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3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清-高宗弘曆 (master)


[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卷三十三
   户部
    户口下
   一直省户口總數順治十八年直省人丁二千
   一百六萬八千六百口○康熙六十年直省人
   丁二千五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有九口○雍
   正十二年直省人丁二千七百三十五萬五千
[036-1b]
   四百六十二口○乾隆十八年直省人丁三千
   八百八十四萬五千三百五十四户萬有三百
   五萬口
   直隸人丁三百有七萬一千九百七十五户九
   百三十七萬四千二百十有七口
  盛京人丁五萬九千二百十有二户二十二萬一
   千七百四十二口○山東人丁四百五十三萬
   九千九百五十七户一千二百七十六萬九千
[036-2a]
   八百七十二口○山西人丁百七十七萬九千
   二百四十七户五百十有六萬二千三百五十
   一口○河南人丁三百二萬九千五百二十八
   户七百十有一萬四千三百四十六口○江南
   江蘇人丁五百四十七萬八千二百八十七户
   一千二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八十七口○安
   徽人丁四百十有三萬六千一百二十五户一
   千二百四十三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江西
[036-2b]
   人丁二百十有八萬五千一百九十五户五百
   有五萬五千二百五十一口○福建人丁一百
   十有二萬七千七百四十六户四百七十一萬
   三百三十九口○浙江人丁三百四萬三千七
   百八十六户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八百有八口
   ○湖廣湖北人丁百七十五萬六千四百二十
   六户四百五十六萬八千八百六十口○湖南
   人丁百六十六萬四千七百二十一户四百三
[036-3a]
   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二口○陕西西安人丁
   百有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三百八十五萬
   一千有四十三口○甘肅人丁百萬二千五百
   十有八户二百十有三萬三千二百二十二口
   ○四川人丁七十五萬七百八十五户百三十
   六萬八千四百九十六口○廣東人丁百二十
   四萬一千九百四十户三百九十六萬九千二
   百四十八口○廣西人丁九十四萬三千二十
[036-3b]
   户一百九十七萬五千六百十有九口○雲南
   人丁三十七萬一千二百八十四户百萬三千
   有五十八口○貴州人丁六十二萬九千八百
   二十五户百四十一萬八千八百四十八口○
   一編審順治五年題準三年一次編審天下户
   口責成州縣印官照舊例攢造黄冊以百有十
   户為里推丁多者十人為長餘百户為十甲城
   中曰坊近城曰廂在鄉曰里各設以長每遇造
[036-4a]
   冊時令人户自將夲户人丁依式開寫付該管
   甲長該管甲長將夲户并十户造冊送坊廂里
   各長坊廂里各長將甲長所造文冊攢造送夲
   州縣該州縣官將冊比照先次原冊攢造類冊
   用印解送夲府該府依定式别造總冊一夲書
   名畫字用印申解夲布政使司造冊時民年六
   十以上者開除十六以上者増注○十一年覆
   準每三年編審之期逐里逐甲察審均平詳載
[036-4b]
   原額新増開除實在每名徴銀若干造冊報部
   如有隠匿揑報依律治罪○十三年覆準五年
   編審一次○十五年議準各省編審人丁五年
