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90-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巻九十
             明 章潢 撰
  歴代民數總考
 禹平水土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
 二十三地之定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頃禹貢/冀州
 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兖州厥土/黒墳厥田惟中下厥賦貞青州厥土白墳厥田上下
 厥賦中上徐州厥土赤埴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揚/州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荆州厥
[090-1b]
 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梁州厥土青黎厥
 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塗山之㑹諸侯執
 玉帛者萬國
 周武王定天下列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二國
 周公相成王制理刑措人口千三百七十萬四千
 九百二十三此周之極盛也周禮小司㓂及大比三年/比較
 民之/衆寡登民數自生齒以上登于天府内府司㑹冡宰貳
 之以制邦用司民主民/數者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
[090-2a]
 皆書於版籍辯/也其國中王國/之内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
 男女嵗登上/也除/也其死生毎嵗有生者登而載/之死者下而除之及三年
 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㓂司㓂及孟冬祀司民之
 日祀司民/之神一其數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
 司㑹冡宰貳之以賛王治秦孝公十二年初為賦
 納商鞅説開阡/陌制貢賦之法
 漢自髙祖訖於孝平民戸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
 餘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餘墾田八百二十七萬
[090-2b]
 五百三十六頃漢極盛矣此西漢戸口田/賦極盛之數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戸千六百七萬九百口五千六
 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墾田六百九十三萬一百二十
 三頃三十八畆田畆㨿質帝本初元年數之此乃東/漢户口田賦極盛之數又按三國鼎
 時之時合其户數不能滿百五十萬昔人以為纔及/盛漢時南陽汝南兩郡之數藎戰争分裂户口虚耗
 十不存一/理固然也
 晉平吴之後九州攸同大扺編戸一百四十五萬九
 千八百四口千一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此
[090-3a]
 晉之極盛也晉之後南北分裂運祚短促者皆難稽/據今以其極盛者計之宋文帝嘉以後
 户九十萬六千八百有竒魏孝文遷洛之後/户五百餘萬則混南北言之纔六百萬而已
 隋混一之後至大業二年户八百九十萬七拾有竒
 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頃此隋極/盛之數
 唐制凡丁附於籍帳者春附則課役並徴夏附則免
 課從役秋附則課役倛免制毎嵗一造帳三年一造
 籍州縣留五比尚書省留三比
 天寳十三載户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應受田
[090-3b]
 一千四百三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十三畆此唐/户口
 田賦極盛之數馬氏曰隋唐土地不殊兩漢而户口/極盛之時纔及其三之一何也蓋兩漢時户賦輕故
 當時郡國所上户口版籍其數必實自魏晉以來户/口之賦煩重則版籍容有隠漏不實固其勢也又曰
 均此宇宙也田日加于前户日削於舊何也蓋一定/而不可易者田也是以亂離之後容有荒蕪而頃畆
 猶在可損可益者户也是以虛耗之餘並縁為弊而/版籍難慿杜佑以為唐自武徳初至天寳末凡百三
 十八年可以比崇漢室而人户纔比於隋氏蓋有司/不以經國馭逺為意法令不行所在隠漏之甚其説
 是/矣
 宋至道元年詔復造天下郡國户口版籍自唐宋四/方兵起版
[090-4a]
 籍亡失故户口税賦莫得/周知至是始命復造焉
 元豐間天下總四京一十八路田四百六十一萬六
 千五百五十六頃此元豐間天下墾田之數比治平/時所增者二十餘萬頃宋之土宇
 北不得幽薊西不得靈夏南不得交趾然三方之在/版圖亦半為邊隣屯戍之地墾田未必多未應倍於
 中州之地然則其故何也按治平㑹計録謂田數特/計其賦租以知其頃畆而賦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
 率而計之則天下墾田無慮三千餘萬頃蓋/祖宗重擾民未嘗窮按其數莫考其實耳
  崇寜元年户三十萬三千四百九十五口四十萬
  九千一百六十三此宋户口/極盛之數
[090-4b]
 按此則古今户口無如崇寜大觀之盛然觀政和間
 詳定九十一志而蔡假何志同言天下户口之數類
 多不實志同言本所取㑹天下户口數類多不實且/以河北二州言之徳州主客户五萬二千五
 百九十九而口纔六萬九千三百八十五霸州主客/户二萬二千四百七十七而口纔三萬四千七百一
 十七通二州之數率三户肆口則户版欺隠不/待校而知之矣乞勅有司申嚴法令務從覈實徐閎
 中乞㕘考户口閎中言九州志在元豐間主客户共/一千六百餘萬大觀初已二千九十
 一萬乞照諸天應奏户口嵗/終再令提舉司㕘考同保則當時版籍殊欠覈
 實所紀不足憑矣
[090-5a]
  國朝民數總叙
 黄冊所載至為浩繁其大要則天下之人丁事産而
 已人丁即前代之户口事産即前代之田賦然不稽
 諸古無以見今日之盛也故竊採經𫝊所録者輯為
 此篇而今之人丁事産則詳備其數而别為二條焉
 葢見于古者其辭畧故合而為一行乎今者其事悉
 故分而為二理固然也
  𢎞治十五年
[090-5b]
 兩京十三省進冊衙門總計一千七百三十一
 府一百四十二
 州二百三十四
 縣一千一百三十八
 軍民府一十一
 宣慰司一十二
 宣撫司一十一
 安撫司二十
[090-6a]
 招討司一
 長官司一百六十
  嘉靖二十一
 兩京十三省進冊衙門總計一千六百八十二
 府一百四十
 州二百三十
 縣一千一百三十九
 軍民府一十三
[090-6b]
 宣慰司四
 宣撫司五
 安撫司八
 招討司一
 各衛軍民揮使司一十七
 長官司一百八十八
 鹽運司一
 鹽課提舉二
[090-7a]
 上林苑鹽一
 巡檢司二
 國朝黄冊民數事産考
 詳考天下黄冊之數國初至今增减不一今特據洪武
 初年本庫見在之數與𢎞治十五年嘉靖十一年奏
 繳之數録之以備考云
 國初直𨽻府州縣并十三布政司户總計一千六十/五萬二千七百八
 十九口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
[090-7b]
 直𨽻府州縣戸一百九十一萬一千八百三十三/口一千七十五萬五千九百三十八
 浙江布政司户二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
 四川布政司户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
 廣西布政司户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二
 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一
 湖廣布政司户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
 山東布政司户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
 陜西布政司户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
[090-8a]
