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五十八
             明 章潢 撰
  萬里長江圖總叙
 水之大者莫大於四瀆江淮河漢是也淮漢之源
 在中國境内故其流短惟河源發於崑崙之西江
 源亦發於西戎故其流長然則中國之水源皆自
 西而來乎西方兊金金為水母水皆發源於西者
[058-1b]
 其金生水之義乎河由西而北而東入于海江由西
 而南而東入于海然則海固江河之㑹而江河其殆
 南北兩大經絡所以㑹四方之水而歸之海矣乎江
 源發自岷山固屬之蜀也雲南之金沙江來自西畨
 而㑹于蜀江蜀果足以盡江之源乎即如江西之水
 其大𣲖數支其流長餘二千里㑹于九江即江西而
 湖廣四川可推也是圖也特記江之大勢云爾安足
 以盡江之源委乎若江防一節近日南直𨽻可謂密
[058-2a]
 矣而盜賊即為之歛跡在他省獨不可倣而行之乎噫
 江防密則江中之盜熄海防密則海中之冦寧河防
 密則漕河之舟楫利古今法制其在典册而按圖可
 考要在得人以行之耳故曰其人存則其政舉
[058-3a]


[058-4a]


[058-5a]


[058-6a]


[058-7a]


[058-8a]


[058-9a]


[058-10a]


[058-11a]


[058-12a]


[058-13a]


[058-14a]


[058-15a]


[058-16a]


[058-17a]


[058-18a]


[058-19a]


[058-20a]


[058-21a]


[058-22a]


[058-23a]


[058-24a]


[058-25a]


