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4 欽定續文獻通考-清-嵇璜 (master)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三十一
 國用考
  漕運
宋寧宗嘉泰二年六月浚浙西運河
 初孝宗淳熙八年十月浚行在至鎮江府運河至是
 復浚之
  宋史食貨志曰嘉定兵興揚楚間轉輸不絶濠廬
[031-1b]
  安豐舟楫之通亦便矣而浮光之屯仰饋於齊安
  舒蘄之民逺者千里近者亦數百里至于京西之
  儲襄郢猶可徑達獨棗陽陸運夫皆調于湖北鼎
  澧等處道路遼邈夫運不過八斗而資糧扉屦所
  在邀求費常十倍中産之家僱替一夫為錢四五
  十千單弱之人一夫受役則一家離散至有斃于
  道路者
理宗時撫州請復轉般法
[031-2a]
  知安慶王幹代撫州守臣奏畧曰國家綱運資以
  餉軍比年以來法紀弛壞非惟軍餉不繼抑亦公
  私受弊其未離岸有江水淺涸坐食靡費之弊其
  已離岸有監官侵虧船梢盗竊之弊而其既敗有
  攤賴平民之弊雖知其弊莫之能革且以江西一
  路言之如撫州建昌綱之折閱毎以水道淺涸不
  能巨舟延引有嵗終而未起隔嵗之綱者一綱吏
  卒水手動數百計又所招集並皆㳺手無賴之人
[031-2b]
  自度官吏侵盗大數已虧恣情極用無所顧忌估
  籍所償不能萬分之一官司不免縱之攤賴平民
  侵削國本為害不細今若于隆興置轉般倉一所
  取毎嵗一路綱運水脚之費養水軍數百人命一
  武臣為之長造數十巨艦部以軍法責之轉輸近
  裏州軍止以小舟運載納之轉般倉却令水軍專
  一䕶送更往迭來不假召募綱紀素定部分素嚴
  舟楫素具較之烏合嘗試實相萬萬如此則非惟
[031-3a]
  可以省官綱之折閱抑足以増國家之武備戢江
  湖之羣盗脱士夫之罪戾免平民之攤賴是一變
  法而羣害悉去衆利並興矣
  臣/等謹按宋初都汴東南六路自江浙至淮甸為
  轉般倉七以達于京徽宗崇寧時蔡京用曽孝廣
  言改轉般為直達而其法始壞大觀時譚正已論
  之詳馬端臨/漕運門南渡後都臨安漕米多取於江西而
  綱運之弊益多至是撫州守臣復請行轉般法而
[031-3b]
  置倉于隆興蓋亦倣江浙至淮甸舊制也
度宗咸淳二年正月詔免湖廣漕司積年運上峽米耗
折逋直
  宋史楊文仲傳曰文仲知衡州運餉有法而民不
  擾以所當得米八千石立思濟倉
七年六月命鎮江府轉輸米十萬石于五河新城積貯
十年六月以錢五百萬緡命四川制司詣湖北糴運上
峽入䕫米五十萬石
[031-4a]
遼聖宗太平時燕地饑戸部副使王嘉請造船募習海
漕者移遼東粟餉燕
 既而水路艱險多至覆没民怨思亂九年八月東京
 舍哩軍祥衮達林乘之為亂首殺嘉以快其衆
金置漕運司掌河倉漕運之事
 有提舉勾當等官置於景州肇州
  金史劉璣傳曰大定初璣除同知漕運司事奏言
  漕戸僱直太髙虚費官物宜約量裁損若減三之
[031-4b]
  一可省官錢一十五萬餘貫世宗是其言既又謂
  宰臣曰璣言漕運省費事盡心公家不厚賞無以
  勸來者乃賜錢三千貫
章宗明昌六年三月以北邉糧運括羣牧所三招討司
明安穆昆隨乣及德哷勒唐古部諸抹西京太原官民
駝五千充之惟民以駝載為業者勿括
泰和五年正月調山東河北運夫改治漕渠
宣宗貞祐三年七月置陳潁漕運提舉官以戸部勾當
[031-5a]
官往來督察
四年正月開沁水以便饋運
 尚書右丞侯摯嘗上言宜開沁水以便饋運至是詔
 有司開之
元光元年六月造舟運陜西糧由大慶闗渡抵湖城
元世祖中統元年六月詔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撫運
司米十萬石輸開平府及撫州沙井靖州魚兒濼以備
軍儲
[031-5b]
 先是太宗朝立軍儲所於新衛以収山東河北丁糧
 後惟計直取銀帛軍行則以資之嵗壬子帝請於憲
 宗設官築五倉於河上始令民入粟嵗癸丑募民受
 鹽入粟轉漕嘉陵至是復有是詔二年七月命西京
 宣撫司造船備西下漕運八月勅西京運糧於沙井
 北京運糧於魚兒濼九月勅令嵗田租輸沿河近倉
 官為轉漕不可勞民四年五月詔北京運米五千石
 赴開平其車牛之費並從官給
[031-6a]
十月命運在京米輸行在
 時駕駐昔光之地命給官錢僱槖駝運米萬石輸行
 在所
三年八月開玉泉山以通漕運
 從提舉諸路河渠郭守敬請也詳見田/賦考至至元元年
 二月疏雙塔漕渠十二月命選善水者一人沿黄河
 計水程達東勝可通漕運馳驛以聞二年正月徙諾
 海特們岱爾礟手人匠八百名赴中都造船運糧二
[031-6b]
 十四年浚河西務漕渠二十六年浚河西務至通州
 漕渠
九月立漕運河渠司
 至至元元年三月立四川漕運司三年六月立漕運
 司十四年三月以行都水監行漕運司事十五年六
 月罷漕運司以其事𨽻行中書省
四年八月命成都路運米萬石餉潼川
 至仁宗延祐五年十二月省成都嵗漕萬二千石
[031-7a]
至元十三年九月遣廬川屯田軍四千轉漕重慶
十九年初通海道運糧
 初巴延平江南時嘗命朱清張瑄等以宋庫藏圖籍
 自崇明州從海道載入京師而運糧則自浙西涉江
 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中灤在/封邱縣
 西南舊黄河北岸淇門/在濱縣西南即古枋頭入御河以達於京又開濟州
 泗河自淮至新開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
 口沙壅又從東阿旱站運至臨清入御河又開膠萊
[031-7b]
 河道通海勞費不貲卒無成效至是年巴延追憶海
 道載宋圖籍之事以為海運可行於是請於朝廷命
 上海總管羅璧朱清張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運
 糧四萬六千餘石從海道至京師然剏行海洋沿山
 求㠗風信失時明年始至直沽朝廷未知其利是年
 十二月立京畿江淮都漕運司二仍各置分司督綱
 運毎嵗令江淮漕運司運糧至中灤京畿漕運司運
 至大都二十年又用王積翁議令阿巴齊等廣開新
[031-8a]
 河然新河候潮以入船多損壞民亦苦之而孟古岱
 言海運之舟悉皆至焉於是罷新開河頗事海運立
 萬户府二以朱清為中萬戸張瑄為千戸孟古岱為
 萬戸府達嚕噶齊未幾又分新河軍士水手及船於
 揚州平灤兩處運糧命三省造船二千艘於濟州河
 運糧猶未專於海道也
  胡長孺曰杭吳明越楚幽薊萊密俱岸大海舟航
  可通相傳朐山海門水中流積淮淤江沙其長無
[031-8b]
  際浮海者以竿料淺深此淺生角曰料角不可度
  越淮江入海之交多洲號為沙朱清嘗殺人亡命
  引舟東行三日夜得沙門島又東北過髙句麗水
  口見文登夷維諸山又北見燕山與碣石往來十
  五六次後就招懷與其徒張瑄隨宰相入見受金
  符千戸遂言海漕事試之良便遂興海運
  虞集曰至元十二年既平宋始通江南糧以河運
  弗便至十九年用巴延言初通海道漕運抵直沽
[031-9a]
  以達京城立運糧萬戸府三以南人朱清張瑄羅
  璧為之初嵗運四萬餘石後累増及三百萬餘石
  春夏分二運至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不旬日而
  達於京師内外官府大小吏士至於細民無不仰
  給於此
  臣/等謹按元本紀至元十九年十月設南北兩漕
  運司命㳺顯專領江浙行省漕運二十年八月濟
  州新開河成立都漕運司十月中書省言阿巴齊
[031-9b]
  新開河二處皆有倉宜造小船分海運從之二十
  一年二月浚揚漕河又罷阿巴齊開河之役以其
  軍及水手各萬人運海道糧九月中書省言福建
  行省軍餉絶少必於揚州轉輸事多遲悞不若併
  兩省為一分命省臣治泉州為便詔從之二十二
  年二月増濟州漕舟三千艘役夫萬二千人四月
  以征日本船運糧江淮食貨志所以謂至元二十
  四年以前未專海運大學衍義補亦謂時猶有中
[031-10a]
  灤之運不專於海道也
二十一年定運糧脚價
 毎石給中統鈔八兩五錢其後逓減至六兩五錢武
 宗至大三年以福建浙東船戸至平江載糧者道逺
 費廣通増為至元鈔一兩六錢香糯一兩七錢四年
 又増為二兩香糯二兩八錢稻穀一兩四錢延祐元
 年斟酌逺近復増其價福建船運糙粳米毎石一十
 三兩温台慶元船運糙粳香糯毎石一十兩五錢紹
[031-10b]
 興浙西船毎石一十一兩白粳價同稻穀毎石八兩
 黒豆毎石依糙白糧例給焉
二十二年二月詔運江淮米由海道至京
