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mas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八


如是已說功德品決擇。問如說五種無量。
謂有情界無量等。彼一切世界當言平等平
等。為有差別。答當言有差別。彼復有二
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於清淨世界中。
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無
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
是故說名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
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
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於彼。問若
[079-0737a]
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
者。何因緣故。菩薩教中作如是說。若菩薩
等意願於彼。如是一切皆當往生。答為化
懈怠種類未集善根所化眾生故。密意作
如是說。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
捨懈怠。於善法中勤修加行。從此漸漸堪
於彼生。當得法性。應知是名此中密意。
復次菩薩依四種住能成四事。


云何四住。
一者極歡喜住。二者增上戒住。三者增上心
住。四者增上慧住。云何極歡喜住。謂諸菩薩
隨所安住。已入清淨增上意樂地故。乃至
當坐妙菩提座。於三寶所不藉他緣意樂
清淨。云何增上戒住。謂諸菩薩即於如是
極歡喜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具性尸羅。
遠離一切慳悋犯戒。即以如是圓滿戒捨。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云何增上心住。謂諸菩
薩即依如是增上戒住。從此已上隨所安
住離欲界貪。獲得靜慮及諸等至。安住慈
悲。於諸眾生隨能隨力如實正行。云何增
上慧住。謂諸菩薩即依如是增上心住。從
此已上隨所安住。漸能獲得菩提分法善
巧。諸諦善巧。緣起善巧。不共法安立智善巧。
出過一切聲聞獨覺共所證智。即於此中
不共法安立智者。謂於菩薩藏中。密意言辭
智。非安立諦智。及安立諦智。即於此中共
所得智者。謂依緣起所得證智。云何依此
四住能成四事。謂諸菩薩依止初住。乃至
當坐妙菩提座。終不棄捨大菩提心。依第
二住乃至當坐妙菩提座。當來自身財寶善
[079-0737b]
品運運增長。依第三住。為欲利益諸有情
故。轉諸靜慮。以大願力還生欲界。而不
為彼欲纏煩惱之所染污。依第四住。於一
切法安立通達而得善巧。為度眾生故。發
誓願受於生死。因此誓願便能積集廣大
資糧。則由此住清淨為因。不待餘住。亦不
由他教誡教授。速能證得如來妙智。


問菩薩當言以何為苦。答眾生損惱為苦。
問菩薩當言以何為樂。答眾生饒益為樂。
問菩薩當言以何作意。答悟入所知境界
邊際。及作一切利眾生事以為作意。問菩
薩當言以何為住。答以無分別為住。


復次菩薩略有四上品障。若不淨除。終不
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何等為四。一者
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毀謗
大乘相應妙法。三者未積集善根。四者有染
愛心。為欲對治如是四障。復有四種淨除
障法。何等為四。一者遍於十方諸如來所。
深心懇責發露悔過。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
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說法。三者遍於
十方一切有情所作功德。皆生隨喜。四者凡
所生起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復次已入大地菩薩有四微細難
可遍知難可除斷諸隨煩惱。彼諸菩薩應
遍了知當正除斷。何等為四。一者法愛。二
者聲聞獨覺相應作意。三者味著等至。四
者眾魔事業。於諸相中所有一切心。動流
散。當知皆是眾魔事業。


問已入初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超過
[079-0737c]
諸異生地。已入菩薩正性離生。由已入故。
不名異生超過一切所有怖畏。得未曾得
無上法故。常能安住極歡喜住。


問已入第二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
毘奈耶中法爾獲得止息一切聲聞所學
自性。能於身語意業清淨現行故。能遠離
諸犯戒垢。


問已入第三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
於內獲得強盛奢摩他道。由此證得爾焰
光明。問已入第四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
言於內獲得強盛毘鉢舍那道故。建立能
燒煩惱智焰。由此能於如其所證一切所
有菩提分法安立善巧。


問已入第五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
超過一切世間智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
智故。能昇悟入不思議諦極難勝道。


問已入第六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
悟入甚深緣起道理故。於一切行住厭背
想。於無相界多住趣向作意思惟。


問已入第七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
於有加行無間缺。無相界作意能極遠入。
於加行道已到究竟。


問已入第八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界作意。得任運故。無
有動搖。於一切相得自在故住清淨地。


問已入第九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
名身句身文身得自在故。又得無罪無量廣
大慧故。又得廣大無礙解故。能悅一切眾
生心故。名大法師。
[079-0738a]


問已入第十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已
得一切如來同大灑故。已得如雲大法身
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如來。


問入如來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即此
所得法身更善清淨極成滿故。於一切種煩
惱障及所知障。得永遠離清淨智見。


