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52 明文海-清-黃宗羲 (master)


[084-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文海巻八十四     餘妣黄宗羲編
  論一
  井牧論胡翰/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萬民故天下之利聖人不私諸已
亦不以私于人井田之制是也井田者仁政之首也井
田不復仁政不行天下之民始敝敝矣其後二百三十
有二年而漢始有名田之議猶古之遺意也又其後六
[084-1b]
百有三年而元魏始有均田之法猶古之遺制也先王
之遺制遺意由秦以來僅一二見又皆行之不逺天下
之民益敝敝矣為政者南面以子萬姓一夫之飢猶己
飢之一夫之寒猶己寒之孰無是心也而訖莫之拯焉
方漢承秦苛虐之後民新脫去湯火未遑蘇息髙帝因
而撫之逮及文景之世國家晏安無事宗戚大臣憑藉
貴髙之勢爭取美田宅以為子孫利益郡邑富商大賈
周流天下貲累鉅萬治生產畜牧膏壤十倍上儗封君
[084-2a]
編戸之氓無立錐之地則卑下之為役為僕不暇顧其
身貧富不均勢所馴致也故董仲舒言于孝武以古井
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抑兼并名田者
占田也占田有限是富者不得過制也其後師丹孔光
之徒因之令民名田無過三十頃期盡三年而犯者没
入之議者以三十頃之田周三十夫之地也一夫占之
過矣晉石苞令民男女二人占田百畆丁男女有差有
國食禄者有差或十頃或五十頃兼以品䕃其親屬自
[084-2b]
啓奸端矣民無恒產不能制之專事要求之間不勞民
駭衆坐獲井田之利此吾所未喻也殆不過為兼幷之
閑耳非有資于畎畮細民能無不足之患也故名田雖
有古之遺意不若均田之善李安世在魏太和中其得
君非令哲之主也其得民非歸馬牧牛之時也以魏國
之大獨能均其土地審其經術差露田别世業魏人賴
之力業相稱北齊後周因而不變隋又因之唐有天下
遂定為口分永業之制而取以租庸調之法口分即露
[084-3a]
田也露田夫四十畆婦人二十畆而率倍之口分八十
畆而不倍惟嵗易之田倍之永業即世業也夫家受而
不還皆二十畆所以課蒔桑麻也民有多寡鄉有寛狹
田有盈縮狹鄉之民受田半之為工商者不給而在寛
鄉者給之亦半也老疾寡妻妾給之三十畆四十畆雖
不耕不可無養也當戸者益之二十畆雖已有田不可
不優也以此均天下之田貧不得粥富不得兼猶懼不
能守吾法而乃聽民粥永業以葬粥口分以遷是以小
[084-3b]
不足而大亂法也何救于弊振窮恤貧民獲保息周典
也何惜而不為之粥而加罰永徽之禁抑末耳議者如
宋劉敞又以魏齊周隋享國日淺兵革不息土曠人稀
其田足以給其衆民獲其實唐承平日乆丁口滋多官
無閒田給受民不復獲其實徒為具文不知隋唐之盛
丁口相若耳開皇十二年發使均天下之田狹鄉一夫
僅二十畆隋之給受何加于唐也唐雖承平日乆貞觀
開元之盛其人戶猶不及隋何至其田具文無實也敞
[084-4a]
言過矣但狹鄉之民多而田不盈永業之田粥而民不
固如陸贄所謂時弊者執馴致也時弊則法亦弊故均
田雖有古之遺制不若井田之善周制九夫為井井有
溝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有洫四甸為縣四
縣為都都有澮地方百里是為一同治都鄙者以之夫
間有遂遂有徑十夫有溝溝有畛百夫有洫洫有涂千
夫有澮澮有道萬夫有川川有路萬夫之地三十二里
治鄉遂者以之孟軻氏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
[084-4b]
賦蓋二法並行遂人匠人多寡異數而内外相經緯焉
