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0 周禮訂義-宋-王與之 (master)


[079-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訂義卷七十九   宋 王與之 撰
匠人為溝洫
 趙氏曰匠人攻木之工而兼為溝洫盖匠人主造宫
 室凡城門堂室道涂皆屬之而五溝五涂亦是分畫
 地勢其事相類故兼為焉
 陳用之曰溝也遂也洫也澮也川也皆匠人所為者
 也緫而言之謂之五溝以其十百相冓故也或説謂
[079-1b]
 之溝洫則舉中以見上下
 鄭鍔曰為國之本在農農民之利在水旱乾水溢者
 天時之不常故為之溝洫以瀦以蓄焉為農民之利
 而又以决以導焉除田間之害故命匠人為溝洫
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KR0850音/畎
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鄭鍔曰為溝洫廣深之法其原必起於耜廣五寸耜
 者耒之金耕者所用惟耜為急故用為造溝洫之則
[079-2a]
 ○賈氏曰二耜為耦者二人各執一耜若長沮桀溺
 耦而耕此兩人耕為耦共一尺
 鄭康成曰其壟中曰&KR0850&KR0850上曰伐伐之言發也&KR0850
 也○賈氏曰一尺深者謂之畎畎上髙/土謂之伐伐發也發土於上故名伐○鄭鍔曰古
 者耕種在&KR0850上而水流乎&KR0850中一耦之所發者其土
 廣深各一尺名之曰&KR0850&KR0850為田間流水之道矣又
 於田首倍其數而廣深各二尺名之曰遂遂之為言
 水之所直逹也廣深不倍欲水直逹不可得矣此言
[079-2b]
 一夫所受之田如是也
 薛氏曰遂人言五溝之制而始於遂匠人言五溝之
 制而始於&KR0850&KR0850非溝也乃播種之地而已古者上
 地一畝三&KR0850中地一畝二&KR0850下地一畝一&KR0850故上地
 田百畝中地田二百畝下地田三百畝乃是一夫受
 三百&KR0850之田&KR0850縱則遂横&KR0850横則遂縱由遂以逹澮
 其横縱如之詩曰南東其畝盖天下地勢西北髙而
 東南下故古者或東其畝或南其畝畝之所向溝涂
[079-3a]
 隨之然亦其大致如此不必盡然也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
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
二仞謂之澮
 鄭鍔曰及命九夫而為一井一井之間又倍乎遂廣
 深各四尺以容乎遂中之水者其名曰溝溝之為言
 十百相交也惟其衆遂之所通則有十百相交之形
 矣九夫為井一里也四井為邑二里也四邑為丘六
[079-3b]
 里也四丘為甸八里也於八里之地旁加一里是為
 一成之田積至於成則出長轂一乗井田之法始成
 故名曰成成間之廣深四尺者名曰洫洫之為言謂
 水之血脉至是通利而無壅也四甸為縣四十里也
 四縣為都八十里也旁加二十里是為一同一同之
 中積百井九百夫之地言至是而法大同也故名曰
 同同間之廣二尋深二仞者名曰澮澮之為言水之
 㑹也八尺曰尋七尺曰仞廣而且深水所趨焉因以
[079-4a]
 㑹名之故曰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餘説/見遂人
専逹於川各載其名
 鄭康成曰逹猶至也謂澮直至於川復無所注入
  愚案専逹者謂衆水合於澮而遂直逹於川無他
  岐焉故謂之専逹於川然其源之所從出自遂以
  至於澮盖不一焉必各載其名有所考稽而後壅
