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mas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說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
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
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
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
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
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
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
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
切學處皆得圓滿。


云何生圓滿。當知略有十種。謂依內有五。
依外有五。總依內外合有十種。云何生圓
滿中依內有五。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
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眾
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
身男根成就。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
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謂於是處有
四眾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
達須篾戾車中。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
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依止圓滿者。謂如
有一生處中國。不缺眼耳隨一支分。性不
[020-0388c]
頑囂亦不瘖瘂。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
法義。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
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
作。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
器。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
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
處發清淨心。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
種外道處所。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
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於今生中
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云何生圓
滿中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
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
順資緣圓滿。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
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
一切境得無障礙。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
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
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
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
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勝義正
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
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
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
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
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正行不滅圓滿者。謂
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
正法未隱未斷。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
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
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
[020-0389a]
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慇懃
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
身什物。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
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
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
聖法。如是聖法略有二種一有學法。二無
學法。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謂無學
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何以故。由諸有
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
逐現可得故。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
有此十種。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云何聞正法圓滿。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
種總名聞正法圓滿。又正說法略有二種。
所謂隨順及無染污。廣說當知有二十種。
如菩薩地當說。又正聞法略有四種。一遠
離憍傲。二遠離輕蔑。三遠離怯弱。四遠離
散亂。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
聞法。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
當說。


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
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
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
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
稱譽。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
槃為首。謂依止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
槃界。當知依止有餘依涅槃界。有九法轉。
涅槃為首。依止無餘依涅槃界。有一法轉。
涅槃為首。謂以聞所成慧為因。於道道果
涅槃起三種信解。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
[020-0389b]
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如是信解生已。
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
遠離障蓋諸惡尋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
善決定義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
無間殷重二修方便。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
所成智。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
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由串修故入諦現
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已。得見迹。於上修
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由證此
故解脫圓滿。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
界。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
習而得圓滿。當知即此解脫圓滿。以無餘
依涅槃界而為上首。如是涅槃為首聽聞
正法。當知獲得五種勝利。何等為五。謂聽
聞法時饒益自他。修正行時饒益自他。及
能證得眾苦邊際。若說法師為此義故宣
說正法。其聽法者即以此意而聽正法。是
故此時名饒益他。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
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
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是故此時能自
饒益。若有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
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云何令彼正修行
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
師。是故說此名饒益他。因此正行堪能
證得寂靜清涼。唯有餘依涅槃之界。是故說
此能自饒益。若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
名為證得眾苦邊際。是名涅槃以為上首
聽聞正法所得勝利。如是名為涅槃為首。
