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a0036 元史-明-宋濂 (master)


[096-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史卷九十六
  明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
   俸秩
官必有祿所以養亷也元初未置祿秩世祖即位之初
首命給之内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縣㣲而府吏胥
[096-1b]
徒莫不有祿大徳中以外有司有職田於是無職田者
復益之以俸米其所以養官吏者不亦厚乎
祿秩之制凡朝廷職官中統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
之隨路州縣官是年十月定之至元六年又分上中下
縣為三等提刑按察司官吏六年定之自經歴以下七
年復増之轉運司官及諸匠官七年定之其運司依民
官例於差發内支給至十七年定奪俸祿凡内外官吏
皆住支十八年更命公事畢而無罪者給之公事未畢
[096-2a]
而有罪者逐之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始於各品分上
中下三例視職事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
二十三年又命内外官吏俸以十分為率添支五分二
十九年定各處儒學教授俸與䝉古醫學同成宗大徳
三年詔益小吏俸米六年又定各處行省宣慰司致用
院宣撫同茶鹽運司鐵冶都提舉司淘金總管府銀場
提舉司等官循行俸例七年始加給内外官吏俸米凡
俸一十兩以下人員依小吏例每十兩給米一斗十兩
[096-2b]
以上至二十五兩毎員給米一石餘上之數每俸一兩
給米一升無米則驗其時直給價雖貴每石不過二十
兩上都大同隆興甘肅等處素非産米之地每石權給
中統鈔二十五兩俸三定以上者不給至大二年詔隨
朝官員及軍官等俸改給至元鈔而罷其俸米延祐七
年又命隨朝官吏俸以十分為率給米三分凡諸官員
上任者不過初二日罷任者已過初五日給當月俸各
路官擅割官吏俸者罪之諸職官病假百日之外及因
[096-3a]
病求醫親老告侍者不給祿後官已至而前官被差者
其俸兩給之隨朝官吏每月給俸如告假事故當官立
限者全給違限託故者追罰軍官出差者許借俸殁於
王事者借俸免徵各投下保充路府州縣等官其俸與
王官等職田之制路府州縣官至元三年定之按察司
官十四年定之江南行省及諸司官二十一年定之其
數減腹裏之半至武宗至大二年外官有職田者三品
給禄米一百石四品給六十石五品五十石六品四十
[096-3b]
五石七品以下四十石俸鈔改支至元鈔其田拘收入
官四年又詔公田及俸皆復舊制延祐三年外官無職
田者量給粟麥凡交代官芒種已前去任者其租後官
收之已後去任者前官分收後又以爭競者多俾各驗
其俸月以為多寡其大畧如此今其制之可考者者具
列於后
至元二十二年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
 從一品  六定      五定
[096-4a]
 正二品  四定二十五兩  四定一十五兩
 從二品  四定      三定三十五兩
      三定二十五兩
 正三品  三定三十五兩  三定一十五兩
      三定
 從三品  三定      二定三十五兩
      二定二十五兩
 正四品  二定二十五兩  二定一十五兩
[096-4b]
      二定
 從四品  二定      一定四十五兩
      一定四十兩
 正五品  一定四十兩   一定三十兩
 從五品  一定三十兩   一定二十兩
 正六品  一定二十兩   一定一十五兩
 從六品  一定一十五兩  一定一十兩
 正七品  一定一十兩   一定五兩
[096-5a]
 從七品  一定五兩    一定
 正八品  一定      四十五兩
 從八品  四十五兩    四十兩
 正九品  四十兩     三十五兩
 從九品  三十五兩
内外官俸數
 太師府太師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諮議參軍
  俸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長史俸三十四貫六錢
[096-5b]
  六分米三石 太傅太保府同 監修國史參軍
  長史同
 中書省右丞相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左丞相
  同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
  一十二石右丞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
  米一十二石左丞同參知政事俸九十五貫三錢
  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參議俸五十九貫米六石
  郎中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員外郎俸三十四
[096-6a]
  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
  石 承發管勾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
  石照磨省架閣庫管勾囘囘架閣庫管勾竝同
  檢校官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五斗 斷事官内一
  十八員俸各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
  斗一十四員俸各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
  石一員俸五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五石五斗
  一員俸四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經歴俸二
[096-6b]
  十三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知事俸二十
  二貫米二石 客省使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
  釐米三石五斗副使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直省
  舍人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
 六部尚書俸七十八貫米八石侍郎俸五十三貫三
