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十
樂
樂器
絲之屬雅部/
琴
宋時置官局製琴其琴俱有定式長短大小如一故
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斵宜子細辨之
[110-1b]
陶宗儀輟耕録曰宋斵琴名手蔡睿朱仁濟衛中
正慶厯中/道士趙仁濟興國/中馬希仁馬希先一作仙/崇寧中金
淵紹興/初金公路即金道/紹興初陳亨道髙宗/朝嚴樽馬大夫
梅四官人龔老應/奉林杲東/卿
崔遵度作琴箋其略曰世之言琴者必曰長三尺
六寸象朞之日十三徽象朞之月居中者象閏前
世未有辨者至唐協律郎劉貺以樂器配諸節候
而謂琴為夏至之音至于泛聲卒無述者愚嘗病
[110-2a]
之因張弓附案泛其弦而十三徽聲具焉况琴瑟
之弦乎是知非所謂象者盖天地自然之節耳又
豈止夏至之音而已夫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
者太極之節也四時者兩儀之節也律吕者四時
之節也晝夜者律吕之節也刻漏者晝夜之節也
節節相受自細至大而嵗成焉節氣之自然者也
氣既節矣聲同則應既節且應則天地之文成矣
文之義也或任形而著或假物而彰日星文乎上
[110-2b]
山川理乎下動物植物花者節者五色具矣斯任
形者也至于人有五性而不著以事觀之然後著
日有五色而不見以水觀之然後見氣有五音而
不聞以絃考之然後聞斯假物者也是故聖人不
作易而能知自然之數不作琴而能知自然之節
何則數本於一而成於三因而重之故易六畫而
成卦及其應也一必於四二必於五三必於六焉
氣氣相召其應也必矣卦既畫矣故畫琴焉始以
[110-3a]
一絃泛桐當其節則鑑然而號不當其節則冺然
無聲豈人力也哉且徽有十三而居中者為一自
中而左泛有三焉右泛有三焉其聲殺而已絃盡
則聲減及其應也一必於四二必於五三必於六
焉節節相召其應也必矣易之畫也偶三為六三
才之配具焉萬物由之而出雖曰六畫及其數也
止三而已矣琴之畫也偶六而根于一一者道之
所生也在數為一在律為黄鍾在音為宫在木為
[110-3b]
根在四體為心衆徽由之而生雖曰十三及其節
也止三而已矣卦之徳方經也蓍之徳圓緯也故
萬物不能逃其象徽三其節經也絃五其音緯也
故衆音不能勝其文先儒謂八音以絲為君絲以
琴為君愚謂琴以中徽為君盡矣夫徽十三者盖
可聞者也茍盡絃而考之乃有二十三徽焉是一
氣也丈絃具之尺絃亦具之豈有長短大小之限
哉盖萬物本於天地天地本於太極太極之外以
[110-4a]
至於無物聖人本於道道本於自然自然之外以
至於無為樂本於琴琴本於中徽中徽之外以至
於無聲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
地之聲也徃者藏音而未彈來者専聲而忘理琴
箋之作也庶乎近之茍其闕也請俟君子
遼雅樂器絲有琴
金登歌樂琴瑟在前琴十宮縣樂琴二十有七詳/後
元登歌樂琴十宫縣樂琴二十七設於東西縣内制/詳
[110-4b]
後/太宗十二年始命製登歌樂十六年太常用金掌
樂許政所舉大樂令苖蘭指授工人造琴十張世祖
至元三年宮縣樂器成琴二十有七
輟耕録曰元斵琴名手嚴古清㳟字子安樽之/孫梅四之壻施
溪雲施谷雲施牧州
趙孟頫琴原曰琴也者上古之器也所以謂上古
之器者非謂其存上古之制也存上古之聲也世
衰道㣲禮壊樂崩而人不知之耳琴絲音也非絲
[110-5a]
無以鳴然而絲有緩急聲有上下非竹無以正之
竹之為音一定而不易是以用之正緩急而定上
下也是故音有十二均調琴之法亦十有二而世
俗一之黄鍾之均一宮二啇三角四徴五羽六七
比一二大吕太蔟如之夾鍾之均二宮三啇四角
五徴一羽六七比一二姑洗如之中呂之均三宮
四啇五角一徴二羽六七比一二㽔賔林鍾如之
夷則之均四宫五啇一角二徴三羽六七比一二
[110-5b]
南呂如之無射之均五宫一啇二角三徴四羽六
七比一二應鍾如之如之者非同之也如其徽之
應而緩急不同也茍為不同則曷從而正之曰以
管正之也黄鍾之均一絃為宫吹黄鍾之管以合
一絃而後絃正自是以降以大吕合大呂以太蔟
合太蔟莫不正矣夾鍾之均二絃為宮合之無以
異也中呂之均三絃為宮合之無以異也夷則之
均四絃為宫無射之均五絃為宮合之亦無以異
[110-6a]
也此十有二均之大畧也夫一絃為宮者至五絃
而止五絃而止者五音之外不可和也二絃為宮
者一絃還而為羽羽不可以濁也故以六絃代之
三絃為宫者一二還而為徴羽徴羽不可以濁也
故以六七代之其正體不出乎五絃也其所以七
絃者亦清聲還宮也至于四絃為宫者則羽不足
矣不亦窮乎曰羽在三絃七徽之上以按聲求之
亦清聲也此琴之大畧也
[110-6b]
柳貫夷門老人杜行簡基碣銘畧曰北汴南杭皆
宋故都黎獻耆長徃徃猶在余所識張君君錫杜
君行簡則以汴人而皆客杭最久延祐初朝廷首
起君錫為大樂署丞將次及行簡而君錫死又數
年行簡亦死行簡研窮律本分别音節悲憂愉快
概發於琴晴朝月夕人境俱勝觴詠方適促絃鼔
一再行巖溜清而畹蘭潔也學其學者其抑按吟
猱皆有指法可傳
[110-7a]
呉澄贈琴士李天和序曰新淦李天和儒宦之裔
少倜儻任俠客四方即襄陽而家焉游藝之暇寄
跡於絲桐子嵩夀年十八已善繼昭文之綸蚤慧
可尚已天厯二年秋自襄來淦於冬之仲命其子
造吾門貽書評三操之書考五絃之合意若就正
於野叟夫術業有専攻天和於琴卓業也叟腐儒
耳頗究心禮樂之名數而非習于其藝者惡足與
議哉叟之所知盖曰匠師之目雖巧而不能不資
[110-7b]
於規矩以成方圓樂師之耳雖聰而不能不資於
六律以正五音琴工之調絃也間二則按九徽問
一則按十徽宮之於徴商之於羽徴之于半啇皆
九徽間二而協角之於半官必進半徽焉商之於
徴角之於羽徴之於半宫羽之於半商皆十徽間
一而協宮之於角必退一徽焉按律定聲則然也
若審之以耳而不資于律譬猶恃目力之巧不用
規矩而能成方圓者叟有所不能也至于琴操之
[110-8a]
古不古此又關繋乎天地之氣運國家之政化尤
未易以虛言也樂調之聲隨天地之氣運而淑慝
天地之氣隨國家之政化而醇醨三皇五帝三王
之盛如春之發生夏之長養秋之成熟一時民庶
熙熙皥皥於洪鈞坱圠之内陶然太和充滿六合
其發于聲樂而為咸英章韶夏濩咸盡善盡㺯後
世蔑以加周衰諸侯放恣周末戰國紛争禮樂久
已淪廢及秦燔滅詩書禮樂遂滅絶而無餘漢興
[110-8b]
不能汲汲講求以復於古陵夷極於晉隋唐初用
祖孝孫樂直謂樂聲無預治亂是自安於今而無
意於古也開元成一代之典豈能恥其所因之陋
禮且茍也而况於樂乎宋世講求亦屢至大觀之
大晟樂而定斯時何時也國家之政化若何天地
之氣運若何而可為此事哉宜其聽者之昏睡而
厭聞也沿襲逮今不過掇拾唐宋之緒而已夫樂
有八音革木不分五聲姑未論金石之聲舂容匏
[110-9a]
竹之聲條暢惟絲聲不然大樂之瑟俗樂之筝一
彈一聲簡短易歇古者升歌四工四瑟倡一和三
連四為一然後可配他樂之一聲今之瑟韻取聲
於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而有吟猱綽注泛指等類
以衍長其聲一琴之中而與古樂四瑟之倡歎同
意惜其音調雖非教坊俗樂之比而終未脱鄭衛
之窠臼以今三操北操稍近質江操衰世之音也
浙操興于宋氏十有四傳之際穠麗切促里耳無
[110-9b]
不喜然欲諱䕶謂非亡國之音吾恐唐詩人之得
笑倡女也鳴呼此關係乎兩問氣運之大數豈民
間私相傳習之所能變移者哉天和精於其藝逹
於其本試取三操參互損益之以庶幾乎古當今
君明臣良超越前代但所在郡邑吏貪謬而民愁
怨猶不免虧傷天地之和此云政化孚接由上而
風乎下由近而漸乎逺貪謬易而循良愁怨轉而
康樂於此之時所改之操乘革乖為和之休運其
[110-10a]
近於古也不期然而然矣叟雖期耋尚幸須臾無
死冀得一聞此音也天和父子將北遊京師人物
部會寧無奥學卓識願質明君良相之制作者倘
出余言諗焉其必不以為野叟之耄古也嵩夀行
書此為贈琴士李天和序
明制郊丘廟社文廟樂器各用琴十殿中韶樂同殿
内侑食樂琴四王國宗廟樂琴八太祖呉元年命於
湖州採桐梓製琴瑟洪武中賜朝鮮國王廟社樂器
[110-10b]
琴二永樂三年復請頒賜倍給之
明會典曰中和韶樂琴十張毎張用桐木面梓木
㡳長三尺六寸六分黒漆身臨岳焦尾以鐵力木
為之肩濶六寸尾濶四寸七絃俱帯軫其面有徽
十三底有雁足䕶軫各二用殊紅漆几承之
王圻續通考曰製琴式斵桐為面以梓為底氷絃
玉軫漆質金徽長三尺六寸六分首濶六寸通足
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腰廣四寸一分通足
[110-11a]
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七絃十三徽如鼓樂
則用七徽至七徽半而止取中之聲也
彭時筆記曰庚辰罪惟録曰/天順四年四月六日上御南薫
殿召王翺李賢等五人入侍命内侍鼔琴瑟者凡
三人其年皆十五六者上曰琴音和平足以養性
曩在南宮自撫一二曲今不暇矣所傳曲調得于
太監李永昌經事先帝最精於琴事三人者皆不
及也賢等對曰由此不已亦可致精因皆叩頭曰
[110-11b]
願皇上歌南風之詩以觧民愠幸甚
陸啟浤客燕雜記曰崇禎戊寅十一/年上於宮中鳴
琴製於變時雍等曲取尚書語為之内局造琴五
百牀内監張姓者専主琴務遍訪知音之士
