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十一
             明 章潢 撰
  學詩叙
 小子何莫學夫詩嘗荘誦斯言未嘗不三復而動予
 衷也且日不學詩無以言曰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
 面而立也小子于詩學之有年矣何面牆如故耶盖
 風雅頌賦比興各有體雅之大小風雅之正變均之
[011-1b]
 乎有體也雖其本無邪之心以達諸言者一也而體
 各不同故夫子删詩俾雅頌各得其所也今識其體
 者誰與日用間人孰無言即風雅變體且未之脗合
 又何有于二南歟此學詩多識學詩原體所由述也
 惟其識其體然後乃知一言以蔽之只在思無邪是
 故閑邪以存誠修詞以立誠體立用行各有攸當庻
 不負聖人學詩之教矣
[011-2a]
 
 
 
 
 
 
 
 
[011-2b]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故
 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成夫
 婦訓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曰
 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
 上主文而譎諌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雅
 作矣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
 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係一人之本謂之
[011-3a]
 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
 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大雅焉有小雅焉
 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
 始詩之至也
 史記曰闗睢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所謂四始也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
 徳中和祇/庸孝友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廵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011-3b]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
 以怨邇之事父逺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
 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程頤曰周南召南如乾坤二南之詩盖聖人取之以
[011-4a]
 為天下國家之法使邦國鄉人皆得歌咏之也有天
 下國家者未有不自齊家始故先言后妃次言夫人
 又次言大夫妻而古人有能修之身以化在位者文
 王是也故繼之以文王之詩又曰學者不可不看詩
 看詩使人長一格
 張載曰置心平易然後可以言詩涵泳從容則忽不
 自知而自解頤矣
 謝良佐曰君子之于詩非徒誦其言又將以考其情
[011-4b]
 性又將以考先王之澤
 游酢曰學詩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如觀天保之詩
 則君臣之義修矣觀常棣之詩則兄弟之愛篤矣觀
 伐木之詩則朋友之交親矣觀闗睢鵲巢之風則夫
 婦之經正矣昔王裒有至性而子弟至于廢蓼莪則
 詩興發善心于此可見矣
 朱子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
 之于雅以大其規和之于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
[011-5a]
 㫖也于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咏以昌之
 涵濡以體之察之性情隠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
 始則修身及家均平天下之道得之于此矣
 孔子雅言詩曰興於詩曰不學詩無以言小子何莫
 學夫詩詩誠不可以不學也然誦詩三百不足以致
 用詩亦未易學也學之當何如亦惟取法孔子而已
 矣即如詩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
 徳孔子誦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
[011-5b]
 民之秉彛也故好是懿徳只轉換二三字而性情之
 道了然矣詩云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誦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
 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只提醒一語而治國家之
 道了然矣此孔子所以善說詩孟子所以願學孔子
 而說詩亦以此為凖繩也但一則曰知道二則曰知
 道三百篇豈只此二詩為知道哉欲求知道之㫖豈
 徒區區于名物之訓釋而不思以意逆其志哉大抵
[011-6a]
 賦比興風雅頌雖各不同其發乎性情止乎禮義知
 道則一而已觀周召之告君也七月章惓惓于蠶桑
 稼穡之艱難卷阿章諄諄于馮翼孝徳之引翼成王
 所以興起于善而夙夜基命宥宻盖以此也故甘棠
 之愛九罭之留一皆人心不容自己者即此推之君
 之燕臣也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臣之答君也曰天
 保定爾俾爾戩穀臣之戒君也曰敬之敬之天惟顯
 思命不易哉君之答臣也曰學有緝熙于光明弼時
[011-6b]
 仔肩示我顯徳行君之於農也曰我田既臧農夫之
 慶農之答君也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下之感應
 㨗于影響一皆真心之見乎詞也今讀緇衣隰桑即
 知其好賢之誠讀巷伯何人斯即知其惡惡之切讀
 伐檀衡門即知其守己之正讀宛丘株林即知其行
 己之邪讀采采芣苢即知其太平之樂讀彼黍離離
 即知其東遷之憂讀魚麗南山蓼蕭湛露即知周之
 所以盛讀民勞板蕩苕之華何草不黄即知周之所
[011-7a]
 以衰讀車攻吉日雲漢庭燎即知宣王之所以中興
 讀祈父黄鳥我行其野即知宣王之所以終怠此其
 感發懲創一諷詠即得之矣雖意之所指或不齊孰
 非知道之言乎至于饗祀朝㑹則歴舉先祖之徳如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
 帝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羡誕先登于岸帝謂
 文王予懐明徳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徳
[011-7b]
 之純所以形容其心神者至矣故凡上而后稷公劉
 太王王季下而武王成康各舉其實以昭示後裔而
 子孫臣工得與聞于朝廷之間有不感發興起者哉
 是故不特抑抑威儀維徳之隅與賔筵淇澳之咏可
 以為知道也甚至兵旅之興有嚴有翼既敬既戒一
 皆自其徳心而充廣之耳若夫里巷之歌謠則一出
 于婦人女子之口在汝墳乃曰王室如燬雖則如燬
 父母孔邇在雄雉乃曰百爾君子不知徳行不忮不
[011-8a]
 求何用不臧在雞鳴之婦乃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
 贈之然猶處其常也如柏舟緑衣燕燕終風以及白
 華之雅一則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一則曰我思古
 人實獲我心所以至今讀之猶足以動人也道在人
 心一觸之而即興秉彛好徳同焉故也孔子謂思無
 邪之一言足以蔽三百篇之㫖兹可黙㑹矣雖然古
 天子廵狩列國必命太史陳詩以觀政謂治道風俗
 所攸闗也迨詩變而騷猶為近古至漢魏而下㸃綴
[011-8b]
 敲推可謂工矣然發乎性情止乎義禮謂之知道則
 槩乎未之聞也詩不足以興何以詩為哉
  詩大㫖
 學易莫要于玩象學詩莫要于辨體象者何隂陽竒
 偶爻位是也象明而六十四卦了然矣體者何風賦
 比興雅頌是也體明而三百篇了然矣是詩之有體
 與易之有象同而體定于未删之先與象定于未畫
 之先亦同也奈何有畫之後猶不明夫所畫之象既
[011-9a]
 删之後猶不辨乎删定之體伏羲何必於畫孔子何
 事於删乎豈詩之外别有所謂體乎哉天無别體日
 月星辰即天之體也茍于日也月也星與辰也諸體
 不辨何以仰觀于天之文地無别體水山土石即地
 之體也茍于水也山也土與石也諸體不辨何以俯
 察乎地之理人無别體首腹股肱即人之體也茍于
 首也腹也股與肱也諸體不辨何以中盡乎人之道
 昔人以風雅頌為三經賦興比為三緯經緯雖分體
[011-9b]
 則一耳但賦也興也比也各一其義亦各一其體或
 一章而三義具備體則不殊或賦以直述其事而中
 寓興意或比與興雖各别以之為比即以之為興亦
 于經之體無與也此所以為經中之緯也若夫風不
 可為雅小雅不可為大雅而雅不可以為頌正風不
 可以為變風二雅三頌正變亦然非真識其體如蒼
 素不可淆如絲竹不可混則各任意識註述篇章藝
 工理昌反沉滅其本㫖尊雅而卑風者謂雅可降而
[011-10a]
 為風貴正而賤變者謂變非盛時所有此以國異王
 侯地異朝野世異盛衰自生分别心而於本然之體
 則茫乎其未之識也故意本委婉每認比興以為賦
 詞本假托毎認質言以為真或以鄙䙝之詞釋其深
 邃之意或于忠臣義士之諷刺指為淫慝邪僻之歌
 謠詩之晦塞可勝慨哉然非古人混六義為一途而
 莫之講也由辨體不清則詮義不澈孔子謂雅頌各
 得其所若有意以升降之矣豈知體裁一定聖人刪
[011-10b]
 之次之特去其無意義者存其有關風教者一切咸
 據體以分别而次第之耳雖欲于體外加以毫髪意
 見不可得也是故風雅頌無卑高也賦興比無淺深
 也正變無關于隆替也得其體則六義炳炳如仰天
 俯地近取諸身色色信其本來而已矣况諸書皆假
 言以闡明其理義詩獨隨聲以宣洩其性靈其體固
 别于聲響節奏之間其情則起于諷咏音律之外學
 詩者于詞外見意則意味津津乎其無窮若先執理
[011-11a]
 以解文則性情反為義理所拘不能洒然于歌詠之
 表矣潢鄙人也敢自以為識體乎哉但學詩乆之知
 有體之當辨也迺敢僭妄陳述辨體一端以為學詩
 之指南云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即
 大序所謂詩有六義是也程子曰國風大小雅三頌
 詩之名也六義詩之義也一篇之中有備六體者有
 數義者又曰學詩而不分六義豈能知詩之體也可
[011-11b]
 見體即義之所由辨也何也風雅頌各有體不可混
 也但風非無雅雅非無頌又風雅頌正變所由分也
