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mas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
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


云何真實諸菩薩相。嗢拕南曰。


「 真實諸菩薩
 五種相應知
 自性依處果
 次第攝五轉」



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若成就者墮
菩薩數。何等為五。一者哀愍。二者愛語。三
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義理
密意。如是五法。當知一一各有五轉。一者
自性。二者依處。三者果利。四者次第。五者相
攝。


應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種。一在意
樂。二在正行。在意樂者。謂諸菩薩於諸有
情。利益意樂安樂意樂。是名哀愍。在正行
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所意樂隨力隨
能身語饒益。是名哀愍。愛語自性。謂如前
[047-0549c]
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如前
攝事品說。勇猛自性。謂諸菩薩剛決堅固。無
所怯劣有大勢力。若諸菩薩廣大施性無
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若諸菩薩四無
礙解。及即於彼無倒引發正加行智。是名
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


當知菩薩哀愍依處略有五種。何等為五。
一有苦有情。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
行有情。五煩惱隨眠有情。那落迦等所有有
情。皆為苦受連綿相續逼切而轉。如是名
為有苦有情。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而多現
行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於諸惡中
喜樂安住。所謂屠養羊猪鷄等不律儀輩。如
是名為惡行有情。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及
行惡行。而於諸欲耽著受用常樂安住。種
種俳優歌舞笑睇以自娛樂。所謂一類受欲
塵者。如是名為放逸有情。或復有情雖非
定苦行惡放逸。而依妄見修行種種苦解
脫行。謂捨諸欲。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而出
家者。如是名為邪行有情。或復有情雖非
定苦廣說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縛或不具
縛。為諸煩惱之所隨眠。謂正修行賢善異
生及諸有學。是名煩惱隨眠有情。是名菩薩
所有哀愍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
哀愍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當知菩薩
愛語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正言論
語。二正慶悅語。三正安慰語。四正廣恣語。五
如理說語。如是廣辯應知如前攝事品說。
是名菩薩所有愛語五種依處。由此依處
[047-0550a]
由此所緣愛語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勇猛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
謂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說菩薩堅力持性五
種依處。當知此是菩薩勇猛五種依處。由
此依處由此所緣勇猛而轉。除此無有若
過若增。當知菩薩舒手惠施亦五依處。何等
為五。一數數惠施。二歡喜惠施。三慇重惠
施。四無染惠施。五無依惠施。如是五種。如
前施品廣辨。應知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
薩舒手惠施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當
知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亦五依處。何等
為五。謂於如來所說契經。隨順甚深甚深
顯現。空性相應緣性緣起。應知是名第一依
處。於毘奈耶毀犯善巧。還淨善巧。當知是
名第二依處。於摩怛理迦。施設建立無倒
法相。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能正顯除意趣
難解諸法相義。當知是名第四依處。於一
切法法義釋詞品類差別。當知是名第五
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能解甚深
義理密意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菩薩哀愍於諸有情。最初能斷怨害嫌恨。菩
薩哀愍普於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無
怯劣。於此加行甞無厭倦。多住哀愍能攝
無罪。現法樂住及饒益他。又如世尊所說
修慈所得勝利。謂於現身毒藥刀杖不加
害等。如是一切菩薩哀愍。皆當了知。是名
菩薩哀愍果利。菩薩愛語。於現法中斷語
四過。所謂妄語。離間。麁惡。及以綺語。由此
愛語。於現法中能自攝受能攝受他。安隱
[047-0550b]
而轉。菩薩愛語。於當來世其言敦肅言必信
用。是名菩薩愛語果利。菩薩勇猛。於現法
中能離一切懶惰懈怠心。常歡喜能受菩
薩淨戒律儀。受已終無毀犯退屈。能正堪忍
攝受自他。於當來世一切菩薩所起事業。
稟性堅固。凡所造修若未成辦終無懈退。
是名菩薩勇猛果利。當知菩薩舒手惠施。能
解甚深義理密意所得果利。如威力品惠施
威力般若威力差別。應知是名菩薩舒手惠
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二種果利。是名菩薩
五相果利。


