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master)


[028-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二十八
             明 章潢 撰
  天圓地方圖
 古今言天地者不一方圓所以言其象𤣥黄所以言
 其色健順所以言其徳覆載生成所以言其職卑髙
 上下所以言其位動靜闔闢所以言其機隂陽剛柔
 輕清重濁所以言其氣與質也要之皆是也是故日
[028-1b]
 月星辰莫非天水火土石莫非地故曰凡有氣皆天
 有形皆地然猶未免以二物分言之也其實天地一
 也天無形而地之上虚空皆天也地之中所以發生
 萬物皆天之氣也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其
 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至哉言乎善觀天地者須
 黙識其所以為物不貳而後可雖然羲皇仰觀而俯
 察尼父上律而下襲豈徒求之天地乎哉凡今之人
 孰不戴天而履地也孰不圓首而方足也盡心於崇
[028-2a]
 效卑法之道者幾何人哉噫嘻天地為物不貳也天
 地人之道可一言而盡亦曰為物不貳也人惟反身
 以求之則參贊位育之道即于此乎在
[028-3a]
 
 
 
 
 
 
 
 
[028-3b]
 黄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虚之
 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天體之運有常度而無停機非有體也因星之所附
 麗擬之為天之體耳觀夫星之昏在東者及曉則西
 墜昏所不見者至曉則東升東西轉運有以驗天體
 之左旋矣然而北天之星未嘗入地終夜可見其旋
 轉為甚窄窺之以管其間一星旋轉尤密不出管中
 者曰紐星紐星所在天體是為北極若南天之星雖
[028-4a]
 終夜不常見而其旋轉亦不逺知為南極之所在而
 南極亦不動南北二極為天體之管轄其猶門之樞
 車之軸與試以圓𤓰譬之北極乃𤓰頂聨蒂之所南
 極乃𤓰末含花之所天之東西為最廣則比𤓰之腰
 圍北極髙而南極下故北極之傍雖旋轉而常在於
 天南極之側雖旋轉而不出於地此又可驗地在天
 内天如雞子地如内黄矣然天體極圓不類雞子乃
 取以為譬者非取其形之肖特以比天包地外而已
[028-4b]
 以今譬之天體如鞠内盛半水而浮板水上板譬則
 地也置物板上鞠雖外轉板豈常動乎物逺視之微
 近視則大當午之日如盤盂出沒之日如車輪豈非
 午日為逺耶或疑午日熱為近殊不知日久照則熱
 不可以逺近論也至於星度髙升則密低垂則疎則
 天頂逺而四傍近固可知矣且天體圓如彈丸圓中
 心六合之的也周圍上下相距正等名曰天中從天
 中直上至天頂名嵩髙地平不當天半地上天多地
[028-5a]
 下天少從地平之中直上自有天中之所或以為地
 平正當天半者葢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餘四之一
 仰視為一半星宿周度可見故以地中就為天中而
 今以地中直以上自有天中之所者以日月之近大
 而逺小星之髙密而低疎知之也然地平既在天半
 之下而仰觀止見周度之半者天逺似乎低地平與
 之相妨人目不可盡見也
 古者以陽城為地中然非四海之中乃天頂之下以
[028-5b]
 為地也論四海之中則崑崙為天下地平最髙處東
 則萬水流東西則萬水流西南北亦然其山距西海
 三萬餘距東海不及二萬里則天下之地多在地中
 以西地中之東則皆海也故四海之内不中於陽城
 中於四海者乃天竺以北崑崙以西也若天之所覆
 通地與海而言中則中於陽城仰觀北極出地三十
 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北至朔方則北極出地
 四五十度南極入地亦然南至二廣則出入之度三
[028-6a]
 十一又南至交廣則出入之度二十而已天地之逺
 近非惟仰觀不同而寒暑晝夜表景亦皆差别舊厯
 晝永極於六十刻晝短極於四十刻今授時厯以驗
 於燕地稍偏北故其永至六十二刻短至三十八刻
 葢偏南則長短較少偏北則所較最多夏則所較漸
 多夏日出寅入戌其地近北冬日出辰入申其地近
 南日近北則夏晝長而北方尤長夏夜短而北方尤
 短日近南則冬夜長而北方尤長冬晝短而北方尤
[028-6b]
 短而南方之晝夜長短則不較多也古者立八尺之
 表驗日景短長地中夏至午景在表北約一尺六寸
 地中冬至午景在北表約一丈三尺南至交廣北至
 鐡勒等處驗之景各不同然非特測之南北亦驗之
 東西帝堯分命羲和之官宅於四方是也然表用八
 尺似失之短至元辛巳用表四丈允為定法是故表
 短則景短差數難覺表長則景長差數易明而一寸
 千里之差終未足據若土圭者雖古有其制然陽城
[028-7a]
 地中已不無差若即八方偏地驗之實有不可准者
 大抵偏東者早景疾而晩景遲午景先至偏西者早
 景遲而晩景疾午景後期偏北者少其晝而景遲偏
 南者多其晝而景疾蠻粤短景指南而子午反復則
 又舛訛甚矣
 天體周圍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徑一百二
 十一度四分度之三凡一度為百分四分度之一即
 百分中之二十五分也四分度之三即百分中七十
[028-7b]
 五分也天左旋東出地上西入地下動而不息一晝
