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mas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品類建立。及所緣等乃
至趣修有果無果。如應安立我今當說。總嗢
柁南曰。


「 往慶問尋求
 方安立護養
 出離一境性
 障淨修作意」


[030-0448c]


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者。始修業時為
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四處安住正念。然
後往詣善達瑜伽。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餘
尊重似尊重所。云何四處。一專求領悟無難
詰心處。二深生恭敬無憍慢心處。三唯求勝
善非顯己能處。四純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
利養恭敬名聞處。如是正念到師處已。先
求開許請問時分。然後安詳躬申請問。將
請問時偏覆左肩右膝著地。或居下坐曲
躬而坐。合掌恭敬深生愧畏。低顏軟語請
問瑜伽。我於如是瑜伽行中欲求受學。唯
願慈悲為我宣說。


如是請已。善達瑜伽諸瑜伽師。為欲安立
初修業者瑜伽作意。應以慈愍柔軟言詞讚
勵慶慰。又應稱揚修斷功德。歎言善哉善
哉。賢首。汝今乃能於墮放逸樂著放逸。沈
沒境界樂著境界。眾生類中。獨不放逸樂
修出行。汝今乃能於久墮在種種憂苦險惡
牢獄眾生類中。獨求解脫如是牢獄。汝今
乃能於被種種貪瞋癡等杻械枷鎖常所固
縛眾生類中。獨求斷壞如是固縛。汝今乃
能於入生死曠野險道眾生類中。獨求超
度曠野險道。汝今乃能於遭窮儉種種善
根眾生類中。獨求獲得豐饒善根。汝今乃
能於墮種種煩惱怨賊廣大怖畏眾生類中。
獨求證得究竟安隱常樂涅槃。汝今乃能於
為煩惱重病吞食眾生類中。獨求證得第
一無病常樂涅槃。汝今乃能於為四種瀑
流漂溺眾生類中。獨求越度如是瀑流。
[030-0449a]
汝今乃能於入廣大無明黑闇眾生類中。
獨求獲得大智光明。長老當知。汝若定能
如是精勤修瑜伽行。乃得名為不虛受用
國人信施。真實奉行如來聖教不捨。靜慮
成就勝觀增長樂居空閑。法侶精勤修學自
義瑜伽。不辱有智同梵行者。汝今為欲勤
修自利利他正行。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
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
獲得義利安樂故來問爾。


以如是等柔軟言詞讚勵慶慰。稱揚修斷
諸功德已。復於四種審問處法應審問之。
告言長老。汝已一向歸佛法僧。非外道師及
彼邪法弟子眾不。汝已最初淨修梵行善
淨尸羅正直見不。汝已於其總摽別辯諸聖
諦法。若少若多聞受持不。汝於涅槃深心信
解為證寂滅而出家不。


如是問已。彼若云爾。次後復於四種處所。
以四因緣應正尋求。何等名為四種處所
一應尋求其願。二應尋求種姓。三應尋求其
根。四應尋求其行。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應
以審問而正尋求。二應以言論而正尋求。三
應以所作而正尋求。四應以知他心差別智
而正尋求。云何名為應以審問尋求其願。謂
如是問。長老於何以發正願。聲聞乘耶獨
覺乘耶。無上正等菩提乘耶。彼得此問。隨
自所願當如是答。如是名為應以審問尋
求其願。云何名為應以審問尋求種姓及以
根行。謂如是問。長老。於自種姓根行能審
察不。謂我本來有何種姓。聲聞乘耶獨覺乘
[030-0449b]
耶。大乘等耶。有何等根。為鈍為中為利根。
耶。有何等行。為貪行耶為瞋行耶。廣說乃
至。尋思行耶。彼若黠慧能自了知前後差別
種姓根行。善取其相如問而答。若性愚鈍
不能自知前後差別。乃至不能善取其相。
由是不能如問而答。從此已後應以言論
尋求彼三。謂對其前應以顯了正理相應
眾雜美妙易解言詞。說聲聞乘相應言論。彼
聞宣說此言論時。若身中有聲聞種姓。於
此言論便發最極踴躍歡喜深生信解。若
身中有獨覺種姓大乘種姓。於此言論不
發最極踊躍歡喜不生信解。次復為其說
獨覺乘相應言論。彼聞宣說此言論時。若
身中有獨覺種姓。於此言論便發最極踊
躍歡喜深生信解。若身中有聲聞種姓大乘
種姓則不如是。後復為其宣說大乘相應
言論。彼聞宣說此言論時。若身中有大乘
種姓。於此言論便發最極踊躍歡喜深生
信解。若身中有聲聞種姓獨覺種姓則不
如是。若有鈍根。雖聞宣說麁淺言論。而
於法義勵力審思方能領受解了通達。若有
利根。雖聞宣說深細言論。而於法義速能
領受解了通達。若有中根。則不如是。若有
貪行。彼聞為說淨妙言論。便發最極淨信
愛樂悟入其趣。身毛皆竪悲涕墮淚。其身外
現潤滑相狀。其心內懷柔軟怡悅。若有瞋
行。當知一切與上相違。若有癡行。彼聞為
說決定通達涅槃離染相應言論。便生最極
驚恐怖畏。如說鈍根。如是癡行當知亦爾。
[030-0449c]
若有慢行。彼聞為說正法言論不甚恭敬。
屬耳樂聞不極安住求欲領解奉教行心。
雖作方便引發其心令受正化。而不分
明發言稱善。若尋思行。彼聞為說正法言
論。雖攝耳聽而心散亂惡受所受。凡所領
受不堅不住。隨受隨失數重請問。如是名
為應以言論尋求種姓及以根行。云何名
為應以所作尋求。彼三謂如前說。聲聞種
姓及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相狀是名所作。
由此所作如其所應。當正尋求種姓根
行。云何名為應以知他心差別智尋求種姓
及以根行。謂如有一善達瑜伽。修瑜伽師
以得知他心差別智。彼由如是他心智
故。如實了知種性根行。


