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4 欽定續文獻通考-清-嵇璜 (master)


[129-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九
 兵考
  郡國兵
明太祖洪武二年諭諸將各上備邊方畧
 命大將軍徐達等備山西北平邊諭令各上方畧從
 淮安侯華雲龍言自永平薊州宻雲迤西二千餘里
 關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於紫荆關及蘆花嶺設
[129-1b]
 千戸所守禦又詔山西都衞於雁門關太和嶺并武
 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至九年勅燕山
 前後等十一衞分兵守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
 關烽堠百九十六處參用南北軍士至十五年又於
 北平都司所轄關隘二百以各衛卒戍守
  實錄曰洪武四年三月詔中書省臣曰山口外東
  勝蔚朔武豐雲應等州皆極邊沙漠宜各設千百
  戸綂率士卒收撫邊民無事則耕種有事則出戰
[129-2a]
  所儲糧草就給本官不必再設有司重擾於民
十年五月山西行都司請所轄邊民自備兵械團結防
邊從之
  臣/等謹按此為邊上土著兵之始史志所謂太祖
  沿邊設衞惟土著兵及有罪謫戍者遇有警調他
  衞軍往戍謂之客兵是也實錄載宣徳中大同守
  將請益戍兵兵部言山西行都司所轄十二衞軍
  士二萬餘人皆土軍蓋始自團結遂成土軍也
[129-2b]
詔諸王近塞者每嵗秋勒兵巡邊
  臣/等謹按太祖防邊之意甚重故有此詔史無年
  月考秦晉王之藩事在十一年三月則此詔當在
  此後也十年益秦晉燕三府護衞亦以封地近邊
  之故凡西北軍事雖命大將遄征而以燕晉二王
  節制之二十五年命元降軍赴北平聴燕王調用
  此燕藩之所以兵日强而其後起而靖難也
十七年命徐達籍上北平將校士卒復命將覈遼東定
[129-3a]
遼等九衞官軍
 是後每遣諸公侯較沿邊士馬以籍上
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於大寧
 其地在喜峰口外故遼西郡遼之中京大定府也西
 大同東遼陽南北平馮勝之破納哈出還師城之因
 置都司及營州五屯衞至二十四年三月以已置大
 寧都司及廣寧諸衞足以守邊乃撤山海等處守關
 軍士每處止存十餘人餘悉令屯田
[129-3b]
  臣/等謹按兵志言是時封皇子權為寧王調各衞
  兵往守而先是李文忠取元上都設開平衞及興
  和等千戸所東西各四驛東接大寧西接獨石考
  文忠之取開平事在洪武二年六月藍玉之拔興
  和事在七年四月設衞及所當在此時明初設此
  以控扼北徼
二十二年五月置泰寧朶顔福餘三衞
 三衞地為烏梁海在黑龍江南元大寧路北境是時
[129-4a]
 内附帝即其地置三衞俾部長各領其衆互為聲援
 自錦義歴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全寧抵喜峰口近
 宣府曰朶顔自黄河窪逾潘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獨
 朶顔地險而强
  臣/等謹按洪武時以塞外降人置此三衞以為大
  寧之屏障後自永樂以烏梁海有功畀以大寧而
  三衞遂滋不靖
二十五年築東勝城
[129-4b]
 城在河州東受降城之東時帝遣宋國公馮勝等分
 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共設十六衞由
 是自遼以西數千里聲勢聨絡
  臣/等謹按東勝在河套之東春明夢餘錄言河套
  内有一十二縣當築東勝時足以為套地之屏障
  也餘詳後
成祖永樂元年三月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徙之
保定調營州五屯衞於内地
[129-5a]
 初靖難兵起陷大寧以寧王權歸及即位改封寧王
 江西而以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調營州五屯衞
 於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以舊大寧地畀烏梁海
 自是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絶又以東勝孤逺難守調
 左衞於永平右衞於遵化而墟其地先是興和亦廢
 開平徙於獨石宣府遂稱重鎮然帝於邊備甚謹自
 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
