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6 禮書綱目-清-江永 (master)


[090-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綱目附録卷下     婺源江永撰
  深衣考誤
深衣
 鄭氏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 孔氏正義曰
 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
 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永/按深衣之義鄭注孔疏皆得之獨其裳衽之
[090-1b]
   制裁布之法與續衽鉤邊之文鄭氏本不誤而
   疏家皇氏熊氏孔氏皆不能細繹鄭説遂失其
   制度後儒承譌襲舛或以臆為之考辯愈詳而
   誤愈甚其失自玉藻疏始今為考訂如左
玉藻曰深衣三袪縫齊倍要縫音逢齊音/咨要一遥反
 鄭氏曰三袪者謂要中之數也袪尺二寸圍之為二
 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縫紩也紩下齊倍要中齊丈
 四尺四寸
[090-2a]
  疏曰袪謂袂末言深衣之廣三倍於袂末齊謂裳
  之下畔要謂裳之上畔言縫下畔之廣倍於要中
  之廣謂齊廣一丈四尺四寸要廣七尺二寸又曰
  云三之七尺二寸者按深衣云幅十有二以計之
  幅廣二尺二寸一幅破為二四邊各去一寸餘有
  一尺八寸每幅交解之濶頭廣尺二寸狹頭廣六
  寸此寛頭嚮下狹頭嚮上要中十二幅廣各六寸
  故為七尺二寸下齊十二幅各廣尺二寸故為一
[090-2b]
  丈四尺四寸
   永/按深衣者聖賢之法服衣用正幅裳之中幅
   亦以正裁惟衽在裳旁始用斜裁古者布幅濶
   二尺四寸深衣裳用布六幅裁為十二幅其當
   裳之前後正處者以布四幅正裁為八幅上下
   皆廣一尺一寸各邊去一寸為縫一幅上下皆
   正得九寸八幅七尺二寸其在上者既足要中
   之數矣下齊當倍於要又以布二幅斜裁為四
[090-3a]
   幅狹頭二寸寛頭二尺各去一寸為縫狹頭成
   角寛頭得一尺八寸皆以成角者向上以廣一
   尺八寸者向下則四幅下廣亦得七尺二寸合
   於齊得一丈四尺四寸此四幅連屬於裳之兩
   旁别名為衽下文衽當旁是也深衣裳裁縫之
   法本如此玩下文鄭注可見疏家不得其説妄
   謂六幅皆用交解狹頭去邊縫廣六寸濶頭去
   邊縫廣一尺二寸於是裳之前後惟中縫正直
[090-3b]
   其餘皆成竒衺不正之縫可謂服之不衷曽謂
   聖賢法服而有是哉下文衽當旁疏及續衽鉤
   邊諸説之紛挐皆由六幅皆交解之説誤之耳
衽當旁
 鄭氏曰衽謂裳幅所交裂也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
 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衽屬衣則垂而放之屬裳則
 縫之以合前後上下相變
   永/按衽者斜殺以掩裳際之名深衣裳前後當
[090-4a]
   中者不名衽唯當旁而斜殺者名衽故經云衽
   當旁明其不當中也當中則前襟而後裾是也
   鄭云衽謂裳幅所交裂也玩所之一字明其唯
   在裳旁而名衽者交裂其餘幅不交裂也交裂
   者以布二幅交解為四幅狹頭二寸去邊縫成
   角寛頭二尺去邊縫一尺八寸也又云凡衽者
   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此廣解凡裳之衽也衽有
   二朝服祭服喪服皆用帷裳前三幅後四幅裳
[090-4b]
   際不連有衽掩之用布交解寛頭在上合縫之
   狹頭在下如燕尾之形即喪服篇衽二尺有五
   寸是也此衽之殺而下者也深衣之衽當裳旁
   亦交解而以狹頭向上寛頭向下此衽之殺而