 一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緣日東行一度/故天左旋三百
 六十六度然後/日復出於東方
 地體徑二十四度者其後半之勢傾東南其西北之
 髙不過一度邵雍謂水火土石合而為地今所謂徑
 二十四度乃土石之體耳土石之外水接於天皆為
 地體地之徑亦得一百三十一度四分度之三也兩
 極南北上下樞是也北髙而南下自地上觀之北極
[028-8a]
 出地上三十五度有餘南極入地下亦三十五度有
 餘兩極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謂之赤道
 横絡天腹以紀二十八宿相距之度大抵兩極正徐
 晝夜循環斡旋天運自東而西分為四時寒暑所居
 南北之中是為天心中氣存焉其動有常不疾不徐
 以子隂陽所以和此後天之太極也先天之太極造
 天地於無形後天之太極運天地於有形其實非二
 極也
[028-8b]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
 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
 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寳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
 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鼈生焉貸財殖焉
  自古論天地孰有如中庸此章之親切最詳明哉
[028-9a]
 邵子曰天圓而地方天南髙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
 葢焉地東南下而西北髙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
 也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邵子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自相依附
 程子曰凢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天地之中
 理必相直則四邊常有空闕處空闕處如何地之下
 豈無天今所謂地者特如天中一物爾如雲氣之聚
 以其久而不散也故為對凡地動者只是氣動凡所
[028-9b]
 指地者只是土土亦一物爾不可言地更須要知坤
 元承天是地之道也 天地動靜之理天圜則須轉動
 地方則須安靜南北之位豈可不定所以定南北者
 在坎離也坎離又不是人安排得來莫非自然也
 天地之化一息不流疑其速也然寒暑之變甚漸
 冬至之前天地閉塞可謂靜矣日月運行未嘗息也
 則謂之不動可乎故曰動靜不可離 天主施成之
 者地也 天地生物之氣象可見而不可言善觀於
[028-10a]
 此者必知道也 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
 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者皆天氣也惟無成而代有
 終者地之道也
 致堂胡氏曰夫天非若地之有形也自地而上無非
 天者昔人以積氣名其象以倚葢名其形皆非知天
 者莊周氏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言天無色也無色
 則無聲無臭皆舉之矣日月星辰之繫乎天非若山
 川草木之麗乎地也著明森列躔度行止氣機自運
[028-10b]
 莫使之然而然者無所託也若其有託則是以形相
 屬一麗乎形能無壊乎
 朱子曰天運不息晝夜輥轉故地𣙜在中間使天有
 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惟天運轉之急故凝結得許
 多渣滓在中間地者氣之渣滓也所以道輕清者為
 天重濁者為地 天包乎地天之氣又行乎地之中
 故横渠云地對天不過 問天地之所以髙深曰天
 只是氣非獨是髙只今人在地上便只是如此髙要
[028-11a]
 之連地下亦是天又云世間無一個物事大故地恁
 地大地只是氣之渣滓故厚而深也 問康節天地
 自相依附之說某以為此說與周子太極圖程子動
 靜無端隂陽無始之義一致非厯家所能窺測曰康
 節之言大體固如是矣然厯家之說亦須考之方見
 其細密處如禮記月令疏及晉天文志皆不可不讀
 也
 西山眞氏曰按楊倞註荀子有曰天無實形地之上
[028-11b]
 空虚者皆天也
 按天圓地方人皆知之然天之圓者氣之運也固流
 行于地之四周地之方者質之凝也實在天範圍之
 内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程子謂地者特中天一物
 朱子謂地者氣之渣滓俱為確論惟岐伯大氣舉之
 一語則尤精也雖然乾統天坤順承天欲窮天地者
 須窮天地之原如文中子所謂圓者動方者靜見天
 地之心其果然歟
[028-12a]
 張子正蒙曰地物也天神也物無踰神之理顧有地
 斯有天若其配然耳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地雖凝聚
 不散之物然二氣升降其間相從而不已陽日上地