[058-26a]
  江源
 江出岷山其源實自西戎萬山來至嘉州而沬水自
 嶲州合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㑹之至叙州而馬湖
 江㑹之又十五里而南廣江㑹之至瀘州而内江又
 自資簡㑹之至重慶而嘉陵江自利閬果合等州㑹
 之至涪州而黔江合南夷諸水㑹之至萬縣而開江
 水自開逹等州㑹之夫然後總而入峽是江自峽而
 西受大水凢八及出峽而下岳陽則㑹之者洞庭湖
[058-26b]
 所受湖南北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則㑹之者漢
 口所受興元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黄州東四十里則
 㑹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九江則㑹之者彭蠡今
 名鄱陽湖所受江東西諸郡水也又自是而下則㑹
 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然後總而入海是以
 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畧計天下之水㑹于江者
 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考者凢十有三故曰
 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達海所受者衆也嗚
[058-27a]
 呼問學者可以觀矣
  江水經行郡邑
 江水自四川成都府茂州岷山發源西南至威州轉
 汶川過而東南至灌縣過金口至新津縣合皂江水
 入叙州府宜賔縣與馬湖江合東北入瀘州合江縣
 至瀘州東北入重慶府巴縣經涪州合州黔江忠州
 入䕫州府萬縣雲安奉節經瞿塘峽入湖廣荆州府
 歸州出硤入夷陵宜都枝江公安石首入沔陽州過
[058-27b]
 雲夢澤入武昌府嘉魚縣經江夏縣東㑹漢水南過
 武昌縣入岳州府巴陵縣過洞庭湖東至武昌府咸
 寧縣東歴江西九江府徳化縣合南康府星子縣鄱
 陽湖入南直𨽻安慶府懷寧縣入池州府東流縣北
 流又折而東歴李楊河中梅根口銅陵縣東入太平
 府當塗縣入和州為横江入應天府上元江寧入揚
 州府經儀真歴泰州經常州府江陰縣江南江陰/江北泰州
 蘇州府常熟縣至揚州府通州入海江南常熟/江北通州
[058-28a]
  江源總論
 水必有源而源必有逺近小大不同或逺近各有源
 也則必主夫逺或逺近不甚相懸而有大小之殊也
 則必主夫大縱使近大逺微而源逺流長猶必以逺
 為主也况近者微逺者大乃主近而遺逺豈知源之
 論哉是故古之言河源者皆曰出崑崙山北陬而東
 行又曰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不知崑崙為
 正源三河合而東過蒲昌入中國自臨洮寧夏流至
[058-28b]
 延綏山西兩界之間夫崑崙特河之流遶過其山麓
 耳非河之源也迨元窮河源使都實出西域自河州
 行五千里抵星宿海則是言河源者至元始得其真
 焉言江源者則不然謂江水出岷山東南至天彭山
 又東南過成都郫縣又東南過陽江又南過嘉州犍
 為縣又南過戎州𤏡道縣又東南過巴郡江州縣又
 東過涪州忠州萬州言中國之江水信得其源矣然
 岷山在今茂州汶山縣發源不一而亦甚微所謂發
[058-29a]
 源濫觴者也及閲雲南志則謂金沙江之源出于吐
 蕃異域南流漸廣至于武定之金沙廵司經麗江鶴
 慶又東過四州之㑹州建昌等衛以逹于馬湖叙南
 然後合于大江趨于荆吳又緬甸宣慰司志謂其地
 勢廣衍有金沙江濶五里餘水勢甚盛緬人恃以為
 險夫以緬甸較之茂州其逺近為何如以汶山縣之
 發源甚微者較之緬甸濶五里餘者其大小又何如
 况金沙江源出于吐蕃則其逺且大也明矣何為言
[058-29b]
 江源者止于蜀之岷山而不及吐蕃之犁石是舍夫
 逺且大者主夫近且微者以是論江之源吾不知也
 是故合江河二源言之鄂端諾爾即華言星宿海在
 吐畨西鄙犁石亦吐畨地也吐畨廖廓總屬西方河
 之源發于正西轉西北由積石入中華又北出長城
 轉東北流過河南山東至南直𨽻地方正東入海江
 之源亦發於西轉西南入中華過雲南諸郡南流過
 四川馬湖合大江轉東南荆吳至正東入海今江河
[058-30a]
 二口之入東海者相距不過二三百里皆在正東則
 二源發於正西者當亦不甚遼絶以方求之西兊金
 也金乃水之所從出理或然歟或曰水必發源于山
 崑崙廼山之最髙廣者岷山亦髙山也江源何為不
 祖岷山而祖犁石即曰星宿海有泉百餘竇從平地
 泡出非山也何獨疑犁石未必非髙山乎安知今之
 主江源於岷山者無異昔之主河源於崑崙乎唐劉
 元鼎所探河源自以為過漢張騫矣安知今之所謂
[058-30b]
 江源出吐畨犁石者非唐之劉元鼎而尚未得夫星
 宿海乎姑即江水來自西畨者以俟真知江源之君
 子云
  記入蜀江山
 六月過荆門十二碚皆髙崖絶壁嶄岩突兀則峽巾
 之險可知矣過碚望五龍及鷄籠山差峩正如夏雲
 之竒峯荆門者當以險固得名碚上有石穴正方髙
 可通人俗謂荆門妄也晚至峽州泊至喜亭峽州在
[058-31a]
 唐為硤州後改為峽而印文則為陜州元豐中郎官
 何洵直建言陜與陜相亂請改鑄印文從峽至喜亭
 記歐陽公撰黄魯直書東山寺亦見歐陽公詩距望
 京門五里晩集于楚塞樓遊爾雅臺錦障亭爾雅臺
 者圖經以為郭景純註爾雅于此八日過下牢關歐
 陽公有詩云入峽水漸曲轉灘山更多即此也登三
 游洞泊石牌峽九日過扇子峽登蝦蟆碚碚洞相對
 稍西有一峯孤起侵雲名天柱峯自此勢稍平晚次
[058-31b]
 黄牛廟山復峻其下即無義灘十日早過鹿角虎頭
 史君諸灘泊城下歸州秭歸縣界也至白沙市慈濟
 院對黄牛峽城西北一山山上有伍子廟十一日過逹
 洞灘灘惡乃陸行過之晩泊馬肝峽口十二日過東
 &KR0893灘其旁有獅子岩十三日舟上新灘南&KR1804曰官漕
 北曰龍門為峽中最險處游江瀆北廟十四日晩渡
 江南登山至江瀆南廟十五日過白狗峽十六日到
 歸州卧牛山臨江前即人鮓甕十七日集于望洋堂
[058-32a]
 玩芳亭十九日訪宋玉宅在秭歸縣之東二十日出
 巫峽門過業灘亦名灘也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門關
 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晩泊巴東縣二十二日發
 巴東山益竒二十三日過巫山謁巫山神女祠祠正
 對巫山峯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十二峯不可
 悉見惟神女峯最為纎麗竒峭二十四日早抵巫山
 縣二十六日入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
 削仰視天如疋練過聖姥泉晩至瞿唐關唐故䕫州
[058-32b]
 與白帝城相連關西門正對灧澦堆自關而東即東
 屯少陵故居也二十七日早至䕫州州東南有八陣
 蹟孔明之遺也
  記自蜀出峽江山
 五月離成都泊舟合江亭下合江者乃岷江别派自
 永康離堆入城都及彭蜀諸郡合於此下新津亭之
 上曰黄華樓其西則萬里橋六月己巳朔下彭山縣
 單騎轉城過東北門又轉而西走岷山五十里至郫
[058-33a]
 庚午至永康軍崇徳廟在運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
 李氷父子廟食處也辛未登城西樓其後皆西戎山
 西門名玉叠關將至青城當再繩橋晩至青城山曰
 寳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觀觀丈人峯癸酉自丈人
 觀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最髙峯之頂岷山數百峯
 悉在欄杆下雪山在西域去此不知幾千里暸然見
 之甲戌早頓長生觀乙亥發青城縣丙子至蜀州丁
 丑早頓江源縣宿新津縣成都萬里橋之江與岷江
[058-33b]
 合派于此己卯以小舟至彭山午後至眉州城外江
 即玻瓈江也壬午至中巖後西州甲申至嘉定壬寅
 至王波渡宿癸卯至羅䕶鎮百里至犍為縣甲辰發
 下壩百里至叙州宣化縣百二十里至叙州叙州即
 古戎城也乙巳發叙州十五里南廣江來合大江通
 百二十里至南溪縣四十里至瀘州江安縣百二十
 里至瀘州戊申至合江縣己酉至恭州江津縣庚戌
 發泥培至恭州自此入峽路大抵西川至東川風土
[058-34a]
 不同至峽益陋辛亥發恭州嘉陵江江自利閬果合
 等州來合大江百四十里至涪州樂温縣七十里至
 涪州過州入黔江泊此江自黔江來合大江壬子至
 酆都縣遊仙都觀癸丑至忠州宿萬州甲寅至開江
 口水自開達來合大江乙卯至䕫州丙辰泊䕫是夜
 水忽驟渰漲及排亭丁巳至瞿塘口水平如席獨灧
 澦之頂猶渦紋瀺灂舟拂其土以過而黒石山最號
 險惡十五里至大溪口水稍濶亦稍逺䕫峽之險也
[058-34b]
 七十里至峽山縣戊午乘水退巫峽灘至神女廟廟
 前灘尤洶怒二十里至東奔灘髙浪大渦巨艑掀舞
 不當一葉二十里過巴東縣九十里至歸州未至州
 數里曰叱灘其險又過東奔連接新城下大灘曰人
 鮓甕己未泊歸州戊辰發歸州五里至白狗灘三十
 里至新灘此灘惡豪三峽八十里至黄牛峽上有洺
 州廟黄牛之神也亦云助禹所疏川者順流過扇子
 峽則峽中灘盡矣三十里得南岸平地曰平善壩出
[058-35a]
 峽舟至是皆相慶如更生三十里至峽州
[058-36a]


