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91-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巻九十一
             明 章潢 撰
  屯鹽相須總序
 利弊常相因也欲興利者不得不去其弊而不察其
 弊之所由起則弊未易去利亦未昜興也今日國計
 莫大於邉國用告困亦莫困於邉其弊安在哉葢沿
 邉之屯田廢則邉費不得不取給於内帑而内帑不
[091-1b]
 得不取足於東南之轉輸究其弊之原縁商人不種
 粟於邉而屯卒之牛種不能盡仰給於官坐是屯田
 廢而商人之利亦薄矣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且
 曰種邉非商人所願也曷不推原昔之所以願種於
 邉者何故昔日邉屯廣積商兵兩利者何故未有可
 行於昔不可行於今者特在經國者一反掌間耳計
 近利而忘逺慮安故常而昧變通更絃改轍不得不
 深有望於幹蠱之君子此屯鹽利弊相因之圖所由
[091-2a]
 作也
[091-3a]
  鹽法利弊
 𢎞治五年令兩淮等鹽運司鹽引俱於運司招商開
 中納銀類解户部太倉以備邉儲國初以来天下鹽
 課俱於各邉開中上納本色米豆商人欲求鹽利於
 近邉轉運本色以待開中故邉方粟豆無甚貴之時
 至是户部尚書葉淇淮安人鹽商皆其親識因與淇
 言商人赴邉納糧價少而有逺渉之虞在運司納銀
 價多而得易便之利淇然之内閣徐溥同年最厚
[091-3b]
 淇遂奏准商人引鹽悉輸銀户部送太倉銀庫收貯
 分送各邉鹽銀積至一百萬餘兩人以為利而不知
 其壊舊法也商人赴邉開中之法既廢近邉米豆無
 人買運價遂騰湧邉儲自此整理愈難矣
 按嘉靖中詹事霍韜䟽謂昔我太宗皇帝之供邉也
 悉以鹽利其制鹽利也每鹽一引輸邉粟二斗五升
 是故富商大賈悉於三邉自出財力自招游民自墾
 邉地自藝菽粟自固堡伍嵗時屢豐菽粟屢盈至天
[091-4a]
 順成化年間甘肅寧夏粟一石易銀二錢時有計利
 者曰商人輸粟二斗五升支鹽一引是以銀五分得
 鹽一引也請更法課銀四錢二分支鹽一引其獲利
 八倍於昔矣户部以為實利遂變其法凡商人引鹽
 悉輸銀於户部間有輸粟之例亦屢行屢止且雖輸
 粟亦非二斗五升之舊矣商賈耕稼積粟無用徹業
 而歸邉地遂日荒蕪困敝千里沃壤莽然荆榛稻米
 一石值銀五兩皆鹽法更弊之故也然則欲安邉足
[091-4b]
 用莫急於復太宗鹽法乎 按祖宗朝足邉屯田為
 急中屯次之今皆不行惟臨時倚辦於穵運糴買二
 者而已然穵運苦於陸路艱難糴買苦於邉方粟貴
 皆下䇿也嗚呼祖宗良法廢格不行末世下䇿因循
 蹈襲無怪乎邉事之日非也備書於紀惟智者察焉
 國家之設六邉其初雖仰給鄰省之常賦然屯田鹽
 法所補至為不少今屯田久弊勢難卒復然尚有可
 諉者謂敵數内侵地荒不可墾也至如鹽法一事則
[091-5a]
 固任其大壊而莫之省憂其又何說焉哉頃嵗以來所
 司以商人困敝不得利改議每鹽一引止令輸粟一
 斛若銀則四錢有半此誠通商惠工之術安邉足用
 之道其何不善之有柰何法立姦生利不歸商賈之
 家顧以充豪猾之橐聞之邉人言每嵗户部開納年
 例方其文書未至則内外權豪之家徧持書札預託
 撫臣撫臣畏勢而莫之敢逆其勢重者與數千引次
 者亦一二千引其餘多寡各視其勢之大小而為之
[091-5b]
 差次名為買窩賣窩每占鹽一引則可不出大同之
 門坐收六錢之息至於躬身轉販真正商人茍非買
 之權豪之家丁丐諸貴倖之僕𨽻則一引半緡曾不
 得而自有夫一引白得銀六錢積而千引則可坐致
 六百金萬引則可得六千金以游手游侠之人不移
 跬歩而坐致千金之利至於商賈負販勞筋苦骨乃
 為人奴役其支鹽也則有伺候需索之煩至其行鹽
 貿昜也又率為餘鹽之賈所苦人情何樂於此而為之
[091-6a]
 乎此邉人耳目所共聞見所以失人心而召禍
 變虧國計而積耗蠧皆由此道也嘗細求其故其弊
 之所以不可反者葢縁比年巡撫都御史習知其地
 與時不可久處則日夜圖維遷轉既不免曲意以奉
 人加以時有喪敗踣躓之失又每務彌縫而懼人之
 議其後故以重利㗖人至於負累商人虧損國計非
 惟不知恤而亦不暇恤雖其撫治士宦之家與其舉
 人監生生員之室無不人人得其懽心甚至以之賞
[091-6b]
 伶人犒樂工而亦莫之恤焉豈不可為痛恨也伏望
 敇下該部查議將前開納事宜改屬巡按御史務令
 召募正商上納而増其課額即每引可得米九斗如
 令納銀亦不失一兩之入著令沿邉之人無問車芻
 石粟皆得詣吏上納則彼號稱商人者既無勢豪之
 占據既以樂從而彼所謂勢豪者知其無利亦將舎
 置而不顧如是而商不輻輳財不裕饒請伏誣妄之
 戮若御史仍前所云不能為國家増課去弊以濟時
[091-7a]
 艱許吏部都察院及兩京科道㕘奏紏劾重承法典其
 於邉計雖未必遽充當亦稍稍有所補助此外更能乘
 今中熟糴十萬餘石顓備客兵毋令輙以按伏隂耗必
 不至失我軍之心而召外國之侮如比日也何者昨敵
 人壓境乘間挑戰邉人紿之曰朝廷遣大將調集諸鎮
 人馬數十萬以與汝殺而彼傲然不信且曰今汝本鎮
 軍已數月不得食矣即調到諸軍汝將何以供給夫邉
 臣耗國計而使强敵輕侮至於此豈不可痛恨故今日
[091-7b]
 之計必先厚自積貯以壯我軍之氣而逆折其心即屯
 田之利將漸可規復昔趙充國論備邉之計以為湟中
 榖斛八錢糴三百萬斛則𦍑人不敢少動諸葛亮用兵如
 神而以糧道不繼屢出無功由是言之豐則積榖豈非
 古今之要務哉今敵得利以數十萬計牛羊彌滿於山
 谷子女充牣乎穹廬彼諸部之人聞之見之者必且争
 相告語轉相誇詫將日夜治其器械練其人馬猶若漁
 人之治網罟獵者之調鷹犬以期於必得而我廼泄泄
[091-8a]
 然自若也豈不貽後日之深悔哉近該南京吏科等
 衙門建言屯田之利臣竊思之以饑餒就戰之兵使
 釋戈矛而縁南畆是猶解危急之病而方種救病之
 藥也若戰守有傋此亦當言然屯政之利無他去其
 害屯政者而已考趙充國屯田自燉煌至遼東環合
 萬有餘里則今西北正在其中卒至西𦍑遂無邉患此
 屯政之利也今饒沃并於富强荒瘠困於牛種耕歛
 奪於私差輸挽脅於包攬屯地太廣屯糧太重剽爭
[091-8b]
 無禁疆畔不定此屯政之害也其他委曲事宜在彼
 中詳定難預究竟又該副使胡松議抑權豪杜塞賣
 窩買窩之弊似稍可觀然未聞果濟邉用何也自積
 粟無用商賈廢業耕地荒蕪千里沃壤遂成榛莽未
 易通商要之屯田鹽法政實相成鹽法通故佃田益
 力屯田舉故商賈可依望即令屯田官痛革窩奸廣
 募正商稍益常課詣吏上納者即備客兵行糧勿歸
 户部添置農官而兩法兼舉職不勝願望但増改鹽
[091-9a]
 課於前須盡减餘鹽於後自先年御史秦越巡鹽兩淮
 謬増餘鹽希圖恩賞商人大失其資今雖裁减尚或未
 盡乞議盡减以便客商通鹽法邉民乏食濟困良難穵
 運非恒久之䇿鹽糧亦有限之課西北漕運不可不深
 長計也
  屯政利弊
 自古守國以兵而邉兵尤為難强養兵以食而邉食尤
 為難給葢邉塞之地舟楫不通千里陸運勞費十倍故
[091-9b]
 秦人轉輸率三十鍾而致一䂖茍非即其地分屯力耕
 食未昜給也葢土地本生物以養人天下未有不毛之
 土司民牧者茍能使地無遺利人無遺力則何兵食之
 不可給也語曰千里餽糧士有饑色此為一時行兵者
 言也豈有邉塞常屯空棄地利不力耕自給而顧嵗嵗
 仰餉於千里之外非計之得也昔日戰國分裂燕趙特
 彈丸黒子耳北抗匈奴南支齊秦諸國未聞有兵食不
 足之患秦人初謂山東諸國未足以擯自孝公以亟耕
[091-10a]
 力戰遂强其國莫有與抗者今以天下之大舉太倉之
 積以輸邉而猶皇皇然有不足之慮反不如戰國一隅
 之君此其故何哉古之地利盡而今之地利不足也古
 之兵皆自食其力而今之兵悉仰給於官也然則屯田
 之䇿謂非今日守邉急務乎故鼂錯勸募民徙田塞下
 謂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為惠甚大趙充國
 擊先零願罷兵屯田二十畆益蓄積省大費即㓕𦍑振
 旅而還二子其真知邉計者乎不特此也李泌勸其君
[091-10b]
 以屯田闗中之䇿而士卒多應募願耕唐徳宗問李泌/以復府兵之䇿
 對曰誠能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粟麥日賤府兵亦成請鑄農器給牛種分賜沿邉軍
 鎮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闗中土沃而久荒所獲必厚/戍卒因屯田致富則安於其土不復思歸舊制戍卒三
 年而代及其將滿下令有願留者即以所開田為永業/家人有願来者本貫給長牒續食而遣之不過數番則
 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變闗中之疲敝/為富强也上喜曰如此天下無復事矣既而戍卒應募
