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88-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八十八
             明 章潢 撰
  財賦總叙
 賈山至言曰昔者周蓋千八百國以九州之民養千
 八百國之君君有餘財民有餘力而頌聲作秦皇帝
 以千八百國之民自養力盡不能勝其役財盡不能
 勝其求一君之身耳所自養者馳騁弋獵之娛天下
[088-1b]
 弗能供也然則國之廢興非財也財少而國延財多
 而國促其效可覩矣然自周官六典有太府又有王
 府内府且有惟王不會之説後之為國者因之兩漢
 財賦曰大司農者國家之帑藏也曰少府曰水衡者
 人主之私蓄唐既有轉運度支而復有瓊林大盈宋
 既有户部三司而後有封椿内藏於是天下之財其
 歸于上者復有公私恭儉賢主常指内帑以濟經國
 之用故民裕而其祚昌淫侈僻主至糜外府以供耳
[088-2a]
 目之娛故財匱而其民怨此又歴代制國用者龜鑑
 也
[088-3a]


[088-4a]
  周官理財總論
 或問周禮真理財之書乎曰周之理財理其出而已
 矣非理其入也理國之財而已矣非理天下之財也
 昔者天下之民百畝之田可以無饑墻下之桑五母
 之雞二母之彘可以衣帛而食肉而又任之以百工
 商賈責之以嬪婦臣妾資之以山澤藪牧其地無
 餘利而其民有餘財當是時也下之所以輸於上者
 常易辦而上之所以取於下者常不見其難集内而
[088-4b]
 九功之正税九職之正賦外而九正之常則其時已
 至其財已可取責太宰立法以授之征者司徒之屬
 征財以入之掌者太府之職掌財以頒之當用者如
 斯而已矣非理天下之財之入也財之來為無窮財
 之取為甚易其藏之常足而盈羡而其用之也則常
 懼其姦欺而鹵莽是故一時之財不待於理其入而
 常盡心於理其出焉每觀六典之書六卿之職兵既
 以私田而不餉士大夫既以公田而不廪而歳時經
[088-5a]
 費獨祭祀賔客喪荒飲膳衣服與夫稍秼匪頒賜予
 玩好數者之用而已周公於此上則慮夫人侈心之
 生而妄費之無節下則慮夫掌財用財者之滲漏乾
 沒或有以容姦而肆欺異日之憂則又慮夫國計匱
 乏而府庫空虚既窘於用則不免虐取於民也於是
 一毫財賦之出而數人之耳目通焉前有太宰小宰
 宰夫後有太府掌皮地官之屬又有泉府廪人但斂
 散賙救事近於民故泉府而下皆以屬地官太宰兼
[088-5b]
 制國用故太府與司㑹皆列於天官而太府以下三
 府則皆掌貨賄泉布以待用司㑹以下四職則皆掌
 㑹計以足用衣裘皮革之數一歳之出入尤多則又
 專命司裘掌皮以㑹計其用反覆十一官之職未嘗
 不深歎周公措置之合宜而均節之有法防閑之周
 宻而視聽之詳多也蓋内府若可以兼王府矣而必
 分為二府者切於一身之用固不可以混夫一國之
 用也司㑹若可以通司書矣而必立為二司者掌財
[088-6a]
 用之㑹計固不可汨之以書契版圖也職内若可以
 攝職歳矣而必分為二職者出入之數固不可以專
 責之一人之手也使其兼攝而通行之則不惟不免
 於姦欺而其内外之參差不齊出入之交錯差舛簿
 書㑹計之煩多委軋亦必將有敝其精神而昏其思
 慮者周公不為此也故以太府言之自關市之賦以
 至萬物之貢其各有所待非以其物也以其數之多
 寡而為所用厚薄之限也以其數之多寡為限則用
[088-6b]
 不免有欠餘勢不免有相補足而財不免有相移用
 移易紛然始舛錯而難理是非一人之所能理也故
 法式則見於太宰而定數則見於太府移用則掌於
 職内矣以内府言之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與夫四
 海幣獻之貨賄紛然而入既擇其精美者以充王之
 藏又擇其精美者以充王之獻九貢九賦九功之良
 兵良器與夫四方之金玉齒革兵器雜然而受既以
 共王之玩好又以共王之獻賜又以待邦之大用是
[088-7a]
 亦非一人之所能究故其大體則掌於内府而其精
 美𦂳切者則分於王府矣又以外府言之掌邦布之
 出入以共百物之用此特其綱領也至於王后世子
 凡衣服之用邦布者則共之祭祀賔客喪紀㑹同軍
 旅凡幣帛賚予之用邦布者則共之賞賜給勞之用
 邦布者則又共之其出入文用固已鎖碎不一矣而
 斂滯貨給除貸所以用通者則又豈外府之所能兼
 乎故係邦之用者則外府領之而其在民者則分於
[088-7b]
 泉府矣以至司㑹而下掌皮而上其所以設官分職
 而不相參者大抵皆然雖式貢之餘財以共玩好之
 用而司書亦别為一書以待司㑹之攷以佐太宰之
 撙節雖然此特其不相參者耳至於相參而相攷者
 則内府在内反以共仰之大用外府在外反以共王
 后世子衣服之用内外互相攷也職内職入反以每
 歳所入而考其所出職歳職出反以每歳所出證其
 所入出入互相考也不相參則可以専其耳目必相
[088-8a]
 考則可以防其姦欺惟其然也故財用之出上無所
 肆其侈下無所容其私上不侈而下不私則財常足
 於用征斂常不至於虐而民無復有受其病者然則
 周家之理財理其出而已非理其入也理之於上者
 不欲虐取之於下而已非固屑屑焉為是不憚煩也
 大宰統其大綱司徒統泉府倉人廩人之大綱㑹計
 則均出於司㑹式法之數則同出於大府然則論周
 家之理財太宰之府較太府太府式法之次序辨九
[088-8b]
 貢九正九賦九式九事之異同此則自有諸儒之𫝊
 説在
[088-9a]


[088-10a]
 經𫝊所稱國中邦中四郊鄉遂近郊逺郊野等地名
 多錯互惟比而觀之自可見載師以㕓里任國中之
 地以場圃任園地又云國宅無征此則國中正名太
 宰又謂之邦中也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
 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之地而其下即稱公邑
 則知近郊為鄉逺郊為遂其義甚明遺人邦之委積
 以待施恵即國中鄉里以恤民之囏阨即六鄉郊里
 以待賔客即六遂野鄙以待覊旅即甸外故知曰邦
[088-10b]
 中曰鄉曰遂曰野界限亦甚明若秋官鄉士掌國中
 以鄉為國中遂士掌四郊則以遂為郊縣士掌野則
 自遂以外之稱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郊在遂上則
 以鄉為郊孟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十一使自賦則
 以鄉為國中遂以外為野葢六鄉者附郭之民與國
 中同故鄉士稱為國中民居稠宻可井者少故孟子
 亦稱為國中以其原係近郊之地故遺人以遂為郊
 里秋官遂士以遂為四郊也以鄉對遂則遂為野故
[088-11a]
 遂人云掌邦之野孟子所謂請野九一而助以遂對
 甸則甸在郊外為野故縣士又云掌野也
  周禮貢賦税征總論
 問畿外有貢畿内有賦有税有征斂之目其别何如
 曰公田以為税私田以出賦征斂則税賦之總名家
 征力征則以一家餘夫之力言之夫征地征則以一
 夫私田之賦言若畿外諸侯則食公田之税以為禄
 私田之賦以為貢耳學者于貢賦税之説何其紛紛
[088-11b]
 也愚請略公田之税而姑論畿内之賦次及于畿外
 之貢然後紛紛之説可以盡折而一之人徒見夫税
 以足食賦以足兵則以民賦為止于兵車以九賦為
 諸臣田祿之賦非也税賦雖一而賦有三凡起徒役
 毋過家一人此兵賦也甸出長轂一乘此車賦也一
 曰邦中二曰四郊而下此九等之賦也時方有事則
 農出一兵甸出一車事已則兵還于農車還于甸雖
 名為賦其實則使民自為衞耳有以足軍之用而未
[088-12a]
 有以足國之用也國之大用有祭祀有賔客有喪荒
 羞服有工事幣帛有芻秣匪頒好用不取諸民于誰
 責而供之於是始助百畝之私以制九等之賦勸九
 職之任以代九賦之出今考之周禮國中四郊之賦
 閭師征之野之貢賦縣師征之委人征薪芻木材獸
 人㕓人收皮毛筋角人斂齒角羽翮非人收金玉錫
 石澤虞取國澤財物掌葛掌染草則征絺綌染草以
 當邦賦掌炭掌茶則征灰炭茅莠以當邦賦其始也
[088-12b]
 以九谷為主而其中則皆以九賦之物充賦其始也
 以五等定輕重而其終則皆以年之上下出斂法熟
 讀一書其所以孜孜於田賦之説者葢以未始立法
 也昔公田什一之税周禮曷嘗一言之豈惟公田太
 宰九等之賦言軍旅亦以一兵一車之出自有定制
 耳此自黄帝為井牧以來未之有改彼則自周公之
 身而經始之色目常慮其巧立輕重常恐其過差有
 無常患其相違受用常憂其相亂是以太宰正其名
[088-13a]
 載師酌其數閭師縣師隨其物大府謹其待用葢其
 始終本末無毫髮不經思慮者達之王畿之外則有
 異名而無異法諸侯食其税于國則税之名變而為
 禄諸侯納其賦于王則賦之名變而為貢始于太宰之致
 其用中于司馬之制其賦終于小行人之致其獻考
 之職方氏自揚之金錫荆之丹銀并之布帛此即取
 物以充賦也自侯服之祀物甸服之嬪物以至要服
 之貨物此即取物以為貢也其纎悉委曲則與畿内
[088-13b]
 無一不相合若以禹貢之書考之然後周禮貢税賦
 之别源流㑹通葢無可疑者夫冀州在王畿之内堯
 之所都也厥賦惟上上厥田惟中中是公田之税雖
 其等在五而私田之賦拆以他物則其等實在一也
 此乃太宰之九賦也八州在王畿之外諸侯之國也
 田賦之下于是始立為貢篚之制焉有金木鉛石之
 貢有漆絲羽茅之貢有球琳琅玕銀鏤砮磬之貢此
 則大宰之九貢也然禹貢與周禮少異者周禮畿内
[088-14a]
 之類通可以言貢而禹貢則專以為賦禹貢畿内之
 賦專以粟米之屬而周禮則雜以他物代之此特其
 㣲異者耳不害其為同也周衰王制不明貢税賦之
 法不復存成王周公之制魯之宣公初税畝是以公
 田之外復履私田之畝行什一之税雖然賦則尚無
 恙也至于成公之作丘甲則每三甸而加一乘兵車
 之賦非復司馬之舊哀公之用田賦則受田百畝而
 出賦二十畝私田之賦非復載師之舊至于邦國之
[088-14b]
 貢益悖謬而無統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是諸侯既不
 致貢于天子子産言鄭伯之男服而使從公侯之貢
 見昭公/十三年是晉人責貢於諸侯者又難給焉此豈惟非
 周家之舊法哉虞夏貢賦之法自三代以來所謂相
 承而不廢者至春秋而掃地矣嗚呼讀周禮見周之
 所以盛讀春秋見周之所以衰
 按周禮置理財之官及理財之法可見天下貨財必
 有統御而後能度支惟冢宰制國用此量入為出之
[088-15a]
 道也後世量出以為入故當事者漫無所紀各求其
 事之必濟竭民之財而不知唐之錢榖判於丞相宋
 立三司使雖其法屢變要之欲一事宜以歸主者元
 豐改制計相職分天下之民困于取之無度而公帑
 日窘雖欲會其歳之登耗審其儲之盈縮稽其民之
 虚實以衡出入不可得也今之户部大率類此兵禮
 工光禄太僕等衙門錢糧多有不通籍户曹者當祖
 宗創設之始葢嘗周覽畢議兼總一時之條貫分布
[088-15b]
 諸司時移事更盈縮登耗實不相侔而尚守其二百
 年之舊由其不能通耳
[088-16a]