所有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020-0389c]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謂毘鉢舍那支
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
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於所知境
清淨轉故。又毘鉢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
依。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
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
欲。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尸羅毀
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
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
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又依所知真
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
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
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
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淨故。於諸世間
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如是厭心
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
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
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又為修
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
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
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如是十種能熟解
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
滿。又隨次第已說三支。謂聞正法圓滿。涅
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如是三支
廣聖教義。謂十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此三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何以故。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緣。修習瑜伽方得成
滿。謂依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
脫慧成熟故。
[020-0390a]


云何修習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
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
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云何十種
修習瑜伽所對治法。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
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
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
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
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
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
淨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又出
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
方便修善法所作。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
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
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信
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
轉不生憂慮。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於
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
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
諸善法。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
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
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
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於此
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
所作有嬾墮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
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
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
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於無常修
習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
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又於
[020-0390b]
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
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品。有
闇昧心。二於諸定有隨愛味。三於生有隨
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
不能熾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種所對治法。
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修光明想。二
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又不淨想
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思擇力
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
五。一親近母邑。二處顯失念。三居隱放逸。
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五雖勤方便修習
不淨而作意錯亂。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
如是名為作意錯亂。修習力攝不淨想中。當
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
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
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又由不能
守根門故。雖處空閑猶有種種染污尋思。
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
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
靜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
修毘鉢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
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
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
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又
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
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嬾
墮。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圓滿倍
令增廣所有懈怠。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
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
[020-0390c]
遠離淨信。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
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諸善法中。
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
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
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
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
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
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
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