  錢三分三釐米五石郎中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
  六釐米三石員外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主事俸
  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户部司計
[096-7a]
  俸二十八貫米三石工部司程俸一十八貫米二
  石五斗刑部獄丞俸一十一貫米一石司籍提領
  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同提領俸一
  十一貫三錢三釐米五斗
 樞密院知院俸一百二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
  十三石五斗同知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副樞
  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僉院俸
  九十貫一錢八分六釐米九石五斗同僉俸五十
[096-7b]
  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
  四石五斗 參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
  三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
  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
  二石管勾同 斷事官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
  釐米六石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
  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客省使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副使
[096-8a]
  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右衛都指揮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
  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事俸四十
  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經歴俸二十五
  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
  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照磨俸一十八貫六錢六分
  六釐米一石五斗 鎮撫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
  釐米一石五斗 行軍官千户俸二十五貫三錢
[096-8b]
  三分三釐米二石副千户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
  釐米一石五斗百户俸一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
  米一石五斗彈壓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
  一石知事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石
  弩軍官千户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
  斗百户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彈壓
  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斗都目俸一十
  貫米五斗屯田千户所同弩軍官例左衛前衛
[096-9a]
  後衛中衛武衛左阿蘇衛右阿蘇衛左都威衛右
  都威衛左欽察衛右欽察衛左衛率府宗仁衛西
  域司唐古司桂齊司並同右衛例 忠翊侍衛都
  指揮使俸一百貫副使俸八十三貫三錢三分三
  釐僉事俸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經歴俸三十
  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知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
  六釐照磨俸二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 行軍官
  千户俸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副千户俸二十
[096-9b]
  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户俸二十三貫三錢三分
  三釐彈壓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知事俸一
  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 弩軍官千户俸二十六
  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户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
  釐彈壓俸一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 右手屯田
  千户所千户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户俸
  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左手屯田千户所同
  隆鎮衛右翊䝉古侍衛並同忠翊侍衛例
[096-10a]
 御史臺御史大大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
  十二石中丞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侍御史俸
  九十六貫三錢五分米九石五斗治書侍御史俸
