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76-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七十六
            明 章潢 撰
 
 
 
 
 
[076-1b]
 朱子曰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人各得
 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徳雖其總攝貫
 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盖天地
 之心其徳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
 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
 為心其徳亦有四曰仁義禮智信而仁無不包其發
 用焉則為愛恭宜别之情而惻隠之心無所不貫故
 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徳之體用不待
[076-2a]
 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徳之
 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盖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
 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
 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衆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
 在是此孔門之敎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
 言有曰克己復禮為仁言能克去己私復乎天理則
 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
 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親孝
[076-2b]
 事兄弟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
 則以讓國而逃諌伐而餓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
 殺身成仁則以欲甚於生惡甚於死為能不害乎此
 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則
 温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徳而貫四端者也或曰若
 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為仁者歟
 曰不然程子之所謂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
 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盖所謂情性者雖其分域
[076-3a]
 之不同然其脉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甞判然離
 絶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
 其意遂至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特論此以發明其
 遺意而子顧以為異乎程子之説不亦誤哉或曰程
 氏之徒言仁多矣盖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為
 一為仁之體者矣陳淵問楊龜山曰萬物與/我為一其仁之體乎曰然亦有謂
 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矣上蔡謝氏曰/心有所覺謂
 之仁仁則心與事為一草木五糓之實謂之仁取名/於生也生則有所覺矣四體之偏痺謂之不仁取名
[076-3b]
 於不知覺也不知覺則死矣事有感而隨之以喜怒/哀樂應之以酬酢萬變者非知覺不能也身與事接
 而心漠然不省者與四體不仁無異也然則不仁者/雖生無以異於死雖有心亦鄰於無心雖有四體亦
 弗為吾用也故視而弗見聴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此善學者所以急急於求仁也今子之言
 若是然則彼皆非歟曰彼謂物我為一者可以見仁
 之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以為體之真也彼謂心有
 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
 之實也觀孔子答子貢博施濟衆之問與程子所謂
 覺不可以訓仁者則可見矣子尚安得復以此而論
[076-4a]
 仁哉抑泛言同體者使人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
 其弊或至於認物為巳者有之矣専言知覺者使人
 張皇迫躁而無沉潜之味其弊或至於認欲為理者
 有之矣一㤀一助二者盖胥失之而知覺之云者於
 聖門所云樂山能守之氣象尤不相似予尚安得復
 以此而論仁哉因并記其語作仁説
  古今言仁考
 易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076-4b]
 書曰民㒺常懐懐於有仁
 禮記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
 人而已矣
 子曰仁之為噐重其為道逺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
 能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難乎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徳輶如
 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小雅曰髙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
[076-5a]
 道而行中道而廢㤀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俛焉日有孶孶斃而後已
 大學𫝊曰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力行近乎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乆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
[076-5b]
 仁智者利仁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
[076-6a]
 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
 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
 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
 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
 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乗之家可
[076-6b]
 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
 立於朝可使與賔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
 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
 乗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
 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076-7a]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
 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㒺
 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