   一次造冊具題於編審次年八月内到部如不
   照限題報者經管官照違限例議處府州縣編
   審年分借名造冊科派者從重治罪督撫不叅
   究一并議處○康熙十一年覆準直省編審槩
   令繕疏具題○二十六年覆準編審闕額人丁
[036-5a]
   令該撫陸續招徕於下次編審補足○五十二
   年
恩詔嗣後編審増益人丁止將滋生實數奏聞其徴收
   辦糧但據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
   不加賦○五十五年覆準新増人丁欽奉
皇恩永不加賦令以新増人丁補足舊闕額數除向繫
   照地派丁外其按人派丁者如一户之内開除
   一丁新増一丁即以所増抵補所除倘開除二
[036-5b]
   三丁夲户抵補不足即以親族之丁多者抵補
   又不足即以同甲同圖之糧多者頂補其餘人
   丁歸入滋生冊内造報○五十六年題準續増
   人丁既不加賦將増丁之州縣官貟議敘停止
    又題準如有州縣將滋生人丁私行科派者
   該督撫即行題叅○乾隆元年議準滋生户口
   每逢五年務須據實造報實力奉行不得視為
   具文脱户漏口○五年議定直省督撫於每嵗
[036-6a]
   十一月將各府州縣户口増減繕寫黄冊具奏
   仍將奏明數目報部察覈彚奏○又題準造報
   民數每嵗舉行為時既近而自通都大邑以及
   窮鄉僻壤户口殷繁若每年皆照編審造報誠
   恐紛煩滋擾直省各州縣設立保甲門牌土著
   流寓一切臚列原有冊籍可稽若除去流寓將
   土著造報即可得其數目令該督撫於每年仲
   冬將户口實數與榖數一并造報以免紛擾至
[036-6b]
   番疆苖界向不入編審不必造報
   一清釐丁役順治四年題準編審人丁凡年老
   殘疾並逃亡絶户悉行豁免○十三年議準江
   南通計州縣田地總額與里甲之數均分辦糧
   當差豪户不得多占隠役苦累小民其推收編
   審悉照均田均役聼民自相配搭○又覆準屯
   丁納糧準免民田重科○康熙五年覆準廣西
   西隆州西林縣改歸内地停其編丁○三十五
[036-7a]
   年覆準雲南兵丁除夲身外其兄弟親族等餘
   丁悉令清出編入丁數輸税○四十年覆準四
   川東川府僻處極邊難與腹裏州縣一例編丁
   應停其編審雍正四年改/隸雲南省○五十三年覆準甘
   肅實在無業窮民編入丁冊免其納丁○五十
   五年議準買賣地畝其丁銀有随地起者即随
   地徴丁倘有地賣丁留與受同罪○雍正六年
   覆準河東鹽池渠堰嵗修大修既有動支之費
[036-7b]
   其鹽丁民夫永裁將丁夫編入民籍與民一例
   差役○七年議準廣西寕明東蘭二州以土改
   流免其編審○九年覆準停止廣西歸順州編
   審○十一年覆準滇省緬寕地方改土歸流停
   其編入丁冊
   一口賦直隸布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三分至
   二兩六錢有差民丁屯丁税共四十二萬四千
   四百四十四兩一錢九分八釐遇閏加徴一萬
[036-8a]
   六千二百八十兩九錢四分二釐五毫○奉天
   府尹所屬人丁每口一錢五分至二錢有差遇
   閏不加徴○山東布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五
   分三釐九毫至七錢八分零有差共民屯丁税
   三十四萬七千四百四十九兩八錢八分有竒
   遇閏加入地畝内徴解竈丁税六千六百二兩
   六錢三分三釐有竒○山西布政使司所屬人
   丁每口一錢至四兩五分三釐零有差更名國/
[036-8b]
   初以明代各藩所占之田歸民墾/種曰更名田因有更名丁後同屯丁口一錢
   至三錢零有差共銀五十六萬三千七百十有
   三兩九錢九分地差銀七萬八千二百九十三
   兩二錢各有竒遇閏不加徴○河南布政使司
   所屬人丁每口一分至二錢零有差收并衛所
   口二分至一兩五錢有差共民丁税十有一萬
   三千百六十兩五錢七分六釐衛所丁税六千
   九百四十八兩七錢六分更名寄莊寄糧丁税
[036-9a]