陳恭尹崇禎御製琴歌序畧曰莊烈帝嘗宴坐便
殿鼓翔鳳之琴其琴流落人間濟南李家實搆藏
之
陸樹聲清暑筆談曰琴材以輕鬆脆滑謂之四善
[110-12a]
取桐木多年者木性都盡液理枯勁則聲易發而
清越凡木皆本實而枝幹虛惟桐木枝堅實宜用
以製琴或有謂琴材取枯朽不勝指者此不可曉
也
曹昭格古要論曰琴有隂陽材盖桐木面日者為
陽背日者為隂不論新舊桐木置之水上陽面浮
隂面沉反覆不易陽材琴旦濁而暮清晴濁而雨
清隂材琴旦清而暮濁晴清而雨濁此可驗也底
[110-12b]
面俱用桐木謂之純陽琴古無此製近世為之取
其暮夜隂雨彈之不沉然不能逹逺聲不能實也
琴桌須用維摩様高二尺八寸可入漆於桌下濶
可容三琴長過琴一尺許桌面郭公磚最佳瑪瑙
石南陽石永石者尤好
五絃琴 七絃琴 一絃琴 三絃琴 九絃琴
臣/等謹按琴制古惟五絃七絃宋太宗加為九絃
又作兩儀琴二絃更有一絃三絃者皆非古也大
[110-13a]
晟樂府罷一三九絃不用是矣并七絃罷之則過
矣後復俱用金元並沿襲之五七絃自屬雅器一
三九絃似不應入雅部然金元俱已並列雅部必
如王圻續通考分隸雅俗未免割裂因時為制故
應比而書之至葉夢得避暑録話云太宗增琴阮
絃各二朱文濟獨執不可二樂後竟廢不行葉氏
於金元襲用固應不曉然通考載宋中興樂志論
元大晟樂府嘗罷之今復俱用是南渡後未嘗廢
[110-13b]
也葉氏顧未悉耶
金登歌樂一絃琴三絃琴五絃琴七絃琴九絃琴各
二宫縣樂一絃琴三三絃五絃七絃九絃琴各六
元登歌樂琴十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太/宗
十六年/始造斵桐為面梓為底氷絃木軫漆質金徽長三
尺九寸首濶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
二寸尾濶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
分俱以黄綺夾囊貯之琴桌髹以緑宮縣樂琴二十
[110-14a]
有七至元三/年造一絃者三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六
制同登歌登歌鐘一簴在殿前楹之東一絃三絃五
絃七絃九絃琴五次之磬一簴在前楹之西一絃三
絃五絃七絃九絃琴五次之宮縣一絃琴列路鼓之
東西東一/西二三絃五絃七絃九絃次之
瑟
遼雅樂器絲有瑟
金登歌樂瑟四宮縣樂瑟十二
[110-14b]
元登歌樂瑟四宮縣樂瑟十二其制底面皆用梓木
面施彩色兩端繪錦長七尺首濶尺有一寸九分通
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尾濶尺有一寸七分通足
中高五寸旁各高三寸五分朱絲為絃凡二十有五
各設柱兩頭有孔疏通相連以黄綺夾囊貯之架四
髹以録金飾鳳首八登歌瑟二在前楹東五琴之東
二在前楹西五琴之西此句史無明文以陳設次序/合之樂器總數知有脱誤詳
後按/語宫縣瑟翼柷敔左柷右敔設/縣中之北之東西至元三年
[110-15a]
宮縣樂器成瑟十有四
臣/等謹按禮樂志三云設登歌樂於殿之前楹鐘
一虡在前楹之東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琴五
次之瑟二在其東笛一籥一篪一在琴之南巢笙
和笙各二次之塤一在笛之南閏餘匏排簫各一
次之皆西上磬一虡在前楹之西一絃三絃五絃
七絃九絃琴五次之塤一在笛之南七星匏九曜
匏排簫各一次之皆東上東西對待陳設多寡不
[110-15b]
倫是可疑也志二明云琴十瑟四簫笛籥篪各二
巢笙和笙各四七星九曜閠餘匏各一塤二今琴
則東西各五簫塤則東西各一閏餘七星九曜三
匏東一西二位置與數目俱合矣尚有二瑟一笛
一籥一篪二巢笙二和笙俱安在寧得不與東一
例陳設於西乎且在西之塤亦云在笛之南則西
之有笛可知而笛竟安在然則本文於前楹西五
琴之下亦必有瑟二在其西笛一籥一箎一在琴
[110-16a]
之南巢笙和笙各二次之二十三字而文儀始備
也史有闕文不容妄補若灼見脱漏何可不求詳
耶
元史儒學傳曰熊朋來為教授調律呂協歌詩以興
雅樂毎燕居鼓瑟而歌以自樂嘗著瑟賦二篇
明制郊丘廟社文廟樂器各用琴四殿中韶樂同殿
内侑食樂瑟二王國宗廟樂同洪武中賜朝鮮國王
廟社樂器瑟二永樂三年復給之
[110-16b]
明會典曰中和韶樂瑟四張毎張用梓木為質長
七尺首廣一尺三寸五分尾廣一尺一寸黒漆邊
體以粉為質繪雲文首尾繪以錦文二十五絃各
有柱皆朱絃内一絃黄置于紅漆架
王圻續通考曰瑟式以桐木為之繪錦長七尺首
濶一尺一寸九分通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尾
濶一尺一寸七分通足五寸旁各髙三寸五分底
首對岳山有一圓竅徑三寸横四寸尾底後一方
[110-17a]
竅徑四寸長五寸面上兩頭各有小眼二十五孔
疏通以繋其絃絃長一丈二十四絃俱以未絃中
一絃名曰君絃以黄色總二十五絃各設一柱游
移上下以笙和其音云凡瑟絃與琴絃不同琴以
徽為十二律絃為七聲毎一聲中具十二律故絃
止用七足矣瑟絃毎一絃止為一律與鐘磬音律
同
朱載堉律呂精義曰曲禮云士無故不徹琴瑟瑟
[110-17b]
乃士庶通用俗以為僭誤矣好古之士誠欲造瑟
當於太常寺雅樂器中求其様製如不可得只照
筝様最妙盖瑟與筝大小雖異而様製相同也長
短高底比筝加半倍可也首尾廣狹比筝加一倍
可也上絃設柱亦與筝同但音調不同耳古稱清
廟之瑟朱絃此天子禮樂非諸侯而下所敢僭士
庶學瑟只用氷絃可也不獨士庶雖卿大夫鄉飲
鄉射亦不可僭又元史樂志瑟面施彩色兩端繪
[110-18a]
錦此係近代俗制非古制也古稱錦瑟不過用錦
一幅置於瑟尾以襯絃耳後人穿鑿遂繪錦焉殊
不知詩所謂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盖皆通漆為飾
無繪錦之説也琴瑟一體表裏通漆琴用玉徽瑟
用錦襯庶幾古人瑶琴錦瑟之制
又曰世儒以瑟為二十五絃者衆矣然未必合於
先王之制盖由夫具二均之説不明耳古之所謂
中清二均者是也今之所謂中清二均則非也噫
[110-18b]
此理深奥茍非知音者不能喻之也喻之而不解
故也古所謂二均者具丈夫童子之二調而分男
女老少之聲今所謂二均者乃以黄絃界於朱絃
之中分内外各十二絃以應十二律而黄絃為君
不彈古無是説也樂記曰宮為君盖樂以宮為主
亦猶人道以君為尊而宮音豈可以不彈不彈則
無君君斯亢而有悔矣夫絃樂以聲為本猶君以
政令宣示天下也今乃陽以黄色别之以示其尊
[110-19a]
而隂欲置之無用之地使其無聲以喪其本豈可
哉既有黄鍾之宫而又添設黄色之絃命曰君絃
於義安取原其為説之由盖以二十五絃其數竒
若除中絃則内外各十二以配律呂之數此不知
音者穿鑿之説耳今人信之不疑豈不謬哉鼓瑟
之工古用瞽矇為之彼既無目安識黄絃耶以此
證之則其穿鑿益可見矣其説不知起于何時樂
記曰清廟之瑟朱絃而疏越初未嘗有黄絃居中
[110-19b]
之説而莊子曰鼔之二十五絃皆動文子亦曰二
十五絃各以其聲應二子皆周人也其言最古必
有所本如果中絃不彈則不可謂之二十五絃皆
動也淮南子曰今夫調絃者鼔之而二十五絃皆
應是漢人未嘗有中絃不彈之説也杜氏通典曰
頌瑟二十五絃盡用之是唐人亦未有中絃不彈
之説也文獻通考曰宋朝太常瑟用二十五絃具
二均之聲以清中相應雙彈之第一絃黄鍾中聲
[110-20a]
第十三絃黄鍾清應其按習也令左右手互應而
所謂第十三絃者即中絃耳盖亦未嘗不彈也元
史樂志登歌樂器瑟用朱絲為絃凡二十有五各
設柱亦不言黄者居中央上自周漢下至宋元考
諸載籍皆未有是説不知從何而得之夫黄絃於
瑟最為害理而太常習久莫覺其非雖禮樂大事
非敢出位妄言然既知其誤亦不敢不言也
絲之屬夷部/
[110-20b]
胡琴 胡瑟
遼制毎謁拜木葉山即射柳枝諢子部唱番歌前導
彈胡琴瑟和之已事而罷
元宴樂器有胡琴制如和必斯詳/後卷勁龍首二絃用
弓捩之弓之絃以馬尾天樂部有胡琴二天魔舞亦
用之逹逹樂器亦有胡琴
楊維楨張猩猩胡琴引序曰胡琴在南為第二絃
子在北為今名亦古月琴之遺製也教坊弟子工
[110-21a]
之者衆矣而稱絶者鮮獨胡人張猩猩者絶妙於
是時過余索金剛癭胡琴/名作南北弄故為製胡琴
引
明四夷舞樂器胡琴二攛掇樂器二絃二
七十二絃琴増/
明萬厯二十八年西洋人利瑪竇來獻其音樂其琴
縱三尺横五尺藏櫝中絃七十二以金銀或鍊鐵為
之絃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應
[110-21b]
箜篌
遼散樂器有箜篌大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卧箜篌
元宴樂器有箜篌制以本濶腹腹下施横木而加軫
二十四柱頭及首並加鳯喙雲和樂箜篌十六雲和
樂後部箜篌四天樂部箜篌二
明丹陛大樂洪武三/年定箜篌四四夷舞箜篌二其制用
梓木為身濶五寸厚六寸直長四尺八寸并柄上雕
龍頭中嵌花板雕盤龍一俱沈香色描金附以烏木
[110-22a]
引條繋二十絃下横施引手并描金沈香色龍頭通
長二尺二寸五分上施烏木軸子二十中有柱子用
烏木製成竹節兩末雕龍頭描金長一尺二寸五分
兩龍頭下各垂彩線帉錔東宮樂器箜篌二制同
