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巻三十六
             明 章潢 撰
  南直隸圖叙
 南直隸古揚州地南京即六朝舊都也我祖宗創業
 實基於此然限南北古今恃為天險周時已有王氣/秦始皇謂東南
 有天子氣諸葛亮謂龍蟠虎/踞真帝王之都即此地也江北則徐潁二州鳯陽/府所
 屬/地跨中原𤓰連數省竝稱雄鎮故淮安特建兵府
[036-1b]
 漕運/衙門守以文武重職雖職司轉運亦示控扼之勢焉
 江南則安慶當長江委流西全楚江西湖廣/俱楚地為江表
 門户沿海兵戍本以備倭而崇明常熟俱蘇州/府屬縣之民
 間作弗靖與江洋一帶出没波濤四行摽刼者不可
 勝計故今江防海備其重一也若廬州則民習游惰
 地不盡利鳯陽習俗本同加以髙墻留守之冗費故
 皆易以告饑蘇蘇/州松/江則田賦不均供億日困豐沛
 俱徐州/屬縣之間濁河汎濫幾淪魚鼈轉餉既艱民亦凋
[036-2a]
 瘵蓋水患莫甚於斯者也徽州多山少田民逐末利
 風俗用偷池州在山麓江滸軍民統理不一冦盗因
 以竄匿鎮江則當京口之衝鑿山圍水海潮出沒土
 田嵗易處謂山田多荒四/圍田多坍江民勞甚矣
  沿革
 古金陵之地自周末時已有王氣秦始皇謂東南有
 天子氣諸葛亮謂龍蟠虎踞真帝王都即此地也吳
 晉宋齊梁陳及南唐雖嘗於此建都然無功徳以當
[036-2b]
 之僅保一隅不能混一天下至我太祖髙皇帝隆盛
 奄有四海乃定鼎於此為京始足以當形勢之勝永
 樂中於北平肇建北京正統中以北京即為京師遂
 以此為南京實根本重地云
[036-3a]


[036-4a]
 南直隸府十四屬州一十三縣八十七又州四屬縣
 八總為里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三戶一百九十六萬
 二千八百一十八口九百九十六萬七千四百三十
 九夏秋二税共米麥五百九十九萬五千三十四石
 絲一十萬九千九百一十兩絹三萬八千四百五十
 二疋麻布二千七十七疋鈔八千七百七十錠馬草
 五百八萬四千二百一十七包
 兩淮海運司額辨小引鹽七十萬五千一百八十引
[036-4b]
 鹽運一在揚/州領鹽課司三十淮安九泰州/十通州十一
 親軍衛一十六屬州一百/一十二守禦千户所一在京屬府
 衛三十二屬所一百/九十六守禦千戶所一在外直隸衛二
 十八屬所一百/四十五守禦千户所十五
 中都留守司領衛八屬所/四十守禦千户所一
 京營馬歩官軍舍餘共十二萬有奇在外衛所
 除中都留守司南京北直隸山東河南各二班京操
 外馬歩官軍舍餘共四萬四千八百
[036-5a]
 南京太僕寺所屬應天等府種馬凡數萬疋
 欽差總理糧儲兼巡撫都御史四漕運駐淮/軍務駐杭 浙直/巡撫
 鳯陽一/應天一都御史操江一 巡按御史三泗州一蘇太/平一 州
 一/提學御史一 巡鹽御史一 印馬御史一 巡
 倉御史一
[036-6a]


[036-7a]
 應天府其名楚金陵秦秣陵吳建業晉建康元集慶
 勲戚豪右舉動掣肘/煩劇為最素號難治其屬縣八附郭上元二百二里/冲煩一年
 一/差江寧七十四里兩縣/俱差多民困外句容二百五十一/里冲煩好訟溧陽二/百
 二十六里/好訟頗煩溧水二百五十五/里訟煩民饒江浦二十里/冲煩六合十七/里軍
 民雜/治難髙淳十二里/簡刁其形勝龍盤虎踞四方根本赤山
 為成臯長淮為伊洛鍾山為曲阜大江為黄河三吳
 為東門荆蜀為西户七閩二廣為南府其俗君子勤
 禮小人盡力風流人物冠映古今
[036-7b]
 鳯陽府其名古濠梁鍾離陵寝重地差少/糧少冲煩難治其屬州五
 縣十三附郭縣鳯陽三十九里冲/煩軍民雜外臨淮四十里/煩疲
 逺三十三/里煩十九里訟/煩民疲懐定四十八里/差重煩冲五河二十五/里水陸
 冲/煩夀州四十八里水/陸冲煩好訟霍丘二十七里/煩饒僻蒙城三十八里/裁煩朴
 泗州五十里水陸冲/煩多盗民淳旴𣅿三十七里多/盗水陸冲煩天長十里簡/多訟頗
 饒/宿州七十里冲地/荒民頑訟多靈璧四十一/里煩冲潁州五十五里水/陸冲煩頗饒
 潁上十三里/冲煩太和三十里僻/饒多訟亳州四十一里/僻煩多盗其形勝
 連三吳引荆汝通江淮接中原其俗尚武勤農
[036-8a]
 蘇州府其名古吳會姑蘇東漢吳郡宋平江地肥瘠/俗淳澆
 相半民冨秀/而輕侈冲煩其屬州一縣七附郭吳縣五百二里冲/煩差重訟刁
 崑山四百五十一/里冲煩差重常熟六百四十一里冲/煩民刁差重多盗吳江五百/六十
 七里冲煩/糧重民疲嘉定六百六十八/里僻煩糧多太倉州二百三十里近/海冲煩民刁有
 盗/屬崇明二百二十里多/盗民頑惡煩其形勝具區之藪五湖之
 浸海陸之饒水國之勝麗湖海吞大荒其俗士風清
 嘉習尚奢靡
 松江府其名晉雲間糧多差重煩劇旱則東鄉収/潦則西鄉困好訟上海尤甚
[036-8b]
 縣二附郭華亭八百四里糧/多差重民刁外上海六百三十一/里糧多訟煩
 形勝負海枕江平疇沃野其俗淳秀之風興仁之尚
 魚鹽之利
 常州府其名古延陵漢毘陵晉晉陵百姓富冲煩俗/悍糧欠訟多
 屬縣五附郭縣武進四百二十四/里冲煩刁外無錫四百二里/冲煩刁糧
 多差/重江隂四百二十九里/僻煩刁多盗冝興三百十/里僻頑靖江五十五/里事簡
 盗/多其形勝三江雄潤五湖腴表山長水逺氣秀地靈
 其俗克遜尚義秀而多文
[036-9a]
 鎮江府其名吳京口宋南徐唐丹陽沿江浩煩/冲劇有盗屬縣
 三附郭丹徒二百七十里/冲疲多盗外丹陽二百七十/里冲煩金壇二/百
 三十六里/僻煩饒其形勝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接漢沔北
 拒淮泗内連天塹外蔽京畿其俗小人尚戰君子習
 禮
 揚州府其名古淮海維揚漢江都廣陵北齊江陽水/陸
 冲煩防/倭費處屬州三縣七附郭江都一百十八里/冲煩兵費外儀真
 十四里煩/疲多盗泰興一百一十二/里刁僻防倭髙郵州八十里/冲刁煩屬興化
[036-9b]
 七十二里/僻刁煩寳應三十里冲/煩刁貧泰州一百七十八里/僻煩有徒草冦屬如
 臯四十二/里僻簡通州一百十五里/近海多倭患海門三十九里邑小/僻簡有倭患
 形勝東南佳麗江淮都會其俗輕揚繁侈儒雅朴野
 淮安府其名古淮隂晉山陽四通八達兩京/要路冲煩劇疲其屬州
 二縣九附郭山陽一百二十一/里煩冲劇疲外鹽城八十五里/僻有鹽盗