 茍不能先辨其體何以俾風雅頌各得其所
 古人于六義先風即次賦比興者何盖賦比興雖風
 雅頌所通用然首之以國風而三緯即備于國風中
 焉如關睢首篇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賦之義也關
 雎荇菜皆因物起興雎鳩之和鳴荇菜之柔順則又
 取之以為比也此三緯所以即次乎風而先雅頌之
[011-12a]
 意也
 六義先風而風之義何居大序曰風者風也教也風
 以動之教以化之又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
 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是也
 朱子曰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謡之詩
 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
 感人如物因風之動而有聲而其聲又足以動物也
 是以諸侯采之以貢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於樂官
[011-12b]
 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皆是
 也然未盡其義也盖風乃天地隂陽之氣鼔動萬彚
 無所不被無所不入而各國之風土不齊則各國之
 風氣不一故各國之風化因之善者矯其偏而歸之
 中不善者循其流習而莫之返也記曰鄭聲好濫淫
 志衛音促數煩志齊音傲僻驕志是列國之音亦不
 同天子廵狩列國太史陳詩以觀民風者此也但列
 國之風化不齊聲氣不類而體則一焉是故風之體
[011-13a]
 輕揚和婉微諷譎諌托物而不着于物指事而不滯
 于事義雖寓於音律之間意嘗超于言詞之表雖使
 人興起而人不自覺如參差荇菜與樛木螽斯之三
 叠如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母也天只不諒人
 只重複咏之如麟趾三章止更易子姓族數字而咏
 嘆不已皆風之類也若夫碩人一篇正是稱美衛荘
 姜中間止㸃出衛侯之妻一句而不見答于衛荘公
 全不說出猗嗟一篇全是稱美魯荘公中間止㸃出
[011-13b]
 展我甥兮一句而不能防閑其母亦不說出美中含
 刺之意却在言外風之體率類此
 國風不曰正風而曰周南召南果文王之化自北而
 南之謂乎盖江漢汝墳不足以盡南國所選之詩亦
 不應止此二篇已也盖南為離明之正方故風為太
 和之正氣取其長養萬物而不傷也子謂伯魚曰女
 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
 而立也與又曰不學詩無以言茍不知二南之體則
[011-14a]
 言之出也不失之發露則失之廹切内則傷己外則
 傷人真有一歩不可行者况于修齊治平之道哉惟
 詩之在二南者渾融含蓄委婉舒徐本之以平易之
 心出之以温柔之氣如南風之觸物而物皆暢茂凢
 人之聴其言者不覺其入之深而咸化育于其中也
 試舉一二証之即一螽斯可以詠歌后妃之徳即一
 甘棠可以形容召伯之仁即兎罝麟趾羔羊騶虞中
 間止移易數字而咏歎不已雖不直言其所以而意
[011-14b]
 自涵藴於其中此二南所以為正音也知二南之體
 則知正風之義矣否則漢廣行露摽梅野有死麕本
 因不識其諷諭乃又從而為之詞是于面牆者加桎
 梏也不深負聖人諄切之教耶
 南體裁不長而咏歎不已渾含不露而意趣躍然誦
 其言而其所未言者令人玩味之不忍釋紬繹之而
 其義愈無窮也學詩者學二南以立言則終日言而
 人不厭聴雖片言亦可以悟人也否則其如朔風之
[011-15a]
 栗烈何變風云者果如孔氏所謂王道衰諸侯有變
 風王道成諸侯有正風王道明盛政出一人諸侯不
 得有風王道既衰政出諸侯故各從其國有美刺之
 别也據其所云則有道之世天下不宜有風又何為
 黍離降為國風也盖惟以時之盛衰論正變既不識
 體之正又何有于體之變耶不知變者詩之體變乎
 正非世之隆變而汚也惟以其時之汚隆論正變故
 何彼穠矣在二南者必欲改平王為文王曽不思七
[011-15b]
 月篇非成王周公之盛時乎且謂居變風之末見變
 之可正也今取七月置之二南即可以為正風乎盖
 體合乎正者雖衰世所作不得不歸之于二南體異
 乎正者雖盛時聖人之所作不得不歸之于變風是
 正變各以體分亦非以正變評品詩之高下也知風
 以南長養萬物為正則凢各方稍異乎正南者即為
 變風可見正南一出于和柔餘風未免渉于勁直也
 試即柏舟為變風之首者觀之我心匪石六句此雅
[011-16a]
 體也風中雜有雅體謂之為正南可乎茍此詩作于
 成康之時即欲類歸二南可乎辨體之正變者辨乎
 此而已矣
 賦之義云何鄭氏周禮注曰賦之言鋪直鋪陳善惡
 程子曰賦者敷陳其事如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是也
 又曰賦者詠述其事如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
 茇是也吕東萊曰賦叙事之由以盡其情状朱子曰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皆是也然而未盡也
[011-16b]
 如關雎興也下文窈窕二句非賦之謂乎甘棠賦也
 蔽芾二字非比之意乎葛覃首章本是直陳其事而
 中涵許多興味便是興之意義君子于役萹雞棲于
 塒羊牛下來又是賦中覩物興思不可確然執定一
 賦字以盡一篇一章之大㫖
 比之義云何鄭司農周禮注曰比者比方於物程子
 曰以物相比狼䟦其胡載㚄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几
 几是也又曰比者直比之蛾眉瓠犀温其如玉之類
[011-17a]
 是也朱子曰比者以物為比而不正言其事又曰比
 方有兩例有繼所比而言其事者有全不言其事者
 皆是也亦未盡也或興中含有比意如下泉之類或
 如習習谷風在風以為比在雅以為興者如北門北
 風皆賦其事以為比又不可不觸類而伸之也
 興之義云何孔氏曰興者起也程子曰因物而起興
 闗關雎鳩瞻彼淇澳之類是也朱子曰興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詞也然有兩例有以所興為義者
[011-17b]
 則以下句形容上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實
 有全不取義則但取一二字而已要之上句常虚下
 句常實之例則同也皆是也亦未盡也如卷耳桃夭
 草蟲皆即所賦以為興而又有興兼比與賦者伐木
 鳥鳴則既興而又興也須玩味乆之自得其不盡之
 意不可便以為無取義也國風用比興最多美刺雖
 殊亦多諷意盖言之風謂之諷含而不露婉而不廹
 故也如漢廣之游女野有死麕之有女懐春皆托言
[011-18a]
 以致諷如谷風與氓皆假棄婦之詞以致怨而非實
 言也且其寓意於物如誦關雎便知為夫婦誦螽斯
 便知為子孫誦桃夭便知為婚姻誦蝃蝀便知為刺
 淫誦相鼠便知為刺無禮之類由古人明庻物察人
 倫故比興皆不移易後人倫物俱昧凡其所托諷者
 一切不探其微反指為無意義良可羞也若雅與頌
 則比興漸少矣如小雅八十篇用比興者尚四十六
 篇大雅三十一篇用比興者止八篇頌總四十篇用
[011-18b]
 比興者止四篇盖小雅得風體最多大雅與頌則多
 質言故鮮諷諭之詞矣
 雅之義云何大序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興廢
 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程子曰雅者陳
 其正理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徳
 是也朱子曰小雅燕饗之樂也大雅朝㑹之樂受釐
 陳戒之詞也論雅之義備是也然以政之小大燕饗
 朝㑹分屬其亦未識小大雅之體乎彼鹿鳴天保君
[011-19a]
 臣上下之交孚常棣伐木蓼莪白華乃父子兄弟夫
 婦朋友之恩義倫孰有大于斯者乎湛露彤弓之燕
 饗采薇出車之兵戎楚茨信南山之田事政孰有大
 于斯者乎謂小雅為政之小與燕饗之樂果足以該
 小雅否也鳬鷖既醉之燕禮未必大於魚麗嘉魚江
 漢常武之征伐未必大于六月采芑安見其為政之
 大乎又安見其為朝㑹受釐陳戒與小雅異也不知
 雅體較之于風則整肅而顯明較之于頌則昌大而
[011-19b]
 肆達惟彛倫政事之間尚有諷諭之意皆小雅之體
 也天人應感之際一皆性命道徳之精皆大雅之體
 也其中或近于風與頌者則又為小大雅之變體也
 小雅未嘗無朝㑹大雅未嘗無燕饗小大雅之正變
 無所與于時世之盛衰要在辨其體而小大雅正變
 之義俱不待言矣
 頌之義云何大序曰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於神明者也吕氏曰頌者美之詞也無所諷議果
[011-20a]
 足以盡頌之義乎未也盖頌有頌之體其詞則簡其
 義味則雋永而不盡也如天作與雅之綿均之美太
 王也清廟維天之命與雅之文王均之美文王也酌
 桓與雅之下武均之美武王也試取而同誦之同乎
 否乎盖雅之詞俱昌大在頌何其約而盡也頌之體
 于是乎可識矣敬之小毖雖非告成功而謂之為雅
 可乎哉魯之有駜泮水則近乎風閟宫與商之伍篇
 則皆近乎雅而其體則頌也故謂為變頌也亦宜周
[011-20b]
 自文王初婚至陳靈公上下五七百年其所存詩各
 國多者二三十篇少者數篇而已說詩者每牽扯于
 數十年間或有歸諸一二人焉如變小雅盡指為平
 王幽王時詩何謂也司馬遷謂太師蔵詩三千餘篇
 孔子删之存三百餘篇止十之一也盖亦存其可以
 垂世立教者皆綱常道義風教之所係也即孔子所
 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是矣若不辨體且
 曰其中雜有淫僻悖亂之詩在焉不大悖孔子删詩
[011-21a]
 之㫖乎詩聲教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性情心術之
 微悉寓于聲歌咏歎之表言若有限意則無窮也讀
 詩者先自和夷其性情于以仰窺其志從容吟哦優
 游諷詠玩而味之乆當自得之也盖其中間有言近
 而指逺者亦有言隠而指近者總不可以廹狹心神
 索之不可以道理格局拘之也噫賜商可與言詩其
 成法具在也否則誦詩三百雖多亦奚以為
 善說詩者固不可以辭害意亦可因辭以㑹意但詞
[011-21b]
 有限意無窮也法語之言小雅之謂也㢲語之言二
 南之謂也一部論語其周南召南之體乎
 發乎情止乎禮義三百篇皆然大約風多主乎情小
 雅多主乎事大雅多主乎理頌多主乎徳非謂大雅
 之遺徳小雅之無情然小雅則情寓于一事之中大
 雅則徳見于一篇之内各就其多者見之也
 仲尼于詩三百蔽以思無邪一言則凢有邪思者必
 其所删而所存必無邪思也明矣故惓惓以學詩勉
[011-22a]
 二三子而雅言詩也然及門諸賢獨商賜可與言詩
 曰起予曰告往知來謂其得意言外不滯泥于文辭
 間耳孟子亦曰善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然則學詩者又可尋文泥句逐
 字解義云乎哉盖詩之為教性隨物感聲逐意宣或
 寓言多質言寡或假此形彼或微露其意不竟其辭
 縱文辭偶同美刺逈别要在悠游涵泳以我心神契
 古人意趣而超然朗悟懸解斯可也是故各經皆循
[011-22b]
 文探理惟詩則言外傳心若一逐字句則滯象迷真
 體且莫辨又奚有于興觀羣怨哉
[011-23a]
 