問於此諸地云何造修。答若諸菩薩住勝解
行地。依於十地修十法行。


問於此諸地云何而得。答若諸菩薩證入菩
薩正性離生。又復證得清淨意樂。爾時頓得
一切諸地。


問何等名為諸地等流。答一切地中證得
已後所有威德諸加行道。


問於此諸地云何成滿。答若諸菩薩於彼諸
地。一一地中經於無量百千大劫。隨所稱
讚諸地威德。於此威德任運能證。


問如說五種入正性離生。此中聲聞入正
性離生。若諸菩薩入正性離生。等於法界
如實通達。此二差別云何應知。答略說法
界有二種相。一者差別相。二者自相。差別
相者。謂常住相。及寂靜相。常住相者。謂本來
無生法性。及無盡法性。寂靜相者。謂煩惱苦
離繫法性。言自相者。謂於相名分別真如
正智所攝一切法中。由遍計所執自性故。自
性不成實法無我性。此中聲聞由差別相
通達法界。入正性離生。不由自相以通達
彼故。由無沒想及安隱想。於法界中得寂
靜想。於一切行一向發起厭背之想。又復
不能於彼相等所攝諸法性。不成實法。無
[079-0738b]
我性如實了知。唯即於此法界定中。由緣
法界差別作意。無相心轉。非由緣彼自相
作意。或復因他為其宣說法界自相。聞已
一分迴向菩提聲聞。極大艱辛然後悟入。既
得入已精勤修習。一分一向趣寂聲聞。極大
艱辛少能悟入。而不入已精勤修習。若諸
菩薩俱由二相通達法界。入於菩薩正性
離生入離生已多分安住緣於法界自相
作意。何以故。由於法界緣差別相多作意
時速趣涅槃故。多住彼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非正方便。當知雖等通達法界。由
此因緣而有差別。


問如說三世三輪清淨。云何三世三輪清淨。
答由遍計所執自性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
法平等平等。以如實慧正觀察時。於過去
未來現在法中。無有顧戀希望染著。是名
三世三輪清淨。


問如先所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餘經復說十
八不共佛法。如是佛法云何安立。幾種所攝。
答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方入聚落遊
行乞食。或於一時與諸惡象惡馬惡牛及惡
狗等共路而行。或入稠林履踐棘圍。或齊
雙足踰越坑塹。或入如是非法舍宅。為諸
母邑非理招引。或阿練若棄捨正道行邪惡
徑。或與盜賊師子猛獸豺狼豹等共路而遊。
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誤失。如來於此一
切永無。又阿羅漢或於一時遊阿練若大樹
林中。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大叫呼噪
遠聞。或復因於習氣過失。無染污心。騫脣
[079-0738c]
露齒逌爾而笑。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暴
音。如來於此永無所有。又阿羅漢或於一
時由忘念故。於所作事而有喪失。如來於
此永無所有。又阿羅漢於有餘依生死界
中。一向發起厭背之想。於無餘依涅槃界
中。一向發起寂靜之想。如來於彼有依涅
槃無差別想。安住第一平等捨故。又阿羅
漢若入等至即名為定。若出等至即不名
定。如來遍於一切位中無不定心。又阿羅
漢不善思擇。而便棄捨利眾生事。如是等
類。如來於此不善思擇。而便棄捨永無所
有。又阿羅漢依所知障淨。由未得退退失
於欲精進念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如是七
種退失之法。如來永無。又阿羅漢或於一
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無記業轉。如於身
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如來三業智前行故。
智隨轉故。無無記業。智所起故名智前行。
智俱行故名智隨轉。又阿羅漢遍於三世
所知事中。不能率爾作意便解。是故智見
說名有著。不能一切無餘正解。是故智見
說名有礙。如來遍於三世境界。率爾作意便
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別。是故說此十八
種名不共佛法。此中初四是無忘失法。及拔
除習氣所攝。次一是大悲所攝。所餘當知
是一切種妙智所攝。又復世尊於餘經中
所說隨好。為令所化生淨信故顯示。於彼
然不立相。安立諸相如建立品已廣顯示。
從此隨好當知。分出彼諸隨好。


復次菩薩
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
[079-0739a]
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法行
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
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
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
殊勝差別應當了知。於諸菩薩應所學中。善
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
了知。即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應當
了知。非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
當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了知。住勝義
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方便。應
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於菩薩藏所
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了知。如是略舉
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云何邪行。當知略說
後後引發有八種相。一者能退智資糧邪
行。二者退智資糧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
由忘念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壞故
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五者惡意
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者難調伏
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七者行非道故能
令親近不賢良邪行。八者親近不賢良故
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


