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5 皇朝文獻通考-清-高宗弘曆 (master)


[072-1a]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七十二
 學校考十/
  直省鄉黨之學四/
  乾隆三十一年増定福建分設屏南縣學本籍寄
  籍取補廩増例雍正十三年分古田為屏南定入
  學額數每縣各八名廩増各缺亦均分兩學嗣因
  屏南文風不及古田禮部議准古田童生寄考屛
[072-1b]
  南額取四名名曰寄屏其本籍童生額取四名名
  曰正屏廩増額缺輪流間補至是學政王杰奏屛
  南廩増十缺多為寄屏所佔正屏無廩童生考試
  亦無認保請將嵗科試卷面註明正屏寄屏字様
  以便酌量録取從之
  嚴申送嵗貢入監肄業例各省嵗貢赴監例由地
  方官取結覈其籍貫有無違礙方行申送至是并
  令詳驗本生年力不得以精神衰邁之生濫行申
[072-2a]
  送赴監
  三十三年禮部議准四川雅州府人文日盛應與
  卭州分棚考試另立一棚卭州照舊自為一棚學
  政以次按臨考試
  又議准廣西土民佃種土官之田向聽土司役使
  充兵若准其應試一經上進勢必不服差徭其果
  有志向上退還所佃之田實無原籍可歸者方准
  令土司送考如退佃准考之後仍隱占土官田地
[072-2b]
  託避徭役該地方官嚴查究處
  又議准查各省造送學冊其府學生員並不註明
  係某州縣籍貫以致遇有報捐等事無憑核對嗣
  後各該學政造送學冊務將府學生員名下查明
  本州縣籍貫詳細填註毋致舛錯以備查核
  又咨覆浙江巡撫永徳咨稱廩生丁本生父母期
  年憂例不出缺其廩糧各學有照舊支給者亦有
  停糧扣除者辦理兩岐當經行查户部據稱江南
[072-3a]
  等十三省奏銷冊開丁憂廩生廩糧銀兩係扣缺
  造報並未造有期䘮扣缺之欵浙省事同一例應
  畫一辦理
  三十四年設立迪化寧邊二㕔學額議准烏嚕木
  齊地方駐兵屯田招徠開墾生齒繁盛自設立義
  學以來兵民子弟俱各踴躍現在讀書習弓馬者
  均有成效照安西敦煌等縣之例設立學額以示
  鼔舞應將迪化寧邊二㕔兵民子弟内嵗科兩試
[072-3b]
  每㕔各取進文童四名嵗試取進武童四名交與
  兩㕔管束其考試事宜均照安西之例歸於陜甘
  學政咨部辦理但烏嚕木齊距甘肅窵逺諸童應
  試維艱應令陜甘學政按臨肅州之前將考試文
  武生童題目封固預行密送駐劄大臣俟㕔道將
  録取應試文童名冊呈送到日嚴行扄試仍將試
  卷封固移送學臣按額取進其武童外場弓馬技
  藝由㕔道録送駐劄大臣考試分别等次造冊并
[072-4a]
   考試䇿論一併移送學臣按額取進如文武童生
   試卷不能足額均照例寧缺無濫
   又議准呉縣太湖内東西兩山分𨽻太湖同知所
   轄舉貢生監遇有丁憂服滿事故等項准其就近
   取結送部監生北闈鄉試亦合歸㕔給文其鄉㑹
   科場起送并舉報節孝等案應令吴縣儒學查明
   送㕔轉詳
   又議准雲南永北府既改為掌印同知並無府佐
[072-4b]
   州縣等官其考試童生應照蒙化景東二府之例
   即令掌印同知考試申送學政録取
   又議准泰州額設廩増既將十名分撥東臺縣若
   仍照州學例三年兩貢未免太驟應改為二年一貢
   三十五年
 諭畿輔為首善之區人文漸被多士蔚興上屆臨幸天
  津曽加恩廣額用光黌序乃者
慈禧普被懽洽敷天業已特開鄉㑹恩科彚徴叶吉而
[072-5a]
鑾輅經臨推恩行慶並宜嘉恵士林所有直𨽻通省本年
  入學名數大學増額五名中學増額四名小學増額
  三名該學政其悉心甄録務抜其尤以副樂育作人
  至意
   是年禮部議准四川羅江縣裁併綿州又羅江縣
   學原額六名内分撥綿州四名嗣後綿州連原額
   十名共取進十四名其二名撥入梓潼縣學連原
   額八名共取進十名羅江縣廩増額數歸併綿州
[072-5b]
   廩増各三十名與州學定額相符應照州學例三
   年兩貢毋庸與彰明徳陽二縣輪貢其彰明徳陽
   二縣廩生各額數均止有十名應照清溪縣之例
   四年一貢梓潼縣廩増額數及出貢年分仍循舊
   例
   又議准大宛兩縣童生令知縣教官遵例慎選素
   行優謹衆所共信之廩生申送府丞該府丞臨時
   復實心查核如有濫選妄保諸弊聽其隨時查辦
[072-6a]
  又議准江南省和州江浦二縣縣交界之豐樂宋
  家唐家馬家華家黄墩等六圩統歸江浦縣管理
  其考試報捐等事亦應改𨽻江浦縣所有現𨽻和
  州之捐納各生應改换江浦籍貫得
㫖允行
  又議娼優𨽻卒子孫雖經出繼不准収考凡娼優
  𨽻卒専以本身嫡𣲖為斷本身既經充當賤役所
  生子孫例應永逺不准収考其子孫雖經出繼為
[072-6b]
  人後者終係下賤嫡裔未便混行収考
  又議准定例舉貢生監罪在杖一百以内革後能
  改過自新者該地方官查明取具里鄰確實甘結
  申送准以原名應試若於結案時即聲明辦理其
  能改過自新與否尚未可知嗣後如係舉人斥革
  願以原名應試者由該督撫核明咨部定議其貢
