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84-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八十四
              明 章潢 撰
 皇朝爵禄沿革厯代總考
 封建沿革曰黄帝分州畫野得百里之國萬區唐虞
 列為五等此封建之始也禮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
 五等或謂黄帝立五等也
 品秩自太昊以龍紀官唐虞建官惟百未分品秩周
[084-1b]
 官以九儀正邦國自一命至九命漢自中二千石止
 二百石魏陳羣立九品官人之法北齊九品本分正
 從國朝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從一品少師少傅少
 保太子太師太傅太保正二品太子少師少傅少保
 正三品太子賔客不專授但為大臣加官兼官及贈
 官其餘官品見官制
 入流通典曰隋制九品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内國朝
 正從一品至九品謂之入流即流内也
[084-2a]
 未入流通典曰唐有流外勲品自諸録事及五省内
 史始焉國朝九品之外雜職官員未入流即流外也
 文散官漢諸侯有功徳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
 進三公下隋文帝以為散官今正一品初授進榮禄
 大夫至從九品登仕佐郎止見官制盖初授散官俱
 於三年之後照例陞授其加贈考騐本人生前功績
 合得加授者照例給與
 武散官周禮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盖在國稱大夫
[084-2b]
 在軍稱將軍自晉獻公作三軍而公將上軍故有將
 軍之名今為散官正從一品同文官正二品初授驃
 騎將軍至從六品校尉止見官制
 文勲周禮王功曰勲齊梁始有勲品本酬將士其後
 漸及朝流楚寵官有上柱國唐以為勲官今自正一
 品左右柱國至從五品庶尹止見官制
 武勲後魏有柱國大將軍今正從一品同文勲秦有
 䕶軍都尉唐上大將軍為上䕶軍大將軍為䕶軍至
[084-3a]
 從六品騎都尉止見官制
 封贈武王克商追王太王王季故後代有追諡追封
 之典兩漢逮今人臣亦有追贈之制漢宣帝思張賀
 掖庭収養封恩徳侯此追封之始也國朝文官贈一
 品贈三代二品三品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各照見
 授職事依例封贈國家以爵三等酬武功以官九品
 熈庶績各有號開國武功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功/臣文曰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靖
 難武功曰奉天靖難推誠宣力功臣文曰奉天靖難/推誠守正文臣宣徳後征討功曰奉天翊運推誠宣
[084-3b]
 力功臣文曰奉天翊/運推誠守正文臣有品俱/上有階文官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禄大夫陞
 授特進光禄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禄大夫陞授光禄/大夫正二初授資善大夫陞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徳
 大夫從二初授中奉大夫陞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初授嘉讓大夫陞通議大夫加正議大夫
 從三初授亞中大夫陞中大夫加大中大夫正四初/中順大夫陞中憲大夫加中議大夫從四初朝列大
 夫陞朝議大夫加朝請大夫正五初奉議大夫陞奉/政大夫從五初奉訓大夫陞奉直大夫正六初承直
 郎陞承徳郎從六初承務郎陞儒林郎以吏入銓者/授宣徳郎正七初承事郎陞文林郎吏宣義郎從七
 初從仕郎陞徴仕郎吏同正八初廸功郎陞脩職郎/從八初廸功郎陞修職郎正九初將仕郎陞登仕郎
 從九初將仕佐郎陞登仕佐郎其有官無階曰未入/流武正一從一階同文正二初授驃騎將軍陞授金
[084-4a]
 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從二初授鎮國將軍陞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正三初昭勇將軍陞昭毅將
 軍加昭武將軍從三初懐逺將軍陞定逺將軍加安/逺將軍正四初明威將軍陞宣威將軍加廣威將軍
 從四初宣武將軍陞顯武將軍加信武將軍正五初/武徳將軍陞武節將軍從五初武畧將軍陞武毅將
 軍正六初昭信校尉陞承信校尉階止此凡初入官/初改官不授階初考曰初授再考稱職曰再授三考
 曰加/授有勲文武正一左柱國右柱國從一皆柱國文/正二正治上卿從二正治卿正三資治尹
 從三資治少尹正四贊治尹從四贊治少尹正五修/正庶尹從五恊正庶尹下無文官再考乃授勲武正
 二上䕶軍從二䕶軍正三上輕車尉從三輕車尉正/四上騎都尉從四騎都尉正五驍騎尉從五飛騎尉
 正六雲騎尉/以下俱無有禄俸武功公侯伯嵗支禄米多者五/千石少至七百石文武正一品
[084-4b]
 月支米八十七石從一月支米七十四石正二月支/米六十一石從二四十八石正三三十五石從三二
 十一石正四二十四石從四二十石正五一十六石/從五十四石正六十石從六八石正七七石五斗從
 七七石正八六石五斗從八六石正九五石五斗/從九五石盖嵗五十石未入流者月支三石而勲
 階惟空名惟給俸視品乃職司若所𨽻屬獨視官為
 權重即品無論矣俸自正一品嵗千石逓而降至從
 九品嵗五十石而止品髙者給豐尋定制在京一品
 至五品實支十之三六品至九品實支十之四餘給
 鈔俸約者支稍從實以權之從鈔折閱不行而留都
[084-5a]
 官抄鈔十之八入愈薄難供矣外實支視各省府額
 無常亦有職田然甚少頗不足給焉
 皇朝官制沿革歴代總考
 聖祖鑒秦人弄權之禍而罷丞相懲元人稱亂之轍
 而革中書吏部列於六部所以防其自專之漸五府
 參乎兵部所以昭其相制之權都察院與六卿為伍
 振風紀也大理寺與刑部持衡重民命也御史不屬
 于大宰六科不列于它官使得自達而作其敢言之
[084-5b]
 風也至於尉院寺監並列於内都布按司錯置于外
 府州縣衛分𨽻其間文武相參上下交制盖遵周官
 之法而酌其宜取漢唐宋之善而去其弊可為萬世
 法矣
 宗人府周禮少宗伯掌三族之别以别其親疎漢因
 秦制置宗正以叙九族以皇族為之唐龍朔改為司
 宗光宅改為司屬後竟復舊宋有知大宗正以皇兄
 皇侄為之又有睦親廣親宅都大管勾三人以内侍
[084-6a]
 充元豐中詔宗正貳長不專用國姓盖自有大宗正
 司以統皇族也有玉牒所設局置官始于淳化中倣
 唐制也故事以首相領之自後相府有闕則以首參
 兼領仍帯權字宰相在位而執政權領寶訓玉厯則
 自仲至始也皇朝宗人令一人掌皇九族六親之屬
 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生卒婚嫁
 諡𦵏凡宗室陳情為聞上逹材能録罪過左右宗正
 各一人為之貳經厯一人典出納文移
[084-6b]
 按自漢而下列宗正於九寺之中非堯典首叙睦親
 之意我聖祖特立宗人府居六部之上其秩一品得
 此道矣初置大宗正院後改為宗人府以秦王為宗
 人令晉王燕王為左右宗正周王楚王為左右宗人
 已而用勲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
 公孤尚書大𫝊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凝後曰
 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凝可志
 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
[084-7a]
 之弼其爵視卿其禄視次國之君記曰虞夏商周有師
 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語使能也
 周官曰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爕理
 隂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孤特/也言
 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貳公𢎞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保者
 保其身體傅者傅之德義師者道之教訓
 漢初惟有太傅太尉而所謂三公者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也後加置太師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時議
[084-7b]
 以漢舊無司徒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
 司空
 按史記曰公孫𢎞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漢初因
 秦置丞相而𢎞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通考曰成帝
 拜曲陽侯王根為大司馬而何武自御史大夫改為
 大司空皆金印紫綬比丞相則三公俱為宰相矣
 後漢惟有太傅一人謂之上公及有太尉即司/馬司空
 司徒為三/公而無師保漢制朝臣見三公皆拜天子御
[084-8a]
 座即起在輿為下至安帝時三府任薄選舉誅賞一
 由尚書其災𤯝變咎則責免公台獻帝時罷三公官
 晉八公同時並置太宰太𫝊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所謂八公
 同辰攀雲附翼者也按太尉司徒司空自漢歴魏皆
 為三公及晉迄於江左相承不改太傅為上公亦不
 改自是南北朝或專有太傅陳或並為贈官陳開黄/閣聽事
 置鴟/尾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二大大司馬/大將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名
 有三公三孤四輔之别至隋則廢三師官矣
[084-8b]
 唐復置三師三公並無其人凡三師官雖有其位而
 無其人亦不置官屬五代時多以畀藩鎮及贈官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
 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而太師則為異數自
 趙普以開國元勲文彦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雖
 太傅王旦司徒吕夷簡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
 致仕政和中徽/宗詔以太師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
 為三師古無此稱今依三代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