 通車騎者百戸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其敕
[129-5b]
 總兵官武安侯鄭亨曰各處煙墩務増築髙厚貯五
 月糧及柴薪藥弩墩傍開井井外牆與墩平外望如
 一重門禦暴之意常凛凛也
  臣/等謹按大寧古㑹州地外隣烏梁海㑹典云其
  地與遼東宣府東西並建為外邊又起古北口至
  山海關増修關隘為内邊永樂棄大寧東勝而邊
  患遂萌兵志云洪熈改元朔州軍士白榮請還東
  勝髙山等十衞於故地不能用也
[129-6a]
三年五月以靈州韃靼垜集為兵
 七月遣降人呉見誠柴秉誠等率其部屬居凉州勅
 總兵官宋晟選其壯勇數百參以官軍三倍於塞外
 偵邏非但耀威亦以招徠未附者
仁宗洪熈元年十月時宣宗/已即位遣還莊浪衞土軍
 右軍都督李英言莊浪衞土軍土民二百六十人舊
 𨽻隨駕三千之數請仍付土官魯實加訓練庶邊警
 易於調用從之
[129-6b]
宣宗宣徳五年五月増置口北緣邊諸堡並戍兵
六月遷開平衞於獨石
 開平備禦都指揮唐銘等言孤城荒逺薪芻並難猝
 遇寇至别無應援請添官軍神銃守備下廷臣議之
 皆言宜准陽武侯薛祿初奏於獨石築城立開平衞
 以本衞官軍家屬移於新城且耕且守而精選本衞
 及原調守備官軍二千餘人分二班更代於開平舊
 城哨備從之
[129-7a]
  黄光昇昭代典則曰國初設衞開平置八驛東接
  大寧古北口西接獨石文皇出塞皆道開平興和
  萬全間嘗曰惟守開平則興和大寧遼東甘肅寧
  夏邊圉永無虞矣已乃棄大寧而興和亦廢開平
  失援至是徙衞獨石蹙國蓋三百里盡失龍門灤
  河之險邊備益虚
六月置萬全都指揮使司
 時關外衞所皆𨽻後軍都督府帝以諸軍散處邊境
[129-7b]
 猝有緩急無所綂一命於宣府立都司十六衞皆屬
 焉
七年五月易置寧夏甘肅戍兵
 西北邊軍延安慶陽諸衞近寧夏而戍甘州臨洮鞏
 昌蘭州諸衞近甘州而戍寧夏肅州鎮寧西寧秦州
 皆臨極邊其軍分戍他處乃别調官軍戍守帝以舍
 近趨逺勞費實多人情非便諭兵部議之於是以延
 安等衞近寧夏者戍寧夏漢中三衞所皆遣還臨洮
[129-8a]
 等衞近甘州者戍甘州其肅州等衞所皆遣還
十年七月時英宗/已即位選京軍二千人戍遼東四千人戍大
同宣府
 時遼東屢有事官軍數少不能對敵兵部請選在京
 操練官軍命都督曹義率往分守地方又大同宣府
 為京師屏障亦宜益兵聴守將調用俱待明春邊務
 寧帖回京從之
  臣/等謹按此是以京營軍戍邊之始
[129-8b]
英宗正綂初敕山西河南邊班軍如期更畨
 山西河南班軍守偏頭大同宣府塞不得代巡撫于
 謙言每嵗九月至二月水冷草枯敵騎出没乘障卒
 宜多若三月至八月邊守自足乞將兩班軍每嵗一
 班如期放還時甘肅總兵官蔣貴又言沿邊墩臺守
 瞭軍更畨有例惟坐事謫發者不許困苦甚乞如例
 踐更並從之至五年山西總兵官李謙請偏頭關守
 備軍如大同例半嵗更畨部議每畨皆十月而戍卒
[129-9a]
 仍率以嵗為期有久而後遣者
  兵志曰永樂間始命内地軍畨戍謂之邊班其後
  占役逃亡之數多乃有召募有改撥有修守民兵
  土兵而邊防日益壞
元年増各邊營堡
 時給事中朱純請脩塞垣總兵官譚廣言自龍門至
 獨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餘里工作甚難不如益墩
 臺瞭守乃増赤城等堡煙墩七十二寧夏總兵官史
[129-9b]
 昭言所轄屯堡俱在河外自河迤東至察罕腦兒抵
 綏徳州沙漠曠逺並無守備請於花馬池築哨馬營
 大同總兵官方政繼以馬營請欲就半嶺紅寺兒廢
 營脩築宣大巡撫都御史李儀以大同平衍巡哨宜
 謹請以副總兵主東路參將主西路而迤北則屬之
 總兵官都指揮並如議行後三年詔塞紫荆關諸隘
 口増守備軍時斡拉漸强從成國公朱勇請也
九年五月増大同操備馬軍
[129-10a]
 時斡拉勢盛大同總兵官朱冕言本處軍馬止有二
 萬四千六百餘人不足䇿應而馬隊尤少請以原調
 步軍二千四百人往山西行都司屯田者仍舊遣還
 選其半為馬隊更於山西河南操備步軍内選一千
 五百人為馬隊分中東西三路操備從之
是月選寧夏土韃軍防秋
 勅寧夏總兵官黄真等曰聞靈州千戸所土人韃韃
 官軍多驍勇精健嘗自備鞍馬隨征選以防秋至明
[129-10b]
 春河開之後令還農業如用之有效以後防秋依此
 而行至十年五月増甘肅哨所千人増寧夏延安戍
 兵三千人
十一年十一月募西安獵戸為兵
 陜西都指揮同知楊得青言西安沿山獵戸土民多
 健善射乞加招募復其徭役俾殺賊禦虜從之
景帝景泰元年九月遣官於延綏諸邊鎮募兵并抽選
餘丁
[129-11a]
 先是兵部請於諸邊鎮各召募土兵五千人或於官
 軍之家三丁選一至是請遣官以往命大理寺丞劉
 憲太僕少卿王質分領其事賜之勅曰守邊禦寇多
 藉土兵有能召募舍餘漢土民丁者各照所擬名數