 山西布政司戸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
 福建布政司戸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
 廣東布政司戸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
 河南布政司戸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
 北平布政司戸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雲南布政司戸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
  𢎞治十五年
 南北直𨽻府州并十三布政司戸總計九百六十九/萬一千五百四十八
[090-8b]
 口總計六千一百四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五
 南直𨽻戸一百九十萬九千二百二十七口/一千一十七萬九千二百五十二
 北直𨽻戸四十二萬七千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二十萬五千三百四十七
 浙江布政司戸一百五十萬一千三百四口五/百二十七萬七千八百六十二
 四川布政司戸二十五萬七千三百五十七口/二百六十六萬八千七百九十一
 廣西布政司戸一十八萬二千四百二十/二口一百萬五千四十二
 江西布政司戸一百三十八萬五千一百三十八/口六百八十九萬五千二百九十三
 湖廣布政司戸五十一萬七千六百七十四口/四百一十七萬三千二百八十五
[090-9a]
 山東布政司戸八十五萬八千五百五十七口/七百六十二萬一千二百一十
 陕西布政司戸三十六萬二千五十一口三/百九十三萬四千一百七十六
 山西布政司戸五十八萬八千九百六十二/口四百八十七萬九百六十五
 福建布政司戸五十萬八千六百四十九口/二百六萬二千六百八十三
 廣東布政司戸四十七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一百八十五萬八千二百五十七
 河南布政司戸五十五萬九百七十三口四/百九十八萬九千三百二十
 雲南布政司戸一十二萬六千八百七十/四口一百四十一萬九十四
 貴州布政司戸四萬三千三百五十四口/二十六萬四千七百九十八
[090-9b]
  嘉靖二十一年
 南北直𨽻并浙江等十三布政司戸總計九百九十/七萬二千二百二
 十口總計六千二百五/十三萬一百九十五
 南直𨽻戸二百一萬五千六百四十六口/一千四十萬二千一百九十八
 北直𨽻戸四十四萬八千六十一口四/百五十六萬八千二百五十九
 浙江布政司戸一百五十二萬八千一百五十七/口五百一十萬八千八百五十五
 江西布政司戸一百三十五萬七千四十八/口六百九萬八千九百三十一
 湖廣布政司戸五十四萬二千九百一十五口/四百四十三萬六千二百五十五
[090-10a]
 山東布政司戸八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二/口七百七十一萬八千二百二
 山西布政司戸五十九萬二千八百九十口/五百六萬九千五百一十五
 河南布政司戸六十萬三千八百七十一口五/百二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五
 福建布政司戸五十一萬九千八百七十八/口二百一十一萬一千二十七
 四川布政司戸二十六萬八百八十五口/二百八十萬九千一百七十
 陕西布政司戸三十九萬五千六百七口/四百八萬六千五百五十八
 廣東布政司戸四十九萬二千九百六十一/口二百五萬一千二百四十三
 廣西布政司戸二十萬九千一百六十四/口一百九萬三千七百七十
[090-10b]
 雲南布政司戸一十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口一百四十三萬一千一十七
 貴州布政司戸四萬四千二百五十七口/二十六萬六千九百二十
 黃冊事産説見戸/口條下
 國初直𨽻府州并十三布政司田土總計八百八十/萬四千六百二十三
  頃六十/八畝
  夏税麥四百六十九萬一千五百二十石秋/糧米二千四百七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石
 直𨽻府州縣田土計一百五十六萬六千/二百七十四頃五十二畆
  夏税麥九十六萬九千六十一石秋糧/米六百二十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九石
[090-11a]
 浙江布政司田土計五十一萬七千/五十一頃五十一畆
  夏税麥八萬五千五百二十石秋粮/米二百六十六萬七千二百七石
 四川布政司田土計一十一萬二千/三十二頃五十六畆
  夏税麥三十二萬五千五百五十石秋/糧米七十四萬一千二百七十八石
 廣西布政司田土計一十萬二千/四百三頃九十畆
  夏税麥一千八百六十九石秋糧/米四十九萬二千三百五十五石
 江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六頃一畆
  夏税麥七萬九千五十石秋糧米二/百五十八萬五千二百五十六石
[090-11b]
 湖廣布政司田土計二百二十萬二千一/百七十五頃七十五畆
  夏税麥一十三萬八千七百六十六石秋/糧米二百三十二百三千六百七十石
 山東布政司田土計七十二萬四千/三十五頃六十二畆
  夏税麥七十七萬三千二百九十七石/秋糧米一百八十萬五千六百二十石
 陕西布政司田土計三十一萬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七十五畆
  夏税麥六十七萬六千九百八十六石秋/糧米一百二十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八石
 山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一萬八千六/百四十二頃四十八畆零
  夏税麥七十萬七千三百六十七石/秋糧米二百九萬三千五百七十石
[090-12a]
 福建布政司田土計一十四萬六千二/百五十九頃六十九畆
  夏税麥六百六十五石秋糧米/九十七萬七千四百二十石
 廣東布政司田土計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頃五十六畆
  夏税麥五千三百二十石秋糧/米一百四萬四千七十八石
 河南布政司田土計一百四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九頃八十二畆零
  夏税麥五十五萬六千五十九石秋糧/米一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五十石
 北平布政司田土計五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九頃五十一畆
  夏税麥三十五萬三千二百八十石/秋糧米八十一萬七千二百四十石
[090-12b]
 雲南布政司田土原/無數目
  夏税麥一萬八千七百三十石秋/糧米五萬八千三百四十九石
  𢎞治十五年
 南北直𨽻府州并十三布政司田土總計四百二十/九萬二千三百一十
  頃七十/五畆零
  夏税麥五百一十八萬四千二百九十六石九斗/四升秋糧米二千四百四十八萬八千二百二十
  三石六/斗一升
 南直𨽻田土計六十九萬六千/七百二十頃一十二畆
[090-13a]
  夏税麥一百三十二萬七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四升秋糧米六百二十三萬六千一百八十三石
  七斗/五升
 北直𨽻田圡計二十七萬四/千三十三頃一畆
  夏税麥四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七石九/升秋糧米一百一萬七千五百六石六斗
 浙江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七萬三/千八百九十六頃
  夏税麥二十五萬四千二百三十八石九斗八升/秋糧米二百三十六萬六千三百八十六石三斗
  八/升
 江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萬二千四/百六十五頃二十七畆
[090-13b]
  夏税麥八萬七千九百一十二石九斗八升秋/糧米二百五十五萬九千七百五石六斗五升
 湖廣布政司田土計二十萬九千/二十六頃五十八畆
  夏税麥一十三萬九百一十石二斗六升秋糧/米二百三萬六千九百九十五石一斗八升
 四川布政司田土計一十萬七千九/百三十六頃九十六畆
  夏税麥五萬五千五百九十二石七斗一升秋/糧米七十一萬五千三百四十五石九斗九升