  監生員斥革後呈請原名應試應照例令鄰里出
  具甘結由教官牒送該州縣官申送提調官詳報
[072-7a]
  學政収考
  三十六年
聖駕東巡増廣山東學額一次大學加取五名中學加
  取四名小學加取三名嗣覆准山東省遵奉
恩詔増廣學額查靈山衛業已歸併膠州並非各為一
  學且於乾隆十六年減去進額三名若膠州既照
  大學例増額五名靈山衛復照小學例増額三名
  未免浮濫應於膠州増額五名内酌與靈山衛一
[072-7b]
  名
  又禮部議准雲南之永北䝉化景東三府各改為
  直𨽻㕔仍照原額各取進文生二十名武生二十
  名原設廩増及出貢年分俱毋庸裁改元江府原
  額文武生各二十名係與他郎通判合取今改府
  為直𨽻州他郎改歸普洱府應將元江直𨽻州學
  額改為文武生各十五名廣西府原額文武生各
  二十名係與五嶆通判合取今改府為直𨽻州五
[072-8a]
  嶆改歸曲靖府應將廣西直𨽻州學額改為文武
  生各十八名所減二名作為五嶆之額撥歸曲靖
  府元江廣西各原設廩増各四十名今改為三十
  名三年二貢鎮沅府原額文生十名内有威逺同
  知撥入二名武生八名今改府為直𨽻州威逺改
  歸普洱府應將鎮逺直𨽻州學額改為文生八名
  其武生八名及廩増額數出貢年分俱毋庸議改
  普洱府原額文武生各八名今威逺撥歸文生二
[072-8b]
  名他郎撥歸文武生各五名應増為文生十五名
  武生十三名原設廩増各八名今増為十二名二
  年一貢武定府原額文武生各二十名係和曲禄
  勸二州及元謀縣分撥今改府為直𨽻州裁汰同
  城之和曲州應將和曲州本額文生十二名并撥
  府十名武生八名并撥府十名歸入武定直𨽻州
  仍照大學之例定為文武生各二十名武定原設
  廩増各四十名今改為各三十名三年二貢至禄
[072-9a]
  勸州改為縣本額文武生各八名并撥府文武生
  各六名應定為禄勸縣學額進文生十四名武生
  十四名原設廩増各三十名今改為各二十名二
  年一貢元謀縣本額文武生各八名并撥府文武
  生各四名應為文生十二名武生十二名原設廩
  増及出貢年分俱毋庸議改姚安府原額文武生
  各二十名係撥姚州大姚縣文生各八名白井文
  生四名撥姚州武生十一名大姚武生九名今該
[072-9b]
  府既裁應將府學原額酌歸姚州大姚縣文生各
  八名武生各八名白井文生四名武生四名姚安
  府原設廩増應行裁汰姚州大姚白井各原設廩
  増及出貢年分俱毋庸議改鶴慶府原額文武生
  各二十名今改府為府屬州仍取進文生二十名
  其武生二十名應改為十五名原設廩増各四十
  名今改為各三十名三年二貢彌勒師宗建水三
  州今改為縣彌勒縣照原額取進文武童生各十
[072-10a]
  五名師宗縣照原額取進文武童生各十二名建
  水縣照原額取進文生二十名武生十五名彌勒
  師宗建水各原設廩増各三十名今改為各二十
  名二年一貢順寧府原設文武生各二十名今新
  設首縣應將府學裁去文武生各八名作為順寧
  縣學府學原設廩増各四十名今改為各三十名
  三年二貢麗江府原額文武生各十五名今新設
  首縣應將府學裁去文武生各七名作為麗江縣
[072-10b]
  學府學原設廩増各三十名今改為各二十名二
  年一貢順寧麗江二縣均設廩増各十名四年一
  貢各府州所裁廩増應歸於現在所𨽻本籍作為
  候廩候増嵗科兩試各按考案新舊間補
  又議准生員代人作證經地方官審係全誣則故
  攖法網較之尋常包攬者其情尤重應行詳請禠
  革即照教唆詞訟本罪上各加一等治罪如計贓
  重於本罪者仍照律以枉法從重論其訊明事屬
[072-11a]
  有因並非揑詞妄證者雖證佐確鑿而以全無闗
  渉之事出入公庭其平日不能讀書自愛已有明
  騐亦應將本生嚴加戒飭倘再犯案申詳黜革
  又議准陜西學政劉墫奏稱山陜之樂户江浙之
  丐户雖編籍由來無不確據而其相仍託業實屬
  卑汚雍正元年因御史年熈噶爾泰先後條奏准
  令除籍改業得為良民正所以杜其邪僻之路非
  即許其厠身衣冠之林嗣後應酌定限制如削籍
[072-11b]
  之樂户丐户應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
  本族親支皆係清白自守方准報損應試該管州
  縣取具親黨里隣甘結聴其自便若僅一二世及
  親伯叔姑姊尚習猥業者一槩不許僥倖出身其
  廣東之蛋户浙江之九姓漁户及各省凡有似此
  者悉令該地方官照此辦理所有從前冒濫報捐
  各生均行斥革
  又議准奉天復州學額自雍正十二年為始照小
[072-12a]
  學例取進八名蓋平廣寧二縣學各取進二名今
  復州應試僅三十餘人蓋平廣寧二縣應試自三
  十餘人至五十餘人不等各學額數未昭平允應
  將復州原額八名照遼陽寧逺二州之例改為五
  名即以復州所減三名撥増蓋平廣寧各一名仍
  餘一名歸入奉天府學令該府丞於府屬州縣内
  撥取武童亦照此例辦理再復州原設額廩増各
  五名較之遼陽寧逺二州尚少二名應仍其舊
[072-12b]
  又議准湖南衡永寳辰郴靖等府州所屬猺童向
