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0 周禮訂義-宋-王與之 (master)


[071-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訂義卷七十一   宋 王與之 撰
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
  愚案自此以下皆攻木之工
 鄭鍔曰有車無輪則車不行為輪不專於一工則輪
 不精此所以特立輪人之職察車自輪始此輪人所
 以居衆職之先○陳氏曰緫而言之謂之車别而言
 之則車之體有三輿也蓋也輪也合此三者而成名
[071-1b]
 者也緫而言之謂之輪别而言之則輪之體有三轂
 也輻也牙也合此三者而成名者也○鄭康成曰三
 材所以為轂輻牙者也○鄭鍔曰轂輻牙各有所冝
 之木而木有在隂者有在陽者斬之非時則在隂者
 或失之太柔在陽者或失之太剛以之為轂輻牙必
 不勝其任故取材之道要當順時仲冬斬陽木仲夏
 斬隂木因天時之冬夏變木材之隂陽其材必美○/李
 嘉㑹曰三者之/材各欲得時
[071-2a]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王昭禹曰轂輻牙之材生於天而成於人和者天也
 和之者人也故曰巧者和之○鄭康成曰和調其鑿
 内而合之○鄭鍔曰三材以為輪必為之孔入轂入
 牙皆使得所是之謂和非巧者不能焉百工之制器
 惟輪人為輪弓人為弓皆曰巧者和之者蓋輪合三
 材以為之弓合六材以為之惟材之合者多故貴乎
 工之巧始能調和使不乖戾合五聲以為樂必精於
[071-2b]
 樂如師曠者然後能和其聲合五味以為食必精於
 味如易牙者然後能和其味
轂也者以為利轉也輻也者以為直指也牙音/訝也者以
為固抱也
 鄭鍔曰轂者衆輻之所湊唯其中虚則輪得行故老
 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於其無有之
 處而車賴之以為用蓋唯中虚則運轉必利故曰轂
 也者以為利轉也○陳用之曰轂當輪之/中以虚受轊以實受輻輻者所以
[071-3a]
 實輪而湊轂者也其入轂入牙皆以直為貴惟直而
 不曲則輪賴之以指其所之而不偏側故曰輻者以
 為直指也周圜轂輻者謂之牙牙輪揉也揉之使兩
 頭相迎欲其堅固而合抱惟其固而能抱則輪賴之
 以久而不壞故曰牙也者以為固抱也○陳用之曰/牙揉木而周
 圍其外故以為固抱抱者合抱不脫以固其體也牙/輮也謂之輮蓋以揉木為之謂之牙以其為之固抱
 故借齒牙之牙以明義焉牙之生也/固抱且其用在旁而上下襲焉者也○王昭禹曰惟
 利能轉惟直能指惟固能抱
[071-3b]
輪敝三材不失職謂之完
 鄭鍔曰利轉者轂之任直指者輻之任固抱者牙之
 任三者各有職矣苟能各當其任至於輪之久而敝
 猶且各居其職任而不動然後可以命之曰完完也
 者全而不闕之義莊子曰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望而眡其輪欲其幎莫厯/反爾而下迆也進而眡之欲其
微至也無所取之取諸圜也
 趙氏曰此段是分别察輪之節目據牙輻轂綆四者
[071-4a]
 而言皆謂輪已成而眡其所作之善否非謂方制輪
 之時上文以轂為先輻次之牙次之自内言之至於
 外也此以輪為先輻次之轂次之自外以及内也方
 其制輪則自内以及外及其既成而眡之則自外以
 及内事之序如此○王昭禹曰轂輻牙分而言之謂
 之三材合而言之謂之輪言望其輻望其轂而不言
 望其牙輪兼於牙矣○毛氏曰望者逺眡也進者進
 其車而使之行也望為逺眡則進為近眡進為行車
[071-4b]
 則望為止車迆邪也與既建而迆之迆同戈迆則向
 上而稍邪輪則向下而稍邪故曰下迆下迆者勢也
 微至者本也勢以逺而見故必望眡之體以近而見
 故必近視之○王昭禹曰輪貴於圜故欲其幎爾而
 下迆幎如巾之羃物言均致也○陳用之曰若巾之/幎物然均而無旁突
 故/也○鄭鍔曰其至地者微小則其行必戚速其所以