[058-37a]
  漢水考
 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
 大别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
 嶓冡之山漾水出焉禹則自嶓冡而導之濬其源也
 東流則為漢焉漢即漾也而易其名又東流則為滄
 浪之水焉滄浪即漢也而易其稱又東過三澨之水
 至於大别之山南入於江㑹同東下有朝宗之勢焉
 漢水出陜西鞏昌府秦州嶓冡山為漾水東流至西
[058-37b]
 和縣即入武都上禄之地名為西漢水又東流至成
 縣即武都郡治名六漢水折而稍西折而東南入漢
 中府鳯縣過沔縣西别為潛又東合沔水東流經本
 府洋縣流入湖廣襄陽府鄖縣至均州為滄浪之水
 厯灮化襄陽宜城荆州府荆門州潛江縣至沔陽州
 過三澨至漢陽縣大别山南流合於江
[058-38a]


[058-39a]
  荆揚諸水
 九州之域水居其半而山次之邑居土田又次之雖
 水由山而分實山以水而界禹貢言北條之水主于
 河凢水皆以河稱言南條之水主于江凢水皆以江
 稱惟其主于江也漾漢彭蠡皆江之所翕受而異派
 同歸者也是源之大而流之長者江也自江之左入
 而源流長且大者非漢乎自江之右入而源流之長
 且大者非彭蠡乎漢先入江後江漢同㑹彭蠡入海
[058-39b]
 經文錯綜互見不可以經生文義律之矣所以經文
 曰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流為滄浪之水過三澨
 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言漢水入江止此曰東滙澤為
 彭蠡東為北江言滙澤者乃每嵗春夏江漢水漲倒
 入彭蠡與前彭蠡既瀦義相聯貫滙者水之勢瀦者
 水之常也曰入于海此則言江漢與彭蠡而同入焉
 如言身之左股因及夫右股以明一體之意何必疑
 經文謂江與漢滙為彭蠡亦何必直以十三字為當
[058-40a]
 衍哉曰岷山導江東刖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
 于東陵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言滙即滙澤
 而東迤北㑹正言江之㑹彭蠡以入海也前言東滙
 澤後言㑹于滙前後相承何必疑其滙于漢亦何必
 疑滙字或多而或誤哉蓋彭蠡方廣數百里自今九
 江郡以上發源章貢合吉之王江廬江恩江袁之泉
 江臨之清江瑞之蜀江㑹為南昌之章江又建之旴
 江撫之汝水寧之修水信之上饒江弋陽江饒之鄱
[058-40b]
 江錦江共諸郡邑之水瀦為彭蠡故春夏水溢則壅
 遏不通雖因江漢阻塞而實有滙入之勢至於中江
 北江安知非當時之通稱哉或曰彭蠡咸指為今之
 鄱陽湖矣又有謂即今之巢湖方與東滙文義合何
 如曰荆揚之水莫踰江漢其次莫如鄱湖經文叙九
 州之水反於數百里之鄱湖瀦數千里之水畧而不
 叙無是理也然或彼或此猶可説也陽鳥攸居迄今
 如故此亦可以意見更改之哉或曰揚州獨舉震澤
[058-41a]
 彭蠡二湖何也曰揚之水自滙以南有廣于二湖者
 乎蓋言水而不及山則水亦無有而分之矣南條之
 水自岷至衡一支盡于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東
 渡桂嶺北徑袁郴盡于廬阜水皆東流其一支又南
 而東度大庾北趨信衢介徽歙而抵建康由徽饒而
 上岡脊以西之水皆西流滙為彭蠡岡脊以東之水
 南則浙江北則震澤也所以金仁山謂彭蠡之水不
 瀦則今江東西諸州之水為揚西偏之患震澤之水
[058-41b]
 不泄則今浙西諸州之水為揚東偏之患揚雖北邊
 淮而于徐巳書乂雖中貫江而于荆已書朝宗獨大
 江之南西偏莫大于彭蠡東偏莫大于震澤二患既
 平則揚之土皆治矣發明經文可謂無餘藴也或曰
 揚之彭蠡震澤二湖其廣不能踰荆之洞庭也經文
 何不叙之九江孔殷潛沱既導若謂九江非今郡地
 抑又何指耶曰九江即洞庭也江自出峽以來上截
 所受之水惟洞庭之源流最廣如江陵所記九江源
[058-42a]
 委頗詳曰瀟江湘江蒸江澬江沅江漸江溆江辰江
 酉江㑹而為洞庭焉想禹時尚支分為江自後遂㑹
 為湖而以湖名也其實郴水發源袁吉之武功北入
 湘江與沅江俱視九江為最逺凡武功之水西流者
 盡入洞庭東流者盡入鄱湖故經文過九江至東陵
 㑹于滙可見禹于洞庭鄱陽二湖之水與江㑹次第
 亦甚明矣或曰叙導江而于中乃稱九江則其所謂
 三江果不必指大江為中江漢為北江彭蠡為南江
[058-42b]
 耶曰叙揚州之水不必逺蒹夫荆此不必辨盖震澤
 即今之太湖而太湖之下三江入海本為吳淞江與
 松江婁江為三今皆可據况荆之九江本在乎上揚
 之三江在乎下又何必强為之説哉若夫山之由大
 庾北趨界信衢者一支包有浙江福建又一支由大
 庾東趨包有廣東水各入海而東南之水盡矣
  三江九江彭蠡敷淺原辨朱/子
 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
[058-43a]
 大别南入於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又
 曰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於東
 陵東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陽
 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此皆禹貢之文也古
 今讀者皆以為是既出於聖人之手則固不容復有
 訛謬萬世之下但當尊信誦習傳之無窮亦無以覈
 其事實是否為也是以為之説者不過隨文觧義以
 就章句如説九江則曰江過尋陽派别為九或曰有
[058-43b]
 小江九北來注之説彭蠡則曰漢水所滙而江水亦
 徃㑹焉説北江中江則曰漢既滙而出為北江江既
 㑹而出為中江也説九江則但指今日江州治所以
 當之説敷淺原則但以為漢厯陵縣之傅易山在今
 日為江州之徳安縣而已如是而言姑為誦説則可
 矣若以山川形勢之實考之吾恐其説有所不通而
