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6 華嚴經合論-唐-李通玄 (master)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061-0412c]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九



「【經】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
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
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
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
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
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論】第六佛子巳下至皆悉現前有六行半經明此
現前地得十空無相無願三昧分自性空三昧者
不由修作任理無功而自現故三者正也昧者定
也此云正定何故以三為正凡為作法以三度為
正昧者情識不現名之為昧正智現前名之為三
又三者正也何以故以三為陽故正也如十一月
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為正月以寅
為木為日日為火也以火生於寅又以日為智以
十二月正月為艮分艮為山為止為門闕為小男
為童蒙是故聖者取之為法表正月三陽巳生以
從艮止而生火也明從定為止發起無作正智慧
明是入道啟蒙之門闕故艮為童蒙以明童蒙心
止能啟大智慧日光明故云三者正也昧者定也
以五蘊冥昧即正智便現又一止是正字以一心
此其道正故故止之一處無事不辦第一義空三
昧者過一切有為無常法故第一空三昧者明創
過上二界息想定亦過聲聞緣覺淨土三乘淨穢
[061-0413a]
之定又萬象一性名一空三昧大空三昧者過世
情所識空過三乘住無作空也得意生身故合空
三昧者明與十方凡聖有情無情合故起空三昧
者明寂用自在故如實不分別空三昧者明無情
識故別空三昧者示現隨根所見故不捨離空三
昧者示現遠離過惡故離不離空三昧者處世界
如蓮華居水故以此十三昧為首皆不離空無作
無願三三昧門為體百千三昧總從此起。】


「【經】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
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
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佛子菩薩
以此十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
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
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
菩提分法常行不捨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
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
相隨順無違故。」


【【論】第七佛子巳下至隨順無違故有九行半經明
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不可壞心入佛智地分分
為三段一佛子巳下至皆悉圓滿有三行半經明
修十種無限心分二佛子巳下至常行不捨有四
行經明隨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佛智地分三佛
子巳下至隨順不違故有兩行半經明住此位菩
薩般若波羅蜜行得隨順忍分經云不懼異論者
[061-0413b]
人天外道及三乘異論入佛智地者明從根本智
入差別智地故離二乘地者二乘斷煩惱而證空
菩薩達煩惱而成智海故云趣於佛智諸煩惱魔
無能沮壞者明煩惱魔是生死因也陰魔死魔是
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緣也住於菩薩智者一切隨
世差別智也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
羅蜜行增上者明此地菩薩於三界中一切諸緣
生法逆順觀徹得世間中出世間智慧滿故故名
增上第三明利順忍者准五忍中是第三順忍若
准十忍中是第二順忍如三乘中五忍者一伏忍
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如三乘中地
前三賢菩薩得伏忍五地得信忍六地順忍八地
無生忍十地寂滅忍十忍者經下文自具如此一
乘教中以十波羅蜜以五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十一地通修皆位位中以十波羅蜜互為主伴
五位之上有五百箇行門分分微薄以六相總別
之義言之時日歲月皆如是猶如帝網重重參暎
一多同異皆不轉變。】


「【經】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巳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
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
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
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巳
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
[061-0413c]
得諸佛甚深法藏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
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以毗
琉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
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
能暎蔽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
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
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
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
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菩
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
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
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
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
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
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
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
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論】第八佛子巳下至而說頌曰有二十七行半經
明入此位中見佛廣狹分約分為六段一從初佛
子巳下至轉更明淨有九行經明以願力見佛廣
多及供養佛法僧分二譬如真金巳下至四種魔
道所不能壞可六行半經明舉喻顯法分三此菩
薩十波羅蜜巳下至第六現前地可兩行半經明
[061-0414a]
此地菩薩所修法門分四菩薩住此地巳下至為
一切智智依止者可六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堪
能教化一切眾生分五此菩薩巳下至說頌有四
行經明此位菩薩以三昧力見佛廣多分。】