[088-17a]
  九賦
 九賦之中除關市幣餘于九職無與山澤出于虞衡
 藪牧其餘千里之地孰非九職之民故曰九賦不外
 乎九職
  九職
 九職之中除虞衡藪牧當山澤之賦其餘七等之民
 分布于千里之内故九職即所以出九賦也
 按九職生財之道九賦斂財之道也王畿之内分九
[088-17b]
 等職事以任萬民則生之者衆為之者疾矣賦取于
 民之稱兵有車馬戎器亦取于民故謂兵為賦賦分
 九等乃王國賦入之定法也生之有常産斂之有定
 法先王之厚民也如此後世為民上者不過聽民之
 自為生甚則困之使民無以為生且日夜疾視其民
 而斂之若仇民將何以遂其生哉
  理財考
 周禮太宰以九賦斂財賄一曰邦中之賦在城/郭者二曰
[088-18a]
 四郊之賦去國/百里三曰邦甸之賦二百/里四曰家削之賦
 三百/里五曰邦縣之賦四百/里六曰邦都之賦五百/里七曰
 關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九曰幣餘之賦職幣所/掌餘財
 以九式均節財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賔客之式三
 曰喪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幣
 帛之式七曰芻秣之式八曰匪頒之式九曰好用之
 式
 葉時曰未見其理財先見其節用則是周公之節財
[088-18b]
 乃所以理財也
 太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式以受其貨賄之入金玉/曰貨
 布帛/曰賄頒其貨于受藏之府内/府頒其賄于受用之府外/府
 凡官府都鄙之吏及執事者受財用焉凡合用財物/皆受之太府
 凡頒財以式法授之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邦中
 之賦以待賔客四郊之賦以待王事邦縣之賦以待
 幣帛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幣餘
 之賦以待賜予凡邦國之貢以待弔用即九貢/之財凡萬
[088-19a]
 民之貢以充府庫即九職/之財凡式九/式九/貢之餘財以供
 玩好之用凡邦之賦用取具焉歳終則以貨賄之入
 出㑹之
 王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凡王之
 獻金玉兵器文織良貨賄之物受而藏之凡王之好
 賜共其貨賄
 内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以待邦
 之大用凡四六之幣用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
[088-19b]
 賄入焉
 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凡有法
 者 故冡宰施其法于上者也司㑹察其法于下者
 也則有傷于國有蠧于民葢得以卷舒裁成王道焉
 然後參互以考之防吏之奸欺非以戕吾民也
 司書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九職九正九事邦中之
 版土地之圖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財受其幣使入
 于職幣
[088-20a]
 職内掌邦之賦入
 職歳掌邦之賦出
 職幣掌式法以斂宫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振
 掌事者之餘財
  廩人見前恤民/之患内
 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榖之物以待邦用若榖不足
 則止餘法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
 按成周理財之官有太宰以制其出有司徒以制其
[088-20b]
 入而其官屬之太宰者有職内以㑹其入有職歳以
 㑹其出有職幣以㑹其餘而其大要則總之以司㑹
 掌之以司書所以參校鉤稽之者日有日要月有月
 成歳有歳㑹若夫司徒之屬則有所謂泉府廩人舍
 人倉人或以分其財首或以取其財用是固人君治
 世之大用而大臣經國之要務也原其所以經治之
 大要有三焉生財共王后及世子衣服之用
 按大府之職兼總内外二府内府在内所供者乃邦
[088-21a]
 之用外府在外所供者乃王及后世子衣服之用内
 外交相稽考用之于外者取之于内用之于内者取
 之于外此宫中府中共為一體而内外之情通或者
 深宫之中燕好之私恐外人知而中止者有矣此古
 人之深意歟司㑹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式以逆
 邦國都鄙宫府之治以九貢之法致邦國之財用以
 九賦之法令田野之財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職之財
 用以九式之法均節邦之財用掌國之宫府郊野縣
[088-21b]
 都之百物財用凡在書契版圖者之式以逆羣吏之
 治而聽其㑹計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歳
 㑹考歳成以周知四國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
 劉彛曰司㑹職財計者也而必先掌六典八法八則
 之式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者聖人以為職㑹計
 以進身者不顧國政之是非不度民情之弊疚惟利
 是積則或傷于仁惟財是求則或害于義故禮樂衰
 㣲黎民困弱非所以存國之體也故必知六典八法
[088-22a]
 八則之本然後施九貢九賦九功九式之法知其治
 之本而不失之則財用可致而不害夫王之所以皇
 建其極于天下者以生財有道取財有義用財有禮
 而已先儒謂自其係之九兩以定其業任之九職以
 厚其生雖無常職者猶使之轉移執事以食其力凡
 此皆生財也財足矣然後制九賦之法以取之又制
 為九式之法以用之夫有道以生財有義以取財有
 禮以用財然後有以服天下則諸侯有以服天下則
[088-22b]
 諸侯是以莫敢不來享而邦國之用可制故九貢又
 次之由是觀之萬世安民生裕國用之常經大道誠
 不出乎是書若王莽假之以禍天下王安石竊之以
 促國脉皆周禮之罪人也孔子曰若欲行而法則周
 公之典在王通亦曰如有用我執此以往
 謝枋得曰民生于三代之前其命制乎君民生于三
 代之後其命制乎天吾求其所以制命之道矣取民
 常少與民常多斂散得宜豐凶有備新者方收入廪
[088-23a]
 陳者即取以食農人補不足助不給從古以來豈無
 水旱霜蝗吾民常如有年者上之人斂散得其道也
 漢制大司農卿一人掌諸錢糧金帛貨幣郡國四時
 上月旦見錢榖簿其逋未畢各具别之邉郡諸官請
 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丞一人主帑
 藏少府卿一人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寳貨珍膳之屬
 凡山澤陂池之税名曰禁錢皆屬焉後漢始以屬司
 農水衡都尉主上林苑後漢有之併去職于少府
[088-23b]
 按母將隆言于哀帝曰國家武備繕治造作皆度大
 司農錢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供養供養勞賜一
 出少府葢不以本藏給未用不以民力供浮費判公
 私示正路也應邵註漢書謂縣宫公作當抑司農今
 出水衡錢以為異政由是觀之在大司農者國家之
 公用也在少府水衡者人主之私蓄也公用所儲乃
 田賦之常數非軍國之需則不用私蓄所具乃山澤
 之餘利雖燕好之私亦可用焉其制雖異而用則周
[088-24a]
 然出入之際有所分别不至混用而濫費
 漢高祖時張相為計相
 唐置度支郎中掌天下租賦物産豐約之宜道塗之
 利歳計所出而支調之
 宋沿五代之制置三司使以總國計號曰計省位亞
 執政目為計相恩數與參樞同
 按大學以用人理財為平天下之要道前代稱輔弼
 之臣曰宰相㑹計之臣曰計相同以相稱一以用人
[088-24b]
 一以理財皆相佐其君以平治天下者也
 唐制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錢榖之政貢賦之差其
 屬有四一曰戶二曰度支三曰金四曰倉
 李翺作平賦書諸人皆知重斂之可以得財而不知
 輕斂之得財愈多也
 楊炎言于徳宗曰財賦邦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
 治亂輕重繫焉先朝權制以中人領其職五尺宦䜿
 操邦之柄豐儉盈虚雖大臣不得而知無以計天下
[088-25a]
 利害臣請出之以歸有司從之乃詔歳中截取入大
 盈庫度支其數先聞
 按徳宗為君楊炎為相無可取者惟此一事差强人
 意范祖禹謂炎知為相之體徳宗知為國之務後世
 所當法也及徳宗宣索于諸道而勅其勿使宰相知