  塞者知其所在䟽導為易也故既合其流必别其
  源
[079-4b]
 趙氏曰匠人通水之法遂極小涂極大水始於遂注
 入溝自溝注入洫自洫注入澮自澮注入川乾旱則
 自川而取之以流至於遂水溢則自遂而導之以歸
 於川
     緫論溝洫
 王氏詳説曰遂之制詳於溝洫都鄙之制詳於井田
 井田未嘗無溝洫也匠人為溝洫是已溝洫未嘗無
 井田也載師所謂屋粟是已但鄉遂溝洫稠多都鄙
[079-5a]
 溝洫稀少耳禮圖曰地形有逆順水勢有遲速故遂
 人之溝洫密而匠人之溝洫䟽盖匠人所營有司之
 事而已故其營國也為朝在某處為市在某處為涂
 若干為門若干皆有常制其為溝洫也為溝洫若干
 為川澮若干其廣幾何其深幾何亦皆有常制若夫
 遂人則異於是盖隨地而制之有出入焉要之使治
 可也故曰凡治野其為法大率圎而無弊夫是之謂
 治然則匠人之法死遂人之法圎
[079-5b]
 易氏曰遂人井田之法乃成周開方之數若匠人言
 井間之溝為一里十倍之而為十里之洫又十倍之
 而為百里之澮特言其一靣之長者而已盖匠人方
 十里之洫是每一靣各十井以開方而論則方十里
 者為方一里者百是洫為百井乃九百夫之地果何
 與於遂人百夫之洫匠人言方五百里之澮是每一
 靣為百井以開方而論則方百里者為十里者百是
 澮為萬井乃九萬夫之地果何與於遂人千夫之澮
[079-6a]
 鄭氏疑之而不得其説故曰此畿内采地之制其説
 無所依據或者欲以匠人溝洫求合乎遂人治野之
 制若必欲以一靣而牽合其數則十夫之溝為一里
 之井十倍之為十里之成又十倍之為百里之同以
 是推之自百里之同而至兩山之川得無大遼絶乎
 以是知匠人溝洫不可拘以成周之法或出於夏啇
 之制未可知也何以明之通十為成成十為終終十
 為同文王司馬法為商末之制則有合乎十里百里
[079-6b]
 之説益稷之書曰濬畎澮距川是自然之川則有合
 乎兩山之間之說知此則匠人為前代之制遂人為
 成周之制明矣
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

 鄭康成曰通其壅塞○王昭禹曰有山斯有川有川
 斯有涂川積兩山之水而為之故曰兩山之間必有
 川焉涂通往来而依川為之故曰大川之上必有涂
[079-7a]
 焉然此所謂川涂雖非遂人治野之法彼有出於地
 勢者固非人力所得而易也先王亦因之而已
 易氏曰此言同間有澮之水入川川在兩山之間與
 遂人萬夫之川其説大異盖遂人夫間有遂其地百
 畝十夫則其首為横溝方一里十溝則東畔為南北
 之洫方三里有竒十洫則於南畔為横澮九澮則於
 四畔為川是萬夫之川故其為川方三十二里少半
 里又九之而後方一同以南畝圗之九澮而川周其
[079-7b]
 外又從而九之則一同之間方八十一澮何其澮洫
 之稠多也此遂人之制詳密備具井井皆有條理所
 以謂之井田至匠人則百里一同始有一澮逹於兩
 山之川而已○李嘉㑹曰平地必以夫地多少為限/然後成川則川不泛立地不虚占矣中
 原多平地不可不有/遂人二法兼用乃可
凡溝逆地阞音/勒謂之不行水屬音/注不理孫音/遜謂之不行
 鄭康成曰溝謂造溝○易氏曰凡溝五溝也○賈氏/曰言凡
 溝非田間廣深四尺者當/是人所造溝瀆引水者○鄭康成曰阞謂脉理屬讀
[079-8a]
 為注○趙氏曰屬是聨屬之屬/謂流屬溝洫使有所歸孫順也不行謂決溢
 也禹鑿龍門播九河為此逆阞與不理孫也○陳用
 之曰順則行逆則止凡物皆然而水為甚孟子曰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所謂道者順水所赴而勿逆焉之
 謂也夫阞者地之理也地阞陷下水赴而泐焉順而
 道之則水由地中行一逆其勢無自而可故凡為溝
 之勢逆地阞則謂之不行豈特地阞為然哉凡水之