[084-9a]
 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官皆非三公並宜罷之
 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亦稱三少為次相
 之任至是蔡京始以三公任真相
 按政和至於宣和所授三公之官不獨非人名體亦
 未正如鄆王肅王為之則以子為師傅矣童貫為之
 則以厮役為師傅矣
 朱文公嘗言公孤之職舊惟文臣有勲德者除後世
 或以王子或以武臣如張韓劉/岳是已既曰天子之子曰武臣
[084-9b]
 豈可任師傅之責耶嗚呼以童貫猶為之則武臣無
 論已宋輕師傅之官弊一至此哉皇朝初置三公府
 而李善長徐逹以丞相兼太師太傅常遇春以上公
 贈太保三孤無兼領者成祖罷三孤官仁宗復設太
 師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侍上左
 右備顧問咨機務無定員無專授為勲戚文武大臣
 兼官加官贈官文官惟贈得三公嘉靖初楊廷和加
 太傅辭不授其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
[084-10a]
 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賔客已上皆東宫官
 亦不專授但為大臣兼官加官或贈官耳
 丘氏濬曰昔大舜命伯禹總百揆髙宗爰立傅說作
 相未有公孤之名成周之世則特設公孤之職而乃
 無揆相之名意者立公孤而以六卿兼之是即揆相
 之任歟我朝稽古定制革去前代中書省倣六典立
 六部而公孤之職間以六卿兼之其亦成周之意也
 中書省及宰相殿閣學士我朝實合三者為一
[084-10b]
 按前代有中書之官通考以為周官内史之職盖自
 漢武帝游宴後庭始以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
 者置令僕射成帝時更以士人為之魏晉以來中書
 監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以其地在樞近
 多承寵任是以人固其位謂之鳯凰池荀朂久在中/書例遷尚書
 令人有賀者朂怒曰奪/我鳯凰池諸公何賀焉唐初遂為三省長官居真宰
 相之任龍朔改中書令為右相入宋其位益尊叙班
 至在太師之上然只以為親王及使相兼官無專授
[084-11a]
 者見任宰相侍中者惟范魯公質以下五人而已
 宰相之名自黄虞以來曰六相曰十六相成湯相伊尹
 仲虺武丁相傅說周時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皆其任
 也相國丞相之名始自嬴秦而漢亦有左右丞相至
 哀帝而廢獻帝時始復置而以曹操為之魏晉以來
 或有相國或有丞相省置無恒而中書監令常管機
 要多為丞相之任由是丞相反不為宰相之任而常
 為禮代之階矣唐初始定制以三省為宰相之司存
[084-11b]
 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之職任然省分為三各有所掌
 而其官亦不復一相職既尊無所不統則不容拘以
 一職於是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參知機
 務參預政事之名然所謂同平章事者唐初乃以處
 資淺之人中世以後乃獨為真宰相之名至宋元豐
 以前皆然然宰相者總百官弼天子既不當儕之他
 官而其上又不當復有貴官自唐開元以來郭元振
 李光弼相繼以平章事為節度使謂之使相而宰相
[084-12a]
 之職儕於他官自此始自宋元祐以後文潞公吕申
 公相繼以平章軍國重事序宰臣上而宰相之上復
 有貴官自此始然李郭以勲臣名將為之宜也自此例
 一開於是田承嗣李希烈之徒以節鎮帶同平章事者
 非一人極而至於王建馬殷錢鏐之軰蠭起盗地者
 皆欲效之矣文吕以碩德老臣為之宜也自此例一
 開于是蔡京王黼相繼以太師總知三省事三日一
 朝赴都堂治事以至於韓侂胄賈似道擅權專政之
[084-12b]
 久者皆欲效之矣盖平章之始立名也本非甚尊之
 官及其久也則強藩權臣皆為之而居之者多非其
 人矣若唐以前亂賊逓相承襲以為竊取大物之漸
 又其甚者由是言之則我聖祖之見豈不誠𢎞逺哉
 殿閣學士者唐始設集賢殿學士後改為麗政殿學
 士雖繫中書省然特掌刋輯經籍而已其後多不置
 至後唐明宗即位之初命樞密使安重誨進讀懵于
 文義孔循獻議始置端明殿學士命馮道趙鳯俱以
[084-13a]
 翰林院學士充班在翰林學士上後又轉改止于翰
 林學内選仕始尊矣宋因設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
 大學士端明殿大學士資望極峻無吏守無典掌惟
 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觀文殿大學士非曽為宰相
 不除與資政殿學士並以寵輔臣之去位者端明殿
 學士惟學士久次者始除其後以待簽樞云
 中書省正一品初設左右相國洪武元年改左右丞
 相有丞屬而中書舎人為多是年始置六部分理國
[084-13b]
 事而總之中書十一年禁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
 省十三年誅右丞相胡惟庸詔罷中書省存中書舍人
 六部分領中書之政二十八年上座奉天門勅文武
 羣臣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置丞相而亾漢
 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多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丞
 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務彼此
 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
 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羣臣核
[084-14a]
 奏處以重刑先是洪武十五年倣宋制置殿閣學士
 吏部尚書邵質華盖殿翰林學士宋訥侍左右備顧
 問未與機務至成祖首用翰林解縉編修黄淮修撰
 胡靖編修楊榮楊士竒檢討胡儼金㓜孜七人入内
 閣名直文淵閣始預機務仁宗又設謹身殿大學士
 于是大學士有華盖謹身武英三殿及文淵閣東閣
 皆在内閣曰辨事避丞相稱而本官上又加以卿佐
 師保之名焉若東閣文淵閣大學士不得入内閣
[084-14b]
 亦不得預機務也嘉靖壬戌新建三殿成詔改奉天
 殿為皇極殿華盖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而
 大學士之稱隨之凡直文淵閣入内閣預機務出納
 帝命奉陳規誨獻告謀猷㸃檢題奏擬議批答以備
 顧問平庶政不得專制九卿事九卿奏事亦不得相
 關白凡上所下一曰詔二曰誥三曰制四曰勅五曰
 册六曰諭七曰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皆審署申
 覆而調劑焉平允乃行之凡下所上一曰題二曰奏
[084-15a]
 啟三曰表箋四曰講章五曰書狀六曰文册七曰掲
 帖八曰制對九曰露布十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
 焉平允乃行之凡國家大典禮大政令大事機皆得
 以預聞謨謀既定然後付所司行之盖不與之以相
 之名而與以相之實也夫不與之以名則下無作福
 作威之柄予之以實則上頼詢謀咨訪之益聖祖之
 貽謀逺矣
 吏部周官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周禮天官
[084-15b]
 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按六典者五
 官與太宰各司其一大宰專於治典而已然教禮政
 刑事五官實聽焉盖雖各列其目而實統之也
 漢成帝罷中書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有常侍曹主
 公卿事後漢改為吏曹後又為選部唐龍朔中改吏
 部尚書為司列太常後又改吏部為天官又改為文
 部盖自魏晉以來凡吏部屬官悉髙于諸曹其選舉
 皆尚書主之自隋置侍郎二尚書之事則六品以下
[084-16a]
 銓補多以歸之矣宋初典選之職分為四而元豐又
 更定制度尚書侍郎左右選授勲封考課之政令凡
 各十五案選法宻矣聖朝設尚書一/人掌官吏選授勲
 考課之政令左右侍郎各一人為之貳其屬有文選
 驗封稽勲考功四清吏司文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官吏選陞改調之事驗封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掌封爵
 襲䕃褒贈吏筭之事吏筭謂以功/撥差其筭也稽勲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
 事一/人掌勲級名籍䘮制之事考功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084-16b]
 掌官吏考課黜陟之事司務二/人省署抄目受發文移
 五日一奏上三月引監勤奏登選諸部司務皆如之
 本部銓選凡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人京師一千四
 百一十六人南京五百五十八人外二萬二千七百
 九人
 户部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蔡沉曰地
 官卿主國教化敷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五者之教以
 訓擾兆民之不順者而使之順也
[084-17a]
 周禮地官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
 民之數
 漢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按通典/通考所
 言如此嘗考東漢百官志尚書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主國郡二千石事民曹主凡
 吏部尚書事客曹主外國夷狄事光武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凡六曹無所謂主財帛委輸者盖當時錢
 榖貨幣皆掌/于大司農也
 至魏文帝始置度支尚書事專掌軍國支計呉有戸
 部而晉有度支皆主筭也隋改度支為民部唐以民
[084-17b]
 部為户部又改為度支又改為司元大常伯為地官
 復為户部宋為户部判部事一人以兩制以上充凡
 户口田産錢榖食貨之政皆歸於三司謂鹽鐵户/部度支也
 曹但受天下之土貢元㑹陳於庭而已至元豐官制
 罷三司而其事始歸户部左右曹云皇朝尚書一/人
 户口田賦貢役經費之政令左右侍郎各一人為之
 貳永樂後添設提督倉/塲侍郎或尚書一人其屬浙江以下十三清吏司
 各掌其分省兼領京師直𨽻之事各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084-18a]
