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2 法苑珠林-唐-道世 (WYG)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法苑珠林巻二十九
            唐 釋道世 撰
 福田篇第十
  述意部
自大覺泥洹福歸衆聖開士應真𢎞揚末教並飛化衆
刹隨縁攝誘感殊則同空天隔應合則異境對顔是以
隨敬一僧則五眼開淨隨施一毫則六度無盡也
[029-1b]
  優劣部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
二功徳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尚功
徳田者從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
困厄之人世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徳田法亦如
是衆僧是三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徳田三貧窮田以是
因縁已受戒者應當至心勤供三寳若人共施財物福
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徳等無差别有財心俱等福田勝
[029-2a]
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
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
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
得果故又僧伽吒經云佛告一切勇菩薩言若三千大
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人布施如是
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三千世界諸須陀洹所
得功徳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諸斯陀含不
如施一阿那含若施三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
[029-2b]
羅漢若施三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
三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若施三千世界諸
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起清淨心若施三千世界諸如
來所生清淨心不如凡夫聞此法門功徳勝彼何況書
冩讀誦受持爾時一切大衆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徳有
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沙等衆生悉作十
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徳不如一佛福徳
之力又阿毗曇甘露味經云福田好有三種一大徳
[029-3a]
二貧苦田三大徳貧苦田云何大徳田謂佛辟支四沙
門果等云何貧苦田謂畜生老病等云何大徳貧苦田
謂聖人老病等若施大徳田恭敬心得大報若施貧苦
田憐愍心得大報若施大徳貧苦田恭敬憐愍心得大
報是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殺偷奪欺誑得物隨有淨
物多少布施是為物好若布施佛時一切得福若布施
衆僧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養法故
得大報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法
[029-3b]
布施得富受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徳餘勝得大果報若
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
千萬世報若施離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
得無數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有六難一憍慢
施二求名施三為力施四強與施五因縁施六求報施
又佛說蕐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持以七寳如
須彌山等於一劫中布施聲聞辟支佛不如有出家在
家人能持一錢以用布施初發菩提心人得福徳多比
[029-4a]
前功徳百分千分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
能及寳梁經云佛言善男子我今說世有二種應受信
施何等為二一勤行精進二得解脫令此施主得大利
益有三種施一常施食二僧房舍三行慈心此三福中
慈心最勝又菩薩本行經云須達居家貧窮無有財産
至信道徳佛教布施須達白佛多施耶少施耶佛告須
達所施雖多而獲報少布施雖少而獲報多如施雖多
而無至心貢髙自大信邪倒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
[029-4b]
獲報少猶如田薄下種雖多收實甚少何謂施少而獲
大福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恩佛及辟支四
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𢎞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
甚多又智度論云以大悲心施物雖同福徳多少隨心
優劣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KR0158施狗而問舍利
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
解佛義佛施狗福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
福從心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所以
[029-5a]
者何心為内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施之福在於福田
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蕐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
受樂餘福徳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為小兒時以
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
心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若
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佛以好蕐散十
方佛時問曰此布施福云何増長答曰應時施故得福
増長如經說饑餓時施得福増多或逺行來時若曠路
[029-5b]
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得増廣又増
一阿含經云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
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陪施斷欲仙人食者獲