 屬皆欲其順理遜者言乎其順也故屬不理孫謂之
[079-8b]
 不行盖莫非行也激而行之豈水之性哉
音/簫溝三十里而廣倍
 陳用之曰梢木之末也溝上小下大若木之梢故名
 之○鄭康成曰謂不墾地之溝○薛氏曰梢溝溝末/也自溝末言之謂之梢溝自田端言之謂之田首
 ○鄭鍔曰自然之溝非人所造者謂之梢溝與梢其
 藪之梢同梢際也水所自齧而成至三十里其廣必
 倍盖始齧之處其口必小其行寖逺衆水所㑹其溝
 自廣故也○王昭禹曰水欲潄齧而成溝亦出於地/勢之自然而已故積三十里而其廣倍之
[079-9a]
 然後水勢流行而無所壅○薛/氏曰溝逺而不倍不足以容水
凡行奠音/亭水磬折以參伍
 陳用之曰奠之為言定也謂行水於此停蓄而定也
 水停而定則不行矣或有所妨礙或引以浸灌於是
 乎行之行之必以磬折之法勢冝之也盖水之勢有
 激必有旋故易以坎為弓輪坎者水也其激也為弓
 其旋也為輪激則直而注旋則紆而曲行奠水之法
 一於直而注則有湍決蕩溢之患必以磬折之法行
[079-9b]
 焉參伍鄭氏謂直行三折行五是也欲其形之曲如
 磬之折故取以為法○趙氏曰如直行三丈又曲轉/行五丈所以如此者要直曲得
 所也如此則水勢雖湍激流疾而不壅/却便得水勢徐徐漸殺而不衝突也
欲為淵則句音/鈎於矩
 趙氏曰矩之法方正不曲是乃謂凡川溝欲使深而
 為淵當使水流之勢勾曲於矩矩是方角之形今又
 曲其矩方之勢則形曲過於矩如是則水勢倒向上
 流轉成曲尺回旋反繞斯潰蕩而為淵矣上行停水
[079-10a]
 要磬折只是要水去此則要水住句於矩十分要曲
 非止於磬折之三五也○李嘉㑹曰水行句曲其/下必廻峻自然深為淵也
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善溝者水潄音/瘦之善防者
水淫之
 趙氏曰凡溝謂凡作溝必因水流之勢而就為溝也
 防為隄防而止水者必因地勢之髙低而就為防也
 此為髙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之意欲其易為力
 耳○鄭鍔曰溝以行水冝因水勢之下而於下地為
[079-10b]
 之防以瀦水冝因地勢之堅而於堅地為之善為溝
 而因下地為之則水奔趨而赴之必速故曰水漱之
 善為防而因堅地為之則水滛液而淤泥必附故曰
 水滛之夫水之所以不漱不滛者非水之過也為溝
 為防者不盡善而已○鄭康成曰漱猶齧也○鄭司
 農曰滛讀為廞謂水淤泥土留著助之為厚
 李嘉㑹曰善溝善防本乎人之力水漱水滛他日其
 勢自然耳苟非善乎初何以至是若曰因乎地勢如
[079-11a]
 今因山口為斗門此固為善也然居平地者多安能
 一一若是
凡為防廣與崇方其閷參分去一
 鄭康成曰崇髙也方猶等也閷者薄其上○毛氏曰
 廣言其基之闊崇言其基之髙假令長丈二闊與崇
 等也其閷三分去一則上之廣冝閷焉假令闊丈二
 者其上則冝廣八尺是為三分去一也凡累土者土
 不相勝則其圯自上始故善防者欲下厚而上薄如
[079-11b]
 此則勢不傾而可以持久○鄭鍔曰防以隄水惟固
 則不傾惟髙則不溢其基廣則其所載者固其形髙
 則其所禦者逺廣而不崇則水溢而過崇而不廣則
 勢危而圯壊故廣與崇兩者如一焉與梓人為侯之
 意同下之廣上之崇雖當相等至於上下大小則冝
 有差為之閷削之勢盖減其上之厚使㣲薄也然其
 閷當三分而去一耳此亦防之小者其法當爾
大防外閷
[079-12a]
 鄭鍔曰為大防則於三分去一之外又當去之盖防
 大則下冝愈厚上冝愈薄然後不崩故也○陳用之/曰若夫大
 防非特閷其内而已又閷其外焉則末勢弱而本勢/强矣夫惟防閷而水滛則無泄下之圯而水亦無自
 而決此所/以為善也
凡溝防必一日先深之以為式
 毛氏曰為溝者掘土而為深為防者積土而為髙此
 溝防皆曰深者要其成則皆土向下以為深也章程