 河四十六里冲/煩有水災安東五十五里/僻疲糧欠桃源四十八里貧/冲有鹽盗
 陽八十一里簡/僻有鹽盗海州一百十六里貧/煩難治多鹽盗屬贑榆五十六/里貧煩
 難/治邳州四十七里/冲疲煩悍屬宿遷五十九/里貧冲睢寧二十六里/僻簡糧欠
[036-10a]
 形勝南北襟喉江淮要衝其俗强悍習戰淳實尚義
 廬州府其名漢廬江合肥金斗西南山多路險民/俗淳頑相半易治
 州二縣六附郭合肥六十里頗/冲近淳外舒城四十五里/俗薄刁
 江十四/里刁無為州四十九里簡富/横刁臨江有盗屬巢三十里僻饒/濵江刁盗
 安州七十里僻/刁有盗屬英山二十七里/山險民刁霍山十二里山/險淳煩
 形勝淮右襟喉江北唇齒其俗尚力習鬭多業農賈
 安慶府其名古皖城舒國晉熈隋同安冲煩民/頗淳其屬
 縣六附郭懷寧四十六里/冲煩而澆外桐城五十九里/冲煩淳饒潛山五/十
[036-10b]
 八里冲/煩民刁太湖六十五里山/險水冲難治宿松四十六里衝/煩民疲糧欠望江二/十
 二里民貧/悍衝煩其形勝淮服屛蔽江界要衝其俗尚淳好
 儉賤商務農
 太平府其名古姑熟晉當塗府當水/陸衝煩屬縣三附郭當
 塗一百六十九/里民淳朴外蕪湖三十八里商/民雜衝煩繁昌十二里/僻簡
 形勝左天門右牛渚東鐵甕北石頭采石之險甲於
 東南其俗士質民儉人安物阜
 寧國府其名漢丹陽晉宣城事煩/頗衝屬縣六附郭宣城
[036-11a]
 二百十七/里刁劇寧國六十里稍/衝多盗六十四里衝/多盗刁煩太平十九/里僻
 淳/南陵八十八里/多盗刁疲旌徳四十一里僻在/山中徤訟多盗其形勝作藩
 南夏據吳上游其俗和柔囂豪詭浮
 池州府其名古池陽隋秋浦沿江土/肥衝煩其屬縣六附郭
 貴池二十七里/衝煩頗饒外青陽十六里饒/刁難治銅陵十六里/瘠煩石埭
 十三里/僻朴建徳九里/民奸東流七里僻/瘠稍淳其形勝山川清曠其
 俗民淳氣和
 徽州府其名吳新都晉新安僻山煩悍/多訟民饒其屬縣六附
[036-11b]
 郭歙三百十五里好/訟刁民饒頗煩休寧二百五里刁/訟煩民饒婺源一百六/十四里
 訟煩悍近/多礦賊祁門四十六里/頗煩淳饒二十四里/簡悍頗饒績溪二十五/里簡稍
 疲/其形勢山水幽竒其俗務竒喜鬭
 廣徳州其名桐汭二百五十三里/煩衝民頑糧欠其屬縣一建平一/百
 四里/刁其形勝三峰拱前溪流枕後其俗力田尚鬼
 和州其名晉厯陽宋南豫四十一里軍/民雜煩刁衝其屬縣一含山
 十八里/頗淳其形勝江淮水陸之衝姑熟金陵之蔽其俗
 躁勁果决
[036-12a]
 滁州其名滁陽東晉南譙唐永陽三十里刁衝/頗煩多訟盗其屬
 縣二全椒十里/刁煩來安七里/淳簡其形勝山髙水清形勢深
 秀其俗簡訟尚儉
 徐州其名彭城南北咽喉軍民混雜好訟風氣强/勁衝煩近罹水災多逃移逋糧
 屬縣四蕭四十六/里煩碭山二十五/里刁煩一十九/里刁煩二十七/里刁煩
 其形勝汴泗交流岡嶺四合其俗朴直舒徐
 南京畿内之府十有四曰應天金陵秣陵建業建/康集慶煩劇難治
 鳯陽濠梁鍾離/衝煩難治曰蘇州吳會姑蘇吳都平江衝煩/地瘠俗淳澆相半民冨
[036-12b]
 松江雲間/饒煩曰常州延陵毗陵晉陵/百姓富衝煩曰鎮江京口南徐/丹陽衝
 曰揚州淮海維陽江都廣陵/江陽䢴江水陸衝煩曰淮安淮隂山陽楚州/漣水淮安軍四
 通八達兩京/要路衝煩劇曰廬州廬江合肥金斗昭順保信軍/西南山路險俗淳煩相半
 安慶皖城古舒晉熈同/安徳慶安慶軍曰太平姑熟當/塗新和曰寧國丹陽/宣城
 衝/曰池州池陽秋浦康/化軍易治曰徽州新都新安/僻山煩州有四曰
 廣徳桐汭石封大梁/陳留郡衝煩曰和厯陽南豫軍/民雜煩刁衝曰滁滁陽南/譙永陽
 刁衝頗/煩裁曰徐彭城武寧軍南北咽/喉軍民混雑衝煩
  處置
[036-13a]
 南都根本重地應天役重賦繁頗為難治蘇松常均
 稱繁劇蘇為最松次之常又次之至於嵗遭水患時
 增軍餉則郡之通患也鎮江太平寧國池州安慶民
 業差瘠吏事殊簡不甚難治徽俗鄙吝徤訟棄本逐
 末頃者有礦冦守令非亷而有威者不能安於其職
 江以北廬為善地揚衝而俗侈淮安南北轉漕衝繁
 特甚鳯陽地廣大荒與淮北一帶悉困賦而困役徐
 邳俗悍業鹽水陸孔道州邑疲弊一望蕭條不當以
[036-13b]
 江北簡易例也
  江南北賦役交困
 江北徐沛邳淮濠揚滁泗苦當衝衢殊困于役江南
 蘇松賦額故重重以多事且有倭警則南北並多故
 矣一切科歛率從丁田而又不時穫財與力蓋兩詘
 焉勞來拊循全頼牧宰而或賢或否否又居多矯易
 化裁之機要有在矣
  金陵防守要害
[036-14a]
 都金陵宜守淮以防外庭守武昌九江以蔽上游守
 淮之勢東固淮安泗州自丹陽而揚州而淮安而泗
 州乃金淮之右臂也西固鳯陽夀州自采石而和州
 而鳯陽而夀州乃金淮之左臂也東無淮安雖得泗
 州而不為用西無鳯陽雖得合肥而不為用上游之
 勢沅湘諸水合洞庭之波而輸之江則武昌為之都
 會故湖廣省所以蔽九江江西諸水與鄱陽之浸滙
 於湓口則九江為之都會故九江所以接武昌而蔽
[036-14b]
 金陵若用於天下則徐邳臨清淮安之應也洛陽均
 鄭鳯陽之應也荆州武昌之應也而襄陽又荆州之
 應也固荆州可以開蜀道固襄陽可以控川陜固臨
 清可以通燕冀固洛陽可以制潼闗其西南守江西
 以運百粤其東南守浙江以治閩吳皆金陵之門庭
 帑藏云耳
  守淮以固金陵
 劉季裴曰自古守淮莫難于謝𤣥又莫難于楊行宻
[036-15a]
 謝𤣥以八千人當苻堅九十萬之衆清口之役楊行
 宻以三萬人當朱全忠八州之師衆寡殊絶而卒以
 勝者扼淮以拒敵而不延敵以入淮也
  金陵山川
 岷嶓之山大勢皆自西南而趍東北朱文公謂岷山
 之脉東為衡山者盡於洞庭之西其一支南出而東
 度大庾嶺者則包彭蠡之源而北盡乎建康山之所
 趍水亦至焉故建康者東南之奥區而山水之都會
[036-15b]
 前志叙之曰鍾山來自建業之東北而向乎西南大
 江來自建業之西南而朝於東北由鍾山而左自攝
 山臨沂雉亭衡陽諸山以達于東又東為白山大城
 雲穴武岡諸山以達于東南又南為土山張山青龍
 石砲天印彭城雁門行堂諸山以達于南又南為聚
 寳山戚家山梓桐山紫岩夏侯天闕諸山以達于西
 南又西南綿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諸葛亮所謂
 龍盤之勢也由鍾山而右近之為覆舟山為雞籠山
[036-16a]
 皆在宫城之後又北為直瀆山大壮觀山四望山以
 達于西北又西北為幙府盧龍馬鞍諸山以達于西