 是時罷膠萊所鑿新河以軍萬人載江淮米泛海由
 利津達於京師二十三年十一月中書省言朱清等
 海道運糧以四嵗計之總百一萬石斗斛耗折願如
 數以償風浪覆舟請免其征從之遂以朱清張瑄並
 為海道運糧萬戸仍佩虎符
[031-11a]
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專掌海運
 増置萬戸府二總為四府是年遂罷東平河運糧二
 十五年内外分置漕運司二其在外者於河西務領
 接運海道糧事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張瑄之請併四
 府為都漕運萬戸府二止令清瑄二人掌之其屬有
 千戸百戸等官分為各翼以督嵗運
  臣/等謹按元本紀二十四年十一月命京畿濟寧
  兩漕運司分掌漕事十二月以朱清張瑄海漕有
[031-11b]
  勞進授宣慰使二十五年二月改濟寧漕運司為
  都漕運司併領濟之南北漕京畿都漕運司惟治
  京畿至二十八年立都漕運萬戸府以督嵗運而
  武宗至大中以江淮江浙財賦府毎嵗所辦糧充
  運食貨志及大學衍義補謂自此以至末年專仰
  海運矣
二十五年四月増立直沽海運米倉
 至二十六年正月海船萬戸府言山東宣慰使樂實
[031-12a]
 所運江南米陸負至淮安易閘者七然後入海嵗止
 二十萬石若由江陰入江至直沽倉民無陸負之苦
 且米石省運估八貫有竒乞罷膠萊海道運糧萬戸
 而以漕事責臣當嵗運三十萬石詔從之
  邱濬曰海運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轉東呉
  粳稻以給幽燕見唐杜/甫詩然以給邉方之用而已用
  之以足國則始於元也
十月詔明年海道漕運江南米百萬石
[031-12b]
 時海都犯邉僧格請明年海運須及百萬石制可
  元史羅璧傳曰二十四年納延叛璧復以漕舟至
  遼陽浮海抵錦州小凌河至廣寧十寨諸軍賴以
  濟二十五年督漕至直沽倉潞河决水溢及倉璧
  樹栅率所部畚土築堤捍之
二十六年七月初開㑹通河嵗運數十萬石
 以壽張縣尹韓仲暉等言自安民山開河北岸至臨清
 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絶濟直屬漳御建牐三十有一
[031-13a]
 度髙低分逺近以節蓄洩賜名㑹通河
  邱濬曰㑹通河之名始見於此然當時河道初開
  岸狹水淺不能負重毎嵗之運不過數十萬石非
  若海運之多故終元之世海運不絶
  臣/等謹按元本紀至元二十五年十月僧格言安
  山至臨清為渠二百六十五里開浚之工三百萬
  當用鈔三萬錠米四萬石鹽五萬斤其陸運夫萬
  三千戸復罷為民其賦入及芻粟之估為鈔二萬
[031-13b]
  八千錠費畧相當然渠成亦萬世之利請今冬備
  糧費來春浚之制可次年秋渠成河渠官禮部尚
  書張孔孫等言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所未
  有詔賜名㑹通河今以大學衍義補考之則㑹通
  河始於壽張縣尹韓仲暉等倡其議而僧格因以
  為請遂成功以迄於今也
九月罷濟州汶泗漕運使司
 二十七年四月罷海道運糧萬戸府又改利津海道
[031-14a]
 運糧萬戸府為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戸府二十八年
 十一月罷海道運糧鎮撫司成宗大德七年十一月
 併海道運糧萬戸府為海道都漕運萬戸府給印二
 仁宗延祐六年十一月増京畿漕運司同知副使各
 一員給分司印
二十八年十二月浚運糧壩河築隄防
 二十九年八月郭守敬言浚通州至大都漕河十有
 四役軍匠二萬人三十年三月以平章政事范文虎
[031-14b]
 董疏漕河之役七月賜新開漕河名曰通惠三十一
 年八月成宗已即位立新河運糧千戸所大德二年
 六月禁權豪斡脱括大都漕河舟楫四年正月復淮
 東漕渠七年六月命甘肅行省修河合潭曲尤濠以
 通漕運八年五月中書省言呉松江實海口故道海
 運由是而出宜仍設行都水監以董其浚制從之十
 年正月浚呉松江等處漕河又浚真揚等州漕河至
 武宗至大三年二月浚㑹通河給鈔四千八百錠糧
[031-15a]
 二萬一千石以募民仁宗延祐元年十二月遣官浚
 揚州淮安等處運河二年正月發卒浚漷州漕河三
 年十一月復浚揚州運河英宗至治三年十二月泰
 定帝已即位浚鎮江路漕河文宗天厯二年四月浚
 漷州漕運河八月發諸衛軍浚通惠河
  羅璧傳曰大德三年除璧都水監通州多水患鑿
  二渠以分水勢又浚阜通河而廣之嵗増漕六十
  餘萬石
[031-15b]
二十九年以海運路險復開生道
 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今在蘇州/府太倉經揚州
 路通州海門縣黄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㠗而
 行抵淮安路鹽城縣歴西海州海寧府東海縣密州
 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
 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
 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復開生
 道自劉家港開洋至撑脚沙轉沙觜至三沙洋子江
[031-16a]
 過匾擔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放大洋至青水洋又
 經黑水洋至成山過劉島至之罘沙門二島放萊州
 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為徑直明年千戸殷明畧又
 開新道自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
 入黒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轉登州沙門
 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
 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視前二道為最便然風濤不測
 糧船漂溺者無嵗無之間亦有船壞而棄其米者至
[031-16b]
 至正二十三年始責償于運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
 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
三十年二月減河南浙江海運米四十萬石
 至三十一年十月朱清張瑄從海道嵗運糧百萬石
 以京畿所儲充足詔止運三十萬石成宗元貞二年
 十一月増海運明年糧為六十萬石大德元年九月
 増海漕為六十五萬石二年十月増為七十萬石五
 年十月増明年海運為百二十萬石七年十月以浙
[031-17a]
 江年穀不登減海運糧四十萬石八年十一月増海
 漕米為百七十萬石十一年十月武宗已即位中書
 省言常嵗海運糧百四十五萬石今浙江嵗儉不能
 如數請仍舊例湖廣江西各輸五十萬石並由海道
 達京師仁宗皇慶元年九月増江浙海漕糧二十萬
 石延祐五年十一月増海漕四十萬石六年九月増
 海漕十萬石英宗至治元年七月減海道嵗運糧二
 十萬石
[031-17b]
  元史食貨志曰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逺百司庶府
  之繁衛士編氓之衆無不仰給于江南自丞相巴
  延獻海運之言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至于京
  師者一嵗多至三百萬餘石民無輓輸之勞國有
  儲蓄之富豈非一代之良法歟
成宗元貞元年十二月減海運脚價鈔一貫計毎石六
貫五百文著為令
 至大德三年十月江浙省言曩者朱清張瑄海漕米
[031-18a]
 嵗四五十萬至百十萬時船多糧少僱直均平比嵗
 賦斂横出漕戸困乏逃亡者有之今嵗運三百萬漕
 舟不足遣人于浙東福建等處和僱百姓騷動本省
 左丞沙布鼎言其弟和必斯及瑪哈穆特丹達澉浦
 楊家等皆有舟且深知漕事乞以為海道運糧都漕