  例另編字號於正額外各量取一二名嗣於雍正
  三年因額少人多定議増為三名今永州府屬之
  東安永明二縣毎試猺童不過數人而寧逺縣則
  有百餘名多寡懸殊應將東安永明猺童進額各
  減二名定為一名至寧逺縣應試猺童既多應於
  東安永明二縣所減四名内酌撥二名作為定額
  五名
[072-13a]
  三十七年貴州巡撫李湖奏黔省書院掌教張甄
  陶由編修改授雲南昆明縣嗣在雲南五華書院
  掌教五年經前督臣劉藻奏明移為貴山書院掌
  教已滿六年克著成效應照五華書院掌教孫見
  龍例議叙給與八品官職銜從之
  又議准河南内黄縣應試童生僅三百餘人湯隂
  縣應試童生六百餘人文風較勝應將内黄進額
  裁減三名増入湯隂縣兩學額數均各取進十五
[072-13b]
  名
  又議奏
 盛京學宮毎嵗春秋祭祀沿用民間鼔樂於
 文廟定制有違請令該府尹等將需用樂舞等噐按
  照
欽定皇朝禮噐圖如式製造其額設樂舞生照
 闕里之例酌選稍通音律者送太常寺肄業俟熟諳
  時咨回本學令其轉相𫝊授從之
[072-14a]
  又議准定例娼優𨽻卒之家不准考試其皂𨽻馬
  快小馬禁卒之子孫有朦混捐納者俱照例斥革
  至門子長隨湖南省有濫行報捐者均予斥革惟
  民壯一項雍正年間先後議准各省民壮原為捍
  禦城署倉庫而設應停其承緝盗犯耑令學習武
  藝其中有技藝可觀者准挑入營伍漸次考拔是
  民壮既與兵丁一律拔補自非賤役可比應不便
  阻其進身之階但各省俱有皂快民壮三班隨時
[072-14b]
  改撥者應令地方官查明除未經改撥之民壮子
  孫准其報捐應試外其由民壮改充皂快及其先
  曽充當皂快者仍不准報捐應試以杜冒濫
  又議准奉天府屬滿合生員散居各州縣者於雍
  正五年議令撥歸各該學與民籍諸生一例収管
  所有現在滿合諸生居址應即交與該將軍查造
  清册咨送府丞其補廩補増出貢等項由府丞查
  明檄行各該學申送仍令奉天府學照例註冊於
[072-15a]
  各名下註明某州縣字様送部查核
  三十八年禮部議准湖南省庫子斗級據該撫查
  明係選擇質樸殷實農民承充與皂隸馬快禁卒
  門子等役不同其子孫應照民壯之例一體報捐
  應試如有先後改充皂快禁卒門子等役者應仍
  照例不准報捐應試得
㫖允行
  又議准廩生報劣照考列四等之例停支廩糧仍
[072-15b]
  照例察看怙過不悛者即行斥革如果改悔自新
  確有實據仍於冊内門註改過字様俟報部核准
  後再行開支
  又議准江蘇金山衛學裁汰將取進童生原額十
  二名分撥華亭婁南匯三縣各三名廩増生缺亦
  各三名奉賢上海金山三縣各一名廩増生缺亦
  各一名作為定額嵗科兩考照蘇太等衛之例於
  冊卷填明衛籍字様其已進之廩増附生俱撥歸
[072-16a]
  住居之縣學教官就近管東廩増均先儘實缺補
  足餘俱作為候廩候増照例新舊問補
  又議准生童無籍可歸者許於寄籍應試報捐各
  事宜童生應試有籍可歸者飭令撥回原籍以杜
  雨處岐考之弊至入籍已久而原籍地方並無田
  産室廬則雖有原籍之名實無可歸之業嗣後除
  寄籍未久原籍尚有嫡親伯叔兄弟及本人名下
  確有田産室廬可倚者仍照例撥回原籍若原籍
[072-16b]
  僅存疎逺族屬本人名下並無田産室廬其入籍
  年分巳與定例相符者該地方官查明確實申詳
  督撫學臣立案准入於寄籍地方應試報捐又順
  天寄籍人員既令呈明更正其子弟除入籍已逾
  二十年外其有實非土著從前寄籍順天之舉貢
  生監俱勒令一體改正統限一年内著落本生自
  首咨回原籍嗣後大宛兩縣捐納貢監生以及捐
  職人員先令取具同鄉京官實係土著印結粘呈
[072-17a]
  户部查核仍於収捐後將所具印給劄順天府飭
  交大宛兩縣備案存查
  又議准除兵丁鄉試名目兵丁取進武生一體由
  學臣考試分别録送入闈不必另立兵丁鄉試名
  目以致科條歧異
  是年設巴里坤學額巴里坤為闗外藩屏自新疆
  式廓以來拓地二萬餘里巴里坤為四面適中之
  區邇年城郭民屯繁庶久同内地遵
[072-17b]
㫖將巴里坤改設為府即以烏嚕木齊為屬州所有哈
  密闢展穆壘及附近設有職官之處並歸管轄向
  隨安西所屬三縣赴肅州考試往返四千餘里難
  以跋渉應照烏嚕木齊迪化寜邊二㕔封題考試
  之例專設學額嵗科兩試取進文童各四名嵗試
  武童取進四名今陜甘學政按臨肅州之前將文
  武童生試題封固密行安西道將該府縣録送童
  生嚴密扄試封送學政按額取進其武童外場弓
[072-18a]
  馬技藝由府縣録送該道㑹同駐劄大臣考試分
  别等次造冊并考試䇿論將試卷一併移送學臣
  按額取進寧缺毋濫嗣於三十九年四月議准巴
  里坤改為鎮西府附府設宜禾縣嗣後考試童生
  先由該府縣録取造冊呈送陜甘學政俟學政按
  臨肅州之前將題目封發鎮西府嚴密扄試並将
  試卷密送學政按額録取其武童外場弓馬技藝
  由該府㑹同巴里坤鎮考試分别等次造冊並將
[072-18b]
  考試䇿論同試卷一併封送學政閲取至鎮西府
  學應於所屬宜禾縣生童内嵗科兩試各撥府學
  文童二名嵗試撥武童二名