王畿之内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逺郊六鄉六遂居之
六遂之餘地為甸地距國中二百里即公邑之田天子
使吏治之者也甸地之外為稍地距國中三百里大夫
所食之采地也稍地之外為縣地即小都之田距國中
四百里卿及王子弟之疏者所食之采地也縣地之外
為畺地即大都之地距國中五百里公及王子弟之親
者所食之采地也此王畿之制井田常居十之六其不
[084-5a]
為井者四郊甸地耳其曰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則出地
貢者亦三三相任如井田之法八家樹藝一夫稅入于
公孟軻氏所謂皆什一者是也鄉遂之地菜五十畆或
百畆二百畆而都鄙之田或不易或一易再易是亦名
異而實同也地有肥磽為之井者必有牧以濟之所謂
菜與易者則皆牧也故小司徒曰井牧其田野井者其
正也牧者其變也井地均不必牧也井地不均必牧以
均之也由是達于天下雖有山林川澤不可以開方制
[084-5b]
者以井牧授之以貢助取之諸侯之國可按而定也楚
人東南之要服也蒍掩為司馬度山林鳩澤藪辨京陵
表淳鹵數畺潦規堰潴町原防牧隰畢井衍沃量九土
之入脩千乗之賦況中國之地無山林澤藪之阻無淳
鹵畺潦之患原隰衍沃舉目千里夏后氏用之以為貢
商人用之以為助而周人兼用之以制畿甸經邦國其
法可考者往往存於周官之書其不合者以孟軻氏為
之權衡豈不較然也哉故嘗以為井田之法行有十便
[084-6a]
民有恒產不事末作知重本一也同井並耕勞逸巧拙
不相負齊民力二也奉生送死有無相贍通貨財三也
貨財不匱富者無以取贏絶兼并四也取以什一天下
之中正吏無横斂五也比其丘甸革車長轂于是乎出
有事以足軍實六也一同之間萬溝百洫又有川澮戎
馬不得馳突無邉患七也畎澮之水澇則疏之旱乾則
引以溉注少凶荒八也少壯皆土著奸偽不容善心易
生以其暇日習詩書俎豆養老息物成禮俗九也逺近
[084-6b]
共貫各安其居樂其業尊君親上長子孫其中不煩刑
罰而成政教十也一舉而十者具矣何憚而不為乎其
謂不可為者蓋亦有二焉丘甸縣都其間萬井為溝洫
者又萬計包原隰而為之窮天下之力傾天下之財非
數十年之乆不克潰于成也非大有為之君不能致其
決也此不可者一也中古以降淳厚之俗薄澆偽之風
熾恭儉之化衰功利之習勝經乆之慮少僥倖之弊多
以限田抑富强猶有撓之者況使盡棄其私家之產乎
[084-7a]
以均田授農民猶有不能周之者又況生齒滋衆之時
乎怨歸於上奸興於下此不可為者二也以余論之二
者何足厄吾事乎古者步百為畆漢人益以二百四十
為畆北齊又益之以三百六十為畆今所用者漢畆步
也今之五十畆古之百畆也漢提封田萬萬頃惟邑居
道路山林川澤不可墾餘三千二百二十九萬頃皆可
墾元始初遣司農勸課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
十頃是時天下之民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戸以田
[084-7b]
均之計户得田六十七畆古之百四十畆也家獲百四
十畆耕之未為不給也加之簡稽則工商禄食之可損
者又不知其幾也雖唐盛時永徽民户不過三百八十
萬至開元七百八十六萬亦不漢過也以天下之田給
天下之民徵之漢唐則後世寕有不足之患乎田無不
足之患則取諸臣以與民天下皆知吾君之不私也天
下有如卜式者且將先吾民而為之孰不響應于下也
秦長城之役袤延萬里塹山堙谷暴兵三十萬而阿房
[084-8a]
之作督用徒刑者又七十餘萬郡邑之民發謫徙邉者
又歳不休息不徳甚矣天下怨誹未聞有一人違者況
下令如流水之源固民心之所欲也王政之所本也今
先取一鄉之田井之其制定其事便其民恱然後行之
一郡取一郡之田井之其制定其事便其民恱然後行
之天下天下之制定事便而民恱也亦何異於鄉郡乎
是天下之田可井也事不勞者不永逸欲長治乆安而
不於此圖之亦茍矣唐太宗嘗讀周官之書至體國經
