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87-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八十七
             明 章潢 撰
  田賦總叙
 古之帝王未嘗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
 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復
 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孫世
 守之其土壤之肥磽生齒之登耗視之如其家不煩
[087-1b]
 考覈而姦偽無所容故其時天下之田悉屬於官民
 仰給於官者也故受田於官食其力輸其賦仰事俯
 育咸得其所而無甚貧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
 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獨運於上而守宰之任驟更數
 易視其地如𫝊舎而閭里之情偽雖賢且智者不能
 周知也守宰之遷除歲月有限而田土之還受奸敝
 無窮故秦漢以來官不復可授田而田遂為庶人之
 私有亦其勢然也雖其間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貞
[087-2a]
 觀稍欲復三代之規然不久而其制遂隳者葢以不
 封建而井田不可復行故也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
 所得私也秦廢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矣三代以
 上田産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廢井田而始捐田産于
 百姓矣秦於其所當與者取之所當取者與之然沿
 襲既久反古實難欲復封建是割裂上之土字以啓
 紛争欲復井田是強奪民之田畆以召怨讟書生之
 論所以不可行也隨田之在民者稅之而不復問其
[087-2b]
 多寡始於商鞅隨民之有田者稅之而不復視其下
 中始於楊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壊於鞅唐租庸調之
 良法壊於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稱而後之為國者
 又莫能變其法一或變之則反至于煩擾多事而國
 與民具受其病則以古今異宜故也
[087-3a]


[087-4a]
  治地事宜
 凡尺度皆從人身起寸指節也尺臂長也尋伸臂而
 上也約以中人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倍丈為引八尺
 曰尋倍尋為常布帛尺十二寸者天數也周尺尺六
 寸四分洛陽測景臺之制猶存其度起黄鍾故短
 步/武半步曰武二足所履二武曰步兩足所張六尺為
 步此人身自然之度量日用之自古及今未之有改
 王制云古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
[087-4b]
 步古者百畆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畆三十步東田謂
 山東之國以關中在西而言也此不過周末權度不
 審故有此謬夫步生于足謂步有不同足亦有不同
 乎
 鄧展曰古者百步為畆漢時二百四十步為畆古千
 二百畆則得今五頃
 趙氏曰古以百步為畆今以二百四十步為畆古百
 畆當今之四十一畆也
[087-5a]
 桑𢎞羊曰古者制田百步為畆民井田而耕什而藉
 一先帝哀憐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
 步而一畆率三千而稅一
 文王在岐用平土之法以為治人之道地著為本地/著
 謂安/王故建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畆畆百為夫夫
 三為屋具/也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十為終
 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故丘甸提方不同而出戎馬牛兵車甲士各有差以
[087-5b]
 為百乘千乘萬乘之别
 按馬端臨氏以為文王治岐耕者九一即司馬法也/此恐商之末季法制隳弛故文王因而修明之耳不
 然文王豈遽自立千乗之/畿遽有萬乗之兵車哉
  周禮井田之制
 周禮致太平之書井田太平之紀綱也不井田則不
 可以行周公之道用周禮者可不先明井田之制乎
 然制度明則井田可以行議論定則井田可以復今
 考鄭註分畫殆有異同是豈先王制度或有不同歟
[087-6a]
 何先儒議論自為不一也大司徒曰不易之地家百
 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此言都
 鄙之田制也小司徒曰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
 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此泛言經土地而
 井牧田野爾鄭氏則曰此謂造都&KR0008也采地制井田
 異於鄉遂遂人曰上地夫一㕓田百畮菜地五十畮
 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㕓田百畮菜地百畮餘夫亦
 如之下地夫一㕓田百畮菜二百畮餘夫亦如之此
[087-6b]
 言辨野之土以頒田里也大司馬田上地食者三之
 二中地食者半下地食者三之一此泛言凡今賦與
 民之制爾鄭氏則曰今邦國之賦亦以地之美惡民
 之多寡為制如六遂矣至於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
 十里為成百里為同此言溝遂洫澮之制也鄭氏亦
 曰此畿内采地之制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夫井牧
 之制通夫天下可也如鄭氏之説則邦國之田制尚
 如六卿而都鄙之田制獨與六遂異乎田謂之井則
[087-7a]
 通天下皆井矣井邑丘乗縣都之制無徃不同井方
 一里凡九夫受田九百畮邑方四里三十六夫受田
 三千六百畮丘方十六里百四十四夫受田萬四千
 四百畮甸方六十四里五百七十六夫受田五萬七
 千六百畮縣方二百五十六里二千三百有四夫受
 田二十三萬四百畮都方一千二十有四里九千二
 百十六夫受田九十二萬一千六百畮中為公田之
 數在内自井而邑至縣而都欲其相聮不可暌也經
[087-7b]
 野不殊乎九夫度地不離乎三等受田不過乎百畮
 此井田之定制也大司徒曰造都鄙則舉外以見内
 也小司徒曰經土地則舉内以見外也遂人曰辨野
 之土則舉遂以見鄉也司馬曰今賦則舉鄉以見遂
 也匠人曰溝洫則舉内外並言也鄭氏何見而分都
 鄙鄉遂之異乎况小司徒明言以稽國中四郊都鄙
 之夫家九比之數先鄭謂九夫為井是也國中四郊
 都鄙同是夫家九比之數則是鄉遂采邑通行矣合
[087-8a]
 而觀之都鄙不易之地即上地一易之地即中地再
 易之地即下地特遂人於采邑加菜五十畝一遂之
 上地有不如采地爾雖曰百畝二百畝三百畝數有
 不同而大司馬言其所食上地百五十畝而食者二
 之二則百畝爾中地二百畝而食者半則百畝爾下
 地三百畝而食者三之一則亦百畝爾而實則一夫
 百畝爾此一夫受田之制然也然一夫受田百畝遂
 人言餘夫則如之則受田之數不已多乎葢古者用
[087-8b]
 民之力則必授之以田小司徒言上地家七人可任
 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者二家合五人下地家
 五人可任者家一人大司馬言可用者亦如之凡一
 夫一婦則為夫家登五人以上則為家其餘夫則上
 家三人中家合五人下家一人可任用者故必授之
 以田不可任用則不受田矣遂人田以強子任甿謂
 餘夫強有力者則予之田而任其力是也孟子所謂
 餘夫二十五畝此乃言自卿以下圭田五十畝餘夫
[087-9a]
 則二十五畝與遂人餘夫受田百畝之制不同此餘
 夫受田之制然也説者謂小司徒之所井牧者六鄉
 之田遂人之所辨治者六遂之田自鄉遂之外則為
 都邑之田如載師所謂公邑家邑小都大都之田任
 甸稍縣量之地是也考之載師又有宅田士田賈田
 任近郊之地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之地近郊
 逺郊皆六鄉之民民皆計夫而受田矣則此七等之
 田果何所授乎葢自國中而至逺郊皆為鄉遂之地
[087-9b]
 鄉遂止有十五萬家自十五萬夫及餘夫受田之外
 其餘則為七等之田亦奚有不足者是以致仕者其
 家所受田則曰宅田仕有禄者受田如圭田則曰士
 田賈人在市其家所受田則曰賈田每人在官者其
 家所受田則曰官田田賦所出以飼牛者曰牛田田
 賦所出以飼馬者曰牧田公卿大夫有功而受賞者
 曰賞田此載師七等受田之制然也孟子曰仁政自
 經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是故大司徒
[087-10a]
 之造都鄙而繼日分地職制地貢小司徒之經土地
 而繼曰任地事令貢賦遂人之頒田野而繼曰領職
 作事以任貢賦載師之物地事授地職亦必辨任土
 之征葢經野以分田則必足賦以制禄也然夏后氏
 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徹之為言
 通也蓋與貢助之法通行也鄭氏於匠人之註則曰
 周制畿内用貢法邦國用助法夫貢者所耕其田而
 自輸其税如孟子所謂什一使自賦也助者借民力
[087-10b]
 以耕公田而公取其税如孟子所謂九一而助也鄭
 氏以畿内為用貢法以邦國為用助法乃與孟子不
 合不知成周鄉遂都鄙邦國井牧之制本同惟貢助
 之法少異爾
  行井田法總論
 井田之制中公外私民之耕而獲也先公而後私上
 之税而歛也取其公不復及其私養民足國之道莫
 善乎此也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087-11a]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言
 井田形體之制亦既詳且明矣夫井九百畝為方一
 里每夫受田百畝則一井九區步百為畝畝百為夫
 止八夫也九夫為井是井中公而數之公田曷常有
 夫哉以九夫名井則可以九區起夫則非况制里室
 亦起數於九夫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
 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即夫家而賦車乗已虚
 四千三十二夫矣雖曰比閭族黨以五家起數然田
[087-11b]
 有不易一易再易之異夫有家七人五人三人之殊
 乃謂井邑丘甸縣都起數九夫何謂哉至鄭氏以井
 邑丘甸縣都之制為造都鄙其説已非又云邑方二
 里丘方四里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
 俱與孟子方里而井不合其旁加之説亦不過求合
 乎司馬法耳起夫制里且各一其見其何以行之哉
 春秋時魯既取公田之税至宣公税畝則復税其私
 田而什取其二故春秋譏之觀有若盍徹之對哀公
[087-12a]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是徹法久已不行矣
 逮戰國暴君汚吏不奪不饜使先王法制蕩廢幾盡
 孟子曰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
 育妻子則其開阡陌盡地利豈可盡委罪衛鞅李悝
 之徒哉厥后惟元魏行之由周隋以及唐初亦無成
 績而限田均田紛紛靡有定論故言井田之當行者
 則曰仁政必自經界始况民有恒産重本抑末同井
 并耕勤惰齊力富無兼并吏無横征革車長轂出之
[087-12b]
 丘甸不必出賦以養兵戎馬馳突限於溝澮不必長
 城以禦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而親睦
 之風于是乎興信乎井田之當行也謂其不可行者
 則田為政而亟奪富人之田未免怨生釁作且驅天
 下之民竭天下之財俟之十數年之久不耕不種以
 待井受非塞溪壑平澗谷夷丘陵破墳墓壊屋廬徙
 城郭易疆隴必不可為斯言也亦未可謂其無見而
 訾之也以鄙見度之行之於春秋戰國而尋其遺跡
[087-13a]
 也易行之後代而更新開拓也難行之於創造而産
 無專主也易行之承平而奪民定産也難行之封建
 而諸侯各視為已業也易行之郡縣而守令遷轉視
 為傳舍也難行之於江北而因其沃衍也易行之江
 南而欲平其隰臯也難行之此以禦戎馬也易行之
 内外盡奪民之世業也難以至于乗時度勢説以先
 民先庚後庚重巽申命先甲後甲革故鼎新而肫肫
 乎必本之以仁民之實心則一存乎大有為之君與
[087-13b]
 相也今兩存其説以俟採焉
[087-14a]


