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6 華嚴經合論-唐-李通玄 (master)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五十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059-0399b]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七



「【經】佛子菩薩住此𦦨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
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
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
自性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
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
盡故是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
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
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
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
世間貪憂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
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巳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
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
進發心正行巳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
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
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
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
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
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
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
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念力
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
[059-0399c]
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
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
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
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
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
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
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
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
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論】第三佛子住此𦦨慧地巳下一段三十七行半
經明修三十七道品分釋義中分為十段一佛子
巳下至生如來家有一行半經明以十種智得法
生佛家分問如十住中初發心住亦名生如來家
至初地中亦名生如來智慧家至此四地亦名生
如來家有何差別答計其總相生如來智慧家即
一體無二若論別相昇進即有淺深如十住之中
於妙峯之頂明創啟凡情始開佛智慧但啟迷解
得一分煩惱清涼故佛果名月如十住位中十箇
月佛是如善財表法中妙峯山上見比丘且彰佛
慧解脫未明智德神通如初地生如來家雖有智
德神通但且得出三界之神智所教化眾生亦以
如巳所知未得達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自在
無礙此第四地生在佛家明達世間中出世間智
[059-0400a]
慧故與初地中雖入神性共同然出世間世間智
慧淺深差別明前三位但修上二界禪得出三界
一單之理此位觀身受心法故經云得彼內法生
如來家內法者明智慧返觀達俗智無俗不真故
二何等為十巳下至是為十有四行半經明以十
法成此地之智慧分從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
中淨信畢竟不壞故者此三寶是通三界及三世
一切法總三寶攝非如世情三寶故云深心也觀
三界法性自無性是名佛寶了三界法同異總別
成壞是名法寶以自行門和眾生心意方便引接
令得應真及人天樂是名僧寶觀世間成壞故者
下文云因業故有生還因業故成約本法界無成
壞故明不成壞中眾生妄見成壞觀生死涅槃故
者明生死本涅槃總無體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者
明國土由業起故是本無今有故觀前際後際者
明三世本無無有盡相故不言多劫而有不盡但
言三世本無無有可盡是為十總結前十法故三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巳下至世間貪憂有六行
經明觀身受心法四念處觀門分四念處觀者一
身念處觀者循者順也明善順觀內身腸𦝩肝膽
心肺脾腎五藏六腑都無我人主宰體相勤勇者
明勤觀不倦念知者不忘念也除世貪憂者勤觀
內身善知無主除世貪欲煩惱故觀外身循身觀
循者巡身亦云順亦云善意者周巡觀察外身皮肉筋骨
[059-0400b]
髮毛爪齒眼耳鼻舌手足腰臗都無主宰我人體
相皆從虗妄繫著業生無有實法有業即有無業
即無當觀業體本無依止達身無體受者亡遺有
大智圓明都無我人受者動寂住智內外無依勤
勇心知如前除世貪憂者除身見邊見見取戒取
邪見上貪憂觀內外身周巡徧觀內外身見如前
前勸別觀此令總觀其身內外無主猶如虗空無
有一法而可得者此是身念處觀巳下觀內外受
周巡內外觀能受所受內外中間性無依止巳下
觀內心外心能知所知都無住處巳下觀內法外
法無有我人此巳上是四念處觀四復次巳下至
發心正行有三行半經是修四正勤分五復次此
菩薩巳下至迴向於捨有三行經明修四神足分
修欲定斷行者明勤觀前四念處不亂是欲定為
有覺有觀故斷行者勤觀前四念法斷身見邊見
邪見等行及色受想行識等行此位重治練欲界
惑上二界惑以五地禪波羅蜜重更治之前二地
以戒體治麤此四地以四念觀治細成就神足者
以欲界諸天等神足是下品十善業報此約一分
法性智通殊勝即不可比於三界及二乘三乘有
限之通且望後位即此位不如雖作觀行皆以理
智為體為成差別智更令微細故觀眾生法起滿
本願成大慈悲故依止厭者對治不取世惡法故
依止離者性自無著故依止滅者滅諸惡法令不
[059-0400c]
生故迴向於捨者至無依處故此明是非總捨至
露地智故修行精進普救一切眾生故定心定觀
定斷行者一心專作無錯失故巳下如前六復次
巳下至迴向於捨有兩行半經明修信進念定慧
五根分依止厭離滅迴向於捨總以四法為對治
之體故如文可知七復次巳下至迴向於捨有兩
行半經是修五力分還以依止厭離滅捨為體即
於境不動名之為力八復次巳下至迴向於捨有
三行半經明修七覺分還依止厭離滅捨為體明
簡正邪名擇法覺分自利勸他恒無疲倦名精進
覺分法樂現前見來求者歡喜無厭名喜覺分猗
者依也悅也以無依住之理智恒現前故法悅熙
怡世無憂恨之所傷故名猗覺分內外觀終受心
隨智不隨境轉名之為定覺分身邊見亡自他境
滅身受心法都無所依名為捨覺分心境見亡起
唯智起無雜亂故名為念覺分巳下如前九復次
巳下至迴向於捨有三行經明八正道分依止厭
離滅捨為體以八邪為體以八邪為八正道十菩
薩修行如是功德巳下至善巧方便故有五行半
經明作如上觀行之意為十法故以不捨一切眾
生為首如文具明如十力處非處為首如前巳明
無畏者四無畏也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
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如是四種人天外
道無能難其過失者不共佛法者十八不共法也
[059-0401a]
一佛身無失身行善故二口無失口業善故三念
無失無雜念故四意無異冤親平等故五心無不
定不異法界無作智故六無不知以一切無不明
了故七欲無減滿眾生心行所欲隨順利生故八
精進無失自雖道滿建法利生無休息故九念無
減者善知一切眾生根時非時故十者定無退本
無動故十一者慧無減善簡諸法無生滅故十二
者解脫知見無減普光明智無不達故十三者身
業隨智慧行四威儀中無不成益一切眾生十四
者口業隨智慧行無雜談論故十五者意業隨智
慧行永無邪思想故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事十七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事十八者智慧知
未來世無礙事此十八種唯佛獨有不通下果相
好者有九十七大人之相隨好者如隨好功德光
明品說但舉一箇手中隨好名圓滿王出光明名
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但舉其一
隨好無盡又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
一身相眾寶妙相以為莊嚴此明無盡相無盡隨
好等法界虗空量故音聲悉具足者約總言之有
六十種梵音若隨差別經云廣大微妙之音徧一
切剎住無量劫求於上上殊勝道故即此佛果法
門餘法不過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者乘如來
一切智乘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者巧能隨逐一
切眾生根所宜令度苦故。】
[059-0401b]