 添設浙江湖廣廣東福建河南四川廣西貴州司各
 主事三人山東司郎中一人主事三人陜西司郎中
 二人主事三人山西司郎中三人主事四人雲南司
 主事四人條為四科曰民曰度支曰金曰倉司務二
 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檢校一人所屬衙門寳鈔提舉
 司抄紙局廣積庫承運庫廣盈庫大庫銀庫節慎庫
 印鈔局寳盈局御馬倉張家灣檢校批驗所寳鈔廣
 惠庫賦罰庫甲乙丙丁戊字庫外承運庫行用庫軍
[084-18b]
 儲倉提舉倉庫局所大副使各程其出納簿錄其行
 績聽户部凡本部所掌賦役稽勾版籍歲㑹實徴十
 歲攢黄册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田曰官田曰
 民田凡二等租曰夏稅曰秋糧凡二等丁有力役有
 僱役計其丁田為差凡鹽存積十二常股十八召商
 輸芻粟左邉十八次支十二凡頒祿俸糧廩兼本折
 色本色母過十六折色母過十五凡漕運曰支兊曰
 改兊支兊十八改兊十二凡貯粟曰京倉曰通倉京
[084-19a]
 倉十八通倉十二凡藏銀曰内帑曰大倉内帑十二
 大倉十八凡兵農曰屯田曰營民屯田十八營田十
 二凡邉儲曰田賦曰鹽賦田賦十六鹽賦十四邉有
 行郎中曰邉郎掌出納邉儲
 禮部虞夏之時秩宗典三禮 周官宗伯掌邦禮治
 神人和上下 蔡沉曰春於四時之序為長故其官
 謂之宗伯成周合樂於禮官謂之和者以樂而言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禮後
[084-19b]
 漢尚書吏曹兼掌齋祀亦其職也魏晉以下多稱祀
 部至隋因後周禮部之名而兼前代祠部儀曹之職
 唐龍朔中改禮部尚書為司禮大常伯後又改為春
 官尋復舊宋禮部判部事二人以兩制及帶職朝官
 以上充凡禮儀之事貢舉之政各有所歸及官制行
 始正其職凡關於禮樂者皆掌之皇朝尚書一/人掌禮
 樂貢舉封建朝貢祭祀宴饗術藝道佛之政令左右
 侍郎各一/人其屬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
[084-20a]
 中一/人主事二/人提督四夷館主客主事一/人司務二/人所屬
 衙門鴻臚寺司儀署司賔署行人司鑄印局教坊司
 本部所掌凡一切大朝賀大册封儀節及百官位次
 章奏凡監學規條歲貢鄉試㑹試及廷試賜進士及
 第出身有差凡宴禮三曰大宴中宴小宴郊宴最大
 凡射禮二曰大射曰宴射凡祭三曰天神曰地祗曰人
 鬼辨其大祀中祀小祀之異凡喪禮五曰斬衰曰齊
 衰曰大功曰小功曰緦麻辨其同姓九族異姓親疏
[084-20b]
 之等凡樂曰中和詔樂曰堂下樂曰陛樂曰侑食樂
 曰大雅樂雅樂領之大常而俗樂則領之奉鑾凡番夷
 辨其五年三年二年比年再至之貢以均賜賞凡膳
 羞領之光祿而㑹其數程其出納及番夷土官下程
 之等凡欽天厯象廟寢饗薦葬祭謚贈卜筮醫藥
 道佛之事四司各率其職以贊尚書
 兵部周官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蔡沉曰軍
 政莫急於馬故以司馬名官何莫非政獨戎政謂之
[084-21a]
 政者用以征伐而正彼之不正王政之大者也平謂
 强不得凌弱衆不得暴寡而人皆得其平也周禮夏
 官大司馬之職以九伐之法正邦國 按九伐之法
 馮弱犯寡則𤯝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内凌外則壇
 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
 正之放弑其君則殘之犯令凌政則杜之外内亂鳥獸
 行則滅之是已則司馬之職乃掌兵以討亂者也故
 吳澄謂制畿封國設儀辨位進賢興功建牧立監等
[084-21b]
 事以為非司馬之職釐而正之亦一見歟
 漢置五曹未有主兵之任盖有太尉掌之也魏始置
 五兵尚書謂中兵外兵騎兵别兵都兵也若/周禮五兵則戈殳㦸酋矛夷矛也
 魏晉尚書有駕部郎後周為大司馬隋為兵部尚書
 唐龍朔中改為司戎太常伯又改為夏官又改為武
 部選舉亦為三銓制如吏部宋兵部判部事一人凡
 兵籍武官軍師卒戎之政令悉歸於樞宻院其選授
 小者又歸三班本曹但掌三駕儀仗鹵簿等儀及歲
[084-22a]
 終以義勇兵箭手塞兵之數上于朝而已元豐更制
 惟民兵馬政權𨽻樞宻院武官銓選并歸吏部矣皇
 朝尚書一/人掌武衛官軍選授簡練鎮戍廐牧傳郵輿
 皂之政令左右侍郎各一/人為之貳其屬武選車駕職
 方武庫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添設
 武選郎中一/人主事四/人車駕郎中一/人主事二/人職方郎中
 一/人主事四/人武庫主事二/人守山海關職方主事一/人司務
 二/人所屬衙門京衛武學典牧所㑹同館大通關本部
[084-22b]
 所掌凡世武官曰指揮使同知僉事正副千户衛鎮
 撫實授試百户所鎮撫凡流官都督三等不得世即
 有世者出特㤙凡歲六銓官二等曰舊官曰新官皆
 有流有世凡首功四等曰北敵曰遼東女直曰西畨
 苖蠻曰内地反賊凡戰功二等曰竒功曰首功凡賞
 三等曰加賞曰給賞曰量賞凡土官六等曰宣慰宣
 撫招討安撫長官千夫長凡馬政三曰民牧曰衛牧
 曰京府寄牧凡傳郵二曰驛曰逓運所在京師曰㑹
[084-23a]
 同館凡設官都督府五都指揮使司二十一留守司
 二衛四百九十一守禦屯田羣牧千户所三百十一
 儀衛司三十二宣撫招討宣慰安撫長官司九十五
 畨夷都司衛所四百七凡將校五等曰鎮守曰恊守
 曰分守曰守備曰備倭其官稱曰總兵曰副總兵曰
 參將曰遊擊將軍曰都指揮曰行指揮事凡六等監
 以都御史曰贊理軍務凡簡練三營曰五軍練五軍
 將士曰神樞司旗纛曰習火器統以文武大臣曰總
[084-23b]
 督京營戎政曰協理京營戎政嘉靖間添設本部協
 理戎政侍郎或尚書一/人凡有征討命將出師請命文
 武大臣曰提督曰總制
 丘氏濬曰宋以樞宻府專掌兵政與中書省謂之兩
 府令制設兵部以掌兵政所以統軍旅而專征伐則
 歸之五軍都督府焉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征伐之
 權五軍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令彼此相維内外
 相制盡善極矣
[084-24a]
 刑部舜典帝曰臯陶蠻猾夏㓂賊奸宄汝作士 周
 官司㓂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 周禮秋官大司㓂
 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按鄭𤣥註曰㓂者害
 也司冦掌刑而屬於秋官秋者天氣肅殺而刑以義
 為主也三典者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
 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盖辟地立君之國其民未
 習於教宜以柔克治之承平守成之國其民已熟于
 教宜以正直治之簒弑叛逆之國其民不率於教宜
[084-24b]
 以剛克治之使不敢為惡所謂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者非耶
 漢成帝時尚書増置三公曹主斷獄光武改二千石
 曹為賊曹掌中都水火盗賊詞訟罪法重于諸曹魏
 晉而下多置都官尚書後周為秋官大司㓂隋初為
 都官尚書唐龍朔改為司刑太常伯又改為秋官又
 為憲部宋刑部判部事二人又有審刑院元豐中官
 制行刑部始專其官皇朝尚書一/人掌刑名徒𨽻勾覆
[084-25a]
 關禁之政令左右侍郎各一人為之貳其屬浙江以
 下十三清吏司如户部之制各掌其分省及兼領京
 府直𨽻之事仍各分為憲比司門都官四科各郎中
 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漕運理刑主事一/人司務二/人照磨
 一/人檢校一/人司獄六/人本部所掌律凡六百有六條例凡
 三百七十有六條律例所不及者比而議請焉凡象
 刑之名五曰笞杖徒流死二等流三等徒杖笞並五
 等熟惡之戮十曰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
[084-25b]
 敬不孝不睦不義内亂凡原宥之議八曰親故功賢
 能勤貴賔凡貪墨之贓六曰監守盜常人盜竊盜枉
 法不枉法坐賍凡獄具七曰笞杖訊枷扭索鐐凡秋
 决並三覆奏凡獄成移大理寺讞而平焉
 工部舜典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
 共工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
 咨益汝作朕虞 周官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按
 虞時垂為治百工之官益為掌山澤之官故各咨而
[084-26a]
 命之至周司空掌營國邑而山虞林衡川衡澤虞之
 官皆屬之盖各為一官東漢以後莫不然故並紀之
 見後世冬官所自起云 周禮冬官屬有考工掌百
 工之事曰國有六職百工其一焉
 漢成帝初置尚書有民曹主凡民吏上書光武改民
 曹主繕修功作鹽地園苑魏置左民尚書亦領其職
 晉宋以來有起部尚書而不常置後周為冬官大司
 空隋為工部尚書改為司平大常伯又改為冬官宋
[084-26b]
 置工部判部事一人事皆𨽻三司本曹無所掌元豐
 官制行尚書始掌工部之政今皇朝尚書一人掌工
 役農田山川澤藪河渠之政令左右侍郎各一/人為之
 貳易州厰侍郎一/人其屬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
 司各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添設郎中虞衡二/人
 水四/人屯田一/人員外郎營繕二/人虞衡二/人主事營繕四人
 都水八/人司務二/人所屬營繕所文思院軍器局皮作局
 寳源局鞍轡局廣積通積通州白河抽分竹木局織
[084-27a]
 染所雜造局蘆溝橋抽分竹木局大通關本部所掌
 凡工匠二等曰輕班曰住坐凡工囚二等曰雜工凡
 採捕禽獸及骨革毛羽水課禽十八獸十二陸課獸
 十八禽十二凡軍器軍裝歲一造或三歲一造凡火
 器曰火車曰火傘曰神鎗曰將軍四等曰銃六等曰
 箭三等曰砲十二等凢水利曰漕運曰灌田凡橋梁
 曰舟梁曰石梁凡舟七等曰黄船曰馬快船曰海運
 船曰鮮船曰備倭船曰戰船曰糧船凡車三等曰大
[084-27b]
 車曰小車曰戰車四司各分領其職以贊尚書六部
 在洪武初俱正三品衙門仍屬中書省十三年中書
 省革始陞六部尚書為正二品按秦少府遣吏在殿
 中主發書謂之尚書漢光武始分尚書為六曹秦以
 郎為内侍故曰侍郎隋煬帝于六曹各置侍郎一人
 秦以郎侍尉居中故曰郎中隋文帝于尚書二十四
 司各置員外郎一人謂本員之外復置郎也後魏於
 尚書諸司置主事令史隋焬帝但曰主事皆吏長之
[084-28a]
 名也
  六部總論
 曰有虞九官成周六卿其實一也或析為二兵刑是
 也或合而為一禮樂工虞是也然虞官百周三倍之
 每卿三十屬六/卿三百六十屬卿雖寡而副之者多也則周之六當
 虞之九豈遂畧於古哉總之也要而屬之也詳無繁
 無曠固無害其為善法已後世繁之弊則如杜佑之
 言曰官名職務遷易不同空存虚稱皆無事實故有
[084-28b]
 二臯陶二垂二契二伯夷二伯䕫之說曠之弊則如陸
 長源之言曰兵部無戎帳户部無版圖虞水不管山
 川金倉不管錢榖光祿不供酒衛帟不供幕秘書不
 校勘著作不修撰官朝虛設俸祿枉請要之其為繁
