
  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視若仰承
聖意而實顯與
聖諭相背朕意若謂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統則遼金得國
  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適足啟後人之訾議
  即因東西晉前後五朝有因簒得國擯而不列如曹
[119-28b]
  丕不得為正統之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
  雖以陳夀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本不能奪萬世之
  公評至司馬氏簒竊以還南朝神器數易如宋武帝
  崛起丹徒手移晉祚自不能掩其簒奪之罪其他雖
  祖宗得國不正而子孫能繼緒承休即為守文中主
  亦不可概從缺畧况自漢昭烈以至唐高祖統一區
  夏時之相去三百餘年其間英毅之辟節儉之主史
  不絶書又安可置而不論至於後五代如朱温以及
[119-29a]
  郭威或起自冦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
  中華統緒不絶如綫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餘業慿有
  疆域尚不失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則東西晉前後
  五代數百年間創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協千秋公
  論他若元魏雄據河北地廣勢强太武道武勤思政
  理講學興農亦可為偏安英主並當量入祀典以示
  表章朕前命館臣録存楊維禎正統辨論内詳晰宣
  諭以維禎所辨正統在宋不在遼金之説為是所以
[119-29b]
  存春秋綱目之義見人心天命之攸歸且檢閲孫承
  澤春明夢餘録所載明代崇祀古帝王位號原未列
  遼金二朝今通禮内崇祀遼金而不入東西晉前後
  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於何底此皆議禮諸臣
  有懷偏見明使後世臆説之徒謂本朝於歴代帝王
  未免區分南北意存軒輊甚非
皇祖降諭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綱紀墮
  而法度弛愍帝承統時國事已不可為雖十七年身
[119-30a]
  厯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
  失國者一例而論是以
皇祖睿裁將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則特令廟祀
褒貶予奪毫釐不爽實千古大公定論乃諸臣於定議時
  轉復將漢之桓靈增入豈未思炎漢之亡亡于桓靈
  而不亡于獻帝乎從前定議未將東漢全局詳審論
  斷轉使昏闇之君濫叨廟食所議未為允協夫自古
  帝王統緒相傳易代以後饗祀廟迋原以報功崇徳
[119-30b]
  至於嚴簒竊之防戒守成之王或予或奪要必衷于
  至當而無容心于其間方協彰癉之義所有歴代帝
  王廟祀典著大學士九卿更行悉心詳議具奏並著
  於定議後交四庫館恭録
皇祖諭㫖並朕此㫖於通禮廟饗首卷以昭殷鑒歴朝垂
  示萬年之至意嗣大學士伯伍彌泰等遵
 㫖議奏臣等跪讀之下仰見我
 皇上以
[119-31a]
聖祖之心為心以天地之量為量
 念為君之實難崇前王之祀典不論其方域之廣狹而
   綜其政治之盛衰不惟其遭遇之亨屯而覈其事
   功之隆替垂爼豆於千秋
 示權衡於萬世誠非臣等所見窺測於萬一者也伏查
 歴代帝王立廟崇祀所以崇徳報功垂昭法戒前代列
   祀祗及開創之君實為缺畧仰䝉
聖祖仁皇帝
[119-31b]
特詔迋臣詳議增祀俾歴代守成繼統之君咸得馨香廟
   食實闡數十年來未發之幽光舉數十朝以來未
   備之鉅典而諸臣莫喻
高深致定議尚多疎漏兹蒙
 皇上指示兩晉南北朝後五代創守各主祀典缺如復
 命臣等悉心詳議臣等恭繹
 聖訓所述
