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mas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靜慮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靜慮」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
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
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
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
慮。九者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
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心正
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或雙運道。
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
[043-0527c]
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
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
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
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
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
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
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
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
況能入。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
菩薩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
諸聲聞所有功德。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
功德靜慮。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
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
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有苦者
能為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說。於有恩
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於諸怖畏能為救
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
資財。於諸大眾善能匡御。於諸有情善隨
心轉。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
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如是一切總名
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三種。若
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
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捨彼最勝諸靜
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為
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
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
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
[043-0528a]
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
菩薩第二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速
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
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此靜慮略有
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
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
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
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種靜慮。謂此靜慮六種七種。
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無記
變化靜慮。三者奢摩他品靜慮。四者毘鉢舍
那品靜慮。五者於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
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言七種者。一者
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
四者舉相緣靜慮。五者捨相緣靜慮。六者現
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如是十三
種名為菩薩一切種靜慮。


云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
一者於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種災
患。能息能成呪術所依靜慮。二者於界互
違所生眾病。能除靜慮。三者於諸飢饉大災
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於其
種種人非人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慮。五
者於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
食靜慮。六者於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種
種財位靜慮。七者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
諫誨靜慮。八者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所應
作事。能正造作靜慮。
[043-0528b]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
九種。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
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
有情靜慮。四者於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
者於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於失念者
能施正念靜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
妙讚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
於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
種種書算測度數印床座傘屧。如是等類種
種差別資生眾具。能隨造作靜慮。九者於生
惡趣所化有情。為欲暫時息彼眾苦。放大
光明照觸靜慮。


云何菩薩清淨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
者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者由出
世淨無有染污清淨靜慮。三者由加行淨清
淨靜慮。四者由得根本淨清淨靜慮。五者由
根本勝進淨清淨靜慮。六者由入住出自在
淨清淨靜慮。七者捨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
淨清淨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淨清淨靜
慮。九者離一切見趣淨清淨靜慮。十者一切
煩惱所知障淨清淨靜慮。


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
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
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043-0528c]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慧」



謂九種相慧。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一者自
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難行慧。四者一切門
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種慧。七者遂求慧。
八者此世他世樂慧。九者清淨慧。


云何菩薩自性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
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普緣一切五
明處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方明處。四
聲明處。五工業明處。當知即是菩薩一切
慧之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慧。當知此慧略有二種。一者
世間慧。二者出世間慧。此二略說復有三
種。一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
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
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若諸菩薩於離言
說法無我性。或於真諦將欲覺悟。或於真
諦正覺寤時。或於真諦覺寤已後所有妙慧。
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
於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
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
道。是名菩薩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
若諸菩薩於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如前力
種性品應知其相。及於三聚中決定善
巧。謂於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
聚。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知。
於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
大無上妙智資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
一切有情義利。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即
於彼位所有妙慧。當知是名饒益有情慧。
[043-0529a]


云何菩薩難行慧。當知此慧略有三種。若諸
菩薩能知甚深法無我智。是名第一難行
慧。若諸菩薩能了有情調伏方便智。是名
第二難行慧。若諸菩薩了知一切所知境界
無障礙智。是名第三最難行慧。


云何菩薩一切門慧。當知此慧略有四種。謂
於聲聞藏及菩薩藏所有勝妙聞所成慧思
所成慧。於能思擇菩薩所應作應隨轉中。及
菩薩所不應作應止息中。思擇力所攝慧。及
修習力所攝三摩呬多地無量慧。


云何菩薩善士慧。當知此慧略有五種。一
聽聞正法所集成慧。二內正作意俱行慧。
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於諸法法住法
安立無顛倒中善決定慧。五捨煩惱慧。復
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
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俱生
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諸
佛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所聞法義具受持
故。五具證慧。從淨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
所攝受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慧。當知此慧六種七種。總
十三種。六種慧者。謂於諸諦苦智集智滅智
道智。於究竟位盡智無生智。是名六慧。七
種慧者。謂法智。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
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


云何菩薩遂求慧。當知此慧略有八種。一
依法異門智。所謂菩薩法無礙慧。二依法相
智。所謂菩薩義無礙慧。三依法釋詞智。所
謂菩薩釋詞無礙慧。四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043-0529b]
所謂菩薩辯才無礙慧。五菩薩一切摧伏
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七菩薩
一切正訓營為家屬家產慧。八菩薩一切
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慧。當知此慧略有九
種。謂諸菩薩於內明處。能善明淨善安住慧。
於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世工業明處。能
善明淨非安住慧。一切菩薩即用如是於
五明處善明淨慧以為依止。於他愚癡放
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
現教導讚勵慶慰慧。