[087-15a]
  步百為畆横一步直百步畆百為夫横直皆/百步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
  之伐廣一尺深一尺謂之&KR0908田首倍之廣三/尺深二尺謂之遂鄭氏曰古者耜一金兩人
  倂發之具壟中曰&KR0908&KR0908上曰伐伐之言發之/&KR0908畎也今之耜兩頭金象古之耦也田一夫
  之所田百畆方百畆也遂者夫間小溝遂上/亦有徑夫三為屋横百步直三百步為一里
  屋三為井横直皆三百步方一里九夫之地/中百畆為公田外八百畆為私田授八家公
  田中二十畆為廬舍井竈葱韮盡取焉八家/各耕公田十畆匠人所謂井間廣四尺深四
  尺謂之溝是也然此就不易之地大槩言之/也若一易再易之地則又大槩二井而當一
  焉/
[087-15b]
 鄭康成以小司徒有邑甸縣都之别而其名與采邑
 同匠人有&KR0908溝/洫澮之别而多寡與遂人異故言采
 地制井田鄉遂公邑制溝洫又謂鄉遂公邑之吏或
 從民以公使不得恤其私諸侯專國之政或恣為貪
 暴税民無藝故畿内用夏貢法邦國用商助法賈公
 彦之徒遂以載師自國中園㕓以至甸稍縣都皆無
 過十二是鄉遂及四等公邑皆用貢而無助以明鄉
 遂為溝洫而已然先王之為井田也使所飲同井所
[087-16a]
 耕同田所居同㕓所服同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
 病相扶持鄉遂六師之闕/萬豈可受之田而不為井
 乎大田之詩言曽孫來止而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噫嘻之詩言春夏祈穀于上帝而歌駿發爾私終三
 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為耦周官遂人言興鋤旅師有
 鋤粟比鄉遂井田之事鄭氏以鄉遂無井田而又以
 遂人之法釋詩以一井之法釋旅師是自戾也孟子
 曰鄉田同井請野九一而助則鄉遂之為井田可知
[087-16b]
 也 李泰伯曰司馬法與周禮其言頗異意者文王
 在岐作司馬法及周公攝天子位從而増損之以為
 周禮乎當以周禮為定司馬法有步畮
 夫屋井周禮如之但不别為屋爾司馬法十井為通
 十通為城周禮則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旁
 一里為成司馬法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周禮則四甸
 為縣四縣為都旁加十里為同又司馬法止為一制
 無逺近之殊周則三百里以外都鄙為井田二百里
[087-17a]
 以内鄉遂為十夫百夫千夫萬夫則是殊制矣故當
 以周禮為定
  井田總論
 老泉蘇氏曰周之時用井田井田廢而田非耕者之
 所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資於富民富民之家地
 大業廣阡陌連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驅役視
 以奴僕安坐四顧指麾於其間而役屬之民夏為之
 耨秋為之穫無有一人違其節度以嬉而田之所入
[087-17b]
 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有田者一人而耕者十人是
 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於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致
 於窮餓而無告夫使耕者至於窮餓而不耕不穫者
 坐而食富強之利猶且不可而况富強之民輸租於
 縣官而不免於怨嘆嗟憤何則彼以其半而供縣官
 之税不若周之民以其全力而供上之税也周之什
 一以其全力而供什一之税也使其半供什一之税
 猶用十二之税然也况今之税又非特止於什一而
[087-18a]
 已則宜乎其怨嘆嗟憤之不免也噫齊民耕而不免
 於饑富民坐而飽且嬉又不免於怨其弊皆起於廢
 井田井田復則貧民有田以耕榖食粟米不分於富
 民可以無饑富民不得多占田以錮貧民其勢不耕
 則無所得食以地之全力供縣官之税又可以無怨
 是以天下之事言復井田既又有言者日奪民之田
 以與無田之民則富民不服此必生亂如乗大亂之
 後土曠而人稀可以一舉而就髙祖之㓕秦光武之
[087-18b]
 承漢可為而不為以是為恨吾又以為不然今雖使
 富民奉其田而歸諸公乞為井田其勢亦不可得何
 則井田之制九夫為井井間有溝四井為邑四邑為
 丘四丘為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為一成成間有洫
 其地百井而方十里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四都方八
 十里旁加十里為一同同間有澮其地萬井而方百
 里百里之間為澮者一為洫者百為溝者萬既為井
 田又必兼備溝洫之制夫間有遂遂上有徑什夫有
[087-19a]
 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
 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萬夫之地蓋三十二里有半
 而其間為川為路者一為澮為道者九為洫為涂者
 百為溝為畛者千為遂為徑者萬此二者非塞溪壑
 平澗谷夷丘陵破墳墓壊廬舍徙城郭易疆隴不可
 為也縱使盡能得平原曠野而遂䂓畫於其中亦當
 驅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糧窮數百年專力於此不治
 他事而後可以望天下之地盡為井田盡為溝洫已
[087-19b]
 而又為民作屋廬於其中以安其居而後可吁亦已
 迂矣井田成而民之死其骨已朽矣古者井田之興
 其必始於唐虞之世乎非唐虞之世則周之世無以
 成井田唐虞啓之至於夏商稍稍葺治至周而大備
 周公承之因遂申定其制度疏整其疆界非一日而
 遽能如此也其所由來者漸矣夫井田雖不可為而
 其實便於今今誠有能為近井田者而用之則亦可
 以蘇民困矣乎聞之董生曰井田雖難卒行且少近
[087-20a]
 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名田之説葢出於此而後世
 未有行者非以不便民也懼民不肯損其田以入吾
 法而遂因此以為變也孔光何武曰吏民名田母過
 三十期盡三年而犯者没入官夫三十頃之田周民
 三十夫之田也縱不能盡如周制一人而兼三十夫
 之田亦已過矣而期之二年是又迫蹙平民使自壊
 其業非人情難用吾欲少為之限而不奪其田嘗已
 過吾限者但使後之人不敢多占田以過吾限耳要
[087-20b]
 之數世富者之子孫或不能保其地以復於貧而彼
 嘗已過吾限散而入於它人矣或者子孫出而分之
 亦無幾矣如此則富民所占者少而餘地多則貧民
 易取以為業不為人所役屬各食其地之全利利不
 分於人而樂輸于官夫端坐於朝廷下令於天下不
 驚民不動衆不用井田之制而獲井田之利雖周之
 井田何以逺過於此也
 水心葉氏進卷曰今之言愛民者臣知其説矣俗吏
[087-21a]
 見近事儒者好逺謀故小者欲抑奪兼并之家以寛
 細民而大者欲復古井田之制使其民皆得其利夫
 抑兼并之術吏之强敏有必行之於州縣者矣而井
 田之制百年之間士方且相與按圖而畫之轉以相
 授而自言其迂未敢以告於上者雖告亦莫之聽也
 夫二説者其為論雖可通而亦皆非有益於當世為
 治之道終不在此且不得天下之田盡在官則不可
 以為井而臣以為雖得天下之田盡在官文武周公
[087-21b]
 復出而治天下亦不必為井何者其為法瑣細煩宻
 非今天下之所能為昔者自黄帝至於成周天子所
 自治者皆是一國之地是以尺寸步畝可歴見於鄉
 遂之中而置官師役民夫正彊界治溝洫終嵗辛苦
 以井田為事而諸侯非各自治其國百世不移故井
 田之法可頒於天下然江漢以北濰淄以東其不能
 為不强使也今天下為一國雖有郡縣吏皆總於上
 率二三歲一代其間大吏有不能一歲半歲而代去
[087-22a]
 者是將使誰為之乎就使為之非少假十數嵗不能
 定也此十數嵗之中天下將不事耕乎井田之制雖
 先廢於商鞅而後諸侯封建絶然封建既絶井田雖
 在亦不可獨存矣故井田封建相待而行者也夫畎
 遂溝洫環田為之間田而疏之要以為人力備盡至
 之而可觀而得粟之多寡則無異於後世且大陂長
 堰因山為源乾涸流潦視時决之法簡而易周力少
 而用博使後世之治無愧於三代則為田之利使民
[087-22b]
 自養於中亦獨何異於古故後世之所以為不如三
 代者罪在於不能使天下無貧民耳不在於田之必
 為井不為井也夫已逺者不追已廢者難因今故堰
 遺陂在百年之外瀦防衆流即之渺然瀰漫千頃者
 如其湮淤絶滅尚不可求而况井田逺在數千載之
 上今其阡陌連環墟聚遷改葢欲求商鞅之所變且
 不可得矣孔孟生衰周之時井田雖不治而其大畧
 具在勤勤以經界為意歎息先王之良法廢壊於暴
[087-23a]
 君汙吏之手後之儒者乃欲以耳目之所不聞不言
 之遺言顧從而效之亦咨嗟歎息以為不可廢豈不
 難乎井田既然矣今俗吏欲抑兼并破富人以扶貧
 弱者意則善矣此可隨時施之於其所治耳非上之
 所恃以為治也夫州縣獄訟繁多終日之力不能勝
 大半為富人役耳是以吏不勝忿常欲起而誅之縣
 官不幸而失養民之權轉歸於富人其積非一世也
 小民之無田者假田於富人得田而無以為耕借貲
[087-23b]
 於富人嵗時有急求於富人其甚者傭作奴婢歸於
 富人游手末作俳優技藝𫝊食於富人而又上當官
 書雜出無數吏常有非時之責無以應上命常取給
 於富人然則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頼也富人
 為天子養小民又供上用雖厚取贏以自封殖計其
 勤勞亦畧相當矣迺其豪暴過甚兼取無巳者吏當
 教戒之不可敎戒隨事而治之使之自改則止矣不
 宜豫置疾惡於其心茍欲以立威取名也夫人主既
[087-24a]
 不能自養小民而使先以破壊富人為事徒使其客
 主相怨有不安之心此非善為治者也故臣以為儒
 者復井田之舉可罷而俗吏抑兼并富人之意可損
 因時施智䂓世立法誠使制度定於上十年之後無
 甚富甚貧之民兼并不抑而自巳使天下速得生養
 之利此天子與其羣臣當汲汲為之不然古井田終
 不可行今之制度又不復立虚談相眩上下乖忤俗
 吏以卑為實儒者以髙為名天下何從而治哉
[087-24b]
 按秦廢井田之後後之君子每慨歎世主不能復三
 代之法以利其民而使豪强坐擅兼并之利其説固
 正矣至於斟酌古今究竟利病則莫如老泉水心二
 公之論最為確實愚又因水心之論而廣之曰井田
 未易言也周制凡授田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
 二百畝再易之地三百畝則田土之肥瘠所當周知
 也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則民口之
 衆寡所當周知也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
[087-25a]
 食七人則其民務農之勤怠又所當周知也農民每
 戸授田百畝其家衆男為餘夫年十六則别受二十
 五畝士工商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每口受二十
 畝則其民之或長或少或為士或為商或為工又所
 當周知也為人上者必能備知閭里之利病詳悉如
 此然後授受之際可以無敝葢古之帝王分土而治
 外而公侯伯子男内而孤卿大夫所治不過百里之
 地皆世其土子其人於是取其田疇而伍之經界正
[087-25b]
 井地均穀禄平貪夫豪民不能肆力以違法制汙吏
 黠胥不能舞文以亂簿書至春秋之世諸侯用兵争
 強以相侵奪列國不過數十土地寖廣然又皆為世
 卿强大夫所裂如魯則季氏之費孟氏之成晉則欒
 氏之曲沃趙氏之晉陽亦皆世有其地又如邾莒滕
 薛之類亦皆數百年之國而土地不過五七十里小
 國寡民法制易立竊意當時有國者授其民以百畝
 之田壯而畀老而歸不過如後世大富之家以其祖
[087-26a]
 父所世有之田授之佃客程其勤惰以為子奪校其
 豐凶以為收貸其阡陌之利病皆其少壯之所習聞
 雖無俟乎覈者而奸弊自無所容矣降及戰國大邦
 凡七而么麽之能自存者無幾諸候之地愈廣人愈
 衆雖時君所尚者用兵争强未嘗以百姓為念然井
 田之法未全廢也而其敝已不可勝言故孟子有今
 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育妻子之
 説又有暴君汙吏慢其經界之説可見當時未嘗不
[087-26b]
 授田而諸侯之地廣人衆考覈難施故法制隳施而
 奸敝滋多也至秦人盡廢井田任民所耕不許多少
 而隨其所占之田以制賦蔡澤言商君决裂井田廢
 壊阡陌以争百姓之業而一其土夫曰争曰一則可
 見周授田之制至秦時必是擾亂無章輕重不均矣
 漢既承秦而卒不能復三代井田之法何也蓋守令
 之遷除其歳月有限而井土之還授其奸敝無窮雖
 慈祥如龔黄召杜精明如趙張三王既不久於其政
[087-27a]
 則豈能悉知其土地民俗之所宜如周人授田之法
 乎則不過受成於吏手安保其無敝後世蓋有爭田
 之訟厯數十年而不决者矣况官授人以田而欲其
 均平乎杜君卿曰降秦以後阡陌既敝又為稽覈稽
 覈在乎權宜權宜憑乎簿書簿書既廣必藉衆功藉
 衆功則政由羣吏由羣吏則人無所信矣夫行不盡
 之法委政於衆多之胥欲紀人事之衆寡明地利之
 多少雖申商督刑撓首總筭不可得而詳矣其説可
[087-27b]
 謂切中秦漢以後之病然揆其本原皆由乎地廣人
 衆罷侯置守不私其土世其官之所致也是以晉太
 康時雖有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之制而史不詳言
 其還受之法未幾五胡雲擾則巳無所究詰直至魏
 孝文始行均田然其立法之大槩亦不過因田之在
 民者而均之不能盡如三代之制一𫝊而後政已北
 亂齊周隋因之得失無以大相逺唐太宗口分世業
 之制亦多踵後魏之法且聼其買賣而為之限至永
[087-28a]
 徽而後則兼并如故矣葢自秦至今千四百餘年其
 間能行授田均田之法者自元魏考文至唐初纔二
 百年而其制畫隳矣何三代貢助徹之法千餘年而
 不變也蓋有封建足以維持井田故也三代而上天
 下非天子之所得私也秦廢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
 人矣三代而上田産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廢井田而
 始捐田産以與百姓矣秦於其所當與者取之所當
 取者與之然沿襲既久反古實難欲復封建是自割
[087-28b]
 裂其土宇以啓紛争欲復井田是强奪民之田産以
 召怨讟書生之論所以不可行也
[087-29a]