福千萬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成須陀洹
乎況向斯陀含得陀含道乃至那含羅漢辟支如來等
其福功徳不可稱計又智度論云如大月氏弗迦羅城
中有一畫師名曰千那到東方多刹施羅國客畫十二
年得三十兩金持還本國於弗迦羅城中聞打鼓作大
[029-6a]
㑹聲往見衆僧信心清淨即問維那此衆中用幾許物
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用三十兩金足得一日食即以
所有三十兩金付維那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
手而歸其婦問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十兩
金即問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種子婦言何等福
田答言施於衆僧婦便縛其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
以何事故婦言我夫狂癡十二年作得金三十兩不憐
愍婦兒盡以與他依如官制取縛將來大官問其夫汝
[029-6b]
何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徳今
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種福後世復貧
貧貧相續無得脫時我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
施衆僧大官元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是語已讚言是
為甚難勤苦得此少物盡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脫身瓔
珞及所乗馬并一聚落以施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衆
僧衆僧未食是為榖子未種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後耳
以是故言難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多
[029-7a]
  平等部
依大莊嚴論云大取福田當取其徳不應擇少壯老弊
佛言我昔曽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衆
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衆僧次到沙
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僧越不用
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説偈言
  耆年有宿徳 髪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傴支節攣 檀越樂如是 不喜見幼小
[029-7b]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阿羅漢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
無智慧不樂有徳唯貪耆老即説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髪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責能修福 除滅去諸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為長老 我破於毁譽
  不生増減行 但令彼檀越 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 誹謗生増減 我等應速往
  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等
[029-8a]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髪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僂脊而拄杖 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 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華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復沙彌形
  檀越生驚&KR1358 變化乃如是 為飲天甘露
  容色忽解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义亦非羅刹先見檀越選
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髙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
[029-8b]
改悔即説偈言
  譬如蚊子&KR1890 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
  衆僧功徳者 一切皆無能 籌量僧功徳
  況汝獨一已 而欲測量彼
汝寧不聞如來所説四不可輕王子蛇火沙彌等如菴
羅果内生外熟外生内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
中亦可得道於僧福田莫生分别即説偈言
  衆僧功徳海 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029-9a]
  自以百偈讚 況餘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 種少獲大利 是故於衆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别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豎五體投地求哀懴悔
頌曰
  通達四果  善㑹六情  探𤣥啟悟
  證理懷禎  老少和穆  普敬祇誠
  隨縁赴供  攝誘幽㝠
[029-9b]
 歸信篇第十一
  述意部
夫信為道原功徳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基無信不可
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微惑斯道顯然升沉目覩數
見愚夫不信業因能生報果謂貧富自然苦樂天性好
醜不由忍恚貴賤非闗恭惰衆生自惑譬同草木好惡
自然豈由因得今依佛經不同外道夫論貧富皆由業縁
貴賤非闗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妍醜弗可換身故經云
[029-10a]
果報好醜定之於業書云命相吉凶懸之於天以此言
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恒豐
故漢文帝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
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任其冶鑄後遭事逃避
餓死人家又寧稟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貴而當王
王曰非我之𦙍便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
子之産王謂不祥捐圏則猪嘘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
卒為夫餘之王故知業縁命運定於冥兆終然不改弗
[029-10b]
可與奪也故知作善得福為惡受殃業果不謬斯理皎