復次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
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
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
有四種法能令菩薩智資糧退。何等為四。
一者自不聽聞。二者不令他聞。三者為聽
聞障。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依此能令
智資糧退。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
復生四種智相違法。何等為四。一者無所
[079-0739b]
了知。二者眾緣𨵗乏。三者能生感癡非福。
四者顛倒自不聽聞為依止故。於現法中
無所了知。不令他聞為依止故。於後法
中眾緣闕乏。為聽聞障為依止故。能生後
法感癡非福。顛倒執著而有聽聞為依止
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自不聽聞者。憎
背法故。憎背補特伽羅故。俱增背故不
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慠故。怖他
輕毀故。為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特伽
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啟請及開
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顛倒執著而聽
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
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
通達領解宣說故。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
令他聞。若為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
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
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何等
為四。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迷亂。一於
舉罪補特伽羅。二於教導補特伽羅。三於
欲作利益補特伽羅。四於有德補特伽羅。
謂於同梵行所迷亂自過。於學現前迷亂
學處。於彼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
無差別。標舉分別諸過失故。發起迷亂勝
解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亂顯彼所
有密處。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壞鮮白法。謂與
他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雖起
白法處所加行。然有三種邪行過失。一者
[079-0739c]
染著過失。二者惡見過失。三者受持過失。
由二因緣應知染著過失。一者邪受用故。
二者多雜處故。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
一者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二者於不正
法顯示執著為正法故。由二因緣應知受
持過失。一者受持狹小唯不了義經故。二
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了義經。懸誹撥
故。


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行。一者
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違。惡意現行。
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罪能教誡者如實發
露己過相違惡意現行。三者於大智福諸善
法中。精進相違惡意現行。四者於廣大甚
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行。
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順。謂
於有體尊勝得智。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
發露己過。一者於彼攝受諸有情所。邪妄
顯示己為尊勝。因此發起憍舉心故。二者
於能舉罪諸有情所。覆所犯故。三者於能
教誡諸有情所。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
濁心作損惱故。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
諸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所。
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謂
於正修有四種障。一於聽聞執為究竟。二
於教授左謬領解。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
諸惡作。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謂但聽聞心
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由於教誡
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由於尸
[079-0740a]
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與勝有
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
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復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一
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二者於
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
所說。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
順其儀而有所說。四者於住禁戒不住
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由三種相當知
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
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由二種相當
知是名不住禁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
恭敬所學故。


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一
者退失於乘。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
者退失聖教。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


復次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一者任持正
法。二者住阿練若。三者勤修福業。四者
管御大眾。謂諸菩薩欲令信伏雖住持
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為
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不如義。非如其
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果。雖勤修
福業。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
繫著供事名稱。雖管御大眾亦不如義。非
如其義。復次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別
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
行相。是名正行。


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
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毀犯。
[079-0740b]
設不毀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又說由不
令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欲令他信
伏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迴向邪
法。是故退失。又說由為聞障令智退失。此
何因緣。由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毀
犯。設不毀犯懈怠嬾墮。是故退失。又說由
邪執著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
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為究竟所
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成實。是
故退失。


復說由於舉罪者所迷亂自過令念忘
失。此何因緣。由於重事中怖畏衰損。於輕
事中怖畏呵責。而設妄語所顯故。由此毀
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
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迷亂學處令念忘
失。此何因緣。由非自性隨轉虛妄見曲所
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
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於
大乘迷亂勝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緣。
由於菩薩不生恭敬隱覆實德所顯故。
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
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迷亂
顯隱密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欲令
於大乘不生樂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
業障故而有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
有忘失。


復說由非處加行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
樂己利狹小不轉。下乘聽聞心不謙下所
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能得所未獲得諸
[079-0740c]
鮮白法。於所聽受生賒緩故。於己得退。
又說由染愛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
於正在家所得利養不生喜足。矯誑等法
有希望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聽聞所
未聞法。多諸事業輕躁散亂。於三摩地不
能證得。又說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此何
因緣。由懷惡意。瞻視於他。於諸聲聞大乘
所學其心顛倒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正
行獲得衰損。由誑惑他獲得衰損。又說
由受持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如
來智意趣中起等覺慢所顯故。由此毀犯。
由謗正法獲得衰損。由於如來智意趣中
邪稱量故。獲得衰損。


