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3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清-高宗弘曆 (master)


[175-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七十一
   八旗都統
   一編旗設官
太祖髙皇帝辛丑年滿洲生齒日繁諸國歸服人衆設
   四旗以統之以純色為辨曰黃旗曰白旗曰紅
   旗曰藍旗每旗下以三百人為一牛彔每牛彔
   設額貞一牛录矢名先是出兵校獵每人各取/一矢十人設長以領之其長為牛彔
[175-1b]
   額貞至是廣三/百人為一牛彔○甲寅年削平諸國中外臣民
   歸附者衆増設四旗以初設四旗為正黃正白
   正紅正藍増設之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黃
   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合為八旗統率滿洲
   䝉古漢軍諸衆八旗編設滿洲牛彔三百有八
   䝉古牛彔七十有六漢軍牛彔十有六每五牛
   彔設一甲喇額貞五甲喇設一固山額貞每固
   山額貞左右設兩梅勒額貞○天命元年増編
[175-2a]
   滿洲牛彔二○七年増編滿洲牛彔一○八年
   増編䝉古牛彔一○天聰三年増編滿洲牛彔
   一○四年増編䝉古牛彔十漢軍牛彔二○五
   年増編䝉古牛彔一○六年増編䝉古牛彔三
   ○七年増編䝉古牛彔一○八年
諭嗣後我國家設官及城邑名皆當易以國語勿仍襲
 總兵副將叅將游擊備禦等舊名凡賞冊書名悉為
 釐定五備禦之總兵為一等公一等總兵官為一等
[175-2b]
 昻邦章京二等總兵官為二等昻邦章京三等總兵
 官為三等昻邦章京一等副將為一等梅勒章京二
 等副將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將為三等梅勒章
 京一等叅將為一等甲喇章京二等叅將為二等甲
 喇章京游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禦為牛录章京代
 子為分得撥什庫章京為小撥什庫旗長為壯達屯
 撥什庫仍舊名凡管理不論官職管固山者即為固
 山額貞管梅勒者即為梅勒章京管甲喇者即為甲
[175-3a]
 喇章京管牛彖者即為牛彔章京管巴牙喇纛額貞
 即為纛章京管巴牙喇甲喇額貞即為甲喇章京其
 瀋陽稱曰天眷盛京赫圖阿喇城曰天眷興京毋得
 仍襲漢語舊名皆照我國新定者稱之若不遵新定
 之名仍稱漢字舊名者是不奉國法恣行悖亂者也
 察出决不輕恕欽此○是年増編滿洲牛彔四䝉古
   牛彔四漢軍牛彔十有六○九年設䝉古八旗
   旗色與滿洲八旗同每旗設固山額貞一人梅
[175-3b]
   勒章京二人甲喇章京二人分統所編䝉古各
   牛彔○是年増編滿洲牛彔一䝉古牛彔二十
   五漢軍牛彔十○崇徳元年増編䝉古牛录一
   漢軍牛彔一○二年漢軍始立二旗每旗設固
   山額貞一人分統所編漢軍牛彔○是年増編
   䝉古牛录一漢軍牛彔六○三年増編漢軍牛
   彔二○四年以漢軍二旗分為四旗○是年増
   編䝉古牛彔一漢軍牛彔三○五年増編滿洲
[175-4a]
   牛彔一漢軍牛彔二○七年以漢軍四旗分為
   八旗旗色設官與滿洲䝉古八旗同○是年増
   編䝉古牛彔三漢軍牛彔百○八年増編滿洲
   牛彔一漢軍牛彔九○九年増編䝉古牛彔二
   ○順治元年増編滿洲牛彔一䝉古牛彔二漢
   軍牛彔四○二年増編滿洲牛彔二䝉古牛彔
   二漢軍牛彔十有二○三年増編䝉古牛彔一
   漢軍牛彔十有七○四年禮部遵
[175-4b]
㫖議定固山額貞昻邦章京纛章京梅勒章京甲喇章
   京牛彔章京噶布什賢噶喇昻邦噶布什賢章
   京皆管兵官銜不論世爵大小有無授此官者
   即照此銜稱之凡箭號等項亦書此銜於上其
   世爵昻邦章京改為精竒尼哈番梅勒章京改
   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改為阿達哈哈番
   牛彔章京改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半箇前程改
   為拖沙喇哈番其在部院官及各直省駐防章
[175-5a]
   京官銜仍照舊○是年増編漢軍牛彔四○五
   年増編漢軍牛彔三○七年増編䝉古牛彔二
   漢軍牛彔一○八年増編滿洲牛彔三漢軍牛
   彔二○十年増編䝉古牛彔一漢軍牛录一○
   十六年鑄八旗都統二十四印○十七年
諭嗣後固山額貞清字仍稱固山額貞漢字稱為都統
 梅勒章京清字仍稱梅勒章京漢字稱為副都統甲
 喇章京清字仍稱甲喇章京漢字稱為叅領牛录章
[175-5b]