 李泌知徳宗非禮誅求而惆悵不敢言胥失之矣然
 徳宗勿使宰相知是猶知所畏而秘之不言則為臣
 而不忠矣
[088-25b]
 憲宗元和二年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上之
 按自唐李吉甫為元和國計録丁謂因之為景徳㑹
 計録其後林特作于祥符田况作于皇祐蔡襄作于
 治平韓綘作于熙寧蘇轍作于元祐所㑹計者其别
 有五一曰收支二曰民賦三曰課入四曰儲運五曰
 經費所以總括天下財賦出入之數而周知其有無
 多寡以為豐殺增减者也使今之知昔而後之知今
 以歳計定國用實有賴于斯焉
[088-26a]
 宋太祖以軍旅饑饉嘗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于
 人始于講武殿置封樁庫常欲積縑帛二百萬易外
 國昔太宗置景福殿庫𨽻内藏庫揀納諸用上供物
 史臣曰有宋自中世以後内牽于繁文外撓于彊敵
 供億既多調度不繼勢不得已徴求于民又多伐異
 而黨同易動而輕變殊不知大國之制用如鉅商之
 理財不求近效而貴逺利宋臣于一事之行初議不
 審行之未幾即區區較其失得尋議廢格使上之為
[088-26b]
 君者莫之適從下之為民者無自信守因革紛紜是
 非貿亂而事弊日益以甚矣世謂儒者議論多于事
 功若宋人之言食貨大率然也
 蘇轍曰國之財賦非天不生非地不養非民不長取
 之有法收之有時盡于是矣而宗室官吏之衆可以
 禮法節也祖宗之世士之始事當秩者竢闕則補否
 則循資而已不妄授也仁宗末年自宰相以下任子
 之法無不减損英宗之初三載考績增以四歳神宗
[088-27a]
 之始宗室袒免之外不復推恩袒免之内以試出仕
 此四事者使今世欲為之將以逆人心違舊法不可
 言也而况于行之乎雖然祖宗行之不疑當世以為
 之非何者事勢既極不變則敗衆人之所共知也今
 朝廷履至極之勢獨持之而不敢議臣實疑之誠自
 今日而議之因其勢循其理㣲為之節文使見在者
 無損而來者有限今雖未見其利要之十年之後事
 有間矣賈誼言諸侯之變失今不治必為痼疾今臣
[088-27b]
 亦云
 陳傅良曰唐代宗時劉晏掌江淮鹽鐵之權歳入六
 百餘萬緡是時租賦之所入不過千二百萬而江南
 之利實居其半
 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西
 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
 也今國家都燕歳漕江南米四百餘萬不以實京師
 而此五郡者幾居江西湖廣南直𨽻之半自宣徳正
[088-28a]
 統以来每擇任有心計重臣巡撫其地以司其歳入
 葢以此地朝廷國計所資故也伏願明主一視同仁
 念此五郡財賦所出國計所賴凡百科索悉從寛省
 又必擇任巡撫大臣假以便宜之權任其從宜經制
 而不拘以文法必計上無虧於國計下不殫于民力
 一方得安四方咸賴之矣
  本朝田土戸口税糧課程錢鈔
 十三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實在
[088-28b]
 田土計二百二十二萬八千五十八頃九十二畝零
 十三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
 人戸總計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戸
 人口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十三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夏税秋糧總數諸司職
  夏税
 米麥四百七十一萬二千九百石
 錢鈔三萬九千八百錠
[088-29a]
 絹三十八萬八千四百八十七疋
  秋糧
 米二千四百七十三萬四百五十石
 錢鈔五千七百三十錠
 絹五十九疋
 各布政司并直𨽻府州課程錢鈔并金銀布帛等項
 折收總計三百六十三萬七百七十八錠有零
 外有各處土産茶鹽硝礬朱砂水銀等物雖有定額
[088-29b]
 數目繁碎難以備載
 已上俱大明㑹典
 按自𢎞正後至嘉靖二十五年大倉銀庫舊管一百
 六十二萬餘新收四百八千八萬餘開除三百七十
 一萬餘羽林前等衛五十二倉糧舊管九百九十八
 萬餘新收一百四十九萬餘開除一百六千八萬餘
  本朝㑹期歳入歳用之數
 張文疏略曰足國莫先生財生財尤莫先節用近年
[088-30a]
 冗食之費積習至今固非一日頃來尤甚供億愈難
 陛下合無敕吏部查冗官兵部查冗兵工部查冗匠
 禮部於光禄寺司理於内府各監局查理各項冗費
 又命下戸部約祖宗以來官兵吏匠及本部本歳賦
 入之數酌取其中以為定制以千之七為經費而儲
 其三以備山陜各邉兵荒非常之事此外如土木齋
 醮遊賞燕樂貴戚近倖無名之賞不經之費悉從裁
 節不致妄用情由禮約費從事省期以數歳積蓄有
[088-30b]
 餘物力稍紓自然富强矣否則雖以泥沙為粟瓦礫
 為金而用之無節安得不乏古人有言國用盈虚在
 於節與不節不節雖盈必竭能節雖竭必盈此為至論
 臣等㑹同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及
 六科十三道官查得京庫銀以歳入言之夏税共該
 五萬五百餘兩秋糧共九十四萬四千八百餘兩馬
 草二十三萬七十餘兩鹽課折銀三十餘萬兩 閘
 辨三萬餘兩通計各項實該一百四十萬九百餘兩
[088-31a]
 以歳用言之宣府年例五萬兩大同五萬兩遼東一
 十五萬兩延綏三萬兩甘肅寧夏共六萬給散京衞
 官軍俸銀共三十三萬五千餘兩内府成造寳玩等
 項其數不可與知大約并前折俸銀不下五六十萬
 餘兩通計各項實該一百萬餘兩其間支剰馬草等
 銀節該本部題准俱送太倉收候以備邉方𦂳急之
 用不許别項支銷故太倉之積多者三四百餘萬少
 亦不下二百餘萬夫闕/    前項額辨銀兩或
[088-31b]
 災傷减免或小民拖欠或請㫖蠲免入既虧于原額
 而出仍過于常數姑以近日言之宣府年例外運送
 過六千一萬餘兩大同年例外運送過七十七萬餘
 兩陜西各邉年例外運送過四十餘萬兩遼東豫送
 過三十二萬四千餘兩葢邉方𦂳急糧草缺乏鎮巡
 等官内外奏討之數又征進諸軍給賞過六萬九千
 六百餘兩在京官軍人等共用過銀七十二萬四千
 二百六十餘兩及各邉官軍共六十九萬三千三百
[088-32a]
 二十兩陜西賑濟銀二十萬兩宻雲紫荆居庸倒馬
 等處召買糧草銀共一十二萬八千餘兩買金送内
 府二萬六千五百餘兩迄今舉大婚禮等項支用一
 歳之間實用過四百餘萬兩通前年例將及五百餘
 萬兩是舊例歳用之外又加至四倍餘矣帑藏何由
 而不虚財用何由而不竭哉臣等竊聞滄海不能實
 漏巵鄧林不能供野火其勢使然也今值海内虚耗
 之日百姓愁苦之時加以兵荒之相仍供億之浩繁
[088-32b]
 不經之費日甚于前奢靡之費漸長于昔而欲變制
 以周倉卒之取豈不難哉
  㑹計存留起用錢糧總數
 𢎞治十五年户部題㑹計錢糧以足國裕民事查得
 本部每年㑹計天下司府州縣税糧存留一千一百
 七十六萬四千八百六十五石零起運二千五百三
 萬四千四百七十六石零馬草存留四百九萬二千
 五百六十四束起運二千一百八十五萬二千七百
[088-33a]
 四十八束絹二十七萬八千二百八十七疋布五十
 七萬六百三十七疋花絨三十七萬四千九百二十
 五斤一十二兩戸口食鹽鈔存留七千三百五十二
 萬一千三百七十九貫零起運四千四百七十九貫
 零鈔關船料大約二千七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一
 十一貫各運司額辦鹽課一百九十五引屯糧大約
 三百七十七萬六千一百九十三石零及於本部遞
 年支運過錢糧并各處歳支卷册内查得近年起運
[088-33b]
 京邉并存留本處錢糧有遇事故停减而歳入不及
 原額者有逐年加减而歳支過於原額者至有一歳
 所入不足以供一歳支用者夫常入之賦或以停减
 而不足常用之數又以加添而過多則知在内在外
 一歳所入俱不足供一歳所出况今天下災傷迭見
 供餉頻繁若不早為處置誠恐將來誤事非細
  戶部財賦總數
 國家經制户部財賦或存留於司府或起運於京邉
[088-34a]
 賦有常額費有常經公私所需未嘗不足今查順天
 等府浙江等布政司每年財賦實徵起存之例夏税
 秋糧馬草地租屯田食鹽錢鈔税課鹽課顔料果品
 厨料蠟茶燈草蒲杖鹽斤局税門攤各有成數成化
 𢎞治以前各邉寧謐百費歳入之賦足供歳出之用
 尚有盈餘南京内府及光禄寺并兩直𨽻天下司府
 衞所各邉一應起存錢糧不計外姑自其盈縮易見
 者言之京通倉糧入三百七十萬石嘉靖十年以前
[088-34b]
 至有八九年之積今則所儲僅餘四年大倉禄庫歳
 入二百萬兩嘉靖八年以前内庫積四百餘萬外庫
 有一百餘萬今則内庫止存一百一十餘萬外庫僅
 及二十餘萬大倉銀兩極費而其詘者邉防為最商
 舖料價次之馬匹料草次之加以不時奏討如進用
 修邉給賞賑災之類不可勝紀且今之邉費每年仰
 給大倉有增無减及備查太倉歳額銀正折銀折草
 餘鹽等銀止計一百八十餘萬加以𣲖剰餘米輕賫
[088-35a]
 放剰等銀每年額入實計銀二百餘萬先年歳用各
 邉額用主兵年例銀四十一萬衞所額用折糧四個
 月銀二十三萬一千四百二十餘兩職官額用布絹