聖祖仁皇帝諭㫖云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弑亡國之
[119-32a]
   主此外盡應入廟煌煌
謨訓於大公至正之中嚴簒奪之防著守文之戒蓋人君
   臨御區宇誠能承先裕後善始令終固足稱為誼
   辟其或天運有期遭逢不幸非盡由政事之失者
   如明之愍帝䝉
聖祖仁皇帝特予廟祀允為萬世定評此外或功徳光於
   前烈或基緒貽諸後人皆宜恪遵
 聖訓詳加酌議竊考前代史評溢美者每多失實責備
[119-32b]
   者或有苛求均未能折衷至當伏讀
 御批通鑑輯覽一書進退褒貶酌理凖情毫釐不爽實
   為千古史家繩凖臣等謹就管窺所及按代尋繹
   如魏代勃興北邊奄甸河洛世有賢君允宜光昭
   爼豆晉及前後五代雖得國非正而嗣業之君合
   於
 聖訓所云繼緒承休即為守文中主者亦宜並膺廟食
   臣等詳列一單仰邀
[119-33a]
 論定其他以簒竊得國以失徳亡國不應入祀者列為
   一單併呈
 御覽抑臣等據義引伸兾以推廣我
 皇上闡揚前王之至意竊見康熙六十一年㑹議本内
   唐代增入高祖以下十四帝而不及憲宗金代增
   入太宗以下三帝而不及哀宗但考史載憲宗削
   平僭叛不惑羣議功業實不可没而哀宗圖存於
   亡從容殉國較之明愍帝更為有光臣等謹以此
[119-33b]
   二帝另立為一單可否一體増祀伏候
 睿裁至於歆報之典寧嚴無濫漢亡於桓靈而不亡於
   獻帝猶明之亡於神宗光宗熹宗而不亡於愍帝
   乃明神宗以下三主業奉
聖祖仁皇帝諭黜而桓靈二主轉得濫邀入祀誠為未協
   自應遵
 㫖將漢桓帝靈帝神牌撤出以昭予奪之公伏候
 命下神牌入龕事宜交禮部工部辦理入廟吉期由欽
[119-34a]
  天監選擇告祭典禮交太常寺遵辦祭文由翰林
  院撰擬所有臣等遵
㫖詳議之處謹合詞恭摺具奏奉
諭㫖據大學士九卿等㑹議增祀兩晉元魏前後五代
 各帝王一摺並聲請唐憲宗金哀宗應否一體增祀
 等語憲宗處唐中葉各鎮節度慿凌䟦扈僭叛不臣
 憲宗命將專征削平淮西厥功頗偉在有唐一代中
 尚屬英主其末年被弑係禍變猝乗與荒亂失徳召
[119-34b]
 變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處衰弱之時國勢已不可
 問推其致敗之由實因熙宗海陵淫虐階厲哀宗自
 縊殉國與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應一體增祀餘俱
 著照所議欽此
  臣/等謹按諸臣遵
㫖議覆酌擬增入廟祀單内開列
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119-35a]
齊武帝
陳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
  帝孝明帝
唐憲宗
後唐明宗
後周世宗
金哀宗共二十五帝列單呈
[119-35b]
覽下所司遵照辦理嗣奉
諭㫖明春增祀神牌入廟即於春祭前一日安奉祭日
 照常年春祭儀注舉行不必另議惟祝文内應將增
 祀之處交翰林院添撰數語欽此
  五十年二月辛丑
皇上親祭
歴代帝王廟時以增祀兩晉後五代南北朝各主
親詣行禮祭文曰仰惟
[119-36a]
 諸帝應運代興治隆開創業懋繼承報功崇徳秩祀肇
   增聿光
前典牲爼香升
 二十五帝禮殿同登報于仲春
 神其式慿
   祭
 歴代帝王廟禮成恭紀乾隆五/十年
  予小子既敬遵
[119-36b]
皇祖聖訓增祀
 歴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廟禮以克成祭不欲數於是退而恭紀曰
皇祖之聖允符我
皇考所尊稱大成有類
 先師孔子而無以復加也即此增入之
㫖實為大公至明乃稱歴代之名義而非有意于其間也
  夫歴代者自開闢以來君王者之通稱非如配享
[119-37a]
 先師孔子有所旌别彰癉於其間也夫有所旌别彰癉
  于其間則必有所進退而是非好惡紛然起矣入者
  主之出者奴之將無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癉言之湯
  武即有慙徳則歴代開剙之君湯武且不若審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廟者有幾是非祭
 歴代帝王之義也故我
皇祖謂非無道亡國被弑之君皆宜入廟者義在此但引