 升職就令管領所募聴調殺賊每鎮務及五千名以
 上如無為首召募之人查各戸口冊三丁選一應募
 者給銀五兩抽選者三兩五錢就與關支糧賞軍器
 馬匹仍免戸内一丁幇貼有功升賞事寧放歸
[129-11b]
英宗天順元年八月選沿邊民丁為土兵
 戸部尚書沈固言沿邊民丁多者宜選三丁朋當土
 兵衞所帶管比之逺調客兵戍邊者不同帝然其言
 詔兵部近邊人民不分軍民舍餘人等有願効力者
 許其自報收附近邊衞所寄管令作土兵名色給與
 鞍馬器械秋冬操練支與口糧春夏務農住支本戸
 免徵糧五石仍除二丁供給免其襍泛差役如有事
 故不許勾補軍還為軍民還為民有功者一體升賞
[129-12a]
憲宗成化元年分延綏鎮精兵分屯要害
 延綏總兵官張傑言延慶等境廣袤千里所轄二十
 五營堡每處僅一二百人難以應敵宜選精銳九千
 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縣龍州榆林二城髙家安
 邊二堡庶緩急有備又請分布鄜慶防秋軍二千餘
 人於沿邊要害從之
二年春選陜西土兵
 延綏巡撫盧祥等言營堡兵少而延安慶陽邊民多
[129-12b]
 驍勇習敵可練為兵使護田里妻子乃勅御史往選
 之得丁壯五千餘名號為土兵原㸃民壯亦改此名
 委官訓練聴調
  王圻曰按土兵之法不但可行於延綏若九邊行
  之則邊民不困於賦役而心皆内向無復北走之
  人敵雖欲入誰為嚮導此實久安長治之至計竟
  無有申明此意者雖延綏此法亦就廢弛而各邊
  多事兵力財賦日不暇給矣近來以兵不足或調
[129-13a]
  或募所過騷擾民不勝害且於地方無室家之念
  不肯出死力擊賊則土兵可無議乎今之額設民
  壯亦仿彿土兵顧名在而實廢者多倘精選壯勇
  加意操練不惟藉以防守而緩急亦得其用其亦
  土兵之遺意乎
七年延綏鎮大築邊城徙鎮榆林
 先是東勝設衞守在河外榆林治綏徳後東勝内遷
 失險捐米脂魚河地㡬三百里正綂間鎮守都督王
[129-13b]
 禎始築榆林城建緣邊營堡二十四嵗調延安綏徳
 慶陽三衞軍分戍天順中阿羅出入河套駐牧每引
 諸部内犯至是延綏巡撫都御史余子俊乃徙治榆
 林由黄甫川西至定邊營千二百餘里墩堡相望横
 截套口内復塹山堙谷曰夾道東抵偏頭西終寧固
 風土勁悍將勇士力北人呼為托多城
  臣/等謹按子俊之築城以横截套口故得扼要之
  勢焉考河套即秦所取匈奴河南地也東至偏頭
[129-14a]
  西至寧夏三面阻河南隣邊東西㡬二千里南北
  八九百里河之北唐時三受降城在焉東受降城
  東為東勝自東勝失守火篩遂南掠因知河套所
  在入據其中嗣後邊患踵生大率由此後至嘉靖
  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陳豪言敵三犯山西傷
  殘百萬費餉六十億曽無尺寸功請定計决戰盡
  復套地明年敵犯延安總督三邊侍郎曽銑力主
  復套條上十八事世宗嘉奬之而嚴嵩窺帝意憚
[129-14b]
  兵且欲殺舊閣臣夏言因劾銑并言誅死自是無
  敢言邊事者河套之不能復坐失此事機也
八年二月募陜西義勇
 兵部疏陳陜西軍務言陜西平凉髙橋等處多土達
 土人善射敢戰請令總督王越選其衆所信服之人
 令自招集量授官職所招者給以銀布器械復其賦
 役號為義勇事平願歸農者聴之至九年七月巡撫
 陜西都御史馬文升言請選臨鞏二府衞所土兵民
[129-15a]
 壯又肅府并黔國公家人先皆歸化土達今子孫漸
 衆居近固原率能騎射宜選其精壯操練防守從之
十年正月始設三邊總制
 先是刑部主事張鼎疏言陜西八府三邊腹裏俱有
 鎮守總兵巡撫等官不相綂一宜推文武兼濟者一
 人總制三邊則事體歸一而成功不難兵部議以固
 原平凉乃三邊總㑹之所寇來侵犯累由此入宜置
 立總府仍假以便宜之權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
[129-15b]
 總兵巡撫等官悉聴節制命以王越為之此三邊總
 制之始
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英國公張懋條上邊備
 言居庸關黄花鎮喜峰口古北口燕河營有團營馬
 步軍萬五千人戍守請益軍五千分駐永平宻雲以
 䇿應遼東凉州鎮畨莊浪賀蘭山迤西從雪山過河
 南通靖虜直至臨鞏俱敵入侵之路請調陜西官軍
 益以甘凉臨鞏秦平河洮兵戍安定㑹寧遇警截擊
[129-16a]
 以凉州銳士五千扼要屯駐彼此䇿應報可
孝宗𢎞治七年十月選練寧夏鎮兵
 令鎮守等官精選在城軍馬三千如在京團營别為
 隊伍以時操練遇警出戰事寧還營從之
十年七月選大同土兵
 巡撫劉瓛請令府州縣按籍選精銳人丁發附近衞
 所帶管給與甲仗令自備鞍馬隨軍操練允之
十三年七月増選宣大鎮兵
[129-16b]
 時有邊警兵部請勅宣大二鎮守臣選屯種正軍之
 可用者遊騎官軍戸下丁多之家五丁選一復於山