正統六年賜幹拉達逹汗樂器内有箜篌一
二十絃增/
明朝賀丹陛樂洪武二十/六年定二十絃八中宮女樂同朔
望朝參二十絃二大宴丹陛樂同
[110-22b]
臣/等謹按二十絃古無此樂器名文獻通考於大
小箜篌條下但言七絃云云十三絃云云未嘗指
言大者幾絃小者幾絃於𥪡箜篌則云二十二絃
元禮樂志不著絃數而云加軫二十即絃數可知
明會典乃明言二十絃則二十絃殆即箜篌之俗
名也會典於大樂及東宫樂器俱只有箜篌而無
二十絃王圻續通考載丹陛大樂中宮女樂等俱
只有二十絃而無箜篌意者同物異名而稱之或
[110-23a]
不一耶明史樂志有箜篌復有二十絃然錯出而
未嘗並列是一是二不能無疑姑附列於箜篌之
後更俟詳考云
琵琶
遼大樂器有大琵琶小琵琶其大樂七聲四旦二十
八調皆以琵琶絃叶之詳樂/制散樂器亦有琵琶皇帝
生辰樂次酒三行琵琶獨彈曲宴宋使樂次酒四行
琵琶獨彈聖宗與臣下飲會或命后妃以下彈琵琶
[110-23b]
送酒天祚射熊宴飲親御琵琶
元宴樂器有琵琶制以木曲首長頸四軫頸有品濶
面四絃面飾雜花雲和樂琵琶二十雲和樂後部琵
琶四天樂部琵琶二天魔舞亦用琵琶逹逹樂器亦
有之
明朝賀丹陛樂琵琶四後加倍中宮女樂同朔望朝
叅琵琶二大宴丹陛樂琵琶六後減四四夷舞琵琶
二其制用鐵力木為質梓木面板鳯眼二匙頭并項
[110-24a]
通長三尺五分濶一尺二寸五分匙頭并項一軸子
四扶手山口各一皆用烏木四絃背有烏木椿揪二
上施抹金銅環并鈎搭負以緑絨匾絛匙頭上施粉
線帉錔一大小斑竹品十二烏木撥一用牙嵌迎引
面板施描金盤龍文朝賀用素東宮樂器琵琶二制
同正統四年賜斡拉逹達汗樂器内有揪木面烏木
裏琵琶一六年賜其太師淮王額森琵琶七年又賜
汗花黎紫檀木琵琶十四年帝在迤北郕王因斡拉
[110-24b]
使囬亦賜額森以琵琶景泰元年額森設宴餞
上皇自彈琵琶奉酒天順七年賜迤北汗及太師巴
拉等琵琶
王同軌耳談曰京師瞽者李近樓籍錦衣千户善
琵琶能左右手彈新聲古曲無不絶妙平生羈愁
哀怨及人已胸中事皆於鳴絃鐵撥發之令人髪
上指淚交下忽作魚山梵唄泠然孤僧雲水復作
蘇臺圍獵凄然百獸鳴嘷有言瞽者習琵琶穿被
[110-25a]
作二孔寒夜舒手出其中時時弄撥故幾于神若
此
二絃琵琶增/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曰牂牁辰沅間峝蠻彈二絃
琵琶
三十六絃琵琶 七十二絃琵琶俱增/
元劉郁西使記曰壬子嵗憲宗/二年皇弟實喇統諸軍
奉詔西征凡六年拓境幾萬里丁巳嵗取報逹國
[110-25b]
獲其王合法里金珠珍貝不可勝計琵琶三十六
絃初合法里患頭痛醫不能治一伶人作新琵琶
七十二絃聽之立解
元史郭侃傳曰侃從宗王錫里庫西征至部破其
城得七十二絃琵琶
鳯琶增/
元楊維楨常命侍兒歌白雪之詞自倚鳯琶和之
盖鳯首箜篌之類
[110-26a]
大五絃 小五絃俱增/
遼大樂器有大五絃小五絃散樂器亦有五絃
胡兆鳯韞光樓雜志曰琵琶形製不同唐裴神符
趙璧所彈五絃史盛六絃鄭喜子七絃北齊李慅
李徳忱所造八絃郭侃破西戎得七十二絃琵琶
然撥運之二初不係絃之多寡也昔人工此者數
吕阿或作/荷香楊太真叚師善本裴興奴元世祖時
有李宮人最善此技掲曼碩袁伯長王繼學皆為
[110-26b]
作詩繼學所謂一曲六么天上譜者當屬四絃舊
製楊亷夫元宮詞云北幸和林幄殿寛句麗女侍
偼伃官君王自賦昭君曲敕賜琵琶馬上彈按鄭
仁趾髙麗史樂志所載樂品琵琶絃五則偼伃所
彈斯五絃矣
臣/等謹按文獻通考云搊琵琶五絃又云大琵琶
六絃小琵琶五絃以五絃即琵琶也然遼大樂器
既有大小琵琶復有大小五絃其制本/唐絲樂則截然二
[110-27a]
物矣據唐書禮樂志云五絃如琵琶而小北國所
出究不知與小琵琶何以異也
三絃增/
明攛掇樂器有三絃二王圻續通考作/二絃似誤刻正統六年賜
斡拉逹逹汗樂器内有三絃一幅七年復賜之
臣/等謹按三絃今直謂之絃子
十四絃增/
宋孟珙䝉韃備録曰國王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
[110-27b]
以十四絃等彈大官樂等四拍手為節
筝
遼散樂器有筝大樂器有搊筝皇帝生辰樂次酒六
行筝獨彈曲宴宋使樂次酒七行筝獨彈
元宴樂器有筝雲和樂筝十有六雲和樂後部筝四
天樂部筝二天魔舞亦用之其制如瑟兩頭㣲垂有
柱十三絃逹逹樂器亦有之
明正統六年造中宮朝參樂器内有筝十四年帝在
[110-28a]
迤北郕王遺斡拉達達汗以筝亦以筝賜其太師額
森
元宴樂器有雲和樂十有六雲和樂後部四
安和樂二天魔舞亦用之其制如筝而七絃有柱
用竹軋之達達樂器亦有
明朝賀丹陛樂筝六後加六大宴丹陛樂筝六後減
四迎膳樂筝二太平清樂四二舞四夷舞各二
[110-28b]
朔望朝叅同中宫女樂十東宮樂器二其制用
揪木為質長三尺九寸中虛四周烏木邊上施九絃
并柱子九面繪金龍并彩雲文尾垂彩線帉錔二
承以硃紅漆架四角貼金彩色龍頭四各垂彩線帉
錔
臣/等謹按元之制似即正考所載唐之軋筝也
明樂志會典及王圻續通考乃俱不言搊彈之法
又元志與筝並列筝古而晚出明革元制宜
[110-29a]
存筝而去乃樂志會典續考所載俱有而無
筝得毋即以為筝耶然筝十三絃元七絃而
明九絃則制又各别據明實録所載固未嘗無
筝不知會典等何以不見此字若則字書又遺
之
和必斯
元宴樂器有和必斯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
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天樂部
[110-29b]
有和必斯二
明正統四年賜斡拉逹逹汗花梨木和必斯一六年
又給之十四年帝在迤北額森設宴必自彈虎撥思
唱曲奉酒
輟耕録曰達逹樂器有渾不似
俞琰席上腐談曰王昭君琵琶壞使人重造而其
形小昭君笑曰渾不似今訛為和必斯
通雅曰元志和必斯云云即今之琥珀詞也山陜
[110-30a]
中州皆彈琥珀詞其製似之盖渾不似之轉語也
絲之屬俗部/
蔡邕琴
宋姚寛西溪叢語曰莫承之琴池之側有𨽻字云
中平四年逐客蔡邕呉中斵
臣/等謹按古器珍玩徃徃不顯於當時而間出於
後代前人纂録多不及知續書者必以時代為斷
限未免彼此遺漏今稍變通其例或漢唐名器至
[110-30b]
宋元始見者即准宋元時物収載如雷琴亦前考
所有而未備者復収補之摠欲廣蒐羅俾無闕逸
云
雷琴
西溪叢語曰滕逹道蓄雷威琴中題云石山孫枝
様剪伏羲將扶大隠永契神機徐浩書字類石經
今歸居氏矣又嘗見一琴中題云唐大厯三年仲
夏十二日西蜀雷威於離花亭合又李巽伯云先
[110-31a]
公得雷威琴錢氏物也中題云嶧陽孫枝匠成雅
器一聽秋堂三月忘味故號忘味云為當代第一
又長兄伯聲云昔至澠池獲一古琴中題云合雅
大樂成文正音徽絃一泛山水俱深雷威斵歐陽
詢書陜郊處士魏野家藏後歸澠人温氏子得之
喜而不寐聲又過忘味云伯聲又云洛中董氏蓄
雷琴一張中題云山虚水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
惟石嶕嶢狀其聲也其外漆下隠有朱書云洛水
[110-31b]
多清泚崧高有白雲聖朝容隠逸時得咏南薫此
詩今見宋之問集又伊南田戸店篔簹谷隠士趙
彦安獲一琴斷文竒古真蛇蚹也聲韻雄逺中題
霧中山三字人莫曉也後得蜀郡草堂閒話中載
云雷氏斵琴多在峨眉無為霧中三山方知為雷
琴矣
何薳春渚紀聞曰東坡先生書琴事云家有雷琴
破之中有八日合之語不曉其何謂也先生非不
[110-32a]
解者表出之令後人思之耳盖古雷字從四田四
田拆之是為八日也
黄休復茅亭客話曰黄處士名延矩字垂範眉陽
人也性僻而簡常言家習正聲自唐以來待詔金
門父隨僖宗入蜀至某四世矣琴最盛于蜀製斵
者數家惟雷氏而已雷氏之琴不必盡善有琴瑟
徽者為上金玉者為次螺蚌者抑又次焉所以為
異者岳雖髙而絃低雖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
[110-32b]
無絃吟振之則有餘韻非雷氏者筝聲絶無琴韻
也又言隋文帝子蜀王秀造千面琴散在人間故
有號寒玉韻磬響泉和志者按前考謂此四琴皆/李勉製此説特異
王闢之澠水燕談録曰錢塘沈振蓄一琴名氷清
腹有晉陵子銘云卓哉斯器樂惟至正音清韻古
桯史/作高月澄桯史/作苦風勁三桯史/作璅餘神爽泛絶機静雪
夜敲氷霜天擊磬隂陽潛感否臧前鏡人其審之
豈獨知政大厯三年三月三日上底蜀郡雷氏斵
[110-33a]
鳯沼内書貞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士雄記聲
極清實山荏陳聖與名知琴少在錢唐從振借琴
彈酷愛之後三十年聖與官太常會振姪述鬻氷
清索百千不售未幾述卒其妻得二十千鬻於僧
清道轉落于太一道士楊英久之聖與以五十千
購得極珍秘之或以晉陵子杜牧之道號篆法類
李義山筆亦莫可辨又不知士雄何人也
岳珂桯史曰嘉定庚午余在中都燕李奉寧坐上
[110-33b]
客有葉知幾者以博古知音自名前旬日有士人
攜一古琴至李氏鬻之其名曰氷清斷紋鱗皴制
作竒崛識與不識皆謂數百年物腹有銘稱晉陵
子題云云又大厯貞元云云並同/上李以質於葉葉
一見色動掀髯嘆詫以為至寳客又有憶誦澠水
燕談中有是否者取而閲之銘文嵗月皆脗合良
是葉益自信不誣起附耳謂主人曰某行天下未
