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125-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一百二十五
             明 章潢 撰
  開浚田畆水利總叙
 昔人有言積貯天下之大命而軍國之需必資焉王
 制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是貯積之道也然所以致之者豈無其道哉有田畯
 以率甸人有匠人以治溝洫有遂人以興水利有稻
[125-1b]
 人以祛水害是故田野之所由闢而積貯之所由充
 也井田既壊此法不傳蓋自漢唐以迄于今日而公
 私之積皆可哀痛矣邇年以來蘇松之水溢為巨浸
 江浙之旱赤地千里一苖半穗民命盡矣兼之以貪
 墨之侵漁豪强之兼併緇黄之靡食賦斂之峻削門
 攤之税十室九空𨽻卒所過鷄犬亦索東南民力困
 竭甚矣則大運削弱之患供輸逋負之狀其敝不惟
 在民生而且移之國計矣思患預防者可不通變以
[125-2a]
 宜民乎何則揚州之域厥田下下厥土塗泥而今財
 賦乃至甲於天下者以民事勤而庶功興也昔人有
 言東南有可耕之人而無其地西北有可耕之地而
 無其人則夫西北之地古之中原地非不可耕也但
 人力不知奮耳誠能稽元學士虞集之議而於河南
 山東陜西諸省長川廣野可以開溝洫而蓄洩其水
 畫經界而原隰其田成菑畬而稼穡其利者因而
 用之或召募異地之人給其牛種而寛其租賦或留
[125-2b]
 休尺籍之兵立之屯營而儲其糗粮則通東南之漕
 運以給太倉者常也斂西北之粟以足邊儲者權也
 所以濟漕運之所不及也雖然天下之事建議者思
 之非不周而執事者行之未必力方集議開京東瀕
 海之田而極施為措置之詳其法非不鑿鑿可行也
 而肉食者鄙竟以浮言阻之卒之至正間海運不繼
 燕京乏食宰臣議行僅以紓一時之急而國之成敗
 莫之有救豈議論多而成功少集之言有不足用歟
[125-3a]
 無亦主之者無其人也昔賈讓治河之策固曰不與
 水若爭咫尺之利則夫今日之治田也其可與土地
 爭利乎誠能擇通敏練達之臣委任而責成之許以
 便宜不撓之以文法遲以歲月不責之以旦夕不為
 羣議所揺不為流言所惑捐内帑而不之惜召民怨
 而不之顧舊堰可増也則任其増而不撓于中制新
 河可開也則聴其開而不請於上裁則墝埆之地皆
 可田灌莽之區皆可稼矣然又必不亟其利初所入
[125-3b]
 者予之民而不爭二三年後始籍而賦之則民知利
 之所在咸爭先而趨之矣丘文莊之議載於衍義補
 者可考也夫開西北之田以資積蓄固所以紓東南
 之困也然東南水利其可不思所以興之乎東南水
 害其可不思所以去之乎故今董治農政非無通判
 也而未嘗聞其有勸相之方提督水利非無憲臣也
 而未嘗聞其論疏濬之術則遇旱而無所蓄遇澇而
 無所洩凶荒之故恒必由之誠使知水政者如劉彛
[125-4a]
 其人興陂塘者如孫叔敖其人則東南之凶歉可免
 矣
[125-5a]


[125-6a]
 圍田築土作圍以繞田也蓋江淮之間地多藪澤或
 瀕水不時渰没妨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築土
 作堤環而不斷内容頼畆千百皆為稼地後值諸將
 屯戍因令兵衆分工起土亦一此制故官民異隣復
 有圩田謂疊為圩岸扞䕶外水與此相類雖有水旱
 皆可救禦凢一熟餘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贍及隣郡
 實近古之上法將來之永利富國富民無越於此
 水閘開閉水門也間有地形高下水路不均則必跨
[125-6b]
 津要高築堤埧滙水前立斗門甃石為壁疊木作障
 以備啓閉如遇旱涸則撒水灌田民頼其利又得通
 濟舟楫轉激碾磑實水利之總揆也
 周禮以潴蓄水以防止水説者謂瀦者蓄流水之陂
 也防者瀦旁水之堤也今之陂塘既與上同考之書傳
 廬江有芍陂潁川有鴻隙陂黄陵有雷陂愛敬陂陽
 平沛郡有鉗盧陂餘難徧舉其各溉田大則數千頃
 小則數百頃後世故跡猶存因以為利今人有能别
[125-7a]
 度地形亦效此制足溉田畆千萬比作田圍特省工
 費又可蓄育魚鱉載種菱藕之類其利可勝言哉
  治水諸器
 治水諸器十有三曰鐵簸箕曰五齒爬曰杏葉杓曰
 攪江龍曰方船曰水車曰戽斗曰泥㨮曰泥筐曰鐵
 鐝曰竹&KR0034皆舊制也曰活閘曰刮板余新制也然皆
 可深閘河耳而深黄河之法可以制勝之乎鐵簸箕
 重艱不可用五齒爬可搜泥根杏葉杓可澇淤泥攪
[125-7b]
 江龍急水可偶一為之多弗效方船利於載石撈泥
 水車大利於乾漕北人不能用戽斗利於挹水南人
 不能用泥㨮以布為之二人共舉煩難可厭泥筐以
 擔貫之一人獨舉用人少而盛工多利器也恨北人
 不習鐵鐝利器也南北通習之竹&KR0034水中夾泥唯高
 寳湖中能用之活閘以板為之遇閘河淺則施有石
 閘之用可移而置也刮板施於淤沙之淺一刮可去
 沙數斗二器大利閘漕云
[125-8a]
 治槽之淤有二法遇淤泥之淺利用爬杓不利於刮
 板遇沙淤之淺利用刮板不利於爬杓
  岸塍岸塍所以圍田也即一方/而他方皆可以例推矣
 國家倚辨東南財賦而蘇松之賦又甲於東南顧地
 處下游古號澤國蓋平時既雜受杭嘉毘陵諸路之
 水而湖沙徃來之處浦塘又多壅塞故時雨淋滛輙
 駕堤上而濵湖近海之處被害尤劇此豈獨不浚灑
 之故哉亦以障捍之無䇿也蓋有司既困於簿書期
[125-8b]
 㑹之繁又格於因循積習之論故於水務每疏濶不
 講至於岸塍雖亦業田者修築然人情恒慳一時小
 費而不顧異日大害乃多虚應故事夫岸塍當平時
 風浪之衝激侵蝕既已不鮮迨經霖雨則連絡盡圮
 而穡夫束手號籲無門矣故當事者首務須在經理
 幹河之大且要者其次則疏支渠築圍埂急焉檄郡
 縣修築必嚴厥令必責厥成相機宜授方畧視窊隆
 凖事物計田授役而公家亦資以錢榖其為岸必高
[125-9a]
 與廣等上廣若干而下内外各加三之一其當齧而
 易潰者則斷木為撅甃石為址必期於雄固而後已
 如是而又歲歲修之俾勿壊則水潦有備而沮洳之
 區可與沃壤並矣茍徒曰理河道足矣而於岸塍漫
 不加意則雖得之於河而終失之於堤埧歲疏濬諸
 塘浦後而水患頻仍病民虧國其效可覩矣此豈備
 灾萬全之䇿乎夫國需取辨常在目前而里閭利病
 常在千萬里外茍不悉圖所以備災者而徒一切責
[125-9b]
 賦於受災之民則百姓抗弊何時可夷而軍國儲蓄
 亦何能常足也故於溝洫之外復著岸塍之説蓋詳
 於人之所易忽以備水利者採焉
[125-10a]
 
 
 
 
 
 
 
 
[125-10b]
  浚渠浚與濬同開/治也湡也
 凢川澤之水必開渠引用可及于田考之古有溝洫
 畎澮以治田水書云濬畎澮距川是也逮夫疏鑿已
 逺井田變古後世則引川水為渠以資沃灌按史記
 秦鑿涇為渠又關西有鄭國白公六輔之渠外有龍
 首渠河内有史起十二渠范陽有督亢渠河北有廣
 戾渠朗州有右史渠今懐孟有廣濟渠俱各溉田千
 百餘頃利澤一方永無旱暵所謂人能勝天豈不信
[125-11a]
 哉後之人有能因其地利水勢繼此而作益國富民
 可見速效凡長民者宜審行之
  論浚渠築堰
 禹之治水不過曰決九州距四海濬畎澮距川而已
 而天下之言智者莫踰焉何哉洪範五行水曰潤下
 知水之性潤下則知禹之治水矣是故先決九州以
 導於海使水之大者有所歸次濬畎澮以距於川使
 水之小者有所洩此所以九州同四隩宅而萬世永
[125-11b]
 利也商之衰也五行之官世失其業周人始命遂人
 十夫為溝百夫為洫千夫為澮萬夫為川而溝洫之
 制始立稻人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
 水以列舍水以澮㵼水而溝洫之制益詳至於匠人
 氏又辨其深廣之度而通其蓄洩之宜其法可謂盡
 善矣然周人豈夷陵谷而為之哉亦不過因其自然
 之利而修伯禹之故而已周之衰也遂人稻人匠人
 之官又世失其業列國之君皆自利以病隣國暴秦
[125-12a]
 之興又廢溝洫開阡陌而水利廢矣是故孫叔敖起
 芍陂則楚受其恵文翁穿㳛口則蜀以富饒史起鑿
 漳水於魏則鄴傍有稻粱之詠鄭國導涇水於秦則
 谷口有禾黍之謡許景山復蕭何之故堰則興元之
 荒瘠復為膏腴趙尚寛修召信臣之故渠則南陽之
 瀉鹵變為沃壤之數君子者孰非因其自然之利而
 修其已然之法哉謂之得周官之遺意亦可也伏惟
 我國家司空有總職水利有専官省以督之府府以
[125-12b]
 督之縣而縣之陂塘圩堰又莫不有長重以憲臣之
 稽察皆以愍恵元元而興水利也然遇水旱民輙告
 病者是必有其故矣此無他陂塘圩堰之長皆失其
 業而郡縣長吏又莫之省憂故也欲修周官之職加
 疏濬之功通灌溉之利絶湮没之患甚盛心也愚則
 以為周官之職不可卒復而溝洫之遺意尚亦可尋
 周官曰溝必因水勢防必因地勢蓋溝以導水不因
 水勢則其流易壅防以止水不因地勢則其土易壊
[125-13a]
 為今之計莫若申飭郡縣長吏督率陂塘圩堰之長
 察水勢之曲直原地勢之高卑可堤則堤可决則决
 因陂塘圩堰之舊加疏濬築塞之功而又嚴侵占之
 禁明考課之法則灌溉之利興漂没之患免矣雖然
 賈讓有言曰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利分
 度水勢所不及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
 圩澤使秋水多得所休息左右游波寛衍而不迫此
 誠萬世水利之上策
[125-14a]
 
 
 
 
 