 山西布政司田土計三十九萬一斗畆/五百五十四頃四十七
  夏税麥六十八萬二千二百九十二石三斗五升/秋糧米二百二萬六千九百二十二石一斗一升
 山東布政司田土計五十五萬五千八/百六十六頃六十二畆
[090-14a]
  夏税麥八十九萬八千六百七十八石八斗五升/秋糧米二百九萬八千六百九十九石六斗九升
 河南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一萬六千二/百九十三頃六十一畆
  夏税麥六十二萬二千一百二石六斗二升秋/糧米一百七十八萬二千一百八石一斗四升
 陕西布政司田土計二十六萬三千七/百一十七頃五十四畆
  夏税麥七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秋糧米一百二十萬五百四十二石八升
 福建布政司田土計一十三萬五千二/百五十九頃九十二畆
  夏税麥八百七十六石八斗秋糧米/八十四萬一千三百五十三石二升
 廣東布政司田土計二十五萬五千七/百八十八頃四十九畆
[090-14b]
  夏税麥六千七石五斗一升秋糧米/一百一萬八千三百七十七石三升
 廣西布政司田土計九萬二千四/百七十三頃四畆
  夏税麥三千三百八十石六斗一升秋糧米/四十三萬六千九百八十七石八斗八升
 雲南布政司田土計一萬七千二百/七十九頃一十二畆
  夏税麥三萬四千六十一石八斗八升秋糧/米一十萬五千七百七十五石七斗八升
 貴州布政司自來原無丈/量頃畆田土
  夏税麥二百五十三石四斗五升八石/八升秋糧米四萬八千三百三十四石
  嘉靖二十一年
[090-15a]
 南北直𨽻并十三布政司田土總計四百三十六萬五/百六十二頃六十畆九分
  夏税麥四百九十九萬二千一百三十四石四斗秋/糧米二千四百一十九萬八千四百七十二石九斗
 南直𨽻田土計七十一萬六千二/百九十八頃二十一畆
  夏税麥一百二十五萬七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三/升秋糧米六百一十三萬二百九十一石九斗七升
 北直𨽻田土計二十七萬六千三/百二十六頃七十畆五分
  夏税麥四十三萬五千八百五十三石三斗四/升秋糧米一百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五石九升
 浙江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七萬三千/一百七十頃七十七畆
  夏税麥一十五萬三千九百五十一石七斗八升秋/糧米二百三十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九石一斗二升
[090-15b]
 江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萬一千七百/三十九頃一十三畆五分
  夏税麥一十一萬七千三百一十二石六斗二升/秋糧米二百五十二萬七千九百五石二斗七升
 湖廣布政司田土計二十四萬九千五百/九十三頃九十一畆八分
  夏税麥一十萬一千石三斗三升秋糧/米二百三萬二千六百一石一斗二升
 山東布政司田土計五十五萬五千八百/八十三頃九十三畆四分
  夏税麥八十九萬九千四百二十二石二斗三升/秋糧米二百九萬九千五百五十五石六斗五升
 山西布政司田土計三十九萬一千五百/六十七頃一十四畆四分
  夏税麥六十八萬一千四百一十一石八斗七/升秋糧米二百三萬四千三百四十石二升
[090-16a]
 河南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一萬六千三/百二十一頃七十畆四分
  夏税麥六十二萬一千一百一十六石九斗二升升/秋糧米一百八十萬七千七百九十九石二斗七
 福建布政司田土計一十三萬五千七百/七十五頃三十三畆一分
  夏税麥八百七十六石八斗秋糧/米八十四萬二千七十二石四斗
 四川布政司田土計一十萬九千九/百七頃四十一畆四分
  夏税麥三萬五千二百七石四斗四升秋糧/米六十八萬四千八百七十二石三斗七升
 陕西布政司田土計二十六萬三千七/百八十五頃六十畆九分
  夏税麥六十六萬四千七百一十七石二升秋/糧米一百四萬五千九百二十石一斗八升
[090-16b]
 廣東布政司田土計二十五萬六千九百/六十八頃三十四畆一分
  夏税麥四千三百九十七石九斗秋/糧米一百一萬三千六百二石八斗
 廣西布政司田土計九萬二千八百六/十八頃六十七畆七分
  夏税麥一千九十二石五斗一升秋糧米/四十三萬九千五百二十五石四斗五升
 雲南布政司田土計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五頃九十一畆四分
  夏税麥三萬四千九百四十九石五斗九升/秋糧米一十萬六千五百九十三石七升
 貴州布政司田土計二千九百五十/一頃六十二畆九分
  夏税麥二百三十九石四斗秋/二米四萬五千二十六石二升
[090-17a]
 按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萬六千頃𢎞治十
 五年存額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頃有竒失額四百二
 十二萬八千頃有竒是宇内額田存者已失其半矣
 洪武十三布政司并直𨽻府縣人戸總計一千六十
 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戸人口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
 千八百二十一口至嘉靖間戸總計九百九十七萬
 有零是昇平日久而人戸反縮於國初司國計者盍
 思其故哉
[090-17b]
  古今戸口總數
 禹平水土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
 二十三
 周公相成王致理刑措人口千三百七十萬四千九
 百二十三周極盛/之數
 西漢至孝平元始間民戸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
 十二西漢極/盛之數
 光武中興至末年戸數僅及西都孝平時四分之一
[090-18a]
 至桓靈永夀間更浮于孝平之世東漢極/盛之數
 隋承周後戸三百六十萬平陳又收戸五十萬大業
 十八載至八百九十萬
 唐𤣥宗天寳十八載戸九百六萬三千憲宗元和
 時戸二百四十七萬三較天寳初/十失其三
 宋祖開寳中天下主客戸三百九萬五百四仁宗嘉
 祐間主客戸一千二百四十六萬二千三百一十七
 國初洪武三年令中書省臣凡行郊祀禮以天下戸
[090-18b]
 口錢糧之籍陳于䑓下祭畢收入内府蔵之十三布
 政司并直𨽻府州人口總計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
 百七十戸人戸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二十
 一口
  戸口總論
 説者謂三代而上戸口盛於西北三代而下戸口盛
 於東南是矣然民數之多寡係於賦役之重輕而聖
 人之於民恒予之以休養生息之恩以致民生蕃阜
[090-19a]
 之盛有以也後世乃多為之法以征其身庸調口賦
 日增月益又虐用其民而為鄉長里正者不勝誅求
 之苦各萌逃避之意於是版圖脱漏人如鳥獸飛走
 莫測而家以之乏國以之貧矣故胡寅論隋氏之耗
 不咎楊李而咎獨孤后天寳之耗不罪安史而罪楊
 大真李林甫元和之耗則又歸其獄於程異皇甫鎛
 之聚歛焉大扺田畆賦重則人争隠漏以逃賦欲蕃
 民生者惟薄賦可也李翺有言人知重賦之可以得
[090-19b]
 財而不知輕賦之得財愈多可謂知本矣丁口之徭
 重則人争隠漏以避役欲增戸口者惟輕徭可也馬
 端臨有言庸調之征愈增則戸口之數愈减可謂通
 論矣州縣果得人以均其賦役戸口有不蕃盛者哉
  賦役版籍總論
 賦役稽版籍一歳㑹實徴十年攅造黃冊冊有丁有
 田丁有役田有租田曰官田曰民田凡二等租曰夏
 税曰秋糧凡二等丁曰成丁曰未成丁凡二等役曰
[090-20a]
 甲役曰徭役曰雜役凡三等皆有力役有僱役計其
 丁糧為差國初天下田土總計八百四十九萬六千
 五百二十三頃零征科之數制為兩次夏税則納米
 麥四百七十一萬二千九百石外此復輸錢三萬九
 千八百錠絹三十八萬八千七百秋糧則納米二千
 四百七十三萬四百石外此復輸錢五千七百三十
 錠絹五千九百夫以田而責之以是賦以漢唐凖之
 似有過於重者殊不知漢唐之田賦雖輕而他賦則
[090-20b]
 重我朝自兩徴之外而他無雜征况于茶課鹽雖前
 代所倚以侵漁者亦且從而罷之矣其後撥給親王
 功臣及土地肥瘠開墾災傷等項或增或减歳無常
 賦則是法雖有一定之則而斟酌之權未嘗不行乎
 其間也蘇州府一州七縣額田九萬頃歳徴糧二百
 七十萬帶耗其税糧三百五十萬淮安府兩州七縣
 額田十八萬頃歳徴糧三十六萬較農田之廣狭淮
 安加蘇州一倍較歳糧之徴輸蘇州加淮安十倍又
[090-21a]