之前覿雖厚直不可失也李敬受教一償百萬錢
[110-34a]
鬻者撑拒不肯曰吾祖父世寳此將貢之上方大
璫某人固許我矣直未及半渠可售李顧信葉語
絶欲得之門下客為平章莫能定余覺葉意知其
有贋旁坐不平澷起周視讀沼中字皆厯厯可數
因得其所疑乃以䄂覆琴而問葉曰琴之媺惡余
姑謂弗知敢問正元何代也葉笑未應座人曰是
固唐徳宗何以問為余曰誠然琴何以為唐物衆
譁起致請乃指沼字示之曰元字上一字在本朝
[110-34b]
為昭陵諱沼中書正從卜從貝是矣而貝字闕其
旁㸃為字不成盖今文書令也唐何自知之正元
前天聖二百年雷氏乃預知避諱必無此理是盖
為贋者徒取燕談以實其説不知闕文之熟於用
而忘益之且沼深不可措筆修琴時必剖而兩因
題其上字固可識又何疑焉衆猶争取視見他字
皆焕明實無旁㸃乃大駭李更衣自内出或以白
之抵掌笑葉慙曰是猶佳琴特非唐物而已李不
[110-35a]
欲逆勉强薄酬頓損值十之九得焉鬻琴者雖怒
而無以辭也他日遇諸塗頩而過之今都人多售
贋物人或贊羙隨輒取贏焉或徒取龍斷者之稱
譽以為近厚此與攫晝何異盖真敝風也
臣/等謹按古器毎多贋作如李氏所得不録可也
然前考於李勉響泉既灼知建中廣明前後錯繆
而獨必詳載其説者盖疑以傳疑且使鑒别真偽
者得以推類考訂今故倣其例存之
[110-35b]
又按輟耕録載唐斵琴名手曰雷霄雷盛五人中/獨無雷
威豈盛乃/威之訛耶雷珏雷文雷迅是雷氏固世擅其能或
概稱雷琴而不著其名則其題銘雖唐代先後書
家皆可不得執題銘者而疑斵琴者也今猶推一
雷威而魏野之琴雷威斵歐陽詢書是威實初唐
人矣又安得於大厯中尚有雜花亭之製乎如果
以大厯為真即歐陽之筆已謬西溪叢語乃並列
之二者必居一於此矣
[110-36a]
響泉
澠水燕談録曰秀州祥符院僧智和蓄一古琴瑟
瑟徽碧石細紋軫製作精巧音韻清越中刋李陽
氷篆三十九字其畧云南海夷島産木名伽羅文
横銀屑其堅如石遂用作此臨岳沈括筆談朱長
文琴譜著此琴即唐相汧公李勉所製響泉之名
見李勉傳元祐末和死州將以其琴匣送尚書禮
部符太常掌管好事者時時鼓之
[110-36b]
西溪叢語曰攜李僧智和蓄一琴雲和様天池上
題云南溟夷島産木有堅如石文横銀屑者夷名
曰伽陁羅余愛其堅人貴其異遂用作此臨岳製
五行行七字下横四字李陽氷書後智和死沒官
迺入樂府遂入禁中或云蔡叔羽以錢五萬得之
妄矣
臣/等謹按夢溪筆談云琴篆云南溟島上得一木
名伽陀羅其堅如石命工斵為此琴琴材欲輕鬆
[110-37a]
脆滑謂之四善木堅如石可以製琴亦所未喻也
夫琴材因不取堅如石者然以堅木作臨岳於琴
體無闗於琴者亦無礙據前考云韋臯得響泉用
佉陀羅木換臨岳承絃命李陽氷篆之澠水燕談
及西溪叢語皆言用作臨岳筆談獨謂用此木斵
琴而疑其取材不當盖傳聞不審未嘗親見其器
讀其文亦不知其即響泉也存中博物知音猶未
免有此鑒賞議論良不易哉
[110-37b]
春雷 玉振
李道謙甘水仙源録曰長春邱公來自海上應世
祖皇帝之聘越金山而入西域弟子從行者十八
人各有科品𨽻琴書科則真人冲和潘公也及南
歸居燕嵗壬辰廣陽坊居民有貨其居者潘公貿
之以為長春别舘建正殿翼以左右室築琴臺於
殿之隂金有名琴二曰春雷曰玉振皆在承華殿
貞祐之變玉振為長春所得命公蓄之故以名其
[110-38a]
臺觀成以清逸名之潘公自號九華老人
金儒鳴玉 張鉞三足
周宻雲烟過眼録曰房山髙克恭彦敬有二琴其
一後題金儒鳴玉唐大中五年處士金儒斵此琴
其名鳴玉下刻髙士談家寳藏六字已為人削去
尚存書跡琴乃宣和御府故物後歸於金高士談
者金人以與宋通被殺故或者惡而去之其色赤
如新栗殻斷文隠起如蛇虬竒物也其一三足鼎
[110-38b]
峙皆美玉咸通中張鉞斵欵用小篆精妙又有銘
文漫漶不可識
臣/等謹按輟耕録載唐斵琴名手曰張鉞江南人
曰金儒大中進士
天風環珮
明史諸王傳曰明淮王祐棨有古琴名天風環珮
其音殊絶寧王振濠求之不得遂與搆隙
開元供奉琴
[110-39a]
明太常卿楊正經有二賜琴一為唐開元年供奉
樂器
地字號阮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曰元了然居士素蓄東坡
鐵杖洎地字號阮真絶世之寶地字號阮亡宋之
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為絶寶也泰和間秘於集
中待詔孫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帝以此阮賜
之安仁屢求之其姊以阮見寄舊制宮掖中侍人
[110-39b]
不許與親戚通耗安仁冐法得之其好事有如此
者
筑
遼大樂器有筑
匏之屬雅部/
笙
葉夢得避暑録話曰宋大樂舊無匏土二音笙竽
但如今世俗所用笙以木刻其本而不用匏塤亦
[110-40a]
木為之是八音而為木者三也元豐末范蜀公獻
樂書以為言而未及行至崇寧更定大樂始具之
舊亦無箎至是亦備雖燕樂皆行用
周宻齊東野語曰趙元父祖母齊安郡夫人徐氏
㓜隨其母入呉郡王家又入平原郡王家嘗談兩
家侈盛之事翠堂七楹全以石青為飾専為諸姫
教習聲伎之所一時伶官樂師皆梨園國工吹彈
舞拍各有總之者號為部頭毎遇節序生辰則於
[110-40b]
旬日外依月律按試名曰小排當雖中禁教坊所
無也只笙一部已是二十餘人自十月旦至二月
終日給焙笙炭五十觔用綿熏籠藉笙於上復以
四和香熏之盖笙簧必用高麗銅為之靘以緑蠟
靘字韻書千定切音請注靘䒌青/果色也盖藏果者必以銅青故耳簧煖則字正而
聲清越故必須焙而後可陸天隨詩云妾思冷如
簧時時望君煖羙成樂府亦有簧煖笙清之語舉
此一事餘可想見也
[110-41a]
元熊朋來五經説曰八音之有笙宜以竹稱而乃
以匏稱是所重在匏也古者造笙必以曲沃之匏
汶陽之竹漢太學槐市各持方物列磬懸匏八音
之匏於卦為艮於風為融於氣為立春匏音湫以
立清闕之則清亷者鮮矣匏音正則人思敬不正
則忠敬者鮮矣為禮樂之官者尚申請而改正之
臣/等謹按顧炎武日知録曰土鼓樂之始也陶匏
祭之大也國語伶州鳩曰匏以宣之瓦以贊之據
[110-41b]
葉氏熊氏之説當時大樂久已不知匏土音之名
八其謂之何耶
遼雅樂器匏有笙大樂器有大笙小笙散樂器亦有
笙皇帝生辰樂次酒五行笙獨吹曲宴宋使樂次酒
六行笙獨吹合法曲
元至元三年製宮懸樂器成笙二十有七二十三年
太常卿呼圖克約蘇奏太廟笙匏嵗久就壞遂補造
笙匏三十有四宴樂器有笙其制以匏為㡳列管於
[110-42a]
上管十三簧如之按此疑即/閏餘匏安和樂笙二天樂同大
明殿中設巨笙一
明郊丘廟社文廟樂器各用笙八朝賀丹陛樂笙四
後增至十二殿中韶樂同中宮女樂笙十四朔望朝
叅笙四大宴丹陛樂同殿内侑食樂笙六後減二文
武二舞笙二迎膳樂進膳樂各笙二太平清樂笙四
東宮朝賀樂器笙四王國宗廟樂同宴樂笙二洪武
中賜朝鮮國王廟社樂器笙二永樂三年復給之嘉
[110-42b]
靖十年命浙江採紫竹花斑竹成造方丘月壇笙簧
明會典曰大樂韶樂各笙十二攅毎攅用紫竹十
七管下施銅簧參差攅於黒漆木匏中有觜項亦
黒漆上垂彩線帉錔東宮笙制同
又曰凡樂舞生所用樂器俱從工部成造遇有損
壞隨時修理惟笙簧毎年工部預期差撥笙匠赴
神樂觀逐一展視修理
王圻續通考曰笙式以紫竹為之取紫竹長短一
[110-43a]
十有七内開氣眼外用篾作一篐篐之令管不散
下以松楊木接竹脚脚内施簧簧用好響銅薄片
鵲舌尖頭上用黄蠟和栗青作㸃頭如春夏時蠟
少栗青多秋冬時蠟多栗青少務要依時和調㸃
輕則聲清㸃重則聲濁將簧貫於匏中古制以匏
今鏇木為斗中植一柱用牛角為盖上鑚孔十七
通用黒漆漆之即古匏端邊有短嘴又漿項勢如
壺嘴刻通兩合令氣通入亦以漆漆之貫於短嘴
[110-43b]
但呼吸簧動而聲發也此乃攅笙之法四八及十
一管為四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食指按其孔餘
孔皆開二及十管為上以左右手大食指按其孔
餘孔皆開四入應十二十五管爲尺以左手食指
及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一三七及十一管爲工
用左右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十二十
四管為合十三應十四二十四為六清濁相應合
與六相為用以左手食指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110-44a]
律呂精義曰謹按匏者瓠屬大者可為瓢小者可
為笙今之圓葫蘆是也壺亦瓠屬大者可盛酒小
者可盛藥今之亞腰葫蘆是也太古之世儀物未
備故用匏以為笙用壺以為尊至三代聖王送出
智巧滋彰乃用膠漆角木之制以代匏金錫模範
之作以代壺禮有壺尊樂有匏笙盖象其本形存
其舊名耳非必真用匏及壺也夫既不用匏壺而
猶謂之匏壺何也不忘本也其名古雅未可廢也
[110-44b]
譬如麻冕雖不用麻而猶謂之麻冕皮弁雖不用
皮而猶謂之皮弁琴尾非焦而曰焦尾書首非簡
而曰簡首此類衆多難盡舉也姑以詩禮二經証
之八月斷壺之壺則直壺也清酒百壺之壺則未
必直壺也匏有苦葉之匏則直匏也匏竹在下之
匏則未必直匏也然先儒之惑者疑今之笙非直
匏音謂必用匏而後八音備噫是豈知麻冕從衆
之義哉盖臣初亦疑焉嘗命良工列簧匏中而吹
[110-45a]