云何五相如是次第。謂諸菩薩先修哀愍
攝受有情。於彼顧念欲作饒益。次修愛語。
為彼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宣說正理
攝受教誨。次修勇猛。於已趣入諸有情類。
若諸有情起諸邪行種種煩惱變異事中皆
能堪忍。為不棄捨安住種種正行邪行諸
有情故。是諸菩薩修勇猛已。一類有情以
財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法攝受能
令成熟。一類有情以財以法二種攝受能
令成熟。是故菩薩次後修習舒手惠施。能
解甚深義理密意。當知是名菩薩五相前後
次第。


問菩薩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攝。何等相。
答菩薩哀愍。當知靜慮到彼岸攝。菩薩愛語。
尸羅般若到彼岸攝。菩薩勇猛。進忍般若到
彼岸攝。菩薩所有舒手惠施。當知即施到彼
岸攝。菩薩所有能解甚深義理密意。靜慮般
若到彼岸攝。
[047-0550c]


如是真實菩薩五相。當知一一皆有五轉。
所謂自性。依處。果利。次第。相攝。已廣分別
應如實知。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


瑜伽處分品第二


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有幾種法正修學時。速
證無上正等菩提嗢拕南曰。


「 二分諸菩薩
 初事業善修
 善巧饒益他
 迴向最為後」



謂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略
有四法。當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正勤
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何等為四。一者善
修事業。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饒益於他。四者
無倒迴向。


云何菩薩善修事業。謂諸菩薩於六波羅蜜
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決定修作。謂諸菩
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
有恩無恩有德有失無有差別。要當施與。
若人非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及餘世間無
有如法。能令施心有所傾動。云何菩薩於
施波羅蜜多委悉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
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一切施與無
有少物於諸有情而不能捨。於內身命
尚能惠施。何況外物。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
多恒常修作。謂諸菩薩於修惠施。無有厭
倦。恒常無間於一切時。隨有所得即隨惠
施無所悋惜。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
罪修作。謂諸菩薩遠離如前施品所說諸雜
[047-0551a]
染施。修行所餘無雜染施。如是菩薩於施
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於施波羅蜜多能
善修作。如是於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
如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菩薩由四行相
於其六種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
常修作無罪修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如是方便善巧略
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憎背聖教有情除其
恚惱方便善巧。二者處中有情令其趣入方
便善巧。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
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五者於
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六者於諸菩薩
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七
者於諸正願方便善巧。八者於聲聞乘方便
善巧。九者於獨覺乘方便善巧。十者於其大
乘方便善巧。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
菩薩地中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當知。
如是十種菩薩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謂
由前四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
化有情於自義利。由於世間一切異論方便
善巧。令諸菩薩善能摧伏一切異論。由於
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
巧。令諸菩薩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
除。於善清淨菩薩所受淨戒律儀。能善修瑩。
由於正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證當來
一切所愛事義圓滿。由於三乘方便善巧。
令諸菩薩於諸有情隨其種性根及勝解
說相稱法說順正理。是名十種方便善巧。
令諸菩薩能作五事。由此五事能令菩薩
[047-0551b]
現法當來一切事義皆得究竟。


云何菩薩饒益於他。謂諸菩薩依四攝事。即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能
與一分有情安樂。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
安樂。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於他。廣說
如前自他利品。應知其相。


云何菩薩無倒迴向。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
有善根。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去
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淨信心。迴求
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
世間餘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所有為在家分或出家分諸菩薩說所
應學法。當知一切此四所攝。謂善修事業。方
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是故如是善修
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諸菩薩
眾。親近隣逼難得難證無上菩提。當知
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
分。精勤修學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
證。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無有若過若
增。


又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雖復同於如
是四法正勤修學。而出家者於在家者。甚
大殊異甚大高勝。所以者何。當知一切出家
菩薩。於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過患皆得解
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
薩。於為攝受父母親屬。營農商估事王業
等種種艱辛遽務憂苦。皆得解脫。在家菩薩
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一向能行
鉤鎖梵行。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
[047-0551c]
家菩薩。普於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隨
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於究竟。在
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安
住決定清淨律儀。凡所發言眾咸信奉。在家
菩薩則不如是。如是等類無量善法。當知
一切出家菩薩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
勝。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


