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mas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云何菩薩修正四依。謂諸菩薩為求義故
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
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
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又諸菩薩如實了
知闇說大說。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
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
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補特伽羅。如是菩
薩以理為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真實
義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緣匪奪。又諸菩
薩於如來所。深殖正信深殖清淨。一向澄
清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
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不可引
奪。何以故。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門
辯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
故。若諸菩薩於了義經不決定者。於佛所
說法毘奈耶猶可引奪。又諸菩薩於真證
智見為真實。非於聞思。但識法義非真
證智。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修所成智所應知
者。非唯聞思所成諸識所能了達。如實知
已聞如來說最極甚深所有法義。終不誹
毀。是名菩薩修正四依。依正四依善修習。
故略顯四量。謂所說義。正理。大師修所成
[045-0539b]
慧。真實證智。又諸菩薩一切四依為所依
止。精勤發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開
示無有迷惑。


云何菩薩所修菩薩四無礙解。謂諸菩薩
於一切法一切異門。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
薩法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相。
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
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義無礙解。又諸菩
薩於一切法一切釋詞。盡所有性如所有
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
菩薩詞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品
別。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
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辯無礙解。若諸菩
薩依是菩薩四無礙解。應知獲得無量最勝
五處善巧。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
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菩薩由此四
種行相。於一切法自能妙善現正等覺。亦
善為他無倒開示。此上無有自能妙善現正
等覺。況善為他無倒開示。


云何菩薩菩提
資糧。當知如是菩提資糧略有二種。一者
福德資糧。二者智慧資糧。此二資糧廣分
別義。如前所說自他利品。應知其相。又
此福德智慧資糧。菩薩於初無數大劫所修
習者。應知名下。若於第二無數大劫所修
習者。應知名中。若於第三無數大劫所修
習者。應知名上。


云何菩薩於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習。謂
諸菩薩依止菩薩四無礙解。由善方便所攝
[045-0539c]
妙智。於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實了知而不
作證。是諸菩薩普於一切二乘理趣三十七
種菩提分法。皆如實知。謂於聲聞乘理趣。
及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皆如實
知。於聲聞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實
了知。如聲聞地如前所說一切應知。云何
菩薩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實
了知。謂諸菩薩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不於
其身分別有性。亦不分別一切種類都無
有性。又於其身遠離言說自性法性。如實
了知。當知名依勝義理趣能於其身住循
身觀修習念住。若諸菩薩隨順無量。安立
理趣妙智而轉。當知名依世俗理趣能於
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如於其身住
循身觀修習念住。如是所餘一切念住。所
餘一切菩提分法當知亦爾。如是菩薩於身
等法。不分別苦不分別集。不分別此所
作斷滅。不分別此得滅因道。又即於此遠
離言說自性法性。若苦法性若集法性。若滅
法性若道法性。如實了知。當知名依勝義
理趣修菩提分為所依止緣諦修習。若諸
菩薩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轉。當知
名依世俗理趣緣諦修習。


此中菩薩即於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止。
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如實真智。及於無量
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觀。此中菩薩
略有四行。當知名止。一勝義世俗智前行。
二勝義世俗智果。三普於一切戲論想中無
功用轉。四即於如是離言唯事。由無有相
[045-0540a]
無所分別。其心寂靜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
味實性。由此四行。是諸菩薩止道運轉。漸次
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此中菩
薩略有四行。當知名觀。謂即四行止道前
行。於一切法遠離增益不正執邊。遠離損
減不正執邊。及與隨順無量諸法差別。安立
理趣妙觀。由此四行。是諸菩薩觀道運轉。漸
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是名
略說菩薩止觀。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略說有十二種。
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
一切有情。亦有六種。