之終不如代匏之為妙也由是始悟匏之為言即
今笙斗之别名耳謂之匏是也謂之斗非也木代
匏者其制甚精其來亦逺非三代之聖人决不能
為先儒以為世俗之制誤矣聞今溪洞諸蠻猶用
匏以為笙穴管之間盬而漏氣其音終不若中國
之笙也凡為雅樂笙竽屬者刻木作匏形以代之
可也不作匏形而作長底則與俗笙無異斯不可
也必欲仍用真匏斯亦理之不通者也以木代匏
[110-45b]
其法有二或用直匏為質者或不用真匏只像匏
形亦可也臣嘗取世俗所吹十七簧笙截去笙斗
之下段削去笙嘴及周遭之漆而後截去葫蘆之
上段將削過笙斗陷於葫蘆中用膠漆灰布以固
其口縫惟匏不漆尚質故也此是一法又一法用
桐木旋作匏身取其輕也用棗木鑽作匏面取其
硬也中間實處亦同常笙若不實則費氣而難吹
也匏外安笙嘴名曰味形如鵞項代匏并味皆髹
[110-46a]
以黒漆也笙管曰修檛用紫竹為之中撾最長餘
撾漸短各於按孔上刻律吕之名俗笙周遭之管
有闕不連而向内者二孔指入其中按之雅笙則
不然也周遭之管如環無端孔皆向外指不入内
此其異也若夫銅簧響眼之制亦如世俗常法而
笙匠所共曉不必細述然與俗笙異者惟若匏之
形音律不同耳是故雅樂笙簫諸品皆須吹律議
定傳曰匏竹尚議此之謂也
[110-46b]
竽笙 巢笙 和笙
遼雅樂器匏有竽
金登歌樂巢笙二和笙二宮縣樂巢笙竽笙各十有
司攝祭則宮縣巢笙竽笙各八
元登歌樂巢笙四和笙四皆以斑竹為之元髹底置
管匏中施簧管端參差如鳥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
笙管皆十九簧如之皆韜以黄囊宮縣樂巢笙十竽
十竹為之與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異登歌巢笙
[110-47a]
和笙各分列於午陛東西樂榻上宮縣巢笙竽笙各
分列於通街之東西巢笙在歌工之次簫次之竽又
次之
王圻續通考曰按爾雅笙十九簧者曰巢十三簧
者曰和元制皆十九簧登歌之用巢笙四宮縣之
用巢笙十和笙宮縣不用惟登歌則用四
律呂精義曰匏音之屬曰竽曰笙古云笙大者謂
之巢小者謂之和又云笙大者謂之竽小者謂之
[110-47b]
笙先儒以為大竽三十六簧小竽二十四簧大笙
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其説尚矣然除周禮外詩書
及儀禮惟有笙而無竽爾雅所謂大笙十九簧者
疑即竽乎所謂小笙十三簧者疑即笙乎然則先
儒所謂三十六簧長四尺二寸者恐無此理何以
知其無此理也簧多必用大匏不惟吹氣有限不
能徧及而手亦難持也竊疑十九簧者其名曰竽
又名曰巢十三簧者其名曰笙又名曰和盖此二
[110-48a]
器各有二名故也
又曰按元史樂志云竽與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
各異盖依旋宫本法大律生小律者例用正律小
律生大律者借用倍律故晉志曰音聲之體務在
和韵益則加倍損則減半其於本音恒為無爽此
之謂也人多未曉是故詳載如左 十九簧竽上
下相生倍多正少/是名小竽 黄正生黄倍俗呼濁/合字黄倍生
林倍俗呼/濁尺林俗生太正俗呼/正四太正生太倍俗呼濁/四字
[110-48b]
太俗生南俗俗呼/濁工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姑正生姑倍
俗呼濁/一字姑倍生應倍俗呼/濁凡應倍生㽔正俗呼/勾凡㽔正
生㽔倍俗呼濁/勾凡㽔倍生大正俗呼/亞四大正生大倍俗/呼
濁亞/四大倍生夷倍俗呼濁/亞工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夾正
生夾倍俗呼濁/亞一夾倍生無倍俗呼濁/亞凡無倍生仲正
俗呼/上字仲正生仲倍俗呼濁/上字仲倍生黄正俗呼/合字此十
九簧循環無端是故添減不得 十九簧笙上下
相生正多倍少/是名大笙 黄正生林正俗呼/清尺林正生林倍
[110-49a]
俗呼/濁尺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太正生南正俗呼/清工南正生
南倍俗呼/濁工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姑正生應正俗呼/清凡應
正生應倍俗呼/濁凡應倍生㽔正俗呼/勾凡㽔正生㽔倍俗/呼
濁勾/凡㽔倍生大正俗呼/亞四大正生夷正俗呼/亞工夷正生
夷倍俗呼濁/亞工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夾正生無正俗呼/亞凡
無正生無倍俗呼濁/亞凡無倍生仲正俗呼/上字仲正生黄
半俗呼/六字黄半生黄正俗呼/合字此十九簧循環無端是
故添減不得 金笙皆十七簧盖俗樂之笙也隋
[110-49b]
文帝時何安建議廢旋宮法由是以來習雅樂者
惟尚茍簡不務精深故去二簧止吹一調十七簧
者既興十九簧者遂廢近代太常雅樂亦用世俗
之笙誤矣以笙代律定弦庶幾便於用排簫耳
鳯笙
明洪武七年郊丘廟社樂器增用鳯笙四
匏之屬夷部/
胡盧笙
[110-50a]
桂海虞衡志曰胡盧笙兩江峒中樂
溪蠻叢笑曰潘安仁笙賦曲沃縣匏汶陽瓠字誤/應作
孤/篠皆笙之材蠻所吹葫蘆笙亦匏瓠餘意但列
管六與説文十三簧不同耳
興隆笙
元宴樂器有興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夾屏上鋭而面
平縷金雕鏤枇杷寶相孔雀竹木雲氣兩旁側立花
板居背三之一中為虚櫃如笙之匏上𥪡紫竹管九
[110-50b]
十管端實以木蓮苞櫃外出小橛十五上𥪡小管管
端實以銅杏葉下有座獅象繞之座上櫃前立花板
一雕鎪如背板間出二風口用則設朱漆小架於座
前繋風嚢於風口囊面如琵琶朱漆雜花有柄一人
按小管一人鼔風囊則簧自隨調而鳴中統間囬囘
國所進以竹為簧有聲而無律玉宸樂院判官鄭秀
乃考音律分定清濁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頭
兩旁立刻木孔雀二飾以真孔雀羽中設機毎奏工
[110-51a]
三人一人鼔風囊一人按律一人運動其機則孔雀
飛舞應節殿廷笙十延祐間增製不用孔雀
輟耕録曰興隆笙在大明殿下其制植衆管於柔
韋以象大匏工鼓二韋槖按其管則簧鳴簨首為
二孔雀笙鳴機動則應而舞凡宴會之日此笙一
鳴衆樂皆作笙止樂亦止
王禕興隆笙頌序曰惟世祖皇帝統一函夏功成
治定乃肇制大樂以用諸朝廷其器有曰興隆笙
[110-51b]
者實上所自作或曰西域之所獻而天子加損益
焉者也其制為管九十列為十五行毎行縱列六
管其管下植於匱中而匱後鼓之以鞲自匱足至
管端約高五尺仍鏤版鳯形繪以金彩以圍管之
三面約廣三尺加文飾焉凡大朝會則列諸軒陛
之間與衆樂並奏毎用樂工二人一以按管一以
鼓鞲以逹氣出聲以叶衆音而樂之奏成矣
葫蘆樂器增/
[110-52a]
明馬歡瀛涯勝覽曰古里國以葫蘆殻為樂器紅
銅絲為弦唱番歌相和而彈音韵堪聽
蘆笙增/
田雯黔書曰毎嵗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
笙於前以為導女振鈴以應之其笙截蘆為管者
六通其節而櫛比之長者四尺以次而殺短至三
尺參差若羽竅其短者孔六以逹於長以指捫之
而又截竹徑尺衡綰於六管之銜而吹之一呼一
[110-52b]
吸聲若駕鵞之嘹漢長管之上冐以匏短管之中
置以簧簧以響銅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之遺也
匏之屬俗部/
七星匏 九曜匏 閏餘匏
金登歌樂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閏餘匏一
元登歌宮縣俱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閏餘匏一十三
簧者曰閏餘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
餘制皆與巢笙和笙同其陳設之次閠餘匏在東七
[110-53a]
星匏九曜匏在西
臣/等謹按舊唐書音樂志女媧氏造笙列管於匏
上内簧其中此匏之音所自始也唐以後笙竽之
類皆以木代匏而漆之元則以斑竹為之而世幾
無匏音矣説詳於前若金元之七星匏九曜匏閏
餘匏既係登歌樂宮懸樂似不應列於俗部然考
諸正史前後皆無之殆俗樂耳又考字書匏從夸
包聲取其可包藏物也而世或作匏或作瓟此亦
[110-53b]
如竹之屬有觱栗史志或作篳篥世俗相沿遂通
用焉詳見於後
竹之屬雅部/
簫 排簫 簫管
遼雅樂大樂散樂器皆有簫鼔吹樂前後部各簫二
十四横吹樂前後部同
金登歌樂簫二宮縣樂簫十有司攝祭宮縣樂簫八
鼓吹樂前部第一簫二十四後部第二同前部第二
[110-54a]
簫二十四又二十四後部第一同黄麾仗第一節第
二引簫二第二節前部鼓吹簫二十四第三節前部
鼓吹第二簫二十四又二十四第七節後部鼔吹同
第八節後部鼓吹第二簫二十四皇太子前部鼓吹
簫六後部鼓吹同
元登歌樂簫二宫縣樂簫十其制編竹為之每架十
有六管濶尺有六分黒戧金鸞鳯為飾鍮石釘鉸以
黄絨紃維於人項左右復垂紅絨絛結架以木為之
[110-54b]