 者乃其所以為曠也我朝六部統各司各司分掌天
 下之務如網之有綱如絲之有紀上下相承巨細畢
 舉其官屬雖無三百六十之多其間脉絡相通體統
 不紊於周官所謂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
[084-29a]
 成兆民者誠得其遺意矣且其事一歸於朝廷而不
 專任於一人是以二百年來上無紛更之弊而久安
 其政下無專擅之禍而各安其位如一日者豈偶然
 之故哉
 都察院周禮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政令以贊
 冡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贊書凡數從政者 按鄭
 注太宰以六典治邦國八則治都鄙八統治萬民治
 出於令而贊之以書者御史也盖内史出王命外史
[084-29b]
 書外令御史為之屬則贊二官之書以百官班籍繫
 焉故亦以書數之此注似/不誤即其數而數從政則察其
 不職者而使之各修其職亦贊書也此似因後世御/史傳㑹其說或
 遂因書事而/以之察官也
 戰國時亦有御史秦趙澠池之㑹各命書其事又淳
 于髠謂齊王曰御史在前則皆記事之職也至秦漢
 始為紏察之任所居之署漢謂之御史府亦謂之御
 史大夫寺亦謂之憲臺後漢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
[084-30a]
 之蘭臺寺梁及後魏北齊或謂之南臺唐龍朔改御史
 臺曰憲臺咸亨復舊門北闕主隂殺也御史為風霜
 之任初漢故事選郡守相髙第為御史大夫任職者
 為丞相唐制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屬有三院
 一曰臺院侍御史𨽻焉二曰殿閣殿中侍御史𨽻焉
 三曰察院監察御史𨽻焉大事奏裁小事逹凡有彈
 劾御史以白大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宋初
 沿唐制大平興國中以張㢲為監察御史正名舉職
[084-30b]
 自此始元豐中以御史專領六察其後以中丞為臺
 長知雜御史為侍御史言事官為殿中侍御史六察
 官為監察御史大夫無正員止為兼官而已皇朝元
 年設御史臺洪武十三年改都察院十七年始定設
 都御史即古御史/大夫之職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即古中/丞之職左右
 各一/人職掌紏劾百司辯明寃枉提督各道凡事之不
 公不法者皆在所理凡勅差在外都御史或副僉都
 御史各奏勅行事大抵内地專職撫循邉鎮軍務為
[084-31a]
 重其因事暫設者事畢而罷即遣尚書侍郎必兼都御
 史衘其屬浙江以下十三道監察御史有分道而無
 專官一人常兼數道河南道獨掌内外官考察之事
 河南浙江江西山東各十人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各七人陜西湖廣山西各十八人雲南十一人
 總之十三道職在紏劾百司照刷文卷問擬刑名廵
 按郡縣若經歴都事各一/人典出入文移叙差御史司
 務二/人典參謁受事照磨檢校各一/人典磨勘卷宗司獄
 六/人皆其屬也
[084-31b]
 巡撫永樂間遣尚書侍郎少卿等官鎮守景㤗因與
 巡按不相統屬難以行事定為都御史巡撫兼軍務
 者加總督贊理掌糧餉者加總督兼理他如整飭邉
 備提督邉關及撫治流民等項皆隨事異名若邉境
 有事又有總督提督參贊贊理及經畧巡視之名總/督
 陜西軍務一人總督宣大一人總督遼薊一人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一人總督糧儲兼巡撫江南一人
 總督南京糧儲一人提督兩廣軍務兼巡撫一人提保/督南贑汀漳軍務兼巡撫一人提督紫荆三闗巡撫
 定一人提督鴈門三關巡撫山西一人總理河道又一/贊理軍務兼巡撫陜西一人提督軍務兼巡撫浙江
[084-32a]
 人提督軍務兼巡撫福建一人甘肅寧夏大同宣府/遼東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各一人整飭薊州兵備巡
 撫順天等府一人撫治鄖陽等處一人/巡撫河南一人山東一人江西一人鹽法屯田督
 餉採木討賊禦敵總制經畧各巡視無常員近例或
 尚書侍郎治事於外者兼都御史以便行事事畢而
 罷
 御史差委國朝宣德二年差御史各處清軍天順二
 年奏准三年更替正統元年差御史提督南北直𨽻
 學校三年差御史巡視鹽課十三年差御史巡視京
[084-32b]
 城成化三年差御史于陜西巡茶一年更代凡差委
 御史出巡追問審理刷卷等事都御史具事目請㫖
 㸃差在内則京畿道刷卷及巡視京營提督巡倉巡
 庫巡視光祿清恤監課在外則巡按清軍刷卷巡鹽
 巡河巡關巡茶印馬屯田捕盜盤糧勘事而遇有征
 行則有監軍紀功之差
 通政使司舜典帝曰龍朕塈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
 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朱子曰納言之官
[084-33a]
 命令政教必使審之既允而後出則讒說不得行而
 矯偽無所託矣敷奏復逆必使審之既允而後入則
 邪僻無自進而功績有所稽矣周之内史漢之尚書
 魏晉以來所謂中書門下者皆此職也
 按朱子所謂納言之官即内史尚書中書門下之職
 者盖内史周禮掌叙事之法受納訪以詔王聽内治
 韋昭釋尚書曰尚猶奉也百官奉事當省按平處奏
 之故曰尚書通典言秦官在殿中主發書故謂之尚
[084-33b]
 書尚猶主也漢初有六尚其一曰尚書此二職與納
 言相似惟所謂中書門下者則多掌機宻詔命所職
 㣲不同而宋門下省所掌者乃近納言之職宜詳之
 皇朝通政使一/人掌出納帝命通逹下情關防諸司出
 入移狀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及軍情聲息災異皆審
 署㕘覆而上下焉通政㕘議各一/人左右㕘議各一/人
 之貳其屬經歴司經歴一/人知事一/人
 大理寺虞之士周之司㓂秦之廷尉皆掌刑之官漢
[084-34a]
 初因秦稱景帝始更名大理武帝復為廷尉宣帝置
 左右廷尉然時尚未置刑曹尚書廷尉即主刑非特
 為評刑置也至本始中宣帝詔曰間者吏用法巧文寖
 深决獄不當其為置廷尉平於是選于定國為廷尉
 求明察寛恕黄霸等以為廷平後世以大理寺平允
 法司刑獄盖如此皇朝卿一/人掌審讞允反刑獄之政
 令左右少卿各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其屬左右寺正各
 一/人寺副一/人評事四/人凡刑部都察院十三道所問罪獄
[084-34b]
 必俟平允然後法司定罪若不當罪駁回再訊必服
 乃决
 太常寺太常者亦唐虞伯夷秩宗兼䕫典樂及周宗
 伯之任也秦改曰奉常典宗廟禮儀漢初曰太常太/常
 者王之旌也畫日月焉王者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日奉常一說欲令國家盛大常存故曰
 太/常以列侯忠敬孝慎者居之唐因隋曰太常龍朔為
 奉常光宅改為司禮尋復舊制屬太祝奉禮協律等
 官統大樂鼓吹太醫太卜諸祠等署宋初太常寺皆
[084-35a]
 以禁林之長主判而禮院自有判院同判中興併省
 寺監獨存太常又命太常兼宗正皇朝卿一/人掌祭祀
 禮樂之事總其官屬籍其政令以聽禮部少卿一/人
 督四夷館少卿一/人掌譯書之事以聽於翰林寺丞二/人
 首領官典簿二/人屬官博士二/人神樂觀提㸃知觀協律
 郎贊禮郎司樂天壇祠祭署地壇祠祭署祖陵皇陵
 孝陵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大陵康陵十一祠祭
 署各有奉祀祀丞楊王徐王墳各有奉祀犧牲所有
[084-35b]
 吏目皆屬焉
 光祿寺周禮天官膳夫為食官之長自膳夫以下有
 庖人内饔外饔烹人等官皆以上士中士下士為
 之屬於冡宰以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后世子
 即今光祿寺官之職然南北朝以來官則是而所職
 則非盖秦有郎中令掌宫殿掖門漢初因之至武帝
 始更名光祿勲後漢令所職同典三署郎更直執㦸
 宿衛居禁中郊祀之事掌三獻自魏晉以後無復三
[084-36a]
 署郎而光祿不復居禁中梁除勲字謂之光祿卿北
 齊稱光祿寺置卿少卿兼掌膳食自此始矣唐改為
 司宰寺又改為司膳掌終獻行事領大官等四署宋
 仍為光祿寺判寺事一人其屬大官四局分𨽻御厨
 法酒庫中興後廢光祿併入禮部皇朝卿一/人掌祭享
 宴勞酒醴膳羞之事辨其名數㑹其出入量其豐約
 以聽於禮部少卿二/人寺丞二/人其屬典簿二/人錄事一/人
 官珍羞良醖掌醢各署正一/人監事四/人又有司牲局司
[084-36b]
 牧局各設大使𨽻焉
 太僕寺周禮大司馬之屬有大僕下大夫也掌正王
 之服位王朝則前正位而退亦如之又掌路鼓之政
 而御僕御庻子皆其所受事者若戎僕齊僕道僕田
 僕則皆馭車之職也然周王命伯冏作大僕正訓之
 曰正於羣僕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怠盖侍御
 僕從最為親近亦有旦夕承弼之責焉漢大僕亦掌
 輿馬天子每出奏駕上鹵簿用大駕則執馭晉宋不
[084-37a]
 常置唐改大僕為司馭又改為司僕宋大僕寺判寺
 事一人中興後廢大僕併入兵部皇朝卿一人掌牧
 馬之政令而聽於兵部少卿三/人一人佐寺事一人督
 營馬一人督畿馬寺丞八/人分理京衛畿府及山東河南
 六郡孶牧寄牧其屬主簿一人勾省文移常盈庫大
 使一/人掌貯金馬
 鴻臚寺鴻臚之名應劭曰郊廟行禮贊導九賔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贊導也
 自於漢盖因周官大行人掌大賔/客之禮秦典客之職而改
[084-37b]
 為之也建中時改大鴻臚為大行令其後竟復之而
 為屬官唐改為司文又改為司賔後復舊宋鴻臚寺
 判寺一人元豐始置卿丞所𨽻官屬十有二如太乙
 宫建隆觀之類中興後廢鴻臚入禮部皇朝初為侍
 儀司三十年始改為鴻臚寺外夷通事𨽻焉卿一/人
 朝㑹賔客吉凶禮儀之事左右少卿寺丞各一/人為之
 貳其屬主簿一人司賔司儀署各署丞一/人鳴贊八/人
 班五十/四人
[084-38a]
 詹事府左右春坊 司經局 凡三王教世子審父
 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
 而審諭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保也者
 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所謂教太子者如
 是焉正矣秦漢以下始加置詹事應劭曰詹/省也給也中庶子
 按此亦因周禮諸子之官盖周時國子屬太子為國/之貴游諸子之官則職國子之倅掌其戒令與其教
 治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于太/子惟所用之然實非太子官屬也及諸府寺等官亦
 有以他官而監䕶者自魏以後久曠東宫制度缺廢
[084-38b]
 官司不具至隋分東宫置門下坊典書坊以分統諸
 局唐始置詹事府左右二春坊而庶子中允諭德贊
 善舎人錄事之官備矣宋仍唐制東宫有六傅下至
 率更令僕然官存而無職司至道中建儲闈始置職
 司而並以他官兼充及太子登極則省春坊司累朝
 皆然皇朝東宫大臣曰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
