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o0015 歷代名賢確論-宋-闕名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名賢確論卷十一
  二帝三代通論上
   帝王世次年紀六一/
   舜禹受禪潁濱/
   帝王所尚李翺/ 李華/ 潁濱/ 劉敞/
帝王世次年紀
 六一曰堯舜禹湯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謂顯人矣而
[011-1b]
 後世猶失其傳者豈非以其逺也哉是故君子之學
 不窮逺以為能而闕其不知慎所傳以惑世也方孔
 子時周衰學廢先王之道不明而異端之說並起孔
 子患之乃修正詩書史記以止紛亂之說而欲其傳
 之信也故略其逺而詳其近於書斷自唐虞以來著
 其大事可以為世法者而已至於三皇五帝君臣世
 次皆未嘗道者以其世逺而慎所不知也孔子既没
 異端之說復興周室亦益衰亂接乎戰國秦遂焚書
[011-2a]
 先王之道中絶漢興久之詩書稍出而不完當王道
 中絶之際竒書異說方充斥而盛行其言往往反自
 託於孔子之徒以取信於時學者既不備見詩書之
 詳而習傳盛行之異說世無聖人以為質而不自知
 其取捨真偽至有博學好竒之士務多聞以為勝者
 於是盡集諸說而論次初無所擇而惟恐遺之也如
 司馬遷之史記是矣以孔子之學上述前世止於堯
 舜著其大略而不道其前遷逺出孔子之後而乃上
[011-2b]
 述黄帝以來又詳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務勝宜其
 失之多也遷所作本紀出于大戴禮世本諸書今依
 其說圖而考之堯舜夏商周皆同出于黄帝堯之崩
 也下傳其四世孫舜舜之崩也復上傳其四世祖禹
 而舜禹皆夀百歲稷契于髙辛為子乃同父異母之
 兄弟而以其世次而下之湯與王季同世湯下傳十
 六世而為紂王季下傳一世而為文王二世而為武
 王是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而武王以
[011-3a]
 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孫而代之王何其謬哉嗚呼堯
 舜禹湯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其盛德大業見於
 行事而後世所欲知者孔子皆已論著之矣其久遠
 難明之事後世不必知不知不害為君子者孔子皆
 不道也夫孔子所以為聖人者其智知所取捨皆如
 此 又曰今既略論帝王世次而見本紀之失猶謂
 文武與紂相去十五六世其謬較然不疑而堯舜禹
 之世相去不逺尚冀其理有可通乃復以尚書孟子
[011-3b]
 孔安國皇甫謐諸書參考其夀數長短而尤乖戾不
 能合也據書及諸說云堯夀一百一十六歲舜夀一
 百一十二歲禹夀百歲堯年十六即位在位七十年
 年八十六始得舜而試之二年乃使攝政時舜年三
 十居試攝通三十年而堯崩舜服堯喪三年畢乃即
 位在位五十年而崩方舜在位三十三年命禹攝政
 凡十七年而舜崩禹服舜喪三年畢乃即位在位十
 年而崩由是言之當堯得舜之時堯年八十六舜年
[011-4a]
 三十以此推而上之是堯年五十七已見四世之𤣥
 孫生一歲矣舜居試攝及在位通八十二年而禹夀
 百歲以禹百年之間推而上之禹即位及居舜喪通
 十三年又在舜朝八十二年通九十五年則當舜攝
 試之初年禹纔七歲是舜為𤣥孫年五十時見四世
 之髙祖方生六歲矣至于舜娶堯二女據圖為曾祖
 姑雖古逺世異與今略有不同然人倫之理乃萬世
 之常道必不錯亂顛倒之如此然則諸家世次夀數
[011-4b]
