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4 欽定續文獻通考-清-嵇璜 (master)


[15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三
 經籍考
  經春秋/
宋史藝文志春秋類二百四十部二千七百九十九卷
不著録者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
遼金元三史不立藝文志散見各紀傳中
明史藝文志春秋類一百三十一部一千五百二十五
[153-1b]


左傳節文十五卷
 舊題歐陽修編
  臣/等謹案是編刻于明季取左傳之文略為刪削
  每篇之首分標叙事議論詞令諸目又標神品能
  品真品具品妙品諸名及章法句法字法諸字前
  有修自序序中稱胡安國春秋傳及真徳秀文章
[153-2a]
  正宗其為作偽無疑也
洪咨䕫春秋説三十卷
 咨䕫字舜俞於潜人厯官端明殿學士
趙鵬飛春秋經筌十六卷
 鵬飛字企明號木訥綿州人
  鵬飛自序略曰春秋每多異説麟筆一絶三家鼎
  峙及何休杜預之注興則又各䕶所師交相矛盾
  於聖經何有哉又曰三傳固無足據然公吾心以
[153-2b]
  評之亦時有得聖意者若何休癖䕶其學吾未嘗
  觀焉惟范甯為近公論三家均舉其失所師之失
  亦從而箴之故榖梁子之傳實頼甯為多而王通
  亦曰范甯有志乎春秋焉
  留夢炎序略曰麟經之傳於蜀自濓溪先生仕於
  合伊川先生謫於涪金堂謝持正先生親受教於
  伊川以發明筆削之㫖老師宿儒持所討論傳述
  其徒雖前有斷爛朝報之毁後有偽學之禁而守
[153-3a]
  之不變故薫陶浸漬所被者廣如馮公輔朱萬里
  張習之劉光逺先生皆一時所宗木訥趙先生獨
  抱遺經窮探冥索實為之倡所著詩故經筌二書
  有功於聖經甚大詩故湮没不傳惟經筌獨存其
  為説不外乎濓洛之學而善於原情不為傳注所
  拘至於推見至隠使二百四十二年事瞭如在目
  焉
  納喇性徳曰春秋之傳五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153-3b]
  列於學官者三焉漢志二十三家隋志九十七部
  唐志六十六家未有舍三傳而别自為傳者自啖
  助趙匡稍有去取折衷至宋諸儒各自為傳或不
  取傳注專以經解經或以傳為案以經為斷或以
  傳有乖謬則棄而信經徃徃用意太過不能得是
  非之公嗚呼聖人之志不明於後世久矣盖嘗讀
  黄氏日抄見所采本訥趙氏之説恒有契於心焉
  既得經筌定本乃鏤板而傳之善哉木訥子之言
[153-4a]
  乎善學春秋者當先平吾心以經明經而無惑於
  異端則褒貶自見盖春秋公天下之書學者當以
  公天下之心求之斯言也庶㡬得是非之公而聖
  人之志以弗晦焉已
李石左氏君子例一卷 詩如例一卷 詩補遺一卷
 石見易類
  臣/等謹案左氏傳多有君子曰字林栗指為劉歆
  所加其説無據石以為左氏傳有所謂君子曰者
[153-4b]
  皆示後學以褒貶大法因録為例又以引詩與今
  説詩者不同因取所載一篇一句悉裒集而闡論
  之名曰詩如例復採所載筮詞歌謡名曰詩補遺
  石門人劉伯熊合為一編題曰左氏諸例實非石
  之舊名今仍各標本目云
戴溪春秋講義四卷
 溪字少望永嘉人淳熈五年為别頭省試第一厯官
 工部尚書華文閣學士卒贈端明殿學士諡文端事