 不能使人無所疑也若曰派别為九則江流上下洲
 渚不一今所計以為九者若必首尾短長均布若一
[058-44a]
 則横斷一節縱别為九一水之間當有一洲九江之
 間沙水相間乃為十有七道於地將無所容若曰㕘
 差取之不必齊一則又不知斷自何許而數其九也
 况洲渚出没其勢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後乃復
 生一洲是豈可以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
 説也若曰旁計横入小江之數則自岷山以東至入
 海處不知其當為幾千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説
 也且經文言九江孔殷正以見其吐吞壯盛浩無津
[058-44b]
 涯之勢决非尋常分派小江之可當又繼此而後及
 夫沱潛雲夢則又見其决非今日江州甚逺之下流
 此又可以證前二説者為不可通之妄説也若曰漢
 水滙為彭蠡而江水亦徃㑹焉則彭蠡之為澤也實
 在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口縣南跨南康軍饒州之
 境以接于隆興府之北瀰漫數十百里其源則東自
 饒徽信州建昌軍南自贑州南安軍西自袁筠以至
 隆興分寧諸邑數千里之水皆㑹而歸焉北過南康
[058-45a]
 揚瀾左里則兩岸漸迫山麓而湖面稍狹遂東北流
 以趨湖口而入于江矣然以地勢北髙而南下故其
 入于江也反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卻而自瀦以
 為是瀰漫數十百里之大澤是則彭蠡之所以為彭
 蠡者初非有所仰於江漢之滙而後成也不唯無所
 仰於江漢而衆流之積日遏日髙勢亦不復容江漢
 之來入矣又况漢水自漢陽軍大别山下南流入江
 則其水與江混而為一至此已七百餘里矣今謂其
[058-45b]
 至此而復一先一後以入于彭蠡既滙之後又復循
 次而出以為二江則其入也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漢
 水而先行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江水而後㑹其出也
 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漢水而今分以為之北何以識
 其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以居中耶且以方言之則
 宜曰南㑹而不應曰北㑹以實計之則湖口之東今
 但見共為一江而不見其分流然則所謂漢水滙為
 彭澤而江水亦徃㑹焉者亦不可通之妄説也此數
[058-46a]
 說者既無一之不窮於是味别洲别之説出焉而終
 亦不免於窮也蓋曰味别則不知凡禹之所為過門
 不入胼手胝足而不以為病者為欲大濟天下昏墊
 之民使得平土而居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抑如陸
 羽張又新軰但欲較計毫分於齒頰間以為茗飲一
 時之快也嗚呼彼以是為説者亦可謂童騃不思之
 甚矣且河之所㑹漆沮涇渭伊洛瀍澗支川尤多而
 初無味别之説濟之所經或潛或見或止或流其變
[058-46b]
 不一而初無味别之說何獨至此而辨之若是悉耶
 此又可見其為不通之妄說也若曰洲别則又九江
 之鑿吾既辨於前矣若果如此則漢水入江之後便
 須常有一洲介於其間以為江漢之别而湖口入滙
 之處又當各分為二以為出入之辨而後可也今皆
 無之而湖口横度之處予常過之但見舟北為大江
 之濁流舟南為彭蠡之清漲而已蓋彭蠡之水雖限
 於江而不得洩然及其既平則亦因其可行之隙而
[058-47a]
 又未嘗不相持以東也惡暏所謂中江北江之别乎
 此又可見其為不通之妄説也若曰古之九江即今
 之江州古之敷淺原即今之徳安縣則漢九江郡本
 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柴桑縣後并江
 北之潯陽立郡又因潯陽而改為江州實非古九江
 地也又况經言過九江至於東陵而後㑹于彭蠡則
 自今江州城下至湖口縣纔四十里不知東陵的在
 何處何所表異而其志之繁密促數乃如此又曰過
[058-47b]
 九江至於敷淺原則已自江州順流東下湖口又復
 泝流南上彭蠡百有餘里而後至焉亦何説哉此又
 不可通之妄説也至於今之所謂敷淺原者為山甚
 小而卑不足表見而其全體正脉遂起而為廬阜則
 甚髙而且大以盡乎大江彭蠡之交而所以識夫衡
 山東過一支之所極者唯是乃為宜耳今皆反之則
 吾恐其山川之名古今或異而傳者未必得其真也
 凢此差舛其類不一讀而不思思而不考者既昏昧
[058-48a]
 鹵莽而無足言矣其間亦有心知其誤而口不敢言
 乃反為之遷就穿鑿以蓋其失者則其謬愈彰使有
 識之士讀之愈疑而愈不敢信唯國朝初胡秘監旦
 近世晁詹事說之皆以九江為洞庭則其援正皆極
 精博而莆田鄭樵漁仲獨謂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
 江入于海十三字為衍文亦為得之予既目睹彭蠡
 有源兩江不分之實又參之以此三者而深以事理
 情勢求之然後果得其所以誤也盖水之患唯河為
[058-48b]
 甚而兖州乃其中流水曲而流緩地平而土疎故河
 之患於此為尤甚是以鑿治之功十有四載然後同
 於諸州竊計當時唯此等處事急民困勢重役煩禹
 乃親涖而身督之不可一日而舍去若梁雍荆揚地
 偏水急不待疏鑿固已通行則分遣官屬徃而視之
 其亦可况彭蠡洞庭之間乃三苗氏之所居當是之
 時水澤山林深昧不測彼方負其阻險頑不即工則
 官屬之徃者固未必遽敢深入其境是以但見為彭
[058-49a]
 蠡之澤而不知其源之甚逺而且多但見洞庭下流
 之已為江而不知其中流之常為澤而甚廣也以此
 致誤宜無足恠若其用字之同異則經之凡例亦自
 可考顧讀者未深思耳今但刪去東滙北江之衍字
 而正以洞庭為九江更以經之凡例通之則過九江
 至於東陵者言導岷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