 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巳欲
 立而立人巳欲逹而逹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巳
[076-7b]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
 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曰仁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
 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
 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賔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076-8a]
 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
 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
 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逹子曰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
 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
 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
[076-8b]
 者逺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逺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
 可棄也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
 則吾不知也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076-9a]
 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
 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賜㣲管仲吾其被髮左祍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
 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076-9b]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賢者犮其士之仁者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
 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寛信敏恵恭則不侮寛則得衆信則人
 任焉敏則有功恵則足以使人
[076-10a]
 㣲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諌而死孔子曰殷有三
 仁焉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𢎞毅任重而道逺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後巳不亦逺乎
 曾子曰君子以文㑹友以友輔仁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076-10b]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
 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徳而尊士賢者在位能
 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
 矣詩云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
 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
[076-11a]
 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
 禍也禍福無不自已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惻隠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
 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
 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
 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
[076-11b]
 人役也人役而耻為役由弓人而耻為弓矢人而耻
 為矢也如耻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巳而後
 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巳者反求諸巳而已矣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
 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
 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强酒
 孔子曰仁不可為衆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076-12a]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
 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
 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
 人毁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
[076-12b]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莭文斯二者是也樂之
 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巳也惡可巳則
 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舎其路而弗由放其心
 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鷄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
[076-13a]
 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徧物急先務也堯舜
 仁不徧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䘮而緦小功之
 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决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賔主也智之
 於賢者也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逹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
 所不為逹之於其所為義也
[076-13b]
 程子曰天地之大徳曰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生之
 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
 仁也又曰非仁則無以見天地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我也如其皆我何所
 不盡不能有諸已則其與天地萬物豈特相去千萬
 而已哉 自古不曾有人解仁字之義須是道與他
 分别出五常若只是兼體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