 
 
 
 
 
 
 
[011-23b]
  風雅頌
 詩各有體也聖人删詩謂之風謂之雅謂之頌者直
 古人作詩之體耳得其所以為風雅頌之體可與言
 詩矣或以為天子諸侯之辨者豈深于詩者哉何以
 謂之風也風之體多重複咏嘆輕婉淺淡况百里不
 同風而出于民俗之歌謠者雖各發于性情而各土
 之音因以異各國之風亦因以見也何以謂之雅也
 雅之體多正大整肅雖或各言其情而終非輕婉之
[011-24a]
 辭矣何以謂之頌也頌之體多荘嚴恭敬于以發君
 徳之淵微揚祖先之勲烈云爾如後世之作詩者有
 律有古有歌有引體製不同而名亦異也自風之體
 觀之大率三章四章一章之中每每數句而詞多重
 複既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
 曰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既曰葛
 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又曰葛之覃兮施于中
 谷維葉莫莫樛木三章四十有八字惟六字不同螽
[011-24b]
 斯三章三十有九字惟十二字不同芣苢三章四十
 有八字亦惟六字不同甚者殷其靁三章七十有二
 字惟六字不同北風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黍
 離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三章皆重
 言之麟之趾三章三十三字而實字止九字耳以此
 觀風之體多類此盖以數字咏嘆成章一歌咏之間
 風之有聲其感人最易入也若雅之正大整肅則異
 乎風焉然而有大雅小雅之别者以小雅之所咏者
[011-25a]
 雅則雅矣大率多述其事道其情猶未若大雅之渾
 涵也如云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云上天之載無聲
 無臭云予懐明徳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
 知順帝之則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
 懿徳若此之類涵蓄淵邃此其大雅為何如也此觀
 雅之小大而其體裁自殊果惟在于燕饗朝㑹之别
 乎雖大小雅多道乎人君政事之得失然猶有美有
 刺而頌則無有諷刺要皆鋪張其功徳焉今試以風
[011-25b]
 之體與雅頌之體詳觀之然後知聖人辨小大之意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聖
 人未反魯之先風雅頌之混淆也非一日矣彼序詩
 者乃以言謂之風言天下之事謂之雅政有大小故
 有小雅大雅頌則以其成功告於神明後儒又以風
 為被上之化小雅為宴饗之樂大雅為朝㑹之樂頌
 為宗廟之樂其果然與夫既以風為諸侯矣乃以周
 南為王者之風后妃之徳何耶若謂文王在當時尚
[011-26a]
 為諸侯故謂之風而豳詩為成王之詩周公之事亦
 列之風何耶况聖人既降黍離為國風矣而豳詩列
 于國風不謂之降又何耶夫既以小雅蓼蕭為澤及
 四海湛露為燕諸侯六月采芑為南征北伐是王者
 之政莫此為大而小雅果為政之小乎吾不知常武
 之征伐何以大于六月卷阿之求賢何以加于鹿鳴
 采薇出車何為燕享既醉鳬鷖何為專于㑹朝也頌
 謂其稱君之功徳則有然矣若謂專于宗廟告神明
[011-26b]
 焉則閔予小子敬之小毖何有於神明之告載芟良
 耜何與于宗廟之樂也况類而通之七月之詩不有
 類于雅乎而其體則風也瓠葉鳬鷖不有類於風乎
 而其體則雅也泮水不有類于雅有駜不有類于風
 乎而其體則頌也審如是也王國侯國各有風天子
 諸侯各有頌周平王詩列于國風不害為天子之尊
 魯僖詩列于頌不失為諸侯之卑彼謂聖人降王國
 尊諸侯者陋亦甚矣嘗自衛武公一人觀之淇澳列
[011-27a]
 諸風固諸侯也賔筵列之小雅抑列之大雅果以諸
 侯為政王朝是以列諸雅與若不論其體裁則以淇
 澳列之雅賔筵與抑列之風亦無别與以抑而置之
 小雅以賔筵而置之大雅果以政而分之與噫今田
 夫野婦皆能為鄉土之歌是即古風之遺體也唐人
 作平淮夷雅漢人作聖主得賢臣頌之類是即古雅
 頌之遺體也何獨于古詩之體裁無所辨哉
  國風
[011-27b]
 天地嘘育萬物莫疾乎風所以節宣隂陽之氣而萬
 物之生機頼之以宣暢也然吹萬不同一皆隨其竅
 之所感而聲亦因以異焉是本之氣而形之聲氣和
 則聲徐氣勁則聲肅和則物觸之欣欣向榮勁則物
 觸之而撓折者多矣其機如此然率土之濵各方風
 氣異齊人之聲亦因之知風之自其風俗成于下其
 風化則本乎上也故曰君子之徳風上有好者下必
 有甚焉者矣易地上有風觀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教
[011-28a]
 古者天子廵狩列國太史陳詩以觀民風觀此也詩
 三百篇曰風曰雅曰頌所以列國之風亦區以别焉
 觀風者觀乎此而列國之教化習俗昭然于聲歌之
 表矣或曰自二南至豳均之為國風也周召獨謂之
 南子以南為樂章取證以雅以南之詩記亦曰胥鼓
 南信有然者但以二南為正風列國為變風古人豈
 無意義而云然哉盖八方一也而獨以南為正由北
 高南下天之象也北幽南明天之氣也位北向離君
[011-28b]
 之體也孔子曰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知八方以南面
 為正則八風一也獨以南風為正可推矣知南為正
 風則列國為變風可推矣且八方各一其地八風各
 一其時故舜獨以解愠歸諸南風之薫以阜財歸諸
 南風之時惟時乎正夏天地太和萬籟俱暢隂陽之
 氣有發生而無肅殺故八方均之為風獨以南為正
 也試誦二南其體皆優柔委婉含蓄不露猶之乎南
 風鼔盪庻類靡不蕃殖故孔子謂關雎樂不淫哀不
[011-29a]
 傷亦此意也類觀各篇盖莫不然可見同一國風而
 周召二十五章獨謂之南不于天地正風之義而有
 取于南哉若夫柏舟緑衣以後未免廹切不平發揚
 太過凢所美刺多直言之雖非後世詞家怨讟誇毗
 呌號者比殆不若二南之渾厚無迹令人得意言外
 其入人為尤深矣猶五諫均之為忠也二南比諷諫
 列國比之直諌譎諌未若諷之猶善也深于風體者
 其正變當自得之然則知風之正變凡大小雅之含
[011-29b]
 蓄而和婉者必正體也發露而質直者必變體也况
 正變一以體言則雖一人之歌咏亦自有風雅正變不
 齊者在也故朝堂之上未嘗無風閭巷之間未嘗無
 雅雖盛時未嘗無風雅之變雖衰世未嘗無風雅之
 正也豳詩七月似雅而實風都人士何草不黄似風
 而實雅者不即此可推矣乎真知二南正風為三百
 篇之首則正以啓其端變以盡其賾如易首乾坤二
 卦而諸卦皆易卦之變體書首堯舜二典而誓誥皆
[011-30a]
 書典之變體禮首曲禮二篇而檀弓曾子問皆經曲
 之變體又可推矣雖然正變固各一其體要皆此心
 真機所發洩也惟其一出于人心自然之天機故雖
 閭巷婦人女子所歌謠與帝王典謨並傳萬世足以
 風動人心無窮盡焉但八風皆能動物尤莫善於南
 風之和列國之詩皆可觀風尤莫善于南樂之詩章
 有正必有變凡風氣風化風俗在天在人在上在下
 一也奈何誦詩三百不識南樂之名義謂周南召南
[011-30b]
 為王化自北而南謂胥鼔南為南夷之樂又惡足與
 語國風之正變
  小大雅
 問詩有小大雅之分果政之小者為小雅政之大者
 為大雅與抑小雅為燕享之樂大雅為受釐陳戒之
 詞與曰均之未盡也盖朝廷燕享無非祭祀兵農之
 舉政孰有大於此者觀鹿鳴天保之類固謂為政之
 小矣行葦鳬鷖既醉謂非燕享樂歌可乎哉盖雅者
[011-31a]
 政也均之為政矣而小大分焉如鹿鳴之乞言皇華
 之遣使天保之答君采薇之遣戍與夫常棣伐木白
 華之于兄弟朋友夫婦要皆事體之正大而章著于
 倫物間者若大雅則一皆天人性命之奥而有未易
 窺測者矣故不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則曰文王陟
 降在帝左右不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曰明明在
 下赫赫在上不曰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則曰上帝臨
 汝無貳爾心不曰無然畔援無然歆羡誕先登于岸
[011-31b]
 則曰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不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則曰天生蒸民
 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徳要皆天人交際之間
 其義至精至粹大雅所以異于小雅者此也是故賔
 筵與抑同一衛武詩也在抑則曰抑抑威儀為徳之
 隅不愧屋漏豈徒飲酒孔偕惟其令儀已哉黍苗與
 烝民同一召穆詩也在烝民則曰小心翼翼古訓是
 式威儀是力豈徒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已哉六月采
[011-32a]
 芑與江漢常武同一宣王南征北伐詩也在江漢常
 武則曰矢其文徳洽此四國曰王猷允塞徐方既來
 豈徒薄伐玁狁蠻荆來威已哉舉此數章引伸觸類
 觀之均為政之大而雅之大小有辨矣况善讀二雅
 者又自有感發之機如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
 旦及爾游衍誦此寧無敬天之思乎如穆穆文王於
 緝熙敬止不顯亦臨無斁亦保誦此寧無修徳之念
 乎試觀古人之讀詩也如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只子
[011-32b]
 思引之言其上下察便見其性道之活潑如自西自
 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只孟子引之言其以徳服人
 便見乎王道之精純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只孔子
 一贊其知道便見乎性情之本善此皆學詩之法也
 他如小弁與蓼莪常棣與角弓伐木與谷風使皆合
 而誦之有不動其父子兄弟朋友之真情者必非人
 也要皆不在乎尋章摘句而徒泥乎文詞斯可矣故
 曰詩可以興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011-33a]
 
 
 
 
 
 
 