[087-30a]


[087-31a]


[087-32a]


[087-33a]
 
 
 
 
 
 
 
 
[087-33b]
 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
 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
 事而令貢賦凡稅歛之事鄭司農云井牧者春秋傳
 所謂井衍沃牧隰臯者也𤣥謂隰皐之地九夫為牧
 二牧而當一并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
 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是之謂井牧昔夏少康在虞師
 有田一成有衆一旅一旅之衆而田一成則井牧之
 法先古然矣九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
[087-34a]
 此制小司徒經之闕/ 為之溝洫相包乃成耳邑丘
 之屬相連比以出田税闕/   水害四井為邑方
 二里四邑為丘方四里四丘為甸甸之言乘也讀如
 裏甸外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
 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稅
 三十六井三百三十四夫治洫四甸為縣方二十里
 四縣為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
 方百里為一同也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九十六井
[087-34b]
 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
 萬九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六千四百
 夫治澮井田之法備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采地食者
 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税
 入於王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之田税入於王二
 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二甸之田税入於王地事謂農
 牧衡虞也貢謂九榖山澤之材也賦謂出車徒給繇
 役也司馬法曰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
[087-35a]
 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
 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乗士十人
 徒二十人十成為終終十井三十家革車十乗士百
 人徒二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
 百乗士千人徒二千人何休曰聖人制井之法而口
 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以養父母妻子五口為一
 家公田十畝即所謂十一而稅也廬舍二畝半凡為
 田一頃十二畝半八家而九頃共為一井故曰井田
[087-35b]
 廬舍在内貴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賤私
 也井田之義一曰無泄地氣二曰無費一家三曰同
 風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財貨因井田以為市故俗
 語曰市井種穀不得種一穀以備災害田中不得有
 樹以妨五穀還廬舍種桑荻雜菜畜五母雞二母豕
 𤓰果種疆畔女工蠶織老者得衣帛焉得食肉焉死
 者得塟焉多於五口名曰餘夫餘夫以率受田二十
 五畝十井共出一兵車司空謹别田之髙下善惡分
[087-36a]
 為三品上田一嵗一墾中田二嵗一墾下田三嵗一
 懇肥饒不得獨樂墝埆不得獨苦故三年一換土易
 居財均力平兵車數定是謂均民力彊國家在田曰
 廬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戸八家共一巷中里為校室
 選其耆老有髙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辨護伉健者為
 里正皆受倍田得乗馬父老比三老孝弟官屬里正
 比庶人在官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田作之
 時春父老及里正旦開門出塾上晏出後時者不得
[087-36b]
 出暮不持樵者不得入五榖畢入民皆居宅里正趨
 促績男女同巷相從夜績至於夜中故工一月得四
 十五日作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
 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
 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
 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牗戸盡知天下疾苦不
 下堂而知四方十月事訖父老敎於校八嵗者學小
 學十五者學大學其有秀者移於鄉學鄉學之秀者
[087-37a]
 移於庠庠之秀者移於國學學於小學諸侯嵗貢小
 學之秀者於天子學大學其有秀者命曰進士行同
 而能别之以射然後爵之士以才能進取君以考功授
 官三年耕餘一年之畜九年耕餘三年之積三十年
 之儲雖遇唐堯之水殷湯之旱民無近憂四海之内
 莫不樂其業故曰頌聲作矣
[087-38a]
 