 是為石頭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謂虎踞之形也其左
 右羣山若散而實聚若斷而實續世傳秦所鑿斷之
 處雖山不聨而骨胍在地隠然相續猶可見也石頭
 在其西三山在其西南兩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横
 其前秦淮自東而來出兩山之端而注于江此蓋建
 業之門户也覆山之南聚寳山之北中為寛平宏衍
[036-16b]
 之區包藏王氣以容衆大以宅壮麗此建業之堂奥
 也自臨沂山以至三山圍繞於其左自直瀆山以至
 石頭沂江而上屏蔽於其右此建業之城郭也𤣥武
 湖注其北秦淮水遶其南青溪縈其東大江環其西
 此又建業天然之池也此論環城數十里之山川耳
 其居秦淮之源有東廬山華山臨丹陽湖之上者為
 絳岩山最竒特然為一州之鎮者又有茅山焉而岷
 山中江逕蕪湖溧陽以入于荆溪太湖則又禹貢所
[036-17a]
 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者其他一丘一壑擅名紀勝
 咸有可徵
  金陵諸山圖考
 唐志稱東南名山衡廬茅蒋金陵有二焉蒋山故名
 鍾山實都邑之鎮武侯所謂鍾山龍盤是也宋周應
 合山川序云鍾山之左自攝山臨沂雉亭衡陽以達
 於東又東為白山大城雲穴武岡以達于東南又東
 南為土山張山青龍石砲天印彭城雁門行堂以達
[036-17b]
 于南又南為聚寳戚家梓桐紫巖夏侯天闕以達于
 西南綿亘至三山而止於大江所謂龍蟠之勢也鍾
 山之右近之為覆舟雞籠在宫城之後又北為直瀆
 大壮觀四望以達于西北乂西北為幙府盧龍馬鞍
 以達于西是為石頭城亦止于江所謂虎踞之形也
 然考其山之逺近地之連脉亦少有不合者蓋東南
 之山闗城重抱山勢連屬不可一一次序言之且古
 之江水自三山東入沿隂山石子岡北流以注于石
[036-18a]
 頭又自石頭沿馬鞍四望盧龍幕府東折至於觀音
 又由臨沂攝山直抵京口二百餘里山勢不絶浮江
 而觀之三山據于西南石頭據于西北秦淮中出乃
 天限之門户也今江水西流沙洲曠邈馬鞍鳯臺為
 民居日削而隂山則陶冶為澤漸不可尋矣此則圖
 其形勢之大者焉
  金陵北水圖考
 金陵在大江東南自慈姥山至下蜀渡古稱天塹巨
[036-18b]
 浸此江之境者也秦鑿淮吳鑿清溪運瀆楊吳鑿城
 濠宋鑿䕶龍河元鑿新河國朝開御河城濠今諸
 水交錯互流支派靡辨據經考之自方山之岡壟兩
 涯北流西入通濟水門南經武定鎮淮飲虹三橋又
 西出三山水門沿石城以達於江者秦淮之故道也
 自大平城下由潮溝南流入大内又西出竹橋入濠
 而絶又自舊内旁周繞出淮清橋與秦淮合者青溪
 所存之一曲也自斗門橋西北經乾道大平諸橋東
[036-19a]
 連内橋西連武衛橋者運瀆之故道也自北門橋東
 南至於大中橋截于通濟城内旁内秦淮又自通濟
 城外與秦淮分流繞南經長干橋至於三山水門外
 與秦淮復合者楊吳之城濠也自昇平橋達于上元
 縣從至虹橋接大市橋者䕶龍河之遺蹟也自三山
 門外達于草鞋夾經江東橋出大城港與隂山運道
 合者皆新開河也東出青龍橋西出白虎橋至柏川
 橋入濠者今大内之御河也若城外落馬澗諸水不
[036-19b]
 能悉載焉
  金陵厯代互見圖考
 厯代城邑變置若不可悉辨然鍾山自東北而邐於
 西南大江自西南而環抱於東北覆舟阻其後聚寳
 當其前青龍石砲掖其左石頭三山踞其右秦淮横
 其中考諸漢以後郡城皆在淮水之南六朝宫城皆
 在淮水之北而近于覆舟楚秦隋唐之城皆在淮水
 西北而據於石頭楊吳以後之城皆跨淮水之南北
[036-20a]
 而近於聚寳國朝因山距淮盡乎四極以是據方辨
 位庶幾可得矣按六朝宫城正門曰大司馬門南對
 都城之宣陽門二里宣陽門南對朱雀門五里臺省
 相望為御街朱雀門臨淮水上朱雀航北今考鎮淮
 橋東南桐樹灣處當是航所中正街府軍營内小橋
 當是宣陽門處直出北口西華門西大街當是大司
 馬門處國學成賢街南口當是宫後平昌門處珍珠
 河正在宫内也成賢街外號以東直抵西十八衛之
[036-20b]
 後當為都之北城宋上元縣西細柳營直北當為東
 城武學以北當為西城其規模大畧可見南唐之宫
 前臨内橋東盡昇平橋西盡大市橋北盡小虹橋為
 子城之限宋行宫即此内橋南直抵鎮淮橋此則南
 唐之御街也志云鎮淮橋即朱雀橋者蓋蕭梁時移
 航於此遂名舊航之處唐所謂長樂渡也南渡長樂
 一里抵東城角内外皆丹陽郡城之基又東南近倪
 塘乃晉王含五城又南當是古揚州治清凉寺地以
[036-21a]
 至石頭山脊為楚金陵邑城又北為唐韓滉五城少
 東南則隋蒋州城又東則治城今朝天宫處又西抵
 下街有西州橋即西州城池塘上元縣城亦是其處
 皆石頭之麓相去不逺南循三山水闗内浮橋北為
 賞心亭少西為折柳亭出水闗中街水環繞處當為
 白鷺洲洲上今普惠寺當是李白酒樓繞南城角髙
 處即昇元閣舊基少北髙阜皆鳯凰臺山少西即建
 初寺西即杏花村聚寳門外為長干向西為越城少
[036-21b]
 南為秣陵城東南為國門轉東至通濟跨城處當為
 府城大中橋東畔為白下亭長安街西口當宋永安
 宫北抵竹橋之側當為金華宫六朝城後今國學處
 為𤣥圃小教塲西門内為上林苑将臺處當為樂遊
 苑蒋廟之西南當為商飈舘西北為親蠶宫此皆可
 因據而互見者也
  金陵闗要
 登石頭西望宣化渡及厯陽諸山真形勝之地若定
[036-22a]
 都建康則石頭當仍為闗要或謂今都城徙而南石
 頭雖守無益盖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横貫
 城中六朝立柵斷航之類緩急不可復施然大江天
 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之勝豈必依淮為固
 耶
  三吳水利
 東南財賦所出之地惟三吳為巨而三吳之田則水
 為最急也書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言震澤之水由
[036-22b]
 三江入海故底定而不為害也孔安國云自彭蠡江
 分為三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蓋泥於彭蠡既瀦