 西河南操備官軍内各選一二千以資戰守從之
  臣/等謹按明代軍衞遍於天下逃亡役占至於無
  兵可用於是行召募之令軍苦於役而令民為軍
  又使世及其誰願之時給事中熊偉言凡土人非
  不樂於應募但患處之無道不能得其心耳請令
  願應募者聴就附近衞所編為什伍隨軍操練給
[129-17a]
  之月糧器仗有功一體升賞事寧之日仍令各就
  生理其舊管人員勿得私自勾擾有事則聚而為
  兵無事則散而為農亦成周寓兵於農之意也時
  以其言為是孝宗亦允行之
十四年遣使増募西北諸邊土兵
 時以西北諸邊所募土兵多不足五千遣使齎銀二
 十餘萬往募指揮千百戸以募兵多寡為差得遷級
 失官者得復職即令綂所募兵
[129-17b]
是年三月選練大同西路軍
 提督軍務都御史史琳言大同西路有大同左右威
 逺平盧井坪朔州六城老家官軍一萬三千八百有
 竒而右衞尤號勇悍然皆不經操練宜每城選千人
 右衞倍之選將領之於本城操習以聴征調允之
是年設固原鎮𨽻以四衞設總制府
 固原平凉之開城縣也先是為内地所備惟靖虜至
 是火篩往來河套遂為衝要乃改開城為固原州設
[129-18a]
 總制府以固靖蘭甘四衞𨽻之總陜西三邊軍務是
 時陜邊惟甘肅稍安而哈宻屢為吐魯畨所擾乃敕
 脩嘉峪關
  春明夢餘錄曰𢎞治中設總制於固原聨屬陜西
  諸鎮嘉靖中設總督於偏關聨屬山西諸鎮
  按成化時已設三邊總制兹以寇犯甘肅廷議復
  設總制官詔起王越原官總制甘凉軍務越言甘
  凉兵弱非藉延寧兵難以克敵請制兼兩鎮從之
[129-18b]
  故曰三邊也固原本屬平凉總制駐劄於此故兵
  志於此云設總制府
定備禦延綏官軍嵗一更代
 三邊總制秦紘言備禦延綏官軍自十二月赴邊既
 周一嵗至次年二月始得代在軍日多請嵗一更上
 下俱在三月初邊軍便之
  臣/等謹按兵志不書年月考紘之為總制事在十
  四年九月則此奏當在是後也紘傳言紘脩築諸
[129-19a]
  邊城堡一萬四千餘所垣塹六千四百餘里固原
  屹為重鎮前後經畧西陲者莫及
十八年六月時武宗/已即位設陜西豫旺城戍兵
 豫旺去韋州百餘里扼河套之衝虜寇固原平凉勢
 必由此其地土衍沃可屯而守先是都御史余子俊
 尚書秦紘議立千戸所戍之皆不果至是楊一清奉
 命經畧乃編存留清解南方軍及募新軍操練屯種
 以為防禦之計若有警則調備冬官軍二千人於此
[129-19b]
 按伏
武宗正徳元年春總制三邊都御史楊一清請脩築邊

 一清請復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西屬寧夏使
 河套千里沃壤歸我耕牧則陜右猶可息肩花馬池
 一帶地勢平漫寇每從此毁牆入固原平凉不能耕
 牧因上脩築定邊營等六事帝可其奏發帑金數十
 萬工方興而劉瑾憾一清不附已遂罷所築塞垣僅
[129-20a]
 四十餘里而已
十二月選補延綏土兵
 先是延綏招募土兵㡬二萬參將王㦸常選領二千
 聴調殺賊至是總制都御史楊一清言此兵之設東
 可以應援大同西可以防禦寧夏請更加選補通為
 三千擇官綂領操練從之至五年七月兵部言延綏
 切近敵境近缺遊兵三千人至選墩軍以充舊有招
 募土兵一萬三百餘名及歸農舍餘一千一百餘人
[129-20b]
 宜令於土兵内精選五千人收發各衞編伍食糧以
 備戰守分為兩班備禦冬春遇有警急聴將歸農舍
 餘取撥防守從之
十三年定宣大延綏三鎮應援節度
 敵不渡河則延綏聴調於宣大渡河則宣大聴調於
 延綏從兵部尚書王瓊議也
四月詔邊將禦敵奮勇力戰損傷軍士者勿妄用守備
不設律
[129-21a]
 給事中傅鑰言各邊將帥以近例與敵交鋒損傷數
 十人即擬守備不設之罪故不肯交鋒因為之辭竊
 觀律意將帥失機固有一定之法若其奮勇殺賊損
 傷多寡則當臨時裁斷而不可拘今力戰者或以無
 功抵罪而閉營不出者乃得免令老將遂其姦欺勇
 士變為畏怯邊弊未有甚於此者下兵部㑹議自今
 失悞軍機者律有正條凡賊寇入境衆寡相當而閉
 營不出殺虜人民者問發邊逺充軍若衆寡不敵但
[129-21b]
 可固守者查實奏處其奮勇迎敵斬獲少而損傷多
 者仍論功升賞不許摘引損軍字樣妄擬治罪至嘉
 靖末大同巡撫張邦彦以失軍律太嚴請除去苛令
 果有効勝戰場者所亡失不以為罪從之
世宗嘉靖初御史鄒養浩請復小河等關於外地又請
募商糴粟以實各邊從之
 先是烏梁海内附未㡬不靖宣宗嘗親率師敗之自
 是畏服故喜峰宻雲止設都指揮鎮守土木之變頗
[129-22a]
 傳三衞助逆至是朶顔獨盛情叵測故養浩請復小
 河等關於外地以扼其要又請多鑄火器給沿邊州
 縣募商糴粟實各邊衞所詔皆行之初太祖時以邊
 軍屯田不足召商輸邊粟而與之鹽富商大賈悉自
 出財力募民墾田塞下故邊儲不匱𢎞治時戸部尚
 書葉淇始變法令商納銀太倉分給各邊商皆撤業
 歸邊地荒蕪米粟踊貴邊軍遂日困
六年三月兵部請召募土著備邊從之
[129-22b]
十年五月設邊營提調兼領守關事