 之法以日為度盖一人之力於一日之間以成其深
[079-12b]
 則丈尺歩數有定式矣雖積萬人之衆累千日之乆
 以此準之則功無毫髪之差故五寸之矩足以盡天
 下之方一日之深足以盡衆夫之力○鄭鍔曰唯先/為之式則用人
 之多寡計功之久近可坐而知以/是賦功指日而成不愆於素矣
里為式然後可以傅衆力
 鄭康成曰里讀為已聲之誤也○趙氏曰已為式了
 則衆力可以傅著而用之不敢荒怠廢功○王昭禹/曰但依一
 里為之式則衆力可/以傅著而用之也
[079-13a]
 毛氏曰傅附合也言可以合衆力而為一注以傅為
 付亦通
 易氏曰此謂溝防有定法而後可以齊衆志盖自&KR0850
 深尺廣尺以至澮之廣二尋深二仞非朝夕之積也
 必先深一日以為式自方里之井以至方百里之同
 非跬歩而至也必以一里之廣以為之式如此則自
 小可以準大自近可以準逺而溝防之功可以漸而
 成矣
[079-13b]
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毛氏曰索約繩也繩又謂之縮盖以繩約物故謂之
 約板横而繩直故曰縮汲引而長之也約版者節度
 必密大長則版撓而土虚矣非版之過乃約之罪故
 曰無任詩曰約之閣閣㭬之橐橐其縮版也如閣之
 載然言其牢也其㭬土也若槖之盛然言其密也由
 版之牢故其上密則大引其版非所謂約之閣閣者
 也○陳用之曰言約之大過則椓土之時/索有不勝其任矣○趙氏曰謂索斷也
[079-14a]
葺屋參分瓦屋四分
 鄭鍔曰以茅盖屋謂之葺草之為物易腐難久冝以
 時修葺故以名之也葺屋之峻冝過於瓦屋三分四
 分者取其屋之尺數以為峻之度也草之去水為遲
 瓦之去水甚疾故其峻之勢冝有差也
 賈氏曰東西為屋則三分南北之間尺數取一以為
 峻假令南北丈二尺草屋取四尺為峻瓦屋取三尺
 為峻也
[079-14b]
 陳用之曰自此至堂涂十有二分皆隨其冝而閷之
 之勢主以去水而已
囷窌音/教倉城逆牆六分
 鄭康成曰囷圜倉方穿地曰窌○賈氏曰地上/為之方曰倉○鄭
 鍔曰倉窌囷皆藏穀之廪○王昭禹曰城則在郭内
 以為捍蔽○毛氏曰城冝/方城以圍宫室
 鄭康成曰逆猶卻也築此四者六分其髙卻一分以
 為閷○賈氏曰假令髙一丈二尺下厚四尺則於上
[079-15a]
 去二尺為閷上惟二尺囷倉城地上為之須為此閷
 其窌入地亦為此閷者雖入地口冝寛則牢固也○
 毛氏曰凡屋之類必峻其上不峻無以去水凡牆之
 類必殺其上不殺其上不能勝水
堂涂十有二分
 項氏曰堂涂堦前之陳也詩曰胡逝我陳○趙氏曰/謂堂前磚
 堦/也○鄭康成曰分其督旁之脩以一分為峻○賈氏/曰中央
 為督督者所以督率兩旁脩謂兩旁上下之尺數假/令兩旁上下尺二寸則取一寸於中央為峻峻者取
[079-15b]
 水兩向流去也○李嘉㑹曰言兩/旁十二分取一分於中央以為髙
竇其崇三尺
 鄭康成曰宫中水道○王昭禹曰必崇三尺所以防
 壅塞也○李嘉會曰若今之街中間突/起兩邉峻下水從兩邉去也
牆厚三尺崇三之
 鄭康成曰髙厚以是為率足以相勝○王昭禹曰牆
 基廣三尺則髙九尺盖不髙九尺不足以為防蔽不
 厚三尺不足以為完久其他皆以是為率
[079-16a]
車人之事
 趙氏曰此段是緫言車工起數之法以車人造車其
 事不一而足故以事名之如畫繢之事
半矩謂之宣
 鄭康成曰矩法也所法者人也○鄭鍔曰人長八尺
 以八尺而三分之則每分各長二尺六寸三分寸之
 一是一矩言用是以為矩法也凡人頭髮早白而落
 者名曰宣易以巽為宣髮是也取人長之一以為一
[079-16b]
 矩以為宣則長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是為人頭
 之長○毛氏曰宣為人頭/者在上而宣露故也
一宣有半謂之欘