 
[011-33b]
  風雅正變
 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孟子曰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是詩乃志之所發而風雅頌之體所由存也讀詩者
 以意逆志則正也變也于以揆其志之所自而得扵
 意言之表焉可也舊以二南二十五篇為正風鹿鳴
 至菁莪二十二篇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為
 正大雅皆文武成王時詩周公所定樂歌之詞也邶
 鄘至豳十三國為變風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
[011-34a]
 為變小雅民勞至召旻十三篇為變大雅皆康昭以
 後所作而正變定于盛衰之時焉不知詩人之志有
 美有刺故見之于詞有美有惡而志則一也彼謂二
 南為正風以其多美詩則野有死麕亦以為美詞矣
 然則變風無復有美詩也如淇澳美衛武公緇衣美
 鄭武公何獨與正風大相懸耶彼既以政之小為小
 雅以政之大為大雅則小雅之變是特政之小者變
 于燕饗之間大雅之變是特政之大者變于朝㑹之
[011-34b]
 際也然幽王鼓鐘于淮水而憂心將將尹氏秉政以
 致亂而憂心如惔猶以為變之小而異乎瞻卬召旻
 之篇也耶若謂變風變雅之作由禮義廢政教失故
 作者傷人倫之廢哀政刑之苛矣如淇澳緇衣羔裘
 鳴鳩果何所哀而傷也耶楚茨信南山諸篇繼于鼓
 鐘之後固以為思古之詩矣桑扈鴛鴦魚藻采菽果
 一皆傷今思古之作也耶民勞板蕩信乎其變之大
 矣嵩高烝民江漢常武以宣王中興之烈申伯山甫
[011-35a]
 召虎皇父之賢終不得與于大雅之正不知其所謂
 大雅者果何謂耶程元嘗問文中子曰豳風何也曰
 變風也曰周公之際亦有變乎曰君臣相誚其能正
 乎成王終疑周公則風遂變矣非周公至誠其孰卒
 正之哉元曰居變風之末何也曰夷王以下變風不
 復正矣夫子盖傷之也故終之以豳風言變之可正
 也斯言也謂其說理不精不可也謂聖人刪詩原有
 此意而為詩之定論奚可哉况觀豳風則變固可正
[011-35b]
 矣變小雅終何草不黄變大雅終召旻而雅之變卒
 不克正何耶反變風之正非周公不能矣三頌終殷
 武又何耶即如周公之際亦有變康昭以後獨無正
 耶是皆因篇次先後求其說而不得從而為之辭耳
 文中蔽于漢儒而後儒又崇信之使讀詩者習于其
 說而莫之辨良可慨哉然則風雅果無正變耶盖卦
 爻有正變而變卦不出乎正卦之外樂音有正變而
 變音不離乎正音之中如其風肆好穆如清風雅中
[011-36a]
 未嘗無風猗嗟昌兮三章雖曰美之實則刺之而正
 中之變變中之正或一于正或一于變惟以意逆志
 當自得之也若以風雅之正變拘拘于時之盛衰焉
 豈深于詩者哉
[011-37a]
  二南
 詩序非子夏作人皆能辨之矣後儒祖述詩序使萬
 世之下悉尊信而不疑可無辨哉即如二南之詩小
 序曰關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係之周公南言化
 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徳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
 以教故係之召公後儒遂謂文王使周公為政于國
 中召公宣布于諸侯於是徳化大成于内而南國莫
 不從化故三分天下有其二信如是言則文王從豐
[011-37b]
 即使周公為政召公宣布而三分有二皆周召致之周
 召亦不待武王伐商已秉政之有年矣且關睢篇既
 謂宫人作於文王后妃初婚之時矣而麟趾為關雎
 之應則其化被南國冝不俟周召為政以宣布之也
 况周公亦在振振公子中乎周召固二公采邑也抑
 亦分于文王三分有二之先乎然則謂之周召者何
 也地志扶風東北有周城東南有召城安知周召非
 地名又安知二公之封非因周召之封國而得名乎
[011-38a]
 古以周召二公分土而治主東西方諸侯安知非采
 詩于周之地而得之故名之周南采詩於召之地而
 得之故謂之召南乎然則南非自北而南之謂矣而
 謂之南者何也南樂章也小雅鼓鐘篇以雅以南以
 籥不僭亦可証矣夫既以二南係之二公矣遂以其
 詩皆文王時詩見關雎葛覃或出于婦人遂以他詩
 亦皆出于婦人即如汝墳曰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殷
 其靁曰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果皆室家思見君子之
[011-38b]
 詞乎小星曰肅肅宵征夙夜在公肅肅宵征抱衾與
 裯乃謂夫人不妬忌以惠其下盖衆妾進御於君抱
 衾裯而往不致怨于往來之勤焉借云進御何用肅
 肅宵征見星而往還為哉夫肅肅宵征者逺行不逮
 也夙夜在公者勤勞王事也詩中此類亦多矣安知
 抱衾裯以夜行者非勤勞公事而自安于不均之命
 乎夫既謂南國被文王后妃之化雖江漢之女人望
 見之知其有端荘静一之徳非復前日可求矣然豈
[011-39a]
 不夙夜謂行多露而致鼠牙雀角之訟有女懐春吉
 士誘之而致野有死麕之詞者何也果文王后妃但
 能化及女子而不能化彼强暴之男乎讀舒而脫脫
 無使厖吠之詞謂其貞㓗自守吾不信矣凡詩有美
 有刺雖衰世未必無可美雖盛世未必無可刺者即
 如二南之地雖嘗被王化矣然所采之詩安知其世
 無後先而盡出於文王周召之盛世乎觀何彼穠矣
 篇曰平王之孫齊侯之子考春秋荘公元年書曰王
[011-39b]
 姬歸于齊此乃桓王女平王孫下嫁于齊㐮公非平
 王之孫齊侯之子而何若必指為文王時非特不當
 作正義而太公尚未封于齊則齊將誰指乎又謂武
 王女文王孫不知邑姜乃武王元妃果以姜女而下
 嫁于太公之子乎此皆至明至顯無可疑者安知唐
 棣桃李非徒美其色或言其時而王姬之車曷不肅
 雝正以刺其徳之有不稱乎茍時有不同雖文王之
 子孫且不免管蔡鴟鴞之比而後世有小弁白華之
[011-40a]
 咏安能必王國之無可刺也况丹朱驩兠無損于堯
 舜之二典亢龍龍戰無損于乾坤之二卦而野有死
 麕之類即有損于文王之二南乎是故舉何彼穠矣
 一篇而二南可類推矣舉二南而三百篇可類推矣
 然則詩删于孔子而前之所采者時雖盛衰之不齊
 詩亦美刺之不類地雖周召之如故風則隨世態以
 變遷所以同一雅也而美刺之雜出者無害其為雅
 則同一南也而美刺之悉采者何害其為南哉善學
[011-40b]
 詩者無為舊見聞所拘始得
  召南
 詩有六義風雅頌賦興比是也比興中固有賦而賦
 中亦未嘗無比與興古今凡詩皆然今誦三百篇于
 千百載之下也一一盡以己見揣摩測度求為何事
 何人以實之雖賦體且難知也况比興哉姑即召南
 言之詩總十六篇除甘棠羔羊騶虞三詩外皆出婦
 人女子周南十一篇除免罝麟趾亦然果風多採于
[011-41a]
 閭巷必出婦人女子之口而後謂之風所謂之子懐
 人有女游女果皆賦體不可為比興哉召南既謂召
 伯敷文王之政而化被南國則男女皆化而歸乎善
 矣厭浥行露繼甘棠之後也貞女為强暴所訟而速
 之獄鼠牙雀角之風方盛行焉使非以禮自守决不
 爾從何能以自免哉如此而云王化浹洽召伯能誕
 敷王政吾不知也殷其靁謂婦人思念君子猶可說
 也摽梅女子懼嫁不及時則有強暴之辱恐非大無
[011-41b]
 道之世遇極惡之人未必至此乃曰求我庻士迨其
 謂之何急求自售如是哉斯女也謂其貞信自守吾
 不知也至野有死麕章謂詩人美懐春之女貞潔自
 守不為强暴所汚末乃述其拒之之詞言姑徐徐而
 來毋動我之恱毋驚我之犬而謂其凛然不可犯吾
 不知也且王化肆被南國徒能化及女子耳在在强
 暴之徒梗化如故則是諸詩本以美王化實以醜文
 王也向使不沾文王之化則舉男女之在南國者盡
[011-42a]
 非人類乎哉然則諸詩何謂也吾意其多比體也觀
 古詩之變始自離騷而屈原去周猶未逺其賦有曰
 思美人兮覽涕而竚眙媒絶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
 蹇蹇之煩寃兮滔滯而不發申且以舒中情兮志沉
 筦而莫達曰衆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諸賦中所謂娀女姱女宓妃佳人不一而足以屈子
 之清貞亦借此為比詩可類觀矣今予亦以鄙見揣
 摩測度而妄言之大抵二南之詩多出于文武盛時
[011-42b]
 其出共和以後者恐未必盡無也即厭浥行露首章
 似為比體君子敬慎避禍而禍猶不免故下二章雖
 遭獄訟猶守正不妄從人今以意逆之其志可想見
 矣何必執室家不足之語即謂女子之不從强暴也
 摽有梅亦比體或者詩人傷賢哲之凋謝故寓言摽
 梅使求賢者及時延訪之耳蔵激切之意于㢲順之
 中只今猶有一唱三歎者在矣野有死麕亦比也惟
 野有死麕故白茅得以包之惟有女懐春故吉士得
[011-43a]
 而誘之今也林有樸&KR0554野有死鹿非特麕之小也白
 茅純束寧不取以包之哉懐春之女其色且如玉也
 吉士寧不誘之哉是誘在吉士而致其誘者懐春如
 玉之女也既已致其誘矣乃曰舒而脫脫兮無感我
 帨兮無使厖也吠是已既炫才求用于人又欲人勿
 廹于求己也可乎哉詩人不過託言懐春之女以諷
 之耳何必質言懐春女子不汚于强暴之徒歟若夫
 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則又無俟于辨也但執泥文王
[011-43b]
 之時盡歸諸賦體故不得不體婦人口氣而謂之賦
 耳果不泥其盛衰之時不為直言之賦以意逆志則
 昔固測度以為賦予乃測度以為比昔固測度以為
 婦人之詩予乃測度以為詩人之詩昔固測度以為
 美貞女予乃測度以為美君子或諷君子皆可也引
 而伸之三百篇如此類者不可以達觀之哉
  關雎
 孔子序詩必先之以國風者何也頌乃宗廟之樂歌而
[011-44a]
 雅則朝堂之上燕享朝㑹及受釐陳戒之詞惟風自
 王都達之里巷各隨其風俗以形之歌謡如風之動
 物而廣被無方也序國風必先之以二南者何也風
 本善入而南為正離惟凱風自南則解愠阜財長養
 萬物故八風惟南最善而詩惟二南一出於正非若
 列國之風之多變也序二南必首之以關睢者何也
 知風之自閨門尤為風化之原關睢篇乃風化所自
 始如家人卦大象所謂風自火出是也然則關睢匪
[011-44b]
 徒首二南首十五國孔子揭以冠三百篇者必有取
 爾也已是以孔子雅言詩而觀其以二南訓伯魚謂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今之二
 南具在也學詩者果何以為之而可以免夫面牆之
 失哉彼詩有六義興其一也詩不盡言言不盡意而
 其寓意于物者為無窮焉即如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向非中庸揭以發明費隠之道則詩人所咏亦若目