然如何封愚&KR0573迷不悟又昔武丁之時遂有桑穀共生
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身修
善桑穀枯死殷道中興豈非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
時有雀生烏在城之隅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
帝辛驕暴不修善政殷國遂亡豈非為惡之有殃也如
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頑固頓乖經史世人共覩春時
下種冬則收藏如施有來報感胎㲲之與掌錢徳必現
[029-11a]
酬致銜珠之與負鹿又昔人一瓢以濟餒夫尚得扶輪
相報今供一齋以施大衆寧無福禄相酬矣
  小乗部
如涅槃經佛言衆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無信有信之
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故無信之人名一闡提
名不可治又雜阿含經世尊為婆羅門説耕田偈云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特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䕶 是則善御者
[029-11b]
  保藏自口業 知食處内藏 直實為真乗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𨼆為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爾時婆羅門聞已發心出家得阿羅漢道又寶性論云
為六種人故説三寶一調御師二調御師法三調御師
弟子何等為六種人一大乗二中乗三小乗四信佛五
信法六信僧又僧伽吒經云時有一切勇菩提薩埵白
[029-12a]
佛言世尊何因縁故此㑹衆生得發菩提佛言一切勇
乃往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世尊號曰寶徳我時作
摩納之子此㑹衆生住佛智慧者往昔之時悉在鹿中
我時發願如是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時鹿聞已尋
皆發願得如是一切勇此㑹大衆因彼善根當得阿耨
菩提又正法念經云昔有衆生修善以清淨心歸佛法
僧一彈指頃不生餘心命終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
意悦樂三歸功徳乃至報盡於未來世得至涅槃又無
[029-12b]
上處經云佛告比丘有三無上處一佛無上處二法無
上處三僧無上處若諸衆生兩足四足無足多足若色
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中説無上處若
有衆生於無上處起信向心者於天人中得無上果報
  大乗部
如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發
菩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爾時世尊以偈説言
  若此佛刹諸衆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029-13a]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刹諸衆生  令住信心於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佛刹恒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復造諸塔如須彌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刹如恒沙  皆悉遍施諸七寶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鐵圍山髙廣大  造塔無量為諸佛
[029-13b]
  如是求福衆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衆生具滿劫  若頭若&KR0553常擔戴
  如彼最勝福徳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勝法  若求菩提利衆生
  彼等衆生最勝者  此無比𩔖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  智者常生樂法心
  當得無邉大福聚  速得證於無上道
又涅槃經云佛讚迦葉若有衆生於熈連河沙等諸佛
[029-14a]
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善
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所發菩提心然
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别
廣説若有衆生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
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
他人廣説若有衆生於三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
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冩經卷雖為
他説未解深義若有衆生於四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
[029-14b]
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冩經巻
為他廣説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説亦不具足若
有衆生於五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
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説十六分中八分之
義若有於六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
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説十六分中十二分
義若有衆生於七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
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説十六分中十
[029-15a]
四分義若有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
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亦勸他人令得書冩自
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
有衆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況復
諸餘善根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為百分取一分毛霑
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曇莫令
此水而有増減亦莫令風日飄暴乾竭此水不令鳥獸
飲之令盡勿使異水而有和雜以器盛持莫置在地如
[029-15b]
來爾時即受彼寄置恒河中不令入洄亦復不令餘物
揩突如是水滴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不入洄無復遮