 萬戸府官各以己力輸運官糧萬戸千戸並如軍官
 例承襲寛恤漕戸増給僱直庶有成效尚書省以聞
 制可
[031-18b]
武宗至大四年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
 時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率領海船從洋子
 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磯走沙漲淺糧船俱
 壞嵗嵗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泊入海船
 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以嘉興松江秋糧并
 江淮江浙財賦府嵗辦糧充運海漕之利至是益博
仁宗延祐三年二月調海口屯儲漢軍千人𨽻臨清運
糧萬戸府以供轉漕給鈔二千錠
[031-19a]
七年十一月時英宗/已即位以海運不給命江浙行省以財賦
府租益之還其直
英宗至治元年五月海漕糧至直沽
 三年二月亦如之
  臣/等謹按歴代甲子圖至治元年為辛酉三年為
  癸亥時以祭海神故記之非海運糧必待次年至
  京師也
泰定帝泰定二年九月海運江南糧百七十萬石至京
[031-19b]

 至文宗天厯二年六月海運糧至京師凡百四十萬
 九千一百三十石
文宗天厯二年九月命江浙行省明年漕運糧二百八
十萬石赴京師
 十月又命江西湖廣分漕米四十萬石以紓江浙民
 力至順元年二月中書省言浙江民飢今嵗海運為
 米二百萬石其不足者來嵗補運從之九月江浙行
[031-20a]
 省以夏秋大水明年海運本省止可二百萬石餘數
 令他省補運為便從之二年八月中書省言明年海
 運糧二百四十萬石已令江浙運二百二十萬河南
 二十萬今請令江浙復増二十萬從之三年十月寧
 宗已即位以江浙嵗比不登其海運糧不及數俟來
 嵗補運
  宋史王艮傳曰艮遷海道漕運都萬戸府經厯紹
  興之官糧入海運者十萬石城距海十八里嵗令
[031-20b]
  有司拘民船以備短送吏胥得並縁以虐民及至
  海次主運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執言曰運
  戸既有官賦之直何復為是紛紛也乃責運戸自
  載糧入運船運船為風所敗者當覈實除其數移
  文往返連數嵗不絶艮取吏牘披閱即除其糧五
  萬二千八百石鈔二百五十萬緡運戸乃免於破
  家
至元至天厯海道嵗運之數
[031-21a]
 至元二十年四萬六千五十石至者四萬二千一百
 七十二石所失者三千八百七十八石/細分之毎石欠八升四合餘二十一年二
 十九萬五百石至者二十七萬五千六百一十石所/失
 者一萬四千八百九十石/細分之毎石欠五升一合二十二年一十萬石至者
 九萬七百七十一石所失者九千二百二十九石/細分之毎石欠九升二合餘
 十三年五十七萬八千五百二十石至者四十三萬
 三千九百五十石所失者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七十/石細分之毎石欠二斗四升九合
 餘/二十四年三十萬石至者二十九萬七千五百四
[031-21b]
 十六石所失者二千四百五十四/石細分之毎石欠八合餘二十五年四十萬
 石至者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五十五石所失者二千/三百四十五
 石細分之毎/石欠九合餘二十六年九十三萬五千石至者九十
 一萬九千九百四十三石所失者一萬五千五十七/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升六
 合/餘二十七年一百五十九萬五千石至者一百五十
 一萬三千八百五十六石所失者八萬三千一百四/十四石細分之毎石欠五
 升/餘二十八年一百五十二萬七千一百五十石至者
 一百二十八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石所失者二十四/萬五千六百三
[031-22a]
 十五石細分之毎/石欠一斗六升餘二十九年一百四十萬七千四百
 石至者一百三十六萬一千五百一十三石所失者/四萬五
 千八百八石七斗細分/之毎石欠三升三合餘三十年九十萬八千石至者
 八十八萬七千五百九十一石所失者二萬四百九/石細分之毎石欠二
 升二/合餘三十一年五十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三石至者
 五十萬三千五百三十四石所失者一萬九百九十/九石細分之毎石欠二
 升一/合餘元貞元年三十四萬五百石至如/數二年三十四
 萬五百石至者三十三萬七千二十六石所失者三/千四百七
[031-22b]
 十四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升餘大德元年六十五萬八千三百石至
 者六十四萬八千一百三十六石所失者一萬一百/六十四石細分之
 毎石欠一/升五合餘二年七十四萬二千七百五十一石至者
 七十萬五千九百五十四石所失者三萬六千七百/九十七石細分之毎石
 欠四升/九合餘三年七十九萬四千五百石至如/數四年七十
 九萬五千五百石至者七十八萬八千九百一十八
 石所失者六千五百八十二/石細分之毎石欠八合餘五年七十九萬六千五
 百二十八石至者七十六萬九千六百五十石所失/者二
[031-23a]
 萬六千八百七十八石細/分之每石欠三升三合餘六年一百三十八萬三千
 八百八十三石至者一百三十三萬九千一百四十
 八石所失者五萬四千七百三十五/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升九合餘七年一百六十
 五萬九千四百九十一石至者一百六十二萬八千
 五百八石所失者三萬九百八十三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升八合餘八年一百六
 十七萬二千九百九石至者一百六十六萬三千三
 百一十三石所失者九千五百九十六/石細分之毎石欠五合餘九年一百八
 十四萬三千三石至者一百七十九萬五千三百四
[031-23b]
 十七石所失者四萬七千六百五十六/石細分之毎石欠二升五合餘十年一百八
 十萬八千一百九十九石至者一百七十九萬七千
 七十八石所失者九萬四百九十一/石細分之毎石欠五升餘十一年一百六
 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二石至者一百六十四萬四
 千六百七十九石所失者二萬七百四十三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升二合餘至大
 元年一百二十四萬一百四十八石至者一百二十
 萬二千五百三石所失者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五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升餘二年
 二百四十六萬四千二百四石至者二百三十八萬
[031-24a]
 六千三百石所失者七萬七千九百四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升一合餘三年二百
 九十六萬六千五百三十二石至者二百七十一萬
 六千九百十三石所失者二十萬九千一百六十九/石細分之毎石欠七升一合餘
 四年二百八十七萬三千二百一十二石至者二百
 七十七萬三千二百六十六石所失者九萬九千九/百四十六石細分之
 毎石欠三/升四合餘皇慶元年二百八萬三千五百五石至者
 二百六萬七千六百七十二石所失者一萬五千八/百八十三石細分之
 毎石欠/七合餘二年二百三十一萬七千二百二十八石至
[031-24b]
 者二百一十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五石所失者一十/五萬八百三
 十三石細分之每/石欠六升八合餘延祐元年二百四十萬三千二百
 六十四石至者二百三十五萬六千六百六石所失/者四
 萬六千六百五十八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升九合餘二年二百四十三萬五千