云何菩薩清淨慧。當知此慧略有十種。於
真實義有二種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
有性取真實義故。於流轉義有二種慧。謂
取正因果故。於執受義有二種慧。謂顛倒
不顛倒如實了知故。於方便義有二種慧。
謂一切所應作。所不應作。如實了知故。於
究竟義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
故。清淨如實了知清淨故。如是菩薩五義
十種差別淨慧。當知是名最勝淨慧。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
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
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
中處處散說。今於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
知。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乃
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於此。或自性
施廣說乃至或清淨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
皆當了知。如是所餘如所宣說。戒乃至慧
[043-0529c]
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又諸如來
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
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依
止於施。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
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或
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
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
波羅蜜多皆應了知。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
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懃修集是
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
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又即如
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
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攝事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嗢拕南曰。


「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攝事」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
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
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
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
者清淨攝事。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
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
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
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
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
[043-0530a]
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
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
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覩人性。二者菩薩
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
眷屬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
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
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
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
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
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此語略
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
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
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


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三種。若
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
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
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若諸菩薩
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
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
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若諸
菩薩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
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
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
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四種。
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
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
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
[043-0530b]
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
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
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義決擇。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
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
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
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
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毀犯
者。施設還淨。是故此法名有出離。若所說法
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
名有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
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
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
名有神變。


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當知此語
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
開聽愛語。二於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
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
無倒訓釋諸法言詞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
品類差別愛語。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
悅愛語。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
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
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
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
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
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
諸菩薩依四淨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
求愛語。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麁
惡。綺語。八聖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
[043-0530c]
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
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薩此世他
世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
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
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
法斷淨戒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
眾苦愛語。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愛語。七
說正法讚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
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
語。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
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
品。


云何菩薩利行。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
其相。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
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
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
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
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
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
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
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
解脫利行。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於現法
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
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於現法利勸導利行
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
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
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
[043-0531a]
樂攝受安住。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
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
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
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
樂。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
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
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
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
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界中而
般涅槃。


云何菩薩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
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
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
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於有善因現前
執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
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廣
大極放逸迹極放逸處。耽著轉故。若諸菩薩
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
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
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


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
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勸導
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
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
建立。慳悋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
立。


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
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
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
情。於諸有情柔軟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
[043-0531b]
導。


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種七種。
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
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
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
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情已入
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
熟者令得解脫。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
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
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令所
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
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
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於
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
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
處。


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謂
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為無慚纏之
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
是。見有於應愧處為無愧纏之所纏繞。
若惛沈纏若睡眠纏。若掉舉纏若惡作纏嫉
纏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
九種。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
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
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
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
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
遠離諸麁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
[043-0531c]
意業。勸令遠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云何菩
薩清淨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
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
有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
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
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於
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
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
有情無罪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
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
定清淨者即於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
於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
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麁近
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
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
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
於諸有情漸次利行。又諸菩薩於諸四姓
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
求利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
於諸有情遍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
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
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
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
於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
依外清淨五種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
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
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
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
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
[043-0532a]
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
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子。其
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
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
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
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
行利行。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
如是依於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種。
是名菩薩清淨利行。


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
根勸他受學。即於此義於此善根。或等
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
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於
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何以
故。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
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於
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
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
詰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學。


云何以善殷勤
勸導數數教授教誡於他。汝應從他殷勤
諮受教授教誡。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
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
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
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
顯與他同事。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菩
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薩道自謂為
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
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
[043-0532b]
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
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
法。所謂下於旃茶羅類乃至狗類。欲作
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於彼旃
茶羅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
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
與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
放逸棄捨他事。


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
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
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
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
說乃至最後同事。如是眾多助菩提分無量
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
知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淨。謂由身語
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彼諸善法由廣大
故無雜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
共。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故時
無別故。名為廣大。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
普於一切有情處所。普為一切法界有情。
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專為己。事無別者。
謂諸菩薩普於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
勤受學。時無別者。謂諸菩薩恒常無間不
離加行不捨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後法。即
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無替。當知此中由
四種相成無雜染。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
諸善法。由是因緣無苦無憂無諸變悔。又
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
修行施等無量善根。又諸菩薩殷重遍體。於
[043-0532c]
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真實唯
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他緣非餘引奪而
正受學。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
異熟果。或轉輪王或天帝釋或魔或梵。亦不
於他悕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
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養活身命。由如
是相淨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
施等。廣說乃至同事。為後無量善法。名無
雜染。由熾然故無動轉故善清淨故。應知
清淨。若諸菩薩已入清淨意樂地者。一切善
根熾然無動。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淨
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言無動
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
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
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
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
減。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或繫屬一生最
後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無菩
薩地攝勝淨法故。如是施等同事。為後無
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
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淨。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
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
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
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
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
希奇法果。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
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
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
[043-0533a]
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
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
來於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於此一切有
情類中最尊勝果。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
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
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
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
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
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
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
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
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
等至樂果。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說乃
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
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謂所依淨所緣
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
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如是菩
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
感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餘無量無邊可愛
無罪勝果。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043-05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