  増減四川資州等學額四川資州所屬之資陽仁
  壽二縣學現在應試人多原額各進八名井研縣
  學文童較少原額進十二名應將井研額内酌減
  二名以一名撥入資陽一名撥入仁壽均作為定
  額再成都所屬之金堂縣原額進八名綿州所屬
[072-19a]
  之徳陽縣原額進六名今人文日起童試人數漸
  多未免限於名額應將乾隆三十七年議裁松潘
  等處學額所餘二名分撥金堂徳陽二學各給一
  名
  又議准陜西學政楊嗣曾奏甘肅寧夏府鄉試於
  順治二年題准設立丁字號每科額中二名今該
  府人文頗勝他屬請照凉州聿字號乾隆十四年
  議准事例以一科歸入大號與通省公同比試一
[072-19b]
  科仍列丁字號取中二名嗣後寧夏鄉試准其一
  科與通省合試憑文録取毋庸另編字號一科仍
  列丁字號照舊額取中俟將來文風益盛再行統
  歸大號鼓勵邊陲士子較有禆益從之
諭昨據禮部議駁四川學政吴省欽奏請科考文生録
 取二三等者先將坐號一體榜示已照部議飭行比
 詢及考試生員出案事宜據大學士于敏中面奏從
 前曽任浙江山東學政俱按照舊時章程辦理初按
[072-20a]
 臨時先考生員大學不過十日小學不過七八日為
 期從不過遲學臣不能早為閲卷發案者皆縁見小
 惜費不肯多延幕友所致應請通飭各該學政實力
 妥辦等語國家所給學政養亷本屬豐厚原以資其
 辦公之用若於延致幕友尚思靳惜㢘金不肯多延
 名幕致以人少誤公已昧人臣敬事之義且任學政
 者不思校士育才而斤斤惟養亷是惜其鄙陋尚可
 問乎嗣後各省學政務須通曉大體多擇工於閲文
[072-20b]
 之幕友即極小省分亦不得不及五六人並著各督
 撫留心稽察如有不肯多延幕友辦理周章者即隨
 時據實奏聞毋得稍渉狥隱將此通行飭諭知之
  裁金山衛學改歸各縣蘇松所屬蘇州太倉鎮海
  鎮江四衛軍童均已各歸坐落州縣應試其金山
  衛舊有守備因事簡議裁歸併鎮海衛管理應將
  該衛學名目裁汰各就生童住址改歸各縣考試
  將取進原額查明各生童居住各縣人數多寡均
[072-21a]
  匀分撥嵗科兩考照蘇太等衛之例於冊卷填明
  衛籍字様其已進之廩増附生俱撥歸住居之縣
  學教官就近管束嗣後毎屆四年編審時將屯軍
  勲軍滋生新丁一體編查造報臨期考試各該縣
  按冊較對如有不敷即行剔除查究仍責成衛廩
  生認保畫結如無衛廩生之縣准衛籍増附生互
  相認識保送
  又議准江西定南縣改為定南㕔所屬訓導并文
[072-21b]
  武學額仍循舊例
  三十九年増海寧州廩貢額缺浙江海寧縣改為
  海寧州安吉州改為安吉縣入學額數仍循舊例
  至廩生額缺海寧應改為三十名三年兩貢安吉
  改為二十名兩年一貢以符州縣體制現在安吉
  多補廩生十名應俟陸續缺出改歸海寧補數
  是年改撥安西淵泉廩増額缺安西府改為直𨽻
  州併裁汰淵泉縣府縣兩學原設廩生各二名前
[072-22a]
  經題准撥歸新改州學其原設増缺亦應一體撥
  入州學幫補現在廩増各生本𨽻淵泉者撥入州
  學即以實廩實增註冊其籍𨽻玊門等處者改歸
  原籍各學應作為候廩候増遇縣學有缺新舊間
  補至現在取進鎮西府屬童生暫發宜禾縣督課
  俟該督題定後再為分撥
  又改定迪化等州縣學額迪化州改為直𨽻州寧
  邊州同改為昌吉縣其所設學額嵗科兩試准其
[072-22b]
  各取進文童四名嵗試取進武童四名令陜西學
  政按臨肅州之前將題目密送巴里坤道嚴行扄
  試仍將試卷封送學政按額取進再迪化州改為
  直𨽻州寧邊州同改為昌吉縣已不由鎮西府管
  轄其文武生童無撥府之例應將該州縣應試童
  生照額取進各歸本學収管毋庸酌撥府學
  又増減福建屛南古田學額文武入學額數以八
  名留古田八名歸屛南廩増各二十缺亦均分兩
[072-23a]
  學嗣因屛南童生稀少復議准古田童生報名寄
  考謂之寄屛取進四名其屛南本籍童生謂之正
  屛亦取進四名廩増十缺各半分撥但正寄相雜
  恐滋冒考之弊應將寄屛進額四名撥歸古田縣
  准其嵗科兩試各取進十二名廩増各十五名屛
  南縣取進四名廩増各五名俱作為定額刪去正
  寄字様再古田二縣廩生從前照分學之例兩縣
  輪流二年一貢今既分𨽻各學所有古田縣廩缺
[072-23b]
  較多應改為三年兩貢其屛南廩生五缺照該省
  小學例定為四年一貢
  又議准蘇州府學増生季秉徳於乾隆三十年
聖駕南巡時獻畫考取進京在
 内廷行走經前院以遊學註冊欠考三次該生現在
  丁憂回籍又難補考若照例除名則該生實屬辦
  公與尋常遊學欠考者不同應於學冊内註明因
  公欠考字様俟服闋後再行補考
[072-24a]
   又議准向例生員已成痼疾及年屆七旬者准給
   衣頂免其補考其欠考數次並未載明但此項病
   廢生員與有心規避者有間其廢病日久既不能
   希冀痊愈雖欠考二三次尚非託詞展限可比應
   照例准給衣頂免其補考
   四十一年熱河地方設立義學每㕔一處延請品
   學兼優之士分司訓課
   是年
[072-24b]
 上東廵
 諭朕因兩金川耆定恭奉
慈輦東巡修在泮獻功之典首自近畿覃敷愷澤膠庠樂