 願耕屯田/者什五六
 韓重華募人營田於代北而嵗省度支二千餘萬緡元/和
 中振武軍饑宰相李絳請開營田可省度支漕運乃命/韓重華為營田使起代北墾田三百頃出贓罪吏九百
[091-11a]
 餘人給以耒耜耕牛假種糧使償所負粟一嵗大熟因/募人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畆就髙為堡東
 起振武西逾雲州極於中受降城凡六百餘里列柵二/十墾田三萬八百餘頃嵗收粟二十萬䂖省度支錢二
 十餘/萬緡
 按李泌韓重華所營屯田即今大同宣府陜西諸邉之
 地而趙充國所屯即今甘肅地也前人之事即後人之
 師有為者亦若是豈有可行於古而不可行於今者哉
 但邉塞之地風沙早寒耕穫比南方為難而又每有邊
 人冦掠之慮今若不先為防䕶且重勸賞以來之則雖
[091-11b]
 日談屯田無益矣故必修車戰繁林木列伏兵以為之
 屏衛捍禦然後田者有所恃而不恐若倣周人之田畯
 命官秦人之以力耕受爵秦法謂農與/戰始得入官漢有孝弟力田
 之科賜帛之詔唐有給耒耜耕假種糧之令皆所以鼔
 舞斯民使趨事赴工也又按洪武中大學士宋訥上守
 邉䇿有曰備邉在乎足食足食在乎屯田今諸將中豈
 待借才於異代哉宜選其有智勇謀畧者數人每將以
 東西五百里為制隨其逺近髙下分屯所領衛兵斟酌
[091-12a]
 損益率五百里一將彼此相望首尾相應耕作以時訓
 練有法遇敵則戰冦退則耕此長久安邉之䇿也景㤗
 中葉文莊公盛以左㕘政恊賛獨石等處軍務嘗請官
 銀買牛千餘頭摘戍卒不任戰事俾事耕稼嵗課餘糧
 於官凡軍中買馬勞功恤貧諸費皆於是乎取給自是
 邉人歡給嵗亦屢登葉文莊所行即與宋學士之䇿相
 表裏使今日各邉皆如此則糧粟不可勝用而尚何患
 邉餉之不充哉又按今日胡端敏奏議一欵欲廣屯種以
[091-12b]
 足邉餉夫屯種孰不欲廣然每差官督勸不能增者
 急於起科得利也夫嵗收不常而租有定額則開墾者
 利未得而害巳隨故人不敢開種今若查照北直𨽻地
 方欽奉太宗皇帝聖訓聽令各屯原額抛荒及空閒地
 土不拘土客官民軍舎盡力開墾永不起科及正統四
 年令大同宣府遼東陕西沿邉空閒之處許官軍户下
 人丁儘力耕種免納子粒如此則有利無害而人樂於
 興種矣葢所貴乎廣種多收民間米榖價賤發銀可糴
[091-13a]
 則邉儲易足矣丘文莊亦請於凡邉塞置立屯田分軍
 耕種不必征其租入士卒能於本田之外多耕者立為
 賞賚則例使人人奮耕家家有積邉城自然充足於是
 令内地該運邉糧州郡俾其賫價來糴家積有餘市價
 自平不獨邉軍皆贍而内地之田亦省矣愚按二公之
 言尤合於王道藏富於民無見小欲速之意且屯田既
 興即因屯田以制邉縣宋滕甫有言中國契丹之兵常
 患多寡不敵葢中國兵有定數至於平民則素不知戰
[091-13b]
 契丹之俗人人能戰舉國皆兵此其所以多勝也馬端
 臨曰周官五兩卒旅軍帥之衆此教練之素也家家使
 之為兵人人使之知兵故雖至小之國勝兵萬數可指
 顧而集也觀滕甫之言則知契丹之所以强而中國之
 所以弱觀馬端臨之言則知古列國之所以强而今天
 下之所以弱其故皆由於兵矣愚謂今宜稍倣此意創
 制立法略如漢鼂錯所謂制邉縣以備敵者矣葢既重
 賞以墾屯田則兵民皆願耕矣然後編之悉使為兵一
[091-14a]
 切他役無所預如佃田百畆即出一兵則田千頃即可
 得千兵萬頃即可得萬兵矣兵至滿萬則大縣矣合數
 縣為一郡則大郡矣得良守令撫綏之良將帥統御之
 敵雖强不足畏矣新縣既立俾沿邉舊所有州縣亦皆
 一從此制什伍其民盡習兵戰專以守邉禦敵上供嵗
 賦一切除免凡軍需雜役取諸近邉司府以給之使邉
 民自為兵之外一無所事事得專於備禦樂於戰鬬藩
 籬成而邉防永固矣庶幾滕甫謂人人能戰舉國皆兵
[091-14b]
 契丹之所以强者轉而為中國之强矣馬端臨所謂勝
 兵數萬可指顧而集古列國之所以强者轉而為今天
 下之强矣昔鼂錯言於漢文帝曰逺方之卒不知邊人
 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髙
 城深塹要害之處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先為室屋具田
 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復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給而
 止古之制邉縣以備敵也使伍家為伍十伍一里四里
 一連十連一邑皆擇其賢材習地形知民心者為之長
[091-15a]
 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服習以成勿令遷
 徙幼則同遊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畫戰
 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勸以
 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而不旋踵矣按錯之言當時文
 帝一一施行之邉防頼焉唐李泌嘗言欲行屯田之䇿
 以復府兵亦備與錯同意嗚呼時無古今人無古今顧
 力行何如耳今誠能酌行此䇿因屯田以制邉縣以籍
 為兵不收其稅但資其力不取其財但為保障不為繭
[091-15b]
 絲實安邉長計嗚呼此䇿行則衛所坐食無用之兵可
 省矣夫邉縣既立即因屯田以寓地網夫敵騎利在平
 曠易為馳突今邉塞之地多平原曠野一望極目險阻
 實希宜因屯田定其經界開為溝洫就藉墾田者之力
 毎一里共濬一溝畧如古者井田之制一可以息争端
 二可以備旱潦三可以阻敵騎四者我兵車禦備即可
 以此為常陣免臨時掘塹之勞草木子曰井田之法非
 獨為均田制祿而已葢所以隂寓設險守國之意中原
[091-16a]
 平衍設立許多溝澮許多阡陌使車不得方其軌騎不
 得騁其足故也豈非寓至險於大順之中者乎觀晉郤
 克欲使齊人盡東其畆以便戎車吳玠在蜀於天水軍
 作地網以阻金兵之騎於此可騐矣宋紹興間金人侵/蜀近邉地勢平衍
 騎兵縱横無碍宣撫使吳玠乃創地網於平田間縱横/鑿為渠濶八尺深丈餘連綿不絶如網其後金人来犯
 騎兵始/不得肆宋太宗時議者謂順安軍至北平二百里地平
 廣無隔閡每嵗敵騎多由此而入謂宜度地形髙下因
 水陸之便建阡陌浚溝洫益樹五榖所以實倉廪而禦
[091-16b]
 戎馬愚謂古今智謀之士所見畧同至於修車戰繁林
 木列伏兵又皆潤色屯田之制也但諸商不令納粟於
 邉以復祖宗之舊止欲復屯田也惡可得哉
  國朝各都司衛所屯田
 在京錦衣等衛屯田共六千三百三十/八頃五十一畆零 南京錦衣等
 衛所屯田共九千三百六十/八頃七十九畆零 中都留守司并所屬衛
 所及皇陵衛屯田共七千九百五十/三頃七十八畆零 北直𨽻衛所屯
 田共七千九百三十/七頃四十九畆零 南直𨽻衛所屯田共一萬九千/八十七頃二
[091-17a]
 十五/畆零 大寧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二千一百二十/六頃七十六畆零
 萬全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一萬九千六十/五頃七十三畆零 浙江
 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二千二百七十/四頃一十九畆零 湖廣都司
 并行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一萬一千三百/十五頃二十五畆 河南
 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三萬六千三百九/十頃一十七畆零 江西都
 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五千六百二十/三頃四十一畆零 陜西都司所
 屬衛所屯田共二萬九千四百四/十四頃二十二畆零 陜西行都并所屬
 衛所屯田共一萬三千一/十二頃五十畆 廣西都司并所屬衛所屯
[091-17b]
 田共五百一十/三頃四十畆 山東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二千六/十頃
 遼東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一萬一千三/百八十六頃 山西都