云何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一
者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二者
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三者菩薩恒於
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四者菩
薩顧戀有情為依止故。不捨生死。五者菩
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輪轉生
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為依止
故。熾然精進。當知是名菩薩依內修證一
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云何依外成熟一切
有情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
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二者菩薩方
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
量善根。三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
有情除其恚惱。四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
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薩方便善
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
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者令得解
[045-0540b]
脫。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
感無量果。謂諸菩薩方便善巧。勸諸有情。
捨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麩-夫+少]團。施鄙穢田
乃至蠢動傍生之類。作是施已迴求無上正
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
無量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
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謂諸菩薩方便善巧。若
有信解受邪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諸
有情類。為說八支聖齋戒法。令其棄捨最
極艱辛感非愛果受邪齋戒。勸令修學
無極艱辛感大愛果受正齋戒。若諸有情
修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欲求解
脫。為說中道令離二邊使其趣入。若諸有
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巖赴火斷飲食
等。為其宣說無倒靜慮。令彼獲於現法樂
住。逮得當來無諸艱苦與喜樂俱生天勝
果。若諸有情信婆羅門吠地迦呪妄計。精
勤受持讀誦得究竟。淨方便勸令於佛聖
教受持讀誦思惟其義。又正為他如是如
是宣揚開示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妙法。
令彼發生勇決厭離猛利淨信。但由如是
一剎那頃厭離淨信俱行善心。尚能攝受不
可稱數廣大善根。況其相續。又諸菩薩世間
所有種種上妙珍寶香鬘諸供養具。起淨信
俱增上意樂。於佛法僧勝解供養。亦勸導
他令行如是勝解供養。又於十方一切世
界一切供養佛法僧所。即以如是淨信俱
行增上意樂。周匝普緣深生隨喜。亦勸導
[045-0540c]
他作是隨喜。又諸菩薩恒常修習念佛念法
乃至念天。亦勸導他令修六念。又諸菩薩
意言分別禮佛法僧。乃至命終時無虛度。亦
勸導他行此禮業。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
切有情一切福業悉皆隨喜。亦勸導他作
是隨喜。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入
廣大悲增上意樂。願以自身皆代彼受一
切憂苦。亦勸導他興此悲願。又諸菩薩過
去現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淨調柔愛樂。
隨順所學戒。心。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
發露悔往修來。亦勸導他令行是事。如
是數數發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障皆
得解脫。又諸菩薩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
於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處。化作眾多種種
化事。攝受無量大福德聚。又諸菩薩恒常
修習慈悲喜捨。亦勸導他作此修習。如是
菩薩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諸勝妙
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
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
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謂諸菩薩
為欲成辦如是四種有情義利。當知略說
復有六種方便善巧。一者隨順會通方便善
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異分意樂
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
恩報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隨順會通方便善巧。謂諸菩薩於
彼有情將為說法。先當方便隨順。現行軟
美身語。亦復現行近施隨轉。除彼於己所
[045-0541a]
生恚惱。彼恚惱除便生愛敬。愛敬生已於
法起樂。然後為其宣說正法。所說正法如
其所宜易入易解。應時漸次無有顛倒。能
引義利堪任難擊。於彼有情調伏事中成
就最勝欲作饒益哀愍之心。為現神通記
心顯說如理正法。或勸請他。或為化作種
種眾多殊特化事。令彼有情皆悉調伏。若引
義利。極略諸論能為廣辯。若引義利。極廣
諸論能為略說。令其受持為作憶念施其
問難。彼既於法能受能持。復進為其廣開
正義。又於趣入遍緣一切三摩地門。能為
隨順教授教誡。攝益有情令修利行。若諸
有情於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經典。不解如
來密意義趣。於此經中說一切法皆無自
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
空皆如幻夢。彼聞是已如其義趣不能解
了。心生驚怖。誹謗如是一切經典言非佛
說。菩薩為彼諸有情類。方便善巧如理會
通如是經中如來密意甚深義趣。如實和會
攝彼有情。菩薩如是正會通時。為彼說言。
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
所言自性都無所有。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
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
諸言說轉。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第一義
非其自性。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有事。
一切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從本已來都
無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是故說言一切
諸法無生無滅。譬如空中有眾多色色業
可得容受一切諸色色業。謂虛空中現有
[045-0541b]
種種若往若來若住起墮屈伸等事。若於爾
時諸色色業皆悉除遣。即於爾時唯無色
性。清淨虛空其相顯現。如是即於相似虛
空離言說事。有其種種言說所作邪想分別
隨戲論著。似色業轉。又即如是一切言說
邪想分別隨戲論著似眾色業。皆是似空
離言說事之所容受。若時菩薩以妙聖智。
遣除一切言說所起邪想分別隨戲論著。
爾時菩薩最勝聖者。以妙聖智證得諸法離
言說事。唯有一切言說自性。非性所顯。譬
如虛空清淨相現。亦非過此有餘自性應
更尋求。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皆等虛空。又