   百五十四兩四錢四分八釐各有竒遇閏不加
   徴○江南江蘇布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一分
   四釐至二錢零有差别有科錢五文者共民丁
   税二十三萬九千五百四十六兩九錢六分三
   釐有竒遇閏加徴千八百二十七兩二錢六分
   一釐有竒軍丁税萬一千二百二十四兩五錢
   九分七釐有竒遇閏不加徴安徽布政使司所
   屬人丁每口五分至五錢一分九釐零有差鹽
[036-9b]
   鈔口銀七釐四毫共民丁税二十萬七千八百
   七十六兩八錢七分有竒遇閏不加徴衛所丁
   税萬二千五百七十二兩三分有竒遇閏不加
   徴屯丁税二十六兩六錢九分二釐二毫遇閏
   加徴二錢二分六釐寄莊丁税八兩九錢六分
   一釐遇閏不加徴匠班丁税三千八百七十兩
   三錢有竒遇閏加徴三錢三分七釐五毫○江
   西布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三分二釐零至一
[036-10a]
   兩三錢四分六釐零有差鹽鈔小口口二釐六
   毫至九釐五毫零有差共民丁税十有八萬三
   千六百七十五兩有竒遇閏加徴千八百五十
   五兩有竒屯丁税千三百二十六兩遇閏加徴
   二十三兩各有竒○福建布政使司所屬人丁
   每口八分三釐九毫零至二錢九分一釐有差
   鹽鈔小口口一分四釐七毫至一分八釐一毫
   有差共民丁税十有七萬五千有七十五兩四
[036-10b]
   分四釐七毫屯丁税五千四百二十四兩七錢
   六分五釐五毫各有竒遇閏不加徴○浙江布
   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二釐至五錢七分二釐
   零有差别科米二合二勺至三升三合有差共
   民丁税二十三萬六千九百九十一兩七分有
   竒遇閏不加徴屯丁税五百二十七兩六錢二
   分三釐遇閏不加徴○湖廣湖北布政使司所
   屬人丁每口一錢五分四釐零至六錢四分三
[036-11a]
   釐八毫零有差共民屯丁税十萬九千九百九
   十九兩五錢四分有竒遇閏不加徴湖南布政
   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三分零至八錢三分五釐
   零有差共民屯丁税七萬七千三十六兩四釐
   有竒遇閏不加徴○陕西西安布政使司所屬
   人丁每口二錢共民屯丁税二十四萬三百十
   有三兩一錢五分有竒遇閏加徴八千七百二
   十七兩八錢三分有竒甘肅布政使司所屬人
[036-11b]
   丁每口二錢共民屯丁税六萬一千九百四兩
   三錢三分有竒分河東河西河東遇閏加徴二
   千四百三十三兩七錢四分有竒河西遇閏不
   加徴○四川布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一錢二
   分至五錢一分零有差共丁税五萬六千九百
   九十一兩八錢二分一釐四毫有竒○廣東布
   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一釐九毫零至一兩三
   錢二分六釐零有差共民丁屯丁黎丁税十有
[036-12a]
   二萬三兩七錢九分有竒遇閏加徴五千五百
   十有八兩四錢七分九釐有竒○廣西布政使
   司所屬人丁每口一錢五分至四錢五分二釐
   零有差共民屯丁税四萬六千三百三兩一錢
   有竒遇閏加徴三百二十四兩二錢○雲南布
   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三分至五錢五分有差
   共民站丁土歩軍丁魚户丁税二萬九千三百
   三十九兩一錢二分六釐新増威逺三圏蠻令
[036-12b]
   等村丁銀三十二兩新増貴州威寕州撥歸宣
   威州丁銀三十四兩八錢遇閏不加徴○貴州
   布政使司所屬人丁每口一錢五分零至四兩
   零有差共民丁夷丁税一萬三千七百八十一
   兩一錢二分有竒遇閏加徴六百六十三兩四