 庭之口以至東陵也是漢水過三澨之例也過九江
 至於敷淺原者言導岷陽之山而導山之人至於衡
[058-49b]
 山之麓遂越洞庭之尾東取山路以至乎敷淺原也
 是導岍岐荆山而逾于河以盡恒碣之例也以是觀
 之則經之文意不既明乎若更以他書考之則山海
 經云廬江出三天子都本注云一作鄣今按丹陽故/為鄣郡其得名蓋以此則作
 鄣為/是入江彭澤西本注云彭澤令彭蠡/也在鄱陽彭澤縣漢志亦云廬
 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蓋陵陽者丹陽之屬縣今寧
 國府旌徳縣尚有陵陽山而三天子都屆在徽饒之
 境疑與陵陽腹背相直故廬江者得出其東南而西
[058-50a]
 流北折以為鄱餘二水遂以㑹于彭蠡而入于江也
 及其入江則廬山屹立乎其西南而江之北岸即為
 郡之南境疑江與山相因以得名而郡境雖在江北
 亦以其南直此江此山而名之也然則彭蠡安得為
 無源而必待漢滙江㑹而成哉漢志豫章為郡領縣
 十八其彭蠡縣下注云禹貢彭蠡澤在西其餘則言
 水入湖漢者八鄱陽鄱水餘干餘水艾修水塗淦水/南城旴水建城蜀水宜春南水南&KR0034
 彭/水入大江者一顔豫/章水而湖漢一水則又自雩都東至
[058-50b]
 彭澤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也按今地勢彭蠡既與
 江通而豫章諸水不由彭蠡别無入江之路則湖漢
 者即是彭蠡而其所受衆水之源又不止廬江而已
 也以此而觀則山海經之言猶有未盡且其曰入江
 彭澤西者本謂逕彭蠡縣之西而入江耳而語意不
 明遂若析江與澤各為一水而一東一西以入江者
 此亦其立言之疵也漢志又自不知湖漢之即為彭
 蠡而兩言之又不知入大江者亦瀦於彭蠡而别為
[058-51a]
 一例又不知湖漢之為湖正以其澤名之而復兼以
 漢稱則又承禹貢之誤而弗深考也至於雩都之水
 則但見其為一郡衆流之最逺者而遂推為湖漢之
 源以主其名則又不知湖漢之名初非一水必自隆
 興以北衆水皆㑹瀦為大澤然後可以名之非雩都
 一水所可得而專也至於鄭漁仲漢水衍文之説固
 善矣而其下文江水東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
 海之數言似亦可疑而彼猶未能盡正也嗚呼禹貢
[058-51b]
 所載者九州之山川吾之足迹未能遍乎荆揚而其
 所可疑者已如此不知耳目見聞之所不及所可疑
 者又當幾何是固不可得而知矣至於經之凡例本
 自明白而諸儒乃有過為新竒之説以亂之者若論
 導山而逾于河而以為導岍岐荆山之脉使之度河
 以為壺口諸山之類則亦不待聞見之及而知其謬
 矣夫禹之治水隨山刋木其所表識諸山之名必其
 髙大可以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以
[058-52a]
 見其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絡之所自來若
 今論葬法者之所言也若必實以山脉言之則亦自
 有可言而尤足以見其説之謬者蓋河北諸山本根
 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乘髙而來其脊以西
 之水則西流以入龍門西河之上流其脊以東之水
 則東流而為桑乾道幽冀以入於海其西一支為壼
 口大岳次一支包汾晉之源而南出以為析城王屋
 而又西折以為雷首又次一支乃為太行又次一支
[058-52b]
 乃為常山其間各隔沁潞諸川不相連屬豈自岍岐
 跨河東度而反為是諸山哉若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亦有襲其謬者以為衡山之脉東度而來則以見聞
 所及而知其必不然也蓋岷山之脉其一支為衡山
 者已盡於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東度桂嶺者則
 包湘源而北徑潭袁之境以盡於廬阜其一支又南
 而東度大庾者則包彭蠡之源以北至乎建康其一
 支則又東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盡于㑹稽南其
[058-53a]
 尾以盡乎閩越也豈衡山之脉能度九江而其度也
 又直為敷淺原而已哉又有欲以揚州之三江即為
 荆州之中江北江而猶病其闕一乃顧彭蠡之餘波
 適未有號則姑使之潛冒南江之名以足其數且又自
 謂聖經書法之妙非他人之所及是亦極巧而且新
 矣然自湖口而下江本無二安得有三且於下文之
 震澤又懸隔遼夐而不相屬也則又安能曲説而彊附
 之哉問諸吳人震澤下流實有三江以入于海彼既
[058-53b]
 以目驗之恐其説之必可信而於今尚可考也因并
 論之以俟來者質焉
  江防總叙
 嘗閲三國志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見波濤洶湧歎曰
 嗟乎天所以限南北也而宋劉珏亦言金陵天險前
 據大江可以固守則長江豈不誠勝勢哉然王濬之
 克西陵北軍飛渡韓擒虎之濟采石陳人不覺則雖
 有勝勢亦恃吾所以守禦之者何如耳吕頤浩有言
[058-54a]
 諸郡自荆南抵儀真可渡處甚多豈不預為計望置
 使兩員一自鎮江至池陽一自池陽至荆南專提督
 造船且詢水戰利害但當時宋遷都建康恃江為守
 故有此論今天下一統其要害固不繫長江然潢池
 之警竊發不時頤浩造船水戰之説可無豫為之計
 乎是故操江廵江各有專寄而江防之設雖以備水
 寇其所以為建康之守禦者亦豫且密矣長江天塹
 尚慎旃哉
[058-54b]
  南直𨽻江防事宜
 查得牒江都御史原奉勅書專管沿江一帶上自九
 江下至鎮江及通常狼福等處先年承平無事專一
 操練水兵禁戢鹽盗用重留都之衛以為江海之防
 一應兵事盡屬操江近縁倭變大江南北道臣俱兼
 提督軍務之任有所錢糧兵馬各歸撫屬體勢恒專
 調度自便而操江大臣仍照舊勅參錯行事臨警倉
 皇未免掣肘所以該科長慮有此建白看得長江南
[058-55a]
 北自𤓰儀鎮江之下有山破江而生名曰圍山此誠
 留都之門户而江海之噤吭也春汛之際南北撫院