  育並宜一體加恩著將直𨽻本年入學名數大學増
  額五名中學増額四名小學増額三名該學政其悉
  心校録甄拔殊尤副朕加恵士林至意
   又
 諭兩金川現已勦平獻俘奏凱稽典東巡告功在泮業
[072-25a]
 已恩施疊沛慶洽羣黎更念齊魯諸生户盈弦誦地
 切近光當此武功大定之時更宜加恵膠庠式敷教
 澤所有山東省本年入學名數大學著増額五名中
 學増額四名小學増額三名該學政其悉心蒐録遴
 拔真才副朕樂育人材至意
  定安徽衛籍丁童歸各土著州縣報名收考管束
  先是江蘇等省衛所軍童各歸坐落州縣收考今
  安徽衛籍丁童亦由各土著州縣收考但不論離
[072-25b]
  衛逺近由衛報明移送各州縣丁童考試既歸各
  州縣不便於臨考之前復令其赴衛報名應令各
  衛将本管軍籍預行造具户口印冊移送土著州
  縣存案至考試屆期即令各本童徑赴州縣報名
  填註衛籍字様該州縣按照本衛原冊詳細核對
  如有本童隐匿衛籍及廩保扶同出結者照例治
  罪至取進衛童均撥入本州縣學以便管束毋庸
  撥入府學其從前由衛録取之廩増附生亦令填
[072-26a]
  明衛籍改歸各土著州縣學冊
諭朕毎嵗木蘭秋獮先期駐蹕熱河數十年來見該處
 户口日増民生富庶且農耕蕃殖市肆殷闐儼然成
 一都㑹惟弦誦之風未盛由於口外人多樸魯無所
 師承且未立學額更無以示鼔舞因思熱河各㕔所
 屬編氓及僑居年乆者其子弟應不乏秀良誠能教
 育而振興之未嘗不足以示造就自宜剏設義學延
 師訓課以勵文風并當建立學宫酌定庠額俾得藉
[072-26b]
 以上進其如何興建籌辦各事宜著該督周元理悉
 心勘議具奏至學校章程并著㑹同學政羅源漢酌
 議奏聞副朕嘉恵塞民廣學毓材至意嗣據議准嵗
  科二考熱河一㕔每試取進文童四名其餘六㕔
  各取進文童二名如佳卷不敷寧缺無濫嵗考武
  童減半取進額定廩増各十六名以開考之年計
  筭俟十二年後始行出貢照例三年挨貢一名遇
  拔貢之年拔取一名
[072-27a]
  又熱河本無土著凡流寓民人身家清白寄籍二
  十年者俱准考試各㕔查明申道轉送學政考取
  入學其有現在口外居住業於密雲等處入學者
  准其報明改歸熱河學冊其中有現係廩生應即
  令其各保本㕔童生如該㕔現無改歸廩生飭取
  地鄰保結俟該處補有廩生仍照例令廩生保結
  又熱河生童從前歸併密雲縣學厯年俱赴通州
  考棚應試今七㕔生童仍赴通州應試毋庸另建
[072-27b]
  考棚俟將來人數日増再行酌量添建其鄉試之
  年一體編入北貝字號取中
御製熱河
文廟碑記
 丙申夏駐蹕熱河避暑山莊曹秀先以禮部尚書扈
 從幾暇召見談及時政秀先云臣春卿也在職言職
 以為此處宜興學校以造就士朕曰俞哉亦其時矣
 於是乎有設學之㫖於是乎有加額之恩學校既設
[072-28a]
  則
 文廟亟宜建乃命相地伐材卜吉鳩工宫墻泮水殿廡
  禮樂一如制越二年已亥夏朕以來巡親
 釋奠而落成之夫熱河固自古闗塞以外荒畧之區也
  雖金遼有興州之稱然旋舉旋廢建置沿革率不可
  考而况有臯比之𫝊絃誦之聲哉是以我
皇祖每年避暑於此亦不過名之曰山莊故有
聚民至萬家之句盖於禮樂之興未免
[072-28b]
存待以百年之意今則耕桑日以闢户口日以滋幅員計
  之不啻數千里而版籍或逾十萬焉此而無學校以
  牖民迪俗豈宣
祖猷揚
 聖化之道且今西域烏嚕木齊等處率置郡縣立學校
  以此較彼為尤近矣則兹
 文廟之建於時於地胥不可緩亦不待人之請而後行
  稱之曰熱河
[072-29a]
文廟者今雖升之曰承徳府從其朔紀其因也昔蘇軾
 作韓愈碑記云公之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予
 謂韓愈因文見道我
夫子體道垂文韓愈之所因者即
夫子之所垂而見猶待乎行體則其本也且水在地中
 尚需求而得之我
夫子乃天之經地之義山之峙海之淵無日不在人人
 心目之中範圍曲成而不遺豈待穿鑿求之而後得
[072-29b]
 然則
木鐸之音孰謂不可覺斯民於闗外荒畧之區也哉
  又設立仁懐㕔學仁懐縣改設直𨽻同知専設學
  校其入學額數於遵義府仁懐縣兩學進額内各
  撥二名定為㕔學四名並將遵義府仁懐縣額設
  廩増缺内各撥四名定為㕔學廩生八名増生八
  名至出貢年分照永豐州等學之例四年挨貢一
  名俟十二年後選拔之期拔取一名如無文行兼
[072-30a]
  優之士照例寧缺毋濫
  又設立水城㕔學時以平逺州所轄之時豐嵗稔
  崇信三里撥歸水城通判管轄該㕔舊轄二里額
  定進學二名附入大定府學平逺州舊轄九里額
  進十五名今以三里裁歸㕔學亦應裁去州額三
  名即於該㕔所轄五里内定為額進五名附入府
  學嗣於乾隆四十二年議准平逺州廩増各撥六
  名作為水城㕔額缺歸入大定府學
[072-30b]
  又更定兩淮商籍額數時以兩淮商籍額多人少
  不應仍照原額取進亦不便以商竈之額攤入民
  額致啟混淆酌定商竈毎十名各取進一名其尾
  零過半者亦准取一名照例附入揚州府學嗣後
  商竈倘人文復盛仍於原額内通計酌取總不得
  過原額二十名之數以示限制仍令該學政毎屆