 直𨽻巡按御史周□按行山海等關上言關以扼敵
 營以援關今各分責任一遇失事當關者獨任其罪
 今宜二營設一提調隨所直諸關塞兼領庶捍禦協
 力從之
十一月罷漢中寧𦍑二衞嵗戍小鹽池官軍徵銀輸邊
 先是寧夏鎮撫臣嵗調二衞官軍一千七百餘集小
 鹽池操備多道亡及病死十不得二三至巡撫胡東
[129-23a]
 臯言軍士苦於逺戍每調遣如赴水火既非人情又
 不足備禦請止勿調嵗徵應調者各銀三兩輸之鹽
 池將領為脩邊之費下兵部允之
  臣/等謹按此為徵銀之始餘詳嘉靖四十三年
  兵志曰嘉靖十一年御史徐汝圭條上邊防兵食
  謂延綏宜漕石州保徳之粟自黄河而上楚産由
  鄖陽汴粟由陜洛沔粟由漢中以達陜右宣大産
  二麥宜多方收糴紫荆倒馬白羊等關宜招商賃
[129-23b]
  車運又請以宣府遊兵駐右衞懐來以援大同選
  補遊兵於順聖西城為臨期應援永寧等處遊兵
  衞宣府備調遣直𨽻八府召募勇敢團練赴邊關
  逺近警急榆林山陜遊兵於本處䇿應報可然未
  能行也
十二年十二月詔大同撫臣募該鎮驍健為騎兵
 至十三年二月以大同有警差給事中六人兵部司
 官六人分詣各邊召募勇敢以壯軍實兵部言額兵
[129-24a]
 久耗請即以所募籍為兵六月詔各邊召募土軍時
 兵部上方畧内言各邊軍伍多缺宜量地方緩急召
 募土軍除甘肅已選屯軍外遼東宣大延綏山海關
 各募二千人山西三關三千人寧夏陜西固原洮岷
 等處各千人俱編入附近衞所詔允之
十四年十二月命山丹守備指揮僉事魯瞻還莊浪管
轄土軍
 先是命瞻守備山丹瞻父都督同知經言臣世守兹
[129-24b]
 土以疾家居其部下土軍敕臣子瞻管轄今瞻他徙
 軍士嗷嗷不欲别附若士卒流移或生他患是隳先
 人之業而負世恩也惟令守故業為便報可
  臣/等謹按此所謂莊浪魯家軍也魯鑑傳曰明初
  西鄙來降者輒授以職使率其部落以衞邊塞魯
  氏之祖阿失都鞏卜失加初為百戸至孫鑑官至
  總兵從征石城為賊所憚經則鑑之孫累世大將
  敢戰知名為土軍中最著者又有祁家軍亦其類
[129-25a]
  也兵志言魯家軍舊𨽻隨駕中事見前洪熈元年
  其後至萬厯間部臣稱其驍健為敵所畏宜鼓舞
  以儲邊用云
十八年移三邊制府鎮花馬池
十九年増易山西三關營制
 是時諳達諸部强横屢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晉陽南
 北煙火蕭然巡撫都御史陳講請以六千人戍老營
 堡東界之長峪以山西兵守大同三關形勢寧武為
[129-25b]
 中路莫要於神池偏頭為西路莫要於老營堡皆宜
 改設參將雁門為東路莫要於北樓諸口宜増設把
 總指揮而移神池守備於利民堡老營堡遊擊於八
 角所各増軍設備帝悉許之規畫雖宻然兵將怯弱
 其健者僅能自守而已
二十年五月復設延綏領班都指揮
 總督尚書楊守禮言延綏東西三十四城堡獨當黄
 河一面之險先年設兵戍守以都指揮綂御之尋議
[129-26a]
 革去止領以指揮等官權輕令弛宜復設領班都指
 揮二員擇人任之令綂各衞所官軍分上下班嵗一
 畨休仍將定南定北等備禦官軍歸併原伍分畨戍
 守半嵗而更從之
二十一年正月詔延綏募丁壯六千人為遊兵
 吏部尚書許讚條上邊備言延綏軍士素稱忠勇宜
 新募五六千人為遊兵二部以備戰守調發詔兵部
 發銀十萬兩付延綏撫鎮召募立為遊兵專在本鎮
[129-26b]
 練備聴宣大三關有警調發既而以人不樂從議罷
 督臣楊守禮請於中選三千人設遊擊一員綂之駐
 定邊營防守從之二十二年十月以兵部言仍募為
 二枝以遊擊一員綂之
二十二年詔宣府兵乘塞
 舊制總兵夏秋間分駐邊堡謂之暗伏至是有司建
 議入秋悉令赴邊分地拒守至九月中罷歸犒以帑
 金久之以勞費罷
[129-27a]
二十三年二月選民兵備禦宣府
 巡撫宣府都御史王儀言宣鎮五路各有要地請得
 選民兵趫健敢死者以三千聚居鎮城西路一千聚
 居萬全右衞北路一千聚居獨石城以時訓練專聴
 殺賊許之
二十四年七月調河南民兵山東長槍手協守紫荆關
 二十五年二月兵部覆總督翁萬達疏言山東長槍
 手河南毛葫蘆本非民間常徭第每省至六千名不
[129-27b]
 無充以老弱而議者遂謂無益今宜量減務取精壯
 者每省各三千人以一都司領之取便住劄候警赴
 援詔每省留二千人
二十五年四月令沿邊各縣僉選民兵
 兵部議覆總督三邊張珩請也令大縣選五百人中
 縣三百人小縣二百人專令防護城池不必調遣
  臣/等謹按是年總督三邊侍郎曽銑有恢復河套
  之舉為嚴嵩所搆阻已詳前按内
[129-28a]
九月大同鎮以地召軍一萬五千餘人
 總兵官周尚文言近以脩築邊牆隔進虜占地土四
 萬餘頃倚地召軍一萬五千有餘分給各軍士耕種
 以資養贍詔令永不起科著為令仍行各邊一體遵
 行
  臣/等謹按明代衞所之制計兵授地以地養兵故
  兵足而糧不費後額軍漸缺遂行召募召募之軍
  日増衞所之兵日少夫有地則有人有人則有兵