  而未發予小子敢不敬申其義乎蓋自洪武建廟南
[119-37b]
  京以來北京祖之而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南/ 歴代帝王廟于
  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漢/高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
  九帝而罷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罷/南京廟祀建 歴代帝王廟於北京二十四年又
  罷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㓜齡即位百度畢舉爾時議禮之臣於議
 歴代帝王廟位次亦頗有所出入我因明世祖定鼎燕/京 代祀典順治
  元年增祀遼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119-38a]
皇祖之諭亦因近
大事之際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諸臣未能仰遵
聖意其出入亦頗不倫㑹典載康熙六十一年道被皇祖/諭㫖凡帝王在位除無 弑亡
  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爾時迋臣不能仰體數日/聖意詳細討論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
  所議増祀夏商以來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漢之桓靈皆入之實不倫矣予小子於昨嵗
  閲大清通禮始悉其事因命大學士九卿更議增祀
  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增
 神主於廟昨嵗因閲大清通禮見崇祀闌入歴代帝王/位次有不愜於懷者如漢之 桓靈而於
[119-38b]
  前後五代全未議及因勅大學士九卿更議增/祀晉元帝以來二十五帝而於桓靈則撤出之
  以昭公論今嵗仲春入述事神主於/廟躬禮致祭詳見禮成 詩并序予嘗論之
  洪武之去遼金而祀元世祖猶有一統帝繫之
  公嘉靖之去元世祖則是狃於中外之見而置
   一統帝繫於不問矣若順治初之入遼金而去
  前五代則爾時議禮諸臣亦未免有左袒之意
  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為一定不易之善舉哉夫天
[119-39a]
 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
 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别之乎正統必有所繫故予
 於通鑑輯覽之書大書特書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軒
 輊於其間予於歴代通鑑輯覽一書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餘年於南北朝及宋元遼金
 正統偏安如南天命人心繫屬存亡之際大書特書/必公必平 宋自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慿至臨
 安既破帝㬎見俘宋統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為/宋帝㬎徳祐二年三月以後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至於元順帝北遷沙漠委棄中原則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後正統乃歸之明為洪武元年我朝
 世祖定鼎京師在甲申五月維時明福王尚監國南/京故通鑑輯覽仍書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
[119-39b]
 兵下江南福王就執始書明亡折衷義例惟嚴/惟謹一遵春秋之法無所容心曲殉于其間也以為