 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三頃八畆零 山西行都司
 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一萬一百一十/八頃二十畆零 廣東都司并所
 屬衛所屯田共七千二頃/三十三畆零 四川都司并所屬衛所屯
 田共六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四頃零 四川行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
 共一千二百頃/五十五畆零 福建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三千/七百七
 十四/頃福建行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九千三百三十/九頃二十九畆零
[091-18a]
 雲南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一萬八百七十/七頃四十三畆零 貴州
 都司并所屬衛所屯田共九千三百三十/九頃二十九畆零國初兵荒之
 後民無定居耕稼盡廢糧餉匱乏初命諸將於龍江等
 處屯田自是立法漸密徧令天下大率衛所軍士以三
 分守城七分屯種又有二八一九四六中半等例皆隨
 地而異云今各省屯政未大舉亦未盡廢固與鹽法無
 與而邉屯之大廢也謂其無闗於鹽法可乎
  國朝屯田考
[091-18b]
 夫邉計最重且亟者莫如屯政矣國家九邉之地肥沃
 可種者悉為屯田甲楯之所棲耒耜之所事綿亘數千
 里於焉耕耨於焉捍禦葢即古寓兵於農之遺而漢趙
 充國諸葛亮晉羊祜唐元振韓重華諸臣之所嘗收其
 利者二百餘年聖明憂勤於上耆碩擘畫於下將臣經
 畧於外謀士講求於内則惟屯政為孜孜顧其間或舉
 或廢或利或否非壤地不可則政之得失異也何也髙
 皇帝閔海運之艱詔羣臣議屯田法用宋訥所獻守邉
[091-19a]
 䇿立法分屯布列邉徼逺近相望首尾相應創制如
 此其周也邉境既寧撤守闗士卒僅僅備譏察外悉令
 屯田致力如此其一也山西泌州民若干户願應募受
 屯賞以鈔錠公田給之仍令募本州民召募如此其廣
 也令屯士并樹桑棗柿栗隨地所宜粟雖不足而足於
 桑棗柿栗矣地利如此其盡也文皇帝納黄福之請
 官為市牛鑄器至於廣屯於遼陽而遣人徴牛於朝鮮
 耕具如此其給也詔各荒屯空土不論土客軍民官舎
[091-19b]
 盡力開墾永不起科恩澤如此其厚也謂將領能時時
 勞問屯士所苦誰不感奮勤力軫恤如此其殷也以寧
 夏積榖獨多降敇奬諭總兵何福激勸如此其明也仁
 宗念所司以征徭役擾之令毋擅役防農愛養如此其
 至也宣宗初大同總兵鄭亨上屯田子粒數多則遣人
 勘實賞之論功如此其核也提督必遣老成更命風憲
 官以時巡察任使如此其慎也屯久嵗豐邉士一切用
 度多以粟易於是令户部灌輸貿雜多至二三十萬䂖
[091-20a]
 少亦不下十萬積貯如此其豫也天順中都御史葉
 盛巡撫宣府脩復官牛官田法墾田益廣積榖益多
 以其餘易戰馬千八百匹修築城堡七百餘所興利
 如此其鉅也葢其立法也周故人便其任人也當故
 其法舉其與士也優故士奮其取利也緩故利集即
 所稱湟中渭濵涼州振武之事不啻過之無不及焉
 乃其弊也則有膏腴之地多為莊田空閒之區咸歸
 邉帥士卒無近田可耕如商輅所論者矣有墪堡不
[091-20b]
 修額森輕犯有可耕之田而不敢耕士卒瘠憊家無
 耒耜有可耕之田而不長耕如梁材所䟽者矣有耕
 種之際鹵莽㓕裂收貯之後侵欺侵用以管屯為職
 者優逸城市而不見阡陌之巡以典屯而来者憑信
 簿書而不校倉庫之實如劉定之所議者矣則有擾
 之以弗靖持之太急今日覈地明日徴逋輒起正徳
 中寧夏之變卒令荒地儲竭邉民凋瘵且叛漢而入
 敵如王煜所陳者矣恬嬉既久因循廢弛日復一日
[091-21a]
 邉境蕭條沃壤盡棄茭粟不繼士馬不飽控運例銀
 所費不貲而度支亦告匱矣議者或欲令各邉撫臣
 選廉幹吏闢荒蕪革豪敓覈乾沒修亭障逺斥堠每
 嵗終以聞部臣分别上請明示勸戒或欲召募開墾
 及令軍民自種量徴其稅或以為歸利於下則人樂
 趨徃時為邉帥豪户種田不荒蕪而公糴亦紛紛請
 勘邉生厲階夫與其膏土沃田鞠為茂草孰若捐以
 予人請明詔有長開種者悉與為業毋有所問或以
[091-21b]
 為自鹽法折納商不赴邉而屯政遂與俱壊欲復屯
 政盍令商納粟於邉耕者有所資積者有所散而塞
 下自實葢諸議之指大都任人廣募薄征緩取而鹽
 法與屯田相為維持鹽法之復尤不可不亟也夫欲
 令農狎其野穡人成功積豐於垣士厭於伍内有亡
 費之利而外有守圉之備以振威生氣制勝撻伐其
 惟屯政哉
  屯營田考
[091-22a]
 漢文帝從鼂錯言募民徙塞下錯復言募民相徙以
 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
 此後世屯耕/邉塞之始
 宣帝時趙充國擊先零𦍑乃言擊羌以殄㓕為期願
 罷騎兵屯田益積蓄省大費且條上留便宜十二事
 按守邉之議固當知屯田之利亦不可不知擾田之
 害今邉塞可耕之地近城堡者固易為力若夫邉外
 之地地逺而勢孤必如充國所謂乘塞列隧羌大攻
[091-22b]
 不能為害而又有山阜可以望逺有溝塹可以限隔
 有營壘可以休息架木以為譙望聮木以為排柵時
 出遊兵以防冦掠如是則屯耕之卒目有所蔽而無
 外虞心有所恃而無内恐得以盡力於畎畆之中而
 享收穫之利矣
 漢末天下亂離諸軍並起率乏糧榖無終嵗之計曹
 操從棗祗請建置田官以祗為都尉募民屯田許下
 得榖百萬斛於是所在積榖倉廪皆滿故操征伐四
[091-23a]
 方無運糧之勞
 諸葛亮由斜谷伐魏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
 巳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耕者雜於渭濵
 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晉羊祜鎮襄陽墾田八百餘頃祜之始至也軍無百
 日之儲及其季年有十年之積平吳之後杜預修召
 信臣遺跡激用滍淯諸水以浸田萬餘頃分疆刊石
 使有定分公私同利衆庶頼之
[091-23b]
 按羊杜二人所墾之田在今湖廣之荆襄河南之唐
 鄧葢我朝天下之中也天下之田南方多水北方多
 陸今此三郡兼水陸而有之者也而南北流民僑寓
 於此者比他郡為多請於兩藩交界之中立一官司
 遴擇廷臣知稼穡者循行其地可水耕者引水立堰
 募南人耕之可陸種者分疆定界募北人耕之成熟
 之後按畆分租隨地儲積遇有急用由漢入江由江
 而達於金陵稍省嵗漕之數多留郡縣之儲或遇河
[091-24a]
 洛闗陕荒歉亦可用以救濟又於暇日講求武闗入
 秦之路商於陸輓之故萬一三邉有缺亦或頼以濟
 焉
 又按今水田惟揚州最賤陸田惟潁夀為輕夫魏司
 馬懿伐吳用鄧艾計以三隅已定事在淮南且田且
 守嵗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以此乘吳無徃不克葢
 魏人以偏安之國有外敵之患猶能兼淮潁而盡田
 之果頼其用矧今盡四海以為疆而此地介兩京間
[091-24b]
 又為運道經行之路有魚鹽之利有莞蒲之用古人
 所謂揚一之地也考之唐史上元於楚州今淮/安古射
 陽湖置洪澤屯於夀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獲其
 利俱在此地其遺跡可考也
 唐開軍府以扞要衝因隙地置營田天下屯總九百
 九十二司農寺每屯三頃州鎮諸軍每屯五十頃水
 陸腴瘠播植地宜與其功庸煩省收率之多少皆决
 於尚書省
[091-25a]
 按我朝之制就於衛所所在閒曠之地分軍以立屯
 堡其且畊且守葢以十分為率七分守城三分屯耕
 遇有儆急朝發夕至是於守禦之中而收畊穫之利
 其法視古為良近又於各道專設風憲官一員以提
 督之有衛所之處則有屯營之田非若唐人専設農
 寺以領之也每軍受田二十畆納租六䂖臣以為民
 田則例最輕者頃收三䂖其田率多膏腴軍所屯種
 多其所棄不畊之田而所收之租乃十倍焉請如唐
[091-25b]
 人較其水陸腴瘠收率多少各因其地利土宜定為
 徴收則例屯軍樂於趨赴則公私兩便上下俱足矣
 元和中振武軍饑李絳請開營田可省度支漕運乃命
 韓重華為營田使起代北墾田三百頃出贓罪吏九
 百餘人給以耒耜耕牛假種糧因募人為十五屯每
 人耕百畆凡墾田三萬八百餘頃嵗收粟以省度支
 錢