[153-5a]
 蹟具宋史儒林傳
魏了翁左傳要義三十一卷
 了翁見易類
張洽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一卷
 洽字元徳清江人朱子弟子嘉定進士累官至著作
 佐郎諡文憲事迹具宋史道學傳
  納喇性徳曰洽於春秋有集傳集注地理沿革表
  三書端平中進於朝宣付祕閣明洪武初頒五經
[153-5b]
  四書於學官傳註多宗朱子惟易則兼用程朱傳
  義春秋則胡氏傳張氏註並存久之習易者舍程
  傳而專宗朱子習春秋者胡傳单行而集註流傳
  日鮮今誦其書集諸家之長而折衷歸於至當無
  胡氏牽合之弊允宜頒之學官者也
李明復春秋集義五十卷 綱領三卷
 明復一名俞字伯勇合陽人嘉定間太學生
  張萱曰宋嘉定間太學生李俞編進俞舊名明復
[153-6a]
  字伯勇取周程張三子或著書以明春秋或講他
  經以及春秋或其説有合於春秋者皆廣收之定
  其後先審其精粗各附於本章之次有魏鶴山序
  朱彞尊曰宋史藝文志載李明復春秋集義五十
  卷又載王夢應春秋集義五十卷予嘗見宋季舊
  刻即李氏原本而王氏刋行之非王氏别有集義
  也宋史兩存之誤矣
陳深清全齋讀春秋編十二卷
[153-6b]
 深字了㣲平江人嘗題所居曰清全齋因自號清全
  納喇性徳曰子㣲自宋社既屋即謝去舉業沉潜
  學問淹貫遺經閉門教授鄭元祐稱其年登髦耆
  生識先輩著書立言咸造底藴良有然矣讀春秋
  編原本左胡採摭衆説深有益於學者
吕大圭春秋或問二十卷附春秋五論一卷
 大圭字圭叔號樸鄉南安人淳祐進士官至朝散大
 夫知興化軍元兵至沿海都制置蒲夀庚舉城降令
[153-7a]
 署降箋不從遇害
  大圭論曰春秋所書其義有春秋之通例有聖人
  之特筆有日則書日有月則書月名稱從其名稱
  爵號從其爵號與夫盟則書盟㑹則書㑹卒則書
  卒葬則書葬戰則書戰伐則書伐弑則書弑殺則
  書殺一因其事實而無所加損焉此通例也其或
  史之所無而筆之以示義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
  戒者此特筆也用通例而無所加損者聖人之公
[153-7b]
  心有特筆以明其是非者聖人之精義
  何夢申䟦云傳春秋者㡬百家大抵以褒貶賞罰
  為主盖三傳倡之諸儒和之惟朱文公以為不然
  今載於門人所記録者略見一二獨恨未及成書
  耳廣文吕先生嘉惠潮士諸士有以春秋請問者
  先生出五論示之咸駭未聞因并求全稿先生又
  出集傳或問二書盖本文公之說而發明之有五
  論以開其端有集説以詳其義又有或問以極其
[153-8a]
  辨難之指歸而春秋之㫖明矣夫子之心至文公
  而明文公之論至先生而備先生亦有功於世教
  矣
  納喇性徳曰春秋論五篇共一卷一曰論夫子作
  春秋二曰辨日月褒貶之例三曰特筆四曰論三
  傳所長所短五曰世變五論閎肆而嚴正春秋大
  㫖具是矣圭叔少嗜學師事鄉先生王昭昭為北
  溪陳淳弟子淳受業晦菴淵源之來人稱温陵宗
[153-8b]
  派宋社既屋人爭北向圭叔大節凛凛道學亦何
  負於人國乎
家鉉翁春秋詳説三十卷
 鉉翁號則堂眉州人以䕃補官賜進士累官端明殿
 學士簽書樞宻院事
  龔璛曰至元丙子宋亡以則堂先生歸置諸瀛州
  者十年乃成此書自瀛寄宣託於其友肅齋潘公
  從大藏之盖久而綱目十篇學士大夫已盛傳於
[153-9a]