   錢三分有竒
   一丁銀攤徴康熙十一年覆準浙江所屬食鹽
   鈔銀均攤入地丁内徴收○三十六年覆準浙
[036-13a]
   江匠班銀七千四百九十兩有竒均攤於通省
   地丁下帯辦○三十九年覆準湖北匠班銀照
   浙江之例歸入地丁徴收○四十一年覆準山
   東匠班銀歸入地丁徴收○五十五年議準廣
   東所屬丁銀就各州縣地畝分攤每地賦銀一
   兩均攤丁銀一錢六釐四毫不等○雍正元年
   覆準直𨽻所屬丁銀均攤地糧之内徴收每地
   賦銀一兩合攤丁銀二錢七釐有竒○二年覆
[036-13b]
   準福建所屬丁銀就各州縣地畝分攤每地賦
   銀一兩合攤丁銀五分二釐七毫至三錢一分
   二釐有零不等屯地每兩徴丁銀八釐三毫至
   一錢四分四釐八毫零不等○三年覆準山東
   所屬州縣衛所各項丁銀皆攤入地畝内徴收
   每地賦銀一兩合攤丁銀一錢一分五釐○四
   年覆準河南所屬丁銀攤入地畝徴收每地賦
   銀一兩合攤丁銀一分一釐七毫六絲至二錢
[036-14a]
   七釐二絲零不等○又覆準浙江各屬丁銀以
   通省之田畝均攤每田賦銀一兩均攤丁銀一
   錢四釐五毫不等○又題準陕西西安所屬民
   屯更名地等丁攤入地糧徴收每地賦銀一兩
   合攤丁銀一錢五分三釐遇閏每銀一兩合攤
   丁銀一錢五分七釐有竒○又題準甘肅所屬
   有民屯更名監牧等丁河東地糧輕而丁多河
   西地糧重而丁少不能通省一例攤派河東每
[036-14b]
   銀一兩攤丁銀一錢五分九釐三毫有竒遇閏
   每銀一兩加徴銀一錢七分四釐八毫河西每
   銀一兩攤丁銀一分六毫有竒遇閏不加徴○
   又題準四川所屬丁銀向繫以糧載丁徴收經
   年已久惟威州等十一州縣繫丁地分催自五
   年為始亦令以糧載丁每糧五升二合至一石
   九斗六合零不等算人丁一丁徴收○五年題
   準江南江蘇所屬丁銀在於各屬田地項下攤
[036-15a]
   徴省衛外衛丁銀在於各屬屯衛田地項下攤
   徴安徽所屬丁銀在於各屬田地内攤徴各衛
   所屯丁在於各屬屯衛田地内攤徴均每畝攤
   徴丁銀一釐一毫至六分二釐九毫零不等又
   婺源縣寄莊人丁又匠班銀均在田地内按畝
   攤徴○又覆準江西所屬丁銀攤入田畝屯糧
   内完納每地賦銀一兩合攤徴丁銀一錢五釐
   六毫屯地每兩徴丁銀二分九釐一毫有竒○
[036-15b]
   六年題準長蘆利民等八場竈丁銀攤入各場
   竈地徴收每畝徴銀六釐至一分不等○又覆
   準奉天府所屬丁銀以入籍民人増除不定仍
   照舊例丁地分徴不攤入地畝○又題準湖南
   民丁及更名田丁屯丁各歸各縣攤入田糧銀
   内徴收每地賦糧一石合攤丁銀一毫四絲至
   八錢六分一釐零不等○又題準廣西所屬丁
   銀就各州縣地畝分攤每地賦銀一兩均攤丁
[036-16a]
   銀一錢三分六釐零不等○七年題準湖北各
   屬丁銀均匀攤入民賦及更名田地條餉每地
   賦銀一兩合攤丁銀一錢二分九釐六毫有竒
   惟江夏等十九州縣向有重丁銀除抵減豁免
   外攤入地賦銀數多寡不等江夏縣民賦田及
   更名田每兩派徴丁銀一錢一分九釐七毫嘉
   魚縣民賦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二分九釐六毫
   更名田每兩派丁銀六分六釐漢陽縣民賦田
[036-16b]
   每兩攤銀八分五釐六毫更名田每兩派銀五
   毫漢川縣民賦田每兩攤丁銀四分七釐更名
   田每兩派丁銀二分一釐三毫孝感縣民賦田
   每兩攤丁銀一錢二分九釐八毫更名田每兩
   派丁銀一錢一釐二毫蘄水縣民賦田及更名
   田每兩攤丁銀八分二釐六毫黄安縣民賦田
   及更名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一分八釐二毫黄
   梅縣民賦田及更名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二分
[036-17a]
   八釐一毫廣濟縣民賦田及更名田每兩攤丁