  考竣之期開造清冊並將商竈應試各若干名即
  於文内聲明呈送禮部查核如考試童生雖與取
[072-31a]
  進額數相符而佳卷不敷寧缺毋濫
  山東省増撥濟寧臨清二直𨽻州學額時以兖州
  東昌二府分出濟寧臨清二直𨽻州并州屬各縣
  應於兖州府學額内以二名撥入濟寧州東昌府
  學額内以二名撥入臨清州其廩増生員與各本
  州縣生員照考案先後挨次間補較其食糧年分
  一體出貢其嵗科兩試文武童生由本州考取徑
  送學院考試濟寧州屬之汶上等三縣臨清州屬
[072-31b]
  之武城等三縣各文武童生由縣考定送州覆考
  轉送學院按試録取並於各該州城另建考棚其
  未建考棚之先暫附兖州東昌二府考棚應試
  甘肅省設立竒台阜康二縣學時以甘肅特納格
  爾等處改設竒台阜康二縣専設學額嵗科兩試
  竒台阜康二縣各取進文童四名嵗試取進武童
  四名竒台縣係鎮西府管轄應照内地之例撥入
  府學文童一名武童一名竒台與宜禾縣並𨽻鎮
[072-32a]
  西府定撥府學額三名其阜康縣係直𨽻迪化州
  管轄取進文武生童各歸本學收管毋庸酌撥府
  學學政按臨肅州之前將考試文武生童題目密
  送鎮西府并巴里坤道嚴密扄試封送學政按額
  取進如試卷不能足額照例寧缺無濫其武童外
  場亦由該府㑹同巴里坤鎮考試照例辦理
  四十二年禮部議准雅州府科嵗連考四川雅州
  一府生童徃返險阻該學政咨請嵗科連考准為
[072-32b]
  定例
  又議准各省廩生按照年分挨次出貢其平時有
  無縁事戒飭之案原應分别核辦應行令各省學
  政嗣後廩生内有詞訟牽連經地方官審明申詳
  督撫發學戒飭者即將該生出貢之處扣除註冊
  仍將原案呈報禮部查核
  四十三年申嚴地方官子弟親族冒占商籍并裁
  倂各省商籍設立鹵字號各事宜先是四十三年
[072-33a]
  因紹興府通判張廷泰引
見奉
㫖飭令冒籍人員自行呈明改歸本籍毋許隐匿不報
 嗣後倘有牽混入籍不准再請改歸照例斥革治罪
  嗣有潘鷺杭光晉俱籍𨽻浙江均係現任濟寧州
  知州藍應桂之婿冒占山東運籍入學中式後又
  不遵例改歸仍以山東商籍赴京㑹試實屬顯違
  例禁應行斥革仍照違制例杖一百再定例現任
[072-33b]
  官員令子弟冒籍者革職藍應桂現任山東官員
  明知伊婿等冒籍並不禁阻又不勸令改歸實屬
  瞻顧親誼應請
㫖革職潘鷺之父潘汝誠曽任山東濮州知州潘鷺入
  學乃不令據實呈報改歸應交部議處嗣後凡有
  商籍省分之各督撫學政飭屬嚴查商籍内有本
  省現任地方官之子弟親族在彼冒籍者除本人
  斥革外將該員查㕘革職其已經離任後尚有子
[072-34a]
  弟親族在彼冒籍者查明斥革仍將該員議處至並
  無父兄在該省居官僅有商人招引冒籍者俱著
  自行呈報改歸如敢隐匿查出斥革查辦之後仍
  有冒籍别經發覺者原查之督撫學政及該管各
  官交部議處嗣後止許領有鹽引合例官商之親子
  弟姪應考併於結内三代下註明現行何地引鹽
  及住居地方以憑查核倘不敷學額寧缺無濫奉
㫖藍應桂僅予革職尚不足以蔽辜著發往軍臺効力
[072-34b]
 贖罪又是年續經御史戈源㕘奏孫履謙原籍常州
  陽湖縣人入籍宛平縣進學中式本年二月到京
  場期已迫未及呈改仍以順天籍中式進士孫履
  謙雖無父兄戚屬在順天居官較潘鷺杭光晉有
  間但並不遵例改歸朦混應試顯違例禁未便照
  自行呈明之吴煥胡秀森辦理應全行斥革以示
  懲儆
皇上詣
[072-35a]
  盛京恭謁
祖陵將
  盛京滿合二號及奉天所屬各學科考廣額一次其
   向取進六名以上者増額三名四五名者増額二
   名二三名者増額一名
   禮部議覆直𨽻總督周元理奏長蘆商籍厯年應
   試文童不過二十七八名武童十六七名計十名
   取進一名文童定額三名武童定額二名又商籍
[072-35b]
   生員毎科五十餘名應照從前另編鹵字號五十
   名取中一名人數雖多不得過二名之額不及五
   十名不准取中至順天鄉試房考閲卷有南北互
   相迴避之例應交該督將鹵字號應試者預查原
   籍咨報順天府臨場令内簾迴避併造冊送部以
   憑磨勘時查核至竈籍一項住居已久與土著無
   異應照舊歸入北貝字號應試
   又議覆山西巡撫覺羅巴延三奏山西運學舊額
[072-36a]
   進二十名雍正九年減去八名額進十二名兹據
   奏山西有坐商運商二項坐商置有畦地錠票澆
   曬鹽觔本年文童一百九十七名内籍𨽻朝邑及
   解州平陸等縣者僅十一名籍𨽻安邑者一百八
   十六名若非専設運學則此項坐商當全歸安邑
   勢必多佔民額其運商係本省殷户出資轉運共
   五十五名其中兼置畦地者五十二名未置畦地
   者止餘三人向係附運報考應仍一體附考俟五
[072-36b]
   年更换後移回本籍運學進額酌減二名取進十
   名武童酌減八名取進四名鄉試毋庸另編鹵字
   號
   四十四年奉
 上諭熱河自
皇祖建立山莊以來迄今六十餘年户口日滋耕桑益闢
  儼然一大都㑹禮樂百年而後興此正其時曽於丙
  申秋降㫖添設學校書院加廣庠額以教育而振興