 頭也其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雖言元者善之長然
[076-14a]
 亦須通四徳以言之
 問仁曰此在諸公自思之将聖賢所言仁處類聚觀
 之體認出來孟子曰惻隠之心仁也後人遂以愛為
 仁惻隠固是愛也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専以愛
 為仁孟子言惻隠為仁盖為前已言惻隠之心仁之
 端也既曰仁之端則不可便謂之仁退之言博愛之
 謂仁非也仁者固博愛然便以博愛為仁則不可
 仁者必愛指愛為仁則不可仁者無所知覺指知覺
[076-14b]
 為仁則不可 觀物於静中皆有春意切脉最可體
 仁 觀鷄雛此可觀仁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
 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喚做仁 公而以人
 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
 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 人之一肢病
 不知痛癢謂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猶是也盖不知仁
 道之在巳也知仁道之在巳而由之乃仁也 視聴
 言動一於禮謂之仁 仁則一不仁則二 大率把
[076-15a]
 捉不定皆是不仁去不仁則仁存 學者識得仁體
 實有諸已只要義理栽培如求經義皆栽培之意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
 誠敬存之而已 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
 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
 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是心而已曷甞支離
 多端而求之自外乎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以示子
 貢以為仁之方也醫書有以手足風頑謂之四體不
[076-15b]
 仁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在我而疾痛
 不與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心無恩者其自棄亦
 若是而已 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
 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仁者人此者也敬以直内
 義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則便不直矣行仁義豈
 有直乎必有事焉而勿正則直也夫能敬以直内義
 以方外則與物同矣故曰敬義立而徳不孤是以仁
 者無對放之東海而凖放之西海而凖放之南海而
[076-16a]
 凖放之北海而凖醫家言四體不仁最能體仁之名
 也
 張子曰虚者仁之原禮義者仁之用 虚則生仁仁
 在理以成之 敦厚虚静仁之本敬和接物仁之用
 龜山楊氏曰論語言仁處皆仁之方也若正所謂仁
 則未之甞言也故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要道得親
 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為親切
 上蔡謝氏曰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為仁
[076-16b]
 死者為不仁今人身體麻痺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
 杏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
 此仁可見矣 問一日静坐見一切事平等皆在我
 和氣中此是仁否曰此只是静中工夫只是心虚氣
 平也須是應事時有此氣象方可好 仁者天之理
 非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為生也經徳不回非干禄
 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天理當然而已矣當然而為
 之是為天之所為也聖門學者大要以克己為本克
[076-17a]
 己復禮無私心焉則天矣
 和靖尹氏曰鮑某甞問伊川仁者愛人便是仁乎伊
 川云愛人仁之事耳焞時侍坐歸因取論語中説仁
 事致思乆之忽有所得遂見伊川請益曰某以仁惟
 公可盡之伊川沉思乆之云思而至此學者所難及
 也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爾人能至公便是仁 謝
 收甞問學於伊川伊川云學之大無如仁汝謂仁是
 如何謝乆之無入處一日再問愛人是仁否伊川云
[076-17b]
 愛人乃仁之端非仁也謝收去焞因曰某謂仁者公
 而已矣伊川云何謂也焞曰能好人能惡人伊川云
 非善涵養不易見得到此
 延平李氏曰答朱元晦書曰仁字難説論語一部只
 是説與門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幾私欲沉
 天理見則知仁矣如顔子仲弓之問聖人所以答之
 之語皆其切要用力處也孟子曰仁人心也心體通
 有無貫幽明無不包括與人指示於發用處求之也
[076-18a]
 又曰仁者人也人之一體便是天理無所不備具若合
 而言之人與仁之名亡則渾是道理也來諭以謂仁
 是心之正理能發能用底一箇端緒如胎育包涵其
 中生氣無不純備而流動發生自然之機又無頃刻
 停息憤盈發洩觸處貫通體用相循初無間㫁此説
 推擴得甚好但又云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乎禽獸者
 以是而已若犬之性牛之性則不得而與焉若如此
 説恐有礙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則一雖禽獸草木
[076-18b]
 生理亦無頃刻停息間㫁者但人得其秀而最靈五
 常中和之氣所聚禽獸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異也
 若謂流動發生自然之機與夫無頃刻停息間㫁即
 禽獸之體亦自如此若以為此理唯人獨得之即恐
 推測體認處未精於他處便有差也又云須體認到
 此純一不雜處方見渾然與物同體氣象一段語却
 無病又云從此推出分殊合宜處便是義以下數句
 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貫之盖五常百行無往而非仁
[076-19a]
 也此説大槩是然細推之却似不曾體認得伊川所
 謂理一分殊龜山云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
 所以為義之意盖全在知字上用着力也謝上蔡語
 錄云不仁便是死漢不識痛癢了仁字只是有知覺
 了了之體段若於此不下工夫令透徹即何縁見得
 本源毫髪之分殊哉若於此不了了即體用不能兼
 舉矣此正是本源體用兼舉處人道之立正在於此
 仁之一字正如四徳之元而仁義二字正如立天道
[076-19b]
 之隂陽立地道之柔剛皆包攝在此一字爾大抵學
 者多為私欲所昏故用力不精不見其效若欲於此
 進歩須把㫁諸路頭静坐黙識使之泥滓漸漸消去
 方可不然亦足是説也更熟思之
 朱子曰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
 以為心者也惟其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是以
 未發之前四徳具焉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統已發
 之際四端著焉曰惻隠羞惡辭讓是非而惻隠之心
[076-20a]
 無所不通此仁之體用所以涵育渾全周流貫徹専
 一心之妙而為衆善之長也
 仁是根愛是苖不可便喚苖做根然而這箇苖却定
 是從那根上來
 問仁者愛之理曰這一句只将心性情看便分明一
 身之中渾然自有箇主宰者心也有仁義禮智則是
 性發為惻隠羞惡辭讓是非則是情惻隠愛也仁之
 端也仁是體愛是用又曰愛之理愛自仁出也然亦
[076-20b]
 不可離了愛去説仁問韓愈博愛之謂仁曰是指情
 為性了問周子説愛曰仁與博愛之説如何曰愛曰
 仁猶曰惻隠之心仁之端也是就愛處指出仁若博
 愛之謂仁之謂便是把博愛做仁了終不同
 問周子窓前草不除去即是謂生意與自家一般曰
 他也只是偶然見與自家意思相契又問横渠驢鳴
 是天機自動意思曰固是他也是偶然見他如此如
 謂草與自家意一般木葉便不與自家意思一般乎
[076-21a]
 如驢鳴與自家呼喚一般馬鳴便不與自家一般乎
 問程子觀天地生物氣象也是如此曰他也只是偶
 然見如此便説出來示人而今不成只管去守看生
 物氣象