 宋太宗時以陳恕為河北招置營田使議者謂宜度
[091-26a]
 地形髙下因水陸之便建阡陌浚溝洫益樹五榖所
 以實邉廪而限戎馬故遣恕等經營之恕宻奏戍卒
 皆游惰仰食縣官一旦使冬被甲兵春執耒耜恐變
 生不測乃止
 天下之事非興作之難而處置得宜之為難自趙充
 國於邉地建屯田之議魏晉至唐皆行之未嘗不用
 兵也未聞有不測之變而不為也如恕所奏豈佚道
 使民之義而亦何以立國哉
[091-26b]
 淳化中以何承矩為屯田使黄𢡟允判官於河北諸
 州水所積處大墾田發諸州兵萬八千人給其役於
 雄莫霸等州興堰六百里置斗門引淀水灌溉次年
 方熟至是沮何承矩屯田之議者始息莞蒲蜃蛤之
 饒民頼其利此地今在/畿甸近地
 神宗時詔以坊監牧馬餘地立田官令専稼政以資
 牧養之用
 孝宗時張闡言荆襄屯田之害非田之不可耕也無
[091-27a]
 耕田之民也官司慮其功之不就不免課之游民游
 民不足不免抑勒百姓捨已熟田耕官生田私田既
 荒賦稅猶在占百姓之田以為官田奪民種之榖以
 為官榖老稚無養一方騷然有司知其不便申言於
 朝罷之臣以為與其棄之孰若使兩淮歸正之民就
 耕非惟可免流離異日墾闢既廣田疇既成然後取
 其餘者而輸之官實為兩便
 元虞集進言曰京師東瀕海數千里北極遼海南濵
[091-27b]
 青齊萑葦之塲也海潮日至淤為沃壤宜用浙人之
 法築隄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衆分受以
 地官定其畔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田
 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三
 年後視其成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所儲給以禄十
 年不廢得以世襲如軍官之法
 集此策未曽行末世海運不至於是乎有海口萬户
 之設大畧宗之每年亦得數十萬䂖以助國用
[091-28a]
 至正時承相托克托言京畿近水地召募南人耕種嵗
 可收粟麥百萬餘䂖不煩海運京師足食從之
 按近日胡尚書世寧奏議一欵欲廣屯種以足邉儲
 夫屯種誰不欲廣然每差官督勸不能増者急於起
 科得利也夫嵗收不常而租有定額則開墾者利未
 得而害巳隨故人不敢開種今若比照太宗皇帝聖
 㫖聽令北直各屯原額抛荒及空閒地土不拘土客
 官民軍舎儘力開墾永不起科及正統四年令各邉
[091-28b]
 空閒之處許官軍户下人丁儘力耕種免納子粒如
 此則有利無害而人樂於興種矣葢所貴乎廣種多
 收民間米榖價賤發銀可糴則邉儲可足矣
 又按邉儲之策有三趙充國之留田湟中韓重華之
 營田代北者上也勸民廣種以待糴召商開中以代
 輸者次也轉餉千里終嵗嗷嗷脫巾待哺策斯下矣
 此三策其為得失上下人莫不知然近日諸邉每止
 行下策而莫克由其上雖中策行之猶捍格焉謂之
[091-29a]
 何哉
  國朝各運司提舉司鹽課
 北直𨽻長蘆運司嵗額辦大引折小引鹽一十八萬
 八百七引折布一萬一千二百六十疋
 南直𨽻兩淮運司嵗額辦小引鹽七十萬五千一百
 八十引又折色銀一千八百三十兩
 山東運司嵗額辦大引鹽一十四萬五千六百一十
 四引折色銀九百兩折布四萬六千六十疋
[091-29b]
 河東運司嵗額辦大引鹽四十二萬引
 兩浙運司歳額辦四十四萬四千餘引鹽價銀六萬四
 千三百四十二兩
 福建鹽運司嵗額辦鹽價銀八千八百七十八兩
 四川提舉司嵗開中鹽十萬八千八百引鹽井衛龍
 州司雅州所折米二千四百石引每一百二十斤折米
 麥一䂖
 廣東提舉司嵗額辦鹽價銀二萬五千二兩 海北
[091-30a]
 鹽價銀三千二百兩
 靈州嵗開中五萬九千四引
 西和漳縣嵗折鹽價銀一千六百二十兩
 雲南各提舉司嵗開中五萬三千引折銀闕/
 五井安夏二司嵗辦無定數
 黒井嵗辦六十一萬餘引
 白鹽井嵗辦三十三萬餘引
 按兩淮鹽課幾二百萬可當漕運米直全數天下各
[091-30b]
 鹽運兩淮課居其半而浙次之長蘆次之福塲無巡
 御以行無逺地河南塲無官以出有専所廣塲兼之
 故巡運俱無或清理鹽法遣都御史一員統制長蘆
 淮浙兹已革之但鹽法大壊邉儲匱乏匪朝夕矣欲
 整理之也難哉當閱鹽法志序有曰鹽法有一言可
 以蔽之者寛商而已或者又以為利國之言者公也
 為私商之言者嫌也嫌不當避耶嗚呼商猶農也夫
 不奪農利可使田也不奪商利可使鹽也奪其農利
[091-31a]
 彼不利我田我田自治耶奪其商利彼不利我鹽我
 鹽自食耶是故利農者自利也利商者亦自利也在
 邉陳陳相因在部源源而來國之利莫大焉納銀於衣
 冠之部惟恐不足闗糧於矢石之邉不求有餘當道
 者縱不為商人惜獨不為飛輓之良法善政惜有志
 鹽法者幸三復斯言
  淮鹽利弊
 霍韜鹽政議曰立法須公而溥行法須嚴而宻然又
[091-31b]
 善適變通之權乃可久而無弊唐劉晏只用淮鹽遂
 濟國用臣今始議淮鹽利弊即天下可推也嘗考自
 國初以兩淮鹵地授民煎鹽嵗收課鹽有差亦猶授
 民以田而收其賦也惟鹽課條例云凡各竈丁除正
 額民外將煎到餘鹽夾帶出塲及私鹽貨賣者絞然
 則耕民納賦稅外將餘粟賣者絞可乎此法良有深
 意而後人失之也淮鹽原額嵗辦三十五萬引有竒
 後改辦小引七十萬有竒然兩淮鹽貨除正額外猶
[091-32a]
 産餘三百萬引有竒今正額已不得多取餘鹽復不
 得私賣即三百萬餘鹽安所消遣乎兩淮行鹽地方
 數千里人民億萬家所仰食鹽只七十萬引饔餐安
 所取足乎是無怪乎私鹽横溢而鹽價湧貴也國初
 竈丁辦鹽每引四百斤給工本鈔二貫五百文葢洪
 武年間鈔一貫值錢千文故竈丁得實利如是而冐禁
 賣私鹽絞死可也今鈔一貫不易粟二升乃禁絶竈
 丁勿賣私鹽是逼之餓以死也此後來行法之弊非
[091-32b]
 初年之失也正統二年令曰貧難竈丁除正額鹽照
 舊收納其餘鹽收貯本塲每二百斤官給米麥二斗
 十三年令曰每餘鹽二百斤竈丁實得米一䂖乃私
 賣鹽即絞死可也葢當時此令雖出而米實無措故
 官司徒挟此令以征取餘鹽實不能必行此令以給
 民米麥且貧弱竈丁朝有餘鹽夕望米麥不得已則
 先從富室穪貸米然後加倍償鹽以出息者有矣故
 鹽禁愈嚴則貧竈愈多此之由也貧民賣私鹽人即
[091-33a]
 捕獲富室賣私鹽官亦容隠故貧竈餘鹽必藉富室
 乃得私賣富室豪民挾富負險多招貧民廣占鹵地
 煎鹽私賣富敵王侯故鹽禁愈嚴富室愈横此之由
 也且法愈嚴則私愈大頑民見利而不見法淮安頑
 民數千萬家荒棄農畆専販私鹽挾負努刄官不敢
 問近年恃衆徃徃為刼此隙不弭必貽大患不止阻
 壊鹽法而已然既不能講求古法以處置餘鹽復不
 能變通鈔法以補給工本則貧民何所仰頼而不為
[091-33b]
 變故鹽禁愈嚴盗賊愈多此之由也此鹽塲竈户之
 利弊也洪武年間招商中鹽每引納銀八分官之徴
 至薄商之獲至厚故鹽價平賤民亦受賜永樂年間
 每鹽一引輸邉粟二斗五升商稅雖加邉糧仰足民
 亦受賜自永樂以前淮鹽開中嵗無定額永樂以後
 嵗定七十二萬引每定七分常股三分存積夫曰常
 股猶常行也商人先納邉糧乃給引自守塲候支常
 年鹽也有守候數十年老死不得支者今兄弟妻子
[091-34a]
 代支之令可考也曰存積者積鹽在塲遇邉糧急缺
 乃倍價開中越次放支之鹽也此居貨罔利非王法
 正體成化以後淮納折支每鹽一引納銀三錢五分
 或四錢二分又令云客商若無見鹽許本塲買補即
 開餘鹽私賣之禁矣故奸商借官引以影私鹽每商
 人竈户兩得嬴利州縣士民亦食賤鹽惟私鹽愈行
 則官鹽愈壅而法遂大壊今兩浙鹽課許納折色之
 令可考也𢎞治正徳年間或權奸奏討或勲戚恩賜
[091-34b]
 皆給引目自買餘鹽故法遂大壊而鹽亦平賤復有
 各年開中未盡鹽名曰零鹽稱掣餘鹽堆積在所名
 曰所鹽皆權要報中借引私鹽以壅正額故正徳以
 前鹽價雖平而正課日損自御史秦越奏革所鹽稱
 掣餘鹽每二百斤作一小引稅銀一兩則取之過重
 自御史戴金奏减鹽課每鹽一引納銀八錢庶幾適
 中今之議者復論鹽包過大皆不知本末之見也葢
 洪武年間鹽一引納銀八分而已永樂年間納粟二
[091-35a]
 斗五升而已今則每引七錢五分矣權要賣窩復取
 利二錢矣復以長蘆兩浙兼搭配支商人一身三路
 支鹽勞費殆不貲矣計淮鹽一引葢用銀二兩有竒
 也商人専販復以市利則鹽價益湧貴乃其所也夫
 正鹽湧貴則私鹽盛行私鹽愈行則正鹽愈滯亦乃
 其所也此商人中納利弊也今欲復洪武之法則有
 上策欲救今日之急則有中䇿區區修補近年利弊
 則已無策何謂上策須變通鈔法鈔法重則錢法均
[091-35b]
 而鹽法行矣今若立法使鈔一貫值錢千文竈丁為
 實利則額鹽一大引工本鈔二貫五百餘鹽一小引
 亦給鈔二貫五百各塲餘鹽盡屬之官私挟私賣即
 處絞勿贖則兩淮正鹽七萬引餘鹽三百萬引舉可