 
 
 
 
 
 
 
[087-38b]
  田制
 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上地夫
 一㕓田百畝菜五十畝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㕓田
 百畝菜地百畝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㕓田百畝菜
 二百畝餘夫亦如之菜謂休不耕者七口受上地六/口受中地五口受下地餘夫受
 田後又有所生成丁者亦如之孟子言餘夫二十五/畝與此不同彼自一人有餘力言所謂彊予任甿註
 云彊予謂民有餘力復與之田若餘夫/然是也先儒以為同此餘夫皆非也凡治野夫間
 有遂遂上有徑千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
[087-39a]
 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
 于畿此言鄉遂井田之法溝洫澮川與匠人所云不/同者此以人而言猶曰四閭為族八閭為聯意
 鄭氏曰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酇之田千夫二鄙之/田萬夫四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遂
 廣深各二尺溝倍之洫倍溝澮廣二尋深二仞徑畛/塗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徑容馬牛畛容大
 車塗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都之野塗與還塗司可/也萬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以南畝
 圖之則遂從溝横洫從澮横九澮百川周其外焉去/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宫室涂巷三分之制其餘
 如此以至于畿則中雖/有都鄙遂人盡舉其地
 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
[087-39b]
 之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
 家三百畝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
 為地法而待食鄭氏曰不易之地歳種之地美故家/百畝二易之地休一嵗乃復種地薄
 故家二百畝再易之地休二歳乃復種故家三百畝/分地職分其尤職所宜也定地守謂衡麓虞侯之屬
 制地貢謂九職所税也頒執事/者分命使各為其所執之事
 按大司馬上地食者三之二中地食者半下地食者
 二之一則不易之地家百畝即田百畝菜五十畝也
 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即田百畝菜百畝也再易之地
[087-40a]
 家三百畝即田百畝菜二百畝也一自始開墾言再
 自既成田言其實一也遂人之田皆大司徒不易之
 地也因舉成田言故不云菜耳一易再易之地以生
 熟之田准菜田言耳周之制何嘗鄉遂周貢法都鄙
 用助法哉蓋野皆用助法但山林不可為井田及國
 中園圃始用貢耳孟子云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
 使自賦國語所謂籍田以力而砥其逺邇籍田耕而/蹈藉也砥
 正也平逺邇如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類賦里以入而
[087-40b]
 量其有無里㕓也謂商賈所區之域也以入計其/利入多少而量其財業有無以為差也
 力以夫而議其老幼力謂徭役以夫以夫家為數也/議其老幼老幼則有復除也
  田制考
 通典曰黄帝時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
 於中則井田之原其來逺矣
 堯遭洪水天下分絶使禹平水土别九州
 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穀
 周禮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
[087-41a]
 圃毓草大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蕃鳥
 獸五曰飭百工化八材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
 婦化治絲&KR0034八曰臣妾聚歛疏材九曰間民無常職
 轉移執事大司徒頒執事子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一曰稼穡二曰樹藝
 小司徒之職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可耕之地為/井可畜之地
 為/牧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
 前漢食貨志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若山林
[087-41b]
 澤藪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民年二十
 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嵗以下上所
 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秦用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漢武帝時董仲舒説上曰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
 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興循而
 未改古井田法雖難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
 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後可善治也
[087-42a]
 孝哀時師丹請建限田下其議孔光何武請吏民名
 田無過三十頃唐授田之制成丁者人一頃其田十
 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二百四十步為畝田多可
 以足其人者為寛鄉少者為狹鄉狹鄉授田咸寛鄉
 之半凡徒鄉及貧無以塟者得賣世業自狹鄉徒寛
 鄉者得賣口分已賣者不復受
 宋太宗詔江北之民種諸榖江南之民種秇稻
 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
[087-42b]
 林勲上政本書曰宜假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
 五十畝其有羨田之家毋得市田其無田與游惰隨
 未作者皆驅之使𨽻農以耕田之羨者而雜紐錢榖
 以為十一之税
 陳亮曰勲為此書考古驗今思慮周宻可謂勤矣世
 之為井田之學者孰有加于勲者乎要必有英雄特
 起之君用于一變之後成順致利則民不駭庻可以
 善其後
[087-43a]