 問聖賢言仁有專指體而言者有包體用而言者曰
 仁對義禮智言之則為體專言之則兼體用
 以心之徳而専言之則未發是體已發是用以愛之
 理而偏言之則仁便是體惻隠是用
[076-21b]
 南軒張氏曰仁者天下之正理此言仁乃天下之正
 理也天下之正理而體之於人所謂仁也若一毫之
 偏則失其正理而為不仁矣
 勉齋黄氏曰仁包四者包字須看得出甞記朱先生
 云未發則有仁義禮智之性而仁則包四徳已發則
 有惻隠羞惡恭敬是非之情而惻隠則貫四端貫字
 如一箇物串在四箇物裏面過包字如四箇物都合
 在一箇物裏面
[076-22a]
 北溪陳氏曰仁道甚廣大精㣲可以用處只為愛而
 發見之端為惻隠又曰仁是此心生理全處常生生
 不息故其端緒方從心中萌動發出來自是惻然有
 隠由惻隠而充及到那物上遂成愛故仁乃是愛之
 根而惻隠則根之萌芽愛則又萌芽之長茂已成者
 也觀此則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自可見得脉絡
 相闗處矣
 孔門敎人求仁為大只専言仁以仁包萬善能仁則
[076-22b]
 萬善在其中矣至孟子乃兼仁義對言之猶四時之
 隂陽也 自孔門後人都不識仁漢人只把做恩愛
 説是又大泥了愛人就上起樓起閣将仁看得全粗
 了故韓子遂以博愛為仁至程子始分别得明白謂
 仁是性愛是情然自程子此言一出門人又将愛全
 掉了一向求髙逺去不知仁是愛之性愛是仁之情
 愛雖不可以正名仁而仁亦豈能離得愛上蔡遂専
 以知覺言仁夫仁者固能知覺謂知覺為仁則不可
[076-23a]
 若轉一歩看知覺純是理便是仁也龜山又以萬物
 與我為一為仁體夫仁者固能與萬物為一體謂萬
 物為一為仁則不可此乃是仁之量若能轉來看只
 於與物為一之前徹表裏純是天理流行無間便是
 仁也吕氏克己銘又欲克去有己須與物合為一體
 方為仁認得仁都曠蕩在外了於我都無統攝必己
 與物對時方下得克己工夫若平居獨處不與物對
 時工夫便無可下手處可謂疎闊之甚㨿其實也如
[076-23b]
 何得與物合一洞然八方如何得皆在我闥之内此
 不過只是想像箇仁中大抵氣象如此耳仁實何在
 焉殊失向來孔顔𫝊授心法本㫖其他門人又淺皆
 無有説得親切者 仁有以理言者有以心言者有
 以事言者以理言則只是此心全體天理之公如文
 公所謂心之徳愛之理此是以理言者也心之徳乃
 専言而其體愛之理乃偏言而其用也程子曰仁者
 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亦以理言者也以心言則知此
[076-24a]
 心純是天理之公而絶無一毫人欲之私必間之也
 如夫子稱回心三月不違仁程子謂只是無纎毫私
 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及雍也不知其仁等類皆是
 以心言者也以事言則只是當理而無私心之謂如
 夷齊求仁而得仁殷有三仁及子文之忠文子之清
 皆未知焉得仁等類是也若以用工言則只是去人
 欲復天理以全其本心之徳而已矣如夫子當時答
 羣弟子問仁雖各隨其才質病痛之不同而其㫖意
[076-24b]
 所歸大槩不越乎此
 西山真氏曰仁之一字從古無訓且如義訓宜禮訓
 理又訓履智訓知皆可以一字名其義惟仁不可以
 一字訓孟子曰仁者人也亦只是言仁者乃人之所
 以為人之理亦不是以人訓仁盖縁仁之道大包五
 常貫萬善所以不可以一言盡之自漢以後儒者只
 将愛字説仁殊不知仁固主乎愛然愛不足以盡仁
 孟子曰惻隠之心仁之端也惻隠者此心惻然有隠
[076-25a]
 即所謂愛也然只是仁之發端而已韓文公言博愛
 之謂仁程先生非之以為仁自是性愛自是情以愛
 為仁是以情為性也至哉言乎朱文公先生始以愛
 之理心之徳六字形容之所謂愛之理者言仁非止
 乎愛乃愛之理也盖以體言之則仁之道大無所不
 包發而為用則主乎愛仁者愛之體也愛者仁之用
 也愛者如見赤子入井而惻然欲有以救之以至矜
 憐憫惜慈祥恩恵愛之謂也性中既有仁發出來便
[076-25b]
 是愛如根上發出苖以苖為出於根則可以苖便為
 根則不可以愛出於仁則可以愛便作仁則不可故
 文公以愛之理三字言之方説得盡又曰心之徳何
 也盖心者此身之主而其理則得於天仁義禮智皆
 此心之徳而仁又為五常之本如元亨利貞皆乾之
 徳而元獨為四徳之長天之元即人之仁也元為天
 之全徳故仁亦為人心之全徳然仁之所以為心之
 徳者正以主乎愛故也仁所以能愛者盖天地以生
[076-26a]
 物為心而人得之以為心是以主乎愛也愛之理心
 之徳六字之義乃先儒所未發而朱文公始發之其
 有功於學者至矣可深味之
 魯齋許氏曰仁為四徳之長元者善之長前人訓元
 為廣大真是有理心胷不廣大安能愛敬安能教思
 容保民無疆
 臨川呉氏曰天之為天也元而已人之為人也仁而
 已四序一元也五常一仁也人之有仁如木之有本
[076-26b]
 木有本榦枝所由生也人有仁萬善所由出也人而
 賊其仁猶木戕其本也木無本則其枝瘁而榦枯人
 不仁則其心死而身雖生也奚取
 敬軒薛先生曰思慮一毫雜妄即非仁便當克去
 西銘自乾父坤母至兄弟顛連而無告者一莭皆状
 仁之體自于時保之至沒吾寜也皆求仁之方
 只是循天理便有序而和故仁者禮樂之本也
 陽明王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明明徳
[076-27a]
 雖親民亦明徳事也明徳是此心之徳即是仁仁者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
 盡處
 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訢合
 和暢原無間隔來書謂人之生理本自和暢本無不
 樂但為客氣物欲攪此和暢之氣始有間㫁不樂處
 也時習者求復此心之本體也悦則本體漸復矣朋
 來則全體之訢合和暢充周無間本體之訢合和暢
[076-27b]
 本來如是初未甞有所増也就使無朋來而天下莫
 我知焉亦未甞有所减也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
 外内逺近凢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
 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
 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特其間於有我之私隔於物
 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
 子兄弟如仇讐者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
[076-28a]
 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人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
 復其心體之同然陽明子曰大人者天地萬物為一
 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
 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
 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
 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
 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隠之心焉
 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
[076-28b]
 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與鳥
 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
 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
 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毁壊而必有顧惜之心
 焉是其仁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
 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
 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徳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
 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
[076-29a]
 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
 相攻忿怒相激則将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
 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欲之蔽