 之文而牽合之也然不知彭蠡震澤入海之道既殊
 而三江之名亦不得而强同矣虞氏林曰江自彭蠡
 分而為三又曰江自太湖入于海其猶孔氏之説歟
 桑欽水經所著與班固地理志相表裏也而乃謂南
 江自牛渚上桐水過安吉厯長瀆出松江入海者則
 又謬甚矣郭景純以岷淛松為三江韋昭以松淛浦
[036-23a]
 陽為三江豈亦疑於安國之言而為之臆説者耶酈
 道元注水經則引之以為據何哉程大昌所進禹貢
 山川道里圖邊實所脩崑山續志類訛承而舛踵之
 耳惟張守節曰三江在蘇州自西南至太湖曰松江
 自東南入白蜆曰上江亦曰東江自東北下三百餘
 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婁江葢得之矣顧雍呉地記唐仲
 初吳都賦註朱長文吳郡續圖經其所言雖有詳畧
 蓋皆本諸守節者也以今攷之太湖自吳江長橋東
[036-23b]
 北合龎山湖者松江也又東南分流出白蜆入急水
 澱山東而入海者東江也自龎山過大姚東北經崑
 山石浦安亭由清浦入海者婁江也但澱湖之東流既
 塞而安亭亦失其故道久矣此單鍔所謂開白蜆安
 亭通龍鎮以入海者也震澤之稱見於禹貢而周官
 爾雅則謂之具區在史記曰五湖在左氏傳曰笠澤
 在揚州記曰太湖其實一也故安國云餘州浸藪皆
 異而揚州同者蓋浸藪同處論其水謂之浸指其澤
[036-24a]
 謂之藪者是也張勃吳録曰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
 其周行五百餘里故曰五湖虞翻曰太湖東而松江
 南而霅溪西而荆溪北而滆湖連乎韭溪故謂之五
 也韋昭以胥蠡洮滆并太湖而五者異矣郭璞則以
 具區洮滆彭蠡洞庭青草而五焉豈亦誤於禹貢之
 言故取足於楚之所謂洞庭青草者耶今震澤猶稱
 洞庭者其或昉於璞乎陸魯望曰大湖上禀咸池五
 車之氣故一水而五名斯穿鑿者矣烏足據哉夫太
[036-24b]
 湖受三吳數郡之水浩渺不可涯涘其底定也則有
 灌溉之利其泛濫也則有浸滛之患故古人之治之
 者惟䟽其源使水之入者有所分導其流俾水之往
 者有所歸然後民得平土而居矣故置五堰於溧陽
 以殺宣歙九陽之水所以節其入也開百瀆於冝興
 置斗門於江隂建千橋於吳江所以宣其出也單鍔
 之論要不出乎此耳然嘗攷之往集詢之故老而知
 古人之成績者不獨鍔也太史公曰大禹通渠三江
[036-25a]
 五湖其震澤底定之時乎夫差北通扶溝吳濞擅利
 山海富强之計不足言也若王濬之欲從武康紵溪
 穿渠直出海口功雖不竟志則可尚矣至於假節發
 三郡之民漕大瀆以㵼淛江者王奕也導太湖入海
 復嵗租六十萬斛者張綸也自市經以北赤門以南
 築堤起橋復田數千頃者張永和也上書宰臣具言水
 利者范仲淹也鑿盤龍滬瀆民頼其利者葉清臣也
 自封家渡至大通浦開淘七十餘里者徐確也郭亶
[036-25b]
 言治田七事趙霖言治水三事李結獻治田三議要
 以去水患興民利也我朝夏尚書原吉周侍郎忱相
 繼治之昭有成績至今頌焉成化以來復設憲臣以
 董之於是乎事有專責而官無廢政矣夫治水以為
 田也治水而不治田則治水無全功治田以防水也
 治田而不治水則治田無全力是故治田之法有三
 曰築岸堘曰修壩堰曰分大圩蓋全吳之地古稱澤
 國而田多低下所藉以禦水者岸堘也岸堘不堅則
[036-26a]
 雖有沃壤而棄之沮洳矣故令民修作田堘則有若
 王純臣韓正彦注意隄防則有若夏原吉周忱皆極
 其經畫之詳宻而可以守之者也後此者能繼而行
 之民不有餘利乎古人制田之法率因水道以正經
 界曰涇曰漊曰濵曰浦縱横曲直有井田之象焉其
 通也以泄水其塞也以禦水皆使不為田害而已後
 乃破壩堰以通江湖專小利而風濤之入獨倚於岸
 堘故民日勞而增築煩矣昔文正公曰江南圍田每
[036-26b]
 方數十里内有河渠外有門閘不可復矣而修舉壩
 堰之䇿獨不可行耶圩田之制隨地形之廣狹水道
 之逺近而為之大小也圩之小者則岸堘易完民工
 易集時有浸澇則車戽之施可朝夕計功也圩之大
 者則岸堘既廣工力不及積水經月而稻成腐浥矣
 能度其勢而分之使民力易施不其有利乎夫堘岸譬
 則城郭也壩堰譬則闗隘也小圩譬則三里七里也
 闗隘固城郭堅則内有所恃而冦不能入三里之城
[036-27a]
 七里之郭則小而易守備無不足可綽然應敵無虞
 矣治水之法有三曰决三江曰浚諸浦曰導涇港蓋
 太湖東入松江出吳以入海古未有隄障也宋築長
 橋以便漕運而江流始噎此單鍔所以欲鑿吳江岸
 為木橋以通之也代加浚治已有成效而或者猶欲
 决去長橋以决入海之道則亦難矣澱湖之西曰急
 水曰白水東曰小漕曰大瀝皆東江入海之故道也
 今諸港淺狹而東江遂塞惟澱湖支流北入吳松江
[036-27b]
 耳因其舊迹而䟽之則松江之流其安乎吳松江即
 古婁江也通塞無定夏原吉嘗浚夏駕浦北貫吳塘
 通劉家港以入海矣周忱嘗浚顧浦以通吳松江入
 海矣然渾潮往來江流漸狹久而不治恐壅塞之害
 深而為力難矣古人於沿海之所浚三十六浦以分
 三江之勢則入海之途多而水之流不滯也今則未
 能盡復其舊而入海者惟茜經七鴉白茆楊林入江
 者惟福山許浦而已茍能於其未浚者而浚之於其
[036-28a]
 已浚者而時導之以為經久之規則今日之急務也
 圩田四圍皆涇港環繞所以决田中之水以泄諸湖
 塘而達之海也必使修治闊而可以為容納之地則
 田之積水可蓄於溝港溝港通流則可以散灌於塘
 浦塘不遏則可以疾趨於江海而水之患息矣夫吳
 郡之水譬諸人身五堰則首也荆溪則咽喉也震澤
 則胸腹三江則腸胃也浦港涇瀆則脉絡衆竅也腸
 胃閉衆竅塞脉絡不貫而咽喉之入不節吾見胸滿
[036-28b]
 腸脹而斃可待矣夫變通者智也經畫者法也若古
 人之所行與夫單鍔所著固法之善而智亦存乎其
 中矣然時異勢殊陵谷更易所以神變通之術以隨
 時冝民者則又存乎人焉耳愚嘗因是而悲吳郡之
 民其所患者不獨水也常賦之外供組繡之麗者取
 靡焉嗜耳目之玩者取異焉務摶埴之用者取精焉
 操囊篋之貪者取盈焉富商大賈侈美同流豪家富
 族吞併不饜故民之貧者男終嵗耕而不曾得託糠
[036-29a]
 粃以飽也婦終嵗織而不曾得蔽繒絮以煖也然則
 害之溺於民者獨水也哉
  南畿海防
 江南東海之防守在崇明吳淞江口而要在蘇州故
 崇明吳淞江口設所而蘇州重鎮設三衛江北淮南
 海防守在泰州通州興化鹽城而要在揚州髙郵淮