   上者也云是以小要取名焉者謂棺上合縫之
   木亦名為衽也喪大記曰君蓋用漆三衽三束
   鄭注云衽小要也蓋小要之形上下廣而中狹
   以掩棺蓋合縫之際上半則殺而下下半則殺
[090-5a]
   而上似衣衽之上殺下殺以掩裳際是以有衽
   之名此借衣衽名小要故鄭連及之也云衽屬
   於衣則垂而放之謂朝祭喪服之衽云屬於裳
   則縫之以合前後即此深衣之衽也其縫之以
   合前後者唯左旁為然若右旁則不能縫合别
   有鉤邊見深衣篇鄭亦畧言之耳此經與鄭注
   甚明又以他文證之問喪云扱上衽謂裳之兩
   角揷於帶間也論語云左衽謂夷俗衽掩於左
[090-5b]
   其縫合者在右也皆衽當旁之證也而疏家忽
   之并失小要之義
  疏曰衽謂裳幅所交裂也者裳幅下廣尺二寸上
  濶六寸狹頭嚮上交裂一幅而為之按裳幅不皆/交裂孔氏誤
  謂二二幅皆交裂/是未繹所字之意云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
  者皇氏云言凡衽非一之辭非獨深衣也或殺而
  下謂喪服之衽廣頭在上狹頭在下按朝祭服亦/如喪服之制
  皇氏不及朝/祭服非也或殺而上謂深衣之衽寛頭在下狹
[090-6a]
  頭在上云是以小要取名焉者謂深衣與喪服相
  對為小要兩旁皆有此衽按小要者棺上合/縫之木也皇説誤熊氏
  大意與皇氏同或殺而下謂朝祭之服耳按熊氏/又不及
  喪服亦非也合/皇熊二説乃備云衽屬衣則垂而放之者謂喪服
  及熊氏朝祭之衽按此/説是云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後
  者謂深衣之衽云上下相變者上體是陽陽體舒
  散故垂而下下體是陰陰主收斂故縫而合之按/此
  皆得/之今刪定深衣之上獨得衽名不應假他餘服
[090-6b]
  相對為衽何以知之深衣衣下屬幅而下裳下屬
  幅而上相對為衽按喪服篇明言衽二尺有五寸/孔氏乃謂深衣獨得衽名何耶
  殺上殺下明是與他服相對孔氏乃謂深衣衣下/屬幅而下裳下屬幅而上相對為衽衣下屬幅何
  以謂之殺耶且下文衽屬衣則垂而放之豈得/謂深衣之衽耶刪定之説大夫鄭注之意也
  注深衣鉤邊今之曲裾則宜兩邊而有也按鉤邊/别是一
  物此經未及深衣疏一旁有曲裾此/云宜兩邊有與彼疏亦自相牴牾但此等無文
  言之且從先儒之業
深衣云續衽鉤邊
[090-7a]
 鄭氏曰續猶屬也衽在裳旁者也屬連之不殊裳前
 後也鉤讀如烏喙喙必鉤之鉤鉤邊若今曲裾也
   永/按續衽謂裳之左旁縫合其衽也鉤邊謂裳
   之右旁别用一幅布斜裁之綴於右後衽之上
   使鉤而前也漢時謂之曲裾蓋裳後為裾綴於
   裾曲而前故名曲裾也所以必用鉤邊去裳之
   右畔前後衽不合若無鉤邊則其行步之際露
   則後衽之裏有鉤邉而後可揜裳際也鄭氏特引
[090-7b]
   引孝經援神契烏喙必鉤之鉤讀如之明其為
   鉤曲之義使非别綴一幅曲而前不得謂之鉤
   也裳十二幅象十二月又有鉤邊其以象閏歟
   鄭氏不言左續衽右鉤邊者衣裳自左揜右左
   可連右不可連其事易明故不必言左右也續
   衽鉤邊之義鄭注分明疏家汨之後儒之説并
   鉤邊失之詳見後
  疏曰衽為深衣之裳以下濶上狹謂之為衽按裳/幅不
[090-8a]
  皆下濶上狹/説已見前接續此衽而鉤其旁邊即今之朝服
  有曲裾而在旁者是也按此説似合續衽鉤邊而/一之若兩旁皆續衽而鉤
  邊者其/説誤矣又曰衽當旁者凡深衣之裳十二幅皆寛
  頭在下狹頭在上按此説甚誤/前已辨之皆似小要之衽按/小
  要上半殺而下下半殺而上須/合他衽之殺而下者方似小要是前後左右皆有
  衽也今云衽當旁者謂所續之衽當身之一旁非
  謂餘衽悉當旁也按裳幅當前後者不名衽安得/有餘衽經明言衽當旁安得謂
  前後左右/皆有衽云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若喪服其裳
[090-8b]
  前三幅後四幅各自為之不相連也今深衣裳一