  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
  六錢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殿
  中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五斗知班俸一
  十四貫米一石五斗 監察御史俸二十八貫米
  三石
[096-10b]
 奎章閤學士院大學士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三釐
  米一十石五斗侍書學士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
  三釐米九石五斗承制學士俸七十八貫米八石
  供奉學士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參
  書俸三十四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典籖俸二
  十八貫米三石 鑑書博士俸四十一貫米四石
  五斗 授經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太禧宗禋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
[096-11a]
  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貫米一十石副使俸九
  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
  貫一錢八分米九石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
  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參議
  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歴俸
  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
  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斷
  事官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經歴俸二十
[096-11b]
  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
  米一石五斗 客省使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
  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宣政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
  石同知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副使俸九十五
  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
  分米九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未六
  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參議俸三十九
[096-12a]
  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
  六分米三石五斗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
  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斷事官客省使並
  同太禧宗禋院例 宣徽院同
 翰林國史院承㫖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
  十二石學士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侍讀學士
  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侍講學士同
  直學士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歴
[096-12b]
  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
  八貫米三石 待制俸二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
  米三石五斗修撰俸二十八貫米三石應奉俸二
  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編修檢閲俸二十
  二貫米二石典籍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
  石五斗 翰林集賢院大學士同承㫖餘同上例
 中政院院使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石
  五斗同知俸八十一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
[096-13a]
  斗僉院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
  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三貫米四石
  五斗司議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長
  史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管勾同 太醫院典瑞院將作院太史院儲政院
  並同
 太常禮儀院院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米八石五
  斗同知俸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僉院俸四十八
[096-13b]
  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同僉俸四十二貫
  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