[129-28b]
  誠從其源而求之豈兵果不可足耶即尚文一事
  推之各邊誠是矣第不得其人率為故事耳
脩宣大邊牆
 總督翁萬達奉詔議上邊防脩守事宜言山西保徳
 州河㟁東盡老營堡凡二百五十四里西路丫角山
 迤北而東歴中北路抵東路之東陽河鎮口臺凡六
 百四十七里宣府西路西陽河迤東歴中北路抵東
 路之永寧四海冶凡一千二十三里皆通臨巨寇險
[129-29a]
 在外者所謂極邊也老營堡轉南而東歴寧武雁門
 北樓至平刑關盡境約八百里又轉南而東為保定
 界歴龍泉倒馬紫荆呉王口挿箭領浮圖峪至沿河
 口約一千七十餘里又東北為順天界歴髙崖白羊
 抵居庸關約一百八十餘里皆峻嶺層岡險在内者
 所謂次邊也敵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
 未有不經外邊能入内邊者比因寇越大同入山西
 當時地方諸臣誤以大同為不足共事乃獨築寧雁
[129-29b]
 以東邊牆掣還大同之兵以守之已非建置邊防守
 要之意繼因守兵不敷添太原等處參遊兵馬七營
 召募新軍及僉調新舊民壯屯夫弓兵率已六萬餘
 人財匱於兵衆力分於備多宣府亦自敵犯西路盡
 調本鎮兵馬專備西中而北路兵馬遂空虚可慮連
 年三鎮防秋徵調遼陜兵馬不下五六枝費用糧賞
 芻餉以百四十萬計費實不貲難於持久若復拘泥
 往事散處城堡臨時動調倉卒難合首尾不應往年
[129-30a]
 之事可以為鑒擺邊之兵固難遽罷至於修邊之役
 自不容已因陳修邊二事守邊八事以上請修築宣
 大邊牆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後以通市故不
 復防遂半為敵毁
  臣/等謹按萬達之督宣大在二十三年其修邊牆
  史無確據年月大約在二十四五年之間
二十六年二月革宣府戰鋒五營
 總督翁萬達言宣府鎮城四營各路設兵五營立法
[129-30b]
 不為不備近嵗巡撫王儀總兵郤永奏選各營精鋭
 五千人别立戰鋒五營以廢棄將官綂之遂致各營
 虚耗而又别取老弱步卒用充原數及遇戰陣復自
 謂親兵居後反驅諸路兵為前蔽用是士皆解體宜
 悉罷之詔從之
二十七年九月増置遼東戍兵
 巡撫李珏請於義州太清寧逺等處各増置戍兵三
 千餘人從之
[129-31a]
詔各邊入衞兵戍薊鎮
 是年薊始稱鎮時鎮兵未練因詔各邊入衞兵往戍
 既而兵部言大同之三邊陜西之固原宣府之長安
 嶺延綏之夾牆皆據重險惟薊獨無渤海所南山陵
 東有蘇家口至寨籬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築牆建
 臺設兵守與京軍相夾制報可時兵力孱弱有警徵
 召四集而議者惟以據險為事無敢言戰者其後薊
 鎮入衞兵俱聴宣大督撫調遣防禦益疎朶顔遂乘
[129-31b]
 虚嵗入
  明史稾曰薊之稱鎮自是年始昌平稱鎮自三十
  九年後總名薊鎮云
二十九年十二月定昌平通州易州主客兵制
 時寇警之後通易昌平各設都御史副總兵以備三
 輔駐昌平者以拱護陵寢為先而傍為宻雲居庸之
 聲援駐通州者以本州河西務為汛地而外為薊州
 順義之聲援駐易州者以經畧鎮守紫荆等關為職
[129-32a]
 凡保定都御史所轄之邊悉聴㑹同整飭至於所綂
 之兵昌平以陵衞軍為主兵而以京營所發為防秋
 客兵通州以本州分守舊綂及新舊班軍為主兵而
 以山東召募者為客兵易州聴經畧侍郎保定巡撫
 於所屬衞所摘撥一營為主兵而以山西召募為客
 兵
  兵志曰是年諳達入犯直薄東直門諸將不敢戰
  敵退大將軍仇鸞力主貢市之議明年開馬市於
[129-32b]
  大同然寇掠如故又明年馬市罷
三十一年三月分薊鎮為八區各以參將領之
 總督何棟請分區駐兵因上所轄將領及關塞營堡
 主客兵馬之數其第一區山海關特為重地有軍三
 千各區主兵不足則取之兩關御史所閲各衞軍客
 兵不足則總督臨期取之防秋士馬詔從之
三十四年築牛心諸堡
 先是兵部請敕邊將修補宣大邊牆即翁萬達/所修者科臣
[129-33a]
 又言垣上宜築髙臺建廬以栖火器從之時諳達益
 强遼薊宣大連嵗被兵至是總督軍務兵部尚書楊
 博既解大同右衞圍因築牛心諸堡脩烽堠二千八
 百有竒宣大間稍寧息而薊鎮之患不已
三十七年諸鎮議練本鎮兵
 時諸鎮建議各練本鎮戍卒可省徵發費十之六從
 之然戍卒選愞不任戰嵗練亦費萬金而臨事徵發
 如故
[129-33b]
四十年十一月設薊遼總督標兵二枝
 從總督楊選言也每枝三千人選言標兵既振則邊
 兵可漸減故從之至四十二年冬以尚書楊博言於
 巡撫總兵下各設一枝
  臣/等謹按兵志及實錄是時薊鎮之患最甚故以
  延綏固原寧夏兵入衞楊選疏言三鎮來者羸敝
  不堪居半入衞之兵本止防秋秋畢放還後遂留
  延綏一枝再防一年固原寧夏各一枝再防冬春
[129-34a]
  以致各兵在家日少行戍日多薊鎮如此諸邊可
  知請定議行之時郎中許汝驥自薊鎮閱兵還亦