 
 
 
[125-14b]
  治河墾田疏
 御史用周言治河墾田事相表裏田不治則水不可
 治蓋田治而水治矣古今稱聖人之治水者必曰大
 禹禹治水莫大于河自告厥成功之後至周定王五
 年而河乃徙自龍門至於碣石入海不為中國害者
 一千七百餘年宜其功施未易名狀然禹之自言則
 曰予决九州距四海濬畎澮距川至孔子稱禹亦惟
 曰盡力乎溝洫而已然則厯千七百年而河不為中
[125-15a]
 國害者實大禹盡力溝洫之賜也故自禹至殷盤庚
 五遷厥邦以避河圯溝洫小壊矣然猶未徙也至定
 王時而徙溝洫加壊矣然猶未决也至秦廢井田開
 阡陌而溝洫掃地矣秦祚不延及漢而河决酸棗决
 瓠子厯漢而唐而宋元源河徙决不可勝記治河費
 歲以若千萬計其治塞之而已溝洫之政無聞焉今
 自黄河言之每歲春冬西北演迤而來固亦未害逮
 夏秋霖潦時至吐洩不及震盪衝激莫斯為甚夫以
[125-15b]
 數千里之河挾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乃僅以河
 南開封之渦河與直𨽻徐州州縣數百里之河束而
 委之唯其不遭横决者幸而已矣夫今之黄河古之
 黄河也今自陜西西寧至山西河津所謂積石龍門
 合涇渭漆沮汾沁伊洛瀍澗諸名川之水與納每歲
 五六月之霖潦古與今無小異也何獨大禹能使之
 安東北之故道厯千百年而不壊後世曽不能保之
 於數年之間此其由於溝洫之不修大較然矣陛下
[125-16a]
 愛養元元無所不至墾田勸農之疏屢蒙俞允則今
 日肇修溝洫之政以繼神禹平成永頼之功臣實望
 焉且黄河所以有徙决之變者無他以水未入海而
 霖潦無所容也天下皆有溝洫則天下皆吞水之地
 天下皆修溝洫則天下皆治水之人水無不治則田
 何所不墾是一舉而興天下之大利平天下之大患
 也今河南州縣被衝决者壠畆淤墳耕者不得種種
 者不得收而科催額税如故中土之民困于河極矣
[125-16b]
 至運河以東濟南東昌兖州三府州縣雖有汶沂洸
 泗等河與民間田地支節脈絡不相貫注每年泰山
 徂徠山水驟發漫為巨浸潰决城郭漂没廬舍與河
 無異或值旱暵則又無可修繕陂塘渠堰蓄水以待
 急遂致齊魯之間方四五千里之地一望赤地蝗蝻
 四起草榖俱盡此皆溝洫不修之故也使溝洫既修
 又寧患此今欲修溝洫之政非謂一一如古也但各
 因地勢水勢之宜縱横曲直隨其所向自高而下自
[125-17a]
 小而大自近而逺盈科而進委之海而已逺謀不可
 以倖致美功不可以雜施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今莫若正疆理以稽工程集人力以助夫役蠲荒粮
 以復流移專委任以責成功持定論以察羣議毋以
 欲速而輙更張毋以小利而生阻撓則治河裕民之
 計也所謂正疆理以稽工程者蓋疆里不正則規模
 不立脉絡不貫而彼此相病合行司府州縣規畫立
 界先因通流畫為大渠多者五六少者三四次因頃
[125-17b]
 畆畫為中渠小渠而又計其工程之難易土壤之生熟
 夫役之多寡錢粮之盈縮期㑹之後先為三年規大
 畧初年疏大渠㑹于諸河次疏中渠達于大渠又次
 疏小渠達于中渠其淺深濶狹各因水勢縱横曲直
 各因地勢中間卑窪特甚不通轉折之處則疏為塘
 濼於溝洫之間水澇則趨平旱暵則節蓄經畫既定
 造成疆里圖册上之下令如式施行責其成效可也
 所謂集人力助夫役者大約大渠用官夫小渠用民
[125-18a]
 夫官夫專開水道為之經民夫各治其田為之緯乞
 行河南山東直𨽻問刑官除特㫖并情理深害免死
 充軍外其餘少倣宋人民屯之法𨽻其名於附近衛
 所而屬之有司責令開渠并墾除粮荒田自給口粮
 三年之後量徵屯粮若㑹赦願附籍佃前田為永業
 者聴其府州縣徒罪發配人願贖者俱令以官夫開
 渠徒以里計杖以丈計隨所犯輕重為放免差次則
 軍犯免衛所凌虐且省軍儲徒罪得以力免贖亦不
[125-18b]
 廢法外此更清驛傳應付之濫恤貱賠税粮之苦議
 保馬積習之弊裁里長浮靡之費省民壯團操之擾
 當事諸臣皆相與推廣德意一一行之則溝洫之政
 可舉溝洫既成豈止河患可平民利可興即萬一有
 兵戎之警亦將逡循相顧而不敢横又推其法於諸
 邊修古人屯田分兵之法使耕者雜於居民之間不
 惟可省餉饋之費溝壘相望所在皆險所謂寓武備
 于農功資人和于地利者也今自近黄河一帶州縣
[125-19a]
 積年逋欠查理停免而見在積荒田粮覈實開除則
 流移漸復而荒田自墾徃年治河任事之臣劉大夏
 等或蒙大發浙江等布政司銀兩或蒙給鈔關抽分
 以備支費莫非因民之財救民之患也今溝洫大務
 誼當不惜小費乞于蠲粮數内通融扣補畧如宋臣
 范仲淹以官粮募饑民修水利之法使官司恵而不
 費百姓勞而不怨溝洫修復則下足民食上給公賦
 皆將沛然而有餘比之俟河决時驅無辜之民傾不
[125-19b]
 貲之費興再三不得已之役徼萬一不可必之功者
 利害蓋相萬也夫黄河徙决不常捍禦之策言人人
 殊㑹通河之外謂引沁河謂通衛河蓋皆博採人言
 以求𢎞濟然開鑿建置之役費率不下幾十萬金即
 令運道既成其張設官府開創閘壩編命夫役必一
 如㑹通河之故則為費已繁徃年工部侍郎劉天和
 奉命治河專意修復故道竟以底績是也至於海運
 之議則既有不必妄議生擾之明㫖在矣故以遼東
[125-20a]
 而視海運則當舍危而就安以山東河南而視遼東
 則當舍逺而就近以北直𨽻而視山東河南則又當
 先内而後外誠自内而外自近而逺修溝洫之政使
 國有十年之積民無墊溺之危以保國家億萬年無
 疆之安天下幸甚
  治田治水議
 按古之畿甸數百畆之田必溝數十溝之水必川數
 大川之水必就窪而為湖溝因水潄防因水滛淵因
[125-20b]
 水罄折而向於矩為湖為渚也湖渚多而天下西北
 之水不助河而為暴然後數千里中原之地可樹藝
 而農唐虞之盛由五事宣八風雨暘時若無崩竭滛
 溢之災無轉漕輸將之費而封濬分畫功臻于永頼
 熙寧之術也此謂本務
  漕河前已類附黄河以别參考而治河則工曹職
  也故復記之
  治河失其故道
[125-21a]
 按漕河原不用黄河之水惟用洸汶沂泗諸泉之水
 足以濟之渡淮而西皆是清水故名清河正統十三
 年黄河决滎陽衝入漕河潰沙灣以達于海景泰四
 年都御史徐有貞塞之乃分流自蘭陽東至徐入于
 漕河以疏殺之而黄河始來然亦小小與清水合流
 清水七分黄水三分並入于淮至正徳六年水勢方
 盛行浸漫而衝洗之矣先是黄河未衝之時清河河
 道皆狹故易充然亦有淺故沿河俱設淺舖每年轉
[125-21b]
 運故無滯也後黄河水大來而淺舖亦設而不用矣
 今觀二洪之舊堤宛然正是先年河道但二洪一向
 黄水浸漫一旦水落石出而清河一帶淺涸人心乍
 見不能無異其實則故河也蓋自淮達濟由㑹通以
 至衛河一路堤防只恐黄河之水衝入為漕河之害
 今徐州二洪以下一向反用黄河之水而忘其故及
 水不來則用工挑濬以引之日望其來而不可得如
 酒本傷人之物而躭酒者一向沈溺于酒反以酒為
[125-22a]
 生一不飲酒即欲死矣此非今日漕河之喻乎
  論東南水利
 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爾雅吳越之間有具區蓋
 鎮常蘇湖七郡之地中含太湖而東漸于海上受杭
 睦宣歙天目諸山之水下自三江洩焉自漢以來咸
 獲其利蓋古人順治之道必觀其源以遡其委上築
 溧陽之間分水銀林五堰以節其流而使發源之水
 得以西决于蕪湖下疏三江而使積集之水得以東
[125-22b]
 决于漲海故自吳江抵華亭青龍合于三江之水雖
 有二百八十之遥而上流既迅大海之潮沙不得以
 障之也夫何唐末東南商販薄木由宣歙以達兩浙
 廼病五堰艱阻給官中廢則金陵九陽數郡之水不
 西入于蕪湖而東入于震澤矣至宋慶厯間李禹卿
 又堤大湖四十里為漕而中截之使湖水不得以東
 下是五堰既開則來者愈迅湖堤既錮則去者復緩
 其勢又惡得不為蔽乎由是三江之水上不受湖流
[125-23a]
 之衝而下有潮沙之壅于此亦蔽矣單鍔嘗言之自
 五堰以至湖堤猶之一身也五堰則首也荆溪則咽
 喉也百瀆則心也震澤則腹也傍通大湖之衆瀆則
 脉絡諸竅吳江則足也今上廢五堰之固下有江岸
 之阻是桎其首足塞其衆竅以沃其口沃而下已則
 腹滿而中絶矣其後吳執中郟僑類皆言之而當時
 執政漫不知檢遂使江口為豪强之業江尾為茭蘆
 之區淤田村落無類數計湖日湧而江日廢漸為百
[125-23b]
 世之患矣我朝永樂間夏元吉以善言水利得蒞茲
 土一時亦稱底績惜其不念厥本而徒自崑山開下
 界里掣吳以達劉家河而洩吳江北去之水自華亭
 開黄浦三泖以達范家浜而洩吳江南去之水至于
 湖堤之痼則漫不加意正統間周忱修復三江復以
 湖沙墾辟成田因循不舉豈知湖堤不去終非利導
 之原三江不復終非底定之本哉為今之計五堰之
 復于正徳者修其成可也其下委之勢當自吳江以
[125-24a]
 决其堤自堤以决三江之壅使由華亭青龍顧㑹諸
 浦以達于海其他疏淺之處若宜興之百瀆吕城之
 三堰崑山之至和塘咸復故道則水何患其不治哉
  經理三吳水利圖説
 江南水利譬之人身天目首也諸山溪口也本湖其
 胞腹三江其腸胃海其尾閭也考諸誌載黄浦即東
 江之别名劉河即婁江之舊迹併吳淞為三江吳淞
 西連太湖東通大海江流迅駛唐以前未聞有水患
[125-24b]
 後吳江長堤一築腸胃始失其利國初以來水患轉
 亟而夏忠靖公乃専力于夏駕新洋一時大有所禆