  四石經歴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五貫
  三錢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太
  祝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奉禮恊律同
 通政院院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
  斗同知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貫
  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院俸四十八貫六錢五
[096-14a]
  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同僉俸四十四貫米四石五
  斗院判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
  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
  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
  十二貫米二石
 太宗正府伊克扎爾古齊内一員俸一百一十八貫
  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二十七員俸八十二
  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員俸六十七貫三錢
[096-14b]
  三分三釐米六石五斗郎中俸三十六貫米三石
  五斗員外郎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
  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
  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大司農司大司農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
  十二石大司農卿俸一百三貫米一十一石大司
  農少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大司
  農丞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經歴俸三
[096-15a]
  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三十八貫米三
  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内史府内史俸一百四十三貫三錢三分中尉俸一
  百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司馬俸八十三貫三
  錢三分三釐諮議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記
  室俸四十貫照磨俸三十貫
 大都留守司留守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米一十石
  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米八石五斗副
[096-15b]
  留守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留判俸
  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經歴俸三十四貫六錢六
  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
  二十二貫米二石
 都䕶府大都䕶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
  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副都䕶俸五
  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歴俸二十八貫
  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
[096-16a]
  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崇福司司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同
  知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貫三錢
  三分米六石司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
  五斗經歴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
  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給事中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石左右侍
  儀奉御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
[096-16b]
 武備寺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判俸五十九貫
  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少卿俸四十二貫米四石
  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
  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
  俸二十四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太僕寺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二貫
  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
  五斗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
[096-17a]