   銀一錢二分三釐八毫鍾祥縣民賦田每兩攤
   丁銀一錢二分九釐六毫更名田及屯田每兩
   派丁銀六釐二毫?江縣民賦田及更名田每
   兩攤丁銀一錢二釐七毫沔陽州民賦田及更
   名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二分九釐六毫天門縣
   民賦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二分九釐六毫更名
   田每兩派丁銀九釐九毫荆門州民賦田及更
[036-17b]
   名田每兩攤徴丁銀一錢一分八釐八毫江陵
   縣民賦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二釐三毫更名田
   每兩攤丁銀三毫石首縣民賦田及更名田每
   兩攤徴丁銀一錢七釐一毫監利縣民賦田及
   更名田每兩攤徴丁銀七分八釐七毫松滋縣
   民賦田每兩攤丁銀一錢一分三釐九毫更名
   田每兩攤丁銀三釐二毫棗陽縣民賦田每兩
   攤丁銀九分五釐九毫更名田每兩攤丁銀九
[036-18a]
   分五釐九毫各有竒其餘各屬皆照一錢二分
   九釐六毫零均攤○乾隆二年題準山東永利
   等十場下剰一半竈户丁銀全攤入各場竈地
   徴收每畝徴銀一分四毫有竒○十年覆準山
   西丁糧分辦貧民偏累尚多丁銀攤入地畝有
   勢所難行者將太原等十八縣丁銀全數攤入
   地畝每糧一石合攤丁銀一分八釐至二錢二
   分二釐每地賦銀一兩合攤丁銀一錢四分七
[036-18b]
   釐九毫至三錢三分八釐零不等交城等十五
   縣丁銀一半攤入地畝寕鄉等二縣丁銀照下
   則徴收餘銀攤入地畝渾源等二州縣丁銀三
   分之一攤入地畝河曲縣丁銀十分之一攤入
   地畝吉州將無業苦丁攤入地畝變通攤徴其
   餘陽曲等二十四州縣或繋貿易民多輸丁為
   易農民不願代納或繫接山傍水地瘠民貧丁
   銀難於攤徴或繫地臨邊隅田多沙鹻不便加
[036-19a]
   徴地糧或繋多徴夲色丁徭㝡重額賦不能強
   同仍照前丁地分辦别有陽曲等八縣屯丁徭
   銀亦全數攤入屯地徴收○十一年
 諭向来江西省每逢編審之年丁男之外又有婦女
  盖緣從前有鹽鈔一項分給小户計口納鈔既有
  婦女應徴之項則不得不稽其存亡増減是以入
  於編審之内也今食鹽課鈔久經攤入地糧而該
  省尚循舊例辦理朕思從前照鹽納價編審尚屬
[036-19b]
  有名今鹽鈔既已攤入地糧之内則是婦女已無
  可徴之項何必存此編審虚名徒滋擾累嗣後編
  審婦女著停止欽此○十二年題準福建臺灣府
   官莊田園共五十八萬三千三百七十八畝零
   每畝匀丁銀四釐一毫零至八釐六毫不等共
   人丁銀三千六百六十五兩四錢匀入田園徴
   收至各番衆所耕田地槩不完賦止就丁納銀
   仍照舊完納毋庸攤入田畝
[036-20a]
   一新墾升科分攤雍正三年覆準山東布政使
   司所屬州縣衛所各項丁銀均攤入地糧内徴
   收其開墾地畝竢升科後遇五年編審之期合
   一縣丁銀計新舊地銀按糧攤減各就一縣之
   地均算○四年覆準河南丁銀攤入地畝嗣後
   遇有報墾升科將丁銀随年别行均攤○十一
   年議準湖北於雍正七八九年各屬開墾田地
   新升糧銀九千四百一兩四錢八分零抵減漢
[036-20b]
   陽等八縣重丁銀又新升糧銀内應派丁銀千
   二百十有八兩九錢有竒先盡鍾祥一縣攤減
   其江夏等十一州縣並漢陽等八縣未經抵足
   重丁銀八千三百有八兩全行豁免
   一保甲州縣城鄉十户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
   頭十甲立一保長户給印牌一張備書姓名丁
   數出則注明所往入則稽其所来其客店亦令
   各立一簿每夜宿客姓名人數行李牲口幾何
[036-21a]
   作何生理往来何處逐一登記明白至於寺觀
   亦分給印牌備書僧道口數姓名稽察出入○
   雍正十一年覆準福建臺屬村莊居人流寓者
   多除自立産業兼有父母妻子者自有十家甲