【經】
「 菩薩圓滿五地巳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滅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徧興起
 不知真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若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061-0414b]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真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𦦨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虗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眾生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琉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羣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巳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有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巳宣說」


[061-0414c]


【【論】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頌明重頌前法分如文
具明巳上一段以釋第六現前地此地是善達緣
生成世間出世間智慧第七遠行地以方便波羅
蜜成就入世間中出世間智慈之慧。


第七遠行地將釋此地五門如前第一釋地名目
者何故名為遠行地者以此地行方便波羅蜜以
六地之中三空三昧現無量無作智慧門能入無
量眾生界入無量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界網以
無作智慧入一切世間等眾生行普令徧周故名
遠行地為入世間行徧周廣大故名遠行地第二
明此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修方便波羅蜜以出生
死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能入世間同眾生之萬行
然不離世間不隨生死長大慈悲故名方便波羅
蜜第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所見知識於佛
會中者明不離菩提體行眾行故名開敷樹華者
表於無相妙慧之樹開敷普賢行華亦是開敷一
切眾生無明行樹華也令成普賢行華故為表第
七地成世間行成慈悲門令圓滿故其身在眾寶
樹樓閣之內妙寶所成師子之座者表眾寶樹是
眾行明依報以寶樹成樓閣形明隨行之智也妙
寶師子座者表妙用無畏行也善財得菩薩廣大
喜解脫者明此地菩薩成就大慈悲行普能方便
教化眾生歡喜無厭故不居染淨故名為解脫第
七地是所施之教此是七地中所行之行故名目
[061-0415a]
住處以表之也四明三界中得何解脫者此地明
處一切世間行方便利生不染世法解脫門亦以
善財所得菩薩廣大歡喜解脫門是如經云此七
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又云初地中緣一
切佛法願求滿故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
增長得法光明法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
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
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故又明從初地乃至第
七地成就智功用故第八地乃至十地成就無功
用行故明第七地巳前皆有功用八地巳去得無
功用第五隨文釋義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意者
於此七地中長科為十段從是時天眾心歡喜巳
下有二十四行頌分為兩段。】


【經】
「 是時天眾心歡喜
 散寶成雲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羣生演深行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雲
 智供除憂煩惱者
 爾時天眾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讚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巳獲大善利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061-0415b]
 巳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
 而無彼巳一切心
 雖巳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讚巳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論】第一是時天眾心歡喜巳下至瞻仰人尊願聞
法有二十二行頌明大眾聞六地歡喜興供分。】


【經】
「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眾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論】第二時解脫月巳下兩行頌明更請後地法門
分。】