  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
  米一石五斗 光禄長慶長新長秋承徽長寧尚
  乗長信等並同
 尚舍寺太監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少監俸
  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一
  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侍儀司侍儀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引進使俸四
  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
[096-17b]
  三錢三分米二石 承奉班都知俸二十六貫六
  錢六分米二石五斗通事舍人俸二十五貫三錢
  三分米二石侍儀舍人俸一十七貫三錢三分米
  一石五斗
 拱衛司都指揮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
  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事俸四
  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經歴俸二十
  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
[096-18a]
  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内宰司内宰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司丞俸四十五
  貫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
  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翊正
  司同
 延慶司使俸百貫米十石同知俸六十三貫三錢三
  分三釐米六石五斗副使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
  六釐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
[096-18b]
  釐米三石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
  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内正司司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七
  貫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
  米三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
  二石照磨俸二十貫三錢三分米一石五斗 中
  瑞司同
 京㡬運司運使俸五十六貫米六石同知俸三十九
[096-19a]
  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運副俸二十四貫六錢
  六分米三石運判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
  五斗經歴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知事
  俸一十四貫米一石五斗提控案牘俸一十四貫
  六錢六分米一石
 太府監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俸五十九貫
  三錢三分米六石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
  監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歴俸
[096-19b]
  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貫米
  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秘書章佩利用
  中尚度支等監並同
 國子監祭酒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業俸
  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貫
  三錢三分米三石典簿俸一十五貫三錢三分米
  二石 博士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
  太常博士囘囘國子博士同助教俸二十二貫米
[096-20a]
  二石教授同學錄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五斗
  䝉古國子監同
 經正監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俸五十貫米
  五石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俸三十
  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經歴俸二十五貫三
  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闌遺監太監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少監俸
  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監丞俸三十一
[096-20b]
  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提
  控案牘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司天監提㸃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天監
  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米五石監丞俸三十一貫
  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