 鄭康成曰欘斵斤柄爾雅曰句欘謂之定○易氏曰
 一宣之度為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宣之半則為六
 寸三分寸之二合而言之則二尺焉故謂之欘
一欘有半謂之柯
 易氏曰一欘為二尺半欘為一尺合而言之則三尺
[079-17a]
 焉故謂之柯
 鄭康成曰伐木之柯柄長三尺詩曰伐柯伐柯其則
 不逺○鄭司農曰蒼頡篇有柯欘
一柯有半謂之磬折
 易氏曰柯長三尺而一柯有半則為四尺五寸謂之
 磬折○趙氏曰磬折謂人所立之儀盖人磬折立則
 上俛玉藻曰參分帶下紳居二焉紳長三尺謂人長
 八尺繋帶在四尺之上帶以下有四尺五寸人磬折
[079-17b]
 之節在此一柯有半計長四尺五寸今人磬折之長
 故謂之磬折想車工造車皆以此度量長短也○陳
 用之曰宣也磬折也取之身而為之法數者也柯也
 欘也取之物而為之法數者也
車人為耒
 王昭禹曰車人為車而亦為耒者易曰揉木為耒耒
 之為物其體曲其用利而車之為物或揉曲木以為
 體或資利轉以為用器殊而事類此車人所以為耒
[079-18a]
 也
音/刺長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
二寸
 鄭鍔曰庛者耒之面耜者耒之金庛則在耒下而前
 曲接耜名謂之庛者謂其曲接耜之所容有庛之義
 ○易氏曰耒之前接者耜也耜之前接者鎒即所謂/庛也以金刺土者也匠人言耜廣五寸鄭氏謂古者
 耜一金是也○陳用之曰易曰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耒也耜也以木為之耨則以
 金為之而用於耒耜者也何以知耨之甾於耒也盖/古文耨從耒或從金從金言以金為之從耒言耒之
[079-18b]
 為用何以知耨之用於耜也盖古文耜從木從㠯從/木言以木為之從㠯言以金焉㠯之為言用也然則
 先儒以耜為耒頭之金豈知易所謂斵木為耜而古/文耜從木之意歟鄭氏讀庛為刺理或冝然以謂前
 曲接耜/恐誤其長以尺有一寸為度當中而直者耒之身
 也在庛之上故謂之中直也其長以三尺三寸為度
 人手所執者謂之句句在上而句故謂之上句亦謂
 之首也其長以二尺二寸為度合而言之則耒也○/王
 昭禹曰合三者之數則/耒之長凡六尺有六寸
自其庛縁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内六尺有六寸與歩
[079-19a]
相中也
 陳用之曰縁謂循而上之弦謂直而度之外謂邉也
 首謂上也内謂中也自庛縁其外以至于首度其左
 右上下小大多寡之數均矣然後以此而弦直其中
 以審其度焉以弦其内得六尺有六寸之數則其度
 不差矣與歩相中者盖言其用之時則器之度與人
 之歩適相當焉○趙氏曰自外曲量之則六尺六寸/從上下兩曲之内相望如弦量之只
 得六尺以上句與下庛曲占了寸數也必欲中歩者/盖在野冝度以歩人執耒耕也前後相距止六尺行
[079-19b]
 一歩則如此闊耒太長則髙而難執太短則/俛而難行皆不便耒適要六尺長所以中歩○鄭康
 成曰耕者以田器為度冝○賈氏曰耒自長六尺若/量地時脫去耜而用之
堅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庛則利推又湯/雷反句庛則利
發倨句磬折謂之中地
 陳用之曰堅地剛而難入而直庛則利推柔地著而
 難起而句庛則利發直庛者其庛之勢㣲直而下也
 句庛者其庛之勢㣲句而上也○鄭鍔曰推者推而
 前也發者舉而起也○王昭禹曰中地之庛則合於
[079-20a]
 磬折而句直欲得其中○陳用之曰不過於句不過/於直適如磬折之勢焉則用
 於剛柔得上下之/中所以謂之中地