[087-44a]
 小司徒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春秋傳井衍沃牧
 隰臯
 寛平之地為井窄狹之田與夫髙下不齊者但可為
 牧多則十夫少則雖不足一夫皆可補而授之
 司馬灋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
 歩百為畝謂闊一步長百步畝百為夫謂長闊皆百
 步
 匠人廣尺深尺為畝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
[087-44b]
 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遂人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夫間有遂廣深二尺遂上有徑髙廣亦二尺可以通
 人行十夫有溝廣深四尺溝上有畛廣髙亦四尺可
 以通牛馬
 舊説以遂人有十夫子因以為鄉遂用貢法之溝洫
 匠人有九夫字因以為都鄙用助法之溝洫愚謂凡
 耕者皆為横畝以入于遂一步為三畝立苗方二尺
[087-45a]
 此樹植之法井牧皆然也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
 有溝溝上有畛大抵田首之水于溝亦井牧所同也
 但井限于九夫牧則十夫此㣲不同然所謂九夫者
 乃九夫之地非九家也且每井有餘夫受田一井實
 不止九夫故舉成數言豈可因此而遂分鄉遂都鄙
 有二法乎葉氏曰司徒言井邑遂人言溝洫非鄉遂
 異制也井邑定田畝多寡以出税故以四井四邑言
 溝洫定水道大小以興利故以十夫百夫言鄉言井
[087-45b]
 邑則遂之田賦亦如之遂言溝洫則鄉之水利亦如
 之互文見義耳
 胡瀚井牧論曰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萬民故天下之
 利聖人不私諸已亦不以私於人井田之制是也井
 田者仁政之首也井田不復仁政不行天下之民始
 敝敝矣其後二百三十有二年而漢始有名田之議
 猶古之遺意也又其後六百有三年而元魏始有均
 田之法猶古之遺制也先王之遺制遺意由秦以來
[087-46a]
 僅一二見又皆行之不逺天下之民益敝敝矣為政
 者南面以子萬姓一夫之饑猶已饑之一夫之寒猶
 已寒之孰無是心也而訖莫之拯焉方漢承秦後民
 新脱去湯火未遑蘇息髙帝因而撫之逮及文景之
 世國家晏安無事宗戚大臣憑籍貴髙之勢争取美
 田宅以為子孫利益郡邑富商大賈周流天下貲累
 鉅萬治生産畜牧膏壤十倍上擬封君編戸之氓無
 立錐之地則卑下之為役為僕不暇顧其身貧富不
[087-46b]
 均勢所馴致也故董仲舒言於孝武以古井田之法
 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抑兼并名田者占
 田也占田有限是富者不得過制也其後師丹孔光
 之徒因之令民名田無過三十頃期盡三年而犯者
 没入之議者以三十頃之田周三十夫之地也一夫
 占之過矣晉石苞令民男女二人占田百畝下男女
 有差有國食禄者有差或十頃或五十頃兼以品䕃
 其親屬自啓計端矣民無恒産不能制之専事要束
[087-47a]
 之間不勞民駭衆坐獲井田之利此吾所未喻也殆
 不過為兼并之閑耳非有資於畎畝細民能無不足
 之患耶名田雖有古之遺意不若均田之善李安世
 在魏太和中其得君非華夏之主也其得民非歸馬
 牧牛之時也以魏國之大獨能均其土地審其經術
 差露田别世業魏人頼之力業相稱北齊後周因而
 不變隋又因之唐有天下遂定為口分永業之制而
 取其租庸調之法口分即露田也露田夫四十畝婦
[087-47b]
 人二十畝而率倍之口分八十畝而不倍惟嵗易之
 田倍之永業即世業也夫家受而不還皆二十畝所
 以課蒔桑麻也民有多寡鄉有寛狹田有盈縮狹鄉
 之民受田半之為工商者不給而在寛鄉者給之亦
 半也老疾寡妻妾給之三十畝四十畝雖不耕不可
 無養也當戸者益之二十畝雖已有田不可不優也
 以此均天下之田貧不得鬻富不得兼猶懼不能守
 吾法而乃聽民鬻永業以塟鬻口分以遷是以小不
[087-48a]
 足而大亂法也何捄於敝振窮困貧民獲保息周典
 也何惜而不為之鬻而加罰永徽之禁抑末耳議者
 如宋劉敞又以魏齊周隋享國日淺兵革不息土曠
 人稀其田足以給其衆民獲其實唐承平日久丁口
 滋多官無閒田給受民不復其實徒為具文不知隋
 唐之盛丁口相若耳開皇十二年發使均天下之田
 狹鄉一夫僅二十畝隋之給受何加於唐也唐雖承
 平日久貞觀開元之盛其人戸猶不及隋何至其田
[087-48b]
 具文無實也敞言過矣但狹鄉之民多而田不盈永
 業之田粥而民不固如陸䞇所謂時弊者勢馴致也
 時敝則法亦敝故均田雖有古之遺制不若井田之
 善周制九夫為井井有溝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
 為甸甸有洫四洫為縣四縣為都都有澮地方百里
 是為一同治都鄙者以之夫間有遂遂有徑十夫有
 溝溝有畛百夫有洫洫有涂千夫有澮澮有道萬夫
 有川川有路萬夫之地三十二里治鄉遂者以之孟
[087-49a]
 軻氏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葢二法並行
 遂人匠人多寡異數而内外相經緯焉王畿之内五
 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逺郊六鄉六遂居之六遂之餘
 地為甸地距國中二百里即公邑之田天子使吏治
 之者也甸地之外為稍地距國中三百里大夫所食
 之采地也稍地之外為縣地即小都之田距國中四
 百里卿及王子弟之疏者所食之采地也懸地之外
 為畺地即大都之田距國中五百里公及王子弟之
[087-49b]
 親者所食之采地也此王畿之制井田常居十之六
 其不為井者四郊甸地耳其田夫三為屋屋三為井
 則出地貢者亦三三相任如井田之法八家樹藝一
 夫税入于公孟軻氏所謂皆十一者是也鄉遂之地
 采五十畝或百畝二百畝而都鄙之田或不易或一
 易再易是亦名異而實同也地有肥磽為之井者必
 有牧以濟之所謂采與易者則皆牧也故小司徒曰
 井牧其田野井者正也牧者變也井地均不必牧也
[087-50a]
 井地不均必牧以均之也由是達于天下雖有山林
 川澤不可以開方制者以井牧授之以貢助取之諸
 侯之國可按而定也楚人東南之夏服也為掩為司
 馬度山林鳩澤藪辨京陵表淳鹵數畺潦規偃瀦町
 原防牧隰臯井衍沃量九土入脩千乗之賦况中國
 之地無山林澤藪之阻無淳鹵畺潦之患原隰衍沃
 舉目千里夏后氏用之以為貢商人用之以為助而
 周人兼用之以制畿甸經邦國其法可考者徃徃存
[087-50b]
 於周官之書其不合者以孟軻氏為之權衡豈不
 較然也哉故嘗以為井田之法行有十便民有恒産
 不事末作知重本一也同井並耕勞逸巧拙不相負
 齊民力二也奉生送死有無相贍通貨財三也貨財
 不匱富者無以取贏絶兼并四也取以十一天下之
 中正吏無横歛五也比其丘甸革車長轂於是乎出
 有事以定軍實六也一同之間萬溝百洫又有川澮
 戎馬不得馳突無邊患七也畎澮之水澇則疏之旱
[087-51a]
 乾則引以溉注少㐫荒八也少壯皆土著奸偽不容
 善心亦生以其暇日習詩書俎豆養老息物成禮俗
 九也逺近共貫各安其居樂其業尊君親上長子孫
 其中不煩刑罰而成政敎十也一舉而十者具矣何
 憚而不為乎其謂不可為者葢亦有二焉丘甸縣都
 其間萬井為溝洫者又萬計也原隰而為之窮天下
 之力傾天下之財非數十年之久不免責于成也非
 大有為之君不能致其决也此不可者一也中古以
[087-51b]
 降淳厚之俗薄澆偽之風熾恭儉之化衰功利之習
 勝經久之慮少僥倖之敝多以限田抑富强猶有撓
 之者況使盡棄其私家之産乎以均田授農民猶有
 不能周之者又況生齒滋衆之時乎怨歸於上奸興
 於下凡不可為者二也以余論之二者何足尼吾事
 乎古者步百為畝漢人益以二百四十為畝北齊又
 益之以三百六十為畝今所用者漢畝少也今之五
 十畝古之百畝也漢提封田萬萬頃為邑居道路山
[087-52a]
 林川澤不可墾餘二千二百二十九萬頃皆可墾元
 始初遣司農勸課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
 頃是時天下之民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户以田
 均之計戸得田六十七畝古之百四十畝也家獲百
 四十畝耕之未為不給也加之簡稽則工商禄食之
 可損者又不知其幾也雖盛時永徽民戸不過三百
 八十萬至開元七百八十六萬小不漢過也以天下
 之田給天下之民徴之漢唐則後世寧有不足之患
[087-52b]
 乎田無不足之患則取諸民以與民天下皆知吾君
 之不私也天下有如卜式者且將先吾民而為之孰
 不響應於下也秦長城之役袤延萬里塹山堙谷暴
 兵三十萬而阿房之作督用徒刑者又七十餘萬郡
 邑之民發謫徒邊者又嵗不休息不德甚矣天下怨
 誹未聞有一人違者下令如流水之源固民心之所
 欲也王政之所本也今先取一鄉之田井之其制定
 其事便其民悦然後行之一郡取一郡之田井之其
[087-53a]
 制定其事便其民悦然後行之天下天下之制定事
 便而民恱也亦何異於卿郡乎是天下之田可井也
 事不勞者不永逸欲長治久安而不於此圖之亦茍
 矣唐太宗嘗讀周官之書至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
 為民極慨然歎曰不井田不封建不足以法三代之
 治人君負有為之才操可致之勢其時又非難也封
 建議而不行井田知而不復君子葢深為唐惜之吾
 聞春氣至則草木生秋氣至則草木落生與落必有
[087-53b]
 使之者矣物莫知之也故使之者不至物無不生使
 之者不至物無可為上之人審其所以使故物莫不
 為用管商之法孰與先王之制天下皆知其非民利
 也而齊秦舉國聽之其故又可知也以先王之制使
 若管商者為之以紀人事經地利吾知天下之田可
 限也可均也亦可井也此無他善使而已矣忠信之
 道賞罰之柄上之所以使也
  溝洫總論
[087-54a]
 陳及之曰周制井田之法通行於天下安有内外之
 異哉遂人十夫有溝以一直度之也凡十夫之田之
 首必有一溝以㵼水以方度之則方一里之地所容
 者九夫其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則方一里之内
 凡四溝矣兩旁各溝中間二溝遂人云百夫有洫是
 百夫之地相連屬而同以一洫㵼水以方度之則方
 十里之成所容者九百夫其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
 洫則方十里之内凡四洫矣兩旁各二洫中間二洫
[087-54b]
 至于澮亦然若川則非人力所能為故匠人不為川
 而云兩山之間必有川焉遂人萬夫有川亦大約言
 之耳大槩甽水㵼於溝溝水㵼於洫洫水㵼於澮澮
 水㵼於川其縱横因地勢之便利遂人匠人以大意
 言之遂人以長言之故曰以達於畿匠人以方言之
 故止一同耳
 朱子語録曰溝洫以十為數井田以九為數决不可
 合近世諸儒論田制乃欲混井田溝洫為一則不可
[087-55a]
 行鄭氏注分作兩項却是
 永嘉陳氏曰鄉遂用貢法遂人是也都鄙用助法匠
 人是也按遂人云百夫有洫十夫有溝溝即不見德
 包溝洫在内若是在内當云百夫十夫之間矣匠人
 溝洫却在内故以間言方十里者以開方法計之為
 九百夫方百里者以開方法計之為萬夫遂人匠人
 兩處各是一法朱子總其説謂貢法十夫有溝助法
 人家同井其言簡而盡矣但不知其必分二法者何
[087-55b]
 故地意鄉遂之地在近郊逺郊之間六軍之所從出
 必是平原曠野可畫為萬夫之田有溝有洫又有遂
 路方圓可以如圖葢萬夫之地所占不多以井田一
 同法約之止有九分之一故以徑法攤筭遂一見其
 子數若都鄙之地謂之甸稍縣都乃公卿大夫之采
 地包出林陵麓在内難用溝洫法整齊分畫故遂處
 畫為井田有溝洫不能如圖故但言在其間其地綿
 亘一同之地萬夫者九故以徑法紐筭但止言其畝
[087-56a]
 數
 按自孟子有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之説
 其後鄭康成注周禮以為周家之制鄉遂用貢法遂
 人所謂十夫有溝是也都鄙用助法匠人所謂九夫
 為井是也自是兩法晦庵以為遂人以十為數匠人
 以九為數決不可合以鄭氏分注作兩項為是而近
 世諸儒合為一法為非然愚嘗考之孟子所謂野九
 一者乃授田之制國中什一者乃取民之制葢助有
[087-56b]
 公田故其數必拘于八居四旁為私而一居其中為
 公是為九夫多與少皆不可行若貢則無公田孟子
 之什一特言其取之之數遂人之十夫特姑舉成數
 以言之耳若九夫自有九夫之貢法十一夫自有十
 一夫之貢法初不必拘以十數而後可行法也今徒
 見匠人有九夫為井之文而謂遂人所謂十夫有溝
 者亦是以十為數則似太拘葢自遂而達于溝自溝
 而達于洫自洫而達于澮自澮而達于川此二法之
[087-57a]
 所以同也行助法之地必須以平地之田分畫作九
 夫中為公田而八夫之私田環之列如井字整如棋
 局所謂溝洫者直欲限田之多少而為彊界行貢法
 之地則無見髙原下隰截長補短每夫授百畝所謂
 溝洫者不過隨地之髙下而為之蓄洩此王法之所
 以異也是以匠人言遂必曰二尺言溝必曰四尺言
 洫必曰八尺言澮必曰二尋葢以平原曠野之地畫
 九夫之田以為井各自其九以至於同其間所謂遂
[087-57b]
 溝洫澮者隘則不足以蓄水而廣則又至於妨田故
 必有一定之尺寸不可踰也若遂人止言夫間有遂
 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葢是山谷藪澤之間
 隨地為田横斜廣狹皆可墾闢故溝洫亦不言其尺
 寸所謂夫間有遂遂上有徑以至萬夫有川川上有
 路云者始終畧言之大意謂路之下即為水溝水溝
 之下即為田耳非若匠人之田必拘以九夫而其溝
 洫之必拘以若干尺也訂義所載永嘉陳氏謂遂人
[087-58a]
 十夫有溝是以直度之匠人九夫為井是以方言之
 又謂遂人所言者積數匠人所言者方法想亦有此
 意但説欠詳明耳然鄉遂附郭之地必是平衍沃饒
 可以分畫宜行助法而反行貢法都鄙野外之地必
 是有山谷之險峻溪澗之阻隔難行分畫宜行貢法
 反行助法何也葢助法九取其一似重於貢然地有
 肥磽嵗有豐凶民不過任其耕耘之事而所輸盡公
 田之粟則所取雖多而民無預貢法十取其一似輕
[087-58b]
 於助然立為一定之規以樂嵗之數而必欲取盈於
 凶歉之嵗至稱貸而益之則所取雖寡而民已病矣
 此龍子所以言莫善於助莫不善于貢也鄉遂迫近
 王城豐凶易察固可行貢法都鄙僻在遐方情偽難
 知故止行助法此又先王之㣲意也然鄉遂之地少
 都鄙之地多則行貢法之地必少而行助法之地必
 多至魯宣公始税畝杜氏注以為公無恩信於民民
 不肯盡力於公田故履踐案行擇其善畝好榖者税
[087-59a]
 取之葢是時公田所牧必是不給於用而為此横政
 孟子曰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
 此觀之雖周亦助也則是孟子之時助法之廢已久
 盡胥而為貢法矣孟子特因詩中兩句而想像成周
 之助法耳自助法廢胥而為貢法於是民所耕者私
 田所輸者公租田之豐歉靡常而賦之額數已定限
 以十一民猶病之況過取於十一之外乎
[087-60a]
 