  世矣泰定乙丒宣學以廪士之贏刋大學䟽義等
  書取諸潘氏鋟梓於學凡三十卷其曰春秋詳説
  者盖俟夫説約者得經㫖焉此先生著述之意也
朱申春秋左傳句觧三十五卷
 申見禮類
  王鏊序略曰春秋左傳詳節三十五卷宋魯齋朱
  申周翰注釋今董南畿學政黄侍御希武翻刻以
  示後學者也侍御以近世學者莫不為文而未知
[153-9b]
  文之有法故刻示之予序之曰文非道之所貴也
  而聖賢有所不廢左氏疏春秋於聖人之㫖殊未
  得也而載二百四十二年列國諸侯征伐㑹盟朝
  聘宴饗名卿大夫徃來詞命則具焉其文盖爛然
  矣於時若臧僖伯哀伯晏子子産叔向叔孫豹之
  流尤所謂能言而可法者下是雖疆埸之人亦善
  言焉有若展喜瑕吕飴甥賔媚人解揚是已方伎
  之賤亦善言焉有若史蘇梓慎禆竈蔡墨醫和醫
[153-10a]
  緩祝鮀師曠是已屬國之逺亦善言焉有若郯子
  駒支季札聲子沈無戌薳啟疆是已閨門之懿亦
  善言焉有若鄧曼穆姜定姜僖負羈之妻叔向之
  母是已於戲其猶有先王之風乎其辭婉而暢直
  而不肆深而不晦錬而不煩繩削後之以文名家
  者孰能遺之而為史者尤多取法焉盖已㡬於醇
  且粹矣學者因是而求之為文之法盡在是矣若
  夫究聖人筆削之㫖以寓一王之法自當求其全
[153-10b]
  以進於經
  王穉登曰周翰輯是書無裨左氏禆夫學左氏者
  耳
李琪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三卷
 琪字開伯號竹湖吳郡人累官國子司業書成於嘉
 定辛未
  琪自序略曰是書敘東周十有四王之統合齊晉
  十有三霸之目舉諸侯數十大國之系皆世為之
[153-11a]
  紀不失全經之文略備各代之實每紀之後叙其
  事變之由考得失之故參諸傳之紀以明經之所
  書初學問津或有取焉
  周自得序略曰初得竹湖李氏所著世紀疑為析
  裂經文既觀其分王伯之行事世系之本末復叙
  其治亂興衰之故而論之讀者一目而洞徹原委
  則極嘆前輩之讀書不茍而由是㑹經傳之大全
  以探筆削之深意未必非通經之一助也
[153-11b]
春秋通論二卷
  題宋人撰不著名氏

利鑾孫春秋握竒圖一卷
 鑾孫字士貴旴江人

吳澄春秋纂言十二卷 總例一卷總例藝文畧作二卷/
 澄見易類
[153-12a]
  澄纂言自序略曰三傳得失載事則左氏詳於公
  榖釋經則公榖精於左氏意者左氏必有案據之
  書而公榖多是傳聞之説況人名地名之殊或由
  語音字畫之舛此類一從左氏可也然有考之於
  義確然見左氏為失而公榖為得者則又豈容以
  偏徇哉漢儒專門守殘䕶缺不合不公誰復能貫
  穿異同而有所去取至唐啖助趙匡陸淳三子始
  能信經駁傳以聖人書法纂而為例得其義者十
[153-12b]
  七八自漢以來未聞或之先也觀趙氏所定三傳
  異同用意宻矣惜其予奪未能悉當間嘗再為審
  定以成其美其間不繫乎大義者趙氏於三家從
  其多今則如朱子意專以左氏為主倘義有不然
  則從其是左氏雖有事迹亦不從也一斷諸義而
  已欲因啖趙陸氏遺説博之以諸家參之以管見
  使人知聖筆有一定之法而是經無不通之例不
  敢隨文生義以侮聖言故先為正其史之文如此
[153-13a]
  總例自序略曰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昔唐啖助趙
  匡集春秋傳門人陸淳又類聚事辭成纂例十卷