 前之景物云爾孰知其形容道妙寓意微奥有如斯
[011-45a]
 也則是詩中之比興亦若易中卦爻之取象也茍不
 得其象而能得其詞與意者鮮矣豈若後人㸃綴風
 花烟栁以玩物適興已哉是故詩之首篇以關睢荇
 菜起興其詩夲平常雅淡而其寓意深逺乃一章之
 㫖要所涵蓄焉當于其興義得之斯善于詩也何也
 匹配為天地之大義人道之終始詩云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所以咏歌文王后妃夫婦合徳而大雅謂其
 天作之合是也如徒以其詞焉雖長言之恐猶不足
[011-45b]
 以形容合徳之善而詩人乃獨寓意于睢鳩特一羽
 族之微耳關關然和鳴于河洲之上其生有定耦而
 不相亂耦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别
 列女傳以為人未嘗見其乘居而匹處者盖其性然
 也即此玩味之而君子淑女之合徳者可得于意言
 之表矣後二章又以參差荇菜起興夫荇菜特澗溪
 沼沚之毛耳然茍有明信可以薦鬼神可以羞王公
 其物雖微而其所係于薦享者甚重不得則薦内豆
[011-46a]
 者無所獻如之何而不憂得之則職中饋者盡其誠
 如之何而不樂是以淑女之未得也寤寐輾轉之不
 寧其既得也琴瑟鐘鼔之偕作玩味于荇菜之興則
 憂也樂也一出於性情之正而無一毫情欲係于其
 中孔子謂關雎樂不淫哀不傷盖以此也即關睢而
 三百篇可類推矣且文王后妃之徳化一倡于關睢
 由此而葛覃樛木螽斯以及江漢汝墳之間莫不被
 其化而公子有麟趾之祥焉由此而鵲巢采蘩采蘋
[011-46b]
 又有甘棠以溥其化而諸侯有騶虞之瑞焉風化所
 被自近及逺所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迓于家邦
 其機有如此况由是而列國之詩雖多為變風然弼
 鄘皆首柏舟二詩亦皆善處夫婦之變者歴觀列國
 閨門肅則其國治閨門亂則其國衰信乎風化以閨
 門為首而君子之道由夫婦以造端也若夫豳居變
 風之末文中子謂其變之可正矣其實豳詩七篇皆
 周公詩也始之以周南終之以周公所以風動列國
[011-47a]
 者不有所歸哉要之國風首關睢而夫婦之倫正小
 雅首鹿鳴而君臣之情通大雅首文王而天人之道
 著頌首清廟而幽明之感孚以此觀詩則不拘縛于
 字義之訓詁庻乎詩人之意與我相黙契矣
  鹿鳴
 天下地上為泰天上地下為否君臣天地也天地之
 卑高不可易君臣上下其可亂乎盖陽氣本上隂氣
 本下陽下于隂則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
[011-47b]
 同也茍陽自為陽隂自為隂則天地不交而萬物不
 通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矣可見卑高者其等也其
 氣未始不相通上下者其分也其情未始不相洽詩
 小雅首鹿鳴深有取于地天交泰之義也夫人臣抱
 忠義之懐孰不欲自靖自獻願攄一得之愚以自表
 見然而卒不敢言者以君臣之分若天地懸隔孰敢
 披逆鱗以犯雷霆不測之威乎周王之于臣也至以
 嘉賔待之固所以尊之矣然于燕飲勸酬間必將之
[011-48a]
 以禮必樂之以樂乃曰我有㫖酒嘉賔式燕以敖我
 有㫖酒以燕樂嘉賔之心是其尊之者一出于中心
 之孚而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夫固其師臣之志也故
 以鹿之羣食夫苹也其鳴呦呦而可聴而我之燕飲
 嘉賔也不將有周行之我示乎感鹿之聚食以燕夫
 賔感鹿之和鳴以乞乎言所謂式燕以敖燕樂嘉賔
 之心無非表其精誠以為受教之地焉耳夫以天子
 之尊而賔禮其臣焉尊徳樂義學焉後臣之道本如
[011-48b]
 是也惟天氣既為之下降則地氣必為之上騰君既
 屈己以下賢則臣必獻忠而納誨此亦感應之必然
 者故鹿鳴之歌興由是天保以下所以惓惓於報禮
 者自不容己凢魚麗南山蓼蕭湛露彤弓菁莪諸篇
 至今讀之見其君臣相與藹然明良喜起之風而當
 時太平氣象可想矣要亦有自來也武王克商下車
 之初詢常道於尚父而丹書獻訪彛倫于箕子而洪
 範陳至成王免喪即延訪羣臣乃曰佛時仔肩示我
[011-49a]
 顯徳行而周召之所納誨者若七月卷阿之詩莫非
 周行之示也是求教臣工武王以之永清乎四海成
 王以之日靖乎四方夫固有周家法也小雅首鹿鳴
 其諸周庭燕羣臣之樂章乎書曰能自得師者王謂
 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于此益信雖然
 地天交則泰天地不交則否天地且然而况于君臣
 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天子且然而况自公卿大夫
 以下至士庻人乎聴鹿鳴者盍自思之
[011-49b]
  大雅
 嘗讀李白詩云大雅乆不作白其深明大雅之㫖矣
 乎三代而下如韓退之唐平淮西碑其于小雅猶庻
 㡬近之至于大雅豈特乆不作而已乎而大雅之義
 其不明于世也亦乆矣何也大雅篇什皆所以發天
 人之奥也雖後儒終生勤苦探索亦止能敷陳其理
 義云耳求其知性知天洞晰大雅之精奥者㡬何人
 哉試即大雅之詞詳玩味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文
[011-50a]
 王陟降在帝左右夫文王已没矣謂其神於昭于天
 理固如此也帝果有所在乎文王陟降在其左右果
 想像而言之亦真知其所在而云然乎神與帝俱猶
 有可信者然而天何言哉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
 歆羡誕先登于岸帝謂文王予懐明徳不大聲以色
 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果有言乎哉即
 皇矣一篇如帝省帝度帝耆帝作臨赫監觀究度眷
 顧其於上帝若親見其然者果測度其理必如此而
[011-50b]
 咏歌之哉不然謂之為荒唐怪誕之說亦可也噫嘻
 是詩皆周公作也周公豈欺我哉况惟此文王小心
 翼翼昭事上帝盖其緝熙敬止不顯亦臨文王在宫
 在廟其所以刑寡妻至兄弟迓家邦莫非昭事之道
 也則是上帝文王相與感通殆有非常情所能測度
 者矣豈惟文王前此而誕降嘉種有相之道后稷之
 所昭事非上帝乎後此而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武王
 之所昭事非上帝乎且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天之所
[011-51a]
 以生斯人者本如是也昊天日明及爾出王昊天曰
 旦及爾游衍天之所以監斯人者皆如是也神之格
 思不可度思矧可斁思則是事天之學得非斯人之
 所同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人感通之機㨗于影
 響自文王在上以至召旻篇什不齊莫非此意但是
 詩也向非周召衛武申伯大聖大賢亦孰能有此大
 雅之音也然則誦大雅之詩宜如之何盖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至矣知中庸所以賛天載之至則知大雅
[011-51b]
 之所以為大雅者端有在也故孔子謂天生烝民之
 詩而賛其為知道也雖然豈必一一言天言帝言俾
 爾彌爾性而後為性天之妙哉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自後之詩家觀之不過㸃綴景物之詞爾惟子思子
 一發明之昭明有融觸處皆道乃知於昭陟降即鳶
 魚飛躍之真機也果能小心昭事不愧屋漏而夙夜
 之匪懈焉則自求多福之道即于此乎在而矢音遂
 歌亦莫非大雅之音矣孰謂大雅終不可作乎
[011-52a]
  頌
 詩集傳曰頌者宗廟之樂歌大序所謂美盛徳之形
 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今果以為美盛徳乎如
 雅之文王大明棫樸旱麓思齊皇矣諸章其所以美
 之者至矣果以為告成功乎如雅之江漢常武采芑
 車攻諸章所以告之者詳矣至于清廟之頌乃自顯
 相多士對越駿奔言之而不顯不承亦止一二言已
 耳歴觀諸頌皆然其所以美盛徳告成功反不如雅
[011-52b]
 詩之詳且盡何也雅固升歌于朝廷未嘗不奏之宗
 廟而頌固宗廟之樂也振鷺有客謂二代之後來助
 廟祭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謂粢盛出之農事尚
 于祭祀有相關者若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諸詩
 㮣為宗廟之樂歌可乎盖雅頌各得其所謂雅頌各
 有其體如既醉鳬鷖雖奉之宗廟而原非頌體如訪
 落敬之雖歌之朝廷終不可以為雅也然則頌之體
 維何其詞簡而㓗其㫖沉而静其音疏越而雋永宗
[011-53a]
 廟朝廷均有頌也大約主于祭祀而交神明頌之道
 也敷揚先王之盛徳成功固不如雅詩之詳盡然聞
 清廟之頌顯相多士能無感乎聞維天之命曾孫能
 無感乎聞烈文天作辟公與其子孫能無感乎於乎
 前王不忘之音一入于耳而思及前王者不容己也
 噫嘻成王之㫖一惕於𠂻而思及成王者不容己也
 寓悚動儆惕之意於登歌祝頌之間使在朝在廟之
 人莫不精白一心以對越祖考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011-53b]
 在其左右焉則先人之盛徳成功固已洋溢于升歌
 之表而人神懽洽幽明貫通此頌之所以為頌也書
 大傳曰周公升歌清廟茍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
 如復見文王焉以此意㑹通諸頌頌豈有餘藴哉然
 魯侯國也有頌者何彼謂魯本周公後而不係之風
 者不使列之太師所以重魯重周公也非所以論詩
 之體也又謂風雅皆有變周頌奏諸廟魯頌奏諸朝
 周祀先魯禱君周以祭魯以燕周王而魯侯非變而
[011-54a]
 何此又以朝廟祭享王侯不同而謂之變亦非所以
 論變體也周之臣工訪落得非朝乎魯之閟宫得非
 廟乎不知頌之體不以朝廟為正變也惟駉與有駜
 有似于風實非風也泮水閟宫有似于雅實非雅也
 魯四篇本皆頌體特以氣揚詞夸有似于風雅故謂
 之變頌亦可也雖然周之頌簡而文矣商之頌何其
 質周繼商而王而録商頌於周詩之末者反本也其
 實商亦頌體故以類附世之後先亦非意為之也是
[011-54b]
 故論頌者惟于其體焉則諸說皆不待辨矣噫王之
 風非貶王也體本風也魯之頌非褒魯也體本頌也
 詩體有風雅頌之殊非雅重于風頌高于雅也因倂
 及之
[011-55a]
 