  旁則連之相著一旁則有曲裾掩之與相連無異
  故云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按一旁連之相著謂/在左者也一旁有曲
  裾掩之謂在右者也此二句分明最為得之然又/云與相連無異故云屬連之不殊裳前後恐非鄭
  注之意續衽鉤邉鄭氏分别言之右/邉曲裾掩裳際不可謂屬連之也云若今曲裾
  也鄭以後漢之時裳有曲裾故以續衽鉤邊似漢
  時曲裾今時朱衣朝服從後漢時帝所為則鄭云
  今曲裾者是今朝服之曲裾也按孔氏玉藻疏謂/曲裾兩邊宜有似
[090-9a]
  唐時朝服有兩曲裾然一以經文繹之/一邊既續衽則曲裾惟宜施於右耳
家禮深衣制度云衣全四幅其長過脇下屬於裳
 註云用布云幅中屈下垂前後共為四幅如今之直
 領衫但不裁破腋下其下過脇而屬於裳處約圍七
 尺二寸每幅屬裳三幅
   永/按深衣之領自左而掩於右前襟亦自左掩
   右右襟有表有裏則前後當有五幅如後世之
   袍制而家禮謂衣前後四幅如今之直領衫恐
[090-9b]
   誤矣家禮深衣圖亦是兩襟相掩既相掩則領
   不直而衣不止四幅豈朱子未定之説乎又云
   每幅屬裳三幅亦沿舊説之誤前後四幅每幅
   屬裳二幅而衽之四幅在兩旁衽之上頭但有
   角屬於衣前襟之裏一幅則有曲裾屬之耳
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
 註云用布六幅每幅裁為二幅一頭廣一頭狹狹頭
 當廣頭之半以狹頭向上而連其縫以屬於衣其屬
[090-10a]
 衣處約圍七尺二寸每三幅屬衣一幅其下邊及踝
 處約圍丈四尺四寸
   永/按孔氏誤釋玉藻裳幅皆交解家禮遂承其
   誤當以玉藻衽當旁鄭注為正又按深衣篇制
   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鄭注云裳六幅幅分
   之以為上下之殺此注亦略言裳以六幅分為
   十二幅下齊廣於要中耳其為上下之殺者在
   當旁之衽非謂十二幅皆殺也
[090-10b]
又云方領
 註云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㑹自方
   永/按深衣云曲袷如矩以應方注袷交領也古
   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孔疏云鄭以漢時領皆
   向下交垂方領似今擁咽故云若小兒衣領但
   方折之也司馬温公引後漢馬援傳朱勃衣方
   領能矩步註謂頸下别施一衿映所交領使之
   方正又引後漢儒林傳服方領註方領直領也
[090-11a]
   左傳衣有襘註襘領㑹也曲禮註袷交領也謂
   領之交㑹處自方即謂袷疑更無他物朱子此
   説蓋従温公後説也鄭氏謂如今小兒衣領豈
   漢時小兒衣領亦但曲之而自方非如孔氏擁
   咽之説乎但領既交㑹則不直而在右之前襟
   必有表裏前謂布四幅不知何以制之也
曲裾
 註云用布一幅如裳之長交解裁之如裳之制但以
[090-11b]
 廣頭向上布邊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狀
 又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而末為烏喙
 内向綴於裳之右旁禮記深衣續衽鉤邊鄭註鉤邊
 若今曲裾
   永/按曲裾别用一幅布裁之綴於裳之右旁是
   已然謂交解裁之廣頭向上左右交映垂之如
   燕尾狀則似朝服祭服喪服之衽非鉤邊之制
   也鄭注讀如烏喙必鉤之鉤此引孝經緯文明
[090-12a]
   鉤字之義非謂末為烏喙也此條朱子後自有
   説
  蔡氏淵曰司馬所載方領與續衽鉤邊之制引證
  雖詳而不得古意先生病之常以理玩經文與身
  服之宜而得其説謂方領者只是衣領既交自有
  如矩之象謂續衽鉤邊者只是連續裳旁無前後
  幅之縫左右交鉤即為鉤邊非有别布一幅裁之