 松江府惟兩縣歳輸税糧一百二十萬北直𨽻八府
 一十八州一百一十七縣歳輸税糧亦一百二十萬
 以松江兩縣税糧視一百一十七縣税糧重輕懸絶
 如此彼蘇州之民何辜而受其苦哉因求其故蓋以
 賊虜張士誠伏誅其將帥叛臣亦從殱㓕田皆沒官
 故凡租税之重皆官田也今頑民埋隠官田以為巳
 業轉將瘠田詭為官税甚則詭曰水&KR1296沙壓田去税
 存里甲賠累害愈不可言今已不早圖切恐民病霍
[090-21b]
 韜曰天下農民之病自江而南由糧役輕重不得適
 均自淮而北税糧雖輕雜役則重夫雜役之重非其
 有益于國也如其有益于國不得已而重猶之可也
 今則縣有司人自為政髙下任情輕重在手大為民
 害如徐州雜役歳出班夫伍萬八千有竒歳出洪夫
 一千五百有竒復有淺夫閘夫泉夫馬夫等役洪夫
 一役銀十二兩統而計之洪夫之役歳費銀一萬八
 千有竒其餘各役不可究言也巳徐州之民僅二萬
[090-22a]
 戸雜役如此民何以堪故徐州民年年拘役無一丁
 免者雖窮坊僻里僅育一人自隨亦歳辨役銀一兩
 是民病已極矣何不寛一分使民受一分澤乎浙江
 闔省糧役重輕之籍嘗為一櫝曰糧役冊將一省丁
 田糧先掲大綱後列條目年有定額櫝有定式民有
 定役官有定守賍汚官吏雖欲低昻其手以漁取于
 民不可得也豈非良法乎
  丁糧隠漏總論
[090-22b]
 淮以北土無定畆以一望為頃欺隠田糧律條未之
 能行也江以南戸無實丁以系産為戸脱漏戸丁律
 條未之能守也洪武初年甫脱戰争人民凋殘戸一
 千六百五萬有竒口六千五十四萬有竒𢎞治四年
 承平久矣戸口宜蕃且息矣乃戸僅九百一十一萬
 視初年减一百五十四萬口僅五千三百三十八萬
 視初年减七百一十六萬此其故何也宜司國計者
 知所以處之矣周忱戸口論曰或投倚於勢豪之門
[090-23a]
 而自㓜至長無復糧差或招誘於僧道之途而化縁
 財物遍逰四方冐名為匠則在南京者應天府不知
 其名在北京者順天府亦無其籍挈家于舟則四水
 土洋莫知踪跡冐隠買賣陶然無憂
  役法總叙
 役民者官也役於官者民也郡有守縣有令鄉有長
 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在軍旅則執干戈
 興土木則親畚鍤調征行則負羈絏以至追胥力作
[090-23b]
 之任其事不同而皆役於官者也役民者逸役於官
 者勞其理則然然則鄉長里正非役也後世乃虐用
 其民為鄉長里正者不勝誅求之苛各萌避免之意
 而始命之曰戸役夫宋唐而後下之任戸役者其費
 日重上之議戸役者其制日詳於是曰差曰雇曰義
 紛紜雜襲而法出奸生莫能禁止噫成周之里宰黨
 長皆有禄秩之命官兩漢之三老嗇夫皆有譽望之
 名士蓋後世之任戸役者也曷嘗凌暴之至極乎
[090-24a]
 
 
 
 
 
 
 
 
[090-24b]
  諸司職掌
 凡各處戸口毎歳取勘明白分豁舊管新收開除實
 在總數縣報於州州類總報之於府府類總報之於
 布政司布政司類總呈達本部立案以慿稽考仍每
 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縣攅造黄冊編
 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戸遇有差役以慿㸃差
 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須窮究所逃去處移文勾
 耿赴官依律問罪仍令復業
[090-25a]
 洪武十四年詔天下府州縣編賦役黄冊以一百
 一十戸為里推丁多者十人為長餘百戸為十甲甲
 凡十人歳役里長一人管攝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
 城曰廂鄉都曰里凡十年一周先後則各以丁數多
 寡為次毎里編為一冊冊首總為一圖鰥寡孤獨不
 任役者則帶管於百一十戸之外而列於圖後名曰
 畸零冊成一本進戸部布政司及府州縣各存一本
 至二十四年奏准攅造黃冊格式有司先將一戸定
[090-25b]
 式謄刻印板給與坊長廂長里長并各甲首令人戸
 自將本戸人丁事産依式開寫付該管甲首其甲首
 將本戸并十戸造到文冊送各該坊廂里長各將甲
 首所造文冊攅造一處赴本縣本縣官吏將冊比照
 先次原造黃冊查筭如人口有增即為作數其田地
 等項買者從其增添賣者准令過割務不失原額所
 㨿排年里長仍照黃冊内原定人戸應當設有消乏
 許於一百戸内選丁糧近上者補充圖内有事故戸
[090-26a]
 絶者於畸零内補輳如無畸零方許於鄰圖人戸内
 撥補其上中下三等人戸亦照原定編排不許更改
 果有消乏事故有司驗其丁産從公定奪仍於各文
 冊前面本縣照依式様類總填圖所在有司官吏里
 甲敢有團局造冊科斂害民或將各䖏冩到如式無
 差文冊故行改抹刁蹬不收者許老人指實連冊綁
 縛害民吏典赴京具奏犯人處斬若頑民粧誣排陷
 者扺罪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戸隠瞞作弊及將原報
[090-26b]
 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過割一槩影射减除糧額
 者一體處死隠瞞人戸家長處死人口遷發化外凡
 編排里甲務不出本都且如一都有六百戸將五百
 五十戸編為五里剰下五十戸分𣲖本都附各里長
 帶管當差不許將别都人口補輳其畸零人戸許將
 年老殘疾并㓜小十歳以下及寡婦外郡寄莊人戸
 編排若十歳以上者編入正管且如編在先次十歳
 者今已該二十歳其十歳以上者各將年分逺近編
[090-27a]
 排候長一體充當甲首其有全種官田人戸亦編入
 圖内輪當凡冊式内定到田地山塘房屋車船各項
 欵目所在有司有者依式開冩無者不許虛開若類
 縣總都總收除項下止除開冩人丁事産總數不必
 備開花戸其州縣將各里文冊類總填圖完備仍依
 定式將各里人丁事産攅造一處另造類冊一本於
 内分豁各鄉都人丁事産總數正官首領官吏躬親
 磨算查對相同於各里并本州縣總冊後書名畫字
[090-27b]
 用印解赴本府其提調正官首領官吏於各州縣造
 到文冊躬親檢閲磨筭相同本府依定式另造總冊
 一本於内分豁各州縣人丁事産總數并州縣造到
 各項冊後一體開冩年月書名畫字用印直府州本
 府委官一員率各州縣提調造冊官吏親齎其布政
 司所轄府州仍申解布政司本司官吏躬親檢閲磨
 筭相同依式類造總冊一本於内分豁各府州人丁
 事産總數於各府州造到總冊後填冩年月書名畫
[090-28a]
 字用印委官一員率各府州縣官吏親齎俱限年終
 進呈凡菴觀寺院已給度牒僧道如有田種者編入
 黃冊與里甲納糧當差於戸下開冩一戸某寺院菴
 觀某僧道當幾年里長甲首無田糧者編入帶管畸
 零下作數凡黃冊字様細書大小行欵髙低照坐去
 様式面上鄉都保分等項照式刋刻印不許用紙浮
 貼其各州縣毎里造一冊本進呈冊用黃紙面布政
 司府州縣冊用青紙面 又令各處布政司及直𨽻
[090-28b]
 府州縣并各土官衙門所造黃冊俱送戸部轉送後
 湖收架委監察御史二員戸科給事中一員戸部主
 事四員監生一千二百名以舊冊比對清查如有戸
 口田糧埋沒差錯等項造冊徑奏取㫖
  授時任民附/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吏部尚書武英殿大
 學士桂奏為授時任民事臣聞大聖人御極九功之
 徳皆可歌者以有實政與時偕行耳今考之夏小正
[090-29a]
 月令時則諸書可槩見矣至於分地任民所以體國
 經野使民業生業均平如一則古法雖廢而州縣域
 民尚有鄉都村鄙之圖其經界俱可修復是均平任
 民之意固未冺也然學士大夫不講久矣漢晉以來
 諸儒雖有其説輒不遇聦明睿智首出庶物之君以
 行之於是金木水火土榖正徳利用厚生之功千有
 餘年幾墜地矣兹者適當貞元㑹合之期陛下以天
 縱之徳入繼大統宵衣旰食凡事不蹈故常必上律
[090-29b]
 天時下襲水土聿新一代之制比隆於堯舜矣乃即
 位之九年親率百官躬耕帝籍大修九功之徳崇萬
 化之源務為實政而不徒為儀觀也天下信之矣臣
 待罪輔臣何幸躬逢其盛顧以足痿不能與分百執
 事一日之勞而贊襄之心不能自己謹力疾思索實
 得二事一曰授時考妄意編之蓋以便百官下僚之
 檢閲豈能不為知言者誚乎竊自以為之猶賢乎巳
 之類也若夫法天地之道允執厥中以立甄陶萬化
[090-30a]
 之本則在陛下所自得於敬一之功有以直造天徳
 而臣下實不能賛襄者也今所編授時任民二書各
 裝成二冊一留御覧一乞下之該部以備采擇等因
  清圖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民事臣考圖者今之黃圖故謂之板亦謂之方儀禮
 注云百名書於方以方板濶大可以曲折畫圖周禮
 地訟正以圖即謂是也與籍大叚不可合故古人止
[090-30b]
 用圖以證地訟所謂地訟地之無民照對者乃奸人
 飛詭之源也我祖宗朝屢頒下田不出圖戸不出鄉
 之禁以防飛詭然州縣村落有大小人戸聚散無定
 居故硃紅流水魚鱗等冊雖詳而該圖之中大則山
 川道路小則人戸里巷之總凡經界大政因以反畧
 即終不能合于籍冊所以不久隨廢蓋不知古人立
 圖與籍實是兩事林勲本政書作圖之法以田為母