 一時之議雖權萬世之論不可欺也然則
歴代帝王之祀果即非配享
先師孔子漠無旌别彰癉於其間乎曰不然也
歴代帝王胥祀于景徳之殿其有徳無徳若南若北曰
 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為法
 孰可以為戒萬世之後入
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懼耶是即不明示旌
[119-40a]
  别彰癉而已寓旌别彰癉于無窮矣其有不憬然思
  懼者則是無道之倫必不能入此
 廟矣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雖然予更有後言焉蓋
  宜入
 廟與不宜入誠昭然應知懼而我大清國子子孫孫祈
天永命所以綿萬禩無疆之庥者更當以不入斯
 廟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者
  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孫其尚凛難
[119-40b]
  諶之戒乎
 親祭
 歴代帝王廟儀
  正殿七室中室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
 黄帝軒轅氏左室
 帝金天氏
[119-41a]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右室
夏禹王啟王仲康王少康王杼王槐王芒王泄王不降
 王扄王厪王孔甲王臯王發王
商湯王太甲王沃丁王太庚王小甲王雍巳王太戊王
 仲丁王外壬王河亶甲王祖乙王祖辛王沃甲王祖
[119-41b]
 丁王南庚王陽甲王盤庚王小辛王小乙王武丁王
 祖庚王祖甲王廪辛王庚丁王太丁王帝乙王次左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
 平王桓王莊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
 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
 烈王顯王慎靚王次右
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冲帝昭烈帝
[119-42a]
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
 帝孝明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齊武帝
陳文帝宣帝又次左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徳宗順宗憲宗
 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119-42b]
後唐明宗
後周世宗
遼太祖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
 寧宗理宗度宗端宗又次右
金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
元太祖太宗定宗憲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
 宗寧宗
[119-43a]
明太祖惠帝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
 世宗穆宗愍帝位均南向凡異代同室者皆隔别之
  兩廡東風后倉頡䕫伯夷商伊尹傅説周召公奭
  畢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漢張良曹參周勃魏相
  鄧禹耿弇諸葛亮唐房元齡李靖宋璟郭子儀許
  逺李晟裴度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彦博李綱
  韓世忠文天祥金尼瑪哈元穆呼哩博果宻明徐
  達常遇春楊士竒于謙劉大夏西力牧臯陶龍伯
[119-43b]
  益商仲虺周公旦太公望吕侯方叔尹吉甫漢蕭
  何陳平劉章丙吉馮異馬援趙雲唐杜如晦狄仁