   牌可稽其並無家室産業如佃户傭工貿易之
   人取具業主房主鄰右保結附於甲牌之末彚
   報督撫稽察如業主房主鄰右保結匪人事發
   連坐先首者免罪○乾隆元年覆準江西設立
[036-21b]
   保甲城鄉鎮集人煙稠密之所按户編察至窮
   鄉僻壤零星居住之民一村一莊止數家者難
   於編設令州縣官詳酌形勢妥協辦理勿任吏
   胥夤緣為姦擾累户民其餘各省均聼該督撫
   自行酌量辦理○十一年覆準行令直省督撫
   轉飭所屬將見行保甲門牌冊籍實力稽察其
   有倡為邪説斂錢作㑹以及往来無定行踪可
   疑之軰鄉保不得徇隠地方官立時察究○十
[036-22a]
   二年題準浙江玉環一山管轄島嶴飭令該管
   文武官弁㑹同清釐界址分立都圖排編保甲
   在嶴民人分别是農是漁果是耕種農民準其
   居住如繫漁户不許溷雜占居
   一流寓異地順治十年題準凡外省流民附籍
   年久者與土著之民一例當差○康熙四年覆
   準罷職官貟夲身寄居各省者勒令回籍若夲
   身既殁子孫有田土丁糧已入版圖者回籍附
[036-22b]
   籍聼其自便○十年定各省貧民攜帯妻子入
   蜀開墾者準其入籍○二十六年題準凡身隸
   奉天府版籍應順天文武鄉試中式者即令於
   奉天所屬州縣居住如有居住原籍並别省者
   該府尹察出送部褫革其入籍出仕之人解任
   後居住别省該撫察明題叅仍令於奉天所屬
   地方居住如各省容留不行察出將地方官及
   該督撫一并處分○二十九年覆準川省民少
[036-23a]
   而荒地多有情願往川墾荒居住者子孫準入
   籍考試如中式後回籍並往别省居住者禁止
   ○五十一年奉
㫖武官駐劄地方不許入民籍立産業其已立産業者
 令變賣回籍若身殁後有實不能遷移者督撫覈明
 具題○雍正元年覆準提督總兵官副將等均不許
   在見任地方置立産業即丁憂休致事故解退
   之後亦不許在彼處入籍居住此内或於任内
[036-23b]
   置有産業已經身故及不能回籍者該督撫詳
   晰具奏請
 㫖定奪叅將已下等官任所置有産業或夲身休致
   事故解退已經身故子孫留住任所有欲在彼
   入籍者皆許令該地方官報明督撫即準其入
   籍居住田土丁糧與土著之民一例輸納○乾
   隆二年覆準武職緣事革職果無原籍可歸如
   任所地方安葬祖父墳墓其年已久不得已欲
[036-24a]
   在彼入籍者副將以上等官該督撫具奏請
 㫖定奪叅將游擊都司該督撫確察報部兵部再咨
   詢該貟原籍地方如果無産業宗族該原籍地
   方官出具印結送部即準其任所入籍免回原
   籍如繋假揑希圖逗遛任所者照例治罪押回
   原籍其不行詳察出結之地方官照濫行出結
   例議處守備以下革職㣲貟如夲籍果無户口
   墳墓取結報部聼其入籍當差○四年覆準貧
[036-24b]
   民入川墾地者聼其散居各府州縣佃種傭工
   為餬口之計該督撫將姓名籍貫開造移詢各
   原籍限文到三月内備造清冊回覆川省覈實
   稽察其素非良善者逐回如實繋安分貧民無
   力佃種者酌撥地畝給與牛具籽種耕墾分别
   水田旱地及領墾年分報部升科自行傭工開
   墾者聼其自便情願回籍者給與印票仍令造
   冊存案其散往各府州縣佃種者責令佃主出
[036-25a]
   結貿易者市鄰出結依附親故者親故出結寄
   宿寺廟者留宿地主出結仍與土著同編入保
   甲互相覺察如有生事可疑之人許原出結人
   呈報並許鄉保鄰右人等首報仍令該地方官
   不時稽察如有失察者叅處○又覆準江南福
   建浙江府州縣内搭棚山居以種麻種靛煽鐵
   開鑪造紙作菰等項為資生之計者其間土著
   甚多亦有鄰省失業流寓之人著照保甲例按
[036-25b]
   户排入編冊責成地主並保長出具保結呈送
   州縣官據冊稽察倘居住星散不論棚數多寡
   自為一甲互相稽察内有已置産業並願投認
   絶户丁糧入籍者皆編入土著同當差役至有
   四五百户以上者該管官即於棚居鄉壯内選
   立保長甲長専司巡察仍於農隙時逐棚察驗
   不得借端需索其見在有願回籍者聼仍將姓