車人為車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長以
其一為之首
 毛氏曰凡車有駕馬者有駕牛者駕馬者一轅而兩
 馬君子所乘所謂五路是也駕牛者兩轅而一牛所
 以載物大車柏車羊車是也是三等之車皆以載物
 但行澤者為大車行山者為柏車在平地者為羊車
[079-20b]
 所以異等耳鄭以大車為平地之車誤矣○賈氏曰
 此車人造車之事凡造作皆用斧因以量物故先論
 斧柄長短及刃之大小○易氏曰柯長三尺博三寸
 厚一寸有半以斧柄言也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首
 以斧刃言也○鄭康成曰首六寸謂今剛關頭斧
     緫論
 毛氏曰欲論柯則先言宣欲論造車則先言柯明長
 短之有所本也
[079-21a]
轂長半柯其圍一柯有半
 賈氏曰下文柏車别論轂輻牙此是大車○鄭康成
 曰大車轂徑尺五寸
輻長一柯有半其博三寸厚三之一
 趙氏曰輻長一柯有半四尺五寸也博言闊也厚三
 之一則一寸也○薛氏曰輻長一柯有半合兩輻言
 之則為九尺故又曰大車崇三柯輪人言乗車之制
 則崇六尺六寸此言大車之制則崇九尺
[079-21b]
渠三柯者三
 鄭司農曰渠謂車輮所謂牙○鄭鍔曰謂之渠者言
 如水之溝渠然屈曲其勢以受衆水也輮木為牙以
 受衆輻亦猶渠也其長三柯者三則長二丈七尺也
 輻長四尺五寸上下兩相之輻共為九尺故以二丈
 七尺之長而屈曲之圍三徑一則當徑九尺矣然則
 大車之輪髙九尺也
 趙氏曰渠圍二丈七尺輪徑九尺上文輻長一柯有
[079-22a]
 半兩兩相對九尺可知然尚有轂空壺中在恐不止
 九尺以此知徑九尺者通計轂數其實輻無一柯有
 半○李嘉㑹曰二丈七尺之牙何以包得九尺之輪/及轂一尺五寸惟有菑有蚤入之極深則可包矣
行澤者欲短轂行山者欲長轂短轂則利長轂則安
 毛氏曰此又簡脫冝承下文仄輮則完之下與六分
 其輪次何則當先言行澤行山之異冝而後言其制
 乃其序也不當以行澤行山間之使文不成也○項
 氏曰轂欲短即前半柯者也轂欲長即後轂長一柯
[079-22b]
 者也○愚案下文短轂謂/大車長轂謂柏車○王昭禹曰輪人言轂小
 而長則柞大而短則摯此特中地之轂而已若夫行
 山澤則必有以適其地之冝盖行澤則多泥泥多則
 行必鈍故欲短轂轂短則雖有深泥亦莫之黏故利
 行山則多險險多則行必危故欲長轂轂長則輻短
 而無搖兀之患故安○毛氏曰轂短則泥之所附者/少故車不濡滯而利轂長則其
 勢足以勝石故/不震掉而安
行澤者反輮行山者仄輮反輮則易仄輮則完
[079-23a]
 王昭禹曰此言牙也○易氏曰反輮大車/之制仄輮柏車之制○鄭鍔曰
 輮謂屈木以為渠行澤之車其渠之木則冝反輮○/毛
 氏曰心在外/而膚在内者木心多滑反而輮之則滑易而去泥為
 甚利矣行山之車其渠之木則冝仄輮○毛氏曰仄/輮者與皮膚
 各居一/偏也山多沙石輪易損敝惟仄木以為渠則堅刃
 相補不偏壊矣
六分其輪崇以其一為之牙圍
 毛氏曰此大車之輪冝在渠三柯者三之下故知其
[079-23b]
 簡脫也
 賈氏曰輪崇九尺○鄭康成曰輪髙輪徑也牙圍尺
 五寸○薛氏曰輪人言乘兵車所謂牙圍者/尺一寸也此言大車牙圍者尺五寸也
柏車轂長一柯其圍二柯其輻一柯其渠二柯者三五
分其輪崇以其一為之牙圍
 鄭鍔曰行山之車以柏木為冝柏木至堅山地至險
 以至堅之木而為車則行險而不甐歟轂長三尺圍
 六尺則徑二尺也輪三尺其渠則二柯者三盖長一
[079-24a]
 丈八尺也二柯六尺也二柯者三三六十八也以一
 丈八尺而輮之則輪之徑六尺也以六尺之輪五分
 之取一為牙圍則牙圍一尺二寸也然則柏車之輪
 與乘車大車皆不同矣○陳用之曰以大車為大則/若柏車者可名於小故除轂