 京清字仍稱牛录章京漢字稱為佐領昻邦章京清
 字仍稱昻邦章京漢字稱為總管烏貞超哈清字仍
 稱烏貞超哈漢字稱為漢軍欽此○又定噶布什賢
   噶喇昻邦漢字稱為前鋒統領纛章京漢字稱
   為䕶軍統領噶布什賢章京漢字稱為前鋒叅
   領巴牙喇章京漢字稱為䕶軍叅領噶布什賢
   壯達漢字稱為前鋒校巴牙喇壯達漢字稱為
   䕶軍校分得撥什庫漢字稱為驍騎校○康熙
[175-6a]
   元年増編滿洲佐領一䝉古佐領一○三年増
   編滿洲佐領一○四年増編滿洲佐領二䝉古
   佐領一○五年増編滿洲佐領三○六年増編
   滿洲佐領十有二䝉古佐領二○七年増編滿
   洲佐領八䝉古佐領三漢軍佐領一○八年増
   編滿洲佐領二十三䝉古佐領六漢軍佐領二
   ○九年増編滿洲佐領六䝉古佐領二○十年
   増編䝉古佐領一○十一年増編滿洲佐領二
[175-6b]
   十七䝉古佐領十○十二年増編滿洲佐領七
   漢軍佐領三○十三年増編滿洲佐領三十五
   䝉古佐領四○十四年増編滿洲佐領一䝉古
   佐領一漢軍佐領三○十五年増編滿洲佐領
   一○十六年増編滿洲佐領一○十八年増編
   漢軍佐領五○十九年増編滿洲佐領三漢軍
   佐領一○二十年増編滿洲佐領二漢軍佐領
   五○二十一年増編滿洲佐領六䝉古佐領二
[175-7a]
   ○二十二年増編滿洲佐領五漢軍佐領二十
   四○二十三年増編滿洲佐領一百三十有九
   䝉古佐領二十五漢軍佐領五○二十四年増
   編滿洲佐領三漢軍佐領五○二十五年増編
   滿洲佐領一䝉古佐領一○二十六年増編滿
   洲佐領一䝉古佐領一○三十二年増編䝉古
   佐領一○三十三年増編滿洲佐領五○三十
   四年増編滿洲佐領四十一䝉古佐領九又以
[175-7b]
   每甲喇叅領一人因不敷用増設委署叅領各
   一人於世爵佐領及前鋒親軍䕶軍驍騎諸校
   歩軍尉内選擬正陪引
 見補授○三十六年増編滿洲佐領二○三十七年
   増編䝉古佐領一○三十八年増編滿洲佐領
   一漢軍佐領一○四十年増編滿洲佐領二○
   四十一年増編滿洲佐領一○四十三年増編
   滿洲佐領一○四十五年増編漢軍佐領一○
[175-8a]
   五十三年八旗都統印信改鑄左右翼印每翼
   給一印○六十一年増編滿洲佐領三○雍正
   元年奉
㫖向例每甲喇祇設叅領一人因不敷用始委署一人
 協理今將委署叅領改為副叅領著為例○又奉
㫖八旗每旗給一印共八印○是年増編滿洲佐領一
   ○又覆準八旗都統印信所有清文固山額貞
   字樣額貞二字所關甚鉅非臣下印信可得濫
[175-8b]
   用應行改定以昭名分將固山額貞字樣改為
   固山昻邦漢名/仍舊伊都額貞改為伊都章京漢名/班領
   ○二年増編滿洲佐領一䝉古佐領二○四年
   奉
㫖八旗都統印信仍照舊例給二十四印○五年鑄給
   八旗叅領關防佐領圖記○八年増編滿洲佐
   領三○九年増編漢軍佐領五○十二年増編
   滿洲佐領一○十三年増編滿洲佐領一○乾
[175-9a]
   隆元年覆準精竒尼哈番至拖沙喇哈番均未
   定漢名請按封爵之制自成周以來公侯伯子
   男列爵惟五秦漢時爵二十級並非世爵其世
   襲者王以下惟有侯爵分縣侯鄉侯亭侯三等
   至於唐宋並依周制爵分五等
  本朝定制公侯伯之下未列子男之爵别立五等
   世爵以視古法尤為隆備但未定漢文名稱誠
   宜補入今擬精竒尼哈番一等者漢文稱為一
[175-9b]
   等子二等者為二等子三等者為三等子阿思
   哈尼哈番一等者漢文稱為一等男二等者為
   二等男三等者為三等男阿達哈哈番漢文稱
   為輕車都尉仍分一等二等三等拜他喇布勒
   哈番漢文稱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漢文稱為
   雲騎尉○十六年増恩騎尉為七品○二十一
   年裁漢軍佐領四○八旗佐領以乾隆二十二
   年見數計之滿洲佐領鑲黃旗八十五有半内/宗
[175-10a]
   室一覺羅四新滿洲/四䝉古九俄儸斯半正黃旗九十二有半内宗/室三
   覺羅四新滿洲四䝉/古八有半朝鮮二正白旗八十六内宗室二/覺羅四新
   滿洲四/䝉古二正紅旗七十四内覺羅三蒙/古一朝鮮四鑲白旗八
   十四内宗室一覺/羅四䝉古四鑲紅旗八十六内覺羅四/䝉古一
   藍旗八十四内宗室八覺/羅四䝉古八鑲藍旗八十六有半
   内覺羅四䝉/古二有半䝉古佐領鑲黃旗二十八正黃旗
   二十四正白旗二十九正紅旗二十二鑲白旗
   三十一鑲紅旗三十二正藍旗三十鑲藍旗二
[175-10b]
   十五漢軍佐領鑲黃正黃正白旗各四十鑲白
   正藍旗各三十正紅旗二十八鑲紅鑲藍旗各
   二十九
   一八旗方位順治元年議準
  國家定鼎燕京分置八旗拱衛
 皇居鑲黃旗居安定門内正黃旗居德勝門内並在
   北方正白旗居東直門内鑲白旗居朝陽門内
   並在東方正紅旗居西直門内鑲紅旗居阜城
[175-11a]