 安故泰州通州興化鹽城各設所而惟揚州髙郵淮
 安設衛淮安當大瀆通海為重鎮設二衛淮北海防
[036-29b]
 患在東海守在海州而要在邳州故東海海州設所
 而邳州設衛
  建康形勝
 建康東起天目山北接鍾山覆舟山雞籠山終于行
 堂又有巖山牛頭白特山堂陽寺山而大江横其後
 淮水流其中夾淮而為王都秦始皇見金陵有王氣
 東遊以壓之塹秦淮以斷其氣殊不知秦淮入于江
 而江水口再朝亦旺水也
[036-30a]
  三吳風俗
 夫三吳者何神聖基圖之所創也詩書六藝之所漸
 也羣材之所鍾百貨之所聚而賢哲之林也盛有日
 矣其在禹貢則厥土赤埴塗泥厥賦中中下上然而
 夏狄蠙珠織文纎縞橘柚篠簜之珍貢於天府則物
 産亦非纎也其在職方則川以三江浸以五湖然金
 錫竹箭孔翠犀象列在方物則地利亦非鹻也顧其
 時氣化淳龎風俗朴茂天地之藏有所函而未闢山
[036-30b]
 川之珍有所秘而未吐故號為九州之腴而不入列
 國之紀厥有由矣降是而春秋則闔閭以勾吳舊邦
 雄視上國越絶書志其城郭宫廷之制如所謂通門
 二八隔閡寒暑與夫澒地六尺玉鳬交流何其溢也
 降是而七國則春申以楚之上相裂土江東司馬史
 稱其城吳故墟自為都邑至於上客三千皆躡珠履
 何其汰也然其時淮南十二縣邊齊之南為楚下東
 國而泗上十二諸侯附麗故宋之旁以介於大國即
[036-31a]
 今淮揚諸郡是已則吳越故壤已擅豐區而淮海舊
 堧猶稱曠土矣漢初吳楚淮南分王其地彊者即山
 煮海擅銅鹽之利下亦厚招娛遊以亢三尺則故吳
 益沃而淮南北亦漸衍矣唐承隋江都之舊天寳以
 後設鹽鐵租庸大使開府廣陵以籠諸道貢物達之
 長安而淮南北之盛畧與江南等矣夫地利有上下
 天時有盈虚而吳獨日盛何也蓋自晉之渡而東也
 收數十代之衣冠禮樂而生聚長養其中彼號為中
[036-31b]
 原者方且淪於戎馬荆榛之域故相懸也其後宋又
 渡而南也舉數百年之皇圖帝籍以保有億萬之命
 彼號為二京者方且為蒐兵講武之塲故益逺也然
 則吳之盛久矣俗之𢎞侈亦匪今矣聖祖開基淮甸
 吳諸郡則左右輔也成祖定鼎燕京吳諸郡則内外
 府也豈非根本膏腴之地哉然以蕞爾之土而當天
 下財賦之半加以連年水潦之災民多懸耜野有奥
 草守閭之吏日夜責租民輾轉呼號莫所聊生蓋吳
[036-32a]
 於今日又甚詘矣而執事猶談其盛無乃見其影而
 未察其形耶請實其状夫金陵五方之輻輳萬國之
 灌輸三服織作内給尚方衣履天下而器食之用自
 水衡少府半取給焉然而遊浮之民大都之風非有
 厚藏故其地物嗇而功侈自金陵而下控故吳之墟
 以跨引閩越則姑蘇一都會也其民利魚稻之饒居
 果布之凑造作精靡以綰轂四方其士也慕遊閒之
 名頌儁俠之義故其地實嗇而文侈自金陵而北按
[036-32b]
 三楚之舊苞舉河淮則維揚一都會也其民呰窳輕
 訬無所積聚煮海之賈操鉅萬之貲以奔走其間故
 其地主嗇而客侈自金陵而上至於甌越則宣歙之
 間一都會也其民盡仰機利行賈四方唱櫂轉轂以
 遊萬貨之所都而握其竒嬴故其地内嗇而外侈今
 執事徒聞其侈而不知其嗇也欲以儉與禮裁之則
 過計矣然吳之嗇則生於侈者也欲使之無嗇可使
 之侈乎嗟夫侈則侈矣彼其珍竒溢目則頳丹明璣
[036-33a]
 珠琲磊珂弗為異也其服御鮮華則蕉葛升越弱錫
 羅紈笥中之韜鯷人之獻弗為靡也其器用精良則
 桃笙象簟寳鋏文犀單費百縑取直萬户弗為訬也
 其遊藝嗜古則山甫之鼎考父之銘華山之愽畨吾
 之刻弗為邈也其宴居過從之盛則海錯陸珍剖纎列
 姬盤舞隨風悲歌入雲弗為適也其百賈之所聚則方
 舟結駟織陸鱗川飛塵絳天赭汗如雨弗為譁也衍
 平子之賦無以盡其華賡士衡之趨無以極其靡矣
[036-33b]
 而豈知其力之嗇哉夫山林不給野火江海不實漏
 巵難其繼也是故識㣲之士見本而揣其末陳風之
 史覩盛而防其敝亦有説矣且夫吳者四方之所觀
 赴也吳有服而華四方慕而服之非是則以為弗文
 也吳有器而美四方慕而御之非是則以為弗珍也
 服之用彌博而吳益工於服器之用彌廣而吳益精
 於器是天下之俗皆以吳侈而天下之財皆以吳嗇
 也
[036-34a]
  議糧兵
 太祖定鼎金陵建四十二衛皆散處江北屯田自養
 故賦有餘而用足永樂間遷都于燕建七十二衛嵗
 漕江南北粳粟四百餘萬石以給軍食而武官俸廩
 則仍就支于南京至正統始以南京倉米每石折銀
 二錢五分總計四百萬石納于京而存者尚二百餘
 萬石蓋兩京並建邊備漸增財用至是始困矣故為
 留都今日之計者宜汰冗兵去冗官修江北屯田之
[036-34b]
 政减裏河進貢之船使兵少而精强賦省而用足北
 輔中原南控百粤江淮湖海環邦畿數千里之間民
 安盗息根本壮固斯見陪京之形勝矣
  淮揚利病
 一言淮安鳯陽以北地髙宜糓粟而少塘堰一遇亢
 旱則坐觀枯稿淮揚以東地下冝秈稻而少堰圩一
 遇水澇則任其湮沒故江北地利不盡乞勅徐潁兵
 備官督率所屬躬親相度隨其髙下開濬修築教民
[036-35a]
 播種一如江南則無曠土無惰民而民食可足二言
 山陽寳應髙郵江都諸州縣地臨白馬甓社卲伯黄
 山諸湖延亘三四百里兼以天長西山諸水時為泛
 濫遂至衝决運道田地棄而不種税糧無所從出運
 船亦往往摧壊其中為患甚鉅乞勅治河諸臣乘時
 堅築運堤量度地勢建立平水石匣以為䟽洩之計
  山西圖叙
 山西古冀州地背臨朔易沙漠/是也表裏河山蓋有俯挹
[036-35b]
 中州之勢焉忻代二州皆太/原府屬以北戎馬内侵故大同
 特設巡撫焉綏在大/同西宣府在大同/東南互為聲援雁門偏
 頭寧武三闗俱在/太原北境竝置闗戍雖烽火之警不殊而套
 河/套賊為急且保徳河曲保徳州河曲縣/俱太原府屬之間與賊僅
 隔一河黄/河稍或撤備則門庭皆勍敵矣蔚州大同/府屬
 鑛徒臨晉平陽府/屬縣之屯卒藩府/屯軍潞城潞州/屬縣之逋民竝
 以山谷阻深乘時抄暴要亦不足屯結也然邊餉既
 廣宗室彌蕃一切供輸自嵗賦之外皆仰給河東之
[036-36a]
 鹽課三晉之民勞瘁甚矣而邊卒方且呌呶待哺帥
 臣號令為之不行此則積習流弊非漸圖之不可也
  沿革
 古冀州地漢分冀州西境河東等郡屬司𨽻置并州
 部刺史察舉太原上黨雲中雁門等郡而不常所治
 東漢并州治晉陽唐貞觀初置河東道開元中置河
 東採訪處置使治蒲州後改採訪為觀察其治仍舊
 宋置河東路經略安撫使以太原守臣兼領元以冀
[036-36b]