礙諸鳥獸等亦不飲盡如是水滴不増不減一等如故
共大水聚漸入大海若是水滴毗嵐風起壞世界時假
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得住一劫彼人爾時至劫
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我本寄水今有無耶如
來爾時知彼水滴在大海中見知住處不與餘水共相
和雜不増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
[029-16a]
正遍知有大神通無量知見明了無障於受寄人中最
尊最勝若於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滴經於乆逺而不
虧損此義應知阿難其細毛端者喻心意識恒河者喻
生死流一滴水者喻一發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
來應正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住一劫者喻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
水滴經於乆逺不虧一毫如是阿難若於佛所一發信
心善根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説是人一切悉是
[029-16b]
趣涅槃果雖餘不善墮在三塗以本善根佛知是已從
彼拔出置無畏岸令彼憶識所種善根息一切苦得一
切樂又佛説無畏女經云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
徳端正無比成就最勝殊妙功徳年始十二其父王堂
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時無畏徳女見諸聲聞不
起不迎黙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牀坐阿闍
世王見無畏徳黙然而住即告之言汝豈不知此等皆
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耶世間福田耶以為
[029-17a]
愍念諸衆生故而行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迎不
禮不共相問復不讓坐汝今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爾
時無畏白父王言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見諸
小王而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
野干時為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帝釋天王
迎餘天不王言不也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
神不王言不也女言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菩
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離大慈悲
[029-17b]
小王聲聞大王頗有已求無上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
禮小乗野千人耶頗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
之聚而求牛跡聲聞人耶大王若有親近聲聞人者是
人即發聲聞之心若有親近縁覺人者是人即發縁覺
之心若有親近正真正覺之人者是人即發阿耨菩提
心爾時阿闍世王復語無畏徳女言汝大我慢云何如
是見諸聲聞而不奉迎女言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
云何不迎王舍城内諸貧窮者王語女言彼非我𩔖我
[029-18a]
云何迎女言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縁覺
亦非我𩔖王語女言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敬一切
衆生女言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衆生等令彼得
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衆生為長衆生諸善根本
是故禮敬爾時無畏徳菩薩母號曰月光此月光女捨
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増上天子若彌勒得菩提
時便即出家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然後於彼
離垢如來所得作大王具足七寶號曰地持供養彼佛
[029-18b]
已得成阿耨菩提號曰遍光如來頌曰
  封迷昏闇乆 徘徊夢裏藏 心塵既未洗
  怖霑甘露漿 慈顔發暉曜 燭我見朝陽
  忽逢善知友 開導益神光 稍悟心澄靜
  方猒俗蒼茫 緇徒既肅肅 法侣亦鏘鏘
  見者心歡喜 歸誠向道塲 若存信邪倒
  來苦未何殃
感應縁略引/三驗
[029-19a]
晉沙門竺法師
宋居士𡊮炳
隨沙門釋道仙
晉沙門竺法師者住㑹稽與北中王恒之周旋甚厚共
論死生罪福報應之事情昧難明未審有無因便共要
若有先死當相報語既别後王恒在都於廟中忽見法
師來王便驚云和尚何處來答曰貧道以某月日命過
罪福皆不虚應若影響檀越但當勤修道以升濟神明
[029-19b]
耳先與君要故來相語言訖不復見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袁炳字叔煥陳郡人也泰始末為臨湘令亡後積年
友人司馬遜於將曉間如夢見炳來陳叙濶别訊問安
否既而謂遜曰吾等平生立意置論常言生為馳役死
為休息今日始定不然矣恒患在世有人務馳求金幣
共相贈遺幽途此事亦復如之遜問罪福應報定實何
如炳曰如我舊見與經教所説不盡符同將是聖人抑
引之該耳如今所見善惡大科略不異也然殺生故最
[029-20a]
為重禁慎不可犯也遜曰卿此徵相示良不可言當以
語白尚書也炳曰甚善亦請卿敬情尚書時司空簡穆
王公為吏部尚書炳遜並其遊賔故及之往反可數百
語辭去遜曰闊别之乆恒思叙集相值甚難何不少住
炳曰止暫來耳不可得乆留且此輩語亦不容得委悉
於是而去初炳來闇夜遜亦了不覺所而明得覩見炳
既去遜下牀送之始躡屐而還闇見炳脚間有光可尺
許示得照其兩足餘地猶皆闇云此一驗出/冥祥記
[029-20b]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本康居國人以遊賈為
業往來吳蜀集積珠寶向直十萬貫後達梓州牛頭山
值僧説法深悟財累乃沉江頓捨便投灌口山竹林寺
出家初落髪日對衆誓曰吾不得道誓不出山結志不
羣野栖禽獸入定一坐五日為期有客到門潛通即覺
起共接語若無人時端坐靜室寂若虚空有時預告明
當客至其數若干形貌服色恰期明至數服皆同時遭
酷旱百姓惶憂苗稼失色皆來請祈仙即往龍穴以杖
[029-21a]
扣門喚曰衆生何為嗜眠如語即寤當即𤣥雲四合大
雨普霑民賴斯澤貴賤咸賽欽若天神隋蜀王秀作鎮
岷洛有聞王者尋遣追不承命玉勃然動色親領兵仗
往彼擒之必若固違可即加刃仙聞兵至傍若無人被
僧伽梨已端坐禪誦王達山足忽降雨雜注雹雪雷奔
水涌須臾滿川軍藏無計並憂沒命事既窘迫乃悔懴
歸依遥禮仙徳垂雲忽散山路清夷得達仙所王躬盡
敬一心歸懴仙為説法重發信心乃慇懃奉請邀還成
[029-21b]
都至靜衆寺彌加厚禮舉郡恭敬號為仙闍梨至仁夀
年中返於山寺卒葬於彼右此一驗出/唐髙僧傳
 
 
 
 
 
 法苑珠林卷二十九
[029-22a]
音釋
 傴於武切/僂也吕員切/拘也兩舉切/曲也五各切/驚遽貌&KR1890即委切/與嘴同
 鑄之戍切鎔/銅入範也奴罪切/飢也以周切/瘤也補各切/肩甲也先撃/切分
 也/竒逆切/履也毗意切/金帛也尼輙切/著也苦沃切/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