 俱各設有兵船㑹哨防守自此以下接連海洋江面
 濶逺北有周家橋大河口掘港等把總而以狼山副
 總兵統之南有靖江福山乍捕等把總而以金山副
 總兵統之各為軍門專屬若復㕘以操江權任並大
 調度殊方使承行者無所歸心而前却者有以藉口
 或乖進止之宜恐非備禦之策况操院之設不妨院
[058-55b]
 事專管操江帶管廵官乃今急逺憂而忘内顧畧專
 任而重帶管似亦非命官之初意也合無自今以後上
 自九江下至江南圍山江北山江㑹口為操江信地
 如遇信警但在圍山三江㑹口以下專責南北督撫
 嚴督將領之類畢力堵截圍山以上逼近留都南北
 督撫仍與操江互為應援不許自分彼此致失事機
 及查圍山把總原設兵船向係江南廵撫管轄今信
 地既分前總應分專屬操江提督所有兵船器械糧
[058-56a]
 餉成造修理等項仍照舊䂓於江南辨給與操江衙
 門見役官耆兵勇三百員各相防守其三江㑹口先
 該操江都御史閭議題添設把總咨行廵撫㑹節經
 總廵撫督議定派各屬如徵軍餉銀二萬兩扣减民
 壯弓兵銀一萬三千零四十二兩二錢又原議事寧
 减免江洋嵗支必致乏絶倉卒之際復議派徵是無
 禆於寛卹而適増其科歛也合無將節年定派操江
 軍需俱照成䂓不必加减仍嚴行各屬如期徴解嵗
[058-56b]
 支之外稍有存餘聴行收貯以備緩急不許别項支
 銷再照車行百里例有行糧若召募之衆日有常支
 原無此例惟是交仗對壘之際憫其勤勞時有犒恤
 今遊兵俱召募而營兵例無外援若以預處行糧更
 議分派不免異同徒為紛擾萬一警報非常内地孔
 棘則南北督撫俱同憂責又須别為權宜互相接濟
 非可預擬而定設也
 江淮總兵官之設本為靖肅江洋輯寧地方上以制
[058-57a]
 𤓰儀之盗賊下以鎮通泰之鹽徒所以屏翰留都防
 䕶運道者也設必於鎮江者蓋以路通南北地呃咽
 喉金山備倭在其南儀真守備在其北適中可以調
 度據險可以設防取其傳報易而策應速也
 南直𨽻江防兩營信地
  南岸安慶營
 元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黄石磯上哨自馬當起
 下哨至崩灣止計一百五十里 自馬當紫磯牛磯
[058-57b]
 墩至香口止四十里 元字二號兵船一隻 彭澤
 縣哨船一隻 馬當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香口黄
 家嘴烏石磯至東流止三十五里 元字三號兵船
 一隻 香口土官廵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東流廻龍山
 祝家磯至吉陽止三十里 元字四號兵船一隻
 東流縣哨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吉陽馬家磯黄石磯至
 崩灣止四十五里 元字五號兵船一隻 東流縣
 哨船一隻 吉陽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058-58a]
 亨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李陽河上哨至崩灣起
 下哨至池口止計一百四十里 自崩灣鴈汊下烟
 墩至黄盆止四十里 亨字二號兵船一隻 吉陽
 廵司船一隻 李陽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黄盆丁
 家港牛頭山至李陽河止三十里 亨字三號槳船
 一隻 貴池縣哨船一隻 李陽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李陽河黄公山烏沙夾上口至中口止三十里
  亨字四號槳船一隻 池州府一號二號槳船二
[058-58b]
 隻共為/一聨 自烏沙夾中口軍渡灣下烟墩至池口止
 三十里 亨字五號兵船一隻 池州府三號槳船
 一隻 池口廵司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專守烏落洲池
 州府四號槳船一隻
  荻港營
 仁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大通上哨自池口起下
 哨至老鸛嘴錢家灣止計一百八十里 自池口芭
 莽港麻埠 至仙姑廟止三十里 仁字二號兵船
[058-59a]
 一隻 池州府下哨船一隻 池口廵司船一隻共/為
 一/聨 自仙姑廟郭港梅港河至五埠溝止三十里
 仁字三號兵船一隻 池州府哨船一隻 貴池縣
 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五埠溝程家溝大通河至洋山
 磯止三十里 仁字一號樓船一隻 大通廵司哨
 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洋山磯横港馬石磯至銅陵河止
 三十里 仁字四號兵船一隻 銅陵縣哨船一隻
  大通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銅陵河長山磯丁家
[058-59b]
 洲至老鸛嘴止三十里 仁字五號兵船一隻 銅
 陵縣哨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六百丈中江起至斷腰三
 江口止 銅陵縣哨船一隻 青陽縣哨船二隻共/為
 一聨遊廵/夾江一帶
 禮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三山上哨自張潭起下
 哨至大信四合山止計二百里 自老鸛嘴錢家灣
 張灣潭至胭脂夾止三十里 禮字二號兵船一隻
  石埭縣哨船一隻 繁昌縣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
[058-60a]
 胭脂夾荻港河板子磯至舊縣止三十里 禮字三
 號兵船一隻繁昌縣哨船一隻 建陽衛廵船一隻
 共為/一聨 自舊縣黄石磯髙安橋至宗三廟止三十里
 禮字四號兵船一隻 繁昌縣哨船一隻 荻港廵