  今澄既采摭諸家之言各麗於經乃分所異合所
  同倣纂例為總例七篇初一夭道次二人紀次三
  嘉禮次四賔禮次五軍禮次六凶禮次七吉禮例
  之綱七例之目八十有八凡春秋之例禮失者書
  出於禮則入於法故曰刑書也事實辭文善惡必
  見聖人何容心哉盖渾渾如天道焉嗚呼其義㣲
[153-13b]
  矣而執謙自謂之竊取區區末學詎可得與聞乎
程端學春秋本義二十卷 春秋或問十卷 三傳辨
疑二十卷
 端學字時叔慶元人至治進士官國子助教遷翰林
 國史院編修官事蹟附載元史儒學傳韓性傳中
  臣/等謹案端學慨春秋一經未有歸宿之㫖因徧
  索前代説春秋者凡百三十家折衷異同湛思二
  十餘年作本義以發聖人之經㫖作辨疑以討三
[153-14a]
  傳之疑似作或問以校諸儒之異同至正三年浙
  東亷訪使慶喜上其書於朝詔慶元路儒學版行
  天下
黄復祖春秋經疑問對二卷
 復祖字仲箎廬陵人
  臣/等謹案元史仁宗皇慶三年復科舉法漢人南
  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四書内出題經義一道
  各治一經元統以後少變程式易第一場四書為
[153-14b]
  本經復祖序稱至正辛巳大科即元史志所謂變
  程式之時也其書以經傳之事同辭異者求其常
  變察其詳略以經覈傳以傳考經盖亦比事屬辭
  之遺意專為場屋進取而作也
楊維禎春秋合題著説三卷
 維禎字亷夫號鐡崖山隂人泰定進士為建徳總管
 府推官擢江西儒學提舉未及上而兵亂遂不復仕
 明初命修禮樂書旋以老病辭歸事蹟具明史文苑
[153-15a]
 傳
俞臯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
 臯字心逺新安人
  臯自序凡例曰自晉杜氏注左傳始有凡例之説
  取經之事同辭同者計其数凡若干而不考其義
  唐陸氏學於啖趙作纂例之書雖分析詳備然亦
  未嘗以義言之逮程子為傳分别義例學者始得
  聞焉愚遵程子説以事同辭同義同者定為例十
[153-15b]
  六條凡經之書事義如此而其辭例如此者是所
  謂例也其有義不同而辭同事同而辭不同者則
  見各事之下非可以例拘也且如殊㑹其辭雖同
  而其義則不同會王世子而殊㑹是尊之而不敢
  與抗若曰王世子在是而諸侯徃㑹之不敢與世
  子之列也㑹吳而殊㑹是抑之而不使其抗若曰
  諸侯自為㑹而後㑹吳不使諸侯列也又如歸與
  來歸復歸歸字雖同而其意則不同婦人謂嫁曰
[153-16a]
  歸而書來歸則出也諸國君大夫出奔而復則書
  歸而書復歸則義不當復也天王使宰咺來歸惠
  公仲子之賵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隧則譏其過
  時始至之失也至於季子來歸齊人來歸鄆讙龜
  隂田此又喜其歸異其詞以嘉之也凡此皆辭同
  而義不同者也又如國君奔一也而内奔書遜弑
  君一也而内弑書薨不地殺公子一也而内殺公
  子書刺凡此皆事同而辭不同者也又如易田書
[153-16b]
  假城虎牢不繫鄭戌虎牢曰鄭因㑹伐而朝書如
  凡此之類乃程子所謂㣲詞隠義時措咸宜者也
  是皆不可以例拘也學者誠能熟玩程子傳以求
  其意至於沉潜反復一旦豁然貫通庶乎可窺聖
  人用心之萬一也
  錢曽曰先取各家注釋以已意採集於前申之以
  程子之言後詳列三傳胡氏傳使人得備覧而詳