  言薊鎮之兵有三繼補之軍以丁繼丁多脫籍而
  鮮實召補之軍以人代役率萃渙而易離新募之
  軍設法充數多驕惰而難用名目日衆奸弊日滋
  所以愈補而愈不足也因歴陳六弊述補練便宜
  以上兵部乃議陜西三邊客兵久疲延綏尤甚宜
  將延綏遊兵免其征調其他仍敕邊臣慎加簡閱
[129-34b]
  俟主兵精練嵗減一枝邊兵既欲漸撤請選京營
  兵為八部足三千人騎居十之一為傳報步居十
  之九為列守以春秋二季分畨居庸鎮邊二區各
  領以參將二人務期訓練整肅詔從之
四十一年三月免山西民兵入衞人徵五兩輸薊鎮
 從總督楊選言也
四十三年徵戍兵銀為召募用
 時延綏巡撫胡志䕫請免戍軍三年每軍徵銀五兩
[129-35a]
 四錢為募兵用自後至萬厯初大同督撫方逢時等
 請脩築費詔以河南應戍班軍自四年至六年概免
 盡扣班價發給謂之折班班軍遂耗久之所徵亦不
 得寧山南陽潁上三衞積逋綏延鎮折班銀至五萬
 餘兩是後諸邊財力俱盡敝攰極矣
穆宗隆慶三年八月改保定等處達官軍舍為忠順官

 從撫臣温如璋言也
[129-35b]
五年九月遣官選募浙兵戍薊鎮
 初薊鎮練兵總督譚綸欲募呉越戰卒一萬二千人
 雜教之已而得浙兵銃手三千人戚繼光復請添調
 六千人不許至是總督劉應節復以為請兵部言添
 調南兵之說繼光持之甚堅譚綸亦斷以為可行今
 當更募紹寧金台兵備足九千之數每南兵増一人
 則邊軍減一人乃命錦衣衞遣官至浙江選募之是
 後九千人三年一放班後分三枝與浙江防海兵一
[129-36a]
 年一枝相為兑換至萬厯四年以兵卒多不願南還
 以全營分而為二仍三年一放春往秋還
  戚繼光傳曰自嘉靖以來邊牆雖修墩臺未建繼
  光巡行塞上議建敵臺略言薊鎮邊垣延袤二千
  里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嵗修嵗圮徒費無益請
  跨牆為臺睥睨四達臺髙五丈虚中為三層臺宿
  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
  百座然邊卒木彊律以軍法將不堪請募浙人為
[129-36b]
  一軍用倡勇敢督撫上其議許之浙兵三千至陳
  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兵大駭自
  是始知軍令五年秋臺功成精堅雄壯二千里聲
  勢聨接
  臣/等謹按戚繼光練薊鎮兵事互詳教閱門繼光
  熟精兵事紀律嚴而教練有法故每能用浙兵以
  著效若將不得人兵固易地而皆弗良也若以風
  土之剛柔論之南兵烏能如北兵哉
[129-37a]
六年五月定薊鎮額兵之數
 時閱薊鎮實在主客官軍一十六萬五千六百四十
 六員名因即以此為定額以後清解到者照數減免
 班軍
  臣/等謹按春明夢餘錄載薊鎮原額兵七萬八千
  六百二十一員名隆慶増十萬七千八百一十三
  員名萬厯九萬九千二百四十六員名崇禎一十
  二萬七千七百一十八員名遼東原額兵九萬九
[129-37b]
  千八百七十五員名隆慶九萬四千六百九十三
  員名萬厯八萬一千九百九十四員名崇禎時主
  兵如萬厯之數而新募及援旅無定數宣府原額
  兵一十二萬六千三百九十五員名隆慶増一十
  五萬一千四百五十二員名萬厯七萬九千三百
  員名崇禎八萬一百二十八員名大同原額兵五
  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員名隆慶増一十三萬五千
  七百七十八員名萬厯八萬三千八百員名崇禎
[129-38a]
  七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員名山西原額兵二萬七
  千五百四十七員名隆慶増四萬七千一百八十
  一員名萬厯五萬七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五
  萬三千五百二十三員名榆林原額兵四萬九千
  二百五十員名隆慶増八萬一百九十六員名萬
  厯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四萬五千一
  百四十員名寧夏原額兵三萬七百八十一員名
  隆慶増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三員名萬厯三萬七
[129-38b]
  千八百三十七員名崇禎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七
  員名甘肅原額兵莊浪一萬八千五十六員名西
  寧衞八千五百員名凉州衞一萬八百五十八員
  名鎮畨衞四千九員名永昌衞八百三十二員名