 其後新洋港水勢湍悍日就深濶而吳淞江之氣脉
 漸微矣土人以此稱為漫水港云夫江流迂緩既無
 以蕩滌潮沙而新洋夏駕倒注之潮復與東來之潮
 相㑹合合則停停則淤江之旋塞有由然也某恪遵
 廟算廣集衆思咨訪機宜究極形勢乃知併益為災
 由于源之未節江之併行而至于相奪則以流之未
[125-25a]
 得所歸也於是闢治江中壅塞四十餘里以復吳淞
 江之故道决去吳江灘漲數十處使大湖積水直注
 于吳淞濬淞之山涇等港秀川官紹鹽鉄浦淮六磊
 等塘洩澱泖之水于黄浦濬蘇之吳塘顧浦戚虞徑
 南北横瀝等處洩崑太倉諸水于劉河復濬七浦梅
 林等塘使陽城巴城諸湖之水徑入于海濬白泖福
 山三丈諸浦九里青陽山塘雷溝等河使尚崑湖毘
 陵晉陵諸水徑入于江皆所以導其流也濬白鶴荆
[125-25b]
 城港西汎裏河洩長蕩荆溪諸水入于運河濬武進
 之水於孟瀆丹陽之九曲河丹徒之鉄猫港洩潤州
 上流之水亦入于大江皆所以節其源也源流各得
 其所然後于千墩堡南濬澱山湖口使湖水通徹入
 于吳淞又慮江水外逸乃於夏駕及漫水江口並建
 一閘隨時開閉庶幾水不外趨潮不倒注吳淞可保
 無虞
  伊洛水田議
[125-26a]
 河南本有水利可以興水田古之人蓋嘗為之矣如
 太陽三渠去府城南十里而近分洛水以溉田者宣
 利渠去永寧縣南三里而近又有新典萬箱等渠皆
 亦分洛水以溉田者伊陽渠去嵩縣東十里而近永
 寧渠去嵩縣南六里而近又有鳴臯順陽濟民等渠
 皆分伊水以溉田者而盧氏縣之東澗水則嘗析而
 為渠流入于城中以灌蔬圃者也可以灌蔬圃則亦
 可以灌田興水田之利也至於伊洛瀍澗載在經史
[125-26b]
 流經府城外夏秋間每泛溢而東者寧不可以隄障
 之車戽而耕種為水田乎予嘗舉其説以告東濲孫
 公公言不可蓋其人習於種旱榖憚于胼手胝足之
 勞而又不諳埂塍之制不慣於裁挿耘耔之方術也
 聞永寧嵩縣亦已有水田其民頗稱饒裕予方欲募
 召能作水田之人於我蘇松及永寧嵩縣之已有成
 效者以分教乎凢伊洛三川之民興秔稻之利於此
 一方而惜乎不久即遷官去入閩矣洛民每苦粮重
[125-27a]
 疏欲與汝南道丈地而均粮格不行予嘗為之請輕
 折而方伯公靳不許每歎之倘水田之利成每畆可
 收榖三四種其每畆所上粮一斗比之我蘇松猶為
 輕則爾即不盡水田也以水田與不水田相參錯為
 輕重數年以後歲稍多收民間亦或稍致饒裕如永
 寧嵩縣也粮則稍重於輸將不為難亦何至强聒於
 人前仰人鼻息而不蒙一許可也歟予請輕折而不
 得欲興水田以利氓民而以轉官去不獲遂予心又
[125-27b]
 以為大夫士亦安於故常而不樂為此也每每嗟歎
 之且著議以告後來者
  淮鳳墾田記
 臣愚伏見皇上留心吏治加志窮民奬賞來朝官員
 則親發玉音諭以愛養百姓慮有司催科稍急則勅
 下户部蠲免閭閻宿逋孜孜講求惟欲康阜兆民永
 固國本甚盛心也臣智識淺陋不能仰贊萬分之一
 思得徃年出守廬陽嘗廵行阡陌勸民開塘蓄水招
[125-28a]
 集流移開墾荒蕪頗覺有益又嘗徃來鄰境鳳淮兩
 府之間習見地廣人稀一望數十里皆紅蓼黄茅大
 抵多不耕之田間有耕者又苦天澤不時非旱則澇
 蓋雨多則横潦瀰漫無處歸束無雨則任其焦萎救
 濟無所取資以是饑饉頻仍窘迫逃亡人烟日稀曠
 土益廣此地界連蕭碭汝潁皆多盜之區逋逃之藪
 積乆不無隐憂宜得専官教民稼穡招撫流移在世
 廟中業曽専設都御史王璣時值大水浸滛功不及
[125-28b]
 施輙復報罷臣為督撫時因潁州僉事陞任具本奏
 薦原任知州姚筐或註原缺或另添設専理開荒議
 亦未行然臣竊以關係地方安危時時念之不置近
 復有以此白臣者臣謹以昔時之見參以今日所聞
 竊意必設専官以重責成蓋潁州僉事淮陽副使兩
 道各有兵餉錢粮問理詞訟之責勢不能兼各該有
 司非得監司督責人無畏憚合於淮鳳二府特設一
 僉事擇實心幹濟者畀之専勅給以關防住劄適中
[125-29a]
 州縣撫按同心重其事各道不得侵其權有司勢豪
 不得撓其法假以歲月不責近功開一頃即一頃之
 利招一民即一民之安三年果有成績進秩而不遷
 再考再進秩久且超遷之其所轄有司即以開墾土
 地招來人民多寡為殿最亦務各久任超遷如是十
 年不臻庶富之效無是理也専官之責其效在廣開
 溝洫夫水土不平耕作無以施力必先度量地勢高
 下跟尋水所歸宿濬河以受溝渠之水開溝渠以受
[125-29b]
 横潦之水官道之衝設大堤以通行褊小之村亦増
 卑以成徑惟欲於道旁多開溝洫使接續通流水由
 地中行不占平地又度低窪處所多開塘堰以瀦水
 之夏潦之時水歸溝塘亢旱之日可資灌溉高者麥
 低者稻平衍地多則木綿桑枲皆得隨時樹藝土本
 膏腴地無遺利遍野皆衣食之資矣其次招恤流移
 夫良民忍棄鄉土止為無食耕種多荒年宿逋苦追
 併其勢必不能安其居也今地既開闢夏秋有收不
[125-30a]
 愁無食鼓動其懐歸之心將受㕓為氓之恐後各該
 有司寛慰而安撫之量撥地土處給牛種不得責其
 逋負量寛二三年俟其志定業熟然後起科又或招
 致江南客日或勸諭本土地鄰或審擬徒夫無力者
 令供役開濬有力者出資給食皆僉事可得專行其
 餘未盡事宜悉聴其酌量區畫或者有窒碍難行事
 干題奏者議擬停當徑自請㫖施行既無掣肘之虞
 民心莫不歸向而展布無難矣臣芹曝微忱冐昧瀆
[125-30b]
 聞伏乞勅下該部再加詳議見諸施行庶幾釀無窮
 之利於根本之地消意外之虞於未萌之先皇上厚
 生育物至仁誕敷於窮簷曠土鼓動四方務本力田
 之風實化導民生之一機也
  議興西北水利
 客曰子謂經國訏謨其大且急莫有過于西北水利
 則予之所未解也曰禹功茂矣而濬畎距川廼其盡
 力而終身者騶孟談王道教樹蓄厥惟先務客惡得
[125-31a]
 以水利而左之予將為客悉其利夫雨暘在天而時
 其蓄洩以待旱潦者人也廼西北之地旱則赤地千
 里潦則洪流萬頃惟寄命於天以幸其雨暘時若庶
 幾樂歲無饑耳此豈可以常恃哉惟水利興而後旱
 潦有備其利一也神京北鞏財賦取給於東南忠於
 謀國者鏡勝國之徃事懐和人之隠憂尚有出於河
 流外者惟興水利而西北儲蓄近取常裕視東南為
 外府可也中人之治生必有附居常稔之田始可以
[125-31b]
 安土而無饑廼國家全盛之勢據上游以控六合獨
 待哺之東南近廢可耕之田逺資難繼之餉豈計之
 全哉今運蚤而積久儲蓄信有頼矣然運蚤而收之
 其熟有浥損之患久積而散之恒過其期有紅腐之
 憂水利既興則田疇之間要皆倉庾之積其利二也
 東南轉輸每以數石而致一石民力竭矣而國計所
 頼欲暫紓之而未能也惟西北有一石之入則東南
 省數石之輸所入漸富則所省漸多先則改折之法
[125-32a]
 可行久則蠲租之詔可下東南民力庶幾獲甦其利
 三也昔禹導河入海而溝洫之修尤盡力焉固以利
 民亦以分殺支流而不以助河之虐河之無患溝洫
 其本也周定王以後溝洫漸廢而河患種種矣今河
 自關中以入中原合涇渭漆沮汾泌伊洛瀍澗及丹
 沁諸川數千里之水當夏秋霖潦之時諸川所經無
 一溝一澮可以停住曠野洪流盡入諸川其勢既盛
 而諸川又㑹入於河流則河流安得不盛流盛則其
[125-32b]
 性自悍急性悍則遷徙自不常固勢所不至也今誠
 自沿河諸郡邑訪求古人故渠廢堰師其意不泥其
 迹疏為溝澮引納支流使霖潦不致汎溢於諸川則
 並河居民利水成田而河流漸殺河患可彌矣其利
 四也古人之畫地而田也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畆既
 順土而宜民亦設險而禦侮也晉之邀齊也必曰盡
 東其畆以為戎車之利晉之利齊之害也今西北之
 地平原千里冦騎得以長騎若使溝澮盡舉則田野
[125-33a]
 之間皆金湯之險而田間植以榆栁棗栗既資民用
 又可以設伏而避敵其利五也徃者劉六劉七之亂
 持竿一呼從者數萬則游惰歸之也蓋業農者縻其
 田里惟游惰之民輕去鄉土而易於為亂今西北之
 境土曠而民游識者常惴惴焉誠使水利興則曠土
 可墾而游民有所歸消釁彌亂深且逺矣其利六也
 東南之境生齒日繁地苦不勝其民皆不安其土廼
 西北蓬蒿之野常疾耕而不能徧蘇子謂聚則争於
[125-33b]
 不足之中散則棄於有餘之外其不均固如此也今
 若招撫南人修水利以耕西北之田則民均而田亦
 均矣其利七也東南多漏役之民而西北罹重徭之
 苦則以南之賦繁而役減北之賦省而繇重也使田
 墾而民聚民聚則賦増而北繇可輕其利八也沿邊
 諸境有轉輸不能至者招商以代輸蓋有數頃之田
 困於一商遂棄業以他徙其有曲避轉輸之苦者則
 私以折色兌軍商得茍安軍無宿儲即承平勿論設
[125-34a]
 有烽警何以待之惟近邊田墾轉輸不煩其利九也
 屯田之成熟者多屬隠占久則難稽矣然亦不必稽
 也西北非無田之為患而不墾之患彼既墾而熟矣
 何必歸官始為國家之利哉惟自其荒蕪不理者召
 募墾之則新屯固種種也兵之壯悍者既心恥於負
 鋤而其羸弱者又力疲於荷戈驅兵為農勢固難行
 惟募之農而簡之為兵則心安而力奮屯政無不舉
 矣今天下浮户依富家以為佃客者何限募而集之
[125-34b]
 可立致也募農以修水利修水利以舉屯政其利十
 也塞上之卒土著者少不得已而有募軍則居行給
 餉為費不貲又不得已而有班軍則春秋逓徃疲於
 奔命又不得已而按籍勾補解檄方登逃亡旋報閭
 閻重困行伍又虛若近塞水利既修屯政大舉田墾
 而人聚人聚而兵足可以省逺募之費可以蘇班戌
 之勞可以停勾補之苦其利十有一也宗禄勢將難