 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欲
 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大
 人之學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徳復其天
 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
 所增益之也
[076-29b]
  仁總論
 學莫要於求仁論語二十篇聖賢問答莫非求仁之
 方而仁之所以為仁聖人且罕言之矣仁豈易識哉
 昔之人有以愛與公與覺言仁者皆不足以盡仁也
 朱子則謂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以為心
 者也惟其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是以未發之前
 四徳具焉曰仁義禮智而仁無所不統已發之際四
 端著焉曰惻隠羞惡辭讓是非而惻隠之心無所不
[076-30a]
 通此仁之體涵育渾全周流貫徹專一心之用為萬
 善之長也論仁之理亦既詳矣獨孔子曰仁者人也
 孟子亦曰仁也者人也説仁者曾有親切簡明如孔
 孟者乎但不識人之所以為人其何以識仁也是故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惟人也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獨得其秀而最靈者焉精氣為物形之謂也
 游魂為變神之謂也形神渾合活潑潑地人之謂也
 故細觀人之一身外而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以及爪
[076-30b]
 髪之細内而髓精血液五臟六腑以及神氣之靈統
 同而融㑹為一身焉此身自頂及踵周流貫徹生生
 不息故耳聽目視手持足行臟腑之運化經絡之管
 攝血脉之流注雖各一其職而聫絡以共成一體無
 毫釐隔礙此其所以為活人者何也仁也無故毁傷
 其肢體㧞一髪㫁一爪即痛徹渾身此心有不忍焉
 無尺寸之膚不愛無尺寸之膚不自知覺者何也仁
 也即六尺之軀為一元之㑹四端萬善悉從此出人
[076-31a]
 者仁也不信然哉斯人也設病痿痺則手足吾之手
 足也痛癢若不相闗便為不仁之人矣知痿痺為不
 仁則仁即人也㫁可識矣一人如是人人皆然人固
 如是大而天地㣲而萬物亦莫不然所謂視天下為
 一家中國猶一人天地萬物為一體者非以仁為美
 而有意以為之也乾父坤母民胞物與混混淪淪本
 同一氣無有間隔故不獨骨肉至親恩愛浹洽如手
 足之衛頭目腹心之顧四肢一或觸之自然萌動此
[076-31b]
 衷自有不容巳者觀其遇孺子入井而倏然惻隠遇
 鳥獸哀鳴觳觫而倐然憐憫遇草木摧折而倏然矜
 恤遇瓦石毁裂而倐然顧惜雖由親及疎不無差等
 而不忍之心則一而已矣故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未發而謂之體謂為愛之理發而謂之用謂為愛之
 施統而言之人之心也猶元亨利貞統之為乾元坤
 元大生廣生而天地之大徳曰生是也惟其人人同
 此仁體所以孩提之童不學不慮莫不知愛其親者
[076-32a]
 此也所以大人與天地合徳其要只在不失赤子之
 心者此也所以慈母不待學而後嫁自能保養赤子
 者此也所以八荒我闥巳欲立而立人巳欲逹而逹
 人而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者此也所以萬物皆
 備於我而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强恕而行求仁莫
 近焉者此也所以形色天性而踐形惟肖骨肉都融
 與道合真而為天下之完人者此也否則一或不仁
 不特隔形體分汝我視至戚若仇讎甚則縱耳目之
[076-32b]
 欲雖毁傷軀命而不顧自暴自棄雖有仁者亦無如
 之何矣雖然人特弗之思耳彼一肢一莭或痿痺不
 仁則不逺秦楚之路必求良醫以自療治而渾身麻
 木不知痛癢乃不思求明師為之鍼砭其惻隠之心
 安在哉知所以惻憫孺子鳥獸草木以及瓦石而㤀
 自惻焉胡為乎不自愛也不自覺也不能公此身于
 天地萬物中而自戕其生生之真機也人之丼心不
 仁一至此哉噫孔子之為人也發憤不厭故中心安
[076-33a]
 仁囘之為人也竭才服膺故不違仁善乎曾子曰仁
 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巳不亦逺乎此萬世為
 人之極則也後儒止以公理視仁不教人以人道自
 盡天下鮮仁誰之咎哉
  道
  古今言道總考
 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
 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076-33b]
 故君子之道鮮矣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
 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
 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易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
 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洪範篇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
 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
 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076-34a]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志於
 道㨿於徳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
 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逺暴慢矣正
 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逺鄙倍矣 子夏曰君子
 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
 不為也
[076-34b]
 中庸曰率性之謂道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
 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君子之道費而隠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
 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
 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
 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
[076-35a]
 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逺
 人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
 則不逺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逺故君子以
 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巳而不願亦勿
 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
 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
 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徳之行庸言
 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
[076-35b]
 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君子之道辟如行逺必自邇
 辟如登髙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
 翕和樂且躭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
 乎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
 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天下之