 銀一十一萬五千九百餘兩軍士額用布花銀十萬
 餘兩京營額用馬匹草料折色三個月并巡捕一年
 全支共銀一十二萬六千六十餘兩倉場料草束額
 用銀三千五萬餘兩每年大約實支銀一百三十三
 萬三千三百餘兩近年以來除進用備邉給賞賑災
[088-35b]
 等項外各邉每年加添募軍銀五十九萬二千八百
 餘兩各邉每年加添防秋擺邉設伏各兵銀一百一
 十餘萬各邉每年又加添補歳用不敷鹽銀二十四
 萬五千六百四十餘兩京營每年加添商舖料價銀
 二千餘兩通前額用銀内除衞所兩個月折糧銀不
 放外大約每年實支本倉銀三百四十七萬餘兩是
 太倉每年歳費少銀一百四十九萬餘兩迄今不為
 節省年復一年出浮於入雖有開納括取等項有事
[088-36a]
 之時所濟幾何此近日户部之所具題國計如此誠
 不可不為之慮也
  戸部財用出入掲帖
 臣等看得國家財賦正供之數總計一歳輸之大倉
 銀庫者不過四百三十餘萬兩而細至吏承納班僧
 道度牒等項毫釐絲忽皆在其中矣嘉隆之間海内
 虚耗公私貯蓄殊可寒心自皇上臨御以來躬行儉
 徳覈實考成有司催徵以時逋負者少姦貪犯贓之
[088-36b]
 人嚴併不貸加以北人欵貢邉費省减又㑹徼天幸
 歳比豐登故得倉庫積貯稍有贏餘然閭閻之間已
 不勝其誅求之擾矣臣等方欲俟國用少裕請皇上
 特下蠲租之詔以慰安元元之心今查萬厯五年歳
 入四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餘兩而六年所入僅三
 百五十五萬九千八百餘兩是比舊少進八十餘萬
 兩矣五年歳出三百四十九萬四千二百餘兩而六
 年所出乃至三百八十八萬八千四百餘兩是比舊
[088-37a]
 多用四十餘萬兩矣問之該部云因各處存留蠲免
 數多及節年追賍犯人財産已盡無可完納故入數
 頓少又兩次奉㫖取用及凑補金花拖欠銀兩計三
 十餘萬皆額外之需故出數反多也夫古者王制以
 歳終制國用量入以為出計三年所入必積有一年
 之餘而後可以待非常之事無匱乏之虞乃今一歳
 所出支多於所入如此年復一年舊積者日漸消磨
 新收者日漸短少目前支持巳覺費力脱一旦有四
[088-37b]
 方水旱之災疆塲意外之變何以給之此皆事之不
 可知而勢之所必至也此時欲取之於官則倉廪所
 在皆虚無可措處欲取之於民則百姓膏血已竭難
 以復支而民窮勢蹙計乃無聊天下之患有不可勝
 諱者此臣等所深憂也夫天地生財止有此數設法
 巧取不能增多惟加意樽節則其用自足伏望皇上
 將該部所進掲帖置之座隅時賜省覽總計内外用
 度一切無益之費可省者省之無功之賞可罷者罷
[088-38a]
 之務使歳入之數常多於所出以漸復祖宗之舊庶
 國用可裕而民力亦賴以少寛也鄙諺云常將有日
 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伏惟
 聖明留意
 王鏊震澤長語記正徳以前各處税糧馬草折徵銀
 各鹽課銀各鈔關船料銀及雲南閘辦銀每年入數
 總計二百四十三萬兩移送内庫豫備成造等項十
 餘萬兩官軍俸銀及折糧銀共六十六萬六千餘兩
[088-38b]
 宣府大同遼東陜西年例共四十萬兩若有聲息𦂳
 急奏討加添四五十餘萬或二三十萬聖旦千秋等
 用二十九萬餘兩親王王妃公主及上用又天下王
 府銀盤水礶儀仗等用共三十萬七千餘兩每年出
 數總計二百萬兩此我朝歳用銀兩出入大約總數
 也其不時災傷蠲免賑濟營繕征討册所費並不在
 此數
 震澤長語又記正徳以來天下親王三十郡王二百
[088-39a]
 十五鎮國將軍至中尉二千七百文職二萬四百餘
 員武職十萬餘員衛所七百七十二旗軍八十九萬
 六千餘廩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吏五萬五千餘各
 項禄糧約數千萬
 浙江等十三布政司并南直𨽻額𣲖夏秋税糧大約
 二千六百六十八萬餘石此我朝歳用糧米出入大
 約總數也除災傷蠲免等亦未計及
 震澤長語又云祖宗時歳用省以黄臘一事言之國
[088-39b]
 初歳用不過三萬斤景泰天順間加至八萬五千成
 化以後加至十二萬其餘可推也又正徳十六年工
 部奏巾㡌局缺内侍但靴鞋合用紵絲紗羅皮張等
 料成化間二十餘萬𢎞治間至三十餘萬正徳八九
 年至四十六萬末年至七十二萬此我朝内府歳用
 後來日增之大畧也即此二者可以知其餘矣
 順天程䇿略曰天下財賦自漕運外其以銀輸大倉
 庫領于度支之經費者歳入一百一十六萬有竒而
[088-40a]
 各轉運司餘鹽課銀一百三萬有竒耳九邉主客兵
 餽餉歳為銀二百三十六萬有竒内府之供應官員
 之俸給京衛兵馬之布花蒭菽為銀一百三十五萬
 有竒總計一歳所出浮於入數二百五十餘萬
 嘉靖二十五年北京月支米二十五萬三千五百二
 十八石京營官軍十六萬五千七十名支十六萬二
 千三百二十二石雜差軍匠二萬四千三百九十九
 名支二萬二千七百六十八石班操官軍三萬八千
[088-40b]
 二百九十八名支一萬五千三百一十九石八斗將
 軍勇力校尉二萬六千四百六十五名支二萬六千
 九百一十三石監局官匠七千五百五名支一千八
 百二十三石一斗厨役五千五百四十一名支五千
 四百五十三石四斗武生二百一十一名支六十三
 石三斗倉塲攢斗三千三百四十五名支三千九十
 一石樂工四百六十四名支二百八十石五斗淨身
 男并孤老九千八百名支二千九百四十石屯軍一
[088-41a]
 萬四千二百五名支一萬三百八十三石八斗倉攢
 甲斗一千三百四十八名支一千一百七十石一斗
 京軍歳支冬布五十六萬二千一百三十六疋綿花
 二十八萬一千五百四十六斤京官一萬七千八百
 七員除四月五月例折絹實支折色米銀二十六萬
 七千八百三兩七錢
 按洪武十一年封周王于河南開封一郡惟一王府
 今則郡王三十九府輔國將軍二百一十二位奉國
[088-41b]
 將軍二百四十四位中尉以下不計矣洪武年間軍
 職二萬八千有竒成化迄今不知增幾倍算洪武初
 錦衣衛官二百五員今一千七百餘員此禄所以不
 足也嘉靖八年春詹事奏云正徳年間親王三十位
 郡王二百十五位將軍中尉二千七百位文官二萬
 四百武官十萬衛所七百七十二萬旗軍八十九萬
 六千廪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吏五萬五千其禄俸
 糧約數千萬天下夏秋税糧大略二千六百六十八
[088-42a]
 萬四千石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禄米衛所久缺月
 糧各邉缺軍餉各省缺俸廪今宗室王二等將軍三
 等中尉四等主君五等及疏庶人凡五萬餘文武官
 益冗兵益竄名占役徒煩抽補召募名數日增而實
 用日减加以冗費無經財安得不盡司農告匱有以
 也
  㑹計問答
 問堂堂萬乗什一之征何以足用孔子盍徹何以謂
[088-42b]
 之徹也曰能通之謂徹通之者均之也民有其十君
 用其一乃造化實理流行不滯之妙君民情相協是
 均事相安是均報相宜是均貴與賤均文與武均名
 與實均事與既均施與答均有倚重非均有姑息非
 均有作無益傷苦節各出納皆非均故為政首務直
 須覈實今食者京營衞官軍十八萬八千能禦戰幾
 何内團營六萬餘即唱名幾何外衛班操三萬八千
 餘能援敵幾何將軍勇力校尉二萬六千五百以充
[088-43a]
 宫衞羡否匠作七千六百以布功指羡否厨役五千
 六百以供庖力羡否樂舞生一千三百五十以協音
 班羡否教坊四百七十淨身男孤老九百八十其給
 養羡否凡此歳支米三百餘萬石布五十六萬餘疋
 綿花二十八萬餘斤於此叅較裁量然後取與相當
 用無不足
 問國用不足正徳來已然但嘉靖壬子後民業蕭颯
 何如曰天下歳徵糧三千六百三十餘萬石漕費白
[088-43b]
 糧南糧禄俸餉邉等各有頭項内運三百七十萬正
 徳間京師月支三十四萬每侵用大倉原積嘉靖元
 詔革月止支十八萬二年後月支二十五萬四千餘
 京通倉𢎞治前十年之積嘉靖十年前尚有六年餘
 積二十年後不彀四年之數歳入銀糧折八十餘萬
 兩及戶口商税鹽銀船料草折閘辦等共二百四十
 三萬餘而官軍折俸諸邉年例内府成造聲息奏討
 賞賜節誕親宗各費約二百餘萬嘉靖八年前内庫
[088-44a]
 積四百餘萬外庫積一百餘萬二十年後止存内庫
 一百一十餘萬外庫三十餘萬二十九年大冦深入
 通州請備兵銀八十萬薊州請備邉三十七萬大同
 請增防秋四十餘萬宣府請增防秋四十餘萬京師
 咸寧經略費出多名昌平懐柔順義白羊口湖河川
 紫荆關各加厚治增定賞格自是歳各邉募兵銀五
 十九萬三千擺邉謨伏客兵銀一百一十餘萬又加
 鹽銀二十四萬六千京營加免放馬料一十八萬内
[088-44b]
 府加補料數千共數支太倉三百四十七萬扣歳入
 尚欠一百四十餘萬却以開納括取濟用添設天下
 巡撫數員兵備數員員下所用無算河南山東創練
 各六千山西陜西倍戍而南倭實猛東南繕城百萬
 計逺調募勇百萬計哨海百萬計其被標擄囊萬萬
 不能計也時出竒告能提編巧取括㩁無漏軍門揮
 金扶夫兢刺加以元寮&KR0034縱宫奄風求宦林自立之
 難又廣有張璉福有胡平江有三巢川有三章大同
[088-45a]
 有丘富河南有師尚照貴州有楊河民告困矣
 問本朝度支之法何如國初費甚繁而倉庫有儲用
 不告急何與今異也曰天下貨財必有統御而後能
 度支周禮冢宰制國用此量入為出之道後世量出
 以為入故當事者漫無所紀各求其事之必濟竭民
 之財而不知唐之錢榖判於丞相未立三司使雖其
 法之屢變要之欲一事權以歸王者元豐改制計相