 六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四十二萬二千五百五石
 所失者一萬三千一百八十/石細分之毎石欠五合餘三年二百四十五萬八
 千五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四十三萬七千七百四
 十一石所失者二萬七百七十三/石細分之毎石欠八合餘四年二百三十七
[031-25a]
 萬五千三百四十五石至者二百三十六萬八千一
 百九十一石所失者七千二百二十六/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勺餘五年二百五
 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五十四萬三
 千六百一十一石所失者一萬一百三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合餘六年三百
 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九十八萬六千
 一十七石所失者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八/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升二合餘七年三百
 二十六萬四千六石至者三百二十四萬七千九百
 二十八石所失者一萬六千七十八/石細分之毎石欠四合餘至治元年三百
[031-25b]
 二十六萬九千四百五十一石至者三百二十三萬
 八千七百六十五石所失者三萬六千八十六/石細分之毎石欠九合餘二年
 三百二十五萬一千一百四十石至者三百二十四
 萬六千四百八十三石所失者四千六百五十七/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合餘
 年二百八十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六石至者二百七
 十九萬八千六百一十三石所失者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三石細分之毎石
 欠四/合餘泰定元年二百八萬七千二百三十一石至者
 二百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八石所失者九千九百五/十三石細分之毎石
[031-26a]
 欠四/合餘二年二百六十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四石至者
 二百六十三萬七千五十一石所失者三萬四千一/百三十三石細分之
 毎石欠一/升二合餘三年三百三十七萬五千七百八十四石
 至者三百三十五萬一千三百六十二石所失者一/十二萬四
 千四百三十二石細分/之毎石欠三升六合餘四年三百一十五萬二千八
 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一十三萬七千五百三十二石
 所失者一萬五千二百八十/八石細分之毎石欠四合餘天厯元年三百二十五
 萬五千二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二十一萬五千四百
[031-26b]
 二十四石所失者三萬九千七百九十六/石細分之毎石欠一升二合餘二年三百
 五十二萬二千一百六十三石至者三百三十四萬
 三百六石所失者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五十/七石細分之毎石欠五升一合餘
  臣/等謹按以上嵗運之數乃元食貨志所載大學
  衍義補復詳其所失而分系之如右
順帝至元二年八月以徽政院中政院財賦府田租六
萬三千三百石補本年海運未敷之數令有司歸其直
 至正元年十月中書省奏海運不給宜令江浙行省
[031-27a]
 於中政院財賦府撥賜諸人寺觀田糧總運二百六
 十萬石從之十二年五月海道萬戸李世安建言權
 停夏運從之十二月托克托言近畿水利不煩海運
 而京師足食帝命議行之
  食貨志曰元自世祖用巴延之言嵗漕東南粟由
  海道以及京師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厯至順
  由四萬石以上増而為三百萬以上其所以為國
  計者大矣歴嵗既久弊日以生水旱相仍公私俱
[031-27b]
  困疲三省之民力以充嵗運之恒數而押運監臨
  之官與夫司出納之吏恣為貪黷脚價不以時給
  収支不得其平船戸貧乏耗損益甚兼以風濤不
  測盗賊出沒剽刼覆亡之患自仍改至元之後有
  不可勝言者矣
九月海運糧至京師
 是時嵗運之數漸不如舊至至正元年益以河南之
 粟通計江南三省所運止得二百八十萬石二年又
[031-28a]
 令江浙行省及中政院財賦總管府撥賜諸人寺觀
 之糧盡數起運僅得二百六十萬石
  賈魯傳曰至正九年魯以行都水監調都漕運使
  建言漕事凡二十餘條朝廷取其八事一通州和
  糴二優恤漕司舊領漕戸三接運委官四通州總
  治豫定委官五船戸因以土夫海糧壞于壩戸六
  疏濬運河七臨清運糧萬戸府當𨽻漕司八宣忠
  船戸付本司節制事未盡行
[031-28b]
至正二年海運不通
 自後汝潁倡亂湖廣江右相繼陷沒而方國珍張士
 誠竊據浙東西之地雖縻以好爵資為藩屏而貢賦
 不供剝民自奉于是海運之舟不至京師者積年矣
  臣/等謹按元本紀順帝至正六年三月兩淮運使
  宋文瓉言世皇開運通河千有餘里嵗運米至京
  者五百萬石今騎賊不過四十人刼船三百艘而
  不能捕恐運道阻塞乞選能臣率壯勇千騎捕之
[031-29a]
  不聽時以盗扼李開務之閘河故也至次年十一
  月沿江盗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文瓉復以為
  言亦不聽當是時御史張楨言海冦敢于要君閫
  帥敢于玩冦蓋運道所由阻固已久矣
十四年十一月詔江浙等處糧盡數赴倉候海運
 江浙應有諸王公主后妃寺觀官員撥賜田糧及江
 淮財賦稻田營田各提舉司糧盡數赴倉聽候海運
 以備軍儲價錢依本處十月時估給之
[031-29b]
十五年六月命撥鈔糴米貯瀕河倉以備運
 江浙省言本年税課等鈔内除詔書已免税糧等鈔
 較之年例海運糧并所支鈔不敷乞減海運以省民
 力戸部定擬本年稅僅除免之外其寺觀并撥賜田
 糧十月開倉盡行拘収其不敷糧撥至元折中統鈔
 一百五十萬錠于産米處糴一百五十萬石貯瀕河
 之倉以聽撥運從之
十六年樞密院判董搏霄建議人運之法
[031-30a]
 搏霄言海寧一境不通舟楫惟可陸運陸運之方毎
 人行十歩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千六百人可行百
 里毎人負米四斗以夾布袋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
 負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
 日可運米二百石人米一升可給二萬人此百里一
 日運糧之術也
  胡粹中曰此法可施之路近而兵少敵小而期促
  者耳大敵在前擁兵數十萬千里饋糧曠日時久
[031-30b]
  未易行也
  邱濬曰用兵逺道决不可行惟施於救荒就用饑
  民接運因以哺之借其力以達粟於無食之地蓋
  兩得其濟與夫漕黄河者其於三門底柱之險其
  間一帶似可用此法然亦可暫而不可常也
十九年九月遣官以御酒龍衣賜張士誠徴海運糧
 詔遣兵部尚書巴延特穆爾戸部尚書齊履亨徴海
 運於江浙由海道至慶元抵杭州時達實特穆爾為
[031-31a]
 江浙行中書省丞相張士誠為太尉方國珍為平章
 政事詔命士誠輸粟國珍具舟達實特穆爾總督之
 既達朝廷之命而方張互相猜疑士誠慮方氏載其
 粟而不可輸於京也國珍恐張氏掣其舟而因乗虚
 以襲已也巴延特穆爾白於丞相正辭以責之巽言
 以諭之乃釋二家之疑克濟其事先率海舟俟于嘉
 興之澉浦而平江之粟展轉以達杭之石墩又一舍
 而後抵澉浦乃載於舟海灘淺澁躬履艱苦粟之載