 日降而下者虚也陽日降地日進而上者盈也此一
 歳寒暑之候也至於一晝夜之盈虚升降則以海水
 潮汐驗之為信然間有大小之差則繫日月朔望其
 精相感
 黄瑞曰此段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及證以海水潮汐
[028-12b]
 之候皆用舊說今考先儒皆謂地在天中水環地外
 四遊升降不越三萬里春遊過東方五千里其下降
 如其數秋遊過西方五千里其上升如其數夏遊在
 南故日在其上冬遊過北故日在其南此冬夏晝夜
 之長短因地有升降而然人處地上如在舟中但見
 岸之移而不見舟之轉也至於論潮則謂天包水水
 承地而一元之氣升降於太空之中地勢水力與元
 氣相為升降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氣降
[028-13a]
 而地浮則海水縮而為汐一晝一夜隂陽之氣再升
 再降故一日之間潮汐皆再其說與地有四遊相為
 表裏然以渾天觀之天形斜倚半在地上北極出地
 三十六度其南五十五度正當地之中又其南十二
 度為夏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髙故晝長又其南二
 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天在地上稍低故晝夜平
 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低故
 晝短其南下入地纔三十一度而已此晝夜長短乃
[028-13b]
 天體髙低自然之理非因地之升降也潮汐消長則
 惟余襄公海潮圖序最明葢潮之消息皆繫於日月
 臨卯酉則潮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晝
 夜之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竒故太隂西沒之
 期常緩於太陽六刻有竒潮信之來率亦如是自朔
 至望常緩一夜潮自望至晦復緩一晝潮朔望前後
 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勢長朔後三日潮勢大亦
 如之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出來勢亦稍小一
[028-14a]
 月則潮盛於朔望之後一歳則潮盛於春秋之中春
 夏晝長潮常大秋冬夜長潮常大葢歳之有春秋猶
 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數也此潮之消息乃繫之日
 之進退亦非因地之浮沉也張子特用舊說而未之
 易耳
 晉人謂崑崙山乃天下之最髙者其東面中原所以
 江淮河漢之水皆東流其西面西域諸國所以流沙
 以西之水皆西流南自吐蕃兩廣水皆南向北自沙
[028-14b]
 漠虎林以至海都木鉢地勢漸低水皆北向然此亦
 舉其人力之所通者言之耳若以是為盡窺天地則
 吾不知也葢造化之妙無窮耳目之力有限以有限
 窺無窮則有限者易窮而無窮者難限譬之蟻焉生
 於穴長於穴游於墻屋聚於累土而曰墻屋足以盡
 天累土足以盡地可乎異氏九天之說既成虚妄世
 儒蠡測之言博而寡要葢人生天地如魚在水而不
 知有水是以日月之外聖人不能範圍之而作厯日
[028-15a]
 月之内聖人不能不損益之而成歳
 天地二儀一也日月二曜一也隂陽二氣一也天統
 地日統月陽統隂元氣至明而純陽也精萃為日神
 運為天往來屈伸動靜為寒暑寒暑之交為四時一
 日之間有四時之候是以混沌開闢亦有四時之候
 四時一也混闢無窮而元氣不改也
 天地一氣爾氣化生水水中滓濁積而成土土遂成
 山川土之剛者成石而金生焉土之柔者成木而火
[028-15b]
 生焉五行具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矣
  天地總論
 易道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曰二虚故以量
 言而曰廣朱子謂此兩句說得極分曉葢曰以形言
 之則天包地外地在天中所以說天之質大以理與氣
 言之則天之氣却在地之中地盡承受得天之氣所
 以說地之量廣天只是個物事一故實從裏面便實
 出來流行發生只是一個物事所以說乾一而實地
[028-16a]
 雖堅實然却虚天之氣流行乎地之中皆從裏面發
 出來所以說坤二而虚用之行地如肺形雖硬而中
 本虚故陽氣升降乎其中無所障礙雖金石也透過
 去地便承受得這氣發育萬物要之天形如一個皷
 鞲天便是那個鞲外面皮殻子中間包得許多氣開
 闔消長所以說乾而一實地中間盡是這氣來往升
 降緣中間虚故容得這氣來往升降以其包得地所
 以說其質之大以其容得天之氣所以說其量之廣
[028-16b]
 非是說地之形有盡故以量言也只是說地盡容得
 天之氣所以說地之廣耳今厯家用律吕候氣其法
 最精氣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這氣都只地中透出
 來如十一月冬至用黄鍾管距地九寸以葭灰實其
 中至之日氣至灰去晷刻不差
 天空虚而其狀與雞卵相似地局定於天中則如鷄
 卵中黄地之上下四圍葢皆虚空處即天也地所以
 懸於虚空而亘古不墜者天行於外晝夜旋轉而無
[028-17a]
 一息停也天北髙南下而斜倚故北極出地三十六
