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6 華嚴經合論-唐-李通玄 (master)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三十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梵行品第十六



【【論】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
[034-0230a]
來意三隨文釋義第一釋品名目者何故云梵行
品梵者此云淨也云以其淨行利眾生故常居世
間行一切行法化利眾生無行可得則無行不淨
是故名為梵行也又約能問之主名曰正念無念
之念名為正念隨行無念名為正念行念總無以
斯益物名第一義天以天有慈名為天子又約能
說之人名為法慧隨行無念名之為法以法簡情
名之為慧起情乖理名無法慧達理情亡名為法
慧今約能問之主所說法人及所說法總名淨行
品品者均分理教義第二釋品來意者前品明住
佛無所住之門故還行無行之行是故此品須來
無住之住名為佛住無行之行利益無眾生之眾
生名為淨行是故此品須來第三隨文釋義者科
此一品經約作七門分別。】


「【經】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
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
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論】第一爾時巳下三行經是正念天子所請分。】


「【經】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
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
佛法僧戒。」


【【論】第二法慧菩薩巳下至佛法僧戒可兩行半經
正舉十法以為所觀之緣分。】


「【經】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
[034-0230b]
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
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襍染
則為死屍則為蟲聚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
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
是音聲風息脣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若語業
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
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若意是梵行者梵
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
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意業
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
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
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
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
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
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若僧是梵行者
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
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
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
耶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
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棃
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
正命是戒耶如是觀巳。」


【【論】第三應如是觀巳下至如是觀巳有二十六行
[034-0230c]
半經是正行觀法分。】


「【經】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巳滅
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
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
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
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
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
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
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
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論】第四從於身無所取巳下至名為清淨梵行於
中可有十行經通觀三世及身受想行識佛法悉
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分。】


「【經】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
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
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
智永斷習氣智。」


【【論】第五復應修習十種法巳下至永斷習氣智於
中可三行半經正舉如來十種智力令修習分。】


「【經】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
諮問聞巳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
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


【【論】第六於如來十力巳下至不求果報於中可三
行經勸修十力有迷諮問并起大悲分。】
[034-0231a]


「【經】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
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
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論第七了知境界巳下可四行半經明了法如幻
觀終獲益成佛分如是依如上觀行令身口意業
佛法僧戒色受想行識身邊二見三世遠近總無
又無能觀所觀心不沈不掉不生不滅任理無思
如來十種智力因斯而現夫佛智非深只為迷心
逐相情虧也智隱一體也智現非遙智現執障都
亡十方廓然自在處塵不為小周空不為大窮其
跡也十方無纖毫之縱興其用則不出剎那之夫
身行徧周等虗空而無盡若存其有即一切剎海
現色像重重若置其無萬境不可窺其體以不思
不惟而知眾法將不造不作而辦大功非生死知
其志非苦樂移其性若非神之稱理者不可以情
想知不可以滅心得以此如來設淨行之教觀法
盡也始正法當興諸見亡也佛智方起是知見亡
智應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是故後學之士應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沈淪迷流
永劫更欲解其上義慮將言豐障理以亂後學之
心但如上所說之經多少自然恰中如一百四十
願名淨行者是十信位中以願成世間知見萬法
以為淨行此十住位中以行體無為無性名為淨
[034-0231b]
行以此淨行用成智用自在此淨行品成十住中
初發心之佛果亦為巳後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作
佛果故從此無性之行行清淨故一切諸行皆清
淨故諸行淨則智慧淨智慧淨則其心淨其心淨
則諸法淨諸法淨名法界淨法界淨即眾生淨眾
生淨則佛國土淨行此法平等者名為淨行也。」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論】夫以初發心之士功德難量舉等虗空無以比
其類磨盡剎塵無以酬其匹虗空但明無相之大
一切剎塵但明形礙之廣焉能對其菩提心福智
之境其智也於剎那之際滿十方現身如雲狀因
陀羅網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
法界說等眾生教門如雨灑眾生心得清涼樂爾
其福也妙相莊嚴與華藏而同其體為初發心之
際與十方諸佛等住無盡劫海在剎那之中延促
相似如一小流入大海中與大海等以水體不別
故如初發心菩薩纔入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
德故為初入與究竟時無延促又智慧一故為誓
度眾生悉令成佛志願等故又如十方世界盡抹
為塵一一塵中有無量佛剎無量眾生如菩提心
大智慧身於一剎那際等一切剎塵供養諸佛教
化眾生一時等徧但以智慧力故法如是故智徧
周故亦不作神通變化之想初發心菩薩志樂廣
大與佛界眾生界等無限量故故今此品所歎初
[034-0231c]
發菩提心以十種功德廣大難量無比不可喻於
此佛果根本不動大智不思議法界乘而發心者
如輪王太子初生之時具足王相如師子王之子
威勢與父相似體不異故如初發菩提心菩薩初
生如來智慧種性家時智慧所知不異佛故三世
時劫無延促見不異佛故志樂廣大教化眾生不
異佛故從初發心乘如來一切智乘不出剎那際
成等正覺教化眾生不異佛故設於三乘順世情
教說三祇劫而成佛者畢竟迴心入此一切智境
界乘方得成佛如法華經即是所迴三乘入一切
智境界之教如龍女一剎那際一生成佛者是也
一切眾生總須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來
三乘中順世方便之言以法如是故如此品下文
云初發心菩薩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
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
乃至示現成佛等廣如此品下文所說此品之內
長行總有四十段經意也頌有二百四十二行以
歎初發心菩薩之功德其文如下將釋此品約作
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第一釋品名目者此品名初發心功德品者創始
發心見無古今名之為初無心智應名之為發身
邊見盡名之為心不為而成大果名之為功但化
利一切不忻來報自獲無邊妙相莊嚴故名之為
德又福智徧周名之為功事無不達名之為德品
[034-0232a]
脉均分教義第二釋品來意者前品既有淨行之
功此品所明淨行之中無邊功德是故此品須來
第三隨文釋義者復分二門第一長科經意第二
隨文解脫第一長科經意者從初爾時巳下至品
末巳來長科為四十段。】