 繼咸切憂之而莫肯任其議將以難遺後人而後之
[125-35a]
 難更有甚於今日此不可不亟為之圖也世有勇於
 建議者則曰裁其禄弛其禁而已夫不資之以謀生
 而徒曰裁其禄則饑寒者孰恤不定之以安居而徒
 曰弛其禁則流離者孰依我聖天子睦族展親之仁
 必不忍其至是也昔范文正以兩府禄入尚能廣義
 田以廩族人矧以國家之大而不能使天潢之𣲖皆
 飽食而安居乎今西北之地曠土彌望於其間擇人
 所棄者官為墾闢分井而田如中尉以下量歲禄之
[125-35b]
 入授田若干使得安居而食其土其後支庶漸繁田
 不再授蓋既授之以田開其治生之端彼知田不再
 授則皆及其始授之時勤儉明農於其間以歲食之
 餘漸墾田而擴産為長子孫之計其雄桀者不失為
 富家翁即庸拙者亦可以依田力穡其與坐食多餒
 散處失所者相去逺矣其利十有二也昔之有志者
 嘗欲倣井田之遺制授民之産而惜其時之不可痛
 豪强之兼并限民之田而限其勢之難行今若於西
[125-36a]
 北空閒之地修舉水利則倣古井田亦可也限民名
 田亦可也古昔養民之故以漸可舉其利十有三也
 古者以井畫地度地居民比閭族黨井自為界民不
 可多得尺寸之地而地亦不可多得一介之民民與
 地適相均也今通都大邑之民踵接肩摩而爭繁習
 靡多梗化而敗俗其爭少習村者惟寥廓之鄉為然
 今若畫井居民裒益其多寡使民與地均如古比閭
 族黨之意則教化可興而俗尚自美其利十有四也
[125-36b]
 客曰信如子言水之利溥矣西北皆可行獨先於京
 東者何居曰京東輔郡而薊又重鎮固股肱神京緩
 急所必須者矧其地負山控海負山則泉深而土澤
 控海則潮淤而壤沃利水尤易易也予所屬二三解
 事者蓋遍厯山海之境閲兩月而返披圖出示如指
 諸掌也為言諸州邑泉從地湧一决而通水與田平
 一引而至比比皆然姑摘其土膏腴而人曠棄即可
 修舉以兆其端者自西厯東如密雲縣之燕樂庒平
[125-37a]
 峪縣之水峪寺及龍家務庒三河縣之唐㑹庒順慶
 屯地皆共著者薊州城北則有黄厓營城西則有白
 馬泉鎮國庒城東則有馬伸橋夾林河而下城南則
 有别山舖及夾隂流河而下至於隂流淀疏渠皆田
 也遵化西南平安城夾運河而下及沙河舖地方又
 鉄厰湧珠湖下至韭菜溝上素河下素河百餘里夾
 河皆可成田遷安縣北徐流營山下湧出五泉合流
 入桃林河又三里橋湧泉流出灤河又蠶姑廟湧泉
[125-37b]
 成河與灤河相接夾河皆可田之地盧龍縣燕河營
 湧泉成河及營東五泉湧漫四出至張家庄撫寧縣
 西臺頭營河流亦自燕河營湧泉而來皆可田自西
 以東如豐潤縣南則大寨及刺榆坨史家河大王庒
 之地東則榛子鎮西則鴉洪橋夾河五十餘里皆可
 田玉田縣清庒塢導河可田後湖庒疏湖可田二里
 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其間有民所不業之地有
 屯地有牧馬草地屯草之地屬於官官為闢其蕪而
[125-38a]
 收其利不難也至於民不業者召民業之官為助其
 力何至連阡陌棄鞠為茂草乎至於瀕海可田則自
 水道沽關黒崖子墩起至開平衛南宋家營之地東
 西度之百餘里南北度之百捌拾里皆𨽻豐潤其地
 與吳越瀕海之沃區相等今萑葦彌懋而繫名於勢
 族然葦之利微即勢族亦無厚入於其間也若如吳
 越人田而耕之則利十倍於葦即捐其一以與勢族
 使不失其舊入勢家亦無憾焉昔虞文靖公之議東
[125-38b]
 極遼海南濵青徐瀕海皆可田之地今豐潤實其中
 境欲舉其議而行之滋非其先當致力者乎蓋先之
 京東數處以兆其端而京東之地皆可漸而行也先
 之京東以兆其端而畿内列郡皆可漸而行也先之
 畿内列郡而西北之地皆可漸而行也在邊陲則先
 之薊鎮而諸鎮皆可漸而行也至於瀕海則先之豐
 潤而遼海以東青徐以南皆可漸而行也夫事有小
 用則宜大則局而不通大用則宜小則窘而難布兹
[125-39a]
 其試之一井究之天下無不利者事有旦夕計功而
 逺猷不存積久考成而近效難覩兹其暫之歲收久
 之永頼無不利者特端之於京東數處因而推之西
 北一歲開其始十年究其成而萬世席其利矣客曰
 西北之人歲苦水害奈何利之且彼宿苦其害而子
 驟言其利其不信亦何異乎曰嗟乎水在天壤間本
 以利人非以害之也惟不利斯為害矣人實貽之而
 咎水可乎蓋聚之則害而散之則利棄之則害而用
[125-39b]
 之則利如血之在人身流貫於肢節而潤澤其肌膚
 一有壅注則上而為癰下而為痔又或溢出於口鼻
 而因以戕其軀遂曰血之為人害也亦舛矣今之咎
 水害者即山川之委原未悉胡不引人身觀之也古
 昔盛時列國分布畫井而田甽達於溝溝達於洫洫
 達於澮澮達於川縱横因其地勢以取利於水今西
 北皆其故疆也豈古以為利今以為害乎且東南之
 民爭涓流於尺寸之間何者彼固利之也謂水利於
[125-40a]
 南而獨為北害此必無之理也客曰南北均利水矣
 而北之視南亦有難易乎徐子曰北易客廼咤曰子
 固好竒甚言北之利於水耳烏得而稱北易也曰客
 何異予言哉南方之民披簑而耕抱濕而穫蓋恒與
 雨相值也長夏苖將立稿則訟風伯而祝雨師盻盻
 焉以一沾濡為快廼西北之雨多於長夏而耕穫之
 時少雨其易於南天時則然也西北地曠而水夷稍
 一疏引水即為利東南之地高下相懸有轉水於數
[125-40b]
 仭之深者再日不雨則桔橰之聲徹於郊原竭人力
 以資灌溉苦且難地勢使然也考之古昔甽深尺許
 遂深二尺溝深四尺洫深八尺澮深二仞而已未有
 如東南轉水於數仞之深者至於京東山之湧泉溢
 地而出河之支𣲖等地而平其於西北尤為易易也
 東南瀕海歲多潮患蓋海之勢趨於東南也遼海以
 及青徐有海之饒而鮮潮之患其難易又彰彰矣奈
 何目為萑葦之塲而棄之不田乎予謂北易蓋亦有
[125-41a]
 據而言之也客曰南北水利修廢頓殊亦有由乎曰
 水利修廢由於人之聚散而旋轉之機上實握之西
 北在三代盛時溝洫時修農功畢舉厥後魏史起引
 漳水溉鄴以富秦開鄭國渠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
 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强至漢文翁溉灌繁田千七百
 頃而蜀饒白公穿渠引涇水溉田四千五百餘頃而
 民以饒富馬援引洮水種秔稻而狄道並塞之民得
 以樂業虞詡復三郡激河浚渠為屯田而省内郡之
[125-41b]
 費蓋三代之時溝洫遍於列國水之為利也宏魏秦
 各擅其利文翁以下諸子人興其利水之為利也専
 然皆在西北之境若東南稱水利者在漢以前惟馬
 臻開鑑湖而已他未有聞也及西晉之亂中原生齒
 漸耗從晉室而東徙者謂之僑人久則安其土而樂
 其生西北民散而東南利興非細故也即如東南之
 饒三吳稱最在禹貢揚州之域厥土塗泥厥田下下
 而已漢之時亦一澤國耳惟晉室既東民日聚而利
[125-42a]
 漸興然其財賦亦未至於今日之盛也至五代時錢
 鏐竊據以稱饒及南宋偏安以致富則民益聚利益
 興而財賦遂甲於天下矣嘗考宋紹興五年屯田郎
 中樊賔言荆湖江南與兩浙膏腴之田彌亘數千里
 無人可耕則地有遺利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幾千萬
 人則人有餘力若使流寓失業之人盡墾荒閒不耕
 之田則地無遺利人無遺力以資中興由此觀之則
 宋室方南之時東南尚有曠棄之田及其季年人多
[125-42b]
 而田少豪右擅陂湖以自殖地利盡而民不聊生者
 聚故也東南地利盡而西北曠廢厥有由哉今國家
 當全盛之時兵戈不試者二百餘年南北生齒日漸
 繁夥而東南之民爭附於輦轂之下誠勞來安集於
 其間則民聚而利無不興矣即畫井而溝洫之亦不
 難也矧秦漢以下其興利而足民者獨不能尋其迹
 師其意而行之乎何至待哺於江南也彼其竊據稱
 饒偏安致富者亦不得已耳廼今國家奚頼焉其機
[125-43a]
 固在一旋轉間也客曰西北利水吾固知其舊矣然
 吾聞懐慶紀守嘗因丹沁支流疏渠成田民頗利之
 紀去而田隨廢又如真定楊中丞之家居也亦嘗募
 南人縁水墾田歲入甚饒及滹沱旁决桑田之變秪
 瞬息間耳豈久廢之餘固難卒舉者乎是所謂廢食
 於噎非通論也夫利水之法高則開渠卑則築圍急
 則激散緩則疏引其最下者遂以為受水之區因其
 勢不可强也然其致力當先於水之源源深則流微
[125-43b]
 而易禦田漸成則水漸殺水無汎溢之虞田無衝激
 之患彼懐慶當丹心之下流而真定尤滹沱所必衝
 者也安能乆而無患哉蓋不先於其源之故也嘗考
 桑乾水發於渾源州經保安之境則自懐來夾山而
 下至盧溝橋狼窩地方衝溢為患漫至彰義門先朝
 屢經修築為費不貲今保安境上聞有用土牛逼水
 成田者恐亦不能久而無患也若督責有人多方招
 募使桑乾上流皆引水成田則豈惟保安之田恃以
[125-44a]
 無患而懐來以下水患亦殺矣予又嘗物色瀛海之
 間如元城窪羅家灣窪郝家庒窪高橋舖窪章家橋
 窪皆連阡黒壤廢為水區非不可田顧以下流受黒
 洋等九河之水非先致力於水源未可徼利旦夕而
 終貽水患也客曰子論甚悉然世之疑而不遽行者
 亦有説焉一難于得人二憚於費財三畏於勞民四
 忌於任怨五狃於變習子亦不可不察也曰微子言
 予亦籌之夫畏事者既因循而不理喜事者又輕率
[125-44b]
 而罔功固矣得人之難也是必有經畧之功而無紛
 更之擾使利興而民不知則善矣世固有能任之者