 寧諸路直𨽻省部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于大同
 置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于冀寧本朝置山西等
 處承宣布政使司嘉靖中陞潞州為潞安府又置都
 指揮使司提刑按察司三司並治于太原而行都司
 則分治大同以控制邊境云
[036-37a]


[036-38a]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太原左右布政使二左
 右㕘政三左右㕘議四糧儲/兵備領府四屬州一十有六
 縣六十有四州四屬縣一十有一總為里四千四百
 四十里有零户五十八萬九千九百五十九口五百
 八萬四千一十五夏秋二税共米麥二百二十七萬
 四千二十二石絲五十斤絹四千七百七十七疋馬
 草三百五十四萬四千八百五十束
 山西都指揮使司指揮三内掌印一僉書二領衛九
[036-38b]
 屬所/四十所七本都司所屬馬歩官軍舍餘夷人等一萬
 九千五餘員名都司𨽻後/軍都督府儀衛司三
 山西行都司分司大同𨽻/後軍都督府領衛一十四屬所/七十所三本
 司所屬馬歩軍四萬六十餘員名
 山西行太僕寺見在馬驢騾共三萬二千九百餘匹
 頭
 都轉運鹽使司一在河/東嵗額辨鹽四十二萬引
 提刑按察司按察使一副使十二驛傳清軍一提學/一兵衛易州口平
[036-39a]
 定北岢嵐潞/安雁門各一僉事六分道四冀寧/冀北 河東/冀南
 欽差總督宣大都御史一駐陽/和巡撫都御史二一太/原或
 代州一/大同巡按御史一太/原巡鹽御史一河/東
 王府三 晉府髙三封/太原 郡王二/十二代府髙十三封大/同六千石
 郡王二/十四瀋府髙二十一/封潞安 郡王/二十
[036-40a]


[036-41a]
 大原府其名古晉陽晉太原元冀寧繁劇且近/邉衝疲其屬
 州六縣二十二附郭陽曲九十八里/繁劇難治太原九十八里/僻繁頑
 榆次一百七里/刁繁地肥大谷八十三里/刁疲僻繁四十五里/刁繁多盗徐溝十/九
 里繁/疲清源二十八里/僻繁盗交城四十三里/僻繁地肥文水七十九里/僻繁地饒
 夀陽三十里衝/繁俗嗇十五里/僻簡二十三里/僻簡有銕静樂三十八/里繁疲
 多/盗河曲七里/僻疲平定州三十三里/衝繁俗嗇屬樂平十里/僻繁忻州六/十
 三里民頑/多虜患屬定襄二十五/里僻簡代州四十一里近邉/衝繁多虜患屬五
 臺十五里近/邊僻繁繁峙十九/里僻三十九里/近邊難治岢嵐州二十二/里近邊
[036-41b]
 僻繁多/虜患屬嵐二十二/里貧僻十一里/淳僻貧石州四十里/僻簡淳屬寧鄉
 十三里/難治保徳州五里簡/殘疲其形勝恒山之險大河之固
 句注險阻靈山角立其俗好樂無荒清簡質朴
 平陽府其名秦河東隋平河元晉寧繁難地/廣民朴其屬州
 六縣二十九附郭臨汾五十一/里繁衝外襄陵七十二/里繁衝洪洞
 八十九里/賦完事簡浮山十七里/繁難貧趙城三十七里/僻民苦太平五十四/里衝繁
 難/治岳陽十八里/僻簡貧曲沃六十八里/衝繁難治翼城八十四里/衝繁難治汾西
 十五里/刁貧九里刁/僻疲蒲州八十七/里衝繁屬臨晉六十三里/衝繁難治
[036-42a]
 河三十八里/僻繁貧猗氏五十一里衝/繁難治民勤萬全四十里/僻繁貧河津三/十
 六里僻/繁民勤解州三十一里/僻繁疲安邑九十五里/繁衝貧六十六里/衝煩僻
 聞喜六十六里/衝繁疲平陸五十二里/山僻繁貧芮城四十四里僻/繁貧難治
 州五十一/里衝僻屬稷山七十三里繁/衝民稍頑四十里/僻好訟垣曲二十/七里
 僻/貧霍州二十里/衝頑屬靈石二十五/里衝淳吉州二十二里/僻簡儉屬寧
 鄉十六里/僻頑三十一里僻/瘠民頑難治屬大寧十里/僻貧石樓十三里/貧苦山
 僻/永和十一里/僻貧其形勝負闗阻河接汾連華其俗崇
 禮讓多勇敢
[036-42b]
 大同府其名戰國時雲中代郡漢定襄雁門馬邑近/邊
 衝繁烽堠相/接不常難治其屬州四縣七附郭大同三十六里兵/馬屯聚難治
 外懐仁九里/裁荒渾源州十四里/繁衝貧應州二十里/荒僻屬山隂七/里
 衝/疲蔚州二十六里繁/衝近邉難治屬廣陵八里/僻簡廣昌四里/衝繁靈丘十/里
 貧/衝朔州八里僻疲/有邉患屬馬邑五里/僻疲其形勝平岥峻坂用
 武之地其俗質直淳厚
 潞安府其名秦上黨唐昭義宋隆徳衝繁民/質易治其屬縣
 八附郭長治一百七十七里/繁民淳頗饒長子九十二/里繁頑屯留六十/二里
[036-43a]
 僻簡/頗繁襄垣八十里/頑簡刁潞城九十二里/僻簡頑壺闗九十六/里僻簡黎城
 四十九/里繁僻平順三十一里/僻貧頗繁其形勝肘京洛履蒲津倚大
 原跨河朔其俗民儉力農士節務學
 直隸沁州其名隋義寧唐陽城衝繁民/疲貧其屬縣二沁
 源十六里/僻盗武鄉四十九里/頗衝繁貧其形勝前銅鞮後龜山其
 俗專力耕農少事商賈
 澤州其名北齊髙都隋長平繁劇/難治屬縣四髙平一百/六十
 一里繁/僻民富陽城九十四里/繁俗儉陵川九十三里/繁僻簡沁水五十四/里繁民
[036-43b]
 刁/疲其形勝大行險固山川環抱
 遼州其名樂平僻簡/瘠儉其屬縣二榆杜三十二/里僻簡和順二/十
 一里簡/瘠嗇其形勝山川險峻其俗剛悍朴直
 汾州其名魏西河金汾陽州有二王府難/治雖服裏亦衝其屬縣三
 孝義三十里/衝簡饒平遥五十八里/衝繁刁介休四十六里/衝繁刁其形勝
 美哉山河之固其俗重厚尚義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四曰太原晉陽冀寧幷州/唐北京五代唐
 西京武勇/軍繁劇曰平陽河東平河晉寧/晉州唐州繁曰大同雲中雁門/代郡雲中
[036-44a]
 西京大同路北恒州/縣俱近邊衝繁難治曰潞安上黨昭義安義昭徳隆/徳襄垣有王府衝繁
 州四曰澤上黨河東建興長平高都建州益/州城内有宣寧隰川王府衝繁曰汾西/河
 汾陽軍朔州介州浩州有慶城永/和二王府難治雖服裡亦為衝繁曰沁義寧陽城/威勝軍衝
 遼樂平上黨遼箕州/儀州平定軍僻簡
  處置
 山西大同府逼臨敵境最苦侵暴太原府屬如興
 岢嵐保河一帶敵一大舉輙入其境斷煙宿莽蕭
 條甚矣汾州宗藩不畏國法頗為地方之害潞澤
[036-44b]
 沁遼環列太行上下谷深林宻盗不時竊發往嵗
 青羊山之事可為鑒也平陽雖稱富庶其實止蒲
 絳臨汾太平襄陵曲沃翼城差有可觀地震之後
 則亦大不如昔矣是故休養内地之民使之裕於