 長短之說聖經之所不著者皆不足信也决矣
舜禹受禪
 潁濱曰學者言堯舜之事有三妄焉太史公得其一
 不得其二莊子稱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恥之
 逃隱莊子盖寓言焉而後世信之太史公曰舜禹之
 間岳牧咸薦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
 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而許由
 何以稱焉孟子曰堯將舉舜妻以二女瞽瞍不順不
[011-5a]
 告而娶既而猶欲殺舜而分其室然舜終不以為怨
 余考之于書孟子盖失之矣世豈有不能順其父母
 而能治天下者哉四岳之薦舜曰烝烝乂不格姦益
 之稱舜曰夔夔齋慄瞽亦允若則舜之為庶人既以
 能順其親使不至于奸矣父母兄弟之際智力之所
 不施也有頑父嚚母傲弟而能和之以不失其親唯
 至仁能之此堯所以用舜而不疑也父子相賊奸之
 大也豈其既已用之而猶欲殺之哉孟子又言堯舜
[011-5b]
 禹之終皆薦人于天堯崩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
 舜崩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皆往歸之然後之中
 國踐天子位禹崩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朝覲訟
 獄者皆不之益而之啓故益不得為天子以書觀之
 此亦非君子之言也舜禹之攝格于祖考郊祀天地
 朝見諸侯巡狩方岳行天子之事矣及其終而又避
 之何哉使舜禹避之天下歸之而其子不順將從天
 下而廢其子歟將奉其子而違天下歟此事之至逆
[011-6a]
 由避致之也至益不度天命而受位于禹避之而天
 下不從然後不敢為匹夫猶且恥之而謂益為之哉
帝王所尚
 李翺曰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何也帝王之道非尚
 忠也非尚敬與文也因時之變以承其弊而已矣救
 野莫如敬救鬼莫如文救僿莫如忠循環終始迭相
 為救如火蔓而燒也人知其勝之于水也勝于水者
 土也水之潰過其流者則必大為之防矣故夏之政
[011-6b]
 尚忠湯之政尚敬武王之政尚文各適其宜也如武
 王居禹時則尚忠矣湯居武王之時則尚文矣禹與
 湯交地而居則夏尚敬而殷尚乎忠矣故適時之宜
 而補其不得者三王也使黄帝堯舜居三王之天下
 則亦必為禹湯武王之所為矣繇是觀之五帝之與
 夏商周一道也若救殷之鬼不以文而曰我必以夏
 之忠而化之是猶適于南而北轅其到也無日矣孔
 子聖人之大者也若孔子王天下而傳周其救文之
[011-7a]
 弊也亦必尚乎夏道矣是文與忠敬皆非帝王之所
 尚也乃帝王之所以合變而行權者也因時之變以
 承其弊者也不可體而作為之者也
 李華曰天地之道易簡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先王質
 文相變以濟天下易知易從莫尚乎質質弊則佐之
 以文文弊則復之以質不待其極而變之故上無從
 亂記曰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禮謂易
 知易從之禮非酬酢裼襲之煩也儉謂易知易從之
[011-7b]
 儉非茅茨土簋之陋也盖逹其誠信安其君親而已
 質則儉儉則固固則愚其行也豐肥天下愚極則無
 恩文則奢奢則不遜不遜則詐其行也痼瘠天下詐
 極則賊亂故曰不待其極而變之因而文之無害于
 訓又不遜而質之艱難於成俗苦不化而過則愚之