 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賔客然不列
 於詹事府無定員無專授為大臣兼官加官或贈官
[084-39a]
 而已若以輔導東宫為職而實東宫官者則詹事府
 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為之貳凡侍東宫講讀暨坊局翰
 林院畨直凡講讀畢上所處分府部軍政要務及撫
 諭四夷恩義率其僚屬暨坊局陳設于東宫府院官
 得互兼凡試士修書皆與焉坊局亦如之主簿一/人
 勾㑹文移檢稽脫失錄事一/人佐之通事舍人二/人典東
 朝參謁辭見之禮及承令問勞之事左右春坊大學
 士各一/人典東宫上奏請及下啟箋講讀之事審慎而
[084-39b]
 監省之左右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各一/人凡東宫監國
 撫軍出狩及朝㑹出入覆啟畫諾審署移詹事凡諸
 詳𤯝若伶僕改變新聲導逢非禮者必陳古義申典
 制紏正而請斥之凡内外庶政可為規諷者隨事贊
 諭焉左右司郎各一/人掌彈劾宫僚紏舉職事左右清
 紀郎各一/人㕘佐之左右司諫各一/人掌箴誨監戒之事
 參司經局洗馬一/人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刋緝之事
 立正本副本貯本以備進覧凡天下圖册上東宫者
[084-40a]
 皆受而藏之校書正字各一/人掌繕冩裝演經史子集
 典制圖書正其誤繆調其音切以佐洗馬
 國子監周禮師氏以三德三行教國子凡國之貴游
 子弟學焉保氏養國子以道教之以六藝六儀漢制
 博士至東京凡十四人而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
 酒謂之博士祭酒胡廣註曰凡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長古者賔得主人饌則老人舉
 酒以祭此國子祭/酒名之所自始也晉初立國子監又立大學齊梁改
 祭酒為國師凡國學官自漢以下並屬太常至隋始
[084-40b]
 革之又改寺為學初北齊號/國子寺焬帝改為國子監唐龍
 朔中改為司成館祭酒為大司成光宅改為成均監
 宋國子監有判監事有勾管監事崇寧立辟雍置大
 司成總辟雍太學之政令國初為國子學陞博士許存
 仁為祭酒洪武六年増廣監子生諭禮部祭酒乏人
 其詢天下名士通今博古才德堪為人師者以名聞
 十五年始改國子學為國監十六年宋訥為祭酒命
 曹國公文忠領國子監事車駕時時臨視以故國官
[084-41a]
 不得中㕔而坐中門而行已上皆國/子監本原監制若彛倫堂
 若左右繩愆㕔若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
 堂則兩畿同焉祭酒一人掌國學舉人貢生官生恩
 功生例生夷生㓜勲臣教訓之事司業一/人為之貳其
 屬監丞一/人坐繩愆㕔領監事博士五/人坐博士㕔分經
 訓教助教十五/人學正十/人學錄七/人坐六堂專職教誨其
 典簿典籍掌饌各一/人
 翰林院漢制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五日一美食下
[084-41b]
 天子一等雖無代言之名其端巳見於此矣唐制乗
 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自太宗時名儒學士時
 時召以草制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後始召文士元
 萬頃等草諸文詞常于北門候進止時人謂之北門
 學士𤣥宗初制翰林待詔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
 章既而又以中書務劇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
 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誥文勅然猶未
 有專院後又改供奉為學士别置學士院專掌内命
[084-42a]
 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其選用益重而禮
 遇益親至號為内相天子私人内宴則居宰相之下
 一品之上宋朝初命為學士皆遣使就第宣詔㫖召
 入院故事學士院常在金鑾殿側號為深嚴不預外
 司事宋太祖以來藉其才用始令判三銓及知大常
 禮院事矣
 又按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備顧問出入侍從因
 得㕘謀議納諫諍其禮猶寵而翰林院者待詔之所
[084-42b]
 也然唐所謂學士只取文學之人隨其官之崇卑入
 院者皆為學士延覲之際則各隨其元官立班而所
 謂學士未嘗有一定之品秩也故其所親遇者號為
 内相可以朝夕召對參議朝政或一遷而為宰相而其
 孤逺新進者或起自初階或元無出身至試令草麻
 制甚者或試以詩賦如試進士之法其人皆呼學士
 自唐至五代皆然至宋則始定制資淺者為直院暫
 行者為權直於是真為翰林學士者職始顯貴可以
[084-43a]
 比肩台長舉武政路矣皇朝吳元年初置翰林國史
 院洪武十四年令翰林編修檢討典籍春坊司直郎
 正字贊讀考駁諸司奏啟平允則列名封上署曰翰
 林院兼平駁諸司文章某官某十八年革所置秘書
 監𢎞文館及起居注等定翰林官制學士一/人掌詞翰禮
 文章詔勅備顧問正圖書考議制度凡經筵日講修
 書之士皆承受而統領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一/人
 職專講讀經史五經博士五/人專講經義以佐學士講
[084-43b]
 讀典籍二/人勾輯圖書以時什襲而藏之侍書二/人以字
 書侍上待詔二/人應對孔目一/人典文移出入史官修撰
 三/人編修三/人檢討四/人掌修國史凡諸大政上所下詔勅
 書檄批答王言皆謹籍而記之以備實錄庶吉士者
 初稱中書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又有翰林院承
 勅監庶吉士永樂二年始定為翰林院庶吉士進士
 善文詞者就試謂之館選盖選進士教養之無定員
 其留者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為給事中御史主
[084-44a]
 事
 丘氏濬曰翰林之職以備顧問參議論侍講讀謂之
 侍從可也而博士典籍舎人等官亦係之侍從者盖
 以今制皆屬於翰林故也中書舎人之職雖有專科
 然所書者學士所草之詔况今内閣亦有别書詔勅
 云
 中書科秦始置中書謁者漢元帝去謁者字魏文帝
 改秘書省為中書省令為中書令置通事郎後改為
[084-44b]
 中書侍郎隋文時中書令與侍中知政事為宰相舎
 人本周官掌平宫中之政唐初置中書舎人國初中書
 省設置省舎人後革省為科定中書舎人二十人無
 正貳印屬資深者掌書誥勅册符鐵劵凡草請翰林
 院寳請諸内府左劵寳籍歸諸古今通集庫凡誥勅
 勘合籍以給就章為號凡誥勅之號四
 尚寳司周官有典瑞掌節二官掌瑞節之事瑞節信/也典瑞
 屬春官掌/節屬地官
[084-45a]
 秦漢有符節令丞領符璽郎文帝時與郡守有銅虎
 符竹使符之制皆屬焉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隋有符
 璽局屬門下省唐稱符寳郎掌天子之八寳及國之
 符節並納於宫中有行從則請之雜著有符節令箴
 曰防不可不審制不可無常其職所係如此皇朝初
 稱符璽郎後置尚寳司卿一/人少卿一/人司丞三/人恩印寄
 祿無常員卿職在禁庭守寳璽符牌印章而辨其所
 用有事請于内既事而藏之凡寳十四曰奉天之寳
[084-45b]
 以鎮萬國祀天地曰皇帝之寳以册封賜勞曰皇帝
 信寳以徴召軍旅曰天子之寳以祭享鬼神曰天子
 行寳以封賜夷蠻曰天子信寳以調發畨兵曰制誥
 之寳以識誥命曰勅命之寳以識勅命曰廣運之寳
 以識黄選勘籍曰御前之寳以進御座從軍駕曰皇
 帝尊親之寳以答賜宗人曰敬天勤民之寳以訓廸
 有司凡奉寳用寳從寳洗寳與印綬監俱凡扈守侍
 衛令牌之號六以警夜巡金牌之號五以嚴守衛凡
[084-46a]
 半字銅符之號四以稽巡守凡銅牌之號一以稽卒
 凡牙牌之號五以察朝參凡祭牌之號三以謹祀事
 凡雙魚銅牌之號以肅直衛以潔祀壇凡符騐之號
 五以給傳郵通制命
 六科周禮有保氏掌諫王惡而後世因之設諫諍之
 員如諫議大夫秦漢/皆設左右補闕拾遺唐設宋亦/有補闕司諫
 正言宋/設皆諫官也而給事中則為秦加官漢因之所
 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答應位次中常侍侍中
[084-46b]
 黄門居禁中在黄/門之内給事無定員諸給事中日上朝謁平尚
 書奏事分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曰給事中漢省
 魏復置唐屬之門下省開元改曰黄門省給事中掌
 侍左右分判省事察𢎞文館繕冩校讎之課凡百司
 奏抄侍中既審而駁正違失宋太宗置封駁司嘉祐
 中何郯以待制領此職詔令有不便者輙封去之仁
 宗嘉其振職皆從之自此遂為故事元豐中始正除
 為職事官已前皆/為加官凡四人治六房掌讀中外出納及
[084-47a]
 判後省之事政令失當除授非人則奏駁之皇朝初
 統設給事中洪武六年始分為六科二十二年改給
 事魏敏卓敬等八十一人為士源先是上以給事中
 數符元士改為元士至是曰六科政事本源又改為
 士源未幾復為給事中都給事則二十四年所増也
 吏户禮兵刑工科各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各一/人
 事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工科四/人盖隨事煩
 簡而設員也凡章奏出入咸必經由有所遺失牴牾
[084-47b]
 更易紊亂駁封凡朝政之得失百官之賢佞皆許聨
 署以聞實兼前代諫議補闕拾遺之職也祖宗設官
 不以諫諍名官欲人人皆得以盡其言也而又專寓
 其責於科道設官之意深矣求言之意切矣
 行人司周禮有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大/賔
 要服以内諸侯也/大客其孤卿也小行人掌邦國之禮籍以待四方
 之使者禮籍名位尊/卑之書也秦之典客漢之鴻臚皆其職也
 漢文有大行為鴻臚屬官顔師古曰事之尊重者遣
[084-48a]
 大鴻臚而輕賤者遣大行人是已武帝時更名行人
 為大行令其後事歸鴻臚唐之典客司儀二署/名宋之
 懷逺驛/名其名不一然皆鴻臚之事無復有行人之名
 矣皇朝建文中并行人司于鴻臚寺靖難後復故司
 正一/人司副二/人行人二十/六人職專奉使之事凡頒行詔勅
 册封宗藩撫諭畨夷徴聘才賢及賞賜慰問賑濟軍
 旅祭祀叙差焉凡法司謫戍囚徒送五府者填/精㣲&KR0819内府
 欽天監天文之掌所從來逺矣自少皥以鳯鳥氏為
[084-48b]
 為厯正顓頊命重黎司天地唐虞之羲和周之馮相
 保章一掌天文之次序/一掌天文之變動皆其職也然周官又因夏殷
 設大史鄭氏以為史官之長又曰長官也故正歲年
 以序事頒告朔于邦國閏月詔王居門終月咸所掌
 焉當周宣王時大史官失其序守而為司馬氏司馬
 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有子頽叔帶/之難故犇晉
 入梁漢武置太史公以司馬談為之位在丞相上天