   名開除勿令復至若招引匪類?匿編户地主
[036-26a]
   保長不行首告者連坐該管官以失察議處○
   又覆準廣東州縣有入山搭寮取香木舂粉砍
   柴燒炭為業者照保甲例編冊每寮給牌一張
   令寮人互相保結擇老成謹慎者為寮長寮户
   聼其鈐束遇有遷移及續入者寮長及互結之
   人將牌赴縣増除倘窩藏姦宄容隠不報者發
   覺連坐寮長照總甲容留棍徒例治罪至凡業
   主招佃搭寮必將寮丁報官或繫官山前往搭
[036-26b]
   寮墾種者赴官報明察驗違者照盜耕田畝律
   治罪山主照違令律治罪其墾種之地以十年
   起科即與為業仍令州縣民壯每月巡察如有
   匪類在山出入寮民能獲一名者賞銀三兩能
   獲犯案之盜賊每名賞銀二十兩多獲者按數
   加賞文武官弁不經心約束以致窩匪者照例
   議處○又覆準吉林等處有直省百姓情願入
   籍者準其入籍但不得容匿逃人重犯改換姓
[036-27a]
   名潛居其地必行詢各原籍咨覆到日於户口
   冊内照奉天所屬民人每民徴丁銀一錢五分
   ○五年議奏寄居奉天府流民設法行遣陸續
   令回原籍奉
 㫖情願入籍之民準令取保入籍其不情願入籍者
  定限十年令其陸續回籍○八年奏準山西陜西
   邊外䝉古地方種地民人甚多其間姦良難以
   分晰應設立牌頭總甲令其稽察即於種地民
[036-27b]
   人内擇其誠實者每堡設牌頭四名總甲一名
   如種地民人内有拖欠地租並犯偷竊等事及
   来厯不明之人即報明治罪如通同徇隠將該
   牌頭等一并治罪○十年題準粤省在臺灣人
   民情願挈眷者止許般取妻子令地方官取具
   鄰右保結照内填注名數如地方官不察明溷
   行給照照濫給印結例議處夲人嚴加治罪○
   十二年題準挈眷赴臺灣完聚者地方官取具
[036-28a]
   鄰右保結將般取祖父母父母妻室子女幾名
   口填注照内如乘機攜帯親族溷行給照者地
   方官照濫給印票例議處夲人嚴加治罪其親
   族有暫時赴臺灣探視者開明姓名年貌呈夲
   籍地方官注冊仍填給印照定限五月回内地
   銷照若屆期有疾病事故淹留者臺地印官於
   回籍文内聲明凡州縣填照給文密封交夲人
   齎投厦防臺防二廳兩經拆驗易文封照交夲
[036-28b]
   人親投臺屬廳縣驗明留照注冊有人照不符
   者逐回若由臺回籍亦照此察驗凡内外臺地
   給照銷案緣由月終通報督撫稽察嵗終報部
   考覈○十三年覆準山西陕西邊外設立總甲
   牌頭令其専察不肖人等如有犯罪逃往䝉古
   地方行竊並情有可疑之人即禀明該管各官
   解回原籍該管各官於每年春秋二季取具總
   甲牌頭等並無容隠甘結注冊○十五年覆準
[036-29a]
   奉天府流民歸籍一案今已滿十年請將不願
   入籍而未經飭令回籍者令地方官確察實數
   速行辦理此外有無游手無業未經驅逐之人
   亦確察辦理並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撥官兵
   稽察不許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並行山東
   江浙閩廣五省督撫嚴禁商船不得夹帯閒人
   再山海關喜峯口及九處邊門皆令守邊旗貟
   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庶此後流民出口可以杜
[036-29b]
   絶
   一改正户籍雍正元年議準山西等省有樂户
   一項原屬忠義之後其先世因明建文末以不
   附篡立被害遂遭荼辱編為樂籍世世子孫不
   得自㧞為良民飭令各屬嚴行禁革令其改業
   得為良民 又覆準浙江紹興府屬之堕民賤
   辱已極實與樂籍無異行令削除其籍俾改業
   自新與編民同列○七年
[036-30a]
諭粤東地方四民之外别有一種名曰蜑户即徭蠻之
 類以船為家捕魚為業通省河路均有蜑船生齒繁
 多不可數計粤民視蜑户為卑賤之流不容登岸居
 住蜑户亦不敢與平民抗衡畏威隠忍跼蹐舟中終
 身不獲安居之樂深可憫惻蜑户夲屬良民無可輕