 亦不如宋人専以勸農之名亦不如今制責以水利
 之職蓋勸農而興水利牧養斯民之首務也今若另
 設勸農而水利又有専職則若於牧養斯民之外増
 勸農水利一事被之號為牧養斯民者又將何為耶
 今之開府持節與藩臬守令皆以牧養斯民也勸農
 水利責將誰諉惟於開府持節者得人以擇藩臬以
[125-45a]
 擇守令久任而責成之殿最繫焉利興而民不知者
 可坐而致也世之言費者吾惑焉夫捐數萬金之費
 於春而收數萬石之穫於秋費於帑而償于田此庸
 人操十一之利者尚甘心焉曽謂善於謀國者而顧
 以費為憚乎且始為而穫繼是有興即以所穫者為
 資漸而廣焉不煩再費也畏於勞民雖文忠公嘗有
 是論文忠公之言曰天下久平民物滋息四方遺利
 皆畧盡矣今欲鑿空尋訪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
[125-45b]
 徒勞必大煩擾所在追集老少相視可否吏卒所過
 雞犬一空審如文忠之言民信勞矣子謂不必於牧
 養斯民之外而専設勸農水利者亦恐其喜事勞民
 如文忠公之言也誠得牧養斯民者擇其勢順而功
 省之處暫出官帑募願就之民經畧其端以示倡率
 之機使民灼然知水利可興則必有競勸而爭先者
 庶令不煩而事自集若槩以水利役民使貧民苦於
 追呼妨其生業而富家反擅其利予嘗見水利使者
[125-46a]
 檄下諸邑閲治水利輙飽吏胥之槖而害及閭左此
 文忠公所以極論而深嘆也怨生有二妨小民之業
 怨隠而害深奪豪右之利怨顯而謗速既不槩以水
 利役民民無追呼之擾怨不叢於小民矣而豪右之
 利亦國家之利也何必奪之周禮使世禄地主之有
 力者與其廣瀦鉅野之可以利民者曰主以利得民
 曰藪以富得民彼小民欲自利而力有所不逮官為
 倡率豪右從而競勸於其間則借豪右之利以廣小
[125-46b]
 民之利固主與藪之遺意也方欲籍之矧曰奪乎此
 何以任怨為也北之治田也逸南之治田也勞彼其
 以惰心而乘之以逸習卒而驅之宜有未從者然彼
 之鹵莽而耕亦鹵莽而獲所入固微也以南之勞治
 北之田則一畆之入倍於數畆而旱潦可以無憂試
 一驅之其嗜利之心必潛易其好逸之習且相率而
 為逸者以其習之故然比閭族黨皆然也官為倡率
 有能爭先力田者稍優異之則皆恥於逸而趨於勞
[125-47a]
 矣昔張全義起於羣盜其尹河南也當䘮亂之後白
 骨蔽地荆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户全義擇人以修屯
 政招徠農户流民漸歸逺近趨之如市全義為政寛
 簡出見田疇美者輙下馬與僚佐共觀之召主勞以
 酒食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賜以
 茶綵衣物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
 佳麥良蠶則笑耳有田荒蕪者則集衆杖之或訴以
 乏人牛則召鄰里責之曰彼乏人牛何不助之由是
[125-47b]
 鄰里相助比户有積蓄在洛四十年遂成富庶蓋其
 勸農力本生聚教誨變荒墟為富壤非偶然也誠使
 西北牧養斯民者能以全義之心為心未有狃於故
 習而不變者不一日倡率而遂曰習之難變可乎夫
 得人而任捐公帑以募就役之民宜怨讟不生惰習
 可變而田功畢舉矣廼若不費公帑不煩募民而田
 功自舉者予又得而熟籌焉邊地屯田以餉軍也其
 道有三倡力耕之機定賞功之典廣世職之法而已
[125-48a]
 内地墾田以阜民也其道有三優復業之人立力田
 之科開贖罪之條而已蓋大將固偏禆卒伍所望而
 趨也今諸邊沃土多大將養亷之地使大將肯以其
 地畫井而田以率偏禆卒伍無不響應而競耕者昔
 郭子儀因河中軍乏食廼自耕一畆將校以是為差
 於是士卒皆不勸而耕是歲河中野無曠土軍有餘
 粮昔宋廖給事中剛亦嘗首陳是説也將卒捐生而
 赴敵者冀以功而獲賞也今若計田行賞又如廖給
[125-48b]
 事所謂勞來之安定之操戈之危豈不特易此賞一
 行萬頃不難得者信然矣今富民得納貨以列武弁
 職冗而軍政無禆也若倣虞文靖公之意聴富民欲
 得官者能以萬夫耕則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
 之先試以虚銜緩其征科俟其田入既饒積蓄漸充
 則命以官而量征其税就所征者得給以禄佩之印
 綬得世其官練集其耕夫以寓兵於其間真良法也
 民之流離棄其業而畏不敢復蓋瘡痍未起科督又
[125-49a]
 嚴甚則舉其宿負者而取盈焉此宜上有以招徠之
 蠲其負寛其征時其賑貸則離流競復荒蕪漸墾矣
 漢之盛時孝悌力田同科蓋務本重農以寓勸率之
 微權也今若定為之制有能於荒蕪之鄉墾田而井
 者田得自業而輸其税於官官因税而定等上者如
 納粟待銓次者遥授散職又其次者補胥吏而役於
 官則力田者競起矣贖罪有條借貪墨以行私者何
 限也使令罪而有力者捐貲墾田官課其墾田之費
[125-49b]
 與贖罪相當則歸其田而收其税即無力宜逺配者
 亦得近屬於田畆之間以力墾田而贖其罪此固法
 行而人亦樂從也倘舉數者而行之屯田可興墾田
 可多又何必費出公帑而役煩募民哉客曰就子數
 説尚有可宜者捐生而獲邊賞積汗馬之勲而獲世
 職欲以田畆之勞並可乎力田贖罪田固彼之田也
 税入幾何恐無以足經費而佐司農之急談何容易
 子更籌之曰審時度勢各有攸當也敵刄既接軍功
[125-50a]
 為先邊烽稍寧屯政是急倘屯政舉而邊地墾食足
 兵强敵來而應之有勝算敵去而守之有長策又何
 軍功之足羨乎若徒尚軍功則忽内修而啓外釁非
 國家之福也且邊人之剽悍者勇於赴敵其椎魯者
 樂於力田各以其長邀上之賞又何妨焉今邊地久
 蕪師不宿飽非懸殊格亦何望屯政之修乎即兵興
 之時轉餉勤勞亦得與對壘者論功客何疑之至於
 世職之法所繫于今日之邊務者尤非小也今之武
[125-50b]
 弁能因世閥以樹功名者固亦有之然其間困乏孱
 弱僅存者種種矣惟其先世汗馬之勞不忍遽廢則
 可耳欲藉以練卒而應敵必不能也彼富民欲得官
 者能以萬夫耕則其財力智識已出於萬人之上能
 以千百人耕者亦出於千百人之上其財力智識既
 足以為主帥之倚用使之部耕夫以為勝卒又皆其
 衣食安養者心附而力倍其與今之武弁困乏孱弱
 剥羸卒以自肥固天壤懸也子孫席其世業亦不至
[125-51a]
 於遽替即有替者又必有財力智識之人代其業而
 繼其官邊圉之間轉弱為强兹其大端矣瀕海之地
 國初皆設墩臺分戍瞭守以備南倭今草頭沽關及
 水道沽關以至於新橋海口赤洋海口等處遺址尚
 存日漸圮廢國初設墩分戍固將備倭亦以南北勢
 懸使瀕海墩戍連絡於其間則内地有梗此路可通
 又防微慮逺之深意也惟其初設墩戍稀少冀後
 漸増然無田可耕則墩戍漸廢勢必至也今若於瀕
[125-51b]
 海闢田以世職之法屯駐於其間久之田益闢而人
 益聚則海上為樂土瀕海有通道即内地有梗南北
 不至懸隔於國初設墩分戍之意固相成也國家分
 兵而屯授之以田統於衛所之官法非不詳然乆則
 田隠占而屯亦漸廢蓋田授於官兵非己業也惟富
 民得官屯駐則其田固己業子孫相承稽覈自詳無
 隠占之患蓋井田而寓封建之意也夫富民捐己之
 貨闢荒區以輸稅養耕夫以寓兵其利於國者多矣
[125-52a]
 就其所入給以禄朝廷御之以虛名使之世其職而
 守其業有増課之饒無養兵之費又何靳而不與乎
 彼積汗馬之勲者禄入兵費皆仰給於縣官歲縻而
 無補安可以此例論也今民間子弟入胄監者例得
 輸三百五十金若使力田者於荒蕪之野墾田三百
 五十畆得比輸三百五十金者而同科則國家一時
 雖未得三百五十金之入而歲收三百五十畆之税
 歲歲積之其得更倍諺謂千鏹而家藏不若銖兩而
[125-52b]
 時入此尤易曉也田少而殺與贖罪而入者即是可
 推也若恐力田可同於輸金則必有偽増田畆以欺
 上或始而墾旋而廢難以一一稽之則又不然夫民
 間始繫名於胄監距其入銓得官之時多者三十年
 少亦不下二十年所墾之田入官税總而計之當不
 止於三百五十金彼既墾田歳以其田之入而輸官
 不難也亦何樂於偽田増税歲以厲已乎即有田偽
 而税負者有司將時稽而除其名彼亦何利焉若謂
[125-53a]
 國用方詘經費之内歲少三之一必頼開納以紓其
 急不能徐徐以待歲税之入則亦思之未詳也蓋經
 費之廣由於各邊主客兵餉所費為多若各邊屯政
 漸舉則經費自省況力田者得以田自利而歲税又
 取足於田之所入其從之固易則以力田而應者比
 令輸金之人必且數倍其願輸金者仍輸金不因此
 而廢彼二者並行國用又何患焉行之積久田闢而
 税廣費省而用足則力田之科與輸金者皆可漸罷
[125-53b]
 又不必商盈詘於財賄酌多寡於開納也客曰勝國
 都燕且百年虞文靖公之議格焉未行我國家定鼎
 於兹又二百年矣通漕理財紛然建議而西北水利
 未聞舉其議而行者子何惓惓於今日也曰勝國徃
 事已無足論虞文靖公之言既不獲售於泰定可為
 之時及季年東南有梗思其言倣其意設海口萬户
 已無救於元事矣可勝慨哉國家承平既久竭東南
 之力尚不足以裕西北之儲幸外國之欵貢修内地
[125-54a]
 之水利千載一時不可失也若急而圖之其將及乎
 此予之所以惓惓也京北水利興則敵騎不能馳驅
 敵必不敢復窺燕薊而兵不必調食可自足秦晉中
 州水利興則㑹流黄河諸水皆有渚蓄而河無溢流