 以管業人戸為子蓋不照籍冊所登地方以為慿㨿
[090-31a]
 人戸雖有逃亡土地只在本處是正地訟切要法也
 故今欲清圖惟在以各縣地方通融紐筭分為幾圖
 其散漫山坂人少地荒去處又以近分属各圖東西
 相准南北相照立為封界記定四至約其頃畆總數
 實寫管業辦糧係某處人戸于上因以立保甲比追
 胥别為一圖不必强同籍冊等因該本部㸔得圖者
 地圖也所以圖其地畆坐落之形委與黃冊不同洪
 武二十年覈實天下地土其兩浙等處富民多畏避
[090-31b]
 差役詭寄田産遣監生徃丈之畫圖編號悉書名為
 魚鱗圖冊以備查考今本官奏欲清圖合行各該撫
 按官酌處施行
  清籍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民事臣考籍者今謂之黃冊古謂之冊冊者策也以
 行簡編此以殺青書謂之冊儀禮注云不及百名于
 冊為其條小止可計數周禮民訟正以地比即為是
[090-32a]
 也與板圖大叚不可合故古人止用地比以正民訟
 是民與地之有照對者不能作飛詭之弊者也我祖
 宗當時方欲寛鄉徙田窄鄉徙民又因為與前圖畫
 不合所以均平里甲之政反為之妨蓋不知均里甲
 正在通融各鄉村落不當為地圖限定者也等因該
 本部看得籍者冊籍也所以籍其丁産多寡之數委
 與地圖不同我朝十年攅造一次名為黃冊前列里
 甲格眼後開人戸丁産税糧分别舊管新收開除實
[090-32b]
 在巳是定規本官奏稱今欲清籍不過照見冊追究
 逐年所以飛失田土人戸之故則寄居揑荒田土盡
 出投首深為有補合行各該巡撫官查照施行
  攅造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民事内稱地圖既清里甲差役毫釐不均無所逃矣
 乃毎十歳攅造之時通將該州該縣有若干圖分限
 田限丁而均𣲖之十年之後消長不一則下之凡一
[090-33a]
 里甲有比衆田不及一頃以上人不及十丁以上則
 以有餘者附益有比衆田增至一頃以上人增至十
 丁以上則聴不足者收補今止為造定格冊内前遂
 妄指為版圖不可更易只以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以
 括之反因是毎十年為奸猾飛詭一次嘉靖元年臣
 治成安時正改造黃冊未定臣即不拘舊定屯社之
 圖不拘軍五不分戸之例一以均里長之丁産甲首
 之多寡為事即一時之地土廣畆小畆人人願均而
[090-33b]
 有司舊日之偽增戸口人人願改去其詭揑名字一
 十一屯社事定而人心大悦乃於黃冊之外别作一
 圖名曰人戸歸圖冊與黃冊判而為二其今之黃冊
 則名曰地土歸戸冊以相㕘對甫成臣又妄意以為
 圖籍既正里甲既均遂旋可以查舉世業田以牽聨
 族属者别處口分田以廣惠困窮矣臣思今之族大
 者就其家抽出世業田隠然有宗于收放之意無難
 舉者若口分田則當别為一制不必依倣唐法只將
[090-34a]
 自後沒官田土分給州縣無田窮困之民毎十年一
 計口分之田或有流移死絶復入於官等因該本部
 㸔得各該州縣毎里額設里長十名甲首各十名輪
 年應役但毎里各甲丁田多寡不一十年之間人戸
 消長不齊必須攅造之年通融審𣲖然後賦役得均
 而無偏重之患合行各該撫按官查照施行
  軍匠開戸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090-34b]
 民事臣考近來有上匠不許開戸之例蓋為軍匠逃
 亡事故而設邇來軍戸有原不同戸而求告合戸者
 又有串令近軍同姓之人投告而合戸者匠籍亦然
 於是軍匠有人及數千丁地及數千頃輙假例不分
 戸為辭於是里長甲首人丁事産不及軍匠人戸百
 分之一其法止當不分軍民匠竈等籍限田限丁將
 州縣人戸事産通融總筭一體分戸等因該本部查
 得大明㑹典内一欵凡軍戸子孫畏懼軍役另開戸
[090-35a]
 籍或於别府州縣入贅寄籍等項及至原衞發冊清
 勾買嘱原籍官吏里書人等揑作丁盡戸絶回申者
 俱問罪正犯發烟瘴地面里書人等揑作丁盡戸絶
 發附近衞所俱充軍官吏㕘䆒治罪今本官奏要將
 州縣人戸通融總筭一體分戸蓋欲同籍則承軍伍
 之役分戸則應里甲之差今如湖廣之垜籍山東之
 分開審差是矣合行各該撫按官查照施行
  新增田地
[090-35b]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民事臣按禹貢有作十有三載乃同之規周官有一
 易再易之令今師其意而施之於新增田土即勸民
 開墾資給事故田産之大法也大扺兩山之間必有
 深川濵海之土必有高岸故深川為陵谷滄海化桑
 田自古已然所以新增之産所得率不能補所亡也
 合無今後新增事産通查照𢎞治年間凡新漲洲田
 别立一冊謂之白冊陞科事例當法周禮之制則以
[090-36a]
 二畆或三畆視一畆當法禹貢之制則計成熟之久
 者與不易之産同科等因該本部查得毎年㑹計夏
 税秋糧俱照原額分𣲖各省府徴納若有新增續認
 一體查照徴收遵行已久但各處臨湖邉江濵海田
 地東灘西漲彼長此消名曰新增實非舊額昔尚書
 王恕曾巡撫蘇常等將此等錢糧不入黃冊另作白
 冊以補小民包賠之數意蓋如此等因覆奉欽依合
 行各該撫按官查照施行
[090-36b]
  寺觀田土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民事内稱見今荒廢寺觀俱無僧行住持田産多為
 人侵占逐年失陷税糧賠累里甲官府清查又無人
 照對合無出榜召人報勘納價改正登冊等因該本
 部查得賦役黃冊事例一菴觀寺院已給度牒僧道
 俱要遵舊例有田糧者俱要編入黃冊同里甲納糧
 當差無糧者編入帶管畸零今本官乞要出榜召人
[090-37a]
 報勘納價改正登冊承納税糧相應查處等因覆奉
 欽依合行各該撫按官通行所属查勘寺觀田土但
 有荒廢寺觀無僧行住持及遺下田産無人管業逐
 一清查見數各照彼中時價召人承買改名入冊辦
 納糧差不許勢豪用强侵占及因而减價承買違者
 從重㕘究治罪
  編審徭役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090-37b]
 民事内稱黃冊既均毎州縣必以人丁事産通融分
 為十分一年一分輕重均施而不照黃冊𣲖定年分
 又各通造一冊總於各府各府又以各州縣丁産計
 差畫一均施之以令州縣編𣲖又各府以申布按二
 司二司又㑹同以一省所属合起徭役通融如府之
 視州縣則一省通無不均之嘆矣且優免等則又重
 擬定而一例行之等因該本部㸔得各處編審徭役
 各驗冊内丁口田糧定立等第科差遵行已久但各
[090-38a]
 甲丁糧多寡不一者得以衆輕易舉少者不免增益
 取盈委有不均之嘆合將十甲丁糧總於一里各里
 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於一府各府丁
 糧總於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𣲖一省
 徭役内量除優免之數毎糧一石編銀若干毎丁審
 銀若干勘酌繁簡通融科𣲖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
 縣永為遵行其外官吏監生生員之家例應優免雜
 泛差役查得大明㑹典洪武十三年令六部都察院
[090-38b]
 應天府兩縣判録司儀司行人司隨朝官員除本戸
 合納税糧外其餘一應雜泛差役盡免正統元年令
 在京文武官員之家除里甲正役外其餘一應雜泛
 差役俱免又查得先為優免事該錦衣衞百戸趙鏜
 告該本部議擬將錦衣衞隨朝官員比照優免内臣
 事俱量其官職品級將各戸下雜泛差役指揮三丁
 千戸衞鎮撫免二丁百戸所鎮撫免一丁著為定例
 等因嘉靖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具題奉聖㫖内官内
[090-39a]
 使戸内照文職例優免錦衣衞指揮免七丁千戸五
 丁鎮撫百戸三丁欽此以上事例建議紛紜委無定
 則其京官不拘品秩崇卑一槩全戸優免此乃祖宗
 優待常朝官員極為隆厚延今一百六十餘年官属
 衆盛差役浩繁科𣲖益頻民力日困加以鄉里親戚
 詭寄夤縁里書畏勢奉承有司莫敢窮詰致將濫免
 之數一槩加𣲖小民且京官品級本有崇卑而事産
 人丁自有多寡必須立為限制庶可允塞弊源合無
[090-39b]
 除錦衣衞指揮千戸鎮撫百戸奉有前項欽依外京
 官一品免糧二十石丁二十丁二品免糧十八石人
 丁十八丁三品免糧十六石人丁十六丁四品免糧
 十四石人丁十四丁五品免糧十二石人丁十二丁
 六品免糧十石人丁十丁七品免糧八石人丁八丁
 八品免糧六石人丁六丁九品免糧四石人丁四丁
 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監生舉人生
 員各免糧二石人丁二丁雜職省祭官承差知印與
[090-40a]
 吏典各免田糧一石人丁一丁其丁多而糧少者則
 以丁凖糧丁少而糧多者則以糧凖丁戸内丁糧不
 及數者止免實在之數俱以本戸自己丁糧照數優
 免但有分門各戸疎逺房族不得一概混免以啟詭
 寄之端覆奉欽依通行各省所属一體遵守違者從
 重各治以罪