 取者無他惟取其圜而已蓋輪已圜故能運轉而不
 滯
[071-5a]
望其輻欲其揱音蕭/又稍爾而纎也進而眡之欲其肉稱尺/證
反/也無所取之取諸易以豉/反直也
 賈氏曰凡輻皆向轂處大向牙處小言揱纎據向牙
 處小而言○陳用之曰揱爾而纎殺如手之揱然詩
 曰摻摻女手手之揱也欲其肉稱者雖以纎殺為善
 又欲其體之壯不肉稱則體瘦而弱矣肉稱謂如手
 之揱然而又肉稱之也○王昭禹曰易則無節直則
 無撓曲○鄭鍔曰逺而望之入牙者欲其纎近而眡
[071-5b]
 之入轂者欲其稱其所以取之者無他惟取其易直
 而已蓋輻以無節目不撓曲為盡善
望其轂欲其眼音/限也進而眡之欲其幬音/疇之廉也無所
取之取諸急也
 鄭鍔曰轂則三十輻之所輳初作時則隱然起後以
 革輓之眼者隱起之急如人之眼然也幬覆也廉隅
 也覆之以革革之急而廉見也○王昭禹曰幬之廉/則下文所謂幬必負
 榦也幬則幔轂之革廉則廉隅之見於外惟幬之負/榦其革急而不緩然後能至是此轂所以取諸急也
[071-6a]
 眼以其顯於外者言之/廉以其隱於内者言之○鄭鍔曰逺而望之欲其突
 然而出如人之眼近而眡之欲其革之所輓如屋之
 隅其所以取之者無他惟取其急而已蓋轂以急為
 盡善
眡其綆音餅又/姑杏反欲其蚤音/爪之正也
 圖說曰不漆而踐地者謂之綆○王昭禹曰綆謂輪
 箄也下文所謂六尺有六寸之輪綆三分寸之二是
 也○薛氏曰鑿牙而其孔向外侵三分寸之二輻外
[071-6b]
 箄輻股外箄則車不掉○賈氏曰凡造車輪皆向外
 箄外箄者鑿輪之外孔大於内孔使蚤入者從外向
 上承之則蚤不脫而永固矣偏頭大故也故曰外箄
 鄭康成曰蚤當為爪謂輻入牙中者也輪雖箄爪牙
 必正也○賈氏曰爪入牙中鑿/孔必正直不隨邪也
察其菑側吏/反蚤不齵五溝反/又音隅則輪雖敝不匡
 賈氏曰凡植物於地中謂之菑此輻入轂中似植物
 地中故亦謂之菑人之牙齒參差謂之齵此三十輻
[071-7a]
 入轂與蚤入牙一一相當不相佹戾亦是不齵也○
 王昭禹曰入牙之蚤入轂之菑上下兩相當而無齟
 齬之不齊則輪雖久敝而無方而不轉之患匡言方
 也凡物圜則運而轉方則礙而止故也
 鄭鍔曰輪之外箄為易見故曰眡其綆至於菑與蚤
 欲其不佹尤為難見冝察之詳特謂之察其菑
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隂陽
 易氏曰斬轂之道猶察車之道道無不寓雖察車斬
[071-7b]
 轂皆有道存焉○王昭禹曰凡木之生於山南而向
 日則謂之陽生於山北而背日則謂之隂○趙氏曰/山南向日
 雖是陽木然此木之背依舊不向日未免隂氣轂是/以一條全木為之既要純乎陽不得不於隂處以火
 飬之使山南之木皆可謂之陽/斬轂者何必更以火飬為哉陽木則足於陽而寡
 於隂隂木則足於隂而寡於陽必齊其隂陽然後可
 用以為轂故必矩其隂陽將火養而齊之也○鄭敬
 仲曰傳曰五寸之矩足以盡天下之方斬轂之道所
 以養其隂而齊其陽者豈徒然哉亦有法而已矣然
[071-8a]
 而本隂陽之理察剛柔之性雖寓於䂓矩法度之間
 豈徒形器而已蓋有形而上者之道存焉故曰必矩
 其隂陽○李嘉㑹曰矩者注謂斬轂之時先就樹刻/之既知孰為向日孰為背日背日可以火養
 其隂而齊乎陽愚謂矩者中分/初斬之木以定身隂陽之多少
陽也者稹音/軫理而堅隂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養其
隂而齊諸其陽則轂雖敝不藃耗又/音固
 鄭鍔曰陽木向陽則受至陽之氣其文必稹密其材
 必剛蓋陽氣之所鍾也隂木向隂則受至隂之氣其
[071-8b]
 文必闊踈其材必柔蓋隂氣之所聚也○王昭禹曰/陽木則其體
 實故稹理而堅隂木則其體虚故疏理而柔稹叢緻/也疏不密也堅至剛也柔至弱也稹與疏以文言之
 堅與柔以/材言之○鄭康成曰火養其隂炙堅之也○王昭
 禹曰藃若蒸氣出之貌故暴起謂之藃○賈氏曰若
 不以火養隂柔之處使堅與陽齊等後以革輓隂柔
 之處木則瘦減革不着木必有暴起以火養之雖敝
 盡不藃暴也
轂小而長則柞音/窄大而短則摯
[071-9a]
 楊謹仲曰司農以柞與摯為輻非也轂長三尺二寸