  米一石五斗 教授俸一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
  管勾同司辰俸八貫六錢六分米五斗學正押宿
  並同 囘囘司天監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
[096-21a]
  斗餘同上
 都水監都水卿俸五十三貫米六石少監俸三十九
  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貫米三石
  經歴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
  二貫米二石
 大都路達嚕噶齊俸一百三十貫總管同副達嚕噶
  齊一百二十貫同知八十貫治中同判官五十五
  貫推官五十貫經歴四十貫知事三十貫提控案
[096-21b]
  牘二十五貫照磨同並中統鈔
 行省左丞相俸二百貫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貫六
  錢六分六釐右丞左丞同參知政事一百三十三
  貫三錢三分三釐郎中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
  員外郎三十貫都事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檢
  校同管勾二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 理問所理
  問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副理問俸三十貫
  知事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提控案牘同
[096-22a]
 宣慰司 腹裏宣慰司俸中統紗五百八十貫三錢
  三分同知五百貫副使四百一十六貫六錢六分
  經歴四百貫都事一百八十三貫三錢三分照磨
  一百五十貫 行省宣慰使俸至元鈔八十七貫
  五錢同知四十九貫副使四十二貫經歴二十八
  貫都事二十四貫照磨一十七貫五錢
 廉訪司廉訪使俸中統鈔八十貫副使四十五貫僉
  事三十貫經歴二十貫知事一十五貫照磨一十
[096-22b]
  二貫
 鹽運司 腹裏運使俸一百二十貫同知五十貫副
  使三十五貫判官三十貫經歴二十貫知事一十
  五貫照磨一十三貫 行省運使八十貫同知五
  十貫運副四十貫判官三十貫經歴二十五貫知
  事一十七貫提控案牘一十五貫
 上路達嚕噶齊俸八十貫總管同同知四十貫治中
  三十貫判官二十貫推官一十九貫經歴一十七
[096-23a]
  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 下路達嚕
  噶齊俸七十貫總管同同知三十五貫判官二十
  貫推官一十九貫經歴一十七貫知事一十二貫
  提控案牘一十貫
 散府達嚕噶齊俸六十貫知府同同知三十貫判官
  一十八貫推官同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
  貫
 上州達嚕噶齊俸五十貫州尹同同知二十五貫判
[096-23b]
  官一十八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
  中州達嚕噶齊俸四十貫知州同同知二十貫判
  官一十五貫提控案牘一十貫都目八貫 下州
  達嚕噶齊俸三十貫知州同同知一十八貫判官
  一十三貫吏目四十貫
 上縣逹嚕噶齊俸二十貫縣尹同縣丞一十五貫主
  簿一十三貫縣尉一十二貫典史三十五貫巡撿
  一十貫 中縣達嚕噶齊俸一十八貫縣尹同主
[096-24a]
  簿一十三貫縣尉一十二貫典史三十五貫 下
  縣達嚕噶齊俸一十七貫縣尹同主簿一十二貫
  縣尉同典史三十五貫
 諸署諸局諸庫等官及掾吏之屬其目甚多不可勝
  書然其俸數之多寡亦皆以品級之高下為則觀
  者可以類推故畧而不錄
職田數
 至元三年定路府州縣官員職田上路逹嚕噶齊一
[096-24b]
  十六頃總管同同知八頃治中六頃府判五頃
  下路達嚕噶齊一十四頃總管同同知七頃府判
  五頃 散府達嚕噶齊一十二頃知府同同知六
  頃府判四頃 上州達嚕噶齊一十頃州尹同同
  知五頃州判四頃 中州逹嚕噶齊八頃知州同
  同知四頃州判三頃 下州達嚕噶齊六頃知州
  同州判三頃 警巡院達嚕噶齊五頃警使同警
  副四頃警判三頃 錄事司達嚕噶齊三頃錄事
[096-25a]
  同錄判二頃 縣達嚕噶齊四頃縣尹同縣丞三
  頃主簿二頃縣尉主簿兼尉並同 經歴四頃
 至元十四年定按察司職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頃
  副使八頃錄事六頃
 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諸司職田比腹裏减
  半上路達嚕噶齊八頃總管同同知四頃治中三
  頃州判二頃五十畝 下路逹嚕噶齊七頃總管
  同同知三頃五十畝府判二頃五十畝經歴二頃
[096-25b]
  知事一頃提控案牘同 散府逹嚕噶齊六頃知
  府同同知三頃府判二頃提控案牘一頃 上州
  達嚕噶齊五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同提控案
  牘一頃 中州達嚕噶齊四頃知州同同知二頃
  州判一頃五十畝都目五十畝 下州達嚕噶齊
  三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頃五十畝 上縣
  達嚕噶齊二頃縣尹同縣丞一頃五十畝主簿一
  頃縣尉同 中縣同上無縣/丞下縣達嚕噶齊一頃
[096-26a]
  五十畝縣尹同主簿兼尉一頃 錄事司逹嚕噶
  齊一頃五十畝錄事同錄判一頃 司獄一頃巡
  檢同
  按察使八頃副使四頃僉事三頃經歴二頃知事
  一頃 運司官運使八頃同知四頃運副三頃運
  判同經歴二頃知事二頃提控案牘同 鹽司官
  鹽使二頃鹽副二頃鹽判一頃 各場正同管勾
  各一頃
[096-26b]
   常平義倉
常平起于漢之耿壽昌義倉起于唐之戴胄皆救荒之
良法也元立義倉于鄉社又置常平於路府使饑不損
民豐不傷農粟直不低昂而民無菜色可謂善法漢唐
者矣今考其制常平倉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其法豐年
米賤官為増價糴之歉年米貴官為減價糶之於是八
年以和糴糧及諸河倉所撥糧貯焉二十三年定鐵法
又以鐵課糴糧充焉義倉亦至元六年始立其法社置
[096-27a]
一倉以社長主之豐年毎親丁納粟五斗驅丁二斗無
粟聴納雜色歉年就給社民於是二十一年新城縣水
二十九年東平等處饑皆於義倉賑之皇慶二年復申
其令然行之既久名存而實廢豈非有司之過與
   惠民藥局
周官有醫師掌醫之政令凡邦有疾病疕瘍者造焉則
使醫分而治之此民所以無夭折之患也元立惠民藥
局官給鈔本月營子錢以備藥物仍擇良醫主之以療
[096-27b]
貧民其深得周官設醫師之美意者與初太宗九年始