 供邊廼一方保釐者之責否則割肉充腹立見其
 斃可歎也已
  解鹽利弊議
 夫解之有鹽池舊矣厯代之張弛沿革愚未暇悉
[036-45a]
 也昔所稱為瑩㓗如玉甘美如榖亦宇内之所共
 喻也愚不暇論也祖宗時額僅十萬耳至嘉靖中
 始增至十九萬有竒全晉闗洛梁鄧之間皆其轉
 輸之所也二百年來公私俱足在商人未嘗以山
 徑巇嶮稱難在三省未嘗以解鹽苦惡為病何
 也法一而志定也自隆慶辛未雨决池防池水
 四溢鹽不結聚者謂國計不可負始為澆曬之術
 蓋以人力勝天時也然硝與鹽淆不能一一而析
[036-45b]
 之也有奸商者出焉乘間營私沙礫雜和故色愈
 變味愈惡而解鹽於是乎不可食矣民日夕翹首
 以竢商之至而商之所貨乃如此則其不樂售者
 豈情也哉於是商人坐官肆終嵗不能銷引目所
 在長吏又從而代之歛散以取其值焉此不獨商
 困而民亦困矣是以民視商若贅疣而視解之産
 為棄物無不利於食私販者民利於食私販而
 販者適至是謂兩相求兩相求則事宻官卒緝
[036-46a]
 捕惟賄是饜販者餌之是謂兩相利兩相利則防踈
 如是而淮蘆花馬之産紛紛四至勢惡得而禁之哉
 間嘗銷退引矣皆偽目也鹽儈肆市而得之者也亦
 嘗獲私販矣皆貧負也法所謂易米度日者也夫私
 販盛則商利薄商利薄則國税病此而不為之計将
 何所取盈哉所謂計者非必分地改額以滋聚訟也
 亦非必盡易其舊而創為之法也愚所謂在酌其宜
 而變通之耳其一曰慎採取之時夫解鹽池産也與
[036-46b]
 浙淮齊閩殊而反穡事浙淮齊閩鬻海法也其利在
 地不在天其祛弊之法在有餘不在不足乃解池則
 異是矣穡事憂旱而池利旱且利南風古所稱阜財
 解愠者是已夫天能使之常旱且南風乎恒雨則結
 者融恒北風則升者下此其時為難鹽丁散處諸邑
 既難遽集竢其集而圖之則已解矣非預以待之不
 可也春夏届期此凝之候也羣各丁而聚諸池毋失
 其會暇則驅之採草以資蓋藏固未嘗虚其力矣矧
[036-47a]
 若輩皆正役豈故淹之哉是採辨之所宜講也二曰
 廣召募之役池跨解安邑地近百里矣勢甚遼闊鹽
 丁僅二萬採取奚遍採之不遍地之所以有遺利也
 嘉靖丙午鹽嘗盛生矣募近民雜採之官取其七而
 以三充賞其利厚也競趨之因而與之可也柰何存
 其鹽不給以值又不以時於是召之不應矣夫民之
 潰手足裂肌膚而不憚者逐利也顧賞若是是督之
 逺也愚以為宜厚之也試令近地之民毋論千萬置
[036-47b]
 之長貳而集其民於官則朝結而夕可集也民之趨
 利猶水也利則來不則去往有定令矣而自食之是
 上不信也今宜逮其報成而給以二仍朝驗而夕惠
 之毋令胥吏持簿書而肆為呵索民其有不樂於赴
 者哉赴益衆則採益時採益時則入益富一嵗而不
 獲數嵗之利者不然也此足以待凶年之額胡為較
 錙銖而遺逺慮乎三曰貴採取之精夫各丁募夫羣
 然竝集不憂其入之不厚矣在官司或急成科以希
[036-48a]
 功在丁夫或急採取以充數寧無雜硝石而竝進者
 乎則分區畫地以程其工驗料計直以定其等屏惡
 存美以待夫商皆不可不為之慮也四曰别逺近之
 地夫曬鹽非惡也稍帶硝性試灼以火則騰越而上
 無異池鹽此法河東諳之而逺人未諳也今曬亦無
 幾矣請以待近之求而减其價以為耗逺征之商非
 池鹽不給則轉輸者皆飴鹽而商無不售之值民無
 境外之求矣五曰清支給之法夫所謂超支者非旋
[036-48b]
 中旋支以勸商者乎商人中納次第掣攴例也往以
 池鹽未結曬鹽未充無以給商而責之入乃隨募小
 販給以澆曬而籍其貲萬不得已之計耳而商人之
 停支者迄今遂不可復夫商傾貲以入公家以恒産
 在池也乃其視生而不得支何以異於農之耕耨而
 不得獲者哉今池平而花漸結矣採以時則蓄且倍
 也請絶小販之招以優舊商之困可乎六曰均商民
 之惠夫商人經年守支國課取足人情之所當優者
[036-49a]
 也然而此輩則無厭矣籍口曬鹽肆為挿和以恣壟
 斷之計是故所在居民棄官鹽而樂私販為官司者
 又從而强所不樂民之無告甚矣今宜徧榜諸司凡
 諸無様鹽即係飾偽様鹽非官記即是私封沒其貲
 而置之法一懲而百警矣則商安所售其術而民有
 不樂於商之至者乎七曰禁太汾之票何者二郡固
 全晉之半也地多斥鹵採而煎之轉相輸販已非正
 法頃從其便給販者以劵而嵗徵其入此票之所由
[036-49b]
 名也彼皆自食其有矣解鹽入其境終嵗束閣竟莫
 能售夫二郡去河東纔數舍耳法已莫可詰彼逺者
 奚讓焉矧二郡之民動以一田兩税為口實正謂業
 已供邊儲而又以輸鹽課且并其所謂私販者而忘
 之矣此非當禁之一耶夫惟慎天時也廣召募也精
 採辨也則盡人之力者盡地之利所謂生之貴裕其
 源者此也惟辨逺近也循舊例也均商民也革煎販
 也則商無滯貨者民無艱食所謂救之貴通其變者
[036-50a]
 此也此則不必分地而流布者自廣不必改額而壅
 滯者自行民亦何所為而顧食私販以博罪哉雖然
 此特自鹽之已生者計之也萬一事勢如昔當奈何
 嗚呼池之利在天不在人前已陳之矣夫鹽公課也
 鹽務公務也王者有分土無分民故以河東視三省
 誠難撓越若自國家統觀之則安可執一而論也拓
 存穡之淮蘆充有餘之花馬以寛不足之河東竢其
 生結而各還其舊奚不可者夫據時宜而談利害環
[036-50b]
 池之人類能言之至問上不病國中不病民下不病
 法則鉅公大人謇謇不欲語者何者狃于法之故也
  三闗備兵議
 山西右屏畿輔外鄰沙漠所稱為并冀藩垣者北則
 大同大同之南則寧雁折而之西則有偏老大同之
 邊冦也近不一舍逺不二三舍偏老亦然夫大同彼
 固有專之者矣如偏老寧雁所謂三闗也三闗之形
 若鱗次然東稍南為雁門百八十里抵寧武又二百
[036-51a]
 里抵偏闗絶懸西北與大同峙而雁門寧武者則猶
 有馬邑朔州之為外藩也往以大同不能為蔽故議
 與畫地而守之三闗節制以屬全晉之撫臣而移總
 戎之駐偏頭者駐寧武者為居中調度備東西䇿應
 也近籌邊者更議以為不便謂棄外即内或以外地
 委敵而撫臣距疆塲既逺病於請質之難偏禆孤居
 卒不得藉援於大将欲以撫鎮槩置偏老與大同相
 掎角并力要害脱冦自馬邑朔州入犯而吾猶得收
[036-51b]
 弊於寧雁也噫是則然矣愚以為制冦之術在扼其
 勢審勢者人也專計於人相宜而圖之則建官責守
 有可更者有不必更者夫撫臣折衝之任也非有親
 冐矢石列陣行伍之事平居申約束明賞罸謹烽修
 隘備儲厲兵秋防駐代俾之不得隙入一旦有警當
 冦者走軍吏計事轅門而撫臣亦數馳赴之以便授