 
 
 
 
 
 
 
[011-55b]
 七月流火之詩周公訓告成王而作也註云七月夏
 七月也盖火心星退於七月萬古不易雖欲不謂之
 為夏正不可得也但以七月流火為夏之七月則三
 百篇凢所云時日皆當謂為夏正而詩即謂之為夏
 詩斯可矣如以周之詩咏夏之時此章歸諸邠公猶
 近似也然則二月初吉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六月棲
 棲十月之交將以為夏之時乎抑周之時乎要皆因
 周正建子之說誤之也非周正不建子也特改歲于
[011-56a]
 建子之月以易乎朝㑹之期耳而其時與月未之改
 也春不可以為冬秋不可以為夏天固不能改乎時
 與月而聖人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雖欲改月與
 時以令臣民而有不能也曽謂武王周公有是事哉
 且不必他有所證試即七月一章觀之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舉趾春日載陽蠶月條桑四月秀葽五月鳴
 蜩六月食鬰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載績九月築
 場圃十月納禾稼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其同十二月
[011-56b]
 中天時人事恐前乎周而唐虞夏商後乎周而秦漢
 唐宋莫不然也曾謂周而獨不然乎先儒固以此為
 夏之時也然第五章云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
 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
 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戸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
 處夫以十月而入執宫功將入此室處想夏時亦然
 豈夏時亦改歲于十月之終與咏而玩之似不必謂
 夏正也明矣知周特改歲於十一月而未嘗改月與
[011-57a]
 時豈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當謂之為夏正而三
 百篇如六月棲棲十月之交諸篇俱可無疑也予嘗
 徧考之易書周禮春秋以證春王正月之誤故于此
 復詳言之以俟諸論世之君子云
  切磋琢磨
 學之一字千古聖賢明道立徳要法也凢有志之士
 孰不患其道不明徳不立哉彼用功不力者固不知
 學然優游歲月又不知所以進乎學如此而學焉或
[011-57b]
 作或輟奚怪其不明不立猶故吾也試觀工人治骨
 角玉石尚象制器以利天下之用未有不求其工緻
 而滑澤者方其功未加也衆器之體質雖已備具不
 過塊然一頑梗耳及其功一施焉變化裁成俾骨角
 玉石各適于用是骨角玉石不能自成其器而器用
 之利必藉乎工人之能也夫人生長天地間祗自其
 形言之不過蠢然一血肉之軀與彼骨角玉石何以
 異也然良知良能則已畀于成形之始而道明徳立
[011-58a]
 恒必由夫踐形之功奈之何憧憧逐逐迷蔽終生甘
 自朽腐棄玉石于岡山委骨角于溝瀆兹無論已間
 有志乎道徳者又皆躭虚寂宗自然不曰人性原無
 善惡則曰此性知能本良一或加功便渉人力稍有
 意念盡屬識情豈知骨角玉石之器不能自成而工
 人之技能孰敢鹵莽滅裂一蹴而致之哉彼治骨角
 者先之以刀鋸之切繼之以鑢鐋之磋其用力亦勞
 且苦矣然必如此而後骨角為有用也治玉石者先
[011-58b]
 之以椎鑿之琢繼之以沙石之磨其用力亦苦且勞
 矣然必如此而後玉石為可珍也功深力到方圓小
 大成象成形引伸觸類何物不然人之為人何為獨
 不然哉雖然同一骨角玉石也又在工人之製噐者
 何如耳惟製之得宜或為天下貴噐而寳玩之者此
 也可為國家重器而世守之者亦此也不然則亦器
 之小者耳或極其工巧止可以供玩賞而不為大人
 君子所貴重者亦多矣不亦甚可惜哉噫今之論學
[011-59a]
 者謂本體即是功夫或認現在享用良知或尋樂體
 玩弄精魂既不知痛自克責懲窒以變化其氣質又
 不肯深自思維究竟以洞徹乎性天堯舜以上其善
 無窮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仲尼老且發憤忘食
 顔子竭才欲罷不能豈虚語哉盖亦非謂本體之自
 然者為不當順于骨角玉石外别用雕鏤之巧也正
 以涵養徳性不可不加夫問學之功切磋琢磨斯可
 以利乎骨角玉石之用衛武髦年猶日勤箴警此所
[011-59b]
 以不愧淇澳之詠也是故學者果欲道明徳立必思
 反身切磋琢磨而後可
  儀一心結
 心在身中莫不知之矣身在心中咸莫之知焉何哉
 人身中血氣凝結銳上而排下者謂其非心不可也
 有象可覩莫不信之然此特神明之舍也若夫至虚
 至靈為一身之主宰在目為視之明在耳為聴之聰
 在口為言之從在體為貎之恭臟腑爪髮凢有形者
[011-60a]
 莫非無形者以為之統攝謂身在心之中也非與况
 周流六虚變動不居倐忽間或在几席之前或在萬
 里之外或在千百世之上下天飛淵沉莫測端倪雖
 强有智力有術數者莫得而拘執之心之神妙若此
 欲其凝聚身中渾然如結也難矣詩云其儀一兮心
 如結兮有味哉善形容身心合一之學哉但禮儀威
 儀三百三千其形諸一身者若此其繁何以謂之一
 也周旋折旋中䂓中矩升降進退可象可威其協諸
[011-60b]
 禮者何其一乎心之應感靡常何以謂其如結也危
 微操舍存乎其人結則一致散則萬分故念慮旁雜
 精神紛擾由事物交接日與心鬬如馳騁遊騎莫之
 歸宿晝焉放逸于識情夜焉奔軼于魂夢安得常如
 結哉可見結則一也所以不曰心結而曰如結云者
 不二以二不參以三精神念慮凝聚堅固正目視之
 無他見也傾耳聴之無他聞也如猫捕鼠如雞覆卵
 如舟子之操舟渉江海遇風濤惟舵是操不得知其
[011-61a]
 他也商書以禮制心周雅無貳爾心兹可證矣夫惟
 其心之一也則隨其身之動履整齊嚴肅較若畫一
 而民之表儀即于兹乎樹焉在家足以儀刑乎一家
 在國足以儀刑乎一國在天下足以儀刑乎天下真
 所謂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民法之也或曰心活物
 也操之至如結焉得無束心之太廹乎曰擇乎中庸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勿失亦可以急廹疑之否觀
 知及而非仁守則雖得必失而如結可懸解矣知及
[011-61b]
 仁守必莊涖動禮而如結儀一可意㑹矣矧謂之如
 結則百慮一致非專守念頭以結胎也謂之儀一心
 結則心正身修非徒致飾于動容儀節間也其儀不
 忒謂之正是四國胡不萬年則正己而物正一身足
 以植萬年之法則非徒攝意念飭行檢生無益于時
 死無聞于後者可倫矣是故誦鳲鳩之全篇而益信
 乎身心合一之學
  出幽遷喬
[011-62a]
 脫凡近以遊高明者莫急于擇善資麗澤以求上達
 者莫先于擇交何也凡人甘自暴棄固本于無志然
 亦未嘗無朋交也觀其日與徵逐者匪燕游狎僻之
 陋即貨利聲色之華羣居黨集矇然莫覺設有談道
 義倫理于其側者不鄙之為庸愚則嗤之為誑誕此
 其在一人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在一國也非一鄉一
 邑之弊大抵世之積習使之然也何怪高明鮮人哉
 盖必豪傑之士不肯以凢流自居識超志卓雖一技
[011-62b]
 能且不肯以擅長標名則必以千古聖哲為歸宿矣
 又肯安然于樊籠羅穽中哉但學必須友以成其徳
 而友必勝己者斯可以聨其交故曰毋友不如己者
 懼其志趣卑暗好行小慧匪徒無益而幽僻中垢一
 或䧟溺其身能自振㧞者鮮矣嘗誦小雅伐木章于
 出幽遷喬有深省也詩云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
 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諷詠
 間豈徒有感于求友之一端哉盖凢有志之士孰不
[011-63a]
 欲遷善改過以求首出乎庻物又孰不思得良朋以
 自輔翼但既云良朋必不肯聨交于下流之夫也友
 也者友其徳也我擇人人豈不擇我乎故云一鄉之
 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
 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志同道協聲應氣
 求風虎雲龍不期自合而有朋自逺方來必本于時
 習之學也况友天下之善士猶不足以滿其願而必
 欲尚友千古此其出幽遷喬豈猥瑣庸流可得而忖
[011-63b]
 度其識量哉夫鳥之求友必遷夫喬木而鳥之遷喬
 必出夫幽谷是幽谷之出鳥自出也喬木之遷鳥自
 遷也友聲之求鳥自求也可見鳥之求友必非睍睆
 于幽谷之中凢友之求者必羣集于喬木之上今即
 其出幽遷喬則知鳥之能擇善矣即其遷喬求友則
 知鳥之能擇交矣夫何人之論友道者不過杯酒洽
 情貨帛將意已耳况富貴之徒自矢志功名者視之
 不啻幽谷之卑汚而功名之士又自以為遷喬木焉
[011-64a]
 安能與道徳之品相砥礪也然則出幽遷喬謂非求
 友之先務哉雖然因鳥以自警尤有甚焉者色斯舉
 矣翔而後集鳥之知㡬為何如也綿蠻黄鳥止于丘
 隅鳥之知止為何如也是丘隅之止且不徒為喬木
 之遷色舉即翔則尤敏于幽谷之出故孔子曰於止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是故知止至善必不
 能忘情于友生也
  報徳罔極
[011-64b]
 天之大徳曰生故論徳之罔極者必歸諸天也以天
 徳之大而欲報之難矣子之于親雖莫不受其鞠育
 之恩若難乎與天並也然得天地之塞以成形而所
 以成其形者非親乎得天地之帥以成性而性即秉
 于賦形之始所以成其性者非親乎蓼莪之詩哀父
 母之劬勞而欲報其徳謂如昊天罔極者以其生我
 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若止
 言乎我之形骸已耳其于天親罔極似未之盡也然
[011-65a]
 形性合而成人有是人即有是形有是形即有是性
 形性本不相離天親原自合一以其生生者一也所
 以孔子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孟子謂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
 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觀參于易簀時啟手啟
 足以示門人子夏下堂傷足數月尚有憂色何也身
 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而保親之遺體不敢不
 敬必于其全而生者悉全而歸之斯可謂之孝也已
[011-65b]
 知此則知詩人所謂罔極之徳不越乎父母生鞠之
 外而口體甘㫖之奉特孝養之一端耳不足以盡其
 欲報之恩焉故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匪莪伊蔚正
 以及其壮且老也非復始生之美其所哀哀者何可
 勝言又云瓶之罄矣惟罍之耻至于生不如死則其
 所深耻者不有出于怙恃之表者乎或問形色天性
 踐其形即所以盡其性也窮神善繼其志知化善述
 其事而踐形惟肖果在天為肖子即為父母之孝子
[011-66a]
 與欲報之徳謂其猶天之罔極可也然徳之報尚可
 勉而能也天徳罔極亦可報與曰人生七尺之軀自
 昊天視之不過一塵一芥云耳然而此性之大彌綸
 六合包含萬象浩浩乎窮之莫盡其量淵淵乎測之
 莫得其朕即於穆不已之天命也在天為命在人為
 性其如性本大而人自小之何于此真信不疑信乎
 天以此罔極者而生我我即全此罔極者以報天而
 報親即所以報天也所以孔子謂君子修身不可不
[011-66b]
 思事親是知人知天又謂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仁
 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此
 之謂也昔晉王裒毎誦蓼莪涕泣沾襟弟子為之廢
 講盖子之慕親有感即動是篇一字一淚情見乎詞
 讀是詩而不涕淚者非人子也信哉詩可以興
  小心昭事
 廣大高明覆幬無外所以主宰于其上者帝也聰明
 知慮應感不窮所以主宰于其中者心也在天為帝
[011-67a]
 在人為心其理一而已矣試觀日月星辰水火土石
 飛潛動植何一非天茍非帝以宰之則時行物生不
 將亂其紀乎耳目口體臟腑血脉經絡爪髪何一非
 人茍非心以宰之則作止語黙不將紊其緒乎然亦
 非天自天人自人兩不相關渉也盖岐天人而言之
 人之生也一皆在乎上帝主宰中若真信夫誠者天
 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盡人正以承天則知天人原自
 通一無二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人一天矣然事
[011-67b]
 之云者豈齋明盛服以承祭祀如郊以事天明堂以
 饗上帝之謂哉又豈若晝之所為夜必焚香以告天
 者可擬之哉盖文王之事事之以心也心粗則氣浮
 心散則思雜心怠則念馳惟翼翼然緝熙敬止而此