  傑姚崇張巡李泌陸贄遼耶律赫魯宋吕䝉正㓂
  凖范仲淹韓𤦺司馬光趙鼎岳飛金呼嚕沃里布
  元巴延托克托明劉基李文忠楊榮李賢位均東西
  向以北為上嵗春秋仲月諏吉遣官將事
特行崇典則
皇帝親詣行禮先二日禮部尚書一人詣犧牲所眡牲
[119-44a]
  如儀
   右眡牲
   致齋
   書祝版
   眡割牲
   眡祝版儀均同祀/東西郊
  先一日太常寺官入廟潔蠲殿宇内外藉以㯶薦
  拂拭
[119-44b]
神座工部司官張
御幄於景徳門外階下之左南向夜分太常寺卿率屬
  入具器陳
 正殿中室分設三案左一室統設三案餘五室代設
  一案每位爵三實酒每案豋一鉶二簠簋各二籩
  十豆十其前皆設香案一各爐一鐙二每室牛一
  羊一豕一殿中設案一少西北向供祝版東設一
  案西向西設一案東向分陳每室尊一每案香盤
[119-45a]
  一虛爵三每位禮神制帛一色/白設福胙於東案尊
  爵之旁加爵一凡牲陳於爼凡帛每案同篚凡尊
  實酒承以舟疏布冪勺具兩廡東設案十各鉶二
  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位爵三實酒統羊二豕二
  前設香案四各鑪一鐙二又設案於南北向陳尊
  二香盤四虛爵十有二素帛四十爼篚冪勺具西
  廡帛三十有九餘陳設同鑾儀衛設洗於黄幄外
  樂部率太常協律郎設中和詔樂於殿外階上分
[119-45b]
  東西懸陳樂舞於樂懸之次如常儀
   右陳設
  陳設畢太常寺博士引禮部侍郎一人入廟省眡
 正殿牲帛齍盛及籩豆豋鉶之實畢次詣兩廡周眡
  如儀
   右省齍
  辨行禮位殿門内正中為
皇帝行禮拜位北向階下甬道左右為分獻官拜位北
[119-46a]
  面陪祀王公位階上東西各二班百官位階下分
  獻官之南東西各五班重行異等均北面東位西
  上西位東上辨執事位司拜褥鑾儀衛官二人立
  於
皇上拜位之左稍後太常寺司祝一人立祝案西司香
  九人司帛九人司爵九人光禄寺卿二人太常寺
  贊答福胙一人立東案之東司香七人司帛七人
  司爵七人侍衛二人立西案之西侍儀禮部尚書
[119-46b]
  侍郎各一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各一人
  樂部典樂一人立東西案之南太常寺典儀一人
  於殿左門外立司樂協律郎樂工歌工舞佾於階
  上樂懸東西序立記注官四人於西階下序立糾
  儀御史禮部祠祭司官各二人於陪祀王公拜位
  之次序立又御史二人祠祭司官二人鴻臚寺官
  二人於陪祀百官拜位之次序立掌燎官率燎人
  立於燎爐之南
[119-47a]
   右辨位
  其日五鼓步軍統領率所部清蹕除道自
 西華門至
 廟門
御道左右塗巷皆設布幛鑾儀衛陳
法駕鹵簿詳見祭儀/北郊 不陪祀王公百官朝服咸㑹祗
  候送
駕如儀日出前六刻司祝恭請祝版設於祝案太常寺
[119-47b]
  卿赴
 乾清門奏時
皇帝御祭服乘禮輿出宫前引後扈如常儀
駕發警蹕
 午門鳴鐘鼓
駕出西華門導迎樂前引不作提鑪執鐙官左右騎導
  如詣
西郊之儀
[119-48a]
   右鑾輿出宫
駕將至鴻臚寺官豫引陪祀王公於廟門外序立候
駕至隨入太常寺贊禮郎豫引兩廡分獻官四人於景
  徳西側門外序立陪祀百官按班入景徳東西側
  門豫於行禮位稍南東西序立祗候
駕至由廟中門入降輿右贊引左對引太常寺卿二人
  恭導
皇帝入幄次少竢太常寺卿奏請行禮
[119-48b]
皇帝出次盥鑾儀衛官跪奉盥奉巾如儀司拜褥官豫
  布拜褥於殿門内正中贊引對引官恭導
皇帝入景徳中門陞中階正殿中門至拜位前北向立
  前引内大臣止立殿檐下提鑪官執鐙官侍衛止
  立階下後扈大臣隨侍贊禮郎引分獻官東西各
  二人於甬道左右鴻臚寺官引陪祀王公升東西
  階引陪祀百官於廟迋左右均就拜位北面序立
  典儀贊樂舞生登歌執事官各供迺職武舞執干
[119-49a]
  戚進贊引奏就位
皇帝就位立
   右就次盥洗就位
  典儀贊迎
神左司香二人右司香一人奉香盤東西趨進均折而
  北詣中一室
三皇香案前左司香七人右司香六人奉香盤分詣各
  室香案前祗候司樂贊舉迎
[119-49b]
神樂奏肇平之章樂辭俱詳/見樂考協律郎舉麾工鼓柷樂作
  贊引奏就上香位暨對引官恭導
皇帝詣
太昊伏羲氏香案前對引官至祝案前止立司香跪進
  香贊引奏上香
皇帝上炷香三上瓣香畢以次詣
炎帝神農氏