於四種處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復於五處
如應安立。云何五處。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
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
意處。云何護養定資糧。謂若成就戒律儀
者。即於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
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處差別。精進
修行常無懈廢。如是能於己所證得尸羅
相應學道無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
相應殊勝學道。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
就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
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
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
不退失。於後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
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行。發生樂欲
增上欣慕。恒常安住勇猛精進。是名護養
[030-0450a]
定資糧。如是遠離順退分法。修習能順勝
分法時樂住遠離。


云何遠離。謂處所圓滿。威儀圓滿。遠離圓滿。
是名遠離。云何處所圓滿。謂或阿練若或林
樹下或空閑室。山谷巖穴稻秆積等名空閑
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空逈塚間邊際臥坐
名阿練若。當知如是山谷巖穴。稻秆積等。
大樹林中。空逈塚間邊際臥坐。或阿練若或
林樹下或空閑室。總名處所。處所圓滿復有
五種。謂若處所從本已來形相端嚴眾所憙
見清淨無穢。園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虛可
樂。地無高下處無毒刺。亦無眾多甎石瓦
礫。能令見者心生清淨。樂住其中修斷加
行。心悅心喜任持於斷。是名第一處所圓
滿。又若處所晝無憒鬧夜少音聲。亦少蚊
虻風日蛇蠍諸惡毒觸。是名第二處所圓滿。
又若處所無惡師子虎豹豺狼。怨敵盜賊。
人非人等諸恐怖事。於是處所身意泰然都
無疑慮安樂而住。是名第三處所圓滿。又
若處所隨順身命眾具易得。求衣服等不
甚艱難。飲食支持無所匱乏。是名第四處
所圓滿。又若處所有善知識之所攝受。及諸
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開曉處能正開
曉。已開曉處更令明淨。甚深句義以慧通
達。善巧方便殷勤開示。能令智見速得清
淨。是名第五處所圓滿。云何威儀圓滿。謂
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
中夜分右脇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
宴坐。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
[030-0450b]
繩床草葉座等結加趺坐。乃至廣說。何因
緣故結加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
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
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
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
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
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
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
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正觀如是五種因
緣。是故應當結加趺坐。端身正願者。云何
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云何正願。謂令
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
直故。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
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謂如理
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
故。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
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如是名為威儀圓
滿。云何遠離圓滿。謂有二種。一身遠離。二
心遠離。身遠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
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心遠離者
謂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
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
行作意。是名心遠離。如是此中若處所圓
滿。若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
一說名遠離。


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
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
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
[030-0450c]
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
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
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云何名為
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
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
即名為同分所緣。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
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
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
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
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
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
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
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
名為善心一境性。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
奢摩他品。或是毘鉢舍那品。若於九種心住
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
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鉢舍那品。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
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
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云何內
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
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
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云何等住。謂即
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麁動未能令其等住
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
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
住。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
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
境。故名安住。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
[030-0451a]
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
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云何
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
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
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
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云何寂
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
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
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
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
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
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
寂靜。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
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
專注一趣。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
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
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
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當知此中
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
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
六串習力。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
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
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如是於內繫縛
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
不散亂安住近住。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
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
令流散調順寂靜。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
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
[030-0451b]
寂靜專注一趣。由串習力等持成滿。即於
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
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
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於內住等
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於安住近住。調順
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於
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於等持
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當知如是四種作
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又即如是
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毘鉢舍那勤修習
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毘鉢舍
那。故此亦是毘鉢舍那品。