 度黄道周匝於天腹日月則行於虚空之中而晝夜
 不離黄道隋書謂日入水中妄也水由地中行不離
 乎地地之四表皆天安得有水謂水浮天載地尤妄
 也冬至之日晝則近南極而行在天之南方而陽氣
 去人甚逺故寒夜則潛於地底之虚空而陽氣正在
 人之足下所以井泉温夏至之日晝則近北極而行
 正在人之頂上而陽氣直射於下故熱夜潛於地外
[028-17b]
 在北方之虚空處而陽不在地底所以井泉冷萬物
 春而生夏而長由地底太陽之氣自下蒸上也秋而
 收冬而藏由太陽之氣去地底以漸而逺也此理昭
 然而昧者自不知耳
  天外論
 邵康節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何所
 依附曰自相依附自斯言一出宋儒標榜而互贊之
 隨聲而妄衍之朱子遂云天外更須有軀殻甚厚所
[028-18a]
 以固此氣也天豈有軀殻乎誰曽見之乎既自撰為
 此說他日遂因而實之曰北海只挨著天殻邉過似
 曽親見天殻矣自古論天文者宣夜周髀渾天之書
 甘石洛下閎之流皆未嘗言非不言也實所不知也
 若邵子朱子之言人所不言亦不必言也人所不知
 亦不必知也人所不問亦不必問也莊子曰六合之
 外聖人存而不論此乃切要之言孰謂莊子為虚無
 異端乎元人趙緣督治稍正邵子之誕而今之俗儒
[028-18b]
 已交口議之又丘長春世之所謂神仙也其言曰世
 間之事尚不能究况天外之事乎由是言之則莊子
 長春乃異端之正論而康節晦翁之言則吾儒之異說
 矣本朝劉伯温古甘石洛下之流其言曰天有極乎
 極之外何物也天無極乎凡有形必有極理也勢也
 是聖人所不能知耳非不言也故天之行聖人以厯
 紀之天之象聖人以器驗之天之數聖人以筭窮之
 天之理聖人以易究之天之所閟人無術以知之若
[028-19a]
 惟此耳今不曰不知而曰不言是何好勝之甚也嗚呼
 伯温此言其確論乎其曰好勝者葢指宋儒之論天者
 予嘗言東坡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葢虚於物之外方見物之真也吾人固不出天地之
 大何以知天地之真實歟且聖賢之學切問近思亦
 何必天外之事耶
  天地東西南北温凉寒暑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滿東南右熱而
[028-19b]
 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隂陽之氣髙下之理太少之異
 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温西北
 方陰也陰者其精升於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
 下氣有温凉寒凉者脹下之温熱者瘡汗之下之則脹
 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援西北/與東南
 言其大也夫以氣候驗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髙則寒處下則熱試觀之髙山多雪平川多雨髙山
 多寒平川多熱可徵矣中華之地凡有髙下之大者/東西南北各三分也其一者自漢蜀江南至海也二
 者自漢江北至遥平縣三者自遥平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方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大寒南北
[028-20a]
 分外寒熱尤極大熱之分其寒徵大寒之分其熱徵/然其登步極髙山頂則南面北面寒熱懸殊榮枯倍
 異也又東西髙下之列亦三矣其一者自汧源縣西/至沙州二者自開封縣西至汧源縣三者自開封縣
 東至滄海也故東分大温中分温凉兼半西分大凉/大温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凉之分其熱五分之二
 温凉分外温凉尤極變為火寒火暄也約其大凡如/此然九分之地寒極于東北熱極于西南九分之地
 其中有髙下不同地髙處則寒下處則燥此一分之/中小異也若大而言之是則髙下之有一也何者中
 原地形西髙北髙東下南下今百川滿湊東之滄海/則東西南北髙下可知一為地形髙下故寒熱不同
 二則隂陽之氣有少有多故表温凉之異爾今以氣/候驗之乃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
 以中分校之自開封至汧源氣候正與厯候同以東/行校之自開封至汧源每一百里秋氣至晩一日春
[028-20b]
 氣發早一日西行校之自汧源縣西至蕃界磧石其/以南向及北東南者每四十里春氣發晩一日秋氣
 至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春氣發/晩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南行校之川行有北向及東
 北西南者毎五百里行新校正云按别本作十五里/陽氣行晩一日隂氣 早一日南向及東南西北川
 毎一十五里熱氣至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每五十里陽氣發早一日寒氣至晩一日北行校
 之川行有南向及東南西北者每二十五里陽氣行/晩一日隂氣行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川每一十