 則兩頭拘定車軸故雖轆轤而不至臲卼大而短則
 摯卼矣轂圍三尺三寸徑一尺一寸三分去一以為
 空則中間空寛故轆轤而不迫窄小則迫窄矣○鄭/鍔曰
 轂以容三十輻則其長短小大當其法取足容輻而/已小而長則輻窄狹而不能容柞迫側而不寛也大
 而短則轂末淺短而不能固摯動摇而/不安也摯與下文無摯而固之摯同
是故六分其輪崇以其一為之牙圍
 鄭康成曰六尺六寸之輪牙圍尺一寸○易氏曰田
[071-9b]
 車之輪六尺有三寸乘車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今
 以乘車之輪言之六分其輪崇以其一為之牙圍則
 牙圍尺有一寸當分為兩面鄭氏不分兩面只就一
 面尺有一寸下便說三分牙圍而漆其二若是則輪
 圍兩面為牙圍共二尺二寸矣實與經意不合今以
 兩面牙圍共一尺一寸言之則毎面各得五寸半共
 為尺有一寸如此而後合六分取一之數
參分其牙圍而漆其二
[071-10a]
 易氏曰牙圍每五寸半合先以四寸半分之每分得
 一寸半是漆其二者為三寸其一不漆者為一寸半
 外餘一寸三分之是漆者得三分寸之二兼上三寸
 共為三寸三分寸之二不漆者獨得三分寸之一兼
 上一寸半以半寸為十五分三分寸之一作十分是
 不漆者共為一寸三十分寸之二十五鄭氏謂不漆
 其踐地者也如牙厚一寸三分寸之二之說此以意
 推之非經之正文皆有所不取
[071-10b]
椁其漆内而中詘音/屈之以為之轂長以其長為之圍
 鄭司農曰椁者度兩漆之内相距之尺寸○陳用之
 曰不謂之度而謂之椁則義取諸棺槨謂自外圍之
 則以度其内焉○王氏曰槨其漆内而中詘之以為
 長則長短得矣將論轂圍而先牙圍者轂之小大長
 短以牙圍為法凡輪牙之厎踐地而行固無事漆牙
 之兩旁與土相摩亦不必漆漆者指牙之兩旁而言
 非計其踐地○易氏曰若謂牙厚一寸三分寸之二
[071-11a]
 便為漆内則非矣既曰漆内安可便以牙厚計之漆
 内之制未明則轂長三尺二寸圍徑一尺三分寸之
 二亦非也今以經之文意推之除不漆其踐地者只
 據漆者三寸三分寸之二則兩面為七寸三分寸之
 一兼上輪崇六分之五為五尺五寸是漆内共得六
 尺二寸三分寸之一中詘之為三尺一寸三十分寸
 之五此轂之長也亦所以為圍
以其圍之阞音/勒音/蕭其藪音/叟
[071-11b]
 鄭康成曰阞三分之一○鄭鍔曰阞者分散之義初/無定數凡物之餘數則謂之
 阞如王制言祭用數之阞蓋取經用之什一以為阞/也如易之大衍言歸竒於阞蓋取四分之餘以為阞
 也捎除也藪者轂空壺中也疏云轂必大頭寛小頭/狹當輻入處謂之藪中處寛而已名曰藪者冇取於
 蜂窠孔藪之義也鄭氏謂圍之阞為三分寸之一以/其藪徑三寸九分寸之五也王氏取繫辭之阞為說
 謂阞者四分之一也圍既三尺二寸矣取其四分之/一以除藪則藪凡八寸矣然下文賢徑六寸五分寸
 之二與此藪徑三寸九分寸之五然後小大相稱以/為八寸恐大小不等矣則阞當為三分之一從鄭說
 可/也○易氏曰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
 用注無有謂空虚轂中空虚輪得行以一轂之圍得
[071-12a]
 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而為三十輻之所湊苟藪
 孔稍廣則轂之力弱而有不勝任之患故三分其圍
 而除一為藪圍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此三分
 之只得一尺尚餘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一寸為三
 十分又三之為九十分以三十分寸之五為十五分
 共得一百五分三分之一則為三十五分是藪之制
 得一尺九十分寸之三十五藪中大小穿皆以金錮
 其内而貫軸焉
[071-12b]
五分其轂之長去起吕/反一以為賢去三以為軹
 賈氏曰上經言轂空壺中此言轂大小兩頭○鄭司
 農曰賢大穿也軹小穿也○楊謹仲曰三分轂之長
 二在外一在内在内為大頭其空寛則賢也在外為
 小頭其空狹則軹也賢與軹以金為之圍厚一寸置