  朱熹井田類説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戸部題該學士桂奏為授時任
[090-40b]
 民事内稱朱熹井田類説夫天地土者天下之大本
 也春秋之義諸侯不得專封大夫不得專地今豪民
 占田或至數千百頃富過王侯是自專封也買賣由
 巳是自專地也孝武時董仲舒嘗言宜限民田至哀
 帝時乃限民占田不得過三十頃雖有其制率不能
 施然三十頃已不平矣且夫井田之制宜於民衆之
 時地廣民稀勿為可也然廢之於寡立之於衆占地
 既富列在豪强者率而歸之並起怨心則生紛亂而
[090-41a]
 制度難行由是觀之則髙帝初定天下及光武中興
 之後人民稀少立之易矣就下悉備井田之法宜以
 口數占田為立科限民得耕種商得買賣以贍貧弱
 以防兼併且為制度張本不亦宜乎雖古今異制損
 益隨時然綱紀大畧其制一也書曰天秩有禮天罰
 有罪故古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罰而制五刑
 建司馬之官設六軍之衆因井田而制軍賦於是有
 司馬之法車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苖
[090-41b]
 秋治兵以獮冬大閲以狩於農隙講武事焉此一王
 於任民而立賦足兵之大畧也臣家食時常作周禮
 師田圖亦頗講求大意竊謂農兵學校只是一事古
 之帝王深知之所以陞官有統而條目不致纎瑣等
 因該本部查得先該本官奏要分豁災傷田租里甲
 官銀及稱北方之土有廣畆小畆之異南方之糧有
 輕則重則之殊何者如今江西湖廣等處州縣以村
 分里甲也直𨽻河南等處州縣以社分里甲也祖宗
[090-42a]
 朝以北方民少地多乃遷山陕等處無田之民分屯
 其地故又以屯分里甲當時社民占地頃畆甚廣屯
 民後至頃畆甚狭故屯地謂之小畆社地謂之廣畆
 北方之民所甚怨於不均者大壊成則而禹貢不同
 故也然厯朝因革不常乃有土地雖同而科則甚異
 者矣然於抄沒之産當時追收籍冊即因民間所收
 客租之糧謂之官糧及轉賣多年無復辨驗以致糧
 重人戸逃亡負累里甲賠納此南方之民所甚怨不
[090-42b]
 均者也夫親民事者貴得其情舉古法者在師其意
 臣治湖州府武康縣時嘗查成化年間節該奏行田
 糧事例官為一則民為一則申府而該府七州縣行
 之屢年民甚稱便今蘇松常鎮杭嘉等府州縣莫不
 欲如湖州府者臣治廣平府成安縣時嘗查奏行事
 例將屯社之地地糧頃畆一其科差行之縣民亦稱
 便而該府八縣莫不效之至今北直𨽻河南山東附
 近各州縣又莫不欲如廣平府者然南北分郡皆有
[090-43a]
 官豪之家阻之故也夫北方官豪之家欲獨享廣畆
 之利不肯為屯民分糧南方官豪之家欲獨出輕則
 之糧不肯為里甲均苦等因奏奉聖㫖覧卿所奏皆
 恤民周治之意分豁里甲災傷二事戸部斟酌可否
 議處了來説務要經久利便分南北糧土一事版籍
 已定罷欽此欽遵隨該本部將分豁災傷里甲二事
 斟酌議擬題奉欽依備行漕運衙門及各該巡撫御
 史議處具奏定奪去後今本官條陳以上清圖等七
[090-43b]
 事而復申以宋儒朱熹均井田之説一皆古人良法
 美意致治保民之道但已有前㫖本部擅難别議等
 因
  民數總論
 徐偉長中論曰夫治平在庶功興庶功興在事役均
 事役均在民數周民數周為國之本也先王周知萬
 民衆寡之數乃分九職焉九職既分則劬勞者可見
 勤惰者可聞也然而事役不均者未之有也事役既
[090-44a]
 均故上盡其心而人竭其力焉然而庶功不興者未
 之有也庶功既興故國家殷富大小不匱百姓休和
 下無怨疾然而治不平者未之有也故泉有源治有
 本道者審本而已矣故周禮孟冬司冦獻民數于王
 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㑹冡宰貳之其重之也
 一是今之為政者未之知恤已也譬猶無田而欲樹
 藝雖有農夫安能措其强力乎是以先王制六鄉六
 遂之法所以維持其民而為之綱目也使其隣比相
[090-44b]
 保愛賞罰逓延及故出入存亡臧否順逆可得而知
 也及亂君之為政也戸口漏于國版夫家脱于聨伍
 避役逋逃者有之於是奸心競生而偽端並作小則
 濫竊大則攻刦嚴刑峻令不能救也民數者庶事之
 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貢賦以造器
 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軍旅國以興典家以立
 度五禮用修九刑用措其惟審人數乎
  丁糧總論
[090-45a]
 戸口稽于版籍毎十年而覈其盈縮登其數于留守
 付其冊于戸部制非不宻矣然飛詭虚懸致丁匿糧
 耗富者享無糧之田貧者納無糧之税甚則流移倒
 絶攤及他里將并其所存而逼之使逃矣故丘文莊
 有配丁田之法并取李渤攤逃之議也但貧富異齊
 而必以丁配田則强人以不能而禁人以必致賦役
 有額而漫無補則丁在而偽逋戸存而偽絶不可不
 慮也故不若質劵以稽産富而田多者准丁上其則
[090-45b]
 貧而丁多者准糧下其等按籍以察逃産存則責里
 甲以代輸産亡則覈業主以入甲又嚴處寄洒之奸
 豪曲招流移之窮餒庶其有實數乎不然均審之檄
 徒勤查造之冊徒浩無益也
  役法總議
 役民者官也役於官者民也郡有守縣有令鄉有長
 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在軍旅則執干戈
 興土木則親畚鍤調征行則負羈絏以至追胥力作
[090-46a]
 之任其事不同而皆役於官者也役民者逸役於官
 者勞其理則然然則鄉長里正非役也後世乃虐用
 其民為鄉長里正者不勝誅求之苛各萌避免之意
 而始命之曰戸役矣宋唐而後下之任戸役者其費
 日重上之議戸役者其制日詳於是曰差曰雇曰義
 紛紜雜襲而法出奸生莫能禁止噫成周之里宰黨
 長皆有禄秩之命官兩漢之三老嗇夫皆有譽望之
 名士蓋後世之任戸役者也曷嘗凌暴之至此極乎
[090-46b]
  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者通府州縣十歳中夏税秋糧存留起運
 額若干均徭里甲土貢顧募加銀額若干通為一條
 總徴而均支之也其徴收不輸甲通一縣丁糧均𣲖
 之而下帖于民備載十歳中所應納之數于帖而歳
 分六限納之官其起運完輸若給募皆縣官自支撥
 蓋輸甲則逓年十甲充一歳之役條鞭則合一邑之
 丁糧充一歳之役也輸甲則十年一差出驟多易困
[090-47a]
 條鞭令毎年出辨所出少易輸譬則千石之重有力
 人弗勝分十人而運之力輕易舉也諸役錢分給主
 之官承募人勢不得復取嬴于民而民如限輸錢訖
 閉戸卧可無復追呼之擾夫十年之輸一兩固不若
 一年一錢之為輕且易也人安目前孰能歳積一錢
 以待十歳後用者又均徭之法通州縣徭銀數不可
 得减而各甲丁糧多寡勢不能皆齊丁糧多則其年
 𣲖數加輕丁糧少則其年𣲖數加重固已不均而所
[090-47b]
 當之差有編銀一兩而止納一兩者有加二加三加
 四五六者有倍納四五倍七八倍者甚且相什伯則
 名為均徭實不均之大者今合民間加納之銀俱入
 官正𣲖之數均輕重通苦樂于一縣十甲之中役人
 不損直而徭戸不苦難固便如金銀庫革定名徭編
 之舊照司府例納銀為募人工食費止令巡守不與
 支收其支收委之吏則毫末承禀于官需索者不得
 行而誅求者自斂又以時得代不久苦查盤吏有身
[090-48a]
 役固不得竊庫銀而逃倉中斗給于舊有募充親充
 償所耗固當而募人為㸔守其耗折亦徭戸自償彼
 守而此償適教之使盗也今募吏充歳加脚費而折
 耗責之勢不敢自盗又年終而更無歳久浥爛之憂
 又甚便諸逓運夫馬俱官吏支應勢不得多取即用
 之不敢溢諸利弊不可悉道其大都徴附秋糧不雜
 出名目吏無所措手人知帖所載毎歳並輸可省糧
 長收頭諸費利固不可勝矣通計里甲均徭驛傳民
[090-48b]
 兵計合用銀𣲖之名四差皆視戸丁糧為差次久之
 民相安而享其利也
[090-49a]
 
 
 
 
 
 
 
 
[090-49b]
  江西差役事宜附/
 按惟均徭之法十年一役計丁驗糧戸分等則行之
 已久誠為均平無累然法久弊生名為均徭實有不
 均之患毎歳徭銀原有定額而各甲丁糧多寡懸外
 其年丁糧多則𣲖銀少而役輕丁糧少則𣲖銀數多
 而役重其弊一也所編之差有正銀一兩而止納一
 兩者此必勢豪夤縁者得之有加至一二倍者以至
 數十倍者此必平民下戸無勢力者當之此患在不
[090-50a]
 均其弊二也北方則門丁事産四者兼論南方則偏
 論田糧糧多差重則棄本逐末以致田日賤而民日
 貧其弊三也糧多殷富之家平日則花分詭寄以圖
 輕差及至審編則營求賄嘱以脱重差其弊四也歳
 歳審編公門如市官吏開賄賂之門里胥恣索騙之
 計其弊五也丁糧編剰利歸於官小民不蒙輕减之
 恵其弊六也有此六弊小民困累巳甚且應直之年
 役重費繁力不能勝大抵人情皆安於目前既不能
[090-50b]
 預積十年之費以待一年之輸是以一年當差即九
 年未得蘇息而傾家蕩産者相比也及查均徭規則
 原分銀力二差銀差内如各官柴薪馬丁儒學齋膳
 夫先年俱坐員審編以致貪婪有司故將殷實人戸
 自行坐占困而加倍徴收漁獵無厭如兩京㑹同館