 五里寒氣至早一日熱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二十里熱氣行晚一日寒氣至早一日大率如此然
 髙處峻處冬氣常在平處下處夏氣常在觀其雪零/革茂則可知矣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
 地勢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凡此之類有離向/丙向㢲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早至秋氣晩至早晚
[028-21a]
 校十五里有丁向坤向庚向兊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則秋氣早至春氣晚至早晚亦校二十日是所
 謂帶山之地也審觀向背氣候可知寒凉之地腠理/開少而閉多閉多則陽氣不散故適凉寒腹必脹也
 温熱之地腠理開多而閉少開多則陽氣散故往濕/氣之地皮必瘡也下之則中氣不餘故脹已汗之則
 陽氣外泄/故瘡愈
  天地運旋變化
 天體東南西北經緯三十五萬七千里每一方距八
 萬九千二百五十里自地至上八萬里以日照陽城
 之半為中乃天體正圓也以古法筭之南極七十二
[028-21b]
 度隠而不見謂之下規北極七十二度見而不隠謂
 之上規每度比人間二千九百三十里七十一步二
 尺七寸四分總而筭之每度皆三千里自下度之每
 度如日輪之大三百六十五周絡四方以行七政雖
 位分四方體無定常旦暮視中星以知方所其體健
 而不息其行如璧周旋自東運至南自南運至西自
 西運而入北自北運而出東推行以序漸積寒暑以
 成歳功二儀隨以出沒五緯隨以伏留列舍隨以隠
[028-22a]
 見七政非不行也天行速而七政行緩如負戴以周
 運也夫天一氣也氣分東南為陽而日隨陽升于東
 南氣分西北為隂而日隨隂入于西北葢東南陽氣
 盛于自然故日出于東方陽谷熾于南方明都而顯
 麗於正晝西北隂氣盛于自然故日入于西方昧谷
 藏於北方幽都而晦伏于半夜炎夏天道南行陽盛
 之方日出寅入戌以陽盛于隂日影隨長窮冬天道
 行北隂盛之方日出辰入申以隂盛于陽日影隨短
[028-22b]
 春秋行于正中日出夘入酉而影隨停且南為明都
 天體所見日月五星至是明顯北為幽都天體所藏
 日月五星入是隠晦兩都各異天體一也日月五星
 入幽都隂氣之極所以不明非天入於地也若天入
 地則地中為日月所照而明何得名地為幽都壤歟
 雨出天氣霜雪肅寒皆自天降葢天體陽而其用隂
 也雲出地氣風煙蒸鬰皆自地出葢地道隂而其用
 陽也天不足於西北則陽弱而隂盛西北之化常多
[028-23a]
 風寒地厚天低日氣易及乃生其和以成萬物地不
 足於東南則隂弱而陽盛東南之化常多炎熱江南
 陂湖水泉所聚四五月時陽氣上蒸其水脈時復為
 雨化為寒熱方得其中乃成萬物且春首三陽上出
 天地氣相交通近水則陽蒸水氣以成煙霧近鹵則
 陽蒸鹵氣以成雲靄近山則陽蒸山氣以成昏霾皆
 籠日蔽天春夏則東南氣如煙火秋冬則西北氣如
 暝此天道化令之常皆無闗於休咎也
[028-23b]
  天地只是隂陽二氣
 程子曰天地一氣而已分隂分陽便是兩物
 張子曰氣坱然太虚升降飛揚未嘗止息虚實動靜
 之機隂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隂
 之濁其感遇聚散結為風雨為雪霜山川之融結糟
 粕煨燼無非教也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
 萬殊其隂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又
 曰造物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
[028-24a]
 無一物無隂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又曰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又曰一故神兩
 故化兩者隂陽消長進退
 邵子曰隂以陽為體陽以隂為體 又曰氣自子至
 午為升自午至子為降子至寅地中升于地上卯至
 巳地中升于天中午至申天中降于地上酉至亥地
 上降于地中
 朱子曰太極分開只是兩個隂陽都括盡天下事物
[028-24b]
 易不離隂陽千變萬化只是兩個隂氣流行則為陽
 陽氣凝聚則為隂只這一氣消長進退做出古今天
 地間無限底事來
 唐孔氏曰隂䕃也隂氣在内奥䕃陽揚也陽氣在外
 發揚㐲羲見隂陽之數畫一竒以象陽畫一偶以象
 隂陽一而施隂兩而承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
 隂二者一而已陽來則生陽去則死萬物生死主乎
 陽則歸之于一也葢天地是劈初隂陽之氣結成立
[028-25a]
 其大者以為之主便是個胚樸子然後為父為母生
 人生物千變萬化皆不出此所以充塞宇宙何莫非
 隂陽之氣都那兩個物事不得造化之初以氣造形
 故隂陽生天地以形寓氣故天地轉隂陽漢董仲舒
 始推出隂陽為儒者宗是故儒者知隂陽則知天地
 而萬事萬物無餘奥矣
  天地所以為天地論
 虚谷問云有天然後有地有天地然後有五行地固
[028-25b]
 不能敵天之大水亦不當過地之多以意推之天形