高尺有二寸亦號排簫韜以黄囊登歌排簫東西各
一東與閏餘匏西與七星匏九曜匏同列宮縣簫在
巢笙之次宴樂簫制如笛五孔雲和樂排簫四簫管
二雲和樂後部排簫簫管各二
臣/等謹按元樂器别無管制則所稱簫管直是一
物盖即如笛五孔之簫因其单管而即以簫管名
之也元制率皆㳂襲遼金遼金簫制雖不得其詳
即此推之大抵登歌宮縣雅樂之簫皆係排簫散
[110-55a]
樂鼓吹等簫則皆单管之簫也
明郊丘廟杜文廟樂器各用簫八朝賀丹陛樂簫四
後增至十二殿中韶樂同又排簫史志誤/刋作笙四中宫女
樂簫十四朔望朝叅簫四大宴殿内侑食樂簫六後
減二增用排簫一丹陛樂簫四東宮樂器簫二王國
廟樂宴樂同洪武中賜朝鮮國王廟社樂器簫二永
樂三年復請倍給之
明會典曰大樂簫十二管每管以紫竹為之長一
[110-55b]
尺九寸六孔前五後一間纒以弦線裏以錫箔無
㡳直吹之東宮簫制同中和韶樂簫長一尺八寸
又排簫四架毎架高一尺五分廣一尺一寸五分
用竹十六管其下参差列於硃紅漆木匾架二面
俱戧金鳯文
王圻續通考曰製鳯簫式以木為櫝櫝髙一尺濶
一尺二寸兩面朱質戧金鳯各對戧金雲綵文藻
中虛貯管管十有六協鐘磬之數一管長九寸二
[110-56a]
管八寸二分三管四管七寸四分五管七寸一分
六管六寸五分七管六寸二分八管六寸九管五
寸五分十管五寸三分十一管四寸八分十二管
四寸六分十三管四寸五分十四管四寸二分半
十五管四寸十六管三寸七分各管俱徑三分有
竒圍九分南雍志又云一管長九寸二管三管俱
八寸二分四管五管俱七寸二分六管六寸七分
七管八管俱五寸九分九管十管俱五寸一分十
[110-56b]
一管四寸五分十二管四寸四分十三管四寸十
四管十五管俱三寸二分十六管三寸其管吹之
為合左右比者為四為一為上為尺為工為六為
五皆兩兩相應與太常所肄者不同 製簫式以
竹為之長一尺九寸五分管圍三寸吹竅至後孔
離六寸六分後孔與前五孔皆離一寸一分六孔
俱徑二分八釐下有穿繩離二寸二分管上開竅
名曰山口徑二分深半分皆開簫之法也吹竅前
[110-57a]
五孔後一孔南雍志音樂考云吹法氣粗則聲大
而滯氣緩則聲啞而散吹噓匀則聲雅而淡空下
一孔則為四為大按後一孔則為工為哉按上二
孔則為尺為宣空下三孔則為上為聖餘倣此
律呂精義曰謹按十三經註疏毛詩周頌簫管備
舉條下引爾雅釋樂云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郭璞曰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
管長尺二寸一名籟又引風俗通云簫參差象鳯
[110-57b]
翼十管長二尺其言管數長短不同爾雅疏亦引
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參差象鳯翼十管長二尺
今本風俗通但作長一尺復與唐儒所見之本不
同臣愚以為於理皆通盖古本風俗通言二尺者
指倍律也今本風俗通言一尺者指正律也雅言
十管疑有脱文當從郭注作十六管者是矣隋書
樂志曰簫十六管長二尺而無二十三管之簫今
則兼從二書之説其長二尺者為大簫謂之言其
[110-58a]
長一尺者為小簫謂之筊大小二等皆十六管以
筆竹或笙竹佳者帶皮用之於多竹中擇取天生
兩端圓匀合外徑之數者最佳不必削治但揩拭
極先净兩端截齊勿令傷損其質若夫内徑或修
治之使合規度可也兩端莭以朱漆外則不漆文
選所謂因其自然而絳脣錯雜也除邉管外其餘
諸管兩旁畧削使平平處使鰾則固不然則不固
也上有二束象牙為之隨器大小狀類腰帯銅釘
[110-58b]
間飾文選所謂帯以象牙而羅鱗捷獵也簫字竒
篆作□象形字从□會意先秦古制觀此可考
世有排簫以木為櫝戧金雲鳯其形陋可笑也蔡
邕謂簫有底以蠟實之增損則和此乃漢末賣飴
錫者所吹俗器非古之簫也劉濓曰簫乃十二律
之本體虞廷最重之器故曰韶簫長短並列有似
鳯翼故曰鳯簫一管一音無事假借其十二管長
短俱如本律或用加倍即鳯簫制也此言得之矣
[110-59a]
而又曰或長俱如黄鍾以蠟次第實之亦何誤耶
又曰陳暘樂書云宋朝太常簫皆宻底十六管從
右手為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又云以律管通底
造成洞簫十二律皆清聲與頌塤同律協和亦依
底簫從右手起黄鍾至林鍾自夷則以上即開竅
次第至夾鍾清而止其音尤清亮與底簫清正相
參用之臣謹按禮記少儀曰籥執之尚左手古註
以為左手執上上陽也右手執下下隂也凡吹簫
[110-59b]
管籥篴皆尚左手古之制也然則排簫長管當在
左手短管當在右手宋朝舊制盖失之矣陳暘所
載簫圖長短一般而非参差盖蠟塞為清濁或開
竅於背後新舊二種相参用耳故其形狀與今異
也元史樂志排簫有櫝毎架黒漆戧金鸞鳯今之
排簫亦然惟飾以朱漆耳由是遂悟大明集禮所
載之簫盖即宋制之底簫也大明會典所載之簫
盖即元制之櫝簫也古制簫則不然上文所載大
[110-60a]
小二簫是也臣愚竊謂宋之底簫元之櫝簫其制
皆陋不可為法宜法古制可也
籥
遼雅樂器竹有籥
金登歌樂籥二宮縣樂籥十
元登歌樂籥二宮縣樂籥十其制如笛三孔纒以朱
縣垂以紅絨絛結韜以黄囊登歌樂東西各一在琴
之南笛之次宮縣籥在竽之次
[110-60b]
明郊丘廟社樂器各用籥四
律呂精義曰籥者五聲之上宰八音之領䄂十二
律呂之本源度量權衡之所由出故先王重之執
之以舞貴其義也後世樂學失傳籥之制度無考
乃誤以籥為笛之類今籥三孔形類横笛失之逺
矣殊不知籥即古所謂律黄鍾之籥也茍非有取
於是而但取其類笛然則八音之器衆多先王何
獨貴此而執之以舞乎周禮籥師掌教國子舞羽
[110-61a]
吹籥春秋壬午猶繹萬入去籥杜氏註云内舞去
籥惡其聲聞則是文舞吹籥以舞明矣近世文舞
雖執籥而籥師不吹是故籥失其制亦不能成聲
矣有志於復古者當使吹籥以舞可也然竹音諸
器惟籥㝡難吹吹之最難和籥和而後謂之和故
許氏説文曰龠者樂之竹管三孔以和衆聲龢龤
龡字皆从龠旁是也吹法三孔盡閉緩宮急徴啟
下一孔緩商急羽啟中下二孔緩角急為和啟上
[110-61b]
下二孔緩為中也宋徽宗宣和元年有人曾獻古
籥一枚左手食指按上一孔右手食指按中一孔
右手中指按下一孔吹之其聲悉協音律詔頒行
之元史樂志亦載吹籥之工則今失傳尚未久耳
又按鄭註周禮郭註爾雅皆云籥三孔惟毛傳以
為六孔夫毛乃先進鄭郭係後進二説雖殊不可
偏廢也宜兼從之
又曰三孔籥每孔下各添一孔是為六孔之籥簡
[110-62a]
兮傳謂籥六孔者即此器也黄鍾六孔之籥吹法
六孔盡閉緩為黄急為林自下啟第一孔緩為大
急為夷啟第二孔緩為太急為南啟第三孔緩為
夾急為無啟第四孔緩為姑急為應啟第五孔緩
為仲急為黄清啟第六孔緩為㽔急為大清五聲
六律七始十二均皆備於六孔之啟閉餘律皆倣
此
臣/等謹按洪武元年定制未嘗有籥七年始增用
[110-62b]
之然會典載大樂韶樂制度獨無此器王圻續通
考亦祗載文舞所執之籥而吹籥之制闕如証以
朱氏之説則明代祗有舞籥而無吹籥矣金元尚
兼備吹籥舞籥明初亦嘗增置不知後來何以復
廢也
笛
避暑録話曰宋政和間郎官有朱維者善音律尤
工吹笛雖教坊亦推之流傳入禁中蔡魯公嘗同
[110-63a]
執政奏事及燕樂將退上皇曰亦聞朱維吹笛乎
皆曰不聞乃喻㫖召維試之使教坊善工在旁按
其聲魯公與執政會尚書省大廳遣人呼維甚急
維不知所以既至命坐於執政之末尤皇恐不敢
就位乃喻上語維再三辭鄭樞宻達夫在坐正色
曰公不吹當違制維不得已以朝服勉為一曲教
坊樂工皆稱善遂除維為典樂
遼散樂器有笛皇帝生辰樂次酒五行鼓笛進鼓吹
[110-63b]
樂後部笛二十四横吹樂前後部各二十四
遼樂志曰散樂以三音該三才之義天音楊地音/抑人音中
四聲調四時之氣春聲曰平夏聲曰上/秋聲曰去冬聲曰入應十二管
之數截竹為四竅之笛以叶音聲而被之弦歌
金登歌樂笛二宮縣樂笛十有司攝祭宮縣樂笛八
鼓吹樂前部第二笛二十四後部第二同黄麾仗第
一節笛一第三節前部鼓吹第二笛二十四第七節
駕後輔龍直笛十四第八節後部鼓吹第二笛二十
[110-64a]
四皇太子後部鼔吹笛六
元登歌樂笛二宮縣樂笛十其制斷竹為之長尺有
四寸七孔亦號長笛纒以朱絲垂以紅絨絛結韜以
黄囊登歌笛東西各一在琴之南宫縣笛在塤之次
元禮樂志曰至元六年太保劉秉忠奏奉㫖搜訪
舊教坊樂工得笛色曹楫
明郊丘廟社文廟樂器各用笛四朝賀殿中韶樂笛
十二丹陛樂同中宮女樂笛十四朔望朝參笛四大
[110-64b]
宴殿内侑食樂笛四迎膳樂同丹陛樂笛二進膳樂
同太平清樂笛四大駕鹵簿同東宮儀仗笛二親王
郡王儀仗同王國廟樂笛二迎膳樂同
明會典曰大駕鹵簿笛四管截竹為之六竅長一
尺六寸親王郡王儀仗各笛二管制並同東宮儀
仗笛二管長一尺五寸中和韶樂笛十二管毎管
以細竹為之紅漆長一尺五寸前一孔後六孔旁
二孔
[110-65a]
王圻續通考曰笛式以竹為之竹長一尺六寸圍
二寸二分上開一大竅名曰吹竅竅徑三分半吹
竅至第一孔離三寸二分餘孔皆離五分下有一
穿繩對開二小眼第六孔至穿繩眼離一寸二分
繩至本一寸三分吹竅至末六寸此開笛之法也
除吹竅凡六孔 南雍志音樂考云笛面六孔按
譜吹之自與簫合按上五孔得四孔下五孔得工
按上二孔得上按下三孔得六上下俱按得合餘
[110-65b]
倣此
律呂精義曰謹按周禮笙師掌教吹篴讀為蕩滌
之滌風俗通曰笛者滌也盖篴與笛音義並同古