復說由於所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行。此
何因緣。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不除
惡作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所緣有散
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不如實顯己過
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身財有所
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
聖教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說由於精
進懈怠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無
堪忍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眾苦不能
堪忍。於諸善法有散亂故。行不明了。又
說由障淨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
大乘無增上意樂勝解所顯故。由此現行。
於廣大乘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此何
因緣。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
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法善友。又說由
[079-0741a]
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教授所顯
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又
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
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
信施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勤修
福業善友。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
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清淨波羅蜜
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仰。不欲
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
毀犯。矯誑顯示御眾善友。復說由不宣
說。不隨宣說。不順義說。不平等說行於
非道。此何因緣。由前後宣說厭倦不平等心。
於所宣說不知方便。下乘勝解有染愛心。
教誡徒眾加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由善根
不圓滿故。由不攝受廣大善根故。由棄
捨廣大善根故。生非福故。誑惑所化諸有
情類。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
事。此何因緣。由慳悋少聞不善入聖教。於
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不修
善根故。怖畏生死苦故。於利他事不能
作故。狹小善根故。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
有退失。


復說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欲求聲譽。
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是諸菩薩
不如其義。此何因緣。由與我愛俱於微細
罪不見怖畏。與其無我非勝解俱不顧他
利。於生死涅槃一向觀見過失功德。於現
法中樂相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
[079-0741b]
財法所顯故。由此毀犯。矯現自身能正持
法乃至御眾。


復次云何正行勝利。此亦四種。後後應知。
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
為依障清淨故。以此為依於一切門集成
白法故。以此為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
行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一者依此
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二者聞清淨。三
者思清淨。四者修清淨。


復有四法能令障淨。一者於乘自然無動。
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三者遠離
邪行因緣。四者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


復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者修修
所成。二者成熟有情即彼所成。三者堪忍
難事即彼所成。四者聞思無厭即彼所成
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謂於
四處濟拔有情。一者於疑惑猶豫處。二者
於極穢惡趣顛墜處。三者於下乘信解處。四
者於憎背聖教瞋恚心處。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現在轉時。猶得如
是功德勝利。謂具法行中平等行。善行。法
住行相。


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凡
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為具足法行。當
知此行有五行相。一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
諸有情所。欲令入善攝受哀愍故。二者於
住種性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
提心故。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知
[079-0741c]
故。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禮拜加行故。
五者於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無傾
動故。


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遍
於一切利眾生事。平等修行。是故說名具
平等行。當知此行有八行相。一者於諸有
情平等親愛故。二者於諸有情以無染污
無差別身。無差別世。無差別求。親愛之心
平等慰喻故。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悅。於
已受擔平等能運故。四者於未受擔平等
能取故。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故。六者
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故。七者展轉更
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八者一切善根平等
迴向大菩提故。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
行相。謂諸菩薩於內成熟諸佛法故。於外
成熟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
善行。當知此行有七行相。一者無所依止
而惠施故。二者無所依止而持戒故。三者
由哀愍心而修忍故。四者非於少分修精
進故。五者為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
故。六者見不相應修妙慧故。七者成熟方
便善巧故。


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非
但追求以為究竟。非但讀誦以為究竟。非
但宣說以為究竟。非但尋思以為究竟。而
於內心勝奢摩他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等
修集。是故說名具於法住。當知此住有十
二行相。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
中。無分別故。二者以此為依。恭敬領受
[079-0742a]
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為依。身遠離故。四者
以此為依。心遠離故。五者以此為依。越聲
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六者
以此為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
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為依。領
受清淨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八者
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
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眾故。
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二者不決定說
教授過失。三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四者
有染愛心過失。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
十二行相。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謂諸菩
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眾生引發善
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
著猶如大地。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
轉。眾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
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
水。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
違。然諸菩薩為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
法深生厭患。能燒煉故。猶如大火。而諸菩
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然諸菩
薩能令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
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
薩非如大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然諸菩薩
令自白法轉增盛故。猶如朗月。而諸菩薩
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黑分。
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白分一切法中。
智普照故。猶如日輪。而諸菩薩非如日輪
[079-0742b]
怖羅怙捉即便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
終不怖畏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
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能
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而諸菩薩非
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軟語。若樂若苦。則
為愛恚之所塗染。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
為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而諸菩薩非
如紅蓮斷其莖已不復生長。然諸菩薩雖
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
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而諸菩薩非
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菩薩所有
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譬如眾流趣入
大海。而諸菩薩非如眾流趣入大海即成
海性。然諸菩薩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
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而諸菩
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放
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
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群臣所輔大
王。而諸菩薩非如群臣所輔大王。為自利
益守護國人。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眾
生。猶如大雲。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
竟成辦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長菩提分法。
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輪王
無有第二大丈夫眾。然諸菩薩解脫平等。
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而諸菩薩
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極不相似。
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
譬如已入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已入
雜林諸天煩惱增長。當來顛墜。然諸菩薩伏
[079-0742c]
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如呪術等所
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呪等所
伏諸毒唯不為害。更無餘德。然諸菩薩由
自煩惱。能作一切眾生利益故。此煩惱如
大城中諸糞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麁同
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為喻。而此功德由殊
勝故。無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一切
譬喻所不能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