 招商開中或如永樂時例一引輸邉粟二斗五升可
 也或如成化時例一引折銀四錢亦可也若國稅充
 足如洪武時例一引納銀八分藏富於國尤可也葢
 私鹽行由正課重也課輕則私鹽不禁自止矣私鹽
[091-36a]
 塞正課流邉儲自實矣故曰上策何謂中策須更為
 令曰凡各商人中正額鹽一百引許帶中餘鹽三百
 引正鹽納邉糧二斗五升餘鹽納邉糧二斗聽與竈
 户價買又嚴為令曰客商借官引影私鹽竈户不辯
 騐官引輙賣餘鹽者各照私鹽律絞勿贖又嚴為令
 曰正鹽一引只二百五十斤餘鹽一引亦二百五十
 斤革近年大包之弊革近年勸借米麥之弊革鹽塲
 積年轄害客商之弊三邉選亷而有才者為提督都
[091-36b]
 御史兼三邉勸農使遇鹽商納糧即與收受糧賤許
 納本色糧貴許納折色俾商無久淹凡積年所以為
 商人害者阻壊鹽法者悉與革絶復選亷而有才者
 為漕運都御史兼理鹽法俾自舉用運使提舉等官
 凡商人納完糧料即與支鹽勿得久淹凡積年為商
 人害者阻壊鹽法者即令革絶漕運都御史與提督
 都御史鹽課邉儲互相闗通盈縮交與接濟利病均
 為欣戚邉方腹裏共為心腹兩都御史如左右手然
[091-37a]
 後足以集事行之數年即邉儲可足乃以餘積召募
 游民開墾邉地勸課農畆邉地愈闢邉防愈固百年
 之利也故曰中䇿何謂無䇿洪武初給竈丁鹵地復
 給草塲所以利竈户者甚厚額鹽一引給工本鈔二
 貫五百文復免竈户雜差所以資竈丁者甚厚嵗課
 止七十萬引所以取之者甚薄惟餘鹽不許私賣有
 餘即給官鈔收之下以資竈户上以總利權而均其
 施天下食賤鹽之利竈户無餘鹽之滯其法極善自
[091-37b]
 鈔法不行則官司無法以處餘鹽矣乃曰挟餘鹽者
 絞果可行乎行之而嚴即竈丁空腹以死不然即為
 變行之而寛即三百餘鹽之利盡入奸人囊橐矣法
 之弊而窮者一也竈丁窮矣轉而逃逋乃區區拯濟
 區區招復千日握其喉一朝與之食可聊生乎故撫
 賑徒勤逃亡益甚法之弊而窮者二也招商中鹽一
 引銀四錢已重矣今復加而七錢尤重矣買鍋刻取
 二錢邉上科罰或三四錢勸借米麥亦復二錢殆不
[091-38a]
 知幾倍重矣稅愈重則利愈大奸人避重稅而趨大
 利避重稅則正課壅趨大利則私鹽行私鹽愈溢正
 課愈壅雖絞刑治之不可禁遏况有贖刑之令葢開
 寛路示之趨矣則私鹽如何不溢溢則正課如何不
 日壅也法之弊而窮者三也私鹽盛行矣官兵捕獲
 迄無寕日頑民挟刄率而旅拒在揚子江及各海港
 者髙檣大船千萬為聚行則鳥飛止則狼集殺人刼
 人不可禁禦官兵敢逺望而不敢近詰在兩淮通㤗
[091-38b]
 寳應州縣民厭農田惟射鹽利故山陽之民十五以
 上俱習武勇氣復頑悍死刑不忌前年流刼幾至大
 變故淮安官軍不惟不捕私鹽反受弭利而為䕶送
 出境矣山東官軍不惟不捕私鹽反向鹽徒乞鹽充
 食矣鹽徒千百白日挟帶徑行州邑官兵不敢誰何
 矣州縣不敢言科道不肯言陛下髙拱焉得知之抑
 亦諉曰事弊已極無可柰何再及數年則官兵之追捕
 日嚴鹽徒之旅拒日銳拒捕之迹日著則罪惡之狀
[091-39a]
 日深官司列罪狀以請法愚民罹罪罟以逃生出不
 獲已必激他變將誅夷之則情可哀恤將緩縱之則
 頑獷愈甚禍釁所極遂有不可言者矣法之弊而窮
 者四也故曰無䇿臣嘗竊曰治鹽利猶治河患也治
 鹽利不究弊源惟末流之防猶治河患不從雍冀孟
 津懐衛引為陂堰鑿為溝渠以廣其利而分其勢乃
 從徐沛下流浚其淤土厚其隄防則愈浚而愈淤愈
 築而愈潰亦勢也自正統以後講治鹽法事例叢𤨏
[091-39b]
 無益鹽利祇足驅民為盗而已故今欲興淮鹽之利
 須選淮安漕運及三邉提督都御史講求其法而責
 以底績選人得失委託專暫成效虚實尤宜責之吏
 部期之數年鹽利不興邉儲不實邉民不蕃邉地
 不闢不收久大之效而坐策治安兩都御史吏部尚
 書侍郎誅罰連坐然後任人者不敢茍且任於人者
 不敢怠玩而政有實效此兩淮利弊也舉兩淮即天
 下可知也按此䟽雖詳陳淮鹽利弊而邉屯興廢即
[091-40a]
 此乎寓觀其䟽内上䇿在復鈔法以今日人情事勢
 揆之恐未可必行果能舉用中䇿則屯田可興邉民
 萃集不惟疆圉足食而實可以强兵鹽法䟽通私販
 阻塞不惟利商人而實有以利貧竈也救弊興利莫
 此為善但司國計者主意在興邉屯聊借此以運旋
 其闢荒廣種之䇿可也否則上之人無意於屯政止
 靠商人上粟實邉倘一遇歉嵗則商人無應之者亦
 同歸於無策葢屯其體也鹽其用也無體斯無用矣
[091-40b]
 雖然舎見在一引七錢五分之重價止得粟二斗五
 升計目前近利者已從旁唾之矣昔陶朱公仲子罹
 法欲遣少子挟貲救之然少踈於財而長嗇於用及
 長子必欲請行乃父已知仲子之必不生也後果如
 其言噫今之不為陶朱公長子者誰歟
  長蘆煎鹽源委
 本司所轄二十四塲俱濵東海因地利而設也所産/之鹽最資國用原其成育則有煎曬不同如南有利
 民等八塲北有嚴鎮等一十二塲産鹽出於煎煮而/成每竈十丁夥置鐵淺鍋一靣濶五尺深垜在灘二
[091-41a]
 三四月天道晴明將灘内鹻土黒色者用耙或鋤鏟/浮在地曬乾刮土入池以水浸之淋鹵流入池内陸
 續舀入淺鍋内發火燒煎隨乾隨添鹽至滿鍋方止/約可得鹽二十斗每次為用三日若遇隂雨則㸃散
 其鹽不成然試鹵之法先以石蓮子投於鹵中如沉/而下者則鹵淡浮而横側者則鹵稍淡煎之俱費草
 而難成必浮而立於鹵靣者乃可入鍋煎之不但省/草鹽且易成煎鹽男婦貧窘衝冐風日形容枯稿勞
 可知矣如海豐等塲産鹽出自海水灘曬而成彼處/有大口河一道其源出於海分為五𣲖列於海豐深
 州海盈二塲之間河身通東南而逺去先來有福建/一人來土此水可以曬鹽令竈户髙淳等於河邉挑
 修一池隔為大中小三段次第澆水於段内曬之浹/辰則水乾鹽結如氷其後本塲竈户髙登髙貫等深
 州海盈塲竈户姫彰等共五十六家見此法比刮土/淋鹽簡便各於沿河一帶擇方便灘地亦挑修為池
[091-41b]
 照前曬鹽有占三五畆者或十餘畆者多至數十畆/者共占官地一十二頃八十畆或一畆作一池或三
 四畆作一池共立灘池四百二十七處所曬鹽斤或/上納丁鹽入官或賣與商人添包雖人力造作之功
 實天地自然之利但遇隂雨其鹽不結/每年或收三五分或收六七分不常
 長蘆鹽課佐國經費久矣長蘆之所供則以上給郊
 廟百神之祭祀帝后内府之膳羞百官有司凡餼於
 公者嵗遍焉以及於輦轂之下萬億之兵民下乃貨
 之於啇均之於畿内八郡西暨河南之彰徳衛輝北
 通居庸東盡遼陽數千里其出給之廣與諸運司畧
[091-42a]
 同而上供之必精諸運司無有也凡備物之精者不/必富貴者不必能
 精惎精惎富惟長蘆鹽則然是故思善事也虞夏青/州貢鹽齊管子肇興鹽䇲長蘆置司滄州介古燕齊
 所轄二十有四塲東濱海渤與登萊相望葢古興鹽/首地而課入視他司稍劣夫地利以民力為本民力
 弗充則地利不究夫賦役重則逃亡滋草塲侵則本/業廢朘削繁則力本怠兼并行則公課减凡養課在
 養民養民在去害民者爾矣是故思阜民也天下之/禁防一也禁防之决必自豪貴始兩運司暨淮司當
 兩都徃來之衝而長蘆尤京師宻邇為豪貴淵藪淮/鹽價髙天下當正徳末年閽寺之使西域者織造東
 南者公破分地之例奏給長蘆諸鹽動數千引舳艫/相銜遏奪商旅以爭利於南南北交受其病比年雖
 厲禁復始而挟勢植私者亦時有之夫以稍劣之課/應甚重且繁之供而弊之弗戢其將何䇿以贍是故
[091-42b]
 思敕/法也
  山東竈户
 鹽民最為勤苦亭户鍋户逈與農殊然土著守業反
 致逃亡浮寄奸猾轉生詭竄生齒未必不繁而編户
 日見减削何也葢古無竈户自魏遷鄴後於滄瀛幽
 青四州之境傍海煑鹽青州置竈五百四十六歴唐
 乾元初置鹽院游民業鹽者為亭户免其雜徭竈專
 有户始此宋雍熈二年置濵州塲嵗煑鹽二萬一千
[091-43a]
 餘䂖元豐三年京東南京濟濮曹澶行解鹽餘十有
 二州行海鹽置買鹽塲盡竈所煑鹽官自賣之迄元
 皆有定額國朝山東運司所𨽻一十九塲户凡一萬
 三千五百七十有一丁凡四萬五千二百二十有六
 邇來户凡三千九百零八减舊額四之三丁凡三萬
 八千七百三十有八减舊額四之一雖十年清查擇
 有力者充總秤即如有司里長葢常制云噫知恤鮮
 哉
[091-43b]
  山東鹽課
 齊嵗鬻鹽得金萬一千餘斤魏嵗收錢二十萬九千
 有竒鹺課裕國振古于兹葢藩府之供有司之餼商
 賈之貨行之州縣胥取是焉故涉蕩蓄薪登塲刮泥
 艱其力也霖潦鹵薄旱暵土墳係其時也斗鹽三百
 䂖鹽二千湧其價也火伏必察袋&KR0724必監宻其禁也
 鹽民之課亦難言矣哉山東課額本司所𨽻永利等
 一十九塲鹽課每嵗該辦大引鹽一十四萬五千六
[091-44a]
 百一十四引六斤八兩七錢三分六釐内除竈丁逃
 竄遺下竈地俱係濟青萊登所屬四十五州縣所居
 民佃種該徴十引鹽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引七十八
 斤有竒正徳七年奏准每引折徴民佃竈地銀一錢
 五分
  存積常股