文作篴今文作笛其名雖謂之笛實與横笛不同
嘗考古制籥篴二物大同小異籥之吹處類今之
簫篴之吹處類今之楚吹處不同此所以異名也
笙師條外笛不經見故儒者或疑笛非雅器殊不
知雅音之笛與籥同類古人多以籥呼之笛之名
[110-66a]
雖隠而其器未嘗無也左傳曰象箾南籥廣雅曰
籥七孔謂之笛毛詩傳曰籥六孔其或曰七孔者
連吹孔而言也凡此之類非指三孔之籥且註疏
家解籥曰如笛三孔而短然則解笛當曰如籥六
孔而長是知笛與籥同類觀此可考也杜子春云
笛五孔馬季長云笛四孔京君明加一孔為五孔
又云近世羗人所造許氏説文云羗笛三孔風俗
通云笛七孔漢邱仲造以此觀之漢儒似不識笙
[110-66b]
師所掌之笛矣古笛三孔與今笛異而與俗呼楚
者頗相類而不同盖俗則二孔古則三孔也或謂
笛從羗起非也羗笛今横吹者是也張博望入西
域始傳摩訶兠勒之曲自漢以來惟鼓吹部用之
不入雅樂近代太常誤以横吹為笛而呼笛為長
簫故朱子語録曰今呼簫者乃古之笛惟排簫乃
古之簫可謂知言矣古無横笛盖胡樂歟或曰漢
武時邱仲所造即横笛耳笙師之笛失傳久矣大
[110-67a]
抵音有南北器有楚夏呂氏春秋曰有娀氏始為
北音塗山氏始為南音周公召公取之以為周南
召南詩曰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此之謂歟然則籥
乃北音禮記所謂夏籥是也笛乃楚音左傳所謂
南籥是也俗呼為楚有以也夫
篪
遼雅樂器竹有竾
金登歌樂篪二宮縣樂篪十有司攝祭篪八
[110-67b]
元登歌樂篪二官縣樂篪十其制髹色如桐葉七孔
纒以朱絲垂以紅絨絛結韜以黄囊登歌篪東西各
一在琴之南籥之次宮縣篪亦在籥之次
明郊丘廟社文廟樂器各用篪四朝賀殿中韶樂同
大宴殿内侑食樂篪二王國宗廟樂同
明會典曰中和韶樂篪四管毎管用大竹為之長
尺有五寸間纒銅絲三道紅漆面吹竅一六孔前
一後四頭一近頭又二小孔
[110-68a]
王圻續通考曰篪式以竹為之竹長一尺四寸圍
五寸二分面上一吹竅徑五分横四分前後有五
孔横底二孔共六孔吹竅至後一孔離二寸五分
後一孔至前一孔離一寸一分餘三孔皆如此孔
皆徑二分半正面開二小眼穿繩相並第六孔至
繩眼離九分凡吹時用左手無名指挽其繩左而
吹之此開篪之法除吹竅連底横共六孔
律呂精義曰近代太常以横笛代篴以單簫代籥
[110-68b]
其所謂排簫者妄加木櫝已違漢唐舊式而所謂
篪籥者尤粗鄙可笑也嘗於好事之家見一古器
銅色若漆狀類詩筒中空而兩端有底底中心皆
無孔前面左右皆三孔共為六孔孔徑約一分半
惟居中一孔翹然上出可徑三分後面有銘三字
字皆古篆甚奇其文曰黄鍾䶵兩端圍徑大小與
開元通寶錢同横排錢十四枚則與篪之長同所
謂大篪長尺四寸者也律家相傳以為開元錢之
[110-69a]
徑即古黍尺之一寸信矣徑一寸者所謂圍三寸
也以蔑探之其中空處約徑七分筒厚一分半吹
之嗚嗚然其聲和雅盖三代之物希世之寳也按
説文云䶵管樂也从龠篪聲或从竹作篪爾雅大
篪謂之沂讀如/銀註云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
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廣
雅云八孔鄭司農註周禮云篪七孔盖不數其上
出者故七也按朱子詩傳曰篪長尺四寸圍三寸
[110-69b]
七孔一孔上出徑三分凡八孔横吹之今觀此器
連吹孔惟七孔先儒以為八孔盖因廣雅之説而
遂誤也惟鄭司農以為七孔者得之矣爾雅註云
寸三分名曰翹寸字未詳疑傳寫之誤歟當從朱
傅作徑字者是也此器與今太常之篪不同真乃
古人制作今太常篪圍徑太粗而又長大盖誤用
大尺非古黍尺也吹孔不在中間而在右傍其底
左端有孔前面四孔後面一孔又有穿繩二小孔
[110-70a]
共九孔其制與古銅篪不同
又曰凡諸樂器勿用朱紅不惟俗氣且非士庶所
通用也元制篪用緑漆色如梧桐之葉而纒以朱
絲雖無俗氣不如只用退光黒漆益清然又不如
斑竹紫竹本色尤清朱絲亦不可用若恐裂損則
於未漆之先間用牛筋纒之漆畢不顯可也諸樂
器皆倣此
竹之屬夷部/
[110-70b]
觱篥 頭管
遼大樂散樂器俱有觱篥皇帝生辰樂次酒一行觱
篥起歌曲宴宋使樂次同横吹樂前後部各觱篥二
十四
金歌吹前後部第二各觱篥二十四黄麾仗第一節
第二引觱篥一第三節前部鼓吹第二觱篥二十四
第七節駕後輔龍直觱篥十五第八節後部鼓吹第
二觱篥二十四皇太子前後部鼓吹各觱篥六
[110-71a]
元樂音王隊第七隊觱篥三夀星隊禮樂隊第七隊
並同説法隊第七隊觱篥六又宴樂器有頭管其制
以竹為管卷蘆葉為首竅七雲和樂頭管二十有八
雲和樂後部頭管六安和樂頭管二天樂部同天魔
舞亦用頭管
臣/等謹按馬氏引陳氏樂書云觱篥以竹為管以
蘆為首九竅後世以其旋宮轉器以應律管因譜
其音為衆器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為頭管
[110-71b]
是頭管即觱篥故馬氏以頭管之名繫之觱篥之
下也或謂樂書言觱篥九竅元志謂頭管七竅二
器似有不同然樂書固云大者九竅以觱篥名之
小者六竅以風管名之註又云今教坊所用上七
空後七空是更有十竅者盖其制雖有不一而其
器未嘗不同遼金但稱觱篥而不稱頭管元志乃
並稱之其實一物而已王圻續考分觱篥頭管為
二盖但知其異名而不知其同實耳且於觱篥祇
[110-72a]
云樂音王隊用之亦屬疏漏
明朝賀丹陛樂頭管四後增至十二中宮女樂頭管
十四朔望朝叅頭管四大宴丹陛樂頭管四後減二
四夷樂舞頭管二迎膳樂太平清樂並同東宮樂器
頭管二親王郡王儀仗各頭管四王國朝賀樂同
明會典曰大樂頭管十二管毎管以烏木為之長
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後二兩末以牙管束以蘆為
梢無㡳直吹之東宮親王郡王樂器頭管制並同
[110-72b]
瀛涯勝覧曰祖法兒國其王出入吹篳篥而行
大角 畫角
遼鼓吹樂後部大角百二十
金黄麾仗第一節第二引角四皇太子鹵簿大角一
十八
明大駕鹵簿畫角二十四東宮儀仗畫角十二親王
儀仗同郡王儀仗畫角十
明會典曰大駕鹵簿金龍畫角二十四枝木質黒
[110-73a]
漆戧金為飾上節寶相花中節纒身單龍雲文下
節八寶雙海馬東宫親王郡王儀仗畫角制並同
按頭管本以竹為管故列為竹之屬明制以烏木
為管僅用籚梢則已為木之屬矣至畫角全係木
質列之竹屬殊失其實然前考於雙角長鳴中鳴
簸邏逈等俱不言何物所作但云簸邏逈制類膽
瓶則非竹所能為可知矣馬氏於木之屬所載寥
寥其中絶無吹器豈以古制木屬取音與竹屬殊
[110-73b]
别而吹器皆本簫管之制故雖以他物為之者亦
必列為竹屬耶重變前例仍以畫角等附於竹屬
云
都卬三餘贅筆曰譙樓畫角之曲有三弄相傳為
曹子建所作其初弄曰為君難為臣亦難難又難
再弄曰創業難守成亦難難又難三弄曰起家難
保家亦難難又難今角音之嗚嗚者皆難字之曵
聲耳
[110-74a]
長鳴
遼鼓吹樂前部長鳴百二十
金鼓吹前部第一長鳴百二十黄麾仗第二節前部
鼓吹長鳴百二十皇太子前部鼓吹長鳴八
中鳴
遼横吹樂前部中鳴百二十
金鼓吹樂前部第二中鳴百二十黄麾仗第三節前
部鼔吹第二中鳴百二十皇太子前部鼓吹中鳴八
[110-74b]
笳
遼鼓吹樂前後部各笳二十四横吹樂前部笳二十
四又二十四
金鼓吹前後部第一第二各笳二十四後部第一又
笳二十四黄麾仗第一節第二引笳二第二節前部
鼓吹笳二十四第八節後部鼓吹同第三節前部鼔
吹第二笳二十四又二十四第七節後部鼓吹同皇
太子前部鼓吹笳六後部鼓吹笳四
[110-75a]
羗笛
元宴樂器有羗笛制如笛而長三孔
臣/等謹按馬氏云羗笛五孔此與古異
明四夷舞樂器有羗笛二
智通雅曰横吹本因長笛以名笛更因篪生亦未
必出於羗也或其曲調有自羗傳者
横吹
遼横吹樂前部大横吹百二十後部小横吹百二十
[110-75b]
四
金鼓吹樂前部第一大横吹百二十後部第一小横
吹百二十黄麾仗第一節第二引大横吹一第二節
前部鼓吹大横吹百二十第七節後部鼓吹小横吹
百二十皇太子前部鼓吹大横吹十二後部鼓吹小
横吹十
横管
明二舞樂器有横管二
[110-76a]
臣/等謹按馬氏云横吹笛之類也此横管殆即横
吹歟
龍笛
元宴樂器有龍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龍頭
銜同心結帯雲和樂前行龍笛二次龍笛二十有八
雲和樂後部龍笛六安和樂龍笛四天樂部龍笛一
樂音王隊夀星隊禮樂隊説法隊毎第一隊各用龍
笛三樂音王隊夀星隊禮樂隊毎第七隊並同説法
[110-76b]
隊第七隊用龍笛六天魔舞亦用之
律呂精義曰近代雅樂誤以横笛為古之篴而飾
之以塗金龍首其去古制益逺不可法也
明朝賀丹陛樂龍笛四大宴丹陛樂同東宫樂器龍
笛二親王郡王儀仗各四
明會典曰大樂龍笛十二管毎管以竹為之兩末
牙管束長一尺七寸五分一孔在前其後七孔無
底横吹之貼金木龍頭垂彩線帉錔東宮儀仗龍
[110-77a]
笛二管制同親王郡王儀仗各笛四管制如前長
一尺七寸鹿角管東兩未龍口銜紅緑帉錔
羗管
元安和樂有羌管二
臣/等謹按元禮樂志則曰羗管輿服志則曰羗笛
皆安和樂器也將笛字誤刋作管抑同物而異名
歟
盧沙增
[110-77b]
桂海虞衡志曰盧沙猺人樂狀類簫縱八管横一
管貫之
蘆笛增/