 之内皆氣也地體浮于天氣之中天氣貫于地體之
 中海至深至濶猶有地以為之底流至于無地之處
 則無底而天下之水皆入於天地之氣日一夜一晝
 行地一次所以助天之氣涸其水以歸于無似勝乎
 沃焦尾閭之說魯齋答云予兒時侍東里葉公知天
 者也問乘楂之事謂水從海逆入天河循環天地中
 只是許多水往往來來不然水溢無去處則天下浸
[028-26a]
 殺公笑而不答有客從傍代對謂海有沃焦石水至
 一吸而乾有尾閭穴水至一洩而盡愚曰吸與洩有
 限而水無窮終不之信及閱隋志謂陽精炎職入水
 則竭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滅而浸不溢此說
 固善又遺了氣而說未瑩今先生不取沃焦尾閭而
 取日衆瞶俱醒真名言也然愚猶又即水與氣之說
 以求印證焉葛洪釋天曰地居天内天大而地小表
 裏有水天地各乘氣而浮此以水與氣並言也何承
[028-26b]
 天曰天形正圓而水居其半地中髙外卑水周其下
 日東出暘谷西入濛汜亦曰咸池四方皆水故云四
 海此專以水言也虞聳曰天形穹窿如雞子幕其際
 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譬如覆奩于水而奩
 不沒氣充其中也邵子曰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
 程叔子曰有氣莫非天岐伯對黄帝問曰大氣舉之
 皆以氣言者也愚謂言水不言氣水從何生言水與
 氣而不言日二者何從消長合而論之水也氣也日
[028-27a]
 也三者相與循環於無窮此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也
  諸儒論天地總說
 或問天地之形邵子依附之說是矣朱子之說何如
 朱子說天地間只有隂陽二氣只一箇磨來運去磨
 得急了拶得許多渣滓在裏面無出處便結成地在
 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又說天初生
 想只是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髙而望羣
 山皆為波浪之狀只不知因甚麽時凝了初間極軟
[028-27b]
 後來方凝得硬又說五峰所謂一氣大息震蕩無垠
 海宇變動山勃川湮人物消盡舊跡大滅是謂洪荒
 之世嘗見髙山有螺蚌殻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
 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變而為髙柔即變為剛
 此數條通說錯了以朱子前說恰似天纔初生這一
 畨至五峰螺蚌之說猶可笑也鴻荒之世至宋不知
 幾千萬年矣尚有螺蚌哉此朱子篤信之過也殊不
 知天地乃無始無終者也止有一明一暗耳明了又
[028-28a]
 暗暗了又明所謂萬古者一日之氣象是也到得暗
 時雖然昏黒不曽墜敗就似人間睡着一般其氣尚
 流通人睡着之時人雖不知然氣息一呼一吸未有
 一息之停是以知天地雖昏黒其呼吸未嘗停也月
 何為昏黒也為無陽也葢天地到了戌亥純是一團
 隂氣通是此隂氣煙霧塞了日通無光然雖昏黒天
 地之形質未嘗敗壊春華秋實之草木並凡有血氣
 者皆不生了至陽生天依舊開了以天屬陽故也天
[028-28b]
 雖開然陽尚微至寅之時三陽開泰天地交搆所以
 依然春華秋實生起血氣之物來
  天地總占
 惟天為大惟君最尊政教兆於人理祥變見於天文
 行有玷缺則日象顯示天有妖孽則徳宜日新確乎
 在上而晶明者天之體也隤乎在下而安靜者地之
 形也地土忽陷萬民離散天色忽變兵戈來侵天裂
 是謂陽不足君弱政亂而土裂地震是謂隂有餘臣
[028-29a]
 專民擾而兵興地鳴有聲天子失國政天鳴有聲至
 尊有憂驚天雨草縁信衰所致地生毛人勞兵起之
 徵地成泉大水而兵亂天雨石大戰而君凶天隂晦
 而不雨者内亂隂謀圖議地坼裂而有聲者大兵失
 土不寧山鳴乃有大亂天鼓乃有暴兵地燃乃專恣
 自灾之害天火乃虚偽侈靡之戒民無禄而禄不肖則
 天雨以土霾賢滅而用小人則地生乎光怪下人將
 起也踊土如山貴臣將死也木氷而介雨雹雨霰四
[028-29b]
 裔侮而臣后專山徙山崩社稷亡而君道壊雨羽則
 人相殘食雨毛則兵徭不息雨金鐡殘酷之由雨螽
 螟貪苛之致雨血則君不親於民雨肉則天不享其
 徳有暴政則天威成灰多隂謀則天雨成墨雨釡甑
 歳穰之徵降爵錫易王之異雨物則其野大兵雨水
 則其分大疫無雲而雨者封拜無功不時而雨者賊
 臣將起霜雪之降苟非其時政在大臣而不在辟
  天文地理合論
[028-30a]
 嘗聞之易大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夫以尊卑定
 乾坤言乎其位之莫同也而又曰天地絪緼萬物化
 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乃謂其原于乾坤焉既又曰
 在天成象正也成形變化見矣言乎其象之莫一也
 而又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又謂
 其合徳乎乾坤焉何哉噫吾知之矣天地之間一氣
 而已而位不與焉一理而已而象不與焉葢相感者
 此氣也而相孚者亦此氣也始生者此理也而終合
[028-30b]
 者亦此理也知大易之㫖而後可以論於理氣之精
 達於三才之奥矣今夫天有二極星官有是言也其