 正徳五年令長蘆山東運司每嵗額辦鹽課以十分
 為率八分給與守支客商二分另為收積在官候邉
[091-44b]
 方𦂳急糧儲召中以所積見鹽人到即支謂之存積
 其價則重其八分年終挨次給守支客商謂之常股
 其價則輕例以鹽課册内二項數目限以定期出給
 通闗送繳
  山西解鹽利弊
 山西有解鹽稱海眼不假工作名曰盬鹽與淮浙齊
 閩殊而反穡事葢浙淮齊閩鬻海法也其利在地不
 在天其祛弊之法在有餘不在不足乃解池則異是
[091-45a]
 矣穡事憂旱而池利旱且利南風恒雨則結者融恒
 北風則升者下鹽丁散處諸邑既難遽集稍不及春
 夏欲結之候而為之則患其解矣此解鹽與他所鹽
 不同也然當祖宗法一志定之時公私俱足而商人
 轉輸於三省全晉闗洛/梁鄧之間種者不稱難食者不病苦自
 隆慶辛未兩决地防池水四溢鹽不結果當事者謂
 國計不可負始為澆灑之術葢以人力勝天時也然
 而硝與鹽淆不能一一而析之也有奸商者出焉乗
[091-45b]
 間營私砂礫雜和故色愈變味愈惡解鹽於是乎不
 可食而民於是不樂售矣於是商人坐官肆終嵗不
 能銷引目所在長吏又從而代之斂散以取其值焉
 此不獨商困而民亦困矣是以民視商若贅疣視解
 産為棄物無不利於食私販者而淮蘆花馬之産紛
 紛四至勢不可禁已夫私販盛則商利薄商利薄則
 國賦病為之計者夫亦酌其宜而變通耳論者謂宜
 採取及期則所獲不可勝用人亦且樂用之然必廣
[091-46a]
 募附近居民籍名所司雜採之計其所獲劑量而歸
 之官則民樂於赴赴之益衆則採益時採益時則入
 益富一嵗可獲數嵗之利矣如是而又採擇必精毋
 雜硝石支給循法毋募小販禁大汾之票毋使束閣
 則生之既裕其原救之又通其變不必分地改額而
 壅滯者自行流布者自廢矣
  議改河東鹽課
 河東之鹽惟在天時非苦雨水深而鹽不結則池涸
[091-46b]
 水乾而鹽不生是産鹽之地不易也鹽不易生而課
 銀不减是以商與竈丁俱困而國與民俱病也且河
 東之鹽多苦不可食轉之於秦官之𣲖而定其值民
 出其值而鹽歸於無用是行鹽之地固病之者也嘗
 按花馬池一𢃄皆有産鹽之地此鹽出之於土即為
 鹽根自成為鹽是不必須之於天時者也為今之計
 莫如改河東之鹽於花馬池一路即移河東西分司
 居之將河東發陕西鹽引二十二萬有餘約銀之萬
[091-47a]
 餘兩免其徴𣲖即令商人照河東價銀三錢二分糴
 買糧草施之平延諸郡以供三邊之費扣其銀兩數
 目即以大倉發陕西年例銀徭發山西以補陕西原
 𣲖原課之數如此不更便乎事雖更張實無紛亂於
 國計民生所為禆益者葢不淺矣况此鹽一開則延
 平之際商賈輻輳齊民貿易雖凶荒卒至可以不患
 也
  鹽政考
[091-47b]
 夫鹽者民之食不可一日闕也其用則與民共之其
 利則在民而不在官也昔禹任土作貢而令青州貢
 鹽葢貢其所有以供王用爾周官鹽人一職以百事
 之無鹽故亦以鹽之用而共邦事未嘗以鹽之用而
 共邦財也鹽有數品有刮於地而得者其味苦謂之
 苦鹽有熬其波而出者其鹽散謂之𣪚鹽有風其水
 而成者産於土中其味甘甜謂之飴鹽有積鹵而結
 者其形似虎而人築成謂之形鹽此鹽之名然也祭
[091-48a]
 祀則供散鹽而加以苦鹽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
 賔客則供散鹽而加以形鹽取其如虎之形象其威
 也王后世子膳饈則供飴鹽取其味之甘甜而可常
 食也此鹽之用然也鹽人則以奄二人為之掌其政
 令謂供鹽爾待其戒令請煑鹽爾自祭祀賔客膳羞
 之外更不聞以一毫取民是其利則常在民而不在
 官也上之人特資鹽以供三者之用爾不規其利之
 可以富國下之人亦惟資鹽以供飲食之用而不謀
[091-48b]
 其利之可以富家自後世以鹽致富强而𣙜利之禁
 始興世儒乃謂先王山澤亦必有厲禁以遏民趨利
 之原不思虞衡等官因設厲禁以為之守初未嘗私
 其利以公上而亦何嘗有一語及鹽乎故嘗謂壊天
 下之風俗者管子也啟公上以𣙜禁者猗頓也蟊賊
 人主之心術者鄭當時也齊桓問管仲何以為國而
 仲告以海王之國謹正鹽䇲舉先王公共之物而為
 後世自私之具管仲者作俑之尤也霸主既資鹽利
[091-49a]
 以富其國則民趨利日熾矣豈非壊天下之風俗者
 乎魯人有猗頓者用鹽起家致富與王者埒取天下
 通行之利而為私有之財猗頓者壟斷之賤也豪民
 且専鹽利以富其家則上之征利亦無怪矣豈非啟
 公上之𣙜禁者乎𣙜鹽者無怪也鄭當時何人乃逢
 武帝之欲推轂齊之大煑鹽者用事漢朝而𣙜鹽之
 法始密鄭當時者其蟊賊之臣乎人主之心自此蟊
 賊寧非鄭當時之罪耶且以成周之鹽政言之鹽人
[091-49b]
 一官掌之不過奄如官奴而已至漢大司馬屬官有
 幹官有兩長丞有水衡都尉有均輸官皆主鹽事以
 至郡國鹽官有三十九雁門沃陽有長丞地理/志其法
 既密則官必繁也嗚呼周以鹽用而供邦事自賔祭
 膳羞之外則不敢以一毫取之民漢以鹽利而供邦
 財自公上𣙜禁之外則不肯以一孔遺之民方且𣙜
 鹽之不足而又𣙜鐵𣙜鐵不足而又𣙜茶鹽鐵之𣙜
 茶鹽之𣙜自漢至唐法日宻矣儒者不排其非而反
[091-50a]
 取成周山澤之禁以佐其說豈不惑哉
  屯鹽議
 一嘉靖十三年二月内户部題該户科都給事中管
 懐理等題為議處邉儲事臣等竊惟大同之亂特彈
 丸之區爾動調兵馬徴發錢糧前後未及五月用銀
 百萬有竒軍門尤且每每告急惟恐糧餉不繼所以
 然者何哉亦失於無備故耳國初之給邊也有屯田
 之嵗入有邊引之飛輓有近省供邉之稅銀是以嵗
[091-50b]
 有餘積邊儲富厚而威震四裔今者屯田不興鹽法
 大壊又加以連嵗災傷百姓救死不贍此所以邊倉
 空虚日甚一日積至於今敝壊已極若不從宜痛加
 裁處臣恐將來益不能振起矣然何謂屯田不興國
 初邊威强盛敵尚衰㣲出則防邊歸則治農家有田
 儲時無空隙故公私兩利取用不竭今則邊備廢弛
 敵馬充斥勢不能耕治一也軍士貧乏牛具種子不
 能備辦力不能耕治二也逃亡數多空野千里無人
[091-51a]
 耕治三也黄河之套盡為賊有賊反居内田顧居外
 堅壁清野無敢畊治四也有此四弊而屯田俱為抛
 荒草蕩矣管屯田官員復不省憂乃坐名分𣲖履畆
 徴取而曰我能催督屯糧是知屯軍無粒米之獲而
 空賦取盈之稅柰之何軍士不逃竄亡匿乎臣等聞
 邊軍月糧既已扣减及至闗支又以屯糧未完盡行
 坐除是無其利而反有其害矣屯田何自而興乎何
 謂鹽法壊國初設立鹽法専為邊儲故使之入粟歸
[091-51b]
 邊下塲支鹽官無科取商獲重利不費轉輸而邊倉
 積實謂之飛輓今則開中不時米價湧貴而易糴之
 難勢豪大家賣窩買窩而報中之難官司科罰吏胥
 侵漁而輸納之難定價太髙反過本值而取利之難
 及至給鹽下塲又被官吏留難棍徒轄害挨單守支
 動以數年而支掣之難至於行鹽地方私鹽盛行民
 皆買賤官鹽又復壅滯而發賣之難有此六難故商
 人有傾家蕩産妻子不相見者矣商人離親戚棄墳
[091-52a]
 墓備資本出於千里之外者非以重義也惟以計生
 息之利以資身家耳今求利未得而害反隨之欲望
 正課之行豈可得乎正課不行私鹽自盛議者不得
 已而權為區處乃設餘鹽之例如兩淮報中正鹽一
 引許𢃄餘鹽二引正鹽在邊納粟餘鹽在場納價故
 商人猶肯一一報中甘受正鹽之害以趨餘鹽之利
 殊不知餘鹽一行雖每嵗昜銀百數十萬兩而無益
 邊儲則猶徒也鹽法何自而行乎二者俱不能行司
[091-52b]
 邊計者無術以處此臣等以為今當懲徃事之弊為
 經久之圖不可狃目前之安而不動深長之慮也臣
 等今欲通鹽法須先處餘鹽必多减正價大抵正鹽
 賤則私販自息私販息則正鹽自行此不易之定論
 也今雖不可知而祖宗時八分二斗之制宜斟酌開
 中每正鹽一引定價五錢或四錢餘鹽一引定價二
 錢五分或二錢俱令在鹽照時上納粟米料荳草束
 每年差給事中或御史一員赴鹽趂時開中禁革一
[091-53a]
 應買窩占中等弊正鹽給與引目餘鹽給與小票正
 鹽下場支給餘鹽徑自收買正鹽一引許中餘鹽三
 四引或五六引務以盡收竈丁餘鹽為止若或未盡
 再添一二倍亦無不可如此正鹽價輕既有以利乎
 商人餘鹽盡收又有以利乎貧竈國課不集而自足
 私鹽不禁而自止邊儲日見富厚糧餉日見充積可
 不動内帑而用無不裕矣至於屯田之制即古人寓
 兵於農之意無事則耕有事則戰自食其力不費而
[091-53b]
 可足矣我皇上既設風憲重臣以専理其事又設管
 屯田諸職以分任其責其用意可謂詳且周矣奉行
 至今猶不見甚興何哉葢以事鎡基則賢者可因以
 成事若法已敗壊非大聖人綱維而振起之則謀未
 成而議者已起於後臣等訪聞沿邊荒蕪之地十常
 八九而見在耕種者惟近腹裏一二耳今若不大加
 整頓茍且補塞終無益於事臣等愚以為合無行令
 差去招募給事中主事㑹同各邉總制撫按等官拘
[091-54a]
 取地方耆老人等親履邊境相度形勢某處地方肥
 饒形勢可依相應築為城堡以便耕守某處地方廣