 
 
 
 
 
 
 
[087-60b]
 右萬夫之地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此圖一方當百
 夫有洫一行當千夫千夫有澮九澮而川周其外若
 以百夫之圖觀之則一方為一夫夫間有遂以洫作/遂觀之
 一行為十夫十夫有溝以澮為/溝觀之亦九溝而達於洫以/川
 為洫/觀之其溝澮廣深鄭註與井田相隼但井田法溝澮
 稀少如此溝洫法溝澮稠多此川廣深當亦倍澮與
 自然之川異彼則百里之間一大川耳
 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
[087-61a]
 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
 上有路以達于畿
 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酇之田千夫二鄙之田萬夫
 四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徑畛涂道
 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
 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車萬夫者方三十三
 里少半里九萬夫而方一同以南畝圖之則遂縱溝
 横洫縱澮横九澮百川周其外焉
[087-61b]
 師之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蓄衆夫水不外
 乎地兵不外乎農畜衆養民之道必都鄙有章閭井
 有伍田有封洫孟子謂仁政必自經界始故因地中
 有水之象兼攷周官之説而圖叙井田之法以附大
 易之義云
[087-62a]
 
 
 
 
 
 
 
 
[087-62b]
 
 
 
 
  授菜田灋
 凡上地菜田有在處者則右圖是也有美田不可為
 菜者則當别受之菜田更在他處也凡耕菜田有以
 百畝而二易一嵗曰菑二嵗曰畬三嵗曰新田是也
[087-63a]
 有菜在别處則當雜植以助正田
 凡公田之入亦當以上中下三等之田計之故有三
 井而當一者有二井而當一者有一井而當一者夏
 官量人云凡班賞地三之一食賞地多間田故率三
 井而當一井此可以為證
  井田夫家總論
 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田
 百畝然周初時闢土分田不盡然者大司徒不易之
[087-63b]
 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
 遂人上地夫一㕓田百畝菜五十畝餘夫亦如之中
 地夫一㕓田百畝菜百畝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㕓
 田百畝菜二百畝餘夫亦如之小司徒上地家七人
 可任地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地者二家五人
 下地家五人可任地者家二人大司馬上地食者三
 之二中地食者半下地食者三之一三等之地經中
 四見然皆分土任民侯國與王國鄉遂公邑與菜地
[087-64a]
 並不容有異夫不易者膏腴上地而必益以菜地之
 五十畝者常使地力有餘不至耗竭草菜葑游田益
 肥美家有餘利自生禮讓生齒日蕃有田可耕也三
 分而食其二故曰食者三之二每一夫田百畝菜五
 十畝所占夫半之地是一井中實止六夫而不足矣
 一易者肥瘠半之中地休一嵗而種其獲與上地等
 益以菜百畝二分而食其一故曰食者半每一夫田
 二百畝所占二夫之地是一井中實止四夫也再易
[087-64b]
 者瘠薄下地休二嵗而種其獲與上地等益以菜二
 百畝三分而食其一故曰食者三之一每一夫田三
 百畝所占三夫之地是一井中實三夫而不足也井
 田之界限有定而夫之分授不齊如此夫有休代之
 法則田之所牧固無不均但不易則用人工少易則
 費人多故上地之入食七人而可任者家三人中地
 之入食六人而可任者二家五人下地之入食五人
 而可任者家二人正夫足其所食之數而又有可任
[087-65a]
 者即受餘夫而滿其七人六人五人之數者别受正
 夫田大約以上中下三等之地總而計之每一井田
 通融而論止于四家可用之民十人而已若舊泥于
 一夫百畝然田有髙下口有多寡似均而實不均也
 惟其以上中下三等之田授之有一百五十畝二百
 畝三百畝多寡之三等上中下三等農夫可任之民
 亦有家三人二家五人家二人多寡之三等然後為
 均平以此知古人云八家同井葢治久齒繁井田大
[087-65b]
 治之峕耳初闢地之時不可為也欲知井田夫家之
 數當考于周禮可也
  治地總論
 嘗考自古井田之說而為之溝洫丘邑封彊等圖葢
 欲知其大較不得不然爾山林川澤回曲萬狀不可
 拘一也地有肥瘠司徒言上地中地下地參差不齊
 二也宅田土田賈田圭田餘夫田所授不盡田之數
 三也地形偏斜不等不及百畝者甚多四也山林川
[087-66a]
 澤固在餘除之外一易再易者一夫耕二夫三夫之
 地圭田則以一井中公田而為二餘則以一夫之田
 而為四士田賈田等各隨分量授之如餘夫法若其
 地形偏斜不足者則會筭以足百畝之數葢無窒礙
 不可行亦何取正方如紙上所畫哉孟子曰此其大
 畧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斯言得之矣但其法
 始於黄帝暨大禹伯益后稷皆以神明之德相與參
 畫輔相始克成功又厯殷周數聖人而後大備今廢
[087-66b]
 棄殆盡若欲急遽起事竊古人之糟粕而行之必致
 紛紜徒敗壊天下使後人指為口實而已
  夏殷周授田
 季氏云夏時地未盡墾則田少殷地漸墾則田増至
 周益墾則田多以五十畝變為七十畝以七十畝變
 為百畝截長補短隨地制形不過易一經界而已豈
 必截然方正區分為九列如井字整如棋局哉後儒
 止因拘于周禮遂溝之説取必於方祗見其難行耳
[087-67a]
 乃併以孟子為𫝊聞其誤後學甚矣
 朱子曰嘗疑孟子所謂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
 而助周人百畝而徹恐不解如此先王彊理天下之
 初做許多畝澮溝洫之類大段是費人力了若是自
 五十而増為七十自七十而増為百畝則田間許多
 彊理都㑹更改恐無是理孟子當時未必親見只是
 𫝊聞如此恐亦難盡信也
 按三代授田有五十七十百畝之不同者皆因步有
[087-67b]
 多寡否則尺有長短耳步有多寡者如古以步百為
 畝自漢武至今以二百四十步為畝故殷八以一百四
 十步為畝則七十畝當周之百畝夏后氏以二百步
 為畝則五十畝亦當周之百畝也謂尺有長短者如
 三司布帛尺以十二寸通用尺十寸周尺止六寸有
 竒葢周建子度從黄鍾起數故尺短殷建丑度從大
 吕起數尺差長夏建寅度從太蔟起數尺尤長其説
 亦通不然經界豈易事可如是紛更乎經界既移則
[087-68a]
 廬舍亦當盡為改造且每井田中必鑿一井以備汲
 灌此井田之所以得名也亦將盡為改鑿乎葢井田
 起于黄帝至少康云有田一成則井十為通通十為
 成之制已久夏后氏亦非全用貢法也
  畿内外貢助辨
 季氏引匠人法註云采地制井田異于鄉遂及公邑
 鄉遂與公邑之在甸稍縣都皆有貢而無助其餘稍
 縣都皆行助法 又云畿内用夏之貢法都鄙用殷
[087-68b]
 之助法愚謂一國之民一也何分地之逺近天下之
 民一也何分畿之内外雖自國中以及于四彊自四
 彊以達于四海稅無重輕所以為王者大同之政其
 有不同者不過以地有上中下之等差則授有多寡
 民有居之逺近則役有疏數重輕皆低昻稱量使無
 不均耳舊註謂周之畿内稅有重輕邦國之稅内外
 異法此不過因孟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
 賦遂生此説耳愚謂國中壙野之地即可為助野有
[087-69a]
 隰皐之地即可為貢葢不可泥也
  唐均田法
 唐制令民田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為頃
 授田之制丁男年十八以上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
 分二十畝為永業耆老及癃篤廢疾者人四十畝寡
 妻妾三十畝當戸者増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
 餘為口分永業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木皆有數凡
 鄉田多足授丁者為寛鄉少者為狹鄉狹鄉授田減
[087-69b]
 寛鄉之半嵗一易者倍授之三易者不倍授工商寛
 鄉減半狹鄉不給凡民徙出鄉及貧無以塟者得賣
 世業田自狹鄉而徙寛鄉者得并賣口分田已賣者
 不復授死者收之以授無田者凡收授皆以嵗十月
 授田先貧及有課役者凡鄉田有餘以給比鄉縣有
 餘以給比縣州有餘以給比州凡新附之戸春以三
 月免役夏以六月免課秋以九月課役徙寛鄉者縣
 覆于州出境則覆于戸部官以附達之自畿内徙畿
[087-70a]
 外自京縣徙餘縣有某没外蕃入一年還者給覆三
 年二年還者給覆四年三年者給覆五年浮民部曲
 客女奴婢縱為良者附□鄉貞觀中太宗方銳意於
 治課州縣吏以鰥寡少者進者如増戸法失勸導農
 田者以減戸論其凶荒有社倉賑給不足焉徙民豐
 登州縣就食焉
  李翺分田法
 唐李翺著平賦書曰凡為人下者視千里之都為千
[087-70b]
 里之都者視百里之州為百里之州者見一畝之田
 而一畝之田起于六尺之步二百四十步之謂畝三
 百有六十步之里方里之田五百有四十畝十里之
 田五萬有四千畝百里之州五千有四億畝千里之
 都五千有四百億畝方里之内以十畝為之屋室徑
 路牛豚之所息葱韭蔬菜之所生而里之家給焉凡
 百里之州為方十里者百州縣城郭之所建通川大
 塗之所更丘墓鄉井之所聚&KR0908遂溝澮之所渠大以
[087-71a]
 人過方十里者三十有六而百里之家給焉千里亦
 如之一畝之田以强并弱水旱之不時雖其不能盡
 地力者嵗不下粟一石公收其十一凡百里之州為
 田三十四億五百有六十畝畝率十取粟一石三十
 四萬五千有六百石以貢于天子以給州縣凡執事