 逹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
 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逹道也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逹徳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誠者天之道也
[076-36a]
 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
 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大哉聖人
 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
 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茍不至徳至道不凝
 焉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夫道一而
 已矣 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
 待後之學者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横議楊朱
[076-36b]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
 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
 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
 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説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
 将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 仁
 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舎正路
 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逺事在易而
[076-37a]
 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曰仁
 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知之實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禮之實莭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
 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巳也惡可巳則不知足之蹈
 之手之舞之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
 不知其道者衆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
 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
[076-37b]
 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
 長義也無他逹之天下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
 也舉一而廢百也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
 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孶孶
 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䋲墨羿不為拙射變
 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萬章曰一
 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徳之
[076-38a]
 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
 汚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亷㓗衆皆悦之自以為是
 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徳之賊也君子反經而
 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隠矣
 董子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
 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
 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復進邪説㓕熄
[076-38b]
 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夫仁人
 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
 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韓子原道篇畧曰凢吾所謂道徳云者合仁與義言
 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謂道徳云者去仁與義
 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又曰古之為民者四士農/工商
 之為民者六四民之外/又有釋老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
 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柰
[076-39a]
 之何民不窮且盗也又曰古之所謂正心誠意者将
 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㓕其天常
 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又曰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
 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
 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又曰夫所謂先王之
 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
 焉之謂道足于已無待於外之謂徳其文詩書易春
[076-39b]
 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
 友賔主昆弟夫婦其服絲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
 菜魚肉其為道易明而為教易行也曰斯道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
 𫝊之舜舜以是𫝊之禹禹以是𫝊之湯湯以是𫝊之
 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𫝊之孟軻軻之
 死不得其𫝊焉荀與楊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周子曰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徳匪仁匪義匪禮匪智
[076-40a]
 匪信悉邪也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 聖
 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
 地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天地間
 至尊者道至貴者徳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
 得者道徳有於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