[072-37a]
  之並相地鳩工建立
 文廟兹鑾輅來巡適屆落成親詣行
 釋奠禮宫庠泮水間青袍環列彬雅可觀從此文化益
  當蒸蒸日盛苐現在庠生已有五十餘人均應與順
  天鄉試雖丁酉科曽經中式一人但邊外士子樸魯
  者多恐尚未能與通省貝字號卷校藝獲售著加恩
  照宣化府之例另編承字號毎科鄉試取中舉人一
  名俾士子知上進有階愈加鼓舞俟將來文風漸盛
[072-37b]
  人數多至百餘名該督臣學臣再行奏聞増額以示
  嘉恵上塞士林多方樂育至意
 御製文廟釋奠禮成有述
聖祖於斯避暑曽養恬樂利被黎蒸閭閻此日較前盛禮
  樂百年以後興爰建
 廟堂欣慶落載因釋奠仰依憑菁莪雅化㨗影響已有
  庠間俊秀升
   禮部尚書曹秀先奏請
[072-38a]
 頒發
  熱河學宫書籍
聖祖詩文全集
世宗詩文全集
 皇上御製文初集
 御製詩初二三集及
  武英殿刋刻
 御纂
[072-38b]
 欽定書籍詩賦時義各編照直省學校之例一體
 頒發送至
  熱河貯
  文廟之尊經閣從之
   又議覆江蘇巡撫楊魁奏本年商籍報考人數合
   例者止有張鏻一名請將學額酌留四名仍照童
   生十名取進一名之例以為定制不及十名之數
   停其收考其鄉試之人毎科多則十二三名少則
[072-39a]
  六七名不敷另編鹵字號請併入民卷取中所有
  雨淮商學應行裁汰此後如果人文日盛該撫等
  不妨隨時據實查奏再行設額其鄉試現在人少
  此後缺額既裁自不能另編鹵字號取中有願改
  歸本籍者准其改歸其與入籍之例相符者准其
  在江南入籍又竈籍童生與土著無異請改歸民
  籍應將該省竈籍學額六名裁汰歸各州縣民籍
  考試
[072-39b]
  又議覆山東巡撫國泰奏東省商籍文武原額各
  進八名今奉新例本省商人改歸本籍人數較前
  愈少請額減一半各進四名如不敷取數寧缺無
  濫等語查商學進額亦須約計人數核實辦理若
  不查明槩為減半恐原額本多議減尚少嗣後交
  該撫等查明實數以十名取進一名如果有四十
  名方准取進四名即人數再多不得過額入學後
  另編鹵字號鄉試如中額不敷有願改回本籍者
[072-40a]
  遵照原奏辦理
  又議覆陜甘總督勒爾謹奏甘省寧夏府商學額
  進文武各八名該府地處邊隅向係平凉慶陽二
  府屬及寧夏屬五州縣人合夥充商並無外省承
  充之人間有一二山西陜西人幫辦鹽務俱係三
  府屬商人出結一同應考毋庸另設學額應將寧
  夏商學裁汰均令改歸原籍
  又議准署理兩廣總督李質頴奏粤省向編立鹵
[072-40b]
  字號雖數百人止取中一人現在别省真商子弟
  姪存粤應考者七八十人應酌定進額七名如人
  數不敷寧缺無濫鄉試另設鹵字號於民籍外另
  設中額如人數不敷不准取中亦無庸併入民卷
  其有情願改回本籍者聴
  浙江巡撫王亶望奏請將浙省商籍學額五十名
  全行裁汰
諭浙省商籍與長蘆山東情形不同該省人文本盛應
[072-41a]
 試人多本地之人藉商籍登進者十居七八其中人
 材輩出頗有用至大僚者是浙省商籍即仁錢士子
 進身之一途朕所素知若一旦全行裁汰名為嚴核商
 籍童生實則暗減杭城學額寒畯不免有向隅之歎
 况商籍所以清釐者原因該省地方官或私令子弟
 至親冒名入籍以冀倖進實為積弊不可不嚴查究
 治此外如實係冒濫者有犯必懲其餘則不必因噎
 廢食預申厲禁朕從不為已甚之事何必獨於此加
[072-41b]
 嚴以抑士氣乎且浙江商籍學額相沿已久向亦未
 聞其有弊竟可毋庸更張朕以為浙江商籍學額竟
 可仍舊辦理但令該撫等隨時查察勿使有倖濫等
 弊足矣尋九卿議奏浙省商學向撥杭府仁錢三學
  凡廩増出貢中式即佔仁錢之額其中人材輩出
  誠如
聖諭與長蘆山東情形不同未便議請裁汰應遵
㫖照舊辦理其現在行鹽及商人後裔一併收考至商
[072-42a]
  籍各生既入杭府仁錢三學即與民籍無異鄉試
  照舊散入民卷取中不必另編鹵字號得
㫖允行
  臣/等謹按各省商籍俱從酌量減額裁併惟浙江
  商籍欽奉
恩㫖照舊辦理所以嘉恵浙省士子者至矣
  四十五年
上南巡増廣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學額一次大學加取
[072-42b]
  五名中學加取四名小學加取三名
  四十七年
諭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來命儒臣編輯四庫全書
 特建文淵文溯文源文津四閣以資藏庋現在繕寫
 頭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於六年内按期蕆事所以
 嘉恵藝林垂示萬世典至鉅也因思江浙為人文淵
 藪朕翠華臨莅士子涵濡教澤樂育漸摩已非一日
 其間力學好古之士願讀中秘書者自不乏人兹四
[072-43a]
 庫全書允宜廣布流𫝊以光文治如揚州大觀堂之
 文滙閣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行宫之