[084-8b]
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慨然歎曰不井田不封建不足
以法三代之治人君負有為之才操可致之埶其時又
非難也封建議而不行井田知而不復君子蓋深為唐
惜之吾聞春氣至則草木生秋氣至則草木落生與落
必有使之者矣物莫知之也故使之者至物無不為使
之者不至物無可為上之人審其所以使故物莫不為
用管商之法孰與先王之制天下皆知其非民利也而
齊秦舉國聽之其故又可知也以先王之制使若管商
[084-9a]
者為之以紀人事經地利吾知天下之田可限也可均
也亦可井也此無他善操其所使而己矣忠信之道賞
罰之柄上之所以使也
  慎習胡翰/
天下之埶窮則變由治而趨亂者其變易雖一憸人壊
之而有餘由亂而趨治者其變難雖合天下之智力為
之而不足由秦以來天下之變數矣議者莫不慨然欲
迢復先王之舊歴漢唐千數百年而卒循乎秦人之敝者
[084-9b]
此豈其勢難而力不足哉荀卿子曰法後王一天下制
度又曰法貳後王謂之不雅蓋卿有以啓之也自卿之
論興其徒李斯用之以相秦凡可以變古者莫不假秦
之柄奮其恣睢之心而為之雖商鞅之刻薄不若是之
烈也鞅廢井田止秦之土地改法令止秦之人民而斯
也尊主為皇帝舉天下以為郡縣舉天下不復有井田
夷其城郭銷其兵刃人主之勢孤立于上而怨起于下
計無所出益倒行而逆施之燔詩書以塗民之耳目黜
[084-10a]
儒術以滅天下之口說所守者律令也所師者刀筆吏
也其變既極其習既成秦亡而漢承之聖王之繼亂世
掃除其迹而悉去之崇教化而興起之此其幾也陳經
立紀以為萬世法程此又一幾也髙帝以寛仁定天下
規模宏逺矣然未嘗有一於此其後賈誼言之于文帝
董仲舒言之于武帝皆不能用又其後王吉言之而宣
帝亦恬不以為意觀髙帝命叔孫博士之言令度吾所
能行為之天下事孰非人主所能者奈何帝之自畫如
[084-10b]
此而群臣不足佐之創業之君後昆所取法由是而文帝
有卑之無甚髙之喻宣帝有漢家自有制度之語當更
化而不更化當改制而不改制一切縁秦之故雜伯以
為治逮于中興光武以吏事責公卿顯宗以耳目為明
察文法宻而職任違督責過而恩意少雖從事儒雅投
戈講藝臨雍拜老有緝熈揖讓之風未能盡更化改制
之實也故朱浮言罷斥之擾于前陳寵建輕刑之議于
後建初之政所以濟永平之失也之數君者在當時號
[084-11a]
為賢主且去古未逺而因陋就簡未嘗取先王之法一
試為之為之而不效舎之可也不為而舎之烏知其不
可乎蓋其溺于所習者乆矣辟之戎人生于戎蠻人生
于蠻少長所濡染者皆其類也中國之禮義未嘗接焉
雖知其美不能使之一朝去其舊習之俗此豈其性殊
習固使之耳古今之相去何以異此有能善變其習者
果孰禦之魏晉之衰天下之亂極矣元魏起代北其先
土托后䟦之裔也其人民被旃控弦之屬也與漢不侔
[084-11b]
矣宜未易以禮法理也而孝文遷都洛邑挈其人民而
居之均田别里崇祀建學國人莫不有忤心焉獨排衆
議而咨之王肅李安世之流釋干櫓而事絃歌去樸野
而事詩書王通氏曰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豈不
信乎及隋之衰天下又大亂而唐承之太宗却封倫之
對從魏徵之勸貞觀之初力行仁義其為化也得矣制
官以六典制兵以府衞制民以均田制賦以租庸調其
為制也備矣行之數歳家給人足行旅不齎糧外戸不
[084-12a]
待閉方制四邊之外太平之效可謂盛矣故宋儒以為
由文武之治千有餘歳而有太宗之為君方之于漢其
寛仁孰與髙帝其𤣥黙孰與文帝其所以致此者由其
不惑于後世之論能自拔于秦漢之習也向使孝文無
卓然之見必為之志雖得中國終于敗壊而止耳使太
宗有躬行之實名世之佐舉唐之治又豈殷周之不若
乎故俗之不淳不患也刑之不措不患也功之不遂不
患也而患無必為之志躬行之實持之者未乆也惟聖
[084-12b]
為能盡倫惟王為能盡制三代之興其王皆聖人也其
所以為天下者莫不本諸天理要諸人心大法之則大