 漕渠自利江以北水利俱興則北地所出可足京師
 之用而南粮可省即宗禄亦自可取給世以北敵漕
 河宗藩為三大患吾只以興水利一事並治之能使
 不為患今之籌國者孰不以財用之不給為憂又孰
[125-54b]
 不以漕渠之不可恃為慮然而西北之境沃衍千里
 昔人所以坐致富强者其成跡具在若虞文靖丘文
 莊之論亦既詳且確矣而卒莫有肯任其事見之施
 行者何也豈非以積敝之餘驟振為難利未及興而
 或以滋害歟兹固老成謀國者之所宜慎也然審如
 徐子所云先之京東以次推廣責之守令不設専官
 多方勸募不煩公帑不强民之所不欲不奪豪右已
 成之産不為官司收種之擾若是則所謂法行以漸
[125-55a]
 而不驟有萬全之利而一無其害者復何疑焉蓋是
 書也集古今之議而酌其宜析利弊之源而殫其畫
 視虞丘二公之論益詳且確矣籌國者果采而行之
 即使萑葦之塲盡為庾廩殆非虛語也財用之不給
 漕渠之不可恃又豈足憂乎
  論治水莫先於京東
 當今經國訏謨其大且急孰有過於西北水利者乎
 雖然槩而行之則效逺而難臻驟而行之則事駭而
[125-55b]
 未信蓋西北皆可行也盍先之於畿輔諸郡皆可行
 也盍先之於京東永平之地皆可行也盍先之於近
 山瀕海之地近山瀕海之地皆可行也盍先之數井
 以示可行之端則效近而易臻事狎而人信又恐其
 難於遥度也則又裹粮為二三解事者走沿瀕海近
 山之境相度而經畧之既得其水土之宜疆理之詳
 始信其事之必可行也
  宋朝屯田水利
[125-56a]
 東自滄洲界去海西岸黒龍港口如乾寧軍信安軍
 霸州保定雄州順安壹帶皆有塘水䕃灌稻田塘水
 之北畫河為界所以限南北謹障塞也初淳化中雄
 州何承矩制置縁邊屯田以大理丞黄懋充判官懋
 於河北大興作水田縁山導泉倍省工力以陂塘甚
 多引水溉田公私獲利因詔承矩領䕶之發戍兵萬
 八千人給其役承矩於順安軍西開易河蒲口引水
 東注至海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七里滋其陂澤
[125-56b]
 築堤貯水為屯田以助要害捍蕃騎侵軼時多為將
 帥所沮云甲馬雄盛不宜示弱殊不知地利者兵之
 助也又順安至西山地跨數軍不遥百里縱有丘陵
 岡阜而多泉瀆因而廣之審地勢而制塘埭令滄州
 乾寧軍常督壕寨吏轉視㪷門水口旦夕俟海潮至
 放水入御河東置塘以益塘水由是順安軍東瀕於
 海廣袤數百里悉為稻田萑蒲蚌蛤民頼其利太宗
 以為渠田之設制戎馬之長策又以安撫司専制置
[125-57a]
 縁邊浚陂塘築堤道具為條式畫圖以付邊郡屯田
 司東自泥姑海口凡一百六十里西盡邊吳泊凢厯
 七州軍近復據樞密使夏竦上言㳂邊塘泊自海而
 西至邊吳淀及安肅軍保州而西接西山路濶一百
 餘里其間有紀河曹河徐河呌喉泉尚泉方順河安
 陽河唐河盡可堰截引水灌注以為塘淀遂詔修保
 州廣信安肅順安永寧五州築堤道作匯水之備惟
 跳山以西有壅水不可到處第密種所宜樹木祥符/中沿
[125-57b]
 邊官地榆/栁三百萬
  宋朝所論形勝
 論曰今北邊控扼之方中國形勝之地西自黑蘆口
 東距滄海其間三百餘里中國得地者多匈奴得地
 者寡何哉且自順安軍東至莫州二十里皆是川壍
 溝瀆葭葦蔽茀泉水縱横此乃匈奴天牢之地也彼
 自不能馳騁又東北至雄州三十里又東至霸州七
 十里又東至海水口皆是營田堤岸泉水漸洳此乃
[125-58a]
 匈奴天䧟之地也彼自不能騎射又自順安軍西至
 安肅軍約五十里夾兩河之間草木茂盛乃匈奴天
 羅之地也彼自不能騎戰又西至廣武軍二十里夾
 貳軍之間地多磽确此匈奴天隆之地也彼自不能
 奔衝此中國得地形之多也夫引弓之民恃其勁騎
 利在平地中國多步兵利於險阻趙魏之北燕薊之
 南千里之間地平如砥兵法謂走不逐飛步不逐騎
 較然可知矣今北邊要害阻塘水之外自保州邊吳
[125-58b]
 泊西距長城口廣袤五十里可以長驅深入乃中國
 與匈奴必争之地
  開西北水田紓東南漕運
 善醫者治未病不治己病蓋未病而治之則元氣固
 百邪不能為之侵矣茍不得已而治己病焉邪氣已
 深非急攻之不能起死回生故凢烏附砒霜惟其所
 用雖病者亦急於求痊聴其所用而莫之禁也急則
 治標緩則治本理固然也及病勢稍愈雖參苓歸术
[125-59a]
 之投且慎之至再若見效稍遲議者羣起而非之不
 特醫以目前愈病為功索謝為念而病者亦忘其危
 迫之苦不求完養元氣以免將來之患矣曽謂善醫
 與善攝生者顧如是乎急則妄以身命付之庸醫緩
 則道謀巷議泄泄然莫為後患慮者滔滔皆是也今
 之醫國手何以異此是故我朝定鼎燕京百費皆仰
 給東南而漕河為最要也是漕河為國家咽喉漕河
 病則咽喉塞矣可不懼哉蓋漕河之水黄河據其上
[125-59b]
 流黄水一不循其故道則徐沛諸水泛濫相繼頻年
 河病亦亟矣當事者百計撑持不過捲箒撈沙築堰
 建閘濬海口挑月河大槩僅以不失運為上策邇者
 謂海無可濬之理惟當導河以歸之海則以水治水
 即所以為濬海也然河豈可以人力導之哉欲順其
 性先懼其溢惟當繕治堤防俾無旁决則水由地中
 沙隨水刷即導河之策也于是築河堤以東上流造
 减水閘壩泄水函洞以導下流塞崔鎮之决使全河
[125-60a]
 不分塞高堰黄浦八淺使全淮堵截且修通濟清江
 福興各閘復禮智各壩今幸諸决盡塞兩河復合而
 漕無轉輓之艱其實所費不貲特免目前之急耳雖
 急則治標重病稍愈而善醫國者恐不止如是而已
 蓋元氣不固難保舊病不復作也緩則治本豈容泄
 泄然哉以愚度之西北曠地不於此時墾而闢之以
 為固本之圖則東西漕運更有難為力者即如畿輔
 郡縣一望千里萑葦極目瀛深諸郊一遇滛潦溟渤
[125-60b]
 為區而濵河瀕海之地本皆古人稼穡之塲也使得
 賢守令悉心講畫用南人水耕法募人田之開墾既
 多收入必富由是西北各郡邑粟多而價賤則民富
 國不獨貧東南之困不可以少紓耶若曰召募游兵
 墾田立室與夫牛種之需皆無所助獨不思每歲治
 河之費何啻百十萬金與其付諸波浪中止為目前
 之計曷若用以開其溝洫畆澮而獲歲歲無窮之利
 哉茍釋此不為無異病急則請禱神百費不惜病愈
[125-61a]
 則肉食是吝而或有告之治未病者反從而嗤笑之
 矣抱把人之憂者何能以自解耶噫古人窮則願為
 良醫達則願為良相同此心也同此道也安得盡國
 人語之以固本飬元之道而勿藥有喜哉
  古今水利總論
 論古今水利之制莫善于周莫不善於漢夫水利之
 在天下猶人之血氣然一息之不通則四體非復為
 有大而江河川澤微而溝洫畎澮其小大雖不同而
[125-61b]
 其疏通導達不可使一國之壅害則一也成周之盡
 力於溝洫西漢之用功於河渠不貪小利以害大謀
 不急近功以遺逺害田畆有灌溉之益川澤無壅塞
 之憂此周禮通溝洫遷史書河渠之利歟且成周匠
 人之職方井之地廣四尺者謂之溝十里之成廣八
 尺者謂之洫百里之同廣二尋者謂之澮夫自四尺
 之溝積而至於二尋之澮一同之間其捐膏腴之地
 以為溝洫之制者凡幾畆也禮冬官匠人為溝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
[125-62a]
 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小司
 徒之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説者論田税之所出則
 百井之地出田税者六十有四而三十六井則治洫
 也萬井之地出田税者四千九十有六井而五千有
 竒則治溝與澮也夫自一成之地積而至於一同萬
 夫之衆其捐賦税之入以治溝洫畎澮之利者幾人
 也地官小/司徒注成周之君豈不愛膏腴之地賦歛之入而
 棄以為無用之溝洫哉誠以所棄者小而所利者大
[125-62b]
 所捐於公上者不能毫髪而所以福斯民而澤天下
 者無窮已也自經界不明而先王溝洫之制漫無可
 考以九河之地猶失其八支而莫得其迹東坡辨九/河云以漢
 許商之言考之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齊小白塞之今河間弓髙以東至
 平原鬲津之地徃徃有其遺/處蓋其八支併歸徒駭也則細而溝洫之屬可知
 矣天下所謂有才之士始出而以私智經營雖其利
 澤不博未及古人徧利天下之意不猶愈於後世與
 水争地貪尺寸之利而遺無窮之之害哉自春秋戰
[125-63a]
 國浚其源西漢導其流而河渠之水利詳矣孫叔敖起
 芍陂楚受其恵文翁穿㳛口蜀以富饒史/記鑿漳水於
 魏者鄴旁有稻梁之詠魏襄王時史起為鄴令曰魏/氏行田以百畆鄴獨二百畆
 是田患也漳水在其旁西門豹不用是不智也於是/引漳水灌田鄴以富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
 决漳水兮灌鄴旁終/古寫鹵兮生稻粱導涇水於秦者涇陽有禾黍之
 謡班固西都賦又前溝洫志自秦用鄭國穿涇陽渠/又名鄭國渠至武帝中大夫白公復奏穿引涇水
 首起谷口以灌池陽因名曰白渠民歌之曰鄭/國在前白公在後云云且灌且溉長我禾黍此建
 於春秋戰國之時自漢以來講明尤備内而京師外
[125-63b]
 而列郡又逺而邊地源流𣲖分原隰碁布厯厯可見
 矣嚴熊穿龍首渠於馮翊之地注見/前倪寛穿六輔渠
 於左内史之治武帝元鼎間倪寛為左/内史奏請穿六輔渠白公引涇水
 於池陽之區見/上决渠降雨荷挿成雲衣食京師億萬