 師友則不可得也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藴之
 為徳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巳者陋矣
 程子曰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
[076-40b]
 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天之自然謂之天道 繫辭
 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云立天之道
 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
 曰一隂一陽之謂道隂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
 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人黙而識
 之或者以清虚一大為天道此乃以器而言非道也
  道即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道便不是 書言天
 叙天秩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 道之
[076-41a]
 外無物物之外無道是天地間無適而非道也即父
 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為夫
 婦為長㓜為朋友無所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須
 㬰離也 冲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
 應不是後如百尺木有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不可
 道上面事無形無兆却待人旋要安排引入來教入
 塗轍却只是一箇塗轍 今語道則須待要寂㓕湛
 静形使如槁木心使如死灰豈有直做墻壁木石而
[076-41b]
 謂之道所貴乎智周天地萬物而不遺又幾時要如
 死灰所貴乎動容周旋中禮又幾時要如槁木論心
 術無如孟子也只謂必有事焉今既如槁木死灰則
 却於何處有事
 張子曰大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静相感之性
 是性絪緼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㣲易簡其
 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于簡者坤乎
 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
[076-42a]
 緼不足謂之大和語道者知此謂之道 循天下之
 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徳故曰易簡之善配至
 徳 道所以可乆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雜也與天
 地不相似其違道也逺矣 人知道為自然而未識
 自然之為體
 邵子曰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
 道而行天地人物則異也其于由道一也夫道也者
 道也道無形行之則見于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
[076-42b]
 千億萬年行之人知其歸者也 事無大小皆有道
 在其間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顯諸
 仁者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所以造萬
 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 天地之道備於
 人萬物之道備於身衆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
 畢矣
 藍田吕氏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良心所發莫非道
 也在我者惻隠羞惡辭讓是非皆道也在彼者君臣
[076-43a]
 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亦道也在物之分則有彼
 我之殊在性之分則合内外一體而已是皆人心所
 同然乃吾性之所固有也
 上蔡謝氏曰聖人之道無顯㣲無内外由灑掃應對
 進退而上逹天道本末一以貫之
 和靖尹氏謂吕堅中曰吾道甚平易明白須行到無
 内外無思慮方得
 五峰胡氏曰道者體用之總名仁其體義其用合體
[076-43b]
 與用斯為道矣 堯舜禹湯文王仲尼之道天地中
 和之至非有取而後為之者也是以周乎萬物通乎
 無窮日用而不可離也 道不能無物而自道物不
 能無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猶風之有動水之有流也
 夫孰得而間之故離物求道者妄而已矣 朱子曰
 這道浩浩無窮聖人之道如饑渴飲食道之常存初
 非人所能與只是此箇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㓕之
 物雖被人作壊終殄㓕他不得 鳶飛魚躍道體隨
[076-44a]
 處發見 天髙地下人位乎中天之道不出乎隂陽
 地之道不出乎柔剛是則舍仁與義亦無以立人之
 道矣然而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謂三綱
 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 通天下只是一箇
 天機活物流行發用無間刻息據其已發者而指其
 未發者則已發者人心而凢未發者皆其性也亦無
 一物而不備矣夫豈别有一物拘於一時限於一處
 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間渾然全體如川流之不息
[076-44b]
 天運之不窮耳此所以體用精粗動静本末洞然無
 一毫之間而鳶飛魚躍觸處朗然也存者存此而已
 養者養此而已 學者去求道不是外面添聖人之
 教人亦不是强人分外做
 樂庵李氏曰道非事不形事非道不行道一而已而
 以修身為本自修身以及於治國平天下皆是也
 南軒張氏曰道者天命之全體流行無間貫乎古今
 通乎萬物者也衆人自昧之而是理也何嘗有間斷
[076-45a]
 聖人盡之亦非有所增益也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
 後立則俱立達則俱達葢公天下之理非有我之得
 私此仁之道所以為大而命之理所以為㣲也 當
 其可即是道葢事事物物之間道無往而不存然無
 適而不為中也陸子曰此道充塞宇宙天地順此而
 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順此而動故刑罰
 清而民服古人所以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道遍滿天下無些少空缺四端萬善皆天之所予不
[076-45b]
 勞人粧㸃但是人自有病與他間隔了 事外無道
 道外無事
 東萊吕氏曰夫道非窮天以為髙非極地以為深人
 所性之中固有之矣其體則純而不雜其用則施之
 無方
 草廬呉氏曰道在天地間猶水之在大海道之中有
 人猶水之有器浸灌此器者水也納受此水者器也
 水中之器或沉或浮而器中之水或出或入器與水
[076-46a]
 未合也水在器中凝而為氷則器與水合不相離而
 水為器所有矣人之於道猶器與水是也有以凝之
 則道在我無以凝之則道自道我自我道豈我之有
 哉
 困知記曰程伯子嘗厯舉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
 而下者謂之器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
 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一隂一陽之謂道數語乃
 從而申之曰隂陽亦形而下者而曰道者惟此語截
[076-46b]
 得上下最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人黙而識之也
 學者試以此言潜玩精思久久自當有見
  道總論
 道一而已矣在天為隂陽在地為柔剛在人為仁義
 其道一也是道也統攝三才流行萬化自一息至不
 可終窮自一毫至不可限量悉由之以綱維而主宰
 焉世有治亂道不因之以汚隆人有聖狂道不因之
 而增損雖罹秦坑焚之慘而道如故也然由秦以降
[076-47a]
 志道者率病于多岐何哉韓子曰古之教者處其一
 今之教者處其三其教既三從事于其教者安得不