「【經】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
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巳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
方便慧起殊勝道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
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
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
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𦦨而能為一切眾生
起滅貪瞋癡煩惱𦦨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
[061-0415c]
如𦦨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
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虗空而能以清淨
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
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
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
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
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
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巳此行常現在前名
為住第七遠行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巳
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
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
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
世智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
名色身入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
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入無量
諸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
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
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
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此菩薩作是
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
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佛子
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
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
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如是想念此菩
[061-0416a]
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
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
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
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
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利耶波羅蜜一切智
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
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
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
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
法是名智波羅蜜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
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
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論】第三爾時金剛藏菩薩巳下一段有五十行半
經明以十法修第七地向并初住第七地法分第
二隨文釋義者於此段中約分為三段一爾時金
剛藏菩薩巳下至住第七遠行地有十八行經明
修十法入第七地向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巳下至
以無功用心成就圓滿有十五門經明菩薩住第
七地有二十種入眾生界及一切法門教化眾生
分三佛子菩薩以深智慧巳下至皆悉圓滿有十
七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行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
三十七道品一切菩提法分如初段中經云修空
無相無願三昧慈悲不捨一切眾生者明二乘修
空自惑巳滅無悲利生淨土菩薩修三空法門自
[061-0416b]
惑巳滅隨願生於淨土聞佛教化自力成巳方還
穢國方便利生然有淨穢二障往來彼此如三乘
經中餘方菩薩來此娑婆聞法之巳還歸本土者
是如此一乘教中菩薩明從迷入法名為他方佛
剎而來集會悟巳不云還歸本土明身土無二性
故此一段十八行經意不離三空體以為萬行故
意明六地巳前三空成就出世圓滿於七地中以
三空成行滿足世間慈悲行故經云雖得諸佛平
等而樂常供養佛者明以法身無性平等而崇敬
行徧周無限明寂用不礙也雖入觀空智門而勤
集福德者明以觀空之智而行十波羅蜜門雖遠
離三界而莊嚴三界者明無三界業而常生三界
善行教化眾生雖畢竟寂滅諸煩惱𦦨而能為一
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𦦨者明十使煩惱也十
使者一貪二瞋三癡四慢五疑六身見七邊見八
見取九戒禁取十邪見三界十使煩惱迷四諦及
修道上煩惱成一百三十種煩惱欲界四諦上各
有十種煩惱四諦上有四十以通修道大煩惱有
六一貪二瞋三癡四慢五身見六邊見以為根本
欲界煩惱總有四十六自餘見取戒取邪見疑此
四從六上起非根本故上二界各除瞋餘如欲界
從色界四諦上各有九共有四十二無色界四諦
上各有九共有四十二合有一百三十種乃至八
萬四千煩惱至隨好品自明如三乘中斷煩惱以
[061-0416c]
身邊邪見戒取見取以此五見為利使貪瞋癡慢
疑五種為鈍使五利使為見諦煩惱五鈍使為修
道煩惱利使障見道為有諸見不亡理不現前故
五鈍使障修行者隨行事上數數習生雖入見道
貪瞋癡等猶有習氣為慣習未成故須陀洹人斷
見諦煩惱盡斯陀含阿那含斷修道煩惱總未盡
阿羅漢斷三界見諦修道二種煩惱盡故不生三
界三乘菩薩以空觀折伏三界十使十纏煩惱以
修六波羅蜜生於淨土亦云色界上別有十地菩
薩報生之天名摩醯首羅亦十地菩薩唯有無明
住地未斷盡故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眠四悔
五慳六嫉七掉舉八昏沈九忿十覆此十纏隨十
使起亦與十使作生起因如一乘菩薩從十信信
自分別心從如來智起十住初心上即同初地至
第六住即同第六地得入寂滅定神通即如十住
中第六海幢比丘是也大意前之十住十行十迴
向三位總同十地昇進次第為體總一切如來不
動智為體所有煩惱以禪定力起無作智力一時
普印同智體過去未來三世一際無有短長延促
之相下文更明大意於一念之際若見自心有成
佛有未成佛作延促時分限量者當知此人不成
正見如來智體未現前故巳上明斷煩惱竟經云
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文自具而隨心作業無量
差別者明以無體之智幻作諸行應眾生心無量
[061-0417a]
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虗空而能以清淨妙行
莊嚴佛土者明業空境寂悲智報嚴悲智無依報
相如影雖知諸佛法身本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
身者明法身無相以淨妄業妄亡業謝智境依正
福相如淨光影不屬有無之執如華藏界也雖隨
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
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者明法身智
體無時無劫無三世體為隨一切眾生業差別有
一切時劫差別而為眾生分別時劫差別而修行
諸行即如說三祇劫及三生一生一念及六十劫
等是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
地入第七地明巳前十法是入第七地向巳下名
為住第七地有二十種所入法門如文自具此菩
薩作是念巳依前科文義如經自具。】


「【經】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
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
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
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
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
一切諸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
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
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
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
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
[061-0417b]
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
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
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
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
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
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
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迴向無上菩
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佛子譬如
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
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
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
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佛子菩薩亦復如是
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
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
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
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
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佛子此
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
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
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佛子菩
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
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巳捨離一切
善業如來所讚常善修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
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
[061-0417c]
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巳上其餘菩薩
深心妙行無與等者諸禪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脫
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
於念念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
勝圓滿。」