 職分天下之民困於取之無度而公帑日窘雖欲㑹
[088-45b]
 其歳之登耗審其儲之盈縮稽其民之虚實以衡出
 納不可得也今之戸部大率類此兵禮工光禄太僕
 等衙門多有不通籍户曹者祖宗創設之始葢嘗周
 覽畢議兼總一時之條貫分布諸司矣時移事更盈
 縮登耗虚實不相侔而尚守其二百年之舊知其不
 能通也乎哉
 問治國經制可得言乎曰經制之道莫善於任土經
 制之法莫要於慎費財慎者民之心財者民之力取
[088-46a]
 其力之所不逮則其心傷得乎丘民可以為天子奚
 而傷其心乎其用使之然也以必不可已之用而為
 之取隨古今盈縮登耗緩急必能率力之所逮其不
 慎於取者非殖貨自封則經制之法缺也古者井田
 養民而秦廢之漢初輕田租十五而税一文景三十
 而税一光武初行十一之法後亦三十而税一晉隆
 和畝收二升五季錢民税兩浙畝三升末用不輕王
 方贄均兩浙田畝一斗元耶律楚材定天下税則三
[088-46b]
 上畝三升中畝二升五合下畝二升水田五升國初
 天下田租定三升五升其後東南之地以都北加運
 耗又籍沒田襲原租額及沿宋六郡公田例遂有畝
 税五斗七斗及一石餘者加蘇元秋糧三十六萬張
 士誠税額百萬今至二百七十餘萬天之生財國之
 用財今於昔無異而取者懸絶民何以堪故不議任
 土不裁冗費欲天下治難矣
 按田賦著夏書什一而税孟軻氏謂堯舜之道古今
[088-47a]
 不可易之中制也國家則壤定賦粟米之征初未逮
 什一葢併地税/為什一也邇歳起運加耗諸色帶徵重以上下
 有司之過求所至胥徒之横索殆已近於什二矣而
 兩京諸曹之𣲖辦一方百費之供需歳增月益諸徭
 共夫馬無一而不出於丁田又冗出納之際因縁苛
 濫不可勝道嗚呼寛一分民受一分之賜惟良牧念
 之
  理財時務
[088-47b]
 財用之在天下其生出有原其制用有節而其補捄
 有要今天下銀課自上供外其領於度支之經費者
 歳二百九十萬有竒耳而諸邉兵餉殆且稱是竊聞
 祖宗開立各邉以陜西八府供延寧甘肅以山西三
 府供宣大以山東永平供遼東而又各以幾輔河南
 諸郡麥銀益之率歳入自足一歳之用即如宣鎮歳
 九十萬兩而民賦居十之七他鎮亦略相孚發帑金
 以代賦乃捄急權宜非經制也今乃為額且歳有加
[088-48a]
 益矣夫宣大增於辛丑壬寅薊鎮增於庚戌葢一時
 懲冦侵軼故厚集廣募冀一創抑之今敵欵雖不足
 恃而土兵久練計必服習諸鎮之入衛南兵之寄寓
 不可議撤乎諸召募修邉等費不可議覈乎而又推
 之各邉籍民賦之由耗考經制之當復則費必大省
 矣是議邉餉者其一也國初親王歳禄五萬石數歳
 而裁為萬石或千石葢不以親故殫民財祖訓言將
 軍以下有才能者得改官陞轉如銓法又不以親故
[088-48b]
 妨其任也今嫡長世及支庶遞降而麗屬籍者萬五
 千餘歳禄之數即竭天下之賦不能贍也誠宜斟酌
 變通稍為限制遞降之法視親疎為等殺絶封之後
 令為業以自資而弛禁階什一如齊民法則禄必漸
 省而法可經久是議藩禄者其一也軍職世及報功
 也聖祖垂永世無窮之諭而復嚴犯罪謫配之律葢
 仁義並行之道也今前澤不斬而後勲復繼故繫藉
 日繁而制禄日廣至錦衣之冗濫則又其甚者也夫
[088-49a]
 箕裘不世則豢養不足以勸功下紀不懲則詐諼益
 恃以無恐誠宜禁其旁襲而嚴其比試諸不中式與
 試不如期者奪其禄編為士伍無少貸有犯法者則
 案劾謫遣之如律諸冗濫非功次者檢籍而裭革焉
 武胄其少清乎是議軍職者其一也他如職以事列
 則内外剰員之無關事守者可汰也廪以稱事則匠
 藝力勇之詭名篡籍者革也費必有經則不時之宣
 索無名之賞賚可停也斷而行之於財計其少補乎
[088-49b]
 夫是數者皆節約之説也若生出之原則賦法備矣
 即孔桑持籌亦何以加者無已則愚謂屯政之當修
 也鹽法之當復也夫國家實邉之䇿斯二者實頼為
 議者葢屢及矣而卒泥不行者患在行之不果而撓
 於沮事之議也往諸邉武備廢弛敵騎充斥耕稼之
 地灌莽彌望今北人業已納欵而環慶以西亦稍革
 面塞上之腴可墾必多誠宜以時相度利便為封畛
 堡砦使足居守募軍民耕墾其中期以三年方徵之
[088-50a]
 税仍薄其額則願耕者必衆矣其内地之侵于官豪
 者量時久近以漸清之要在當事者虚心任怨勿縱
 勿憂事必有濟也或乃謂計其羡僅足以供軍豈未
 計養軍之重費邪鹽政一壊於輸粟之易銀再壊於
 餘鹽之權制故商人不樂趨塞而競逐餘鹽之制生
 是飛&KR1966利失而諸邉愈窘一有災警帑金雖出乃至
 無從得粟始懲榖錢之利商不計榖貴之弊反移之
 國也屯田既復芻粟且易得宜處給工本盡收餘鹽
[088-50b]
 而并正課悉開之邉仍輕估以召之約非由報中者
 則無從得引而私販轄害等弊則屬其禁勿使犯商
 人必趨塞下矣商通則塞地益墾邉庾可滿而帑金
 可以漸革减也或乃計開中之入無當於原估其始
 者易銀之淺見邪愚又謂河以北水利稼政宜修也
 夫京輔諸郡古燕趙用以内支諸雄外禦邊冦者唐
 之三鎮亦以其力抗天下未聞借資於他境也今瀕
 海千里萑葦極目而&KR1589深諸郊一遇霖潦溟渤為區
[088-51a]
 豈地利之不如古邪誠宜倣元人疏潬漂障滹沱遺
 跡於濵河之地或築隄灑渠或瀦為陂澤或去其壅
 塞使水有所歸則不為患矣而又修虞集之議於京
 東瀕海地用南人水耕法募民田之亦以三年起輕
 科仍禁貴戚毋請奪諸他郡濵水者悉凖是則地利
 必興畿輔殷阜亦可漸减漕粟以紓東南之困此永
 世利也他如長淮以北河濟左右諸封域類多無棄
 倘營田之使悉心講畫勤行勞徠而以闢土勸農計
[088-51b]
 其吏治於財計亦豈無禆乎
  錢法附/
 南齊孔顗論鑄錢不可惜銅愛工又言利孔四散乃
 是以小利失大利實不可易之論也大槩如周如秦
 如漢五銖如唐開元其規或可以為式此是錢之正
 若一時之所鑄如劉備鑄大錢時軍用不足劉巴請/鑄直百錢平諸物價
 旬月間府/庫充足第五琦鑄乾元錢唐肅宗國用不足幣重/貨輕琦請鑄乾元錢徑
 一寸每緡/重十斤此是錢之權也如漢武帝以鹿皮為幣王
[088-52a]
 莽以龜貝為幣此是錢之蠧也或見貨財之多欲得
 廢錢或見貨財之少欲得鼓鑄皆一時矯枉之論不
 可通行者也聖初置寳源局鑄造通寳者二洪武六
 年禁民私鑄申著律令成祖而後皆有年號通寳體
 郭盡制輕重適中彷彿乎五銖開元之遺較之八銖
 半兩赤仄當千榆莢荇葉不失之大重則失之大輕
 者相去逺甚矣顧日久則敝法敝則民玩容有壅而
 不布者今上邇歳既允滇中按臣之請又可科臣部
[088-52b]
 臣之奏乃頒降式錢行各省直設法經理一體鼓鑄
 給散行使且于凡巧偽之徒競相規利城社奸豪阻
 撓錢法置爐舟中夜鑄明散任意低昻希圖興販者
 罪各有差而捕獲者皆有重賞法禁嚴矣宣課等税
 輕則盡數收錢重則銀錢中半與夫大倉給放商價
 錢二分兼支既不病商亦不擾民惠澤流矣然或通
 之而輙以塞或各以其方私相布者未盡無也論者
 謂宜握廣鑄之柄申流布之令收納兼輸矣而又抑
[088-53a]
 興販以節夫錢之流折當不行矣折當謂行錢所在/有以二當一以三
 當二者遂至以錢/為無用而賤之而又嚴責成以疏夫錢之滯斯錢
 之利可興而錢之弊可釐弊釐則民宜民宜則時從
 即不必竒羡于目前而息出息入足下足上錢神不
 滯投金損珠之化且坐而致若夫私錢之禁則既有
 令而孔顗之言具在也又何贅焉
  議邉權附/
 各邉主客兵歳費二百三十六萬兩而宣大薊居三
[088-53b]
 之二宣大薊歳費一百五十餘萬而居二之一宣大
 歳額之增嘉靖辛丑壬寅始薊鎮之增庚戌始正統
 丁卯始發内帑濟邉前是俱守常額時遼東止十萬
 宣大十五萬嘉靖二十五年遼東官軍七萬三千三
 百歳用糧八十六萬石弱宣府官軍八百六十弱糧
 九十萬三千強料十二萬三千强大同官軍六萬四
 千强糧六十八萬四千强料二十萬三千强延綏官
 軍三萬三千强糧四十三萬强糧十萬弱寧夏官軍
[088-54a]
 四萬一千强糧四十五萬六千强料七萬七千强甘
 肅官軍五萬三千强糧六十萬二千強料十二萬四
 千强國初召商中鹽量納糧料實邉不煩轉輸而食
 自足謂之飛輓後因積納數多價直亦賤興利之臣
 遂改議上納折色行之既久習以為常彼時改折糧
 料有餘而價亦賤計似所入為有嬴利未為不可近
 來糧料不足而價亦騰貴徒煩轉糴邉用索矣大率
 鹽一引納銀五錢先時可糴米一石今多不過三四
[088-54b]
 斗或二三斗故商人所納數倍於前而國初之所資
 以餉軍者實則無增於舊彼此虧費其弊益滋是故
 多得銀不如少得米省和糴之擾也杜侵尅之弊也
 慰待哺之望也漸墾邉地以致殷富也一舉而四善
 具焉説者又謂間曾開納本色召商不至葢何者上
 納本色時商自募民耕種塞下而得榖為易又塞下
 之積甚多而價輕又無戎敵之患今則耕種廢矣塞
 下之積虗矣榖價騰湧強敵出沒勢不安居商人安
[088-55a]
 得糧料應召募乎欲復本色非减頭斗利商人使商
 人趨利而開墾邉地不可也然必遲之四五年而後
 得其利
 霍韜曰甘肅延綏軍士月糧一石折銀四錢成化米
 一石價銀二錢軍士得銀四錢買粟二石食烏得不
 足也今則銀一錢僅買粟二升銀四錢僅買粟八升
 矣軍士數口之家月食八升之粟如之何可足也空
 腹守邉寒苦交迫無怪其然矣然粟價所以先亷而
[088-55b]
 後厚者何也成化以前邉防嚴固猛將林列故邉地
 盡耕邉粟自多今則將庸卒弱不堪支持地之出粟
 者寡人之食粟者衆成化以前鹽引皆輸邉粟故富
 商自招流民自墾邉地其米價自平而食自足𢎞治
 以後鹽引輸銀故富商大賈得輸銀之便而不復開
 墾邉地粟之所以貴而食之所以不足者殆為此也
 又曰邉軍每糧一石價銀一兩二錢收受之際惟八
 錢餘四錢則官吏漁獵之矣及其給軍又止與四錢