 并山東保定等處馬價則以地方隔起有司不肯一
 體追徴以致經年逋負不得以時起解濟用此銀差
 之弊也力差内如府州縣斗庫及各騙廪給庫子則
[090-51a]
 賠費不貲門皁防夫禁子弓兵等役皆編徭戸姓名
 募人代當則抑勒需索水馬機兵等役則又編頭戸
 貼戸以數十戸朋為一役募役則給由帖取討工食
 窮鄉下邑之民不能抗城市積年之勢力戸被擾鷄
 犬不寜其害尤甚此力差之弊也弊多而法疎則民
 害滋甚愚擬將各項差役逐一較量如力差則計其
 代當工食之費因勞逸而量為增减如銀差則計其
 折解交納之費因難易而加以贈耗通計一歳用銀
[090-51b]
 若干止照丁糧編𣲖開載各戸由帖立限徴收如徃
 年編某為某役某為頭戸某為貼戸今一切革之其
 有丁無糧者必係下戸止納丁銀有丁有糧者必係
 中戸及糧多丁少與丁糧俱多者必係上戸俱照丁
 糧併納審如是則貧富不待審編而自定徭差不得
 避重而就輕其銀一完則終歳無追呼之擾而四民
 各安其業使輕重通融於一縣苦樂適均於十甲是
 亦調停之一術也
[090-52a]
 一革坊里惟州縣設有坊里輸年應差乃庶民徃役
 之義自勾攝公事催辦錢糧之外無他事也柰何有
 司不加體恤凡祭祀宴饗造作供帳饋遺夫馬百爾
 費用皆令坊里直日管辦坊里又坐𣲖於甲首費出
 無經以一科十閭里騷然日見凋敝如病嬴之人不
 少休息將無囘生之望愚以為今日所急在於革坊
 里在於定經費凡歳用所需舊係坊里自行出辦者
 今皆𣲖徴銀兩貯之官庫如鋪陳傘轎幕次器用等
[090-52b]
 項應預先置造者祭祀鄉飲賔興上司支應等項應
 臨時買備者修理衙門工料應臨時估計者接逓夫
 馬應預先雇募臨時撥發者莫非有司之事掌印官
 為之經紀扣筭實用數目責令該吏照所司分管隨
 下給銀登記支銷其買辨役使之人即於𨽻兵内輪
 𣲖應用與坊里絶無干涉自規則之外不許妄用自
 歳徴之外不許加𣲖其前項經費仍置立稽查格冊
 毎季赴撫按院道衙門查覈如果支用有餘作正支
[090-53a]
 銷如果事出不經支用不敷亦聴各該州縣於原編
 備補銀内支銷如此一州一縣咸有經常之用既不
 失之苦節廢禮而妨事而坊里輪年應役亦可無額
 外誅求之累矣
 一定𣲖則查得本省各項差徭自嘉靖二十八年該
 前任巡撫都御史張酌定賦役總㑹文冊内開南北
 京庫漕運本折米銀起運存留宗藩司府倉米皆出
 於糧戸口食鹽起存錢鈔則出於丁惟里甲均徭丁
[090-53b]
 糧兼𣲖里甲一丁折米一石均徭二丁折米一石及
 查各該州縣有以粮獨編驛土有以丁糧配編民兵
 有以丁折米獨編民兵全不編驛傳者各因丁糧之
 輕重而為調停以免偏累民已相安相應查照舊規
 通融兼𣲖其戸口食鹽起存錢鈔近年奉例隨糧帶
 徴但查鹽鈔二項係是丁差若仍前隨糧帶徴則畸
 零小戸不無煩擾合行改正仍照丁口徴納及照田
 糧有沙陷人丁有逃絶若不為之查處則糧差無從
[090-54a]
 徴納里遞不免包賠議將沙逃田糧除舊額并沙陷
 無蹤原經奏准免𣲖起運止𣲖存留司庫者里遞均
 攤輸納外其有舊雖沙荒今已開墾久已迷沒今曾
 清出或本管里長并各勢豪包占影射者即於得業
 人戸名下追收花利以扺糧差不得槩及通圖如妄
 揑沙逃無㨿者與實糧一例包差至於逃絶人丁原
 額註於實徴冊内有㨿者照舊免編外其新開逃絶
 遽難槩免合照不成丁則例比實丁减半編差各州
[090-54b]
 縣四差人丁原額折筭多寡悉從其舊若有投托勢
 要隠避差役及脱漏戸口者許諸人首告將本犯名
 下罪銀充賞凡有清出丁口并逃戸復業一面增入
 逐年格冊一例𣲖徴仍候造冊之年將徴黃二冊改
 正如此庶丁糧𣲖則既定而妄揑欺隠之弊悉除小
 民永無偏累矣
 一僉糧解照得夏秋税糧有起運存留有本色折色
 收解之役名為糧長各該州縣有一年一審編者有
[090-55a]
 三年五年間一審編者止是僉報殷實人戸原不輪
 年分甲毎遇審編之期勢豪大戸夤縁規避坊里僉
 報索騙百端身未應役而所費已不貲矣官府不得
 已而為一切茍且之計或以數人而一充一名或令
 一身而包管合戸閭里騷然息肩無日包攬者得肆
 侵欺貧難者苦於賠貱一充此役鮮不破家此皆民
 間至苦極累事也查得大明㑹典洪武二年令天下
 有司度民田以萬石為率設糧長一名專督其鄉賦
[090-55b]
 税十五年革罷糧長徴收令里長催辦十八年復設
 糧長是糧長之設或編殷實或輪里甲皆我祖宗舊
 制合無將各里排年管催本里人戸税糧聴其自行
 輸納米入官倉以管糧官典收銀入官庫以掌印典
 收查照舊規應用領解糧役幾名就於經催中審其
 丁糧近上家道殷實者僉定名數責令管解糧米有
 搬運脚耗之費折銀有秤收火耗之費俱於𣲖則内
 酌量加徴當官給發以資其用免其獨力賠補是十
[090-56a]
 年之中不過輪役一年縱有一年之勞得享九年之
 逸况以本管里長催徴本里人戸事勢尤為順便庶
 幾祖制里甲催辨之意而審編之弊可杜矣
 一處解運查得兑軍兑淮南京各本色糧米及各項
 折銀俱係府州縣管糧官押經收人役交納縱有掛
 欠侵欺其弊立見追賠易完以有官統之稽查便也
 其歳𣲖南京本色棉苧布疋舊規原係糧役經解以
 致棍猾攬泊侵欺動以萬計且將麄疎布疋扺數解
[090-56b]
 納驗不中式大半駁囘節經該部開催竟無完報其
 起解南京各項折色如新例及江濟二衛水夫馬舡
 工料銀兩㑹同館馬價各衙門柴薪皂𨽻等銀毎差
 解戸逐項轉解以致中途花費侵欺或掛欠而囘經
 年批單不獲上為國用所關下為各役身家所係
 豈可襲循舊弊而不為之處合無將南京布疋順委
 部運南糧官帶解北京布疋各府類總委官押解南
 京各項銀兩務照北京事例凡係原差解戸自解者
[090-57a]
 俱解布政司收貯委官類解嚴限掣批囘銷庶可杜
 侵欺掛欠之弊
 周禮鄉師遂師州長黨正族師里宰鄙師旅師閭胥
 比長主徴六鄉賦貢之税秦漢之制十里一亭亭有
 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嗇夫有游徼三老掌教化
 嗇夫聴訟獄收賦税游徼循禁盗賊唐五百家為鄉
 設鄉正一人百家為里設里長一人掌戸口課植農
 桑檢察非為在邑居者為坊正掌坊門管籥督察奸
[090-57b]
 非在田野者為村正責與坊同宋以里正戸長鄉書
 手課督租賦以耆長壯丁逐捕盗賊其後乃有三等
 衙前及承符人力手力散從祇候之役惟鄉戸衙前
 之役為最重或主典倉庫或輦運倉物徃徃至於破
 産故皇祐中禁役鄉戸為衙前令募人為之至熈寜
 又有保甲之法至寳慶又有義役之法元坊設坊正
 里設里正都設主首専以催輸税糧追會公事國朝
 洪武十四年創編賦役黄冊以一百一十戸為一圖
[090-58a]
 選其糧多者十戸為里長餘百戸為甲首十年輪役
 催辨錢糧追攝公事亦猶秦漢之里魁亭長唐宋元
 之坊正里正也選坊里中年高有徳者為老人給以
 教民榜文主風俗詞訟猶所謂三老也設糧長以追
 收二税猶所謂嗇夫也故總甲小甲覺察非常猶所
 謂游徼也是十年之正役也今諸上供公費出於田
 賦之外者皆目之曰里甲蓋言闔縣里甲所當任也
 而又有十年之雜役焉曰力差曰銀差皆里甲丁田
[090-58b]
 之自出也而又有民兵焉有夫馬焉夫馬以代本色
 之郵土而他衝繁水陸之驛又有恊濟之𣲖焉一以
 里長丁糧均攤取給夫邦國之用固不可已也而歳
 增一歳如丁田之有限何
  征役考
 小司徒之職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
 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
 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
[090-59a]
 無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羡饒/也
 鄉大夫以歳時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國中
 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
 舍以歳時入其書作文書入/于司徒
 遂大夫以歳時稽其夫家之衆寡六畜田野辨其可
 任者與其可施舍者均人掌均人民牛馬車輦之力
 政讀為/征凡均力政之歳上下豊年則公旬用三日焉
[090-59b]
 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
 章氏曰三代役法莫詳于周周禮伍兩軍師之法此
 兵役也師田追胥之法此徒役也府史胥徒之有其
 人此胥役也比閭族黨之相保此鄉役也有司徒焉
 則因地之美惡而均役有族師焉則校民之衆寡以
 起役有鄉大夫焉則辨民之老少以從役有均人焉
 則論歳之豊凶以行復役之法
[090-60a]
 按所謂書于版者即前代之黃冊今世之黃冊也我
 朝毎十年一大造黃冊凡例有四曰舊管曰新收曰
 開除曰實在今日之舊管即前造之實在也毎里一
 百一十戸一戸一甲十甲一里里有長轄民戸十輪
 年應役十年而周周則更大造民以此定其籍貫官
 按此以為科差誠有如徐幹所謂庶事所從出而取
 止者也然民偽日滋吏弊多端茍非攅造之初立法
 詳盡委任得人則不能禁其脱漏詭寄飛走那移之
[090-60b]
 弊矣
 秦用商鞅之法月為更卒謂給郡縣一/月而更卒已復為正正/卒