 賤擯棄之理且彼輸納魚課與民相同安得因地方
 積習強為區别遂令飄蕩靡寕著該督撫等轉飭有
 司通行曉諭凡無力之蜑户聼其住船自便不必強
[036-30b]
 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掤棲身者準其在
 於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户以便稽察
 勢豪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驅逐並令有司勸令蜑户
 開墾荒地播種力田共為務夲之人以副朕一視同
 仁之至意欽此○八年覆準江南蘇州府屬之常熟
   昭文二縣丐户與浙江堕民無異族居沿海久
   陷沉淪準其削除丐籍同列編氓
   一番民歸化彚入版圖者令専管官編立保甲
[036-31a]
   察緝匪類望日宣講
上諭以興禮讓○雍正十二年
諭聞四川重慶府地方昔年有成都府屬威茂等處蠻
 民每於冬初来此傭工春暖始歸嵗以為常近来有
 等姦蠻自號大小頭目各攜婦女千百成羣前来重
 慶對岸搭房居住為娼流棍姦匪亦皆溷跡其中甚
 有關於地方風俗朕思此等姦蠻自應嚴行驅逐免
 致滋事但威逺等處回民多藉傭工度日若因此槩
[036-31b]
 行禁止不令出境恐失其生理又非情法之平著𫝊
 諭該撫轉飭地方官實力稽察除實繋傭工力作之
 人仍聼其往来居住外若攜帯不良蠻婦有關地方
 風化者即行逐回交該管官約束不許出境將流棍
 等一并懲治欽此○十三年題準福建臺灣府屬彰
   化縣生番一百九十九名彚入彰化縣版籍嵗/貢
   鹿皮折銀二兩/四錢彚入奏銷○又題準廣西慶逺府屬之宜
   山縣龍門司接界索潭等六村歸流土民一百
[036-32a]
   七十九口歸入宜山縣版籍熟田七十四畝額/徴
   銀二兩六錢二分三毫遇閏徴銀二兩七錢九/分七釐有竒升科徴夲色米三石一斗六升七
   合二/勺歸入宜山縣管轄造入地丁奏銷○乾隆
   三年題準臺灣府屬合番社向化生番男婦二
   百八十五名附入臺屬版圖嵗貢鹿麞皮各/一張變價充餉
   一安集流民順治十一年覆準各旗及富户有
   能捐貲安插窮丁者報部題請敘錄○十二年
   覆準州縣官安插流民千名至五千名者準與
[036-32b]
   紀錄督撫總計通省名數議敘○康熙五年題
   準地方官招集流民萬名者紀錄一次○七年
   覆準見任文武大小各官有能捐貲遷移四川
   流民歸籍每百家以上者紀錄一次四百家以
   上者加一級五百家以上者加二級六百家以
   上者加三級七百家以上者不論俸滿即升招
   回之民責令地方官安插○乾隆元年覆準䝉
   古人流移口外大通地方者稽察明白分晰安
[036-33a]
   插繋有原管之扎薩克者仍交與收管其别無
   管轄者交附近各部落安插將户口細冊送理
   藩院其立有産業者地方官估直動支公項銀
   按數給與俾赴安插處所别立産業其原立産
   業交地方官經管如有民人情願承業者即照
   數定價歸項令其執業其無産業者大口賞羊
   六隻小口賞羊四隻酌量交附近各部落分别
   安插自清釐安插之後如有容留外来䝉古將
[036-33b]
   容留人治罪失察官叅處○三年題準閩人往
   番年久準其攜帯妻子回籍如夲身已故所遺
   妻子等許其在番親戚故舊帯回若無親故許
   將故父鄉貫族屬並随帯人口書單交給船户
   齎回入口報明汛弁轉報地方文武官按單㸃
   驗將單轉發夲籍令族屬保領如無保領及姓
   名互異即行究治其所帯回妻妾不許别嫁以
   杜拐販
[036-34a]
   一買賣人口雍正四年議準漢人家生奴僕印
   契所買奴僕並雍正五年以前白契所買及投
   靠養育年久或婢女招配已生子者男屬世僕
   永逺服役其女婚配悉由家主仍造清冊呈明
   地方官存案凡漢人買僕及婢女招配並投靠
   之人均書明文契呈地方官鈐印如有事犯驗
   明報官冊及印契照例治罪
 
[036-34b]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