 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宗三爺廟鷄頭山龍王磯至三
 山止三十里 禮字一號樓船一隻 建陽衛廵船
 一隻 三山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三山楊家套螃
 蠏磯至魯港止三十里 蕪湖縣哨船二隻 河口
[058-60b]
 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魯港蕪湖河弋磯窰至稀泥
 港止三十里 蕪湖縣哨船二隻 禮字五號兵船
 一隻共為/一聨 自稀泥港四合山黄泥灘至大信止二
 十里 蕪湖縣哨船一隻 建陽衛哨船一隻 大
 信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北岸安慶營
 利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楊灣上哨自小孤史家
 港起下哨至洲頭口望江界止一百七十里 自史
[058-61a]
 家溝毛湖洲沙灣角至朱福溝止五十里 利字二
 號三號兵船二隻 宿松縣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朱
 福灣楊灣中夾口至黄家闕/     利字五號
 六號兵船二隻 小孤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專守沙
 灣角利字四號兵船一隻 自黄家&KR2121急水溝孫家
 洲至桃樹灘止三十里 利字七號兵船一隻 望
 江縣廵船一隻 楊灣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桃樹
 灘雷溝蓮花洲至卞家套止三十里 上江總廵二
[058-61b]
 號船一隻 利字九號兵船一隻 雷港廵司船一
 隻共為/一聨 自卞家套林家灣至洲頭口止三十里
 利字八號兵船一隻 雷港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貞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馬踏石上哨自洲頭口
 起下哨至老洲頭止計一百九十里 自洲頭口張
 風套海口至觀音港止三十里 貞字二號兵船一
 隻 懷寧縣哨船一隻 長楓夾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觀音港上夾口桑園至竺家嘴止三十里 貞字
[058-62a]
 三號兵船一隻 安慶府廵船一隻 懷寧縣廵船
 一隻共為/一聨 自竺家嘴黄泥溝前江溝至柘家灣止
 二十五里 貞字四號兵船一隻 安慶府廵船一
 隻 長楓夾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柘家灣三江口
 新開灣至馬船溝止五十里 貞字五號六號兵船
 二隻 馬踏石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馬船溝花洋
 灘楊樹灘至源子港止三十里 貞字七號兵船一
 隻 下總廵二號兵船一隻 桐城縣廵船一隻共/為
[058-62b]
 一/聨 自源子港武梁洲老洲灣至老洲頭止三十里
 貞字八號槳船一隻 安慶衛哨守千百户船二隻
 共為/一聨
  荻巷營
 義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灰河鎮上哨自老洲頭
 起下哨至泥㲼河止計一百五十里 自老洲灣老
 洲頭王家嘴至六百丈止三十里 義字二號兵船
 一隻 桐城縣哨船一隻 六百丈廵司船一隻共/為
[058-63a]
 一/聨 自六百丈柞樹嘴爛泥灘至灰河止三十里
 義字三號兵船一隻 桐城縣哨船一隻 六百丈
 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灰河馬頭嘴土橋至宗三廟
 止三十里 義字一號樓船一隻 土橋廵司哨船
 二隻共為/一聨 自宗三廟省潭灣&KR3247魚嘴至宋家灣止
 三十里 義字四號五號兵船二隻 無為州廵船
 一隻共為/一聨 自宋家灣鯉魚套横路口至泥㲼止三
 十里 義字六號兵船一隻 無為州廵船一隻
[058-63b]
 泥㲼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智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冊港上哨自泥㲼河起
 下哨至牛屯張家溝止計一百五十里 自泥㲼龍
 池套薛家灣至燕家灣止三十里 智字二號兵船
 一隻 無為州哨船一隻 泥㲼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燕家灣冊港傅家灣至石板州止三十里 智字
 一號樓船一隻 智字三號沙船一隻 冊港廵司
 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石板洲新洲夾牛門河至惡江嘴
[058-64a]
 止三十里 智字四號兵船一隻 無為州哨船一
 隻 冊港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惡江嘴上新溝下
 新溝至田家溝止三十里 智字五號兵船一隻
 和州哨船一隻 裕溪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田家
 溝裕溪張家溝至西梁山止三十里 智字六號兵
 船一隻 裕溪廵司船一隻 牛屯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議定班聨
 夫水兵自為水兵則其禦盗與為盗莫可詰民兵自
[058-64b]
 為民兵則其在船與不在船不可知故信地水兵派
 船一隻必用府縣廵司船二隻以三隻為一聨者乃
 相維相制義也又徃時壯快弓兵盡派出江以致一
 查㸃外盡皆不在皆以土著之民而日責以遊廵勢
 勿能也今計其原額名數多寡分班出哨大率以一