 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談卒子遷嗣之後宣帝
[084-49a]
 以其官為令太史行文章而已秦漢以來盖併周之
 太史馮相保章三職唐改太史局為秘書閣改令為
 郎中又改為渾儀監其後又改為太史監宋有司天
 監天文院鐘鼓院官有攸司至元豐正官制則以太
 史局𨽻秘書省而官有令有正而春官夏官中官秋
 官冬官之屬備矣皇朝欽天監初名大史監洪武元
 年改為司天監又置回回監三年始改為欽天監二
 十一年革回回監回回厯法𨽻焉監正一/人掌察天文
[084-49b]
 厯數監副二/人為之貳其屬主簿一/人春夏中秋冬官各
 一/人五官靈䑓郎四/人五官保章正一/人五官挈壺正一/人
 官監候二/人五官司厯二/人五官司晨二/人刻漏博士二/人
 𤣥象圖書宻疏上非其職不得預凡習業者分為四
 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回回厯厯自五官正至天文生
 隂陽人各專科肄焉厯有四曰大統厯曰御覧月令
 厯曰七政躔度厯曰六壬遁甲厯註上厯三十二事
 壬遁厯六十七事
[084-50a]
 太醫院周禮天官有醫師掌醫之政令以共醫其屬
 曰疾醫以養内疾曰痬醫以攻外然曰凡邦之有疾
 病者曰養萬民之疾病則其所治者不特王宫以内
 而已秦漢有太醫令丞唐因隋制太醫署令主醫藥
 凡領醫針炙按摩呪禁各有博士宋因五代制設翰
 林醫官院掌供奉醫藥及承詔視療衆疾之事崇寧
 中詔醫官有勞轉皇城使實及五年又七年又十年
 依次許除遥郡刺史團練防禦使醫官則有和安成
[084-50b]
 和成安全大夫之名而醫正以下皆官以翰林其名
 猥多且無所稽據甚矣政和初始易其名然猶十有
 四階至紹興後員始大省國初設醫學提舉司改為
 太醫監二十二年始定今制内府有御藥房嘉靖中
 改為聖濟殿院使一/人掌醫療之法院判二/人為之貳其
 屬吏目一/人御醫十八/人所屬門惠民藥局生藥庫凡醫
 術十三科醫官醫士醫生科習業曰大方脉曰婦人
 曰鍼灸曰眼曰口齒曰接骨曰傷寒曰咽喉曰金鏇
[084-51a]
 曰按摩曰祝由末二科/不傳
 上林苑監上林之設自漢始盖漢武帝元鼎中初置
 水衡都尉本于虞周山澤之官然實以掌上林苑主
 上林離宫燕休之處後漢省之併其職于少府一云
 後漢上林苑有令丞主苑中禽獸頗有人居皆主之
 唐因隋屬司農亦有令丞掌諸苑囿池沼種蔬菓藏
 氷之事宋四園苑東曰冝眷南曰玉津/西曰瓊林北曰瑞聖提舉官無常
 員元豐後四園苑屬司農聖祖洪武二十五年議
[084-51b]
 開上林苑比圖上上曰妨民業不可遂止永樂五年
 始設今上林苑其屬良牧等凡十署宣德十年定四
 署左右監正各一/人掌苑囿園池牧畜種樹之事左右
 監副各一/人左右監丞各一/人為之貳凡禽獸草木蔬菓
 率其屬督其養户以時經理其養地栽地而蓄植之
 以供祭祀賔客官府之膳羞其屬典簿一/人良牧蕃育
 林衡嘉蔬四署各典署一/人署丞二/人録事二/人
 京府今順天應天所謂京府也府有尹實秦漢内史
[084-52a]
 之職此内史本因周官/之名而所掌則非掌治京師漢景帝分置左右
 内史武帝更名右内史為京兆尹左内史為右馮翊
 絶髙曰京千億曰兆大衆所/聚故曰京兆馮輔也翊佐也又更所謂都尉者名
 曰右扶風取扶助/風教也共為三輔治長安城中三輔黄圖/曰長安以
 東為京兆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為右扶風耳/趙廣漢常嘆曰亂吾治者三輔也誠得兼之直差異
 後漢都洛陽置河南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
 但减其秩與太守同唐京兆府本為雍州置牧一人
 以親王為之而以長史理人開元中改雍州為京兆
[084-52b]
 府置牧如故或以親王居閤而遥領焉五代都汴置
 開封尹宋朝牧尹不常置太宗真宗皆甞尹京後親
 王無繼者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典司轂下為
 要劇之任焉崇寧中羅權知府牧以皇子領尹以文
 臣充中興乾道中皇子領臨安府就東宫為廨置少
 尹後皇太子辭免復置通簽以下官皇朝順天府即
 北平府洪武二年置北平行省于北平府已而改行
 省為布政司北平為㑹府稱府尹如應天府應天府
[084-53a]
 初設知府洪武四年改知府為府尹順天府府尹一/人
 府丞一/人治中二/人通判六/人推官一/人其屬經歴司經歴一/人
 知事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檢校一/人庫大使一/人府尹掌京
 府事所屬衙門府學教授一/人訓導六/人隂陽學正術一/人
 醫學正科一/人司獄司司獄一/人都稅司大副使各一/人
 課司四各大使一/人或副使一/人稅課司二各大使一/人
 司二各副使一/人巡檢司四各巡檢一/人逓運所大使一/人
 批騐茶引所大使一/人鐵冶大使一/人閘官三/人倉草塲大
[084-53b]
 副使五十/人
 京縣北京大興宛平二縣知縣一/人縣丞二/人主簿二/人
 史一/人
 五城兵馬司宋以四廂都指揮巡警京城神宗置勾
 當左右廂公事民間謂之都廂今中東南西北兵馬
 指揮司各指揮一/人掌巡捕盜賊街道溝渠囚犯火禁
 之事各副指揮五/人為之貳
 各衛經歴司經歴各一人糧多衛/添設一人知事各一/人倉大使
[084-54a]
 副使各一/人
 京衛武學洪武十年禮部請立武學開武舉不許曰
 是岐文武為二道也建文四年始置學靖難後革正
 統中復設教授一/人訓導六/人掌教京衛㓜官及應襲舎
 人以備科舉武舉㑹舉而聽於兵部
 南京成祖初改北平為北京洪熈初命㐮城伯鎮守
 南京宣德中改鎮守為守備正統初命少保南户部
 尚書黄福㕘贊機務後稱總督或時吏部都御史
[084-54b]
 專兵部尚書定稱㕘贊而南京百官守備㕘贊機
 務為要重治所在中府掌皇城京城畿甸留守之事
 以時巡視陵廟凡大小教場練將士新江口肄水軍
 神機營習火器皆時督察之官軍騎歲一報地圖文
 册三歲一報諸江關浦口歲督行行視之事軍器歲
 制貢舟均差遣而嚴輯之武學課業旗役併鎗監視
 焉盜賊歲更官行緝屯田請專官巡視凡便冝事㑹
 九卿五府議上請操江都御史二/人專江防六部諸司
[084-55a]
 具設官而稍省其員役官衘加南京二字
 南京宗人府經歴司經歴一人務吏部尚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四人主事四人司 一人 户部尚書
 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十三人員外郎十人主事十七/人司務一人照磨一人 禮部尚書一人侍郎一人
 郎中四人主事二人司務一人主兵部尚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 事五人司務一人
 刑部尚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十三人員外郎五人/主事十四人司務一人照磨一人司獄一人 工部
 尚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八/人司務一人 都察院右都御史一人右副都御史
 一人右僉都御史一人監察御史三十二人經歴一/人都事一人司務一人照磨一人司獄二人通政司
 右通政一人右參議一人經歴一人右大理寺卿一/人右寺丞一人左右寺正各一人左 評事各三人
[084-55b]
 司務一人律太常寺卿一人少卿一人典簿一人博/士一人恊 郎二人贊禮郎七人司樂二人奉祀三
 人寺丞三人光祿寺卿一人少卿一人典簿一人署/正四人署丞四人 太僕寺卿一人少卿二人寺丞
 三人主簿一人寺在滁州監詹事府主簿一人博國/子監祭酒一人司業一人 丞一人典簿一人 士
 三人助教六人學正五人學錄二人典籍一人掌饌/一人 應天府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
 二人推官一人班鴻臚寺卿一人主簿一人署丞二/人鳴贊二人序 九人翰林院學士或侍講讀一人
 孔目一人給尚寳司卿一人醫六科給事中六人四/管册戸科 事中一人 太 院院判一人吏目
 人城欽天監一人主簿一人揮行人司司副一人/五 兵馬司指揮五人副指 八人吏目八人
 國初定鼎金陵以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尹視九卿掌
[084-56a]
 京府之政令有丞有治中有通判有推官為之貳首
 領官經歴一/人知事一/人照磨一/人檢校一/人
 外官十三省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 按瓊山丘
 氏言黄帝四監唐虞四岳十二牧三代方伯連帥皆
 後世監司之任但是時封建之制行所監者乃諸侯
 之國秦漢始立郡縣置守令地分而官衆所以監之
 者尤不可無一定之制漢以來雖設刺史州牧觀察
 節度轉運提刑等職然官無常制治無定署其流之
[084-56b]
 弊乃至任分而不一權重而不掉雖有監察之名而
 無刺舉之實遂至吏無所懲而民不受惠者有之此
 論頗中當時之弊然於建置名義鮮覈又按東萊吕
 氏論宋監司曰國初未常有監司之目其始除轉運
 使止因軍興專主糧餉太平興國中詔邠寧隰源等
 州先𨽻藩鎮今直屬京師郡長吏得自奏事自是而
 後邉防盜賊刑訟金榖按亷之任皆委於轉運使又
 節次以天下土地形勢俾之分路而治繼増轉運使
[084-57a]
 于一路之事無所不總即執政大臣出領外郡亦轉
 運使所部而權重矣其後景德間建提㸃刑獄一司
 實分轉運使之權又以武臣帶閤職副之皆令譏察
 漕司也監司之權既分所領之職又分諸路復以知
 州帶一路安撫鈐轄名目自領軍事而轉運使司所
 職催科徴賦出納金榖應辦上供漕輦綱運數事而
 已
 布政司唐有㕘知政事宋下宰相一等元各省亦置
[084-57b]
 為宰相之貳行者亦有左右㕘政皇朝承宣布政使
 初為行中書省或分中省六部尚書徃徃出為㕘知
 政事㕘政入為尚書洪武九年詔改浙江以下諸省
 為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置雲南布政司永樂十一
 年置貴州布政司初交阯亦設布政司宣德中革左
 右布政司各一/人擬古方伯掌一省之政令左右㕘政
 㕘議各一人因事添/設無定員為之貳朝廷有德澤禁令承而
 播之以先有司凡僚屬武官歲察其臧否而上下其
[084-58a]
 考以報於撫按而逹於吏部兵部凡諸政務議定而
 請于撫按曰清軍曰分守曰督糧曰邉備曰撫民各
 專事焉其屬經歴司經歴一/人都事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
 檢校一/人理問所理問正副各一/人庫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按察司唐置十道按察使宋轉運使兼按察使元各
 道置提刑按察使有副使僉書公事為之貳置經歴知
 事等員後改肅政亷訪司國初置提刑按察司於湖廣
 道洪武十四年定各道按察分司以儒士黄存忠等
[084-58b]
 五百三十一人為試僉事人按二縣諭之曰治吏之
 弊莫甚於貪墨而庸鄙者次之今天下府州縣官於
 斯二者徃徃有之是以弊政日滋民受其害故命爾
 等按治其地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兼問紏舉
 建文中改按察司為十三道肅政按察司靖難後定
 令制按察使一/人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紏察官邪擒
 治貪酷禁詰強暴平讞刑獄雪理寃枉以振揚風紀
 副使僉事為之貳或分巡提學兵備撫民巡海清軍