 言曰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常隠不見北極出地上
 三十六度常見不隠彼何以知其出入隠見哉以渾
 儀之象知之也儀渾之制昉見伏羲而北極之髙下
 日景之短長星間之廣狹南北東西之方隅咸於是
 乎取象焉斯其為制也逺矣地有兩界唐志有是言
 也其言曰自三危至朝鮮為北界以限外裔自岷山
[028-31a]
 至甌閩為南界以限蠻夷彼何以知其南北界限哉
 以江河之㑹知之也江河之原論自僧一行北首雍
 州達為濟瀆謂之胡門南首梁州達于荆揚謂之越
 門皆有所考而準焉斯其于術也精矣夫二極兩界
 若是乎其髙且下也然星土九州之屬見于保章氏
 所載者鄭康成謂其有相係之義焉山川列宿之驗
 見于法象志所配者李淳風謂其有相應之機焉清
 寧奠位一氣相承而何有于髙下為哉中國居于二
[028-31b]
 極南界之中又若是乎其大且小也然中州清淑之
 氣降於山川固不特如嵩髙所云也真精不雜之神
 稟於隂陽又不特如載記所論也符樞在我司命出
 焉而何有于大小為哉夫髙下逺邇者位也而位屬
 方隅幾微相感者氣也而氣通㝠極君子不取其位
 之相懸而惟取其氣之相協於是而推步考測有宣
 夜周髀渾天之三家焉分星布位有歳星主祀纒次
 之三說焉司天有考則王朴發斂四篇歐陽所取以
[028-32a]
 附之史者是也指掌有圖則蘇軾聚古今列國可見
 者為圖後儒間取之以首于經者是也是數子也觀
 象制厯則渾天為幾分節論道則王朴為近其他見
 亦不過蠡測之知耳而亦惡能盡夫明白顯易之天
 耶隂陽之三合吾知其本于天而化于隂陽也洪水
 之降洞吾知其水退而髙者為墳下者為窞也西北
 多山故謂天極之加東南多水故謂地維之折水勢
 盡而沃焦尾閭之消爍則曰東流所以不溢也鶉火
[028-32b]
 加諸午位日月五星隨天而轉則曰天地三光之所
 以合而順軌也之數義也荒誕怪漫則離騷之天問
 雖不經而據理消詳則朱子之註釋為有見其他諸
 問固皆齊諧之所志者也而亦何所窺于杳冥莫測
 之精乎夫小大方圓者象也而象屬有形孚合潛通
 者理也而理入無朕聖人不泥其象之相違而取其
 理之相洽于是而考星宿之行列焉使夫二千五百
 之可見者皆得以順其軌而左旋也循日月五星之
[028-33a]
 常道焉使夫遵黄道而歴天階者皆得以受事于太
 微也起于天稷沒于析木此雲漢之升沉也吾識之
 而分野可定矣繞地左旋一日一周此周天之運行
 也吾稽之而七政可齊矣噫銅渾轉象玉表求中久
 矣夫天道之難測也而聖人直以此心之理自然之
 數知之則失範圍之徳其真有以植夫天之維乎弼
 成五服則侯甸綏要荒之所由分區别華夷則鞮象
 寄譯之所由設而王制職方之訓其舉乎審方以官
[028-33b]
 人故百職不曠任土以作貢故九賦惟供而周官禹
 貢之制其舉乎守國莫先於封建也則裂天下之土
 以封天下之賢興利莫要于井田也則審百物之宜
 以成四方之利疆域明而樹畜育矣取諸月令以協
 時序之中本諸王道以臻逺邇之化經緯明而萬方
 朝矣噫𤣥圭錫命玉版獻王久矣夫地道之難奠也
 而聖人直以所性之理當然之道行之然則裁成之
 教其真有以肇天地之紀乎大抵天地設位則聖人
[028-34a]
 成能人極之功固本于二儀之奠而參贊之妙又豈
 出於謀猷政事之外哉易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
 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鬼神之情狀此聖人知天
 之智窮理之事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星野合論
 今夫天氣也而成文地形也而有理形不得不散而
 為氣氣不得不聚而成形星辰者地之精氣上發于
 天者也天有三垣旁列四隅天中極星崑崙之墟也
[028-34b]
 天門明堂太山之精也岍岐雷首太嶽砥柱東方之
 宿也而蒼龍奠位於左矣太行常山碣石朱圉北方
 之宿也而𤣥武奠位於後矣鳥䑕太華熊耳桐栢西
 方之宿也而白虎奠位於右矣荆山大别岷衡九江
 南方之宿也而朱雀奠位於前矣星官之書自黄帝
 始嗣是而欽若天象者代不乏人顧金繩玉策之書
 不可得而窺也所可傳者天有十二次而日月躔焉
 地有十二野而郊圻畫焉自今觀之雍主魁冀主樞
[028-35a]
 青兖主機而揚徐荆梁豫莫不有主焉此繫之北斗
 者也歳星主齊呉熒惑主楚越辰星主燕趙代而鎮
 而金亦莫不有主焉此繫之五星者也角亢夀星鄭
 也氐房心大火宋也尾箕析木燕也斗牛星紀呉越
 也女虚危𤣥枵齊也室璧娵訾衛也奎婁降婁魯也
 胃昴畢大梁趙也觜參實沈晉也井鬼鶉首秦也栁
 星張鶉火周也翼軫鶉尾楚也此繫之二十八宿者
 也星有七州有九兖青徐揚并屬二州此七星所以
[028-35b]
 主九州而七國亦在其中矣然方隅躔次東西南北
 毎毎相背者則賈公彦謂古者受封之月歳星所在
 之辰其國屬焉似也然有封國自有分星非因封國
 而始有虞夏秦漢郡國廢置有前後狹廣之不齊則
 歳之所在不可執泥以為常晉屬實沈者髙辛之子
 主祀參星宋屬大火者閼伯之墟主辰似也然齊屬
 𤣥枵逢公託食既非所主之國而呉越同次燕陳共
 分又非所祀之專則主祀之說亦未敢以為然矣善
[028-36a]
 乎唐一行有言星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乎方隅其
 占以山河為限而不係乎州國庶幾為可近焉故地
 有水火木金土之形天有水火木金土之星一形一
 象交而精氣自屬非如地在北而分星之在天者亦