「【經】佛子菩薩住此𦦨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
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
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業
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捨離若見業是順菩薩
道如來所讚皆悉修行。」


【【論】第四佛子巳下一段五行半經明對治身見分
釋義中分為二段一佛子住此𦦨慧地巳下至一
切皆離有三行經明此地以四念處所觀對治身
見為首自餘我人眾生等徧觀身受心法皆能離
著處故二此菩薩巳下至皆悉修行有兩行經明
此菩薩見業是如來所訶所讚分明一切眾生所
作業道恒流轉生死此是如來所訶應可以觀治
之若也以觀自治無業可當以智方便隨生死同
眾生事業濟度眾生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
能修故。】


「【經】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
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輭心調順心利益心安樂心無
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
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此
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耎無
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此菩薩如是
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
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
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
[059-0401c]
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
善分別道非道精進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
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
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論】第五佛子此菩薩巳下一段十五行經明以前
觀智方便獲大利益柔和分釋義中義分為四段
一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巳下至皆善修行心
有四行半經明此位如上修習於道及助道得十
種利益心分二此菩薩巳下至得說法者意可有
兩行經又得十種心得說法者意分無稠林行者
明無迷滯障所覆蔭故三此菩薩巳下至道非道
精進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得十忍成就得十
種精進分此十精進以成當地令堅固故亦成後
地令相應故四是菩薩心界清淨巳下至皆悉成
就有三行經明此位菩薩心界清淨得佛護念分
巳上明以作四念觀於法深細悟解明利明斷具
足故。】


「【經】佛子菩薩住此𦦨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
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
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
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
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佛所恭敬
聽法聞巳受持具足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
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
[059-0402a]
諸善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鍊治真金作莊嚴
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
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寶清淨
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
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
不能及眾魔煩惱悉不能壞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
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𦦨慧地菩薩住此
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眾生身見等惑
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
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
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
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
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
億數三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
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眷
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
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
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論】第六佛子菩薩住此𦦨慧地巳下有三十行經
明此地見佛增廣分於此段中義分為八一佛子
菩薩住此𦦨慧地巳下至一切眾僧有四行半經
明以願力見多佛并供養分二以此善根巳下至
轉復明淨有四行經明見佛承事住多劫中深心
[059-0402b]
信解更增明分三佛子譬如金師巳下至悉不能
壞有六行經明以金師鍊真金作莊嚴具轉明淨
喻分四此菩薩巳下至第四𦦨慧地有兩行半經
明此位中所行之行分五菩薩住此地巳下至具
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授
職分如一切種者明加行成種一切智智者明入
根本智及差別智皆可以求如是者之所依止六
復作是念巳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兩行經
明此位堪為一切眾生師首分七是菩薩巳下至
以為眷屬有三行經是依自報業入三昧見佛及
威動廣狹分八若以願力巳下有兩行經明以願
力見佛甚多不能數知分。】