【【論】第四爾時巳下一段有四十四行半經明十種
地中昇進同異分釋義中分為七段一爾時解脫
月巳下至亦能滿足有兩行半經明解脫月所問
諸地滿足一切菩提分法分二金剛藏菩薩言巳
下至第十無功用行可有十行經明答前所問十
地巳來諸地解行差別分三佛子譬如有二世界
巳下至乃能得過有四行半經明此地菩薩以願
力故入染淨二行不住其中分四解脫月菩薩言
巳下至超過人位有八行半經明舉喻況說此地
所行染淨二行非淨非染分五佛子菩薩亦復如
是巳下至得一切盡超過故可有六行經明七地
有功用行八地無功用行分六佛子此第七地巳
下至不名無者有三行半經明此地不名有煩惱
不名無煩惱分七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巳下至
轉勝圓滿有九行半經明世技悉達為大明師分
於此四十四行半經中從初爾時解脫月問金剛
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
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者若以同相門中
總是一箇如來根本普光明大智寂用無礙自體
[061-0418a]
菩提若望修行進勝即異相門中總有五十種菩
提隨行差別大體總相但約此十地差別菩提以
為昇進之大體從此十種地中菩提總以五種菩
提以為大體五種菩提者一空無相菩提二普光
明無依住智菩提三大願能起大智大悲廣利眾
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隨染淨不染淨菩提五智
悲萬行圓滿無作菩提夫菩提者此云覺也覺者
普通眾法無過也云無上者但一乘非三乘也一
空無相菩提者三乘及一乘共得但以有大悲願
行無大悲願行及廣狹寂用不同大體同歸無相
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
菩薩十住之心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來智
慧家故以此智地進修諸行隨差別智隨差別行
慣習淺深安立十波羅蜜五十重昇進階級不離
初心所得普光明無依住之智地以智無體時亦
無遷依本如是故非情橫有故此明發心畢竟二
不別如是發心先心難者得此智地難故如此經
云巳踐如來普光明地此經法門以此智為發心
修行之地體故一切種種智海及萬行海生在其
中三大願能起大智發生大悲廣利眾生菩提者
明諸法不自生即藉大願而起智成悲亦不從他
生者明智之及願無自性故不共生者法無和合
故不無因者要因願起智行慈悲故故云佛種從
緣起是故說一乘以是三乘或滯寂或但生淨土
[061-0418b]
為無廣大願起智成滿法界虗空界等眾生大悲
故或云以願留惑住於娑婆者但得法空無相菩
提非得普光明智故如三乘菩薩雖有願行皆忻
多劫成佛不同此教剎那無時又此八地菩薩無
功之智現前猶恐滯寂以第八願波羅蜜防之又
令憶念本願故又十方諸佛以三加七勸發令智
不滯寂故又十迴向中有十種起智大願門故四
以其大悲能隨染淨不染不淨菩提者明前六地
行六波羅蜜得出世間及世間並出世間菩提至
此第七地以出世間及世間並出世間菩提用入
世間同一切凡夫事業成大慈悲行使普賢行得
圓滿故雖同俗染以智無染性處世無著故如蓮
華處水恒生水中不濕故又以本願處世利生以
於智體無自貪世樂故不樂愛慢憍世所榮奢故
又明智體無依無性能隨大願處於俗流不屬染
淨而自在故此之第七地法門非二乘所及亦非
行六波羅蜜忻厭煩惱菩薩所知如下文六通菩
薩所不能知為證漏盡通故不能隨於生死具普
賢行滿大悲故為於生死有忻厭有疲勞樂生淨
土故五智悲萬行得圓滿無作菩提者若以總相
同相門中智體不異時亦不異即十住初心即總
具若以別相門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得一分如來
同體大智得一分如來同體之行得一切如來迴
向大願和融悲智圓滿之門從初地至第六地依
[061-0418c]
前三賢位中之法長養成就令得出纏雖有慈悲
是願令一切眾生出世之悲如第七地之悲恒處
世間如蓮華處水不濕即明生死恒寂即從初發
心巳來依教而生信順非自分法法爾行然故今
至此第七地將前出世解脫之心方始處纏不汙
為以創居同俗隨悲願力受生從三空無作之門
始入世間同纏方便之行猶有無作有作二種習
氣仍在有行有開發是故善財表法善知識號開