 心極其小也雖不顯而亦臨雖無射而亦保朝乾夕
 惕無一息一念不與上帝相為對越雖謂文王之心
 即上帝主宰于其中焉亦可也故曰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夫文王之生也惟帝則之黙順斯其沒也一陟
[011-68a]
 一降無時不在上帝左右又何存亡之間也然小心
 以事之而謂之昭事何與由此心不能惟精惟一虚
 靈窒塞馳騖紛擾既以失其神明之體安足以語懋
 昭之學若文王則敬以直内故昭明有融帝謂文王
 予懐明徳而文王之所以克明徳者恪遵乎帝訓此
 其事也昭以事之及其沒也於昭于天夫復何疑凢
 所謂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有周不顯帝命不時而新
 乎舊邦之命者一根諸此耳雖然小心昭事豈獨文
[011-68b]
 王為然周祚肇自后稷曰帝命率育太王曰帝省岐
 山王季曰帝作邦作對帝度其心一脉相傳盖有自
 也傳之武王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傳之成康曰上
 帝是皇逮周公曰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孰非昭事之
 家法哉帝心簡在明昭有周可黙識矣然則後學誦
 法文王當如之何盖天道若此乎高明廣大而莫非
 上帝以為之主宰則不宰之宰其機甚微非小心不
 能以相通也况此心本自一物不著而無主則淪于
[011-69a]
 無本自萬物皆備而有主即滯于有惟小心以昭事
 乎上帝雖無形聲可覩聞而臨下有赫實無物不有
 無時不然此心之神明惟帝是依有而未嘗有也一
 身之耳目口體臟腑經絡咸有所統凢宰制萬變不
 特私欲不能為之擾雖情識意念不能為之參一切
 奉帝則以周旋而一毫人力之莫與矣何簡易如之
 故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而存文王即
 所以存乎上帝之神
[011-69b]
  不識不知
 凡生天地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必有識而
 人為萬物靈獨無知識乎哉良知學知雖不齊其知
 一也然而必有自焉惟皇上帝降𠂻下民厥有恒性
 自有生以來孰不知饑寒孰不識父母雖人人完具
 靈明烱然在中而正目視之無形可覩傾耳聴之無
 聲可聞故不可謂之有及其事物形聲之一接則各
 有所知各有所識又不可謂之無無知無不知無識
[011-70a]
 無不識雖無尺度權衡之形而短長輕重烱然秩然
 此帝之則也即帝降之恒性也夫性一而已矣而有
 識知之别何與知以知來識以蔵往一物而二名故
 良知不事乎學慮黙識不假乎見聞而見聞學慮莫
 非知識要之莫非上帝之降𠂻此所以帝則之當順
 也但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
 知之始焉因知以生識繼焉縁識以起知性之寂然
 不動者反為外物所引誘矣輾轉起滅憧憧往來故
[011-70b]
 其知也既為物誘引之于前而聚之為衆有其識也
 又以物誘藏之于後而塞其所本無彼聰明不逮者
 固為氣稟所拘縳矣稍有靈慧者各以意見開通徑
 竇或探賾索隠窮高極逺莫不自以為知或博聞强
 記獵古搜今莫不自以為有識也此其所知所識一
 出于見聞思慮未免雕刻乎貞元鑽鑿其渾樸以人
 力勝天工則性真反為之桎梏而帝則淆亂矣所以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匪文王其孰能之試觀其聲色
[011-71a]
 不大夏革不長畔援歆羡之皆無翼翼勉勉惟小心
 以昭事乎上帝故不聞亦式何假乎識也不諌亦入
 何庸乎知也即如庻獄庻慎亦罔敢知伐密伐崇惟
 帝是命王赫斯怒怒以天下已無所怒於樂辟雍樂
 以天下已無所樂所以道岸誕登純亦不已文王其
 即天乎順帝則以為知識文王無知知以天也文王
 無識識以天也所以不敢自作聰明而為天聰明之
 盡也是文王與天為徒豈逺人以為道乎即其為人
[011-71b]
 君父為人子臣與國人交而一止乎仁敬孝慈信焉
 可見仁敬孝慈信乃人性之至善即上帝之降𠂻五
 典天叙五禮天秩惟文王為能止之順之耳嘗觀之
 論語曰吾有知乎哉孔子亦自以為無知也汝以予
 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孔子亦自謂非識矣但雖
 曰無知却曰五十而知天命知我其天此孔子所以
 不踰矩也信孔子則信文王矣易曰乾元用九乃見
 天則又曰乾知大始乾以易知易知即天則也果自
[011-72a]
 冺其知識而洞澈乎知大始之乾元則日用莫非天
 則之顯見文王我師豈欺我哉
  有覺徳行
 知行之說其來舊矣分之為二者必欲先知而後行
 又以為行難而知易合之為一者既認真知即是行
 且以為行易而知難嘗以此反之于身而體貼乆之
 本一而二焉何待人之分二而一焉亦何待人之合自
 彼認識見以為知而不肯反躬實踐規之以力行之
[011-72b]
 艱可矣若謂行難于知固於知體未透自彼不自著
 察而㝠行以自是者則當以知難責之俾其求進于
 明焉而率意妄行乃謂行之易易者其亦未嘗深省
 夫躬行之不逮與嘗于大雅抑抑威儀篇深喜其言
 之約而盡焉詩曰有覺徳行盖以覺而不行是謂空
 行不可以語徳性之真知行而匪覺是謂㝠行烏覩
 庸徳之行皆所以明明徳哉易繫辭曰乾以易知坤
 以簡能知能分属乾坤謂之二者非與易則易知簡
[011-73a]
 則易從夫不曰簡行而曰易從是從即從夫知也謂
 之一者非與又玩乾坤二卦爻象竒畫三爻已成下
 卦之乾體矣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夫知至知終乾
 也至之終之非坤乎偶畫三爻已成下卦之坤體矣
 曰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或從王事知光大也文
 言曰地道也臣道也妻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盖以地必從天臣必從君妻必從夫而坤亦不過代
 乾以有終耳一乎二乎何待辨而後明也且即據此
[011-73b]
 以詳究衛武之學曰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顔不遐有
 愆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合隠顯而一之其致力
 徳行者亦既宻矣又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
 思思者聖功之本必欲通乎神明之徳此非真有覺
 者何其言之洞澈一至此哉後云誰夙知而莫成有
 覺徳行亦不待他訓釋矣故大學引淇澳篇以證明
 明徳止至善迺申之曰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
 磨者自修也皆此意也或曰佛者覺也儒書從先覺
[011-74a]
 後覺外他何所證耶曰說命篇有云徳修罔覺亦可
 以大之意訓之哉人皆夜暗而朝覺神氣交而合則
 寐神氣開而醒則覺從之天將明而人皆覺焉日用
 常行雖皆從覺寤中行特不能自覺乎性覺之真體
 固不可以稱有道之顯徳行也是故以衛武而稱之
 曰叡聖兹于有覺徳行之言而益信
  有物有則
 學者蔽于見聞豈徒承襲師說堅不可破即大學首
[011-74b]
 篇前云物有本末後云致知在格物先儒各有定訓
 矣但既云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此物專指有形
 者言矣明明徳為本新民為末朱子亦未嘗不以明
 徳為本也明徳亦有形乎胡為乎牿于下文之物格
 并上文明徳為本之物莫之㑹通也大雅烝民篇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徳是物也即
 本文之秉彛懿徳不專指有形言也明矣朱子釋之
 云自百骸九竅四體而達之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
[011-75a]
 友無非物也而莫不有法焉如視之明聴之聰貎之
 恭言之順君臣有義父子有親之類是也試合本篇
 下文詳玩味之又有不待訓釋者在夫云仲山甫之
 徳柔嘉維則可見柔嘉之徳即物則也不可以形求
 也未已也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統一身之間有形無形何一非物則乎未已也天子
 是若明命使賦以至式百辟保王躬出納王命賦政
 四方保身事君不吐剛茹柔而總歸諸徳輶如毛此
[011-75b]
 其所謂物則者與大學合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而總謂之物格似無異義胡為乎詩之
 所謂物則舉信之勿疑矣廼獨疑大學之物格也又
 胡為乎舉信明徳新民之為物矣廼獨致疑于物格
 之物也要皆梏于舊說莫肯脫然于文義外直從敦
 化川流之原以究竟之耳雖然一物各具一太極予
 今所言亦不過自詩與大學之章句而合論之茍觀
 其㑹通于萬物統體一太極者得意忘言洞然于物
[011-76a]
 則之義而格物之學當有渙然冰消霧㪚者矣他經
 書言物不專指有形者最多惟有物有則併格物物
 格而統言之幸有此詩可徵也故併舉之以觀其㑹
 通云
  於穆不已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聖學之極則也茍不知命不特
 終身貿貿焉無所底止謂之知性可乎性有未知謂
 别有物理當窮究焉志性命之學者可如是乎但世
[011-76b]
 之學者舉凡言寂言虚言無言静者莫不曰此𤣥談
 此禪詮也然則聖人之學果專于典禮紀法儀文度
 數之顯設乎不知喧寂虚實有無動静即道之一隂
 一陽費隠微顯不貳不測不可以一偏言也詩曰維
 天之命於穆不已若專自虚無寂静以言天矣然非
 離四時百物以言於穆亦非離時行物生以言於穆
 不已也何也天之象浩浩乎高大而不可窮也天之
 運悠悠乎廣逺而不可禦也天之覆幬林林乎衆多
[011-77a]
 而不可紀也然其所以斡旋者孰樞紐是孰綱維而
 推行是盖有天之命存焉渾兮闢兮其無垠兮杳兮
 㝠兮其無朕兮非人之精神心知可得而測度也自
 昭昭以及無際凡在其中者如日月星辰之運行寒
 暑晝夜之往來山河土石之奠麗尊卑貴賤之等列
 窮通壽夭之同異鉅而六合微而纎塵莫非天命以
 為之宰制而流行焉二氣五行參差雜揉鬼神造化
 卷舒乘除雖巧厯不能致其算聖哲不能殫其藴將
[011-77b]
 以為有體也瞬息間變動不居何其疾乎將以為無
 定在也司化握機栽培傾覆一定不爽若有為之劑
 量而節裁焉者從開闢以來無頃刻間歇謂之非虚
 而無寂而静也何為莫得其端倪而思議之哉此乃
 性理之根源窮者窮此盡者盡此至者至此特不離
 日用常行人情物理而一循乎天命之性非二氏習
 静歸寂專事虚無者比所以為聖門中正之學也觀
 中庸論至誠無息博厚高明覆載生成總以於穆不
[011-78a]
 已之天命結之且曰天之所以為天也程子曰聖學
 本天真知言哉夫學無徵不信中庸因論天命之謂
 性而徵諸詩正以見性即於穆不已之命也予今因
 論於穆不已之命而取證中庸正以見盡性者當求
 明乎於穆之命而盡人以合天修徳以凝道也然穆
 穆文王當何以儀刑之哉必也戒懼乎不覩不聞敬
 信乎不言不動庻㡬于純亦不已有從入之方矣安
 得專精于虚無寂静者從事乎倫物又安得勞心于
[011-78b]
 載籍事功者致力于性命與之共明乎天人合一之
 學
  緝熙光明
 嘗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徳且歴引康誥太甲堯典總
 之曰皆自明也是明徳乃其本體自明即其功夫明
 之一言足以盡聖學矣及誦詩曰學有緝熙于光明
 不可以見古人無二學哉朱子曰明徳者人之所得
 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盖人心
[011-79a]
 惟虚故靈惟靈故不昧所以形容明體者亦既盡矣
 且云人之所得乎天何哉凢言太虚言神靈言昭明
 不昧者莫踰乎天所以詩人首云天維顯思正此意
 也惟知天之顯則知人心之光明丕顯有自來矣然
 則人匪光明不可以語人徳匪光明不可以語徳學
 匪光明不可以語學而大人之學惟在明明徳天道
 本如兹也且成王之學得諸家傳緝熙敬止小心昭
 事而稱至顯必歸諸文王者此也故成王曰維予小
[011-79b]
 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不可以觀
 周家之學脉哉且文王純亦不已先天而天不違後
 天而奉天時文王一天也天道下濟而光明陟降厥
 士日監在兹及爾出王游衍雖欲戲渝馳驅而不可
 得所以光明之體其原諸天者雖人人同惟成王則
 學專主敬俾日有就月有將于以緝而續之如日月
 之代明繼照無瞬息間斷熙而明之如日月之普明
 中天無纎毫昏翳炳炳煌煌光明全體復還其初學
[011-80a]
 必如此斯可以言學也所以當時頌之者曰成王不
 敢康夙夜基命宥宻於緝熙殫厥心曰不顯成康上
 帝是皇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學必以光明為歸宿也
 豈虚語哉或曰明心見性禪宗之正脉大光明蔵佛
 典之真詮子論學而有取于光明不有類乎禪耶曰