 班出江遊廵一班更休役遣不惟便情亦可行法故
 為之議班聫凢五欵
 一南北兩岸大約每信地三十里派兵船一聨各信
[058-65a]
  地内大約岸上一墩則江上一船日則分而為三
  以相接㑹夜則聚而為一以相覺察每日於信地
  内輪流哨㑹永為定守
 一信地有水兵船一隻必派府衛州縣廵司民兵船
  二隻共為一聨如水兵船不在則民兵船報廵江
  官轉報江防官速報本道如民兵船不在則哨官
  報總官速報本道以慿各行挐究
 一民兵船有分二班者一班出江一班休息有三班
[058-65b]
  者以二班出江一班休息有不分班者必其工食
  與水兵等者也以上各船俱聴哨官約束查㸃凢
  輪出江之月有不在船者除本兵綑打外盡追一
  年工食入官
 一府民快下班者即應於府江防㕔聴用州縣民快
  下班者即於州縣廵江官聴用弓兵下班者即應
  於廵檢處聴用其一應比較齎遞俱於下班者撥
  用並不許再將出江兵船差遣違者重究
[058-66a]
 一民兵船出江之月船多者人船俱換船少者換人
  而不換船但過初二日不赴更換者哨官即便報
  來以慿挐究
  議定㑹哨
 夫兩岸官兵分派信地聨三為一遊廵有重兵布絡
 有專哨盗固屏逺矣但法令滋久則漸玩兵心不束
 則易弛相應立法㑹哨以别勤惰以課功罪故為之
 議㑹哨凢五欵
[058-66b]
 一兩營備總官奉題准事例俱遵操院憲單安慶守
 備逢二日㑹南湖守備於上水逢六日㑹荻港把總
 於下水荻港把總逢六日㑹安慶守備於上水逢二
 日㑹遊兵營把總於下水軍衛自廵江指揮以下有
 司自廵江丞簿以下悉聴查照但有不到者開報本
 道與操院詳奪
 一兩營哨官俱照本道憲單接㑹今定安慶營元字
 號哨官逢三日上與彭澤縣廵江官接㑹七日下與
[058-67a]
 東流縣接㑹亨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東流縣廵江
 官接㑹逢七日下與池州府廵江官接㑹利字號哨
 官逢三日上與望江縣廵江官接㑹逢七日下與安
 慶府廵江官接㑹貞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懷寧縣
 廵江官接㑹逢七日下與安慶衛守老洲頭哨官接
 㑹如荻港營仁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貴池縣廵江
 官接㑹逢七日下與繁昌縣廵江官接㑹義字號哨
 官逢三日上與銅陵縣廵江官接㑹逢七日下與蕪
[058-67b]
 湖縣廵江官接㑹禮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安慶衛
 老洲頭哨官接㑹逢七日下與無為州廵江官接㑹
 智字號哨船逢三日上與無為州廵江官接㑹逢八
 日下與和州廵江官接㑹如安慶衛上廵江指揮逢
 一日與九江衛廵江官接㑹下廵江千户逢五日與
 建陽縣廵江指揮接㑹建陽衛哨官逢二日上與當
 塗縣廵江官接㑹逢六日下與遊兵營第三哨哨官
 接㑹凢遇㑹哨之日但有不到者徑註單内繳報其
[058-68a]
 有司廵江軄官俱各如期而至毋許相左俱取各官
 私記關防為准其信地内廵檢土官悉聴查㸃但有
 違抗開報備總官轉報本道詳奪
 一岸上一墩江上一船岸有警則報船江有警則報
 墩相應相接地里均矣但一聨之中須以水兵為主
 如輪日信地哨船有功水兵同之各船次之如輪日
 信地哨船失事水兵亦同之各船次之凢信地在一
 聨之内水兵不得推諉如哨官船以接㑹不在槳船
[058-68b]
 代在信地接㑹不許並出但私回不到查發本船綑
 打追工食外一連同罪失事隱匿查發信地哨官綑
 打外把總官㕘究
 一兩岸兵船每日於所分信地擺列凢遇三府江防
 官將本道㑹哨簿發到本船即於簿空格内填註姓
 名并接到日期地方於前件下填註有事無事及陰
 晴風雨縁由自上水來者即刻遞下自下水來者即
 刻遞上各船照前填註接㑹但有不在信地者即於
[058-69a]
 簿格内填註其信地其船官兵不在越過徑交與上
 下手官兵接去兩岸一週仍送江防官轉報不到者
 本道徑拏綑打仍追工食充越過官兵之賞如將㑹
 簿遞墩者綑究
 一安池大江防官本道各印發循環㑹哨簿二本各
 江防官即於本府信地不拘上水下水先發一本以
 次兩岸接㑹一週一面將簿内查覈有無不到稽誤
 縁由連簿報道一面再發一本接㑹各江防官凢遇
[058-69b]
 暇日仍親自出江查㸃如此而官兵有不在江上者
 寡矣
  江西江湖要害
 長江一帶自吉安府起至峽江縣中間 張家渡
 天井壩 狗子嶺 牛口江 龍邱 雲洲 或居
 民窵逺 墨潭 桐江横 釣魚臺 或四壁皆山
 其 富口 石窩 二處雖有人烟尤多土賊 峽
 江縣起至豐城縣中間 桐江 墓膳 烏口 象
[058-70a]
 口 蓮花潭 長排 城排 城頭潭 横梁 孔
 埠 枯州 斗角灘 凉傘洲 拖船埠 黄埠腦
 安沙壩 老蛤石 小港口 漳湖渡 龍霧洲
 象牙潭 爛泥灣 數處港口交雜人烟稀疎尤為
 盗賊出没匿藏之所從此入東湖有 黄溪渡 趙
 家圍 白沙寨 漁門寨 樊西寨 焦湖坽口
 龍山 鄔子 梅岐寨 南山埂 康山上下 蛇
 山 五谷潭 棠陰 柴棚 瑞洪 四山 三山
[058-70b]
 又自樵舍 昌邑 迤西至具城轉折三横及中洲
 等處入西湖 倉厫洲 兩河口 松門 吉山
 鷪子口 洋瀾 渚溪 左蠡 青湖 洲山 青
 山 大孤山 從此出江則城子鎮至馬當内有
 新開口 小池口 楊家穴 南湖嘴 沿洲港
 鱘魚嘴 黄茅潭 小孤袱 茅湖夾 女兒港
 以上各處所俱稱要害春夏水漲港嶼瀰漫盗賊揚
 㠶縱槳勢或難當秋冬水涸支港縱横盗賊舶舟伏
[058-71a]
 岸防或不及甚當晏起早住務要趕趨地頭不可貪
 程夜行及聴稍子哄誘致其通賊自害
 自吉安府萬安縣良口起至九江府彭澤縣馬當鎮止
 通計要害地方八十一處
 守備廵湖廵江廵河廵捕廵司等官共四十員
 座哨戰船共一百四十二隻 水手共一百名
 添設遊兵除江道不用外每遇春夏水漲之時東湖
 梅岐寨添委饒州所百户一員帶領哨船八隻精兵
[058-71b]
 一百四十名蛇山寨添委饒州所百户一員帶領哨
 船七隻精兵一百三十名徃來廵邏
 
 
 
 
 
 圖書編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