 病淺於詐之病也無恩之病緩於賊亂之極也故曰
 莫尚乎奢也奢而後化之求固而不獲也利害遲速
 不其昭昭歟前王之禮世滋百家之言世益欲人化
[011-8a]
 而不為誠難乎哉吉凶之儀刑賞之級繁矣使生民
 無適從巧者弄而飾之拙者眩而失守誠偽無由明
 天下浸為陂池蕩為洪流雖神禹復生誰能救之夫
 君人者修德以治天下不在智不在功必也質而有
 制制而不煩而已太康啓子禹孫當斯時有堯舜遺
 人親受禹之賜國為羿奪内則夏之六卿外則夏之
 四岳而羿浞愚弄鬭爭内外黙然一以聽命至少康
 艱難而後復原是觀之則聖有謨訓何補哉漢髙除秦
[011-8b]
 項煩苛至孝文𤣥黙仁儉斷獄幾措及武帝修三代
 之法而天下荒耗則文不如質明矣漢氏雖歴産禄
 吳楚之亂而宗室異姓同力合心一舉而安其漢德
 結於人心不如夏家諸吕吳楚之强倍於羿浞安漢
 至易而復夏至難何也商德最深周公大聖親則管
 蔡為亂逺則徐奄並興夷多難復明辟兼虞夏商之
 典禮後王之法備矣太平之階厚矣至成王季年而
 後理唯康王垂拱囹圄虚空逮昭王南征不返因是
[011-9a]
 陵夷則郁郁之盛何為哉周法文官備數四時盛祭
 車服盛飾至於下國方五十里卿大夫士之多軍師
 之衆大聘小聘朝覲㑹同地狹人寡不堪覲謁大何
 得不亂小何得不亡記云周之人强仁窮賞罰故曰
 殷周之道不勝其弊考前後而論之夏衰失於質而
 無制周弱失於制而過煩故也愚以為將求致理始
 於學習經史左氏國語爾雅荀孟等家輔佐五經者
 也及藥石之方行于天下考試仕進者宜用之其餘
[011-9b]
 百家說䜟緯之書存而不用至于喪制之縟祭禮之
 繁不可備舉者以省之考求簡易中于人心者以行
 之是可以淳風俗而不汎於坦明之路矣學者局於
 恒教因循而不敢失於毫釐古人之說豈或盡善數
 骨肉之罪而褒叔向不忍聞之言而書昭伯敬龜筴
 之信而陳僂句使不仁之人萌芽賊心而仁義之士
 閉目掩卷何如哉其或曲書常言無補世教不習可
 也則煩瀆日亡而易簡日用矣海内之廣億兆之多
[011-10a]
 無聊於煩彌世曠久今以簡質易煩文而使之則晨
 命而夕周踰年而化成蹈五常享五福理必然也子
 言以約失之者鮮矣與其不遜也寧固傳曰以欲從
 人則可記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顔子曰無施勞經
 義可據也如是為政者得無以為惑乎
 潁濱曰傳曰夏之政尚忠商之政尚質周之政尚文
 而仲尼亦云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余讀
 詩書歴觀唐虞至於夏商以為有生民以來未嘗一
[011-10b]
 日而不趨於文也文之為言猶曰萬物各得其理云
 爾父子君臣之間兄弟夫婦之際此文之所由起也
 昔者生民之初父子無義君臣無禮兄弟不相愛夫
 婦不相保紛然而淆亂忿鬭而相苦文理不著而人
 倫不明生不相養而死不相葬天下之人舉皆戚然
 不寧於中然後反而求其所安屬其父子而列其君
 臣聨其兄弟而正其夫婦至于虞夏之世乃益去其
 鄙野之制然猶以天子之尊飯土塯啜土鉶土堦三
[011-11a]
 尺茅茨不翦至于周而後大備其粗始于父子之際
 其精布于萬物其用甚廣而無窮盖其當時莫不自
 謂文于前世而後世之人乃更以為質也是故祭祀
 之禮陳其籩豆列其鼎爼備其醪醴伏俯以薦思其
 飲食醉&KR0755之樂而不可見也於是灌用鬱鬯藉用白
 茅既沃而莫之見以為神之縮之也體魄降于地魂
 氣升于天恍惚誕謾而不知其所由處聲音氣臭之
 類恐不能得當也於是終祭于屋漏繹祭于祊以為
[011-11b]
 人子之心無所不至也薦之以滋味重之以膾炙恐
 鬼神之不屑也薦之以血毛重之以體薦恐父祖之
 不吾饗也於是先黍稷而飯稻粱先大羮而飽庶羞
 以為不敢忘禮亦不敢忘愛也丁寧反覆以為可以
 盡人子之心而人子之心亦可以少安矣故世之所