「【經】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
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論】一爾時巳下至其量幾何有一行半經是天帝
請證發心功德分。】


「【經】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
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雖然我當
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論】二法慧菩薩言巳下至而為汝說可三行半經
明初發心功德甚深十種難知許說分。】


「【經】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
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
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
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
切無能量者。」


【【論】三佛子巳下至無能量者可五行經明一人所
供十方各一阿僧祇世界眾生并令淨持五戒且
舉功德廣大難量分。】


「【經】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
[034-0232b]
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
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
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論】四法慧菩薩巳下至亦不及一有五行半經明
將前所有廣多供養功德不可比對初發心功德
無比近喻分正明將人所供養不可校量如歌羅
分者是將多比少不如喻如折人身上毛作百分
將前人所作功德不如初發心菩薩百分毛中一
分毛許功德又云優波尼沙陀分者謂少許相近
類之無限善根不可將有限比對餘如文自明。】


「【經】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
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
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
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
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
千億劫教住阿那舍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
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
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
唯佛能知。」


【【論】五佛子巳下至唯佛能知有十行經明且舉如
上功德廣大分云教住十善道者身三口四意三
是欲界生天善上者出世善云四禪色界業也初
禪滅憂二禪滅苦三禪滅喜四禪唯寂靜云教住
四無量心此是有為中慈悲喜捨云教住四無色
[034-0232c]
定此是無色界定巳上是三界中善業云教住須
陀洹果謂初斷見惑捨異生性初獲聖性入聖行
流故故名入流云教住斯陀含果此云一來謂此
聖者雖斷欲界六品惑然為有餘三品未斷令此
聖者一度來欲界生故名一來果云教住阿那含
果此云不還謂斷欲界九品惑盡從此生色界更
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此十使中見道疑未能
明了不入羅漢果如十使煩惱一身見二邊見三
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巳前五為利使巳後五鈍使
見諦斷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此五鈍使能迷
隨行之事此之十使前五利使須陀洹見諦之後
伏之不起後五鈍使薄貪瞋癡斯陀含斷欲界六
種惑非無色界貪於瞋癡慢三種微而且薄現行
不生非種無故為上二界報且無瞋為修定伏而
現行不起為須斯二果有厭患而不令增長常求
出世之心以此不成三界沈淪種子阿那含厭令
永息唯有見道疑以見道不分明不能頓超三界
業果阿羅漢為見道無疑三界業果一時盡故望
前三果設斷九種煩惱唯有疑在不得名為斷煩
惱為見諦無明未明總名厭伏不得名斷又羅漢
辟支佛但忻出世淨土菩薩及空觀菩薩為但忻
出世行六波羅蜜總是折伏現行無明不得名為
永斷煩惱為且以空觀折伏無明不了無明從本
巳來是不動智佛為不了根本以空折伏使令不
[034-0233a]
起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不名如來一切種智
生以作十真如等觀斷十種麤重不了無明本是
如來根本智故大用恒寂故一乘佛果教中依佛
果發心初發心時達根本無明是根本無分別智
成差別智大用法門初心之上圓滿一切諸佛共
所乘門名乘一切智乘若智悲願行毫釐不似佛
信心亦不成何況住佛所住生在如來一切種智
家生為佛真子具諸佛事以智不異願行平等大
悲不異無限境界不異過去未來劫差別與一念
不異應如是定慧照之可見此是名依佛菩薩正
善知識依根本智發心如下文纔發心菩薩能十
方示身成佛者為初發心時乘如來不思議一切
智乘得佛種智生如來法界之家乘佛一分之智
慧大慈悲勢分即能如是示身成佛如下頌云菩
薩於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菩薩於一毛孔
中普現十方無量剎如是總明初發心菩薩之德
為得如來一分智力勢分如是如輪王太子權統
王政亦得自在一分與父王相似。】