 長與圍之外其輻其渠其輪崇其牙圍視大車之數/皆減焉○賈氏曰柏車山行故轂長輪崇又下皆欲
 取其安故也○陳用之曰/博厚則與大車之制同
大車崇三柯綆音/景寸牝服二柯有參分柯之二
 毛氏曰上文雖載車渠之數與六分其輪崇以為牙
[079-24b]
 圍然其崇之數猶未備也故再備其數焉○薛氏曰
 輈人云大車轅直必縊其牛則大車牛車也○鄭康
 成曰轂長半柯者也○鄭鍔曰崇三柯者言輪髙九
 尺○鄭康成曰綆輪箄○賈氏曰輪箄謂輪/之四面外一寸則安○毛氏
 曰駟馬之車六尺六寸之輪其綆三分寸之二則大
 車九尺之輪其綆固冝一寸矣
 鄭司農曰牝服謂車箱服讀為負○鄭康成曰牝服
 長八尺謂較也○鄭鍔曰其長八尺/則箱中所容物多矣○陳用之曰大
[079-25a]
 車轂長尺五寸圍尺五寸輻長四尺五寸渠圍二丈
 七尺牙圍一尺五寸
羊車二柯有參分柯之一
 鄭康成曰羊善也善車若今定張車○賈氏曰漢世/定張車未知何
 用但知在宫所用故/差小為之謂之羊車○鄭鍔曰以史攷之晉制羊車
 一名輦上如軺伏兎箱漆畵輪晉武帝宫中每乘羊
 車宫人以竹葉插户鹽汁灑地以引帝車則宫中之
 車名曰羊車以羊駕之也齊因晉制御史皇太子所
[079-25b]
 乘梁因之亦名輦貴賤通得乘名輦子隋大業始更
 謂之羊車小吏駕果下馬其大如羊唐亦因之經於
 王之五路獨無宫中之車意其此也○鄭康成曰較
 長七尺○陳用之曰羊車牝服得中焉則其轂輻輪
 崇牙圍從可知矣
 薛氏曰大車牛車柏車山車羊車小車大車以行澤
 柏車以行山羊車以行宫中
柏車二柯
[079-26a]
 鄭康成曰較六尺柏車輪崇六尺其綆大半寸○鄭
 鍔曰羊車冝小反有七尺之較柏車冝大乃有六尺
 之較盖羊車不言輻轂牙之制則較雖長而車小矣
 柏車較雖短然備述其輻轂牙之制其大於羊車可
 知
凡為轅三其輪崇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後以鑿其鉤
徹廣六尺鬲長六尺
 賈氏曰輪崇雖不同其轅各自三其輪崇假令柏車
[079-26b]
 輪崇六尺則轅丈八尺大車輪崇九尺則轅二丈七
 尺
 鄭司農曰鉤鉤心○王昭禹曰徹謂車廣○賈氏曰/徹廣六尺
 者不與四馬/車八尺者同○鄭司農曰鬲謂轅端厭牛領者○毛/氏曰
 所以鬲牛不使之/外縱故謂之鬲○賈氏曰鬲長六尺者以其兩
 轅一牛在轅内故狹也四馬車鬲六尺六寸者以其
 一轅兩服馬在轅外故鬲長也○薛氏曰大車兩轅
 鬲長六尺則與六尺六寸之衡不同是兩轅之車一
[079-27a]
 牛在轅内故鬲短而徹狹一轅之車兩服在轅外故
 衡長而徹廣○易氏曰曰輪曰轅曰牝服雖有三等/之不一至其為鬲為徹廣則一而已
  愚案輈人乘車兵車轅長一丈四尺四寸此所言
  三其輪崇者止言大車柏車羊車也其曰凡為轅
  者合三車而言之
     緫論
 易氏曰此三車者擬以乘車兵車之制輪即乘車兵
 車之所謂輪也牝服即乘車兵車之所謂較也轅即
[079-27b]
 乘車兵車之所謂輈也徹廣即乘車兵車之所謂軓
 廣也鬲即乘車兵車之所謂衡也以乘車兵車而論
 之輪崇與輿廣衡長同於六尺有六寸者故曰參如
 一謂之參稱較即輿上之兩輢而出乎式者也其制
 亦如之衡即一轅容兩服馬者也其制亦如之軓廣
 雖八尺然亦因輿之廣而加之也輈長雖丈四尺四
 寸然亦因輿隧之深而加之也至於車人之車則不
 然柏車行險阻之地其較冝於短大車行平夷之地
[079-28a]
 其較冝於長羊車用於宫中冝於長短之中而已是
 三者既有長短其為轅也亦各隨其輪之制是數者
 皆非乘車兵車三稱之制此所以命之車人而特見
 於考工之末歟
 
 
 
 
[079-28b]
 
 
 
 
 
 
 
 周禮訂義卷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