 之口豈非京師之利乎西都/賦其他郡縣泰山則引汶
 東海則引鉅定海南九江則引淮朔方西河酒泉諸
 郡則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溝洫之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
 皆引河及山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諸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
[125-64a]
 渠溉田各萬餘頃他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勝言也陂山通道在在相望豈
 非諸郡之利乎輪臺之東有渠溉田五千頃桑𢎞羊/奏故輪
 臺以東枝渠黎皆欲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十頃以上温和田益可益通溝渠而種五榖而鮮
 水左右亦有橋七十所趙充國屯田奏云願留萬二/千人屯要害處繕鄉亭浚溝
 渠治隍陿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是雖極邊之地水道源流無不
 加意又豈非邊地之利乎西漢之君不計地利之廣
 狹不論費役之多寡不一勞者不永逸不暫費者不
 永寧此漢人得享溉灌之利也然周漢所以得水利
[125-64b]
 者治之者非一官領之者非一人得以盡心於溝洫
 河渠之間是故周官營溝行水之制則職之匠人俾
 任浚導之功也匠人為溝洫凡溝必因水勢防必因
 地勢止水蓄水之令則領之稻人俾専儲蓄之利也
 地官稻人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溝/瀦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㵼水夫惟浚之於其
 始積之於其中又安有旱澇之患哉漢之京師則少
 府摠禁池之事其屬則有池監百官表少府掌山海/陂澤之税其屬有上
 林上池監有/都水長丞有都水見/上水衡掌林苑之事其屬則有
[125-65a]
 水司空百官表水衡都尉/水司空長丞屬焉有都水前百官表奉常注/如淳曰都水治渠
 隄水門又按大常少府/水衡署有都水長丞三輔以行京師之職太常以
 領巴陵之渠並百/官表郡國則九江有陂湖官南海則有
 淮浦官南郡江夏則有雲夢官夫惟既任於其内又
 分於其外又安有壅閼之憂哉地理志九江郡有陂/官湖官南海郡中有
 淮浦官南郡江/夏郡有雲夢官宋朝恵養元元留心水利三司則有
 都水監宋朝官制都水監屬三/司員無常職典役則差諸路則有提舉淳熙/七年
 臣僚乞委提舉常平築/陂塘於海門瀦水為備州有倅貳邑有丞佐淳熙七/年又臣
[125-65b]
 僚劄子乞委諸路常平司籍定所𨽻郡縣公私陂塘/川澤之數専責縣丞因民暇日勸率疏導聖㫖依令
 専責縣丞於農隙日/浚治疏導廣行儲蓄而又郡有守邑有令皆得以行
 其浚導儲蓄之利故修蕭何之故堰則若許景山而
 廢壊之地復蒙大利真宗朝知興元府許景山常修/漢蕭何所為故堰號其屬曰酇
 侯方定天下乃暇為此以灌農田今吾豈憚一/時之勞而費萬世之利於是因其壊堰大修之正鄭
 公在前白公在後之意也見/上修召信臣之舊渠則若
 趙尚寛而荒廢之場變為沃壤仁宗朝有唐州太守/趙尚寛者復修召信
 臣渠與境内陂堰向為荒瘠之地變為沃壤三司使/包拯上其事以嘉其能命留再任且有擢旌之諭
[125-66a]
 正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意也後漢杜詩復修召信/臣南陽渠人歌之曰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築海堤以衛田而民享其利則如范文正
 范仲淹監西溪税建白於朝請築海堤於通泰海州/之境長數百里以衛民田以文正為興化令専掌役
 事發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而民享其利興化以范為姓興水利有功而治累
 得聲則如劉彛安定胡先生有治事齋如治兵水利/之類常言劉彛善治水後累為政皆
 興水/利得人如是則其利可勝計耶今日聞有論水利
 之事矣而不蒙其利聞有任水利之官矣而不行其
 勞太湖藪陂澤水之所瀦而河渠畎遂水之所泄豪
[125-66b]
 民墾之以獲豐殖之資官私仰之以享租輸之入及
 其日増歲衍而水利之故地皆為創置之良田曩之
 仰其水利以耕者今不勝旱溢之害是故不可以悉
 舉也姑以越之鑑湖言之自漢永和中始闢其廣二
 百餘里而灌溉之利及於民者為田八千餘頃及熙
 寧中盜耕其中者九百頃至近歲又甚矣至取其田
 以歸之公上此未害也而不知所剰者僅數百畆而
 利之所以復未必盡歸之官所言者凡數千頃而駸
[125-67a]
 駸不已則越三郡將受其弊矣倘今日公上不利絲
 毫之賦守令不恤豪右之民毋惑於紛紛之議毋付
 於悠悠之事則何患乎利不具害不除而使周漢専
 其利哉雖然有利固當舉也亦未易輕舉也才不辨
 者不足任心不盡者不足任茍且順從者不足任上
 縻帑庫下奪農田隄防一開水失故道間有指鄰國
 以為壑説禹貢而行河者益以滋其謬耳不然聞之
 苕溪入太湖東坡何託此以諷熙寧興水利者哉
[125-67b]
  漕運各總船數
 南京衛分淺船原共一千七百四十隻今増至二千
 一百三十隻每年該造船二百一十三隻
 江北直𨽻各衛所淺船原共二千六百九十六隻増
 减不同今共船二千五百四十二隻每年該造船二
 百五十四隻二分
 中都留守司淺船共八百八十七隻每年該造船八
 十八隻七分
[125-68a]
 山東都司淺船共七百七十六隻五分每年該造船
 七十七隻六分
 遮洋總海船原共五百一十二隻一分今増至五百
 四十八隻一分每年該造船五十四隻八分以上淺/船海船
 原造於衛河提舉司/今併入清河厰團造
  附録
 浙江都司淺船共二千四十六隻
 江西都司淺船共八百九十九隻
[125-68b]
 湖廣都司淺船共七百五十九隻
 江南直𨽻淺船共一千二百五十八隻以上造於/各原衛所
  運船料額
 國初漕船𣲖造於諸省及各提舉司其料價例為軍
 三民七天順六年以後諸省罷造止解料赴二司厰
 江南漕船歸造原衛者照例𣲖料故軍無補貸天順
 間料價倚辨於各省者徵解如期照數給造故軍所
 補尚未多也成化元年以後各處災傷料價日縮軍
[125-69a]
 士始有賠補之患矣成化十五年停止各處𣲖料議
 取抽分水價以充造船之需成化十六年取荆杭木
 價銀各四千兩成化十七年取荆州木價銀四千兩
 杭州木價銀五千五百兩成化十八年議取荆州木
 價銀六千兩杭州木價銀七千兩成化二十年荆杭
 銀數如故取蕪湖木價銀一千五百兩成化二十二
 年蕪湖木價銀九千五百兩荆州木價銀七千三百
 兩𢎞治二年議増取杭州木價銀一萬八百七十兩
[125-69b]
 荆州木價銀八千三百兩蕪湖銀數如故𢎞治三年
 㑹議每船一隻艘官給木價銀五十兩軍辦銀五十
 兩舊船准銀五十兩通計銀一百二十兩𢎞治四年
 以後銀有定數船日加多官軍每有借貸之患矣𢎞
 治十四年㑹議每船一艘増木價銀五兩及移荆州
 木價悉於蕪湖取用𢎞治十六年㑹議每船一艘増
 木價銀十兩軍辦小料銀三十五兩嘉靖三年議將
 南河提舉司原額蕪杭木價及人匠班銀悉歸清江
[125-70a]
 厰以供造船之需
  古今漕船總畧
 論曰三代而上漕法未備無論已古者封建井田各/有定制天子食於
 國中禹貢所稱四百里栗五百里未是己其卿大夫/各有采地而兵賦寓於農無後世飬官養兵之費也
 春秋秦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
 漕運之/舟始此秦欲攻匈奴使瑯琊負海之郡轉輸北河海/運
 之舟/始此漢用張良議河南以東造舟五百艘歲漕東方
 之粟於關中歲不過數十萬石武帝時/用粟多歲漕至四百萬石耿夀昌糴關
[125-70b]
 内之粟築倉理船費至百萬有餘當時船數之多可/知蕭望之議其事
 不便帝卒用耿/議漕事果便唐劉晏領漕事乃於揚子置十塲造
 船每艘計錢千緡或言虛費太多晏曰不然論大計/者不計小費凢事必為可乆之慮
 云/即鹽利顧傭分吏督之隨江汴河渭所宜造歇艎
 支江船上千艘受粟千斛唐漕法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
 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隂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大倉歳轉粟百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
 宋初命温台婺楚諸州設塲歲造運舟分綱而運共/三
 千三百餘艘處州六百五吉州五百二十五明州一/百七十七婺州一百三十温州一百二十五台州一
[125-71a]
 百二十六楚州八十七潭州二百八十鼎州二百四/十一鳳翔斜谷六百嘉州四十五天禧末議於各州