  繹其説元刻中之佳者
[153-17a]
李亷春秋諸傳㑹通二十四卷
 亷字行簡廬陵人擢進士知信豐縣遇冦亂殉節
  亷自序略曰傳春秋者三家左氏事詳而義疏公
  榖義精而事略有不能相通兩漢專門各守師説
  至唐啖趙始合三家所長務以通經為主陸氏纂
  集已為小成宋河南程夫子始以廣大精㣲之學
  發明奥意真有以得筆削之心而深有取於啖趙
  良有以也高宗紹興初武夷胡氏進講篤意此經
[153-17b]
  於是承詔作傳事按左氏義取公榖之精大綱本
  孟子主程氏而集大成矣方今取士用三傳及胡
  氏誠不易之法然四家之外如陳氏後傳張氏集
  註皆為全書學者所當考而孫氏之發㣲劉氏之
  意林權衡吕氏之集觧與其餘諸家之議論亦不
  可以不究於是盡取諸傳薈萃成編先左氏事之
  案也次公榖傳經之始也次杜氏何氏范氏三傳
  專門也次疏義釋所疑也總之以胡氏貴斷也陳
[153-18a]
  張並列擇所長也而又備採諸儒成説及諸傳記
  略加梳剔於異同是非始末之際每究心焉謂之
  春秋諸傳㑹
  楊士竒䟦曰明修元史時知行簡者無在朝故不
  得列之史傳世之知者少其於春秋不徒能明之
  盖煒然有光科目者也
王元杰春秋讞義九卷
 元杰字子英吳江人至正間領鄉薦以兵興不仕教
[153-18b]
 授鄉里以終
鄭玉春秋闕疑四十五卷
 玉字子美歙人至正中除翰林待制不赴元末城破
 自經事蹟詳元史忠義傳
  玉自序略曰因朱子通鑑綱目之例以經為綱大
  字揭之於上復以傳為目小字疏之於下叙事則
  專於左氏而附以公榖合於經者則取之立論則
  先於公榖而參以厯代諸儒之説合於理者則取
[153-19a]
  之其或經有脱誤無從質證則寧闕之以俟知者
  而不敢强為訓解傳有不同無所考據則寧兩存
  之而不敢妄為去取至於誅討之事尤不敢輕信
  傳文曲為附㑹必欲獄得其情事得其實則以經
  之所作由於斯也聖人之經詞簡義奥與其强通
  其所不可通以取譏於當世孰若闕其所當闕以
  俟知於後人程子謂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豈
  無可明之義朱子謂起頭一句春王正月便不可
[153-19b]
  解固有當闕之疑某之為是書也折衷二説而為
  之義例殆以便檢閲備遺忘而已
  徐尊生曰讀春秋集傳闕疑序知先生所以著述
  之意甚公且平世儒説春秋其病皆在不能闕疑
  而欲鑿空杜撰是以説愈巧而聖人之心愈不可
  見也
齊履謙春秋諸國統紀六卷
 履謙字伯恒大名人官至太史院使
[153-20a]
  履謙自序略曰墨子曰吾見百國春秋又嘗考之
  古文有夏商春秋又有晉春秋國語晉羊舌肸習
  於春秋悼公使傳其太子楚莊王使申叔時傳太
  子箴教之春秋左傳韓宣子適魯見魯春秋至於
  後世史學亦多以春秋名其書者若虞卿春秋吕
  氏春秋陸賈春秋吳越春秋漢魏春秋唐春秋之
  類徃徃有之故知春秋者古史記之通稱而今之
  春秋一經聖人以同㑹異以一統萬之書也始魯
[153-20b]
  終吳合二十國史記而為之也然自三傳既分世
  之學者類皆務以褒貶為工至於諸國分合與夫
  春秋之所以為春秋未聞其有及之者子竊疑之
  久矣暇日輒以所見妄為叙類私之巾篋盖不惟
  有以備諸家之闕庶幾全經之綱領自此或可以
  尋究云
陳則通春秋提綱十卷
 則通字鐵山始末無攷
[153-21a]
  旴江胡光世序略曰春秋一經説者無慮數十百