 謂給申/都官者一歳屯戍一歳力役三十倍于古漢興循而
 未改漢髙祖初為筭賦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筭
 馬端臨曰古者有田則税之有身則役之未有税其
 身者漢法民年十五而筭出口賦至五十六歳而除
 二十而傳給繇役亦五十六而除是税之且役之也
 唐制凡天下戸口其資産升降定為九等三年一造
[090-61a]
 戸籍凡三本一留縣一留州一送戸部用人之力歳
 二十日閠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
 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
 役不過五十日
 宋以衙前主官物即今庫子斗/級納戸解戸以里正戸長鄉書手
 課督賦税即今里長/甲首老人以耆老弓手壯丁追捕盗賊即/今
 弓兵/民土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即今皂/𨽻禁子縣曹
 司至押録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雜職虞候揀搯等
[090-61b]
 人即今稱/子舖户各以鄉户等第定差此宋初/役法也
 凡當役人戸以等第出錢名免役錢其舊無色役而
 出錢者名助役錢用足又率其數增取二分以備水
 土欠闕謂之免剰錢此寕熈免役法也其議/始於韓降成於王安石
 司馬光言免役之法其害有五請罷之
 邵伯温曰吳蜀之民以顧役為便秦晉之民以差役
 為便
 吕中曰司馬光主差役王安石主顧役二者利害相
[090-62a]
 半因其利而去其害皆可行也
 按二法實相資以為用也夫自古力役之征貧者出
 力富者出財各因其有餘而用之不足者不强也各
 隨其所能而任之不能者不强也彼有力者而無財
 吾則俾之出力財不足者人助之彼有財者而無力
 吾則俾之出財力不能者人代之若夫事鉅而物重
 費多而道遠則必集衆力裒衆財使之運用而不至
 於頓躓資給而不至於困乏則民無或病事無不舉
[090-62b]
 矣且農夫遂耕穫之願官府得使令之給而亦可以
 收市井㳺手之徒一舉三得也
  自三代至宋末役法總論
 按差役古法也其弊也差役不公漁取無藝故轉而
 為雇雇役熈寜之法也其弊也庸錢白輸苦役如故
 故轉而為差差役中興以來江浙諸郡民戸自相與
 講䆒之法也其弊也豪强専制寡弱受凌故復反而
 為義蓋以事體之便者觀之雇便於差義便於雇至
[090-63a]
 於義而復有弊則末如之何也已竊嘗論之古之所
 謂役者或以起軍旅則執干戈冐鋒鏑而後謂之役
 或以營土木則親畚鍤疲筋力而後謂之役夫子所
 謂使民以時王制所謂歳不過三日皆此役也至於
 鄉有長里有正則非役也柳子厚言有里胥而後有
 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
 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然則天子之與里胥
 其貴賤雖不同而其任長人之責則一也其在成周
[090-63b]
 則五家設比長二十五家設里宰皆下士也等而上
 之則為閭胥曰鄼長皆中士也曰旅師曰鄙師皆上
 士也曰黨正曰縣正皆下大夫也曰州則中大夫也
 周時鄰里鄉黨之事皆以命官主之至漢時鄉亭之
 任則毎鄉有三老孝弟力田掌勸道鄉里助成風俗
 毎亭有亭長嗇夫掌聴獄訟收賦税又有游徼掌巡
 禁盗賊亦皆有禄秩而三老孝弟力田為尤尊可與
 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嘗以歳十月賜酒肉
[090-64a]
 或賜民爵一級則三老孝弟力田必一級賜民帛一
 疋則三老孝弟力田必三疋或五疋其尊之也至矣
 故戾太子得罪而壺關三老得以言其寃王導為郡
 而東郡三老得以奏其治狀至於張敞朱博鮑宣仇
 香之徒為顯宦有聲名然其猷為才望亦皆見於為
 亭長嗇夫之時蓋上之人愛之重之未嘗有誅求無
 藝迫脅不堪之舉下之人亦自愛自重未嘗有頑鈍
 無恥畏避茍免之事故自漢以來雖叔季昏亂之世
[090-64b]
 亦未聞有以任鄉亭之職為苦者也隋時蘇威奏置
 五百家鄉正令理人間詞訟而李徳林以為本廢鄉
 官判事為其閭里親識部㫁不平今令鄉正專理五
 百家恐為害更甚詔集議而衆多是徳林遂廢不置
 然則矯時鄉職或設或廢未無關於理亂之故而其
 所以廢者蓋上之人重其事而不輕置非下之人畏
 其事而不當充也至唐睿宗時觀監察御史韓琬之
 疏然後知鄉職不願為故有避免之人唐宣宗時觀
[090-65a]
 大中九年之詔然後知鄉職之不易為故有輪差之
 舉自是以後所謂鄉亭之職至困至賤貪官汚吏非
 理徴求極意凌蔑固雖足跡不離里閭之間奉行不
 過文書之事而期會追呼笞箠比較其困踣無聊之
 狀則與以身任軍旅土木之繇役者無以異而至於
 破家蕩産不能自保則繇役之禍反不至此也然則
 差役之名蓋後世以其困苦卑賤同於徭役而稱之
 而非古人所以置比閭族黨之官之本意也王荆公
[090-65b]
 謂免役之法合於周官所謂府史胥徒王制所謂庶
 人在官者然不知周官之府史胥徒蓋服役於比閭
 族黨之官者也蘇文忠公謂自楊炎定兩稅之後租
 調與庸兩稅既兼之矣今兩稅如故奈何復欲取庸
 錢然不知唐之所謂庸乃征徭之身役而非鄉職之
 謂也二公蓋亦習聞當時差役之名但見當時差役
 之賤故立論如此然實則誤舉以為比也上之人既
 賤其職故叱之如奴𨽻待之如罪囚下之人復自賤
[090-66a]
 其身故或倚法以為奸或匿賦以規免皆非古義也
 成周之事逺矣漢之所以待三老嗇夫亭長者亦難
 以望於後世如近代則役法愈弊差役愈詳元祐間
 講明差雇二法為一大議論然大槩役之所以不可
 為者費重破家其蘇黄門言市井之人應募充役家
 力既非富厚生長習見官司官吏雖欲侵漁無所措
 手耕稼之民性如麋鹿一入州縣已自懾怖而况家
 有田業求無不應自非亷吏誰不動心凡百侵擾當
[090-66b]
 復如故以是言之則其所以必行雇役者蓋雖不能
 使充役之無費然官嘗任雇募之責則其役與民不
 同而横費可以省雖不能使官吏之不貪然民既出
 雇募之費則其身與官無預而貪毒無所施此其相
 與防閑之術雖去古差逺甚然救時之良䇿亦不容
 不如此然熈豊間言其不便者則謂差役有休歇之
 時而雇役則年年出費差役有不及之戸而雇役則
 戸戸徴錢至有不願輸錢而情願執復者蓋當時破
[090-67a]
 家者皆愚懦畏事之人而桀黠之役自能支吾而費
 用少者反以出雇役錢為不便又當時各州縣所徴
 雇役錢除募人應役之外又以其餘者充典吏俸給
 之用又有寬剰錢可備凶旱賑救可見當時充役之
 費本不甚重故雇役之錢可以備此三項支用也若
 夫一承職役羈身官府則左支右吾盡所取辨傾囷
 倒廪不足賠償役未滿而家已罄事體如此則雇役
 之法豈復可行雇役之金豈復能了然則此法所以
[090-67b]
 行之熈豊而民便之元祐諸君子皆以為善者亦以
 當時執役之費本少故也禮義消亡貪饕成俗為吏
 者以狐兎視其民睥睨朶頥惟恐墮穽之不早為民
 者以㓂戎視其吏潜形匿影日虞懐璧之為殃上下
 徂伺巧相計度州縣專以役戸之貧富為宦况之豊
 殺百姓専以役籍之係否驗家道之興衰於是民間
 視鄉亭之職役如蹈湯火官又以復除之説要市於
 民以取其貲其在復除之科者茍延歳月而在職役
[090-68a]
 之列者立見虚耗雖有智者不能為謀矣所謂正本
 澄源之論必也朝廷以四維勵士大夫餼廪稱事無
 俾有多蔵之惡士大夫以四維自勵力行好事稍能
 以澤物存心然後鋤奸貪之胥吏以去其蠧害削非
 泛之支備以食其事力賦歛之簿書必覈無使代逋
 欠之輸勾呼之期會必明毋使受稽慢之法夫然故
 役人者如父母之令其子弟恩愛素孚役於人者如
 臂指之護其腹心劬勞不憚既無困苦之憂不作避
[090-68b]
 免之念則按籍召而役之可矣奚必曰雇曰差之紛
 紛哉不然舉三代以來比族閭黨之法所以聨属其
 民上下相維者反藉為厲民之一大事愚不知其説矣
  今時上賦條編二法總論
 徃時天下賦役率用國朝初法畫一里甲十年而一
 事民得畨休又隨民數之盈縮以賦于民民咸便之
 行之既久而弊滋焉民患苦之於是有司或為總賦
 之法或為條編之法總賦者通歳計其所入而總賦
[090-69a]
 之戸頒之以所賦之數而人人之所宜入當數而止
 約法畫一吏牘大損豪猾不得規避輕重而公家催
 征易起人稱便矣其言不便者諸供億悉在官官率
 取之市人或給之直不當又百姓已罷歸官有私役
 之者此見於兩浙一䇿對者然也條鞭者計口受傭
 縁畆定直悉籍其一歳之費而輸之于官官為召募
 民不擾焉人亦稱便矣其言不便者謂初議法𨽻省
 之郡輕重苦樂既以不均而或又取成額而日裁之
[090-69b]
 故費益繁而用愈不給則有那移有預徴那移而官
 困矣預徴而民困矣且差銀之入日削而募役枵腹
 于公庭有司坐困莫敢誰何矣此見于江右之䇿對
 者然也即此推之其兩畿諸省賦役之弊可勝數哉
 若其飛詭以亂籍匿産以迯租上戸或髙枕而素封
 窮丁受箠楚而莫措則又天下之通弊而憂民之士
 所仰屋而竊嘆者也
 圖書編卷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