【經】
「 菩薩巳淨第三地
 次觀眾生世法界
 空界識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始登𦦨地增勢力
 生如來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壞
 觀法無常無有起
 觀世成壞業有生
 生死涅槃剎等業
 觀前後際亦觀盡
 如是修行生佛家
 得是法巳增慈愍
 轉更勤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內外觀
 世間貪憂皆除遣
 菩薩修治四勤行
 惡法除滅善增長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覺八道亦如是
 為度眾生修彼行
 本願所護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來十種力
[059-0402c]
 四無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脫處
 及大方便修行彼
 身見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無量種
 蘊界處等諸取著
 此四地中一切離
 如來所訶煩惱行
 以無義利皆除斷
 智者修行清淨業
 為度眾生無不作
 菩薩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專求佛道無厭倦
 志期受職度眾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誨無慍暴
 捨慢離諂心調柔
 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薩住此𦦨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此地菩薩人中勝
 供那由他無量佛
 聽聞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壞如真金
 菩薩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為眾魔心退轉
 譬如妙寶無能壞
 住此多作𦦨天王
 於法自在眾所尊
 普化羣生除惡見
 專求佛智修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
 獲三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為
 過於此數無能知
 如是菩薩第四地
 所行清淨微妙道
 功德義智共相應
 我為佛子巳宣說」



【【論】第七菩薩巳淨第三地巳下有三十四行頌明
重頌巳前法分釋義中分為兩段一初兩行頌歎
[059-0403a]
菩薩巳淨第三地法方能趣入第四地分二始登
𦦨地增勢力巳下至我為佛子巳宣說有三十二
行頌明重頌前法分如身見為首六十二見者明
有身見即六十二見俱生以是義故修觀身受心
法以用治之得無身受心法即諸見總無唯智所
見也名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生佛家故六十二見
者於五陰上各有三世於三世上橫計有四句一
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
不如去未來五陰上各計四句一者邊二者無邊
三者亦邊亦無邊四者非邊非無邊現在五陰上
各計四句一者常二者無常三者亦常亦無常四
者非常非無常於五陰上有三世三世上各有四
見一世有二十三世各有二十通為六十總斷常
二見為本共為六十二見又為色受想行識各有
四見一世上有二十三世為六十斷常二見共為
六十二若以四念觀門諸見總為佛事為身見無
性總是佛知見故。


第五難勝地將釋此地五門如前一釋地名目此
地何故名為難勝地為以禪波羅蜜發起善根慈
悲喜捨通達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難勝地二明此
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以禪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云去此不遠有夜神名寂靜音
海坐摩尼幢莊嚴蓮華座善財得菩薩念念出生
廣大喜莊嚴解脫門云去此不遠者不離菩提體
[059-0403b]
而有禪波羅蜜行故號寂靜音海者明禪體是寂
靜故音海是表定能發慧用故坐摩尼幢莊嚴蓮
華座者表摩尼名離垢寶明禪定離垢故幢者明
法性定體不隨境動明境界與心當體自定為無
自性故莊嚴者以無作性禪用嚴萬行故蓮華者
表行無染故明行性不異無作禪俱無性故得菩
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者表無作性禪
體同法界故云廣大常居生死常行萬行禪悅無
憂名之為喜以定嚴慧名曰莊嚴不迷靜亂名為
解脫此名難勝地者為明以定體善知世法無定
亂性勝於定亂故名難勝地為過三界惑復不證
涅槃三界及涅槃總不能壞其無依住之智慧故
名難勝地夜神者表無依住中智悲處生死之長
夜破一切眾生之迷故此夜神所將名目及所坐
之座表法大意明不壞無依無作無性自體之禪
用彰萬行以寂起用故善財問言此解脫門為何
事業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觀察夜神言我發
起清淨平等樂欲心我發起離一切世間塵垢清
淨堅固莊嚴不可壞樂欲心我發起攀緣不退轉
位永不退轉心巳下如是無量發起心具如經說
意明住欲界心多者便令使修寂靜定至色界無
色界禪多者令入法性禪發起攀緣於後上上位
中智慧方便廣度眾生等空無限大用故不令守
靜住禪樂故此寂靜音海主夜神坐摩尼幢莊嚴
[059-0403c]
蓮華度百萬阿僧祇主夜神前後圍遶表法性無
作定體徧周無盡行體亦徧周故言百萬者大數
之長也阿僧祇者不可數也此明寂用圓滿以名
座及所同住之眾及住處近遠及法門名目思之
可解此地之意第四明於三界中此地得何界解
脫者若以總相三界同一解脫若以別相此地以
禪波羅蜜為體得上色無色界解脫為四地重治
欲界細惑此地重治色無色界細惑既上界解脫
下界自然同解脫以此一乘法門常以根本智以
為進修以無作智為禪體以過上二界中息想禪
故得任理智法界自在隨緣無作禪此明昇進漸
妙智體不離本智此明前四地以三十七觀重治
前位欲界之習此地重以將定體用治上界之細
惑第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意者
於此第五地長科為十四段。】