黄帝軒轅氏香案前上香儀同左右各室司香跪上香
[119-50a]
  畢皆趨退贊引奏復位暨對引官恭導
皇帝復位奏跪拜興
皇帝行二跪六拜禮王公百官均隨行禮協律郎偃麾
  工戞敔樂止凡樂以舉麾鼓柷作/以偃麾戞敔止後同
   右迎神
  典儀贊奠帛爵行初獻禮有司掲尊冪勺挹酒實
  爵司帛奉篚司爵奉爵以次詣各
神案前司樂贊舉初獻樂奏興平之章樂作司樂舉節
[119-50b]
  舞干戚之舞凡舞以節領之/導引升降後同司帛跪獻篚奠於各
  案三叩興司爵立獻爵於各墊中退贊禮郎引分
  獻官升東西階詣兩廡以次跪上香畢興立香案
  前執事生奠帛獻爵如儀皆退司祝至祝案前跪
  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樂暫止贊引奏跪
皇帝跪羣臣皆跪贊讀祝司祝讀祝辭曰維某年月日
皇帝致祭於
太昊伏羲氏
[119-51a]
炎帝神農氏
黄帝軒轅氏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十四王
[119-51b]
商二十六王
周三十二王
漢十九帝
晉七帝
魏八帝
宋三帝
齊武帝
陳二帝
[119-52a]
唐十六帝
後唐帝
後周帝
遼六帝
宋十四帝
金六帝
元十一帝
明十三帝曰仰惟
[119-52b]
諸帝應運代興作君作師撫育黎烝創業維艱基業用
  宏守文不易謨烈是承風教既逺功徳可稱報於
  仲春/秋
神其式慿尚
 饗讀畢興奉祝版跪安
太昊伏羲氏神位前篚内三叩興退樂作贊引奏拜興
皇帝率羣臣行三拜禮興贊禮郎引分獻官降階復位
  樂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執羽籥進
[119-53a]
   右初獻
  典儀贊行亞獻禮司樂贊舉亞獻樂奏崇平之章
  樂作舞羽籥之舞司爵奉爵以次詣各案前恭獻
  於左兩廡贊禮郎引分獻官分獻如初樂止
   右亞獻
  典儀贊行終獻禮司樂贊舉終獻樂奏恬平之章
  樂作舞同/亞獻司爵獻爵於右兩廡隨分獻均如亞獻
  儀畢樂止文徳之舞退
[119-53b]
   右三獻
  既終獻太常寺贊禮郎一人少前西面立贊答福
  胙光禄寺卿二人奉福胙至
太昊伏羲氏位前拱舉退祗立於
皇帝拜位之右侍衛二人進立於左贊引奏跪
皇帝跪左右官皆跪奏飲福酒右官進福酒
皇帝受爵拱舉授左官次受胙如飲福之儀奏拜興
皇帝三拜興又奏跪拜興
[119-54a]
皇帝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禮典儀贊徹饌司儀贊舉徹
  饌樂奏淳平之章樂作徹畢樂止
   右受福胙徹饌
  典儀贊送
神司樂贊舉送
神樂奏匡平之章樂作贊引奏跪拜興
皇帝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禮興樂止
   右送神
[119-54b]
  典儀贊奉祝帛饌送燎司祝司帛詣各
神案前咸跪三叩司祝奉祝司帛奉篚興司香跪奉香
  司爵跪奉饌興以次由中道出恭送燎所
皇帝轉立拜位旁西向司拜褥官/徹拜褥竢祝帛過仍布/拜褥
皇帝復位立兩廡香帛饌均送焚燎太常寺贊禮郎引
  分獻官退鴻臚寺官引陪祀王公百官均退立拜
  位東西旁樂作樂章與上/並為一闋贊引奏禮成恭導
皇帝仍由景徳門中門出陞輿
[119-55a]
法駕鹵簿前導導迎樂作奏祐平之章不陪祀王公百
  官仍朝服祗候
駕至跪迎
 午門鳴鐘樂止王公隨
駕入内至内金水橋恭候
皇帝還宫各退太常寺官徹
 乾清門齋戒牌銅人送寺
   右禮成回鑾
[119-55b]
  遣官致祭先二日眡牲如儀承祭官分獻官暨文
  官郎中武官㕘領世爵輕車都尉以上均於邸第
  致齋先一日太常寺以祝版送内閣恭書受而藏
  諸
 神庫光禄寺少卿御史禮部祠祭司官朝服眡割牲
  瘞毛血有司供具並如儀及祀之日雞初鳴承祭
  官及分獻官朝服祗竢於廟禮部侍郎入廟省齍
  畢質明承祭官王/公入景徳左門領侍衛内大臣/尚書等入右門
[119-56a]
  左階位於階上領侍衛内大臣/尚書等位階下北面迎神贊就上
  香位出入殿左門承祭官分獻官及陪祀官行三
  跪九叩禮不飲福受胙王公不陪祀贊引以太常
  寺贊禮郎祝帛送燎避立西旁東面餘均如儀
   右遣官儀
 
 
 
[119-56b]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