敷樹華為開敷智樹萬行之華令如普賢行海故
從茲入纏行華開發至第八地第十地悲智圓滿
任物利生無作方終至第十一地所利眾生等同
法界隨根隨時對現色身無生不利不為而用不
作而應以普光明智不屬方所同眾生心任物現
形無往來故為普光明智與一切眾生虗妄心是
一性體故故能知一切眾生所作業行隨而應現
故是故經云初地中一切佛法願求故者明初地
是緣地前三賢位中所安立佛果樣式願成彼故
非自行滿故是願求菩提如因滿故三乘佛果樣
式在十地之後此經佛果行樣在十地之前乃至
初會神天等眾總是第二地離心垢故者明以上
上十善法身性戒以淨諸妄故第三地願轉增長
得法光明者明修上二界四禪八定得稱理智淨
明故得過三界心障礙故入第九定故第四地入
道故者明以修三十七品助菩提觀令智眼明淨
[061-0419a]
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者明以法界自體無作定
門能順達世間技藝悉能了故第六地入甚深法
門者明入智慧方便世間出世間法無不明故第
七地起一切佛法故明第七地能入世間學普賢
行故巳前諸地雖以普光明智為體皆有學有解
有行有忻上位法門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
用行皆悉成就第八地初得智慧無功用第九地
明無功用智說教自在第十地明無功用中智悲
總圓滿故同佛位故第七地最為殊勝者下文云
功用行滿故明從六地無功用之智慧成有功之
萬行故成普賢之行圓滿至十地是此位中之果
故明因行難發果行易成故如水入流任運至海
何況此行不出海中此第七地行同十住中第七
住休捨優婆夷行八萬四千那由他眾生之行我
皆同之亦如十行中第七行滿足王以自化身示
行殺害亦如十迴向中第七迴向金剛山西見觀
世音菩薩此第七地中行門一一倣地前之解行
樣式地前三位解行巳周十地之中蘊功成德一
如地前之果法也地前是果地上行因倣地前之
果故不同三乘立佛果在三祇之後也若修行者
善知教意勿妄解佛心如正修十住之因時即十
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時總踐為於
智境智不異時不移以一法界智印印之古今絕
矣還依六相之義即但了因圓果無不備若望起
[061-0419b]
智達纏即以始初發心住功高若以大悲先首即
第七住第七行第七迴向第七地為勝餘皆任運
滿故如經云佛子譬如有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
淨是二中間難得過者明六地純淨七地純染於
此二位滯於染淨難可得過下文云唯除菩薩有
大方便神通願力巳下如文自明意明以大悲大
智不離此二行教化一切眾生而令究竟成大菩
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顯發根本智以根本智
觀照力成差別智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
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
地至第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分得平等
未名超煩惱行如輪王喻不離人位非有貧窮困
苦所患舉喻如文具明大意為得第六地中三空
妙慧及根本智又加大願力故智自在故不離人
位不染世法能同世事不垢不淨故以智無依不
受恒垢以垢無依不能染淨但為大悲緣起方便
利生八地會融功終無功之行一分自在十地方
終若滅七地有行有功無盡大悲普賢大智不可
成辦是故淨名經對三乘出纏之種說塵勞之疇
是如來種故亦說火中生蓮華實可為希有此意
巳得第六地巳前出纏者說若也具縛之徒未可
全登此跡餘文如經自具諸禪者定也三昧者無
沈掉也三摩鉢底者正受諸法智相應故神通解
脫者以正受諸法智相應即得神通自在名為解
[061-0419c]
脫。】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一



音切





初揀切


才呂切


於敬切


必袂切


暗音


昌善切


照簾



於避切


直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