 之轂頭空之中用以拘其軸使之久而不敝也以其
 轂之長五分去一以為賢之圍則其徑六寸五分寸
 之二金厚一寸故其空徑四寸五分寸之二此藪之
[071-13a]
 所捎者為寛也○鄭鍔曰若依經文去一為賢則大/穿徑八寸十五分寸之八大小俱不
 等故鄭氏以去一為誤賢者才有過人之/稱車轂大穿謂之賢亦以其過人之意以其轂之
 長五分去三為軹之圍則其徑四寸十五分寸之四
 金厚一寸故其空徑二寸十五分寸之四比藪之所
 捎者為狹也故疏以為當輻之處寛狹處中是矣○/王
 氏曰謂之軹者蓋轂以利轉至軹而窮焉有冝只之/意○易氏曰轂長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圍三徑
 一則圍三尺者得徑一尺尚餘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一寸為三十分又二之為九十分又以五分三之
 為十五分共得一百五分三分之一為三十五是藪/之徑亦得一尺九十分寸之三十五與藪相稱焉五
[071-13b]
 分去一以為賢以一尺五分而去一得八寸以九十/分寸之三十五而三之為二百七十分寸之一百五
 五分去一則得二百七十分寸之八十四是賢徑為/八寸二百七十分寸之八十四去三以為軹則半賢
 之數是軹徑為四寸一百三十五分寸之四十二然賢/徑倍於軹則大穿為太大宜以去一為去二然則大
 穿去五分轂長之二亦得六寸二百七十分寸之六/十三○愚案此說與注疏不同始於以牙圍兩面共
 作尺/一寸
容轂必直陳篆必正施膠必厚施筋必數音/朔幬必負幹
 鄭康成曰容者治轂為之形容也○鄭鍔曰轂以運
 轉不直則輪不可行故治轂而為之形容必欲直而
[071-14a]
 不曲○易氏曰如凡為/甲必先為容而已
 趙氏曰篆轂約也不專指軹而言蓋轂以革鞔之約
 謂鞔也於鞔之上而飾以采色如巾車孤乘夏篆注
 亦謂夏篆五采畫轂約也陳設其篆采之文則欲正
 而不邪○陳用之曰陳篆先儒以為轂約夏篆夏縵未/審所謂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對大夫乘墨車士
 乘棧車為言豈止謂轂乎此所謂篆以識之若下文二/在外一在内鑿之廣深之類則其為之也必有以識而
 定之陳篆必正惡其偏而差也○毛氏/曰謂篆刻其轂而陳列其絲以約也○易氏曰采以
 約之謂之篆轂之有約以待施筋施膠幔革之用苟或
[071-14b]
 不正則幬何以負榦故必欲其正篆既正矣然後施
 膠以附麗之必欲其厚施筋以固結之必欲其數○
 鄭鍔曰膠所以附離異木以為固薄而不厚則附離
 者有時而解剥筋所以纒束柔木以為堅疏而不數
 則纒束者有時而柔弱○陳用之曰凡用筋之法縱之/則其體徃而緩數之則其體束
 而急/也以革縵轂謂之幬革與木相附麗則轂必急革
 若不隱著於木是之謂不負榦不負榦則是有盈不
 足而轂必急矣故幬欲負榦○陳用之曰負如背有/所負然著於體上故也
[071-15a]
既摩革色青白謂之轂之善
 鄭鍔曰以革縵轂矣則以骨丸之丸之已乾又以石
 摩之摩之然後漆焉若既摩而革色青白是為轂之
 盡善蓋青者東方之陽白者西方之隂隂陽均調故
 其色青白則知其剛柔得所矣所以為美之至
參分其轂長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輻
 趙氏曰三分轂長二在外一在内者此是論置輻於
 轂相去逺近之法外謂轂之趨軹處内謂轂之趨賢
[071-15b]
 處○陳用之曰外謂旁出之端所謂軧/者是也内謂向輿之端向於内者也與輿相近以
 轂長三尺二寸三分之以二分為外以一分為内於
 二者之間而置輻焉○陳用之曰所/謂藪者是也注云令輻廣三
 寸半除輻箄轂之處則輻内有九寸半輻外有一尺
 九寸此說是也然所以在外數多在内數少者蓋一
 車用兩轂而兩轂之間置輿輻内數少則兩輪近輿
 有倚靠處自然牢固而行得穩輻外數多則轂行無
 所礙轂欲止時其轂體長可以持住經所謂車止則
[071-16a]
 持輪是也所以内外有多寡之分
 易氏曰經文既言三分轂長則當復除輻廣二寸半
 謂轂長三尺二寸亦未為當今以經之文意攷之則