   門内並在西方正藍旗居崇文門内鑲藍旗居
   宣武門内並在南方以寓制勝之意○雍正六
   年奏準鑲黃滿洲䝉古漢軍三旗自鼓樓嚮東
   至新橋自新橋大街北口城根嚮南至府學衚
   衕東口與正白旗接界滿洲官兵自鼓樓嚮東
   循大街至經廠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
   經厰循交道口轉南至棉花衚衕東口為第二
   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南鑼鼓巷北口至南口
[175-11b]
   南鑼鼓巷兩邊之鼓樓院方甎厰真武廟魚兒
   衚衕福祥寺㡌兒衚衕炒豆衚衕棉花衚衕兵
   馬司前圓恩寺後圓恩寺局兒衚衕為第三叅
   領下各佐領居址自交道口大街嚮東循新橋
   轉南至香兒衚衕東口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
   居址自香兒衚衕東口嚮南至府學衚衕馬將
   軍衚衕大興縣騷達子衚衕土兒衚衕香兒衚
   衕錢局周圍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䝉古
[175-12a]
   官兵自交道口大街嚮北至安定門為第一叅
   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北鑼鼓巷南口至北口北
   鑼鼓巷兩邊所有之倒抄衚衕經厰粉子亭謝
   家衚衕伽藍殿法通寺淨土寺豆腐池兒衚衕
   髙古庵郎家衚衕碾兒衚衕為第二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漢軍官兵自新橋大街嚮北至方家
   衚衕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方家衚衕
   嚮北至城根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國子
[175-12b]
   監前後頭條二條三條衚衕方家衚衕國子監
   大溝巷蕭家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址
   栢林寺前鼓哨衚衕草厰王大人衚衕栢林寺
   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北小街南口至
   城根胡椒圏周圍手帕衚衕羊館衚衕針線衚
   衕寛街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正白滿
   洲䝉古漢軍三旗與鑲黃旗接界之處自府學
   衚衕東口嚮南至大市街報房衚衕東口與鑲
[175-13a]
   白旗接界之處自
  皇城根至東大城根滿洲官兵自鑲黃旗接界處
   之棉花衚衕東口循大街嚮南至大佛寺西北
   角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大佛寺西北
   角嚮南至報房衚衕西口為第二叅領下各佐
   領居址
  皇城東邊寛街草厰衚衕取鐙衚衕晾榖厰弓弦
   衚衕䨇塔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西
[175-13b]
   大街内鐵獅子衚衕賈家衚衕汪芝麻衚衕魏
   家衚衕十景花園馬大人衚衕大佛寺衚衕羊
   尾衚衕山老兒衚衕喇叭營為第四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自馬市口嚮東至大市街隆福寺周
   圍之細小衚衕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䝉
   古官兵自府學衚衕東口循大街至五條衚衕
   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五條衚衕至大
   市街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漢軍官兵自
[175-14a]
   新橋大街至東直門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
   址北新倉海運倉興平倉南新倉舊太倉富新
   倉相近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東直門
   南小街北口宋姑娘衚衕口袋衚衕慧照寺王
   家衚衕船板衚衕板橋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北新橋大街六七八九十條衚衕為