  家此篇櫽括諸傳包舉無遺頗於聖人之意若滄
  海之有畔可以濟其濶而極其際至於編中之所
  本者則有諸傳在熟讀傳以求經之㫖而於此編
  以發經之藴信所謂提綱者矣
趙汸春秋集傳十五卷 春秋屬辭十五卷 春秋左
氏傳補註十卷 春秋師説三卷 春秋金鎻匙一卷
 汸見易類
[153-21b]
  汸自序集傳略曰春秋聖人經世之書也書成一
  嵗而孔子卒當時弟子盖僅有得其傳者厯戰國
  秦漢以及近代説者殆數十百家其深知聖人制
  作之原者鄒孟氏而已孟氏之言曰王者之迹熄
  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此孔門傳春秋學者之
  㣲言也盖周雖失政而先王詩書禮樂之教結於
  民心者未泯故善有美而惡有刺迨其極也三綱
  失序而上下相忘怨刺不作則文武成康治教之
[153-22a]
  迹始湮没無餘矣夫世變如此而春秋不作則人
  心將安所底止乎故曰詩亡然後春秋作隠桓之
  世王室日卑齊伯肇興春秋所由始也定哀之世
  中國日衰晉伯攸廢春秋所由終也方天命在周
  未改而上無天子下無方伯桓文之事不可誣也
  是以聖人詳焉故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古者列國
  皆有史官掌記一國之事春秋魯史策書也事之
  得書不得書有周公遺法焉太史氏掌之非他人
[153-22b]
  之所得議也孔子魯司寇也一旦取太史氏所職
  而修之魯之君臣其能無惑志歟然則將如之何
  凡史所書有筆有削史所不書則不加益也故曰
  其文則史史主實録而已春秋志存撥亂筆則筆
  削則削㳺夏不能賛一辭非史氏所及也故曰其
  義則丘竊取之矣此制作之原也然自孟氏以來
  鮮有能推是説以論春秋者盖其失由三傳始左
  氏有見於史其所發皆史例也故常主史以釋經
[153-23a]
  是不知筆削之有義也公羊榖梁有見於經其所
  傳者猶有經之佚義焉故據經以生義是不知其
  文之則史也後之學者於三傳無所師承莫能相
  一其有兼取三傳者則臆決無據流遁失中其厭
  於尋繹者則欲盡舍三傳直究遺經分異乖離莫
  知統紀至永嘉陳君舉始用二家之説參之左氏
  以其所不書實其所書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
  為得學春秋之要然其所蔽則遂以左氏所録為
[153-23b]
  魯史舊文而不知策書有體夫子所據以加筆削
  左氏亦未之見也左氏書首所載不書之例皆史
  法非筆削之㫖公榖每難疑以不書發義實與左
  氏異師陳氏合而求之失其本矣故於左氏所録
  而經不書者皆以為夫子所削則其不合於聖經
  者亦多矣由不考孟氏而昧夫制作之原也盖常
  論之䇿書之例十有五而筆削之義有八䇿書之
  例一曰君舉必書非君命不書二曰公即位不行
[153-24a]
  其禮不書三曰納幣逆夫人夫人至夫人歸皆書
  四曰君夫人薨不成喪不書葬不用夫人禮則書
  卒君見弑則諱而書薨五曰適子生則書公子大
  夫在位書卒六曰公女嫁為諸侯夫人納幣來逆
  女歸娣歸來媵致女卒葬來歸皆書為大夫妻則
  止書來逆七曰時祀時田茍過時越禮則書軍賦
  改作踰制亦書此史氏之録乎内者也八曰諸侯
  告則書卒不訃則不書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