 知轂長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三尺言之二在
 外則得二尺矣尚餘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一寸為
 三十分又三之為九十分又以五分三之為十五分
 共為一百五分是二在外者得二尺九十分寸之七
 十其一在内者得一尺九十分寸之三十五於二在
[071-16b]
 外一在内之中而置輻焉
凡輻量音/良其鑿音造又/如字尸鴆/反以為輻廣
 趙氏曰鑿即是藪所以容輻菑者注謂以深為廣各
 三寸半方相應蓋轂鑿三寸半然後能受輻之入輻
 廣亦如之然後稱鑿之受所以三寸半者以圍之阞
 捎其藪而知之轂徑一尺三分寸之二今三分取一
 作空中空中徑三寸九分寸之五兩畔得二分恰有
 七寸九分寸之一兩廂分之一畔得三寸九分寸之
[071-17a]
 五故輻深廣各三寸半○鄭鍔曰鑿以容輻之廣必
 欲與鑿之深相稱使無有餘不足斯無危槷之患
輻廣而鑿淺則是以大杌音/兀雖有良工莫之能固
 鄭康成曰杌摇動貌○鄭鍔曰苟輻廣三寸半而鑿
 孔太淺不及三寸半則所入不深不深則不固必大
 隍杌而動摇矣雖有良工無所施其巧而使之固也
鑿深而輻小則是固有餘而強不足也
 鄭鍔曰轂大而鑿孔得深其輻亦冝大苟輻小而鑿
[071-17b]
 深二者不相稱或失之有餘或失之不足轂大鑿深
 可謂有餘矣輻小不及其深可謂不足矣以是而相
 入所謂固其有餘而強其不足也如是則輻失於太
 弱安能勝轂之所任乎
故竑音/宏其輻廣以為之弱則雖有重任轂不折
 趙氏曰竑謂度也弱輻菑也○鄭鍔曰此弱與前文/所謂菑理則一也輻入
 轂中謂之菑/亦謂之弱度其輻之廣狹以為菑之大小長短則
 菑與輻其力相稱雖任重載轂亦不毁○陳用之曰/天下之理強
[071-18a]
 弱不兩立強在此而弱在彼鄭氏謂菑者是也轂本/也輻枝也強弱之名生於相形菑而謂之弱則小不
 可勝大末不可勝本之/義也不折則其強可知
參分其輻之長而殺去/聲其一則雖有深泥亦弗之溓音/黏

 鄭康成曰殺衰小也○賈氏曰假令輻除入轂之中
 其外長三尺則殺一尺以向牙以本麤末細塗則向
 下利故泥不粘著之
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骹音爻/又效
[071-18b]
 鄭康成曰謂殺輻之數○鄭鍔曰上言殺其一據長
 短之中殺其一分而已未明其股骹之大小如何也
 向轂大處謂之股向牙小處謂之骹此蓋以人之足
 為譬也凡人足髀大處名股脛小處名骹言股以喻
 大言骹以喻小輻向轂處之圍而三分之去其一以
 為向牙處之圍假令近轂處圍六寸則近牙處圍四
 寸矣○王昭禹曰以輻三分之長殺一向牙以股三
 分之圍去一以為骹則本大末小此所以深泥莫之
[071-19a]
 粘也
揉輻必齊平沈必均
 鄭鍔曰木有曲直不能皆易直故以火矯揉其曲者
 使與直者齊則三十輻之直必等矣木有虚實不能
 無輕重故平而沈諸水以觀其入水之淺深入深者
 知其必重入淺者知其必輕從其重者而削之則必
 平矣○陳用之曰平謂其陽平於/水面沈謂其隂沈於水下夫揉以求其直沈
 以求其均者蓋輻之入牙以直為貴故也○易氏曰
[071-19b]
 水火無心之物古人善用之而已揉輻以火所以齊
 曲直沈輻以水所以均輕重齊曲直者取其易直也
 均輕重者取其肉稱也
 毛氏曰輻衆則大小患於不齊齊則同強而大小無
 所偏浮沈各從其類故曰均均則同堅而輕重無所
 雜於轂與牙不言者以轂與牙所治者一木耳
直以指牙牙得則無𣙗魚列/反而固不得則有𣙗必足見
賢遍/反
[071-20a]
 趙氏曰輻直以撐指者牙也輻資牙以指牙資輻以
 抱兩者皆要相得而後可○鄭康成曰得謂倨句鑿
 内相應也○賈氏曰先鄭讀𣙗為危𣙗之𣙗故更轉
 從摋後鄭讀𣙗即是𣙗蘇結切云讀如涅謂涅物於
 孔中之涅又解𣙗字以其用木為𣙗故從木○李嘉
 㑹曰𣙗即梫七甚/反也前曰綆者孔中出外今曰𣙗則
 梫之木也牙之入輻但必用栘無梫則不固○鄭鍔
 曰輻直而倨牙曲而句倨句之勢難乎相得苟輻之
[071-20b]