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又第一義思
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
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
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
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
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
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嬾惰懈怠故。多習
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
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
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
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
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
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
清淨。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
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二依
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三依捨相修。
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四於般涅
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
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
[020-0391a]
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此於
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六於色聲香味觸
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
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
法。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
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
若知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
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
思修所成若知若見清淨而轉。又正方便修
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
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
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
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為修
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此
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
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
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
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
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一有不樂斷同
梵行者為伴過失。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
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三
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
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四其能
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
劣故。不能領受過失。五雖有智德。然是
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六多分憂愁難養
難滿不知喜足過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
故。多諸事務過失。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
[020-0391b]
嬾惰故。棄捨加行過失。九雖無此失然
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十雖無此失
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十一雖
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
過失。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
過失。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
念過失。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
住過失。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
應臥具過失。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
地當說。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
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十七雖無此
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
能過失。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
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十九雖無此失然
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
中有不欣樂過失。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
修行毘鉢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鉢舍
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如是二十種法。
是奢摩他毘鉢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
對治。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
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何等為四。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於一切修
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
行縵緩故。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
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
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
三摩地。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
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又此得三摩地相違
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
[020-0391c]
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
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淨。於此正法補特
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


復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
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
願。又即於彼見勝功德。又由求願見勝功
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又彼於
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
名非得勝。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
名他所勝。又於廣大淨天生處無有沈沒。
又彼無能陵篾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
又彼如是心無沈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
即先所得止舉捨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
順而轉。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
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
故於時時中慇懃請問。又依如是三摩地
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
得遠離愛樂。又證得法毘鉢舍那。如是觀察
熾然明淨所有愛樂。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
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又此三摩地
圓滿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