 濶可以出沒相應修濬壕塹以為捍禦或舊有垣墻
 而但加修整或原無基址而創為建置務要堅城可
 憑互相倚制畫圖帖說具以奏聞大者或設為衛小
 者或立為所或將招募新軍或用附近舊卒俯順人
 情量移新城住種乞下廷臣議處等因本部查得節
 該巡鹽御史戴金題准事例每鹽二百斤准南納銀
[091-54b]
 八錢准北納銀六錢即以官價之額定為平市之法
 仍要嚴禁各商勿令縱打大包餘鹽雖多無過正鹽
 斤數開中有商若無資本或時難收買不願附帶者
 聽從其便其所入餘銀隨時盈縮不必拘定一例不
 許法外抑勒及於未秤掣未發賣之先亦不許令稱
 貸預納以足百萬兩之數多者多解少者少解多不
 為功少不為嫌倘天時人事偶爾相值而餘銀之利
 或溢出百萬兩之外亦只以常處可也淮浙正鹽定
[091-55a]
 價太髙亦合斟酌淮鹽每引减去一錢浙鹽每引减
 去五分至於甘肅地方孤逺險阻比之各邊尤甚若
 與各邊定價相同商亦難從合將甘肅淮鹽量减一
 錢五分浙鹽量减一錢本鎮止用開中浙鹽不必搭
 配别處浙鹽開中别處邊鎮亦不許搭配商自樂趨
 其長蘆鹽價原定二錢山東原價定一錢五分似難
 增减仍令照舊配之葢二處行鹽地方既狭而私鹽
 又復盛行縱减其價亦恐無報中者故仍舊時搭配
[091-55b]
 非得巳也除甘肅不搭山東長蘆外其餘各邊開中
 淮鹽搭以長蘆則不必更搭山東搭以山東亦不必
 更搭長蘆無使一人奔走三路各邊𣲖去淮鹽仍令
 上納本色折鹽本折中平長蘆山東惟令折銀上納
 如遇年豐願收本色聽從其便欽此俱今通行去後
 今該前因為照屯田鹽謂邊儲急務國初之時民糧
 不敢後時徴解兼以屯政修舉而邊課䟽通以故邊
 儲充實不致缺乏且祖宗開立各邉以陕西全省八
[091-56a]
 府供延寧甘肅以山西三府供宣大以山東永平供
 遼東而又以河南北直𨽻等處麥折布疋等項并京
 運年例銀兩一嵗所入自彀一嵗支用歴觀天順成
 化𢎞治年間以來徴運不乏未聞缺用而當時主兵
 之費鹽法不與焉葢鹽者飛輓之法非有𦂳急聲息
 不開中引鹽誠恐取辦於倉卒非常使主兵之用近
 年以來各處天時之荒熟雖有不一而官司之職業
 實因廢弛視邊務為踈逺以停免為有功有冐災而
[091-56b]
 一槩停止者有豐年不行帶徴者因循沮格不可盡
 言遂至邊儲缺乏奏討不息本部節經議擬至於開
 中引鹽以補嵗用發内帑以抵民糧不過因時救弊
 權宜目前實非祖宗遺謀本意國家經久之計也且
 如宣府嵗支糧草料荳共該銀九十餘萬兩除年例
 河東鹽價十六萬兩外山東河南山西北直𨽻民運
 該銀七十萬兩本處屯糧一十二萬石是民運居十
 之七屯糧止十之一各鹽惟遼東屯糧二十五萬例
[091-57a]
 筭折銀止該銀五萬兩并大同延寧甘肅大約民運
 常十之七八而屯糧常十之一二此國初山東到今
 體例舊額且以陜西三邊言之嘉靖八年至十一年
 卒皆年荒嘉靖九年四十七萬兩嘉靖十年五十六
 萬兩嘉靖十一年臣等任事一年發一百一十九萬
 兩嘉靖十二年榖稍熟已經題准見徴一年帶徴一
 年尚猶發銀四十二萬兩有餘其餘邊鎮莫不皆然
 而開中鹽銀此外又各邊開鹽或召買本色或上納
[091-57b]
 折銀斗頭難以預料時價不可執定至於年嵗豐歉
 道路險易悉不可知如嘉靖十年𣲖中遼東兩淮引
 鹽經今四年猶未報納非因别故值以年荒米貴然
 也嘉靖十二年各邊奏討之䟽内有曰乞發太倉銀
 九十萬兩者有曰四五十萬兩者不下六七次臣等
 只得酌量㕘錯或稽考邊儲文簿或詢訪盈縮緩急
 量為奏發以免誤事若不酌量多少一槩漫發則一
 旦盡發太倉之銀亦不足所討臣等雖欲樽節拘執
[091-58a]
 而勢亦有不能已者臣等駑鈍之才踈淺之見誠有
 負經國逺圖罪莫能逃也前項餘鹽銀兩雖稱嵗有
 百萬或七八十萬其實未嘗盡解太倉查得去年工
 部奏准動支前項餘鹽銀兩一為織造一為修河共
 用二十五萬兩本部雖以别項處補實皆餘鹽之數
 况又備之以修邊處之以給軍士衣鞋收買物料那
 進内庫等項是餘鹽之銀有限費用不可枚舉或未
 解已行奏討或解到隨即轉發太倉安有見收餘鹽
[091-58b]
 銀兩而久處不動者哉各處引鹽浙江山東長蘆其
 利甚㣲商不願中所頼者淮鹽七十萬引該銀三十
 餘萬兩加以存積不可盡開一年之例是三十萬兩
 尤不得而盡用也餘鹽之銀只在兩淮運司他處絶
 無解部况正課拖欠數多而各處鹽價淮浙二鹽已
 减一錢五分見今各邉淮鹽一引止銀五錢甘肅四
 錢五分正與都給事管懐理所見相同若餘鹽盡開
 各邊須要増添引目而納價多少亦須商人情愿方
[091-59a]
 為便益等因復奉欽依行移各處巡撫都御史及管
 屯管糧守巡等官拘取地方屯頭馬户耆老人等親
 履邊境相度形勢愽訪人情某處可築為城堡以便
 耕守某處可修濬壕塹以為捍禦或舊有垣墻者但
 加修整或原無基址者創為建置某處可設為衛某
 處可立為所或用招募新軍或用附近舊卒俯順人
 情量移新城畫圖帖說具奏以聞務使各邊無不耕
 之田屯種復祖宗之舊及咨各都察院轉行兩淮并
[091-59b]
 各處巡鹽御史㑹同巡撫都御史及督同運司等官
 拘集年老知音商人耆老人等查照先今行勘鹽法
 查各處運司有無餘鹽數目多少明白要見餘鹽課
 銀就彼掣賣與盡行開邊商人有無樂從江南江北
 見定銀兩應否量行増减餘鹽銀兩徑解各邊運司
 是否便益若欲盡行開邉價值尤須勘處停當毋使
 日後已行開邉復有阻滯致使臨時有悞邊儲卒難
 措手或倍開餘鹽其數幾倍或另照引其引幾何務
[091-60a]
 使官商兩便鹽課無虧餘銀既盡解邊或遇各衙門
 奏准支用作何抵補餘鹽既稱有壊正課應否盡行
 裁革前項二事承委官員逐一勘處㕘酌輿論揆度
 時宜務求合於人情宜於土俗不拘於目前而經久
 可行不惑於浮議而事體歸一庶乎國計不窮邊儲
 有頼明白具奏以憑㑹議㕘酌施行至於邊備利弊
 之由兵馬强弱之故屯田興廢鹽法通塞一應實邊
 禦備長䇿事干本部及移咨兵部各通行在廷羣臣
[091-60b]
 九卿科道等官并見在任及生長邊方等項大小人
 員但有曉知前項事務許各陳所見徑自奏聞以備
 采擇見今大同地方傷殘之餘陕西經賊侵擾之後
 遼東災傷各處拖欠嘉靖十年以後各邊糧料布草
 等項并應該見徴錢糧本部通行各處撫按官先將
 布政司府州縣掌印管糧官俸糧截日住支上𦂳徴
 收解運以濟目前急用務俾完解方許闗支
  屯鹽議
[091-61a]
 屯田何所昉乎自漢文帝從晁錯言徙民實塞下而
 屯耕邊塞始於是矣自兹以後雖沿革不同求其規
 畫周詳者其漢之充國乎乃若京師屯田李元紘則
 有廢業闕賦之陳澧州屯田嚴郢則有利害不便之
 請若河北屯田有變生不測之論者非陳恕言於端
 拱之時乎夫屯田一也充國行之坐困先零而後世
 反以為害是豈法之不宜於今歟邊地逺近異勢調
 發與屯戍苦樂異情安舊與創新嫌隙易起故三臣
[091-61b]
 之奏及之因此而遂謂屯田之不可行也不猶見刖
 而廢履者耶鹽䇲何所昉乎自管仲言海王之國謹
 正鹽䇲而征鹽利國自此始矣自是以來興廢不一
 其綜理周宻者其唐之劉晏乎乃若請官鬻鹽韓愈
 則有鹽怨已多之議蜀井増鹽王堯臣則有牟利重
 困之奏至捕鬻私鹽而有蜂起為盗之慮者非張詠
 止庸繩之請乎夫鹽䇲一也劉晏行之嵗課増六百
 萬緍而後世反有損於民豈法之不宜於後歟葢利
[091-62a]
 歸於官則民不便澤竭於逺則力不堪禁嚴於斂則
 亂易生故三臣之言及之茍因此而遂指鹽之不可
 行也不猶因饐而廢食者耶歴觀前代屯營之田或
 以兵或以民各分兵置司惟我朝於各衛所寛曠之
 土分兵以立屯堡俾且耕且守於守禦之中收耕穫
 之利其視古之分兵置司者為獨得矣前代鬻鹽之
 制或在官或在民惟我朝於天下産鹽之處設轉運
 司者六提舉司者七鹽課各有定額行鹽各有地方
[091-62b]
 召商開中稅糧以鹽償之法最善矣柰何歴時既久
 弊蠧漸生屯政日荒鹽法日廢而邉廷有米珠薪桂
 之謡矣邇者皇上集議選兵措餉以靖邉疆時遣風
 憲大臣以督理之行之未㡬仍復報罷要之屯鹽之
 政祖宗成法具備即補偏救弊在典守者任之有餘
 而分遣大臣將何為耶故始而采議即行仰見皇上
 從善之公繼而漸次報罷尤見皇上睿斷之獨自今
 觀之古今言屯政之善無如充國但充國屯營之地
[091-63a]
 乃取之於羌人而今則取之内地是主客之情異也
 充國屯營之勢乃我侵敵而為屯以困之今則敵侵
 我而為屯以守之矣是攻守之勢異也充國屯營之
 兵不過萬人其期不過踰嵗今則九邉蟻聚嵗嵗為
 戍矣是衆寡久近之辯又異也不論主客之情攻守
 之機衆寡久近之辯槩謂今之理屯者無如充國可
 乎嘗考輿地圖内開宣府一鎮額設官軍一十二萬
 六千三百餘名屯糧六萬二千三百餘石即使盡數
[091-63b]
 完徴僅支半月而餘所闕者將盡責之屯乎而主客
 行糧出於常調之外者又將何以應之乎說者謂屯
 田固不足盡供邉儲此外豈無可以開墾以禆軍食者
 但監司必委之有司有司必假之胥里縱有開報不
 過揑文増科造册銷繳而已以後按冊追徴吾知其