[088-56a]
 存留四錢謂之奉行樽節之例兼之守臣極力苛刻
 凡軍糧上納盡攘而歸於其家虚出通關以蔽覆其
 攫奪之罪軍士實糧升勺不沾惟甘凍餒而已夫盗
 邉糧者服上刑典法具在邇年禁令寛弛貪墨如市
 不深切懲創則人心何由反正風俗何由挽回乎
 成化中葉淇既變中鹽本色為納銀正徳中馮清又
 改陜西糧草為折色邉境既以市糴為艱而官司又
 有侵剋之弊不免請發内帑而虧國損民二臣實作
[088-56b]
 俑哉
 按自成化間開設榆林衛巡撫凃子俊增置城砦陜
 西民供不繼奏送江南折糧銀以補不足然初亦依
 江南原折銀例每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放支軍士
 其後大同等邉缺乏亦暫送銀補足數皆不多未有
 以萬計送者𢎞治間戸部尚書葉淇奏改商人赴邉
 納糧中鹽之法令納銀赴司解部分送各邉自此始
 有年例銀兩而鹽法屯田一時俱壊商人既不上納
[088-57a]
 本色而邉方米價湧貴市糴艱難鹽課銀兩不敷支
 用遂日漸增加迨至數萬益以各鈔關商税猶且不
 足而加賦于民内帑漸虗東南民力日竭若鹽法復
 國之舊則邉境田地皆為商人佃種以供本色而年
 例銀兩可以盡革惜顧佐不盡言于劉瑾以復正鹽
 法迨後邉儲告缺而年例銀兩終不可罷自兹展轉
 侵漁其弊日滋而邉方屯田皆就荒蕪國計民生將
 何底極也
[088-58a]
 一日海運 洪武末及永樂初蘇松浙江等處歳糧
 俱輸納大倉蘇州/地方由海道以達直沽洪武三十年永
 樂六年十二年海運糧俱有數見歳運條下
 二曰海陸兼運 永樂初肇北京江南糧一由海道
 一由淮河入黄河至陽武陸運至衛輝由衛河入白
 河至通州
 三曰支運先是永樂五年禮部㑹官議北京合用軍
 餉本處税糧子粒并黄河漕運未能周急必藉海運
[088-58b]
 然後足用即目海船數少每歳運不過五六十萬石
 且未設衙門專領事不歸一莫若于蘇州大倉城内
 專設海道都漕運使司堂上官于文武中擇公勤亷
 幹者以充行移與布政司同各處衞所見有海船并
 出海官軍俱屬提調以時檢㸃如法整治奉太宗文
 皇帝聖㫖運糧的事再議了來説至九年以濟寧州
 同知潘叔正言命工部尚書宋禮都督周長等發山
 東丁夫十六萬五千濬元㑹通河自濟寧至臨清三
[088-59a]
 百八十五里於是始逹通州十年禮以海船造辦大
 迫議造淺船五百艘曰㑹通河運淮楊徐兖等處歳
 糧一百萬石以補海運一年之數十二年平江伯陳
 瑄等始議原坐大倉歳糧蘇州并山東兖州送濟寧
 倉河南山東送臨清倉各支收浙江并直𨽻衞分官
 軍於淮安運至徐州京衛官軍於徐州運至徳州各
 立倉厫收囤山東河南官軍於徳州接運至通州交
 收名為支運一年四次十三年增造淺船三千餘艘
[088-59b]
 海運始罷遮洋船每歳于河南山東小灘等水次兑
 運糧三十萬石内六萬石于天津等衛倉收二十四
 萬石内十四萬石連耗折銀六錢俱從直沽入海轉
 運蘇州倉收
 四曰兌運 先是裏河民運多失農月永樂末始令
 民運於淮安𤓰州補給脚價兌與軍軍民兩易衛所
 出給通關付繳從巡撫侍郎周忱等議也宣徳八年
 叅將吳亮言江西浙江湖廣江南船各回附近水次
[088-60a]
 領兊南京江北船於𤓰淮領兊其淮徐臨徳諸倉仍
 支運十分之四浙江蘇松等船本各司府地方領兌
 不盡者仍于𤓰淮交兑其北邉一帶如河南彰徳府
 於小灘山東濟南州縣於濟寧其餘水次倣此脚價/米在
 淮安水次者每正糧一石外加五斗在𤓰/州水次者每正糧一石外加五斗五升
 五曰改兌成化七年都御史滕昭議罷𤓰淮兑運
 裏河官軍顧江船於江南水次交兑民加過江之費
 視逺近為差十年議淮徐臨徳四倉支運糧七十萬
[088-60b]
 石改就水次兑與軍船名為改兑每年議𣲖多凖其
 數然不為常例浙江等處每正糧一石外加過江米/一斗南直𨽻等處每正糧一石外加
 過江米一/斗三升 天順間始額漕舟遮洋裏河共額一萬
 七千七百七十五隻官軍一十二萬一千五百員名
 歳運糧四百萬石/
  總叙長運
 按前代所用之夫皆是民丁惟今朝則以兵運前代
 所運之粟皆是轉遞惟今朝則是長運唐宋之船江
[088-61a]
 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日江湖之船各逺自
 嶺南湖北直逹于京師唐宋之漕卒猶有畨休今則
 歳歳不易矣漕法便易而回船又有載鹽之利今之
 漕卒其勞百倍一歳之間大半在途無室家之樂有
 風波之險洪牐之停留舳艫之衝激隂雨則慮濕漏
 淺澁則費推移沿途有將領之科索上倉苦官攢之
 留難及其回家之日席未及煖而文移又催以兑糧
 矣漕卒艱苦如此食此糧者其知所自哉長運又在/五運之外
[088-61b]
  漕法沿革
 國朝運法凡三變初海運再海陸兼運三漕運已而
 漕運之法又二變初轉運再兑運已而兌運又有支
 兑改兑遮洋一總猶海運但不自大倉開洋遶出登
 萊大洋只從天津入海運至蘇州耳轉運雖變兑運
 而淮徐臨徳四倉尚存改兑即改支兑者為兑運其
 為兑運一也
  糧運輕齎
[088-62a]
 按萬表云糧運輕齎所謂一六二六三六者即耗糧
 也江西湖廣浙江兑運正米一石加耗六斗六升又
 加尖米一斗共七斗六升以四斗隨船作耗餘三斗
 六升則折銀故謂之三六江南直𨽻兑運正米一石
 加耗尖米共六斗六升除四斗隨船作耗只二斗六
 升折銀故謂之二六江北直𨽻兑運正米一石加耗
 尖米共五斗六升除三斗隨船作耗六只二斗六升
 折銀故亦謂之二六若山東河南兑運之耗并尖米
[088-62b]
 止四斗一升除二斗五升隨船餘一斗六升折銀故
 謂之一六葢加耗隨地里逺近為差耳先是耗糧俱
 本色隨船候到灣顧車起糧則易銀為用後以灣中
 米價低昻不一而易賣又滯交納𢎞治十三年都御
 史張敷華都督郭宏方議折銀每石定價伍錢可以
 輕齎就於交兑之時支領隨船此一六二六三六輕
 齎之名由始也然只令完納兑運三百三十萬石而
 已餘耗本折皆歸旗卒官固無利之者是故旗卒富
[088-63a]
 饒糧運於斯為盛其成化一年改淮徐臨徳四倉支
 運糧七十萬石此山東河南直𨽻民運西倉交納者
 亦令軍船就水次與民交兑運赴京通二倉上納即
 今之所謂改兑者其加耗數少止有隨船耗米俱無
 一六二六三六折耗輕齎就令于兑運輕齎銀内均
 貼脚價進倉等用若地方災傷支運倉糧亦以兑運
 輕齎處貼之亦只總完四百萬石而已此雖减耗究
 貼比之只了兑運者數雖减少然用亦裕而軍無告
[088-63b]
 苦至正徳六七年來京師權要始有官債虚立文約
 逼奪輕齎而弊又從此生矣時各總運官多出其門
 牽引為害葢借公物以為私賂希寵庇耳於是始有
 鞘封過淮赴漕運衙門呈驗重封仍委官至張家灣
 過發之葢以革逼奪之弊而把總聶欽遂引夤縁驗
 封查算使用以羡餘獻之於官故又有扣除之例矣
 欽雖即以贓敗而後之相繼者則用意算扣歳增其
 數咸務多獻以為功太倉庫所積羡餘至盈數十萬
[088-64a]
 而官旗掲借陪費貽害不可勝言欽之倡始為可罪
 也夫一六二六三六輕齎乃耗糧也惟因地有逺近
 故耗有多寡非脚價也若脚價則一例矣灣中起糧
 使用則各總皆同又何必分一六二六三六之殊哉
 今以輕齎除於官是則正糧四百萬之外復收其耗
 糧也豈制法之意乎後又添設叅將一員駐劄通州
 專一驗封叅將王佐乃定脚價搜刮倉中使用如太
 監則有茶菓錢如經歴倉攢毎石一釐則謂之釐兒
[088-64b]
 錢及至吏書門官斗級之類莫不定之以數每年造
 報花銷遂以為例先年倉中使用初無定數每因人
 之狡懦而高下而增减之司使用之人又有虚數以
 欺衆者累致爭訐故此法一立一時人亦便之但使
 用公行太監茶菓又添火耗催茶菓者又有班兒錢
 其經歴倉攢往年各衛得以所帶貨物高價與之而
 今皆紋銀且以此為應得又于數外求之為厚薄低
 昻矣葢作法於凉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焉止故
[088-65a]
 為法之不可不慎也後又革去㕘將只巡倉御史㑹
 同通州坐糧員外驗封查算凡倉中一應無名之費
 俱不凖開銷扣除愈多糧米不能上納運軍苦逼之
 甚勢不可行乃以别淮南河起剥以抵其費為法不
 一故倉有掛欠之米庫有羡餘之銀而理不可通又
 往往人皆以為言故又議以羡銀給軍夫羡餘不復
 扣之於官而又給軍是矣然而無救於糧運之弊者
 蓋有説也各總運船只旗甲一人管事衆軍只任撑
[088-65b]
 挽今以羡餘概給使旗甲則有掛欠鎖扭追賠船軍
 則有羡餘歌唱飲酒恝然不顧但恨扣除之不多又
 相結黨告訐欺打旗甲時灣中糧運俱集動聚數人
 成羣哄嚷官亦無如之何為弊一至于此而旗甲受
 累日益困敝是故旗甲敝而運亦敝也愚謂盈縮之
 利當歸旗甲旗甲裕而運其有不裕哉衆軍則量賞
 之以酬其撑挽之勞可也
  運期宜早
[088-66a]
 萬厯初總理河道侍郎萬恭與漕運都御史王宗沐
 議疏言黄河之汛與潮汐等三月清明水高數尺且
 不害運惟自五月至于九月為伏秋水多至數四高
 者丈餘此運船之所必避也使歳運從四月前盡過
 徐吕二洪而閘河先肅清以待事令不與怒河直則
 河豈能為之患哉故河臣能使河之安而不能使運
 之早漕臣能使運船之入閘而不能使運船之必早
 入河其權則在于各省之糧儲道矣宜督令江以南
[088-66b]
 各省糧儲趁早運輸巡按御史驗覈限四月前盡漕
 船過徐臣等得按程殿最之其三月過洪者以上勞
 叙四月者次之至五月者罰而過伏秋水漂流者重
 擬則為河亦所以為漕也奏可於是漕船不與河泛
 溢直而歳運畢如期抵京京未直平不翔踴如異時
 矣
[088-67a]