 直而指牙牙與輻二者相入而各得其正雖無𣙗亦
 固也況於有𣙗乎若夫佹戾各不相得雖有木以𣙗
 之其𣙗不隱必有時而見矣足見謂其𣙗之大也輻
 之入牙未有不用𣙗而能固者也但二者相得則有
 𣙗而小似無𣙗焉其勢亦固不相得則有𣙗必大雖
 大亦不能固上云無𣙗而固非無也必其相得若無
 也○陳用之曰輻與牙相得則其體周密無間可投/勢自固矣何以𣙗為𣙗楔也○毛氏曰用𣙗則一
 時之固耳及其服勞之久則牙動於内𣙗必躍而出/其足見矣何則無故以合必無故以離故𣙗交牙必
[071-21a]
 銳其首而厚其末/此言末見故曰足
六尺有六寸之輪綆方潁/反七南反/又三分寸之二謂之輪
之固
 趙氏曰六尺六寸之輪謂兵車乘車也綆即眡其綆
 之綆謂輪箄也注謂車輪外箄則車行不掉蓋凡造
 車必置綆於輻外一頭入轂一頭入牙所以遮護撐
 住著輪使行時不至於摇杌也三分寸之二注謂出
 於輻股鑿之數疏釋云鑿牙之時孔向外侵三分寸
[071-21b]
 之二使輻股外箄據疏之意謂綆在輻外近轂處輻
 廣三寸半輻是側安者此處甚高必礙住綆綆不容
 與輻一般排鑿孔使兩頭俱入牙所以鑿轂與牙之
 時綆鑿孔向外侵三分寸之二疏雖只說鑿牙其實
 兼轂而言蓋綆那頭必入轂故也所謂三分寸之二
 者以一寸三分之而得其二也以數計之則綆離輻
 菑爪鑿孔六分有竒如此則綆不被輻髙處閣起又
 輔助住輻輻有倚靠則車行不掉輪自堅固所以謂
[071-22a]
 之輪之固也據輪人為蓋疏云則向外謂近輿處綆
 是安在輪之内面外面無有綆然車人為車大車崇
 三柯綆寸注云綆輪箄綆寸者謂輪之正面外一寸
 則安乃不止三分寸之二者蓋大車之輪是九尺之
 輪實牛車也其牙又厚似六尺六寸之輪故綆之鑿
 孔在牙與轂處相離輻菑爪恰好一寸不止於三分
 寸之二也此段所以指殺言六尺六寸之輪以見六
 尺六寸之輪綆之制又别也或謂綆兩頭俱入於牙
[071-22b]
 不入於轂此說不然蓋輻中間髙閣住綆綆如何俱
 入於牙得若使綆一頭不入於轂皆入於牙疏當言
 出於輻骹鑿數不當言輻股矣輻股是近轂處故也
 ○李嘉會曰綆繼𣙗說者綆/其孔也𣙗其木也故繼說
凡為輪行澤者欲杼音/紵行山者欲侔
  愚案此言牙耳非謂輻也言輪則兼於牙
 鄭鍔曰凡為輪則所謂牛車大車皆舉焉觀車人為
 車有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之異則知此所謂不
[071-23a]
 專指兵車乘車而已○王昭禹曰三分其股圍去一
 以為骹圍者此輪之常制也至於行山行澤又加損
 益焉以從其冝是以行澤必於骹圍者薄之故欲杼
 杼言削薄其踐地者行山必骹股等也故欲侔侔言
 上下之適侔○陳用之曰抒謂殺而銳也/侔謂外内相等而相侔也
杼以行澤則是刀以割塗也是故塗不附侔以行山則
是摶音/團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音/吝於鑿
 鄭康成曰附著也摶圜厚也○鄭司農曰不甐於鑿
[071-23b]
 謂不動於鑿中○鄭康成曰甐亦敝也以輪之厚石
 雖齧之不能敝其鑿旁使之動○鄭鍔曰澤之下溼
 厥土惟塗泥輪之踐淺處不薄則附著必多而滯留
 不行苟削而杼之如以刀割塗然塗分裂而自解則
 有所不能附而車行速矣山之髙峻其地皆犖确輪
 之踐地處不圜厚則磨磷必速而鑿孔易動矣苟等
 而侔之如圜物行石然著地者多則不至於偏受其
 任雖輪已敝而牙之鑿孔亦不動也甐之為言動也
[071-24a]
 ○毛氏曰澤多泥泥善附附則不利山多石石善掉
 掉則不穩如刀之割塗言其利之至如摶之行石言
 其穩之至
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腫謂之用火之善
 鄭鍔曰輪所賴以為用者不一而牙者實所以為固
 抱其揉之也尤不可以不盡善於是又言揉牙之法
 牙車輞必屈一木以為之屈木而不用火以矯揉之
 不可得而曲○毛氏曰内牙之抱輻也外牙之踐地
[071-24b]
 也旁則牙之兩邊也廉言皮膚之外皺○鄭康成/曰廉絶也
 言理脉之内絶○鄭康成/曰挫折也腫言肥内之外腫○李嘉/㑹曰腫
 負起/也免此患則為用火之善蓋用火或過或不及惟