元袁桷竹枝詞我郎南來得少婦蘆笛聲聲吹鷓
鴣
竹之屬俗部/
拱辰管
遼鼓吹樂前後部横吹樂前部各管二十四
[110-78a]
臣/等謹按前考竹之屬雅部有管而遼鼓吹横吹
樂各有管似不應列之俗部即移入俗部亦未見
其必為拱辰管也然遼金制度相㳂遼之鼓吹前
後二部與横吹前後二部大抵即金之鼓吹前部
第一第二與後部第一第二分為四節者耳其樂
器不無增減進退而次序尚有排此而可考証者
觀遼鼓吹前部管在鐃鼓之次簫笳之前而金鼓
吹前部第一之供辰管如之遼鼓吹後部管在羽
[110-78b]
葆鼓之次簫之前而金鼓吹前部第二之拱辰管
如之遼横吹前部管在羽葆鼔之次簫笳之前而
金鼓吹後部第一之拱辰管如之則其非雅部之
管而即拱辰管可知矣
金鼓吹前部第一第二各拱辰管二十四後部第一
同黄麾仗第二節前部鼓吹第三節前部鼓吹第二
第七節後部鼓吹各拱辰管二十四皇太子前後部
鼓吹各拱辰管
[110-79a]
長笛 短笛 尺八笛
遼大樂器有長笛尺八笛短笛
號笛增/
明永樂十二年頒軍中號令夜間以笛聲為號正統
四年賜斡拉逹逹汗樂器内有號笛一
簡子
元夀星隊樂器制詳革屬魚鼓
戯竹
[110-79b]
元宴樂器有戯竹制如籈長二尺餘上繋流蘇香囊
執而偃之以止樂雲和樂戲竹二雲和樂後部同
明丹陛大樂有戲竹二朝賀大宴朔望朝叅迎膳樂
皆用之中宮女樂同東宮樂器諸王儀仗各戲竹二
明會典曰大樂戲竹二紅漆竹長六尺貼金木龍
頭長七寸口銜紅竹絲二十四莖各長四尺五寸
上有彩線帉錔東宮制同諸王戲竹上垂紅緑帉
錔餘並同
[110-80a]
空鐘增/
以竹為之因風得聲盖鴿鈴之類增/
方以智浮山集曰擊太平鼓放空鐘小兒雜戲也
竹筒增/
宋張邦基墨莊漫録曰淮西村人多作炙手歌以
大長竹數尺刳去中節獨留其底築地逄逄若鼓
聲男女把臂成圍撫髀而歌亦以竹筒築地為節
木之屬雅部/
[110-80b]
柷止/ 敔籈/
遼雅樂器木有柷敔
金登歌樂柷一敔一宮縣樂同登歌柷在金鐘金鐘/在午
陛/東北稍西敔在玉磬玉磬在/午陛西北稍東宮縣柷在縣内
道東敔在道西
元登歌樂柷敔各一宮縣樂同柷以桐木為之狀如
方桶繪山於上髹以粉旁為圓孔納椎於中椎以杞
木為之撞之以作樂敔亦製以桐木狀如伏虎彩繪
[110-81a]
為飾背有二十七鉏鋙刻下承以槃用竹長二尺四
寸破為十莖其名曰籈櫟其背以止樂登歌柷敔在
殿門内東西相向宫縣左柷右敔設縣中之北
明郊丘廟社文廟樂器祝敔各一朝賀殿中韶樂大
宴侑食樂王國宗廟樂並同
明會典曰中和韶樂柷一以木為之狀如斛面方
二尺深一尺七寸有足四面繪山水樹木後面有
一孔椎柄曰止敔一以木為之狀如伏虎背刻二
[110-81b]
十七齟齬長二尺五寸有座以紅漆竹櫟之其半
析為二十四莖名為籈
王圻續通考曰柷式以木為之其形如桶上濶二
尺四寸下濶一尺九寸深一尺八寸中虚有底三
面繪山樹人物像一面有一竅如之竅下畫海水
竅徑四寸五分止俗呼為槌以梓木為之柄長二
尺四寸 敔式以木為之狀如伏虎身長三尺首
髙一尺二寸五分尾髙一尺一寸背刻二十七齟
[110-82a]
齬繪黄色黒文載以方趺朱髹外有一籈截竹為
之長二尺四寸中破一尺二寸為十莖上未破一
尺二寸用篾作箍篐則分其隂陽
律呂精義曰爾雅所以鼓祝謂之止註云柷如漆
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
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文獻通考云柷如漆桶方
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旁開孔内
手於中擊之以舉樂宋仁宗時禮官言鄭康成以
[110-82b]
為投椎其中撞之撞擊之法冝用康成之説奏可
又爾雅所有鼔敔謂之籈註云敔如伏虎背上有
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籈者其名文獻通
考云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碎竹以撃
其首而逆戛之以止樂又云宋因唐制用竹長二
尺四寸析為十二莖先擊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
唐以來先撃首後櫟背共六聲/古法不撃首止戛三聲今後之與舊用木櫟齟齬
者異矣雖曰因時制冝要之非有意義孰若復古
[110-83a]
制之為愈哉謹按柷敔戛擊之法爾雅舊説㝡是
唐宋妄改之皆非也今但從爾雅舊説可也 柷
用揪木造其形類板斗板厚五分口方二尺四寸
底方一尺八寸深亦如之下有趺髙廣二寸旁有
孔圓徑六寸納手於中持椎柄以撞擊椎形如柺
首長一尺柄長一尺八寸底中心開一竅僅容椎
柄透出底外鐵軸貫之令揺動㧞不出故名曰止
敔用楸木造其形類板箱而覆長三尺六寸廣
[110-83b]
一尺八寸髙一尺底向上其下有趺髙廣二寸此
乃座也座上有物形如睡虎伏地而臥脊背上有
二十七齒形如鋸齒名曰齟齬通以揪木刻成戞
敔物形如界尺長尺廣寸厚分名曰籈亦以揪木
為之
木之屬俗部/
拍板
遼散樂器有拍板
[110-84a]
金黄麾仗第七節駕後輔龍直樂器有拍板一
元宴樂器有拍板其制以木為板以繩聯之雲和樂
前行板二次板八安和樂天樂各板二樂音王隊夀
星隊禮樂隊説法隊毎第一隊各用板一夀星隊第
七隊同天魔舞亦用之
明朝賀丹陛樂拍板八中宮女樂同朔望朝叅拍板
二大宴丹陛樂同後減一文武二舞四夷舞各板一
迎膳樂進膳樂大平清樂並同大駕鹵簿板四東宮
[110-84b]
儀仗板二又樂器板一親王儀仗樂器各板一郡王
同王國朝賀樂花梨木拍板一宴樂迎膳樂並同天
順七年賜迤北汗柏板等物
明會典曰大樂板四串用鐵力木六片長一尺一
寸上濶一寸九分下濶二寸五分聨以青絲絛垂
綵線帉錔大駕鹵簿同東宮儀仗板二串又樂器
板一串制並同親王郡王儀仗樂器各板一串紅
緑帉錔餘制同
[110-85a]
通雅曰事有數千年相襲以訛而究不知正者不
少矣柷敔之用其一也郭璞云柷如漆桶敔如伏
虎云云其用之也樂之初撃柷三聲以作之樂之
末戞敔三聲以止之自馬融鄭元李循白虎通其
説皆然唐六典協律郎舉麾鼓柷而樂作偃麾戛
敔而後止遺法舉羽或提燈籠是已然則柷敔之
用果此六聲而已耶總因尚書合止柷敔誤解合
為始合止為終止也合止者合而止之一字一轉
[110-85b]
或數止焉節之謂也吾觀時樂得之矣時之度曲
可以使人人一律者板為之也版有眼故加節焉
十畨之奏一聲版二聲魚皆以木為之取其音清
裂不為衆樂所掩夫柷敔之聲猶是也伶州鳩曰
革木一聲木音直非若金石之鏗鏘革之闛鞈絲
竹之嘹喨綿長可悦也不過挏櫟相擊然而止
正如版魚用為節奏曲之遲疾視此為凖雅相之
聲近乎拉颯悄然以輔柷敔之間此度曲之所謂
[110-86a]
大襯小襯也柷敔不得其用今乃用銅鈸杖鼓以
補之琴瑟設而不作亦以不知版眼也琴曲中有
入慢則有趨可知矣今之單彈琴者猶度清曲也
使其引喉轉聲以意長短不合拍按豈可聽乎琴
與瑟合遂與六琴六瑟合遂與衆樂合皆恃拍按
之節以一之若專以静逺緩細為髙無復版眼則
竟可隨意短長是為能與衆合耶人之用聲聲有
常止止以更氣止以言乎齊也合止明矣春官教
[110-86b]
舂牘如柷小舂謂之應以應大舂所倡之節又云
牘以應柷則柷非三聲而畢可知也房庶曰金石
鐘磬也而變為方響絲竹琴簫也而變為筝笛木
柷敔也而貫之為版馬貴與亦編九拍版六拍版
於柷敔之後胡以代抃唐名樂句宋以檀若桑為
之非明徴乎貴與亦疑之而不敢决耳
響板增/
元天魔舞樂器有響板
[110-87a]
臣/等謹按此與拍板並列而不詳其制據紀云宮
中讚佛則按舞奏樂豈如今佛寺所用歟
木瓠增/
宋墨莊漫録曰蘇隂和尚作穆䕶歌又地理風水
家亦有穆䕶歌皆以六言為句而用側韵黄魯直
云黔南巴𤏡間賽神者皆歌穆䕶其畧云聽唱啇
人穆䕶四海五湖曾去因問穆䕶之名父老云盖
木瓠耳曲木狀如瓠撃之以節歌
[110-87b]
杵臼增/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曰龍家盖徙筰駹氏之裔人
死以杵撃椎塘和歌哭椎塘者臼也
臣/等謹按此亦前考春杵之遺意
木魚增/
本襌誦之具後十畨樂器用之
八音之外
貝
[110-88a]
遼大樂器有貝二
海螺
陳悰天啟宮詞註曰番經厰内官於英華殿作佛
事鳴鑼鼓吹海螺諸樂器
象管
宋齊東野語曰紫霞翁宋宗室/名未詳嘗自品象管作霓
裳數聲真有駐雲落木之意非人間曲也
桃皮觱栗
[110-88b]
遼横吹樂前後部各有桃皮觱栗二十四
金鼓吹樂前後部第二各有桃皮篳篥二十四黄麾
仗第三節前部鼓吹第二第八節後部鼓吹第二並
同皇太子前部鼔吹桃皮篳篥四
吹葉
遼大樂器有吹葉
張舜民使北記曰胡人吹葉成曲以番歌相和音
韵甚和
[110-89a]
炎徼紀聞曰牂牁辰沅間峝蠻暇則吹蘆笙木葉
為樂又蔡家相傳春秋時楚俘蔡人之裔男女吹
木葉而索偶
紅牙笙增/
遼太宗天顯七年唐遣使遺紅牙笙
紅牙拍板
宋陸游詩曰憑教後苑紅牙板引上西川緑錦茵
宋友仁研北雜志曰趙子固毎醉歌樂府執紅牙
[110-89b]
以節曲紅牙拍板也
鶴骨笛增/
元薩都拉有鶴骨笛詩
椰殻筒增/
明永樂七年命太監鄭和至占城國其酋擁番兵椎
鼓吹椰殻筒出郊迎詔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