治小法之則小治茍以為逺而莫之法也其道固存其
意猶可識也春秋譏變法而大復古聖人豈好為異哉
懼後世不知有先王之法故假筆削力爭之然猶懼不
勝況順而下之是猶決江河而放之陸勢必胥溺而已
耳故余不責斯之不師古而深悼況之法後王由其有
以啓之也君子度已以繩接人用枻夫與世遷從而偃
[084-13a]
仰者戰國之遺習也卿之意不過如此學術不醇而遂
以毒天下太史公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已而俗變相
類議卑而易行也天下有能知其近而相類者為不可
法也卑而易行者為不可行也則秦人之敝去矣非聖
人其孰能之
  物初論朱右/
或問天地果有初乎曰有人物果有初乎曰有然則有
初必有終曰惡乎無方噫氣之大息也混混沌沌沖漠
[084-13b]
無始一氣既復隂陽遂判清濁以分髙下以形非天地
之初乎于時萬象森羅已具有初而迹未形也天地一
隂陽而已人物固囿于隂陽以生者也陽生有六是謂
之乾隂生有六是謂之坤陽生子中極于午中乾道立
矣隂生午中極于子中坤道成矣乾坤者萬物之父母
也當一陽初復二陽既臨陽在地中草木生焉故草木
之本皆居下而末反居上陽在下也三陽既交四陽漸
壯鱗介羣生羽蟲次之故魚鼈身横飛鳥兩足而昻首
[084-14a]
陽未足也五陽健而決膏脂生焉故獸形近人至於六
陽既全乾道始備人斯立矣故人首居上足固在下得
天地之全氣以生者也陽以生之隂以成之自午至子
為六隂成物之氣故能全乾坤之徳者為聖人聖人得
天地之全氣而盡性踐形者也詎非人物之初乎然則
曷為終曰生長斂藏一歳之終滋育消滅一物之終非
吾所謂終也若夫生物屏息天地無有斯為終矣曰終
當奈何曰有終必有初作物初論
[084-14b]
  分野論蘇伯衡/
分野之說其傳也逺而周禮春秋傳始詳焉春官保章
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左氏内傳曰參為晉星商主大火外傳曰歳星所在則
我有周之分野也此分野之說見于周禮春秋傳然也
至漢地理志言分野乃始詳宻謂秦為東井輿鬼之分
野魏為觜觹參之分野周為柳七星張韓為角亢氐趙
為昴畢燕為尾箕齊為危虚魯為奎婁宋為房心衞為
[084-15a]
營室東璧楚為軫翼吳為斗越為牽牛婺女而鄭康成
則謂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分可言者
十二次之分也星紀吳越也元枵齊也娵訾衞也降婁
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
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觀乎左氏謂熒惑守
心宋景禳其咎實沈為祟晉侯受其殃鄭氏謂分野之
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氣以為象則驗災祥于星土其
法蓋古有之不可誣也然而吳越之地南而星紀則在
[084-15b]
丑齊之地東而元枵則在子晉之地亦東而降婁則在
戌東西南北往往相反而不相配是則誠為可疑者杜
預等注既莫能詳而鄭氏則謂中國之封域于星則有
分焉其書亡矣夫有其書而既亡此後人所以求其說
而不得自漢以下星官史家參之以度數毫分縷析各
極其至而十二次分野相配之理卒莫有明言之者嗟
乎夫豈不以不足言而不言之歟唐天文志浮圖一行
皆以河漢為言固己疎逺及賈公彥輩乃援古昔受封
[084-16a]
之日歳星所在之辰其國屬焉以為證若然則三代之
分野皆當不同而列國所屬亦必有同焉者矣嘗試論
之分野視分星古不謂地也地有彼此之不齊而分野
在天則一定而不易以彼此不齊之地必欲求配于在
天十二次整然之分野其說之難通也固宜蓋天有三
垣紫微太微天市是也紫微太微皆將相輔佐之位而
天市下垣則列國星宿之所在其星東西二十有二宋