如幻夢非如顯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
幻夢形質都無所有。如是諸法非如愚夫
言說串習勢力所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諸
法勝義離言自性都無所有。由此方便悟
入道理。一切諸法非有非無。猶如幻夢其
性無二。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如
是菩薩普於一切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
捨少分。不作損減不作增益。無所失壞。
若法實有知為實有。若法實無知為實無。
如其所知如是開示。當知是名菩薩隨順
會通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若
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即便共彼立
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及
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
淨戒。如是我當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
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薩若見
[045-0541c]
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闤闠事。王事
域事。財事穀事。或有來求諸工業處及諸
明處。或有來求共為朋友。或有來求共結
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或有來求助營
事業。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
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施汝
田宅廣說乃至助營事業。又諸菩薩若見有
情有諸愆犯或被舉訟。或作種種不饒益
事為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
迫脅驅擯流移。或他所執欲捶縛賣。菩薩爾
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
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
汝令脫斯難。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
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
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
令免斯畏。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
求非愛離。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
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
遂汝所願。令所愛會及非愛離。又諸菩薩
若見有情為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
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
救汝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既為菩薩
如是立要。於諸善品速疾受學。於諸惡品
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當知是名
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云何菩薩異分意
樂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與諸有情立要契
已。彼諸有情於上所說彼彼事中。不如所
欲速疾修行。菩薩爾時於如上說彼所求
[045-0542a]
事。皆不施與。唯為利益彼有情故。非餘意
樂而不施彼。如是於其諸厄難處。諸怖畏
處。欲所愛會求非愛離。病苦所惱諸有情
類。權時棄捨。唯為利益彼有情故。非異意
樂而棄捨之。非異意樂而不救拔。如是菩
薩於諸有情。方便現行剛捍業時。唯為利
益非餘意樂。漸令餘時如其所欲斷除諸
惡。修學諸善。是故方便權時棄捨。若諸有情
於菩薩所。雖無所求亦無眾難。廣說乃至
無諸病苦。而與菩薩先為親厚。菩薩於彼
隨宜勸導。斷諸惡法修諸善法。所謂令彼
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於淨尸羅
隨順受學。若彼有情雖蒙菩薩如是勸導。
故肆輕躁而不奉行。菩薩爾時自現憤責。唯
欲利益非憤意樂。於諸所作悉現乖背。唯
為利益非背意樂。或於一類現與世間不
饒益事。唯為利益非損意樂。如是菩薩於
諸有情現外所作。與內意樂相不同分。由
是因緣方便安處。令彼有情漸斷諸惡漸
修諸善。是故菩薩如是調伏有情方便。名
為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云何菩薩逼迫
所生方便善巧。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或作
國王得增上力。於自親屬於自臣民能
正教誡。如應告言。諸我親屬諸我臣民。若
於父母不知恩報。廣說乃至毀犯戒者。我
當斷其常所給賜衣服飲食。或當捶罰。或
我親屬當與乖離。或我臣民當永驅擯。立
一善巧機捷士夫。於彼事業常令伺察。由
是因。故彼諸有情怖畏治罰。勤斷諸惡勤
[045-0542b]
修諸善。彼於修善雖無樂欲。由是方便
強逼令修。是故名為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先
於有情。隨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須
或濟厄難。或除恐怖或會所愛。或離非
愛。或療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深知恩
惠欲報德者。菩薩爾時勸令修善以受報
恩。告言。汝等非餘世財來相酬遺為大報
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
受持淨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德。菩薩如是
於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讚修善。名大報
恩。由此方便令他於善精勤修學。是故名
為施恩報恩方便善巧。云何菩薩究竟清淨
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於
菩薩道已善清淨。先現往生覩史多天眾同
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
處覩史多天眾同分中。不久當下生贍部
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願令我等當得值
遇非不值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願令我
等亦當往生。如是為令無量有情生正欲
樂。為多修習此欲樂故。又是菩薩從覩史
多天眾中沒來下人間。生於高貴或族望
家。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捨世間上妙欲樂
無所顧戀清淨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
又現誓受難行苦行。為令信解苦行有情
捨所樂故。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餘有情
於所同趣菩提解脫欣殊勝故。又證無上
正等覺已。未為有情即說正法。待梵天王
躬來啟請。為諸有情於正法所起尊敬故。
[045-0542c]
作是念言。當所說法定應殊妙故。今梵王
悕望。世尊說是法故躬自來請。又以佛眼
觀察世間。勿使有情作如是謗。但由梵王
躬來啟請。敬梵王故宣說正法。非於有情
自起悲心。乃是為他之所激發。非自能了
機宜可否。為欲壞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
先以佛眼觀察世間。然後為轉無上法輪。
一切世間所未曾轉。如是更復宣說正法
制立學處。是名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由此所說方便善巧。更無有餘方便善巧
在於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說名究竟清淨。