 始而賠繼而累又繼而迯將并其原額而失此屯田
 之所以益廢也為今之計亦惟嚴兼併之法正侵隠
 之罪催逋負之科使天下各衛所之屯不失舊額則
[091-64a]
 其所禆於兵食者不少矣又何必借開墾之名日事
 講求以滋科擾之害也哉古今言鹽䇲之善者無如
 劉晏但晏始至鹽利嵗纔四十萬増至六百萬緍隨
 時多寡取之今則嵗額各有定數恐増之而勢難繼
 也晏令亭户糶商人縱其所之今則行鹽各有地方
 恐縱之而弊難稽也晏制萬物低昻所理者不獨鹽
 之一事今轉運司鹽課之外不敢再及他課恐侵之
 而職掌亂也不察課之有數行之有方職之有定而
[091-64b]
 盡指今之理鹽者不如晏可乎嘗考㑹典借備事例
 内開獨䂖馬營龍門所雲州四邉倉開中淮浙長蘆
 河東官鹽九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餘引十二年大
 同等處開中長蘆官鹽十萬引河東官鹽二十萬引
 兩鎮官軍不啻二十餘萬即使前引盡數報中僅支
 兩月而餘所闕者盡責之鹽乎而兩鎮之外原未報
 有開中者又將何以給之乎說者謂鹽法固不足盡
 供邉計此外豈無餘鹽可以查核以益軍食者但地
[091-65a]
 廣而勢不能徧條繁而力不能及縱有清理不過分
 析地方完銷勘合而已因而據題為例吾知其始而
 信繼而疑又繼而相顧指摘而盡斥以為非矣此鹽
 䇲之所以益廢也為今之計亦惟杜窩賣之奸懲老
 引之贗絶奏討之欺使天下各運使之鹽不失舊額
 則其有益於軍食者不少矣又奚必假餘鹽之名多
 立條目以啟分更之端也哉
  屯田鹽法總論
[091-65b]
 夫屯田鹽法之始興也凡以厚農也蠻夷猾夏冦賊
 奸宄自唐虞不能免而秦漢盛時邉郡轉輸之費或
 三十鍾而致一䂖生民之病不亦大可哀耶鹽之領
 於官也以杜兼併之源也其通之於商也以布上下
 之利也其中之於邉也以省任載之煩也山陕之民
 僦牛車具徒伍奔走顛踣於風雪山谷之中而無救
 於待哺之期㑹平時嵗豐室家不相保一有兵荒之
 警上厪宵旰之憂亟發内帑以濟之乃至無從得粟
[091-66a]
 則知實邉貴豫濟變貴急而飛輓之神速莫過於鹽
 糧今鎮守之兵徧天下屯田亦徧天下諸軍更畨休
 佚卒以十分之三服農畆之事二人受田四十畆嵗
 入十二䂖足供一兵而自食其餘餘丁則亦以差受
 田而嵗課其入立法之初以為承平日久則餘丁益
 多而地利益盡充拓得人則増屯益廣而嵗入益増
 如是而兵無加額焉行之百年舉天下之屯糧足以
 廪天下之兵而民糧之上供者惟上之所用之耳乃
[091-66b]
 今升斗之給盡出民力一兵以上悉仰縣官然後知
 屯田之不可以巳也漢文帝所以能賜民田租者徒
 以募民入粟實邉次實郡縣而京自有餘耳然而酬
 民以爵啟鬻官之漸孰若開中之法酬商以鹽使民
 得食味商得取贏兩利而無害乎唐府兵之所以稱
 近古者徒以兵皆土著而不廪於官也然而籍農為
 兵或至業務交廢孰若屯田之法兵以餘力治農服
 勤警惰自食其力兩利而無害乎二法立而軍國無
[091-67a]
 餘論豈不誠然乎夫不知立法之原則不知行法之
 委不知立法之利則不知廢法之害夫鹽以竈為本
 以商為用二者皆優恤所當加也今郡縣無勸農之
 政則鹽司豈復有恤竈之實哉商人罰賑而費出無
 經草蕩之弗詰流亡之不復則給散亦豈能均適哉
 姑如河東顆鹽㡬年而遇風結花倍常乃亦拘常額
 不得撈辦是猶粒米狼戾而封其倉庾俾之棄於塗
 泥之中曽不得為遺秉滯穗其於勸相阜康之道從
[091-67b]
 可知矣國初征商甚薄而酬估甚厚是以商人樂趨
 邉而無變計以其家衆占閒田稍役屬其民而耕之
 以待國家開中之事故私積亦富而粟價亦平邇者
 粟貴徴粟粟賤徴銀重以勸借之科罰困以搭配之
 守支轉展折閱業荒衆㪚一有控訴則有司且議奸
 商罔利罪焉商固四民之一而職利之趨也將使皇
 皇求仁義乎商不近利是農不望秋也且買窩者奸
 商也而賣窩者誰耶不誅怯將而誅怯兵兵益不精
[091-68a]
 不誅賄吏而誅賄民賄益不止法弊而售奸良商亦
 奸奸懲一革奸商亦良人才與時奸良而况商乎别
 奸恤良無以掊克之政一施之則善矣若夫括餘鹽
 之利則内帑雖實而邉郡増運糴之煩加引目之數
 則商利益㣲而勤竈失補恤之惠若是者無乃論列
 愈詳而鹽法愈不通耶屯政之不綜也始傷於嚴而
 卒壊於寛也因習之故非一日矣自父母侵而有之
 而子孫固以為世業也雖左騐甚明至死不心服若
[091-68b]
 是則雖有必行之政安得而加哉富豪乾沒而告詰
 横行雖明者或不能辨則仁者固不欲棘之也畨休
 之法不行兵久駐屯依憑威虐兵實民虛田屯相逺
 形禁勢格兵不得田民亦病兵當事者徒見其相戕
 而不見其相濟則謂屯田可罷清查可已殊不知天
 下無不弊之法而有善通變之人宜早為之科制年
 以久近定限屯以逺近遞遷見存之田履畆而正界
 服農之兵間嵗而代更則亦庶乎其可也張横渠議
[091-69a]
 井田朱考亭定經界今之覈實屯田不猶差易於彼
 乎新屯之增置立法之初固將有待於後来觀其分
 數有常而置屯無限則可知矣其在南方則凡湖山
 斥鹵之可墾者淫祠毁寺之可收者奸豪欺隠之可
 沒入者宜盡以為屯田大江之北至於畿甸葢有不
 可勝用者焉不然則近臣貴戚競請莊田於何取之
 逺至於諸邉又有不可勝用者焉不然則趙充國田
 金城韓重華田振武於何取之且今兵籍尚虛患人力
[091-69b]
 之不足不患増屯之無所田既増兵亦可實姑緩其
 舊而新是圖不亦可乎夫科制不早定則將與見存
 之額而并失新屯不増置則是棄可興之利而他求
 若是無乃清查愈密而屯政愈不修耶
  屯鹽總論
 善經國者不與民爭利不與民争利則藏富於國即
 藏富於民也善養兵者能以兵自養能以兵自養則
 足食於邉即强兵於邉也何也九邉遼逺轉輸甚艱
[091-70a]
 况千里餽糧士有飢色而轉東南之粟以養西北之
 兵河漕勞費在萬里之外哉此屯田在所當議乃以
 兵自養之道也然邉兵之屯牛種皆無所資不得不
 仰給於鹽商而重其輸邉之例雖鹽商輸邉得利甚
 厚然利之所在人爭趨之不惟屯兵牛種有所資藉
 而秋成谷秸皆有所售開墾愈多收成必富邉方之
 粟賤矣此鹽法在所當議而不與民爭利非藏富於
 民之道乎信乎強兵莫急於屯田屯田莫要於中鹽
[091-70b]
 屯鹽利弊相須不得不亟講也以國朝言之鹽有常
 股有存積常股者商人先納銀粟於邉乃給引守場
 候支是也至有翁納資而孫始收息者矣存積者積
 鹽在場遇邉糧急缺則倍價開中越次放支是也居
 貨罔利王道固如是哉所以洪武正統間官給鹽直
 甚貴民得利甚多鹽法畫一自成化以來鹽直日輕
 私販日衆奸商影射或權要奏討法遂大壊况賣窩
 買窩之弊牢不可革商人一身復以長蘆兩浙兼搭
[091-71a]
 配支勞費無窮商亦困矣噫人知鹽法壊而商人困
 矣孰知困商乃以困邉儲哉葢國初供邉而以鹽利
 其制鹽利也鹽一引輸邉粟二斗五升故富商大賈
 悉於三邉自出財力自招逰民自墾邉地自藝穀粟
 自立堡伍所以邉兵亦藉商財春耕借為牛種之費
 秋成即為售還之資千里荆榛盡成沃壤成化初年
 甘肅寧夏粟一䂖易銀二錢邉方粟無甚貴之時以
 其儲蓄之富也夫商以二斗五升之粟支鹽一引是
[091-71b]
 以銀五分得鹽一引商之利誠過厚矣使商人輸銀
 京師則鹽一引課銀四錢二分而厚利不在於官乎
 㑹計聚斂之徒見小忘大此鹽法所由更也惟商不
 輸邉則近邉米豆無有貿遷之者而價遂騰湧且邉
 兵耕種無所資助屯田亦從而廢遂至稻米一䂖直
 銀五兩皆由鹽法之壊致之也即此觀之可見屯田
 之興不自興也鹽商種粟於邉每引止二斗五升惟
 其估值之厚是以不憚邉方之逺招募開墾野無曠
[091-72a]
 土地無遺利而邉粟常賤故屯兵始焉頼商人稱貸
 以便牛種之需既焉因商人上納以收貿粟之利農
 商兩便屯田所以日廣也屯田之廢不自廢也鹽商
 納銀於部每引加至四錢八分則其利薄矣利不在
 邉不免徹業而歸邉地遂日荒蕪且屯兵春焉耕種
 無其力秋焉收穫無所售農商交困屯田所以日廢
 也惟屯田之興也穀粟積於西北則東南漕運固可
 以緩而屯一廢焉商皆輸銀户部送太倉分送各邉
[091-72b]
 孰若商人自輸之尤便乎為今之計安得修復輸邉
 舊法令商人入粟各邉即量其逺近以隆殺價值務
 使利厚人趨茍有能於並邉開墾者即給為巳業永
 不起科更安撫招集時加存恤庶逺人如歸屯聚益
 衆於此又嚴其法禁凡粟貴徴粟粟賤徴銀鹽賤守
 支鹽貴則發存積勢豪奏討侵奪已熟之田權貴囑
 託發賣餘鹽之例一切預為之防焉吾知國家不與
 小民争利雖曰利在商人而各邉粟多價賤國之利
[091-73a]
 也大矣况寓兵於農兵皆自食其力墾田浚渠各有
 善制亦已寓乎防守之術焉安邉足國之道宜無有
 善於此者
 
 
 
 
 
[091-73b]
 
 
 
 
 
 
 
 圖書編卷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