  甘州衞三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員名山丹衞八千
  五百八十二員名肅州衞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七
  員名崇禎全鎮兵四萬五百四十八員名固原額
  兵二萬八千八百三十員名隆慶増七萬一千九
[129-39a]
  百一十八員名萬厯五萬五千二百員名崇禎五
  萬九千八百三十員名其中所言萬厯時兵數每
  與㑹典畧有不符然亦可見設兵非不多而終不
  能以固疆圉者由撫馭訓練之不得其宜耳古人
  所以言兵不貴徒多也
  兵志曰初邊政嚴明官軍皆有定職總兵官總鎮
  軍為正兵副總兵分領三千為竒兵遊擊分領三
  千往來防禦為遊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䇿應為
[129-39b]
  援兵營堡墩臺分極衝次衝為設軍多寡平時走
  陣哨探守瞭焚荒諸事無敢惰稍違制輒按軍法
  而其後皆廢壞云
  又按兵志言隆慶間諳達通貢封順義王子孫襲
  封者累世迨萬厯之季西部遂不競既而邊事孔
  亟將士疲於奔命所言止此而已神宗而後事蹟
  不多載今據實錄畧為補述焉
神宗萬厯元年九月更定戍邊班軍更畨之法
[129-40a]
 薊鎮督撫奏各衞所班軍在邊率均搭分布以致部
 伍零散領班官止於各邊鎮取之其來其去與各軍
 漫不相涉兵部議每將綂兵三千分布地方更畨對
 代每上班令其整隊鼓行一如出征事理依限赴邊
 分布防守下班各將親行統領振旅而歸地方無事
 間月一操有事聴本處撫院調度征剿從之
六年十二月命御史清軍以實邊兵
 從薊遼總督劉應節請也奏言薊鎮額軍七萬餘多
[129-40b]
 以京班徙補百不當一乃始資入衞繼議垜充又議
 召募皆稱不便則清軍祖制也廣謀僉同䇿莫善於
 此者報可
七年二月編定遼東金復等土兵及永寧監恩軍
 金復土兵五千七百一十五名恩軍二百七十八名
 著為定制毎年十月初旬委官管領在城堡操防次
 年二月歸農
八年四月免寧夏入衞邊軍
[129-41a]
 先是薊遼總督梁夢龍議募土著以代援兵科臣言
 寧夏去薊最逺偪隣外寇與其量減各鎮不若獨免
 寧夏乃議於灤陽募兵三千立車後營而移戍兵别
 駐永罷寧夏兵從之十一年四月又免延綏入衞邊
 軍
十六年十月命肅州選練回回哈喇兵
 巡按御史徐大化言肅州地孤懸守兵不滿四千近
 議増兵餉無從出而鎮城左右有回回哈喇各種人
[129-41b]
 中多勁悍若動以大義特加鼓舞各選把目以長之
 量課糧食以飽之按委操閱稍立章程視召募者不
 啻過之詔如議行
十九年七月復西寧馬戸為兵
 先是西寧地方有馬戸八百人不給糧馬不支草自
 備鞍馬器械遇警殺賊後以款貢裁革至是從經畧
 鄭雒之請凡有斬獲照例升賞每春秋聴教閱武藝
 量行賞罰大約増兵四千一年省餉數萬
[129-42a]
二十二年十一月命遼東將領得養家丁
 從遼東撫按孫鑛等言也遼東大小將領舊有家丁
 多至百餘少不下三四十支給雙糧每戰當先實皆
 精銳自閱視裁減而衝鋒破敵之士皆烏散别鎮遼
 兵遂不能戰議令自守備備禦得養十名餘官以次
 加増
三十五年十二月議補遼東額兵
 巡按御史蕭淳言往時遼兵十萬稱雄九邊自萬厯
[129-42b]
 十九年閱視科臣侯克先查汰缺伍定為經制兵僅
 八萬餉亦如之今全遼大營官軍堪戰者少為今之
 計莫急於補先年之額兵且以原設之餉補原額之
 兵庶進戰退守不借援而裕下兵部議行
  臣/等謹按是時遼兵日壞其後尚書李化龍又言
  邊兵止七萬餘除老弱外其精壯不過二萬有竒
  而散布於三大營兩協七參將十二遊擊二十五
  守備之間單弱已甚緩急何濟宜復其舊額召募
[129-43a]
  勇敢屯據要害亦不能行後按臣熊廷弼議募有
  馬壯軍萬人以備開原而亦格於部議
四十六年閏四月始設山海鎮
 割薊鎮東協四路屬山海關為一鎮改募入衞邊兵
 四千併山海路額兵二千分為左右二營每營綂三
 千人
四十七年三月詔籍遼民為兵
 閣臣方從哲奏遼左三路失利全鎮空虚請就遼鎮
[129-43b]
 籍民為兵計遼左人民當有四五十萬蒐其强壯可
 得十餘萬人捄時之急無便於此且較之募兵費尤
 省下部妥議行之
八月募兵於山東等省及各邊鎮
 尚書黄嘉善言援遼之兵除四省差官召募外宣大
 山西延寧固昌諸鎮土民膽氣多壯訓練亦精議於
 各鎮募兵二萬立營訓練選將赴援報可十二月又
 議於畿内八府山西寧武等處及中州毛兵并浙江
[129-44a]
 兵馬步兼募三萬五千名以應經畧所請從之
  臣/等謹按明之邊備至是益弱守且不能何有於
  戰凡軍士之逃亡占役將帥之偷惰刻覈無弊不
  生迨流賊熾而秦晉之邊胥破壞明祚遂因是不
  延蓋自神宗後朝政不綱邊備盡廢故無可詳述
  矣
 
 
[129-44b]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