 中為善廉挫者用火之過腫者用火之不及言不柔
 紉也
是故規之以眡其圜也萭音/矩之以眡其匡也
 鄭鍔曰輪既成矣察之之道又如此萭矩也匡方也
 趙氏曰輪圜物也中規則可如何欲其中矩蓋以規
[071-25a]
 合之固可驗其不貟處以矩合之其四方四角有不
 貟處亦可因矩以驗之○毛氏曰試輪之法必先規/以眡其圎衡運生規則規之
 者用衡也疏謂規之以繩非矣注謂等為萭蔞以運/輪上輪中萭蔞則不匡刺者蓋為萭蔞與輪相等而
 運於其下輪行一圍而不礙則為不匡刺規/者仆於地而規之萭則扶而運之使與萭等
音/𤣥之以眡其輻之直也
 賈氏曰縣謂以輪側於一邊輪輻三十兩兩上下相
 直從旁以繩縣之兩兩中縣則鑿正而輻直矣
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
[071-25b]
 鄭鍔曰繩所以見其輻之直未知其輪厚薄之善否
 也又浮之水上以觀之上文言平沈必均言揉輻之
 時也此則輪已成又置之水欲其平沈之均○毛氏
 曰上載輪之法備矣然所試者一輪而已此又合兩
 輪於水而試之以觀其浮沈之均則輪之行用力侔
 矣
量其藪以黍以眡其同也
 鄭鍔曰輪之轂空壺中當輻菑者謂之藪藪孔藪也
[071-26a]
 兩藪皆欲其無贏不足置黍其中以量其深淺苟其
 容受皆同則知壺相同矣必用黍者以其滑而齊為
 易驗故也
權之以眡其輕重之侔也
 鄭康成曰侔等也稱兩輪鈞石同則等矣輪有輕重
 則引之有難易
故可規可萭可水可縣可量可權也謂之國工
 易氏曰此又緫括輪人一篇之意大抵注目而視方
[071-26b]
 貟不如付諸規矩之為公騰口而議平直不如付諸
 準繩之為審援手而度多寡輕重不如付諸權量之
 為當六者設則天下之為方貟平直多寡輕重者皆
 不能外是固不容加毫末於其間也○鄭鍔曰自規
 之以眡圜至權之以眡輕重之侔皆一定之法所當
 然若夫不必用規用矩不必沈之水縣以繩不必量
 以黍權以稱皆自然合乎法度可以規可以矩可以
 水可以縣可以量可以權而試之是則得之於手應
[071-27a]
 之於心出乎技巧之外而非世所能及也是謂國工
 謂舉國皆無出其右也輪扁斵輪不能以傳其子其
 子不得而學正謂是歟經言謂之國工者三輪人為
 蓋廬人為柲與此輪人為輪皆以其難而能至於盡
 善人不能及也○毛氏曰工之作器以意上之試工/以法意無常用法有定式然而無不
 當於法此其所以為國工歟凡謂之國工者名擅一/國者也豈一長之足美哉必也試之以難責之以全
 考之於其終乃可授名焉○李嘉㑹曰聖人寧使人/心之朴不欲人心過於巧百工之事未必皆中於法
 度惟國工/而後可
[071-27b]
輪人為蓋
 鄭鍔曰輪人之職掌為輪者也又使為車蓋者蓋先
 王役人固不強人之所不能苟制作相似因其巧智
 亦足以為者從而任之是亦因任之道輪之與蓋或
 運乎下或庇乎上用雖不同然貴乎圜則一又況蓋
 之二十八弓與三十輻之制亦無以異蓋之逹常與
 桯與轂之制亦無以異則因其為輪又使為蓋何不
 可之有○陳用之曰其工雖同其事則别故特以輪
[071-28a]
 人為蓋目其職事焉
達常圍三寸
 鄭司農曰達常蓋斗柄下入杠中也○鄭鍔曰蓋柄
 有二節達常則下入乎桯桯則上含乎達常名曰達
 常以其通乎上下無所更變其體有常也○鄭康成
 曰圍三寸徑一寸
 王昭禹曰蓋之制上為部中為達常下為桯旁為弓
 達常小於桯桯小於部故非部無以納弓於其旁非
[071-28b]
 桯無以含達常於其中
音/楹圍倍之六寸
 鄭司農曰桯蓋杠也讀如丹桓宫楹之楹○賈氏曰
 楹者蓋柄下節麤達常一倍向上含達常○鄭鍔曰
 名曰桯者猶屋之有楹所以直而上承○王氏曰桯/立於下蓋之
 材賴之以呈/露故謂之桯○鄭康成曰圍六寸徑二寸足以含達
 常
音/伸其桯圍以為部廣去/聲部廣六寸
[071-29a]
 鄭司農曰部蓋斗也○賈氏曰部者蓋之斗四面鑿
 孔内蓋弓者於上部髙隆穹然謂之為部○鄭鍔曰
 蓋斗最處蓋之上者名之曰部言穹窿而髙處乎上
 部以緫衆弓如部伍然也信當為伸取其在下之圍
 以為在上之徑故以伸言之伸六寸之桯圍以為此
 部之廣廣徑也桯圍六寸則部之徑六寸徑六寸則
 圍尺有八寸