 謂文者皆所以安其人之所不安而人之所安者事
 之所當然也仲尼區區於衰周之末収先王之遺文
 而與曾子推論禮之所難處至於毫釐纎悉盖以為
[011-12a]
 王道之盛其文理當極於此焉耳及周之亡天下大
 壞强凌弱衆㬥寡而後世乃以為用文之弊夫自唐
 虞以至於商漸而入於文至周而文極於天下當唐
 虞夏商之世盖將求周之文而其勢有所未至非有
 所謂質與忠也自周而下天下習于文非文則無以
 安天下之所不足此其勢然也今夫冠昏喪祭而不
 為之禮墓祭而不廟室祭而無所仁人君子有所不
 安於其中而曰不文以從唐虞夏商之質夫唐虞夏
[011-12b]
 商之質盖將求周之文而未至非所以為法也
 劉敞曰古者有言夏后氏尚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救
 野莫如恭商人尚恭恭之敝小人以鬼救鬼莫如文
 周人尚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救僿莫如忠三王之道
 若循環此非君子之言好事者飾之也聖人之道同
 而王者之政一也同故能同不同一故能一不一同
 者道也不同者物也一者德也不一者俗也故自伏
 羲氏神農氏黄帝氏少昊氏顓頊氏髙辛氏陶唐氏
[011-13a]
 有虞氏天下之生久矣一盛一衰一治一亂然而所
 以盛者常同所以治者常一何以言之耶凡聖王之
 後而至于衰者非其道衰也物使之衰也其至于亂
 者非其德亂也俗使之亂也繼而起者明道以待物
 則衰逺矣正德以訓俗則亂逺矣故可以革物者道
 也而道未嘗變可以革俗者德也而德未嘗變夏后
 氏有天下四百餘歲桀為無道顛覆禹之典刑夏人
 不忍成湯伐而攻之四海之内歸之如一非畔夏也
[011-13b]
 以成湯為能復禹之績也故仲虺稱之曰天錫王勇
 智纉禹舊服此之謂也商有天下六百餘歲紂為無
 道顛覆湯之典刑商人不忍武王伐而殺之四海之
 内歸之如一非畔商也以武王為能反湯之政也故
 武成曰乃反商政政由舊此之謂也故湯復禹之績
 則得禹之天下武王反商之政則得湯之天下當是
 時也禹没而復起湯滅而復見同焉而已矣一焉而
 已矣安得忠恭文之三而異之且夫忠也恭也文也
[011-14a]
 是三者之於道本末也表裏也相待而成相須而行
 者也不可一日離而以謂千歲而代興故曰非君子
 之言好事者飾之也奚以論之凡父子之道君臣之
 義夫婦之親賓友之好長幼之序此謂人之大端也
 人道之大端不同則不足以相讓故先王之為禮必
 本于忠忠也者禮之本也然而不恭則忠不見故先
 王表之以恭恭也者禮之體也然而不文則恭不昭
 故先王著之以文文也者禮之成也是先王非尚此
[011-14b]
 三道也其變節次序不相縁則禮不立然而相縁之
 甚密喘而言蠕而動一皆雜于是有隆有殺有左有
 右而已矣是以凡正於内者則隆於忠接于外者則
 隆於恭旁暢曲折極意之變則隆于文唯君子能體
 之能體之則能言之能言之則能述之未有文而不
 原於恭者也未有恭而不因于忠者也未有忠而不
 恭不文能成其忠者也故曰三者之於道本末也表
 裏也相待而成相須而行者也不可一日離然而以
[011-15a]
 謂千歲而代興故曰非君子之言好事者飾之也
 又曰古者有言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
 尚齒商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此非君子
 之言好事者飾之也夫聖賢之治國家天下所以率
 民而教之也有達貴者有公貴者有私貴者有無貴
 者德者其達貴也爵者其公貴也親者其私貴也至
 於富則無貴也所以謂德達貴者德之于天下無所
 不貴也在朝廷則貴于朝廷在鄉黨則貴于鄉黨在
[011-15b]