「【經】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
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論】六法慧菩薩言巳下至亦不及一可兩行半經
明前功德不可比對初發心功德喻分。】


「【經】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
[034-0233b]
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
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
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
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
徧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
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
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
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
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
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
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論】七何以故巳下至無上菩提之心有十四行半
經明初發心菩薩為起無限心教化一切眾生不
斷佛種性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
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
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
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
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
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


【【論】八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有七行經
明且舉速行邊際廣大可知喻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
[034-0233c]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
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
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麤世界麤世界
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
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
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
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
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
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
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
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
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論】九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十五
行經明初發心菩薩所知世界境界無限難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
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
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
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
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
壞劫數可知邊際。」


【【論】十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可六行半
經明且舉速知劫數成壞廣多可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
[034-0234a]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
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
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
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
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
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
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
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
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
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
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論】十一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可十六行經明初發心菩薩了劫成壞難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
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
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
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
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
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


【【論】十二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可六行經明
且舉所解廣大猶可能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
[034-0234b]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
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
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
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
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
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
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
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
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
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
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於一切妙
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
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
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麤解盡無餘故欲悉知深密
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
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十三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二
十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知解廣大難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
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
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
[034-0234c]
知邊際。」


【【論】十四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可六行
經明且舉知眾生根廣多猶能可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
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
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
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十五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五
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善知眾生根性廣大難量
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
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
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


【【論】十六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可四行
經明且舉所欲樂廣大猶可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
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
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
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十七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六
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一切眾生欲樂廣大難知
[034-0235a]
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
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
可知邊際。」


【【論】十八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可四行
經明且舉所知眾生方便廣大猶可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
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
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論】十九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菩提心可六行經
明初心菩薩善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廣大難知
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
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
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


【【論】二十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可三行
經且舉所有一切眾生心廣大猶可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
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
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
[034-0235b]
盡法界虗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
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二十一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菩提心可五行
半經明初發心菩薩知一切眾生差別心廣大難
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
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
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


【【論】二十二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不可得知有四
行經明且舉所有眾生業廣大猶可知分。】


「【經】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
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論】二十三何以故巳下至三菩提心可三行半經
明初心菩薩知眾生差別業廣大難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
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
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
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
如是復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
知邊際。」
[034-0235c]


【【論】二十四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可知邊際有七
行經且舉如眾生煩惱廣大猶可能知分。】


「【經】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
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
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
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
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
諸襍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
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
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
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欲悉
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
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
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二十五菩薩初發心巳下至三藐三菩提心有
十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一切眾生煩惱廣大
難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
味飲食香華衣服幢幡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
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
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
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歡彼眾生悉令如
[034-0236a]
是供養於佛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
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
像光明徧照無量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亦復如是。」


【【論】二十六佛子復置此喻巳下至亦復如是可九
行半經且明供養廣大難知猶可知分。】


「【經】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
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測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
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
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論】二十七佛子於汝意云何巳下至亦不及一可
四行半經明初發心供養廣大難知分。】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
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
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
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
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
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
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
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
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
住劫亦復如是。」


【【論】二十八佛子復置是喻至亦復如是有十行半
經明且舉供養及起塔廣多猶可知分。】
[034-0236b]


「【經】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
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
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
界虗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
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巳。」


【【論】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德巳下至發是心巳有七
行經明初心菩薩供養功德廣大難知分次直就
法說分。】


「【經】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
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
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
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論】三十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巳下至能與諸佛平
等一性可四行經是初發心巳能知三世諸佛成
佛及涅槃智慧平等分攝佛功德分。】


「【經】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
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
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
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
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
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
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
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034-0236c]


【【論】三十一何以故巳下至三世智故發心可九行
經明菩薩初發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廣分。】


「【經】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
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
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巳修三世一切諸
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
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
慧。」


【【論】三十二以發心故巳下至說法智慧有六行經
明菩薩發心巳得三世一切諸佛憶念與法及自
力昇進分得果佛因佛分。】


「【經】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如此人即與三世
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
真實智慧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
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
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
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
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
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
明。」


【【論】三十三何以故巳下至智慧光明有十行半經
明纔初發心菩薩成佛利生同三世諸佛分化用
分無著分。】
[034-0237a]


「【經】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
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
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
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
著。」


【【論】三十四此初發心菩薩巳下至心無所著有四
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志樂所知世間出世間無
限分瑞分。】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三十四


音切





式之切


直弓切


是音


古悟切


式視切


矦音


武粉切




於力切


信音


羊洳切


揭音


他計切
𩬊


發音


蘇早切


才音


去頸切


去隨切


里之切


苦洽切


苦郭切


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