 文瀾閣皆有蔵書之所著交四庫館再繕寫全書三
 分安置各該處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録用
 昭我國家藏書美富教思無窮之盛軌
  臣/等謹按
 國家文治覃敷士敦實學我
皇上幾餘念典
[072-43b]
特命儒臣編輯四庫全書建文淵文溯文源文津四閣
  以資藏庋又以江浙為人文淵藪
復命繕寫全書三分於揚州大觀堂之文滙閣鎮江金
  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
行宫之文瀾䦨各貯一分俾士子得以就近觀摩以照
  嘉恵藝林之至意此誠千古以來文教之隆未有
  如
 今日者也臣/等謹於學校門恭載
[072-44a]
 諭㫖以見
 皇上稽古右文之盛至於採訪遺書及全書目録俱詳
   載經籍門焉
   四十八年
 皇上詣
  盛京恭謁
祖陵
  盛京滿合二號及奉天所屬各學嵗考廣額一次其
[072-44b]
   向取進六名以上者増額三名四五名者増額二
   名二三名者増額一名
   定順天府四路二十二州縣照大宛兩縣例歸府
   丞考試向例順天府所屬各州縣童生於該州縣
   考試録取後大興宛平二縣則由順天府丞考試
   其餘各州縣則由四路同知各按所管於駐劄地
   方考試至是尚書兼管府尹胡季堂奏稱該同知
   各處衡要之地遇有要事公出往往稽遲試期所
[072-45a]
  有四路二十二州縣請一體責令府丞考試令各
  屬童生即赴通州考棚該府丞尅期前往就棚考
  試至府丞試畢正屆學政考期士子即於該處應
  試既無似從前先赴各路府考又赴通州院考往
  返道路之煩而該處原有考棚無庸另為籌辦亦
  與保定等府體制畫一從之
諭盛京為本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舊風嫻騎射
 以裕武備現亦校閲分别賞賚其讀書之士亦漸摩
[072-45b]
 文化蒸蒸日盛堪與畿甸比隆朕鑾輅所臨青衿獻
 詩趨迓絃誦彬彬且見膠庠樂育自宜一體加恩用
 彰作人盛典著將盛京滿合二號及奉天所屬各學
 嵗考廣額一次其 取進六名以上者増額三名四
 五名者増額二名二三名者増額一名該府丞其悉
 心校録甄拔殊尤副朕加恵士林至意
  四十九年
上南巡増廣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學額一次大學増取
[072-46a]
  五名中學増取四名小學増取三名
  五十年酌定隨棚投考出貢事宜大學士九卿議
  奏湖南學政錢灃奏稱嗣後考貢概令無須逺出
  嵗科兩試各就本棚投考除本年考本年者無論
  外其有下年始輪應貢而計下年按臨不復至者
  准其預考有本年應貢而本年按臨不及者准俟
  下年補考給發貢照時仍按應貢本年填註報部
  應如該學政所奏辦理惟學政按臨一屬不過匝
[072-46b]
  月該生等難保無患病事故致悮本棚考試應仍
  准其隨棚投考以示體恤但須明立限期無論預
  考補考均以學政按臨之期定限一年違者不准
  出貢至該學政奏稱永順一府最為窵逺例嵗科
  兼試二年一貢通計六年三貢前後按臨兩次則
  此次一貢下次兩貢亦係酌量變通之意應如所
  奏辦理各省有嵗科並考之處其出貢年分不一
  應令各該學政就該省所屬道里逺近酌量核定
[072-47a]
  報明禮部存案得
㫖允行
  是年増減湖南鳯凰乾州等㕔學額大學士九卿
  議覆辰州府屬之鳯凰乾州三㕔量為酌改學額
  請將鳯凰㕔原額八名減去二名仍留六名永綏
  乾州二㕔原額各八名各減去四名仍留四名其
  武童取入名額亦照此數至所減各額請照該省
  苗疆新童之例於鳯凰㕔所減漢童二名改設新
[072-47b]
  童二名永綏乾州二㕔各減四名亦各改設新童
  二名仍照例寧缺無濫衡州府附郭之衡陽清泉
  二縣文風久為出色而入學名數較少請將永綏
  乾州二㕔所減學額二名撥増衡陽清泉二縣各
  取進文童十二名又請衡陽清泉二縣遇選拔之
  年於二縣内酌取一人今二縣實有讀書上進之
  士請將共技一人之例量為酌變得
㫖大學士九卿議覆學政錢灃酌定苗疆學額内衡陽
[072-48a]
 清泉二縣遇選妆之年仍照舊例於二學内酌取一
 名但念該省為民苗雜處之地而衡陽清泉二學既
 據該學政奏稱烟戸錢糧稍多且文風較為出色自
 應隨時量為酌變著照所請准其於選拔之期各拔
 一名以示鼓勵
  陜甘總督福康安烏嚕木齊都統奎林奏請巴里
  坤自三十八年設學以來因道途遥逺學政將試
  題密封發往考試從前責成該處道員辦理後改
[072-48b]
  歸府嗣於四十四年前任總督㑹題統歸烏嚕木
  齊都統扄試俱於考後將試卷密送學政按額録
  取鎮西府屬生童自改歸烏嚕木齊都統扄試之
  後嵗科兩試往返長途資斧不繼並有因此不能
  赴試者請仍復舊制將鎮西府宜禾竒台二縣生童
  就近歸府扄試從之
 
皇朝文獻通考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