如是菩薩所說六種若略若廣方便善巧。能
除憎背聖教有情所有恚惱。處中住者令
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
得解脫。除此無有若過若增。是名菩薩方
便善巧。


云何菩薩妙陀羅尼。當知如是妙陀
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
尼。三者呪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
慧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溫習
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錄次第錯綜。
次第結集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
是名菩薩法陀羅尼。云何菩薩義陀羅尼。謂
如前說。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趣。心
未溫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
名菩薩義陀羅尼。云何菩薩呪陀羅尼。謂諸
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
能除有情災患。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
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
[045-0543a]
患。是名菩薩呪陀羅尼。云何菩薩能得菩薩
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
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曾無有物見
路而行。知量而食不雜穢食一類而食。常
極靜慮於夜分中少眠多寤。於佛所說得
菩薩忍諸呪章句。能諦思惟。其呪詞曰。


壹胝 蜜胝 吉胝 毘羼底丁里反 鉢陀
膩 莎訶


即於如是呪章句義。審諦思惟籌量觀察。彼
於如是呪章句義。如是正行。不從他聞自
然通達。了知如是諸呪章句都無有義是
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
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餘義。齊此名為妙
善通達呪章句義。彼於如是呪章句義正
通達已。即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
切法義。謂於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
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
自性。是自性義彼於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
已。過此更無餘義可求。由於此義善通達
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
尼。當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
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
樂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
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此中菩薩
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
入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從
此以下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有獲得而
不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如說法義二
陀羅尼。呪陀羅尼當知亦爾。能得菩薩忍陀
[045-0543b]
羅尼。如前所釋。即如是得。


若諸菩薩具四功德。方獲如是諸陀羅尼。
非隨闕一。何等名為四種功德。一者於諸
欲中無所貪著。二者於他勝事不生姤
忌不嫉他榮。三者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
者於正法中深生忻樂。忻樂法者。於菩薩
藏及菩薩藏摩怛理迦深心愛樂。


云何菩薩所修正願。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
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
願。五者大願。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
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若諸菩薩願於當
來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生
願。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
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若諸
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
一切所有功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正
願。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此復十
種。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
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
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
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
名第二正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從覩吏
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
名第三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行一切
種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若諸菩薩
願於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
第五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
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
於當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
[045-0543c]
七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
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
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
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
薩願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
名第十大願。


云何菩薩空三摩地。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
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
安住。是名菩薩空三摩地。云何菩薩無願三
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
事。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眾苦所攝受
故。皆為無量過失所污。於當來世不願為
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三摩地。云何菩
薩無相三摩地。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
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眾相。永滅寂靜。
如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三摩
地。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增。答法
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
及我所名為非有。於有為中有無願故可
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於無
為中願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立
無相三摩地。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無
願。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為非有。依此
見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如是菩薩於此
三種三摩地中。精勤修學。於是建立如實了
知。於餘行相三三摩地。如實悟入。安立理
趣。如實悟入。修習理趣如實了知。謂於其
中諸聲聞眾。精勤修學及圓滿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045-054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