云何四種毘鉢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
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
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鉢舍那。云何
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
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
思擇盡所有性。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
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
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
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云
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
諦推求周遍伺察。又即如是毘鉢舍那。由
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云何三門毘鉢舍那。一唯隨相行毘鉢舍那。
二隨尋思行毘鉢舍那。三隨伺察行毘鉢舍
那。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毘鉢舍那。謂於所
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
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
[030-0451c]
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毘鉢舍那。若復於
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鉢舍那。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
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鉢舍那。是名三門毘
鉢舍那。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尋
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
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云何名為尋思於
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
如是名為尋思於義。云何名為尋思於事。
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
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
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
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
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
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
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云何名為尋思於
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
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
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
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由作用
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
有如是如是作用。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
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
為應比度不。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
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
[030-0452a]
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於
理。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及前三門
毘鉢舍那。略攝一切毘鉢舍那。問何因緣
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毘鉢舍那。答依三
覺故如是建立。何等三覺。一語義覺。二
事邊際覺。三如實覺。尋思義故起語義覺。
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尋思共
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修瑜伽師唯有爾
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
如所有性。


云何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
鉢舍那。謂依不淨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
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義。知
此不淨實為不淨深可厭逆。其性朽穢惡臭
生臭。由如是等種種行相。於先所聞依諸
不淨所說正法。解了其義。如是名為於諸
不淨尋思其義。云何名為尋思彼事。謂彼
如是解了義已。觀不淨物建立二分。謂內
及外。如是名為尋思彼事。云何名為尋思
自相。謂且於內身中所有穢朽不淨發起
勝解。了知身中有髮毛等廣說乃至腦膜小
便。復於如是身中所有多不淨物。攝為二
界發起勝解。所謂地界及以水界。始於髮
毛乃至大便起地勝解。始於淚污乃至小
便起水勝解。如是名為依內不淨尋思自
相。復於其外諸不淨物。由青瘀等種種行
相發起勝解。謂先發起青瘀勝解。或親自
見或從他聞。或由分別所有死屍。如是死
屍。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親或怨或是中
[030-0452b]
庸。或劣或中或復是勝。或是少年或是中年
或是老年。取彼相已若此死屍死經一日。
血流已盡未至膿爛。於是發起青瘀勝解。
若此死屍死經二日。已至膿爛未生蟲
蛆。於是發起膿爛勝解。若此死屍死經七
日。已生蟲蛆身體已壞。於是發起爛壞勝
解[月*逄]脹勝解。若此死屍為諸狐狼鵄梟鵰鷲
烏鵲餓狗之所食噉。於是發起食噉勝解。
即此死屍既被食已。皮肉血盡唯筋纏骨。
於是發起異赤勝解。若此死屍或被食噉。
支節分離散在處處。或有其肉或無其肉
或餘少肉。於是發起分散勝解。若此死屍
骨節分散。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膝骨異處。
髀骨異處。髖骨異處。髆骨異處。臂骨異
處。脊骨異處。頷輪異處。齒鬘異處。髑髏異
處。見是事已起骨勝解。若復思惟如是骸
骨共相連接而不分散。唯取麁相不委細
取支節屈曲。如是爾時起鎖勝解。若委細
取支節屈曲。爾時發起骨鎖勝勝。又有二
鎖。一形骸鎖。二支節鎖。形骸鎖者。謂從血
鑊脊骨乃至髑髏所住。支節鎖者。謂臂髆
等骨連鎖及髀膞等骨連鎖。此中形骸鎖說
名為鎖。若支節鎖說名骨鎖。復有二種取
骨鎖相。一取假名綵畫木石泥等所作骨鎖
相。二取真實骨鎖相。若思惟假名骨鎖相
時。爾時唯名起鎖勝解。不名骨鎖。若思惟
真實骨鎖相時。爾時名起骨鎖勝解。又即
此外造色色相三種變壞。一自然變壞。二他
所變壞。三俱品變壞。始從青瘀乃至[月*逄]脹。
[030-0452c]
是自然變壞。始從食噉乃至分散。是他所變
壞。若骨若鎖及以骨鎖。是俱品變壞。若能
如是如實了知外不淨相。是名尋思外諸
所有不淨自相。云何尋思不淨共相。謂若內
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
已有變壞。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
似法性發起勝解。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
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
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
如在外不淨色相。是名尋思不淨共相。云
何名為尋思彼品。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
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於內於外諸
淨色相發起貪欲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
有諍法有苦有害。有諸災患有遍燒惱。
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
種擾惱。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
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無苦
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
病死乃至擾惱。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
忍受應斷應遣。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
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如是名為尋思
彼品。云何名為尋思彼時。謂作是思。若內
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
相亦現在世。諸過去世曾淨色相。彼於過去
雖有淨相。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
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此淨色相於
現在世雖有淨相。於未來世不當不淨
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無有是處。我此色身
去來今世。曾如是相當如是相現如是相。
[030-0453a]
不過如是不淨法性。如是名為尋思彼時。
云何名為尋思彼理。謂作是思。若內若外
都無有我有情可得。或說為淨或說不淨。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於中假想施設言論。
謂之為淨或為不淨。又如說言壽煖及與
識。若棄捨身時離執持而臥無所思如
木。既死沒已漸次變壞分位可知。謂青瘀
等乃至骨鎖。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
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糜飯等食之所增長。
此因此緣此由藉故。雖暫時有諸淨色相似。
可了知而內身中若內若外。於常常時種
種不淨皆悉充滿。如是名依世俗勝義及以
因緣觀待道理。尋思彼理。復作是思。於此
不淨若能如是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
貪。如是欲貪定應當斷。如是名依作用道
理尋思彼理。復作是思。如世尊說。若於不
淨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是至教
量。我亦於內自能現見於諸不淨。如如作
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令欲貪纏未生不
生生已除遣。是現證量。比度量法亦有可
得。謂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
法。可於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如是名
依證成道理尋思彼理。復作是思。如是之
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謂修不
淨能與欲貪作斷對治。不應思議不應
分別唯應信解。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
彼理。是名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
所緣毘鉢舍那。