於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庫庫太醫王璧齊楫等
為局官給銀五百定為規運之本世祖中統二年又命
王祐開局四年復置局於上都每中統鈔一百兩收息
錢一兩五錢至元二十五年以陷失官本悉罷革之至
成宗大徳三年又準舊例於各路置焉凡局皆以各路
正官提調所設良醫上路二名下路府州各一名其所
給鈔本亦驗民户多寡以為等差今併著於后
[096-28a]
 腹裏三千七百八十定
 河南行省二百七十定
 湖廣行省一千一百五十定
 遼陽行省二百四十定  四州行省二百四十定
 陜西行省二百四十定  江西行省三百定
 江浙行省二千六百一十五定
 雲南行省真&KR1437一萬一千五百索
 甘肅行省一百定
[096-28b]
   市糴
和糴自唐始所以備邊庭軍需也其弊至於害民者葢
有之矣元和糴之名有二曰市糴糧曰鹽折草率皆増
其直而市於民於是邊庭之兵不乏食京師之馬不乏
芻而民亦用以不困其為法不亦善乎
市糴糧之法世祖中統二年始以鈔一千二百定於上
都北京西京等處糴三萬石四年以解鹽引一萬五千
道和中陜西軍儲是年三月又命扎瑪里鼎糴糧仍勅
[096-29a]
軍民官毋沮五年諭北京西京等路市糴軍糧至元三
年以南京等處和糴四十萬石四年命沔州等處中納
官糧續還其直八年驗各路糧粟價直増十分之一和
糴三十九萬四千六百六十石十六年以兩淮鹽引五
萬道募客旅中糧十九年以鈔三萬定市糴於隆興等
處二十年以鈔五千定市於北京六萬定市於上都二
千定市於應昌二十一年以河間山東兩浙兩淮鹽引
募諸人中糧是年四月以鈔四千定於應昌市糴九月
[096-29b]
發鹽引七萬道鈔三萬定於上都和糴二十二年以鈔
五萬定令茂巴爾斯和糴於上都是年二月詔江南民
田秋成官為定例收糴次年减價出糶二十三年發鈔
五千定市糴沙靜隆興軍糧二十四年官發鹽引聴民
中糧是年十二月以揚州杭州鹽引五十萬道兑換民
糧二十七年和糴西京糧其價每一十兩之上増一兩
延祐三年中糴和琳糧二十三萬石五年六年又各和
中二十萬石
[096-30a]
鹽折草之法成宗大徳八年定其則例每年以河間鹽
令有司於五月預給京畿郡縣之民至秋成各驗鹽數
輸草以給京師秣馬之用毎鹽二斤折草一束重一十
斤嵗用草八百萬束折鹽四萬引云
   賑恤
救荒之政莫大於賑恤元賑恤之名有二曰蠲免者免
其差税即周官大司是所謂薄征者也曰賑貸者給以
米粟即周官大司徒所謂散利者也然蠲免有以恩免
[096-30b]
者有以災免者賑貸有以鰥寡孤獨而賑者有以水旱
疫癘而賑者有以京師人物繁湊而每嵗賑糶者若夫
納粟補官之令亦救荒之一䇿也其為制各不同今並
著於后以見其仁厚愛民之意云
恩免之制世祖中統元年量減絲料包銀分數二年免
西京北京燕京差發是年二月以真定大名河南陜西
東平益都平陽等路兵興之際勞於轉輸其差發減輕
科取三年北京等路以兵興供給繁重免本嵗絲料包
[096-31a]
銀是年閠九月以濟南路遭李璮之亂軍民皆饑盡除
差發四年以西凉民户值琿塔噶阿勒達爾之亂人民
流散免差税三年至元元年詔減明年包銀十分之三
全無業者十之七是年四月逃户復業者免差税三年
三年減中都包銀四分之一十二年蠲免包銀絲線俸
鈔是年八月免河南路包銀三分之二其餘路府亦免
十之五十九年免諸路民戸明年包銀俸鈔及逃移户
差税三十年免大都平濼民户絲線俸鈔二十二年除
[096-31b]
民間包銀三年不使帶納俸鈔盡免大都軍民地税二
十四年免東京軍民絲線包銀俸鈔是年九月除北京
馬五百匹二十五年免遼陽武平等處差發二十七年
減河間保定平灤三路絲線之半大都全免二十八年
詔免腹裏諸路包銀俸鈔其大都上都隆興平灤大同
太原河間保定武平遼陽十路絲線並除之二十九年
免上都隆興平灤保定河間五路包銀俸鈔三十年免
大都差税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詔免天下差税有差是
[096-32a]
年六月免腹裏軍站匠船鹽鐵等户税糧及江南夏税
之半元貞元年除大都民戸絲線包銀税糧大徳元年
以改元免大都上都隆興民户差税三年二年詔免腹
裏包銀俸鈔及江南夏税十分之三四年詔免上都大
都隆興明年絲銀税糧其數亦如之江南租税減十分
之一九年又下寛免之令以恤大都上都隆興腹裏江
淮之民十年逃移民户復業者免差税三年十一年武
宗即位詔免内外郡縣差税有差至大二年上尊號詔
[096-32b]
免腹裏江淮差税三年又免大都上都中都秋税及民
間差税之負欠者四年免腹裏包銀及江南夏税十分
之三是年四月免大都上都中都差税三年延祐元年
以改元免大都上都差税二年其餘被災經賑者免一
年流民復業者免差税三年二年免各路差税絲料七
年免腹裏絲綿十分之五外郡十分之三江淮夏税所
免之數與外郡絲綿同民間逋欠差税並除之是年免
丁地税糧包銀絲料各有差至治二年寛恤軍民站户
[096-33a]
三年免臨清萬户府軍民船户差税三年福建蜑户差
税一年泰定三年罷江淮以南包銀大厯元年免諸路
差税絲料有差及海北鹽課三年二年免達勒達軍站
之貧乏者及各路差税有差是年十月免民逋欠官錢
及奉元商税各處竈戸雜役至順元年以改元免諸路
差税有差減方物之貢免河南府懐慶路門攤海北鹽
課存恤紅城兒屯田軍三年
災免之制世祖中統元年以各處被災驗實減免科差
[096-33b]
三年以蠻冦攻掠免三叉沽竈户一百六十五户其年
絲料包銀四年以秋旱霜災減大名等路税糧至元三
年以東平等處蠶災減其絲料五年以益都等路禾損
蠲其差税六年以濟南益都懐孟徳州淄莱博州曹州
真定順徳河間濟州東平恩州南京等處桑蠶災傷量
免絲料七年南京河南蝗旱減差徭十分之六十九年
減京師民户科差之半二十年以水旱相仍免江南税
糧十分之二二十四年免北京饑民差税是年揚州及
[096-34a]
浙西水其地税在揚州者全免浙西減二分二十五年
南安等處被寇兵者税糧免徵二十六年紹興路水免
地税十之三是年六月以禾稼不收免遼陽差税二十
七年大都遼陽被災免其包銀俸鈔是年六月以霖雨
免河間等路絲料之半十月以興松二州霜免其地税
二十八年遼陽被災者税糧皆免徵其餘量徵其半是
年五月以太原去嵗不登杭州被水其太原丁地税糧
杭州地税並除之九月又免州路所負嵗糧二十九年
[096-34b]
以北京地震量減嵗課是年以大都去嵗不登流移者
衆免其税糧及包銀俸鈔元貞元年以供給繁重及水
傷禾稼免咸平府邊民差税大徳二年以旱蝗除揚州
淮安兩路税糧五年各路被災重者其差税並除之六
年免大都平灤差税七年以内郡饑荆湖川蜀供給軍
餉其差税減免各有差八年以平陽太原地震免差税
三年至大元年以江南江北水旱民饑其科差夏税並
免之二年以腹裏江淮被災其科差夏税亦並免之皇
[096-35a]
慶二年免益都饑民貸糧延祐二年河南歸徳南陽徐
邳陳蔡許州荆門襄陽等處水三年肅州等處連嵗被
災皆免其民户税糧天厯元年陜西霜旱免其科差一
年鹽官州海潮免其秋糧夏税是年十二月詔經寇盜
剽掠州縣免差税一年二年以闗陜旱免差税三年至
順元年以河南懐慶旱其門攤課程及逋欠差税皆免

鰥寡孤獨賑貸之制世祖中統元年首詔天下鰥寡孤
[096-35b]
獨廢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無告者也命所在官司
以糧贍之至元元年又詔病者給藥貧者給糧八年令
各路設濟衆院以居處之於糧之外復給以薪十年以
官吏破除入已凡糧薪並勅於公㕔給散十九年各路