   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北小街頭二三四五
   條衚衕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鑲白滿
[175-14b]
   洲䝉古漢軍三旗與正白旗接界之處自報房
   衚衕嚮南至就日坊與正藍旗接界之處自
  皇城根嚮東至大城根滿洲官兵自正白旗接界
   處之東長衚衕東口循大街嚮南至院府衚衕
   東口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院府衚衕
   東口至長安坊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東
   安門大街兩邊翠花衚衕東長衚衕奶子府衚
   衕燒酒衚衕錫鑞衚衕莱厰衚衕院府衚衕梯
[175-15a]
   子衚衕口袋衚衕理藩院後衚衕為第三叅領
   下各佐領居址自東長安坊嚮東至就日坊為
   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鐙市口大街西口
   至東大市街嚮南兩大街之間椿樹衚衕西堂
   子衚衕金魚衚衕煤炸衚衕帥府衚衕頭條二
   條衚衕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䝉古官兵
   自大市街嚮南循大街至堂子衚衕為第一叅
   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堂子衚衕嚮南至就日坊
[175-15b]
   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漢軍官兵自大市
   街至小街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小街
   至朝陽門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祿米倉
   周圍之啞巴衚衕方家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小街史家衚衕乾麫衚衕小啞巴衚
   衕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羊尾衚衕堂子
   衚衕史大人衚衕羊乙賓衚衕總把衚衕為第
   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正藍滿洲䝉古漢軍
[175-16a]
   三旗與鑲白旗接界之處自就日坊至崇文門
   由金水橋嚮東至大城根滿洲官兵自鑲白旗
   接界處由長安坊嚮西至
  長安左門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新街口
   南至北口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宗人
   府嚮南户部周圍至中御河橋為第三叅領下
   各佐領居址自中御河橋至洪厰衚衕北口為
   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洪厰衚衕口嚮北
[175-16b]
   至長安坊街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䝉古
   官兵自就日坊至崇文門為第一叅領下各佐
   領居址自敷文坊東口至洪厰衚衕為第二叅
   領下各佐領居址漢軍官兵自就日坊觀音寺
   衚衕嚮東至舉場西門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
   居址自羊肉衚衕西口嚮東至水磨衚衕為第
   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表背衚衕西口至東
   口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蘇州衚衕西
[175-17a]
   口嚮東至馬皮厰北口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
   居址自船板衚衕西口嚮東至馬皮厰南口為
   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正黃滿洲䝉古漢
   軍三旗自鼓樓嚮西至新街口大街北口城根
   嚮南至馬狀元衚衕西口與正紅旗接界滿洲
   官兵自鼓樓大街嚮西北藥王廟街南口至大
   城根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北藥王廟