 歲减造四/百二十一皇祐中漕綱法壊用發運使許元議諸路
 増置漕船然勞費甚鉅久之寖弊也宋漕法分為四/路江南淮南浙
 東西荆河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陜西之粟自三/門白波轉黄河入汴陳蔡之粟自閔河蔡河入汴京
 東之粟自十五丈河厯陳濟及郡皆至京師初於各/州置倉行轉搬法歲漕粟七百萬石一變直達久涉
 歲月奸弊互生所積發運名浮於實漕政日壊至是/用元議増舟輸米充歲計如故事既而諸路綱亦不
 集汴綱既不得至江江船亦不/至京師船愈壊而漕愈減耗矣至我朝洪武元年詔
 中書省議漕粟於京師三十年議海運遼東以給軍
[125-71b]
 餉此漕政伊始也是時河海運船俱改造川湖諸省/及龍江提舉司以諸省産未近水
 州縣軍民相兼成造/亦有造於龍江關者永樂初議於淮安臨清建清江
 衛河二厰令各衛屬督造運船六年令遮洋海船運
 粮八十萬石於京師㑹通河衛河/以淺船轉送嗣後罷海運遮洋
 船外増設淺船共三十餘艘南京直𨽻江西湖廣浙/江各總裏河淺船俱造於清江遮洋
 海船并山東北直𨽻三總淺船俱造於衛河大約造/於清江者多衛河十之七淺船從儀真徐淮臨得運
 至通州遮洋海船由山東北直𨽻從直沽入海轉白/沙河運至薊州先年遮洋船多直𨽻清江厰造尋改
 衛/河十三年開清江浦裏河運船徑達清口南北始通
[125-72a]
 宋雍熙中轉運使劉璠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喬/維岳繼之開河自淮安至清口凢六十里舟行便之
 是歳平江伯陳公瑄訪詢故老尋喬維岳故道建/四閘以通漕自是舟無車壩之危淮波之險矣
 政殊大備焉宣徳間議造淺船或歸原衛或𨽻清江
 南京鎮江江北直𨽻諸衛𨽻於清江其江西湖廣浙/江江南直𨽻各總以各諸水次兑軍不専在淮安常
 盈倉攴運故歸原衛造船以便物料至後各船雖歸/原衛計料修造仍從清江凡各船回至清江本厰委
 提舉司官匠估計應該修理或改造合用料物填註/票帖給官軍回至原衛照數支給買料修造後因各
 船守候日乆本司方行估計稽悞回程成/化十年以後議令各司府自行估計修理正統間令造
 船旗軍不與城守操練從總兵官武/公興等題景泰間定匠役
[125-72b]
 班期令清江衛河二提舉司匠役二年一班先年原/撥薊淮二府各色人匠共四千名二年一進毎
 年二千名在厰上工造船近因新編勘合該四年一/班班稀匠少造船不敷總兵官徐公恭奏照正統年
 間例二年一班/户部㑹議依擬天順間額天下船數先洪武永樂間/河海運船未有
 定式亦無定數毎年㑹議合用船隻臨時𣲖造以為/増减至是定為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合用官軍
 十二萬一千五/百餘員名領駕成化間木價告匱更置抽分先景泰間/設淮安抽
 分厰至是増設蕪/杭二處詳見奏議其諸議改造大都因時注措成化二/十一年
 議得衛河總遮洋海船山東北直𨽻淺船聴官軍領/價從便成造官軍仍如儀真自造雖有衛河主事管
 轄縁隔逺不能遥制徃徃侵費以至船隻盜賣而潛/迯者成化二十三年御史謝文郎中洪漢奏將鎮江
[125-73a]
 衛淺船比照蘇松事例歸本處成造及將通秦/鹽城三所分撥軍民一體出辦料銀伍兩𢎞治
 間定立江南造船料價限期先是湖廣江西浙江南/直𨽻四總運船俱軍三
 民七出料打造各司府衛所不依時給領官旗負累/都御史季公蕙總兵官郭公宏㑹題從之詳見奏議
 正徳間查處十總經燬補造船料從總兵官顧公仕/隆奏也詳見奏議
 嘉靖初罷衛河船厰總𨽻清江正徳十六年刑科給/事中田公賦建議嘉
 靖三年該本部尚書趙公璜題准/衛河厰衙門未幾裁革詳見奏議隆慶間漕司奏革
 各厰武弁胥以文職理之從都御史王公之/請也詳見奏議漕政益
 畫一可循矣
[125-73b]
  舟車總題兵車兵船/見兵漕
 舟車之利天下所必資也然船之用莫大於漕兵船
 之用莫大於防海兵車之用莫大於防邊前各以類
 附而造舟車則職掌於工曹故於此記其式與數焉
  車制
 按車之制方而任載曰軫曰箱四面皆廣六尺六寸
 大車深八尺兵車深四尺四寸小戎所謂俴收乗車
 皆然便坐立也軫之下木午貫而衡於車者横曰軸
[125-74a]
 以受輪從曰輈以施行合於軸而外行者曰輪以軌
 之八尺記之除車之廣則輪厚七寸其輪之大兵車
 六尺六寸田車六尺三寸大速小遲也支輪者曰輻
 輻三寸外持輻内受軸者曰轂曰軧徑八尺中空有
 三四寸圓孔以受軸長一尺五寸出於軸外八寸兵
 車長三尺二寸故曰暢轂蓋古者行軍以車為營轂
 出輪二尺五寸使之比次齊整不相磨擊與離次也
 軸貫轂而出與轂齊端曰範範上之板曰隂所以約
[125-74b]
 轂使輪不外脱也轂軸之交運動易敗故各施金轂
 内之金曰輨軸頭金曰轄輈車從車後至前長丈
 四尺四寸亦曰轅輈之端高曲而施横木以駕馬者
 曰衡又曰輗平直而施横木以駕牛者曰軛又曰軏
 馬高牛卑也輈彎曲處有皮束之凡五故曰五楘梁
 輈駕於衡之兩馬曰服外兩馬曰驂皮繫於隂板而
 驂引於胸者曰靷亦謂之靳隂板有環以繫者曰續
 皮前繫於衡後繫於軫之兩端驅兩驂使不得内入
[125-75a]
 者曰脅驅馬之韁曰轡亦曰&KR0008手執之而垂者曰革
 驂馬之内轡係於軾前謂之軜係軜之環謂之觼執
 兩服之四轡及兩驂之外轡而御之者曰六轡以皮
 為環總約六轡而游移不定者曰游環馬銜曰鑣鏤
 額有鈎當胸帶曰膺而在膺有樊纓樊馬大帶纓駚
 也鈴在鑣曰鑾在軾曰和或曰乗車之鑾在衡軫上
 横木當隂曰軾却暑雨曰蓋亦曰轑空用朱鞹蔽旁
 曰簟茀析竹所為並見齊詩載驅藏用不常故經傳
[125-75b]
 或有或無加木於車旁以防傾側曰輔詩無棄爾輔
 木止車將行則發之曰軔亦曰柅挽以上車之索曰
 綏尊者别有器如短梯者曰&KR0034凡兵車曰軘輣取其
 屯衛朋屯又曰輶車取其輕疾如猶如巢其上而望
 敵者曰轈攻城曰臨衝轒䡝婦人車及載衣物者曰
 輜軿蓋即施簟茀者以其漆而黒者故曰輜可以蔽
 屏故曰軿又曰輼輬取其如窗牖可開閉也器車及
 柅行載物者曰輀䡅輇三者名殊義同四輪而卑取
[125-76a]
 其安而不傾覆也又有大車曰輂取其載之多小車
 曰軺人助輓者曰輦今之大車其輂之類小車其軺
 之類與此其大畧耳仰觀乾象若五車軫輻車府車
 肆甚詳故聖王經畧中原車制與經界相表裏實制
 戎馬之精意而平居則以之辨等威學者則以之觀
 材藝其用為不小矣後世率從簡便平居則車肩輿
 名存實亡識者謂以人代畜而深非之至於車戰之
 法遂不可復一有戎騎充斥更不可制卒有䖍劉邊
[125-76b]
 陲之禍今平國之人一議及此遂謂必不可復然則
 古先哲王豈故為此遲頓之器而費無益之財上天
 抑豈設此無用之象耶殊不知步騎今雖易辨而其
 敗莫能支車法始雖未易卒辦而其功則甚博今人
 徒計其始之難易而不要其終之利害譬之作室者
 北人多以甄土為壁每遇火災不過數十家止矣南
 人皆蘆竹為壁每延燒數千家及其重建則復如之
 徒取其始之易而不顧其後之害何以異此昔魏勝
[125-77a]
 造如意車用之輙效惜乎其法不傳方今歲有甲兵
 之禍盍召諸色人等有巧思者倣此意而斟酌之成
 造演習務欲脱駕輕易轉折便利縱送擊刺銃砲火
 器靡不如意行則為竒兵突擊止則為營在外庶可
 以遏奔突之勢亦制勝之一事也
  論車制
 夾漈鄭氏車説曰聖人作車圜而為輪方而為輿曲
 而為輈皆有制度運而無窮無作則止者輪也掬之
[125-77b]
 乎上拱之乎下者輿也載欲凖行欲利以需為病以
 覆為戒者輈也輪以運輿以載輈以服三者備然後
 行故兵車乗車之輪各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
 有三寸轂以利轉輻以直指牙以固抱轂之材中以
 虛受軸大穿為贒小穿為軹外以實受軸故二分在
 外一分在内轂末則軹是也轂之約則篆是也軸之
 近轂則謂之股近牙則謂之骰骰入轂中謂之菑骰
 入牙中謂之蚤夫牙之材或謂之渠其大足以包輻
[125-78a]
 故也或謂之揉揉木以為之故也轂又有革以&KR1966
 輻有綆以固之牙又有漆以飾之此輪之制也即輿
 以考之兩騎上出式者較也較下横一木者式也軹
 則騎之植者以其旁止於此故曰軹轛則式之植者
 對人而言故曰轛輿後横木則曰軫式前横木則曰
 軌此輿之制也即輈以考之國馬之輈深四尺有七
 寸田馬之輈深四尺駑馬之輈深三尺適當伏免圍
 在前持衡則為頸圍在後承軫則為踵圍此輈之制
[125-78b]
 也且輪之中有軸所謂軸有三理也輿之下有轐
 所謂加軫與轐是也輈之前有衡所謂衡任是也軸
 末則有轊助輻則曰輔輿間横木則曰軫繫木横輿
 則曰輹大車舟端則曰輗小車輈端則曰軏其制雖
 考工記無所見要其材皆相資以致用缺一不可故
 軫可以名輿可以名車達常可以名部軫前横木可
 以名輅此又因一材而通名之也其為車也有長轂
 者有短轂者有杼輪者有侔輪者有反揉者有仄揉
[125-79a]
 者有兩輪者有四輪者有輻者有無輻者有曲轅者
 有直轅者有一轅者有兩轅者有直輿者有曲輿者
 鈎輿/曲輿有廣箱者有方箱者有重較者百單較者或駕
 於馬或駕於牛或挽以人或飾以物或飾以漆或樸
 以素皆因宜以為制稱事以為之文也
 
 
 
[125-79b]
 
 
 
 
 
 
 
 圖書編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