【經】
「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自在天王與天眾
 聞法踊躍住虗空
 普放種種妙光雲
 供養如來喜充徧
 天諸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讚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059-0404a]
 眾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功德彼岸皆巳到
 憍慢黑闇皆巳滅
 最極清淨如虗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巳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論】第一從菩薩聞此勝地行巳下有十九行頌明
大眾聞說第四地法門稱歎歡喜興供及請說後
地分第二隨文釋義者於此頌中復分為兩段一
從菩薩聞此勝地行巳下至瞻仰如來默然住十
七行頌明大眾聞法歡喜興供稱讚分二是時巳
下兩行頌明解脫月為諸大眾請第五地法門分
於頌中文義隨文自具可知。】


「【經】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
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巳欲入第五難勝地當
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
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
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
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
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
[059-0404b]
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
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論】第二爾時金剛藏菩薩巳下至得入菩薩第五
地有十行經明以十種平等心入第五地向分釋
義云如道非道智明此地治見道疑修行任運八
地方終十地始自在大意三地治上二界禪麤惑
此五地重治上二界禪細惑以此能除見道是非
疑第六地明得出世間中世間智慧自在如十住
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其樣式同此第六地出世
間世間智慧自在故以比丘表之此十地第六地
位中即以守護一切城夜天神表以明出世間中
世間智慧心城無有邪思惡賊所入一切邪念總
成智慧城故此明第五地得難勝名者為出世間
無作本寂用定巳終故第六現前地世出世法皆
悉了知智慧現前巳終故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
以夜神表之是故此五地除見道疑六地除世間
出世間智慧疑。】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巳以善修菩提分
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
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
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
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論】第三佛子巳下至得不退轉心有五行半經明
以十二種法住第五地分如文可知。】
[059-0404c]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
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諦善知俗諦
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
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
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
就諦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
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諦了諸
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
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
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
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
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
究竟智力知。」


【【論】第四佛子巳下至究竟智力知有十四行半經
明善知十諦法門分釋義中復分為兩段一佛子
巳下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有六行經明此位菩
薩善知十種諦法門分二此菩薩隨眾生心樂巳
下有八行半經明便述知諦之所由經自釋訖如
第一段中善知此苦聖諦者不同三乘厭苦忻淨
方求聖諦故但達此世間諸苦體無故即苦無滅
性道無生性當知苦體即不生不滅即與聖道無
二性故故云善知苦聖諦巳下四聖諦總如之巳
下諸諦義如經自具。】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巳如實知一
[059-0405a]
切有為法虗妄詐偽誑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
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論】第五佛子巳下至生大慈光明有兩行半經明
知諸諦智於諸眾生生大慈悲分釋義云明善知
諸諦智巳如實知有為虗妄誑惑愚夫轉增大慈
光明如文自具諦者實也真也如實知見不虗名
之為諦。】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眾生
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知從前際
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
苦聚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
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虗妄貪著斷
盡出離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論】第六佛子巳下至皆如實知有六行半經明以
智觀眾生迷真隨妄分釋義明此位菩薩觀諸諦
無有諦相根栽本末無我無人之智然不捨一切
眾生善知一切眾生皆從十二緣有生居五蘊宅
中復知緣體離我我所分。】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
智甚為可愍有無數身巳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不
能於身而生厭想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
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出離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
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
明黑闇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
[059-0405b]
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


【【論】第七佛子巳下至波濤之所漂溺有八行經明
菩薩念眾生愚癡隨苦漂流分此一段如經自具
但以說法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稱歎善知苦縛善
知縛體性自無為。】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
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無目無明覆
翳黑闇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
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
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論】第八佛子巳下至無礙智慧有五行半經明念
一切眾生窮苦獨勵發心不求伴侶以巳功德普
令一切眾生得至如來十力智分如文自具。】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
皆為救護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
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解脫一切眾生攝受
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
清淨令一切眾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論】第九佛子巳下一段有六行經明菩薩以智慧
觀察善根救護一切眾生令入涅槃不為自求巳
樂分如文可知。】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
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有趣者知經
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
[059-0405c]
固者不捨戒行故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
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
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
隨世行故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
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
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名為勤求不懈
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
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
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
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
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餘
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論】第十佛子巳下一段有十七行經明菩薩住第
五地能善知諸法分釋義明此難勝地於世間出
世間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莊嚴佛身語意。】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五十九



音切





於問切


渠乂切


斤音


苦官切


徒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