[084-59a]
 屯田水利治民驛傳各專事焉官不備則兼領之凡/分
 巡浙江二道浙東浙西江西五道南昌湖東湖西九/江嶺北福建四道福寧建寧武平漳南湖廣五道武
 昌湖南湖北荆南荆西河南四道大梁河北河南汝/南山東三道濟南東兖海右山西四道冀寧冀南冀
 北河東陜西四道關内河西關南隴右西寧關西四/川四道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廣東五道嶺南嶺東嶺
 西海南海北廣西四道桂林蒼梧左江右江雲南四仁/道普安臨沅金滄洱海貴州四道貴寧新鎮安平思
 其屬經歴司經歴一/人知事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檢校一/人
 司獄司司獄一/人
 都轉運鹽使司 鹽課提舉司轉運使之名起于唐
[084-59b]
 開元天寳間裴曜卿第五琦嘗為之宋亦置諸轉運
 使以總利權盖主糧餉以足軍其後使總他事非其
 職也宋又有提舉制置解鹽司掌鹽澤之禁令使民
 入粟塞下予鈔給鹽以足民用而實邉備皇朝設都
 轉鹽運使之名實本于此其鹽課提舉司大抵亦同
 於宋也鹽運使司都運使一/人掌鹺事以聽于户部同
 知一/人判官無定/員為之貳凡分司鹽課司鹽倉批驗所
 皆兼領之禁私煎私買賣窩買窩諸奸弊謹受廵鹽
[084-60a]
 御史之政令而申勵焉今両浙兩淮福建山東/長蘆河東凡六運司其屬
 經歴一/人知事一/人庫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鹽課提舉司提舉一/人同提舉一/人副提舉無定/員提舉鹽
 課之事以聽於户部今廣東陜西四川/雲凡四提舉司首領吏目一/人
 苑馬寺卿一/人少卿一/人寺丞二/人首領主簿二/人其各監監
 正監副錄事苑圉長咸屬焉
 府州縣知府即古建侯時州牧之任也秦滅諸侯以
 其地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
[084-60b]
 漢中元中景/帝更名郡守為太守漢制歲盡遣上計掾
 吏各一/人條上郡内衆事謂之計偕簿郡為諸侯王國
 者置内史以掌太守之任成帝時省内史以相治民
 則相職為太守後漢或以尚書令僕射出為郡或自郡
 守入為三公三國時有郡守國相内史晉郡守皆加將軍
 無者為耻隋皇中罷諸郡以州統縣大業中又改州
 為郡郡置太守唐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加號持
 節實無節但頒/銅魚符而已天寳又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自是
[084-61a]
 州郡史守更相為名其實一也開元中定天下州府
 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其餘為六雄十望十緊及上中
 下之差五代時仍刺史之號宋命朝臣出守列郡號
 權知州軍事軍謂兵州謂民政焉其後文武官㕘為
 知州軍事建炎中詔河北京東西路除帥臣外舊差
 文臣知州去處許通差武臣一員後詔要郡帶本路
 兵馬鈐轄次要郡帶本路兵馬都監紹興中罷乾道
 中髙/宗不任守臣不為郎知縣之名其源出周官周官
[084-61b]
 有縣正四百里/為縣各掌其縣之政令而賞罰之春秋時
 列國相滅多以其地為縣時則縣大而郡小左傳云/上大夫
 受縣下大夫受郡又周書作/雒篇曰千里百縣縣有四郡縣邑之長曰宰曰尹曰
 公曰大夫晉謂之大夫魯衛謂/之宰楚謂之令尹其職一也戰國郡大
 而縣小甘茂謂秦武王曰宜陽/大縣名曰縣其實郡也漢制列侯所食縣曰
 國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萬户以
 上為令减萬户為長侯國為相秩次亦如之皆因秦
 制也晉制不經宰縣不得入臺為郎隋縣有令有長
[084-62a]
 唐縣有赤畿望𦂳上中下之差京縣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其餘
 則以戸口多少/資地美惡為差𤣥宗開元中新除縣令於宣政殿親
 問以理人之䇿五代任官凡齷齪無能者始注為縣
 令宋建隆間以朝臣為知縣其間復㕘用京官或莫
 職為之天聖間令選猥下人數言其病民乃詔為舉
 法以重令選乾道中御筆今後非兩任縣令不除監
 察御史初改官人必作令謂之須入孝宗持之益嚴
 自後詔除殿試三名省元外並作邑已改官未歴縣
[084-62b]
 令並令親民一次遂著為令矣皇朝洪武六年府定
 為三等賦二十萬以上為上府二十萬以下為中府
 十萬以下為下府縣賦十萬石以上為上縣六萬以下
 為中縣三萬以下為下縣品亦有差既而品定今制
 邇年又區天下之郡縣定衝煩簡僻之等用以考殿
 最為黜陟云
 府知府一/人掌教養郡民之事同知通判各一人清軍/匠管糧捕
 盗治農修河牧馬因事/添設通判多至五人推官一人/理刑為之貳其屬經歴
[084-63a]
 司經歴一/人知事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檢校一/人司獄一/人
 屬衙門州縣及儒學倉税課司分司雜造織染局隂陽
 學醫學僧綱司道紀司巡檢司批驗茶鹽引所水馬
 驛逓運所河泊草場閘壩
 州知州一/人掌教養所治州民同知一人清軍匠/或兼巡捕判官
 督糧管馬捕盜治農管河每/視各州繁簡添設無定員吏目一/人州務上視府事
 下視縣㑹典云州不及三十里長者有屬縣則裁减
 同知無屬縣則裁减同知判官添設官與府同所屬
[084-63b]
 衙門如府
 縣知縣一/人掌教養所治縣民縣丞一/人主簿一/人添設無
 定員若不及二十里長裁革縣丞主簿首領典史一/人
 所屬衙門如州
 府州縣立學設官府學官長曰教授州學官長曰學
 正縣學官長曰教諭各一/人貳俱曰訓導府學四人州/學三人縣學
 二/人主教民俊秀府州屬各有隂陽學府正術州典術/縣訓術各一人
 有醫學府正科州典科/縣訓科各一人有僧道司府僧綱司有都綱/副綱又有道紀司
[084-64a]
 都紀副紀各一人州僧正司僧正道正司/道正縣僧㑹司僧㑹道㑹司道㑹各一人府有倉稅
 課司分司雜造織染局大使副使各一/人有巡檢司巡
 檢一/人有批驗茶鹽大使一/人有水馬驛驛丞一/人逓運所
 大使一/人河泊所河泊一/人有草塲大使一/人有閘壩各官
 一/人州縣屬所在有司局所者亦設官如府
 市舶提舉司提舉一/人掌海夷朝貢市易之事副提舉
 二/人首領吏目一/人所屬驛驛丞一/人
 王府官王府之官始于漢凡王國置太傅中尉各一
[084-64b]
 人後每國置郎中令一/人而今制所稱長史者則梁與
 唐皆有是官而司馬文學等官歴代亦復不一王府
 師傅以兼官為之無定員又有翊善直講等官皇朝
 王府官自洪武二年至九年更定者四十三年罷諸
 王相府設長史司定今制長史司左右長史各一/人
 王府之政令輔相規諷以匡王失凡府僚皆統於長
 史紀綱其職務其屬典簿一/人所屬衙門審理所審理
 正副各/一人紀善所紀善二/人典寳所典寳正副各/一人典膳所
[084-65a]
 典膳正副各/一人奉祀所奉祀正副各/一人典樂所典樂一/人
 醫所良醫正副各/一人工正所工正正副各/一人典儀所典儀
 正副各一人引/禮舎人一人伴讀一/人教授一/人倉大使副使各一/人
 王府教授一/人典膳一/人鎮國將軍有奉乞教授者添設
 一/人
 襲封衍聖公洪武元年先師五十六代孫希學來朝
 詔襲封衍聖公正二品印誥視一品其屬管勾一/人
 籍一/人司樂一/人八年以克伸為世曲阜知縣又立孔顔
[084-65b]
 孟三氏教授司教授一/人學録一/人學司一/人宣德七年以
 克晏為三氏學錄浙江平陽有孔克表者於希學為
 父行洪武六年為翰林院修撰兼編修久之與世襲
 翰林院五經博士景㤗二年顔孟程朱之後皆與世
 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嘉靖又訪求曽氏子孫
 公侯伯今所稱公侯伯非三代以上五等之爵各自
 治其所封之地者也盖倣秦漢以來之制矣秦封爵
 二十等以賞功其十九曰關内侯其二十曰徹侯猶/通
[084-66a]
 侯列侯之稱漢改/稱通侯避武帝諱漢髙平天下論功定封侯者百四
 十有三人大者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戸以為差降
 光武分土亦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奉朝請而已唐制
 於庶姓卿士功業特盛者封郡王其次封國公其次
 有郡縣開國公侯伯子男之號亦有九等並無官土
 其加實封給縑帛毎賜/爵逓加一級則食其分封食諸郡以租調
 給然不世襲而封建之遺制盡廢矣至肅代而後則
 彊藩私其土地甲兵而世守之同于列國宋大畧沿
[084-66b]
 唐制食邑三百户縣開國男五百户封子七百户封
 伯千户封郡侯二千户封公千五百户以上始加實
 封惟將相食邑萬户當時貴官有䕃子入仕之例其
 歴任年深德齒漸尊者又特封以王爵然祖父所授
 之爵則不襲也皇朝公侯伯凡三等歲祿視功有差
 已封而又有功者仍爵或進爵加祿其才賢者充京
 營總督五軍都督掌印僉書守備留都出充總兵官
 鎮守其襲替徴劵誥論功過覈適庶㓜而嗣者學於
[084-67a]
 國子監有過革冠服學於國子監坐罪奪禄重奪爵
 駙馬都尉駙之為言副也一曰近/也疾也昔人袁樞南朝/人
 言曰昔王姬下嫁必適諸侯漢初以列侯尚公主自
 斯以後降嬪素族駙馬都尉置由漢武時非以為尚
 公主者之稱魏晉以下凡尚公主必拜駙馬都尉葢
 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輕故假之以位加之以給使可
 伉儷王女也唐宋因之不改皇朝駙馬都尉次于侯
 凡尚公主皇長公主皇姊/妹大長公主皇/姑並稱駙馬都
[084-67b]
 尉尚郡主親王/女縣主郡王/女郡君郡王/孫女縣君郡王曽/孫女
 君郡王𤣥/孫女並稱儀賔食禄有差皆不得預政事國初
 駙馬或典兵鎮守自李堅副總兵封欒城侯多署宗
 人府事嘉靖初崔元以迎駕封京侯
 五軍都督府後漢建武初權置督軍御史未有都督之
 名曹魏始置都督諸州軍事至有加大都督持節假黄鉞
 專戮者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如王導權重者乃居
 之然未置府後魏多事置京畿大都督總軍人始立府
[084-68a]
 置佐後周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為都督之任至隋以都
 督為散官用以酬勤勞而加使持節悉罷矣唐諸州
 復有總管武徳中改總管為都督府景雲中置都督二
 十四人隨其地有大中小都督之稱以察御史以紏善
 惡後以權重罷之惟揚益并荆四大都督如故自唐以
 後不置宋紹興中秦檜欲奪吕元直相權議元直以
 左僕射都督諸軍事自是委宰相兼都督矣開禧中
 有列士之議遂不復除都督矣皇朝初置統軍大元
[084-68b]
 帥府後改樞宻院又改為大都督府設今官洪武十
 三年始分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永樂初置行都
 督府宣德中革府稱行在者正統中除凡公侯伯及
 三等真署都督並得充總兵副總兵其名掛印將軍
 稱鎮守者雲南征南將軍兩廣征蠻將軍湖廣平蠻
 將軍遼東征北大將軍宣府鎮朔將軍大同征西前
 將軍延綏鎮西將軍寧夏征西將軍丼肅平羌將軍
 蘇州淮安鎮守漕運總兵以畿内故不得掛印稱將
[084-69a]
 軍有大征討遣總兵則掛平賊將軍平湖將軍平北
 將軍平北將軍征北將軍討賊將軍或大將軍前將
 軍副將軍印事已納印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左
 右都督各二/人都督同知二/人都督僉事二/人恩功寄祿無