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雖已證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
圓滿。其心猶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
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未名圓滿清淨鮮
白。為令如是諸隨煩惱不現行故。為練
心故為調心故。彼作是思。我應當證心自
在性定自在性。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
善觀察。謂自誓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又自
[020-0392a]
誓受禁制尸羅。又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
法。若有為斷一切苦惱受此三處。應正
觀察眾苦隨逐。由剃除鬚髮故。捨俗形好
故。著壞色衣故。應自觀察形色異人。如
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形相。於行住坐臥
語默等中。不隨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
審正觀察遊行乞食。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
劣威儀。又正觀察從他獲得。無所畜積諸
供身具。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眾具。由
此五相。當知是名初處觀察。又善說法毘
奈耶中。諸出家者所受尸羅。略捨二事之
所顯現。一者棄捨父母妻子。奴婢僕使。朋
友眷屬。財穀珍寶等所顯。二者棄捨歌舞
倡伎。笑戲歡娛。遊從掉逸。親愛聚會。種種
世事之所顯現。又彼安住尸羅律儀。不由
犯戒私自懇責。亦不為彼同梵行者以法
呵擯。有犯尸羅而不輕舉。若於尸羅有
所缺犯。由此因緣。便自懇責。若同梵行以
法呵擯。即便如法而自悔除。於能舉罪同
梵行者。心無恚恨無損無惱而自修治。由
此五相。是名於第二處觀察。如是尸羅善
圓滿已。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謂
時時間諮受讀誦論量決擇勤修善品。如是
乃應受他信施。又樂遠離以正方便修諸
作意。又復晝夜於退分勝分二法。知斷修
習。又於生死見大過失。又於涅槃見勝功
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處觀察。如是精勤
修善品者。略為四苦之所隨逐。謂於四沙
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猶為惡趣苦所隨
[020-0392b]
逐。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為內壞苦之所隨
逐。一切所愛離別法故。為愛壞苦之所隨
逐。自業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隨逐。彼為如
是四苦隨逐。應以七相審正觀察。由此七
相是名第四處觀察。彼於如是四處。以二
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
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
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
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
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
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
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
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彼
於圓滿修多方便以為依止。由世間道
證得三摩地圓滿故。於煩惱斷猶未證得。
復依樂斷常勤修習。又彼已得善世間道。
數數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樂修無間
而轉。又於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獲得種
種利養恭敬。而不依此利養恭敬而生貪
著。亦不於他利養恭敬。及餘不信婆羅門等
對面背面諸不可意身業語業現行事中。心
生憤恚。又復於彼無損害心。又愛慢見無
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
念住。又非證得勝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
他故。謂己一切所作已辦。亦不向他說己
所證。彼由如是樂斷樂修。心無貪恚。正念
現前離增上慢。於諸衣服隨宜獲得便生
喜足。如於衣服。於餘飲食臥具等喜足。當
知亦爾。又正了知而為受用。謂如是等諸
[020-0392c]
資生具。但為治身令不敗壞。暫止饑渴
攝受梵行。廣說乃至。於食知量。彼由如是
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故
其心清白。無有瑕穢離隨煩惱。廣說乃至。
獲得不動。能引一切勝神通慧。是名三摩
地自在。此三摩地自在廣義。當知唯有如
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又先所說得三
摩地。若中所說三摩地圓滿。及今所說三摩
地自在。總名無上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此
清淨唯在正法非諸外道。


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五種。何
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
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
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
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聖諦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
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
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
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於上勝境
見寂靜德。彼於戲論界易可安住。謂於世
間一切種清淨。於無戲論界。難可安住。謂
於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故於彼厭惡而住。
非不厭惡。又此住正法者。於無戲論涅槃
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由闕沙門果證
增上力故。於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於己
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於己雜染相應過
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
厭患。於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此中
略有三種雜染相應。一未調未順而死雜染
[020-0393a]
相應。二死已當墮煩惱大坑雜染相應。三
由彼煩惱自在力故。現行種種惡不善業。
往有怖處雜染相應。彼觀己身闕沙門果
證。由彼闕故與三種雜染相應。如是觀已
心生厭患。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一
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二能證此。謂
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於增
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彼觀己身與此
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當知雜染
相應過患亦有三種。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
二自性苦生無暇處。三一切處生無常性。
彼觀己身有此三種雜染相應過患。心生
厭患。當知清淨不相應過患有五種。一於
邊地生未能止息。二於惡道生未能止
息。三於在家眾諸無間業未能偃塞。四於
出家眾無量見趣未不相應。五雖由世間
道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而於無初後際生
死流轉。未作邊際。彼觀自身有此五種清
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見難
成辦。當知亦有五種。一若捨不為不能自
作故。二於所餘事非請他為能成辦故。
三決定應作故由於自心未令清淨必於
眾苦不得解脫成吉祥性。四非於惡業
現在不作。即說彼為已作清淨。即名已得
於現見法永離熾燃無對治道。先所造作
惡不善業必不壞故。五由彼清淨學無學道
證得所顯故。彼觀清淨。由此五相難可成
辦。心生厭患。又復發起堅固精進。為欲證
得。彼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故。心
[020-0393b]
生厭患。又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過
患故。心生怖畏。又於清淨證得及雜染斷
滅中。有嬾惰懈怠故。心便遮止。又由作意
思惟彼相故心生厭患。即於此相多所
作故。心極厭患。如厭患極厭患。怖畏極怖
畏遮止極遮止。當知亦爾。如是彼以由厭
俱行想。於五處所。以二十種相作意思惟
故。名善修治。復有五因。二十種相之所攝
受。令於愛盡寂滅涅槃速疾多住。心無退
轉亦無憂慮。謂我我今者為何所在。何等
五因。一由通達作意故。謂由如是通達作
意。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入諦現觀證
聖智見。二由所依故。謂由依此所依無
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三由入
境界門故。謂由緣此入境界門。必能趣入
正性離生。餘如前說。四由攝受資糧故。謂
由此攝受資糧。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
前說。五由攝受方便故。謂由攝受如是方
便。必能趣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如是五
因當知依諦現觀逆次因說。非順次因。依
最勝因。如先說事。逆次說故。謂於空無願
無相加行中。於隨入作意。微細現行有間無
間隨轉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現觀作意正通
達故。既通達已於作意俱行心任運轉中。
能善棄捨令無間滅。依無間滅心由新所