[088-68a]
  歳漕各省府𣲖數及各總船卒運數
 漕運歳額糧斛四百萬兑運三百三十萬石支運七
 十萬石成化八年該漕運都御史奏准將支運糧米
 就各水次領兑名為改兑漕司一向循守舊規均搭
 分𣲖軍船領兑運納除外河遮洋總下旗軍六千三
 百名運糧三十萬石内正兑二十四萬石改兑六萬
 石裏河南京等十一總旗軍一十一萬五百一名每
 軍一名額運止兑糧二十五石二斗九升二合惟北
[088-68b]
 𨽻總下每軍多運三升八合以盡畸零之數每淺船
 一隻旗軍十名共運正糧三百七石二斗耗在外前
 項官軍共分𣲖正兑糧三百六萬石改兑糧六十四
 萬石運赴京通二倉正兑者三七改兑者四六上納
 通前不失四百萬石之數正耗米之外照依有司地
 里逺近又出輕齎以備水陸脚價浙江江西湖廣最
 逺每石二斗六升折銀一錢五釐山東河南二省最
 近每石止出一斗六升折銀六分其改兑糧米原係
[088-69a]
 有司自運淮徐臨徳四倉上納官軍支運之數其正
 耗米浙江江西二省每石四斗二升江南各府三斗
 二升江北各府三斗七升山東河南二省一斗七升
 俱是本色原無折色輕齎京通二倉水陸脚價遞年
 於正兑輕齎内穵貼完納損正兑之有餘以補改兑
 之不足多寡適均不分南北通融領兑前項漕規俱
 經先朝文武大臣議處停當行之歳久則例已定
 自永樂年間開設裏河漕運以來定撥湖廣江西浙
[088-69b]
 江南京江南江北中都留守司衛所官軍一千二萬
 七千八百餘員名分為十二總歳運糧儲四百萬石
 于京通天津薊州等倉交納其江西湖廣浙江南直
 𨽻都司衛所官軍運糧由揚子大江至江北裏河由
 儀真揚州淮安邳徐濟寧東昌臨清徳州天津直抵
 通州等九衛皆𨽻漕運所轄者不過欲其程途接續
 制統聫絡便攢運也其直𨽻徳州天津通州等九衛
 又其臨近京師天下根本萬一天時亢旱邉務緩急
[088-70a]
 不同稍有不繼必須用此直𨽻官軍轉搬至京得以
 一時而集是北直𨽻通州等九衛之官軍尤重於迤
 南漕運衛所之官軍矣
  歳漕𣲖數運總論
 中古制國用悉賦畿内無有輸於千里之外者秦廢
 封建而漕運聿興其數亦視國之侈節以為盈縮焉
 漢初米不過數十萬石元封元年山東漕歳葢六百
 萬石昭帝元鳯二年詔减漕三萬石明年又詔勿漕
[088-70b]
 唐初亦不過數十萬石睿宗河南陜運一百八十萬
 石天寳歳水運二百五十萬石代宗時劉晏歳百一
 十萬石劉晏後寢减至季㢲復如之宋太平興國始
 置汴河歳運江淮秔米三百萬石大中祥符初至七
 百萬石此最登之數也景徳三年以李溥之請定制
 為六百萬石天聖間則又以吳耀卿言减五十萬石
 元漕三百餘萬石至我國朝歳運定例四百萬餘石
 載之歴代實為中制然其為攴為兑為改兑為本色
[088-71a]
 為折色或遇事變為减留為借撥為蠲免雖無定則
 而數則常盈焉
[088-72a]
 