  如鉤而綴於裳旁也方領之説先生已修之家禮
[090-12b]
  矣而續衽鉤邊則未及修焉
   永/按續衽鉤邊朱子前後有三説謂别布一幅
   裁之如鉤綴於裳之右旁此家禮之説也謂左
   邊既合縫了再覆縫以合縫者為續衽覆縫為
   鉤邊此衣圖之説也謂是連續裳旁無前後幅
   之縫左右交鉤即為鉤邊此蔡氏所聞之説也
   三説似皆未確其源皆由孔氏釋玉藻誤之使
   其不謂六幅皆交解則當旁之衽左邊連屬之
[090-13a]
   右邊必湏有别布一幅為曲裾以掩之非如合
   縫覆縫左右交鉤之説矣其有别布一幅也亦
   但綴於裳之後裾鉤曲而前非如交裁為燕尾
   之説矣
  楊氏復曰深衣制度唯續衽鉤邊一節難考按玉
  藻深衣疏皇氏熊氏孔氏三説皆不同皇氏以喪
  服之衽廣頭在上深衣之衽廣頭在下喪服與深
  衣二者相對為衽孔氏以衣下屬幅而下裳上屬
[090-13b]
  而上衣裳二者相對為衽此其不同者一也按二/説孔
  氏失之皇氏但失/不兼朝祭服耳皇氏以衽為裳之兩旁皆有孔
  氏以衽為裳之一邊所有此其不同者二也按孔/氏謂
  所續之衽當身之一旁非/謂衽為裳之一邊所有也皇氏所謂廣頭在上為
  喪服之衽者熊氏又以此為朝祭服之衽一以為
  吉服之衽一以為凶服之衽此其不同者三也按/此
  非不同也皇熊/各舉一邊耳家禮以深衣續衽之制兩廣頭向
  上似與皇氏喪服之衽熊氏朝祭服之衽相類此
[090-14a]
  為可疑是以先生晚嵗所服深衣去家禮舊説曲
  裾之制而不用按鄭氏解鉤邊為曲裾分明别有/一物但非如燕尾下垂耳去而不
  用恐乖/鄭義蓋有深意恨未得聞其説之詳也及得蔡
  淵所聞始知先師所以去舊説曲裾之意後又取
  禮記深衣篇熟讀之始知鄭注續衽二字文義甚
  明特疏家亂之耳按續衽與鉤邊是二事鄭注分/言之而楊氏即以續衽當鉤邊
  是誤讀/鄭注耳按鄭注曰續猶屬也衽在裳旁者也屬連
  之不殊裳前後也按鄭註别解鉤邊為/曲裾此獨刪去何也鄭註之意
[090-14b]
  蓋謂凡裳前三幅後四幅夫既分前後則其旁兩
  幅分開而不相屬唯深衣裳十二幅交裂裁之皆
  名為衽按此沿孔/疏之誤見玉藻衽當旁註按鄭註衽謂/裳幅所交裂
  也言唯衽之四幅交裂其餘八幅則/不交裂也楊氏亦未細繹鄭註耳所謂續衽者
  指在裳旁兩幅言之謂屬連裳旁兩幅不殊裳前
  後也按屬連之者裳之左旁也若右旁兩幅各開/是以别有曲裾以掩裳際楊氏但言裳旁不
  辨左右則右邊/豈可屬連乎疏家不詳考其文義但見衽在裳
  旁一句意謂别用布一幅裁之如鉤而垂於裳旁
[090-15a]
  妄生穿鑿紛紛異同愈多愈亂按孔疏深衣裳一/旁連之相著一旁
  則有曲裾掩之二句最分明的確鄭註既解鉤邊/為曲裾則安得混鉤邊於續衽而謂非别用一幅
  布為/之乎自漢至今二千餘年讀者皆求之於别用一
  幅布之中而註之本義為其掩蓋而不可見按鉤/邊别
  用一幅布正得鄭註之意唯玉藻疏誤謂深衣裳/皆名衽十二幅皆交解於是註之本義為其掩盖
  而不可/見耳夫疏所以釋註也今推尋鄭註本文其義
  如此而皇氏熊氏等所釋其謬如彼皆可以一掃
  而去之矣按皇熊之/説未嘗謬先師晚嵗知疏家之失而未
[090-15b]
  及修定愚故著鄭註於家禮深衣曲裾之下以破
  疏家之謬且以見先師晚嵗已定之説云
   永/按楊氏之説雖謂以鄭註破疏家之謬而玉
   藻衽當旁之經文及鄭註衽謂裳幅所交裂也
   所字之意未嘗細玩又引深衣續衽鉤邊之註
   但及其釋續衽者而遺其曲裾之説於是疏説
   本不誤者以為誤而其真誤如孔氏所謂裳幅
   皆交解者反忽之甚矣註疏亦未易讀也深衣
[090-16a]
   裳之誤已乆以聖賢法而反類於竒衺不正是
   以詳為之考俟當世君子論定焉
[090-17a]


[090-18a]


[090-19a]


[090-20a]


[090-21a]
 
 
 
 
 
 
 
 
[090-21b]
 
 
 
 
 
 
 
 禮書綱目附錄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