瑜伽處增上意樂品第三


云何菩薩增上意樂。嗢拕南曰。


「 智者於有情
 有七相憐愍
 十五勝意樂
 作十事應知」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七相憐愍。
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何等名為七相憐愍。一者無畏憐愍。二者如
理憐愍。三者無倦憐愍。四者無求憐愍。五者
無染憐愍。六者廣大憐愍。七者平等憐愍。謂
諸菩薩於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憐愍現
行隨順身語意業。適可其心利益安樂。是
名菩薩無畏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非
不如理憐愍而轉。謂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
善行。及以非處勸授有情。是名菩薩如理
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是憐愍隨其
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曾無厭倦。是名
菩薩無倦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待
求請自起憐愍為作饒益。是名菩薩無求
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
憐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亦不悕望當來
可愛諸果異熟。是名菩薩無染憐愍。亦名菩
[047-0552a]
薩無緣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起憐
愍。唯是廣大而非狹小。言廣大者。謂於
一切諸有情所。雖遭一切不饒益事而不
棄捨。菩薩自身寧受非愛。終不以惡欲加
於彼。是名菩薩廣大憐愍。又諸菩薩如是
相狀如是功德相應憐愍。普於一切諸有情
類平等平等。於有情界無有分限。是名菩
薩平等憐愍。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
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當知此中淨信為先擇法為先。於諸佛法
所有勝解。印解決定。是名菩薩增上意樂。如
是菩薩增上意樂。當知略說有十五種。何
等十五。一最上意樂。二遮止意樂。三波羅蜜
多意樂。四真實義意樂。五威力意樂。六利
益意樂。七安樂意樂。八解脫意樂。九堅固意
樂。十無虛妄意樂。十一不清淨意樂。十二清
淨意樂。十三善清淨意樂。十四應調伏意樂。
十五俱生意樂。謂諸菩薩於佛法僧最上真
實。起勝意樂。是名菩薩最上意樂。又諸菩
薩於所受持淨戒律儀。起勝意樂。是名菩
薩遮止意樂。又諸菩薩於所修證施忍精進
靜慮般若。起勝意樂。是名菩薩波羅蜜多意
樂。又諸菩薩於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甚深
勝義諸法真如。起勝意樂。是名菩薩真實義
意樂。又諸菩薩於佛菩薩不可思議神通威
力或俱生威力。起勝意樂。是名菩薩威力意
樂。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與
之。是名菩薩利益意樂。又諸菩薩於諸有
情。欲以饒益而授與之。是名菩薩安樂意
[047-0552b]
樂。又諸菩薩即於如是諸有情所無愛染
心。又於當來可愛異熟其心無繫。是名菩
薩解脫意樂。又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
其心專注曾無變易。是名菩薩堅固意樂。又
諸菩薩於諸有情饒益方便。於大菩提趣
證方便無顛倒智俱行勝解。是名菩薩無虛
妄意樂。又諸菩薩勝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
意樂。是名菩薩不清淨意樂。又諸菩薩從淨
勝意樂地乃至決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
樂。是名菩薩清淨意樂。又諸菩薩到究竟地。
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
又諸菩薩不清淨意樂。是則名為應調伏意
樂。由此意樂應思擇故。又諸菩薩清淨意
樂善清淨意樂。是則名為俱生意樂。由此意
樂性成就故。於所依中善安立故。


如是菩薩十五妙善增上意樂。隨一切地。以
要言之。能作十事。何等為十。謂諸菩薩最
上意樂。能於三寶修一切種最勝供養。普
於一切菩提資糧為最第一。又諸菩薩遮止
意樂。能於所受淨戒律儀。命難因緣亦不
故思犯於所犯。設有所犯疾疾悔除。又諸
菩薩波羅蜜多意樂。能於善法常勤修習無
放逸住。常住最勝無放逸住。又諸菩薩真實
義意樂。能為有情以無染心流轉生死。不
捨涅槃增上意樂。又諸菩薩威力意樂。能
於聖教覺受淳淨上妙法味。復能於修起
堅固想欣樂多住。不唯聞思便生喜足。又
諸菩薩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解脫意樂。能於
一切饒益有情所作事業精勤修習。雖常
[047-0552c]
修習而無厭倦。又諸菩薩堅固意樂。能於
種種熾然精進廣大精進。發起安住無緩加
行無斷加行。又諸菩薩無虛妄意樂。能於所
引彼彼善法速證通慧。不於少分下劣薄
弱差別證中而生喜足。又諸菩薩應調伏意
樂。能引俱生意樂。又諸菩薩俱生意樂。能
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趣證。能與天人作
諸義利。利益安樂。應調伏意樂。即不清淨意
樂。俱生意樂。即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故不
別說。