起作意。以無常等行如實思惟。由此作意
修習多修習故。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生。彼
於爾時能障現觀我慢亂心便永斷滅。證
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證得心一境性。
[020-0393c]
如實了知。當知是名由通達作意故入諦
現觀。又若先以世間道得三摩地亦得圓
滿。亦得自在。彼或於入三摩地相。謂由此
故入三摩地。或於住三摩地相。謂由此故
住三摩地。或於出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出
三摩地。於此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
諦現觀。若得三摩地而未圓滿。亦未自在。
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舉相。或思惟捨相。
安住其心入諦現觀。如是當知由所依故
其心安住。又有二法。於修現觀極為障礙。
何等為二。一不正尋思所作擾亂心不安
靜。二於所知事其心顛倒。為欲對治如是
障礙。當知有二種於所緣境安住其心。謂
為對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為對治
第二障故。修諸念住。如是當知由入境
界門故其心安住。又於妙五欲樂習近者。
於聖法毘奈耶非所行處。若於隨宜所得
衣服飲食諸坐臥具。便生喜足。隨所獲得
利養恭敬。制伏其心。謂依妙五欲。不由所
得利養恭敬。心便堅住。由此因緣。遠離一
切非所行處。既遠離已依諸念住樂斷樂
修。於晝夜分時時觀察自他所有衰盛等
事。心生厭患。又復修習佛隨念等令心清
淨。又復安住諸聖種中。如是當知由資
糧故。其心安住。此依最勝資糧道說。又彼
如是資糧住已。為修相應作意加行故。有
二種加行方便。何等為二。一自於契經阿毘
達磨。讀誦受持修正作意。於蘊等事令極
善巧。二依他師教。所謂大師。鄔波柁耶。阿
[020-0394a]
遮利耶。於時時間教授教誡攝受依止。又正
加行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
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此中義者。謂尸羅淨
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彼自思惟尸
羅清淨。故。無悔惱。無悔惱故。便生歡喜。
廣說乃至。心入正定。是故宣說此正加行作
意思惟。名心住方便。由如是方便故心速
安住。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
其心。於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無
復退轉心無驚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當
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如
是名入聖諦現觀。又此聖諦現觀義廣說
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
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當知此障
略有二種。一行處障。二住處障。行處障者。
謂如聖弟子或與眾同居。隨其生起僧所
作事。棄捨善品數與眾會。或復安住常乞
食法而愛重飲食。或兼二處。好樂營為衣
鉢等事。或為讀誦經典而好樂談話。或居
夜分而樂著睡眠。或居晝分樂王賊等雜
染言論。或於是處有親戚交遊談謔等住。
而於是處不樂遠離。謂長夜數習與彼共
居增上力故。或復樂與第二共住。諸如是
等名行處障。住處障者。謂處空閑修奢摩
他毘鉢舍那。總名為住。依奢摩他毘鉢舍
那。當知復有四種障礙。一毘鉢舍那支不隨
順性。二奢摩他支不隨順性。三彼俱品念不
隨順性。四處所不隨順性。若謂己聰明而
[020-0394b]
生高舉。不從他聞順觀正法。是名毘鉢舍
那支不隨順性。若不安靜身語意行。躁動輕
舉數犯尸羅生憂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
住。當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隨順性。若有忘
念增上力故。於沈掉等諸隨煩惱心不遮
護。當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隨順性。若有習
近五失相應諸坐臥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順
隨性。或於晝分多諸諠逸。於夜分中多蚊
虻等眾苦所觸。又多怖畏多諸災厲。眾具
匱乏不可愛樂。惡友攝持無諸善友。諸如
是等名住處障。又此二障當知總有二種
因緣能為遠離。一多諸定樂。二多諸思擇。
多諸定樂應知略有六種。謂若有已得三
摩地而未圓滿未得自在。彼應修習止舉
捨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若有於
三摩地已得圓滿亦得自在。彼應修習入
住出定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云何
名為多諸思擇。謂勝善慧名為思擇。由此
慧故。於晝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長如實
了知。不善法增長如實了知。善法衰退如實
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實了知。又彼如於晝
夜。若行若住。習近衣服飲食命緣。由習近
故。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長不善
法衰退。皆如實了知。即此思擇為依止故。
於所生起諸不善法。由不堅著方便道理。
驅擯遠離。於諸善法能勤修習如是二處
十種善巧。於二處所十一種障能令斷滅。
隨所生起即便遠離。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又此遠離障礙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
[020-0394c]
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
作意思惟諸歡喜事。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
得證淨。即以證淨為依止故。於佛法僧
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自增
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
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無嫉。如於自身
於他亦爾。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
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依彼故。遠離眾
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
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
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
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修習如所得道。謂彼如是所生廣大
無罪歡喜溉灌其心。為趣究竟於現法中
心極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離樂欲
數數現行。謂我何當能具足住如是聖處。
如阿羅漢所具足住。如是欲樂生已。發勤
精進無間常委。於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
修。又彼如是勤精進故。不與在家出家眾
相雜住。習近邊際諸坐臥具。心樂遠離。又彼
如是發生欲樂。發勤精進。樂遠離已不生
喜足。謂於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於諸
善法轉上轉勝轉微妙處悕求而住。由此四
法攝受修道。極善攝受。即此四種修道為
依。如先所說諸歡喜事所生歡喜。彼於爾
時修得圓滿最極損減方便道理。煩惱斷
故。獲得殊勝所證法故。亦令喜悅修得圓
滿。又修所斷惑品麁重已遠離故。獲得輕安。
[020-0395a]
輕安故。生身心清涼。極所攝受。如是二種
修得圓滿。又此有學金剛喻定到究竟故。修
得圓滿。是名修習如所得道。又此修習如
所得道義。廣說應知。謂四種法為依止故。
能令五法修習圓滿。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謂於三位。樂
位苦位不苦不樂位。為諸煩惱之所隨眠
有二種補特伽羅。多分所顯。一者異生。二者
有學。又有二種能發起雜染品。一者取雜
染品。二者行雜染品。即為斷此二雜染品。
入善說法毘奈耶時。能為障礙所有煩惱。
此諸煩惱能為隨眠。深遠入心。又能發生
種種諸苦。若能於此無餘永斷。名為證得
極淨道果。又十無學支所攝五無學蘊。所謂
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名
極清淨道。又由證得此極淨道。離十過失
住聖所住。云何名為十種過失。所謂依外
諸欲所有愁歎。憂苦。種種惱亂。苦苦相應過
失。又有依內不護諸根過失。由不護諸
根故。生愁歎等。又有愛味樂住過失。又有
行住放逸過失。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別邪
見所起語言。尋思。追求三種過失。又有依
靜慮邊際過失。又有緣起所攝發起取雜染
品過失。又有發起行雜染品過失。若於如
是十種過失永不相應。唯有最後身所任
持。第二餘身畢竟不起。於最寂靜涅槃界
中。究竟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
者。於彼一切所有有情得為最勝。是故說
名住聖所住。以能遠離十種過失。又能安
[020-0395b]
住聖所住處故。名功德。又若彼果若極淨道
若彼功德。如是一切總略說名證得極清淨
道及果功德。又此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
增。若得如是最上無學諸聖法者。如是聖
法相應之心。於妙五欲極為厭背。無異熟
故後更不續。若世間心雖復已斷猶得現
行。彼於後時任運而滅。又煩惱道後有業
道。於現法中已永斷絕。由彼絕故當來苦
道更不復轉。由此因果永滅盡故。即名苦
邊。更無所餘無上無勝。此中若入聖諦現
觀。若離障礙。若為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
惟諸歡喜事。若修習如所得道。若證得極
清淨道及果功德。如是名為出世間一切種
清淨。又此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義。廣說應知
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若先
所說世間一切種清淨。若此所說出世間一
切種清淨。


總略為一說名修果。如是如先
所說。若修處所若修因緣。若修瑜伽若修果。
一切總說為修所成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020-039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