南海燕東海徐吳越齊中山九河趙魏韓楚梁巴蜀秦
[084-16b]
周鄭晉河間河中曰分野者指列宿所屬之分而言也
鄭氏所謂星土者星所主土是也其國在此而星則在
彼彼此若不相配而其為象未嘗不相屬非地之在北
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地之在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
南也列國之在天下彼此從衡之不齊猶犬牙然而欲
以其地之不齊者求合乎在天分野之整然者彼此之
不相配無足怪者甚者至以天之北極為天之首其體
及背故有吳北魯東之差其惑甚矣易不云乎在天成
[084-17a]
象在地成形水火木金土其形在地者也而天有其五
星焉所謂象者豈惟五星哉凡物莫不皆然矣故夫齊
吳燕宋韓楚周秦魏趙諸國之地地之形也而其星在
天象之謂也地有是形則天有是星天有是星則有是
名曰齊吳燕宋韓楚周秦魏趙列國者非後世有是名
而舉以為分野之名也何以知其然也徴諸東海南海
九河河間河中巴蜀中山在天皆為列星而東海南海
九河河間河中非國中山巴蜀非若諸國之顯也故曰
[084-17b]
地有是形則天有是星而分野者指列星所屬之分而
言也或曰若然則十二次之說將無所徴歟曰十有二
次所以驗天運之度數日躔之次舎此蓋古法而厯家
之所取證者也因其度數次舎之所在而妖祥見焉則
其所屬之地從亦可徵矣抑分野之說豈專係于是哉
  兵禮吴沉/
愚讀周官之書未嘗不嘆夫聖人之于兵政何其詳也
蓋兵之設乆矣唐虞之前不見于經而唐虞之際則士
[084-18a]
師之官實掌之士刑官也兵者刑之大者也古人所謂
大刑用甲兵是也尚書所言冦賊奸宄此豈象刑之所
能盡服哉兵藏于田賦徒衆主于司徒軍師領于秩宗
虞則馬政之司而共工則軍械之所出也故兵雖無專
官而事初未嘗廢焉吁九官之兵刑合為一而六典之
兵刑分為二亦可以觀世道之變矣且六官之制周公
之所定也九伐之法既専委大司馬矣而五官之屬亦
互相參領太宰統衆職即百揆之無不總也宗伯即秩
[084-18b]
宗而司空即共工也司冦雖不主兵而軍刑涖戮則其
任焉平居雖各司其司以聽上之命有事則各職其職
以趨上之令官非虚設而法非文具聖人之經制纎悉
如此哉且兵者將使之以殺人者也聖人不取之于浮
閒凶暴之徒而必取之于勤苦稼穡之農夫使其為農
之日不知有兵之害而為兵之日不敢忘農之勞用之
則驅之于戎行不用則歸之于田里豈有後世招聚之
害供饋之費乎此則立法之最善者也然天下之事不
[084-19a]
習則廢不祥之器豈可以常施于日用之間乎無故而
習兵是習殺人也故聖人又為之蒐狩之制因祭而田
因田而閱申之以戰陳部曲之法詔之以坐作進退之
節以天子之尊而遂取禽獸草莽之野不以為煩也不
特此也干戈之舞射御之方蓋自成童以及于壯其教
未嘗一日而廢也至于弓劔之獻矛㦸之進亦必謹其
儀焉聖人之慮以為平時授受之不謹則當夫倉卒必
有不善于用者矣王朝邦國之中朝祭賔享之日上以
[084-19b]
射而擇士下以射而貢士以考徳行以觀威武是以當
是之時公卿大夫以及士庶其所以為禦侮克敵之備
無不能焉他日用之民皆良兵而吏皆良將也嗚乎弓
矢斧鉞人情之所畏也田狩宴享人情之所恱也先王
以飾怒之具而為飾喜之儀寓至險于順動而伏天下
之所畏于君臣之所共恱此則其微意之所在也使天
下之人而皆從容于禮讓之域焉固聖人之所大願也
不幸而用之將以除殘去暴而聖人之心亦必欲行之
[084-20a]
以道殺人之中而有禮焉非古之聰明神武者何足以
與此乎惜夫有虞之禮不可得見而成周之制度可考
者僅若是而己先王之禮既廢不能講宜天下後世之
爭馳于變詐之末而不自覺也豈不可哀也哉
 
 
 
 
[084-20b]
 
 
 
 
 
 
 
 明文海巻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