 岐而三之哉孔子繫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葢統天
 地造化言之也程伯子謂隂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
 道者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
 人黙而識之信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
 器器即道道即器也故下文即舉繼善成性而仁知
 不可偏藏用顯仁而徳業所畢備言道者斯其凖矣
[076-47b]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所謂道之大原出
 于天是也下文即曰修道之謂教又曰修身以道修
 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天
 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孟子亦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皆此意也可見仁義人之性也言立
 人之道舉性之仁義無餘藴矣何也日月星辰雨風
 露雷成象於天者萬有不齊而立天之道隂陽盡之
 矣水火山川土石草木成形於地者萬有不齊而立
[076-48a]
 地之道剛柔盡之矣君臣父子男女飲食體備於人
 者萬有不齊而立人之道獨不盡於仁義乎哉况舉
 仁義已該夫隂陽剛柔此道之所以一也孔孟而下
 惟韓子原道亦自仁義言之雖指博愛以名仁遺格
 致以言大學而以仁義言道則確有定見曰其文詩
 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商其位君臣
 父子師友賔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宫室其食
 粟米菓蔬魚肉其道易明其教易行也又斯吾所謂
[076-48b]
 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
 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
 焉觀其前舉文法居食若不過斯道之粗迹後叙堯
 舜相傳又莫窺斯道之淵㣲而其源一本諸仁義之
 徳古今論道莫詳于斯矣何後之名道者各一其辭
 云動而正焉之謂道云變通之謂道云自理言之謂
 之道云大和所謂道云當其可即是道云由氣化有
[076-49a]
 道之名云道者體用之總名云道者事物當然之理
 即其言非不各有攸當終不若韓子原道只自仁義
 言之較親切著明匪特確遵孔孟遺訓人人皆可與
 知而與能焉使其言一定不易即此可以閑先聖之
 道可以放淫詞息邪說距詖行而佛老之學不攻自
 破也惟儒家意見雜出各一其說故佛老之徒敢為
 髙論以乗之殆將率天下人盡歸之無為無着虛寂
 湛静而後謂之道也已盍觀其言乎曰道可道非常
[076-49b]
 道曰道之為物為恍為惚曰至道之精杳杳㝠㝠曰
 道自虚無生一炁此非老氏家之言乎曰道無方體
 隨緣自在曰道越三空不可思議曰其道清净亦無
 諸相曰如來自在力無量刼難遇若生一念信速登
 無上道此非佛氏家之言乎是其教各以虛寂為宗
 則學其道者不得不脫離父兄妻子以求其所謂虚
 所謂寂而與聖人仁義之教視之皆恩愛坑塹恐逺
 之不暇矣雖然道之得名謂共由之路也南之粤北
[076-50a]
 之燕莫不各有蕩平坦夷之途而聖人仁義之途皆
 實地也在賢智者可俯而就在愚不肖者可企而及
 雖愛親敬長百姓尚日用不知而盡性至命聖人豈
 能舍此而他由哉此教之所以近易道之所以一也
 若二氏既以虛寂認心性因以虚寂為妙道曰旁日
 月挾宇宙揮斥八極神氣不變曰光明寂照無所不
 通不動道塲周遍法界直欲縱步大空頓超三界如
 之何可同日語也合而觀之道若大路人豈難知昔
[076-50b]
 孟子于學仁學義之偏者尚懼流弊至無君父今海
 内髙明俊偉悉甘心無君無父之教是誠何心哉噫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莫此時為甚故余
 于韓子原道深有取也
  達道
 中庸之道何道也天下無人外之道也天下無人外
 之道又豈能逺人為道哉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
 之交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是道也費而隱㣲而顯雖
[076-51a]
 聖人有所不能盡實愚不肖可與知與能而為夫人
 率性之常也但仁智各一其見百姓日用不知所以
 有過有不及而素隱行怪廢于半塗此中庸不可能
 也孰知道本不可離而人自離之哉欲修道者果知
 道不逺人自造端夫婦以至子臣弟友之倫本之為
 庸徳之行行而世為天下法本之為庸言之謹言而
 世為天下則修道之教于兹立矣然又謂和為天下
 之達道何也喜怒哀樂斯須不能去身者也人于日
[076-51b]
 用内而父子兄弟夫婦外而君臣朋友未有一日能
 相離者應接間其能斯須離喜怒哀樂之情乎惟喜
 怒哀樂發皆中節則隨其所接固盎然太和之充周
 也使一有不和則雖欲宜兄弟樂妻孥求父母之順
 也難矣安望其獲上而信友也然亦非待喜怒哀樂
 之發方知所節也未發之謂中夫固天命之性人之
 所以為人者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正以時
 時此未發之中時時此天命之性則喜怒哀樂自爾
[076-52a]
 中節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自莫不和天地萬物
 自然位育而四達不悖矣是故謂之中庸者一中以
 為日用之常達之天下不可須㬰離也譬木之根水
 之源其枝葉花實固榮謝開落不常而根自生生之
 不窮其盈科放海固波瀾流注不一而源自混混之
 不竭斯道達之天下一由天性降衷者以立其本此
 所以無所不達而為率性之道也特君子自戒懼中
 來而中和位育乃其常事若無所忌憚即為小人反
[076-52b]
 中庸矣雖然人知道不外乎倫矣不知即吾天命之
 性人知道不外乎情矣不知即吾未發之中此子思
 子所以必推本言之之意也夫何中庸之道不明于
 後世迺自以為求道于天命之性淵淵乎無聲無臭
 而已矣謂父子兄弟為假合之相而必欲斷絶乎人
 倫自以為求道于未發之中黙黙乎不覩不聞而已
 矣謂喜怒哀樂為恩愛之私而必欲寂滅乎種性道
 其所道豈中庸不逺人之道哉達之一身一家且不
[076-53a]
 能其何以達天下哉故曰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
 又曰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
  性道總論
 性道一也人所固有亦人人所各足本不俟外求而
 後明以其所固有各足者證諸聖經亦非無徴而不
 信是故有先言道而後性者有先言性而後道者究
 其立言本㫖各有攸當也後世乃岐性道而二之老
 氏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佛氏云性覺真空性空真覺
[076-53b]
 言道不言性可也而道則一歸諸虛言性不言道亦
 可也而性則一歸諸空諸儒每兼言之未免認氣質
 為性指方法作用為道此所以性道愈晦無怪學術
 多岐人人得逞一見横一說標立宗㫖俾志士莫知
 適從貿貿焉各任意識馳騖而失彌逺也孰知信而
 好古聖謨自有不容紊者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
 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得非先言道乎然此自天道
 言又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惟其各正故論語謂之
[076-54a]
 性相近也豈專指生之謂性混人與犬羊而一之耶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得非先言性乎然
 此自人道言又曰性之徳也合外内之道也惟其道
 合内外故易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惡可一歸諸虛
 無空寂且執一廢百莫可勝說也即此觀其㑹通立
 天之道曰隂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性也即
 天道之隂陽也原無天人之殊無先後之别性即道
 道即性也昭昭矣惟知一隂一陽之道繼善成性彼
[076-54b]
 謂無善無不善可乎惟知率性即道而五倫乃天下
 之達道也彼謂道可道非常道可乎惟知性善本相
 近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則道必根諸天性斯道不可
 離性必顯諸道義斯為達道凢岐而二之者皆非真
 知性道者矣雖然堯舜性之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矣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圖書編巻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