[153-24b]
  告克不書九曰雖伯主之役令不及魯亦不書十
  曰凡諸侯之女行惟王后書適諸侯雖告不書十
  一曰諸侯之大夫奔有玉帛之使則告告則書此
  史氏之録乎外者也十二曰凡天子之命無不書
  王臣有事為諸侯則以内辭書之十三曰大夫已
  命書名氏未命書名㣲者名氏不書止書其事外
  㣲者書人十四曰將尊師少稱將將卑師衆稱師
  將尊師衆稱某帥師君自將不言帥師十五曰凡
[153-25a]
  天灾物異無不書外灾告則書此史氏之通録乎
  内外者也筆削之義一曰存䇿書之大體凡䇿書
  大體曰天道曰王事曰土功曰公即位曰逆夫人
  夫人至庶子生曰公夫人外如曰薨葬曰孫曰夫
  人歸曰内女卒𦵏曰來歸曰夫人公子卒曰公夫
  人出疆曰盟會曰出師曰國受兵曰祭祀蒐狩越禮
  軍賦改作踰制外諸侯卒𦵏曰兩君之好曰玉帛
  之使凡此類之書於策者皆不削也春秋魯史也
[153-25b]
  䇿書之大體吾不與易焉以為猶魯春秋也二曰
  假筆削以行權春秋撥亂經世而史有恒體有書
  有不書以互顯其義書者筆之不書者削之其筆
  削大凡有五或略同以存異公行不書至之類也
  或略常以明變釋不朝正内女歸寧之類也或略
  彼以見此以來歸為義則不書歸以出奔為義則
  殺之不書之類也或略是以著非諸侯有罪及勤
  王復辟不書之類也或略輕以見重非有關於天
[153-26a]
  下之故不悉書是也三曰變文以示義春秋雖有
  筆有削而所書者皆從主人之辭然有事同而文
  異者有文同而事異者則予奪無章而是非不著
  於是有變文之法焉將使學者即其文之異同詳
  略以求之則可别嫌疑明是非矣四曰辨名實之
  際亦變文也正必書王諸侯稱爵大夫稱名氏四
  裔雖大皆稱子此春秋之名也諸侯不王而伯者
  興中國無伯而荆楚横大夫專兵而諸侯散此春
[153-26b]
  秋之實也於是有去名以全實者征伐在諸侯則
  大夫將不稱名氏中國有伯則楚君侵伐不稱君
  又有去名以責實者諸侯無王則正不書王中國
  無伯則諸侯不序君大夫將略其恒稱則稱人五
  曰謹内外之辨亦變文也楚至東周僣王猾夏故
  伯者之與以攘郤為功自晉伯中衰楚益侵凌中
  國甚至假討賊之義以號令天下天下知有楚而
  已故春秋書楚事無一不致其嚴者而書吳越與
[153-27a]
  徐亦必與中國異辭所以伸大義於天下也六曰
  特筆以正名筆削不足以盡義而後有變文然禍
  亂既極大分不明雖變文猶不足盡義而後聖人
  加之特筆所以正名分也夫變文雖有損益猶曰
  史氏恒辭若特筆則辭㫖卓異非復史氏恒辭矣
  七曰因日月以明類上下内外之無别天道人事
  之反常六者尚不能盡見則又假日月之法區而
  别之大義以日為詳則以不日為略以月為詳則
[153-27b]
  以不月為略其以日為恒則以不日為變以不日
  為恒則以日為變甚則以不月為異其以月為恒
  則以不月為變以不月為恒則以月為變甚則以
  日為異將使屬辭比事以求之則筆削變文特筆
  既各以類明而日月又相為經緯無㣲不顯矣八
  曰辭從主人主人謂魯君也春秋本魯史成書夫
  子作經惟以筆削見義自非有所是正皆從史氏
  舊文而所是正亦不多見故曰辭從主人此八者
[153-28a]
  實制作之權衡也然聖人議而弗辨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善而見録則為褒惡而見録則為貶其褒