 䇿故在太原猶偏老也如必居偏老而後可是将親
 與抗也平居之所經畧宜何事耶假令其大舉南侵
[036-52a]
 則彼必數月集我必數月備悉吾之精鋭視險易而
 慎守之彼必不濟若遊騎突入禦之一健将事耳何
 足以辱撫臣夫天下之事恒起於時之所趨而亂於
 數易偏闗之設也在洪武之三十三年而成化丁亥
 始創老營堡前乎此者未嘗命一卒守也亦未有大
 患乃今帥武臣力開府運籌而猶俱有丁卯之患焉
 即多多奚益哉彼之畏我以有實也非畏名也今之
 所以稱藩而市馬者利金繒也第必設撫臣以為名
[036-52b]
 彼於畏何有議者曰設臣於偏老視延寧甘肅之例
 也夫事茍利固無庸例然而以陜例之者誤也延寧
 甘固實稱四鎮置三撫臣而固原一鎮以總督當之
 總督趨花馬池則以撫臣之在長安者移領鎮焉而固
 原西至於蘭靖西南至於洮岷蓋方數千里畨虜雜
 居烽燧時警然皆撫臣之在長安者兼制之陜西之
 撫内者何嘗不兼邊也山西幅&KR0695不滿千里民又甚
 瘠而三闗固太原一郡地耳必以一郡建兩撫臣無
[036-53a]
 論供億煩苛無益勝負之數而反以滋病即内有分
 地則外之召兵於内者難外有分地則内之轉饟於
 外者緩牽制沮格之患不可不虞也故曰建官惟其
 人不必備若乃總兵之移則有可言者總兵雖信大
 将與文吏異古者中軍在御援枹而鼔朱殷輪而不
 惰今猥以為持韜握鈐之臣虞偏闗多故或失之而
 以移之寧武無謂也夫重移鎮者蓋以武寧之衝燕
 水雕窩陽方盤道相望廣衍紆漫騎得成列萬一彼
[036-53b]
 𢷬我虚直入将狼顧失㨿焉噫獨不虞偏闗之可達
 汾永乎馬邑朔州大同地也尚寄一帶之衛於寧雁
 而彼志俘掠則大同其饜足處耳饜足則不南望即
 南望吾且有備安得為虚耶偏闗逼近賊巢即已欵
 貢而板井叛人嵗時窺伺又夷人叩闗者月無虚日
 所不能髙枕也故大将不可以深居深居則偏禆觀
 效士氣且日懈夫寧武之赴偏闗猶偏闗之還而自
 救其地里獨雁稍逺也誠令總兵移偏闗仍恊之以
[036-54a]
 㕘将而寧武則撤馬站遊擊居之偏頭加一大将與
 副将俱是鬬士倍也人情偷於習皷於新旌幟一耀
 其耳目號令一作其頹靡則重闗之固壮於戒嚴今
 之援寧武亦昔之援偏老矣夫何間也若雁門固有
 㕘備且近撫臣當必無害顧乃謂偏老逺不可居何
 歟總兵之設也始於宣徳既罷復於𢎞治當是時皆
 偏老居也寧武設於成化丙戌置守備耳而幸無事
 𢎞治間置守禦千户所耳而亦無事總兵居寜武之
[036-54b]
 議果何見耶要之撫臣職在謀筭者也總兵職在征
 戰者也二者甚可相能而必竝處故因勢以命職因
 職以任人因人以度勢建官之要罔踰於此矣雖然
 三闗之地皆稱要也三闗之守皆宜嚴也故有禦邊
 之逺略則何地而非守有體國之實心則何守而不
 固區區一隅一隙之補所見者淺也而責守之事且
 或有未盡者邊墻綿亘數百里戍卒僅四五萬星羅
 棋布殊多中空彼聚而攻我驍騎軼突如決大河潰
[036-55a]
 蟻壤此畫地而守之難故不如無與争鋒各令收聚
 入保堅壁以待彼縱掠無所得又懼深入必自遁矣
 是求地利於人也戎伍𨽻尺籍者虚耗以半而日餉
 數錢多浚剥於渠帥老弱無營者應募勇悍多俠者
 畏羈此無兵而守之難故莫如嚴覈軍實養一夫必
 得一夫之力而又優募府之用俾不取盈於下則備
 在我不在彼矣是求兵於将也往吾與彼防也邊氓
 懼為俘戮故死不敢即夷人自為守也今視同一家
[036-55b]
 而愚夫無逺略或争趨之以避賦就逸後将何支焉
 盍亦拊循百姓輕其徭税俾居者固而去者思乎彼
 與吾市也馬皆異産不與中土習分發郡縣輒踣死
 而償之民也夫民無所得焉而樂于償固以免兵弭
 患彼亦與有利焉盍亦以此補營馬之墟而仍輪郡
 邑之值将不軍之惠而市無損乎嵗選内地丁壮修
 守邊隙顧募犒來之費全省以數萬計而丁壮至邊
 顧救死扶傷不暇安所禆於事哉盍亦徵募金於官
[036-56a]
 委輸邊郡召土著而簡練之止則為民動則成旅而
 内地丁壮番休者則永以保障不調焉此其利固不
 獨貽國家盤石之固也
  山西藩禄屯田鹽課軍箱總議
 今晉之當亟議者有四而卒未有以應之自藩封之
 典盛而禄食于土者亦既衆矣矧生養益繁罄民之
 入不足以供宗藩之需加之師旅凶荒而三晉常患
 於無禄自兼併之計肆而屯田之沒於豪强者亦既
[036-56b]
 盛矣矧依假册籍陽應其名而隂收其地加之招納
 亡命之徒而三晉常患於無屯自計羡之議起而課
 無積藏地之生不生不可必朝三暮四之術要惟足
 課此可為一二年計也加之屢年浸沒而三晉常患
 於無鹽自改户之風熾而軍無定籍軍之正與偽不
 足論而彼出此入要惟實伍此但可以充目前文具
 也加之窮邊改調而三晉常患於無軍今之議藩封
 者禄不支矣而民不可加賦則禄未可議之不足中
[036-57a]
 也我祖宗以天下公諸藩蓋厚之也計環晉所賦已
 不足支必空匱而他營他營不稱而詘計種種非所
 以厚之也其後當必弛藩封之禁而歸其四業間有
 求自試者倣昔漢宋更生汝愚故事收而與天下共
 之禄優之選既及而散業者無禁則不增賦而宗藩
 皆備外府矣不然罄三晉不足以資目前而其生将
 不窮也今之議屯田者籍不可稽矣而地不可徧畫
 則屯田未可議之不足中也我國家計軍授田蓋畜
[036-57b]
 之也晉疆子粒不支半軍不支必枵腹不任指使指
 使不任而譟呼繼之非所以稱其畜也其後必當惟
 稽其子粒間有侵奪者視地而補之軍倣漢塞下渭
 濱故事與軍共之分種之利既博而收利者惟取盈
 則不必清丈而軍皆土著矣不然分畫晉疆不能一
 朝辨而欺愚嬴縮不可計矣夫晉之鹽古稱曰海眼
 蓋以自生而易利也鹽之生不生視水之髙下中條
 之麓其山溜未易洩也鹽不花數年矣此不足之尤
[036-58a]
 者也不惟輕販無頼之徒不可覊而撈放之編役且
 坐困頃者水漸落而鹵且生則水猶可鬻也或倣鬻
 海之計而以應目前之需則不必峻法取盈異日者
 冀一生則年計所積必倍不必拘計羡間矣夫晉兵
 古曰天下莫强蓋以習邊而輕敵也軍之籍不籍視
 貲之盈縮并薊之交其去留不易羈也軍之虚籍亦
 數年矣此不足之尤者也不惟隠避滑稽之徒不可
 窮而里胥之役益張熾頃者軍貲費而邊民困則軍
[036-58b]
 猶可募也或倣招募之議以充塞下則不必窮勾盡
 類異日者冀其習利則邊民樂戰不必勾攝而塞下
 皆勝兵矣
 
 
 
 
 圖書編巻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