 之禄以供賔客以輸四方以禦水旱之災皆足於是
 矣其田間樹之以桑凡樹桑人一日之所作者謂之
 功桑太寡則乏于帛太多則暴于由是故十畝之田
[087-71b]
 植桑五功一功之桑取不宜蠶之嵗度之雖不能盡
 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公稅其百之十凡百里之州
 樹桑百一十五萬有二千功率十取一匹帛帛一十
 一萬五千有二百匹以貢于天子以給州縣凡執事
 者之禄以供賔客以輪四方以禦水旱之災皆足于
 是矣鰥寡孤獨有不人疾者公與之粟帛能自給者
 弗征其田桑凡十里之鄉為之公囷焉鄉之入粟于
 公者嵗十舍其一于公囷十嵗得粟三千四百五十
[087-72a]
 有六石十里之鄉多人者不下千六百家鄉之家保
 公囷使勿偷饑嵗并人不足于食量家之口多寡出
 公囷與之而勸之蠶以需麥之熟焉及其大豐鄉之
 正告鄉之人歸公所與之粟戒必精勿濡以内于公
 囷窮人不能歸者與之勿徴于書則嵗雖大饑百姓
 不困于食不死于溝壑不流而入于他境矣人既富
 樂生重犯法而易為善教其父母使之慈教其子弟
 使之孝敎其在鄉黨者使之敬讓羸老者得安幼者
[087-72b]
 得養鰥寡孤獨有不人疾者皆得樂其生屋室相鄰
 烟火相接于百里之内與之居則樂而有禮與之守
 則人皆固其業雖有强暴之兵莫之敢陵自百里之内
 推而布之千里自千里而被于四海其孰能當之是
 故善為政者百姓各自保而親其君上雖欲為亡弗
 可得已其在詩曰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
 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此之謂也且夫重歛則人貧
 人貧則流者不歸而天下之人不來土地雖大荒而
[087-73a]
 不耕雖其耕之而地有遺力猶不耕也是謂棄天之
 時遺地之利竭人之財輕歛則人樂其生人樂其生
 則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則
 土地無荒桑柘日繁地有餘利人益富兵益强與之
 安而居則富而可敎與之危而守則人皆自固孟軻
 所謂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人以來未有能濟
 者也
  宋林勲占田法
[087-73b]
 林勲政本書十三篇畧言國家兵農之政大率因唐
 五代之故農貧失職兵驕不可使而饑竄四逸為盜
 賊也亂本立矣宜倣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五
 十畝其有羨田之家毋得更市田其無田與游惰末
 作者皆驅之使農耕羨田而雜紐錢榖為十一之緡
 每井賦兵二人馬一匹率為兵六千四百人馬三千
 四百匹嵗取五之一為上畨之額以給征役無事又
 分為四畨以直官給守衛是民三十五年而役乃一
[087-74a]
 週也畨上則嵗食米萬九千餘斛錢三千六百餘緡
 無事則减四分之三皆以一同之租税供之匹婦之
 貢絹三尺綿一兩百里之縣嵗收絹四千餘匹綿三
 千四百斤非蠶鄉則布六尺麻二兩所收視絹綿率
 倍之行之十年則民之口筭官之酒沽與凡茶鹽香
 礬之權𣙜皆可弛以予民其説甚具後又獻比校書
 二篇大畧謂桂州地東西六百里南北五百里以古
 尺記之為方百里之國四十當墾田二百二十五萬
[087-74b]
 二千八百頃有田夫二百四萬八千出米二十四萬
 八千斛禄卿大夫以下四千人禄兵三十萬人人桂
 州墾田約萬四十二頃丁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一十
 五人稅錢萬五千餘緡苗米五萬二百斛有竒州縣
 官不滿百員官兵五千一百人葢土地荒蕪而遊手
 未作之人衆是以地多遺利財用不足皆本政不修
 之故也朱文公熹甚愛其書東陽陳亮歎以為考古驗
 今思慮周宻世為井地之學者莫能加也
[087-75a]
 按自限田名田之議先漢不即行而貧富益逺獨唐
 李翺宋林勲倣三代井田遺意考古驗今分劈講畫
 作賦政本二書甚具而宋儒張載有買田一方畫為
 數井之思且講求法制以為不刑一人而可復時皆
 不售惜哉
  均田論附/
 國初分田之制有四曰魚鱗有圖曰刑嚴詭寄曰律
 嚴欺隠曰籍没有稽夫魚鱗有圖則彊界明矣刑嚴
[087-75b]
 詭寄則法令行矣律嚴欺隠則賦役均矣籍没有稽
 則官民辨矣而且賦有定期役有常額此師古而迹
 不泥政善而民宜焉者也今則豪右之兼併也而賦
 獨輕問之曰可不舉初年之法乎則皆曰南陽𢎞農
 不可問姦猾之詭射也而彼不供問之曰何不舉初
 年之法乎則又曰投鼠忌器城狐莫究夫兼併不抑
 則無土之民外逃詭射不問則守法之民必貧夫兼
 併何以能驅民於逃也得其地而遺其糧賦奚以供
[087-76a]
 而可獨存乎詭射何以能致民於貧也差重而貢之
 者寡役奚以辨而能獨供乎故地去而糧存兼併者
 使之也人逃而賦存詭射者為之也况兼併必勢豪
 其財智足以迷吏書而賦獨减詭射必貴顯其信望
 足以懾官守而役獨蠲由是鬻産者逃而責陪於里
 甲里甲復逃而均之槩縣包陪不勝而告者紛紛矣
 守令無如之何而均田之説起矣葢古之所謂均田
 者因人而授之田而無不耕之夫顧賦有定籍法不
[087-76b]
 可以盡壊人有定業勢有難以遽奪是未可行也今
 之均田云者無亦欲因田以平其賦使無不税之田
 乎然行之未得其道弊且縁是以興其故何也葢國
 初以監生供丈量之差履畝畫圖有差錯則罪之以
 故法行而難犯今則民偽滋甚法有難以盡行者且
 田有等則賦有上下不論其等則欲盡取而均之則
 官民莫辨肥瘠無等吾恐法難行而弊之踵於昔者
 愈滋矣何也葢兼併詭射者威既足以制人賄又有
[087-77a]
 以通神向也賦雖匿而名猶存今則併其名而亡之
 矣向也役雖隱而籍猶存今則併其籍而去之矣矧
 夫投獻過寄流弊日深有長民之責者寧能恝然而
 不為之所哉兹欲除其弊以復其舊使不去其所為
 法之蠧者可乎夫田不可均故也而兼併獨不可抑
 乎糧不可均固也而詭射獨不可革乎然抑兼併之
 法有三日稽田地曰重差曰先徴科産去税存則稽
 鬻産者誰也由是計畝而責之催收田多糧少則稽
[087-77b]
 脱漏者誰也由是計糧而責之收籍此稽田地之法
 也富者必重其差役必先其科徴役重則不勝其差
 之繁彼或且無樂其業之廣徵先則不勝其督之嚴
 而亦將苦其糧之多此重差役先徴科之法也稽詭
 射之役術有二日慎優免曰考寄荘夫優免免其本
 業耳今則廣收富人之田以射利欲慎之則近日之
 例可尋也寄其廣布者耳今則借豪貴之名以隠差
 欲革之亦近日之禁可尋也至於投獻有例强占有
[087-78a]
 禁其法具存也其他荒蕪汙下之地糧不可減也召
 民耕種之使之止供輕糧而差不與焉獨曰不可乎
 河水衝決之地糧不可減也則以汙漲者補給之計
 畝而不使贏焉獨曰不可乎是皆救賑之急務而通
 變宜民之至術也舉而行之則利不必興也去其害
 利者則利自興矣法不必改也去其蠧法者則法無
 不善矣然則積弊以革賦役已均流亡漸復荒蕪漸
 墾如是而其民有不富盛而其法有不行者吾未之
[087-78b]
 信也若曰必欲行均田之法則将奪富人之所有給
 貧者之所無情屈勢格必羣起而争之況司府㑹計
 之繁郡邑踏勘之擾又有不勝其弊者乎故朱子謂
 均田為東坡之戯論良有以也
  井田限田均田總論
 夫井田法黄虞氏以前尚矣靡得而記云至周始備
 亦子輿氏所謂大畧也自李悝商鞅出而其法決裂
 廢滅無存誠為萬世戎首然秦漢迄今英君誼辟與
[087-79a]
 竒謀石畫之臣莫之能變即有變者或至紕戾無稽
 此豈秦之法有加於三代聖人耶譚者謂戰國干戈
 之後丘陵城郭墳壠廬舍鞠為茂草即有平原亦半
 荆棘漢去秦無幾已不能比次而經紀之顧處千載
 之下而欲籠其業以授民踵新莽之復轍吁亦迂矣
 是井田之不能復也勢也議者無巳又有限田均田
 之説董仲舒倡限田於元狩而武帝不果行師丹請
 限田於鴻嘉而成帝不能用乾興初詔限公卿以下
[087-79b]
 與衙前将吏田而任事者以為不便夫井地既廢富
 民業已肥殖長子孫𫝊襲擬於封國而遽欲於嵗月
 間盡裭其所有此亦非人情矣是限田之不能行也
 亦勢也由周而來七百年魏孝文納李安世之疏均
 授民田然不再𫝊而廢又百二十年而唐太宗定口
 分世業之法然行未久而報罷又二百三十年而周
 世宗詔行元稹均田圖法然世族羣起而撓之夫周
 制既逺生齒錯出民之遷徙靡定田之給代無常而
[087-80a]
 履畝握筭官且不勝其盩矣是均田之不能久也亦
 勢也夫田不能井又不能限又不能均均亦不能久
 第建步立畝括田均賦此為至䇿其必量山澤之入
 視莊屯之額塞飛詭之竇責無籍之戸令所輸者與
 所入相當取他羨補崩決償失額無嫁税匿逋者即
 驗問嘉與更始弛其罰無論世世偏累疲癃之民驩
 然若更生如此則田不必井而井之之法存田不必
 均而均之之法寓矣
[087-81a]
 㕓里空地未有肆城中空地未有宅場圃之地可以
 種果蓏可以納禾稼宅田者以備民宅及致仕者所
 受之田士田者士大夫所受之田賈田者商賈所受
 之田官田者庶人在官所受之田賞田者有功而受
 賞之田牛牧田者牧養之家所受之田自甸之外以
 至畺地有公邑有卿之采地有公之采地有王子弟
 所食之邑亦以任之
 載師掌任地之法有㕓里有㕓場圃有宅田士田賈
[087-81b]
 田有官田牛田賞田牧田有公邑之田有小都大都
 之田且國有四民農之受田無疑矣惟工商之受田
 初無明文而二鄭之釋周禮則有異商之議元謂士
 大夫之子得而耕之田也賈田吏為縣官賣材者與
 之田也後鄭則引漢食貨志之言謂農民戸一人已
 受田其家衆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此士工商家
 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據後鄭之意則直謂賈田
 為商田之家所受田也予以為不然夫四民不相業
[087-82a]
 亦不相雜處其來乆矣四民之中自農之外惟士為
 然田葢使之耕且養也果如後鄭之言以賈為商賈
 之賈則工商一也何載師獨載賈田而不言工田乎
 嗟夫王者之所重者農民也所輕者未作也不耕者
 出屋粟宅不毛者出里布莫非設輕重之法使民知
 農之為優而工商之不足事也今使為工者得以器
 械易粟而復受田焉則誰不為工乎使為商者日中
 而市交易而退而復受田焉則誰不為商乎然則載
[087-82b]
 師無商田工田之明文而後鄭必為之説予以為深
 知先王重本抑末之意
[087-83a]
 