 緝熙光明豈獨詩人言之易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
 也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言不期同而自無不同
 同此性體故耳矧同此大光明蔵也佛從一毫端放
[011-80b]
 大光明普照十方轉大法輪而悉歸諸寂滅儒學
 則藴之為明徳顯之以明倫而必欲明明徳于天下
 國家不可以揚性天之耿光哉或又曰光明以言其
 體也緝熙以言其功也舉詩證學功夫即本體一言
 蔽之矣光之與明得無别耶曰光于四方者文王也
 一本諸克明徳光被四表者堯也一本諸克明峻徳
 即孟子所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明其體也光其用
 也體用一源庻㡬乎至善之止矣近世良知之學實
[011-81a]
 根諸此而緝熙之功非其所當亟講者乎
  稷契
 聖人亦人也聖人之生也天或縱其聰明睿智之資
 以宏其開物成務之績生有自也出有為也此理之
 必然者若以奇怪論聖人降生之異窮理君子當聞
 言而即決之矣子不語怪雖有之且不語也况取奇
 怪之事垂訓萬世而謂之經乎一有不決遂至誣天
 誣聖誣經以誣後人之耳目非孔子删述意也是故
[011-81b]
 或有問稷契二聖人之生最為希奇然與否與予曰
 何為其然也曰予每據經論世其在周雅有曰厥初
 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
 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其
 在商頌有曰天命元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先儒
 謂其履巨人跡而生稷吞鳦卵而生契也其亦謂之
 非經典乎曰如此而據經是叛經也是誣經也善說
 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不善說詩者大以己
[011-82a]
 意害文辭也何也雅頌二傳皆謂其祈祀郊禖固有
 然者而一詩之中帝與上帝可無辨乎第三章曰上
 帝不寧第八章曰上帝居歆是上帝指天而帝乃高
 辛氏也姜嫄即高辛氏妃郊禖之禮必帝與妃同所
 謂履帝武者得非妃履帝之武哉踵歩以行禮將以
 速歆乎上帝觀前曰敏歆後曰居歆前後相應歆字
 可以意㑹何為而謂帝即上帝也惟其謂帝即上帝
 故以帝武為巨人跡而以敏歆為歆歆然如有人道
[011-82b]
 之感反摭麒麟蛟龍之異以神其說不惟誣聖人而
 其誣天也特甚矣然則曷為誕寘隘巷也誕彌厥月
 先生如達不拆不副無菑無害居然生子此所以棄
 之也鄭姜寤生荘公而終身惡之亦若有同然者胡
 為乎以其棄之異即以足跡而誣天也耶若元鳥之
 詩謂春分元鳥降正郊禖時也簡狄郊禖于元鳥降
 時孕而生契故詩人歸之天命云爾又胡為反據此
 詩以証吞卵之妄耶噫嘻一則以天跡之巨而敏歆
[011-83a]
 一則以鳥卵之㣲而誕降暌諸事理果可信乎儒者
 當惟理是從况有經文可據既不能據經以熄邪說
 而反引邪說以誣聖經即此事理與經文至顯明者
 且繆妄若此則凢依違近似以己意傅㑹穿鑿又何
 可勝言
  箕子衛武公
 道無順逆也非道則逆而困道無老少也非道則老
 而衰盖順逆者遇也老少者年也貫通乎老少順逆
[011-83b]
 而貞夫一者道也無志于道者無論已雖矢志斯道
 且有難為力者盖以順則意氣舒而逆則氣易折也
 少則精氣壮而老則氣漸衰也茍見之不真執之不
 固而養之無素則志不足以帥氣欲其患難皆順境
 耄耋如壮夫與時偕行與日俱新也難矣哉嘗于商
 末得一箕子周末得一衛武公其于道脉皆大有關
 繫也何也箕子之處常不可得而詳觀于其變而常
 可知矣衛武少時不可得而詳觀于其老而少可知
[011-84a]
 矣故箕值紂惡方稔目覩刳孕之慘炮烙之酷而四
 海民不堪命商祚岌岌乎不可旦夕留矣斯時也身
 為宗臣既不可皆為微子之去又不可盡為比干之
 死乃佯狂以晦其明焉身可辱也可困也可奴也與
 道合貞萬變不能為之挫也此豈止于忠臣智士之
 為哉甯武子公孫杵臼狄仁傑皆能為之矣易獨稱
 其蒙難正志貞明不息何也嘗因武王以道咨訪而
 陳洪範焉如五行五事皇極福極天人感應之際了
[011-84b]
 然如指諸掌非學貫天人能之哉若曰隠忍以觀時
 勢之變則亦知箕子之淺淺者耳衛武年已九十五
 矣猶箴警於國曰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
 無謂我老耄而捨我必恪恭于朝夕以交戒我故在
 輿位宁依几居寝臨事宴居史矇皆訓御之如左史
 倚相所記果足以盡其睿聖之稱哉思曰睿睿作聖
 恐未易言也盖惟其有切磋琢磨之功是以有金錫
 圭璧之徳惟其有圭玷僭賊之戒是以極温温抑抑
[011-85a]
 之純至于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中庸引以發明
 性道而道學自修恂慄威儀大學推其民不能忘想
 皆武公之實徳斯足以垂訓無窮也所以孔子删述
 六經獨存洪範于書存淇澳賔筵抑于風雅皆道脉
 所係也可見箕子之道不以逆而變衛武公之道不
 以老而衰也况人見箕子之難箕子不自知也人見
 衛武之難衛武不自知也至今誦其詩讀其書想見
 其人如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
[011-85b]
 路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如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
 訓之有覺徳行四國順之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
 可射思孰非道之所關係哉雖然以順逆老少論難
 易正謂人當終始一于道也不然少之時血氣方剛
 鮮有不用壮而敗事者及其老也閱歴多操練熟而
 徳慧術智非少壮比也渉逺者不敢逞轡于羊腸駕
 舟者不敢揚㠶于巨浪至覆舟順風蹶足坦途滔滔
 皆是矣志道者可以一時一事乘之以慢易之心哉
[011-86a]
  思無邪
 思本心之官萬事之權輿也官得其職則事皆得其
 理官失其職則事皆失其理至百姓勸懲則又皆由
 官司秉正致之也茍以勸懲為百姓之官各得其職
 有是理哉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以
 三百之詩而總歸諸無邪之思則思當自作詩者言
 非專為讀詩者發也明矣若云凡詩之言善者可以
 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于
[011-86b]
 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是謂詩有善惡其思未必無
 邪惟誦詩者因其善惡而懲創焉斯可無邪思也夫
 好賢如緇衣好得其正也惡惡如巷伯惡得其正也
 因好善惡惡之正而有所感創則是感創本于詩人
 好惡之正而以正感正謂之皆無邪焉可也以此觸
 類三百篇亦可也茍專以無邪歸諸誦詩之人雖得
 詩之用而昧詩之體不并孔子說詩之意而失之哉
 說者曰子謂三百篇一出無邪之思意則善矣以此
[011-87a]
 歸諸頌當無異論而二雅且有不盡然者如小弁未
 免以子怨親菀栁未免以臣怨君白華未免以妻而
 怨夫也三綱之主亦可以相怨乎猶可言也至于國
 風則二南豳詩外如弼鄘衛鄭諸國其詩多淫詞矣
 信若子之言彼詩人之好色者亦謂其無邪思耶是
 說也正以列國多淫風故以無邪歸諸感創之人也
 然三百篇未删已前其篇什之多不知㡬何孔子縱
 欲取其可為鑑戒者以垂訓亦不必多取淫詞以懲
[011-87b]
 創人也且謂鄭國淫辭為獨多又引鄭聲淫以證之
 然謂其聲淫耳非指其詩言也如緇衣羔裘雞鳴東
 門皆善之善者而風雨思賢也子衿不悅學也野有
 蔓草致美也孔子誦之以美程子華亦自可證其他
 狂童之語皆托以致刺耳今以千百年後斷千百年
 之前安見其皆出于淫也舉鄭則他國又可知矣借
 曰中有淫詞雜焉或亦為刺淫作果刺淫不足垂戒
 必淫人之口而後可以垂戒乎哉又安見非秦灰後
[011-88a]
 或雜逸詩以足三百餘篇之數也若夫孤臣孽子不
 得于君親棄婦不得于其夫或形諸咏歌一出于真
 誠惻怛之情焉故孟子謂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
 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即小弁而餘不
 可類推乎可見思乃聲詩所由起詩三百篇皆發乎
 無邪之思也美善者無邪刺惡者亦無邪而善可感
 發惡可懲創則又皆統括于其中矣奈何孔子删詩
 止存三百餘篇本欲存無邪之詩以垂訓後人乃遂
[011-88b]
 以無邪歸諸誦詩之人豈聖人意㫖哉嗟夫詩不明
 一至此哉不論詩之邪正善自可以示勸惡自可以
 示懲孔子又何以删為哉果如俳優詞曲聞其忠孝
 節義者自足以起人善心聞其艶麗淫蕩者自足以
 消人惡念詩亦如斯而已爾則又何取乎三百篇之
 詩哉又何怪乎騷人墨客動輙藉口于風人之態度
 也
  說詩
[011-89a]
 嘗聞删後無詩予謂自孔孟後并說詩者無其人矣
 非無詩也亦非無說詩者惟其辭不惟其意故總謂
 之無孟子云王者之迹熄而詩亡即子夏詩序先王
 以是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之謂也凡詩人之咏歌
 非質言其事也毎托物表志感物起興雖假目前之
 景以發其悲喜之情而寓意淵微有非恒情所能億
 度之者况其言雖直而意則婉亦有婉言中而意則
 直也或其言若微而意則顯亦有顯言中而意甚微
[011-89b]
 者故美言若懟怨言若慕誨言若愬諷言若譽要之
 一出于性情之正故孔子謂其可興可觀可羣可怨
 可以事父事君可以從政専對莫非綱常倫理所關
 係也自三百後求詩之可存王迹厚人倫者誰與孟
 子曰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
 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
 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嗚呼後之說詩者
 孰不如其辭而已哉向非孟子善說詩又孰信詩皆
[011-90a]
 無邪之言而謂三百篇中多淫辭哉且詩可以興必
 其感發興起超然于文辭外也故聖門諸賢獨商賜
 可與言詩曰起予曰告往知來莫非興起于言詞之
 外者後之人胡為乎滯泥于習見習聞卒莫之悟耶
 試即七篇中說詩之類觀之如經始靈臺則謂其與
 民偕樂而不滯乎臺池鳥獸之辭也刑于寡妻則謂
 其舉斯心加彼而不滯乎咏歌文徳之辭也王赫斯
 怒則謂其一怒安民而不滯乎整旅遏密之辭也乃
[011-90b]
 積乃倉則謂其好貨與百姓同而不滯乎公劉遷豳
 之辭也爰及姜女則謂其好色與百姓同而不滯乎
 太王遷岐之辭也自西自東則謂其心悅誠服而不
 滯乎武王建辟雝之辭也迨天之未隂雨則謂其及
 時明政刑而不滯乎周公鴟鴞之辭也雨我公田意
 在雖周亦助也曽為大田篇章之所泥乎周雖舊邦
 意在新子之國也曽為文王篇章之所泥乎戎狄是
 膺意在子之不善變也曽為閟宫篇章之所泥乎不
[011-91a]
 愆不忘意在遵先王之法也曽為假樂篇章之所泥
 乎他如殷鑒不逺誰能執熱載胥及溺娶妻如之何
 永言孝思天生烝民小弁凱風不素餐兮憂心悄悄
 肆不殄厥愠凡其所說何莫不然可見孟子之說詩
 與孔子許商賜可與言詩者一也自孟子後說詩者
 非一家求其得意言外不為文辭所拘縛者又誰與
 或曰說詩必如孟子斯善矣然則詩無定論惟在人
 各以意而㑹之歟曰詩言志后䕫言之矣是以作詩
[011-91b]
 者皆起于意而意寓于辭實不盡于辭也要在以意
 逆志是為得之果能反覆涵泳頓然朗悟而得乎作
 者之意則胸次豁達無往非詩而說詩又當于篇什
 之外引伸觸類不溺其辭不失其意是之謂善說詩
 也不然徒以沉滯意見解釋其章句而且以義理傳註
 其文辭如彼汾沮洳園有桃皆實語也反以為興摻
 摻女手可以縫裳本寓言也反以為實談不止此也
 如將仲子兮叔于田貳章鄭人本以刺荘公也而辭
[011-92a]
 則為叔段咏焉今誦其辭逆其意得非寓刺鄭荘之
 意於愛叔段之中乎楊之水椒聊之實晉人本以刺
 昭公也而辭則為桓叔咏焉今誦其辭逆其意得非
 寓刺晉昭之意於美桓叔之中乎敝笱猗嗟齊人本
 以刺㐮公也而辭則指魯桓及魯荘焉今誦其辭逆
 其意得非寓刺齊㐮之意於刺魯桓莊之中乎魚藻
 本刺時王之崇飲也如以其辭信乎美天子之燕飲
 矣車牽本慕賢者之徳音也如以其辭信乎美新婚
[011-92b]
 之燕樂矣民勞與板本以刺厲王之不敬天恤民也
 如以其辭信乎僚朋之相戒矣此其故何也誦詩讀
 書當論其世或時所難言或勢不敢言每借虚以為
 實托此以形彼而說詩者不悟其意本婉言也反直
 言之本托言也反質言之本微言也反顯言之中間
 凢托為婦人女子之辭者即信為實言而假游女静
 女為比喻者又皆指為淫詞使作者之志意咸晦塞
 而不達矣盖惟不能以意逆志故不免逐響尋聲而
[011-93a]
 詩人之㫖無復存也又安望如商賜告往知來以起
 予哉故特因孟子論北山之詩而表章之以為萬世
 說詩之法
 
 
 
 
 
[011-93b]
 
 
 
 
 
 
 
 圖書編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