 常員都督掌軍旅公侯伯次三等都督領之各領其
 都司衛所以逹于兵部凡在京錦衣等上十二衛金
 吾左等上十衛凡二十二衛名親軍指揮使司騰驤
 左等四衛亦曰親軍指揮使司武功中等六衛長陵
[084-69b]
 等七衛並不𨽻督府亦不稱/將軍其餘留守左瀋陽右等
 三十五衛分𨽻五府其在外南北直𨽻十三省都尉
 所亦各分屬得節制焉内留守五衛本國初都鎮府
 司總領禁衛改為留守五衛專廵察守衛五府首領
 各經歴一/人都事一/人
 錦衣衛附在京諸衛本朝十二衛即唐人十六衛之
 遺制凡諸衛親軍皆以畨直宿衛執戈㦸嚴廵警監
 門禁而錦衣所掌者乃鹵簿儀仗之事旗手所司者
[084-70a]
 乃旗纛金鼓之物諸衛皆綂軍卒而錦衣獨領校尉
 力士即周之虎賁旅賁也諸軍皆世卒而府軍獨簽
 㓜軍即漢之六郡良家子也諸衛正倅一惟其世獨
 錦衣之任則不以世而以能盖御座則夾陛而立御
 輦則扶轅以行出警而入蹕承㫖而傳宣皆在所司
 而詔獄所寄則又重矣又按錦衣衛本國初儀鑾司
 後定為親軍都督府而司𨽻焉十五年罷府及司置
 錦衣親軍指揮使司鎮撫司理衛中刑名如列衛而
[084-70b]
 兼簡軍匠所謂南鎮撫司也北鎮撫司本添設專理
 詔獄成化十四年始給印分司得直逹上下法司覆
 提領衛事者恒以都指揮都督或恩功或寄祿掌侍
 衛之事凡將軍力士校尉分畨䕶駕直宿廵察凡大
 朝長駕出入督設鹵簿儀仗凡皇城四門日夜畨直
 廵鼜之凡盗賊奸宄街塗溝渠宻緝而時省之凡奉
 㫖鞠獄錄囚勘事與三司從事凡比試監焉其屬經
 歴一/人
[084-71a]
 留守司留守始於後漢和帝南廵張禹以大尉兼衛
 留守自是唐宋以來凡車駕不在京都則置留守我
 朝中都鳯之有留守司者以聖祖龍興之地如周之
 岐豐漢之豐沛也洪武三年建為中都尋定鼎金陵
 乃設留守司于此其興都留守司則置於嘉靖間盖
 世宗發祥之地故亦設焉正留守一/人掌中都興都守
 䕶防禦之事副留守一/人指揮同知二/人為之貳中都領
 皇陵衛即英/陵城内留守中等七衛洪塘千户所興都
[084-71b]
 領顯陵衛及䕶衛三百七十五守禦屯田羣牧千户
 所三百七十儀衛司三十二其屬經歴司經歴一/人
 事一/人斷事司斷事正副各/一人吏目一/人司獄一/人
 各都指揮使司 行都指揮使司 各在衛指揮使
 司都指揮使本唐方鎮軍校之名唐兵志曰僖宗幸
 蜀以神䇿大將軍為都指使其職始重宋初都指揮
 使以節度為之而副都指揮使以刺史以上充中興
 後遂不除矣皇朝都指揮使司初為翼元帥府又改
[084-72a]
 為行都督府省城稱都衛都鎮撫司八年改為都指
 揮使司今都指揮使司十六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
 廣西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四川貴州雲南大寧
 萬全遼東行都指揮使司五四川陜西湖廣福建山
 西都指揮使二/人都指揮同知二/人都指揮僉事四/人掌官
 軍之政令各率其衛所以歴于五府而聽於兵部凡
 都司並流官或世官其屬經厯一/人都事一/人斷事一/人
 斷事一/人吏目一/人司獄一/人統司事者曰軍政掌印練兵
[084-72b]
 屯田者曰軍政僉事廵捕漕運京操備禦諸雜務並
 選充之事曰見任管事否曰帶俸凡備倭守備行都
 指揮事者不得升牙公座凡朝廷吉凶之禮視布政
 司其屬都司同
 各外衛漢武初置衛將軍今一衛𨽻軍五千六百名
 指揮使一/人指揮同知二/人指揮僉事二/人鎮撫二/人掌軍旅
 防禦之事使同知僉事考選掌管衛事陞授改調増
 置無定員凡世流襲替優給優養報都指揮使司逹
[084-73a]
 所𨽻都督府移兵部每歲藩臬撫按考察其賢否五
 歲一考選軍政廢置之鎮撫則掌刑獄其屬經厯知
 事各一/人軍民指揮使司事體同
 千户所𨽻軍一千一百二十名正千户一/人鎮撫所二/人
 副千户二/人百户所𨽻軍一百一十名百户十/人陞授改
 調無常員凡治軍之改必聽於衛衛下千户所千户
 督百户百户所下總旗小旗率其伍卒以聽守禦千
 户所軍民千户所事體與千户所同每所設總旗二/人
[084-73b]
 小旗十/人已上武官俱世襲惟首領屬官/吏部銓除
 衛學國朝軍衛無學宣德十年從兵部尚書徐河之
 請令天下軍衛獨一城者皆立學正統以來天下軍
 衛延至邉徼各建學設教授訓導品秩俸祿如府學
 之制鎮戍唐制縁邉戎㓂之地則加以旌節謂之節
 度使武德初邉要之地亦置總管以統軍國朝凡天
 下要害處所必專設官統兵鎮戍總鎮一方者曰鎮
 守獨守一路者曰分守獨守一城一堡者曰守備有
[084-74a]
 與主將同處一城者曰恊守又有備倭提督提調廵
 視等官其官稱掛印專制者曰總兵曰副總兵曰參
 將曰遊擊將軍俱于公侯伯都督指揮等官内推舉
 充任
 内官周禮天官有宫正宫伯内宰内小臣閽人寺人
 内監之屬各掌王宫王門之事鄭氏註獨于内小臣
 曰以奄人為之奄謂精氣/閉藏也于内監曰奄人未冠之稱
 則諸掌宫及門者非皆奄人也故漢景帝置大長秋
[084-74b]
 皇后/官名或用中人閹/人或用士人其侍中中常侍各一人
 省尚書事黄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後漢中
 常侍贊導内事顧問應對永平中始定員中常侍四
 人小黄門十人明帝以後員數稍増改以金鐺左貂
 秦中常侍官參用/士人皆銀鐺左貂兼領卿署之職自和熹太后稱制
 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黄門通命兩宫自此
 以來悉用閹人不調它士自安迄桓權任尤重單超
 等以謀誅梁冀功同日封侯及袁紹大誅宦官後永
[084-75a]
 巷掖庭復用士人閫闈出入莫有禁矣隋置内侍省
 又改為長秋監唐省臺監改置不常初太宗制不任
 以事惟内閣守禦庭内掃除廩食而已開元天寳中
 始拜三品將軍列㦸於門監軍柄政俱在宦人宋初
 有内班院淳化中改為黄門又改為内侍省有知都
 押班等名而都知為内臣之極品政和中又盡易國初
 内客省使等名而黄門之名如故其屬勾當等官員
 數猥多大用事矣髙宗深懲其弊嚴禁併省至孝宗
[084-75b]
 時定以二百人為額蓋宋馭宦官比漢之末季唐之
 中世實過之也皇朝初置内史監奉御凡六十人洪
 武十七年更定内臣諸監局庫品職二十三年改中
 使司二十八年頒皇明祖訓遂定今制内官監門司
 局庫分職振庭凡監十一曰神宫監尚寳監陵神宫
 監尚膳監尚衣監司殿監内官監司禮御馬監印綬
 監直殿監監各有大監少監監丞典簿長隨奉御凡
 門四曰奉天門午門端門承天門各有門正門副凡
[084-76a]
 司六曰鐘鼓司惜薪司云各有司正司副凡局六曰
 兵仗局内織染局針工局巾㡌局司苑局酒醋麯局
 各有大使副使凡庫三曰内承運庫司鑰庫内府供
 應庫各有大使副使東宫典璽局典樂局典膳局典
 服局典兵局典乗局各有局郎局丞王府有承奉司
 典寳所典膳所典服所各有正副内使司冠司衣司
 珮司履司樂司弓矢凡十人各門官亦有正副公主
 府中使司亦有正副三十年内府又置都知監銀作
[084-76b]
 局
 女官洪武四年上令定女職禮部具奏周制後宫設内官
 以贊内治如女御掌叙御以防專妬女史掌禮/職以詔后治内女祝掌王后内祀事漢設
 内官一十四等凡數百人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
 一百十九人女使五十餘人皆選良家女子充上曰
 古者所設過多宜防女寵垂法將來命重加裁定遂
 立局六曰尚宫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一曰宫
 正二十九年重定官秩職掌如故
[084-77a]
 土官蠻夷居近徼為守者世官曰土官始于洪武七
 年西南諸蠻夷來朝貢者各授之以官稍與約束定
 糧徭差發自唐以藩方不靖遣重臣宣諭安慰之故有
 宣慰使之名今宣慰司十有一宣慰使從三同知正/四副使從五僉事正
 六首領經/歴都事唐有宣撫使宋不常置今宣撫司九使從/四同
 知正五副使從五僉事/正六首領經厯照磨
 唐有招討使每用兵權置今招討司二使從五副使/正六首領吏
 目/隋有安撫大使唐以節度兼之今安撫司二十使/從
[084-77b]
 五副使正六僉事/正七首領吏目長官司百七十有三長官正六副/從六首領吏
 目/蠻夷長官司長官正七/副從七及府州縣正貳幕屬凡世
 官者皆謂土官主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其職貢而
 供其調發無敢携貳有相讐者疏上聽朝命有流官
 者銓于吏部兵部又有蠻夷官苖民官千夫長副千
 夫長百夫長軍民萬户府首領經厯知事並聽銓司
 有儒學制如府
  建官總論
[084-78a]
 上古之治莫唐虞成周若也其風朴其政醇其庶績
 咸熈其萬物咸若乃其設官也教養工虞禮樂刑厯分
 命而不以攝也百揆四岳州牧侯伯並建而不以兼
 也公孤論燮卿牧率倡相聨若此其宻也設參傅伍
 置輔陳殷相經若此其周也則亦若甚詳矣乃稽其
 數則惟曰唐虞百官而已周官三百六十而已周視
 唐虞雖稍増廣然有不必備者又多兼者又冡宰歲
 終詔廢置司士歲登下損益之數則猶有廢而損者
[084-78b]
 非多也且勿論上世即如漢髙帝時海内不混一乎
 然以三公統九卿以丞相史分刺郡國决獄或責廷
 尉衛屯或至詔罷官之省可知其後加設漸多司農
 之外復有水衡中尉之外復有校尉諸如羽林期門
 繡衣直指之類盖視昔幾倍之焉而治則不逮又如
 唐太宗時海内不治平乎然以六部繼三省以九寺
 繼六部臺有御史獨司紏察監有八監互以相繼官
 之省可知也後乃加設漸多水陸有使矣而租庸又
[084-79a]
 置使度支有使矣而鹽鐵又置使諸如木炭青苖戸
 口羣牧之類盖視昔倍之焉而治則不逮夫官皆前
 寡而後多治皆前隆而後替此其故何也盖以前之
 事務减而後之事務増减者益務所以减而増者益
 務所以増故也夫人恒自淳而趨偽物恒自朴而趨
 華禮恒自簡而趨繁俗恒自厚而趨薄匪直近代為
 然即周視唐虞亦有間矣盖其勢則然也勢有所必
 至治有所必妨是故聖人恒反偽以還淳斂華以復
[084-79b]
 朴約繁以就簡挽薄以從厚有其損之而莫以益也
 雖或益之而反以損也故其民易從而官亦可無多
 設非不欲設自無用此贅疣為也乃後不識此意而
 以偽治偽以華治華以薄治薄天下遂紛如矣不務
 反本而多官以維持之欲以聚財財益耗欲以強兵
 兵益疲欲以釐奸奸益滋欲以清刑刑益濫求治愈
 急而去治則愈逺矣何者吏議雜而自相亂也載重
 者恐軸之折則加轅軸其上以為備不知轅軸之加
[084-80a]
 重而趨軸折也佩玦而虞其破則佩兩玦以為預不
 知兩觸而破愈疾也然則多事因以多官多官益以
 多事相交敝者也而多事則其源也誠欲省官莫若
 省事其理明甚而陳彭年乃謂省事不如省官不亦
 左乎此不必論也我朝廷官斟酌今古宻而不煩疏
 而不漏誠宜世守而不可損益者也然承平久而虛
 文盛加設則亦有矣邇者悉皆罷去又汰郡邑吏數
 百人官少民安事無不舉公私饒樂海内晏清久矣
[084-80b]
 顧上務减官而下不務减事則革於今者未必不復
 於後汰於此者未必不添於彼何也官與事相儷者
 也不可以獨省也且天之事本無若是多也惟不當
 而無實是故多焉何也鈎校薄牒徃復支辭非軫瘼
 之切也藻繢文飾務為容美非靖共之忱也虚増聲
 數邀求官賞非明試之真也廋惡容奸掇求曲細非
 詰慝之要也則無乃為塵飯塗羮者與是故曰無實
 也夫事當則一可以當百不當則百不可以當一實
[084-81a]
 則一為而一成不實則百為而百不成徒使文例叢
 興姦蠧浩積而莫可繩檢乃如是糜沸紛挐顛頓倉皇
 以為可以救弊而不知弊之所起實乃由之此正所
 謂非徒無益而又害焉者也百年積習淪胥至斯及
 今不亟反之恐日甚一日有不可勝救者矣
 
 
 
[084-81b]
 
 
 
 
 
 
 
 圖書編卷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