 
 
 
 
 
 
 
[087-83b]
 王城之中國宅無征園圃所償窶者頼之㕓里所受
 民以為居者皆薄其征五十里近郊其民役使頻故
 輕税十取一優之百里逺郊其民役使不若近郊之
 頻故二十取三至於甸稍縣都在逺郊外其民役使
 又不若近郊之頻故十取二唯潻林之征二十而五
 者懼民趨末作侈於器用故二十取五以抑之
[087-84a]


[087-85a]
 載師任土 載師所治廣總其大綱故自國中至疆
 而言其地
 閭師任民 閭師所治小徴于各戸故自三農至閒
 民而言其民
 載師任土自國中以及畺掌其大綱閭師任民自三
 農以致無常職掌其細目相為經緯夫凡民之事有
 一定而不易者九職是也有兼為而不費者樹畜是
 也故先王之世雖士工商之家靡不受田務使人知
[087-85b]
 稼穡之艱難婦女各務蚕絲紡績則業日起而善心
 生至于梧檟桑柘之植雞豚狗彘之畜尢取諸天地
 自然之利而無所費但在乎愛養之而已此皆富民
 之本而為善之資也不勤于樹畜者則五者之罰使
 不得備禮載師以其不務本業故徴其財閭師以其
 不能兼職故罰其禮上之人非利其財也將驅之以
 務本耳非靳于禮也將愧之而使勤耳又旅師三六
 遂之賦猶閭師之于六鄉也閭師罰惰民之禮旅師
[087-86a]
 聴新畝之治此皆鄉遂之不可少者
  王畿任土任民總考
 載師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物/如
 物土方之物區别也别土所冝/而定制以待其賦税之式也以㕓里任國中之地
 㕓里市宅分域限也居/室相比乃國中所冝以場圃任園地種草木果蓏/屬曰圃季秋
 或有收者乃則築為場詩九月築場/圃是也乃園地所冝樊圃謂之園以宅田士田賈
 田任近郊之地宅田凡民居中者庶人在官者皆是/也士田賈田所謂士工商家受田五
 口當農夫一人葢土居學而費居市也/三者在國於近郊五十里之地為宜以官田牛田
[087-86b]
 賞田牧田任逺郊之地官田籍田類牛田供牲牢喪/奠兵車之牛賞田賞賜之田
 即匪頑之式也牧田即蒭秣之式也故於/逺郊百里之地為宜百里之内以供官以公邑之
 田任甸田公邑之田地天子使吏治之供/羞服類所謂千里之内以為御以家邑之
 田任稍地家邑大夫采地而有宰也/稍地三百里於小邑為宜以小都之田任
 縣地小都卿之采地成都者七十/里視伯於縣地四百里為宜以大都之田任彊
 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百里/視侯於畺地五百里為宜郡王畿界也凡任地國
 宅無征國宅凡官府有/官室吏所治者園㕓二十而一指國/中近郊二
 十而二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皆指圍㕓近/輕而逺重也唯其漆
[087-87a]
 林之征二十而五不分逺近而特重/者以獲利之多也凡宅不毛者有
 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
 役以時徴其賦毛桑麻也布帛也宅地不種桑麻出/一里之布鄭𤣥㕓城邑之居孟子所
 云五畝樹之以桑麻者也王莽時城郭中宅不樹者/為不毛者出三夫之布市也田地不耕墾者出一屋
 之粟夫三為屋亦長一里也征一布也夫家之征一/夫受田成家口税也如家三人二家五人家二人之
 家葢民唯有七口六口五口之三等而皆受田百畝/為夫也以屋粟証之百畝而出三百之粟則令出上
 地家三人之税與小司徒所謂歟夫屋孟子曰㕓無/夫里之布是也各因其類而重罰之所以警戒驅之
 也先儒分夫/家為一非也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數
[087-87b]
 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時徴其賦凡任民任農以
 耕事貢九穀即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任圃以樹事貢草
 木即二曰園/圃疏草木任貢以飭材事貢器物即五百口/飭化八初任商
 以市事貢貨賄即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任牧以畜事貢鳥獸即/四
 曰藪牧養/蕃鳥獸任嬪以女事貢布帛即七曰嬪婦/化治絲枲任衡以
 山事貢其物任虞以澤事貢其物即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林但九職又
 有八曰臣妾聚歛疏材此不言者山澤/足以該之註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凡無職者出
 夫布九曰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此云出夫布乃不執事者耳凡庶民不畜者祭
[087-88a]
 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無槨不蠶者不帛不績
 者不衰衰布也凡此皆罰/其所無以勸其業
 按載師掌任地事則無曠地閭師掌任民力則無游
 民先王所以治國中野外不過如此而已況任地配
 酌其輕重而以其十之一十之二十之三輸之天子
 亦不失徹法之意任民凡無職者出夫布又謂無牲
 無盛無槨不帛不衰無非示罰以警游惰耳非若後
 世經常之征歛也可見任地之法又自與任民之法
[087-88b]
 不同鄭氏遂以載師為任民之法誤矣
 
 
 
 
 
 
 圖書編卷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