世尊所有為諸菩薩。於彼彼處種種宣說。
施設開示增上意樂。當知一切即此十五意
樂所攝。是故過去未來現在妙善意樂。諸
菩薩眾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一切
皆由如是所說十五意樂。除此無有若過
若增。如是菩薩十五意樂。能得最大菩提果
利。是故菩薩依此意樂速證無上正等菩
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


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一


如是始從種性具足。廣說乃至於如所
說菩薩所學。正勤修學。於如所說菩薩諸
相。正等顯現。於諸菩薩分加行中。正勤修
學。於如所說菩薩意樂。能淨修治。諸菩薩
眾略有菩薩十二種住。由此菩薩十二種
住。普攝一切諸菩薩住。普攝一切諸菩薩
行。復有如來第十三住。由此住故現前等
覺廣大菩提。名無上住。云何菩薩十二住等。
嗢拕南曰。
[047-0553a]


「 種性勝解行
 極喜增上戒
 增上心三慧
 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
 及以無礙解
 最上菩薩住
 最極如來住」



謂菩薩種性住。勝解行住。極歡喜住。增上
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復有三種。一覺
分相應增上慧住。二諸諦相應增上慧住。三
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如
實了知能觀真實所觀真實。及於真實諸
有情類。由無智故眾苦流轉。由有智故眾
苦止息。如是菩薩由於三門以慧觀察故。
有三種增上慧住。及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
道運轉無相住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
無相住無礙解住最上成滿菩薩住。是名菩
薩十二種住。如是菩薩十二種住。普攝一切
諸菩薩住。普攝一切諸菩薩行。如來住者。謂
過一切諸菩薩住。現前等覺大菩提住。此
中最後如來住者。於後究竟瑜伽處最後建
立品。當具演說。菩薩所有十二種住如所
安立。我今當說。


云何菩薩種性住。云何菩
薩住種性住。謂諸菩薩住種性住。性自仁賢。
性自成就菩薩功德菩薩所應眾多善法。於
彼現行亦有顯現。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
於善轉。非由思擇有所制約有所防護。
若諸菩薩住種性住。任持一切佛法種子。
於自體中於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
一切種子。又諸菩薩住種性住。性離麁垢。
不能現起上煩惱纏。由此纏故。造無間
業或斷善根。如種性品所說種種住種性
[047-0553b]
相。於此菩薩種性住中。亦應廣說應如實
知。是名菩薩種性住。


云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
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當
知皆名勝解行住。又諸菩薩種性住中。於
餘十一諸菩薩住及如來住。唯有因轉。攝受
彼因。於餘所有諸菩薩住。尚未發趣未得
未淨。況如來住。若諸菩薩勝解行住。普於
一切餘菩薩住及如來住。皆名發趣。未得
未淨。即於如是勝解行住。亦名發趣。亦名
為得為令清淨而修正行。勝解行住既清
淨已。極歡喜住先已發趣。今復名得為令
清淨而修正行。極歡喜住既清淨已。增上戒
住先已發趣。今復名得為令清淨而修正
行。如是廣說展轉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即
此最上成滿菩薩住既清淨已。從此無間其
如來住先已發趣。當知於今頓得頓淨。是如
來住。於菩薩住當知此中如是差別。