   街南口嚮西循大街至八調彎南口為第二叅
[175-17b]
   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八調彎南口循大街至徳
   勝門轉南至徳勝橋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
   址自鼓樓斜街循銀錠橋嚮西李廣橋至徳勝
   橋大街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松樹街
   北口至南藥王廟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
   䝉古官兵自松樹街南口嚮西至徳勝橋轉北
   至宏善寺衚衕西口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
   址自宏善寺衚衕西口至徳勝橋為第二叅領
[175-18a]
   下各佐領居址漢軍官兵自䕶國寺街至棉花
   衚衕南口羅圏衚衕西口為第一叅領下各佐
   領居址自羅圏衚衕西口連棉花衚衕廊房衚
   衕草厰衚衕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漿
   家房東口至西口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址
   自新街口嚮北至四條衚衕東口為第四叅領
   下各佐領居址自四條衚衕東口至城根及銅
   井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正紅滿洲䝉
[175-18b]
   古漢軍三旗與正黃旗接界之處自馬狀元衚
   衕東口與鑲紅旗接界之處自
  皇城根嚮西至大城根滿洲官兵自西直門大街
   曹公觀之東至新街口轉南石老娘衚衕東口
   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石老娘衚衕東
   口嚮南至大市街轉南馬市東口為第二叅領
   下各佐領居址
  皇城西邊馬状元衚衕太平倉衚衕毛家彎衚衕
[175-19a]
   紅籮厰衚衕拐棒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
   居址自大市街西邊驢肉衚衕帥府衚衕報子
   衚衕臭皮衚衕石老娘衚衕為第四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大市街西邊衛衣衚衕太平侯衚衕
   五王侯衚衕車兒衚衕石碑衚衕寳禪寺㡌兒
   衚衕官衣庫衚衕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
   䝉古官兵自西直門大街南邊草厰衚衕桞巷
   衚衕觀音寺衚衕陳線衚衕大覺寺衚衕為第
[175-19b]
   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大覺寺衚衕嚮南堅
   厰翊教寺祖家街柵闌衚衕東觀音寺衚衕椿
   樹衚衕苦水井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漢
   軍官兵自阜城門循大街至宫門口為第一叅
   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宫門口嚮東至馬石橋為
   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馬石橋北邊蘇羅卜
   衚衕回子營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回
   子營嚮北至茶葉衚衕翠花街為第四叅領下
[175-20a]
   各佐領居址自宫門口嚮北至葡萄園東口為
   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鑲紅滿洲䝉古漢
   軍三旗與正紅旗接界之處自羊肉衚衕嚮南
   至瞻雲坊與鑲藍旗接界之處自
  皇城根嚮西至大城根滿洲官兵自正紅旗接界
   處之大市街嚮南至瞻雲坊轉東西長安坊為
   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西安門大街南邊之
   板場衚衕廊房衚衕醬房衚衕小醬房衚衕東
[175-20b]
   斜街細米衚衕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
   細米衚衕嚮南饊子衚衕狗尾衚衕背隂衚衕