云何勤修慈愍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
[030-0453b]
毘鉢舍那。謂依慈愍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
上力故。由欲利益安樂意樂。於諸有情
作意與樂發起勝解。是慈愍相。若能如是
解了其義。如是名為於諸慈愍尋思其義。
彼既如是解了義已復能思擇。此為親品此
為怨品此中庸品是一切品。皆他相續之所
攝故。於中發起外事勝解。又若親品名為
內事。怨中庸品名為外事。如是名為於
諸慈愍尋思其事。復能思擇如是三品。若
無苦樂欲求樂者願彼得樂。今於此中
有饒益相名為親品。不饒益相名為怨品。
俱相違相名中庸品。如是三品若無苦樂
欲求樂者。略有三種欲求樂心差別可得。
一者欲求欲界諸樂。二者欲求色界有喜勇
悅諸樂。三者欲求離喜諸樂。如是若於欲
樂匱乏。願彼皆得無罪欲樂。若於有喜離
喜諸樂有所匱乏。當知亦爾。是名尋思慈
愍自相。復審思擇若諸親品若諸怨品若中
庸品。我於其中皆當發起相似性心平等
性心。何以故。我若作意與親品樂此未為
難。於中庸品作意與樂亦未甚難。若於
怨品作意與樂乃甚為難。我於怨品尚應
作意願與其樂。何況親品及中庸品而不與
樂。何以故。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
能弄所弄。能打所打。唯有音聲唯有名字。
又我此身隨所生起。有色麁重四大所造。
隨所住處便為如是觸所逼惱。略有二
觸。謂音聲觸。及手足塊刀杖等觸。是身及觸
皆是無常。能為如是不饒益者亦是無常。
[030-0453c]
又復一切有情之類皆有生老病死等法。本
性是苦。故我不應於本性苦諸有情上。更
加其苦而不與樂。又亦不應不與怨家
作善知識不攝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
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
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
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
餘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
不皆是我之親品。又怨親品無有決定真
實可得。何以故。親品餘時轉成怨品。怨品
餘時轉成親品。是故一切無有決定。故我
今者應於一切有情之類。皆當發起平等性
心平等性見。及起相似利益意樂安樂意
樂與樂勝解。是名尋思慈愍共相。復審思
擇。我若於彼不饒益者。發生瞋恚便為顛
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我若
於彼不起瞋恚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
諍法。廣說如前。如是名為尋思慈愍黑品
白品。復審思擇。諸過去世求欲得樂有情
之類。彼皆過去。我當云何能與其樂。諸
現在世有情之類。我今願彼盡未來世於一
切時常受快樂。是名尋思諸慈愍時。復
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或求樂者或
與樂者。唯有諸蘊唯有諸行。於中假想施
設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又彼諸行
業煩惱等以為因緣。如是名依觀待道理
尋思慈愍。若於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
斷瞋恚。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慈愍。
如是之義有至教量。我內智見現轉可得。
[030-0454a]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
尋思慈愍。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
安住法性。謂修慈愍能斷瞋恚。不應思議
不應分別應生勝解。如是名依法爾道
理尋思慈愍。是名勤修慈愍觀者。尋思
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