云何菩薩極歡喜住。謂諸菩薩淨勝意樂住。
云何菩薩增上戒住。謂諸菩薩淨勝意樂為
緣。所得性戒相應住。云何菩薩增上心住。
謂諸菩薩增上戒住清淨為緣。所得世間靜
慮等持等至住。云何菩薩覺分相應增上慧
住。謂諸菩薩以世間淨智所依等持為所依
止。為覺諸諦於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
法。妙簡擇住。云何菩薩諸諦相應增上慧
住。謂諸菩薩覺分簡擇為所依止。於諸諦
中如實覺住。云何菩薩緣起流轉止息相應
增上慧住。謂諸菩薩於諦能覺增上力故。簡
[047-0553c]
擇顯示由無智故苦及因起。簡擇顯示由有
智故苦及因滅住。云何菩薩有加行有功用
無相住。謂諸菩薩即由三種增上慧住增上
力故。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於一切法真
如無分別慧。修俱行住。云何菩薩無加行無
功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即於前無相住多修
習已。任運自然無缺無間運轉道隨行住。云
何菩薩無礙解住。謂諸菩薩即以善清淨無
動慧等持。為所依止。得廣大慧為他說法。
無上為依能於諸法異門義趣釋詞差別。
妙簡擇住。云何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謂諸
菩薩安住於此。於菩薩道已到究竟。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頂。或一生
所繫。或居最後有。從此住無間即於爾時
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
又諸菩薩勝解行住。於菩薩修。所作狹小。所
作有缺所作不定。所得有退。極歡喜住。於
菩薩修所作廣大。所作無缺所作決定。隨
所獲得無復退轉。如極歡喜住。乃至三種
增上慧住應知亦爾。從初無相住。乃至最
上成滿菩薩住。於菩薩修。所作無量所作無
缺所作決定。隨所獲得終無退轉。


又諸菩薩勝解行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
發趣極歡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
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獲得初無相住。於
菩薩無相修。當知圓證第二無相住。於菩
薩無相修。當知清淨無礙解住。最上成滿
菩薩住。於菩薩無相修果。當知領受。