 居北地在南而分星之在天者亦居南也同一中星
 也一則取義之不同葢星適昏中則以星言如星虚
 星昴是也星不當中則以次言如尾火是也次不當
 中而適界乎兩次之間則以象言如星鳥是也一則
[028-36b]
 所舉之不同者葢書言分至之所中月之本也故春
 夏舉鳥火秋冬舉虚昴是也月令言昏旦之所見月
 之中也故春夏舉弧亢秋冬舉牛璧是也夫天之髙
 也星辰之逺也觀緯而審機祥者恒推天以合人然
 天之理即人之理也因機祥而修徳政者當以人而
 合天何者民之麗乎土猶星之麗乎天也君之統乎
 民猶北極之統乎星也古之聖人有見乎此道之所
 在固嘗以經法天矣而猶察昏見之辰知緩急之序
[028-37a]
 觀鳥中則授民以種稷之時焉觀火中則授民以種
 黍之時焉觀虚中則授民以種麥之時焉觀昴中則
 授民以伐木之時焉而順五行以理隂陽又剛克柔
 克迭用以出治焉始之乎情性之正著之乎事為之
 施措之乎悠久之道動之乎氣機之間則天不愛道
 地不愛寳河出圖而洛出書矣此豈無自而然哉若
 宋有善言而退舍齊無穢徳而可穰非無一事之徵
 終為適然之數未敢以為應天之實也
[028-37b]
  星度職方合論
 周禮馮相保章氏司天察變皆有定職不可易也自
 是而後各國代有其官而占測之法往往見諸史冊
 至漢諸家濫觴愈極矣且自星度言之靈憲論曰中
 外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明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
 五百微星之數萬有一千二百五十庶物蠢動咸有
 繫命而星之變昭焉三垣之外有中星者聖人南面
 視四時之中以布政者也詳著於尚書鳥火虚昴之
[028-38a]
 四宿而月令之中星與大統之中星又不同焉觀孔
 穎達之疏陳詳道之書可見矣至于經星則二十八
 宿之分羅四方而奠其位緯星則太白辰星鎮歳熒
 惑之别盡周天以稽其行經則隨天而緯則順度熒
 惑者迭見是咎之方尤難豫定者也至若瑞星出于
 隋志景星周伯含譽格澤是也而中興志瑞十有二
 焉何其多乎或者謂𤣥保以下悉係妖星是則各窮
 所見矣而分野之疑秦漢郡國李唐州縣或係之北
[028-38b]
 斗或係之二十八宿或係之五星葢因地制有殊而
 為星應之迥别耳甚者緯象以迎占移地以合術而
 吉凶之僭其能一定乎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或出之
 司天考或詳之王朴之論或定之王蕃之占葢因度
 數不齊而為運行之差異耳甚者疑井寛而鬼狹歳
 疾而鎮遲而占測之宜其能的據乎世久術湮而象
 緯之學得其要者葢亦寡矣自今觀之盍因其故而
 推之乎是故中星也察四仲則據堯典之詳而孟季
[028-39a]
 則本月令之演經星也觀方位則審一定之則而羅
 布則驗所繫之星緯星也而順逆休囚旺相徵焉瑞
 星也而遲速經歴色象昭焉九道也據黄道以察其
 紘而七政不愆分野也據限度以明其地而二十八
 宿不亂要而論之各有一定之故繫象環于九道度
 數錯于周天吾知黄道大差九道皆定斯其簡明之
 法耳故先儒曰不難于視赤道而難于規黄道亶其
 然乎能循其故而星變之周旋于外者凌歴薄蝕飛
[028-39b]
 孛順逆雖若不齊隨所値之方察各分之地一推算
 焉而往來愆忒之應莫能逃矣又何必稽之𤣥逺然
 後謂之觀天文也哉周禮司徒職方氏掌地制域皆
 有成規不可易矣自是而後歴代互有攻伐而經理
 之宜毎毎垂諸編謨至元狩以來土地愈廣矣且自
 外國而言其應則曰西盡于闐龜兹東極夫餘挹婁
 北窮樓蘭南究瘴海疆域不下數萬餘里釐為郡邑
 設以闗津而地之勢極焉是故朝鮮破于漢髙至武
[028-40a]
 帝開之而立𤣥莵樂浪之名隋令漢王討之唐令蘇
 定方征之至李勣滅其國而暫疑焉雖處置曲盡具
 方而叛合不常終至疲中國而無尺寸之利南越之
 地漢分儋耳珠崖南海蒼梧合浦鬱林九眞日南
 等郡而交州刺史領之武徳有總管之稱至徳建都
 䕶之府至曲承美奪其地而賈亂焉雖防禦各有其
 道而繼代不一終至事逺征而無輸服之誠左將之
 擊可謂盡制置之法矣卒之夏參來降而増眞蕃臨
[028-40b]
 屯之部豈中華之力果能致之乎亦其敵之相疑成
 之耳朱鎬之使可謂得撫安之策矣卒之黎桓肆虐
 而來番隅歐越之侵豈朝廷之命不足制之乎亦其
 蠻之習詐致之乎又夷地逺而經絡之久得其實者
 葢亦鮮矣盍因其勢而究之乎是故量逺邇之宜守
 要害以阨其衝慎邊防以通其使審内外之辨富民
 力以固其本&KR0681中土以納其降或航海也嚴大宗之
 禁勿使之知險夷虚實之情而南邕鴨緑牙校不得以
[028-41a]
 私通或諭蠻也謹貞觀之符勿使之行欺詐異同之
 術而渤海交州夷使咸懐其至信要而言之各有不
 易之勢也若事外而忘内虚己以制人吾知衆不可
 使地不可耕斯其財力俱困耳故先儒者不難于勤
 逺而難于篤近信其然乎能究其勢而土地之控制
 于外者廣狹奢儉理亂貧富雖若不齊隨五方之制
 鑒絶域之圖一酌量焉而緩急輕重之理莫能越矣
 何必謀之遐徼然後謂之知地理也哉是故天文之
[028-41b]
 觀觀以故也而莫詳于淳風之渾儀一行之游儀而
 已矣其他隠樓覆矩鐡極銅匭各有一時之妙而占
 測之法皆出二子技藝之餘地理之察察以勢也而
 莫備於商之四方誥令周之王㑹圖而已矣其他拓
 邊啓釁事逺勤兵各精一時之業而綏懐之道罕出
 二代包羅之外由是觀之牽合事應之變徼倖分外
 之圖皆昔人無益之舉耳而豈所以垂謨後世也哉
  圖書編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