 
 
 
 
 
 
 
[088-72b]
  漕運各倉總論
 漕之法莫善於轉般莫不善於直逹稽之於古漢漕
 關東山東之粟悉從渭而上故河東有糧倉涇倉榮
 陽有敖倉河南以東置漕舟五百艘則知東方諸郡
 其粟自逺而致者皆至三河交卸給節而入都矣迨
 後魏邸閣之法立厯代相因在唐則於水次有集津
 倉有洛口又有含嘉倉有河隂倉水通則隨近轉運
 否則暫寓以待以及江南之運積楊州汴河之運積
[088-73a]
 河隂河船之運積河中操舟便宜無有傾覆唐之運
 於斯為盛在宋東京之制度四方之運者謂之船般
 倉曰永豐曰通濟曰富國等凡十倉則受淮江所運
 謂之裏河曰永濟曰永富者受淮孟等州所運謂之
 西河曰廣濟等者受頴夀等州所運謂之河南曰廣
 積曰廣儲者則受漕濮所運謂之北河又置搬運倉
 于真楚泗三州而江南之船至三倉而止汴船轉輸
 京師故大中祥符間歳漕至七百萬石可謂極矣一
[088-73b]
 達直達久涉歳月奸費互作而委積𤼵運名浮于實
 遂啟邊人之亂元都幽燕變為海運而白河一道接
 運備至在河西則有倉十四通州則有倉十三河倉
 則十有七是皆重於轉般也我國家監於前代其漕
 運之敖倉在京通者則有總督大監戶部尚書或侍
 郎巡倉則有御史撥糧則有員外郎監收則有主事
 以至倉使攢典各有人焉所以統儲天下之粟以資
 國用也在淮徐臨徳者監收亦有大監亦有主事以
[088-74a]
 至倉使攢典亦各有人焉所以分儲天下之粟以待
 轉運也及後轉運變為兑運又變為長運至今其間
 因時便宜為軍民計者固周且審然竟疑於直達也
 議者謂轉運則民有往復出納之擾長運則軍有守
 淺阻凍之困利害蓋相當焉
  漕運考附/
 程頤曰禹貢冀州為帝都東西南三面距河他州貢
 賦皆以達河為止按禹貢所謂達于河即達京也然
[088-74b]
 叙水路于貢賦之後每州皆同亦後世漕運之法也
 但未明言其為漕耳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
 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國衆有饑色
 左傳晉薦饑乞糴于秦秦輸于晉自雍及綘相繼命
 曰汎舟之後吳城刋溝通江淮
 按汎舟以輸粟開渠以通糧道已見于春秋之世
 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輓粟起于黄腄瑯琊
[088-75a]
 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按飛輓始于秦葢由海道以入河也海運在秦時已
 有之
 漢興髙祖時漕運山東之粟以給中都官歳不過數
 十萬石
 李文時賈誼上疏曰天子都長安而以淮南東南邉
 為秦地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使
 逺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方百里中之而為都
[088-75b]
 輸將繇使逺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者不苦其繇繇
 者不傷其費故逺方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地欲自
 有之輸將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數十錢之費不輕
 而致也上之所得甚少下之所苦甚多也
 武帝時通西南夷滅朝鮮擊匈奴築衛朔方轉漕甚
 逺山東咸被其勞 武帝勞中國人漕中國粟以爭
 無用之地是以璀璨之珠而彈啁啾之雀也務虛名
 而受實害損有用之才而易無用之地豈盛徳事哉
[088-76a]
 鄭當時言關中運粟請引渭穿渠涇易漕度而渠下
 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此損漕省卒上以為然發
 卒穿渠以漕運大便利吕祖謙曰漢初中都所用者
 省漕運之法未講也鄭當時議開漕渠引渭入河葢
 縁是時用粟之多漕法不得不講
 宣帝時耿夀昌奏故事歳漕關東榖四百萬斛以給
 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糴三輔𢎞農河東上黨太原諸
 郡榖足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夀昌此議遇京
[088-76b]
 輔豐穰之歳亦可行之
 趙充國條留屯十二便其五曰至春省甲士卒循河
 湟漕榖至臨羌以威羌虜揚武折衝之具也
 充國此議遇歳豐稔邉方無事亦可行之
 光武北征命冦恂守河内收四百萬斛以給軍以輦
 車驪駕轉輸不絶諸葛亮在蜀勸農講武作木牛流
 馬運米集斜谷口邸閤息民休士三十年而後用之
 後魏於水運之次隨便置倉每軍國有須應機漕引
[088-77a]
 此法亦/民便
 隋文帝以倉廪上虚議為水旱之備詔于蒲陜等十
 三州募運米丁又各置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
 之粟以給京師
 隋制凡經過之處以丁夫遞運要害之處置倉塲收
 貯次第運之以至京師運丁得以畨休而不久勞漕
 船得以回轉而不長運且所漕之粟亦得以隨宜措
 置而或發或留也
[088-77b]
 唐都關中歳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時用物有節而
 易贍水陸漕運不過二十萬石
 𤣥宗時裴耀卿請于河口置倉有武牢洛口等名使
 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諸倉節
 級轉運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於倉以待不滯比于
 曠年長運利便一倍有餘在當時未行又請罷陸運
 而置倉于河口凡三歳漕七百萬石
 代宗時劉晏掌漕事故時陸運斗米費錢十九晏命
[088-78a]
 囊米而載减錢十五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渭江南
 之運積楊州汴河之運積河隂河船之運積渭口渭
 船之運入太倉歳轉粟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
 宋定都于汴漕運之法分為四路東南之粟自淮入
 汴至京師陜西之粟自黄河入汴至京師陳蔡之粟
 自關河即恵/民河入汴至京師山東之粟歴漕濟及鄆入
 五丈渠至京師四河惟汴最重
 漢唐建都于關中漢漕仰於山東唐漕仰於江淮其
[088-78b]
 運道所經止於河渭一路宋都汴梁四衝八達之地
 故其運道所至凡四路
 宋歳漕東南米麥六萬斛漕運以儲積為本故置轉
 般倉于真今儀/真今淮/安今泗/州三州以發運官董之
 江南之船輸米至三倉卸納即載官鹽以歸舟還其
 郡卒還其家汴船詣轉般倉漕米輸京師三倉有數
 年之備
 按宋人以東南六路之粟載于轉般之倉江船之入
[088-79a]
 至此而止無留滯也汴船之出至此而發無覆溺也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江豈非良法歟竊以宋人都
 汴漕運比漢唐為便易前代所運之夫皆是民丁惟
 今朝則以兵運前代所運之粟皆是轉遞惟今朝則
 是長運唐宋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
 日江湖之船各逺自嶺北湖南直達于京師唐宋之
 漕卒猶有畨休今則歳歳不易矣宋人又有載鹽之
 利今之漕卒比之宋人其勞百倍一歳之間大半在
[088-79b]
 途無室家之樂有風波之險洪牐之停留舳艫之衝
 激隂雨則慮浥漏淺澁則費推移沿途為將領之科
 索上倉為官攢之留難及其回家之日席未暇煖而
 文移又催以兑糧矣運糧士卒其勞苦萬狀有如此
 者伏乞推行宋人轉船載鹽之法于今日少寛士卒
 之一分寛一分則受一分賜矣况其所賜非止一分
 哉
 按沙河即今淮安府板牐至新莊口一帶是也
[088-80a]
 本朝永樂十三年平江伯陳瑄因運舟沂淮險惡乃
 尋宋劉璠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喬惟嶽繼自楚
 州之至淮隂故道於是開清江浦五十餘里置四牐
 以通漕又於沿江一帶增堰以防走泄蓄水以資灌
 注引泉以備亁涸至今/為利今日運道自儀真直抵潞河
 其間最險者有二所高郵湖隄及徐吕二洪是也然
 二洪之險地也地有定形人可以用其力湖隄之險
 天也天無常變雖若非人力可為然人力勝天亦有
[088-80b]
 此理惟今高郵之湖南起杭家觜北至張家溝共三
 十餘里唐李吉甫為淮南節渡使始于湖之東亘南
 北築平津堰以防水患即今/牽路在宋時又有斗門水牐
 本朝洪武九年知州趙原者始甃以甎永樂十九年
 加以甎之大者景泰五年又護以木樁實以甎土以
 備風浪舟楫往來方其天色晴霽風恬浪靜如行鏡
 中一遇西風驟起波濤洶湧人物淪亡不可勝計建
 議者往往欲于舊隄之外湖泊之傍别為長隄一帶
[088-81a]
 約去舊隄一二十丈下覆鐵釡以定其基旁樹木樁
 以固其勢就浚其巾之土以實之用甎色砌一如舊
 隄其中舊有减水牐三座就用改作通水橋洞引湖
 水于内以行舟楫仍于外隄造减水牐以節水勢如
 此則人力足以勝天省官物之失陷免人物之死亡
 為利實亦不小
 元史食貨志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逺而百司庶府之
 繁衞士編民之衆無不仰給于江南自伯顔獻海運
[088-81b]
 之言而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葢至于京師者歳
 至三百餘萬石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
 一代良法歟
 按海運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轉東吳粳稻以
 給幽燕以給邉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國則始於元
 焉考元史論海運有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
 富又云海運視河漕之數所得葢多故終元之世海
 運不廢作元史者皆國初史臣生長勝國習見海運
[088-82a]
 之利所言非無徵者我朝洪武三十年海運糧七十
 萬石給遼東軍餉永樂初海運七十萬石至北京至
 十三年㑹通河通利始罷海運竊以自古漕運所從
 之道有三曰陸曰河曰海陸運以車水運以舟所運
 有多寡所費有繁省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
 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今漕河通利歳運充積固
 無資於海運也然㑹河一河譬則人身之咽喉也一
 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禍請于未事之先而為意
[088-82b]
 外之慮尋元人海運之故道别通海運一路與河漕
 並行江西湖廣江東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東西瀕
 海一帶由海道運使人習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滯
 塞此不來而彼來亦思患預防之先計也夫海運之
 利以其放洋而其險也亦以其放洋今日欲避放洋
 之害宜預遣習知海道者起自蘇州劉家港訪問傍
 海居民漁斤竈丁逐一次第蹈視泊舟港㲼沙石多
 寡洲渚逺近丘曲為之設法圖畫具本以防傍海通
[088-83a]
 運之法是亦良法且元史載海運自至元二十年始
 至天厯二年止備載歳運所至之數以見其所失不
 無意也竊恐今日河運之糧每年所失不止此數况
 海運無剥淺之費無挨次之守而國家亦有水戰之
 備可以制服朝鮮安南邉海之夷誠萬世之利也至
 元時韓仲暉等言自安民山開河北至臨清凡二百
 五十里引汶絶濟直屬漳御建閘三十有一度高低
 分逺近以節蓄洩賜名㑹通河
[088-83b]
 按㑹通河之名始此至我朝洪武二十四年㑹河淤
 往來者悉由陸以至徳州下河永樂初肇造北京糧
 道由江入淮由淮入黄河運至陽武由陸運水運至
 北京厥後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因州夫遞運之難請
 開㑹通河朝命工部尚書宋禮發丁夫疏鑿以復故
 道又命刑部侍郎金純開黄河故道分水以益漕河
 自是始罷海運專事河運葢永樂十三年也明年平
 江伯陳瑄又請濬淮安莊牐一帶沙河自淮以北沿
[088-84a]
 立淺舖築牽路樹柳木穿井泉于是漕法通便噫元
 之為此河河成而不盡以通漕葢天假元人之力以
 為我朝之用也
 又按歴代建都于西北者皆仰給東南之漕都長安
 者阻關陜之險漕運極難所以資於江淮渭河都洛
 陽汴梁者兼資汴洛汝蔡而已惟我朝建都幽燕東
 至於海西暨於河南盡於江北至大募水涓滴皆為
 我國家用其功最鉅者其運河由江而入䢴溝繇淮
[088-84b]
 而度上清口經徐吕二洪沂沁泗水至濟寧居運道
 之中所謂天井牐者即元史所謂㑹源牐也諸水畢
 㑹于此而分流於北此葢居南京之間南北中分之
 處通議諸牐天井居其中臨清總其㑹居中者如人
 身之有腰脊也總㑹如人身之有咽喉腰脊損則四
 支莫運咽喉閉則五臟不通濟寧居腹裏之地而多
 有旁出之途臨清乃㑹通河之極處漕路之要害也
 東控青齊北臨燕趙且去邉關不逺疾馳之騎不浹
[088-85a]
 旬可到為國家深長之思者請跨河為城兩際各為
 水門以通舟楫而包圍巨牐在于其中設官以司啟
 閉屯兵以為防守亦思患預防之一事也
 凡漕運事宜詳具漕河圖後但河之淤決不常或有
 為陸運海運之説以備不虞是或一道也併採録之
  陸運附/
 陸運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
 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負米
[088-85b]
 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記人不息肩米不着地
 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行一十四
 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給米一斗
 可供二萬人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
  海運附詳/已後海運圖後
 今浙福海船雖極逺畨皆能通至京師或不難也松
 江與太倉通泰州俱有沙船淮安有海雕船常由海
 以至山東寧海縣賈米離天津不逺若以南京等總
[088-86a]
 缺船衛分坐兑松江太倉等處近海糧米者求的當
 船户厚與雇值量運三四萬石歳一行之使海舟漸
 熟可為日後之備或可行也
 
 
 
 
 
[088-86b]
 
 
 
 
 
 
 
 圖書編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