   太僕寺街李閣老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
   居址自李閣老衚衕嚮南東夾道東嶽廟大悲
   寺小東嶽廟演象所官磨坊為第四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饊子衚衕嚮南堂子衚衕石虎衚衕
   蜈蚣衛衚衕油房衚衕茶葉衚衕西夾道正溝
   衚衕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䝉古官兵以
[175-21a]
   大市街西邊粉子衚衕後泥窪十八半截豐盛
   衚衕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豐盛衚衕
   嚮北之兵馬司衚衕燕兒衚衕甎塔衚衕羊肉
   衚衕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址漢軍官兵以
   大市街西邊白廟衚衕半壁街為第一叅領下
   各佐領居址自白廟衚衕嚮北車子衚衕魚錢
   衚衕沈箆子衚衕千張衚衕為第二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自千張衚衕嚮南打磨厰半圏髙井
[175-21b]
   口袋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口袋
   衚衕嚮南施飯寺皮褲子衚衕東夾道衚衕為
   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東夾道衚衕嚮南
   白廟衚衕刑部街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
   ○鑲藍滿洲䝉古漢軍三旗與鑲紅旗接界之
   處自瞻雲坊至宣武門金水橋嚮西至大城根
   滿洲官兵自鑲紅旗接界處由長安坊嚮東至
  長安右門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振武坊
[175-22a]
   嚮北至
  長安右門大街中府左府四眼井周圍為第二叅
   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河漕沿嚮東至石碑衚衕
   文昌閣拴馬樁馬神廟衚衕為第三叅領下各
   佐領居址自獅子口嚮東由皮市南口轉北至
   埽箒衚衕西口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
   瞻雲坊嚮南至絨線衚衕轉東至河漕沿六部
   口抽屜衚衕関帝廟衚衕牛肉彎為第五叅領
[175-22b]
   下各佐領居址䝉古官兵自宣武門至絨線衚
   衕西口油房衚衕南拴馬樁翠花衚衕棗樹街
   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中街半壁街前細
   瓦厰新簾子衚衕舊簾子衚衕為第二叅領下
   各佐領居址漢軍官兵自瞻雲坊西邊包子街
   東口至西口為第一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手
   帕衚衕東口至西口為第二叅領下各佐領居
   址自鐵匠衚衕東口至西口為第三叅領下各
[175-23a]
   佐領居址自石駙馬大街東口嚮西至椶毛衚
   衕為第四叅領下各佐領居址自頭髮衚衕東
   口嚮西至臭水河為第五叅領下各佐領居址
   一直班順治元年定
  京師内城九門每門設城門領各二人城門吏各
   二人指揮千戸四年改為門/千總下仿此各二人驍騎二百
   六十名礮手十有八名外城七門每門設城門
   領各一人城門吏各一人指揮千户各二人驍
[175-23b]
   騎礮手共七十名○雍正二年議奏八旗官兵
   看守倉庫與外藩進貢人之馬匹或有不肖匪
   類強索直班兵丁錢財代為直班諺所稱坐地
   虎者著直班官員呈報該旗都統送部從重治
   罪奉
㫖所議是既將坐地虎之處具奏都統等若不嚴察除
 此惡習斷然不可直班都統即非本班若遇閒暇亦
 當各察該管人等朕亦不時遣人往察若經察出將
[175-24a]
 直班大臣及該旗都統一幷議處其加意整飭之○
   六年覆準看守九門之滿兵均在城内今於崇
   文門等八門之外建造營房每旗委滿洲䝉古
   漢軍官四人驍騎校四人驍騎滿洲百二十名
   䝉古漢軍各四十名馬二匹令其挈家居住正
   藍旗於崇文門鑲藍旗於宣武門鑲白旗於朝
   陽門鑲紅旗於阜城門正白旗於東直門正紅
   旗於西直門鑲黃旗於安定門正黃旗於徳勝
[175-24b]
   門外各旗均分為四班輪流看守每班官校各
   一人驍騎五十名其每旗所委官四人内由該
   旗引
 見簡一人為營總○八年奉
㫖嗣後凡有差委驍騎營官兵看守之處皆著奏聞再