[031-31b]
 於舟者為石十有一萬二十年五月赴京是年秋又
 遣戸部尚書王宗禮等至江浙二十一年五月運糧
 赴京如上年之數九月又遣兵部尚書徹辰布哈侍
 郎韓琪往徴海運一百萬石二十二年五月運糧赴
 京視上年之數僅加二萬而已九月遣戸部尚書托
 克托歡察爾兵部尚書特穆至江浙二十三年五月
 仍運糧十有三萬石赴京九月又遣戸部侍郎博囉
 特穆爾監丞賽音布哈徴海運士誠托辭以拒命由
[031-32a]
 是東南之粟給京師者遂止於是嵗云
二十年戸部尚書貢師泰以閩鹽易糧由海道運京師
 時師泰以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除戸部尚書俾分部
 閩中以鹽易糧運給京師凡為糧數十萬石朝廷賴
 焉
  邱濬曰考朱子文集其奏劄言廣東海路至浙東
  為近宜於福建廣東沿海去處招邀米客元至順
  帝末年河南山東之路不通國用不繼議遣貢師
[031-32b]
  泰徃福建以鹽易糧其後陳有定亦自閩中海運
  進奉不絶然則其道若通閩廣之綱運亦可以來
  不但兩浙也
  王圻曰元之海漕其利甚溥其法亦甚備船有仙
  鶴哨船毎船三十艘為一綱大都船九百餘艘漕
  米三百餘萬石船戸八千餘戸又分其綱為三十
  毎綱設押綱官二人以常選正八品為之其行船
  者又僱募水手移至揚州先加教習領其事者則
[031-33a]
  設專官秩三品而任之又專責清瑄輩但加秩耳
  不易其人此所以享其利幾及百年當全盛之時
  固無容論至正之末天下分崩猶藉張士誠給用
  數年豈非以措置得宜久而不變哉
明太祖洪武元年二月命征南大將軍湯和提督海運
 大軍方北伐命和造舟明州運糧輸直沽海多颶風
 輸鎮江而還二年令戸部於蘇州太倉儲糧三十萬
 石以備海運供給遼東五年命靖海侯吳楨督海運
[031-33b]
 總舟師數萬由登州餉遼陽二十五年令海運蘇州
 太倉米六十萬石給遼東官軍下年同
  萬厯㑹計録曰此時未有漕運也
  明史食貨志曰太祖北伐命浙江江西及蘇州等
  九府運糧三百萬石於汴梁已而大将軍徐達令
  忻崞代堅臺五州運糧大同中書省符下山東行
  省募水工發萊州洋海倉餉永平衛其後海運餉
  北平遼東為定制其西北邉則浚開封漕河餉陜
[031-34a]
  西自陜西轉餉寧夏河州其西南令川貴納米中
  鹽以省逺運於是各路皆就近輸得利便
四年正月命衛國公鄧愈督餉給征蜀軍
是年令青州府官軍運山東糧給遼東定遼邉衛
 又蘭涼河岷等衛軍糧毎嵗令西安等府送納大路
 官倉轉運邉衛二十九年以陜西各府州縣民轉運
 邉餉道逺令於驛道有軍民處置倉各就近地計程
 接遞
[031-34b]
十九年十二月發北平山東山西河南民運糧於大寧
三十年十月停遼東海運
 以遼東軍餉贏羡苐令遼東屯種罷海運
成祖永樂元年初轉漕北京
 從戸部尚書郁新請也新以自淮抵河多淺灘跌坡
 運舟艱阻請别用淺船載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運
 至陳州潁溪口跌坡下復用淺船載二百石者運至
 跌坡上别用大船運入黄河至八柳樹諸處令河南
[031-35a]
 車夫陸運入衛河轉輸北平與海運相參時駕數臨
 幸百費仰給不止餉邉
  萬厯㑹計録曰此河運兼用水陸也
三月命官督海運餉遼東北平
 命平江伯陳瑄都督僉事宣信充總兵官督海運四
 十九萬餘石餉遼東北平嵗以為常
  食貨志曰淮海運道凡二而臨清倉儲河南山東
  粟亦以輸北平合而計之為三運淮海運用官軍
[031-35b]
  其餘則皆民運
  臣/等謹按萬厯㑹計録是年令江南民糧悉運太
  倉州於平江劉家港用海船遶出登萊大洋以達
  直沽嵗六十萬一千二百三十石而本紀云四十
  九萬餘石殆如宋尚書禮所稱海運艱阻輙多漂
  没故據運到遼東北平之數而紀之也
冬命運淮安儀真糧由衛河轉輸北京
 先是瀋陽軍士唐順言若開衛河而距黄河百歩置
[031-36a]
 倉厫受南運糧餉至衛河交運公私兩便命廷臣議
 未行至是命都督僉事陳浚運淮安儀真倉糧百五
 十萬餘石赴陽武由衛河輸京師
  臣/等謹按衛河宋元時名御河合漳沁淇洹諸水
  北流至臨清㑹閘河以濟運所謂衛漕也
四年令海陸兼運
 平江伯陳瑄毎嵗運糧百萬石建百萬倉於直沽尹
 兒灣城天津衛籍兵萬人戍守乃命江南糧一由海
[031-36b]
 運一由淮黄陸運赴衛河入通州以為常
  萬厯㑹計録曰此河海兼運也
  臣/等謹按㑹典永樂二年命總兵官統領官軍海
  運又以海運糧到直沽用三板划船装運至通州
  等處交卸水路閣淺遲悞海船回還令於小直沽
  収糧一十萬四千石河西務収糧一十四萬五千
  石轉運北京五年令山東量起車夫将濟南府并
  濟寧州倉糧運送德州倉候衛河船接運萬厯㑹/計録曰
[031-37a]
  此民/運也六年令海船運糧八十萬石於京師其㑹通
  河衛河以淺河船相兼轉運八年令湖廣江西浙
  江㑹糧除本處支用外各督起運十三年令湖廣
  造淺船三千艘王圻本云先是海船有一千料有/四百料名鑽風海船永樂中改海
  運遂改四百料為淺/船淺船因海船得名嵗於淮河倉支糧運赴北京
  其太倉舊納糧悉改納淮安倉収貯葢是時駕駐
  北平諸費浩繁又㑹通河未開故海陸兼運如此
九年命開㑹通河兼復舊黄河道以便轉漕
[031-37b]
 㑹通河道始自元至元時然岸狹水淺不任重載故
 終元世海運為多明初輸餉遼東北平亦轉用海運
 洪武年間㑹通河淤永樂初建北京河海兼運海運
 險逺多失亡河運民苦其勞至是濟寧州同知潘叔
 正上言舊㑹通河四百五十餘里淤者乃三之一濬
 之便於是命工部尚書宋禮及刑部侍郎金純都督
 周長往治之二十旬而工成此河既開海陸并罷南
 北運道三千餘里總名曰漕河其别曰白漕衛漕閘
[031-38a]
 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因地為號流俗所通稱也
十二年正月發山東山西河南及鳯陽淮安徐邳民十
五萬運糧赴宣府
 十九年十一月又發直𨽻山西河南山東及南畿應
 天等五府滁河徐三州丁壯運糧至宣府至正統二
 年令山西嵗運宣府稅糧一半改運大同十二年令
 毎嵗運銀十五萬兩於宣府糴買糧料景泰三年令
 五軍等營撥軍七萬運糧七萬石於懷來
[031-38b]
  臣/等謹按明㑹典載漕運又載邉餉凡漕粟北京
  給官府廩食外皆邉餉也
十三年罷海運始興支運
 先是十年以御史許堪言衛河水患命工部尚書宋
 禮往經畫禮還言海運經歴險阻毎嵗船輙損敗有
 漂没者有司修補迫於其限多科歛為民病而船亦
 不堅計海船一艘用百人而運千石其費可辦河船
 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運四千石以此而論
[031-39a]
 利病皆然請撥鎮江鳯陽淮安揚州及通州糧合百
 萬石從河運給北京其海道則三嵗兩運已而平江
 伯陳瑄治江淮間諸河工亦相繼造竣於是河運大
 便利漕粟益多至是年遂罷海運令蘇松常鎮杭嘉
 湖等府秋糧除存留并起運南京及供給内府等項
 外其餘並坐太倉海運之数盡撥運淮安倉又揚州
 鳯陽淮安三府秋糧内嵗撥六十萬石徐州并兖州
 府秋糧内嵗撥三十萬石俱運濟寧倉令淺河船於
[031-39b]
 㑹通河以三千艘支淮安糧運到濟寧以二千艘支
 濟寜糧運赴通州嵗運四次其天津並通州等衛各
 撥軍於通州接運至京又令浙直軍自淮運徐京衛
 軍自徐運德各置倉収囤山東河南軍自德運通交
 収淮安常盈倉徐州倉部委主事監督収放其儧運
 糧毎石俱兩平斛斗収放官軍儧運止一尖一平定
 為例此支運所自始也
  食貨志曰自濬㑹通河命都督賈義尚書宋禮以
[031-40a]
  舟師運禮以海船大者千石工窳輙敗乃造淺船
  五百艘運淮揚徐兖糧百萬以當海運之数平江
  伯陳瑄繼之頗増至三千餘艘時淮徐臨清德州
  各有倉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至淮安倉分遣官
  軍就近輓運自淮至徐以浙直軍自徐至德以京
  衛軍自德至通以山東河南軍以次遞運嵗凡四
  次可三百萬餘石名曰支運
五年定給運軍行糧数
[031-40b]
 各衛所運糧官軍行糧毎員名不分逺近俱支三石
 至宣德九年令止支二石正統元年増為二石七斗
 山東河南北直路近者不増
十五年正月平江伯陳瑄督漕運米赴北京
 自十三年後仍以瑄董漕運議造淺船三千餘艘初
 運三百萬石寖至五百萬石國用以饒時江南漕舟
 抵淮安率陸運過&KR0309踰淮達清河勞費甚巨五月瑄