  貶皆千萬世人心之公也聖人何容心哉辭足以
  明義斯已矣是故知存䇿書之大體而治乎内者
  恒異乎外也則謂之夫子法書者不足以言春秋
  矣知假筆削以行權而治乎外者恒異乎内也則
  謂之實録者不足以言春秋矣知一經之體要議
  而弗辨則凡謂春秋賞人之功罰人之罪去人之
[153-28b]
  族黜人之爵褒而字之貶而名之者亦不足以論
  聖人矣故學者必知䇿書之例然後筆削之義可
  求筆削之義既明則凡以虛辭説經者其刻深辨
  詰之説皆不攻自破然後春秋經世之道可得而
  明矣雖然使非孟氏之遺言尚在則亦安能追求
  聖人之意於千百年之上哉汸自早嵗獲聞資中
  黄楚望先生論五經㫖要於春秋以求書法為先
  謂有魯史書法有聖人書法在學者自思而得之
[153-29a]
  於是思之十有餘年卒有得於孟氏之言因其説
  以考三傳及諸家陳氏之書具知其得失異同之
  故乃輯録為書名曰春秋集傳凡十五卷尚意學
  者溺於所聞不能無惑别撰屬辭八篇發其隠蔽
  傳諸同志焉
  朱彞尊曰東山環谷二先生俱以經學重尤精研
  春秋環谷守康侯之説東山學於黄楚望首闢夏
  時冠周月之非不相雷同
[153-29b]
  錢曾曰子常游楚望之門得益春秋為多故次其
  師説十一篇以成是書楚望云學春秋當以三傳
  為主而三傳之中又當據左氏事實以求聖人旨
  意之所歸葢其中自有脈絡可尋人自不肯細意
  推求耳旨哉斯語一洗唐宋來舍傳求經之妄論
  矣
  臣/等謹案汸所輯左傳補注禀其師黄澤之説謂
  春秋本源脈絡盡在左傳而後世説春秋者惟杜
[153-30a]
  預註陳傅良章旨最有據依因反覆辨討出入百
  家究其得失取陳氏章旨附於杜註之下去短集
  長而補其所不及其微詞奥義註有未備者頗採
  孔頴達之疏暢述之其所輯師説皆取其師黄澤
  所著發明疑義諸條汸為編次之凡十一篇分三
  卷又附録上下二卷録澤所為詩及文與已所為
  澤行狀足與師説相發明也其所輯屬辭欲學者
  由春秋之教以求制作之原制作之原既得而後
[153-30b]
  聖人經世之義可言因為離經析義分别條目創
  為八類辨而釋之成八篇篇各有序共十五卷殫
  精畢慮凡二十年而成至其集傳一書葢兩易其
  藳也始元至正戊子初作集傳迨後屬辭成義精
  例宻以集傳所列經義史法猶有未備更須討論
  且謂屬詞特推筆削之權而集傳大明經世之志
  必二書相表裏而後春秋之旨方完壬寅後乃重
  更定其書至昭公二十七年嬰疾遂輟筆洪武己
[153-31a]
  酉冬卒其門人倪尚誼援汸之義續成之而其書
  藏弆人不及見嘉靖中提學御史東阿劉隅按徽
  下令索之以原本藏於學宫更屬教諭夏鏜訂刋
  傳世
汪克寛春秋胡傳附録纂疏三十卷
 克寛見易類
  克寛論曰春秋紀事大而天地日星人倫邦國小
  而宫室器幣草木禽蟲凡天下萬物之理無不具
[153-31b]
  焉能通是經則理無不窮矣故楊子曰説理者莫
  辨乎春秋
  臣/等謹案克寛附録纂疏以胡安國為主而博采
  衆説薈萃成書成於順帝至元中汪澤民虞集各
  有序明初纂春秋大全全用其書
晏兼善春秋透天關四卷
 兼善里貫無攷
麟經指南一卷
[153-32a]
 不著撰人名氏
春秋圖説無卷/數
 不著撰人名氏
春秋四傳三十八卷
 不著編輯者名氏
 
 
 
[153-32b]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