問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應知何行何狀何相。
[047-0554a]
答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思擇力勝。於諸菩薩
所作加行。以分別慧數數思擇方能修作。
未能任性成辦所作。未得堅固相續無
退菩薩勝修如於勝修。於勝修果種種無
礙勝解神通解脫等持等至。亦未能得。未
能超越五種怖畏。謂不活畏。惡名畏。死
畏。惡趣畏。處眾怯畏。於所應作利有情事。
策勵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愛念。
或於一時於諸有情。由身語意發起邪行。
或於一時於諸境界。發起貪著。或於一時
於資生具現有慳悋。信他諸佛菩薩而行。
未能自內了知真實。謂於如來或法或僧。
或真實義或有情事。或佛菩薩神通威力。或
因或果。或應得義。或得方便。或於所行皆
隨他信。成就狹小聞所成智思所成智而
非無量。又即於此或時忘失。有忘失法成
就菩薩苦遲通行。於大菩提無猛利樂欲。
無熾然精進。無有甚深牢固淨信。於其
三處有忘失念。一於境界可意不可意色聲
香味觸法中。或於一時其心顛倒忘失正
念。二於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
生。三於所受所持諸法久作久說。或於一
時有所忘失。於是三處有忘失念。或於
一時具足聰慧。於其諸法能受能持。於其
義理堪能悟入。或於一時則不如是。或
於一時具足憶念。或於一時成忘念類。
於諸有情未能了知如實調伏善巧方便。
於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實引發善巧方便。
為他說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勉勵轉故不
[047-0554b]
如實知。或時虛棄或不虛棄。如闇中射或
中不中。隨欲成故。或於一時於大菩提
雖已發心而復退捨。或於一時棄捨菩薩
先所受學淨戒律儀不能受學。或於一時
雖勤修習利有情事。而於中間生厭倦
故。復還棄捨利有情事。由意樂故欲令
自樂。由思擇故欲令他樂。於諸菩薩所有
違犯。多分遍知非數遍知。無餘永斷。由於
毀犯數現行故。或於一時於菩薩藏法毘
奈耶。他所引奪。或於一時聞說甚深廣大
法教而生驚怖。其心搖動猶豫疑惑。於諸
有情遠離一切現行大悲。於諸有情少分
現前利益安樂。未能廣大未能無量。於
如上說一切圓滿菩薩學中。未能普學。於
如上說一切圓滿菩薩諸相未皆成就。於
如上說一切圓滿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
顯現。於如上說菩薩意樂。猶未清淨。於其
無上正等菩提自謂為遠。未於涅槃增上
意樂安立深固。如於生死長時流轉。於其
熾然無動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如是
等類當知是名勝解行住菩薩轉時諸行狀
相。是諸菩薩勝解行住下忍轉時。如上所說
諸行狀相。當知上品中忍轉時。如上所說
諸行狀相。當知中品上忍轉時。如上所說。
當知下品其性微薄。即於如是上忍轉時。
於上所說諸行狀相。漸次能令無餘永斷。
從此無間當知菩薩入極喜住。由得方便
極喜住中。勝解行住所說諸法皆無所有。與
彼相違所有一切白品諸法皆悉顯現。由諸
[047-0554c]
菩薩成就此故。轉得名為淨勝意樂。勝解
行住菩薩轉時。雖有少分軟中上品方便展
轉清淨勝解。而未得名淨勝意樂。何以故。
由此勝解。為彼多種諸隨煩惱染污而轉。
極歡喜住菩薩住時一切勝解。諸隨煩惱皆
悉永斷。離隨煩惱淨勝解轉。問極歡喜住菩
薩轉時。應知何行何狀何相。答若諸菩薩
從勝解行住入極歡喜住。先於無上正等
菩提。菩薩弘願。未善通達菩提自性。未善
通達菩提方便。多分隨順他緣而轉。不善
決定除捨彼故發起六相。新善決定內證修
性。菩薩大願超過一切餘白淨願。無等不
共果。是世間超過一切世間境界。隨救一
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聲聞獨覺。雖一剎
那生起此願。法性自爾能得菩薩無量白
法可愛之果。又此大願無變無盡自性得
已。無異因緣令其退轉變異可得。又是勝
分墮後邊際極大菩提。如此菩薩善決定願。
亦名發心。又即如是菩薩發心。略由四相
應當了知。何等為四。一者何相菩薩發心。
二者發心何所緣慮。三者發心何狀。何相。何
自性起。四者發心有何勝利。由此四相應
當了知菩薩發心。謂諸菩薩勝解行住。已
善積集一切善根。於菩薩行已正超出。略
說是相菩薩發心。又諸菩薩緣當來世無倒
速疾一切菩提資糧圓滿。一切菩薩利有情
事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一切種一切佛法圓
滿。諸佛所作事業圓滿。略說緣慮如是發
心。又諸菩薩無倒速疾發起一切菩提資糧。
[047-0555a]
隨順於諸有情一切菩薩所作。隨順獲得
無上正等菩提。無師自然妙智。隨順遍一切
種諸佛所作事業。隨順廣大願心。又諸菩薩
發是心已。超過菩薩凡異生地。證入菩薩
正性離生。生如來家成佛真子。決定趣
向正等菩提。決定紹繼如來聖種。又正獲得
如實證淨極多歡喜。於他有情遠離多分
忿害鬪諍。於一切種菩薩所作利眾生事。
於一切種菩提資糧圓滿。於一切種無上菩
提一切佛法。於一切種佛所作事。以淨增上
意樂。攀緣勝解趣入。於是諸法速疾圓證。
自觀己身能正隨順如是解了。極多歡喜。
又自觀見妙善。廣大能引出離無染無等攝
受饒益。身心歡喜。於此無量熾然善法皆悉
成就。又自了知我於無上正等菩提今已隣
近。於大菩提我勝意樂已得清淨。我今已
離一切怖畏。由是因緣極多歡喜。由諸菩
薩已能發起善決定心。於五怖畏皆悉除
斷。由善修習無我妙智。分別我想尚不復
轉。況當得有分別我愛或資生愛。由是因
緣無不活畏。由於他所無所悕望。常自
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一切有情。非於
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由
離我見於我無有失壞想轉。故無死畏。
自知死後於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
由此決定無惡趣畏。由意樂見一切世間。
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
處眾怯畏。菩薩如是遠離一切五種怖畏。
遠離一切聞說甚深正法驚怖。遠離一切
[047-0555b]
高慢憍傲。遠離一切他不饒益種種邪行所
起瞋恚。遠離一切世財貪喜。無染污故無
所憎背。有熾然故無俗意樂。能圓滿證一
切善法。又現法中能起菩薩一切精進。信增
上力為前導故。於當來世如前所說菩提
分品十種大願。今即於此極歡喜住。能具引
發。由得清淨勝意樂故。為欲供養最勝有
情真實福田大師法主。是故引發第一大願。
為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法。是故引
發第二大願。為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
輪。是故引發第三大願。為欲順彼行菩
薩行。是故引發第四大願。為欲成熟彼器
有情。是故引發第五大願。為欲往趣諸佛
國土。奉見如來。承事供養聽受正法。是故
引發第六大願。為淨修治自佛國土。是故
引發第七大願。為於一切在所生處常不
遠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
加行。是故引發第八大願。常為利益一切
有情曾不空過。是故引發第九大願。為
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諸佛事。是故引發第
十大願。作是願言。如有情界展轉相續終
無斷盡。亦如世道展轉相續終無斷盡。我
此大願生生相續乃至究竟菩提邊際。常不
遠離常不忘失常不乖離。如是自誓心發
正願。當知此中前就所應願事起願。後即
就願以起於願。如是菩薩十種大願以為
上首。能生無數百千正願。如是菩薩於當
來世具諸大願。於現法中發大精進。