 用故老言鑿清江浦導湖水入淮築四閘以時宣洩
[031-41a]
 又縁湖十里築堤引舟由是漕舟直達於湖省費不
 貲是年運京糧共五百八萬八千五百四十四石
  臣/等謹按明㑹典十六年令浙江湖廣江西并直
  𨽻蘇松常鎮等府所屬稅粮除存留及起運南京
  外餘糧坐撥二百五十萬石令糧里人戸自備船
  艘運赴北京通州河西務等處上倉萬厯㑹計録
  云此仍民運也至宣德二年始令軍民並運矣
十七年以口外糧料数少令於京倉支撥選軍儧運
[031-41b]
十九年以宣府等處缺糧令法司囚人運糧贖罪
 自雜犯死罪至笞罪運十石至二石有差至宣德七
 年准遣官押法司囚犯赴通州各衛倉支糧自備車
 輛運山海十二年令永平府永平盧龍等衛罪囚運
 山海倉糧赴遼東寧逺贖罪景泰四年令法司及直
 𨽻罪犯于通州倉支豆運赤城直𨽻并萬全都司等
 處罪囚于隆慶衛倉支米運龍門六年令法司罪囚
 領運通州倉糧赴宣府不完者發巡撫處減半自備
[031-42a]
 米納宣府斬絞至杖罪二十石至一石四斗有差
二十年二月隆平侯張信兵部尚書李慶分督北征軍

 役民夫二十三萬五千有竒運糧三十七萬石
二十一年令毎嵗漕運以兩運赴京倉一運赴通州倉
交納
 至宣德五年又令官軍運糧五百萬石以三分為率
 通州倉収二分京倉収一分
[031-42b]
仁宗洪熈元年令官軍運糧船内許附載物貨資給盤
剥折耗之費
 至宣宗宣德二年又令運糧軍船工部及諸衙門不
 許撥載他物致悞儧運
  明史陳瑄傳曰仁宗即位之九月瑄上疏陳七事
  其一天下嵗運糧餉湖廣江西浙江及蘇松諸府
  並去北京逺往復踰年上逋公租下妨農事乞令
  轉至淮徐等處别令官軍接運至京又快船馬船
[031-43a]
  所載不過五六十石毎船官軍足用有司添差軍
  民遞送拘集聽候至有凍餒請革罷其一漕運官
  軍毎嵗北上歸即修船勤苦終年該衛所又于其
  隙雜役以重困之乞加禁絶帝覽奏以其言皆當
  令所司速行
宣宗宣德二年五月命大將軍薛禄督餉開平
 四年六月復命禄督餉開平五年令嵗運開平糧四
 萬石自京師至獨石立十一堡毎堡屯軍一千名各
[031-43b]
 具運車以六十日為限其開平備禦官軍輪班于獨
 石搬運六年令衛軍擺堡儧運糧料一十萬石赴獨
 石等處景帝景泰四年令召人自通州倉運米赴獨
 石
  食貨志曰九邉之地輸糧大率以車至宣德時餉
  開平亦然而蘭甘松潘則往往使人背負矣
是年令軍民並運
 浙江江西湖廣及直𨽻蘇松等府起運淮安徐州倉
[031-44a]
 糧撥民自運赴通州倉其運糧軍士于淮安南京倉
 支運
  萬厯㑹計録曰此軍民並運之始
三年命運糧給遵化官軍
 行在戸部遣官以九月終發永平府屬縣民及東勝
 諸衛軍兼運林南東店倉糧于遵化城内供給官軍
四年四月命工部尚書黄福平江伯陳瑄經歴漕運
 初支運之法支者不必出當年之民納納者不必供
[031-44b]
 當年之軍支通數年為裒益期不失常額而止由是
 海陸二運皆罷惟存遮洋船毎嵗于河南山東小灘
 等水次兊糧三十萬石十二輸天津十八由直沽入
 海輸薊州而已不數年官軍多所調遣遂復民運道
 逺數愆期至是年瑄及福建議復支運乃令江西湖
 廣浙江民運百五十萬石于淮安倉蘇松寜池廬安
 廣德民運二百七十四萬石于徐州倉應天常鎮淮
 揚鳯太滁和民運二百二十萬石于臨清倉令官軍
[031-45a]
 接運入京通二倉民糧既就近入倉力大減省乃量
 地近逺糧多寡抽民船十一或十三五之一以給官
 軍惟山東河南北直𨽻則徑赴京倉不用支運尋令
 南陽懷慶汝寜糧運臨清倉開封彰德衛輝糧運德
 州倉其後山東河南皆運德州倉
  明史河渠志曰先是永樂十三年罷海運惟存遮
  洋一總運遼薊糧至正統十三年減登州衛海船
  百艘為十八艘嘉靖二年遮洋總漂糧二萬石溺
[031-45b]
  死官軍五十餘人五年停登州造船四十五年從
  給事中胡應嘉言革遮洋總隆慶五年徐邳河淤
  從給事中胡良佐言復設遮洋總存海運遺意
六年十一月始令官軍兊運民糧
 平江伯陳瑄言江南民運糧諸倉往返幾一年誤農
 業令民運至淮安𤓰州兊與衛所官軍運載至北給
 與路費耗米則軍民兩便是為兊運命羣臣㑹議吏
 部蹇義等上官軍兊運民糧加耗則例以地逺近為
[031-46a]
 差毎石湖廣八斗江西浙江七斗南直𨽻六斗北直
 𨽻五斗民有運至淮安兊與軍運者止加四斗如有
 兊運不盡仍令民自運赴諸倉不願兊者亦聽其自
 運軍既加耗又給輕齎銀為洪閘盤撥之費且得附
 載地物皆樂從事而民亦多以逺運為艱乃令官軍
 運糧各于附近府州縣水次交兊江南府州縣民運
 糧于𤓰州淮安二處交兊河南所屬民糧運至大名
 府小灘兊與遮洋船官軍領運自是兊運者多而支
[031-46b]
 運者少矣
  萬厯㑹計録曰此支運漸為兊運及兊軍加耗之
  始也
  臣/等謹按食貨志及明㑹典軍與民兊米往往恃
  强勒索帝知其弊勅戸部委正官監臨不許私兊
  已而頗減加耗米逺者不過六斗近者至二斗五
  升以三分為率二分與米一分以他物凖正糧斛
  面鋭耗糧俱平槩運糧四百萬石京倉貯十四通
[031-47a]
  倉貯十六臨徐淮三倉各遣御史監収至英宗正
  統初運糧之數四百五十萬石而兊運者二百八
  十萬餘石淮徐臨德四倉支運者十之三四耳
  又按明㑹典是年准浙江等省蘇松等府僉撥民
  丁及添發衛軍與見運軍士分兩班更替儧運七
  年又令増撥各衛所軍餘并見運軍共一十六萬
  儧運糧儲王圻所謂儧運之初皆支運而漸為兊
  運者此也
[031-47b]
七年十一月召督糧平江伯陳瑄侍郎趙新等嵗終至
京議糧賦利弊
 至十年又令漕運總兵官毎年八月赴京議事
  食貨志曰宣宗令運糧總兵官巡撫侍郎嵗八月
  赴京㑹議明年漕運事宜及景泰二年設漕運總
  督則并令總督赴京至萬厯十八年後乃免
英宗正統元年令陜西遞運糧至各衛
 各府嵗納甘州各衛稅糧民運至蘭縣起發軍夫運
[031-48a]
 至涼州分運各衛七年令蘇州等府起運南京糧折
 銀五萬兩運赴陜西轉運至甘肅糴糧給軍
七年定漕船遭風漂流改撥令
 令漕運官軍若一衛有數船遭風漂流者委官覈實
 全衛改撥通州及天津倉上納八年又令糧船損壞
 撥附近地方産有物料于清江衛河提舉司修造毎
 處工部差官監収督造各衛所仍差擺官軍葢立厰
 房相兼匠作工用及貼辦物料
[031-48b]
十三年定倉糧収放及加耗例
 各處解納在京并通州倉糧及民糧送納臨清淮安
 倉者毎石俱一尖一平斛収兩平斛放支官軍儧運
 俱一尖一平斛支赴京通二倉交収又令湖廣江西
 浙江加耗俱六斗五升南直𨽻五斗五升江北揚州
 淮安鳯陽四斗五升河南民糧于蕭縣水次兊者四
 斗民自運至𤓰淮等處兊軍運者三斗其兊運料豆
 加耗亦准此例
[031-49a]
十四年八月時景泰/帝監國移通州糧入京師
是年令蘇州府委官督糧里及殷實大戸人等自運京
儲旗軍退回屯守
 時因土木之變復盡留山東直𨽻操備蘇松諸府運
 糧仍屬民至景泰六年乃復軍運
景帝景泰元年七月停山西民運糧大同
是年令都御史總督漕運
 洪武時命武臣督海運嘗建漕運使尋罷成祖以後
[031-49b]
 用御史又用侍郎都御史催督郎中員外分理主事
 督兊其制不一至是始設漕運總督于淮安與總兵
 參將同理漕事漕司領十二總十二萬軍與京操十
 二營軍相凖
  食貨志曰凡嵗正月總漕巡揚州經理𤓰淮過閘
  總兵至邳州督過洪入閘同理漕參政管押赴京
  攅運則有御史郎中押運則有參政監兊理刑管
  洪管厰管閘管泉監倉則有主事清江衛河有提
[031-50a]
  舉兊畢過淮過洪巡撫漕司河道各以職掌奏報
  有司米不備軍衛船不備過淮誤期者責在巡撫
  米具船備不即騐放非河梗而壓帮停泊過洪誤
  期因而漂凍者責在漕司船糧依限河渠淤淺疏
  濬無法閘坐起閉失時不得過洪抵灣者責在河
  道
二年正月詔天下朝覲官當黜者運糧口外
七年更定運軍行糧數有差
[031-50b]
 時復軍運令揚州迤南衛所運糧官軍毎員名支行
 糧三石淮安迤北衛所毎員名二石至成化三年又
 令各衛所支三石至二石及米麥二石八斗二石六
 斗不等
英宗天順六年定州縣與衛交兊例
 從尚書年富言凡一州一縣止許與一衛交兊兊支
 不盡方𣲖别衛不許将一州一縣分作三四衛並不
 許将一衛分作三四州縣及以逺𣲖近以近𣲖逺
[031-51a]
八年憲宗/即位命運軍納糧毎石加耗五升毋溢勒索者治

 時兊運法久倉人覬耗餘入庾率兊斛面且求多索
 軍困甚憲宗即位漕運參将袁佑上言便宜帝曰律
 令明言収糧令納戸平凖毎石耗不過五升令運軍
 願明加則倉吏侵害可知仍令自概毋溢並禁勒索
 後從督倉中官言加耗至八升久之復溢加如故屢
 禁不能止也
[031-51b]
  漕運總兵萬表曰太倉起剥則例一厫兊正糧一