 市井則貴于市井在夷狄則貴于夷狄是百王之所
 同也故謂之達貴所以謂爵公貴者爵之貴在朝廷
 則重在宗族則屈是又百王之所同也故謂之公貴
 所以謂親私貴者親之貴在宗族則伸之在朝廷則
 屈之是百王之所同也故謂之私貴此數者人情之
 紀王事之本聖人所不能奪是以推而任之故以德
 王天下以爵尊朝廷以親定宗族以德王天下故天
 下不可不貴德以爵尊朝廷故朝廷不可不貴爵以
[011-16a]
 親定宗族故宗族不可不貴親三者不失其所則王
 道成三者失其所則王道不成是以有九德者治天
 下有六德者治一國有三德者治一邑有一德者治
 一職此所以見德之貴也治天下者爵天子臣兆民
 治一國者爵諸侯臣萬民治一邑者爵大夫臣陪𨽻
 治一職者爵為士臣輿皂此所以見爵之貴也雖為
 天子必有父雖為諸侯必有兄故三年之喪達乎天
 子期之喪達乎諸侯大功之喪達乎大夫在宗廟則
[011-16b]
 皆以齒所以見親之貴也其義並隆而不相害並行
 而不相悖錯之而安施之而通王者之盛也未有能
 尚其一而遺其二者也故曰非君子之言好事者飾
 之也所謂富無貴者彼富非德之修也非爵之隆也
 非親之懿也以世禄多財長人而已矣則為義者必
 恥之為吏者必疾之是又百王之所同也故謂之無
 貴然而曰商人貴富則是又以商之為商者殆乎秦
 之為秦乎者也昔者秦之有天下右貨而尊利以倣
[011-17a]
 於滅吾未始知秦之所以滅非蔽于商人貴富之為
 禍也昔者魏有天下棄親而倣於滅吾未始知魏之
 所以滅者非蔽于夏后貴爵為之禍也昔者晉有天
 下侈親而滅制以倣于亡吾未始知晉之所以亡非
 蔽於周人貴親為之禍也故聖王不然以德王天下
 以爵尊朝廷以親定宗族三者並隆而不相害並行
 而不相悖有偏而不起則亂豈及于虞夏商周異世
 而貴之哉故曰非君子之言好事者飾之也 又曰
[011-17b]
 古者有言夏道尊命商人尊神周人尊禮此非君子
 之言好事者飾之也彼謂命者四時教令以教民勤
 事云爾是非夏道也夏后氏以建寅為正其數得天
 于以示教令宜此有由然者也非固以是為道而尊
 之也彼謂神者四時祭祀所以訓民事君云爾是非
 商之道夏之末山川鬼神莫不億寧而葛伯不祀成
 湯誅而放桀正天地之祭定社稷之祀修山川之典
 此亦有由然者也非固以是為道而尊之也彼謂禮
[011-18a]
 者君臣相㑹與國相交接相施予云爾是非周之道
 也武王伐紂天下之諸侯㑹于孟津者八百餘國既
 入定商駿奔走執豆籩受命于周廟武王於是班宗
 彛分玉寶竒物以懷諸侯諸侯端冕乎太學養老乎
 東序耕乎籍田此亦有由然者也非固以是為道而
 尊之也若聖人之治王者之法宰制萬物兼覆天下
 則此三者無不修也無不慎也不能一廢矣故當其
 尊命則雖周復夏當其尊神則雖夏由商當其尊禮
[011-18b]
 則雖商由周何以言之耶民事則尊命鬼事則尊神
 王事則尊禮同時可也同日可也同月可也當其義
 則今所用者先不當其義則向所用者後後者復先
 先者復後一物不應而亂起矣豈及於夏商周異代
 而尊之哉故曰非君子之言好事者飾之也夫好事
 者知三王之異物而不知其道之同也知三王之異
 俗而不知其德之一也道者所以格物而非格于物
 也德者所以變俗而非變于俗也故三王之所改者
[011-19a]
 正朔縁于厯而改律吕縁于聲而改都邑縁于地而
 改徽號縁于色而改樂舞縁于功而改官職縁于事
 而改及夫以性為内以情為外以名為制以禮為體
 此所謂道德之本也不可改也茍不可改則忠也恭
 也文也三代同尚矣德也爵也齒也三代同貴矣命
 也神也禮也三代同尊矣奚獨三代哉吾以此推之
 昔者伏羲氏神農氏黄帝氏少昊氏顓頊氏髙辛氏
 陶唐氏有虞氏封于泰山禪于梁甫者七十有一君
[011-19b]
 其實一也
 
 
 
 
 
 
 歴代名賢確論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