立養濟院一所仍委憲司㸃治二十年給京師南城孤
老衣糧房舍二十八年給寡婦冬夏衣二十九年給貧
子柴薪日五斤三十一年特賜米絹元貞二年詔各處
孤老凡遇寛恩人給布帛各一大徳三年詔遇天壽節
[096-36a]
人給中統鈔二貫永為定例六年給死者棺木錢
水旱疫癘賑貸之制中統元年平陽旱遣使賑之二年
遷伊聶濟地貧民就食河南平陽太原三年濟南饑以
糧三萬石賑之是年七月以課銀一百五十定濟甘州
貧民四年以錢糧幣帛賑東平濟河貧民鈔四千定賑
諸王哲伯特穆爾部貧民至元二年以鈔百定賑庫庫
楚所部軍五年益都民饑驗口賑之六年東平河間一
十五處饑亦驗口賑之八年以糧賑西京路急遞舖兵
[096-36b]
卒十二年濮州等處饑貸糧五千石十六年以江南所
運糯米不堪用者賑貧民十九年真定饑賑糧兩月二
十年以帛千匹鈔三百定賑碩達勒達地貧民二十三
年大都屬郡六處饑賑糧三月二十四年鄂端民饑賑
鈔萬錠是年四月以陳米給貧民七月給諸王阿濟格
部貧民糧大口二斗小口一斗二十六年京兆旱以糧
三萬石賑之是年又賑左右翼屯田蠻軍及阿爾婁部
貧民糧各三月二十七年大都民饑減直糶糧五萬石
[096-37a]
二十八年以去嵗隕霜害稼賑宿衛士齊哩克昆糧二
月又賑徽州溧陽等路民糧三月三十一年復賑宿衛
士齊哩克昆糧三月元貞元年賑諸王阿達部民糧二
萬石是年六月以糧千三百石賑隆興府饑民二千石
賑千户瑪勒圖等軍七月以遼陽民饑賑糧二月大徳
元年以饑賑遼陽碩逹勒達等户糧五千石公主囊嘉
特章位糧二千石是年臨江揚州等路亦饑賑糧有差
腹裏并江南災地賑糧三月二年賑隆興臨江兩路饑
[096-37b]
民又賑金復州屯田軍糧二月四年鄂州等處民饑發
湖廣省糧十萬石賑之七年以鈔萬定賑歸徳饑民九
年澧陽縣火賑糧二月十一年以饑賑安州高陽等縣
糧五千石漷州穀一萬石奉符等處鈔二千定兩浙江
東等處鈔三萬餘定糧二十萬餘石又勸率富户賑糶
糧一百四十餘萬石凡施米者驗其數之多寡而授以
院務等官是年又以鈔一十四萬七千餘定鹽引五千
道糧三十萬石賑紹興慶元台州三路饑民皇慶元年
[096-38a]
寧國饑賑糧兩月自延祐之後腹裏江南饑民嵗加賑
恤其所賑或以糧或以鹽引或以鈔
京師賑糶之制至元二十二年始行其法於京城南城
設餔各三所分遣官吏𤼵海運之糧減其市直以賑糶
焉凡白米每石減鈔五兩南粳米減鈔三兩嵗以為常
成宗元貞元年以京師米貴益廣世祖之制設肆三十
所發糧七萬餘石糶之白粳米每石中統鈔一十五兩
白米毎石一十二兩糙米每石六兩五錢二年減米肆
[096-38b]
為一十所其毎年所糶多至四十餘萬石少亦不下二
十餘萬石至大元年増兩城米肆為一十五所毎肆日
糶米一百石四年増所糶米價為中統鈔二十五貫自
是毎年所糶率五十餘萬石泰定二年減米價為二十
貫致和元年又減為一十五貫云賑糶糧之外復有紅
貼糧紅貼糧者成宗大徳五年始行初賑糶糧多為豪
强嗜利之徒用計巧取弗能周及貧民於是令有司籍
兩京貧乏户口之數置半印號簿文貼各書其姓名口
[096-39a]
數逐月對貼以給大口三斗小口半之其價視賑糶之
直三分常減其一與賑糶並行每年撥米總二十萬四
千九百餘石閏月不與焉其愛民之仁於此亦可見矣
入粟補官之制元初未嘗舉行天厯三年内外郡縣亢
旱為災於是用太師達爾罕等言舉而行之凡江南陜
西河南等處定為三等令其富實民户依例出米無米
者折納價鈔陜西毎石八十兩河南并腹裏每石六十
兩江南三省每石四十兩實授茶鹽流官如不仕讓封
[096-39b]
父母者聴錢穀官考滿依例陞轉陜西省一千五百石
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五百石之上從八品
三百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一百石之上
上等錢穀官八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五十石之上下
等錢穀官三十石之上旌表門閭河南并腹裏二千石
之上從七品一干五百石之上正八品一千石之上從
八品五百石之上正九品三百石之上從九品二百石
之上上等錢穀官一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一百
[096-40a]
石之上下等錢穀官江南三省一萬石之上正七品五
千石之上從七品三千石之上正八品二千石之上從
八品一千石之上正九品五百石之上從九品三百石
之上上等錢穀官二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錢穀官二百
石之上下等錢穀官先已入粟遥授虛名今再入粟者
驗其糧數照依資品實授茶鹽流官陜西一千石之上
從七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從
八品二百石之上正九品一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河
[096-40b]
南并腹裏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
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從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正
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
之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二千石之
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先已入粟實
授茶鹽流官今再入粟者驗其糧數加等升除陜西七
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
十石之上一百石之上河南并腹裏一千石之上七百
[096-41a]
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僧道入粟
三百石之上賜六字師號都省給之二百石之上四字
師號一百石之上二字師號禮部給之四州省富實民
户有能入粟赴江陵者依河南省輸官例行之夫入粟
補官雖非先王之政然荒札之餘民賴其助者多矣故
特識於篇末而不敢畧云
 
 
[096-41b]
 
 
 
 
 
 
 
 元史卷九十六
[096-42a]
元史卷九十六考證
監察御史俸 按續通考監察御史俸次於治書侍御
 史之下今志列監察御史于御史臺末似紊其序
大司農丞米九石五斗太府監經厯經正監經厯米皆
 二石五斗以禄差計之適合又志載太府禮儀院院
 判經厯都事米亦與王圻所載數異姑仍舊其延慶
 使及同知副使下原文脱米若干今據續通考増入
散府逹嚕噶齊十二頃 原本作一十頃續通考作十
[096-42b]
 四頃並誤按下文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諸司
 職田比腹裏減半散府逹嚕噶齊六頃則此為十二
 頃無疑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