  萬二千石毎石加耗米七升共計八百四十石約
  定四百八十石作正支銷餘准作耗数数外間有
  餘剰者則是多収之数不敢别作支銷節年于倉
  中隙地掘窖埋之後主収者日苛剰餘者漸多嘉
  靖十三年侍郎周叙初督倉塲見餘米嵗埋嵗多
  心切惜之乃言于梁大司徒材梁曰此出耗米附
  餘四百四十石之外若欲具題作正支銷主収放
[031-52a]
  者法應參究况起此附餘之端他日害大計矣寧
  復棄之不敢作俑也周乃貯之空厫以數作一手
  本報部梁亦不受令總督㕔自計乃知老臣識體
  恐後之流弊至于多収也宣德年間京通二倉収
  受斛米一尖一平尖斛淋尖平斛槩行後将淋尖
  斛外餘米俱入官有虧旗甲參将袁佑奏毎石不
  分平尖明加一斗俱各鐵斛収受部議只加耗五
  升佑惟目前之圖而無長久之慮彼當事者有存
[031-52b]
  寛厚之意耳戸部又題加八升是毎石兊運加耗
  七升原為尖斛而増今于加耗外復収斛面為附
  餘耗外又加耗矣當正德十六年表總浙運時毎
  石止加七升以進倉即作交納常有餘剰今毎石
  加二五進倉尚有掛欠若不革去耗外斛面槩行
  平収則軍逃運敝雖有善者亦無如何雖取之斛
  面餘米不多而國計根本所繫為害者大固當革
  此弊以存大計也
[031-53a]
憲宗成化元年許運船附載土宜免徴稅鈔
 運船之數永樂至景泰大小無定為數至多天順以
 後定船萬一千七百七十官軍十二萬人是年准各
 處運糧旗軍附帶土産物貨河西務張家灣等處免
 其稅課孝宗時限十石神宗時至六十石
  食貨志曰船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毎船
  受正耗米四百七十二石其後船數缺少一船受
  米七八百石附載夾帶日多所在稽留違限一遇
[031-53b]
  河決即有漂流官軍因之為奸水次折乾沿途侵
  盗妄稱水火至有鑿船自沈者
三年九月定倉糧尖平通筭加耗例
 部議各倉糧舊例一尖一平但南京地卑濕米易浥
 爛虧折守支官攅往往因之得罪葢因収受耗米多
 寡不同舊例収糧尖斛約有五升平斛三升以備折
 耗今後毎石尖平通筭耗米八升俱令平斛収受納
 户親自行槩從之
[031-54a]
六年十月罷民運糧船帶甎納稅及禁包攬之害
 時巡撫漕運等官以蘇松常嘉湖輸運内府並各府
 部粳糯米十六萬石官給以船沿途甎厰鈔闗必欲
 如民船帶甎納鈔兼遇水涸守閘又為運軍凌逼及
 抵揚州等處則攬頭包攬巧肆刻削是以留滯日久
 困于負貸俱請嚴禁仍令船皆魚貫而行其有漂流
 糧米以該納京倉者改納通州省脚價補其數從之
七年議改兊之制
[031-54b]
 應天巡撫滕昭令運軍赴江南水次交兊加耗外復
 石増米一斗為渡江費至十年乃命淮徐臨德四倉
 支運七十萬石之米悉改水次交兊由是悉變為改
 兊而官軍長運遂為定制
  萬厯㑹計録曰此改兊之始也先是兊糧水次宣
  德七年江南于𤓰淮河南于小灘山東于濟寧正
  統九年江西于九江至是罷𤓰淮交兊令裏河官
  軍徑赴江南水次交兊至正德元年湖廣于長沙
[031-55a]
  漢口嘉靖十九年江西呉城歸併于進賢門外萬
  厯元年湖廣衡永荆岳長沙原在城陵磯交兊者
  改併漢口
八年定運糧京師額四百萬石自後以為常
 初運糧京師未有定額至是始定北糧七十五萬五
 千六百石南糧三百二十四萬四千四百石其内兊
 運者三百三十萬石由支運改兊者七十萬石兊運
 之中湖廣山東河南折色十七萬七千七百石通計
[031-55b]
 兊運海兊加以耗米入京通兩倉者凡五百十八萬
 九千七百石而南直𨽻正糧獨百八十萬蘇州一府
 七十萬加耗在外浙賦視蘇減数萬江西湖廣又殺
 焉天津薊州密雲昌平共給米六十四萬餘石悉支
 兊運米而臨德二倉貯預備米十九萬餘石取山東
 河南改兊充之遇災傷則撥二倉米以補運務足四
 百萬之額不令缺也
  臣/等謹按是年准脚價耗米照六年折銀事例即
[031-56a]
  令彼處収糧委官折収解部聽候支用毎正糧一
  石脚價米九升㑹計録云此脚米之始也
  又按萬厯㑹計録水次領兊軍船毎石原徴脚米
  一斗三升後蠲免七升其六升仍折銀給運官等
  買辦物料修艌並置備什物兊本府糧米者同之
  是九升又減為六升也
又立運船至京期限
 北直𨽻河南山東五月初一日南直𨽻七月初一日
[031-56b]
 其過江支兊者展一月浙江江西湖廣九月初一日
 通計三年考成違限者運官降罰
  食貸志曰武宗時又立水程圖格按日次填行止
  站地違限之米頓德州諸倉曰寄囤世宗時又定
  過淮程限江北十二月江南正月湖廣浙江江西
  三月神宗時改為二月又改至京限五月者縮一
  月七八九月者遞縮兩月後又通縮一月
十年更定加耗之令
[031-57a]
 湖廣江西浙江毎石四斗應天等府一斗五升徐州
 二斗山東河南一斗五升十六年又令各處運糧通
 加耗一斗各把總官變賣時價解送清江衛河提舉
 司給與官軍造船其有司木料並抽分木植價銀停
 止
  臣/等謹按萬厯㑹計録是年准将徐淮臨德四倉
  民運糧各就水次改兊與軍加與耗米領運此改
  兊加耗之始又各倉糧斛毎石収耗八升仍照正
[031-57b]
  統十三年例一尖一平収受此進倉加耗之始也
二十三年令改造遮洋運船為淺船從新河儧運
 先是十六年遮洋船運糧薊州者如遇風水漂流照
 淺河船例改撥補數至是令改造淺船儧運其該運
 糧並人夫亦照淺船例均𣲖
  臣/等謹按是年侍郎邱濬進大學衍義補因請尋
  海運故道與河漕並行大畧言海舟一載千石可
  當河舟三用卒大減河漕視陸運費省什三海運
[031-58a]
  視陸省什七雖有漂溺患然省牽卒之勞駁淺之
  費挨次之守利害亦相當宜訪素知海道者講求
  勘視其説後人亦多有言之者然究未行也
孝宗𢎞治元年詔加運軍造船費並禁科害捜檢之弊
 都御史馬文升疏論運軍之苦言各直省運船皆工
 部給價令有司監造近者漕運總兵以價不時給請
 領價自造而部臣慮軍士不加愛䕶議令本部出料
 四分軍士任三分舊船抵三分軍衛無從措辦皆軍
[031-58b]
 士賣資産鬻男女以供之此造船之苦也正軍逃亡
 數多而額數不減俱以餘丁充之一戸有三四人應
 役者春兊秋歸艱辛萬狀船至張家灣又僱車盤撥
 多稱貸以濟用此往來之苦也其所稱貸運官因以
 侵漁責償倍息而軍士或自載土産以易薪米又格
 于禁例多被掠奪今宜加造船費毎艘銀二十兩而
 禁約運官及有司科害搜檢之弊庶軍困少甦詔從
 其議
[031-59a]
二年又定加耗及収受例
 官軍上納京通二倉兊運者加耗七升改兊加耗四
 升支運並遮洋船仍舊一尖一平収受
  臣/等謹按萬厯㑹計録云遮洋加耗六升兊運改
  兊支運者俱同此例與㑹典異
五年定折漕之制
 戸部尚書葉淇言蘇松諸府連嵗荒歉民買漕米毎
 石銀二兩而北直𨽻山東河南嵗供宣大二邉糧料
[031-59b]
 毎石亦銀一兩去嵗蘇州兊運已折五十萬石毎石
 銀一兩今請推行于諸府而稍差其直災重者石七
 錢稍輕者石仍一兩俱解部轉發各邉扺北直𨽻三
 處嵗供之数而収三處本色以輸京倉則費省而事
 易集從之
  食貨志曰是後嵗災輙權宜折銀以水次倉支運
  之糧充其数而折價以六七錢為率無復至一兩
  者
[031-60a]
十年六月命侍郎劉大夏李介理宣府大同軍餉
 至十四年四月命工部侍郎李鐩總督延綏兵餉十
 七年七月命副都御史閻仲宇通政司參議熊偉分
 理邉餉
十五年准江西糧不拘兊運改兊毎石加過湖米七升
通給運軍作過湖脚耗及添物修船之用
 九江府毎石徴七升其饒撫廣信建昌鉛山五所赴
 進賢水次兊本省糧毎石徴四升折銀一分二釐于
[031-60b]
 布政司庫貯過湖米内支給若南昌袁贛三衛吉安
 安福永新三所則無過湖米云
武宗正德二年詔疏通水次倉儲
 先是成化間行長運之法江南州縣運糧至南京令
 官軍就水次兊支計省加耗輸輓之費得餘米十萬
 石有竒貯預備倉以資緩急之用𢎞治五年巡撫都
 御史以支兊有弊請令如舊上倉而後放支戸部言
 兊支法善不可易詔從部議以所餘就貯各衛倉作
[031-61a]
 正支銷又從戸部言山東改兊糧九萬石仍聽民自
 運臨德二倉令官軍支運至是漕運官請疏通水次
 倉儲言徃時民運至淮徐臨德四倉以待衛軍支運
 後改附近州縣水次交兊已而并支運七十萬石亦
 令改兊但七十萬石之外猶有兊交不盡者民仍運
 赴四倉久無支銷以致陳腐請将浙江江西湖廣正
 兊糧米三十五萬石折銀解京而令三省衛軍赴臨
 德等倉支運如所折之數則諸倉米不腐三省漕卒
[031-61b]
 便于支運嵗漕額外又得三十五萬折銀一舉而数
 善具矣帝命部臣議如其請
  食貨志曰臨德二倉之貯米也凡十九萬計十年