 令看守有不可緩者即令看守補行具奏○又議準
  紫禁城内
  寕夀宫牆東北隅令鑲黃旗滿洲西北隅鑲黃旗
[175-25a]
   䝉古漢軍正東正白旗漢軍正西
  蹈和門正黃旗滿洲
  文華殿門正白旗滿洲各委官一人領催一名兵
   九名
  東華門内庫鑲黃旗滿洲戸部銀庫鑲黃旗䝉古
   漢軍各委官二人領催二名兵十有八名顔料
   庫正黃旗滿洲䝉古漢軍官四人驍騎校四人
   領催四名兵三十八名叚疋庫正白旗滿洲䝉
[175-25b]
   古漢軍官二人驍騎校二人兵五十名工部製
   造庫正紅旗滿洲䝉古漢軍兵五名節慎庫鑲
   紅旗滿洲光禄寺銀庫正藍旗漢軍刑部贓罰
   庫鑲藍旗滿洲䝉古漢軍各委官一人領催一
   名兵九名宗人府庫理藩院庫左翼四旗每庫
   輪委官一人領催一名兵九名海運倉鑲黃旗
   北新倉正黃旗儲濟倉鑲白旗裕豊倉鑲紅旗
   各委滿洲䝉古漢軍官二人領催二名兵三十
[175-26a]
   八名舊太倉正白旗興平倉正紅旗南新倉鑲
   白旗富新倉鑲紅旗各委滿洲䝉古漢軍官二
   人領催二名兵十有八名萬安倉正紅旗滿洲
   䝉古漢軍官四人領催四名兵三十一名禄米
   倉正藍旗滿洲䝉古漢軍官二人領催二名兵
   三十三名太平倉鑲藍旗滿洲䝉古漢軍官四
   人領催四名兵四十一名戸部内倉正白旗滿
   洲領催二名兵六名鴻臚寺
[175-26b]
  龍亭正紅旗滿洲䝉古漢軍兵八名
  圓明園直月今為/直年衙門左右翼各輪委領催一名
   兵二名禮部庫西什庫宗人府空室八旗輪流
   每處各委官一人領催一名兵九名工部濯靈
   厰八旗漢軍輪委官四人兵二十名以上各晝
   夜看守喀爾喀館圍牆於䝉古到日委正藍旗
   滿洲䝉古漢軍官二人兵十名館門正藍旗官
   一人領催一名兵九名俄羅斯館於俄羅斯到
[175-27a]
   日八旗滿洲䝉古漢軍共設班房十有六處每
   四處委叅領一人每處委官一人兵十有五名
   館門輪委叅領一人兵二十名外館於馬匹到
   日八旗滿洲䝉古輪委官二人驍騎校二人兵
   二十名後黃寺於䝉古使臣及喇嘛來使到日
   八旗滿洲䝉古輪委官一人兵十名晝夜看守
   均於回日徹退各直班官兵該管官不時稽察
   如有曠誤者叅奏交兵部議處○十二年覆準
[175-27b]
  正陽門兩旁城門即於看守八門官兵内八旗共
   委官四人驍騎校四人每旗各委驍騎十名按
   翼看守十日一次更代每日按翼各委兵十名
   晝夜廵宿率以為常如有曠誤不到者該管官
   覈叅○乾隆五年奏準嗣後
 駕幸口外滿洲䝉古漢軍三旗於城上設堆撥十有
   五處委官十人看守叅領二人廵察約束如遇
   㳟謁
[175-28a]
陵寢及
  行幸駐驆並逢年節封印後於城上設堆撥六處
   各委官校與歩軍營堆撥相間看守仍於滿洲
   䝉古漢軍三旗㑹委叅領一人令其約束○二
   十二年奏準
  紫禁城内
  文華殿
  蹈和門銀庫三處守衛均易以䕶軍
[175-28b]
   一防禦火災康熙二十六年
諭昨夜正陽門外失火漢官皆不事撲滅但袖手旁觀
 八旗都統副都統向不與直宿可於要地分班輪直
 若偶遇火即為撲滅倘有傳集之事亦易齊聚欽此
   ○雍正八年
諭嗣後或偶遇東南失火著正藍鑲白二旗往救西南
 鑲藍鑲紅二旗東北鑲黃正白二旗西北正黃正紅
 二旗若皇城之内每翼著二旗往救如此不致煩擾
[175-29a]
 於事有益將此傳諭歩軍統領等見某處失火即報
 知稍近該旗不可有誤欽此○又奏準直火班之大
   臣不令稽察他處以專責成有出差兼别職者
   不準以官員代替即令其餘大臣輪直○十年
   奏準火班八處每處叅領一人官員五人率領
   催五名驍騎四十五名激筩八處每處叅領一
   人官員三人率領催三名驍騎二十七名○十
   一年覆準遇有救火之事停止八旗激筩將見
[175-29b]
   有激筩交歩軍統領衙門備用其原設激筩堆
   撥處官兵仍著在火班輪直倘各該旗汛地遇
   有失火直班都統即於直班官兵内率領一半
   前赴失火之處禁約閒雜人等不許在就近街
   道中站立行走俾街道不致擁擠汲水可以速
   到其餘一半官兵仍留該班處備用激筩即令
   移貯歩軍營其兵丁應需櫜鞬三十副仍存該
   班處遇救火即令佩帶隨都統前往管束○乾
[175-30a]
   隆六年議準八旗火班八處每處滿洲䝉古漢
   軍三旗輪流都統或副都統一人叅領二人官
   八人領催八名驍騎七十二名設櫜鞬三十副
   每班備官馬十匹備用○十年奏準直火班之
   三旗都統内如有别項執事差遣患病持服不
   能到班情由其餘都統副都統如尚有三人即
   照常直班若止剰一二人各該旗於正叅領或
   男以上官内簡賢能者一人直宿仍以職名送
[175-30b]
   兵部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卷一百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