復有十種淨修住法。由是能令極歡喜住
[047-0555c]
速得清淨。一者於諸佛法深生淨信。二者
觀諸有情緣起道理。證得唯有純大苦蘊。
發起大悲。三者觀見彼已自誓願言。我當
令彼諸有情類解脫如是純大苦蘊得第
一樂。發起大慈。四者為欲救拔一切憂苦
自無顧戀。無顧戀故。能捨內外一切身財。
於諸有情而行惠施。五者為欲利益諸有
情故。從他勤求世出世法。曾無厭倦。六者
無厭倦故。證得一切論智清淨。善知諸論。
七者善知論故。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
如宜而修正行。善解世間。八者即於如是
正加行中。依應時分量等正行。而修慚愧。
九者即於如是正加行中得無退轉。堅力
持性。十者以諸上妙利養恭敬及與正行。供
養如來。是名十種淨修住法。由此能令極
歡喜住速得清淨。所謂淨信。慈悲惠捨。無
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修習慚愧。堅
力持性。供養如來。


又諸菩薩於此十法。受學隨轉多修習已。復
於餘九增上戒等諸菩薩住。從佛菩薩專精
訪求一切種道功德過失及神通樂無失壞
道。善取其行得等流相。於一切住自然昇
進。證大菩提為大導師。率領一切有情商
侶。超度生死曠野嶮道。當知此中諸行能
入說名為行。若正入時說名為得。入已果利
成辦圓證說名等流。


又諸菩薩住此住中。由二因緣現見諸佛。
或由聽聞菩薩藏說。或由內心發起勝解。
信有十方種種異名諸世界中種種異名諸
[047-0556a]
佛如來。由麁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如
是求已如實稱遂。當知是名第一因緣。又
心發起如是正願。隨於彼彼諸世界中有
佛出現。我當往生。如是願已如實稱遂。當
知是名第二因緣。菩薩如是由麁淨信現
見諸佛。由正願力現見諸佛。既得見已隨
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奉施種種上
妙樂具。及於僧眾恭敬供養。於如來所聽
聞正法。無倒受持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以四
攝事成熟有情。一切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
提。由是三種清淨因緣。彼諸善根倍復明淨。
謂於佛法僧供養攝受故。以四種攝事成
熟有情故。以一切善根迴向菩提故。如是
乃至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譬如世間
黠慧工匠。以鑛性金置於火中如如燒鍊。
如是如是轉得明淨。如是淨勝意樂菩薩
所有善根。由是三種清淨因緣轉復明淨
當知亦爾。


又住於此在在生處多作輪王。王贍部洲
得大自在。遠離一切所有慳垢。威被有情
調伏慳悋。諸四攝事所作業中。一切不離
佛法僧寶。證一切種菩提。作意恒發願言。我
當一切有情中尊作諸有情一切義利所依
止處。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
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一剎那頃瞬息
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以淨天眼能於
種種諸佛國土見百如來。又即於彼變化住
持菩薩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動百世
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周匝遍照。普令他
[047-0556b]
見化為百類成熟百種所化有情。若欲留
命能住百劫。於前後際各百劫事智見。能
入蘊界處等諸法門中。於百法門能正思擇
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
自茲以去是諸菩薩由願力故。當知無量
威力神變。安住如是極歡喜住諸菩薩眾。
願力增上能引無量殊勝正願。所作神變如
是正願。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易
可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極歡喜住。謂善決定
故。四相發心故。發起精進引發正願故。淨
修住法故。開曉餘住故。修治善根故。受
生故。威力故。若廣宣說如十地經極喜地說。
彼十地經廣所宣說菩薩十地。即是此中菩
薩藏攝。摩怛理迦略所宣說菩薩十住。如
其次第從極歡喜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
住。應知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
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