  得百九十萬自世宗初災傷補撥日多而山東河
  南以嵗歉数請輕減且一倉囤積多朽腐因此改
  折之議屢興而倉儲漸耗矣
十年令輕齎銀隨正糧帶徴
 至嘉靖十一年准輕齎銀兩解赴漕司騐兊毎帮先
[031-62a]
 給十分之三備沿途起剥支用十分之七鞘封到京
 㑹騐給散山東河南輕齎銀不先給薊州糧毎石先
 給一分以資添辦什物
  食貨志曰輕齎銀者憲宗以諸倉改兊給路費始
  各有耗米兊運米俱一平一銳故有鋭米自隨船
  給運四斗外餘折銀謂之輕齎凡四十四萬五千
  餘兩後頗入太倉矣
世宗嘉靖初革漕政諸弊
[031-62b]
 初漕政毎加優恤仁宣禁役漕舟宥遲運者英宗時
 始扣口糧均攤而運軍不守法度為民害自後漕政
 日弛軍以耗米易私物道售稽程比至反買倉米補
 納多不足數而糧長率攙沙水于米中河南山東尤
 甚往往蒸濕浥爛不可食權要貸運軍銀以罔厚利
 至請撥闗稅給船料以取償漕運把總率由賄得倉
 塲額外科取嵗至十四萬世宗初政諸弊釐革然漂
 流違限二弊日以滋甚中葉以後益不可究詰
[031-63a]
元年令輕齎銀酌量支用實數以羡餘修船
  臣/等謹按㑹計録輕齎銀有二四二六三四三六
  之不同如應天松蘇等府耗米毎石五斗六升尖
  米一斗共六斗六升内除四斗隨船作耗餘二斗
  六升折銀一錢三分謂之二六輕齎内扣留米二
  升折銀一分止徴二斗四升謂之二四輕齎浙江
  江西湖廣有三六三四山東河南則有一二皆因
  米及耗折之多寡而得名至嘉靖十四年准輕齎
[031-63b]
  銀以次減省扣留収解太倉銀庫除一六照舊外
  二六者改為二四輕齎如留米二升折銀一分三
  六者改為三四輕齎扣留米二升折銀一分扣留
  以備修河等項之費量減以免小民輸納之艱萬
  厯七年以近日漕河無虞起剥諸費雖覺稍省然
  不可據以為常且運軍罷困亦當寛恤輕齎銀仍
  照議分為三七以三分給本帮備沿途穵貼諸費
  其羡餘先給回南旗軍一分外候完掣通闗之日
[031-64a]
  查無掛欠亦即與運官領回分給不必扣貯是則
  三分之外入太倉者多矣食貨志所謂頗入太倉
  者此也
  又按食貨志凡諸倉應輸者有定数其或改撥他
  鎮者水次應兊漕糧即令坐𣲖鎮軍領兊者給價
  州縣官督車戸運至逺倉或給軍價就令闗支者
  通謂之穵運云
穆宗隆慶元年十月巡按御史蒋機奏運解白糧事宜
[031-64b]
從之
 機言運解白糧必以府佐賢者任其事毋槩委之首
 領及騐發批單水程限簿勿令稽延又通行闗津量
 免其稅帝如所請
  臣/等謹按食貨志初漕糧之外松蘇常嘉湖五府
  輸運内府白熟粳糯米十七萬四十餘石内折色
  八千餘石各府部糙粳米四萬四千餘石内折色
  八千八百餘石令民運謂之白糧船自長運法行
[031-65a]
  糧皆軍運而白糧民運如故船戸之求索運軍之
  欺陵洪閘之守候入京入倉厥弊百出嘉靖初民
  運尚有保全之家十年後無不破矣至明末時苦
  弊更甚
五年山東巡撫梁夢龍極論海運之利命量撥近地漕
糧十二萬石行之
 先是嘉靖二十年總河王以旂議復海運言海運雖
 難行然中間平度州東南有南北新河一道元時建
[031-65b]
 閘直達安東南北悉由内洋而行路㨗無險所當講
 求帝以海道迂逺却其議三十八年遼東巡撫侯安
 諒言天津入遼之路自海口至右囤河通堡其中多
 可灣泊處部覆行之四十五年順天巡撫耿隨朝勘
 海道自永平西下海至天津皆傍岸行舟可避風初
 允其議尋以御史劉翾疏沮而罷至是時漕船從河
 運者行新溜中多漂没夢龍言海道南自淮安至膠
 州北自天津至海倉島人商賈所出入遣卒自淮膠
[031-66a]
 各運米至天津無不利者遂命量撥漕糧俾夢龍行
 之六年王宗沐督漕請行海運詔令運十二萬石自
 淮入海抵天津衛凡三千三百九十里萬厯元年即
 墨福山島壞糧船七艘漂米數千石溺軍丁十五人
 給事御史交章論其失于是罷不復行二十五年自
 登州運糧給朝鮮軍山東副使于仕亷復言餉遼莫
 如海運海運莫如登萊登萊至旅順其中天設水遞
 止宿避風勢便而事易時頗以其議為然而未行也
[031-66b]
  食貨志曰當嘉靖中廷臣紛紛議復海運漕運總
  兵官萬表言在昔海運水溺不止十萬載米之舟
  駕船之卒統卒之官皆所不免今人䇿海運輙主
  邱濬之論非達于事者也至隆慶時運道艱阻議
  者欲開膠萊河復海運由淮安清江浦口厯新壩
  馬家壕至海倉口徑抵直沽止循海套不泛大洋
  疏上遣官勘報以水多沙磧而止
七年七月時神宗/已即位初通漕運于密雲
[031-67a]
神宗萬厯初定開兊並改折等制
 十月開倉十一月兊竣大縣限船到十日小縣五日
 十二月開帮二月過淮三月過洪入閘皆先期以様
 米呈戸部運糧到日比騐相同乃収凡災傷奏請改
 折者毋過七月題議後期及臨時改題者立案免覆
 漂流者抵換食米大江漂流為大患河道為小患二
 百石外為大患二百石内為小患小患把總勘報大
 患具奏其後不計多寡概行具奏
[031-67b]
四十六年八月海運餉遼東
 山東巡撫李長庚奏行海運特設戸部侍郎一人督
 之
  明史李長庚傳曰遼東用兵議行東萊海運長庚
  言自登州望鐵山西北口至羊頭凹歴中島長行
  島抵北信口又歴兔兒島至深井達葢州剥運一
  百二十里抵娘娘宫陸行至廣寜一百八十里至
  遼陽一百六十里毎石費一金部議以為便遂行
[031-68a]
  之特設戸部侍郎一人兼右僉都御史出督遼餉
  駐天津即以長庚為之
  臣/等謹按食貨志明代漕政至神宗末年而弊已
  甚葢自兊運久行臨德尚有嵗積而淮徐二倉無
  粒米當神宗時折銀漸多漕運抵京者漸少京通
  二倉往往入不敷出萬厯三十年漕運抵京僅百
  三十八萬餘石又考經世日用編勞養魁言萬厯
  三十年京倉見存米僅四百四十餘萬石不足以
[031-68b]
  支兩載葢災傷折銀本折漕糧以抵京軍月俸其
  時混支以給邉餉遂至銀米兩空倉儲漸匱漕政
  益弛矣
熹宗天啟二年三月詔飭漕政
 漕運總督余合中疏飭漕政三欵一漕之苦在漂沈
 今後宜裁革造船私耗倍加匠料一漕之遲在貿易
 今後漕船定以千石為限不許多帶私貨庶推挽易
 舉一漕之難在淺澁今後務盡力挑濬管河部司總
[031-69a]
 其成沿河州縣分其任隨淤隨濬無使復滋淺澁詔
 如議
五年正月御史陸世科請變通漕政部議行之
 世科疏欲以漕折地方漸那北新滸墅等闗應解戸
 部稅銀撫按委官往豐熟省分買米加以水脚運實
 京倉旋将州縣所徴折色解補缺額如納監納級等
 項照例俱准輸粟因酌時價稍増其值以償載運之
 費不待招商逺致而籌恒足勅令部議行
[031-69b]
七年正月遣内官崔文昇提督漕運
 至崇禎四年十一月遣内監吕直監視登島兵糧海
 禁羣臣合疏諌不聽
愍帝崇禎六年漕運愆期奪總河尚書朱光祚官
 時良城至徐塘淤為平陸以致漕運愆期命奪光祚
 官
十二年十月中書沈廷揚復陳海運之便且輯海運書
五卷進呈命造海舟試之
[031-70a]
 廷揚崇明人十三年六月朔乗二舟載米數百石由
 淮安出海望日抵天津守風者五日行僅一旬帝大
 喜加廷揚戸部郎中命往登州與巡撫徐人龍計度
 山東副總兵王允思亦上海運九議帝即令督海運
 先是寜逺軍餉率用天津船赴登州候東南風轉粟
 至天津又候西南風轉至寜逺廷揚自登州直輸寧
 逺省費多尋命赴淮安經理海運為總漕侍郎朱大
 典所沮乃命易駐登州領寧逺餉務
[031-70b]
  臣/等謹按崇禎疏鈔廷揚疏大要以漕運費為海
  運費不惟不必出諸帑藏而嵗省造船及軍糧治
  河等費千百萬且國家都燕惟此漕河一綫以為
  命必須有他道備之宜選通曉海務者細詢委曲
  經理其事将截漕三十萬併扣買遼糧依洪永年
  間運給遼東六十萬之例先試行之而後大運云
十三年三月給事中張元始疏陳白糧苦弊
 元始奏白糧毎正米一石加耗五升車脚銀一兩未
[031-71a]
 嘗有虧百姓也二十年前糧解一名費銀不過二百
 兩近年毎費至一千五百兩夫充是役者必選殷實
 良民領解來京例赴鴻臚報名入朝待以臣禮今日
 費累百般苦難枚舉乞令白糧改在漕糧之前三月
 開帮五月抵灣毋拘軍前民後之說而光禄供奉庫
 引戸一節比照禄米倉例解戸親手交納尤為省便
 也
  臣/等謹按元始疏言白糧解運之苦始領水脚既
[031-71b]
  苦扣尅兊糧時𣲖費多端開運後又苦船戸之索
  借水手之挾詐且白糧船壓于漕船之後全漕既
  過河水已枯僱船剥運費更不貲及至抵京例由
  引戸包納糧長不得自交斛面浮米恣意索詐缺
  額則官司專比糧長不比引戸往往有引戸侵蝕
  而解戸代比者其累誠不可枚舉也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