部長二尺
[071-29b]
 鄭鍔曰部徑六寸正指部言之部長二尺又指達常
 為部也達常者蓋之上節貫入乎部中者惟其入乎
 部中故亦可謂之曰部何以言之部尊一枚則不長
 二尺今曰部長二尺則是逹常長二尺○毛氏曰部
 厚一寸而曰二尺者注謂兼達常言之以其達常之
 在桯中者出入不時常與部相收故部可以兼達常
 然則達常在部一寸其不入于部者尺九寸
  愚案上言蓋圍先以達常起數而後及部廣以見
[071-30a]
  部廣於達常此言蓋之長短止言部長而不及達
  常以達常上納於部下納於桯人所不見所可見
  者部與桯耳其實部自是部達常自是達常注以
  部即達常非也
桯長倍之四尺者二
 鄭鍔曰達常長二尺而桯長倍之則四尺矣倍四尺
 而又有二則其倍者八尺也以此八尺上含達常之
 二尺則蓋之髙凡一丈矣人長八尺而蓋十尺雖則
[071-30b]
 立乘猶有二尺之髙不蔽目矣上言達常與桯之圍
 下言達常與桯之長中言部之廣則蓋之形制大體
 具矣
十分寸之一謂之枚
 鄭康成曰為下起數○趙氏曰以一寸而十分枚計
 一分也蓋十分為一寸枚只得十分之一故也
部尊一枚
 鄭鍔曰前言部廣六寸未見其髙之如何故於此言
[071-31a]
 其髙尊髙也凡居乎髙者未有不尊故以尊言髙焉
 蓋斗中之上穹窿而髙其髙者一分○毛氏曰部厚
 一寸又尊髙一分欲其稍峻而髙去水疾故也
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
 鄭康成曰弓蓋撩也○圖說曰鑿部上菑弓者也○
 鄭康成曰廣大也○鄭鍔曰四方鑿孔以納弓弓鑿
 之廣其廣四分故曰弓鑿廣四枚弓鑿之上則餘二
 分鑿之下則餘四分以鑿廣四枚與上二枚下四枚
[071-31b]
 計之則部凡厚一寸○易氏曰弓鑿廣四枚者則鑿孔/之廣所以容弓者四分也鑿上
 二枚者以鑿孔之上無所受而不用力故二分也鑿/下四枚者以鑿孔之下有所受而用力多故四分也
 ○毛氏曰部廣六寸則圜當尺八寸一寸十分則百/八十分蓋弓二十有八每弓居部之四分則緫百十
 二分其所不居者七十二分大/抵兩鑿相去纔二分有半耳
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鑿端一枚
 易氏曰上言部廣六寸達常圍三寸則達常入部其
 徑一寸是達常兩畔猶有五寸則鑿深二寸有半正
 合兩畔五寸之數而弓鑿不侵達常也○趙氏曰下
[071-32a]
 直二枚者注謂鑿空下正而上低二分疏云上云鑿
 下四枚今於内畔於下亦四枚與外正平故經謂之
 下直而注謂鑿空下正也上云鑿上二枚今於内畔
 孔低二分鑿上亦四枚故經謂之二枚而注謂上低
 二分也下直鑿之下二枚鑿之上此一句指兩事而
 言也○毛氏曰下直二枚者謂在内者向下鑿之其/下正二枚爾若其孔則止放一枚是鑿上有七
 枚為不鑿者也若然則外鑿髙而内鑿低/矣蓋不如是無以使蓋弓之上仰故也鑿端一枚
 者謂部髙一寸今鑿上鑿下俱四枚已占了八枚其
[071-32b]
 中只有二枚在以二枚之中取一枚鑿深放尖故云
 鑿端一枚端謂鑿頭也所以如此以弓外畔上下方
 正大四枚今於弓入鑿内處少剡其弓下畔二分於
 弓尖處又削去一分以納入鑿中使與鑿孔恰好相
 應如此則弓向處頭仰却以蓋弓三分之近部一分
 揉放低外二分為宇曲又以衣蒙之則弓雖低而其
 力常徤雖曲不至一向低斜了去注所以云欲令蓋
 之尊終平不蒙撓也此皆仰其弓故如此若俯其弓
[071-33a]
 則弓自部以下皆低而蔽目矣先儒論蓋鑿有言鑿
 上二枚鑿下四枚指鑿之外也下直二枚指鑿之内
 也鑿廣而内狹上低而下正先髙而揉之使下弓本
 仰而覆之使俯斯言盡之矣○易氏曰一枚為一分
 部廣六寸圍三之則尺有八寸其數不過百八十分
 而止弓鑿四分而二十八弓已占一百一十二分外
 止餘六十八分則部中實少而虚多又以弓鑿一百
 一十二分其深各二寸有半而共湊於達常一寸之
[071-33b]
 徑其數似不相合然古人深察物理上下相制自然
 堅固縝密非常工所能測識者
弓長六尺謂之庇軹五尺謂之庇輪四尺謂之庇軫
 趙氏曰庇謂覆也軹謂轂末也輪謂輪牙也軫謂輿
 後横木也○鄭鍔曰車有大小故蓋有大小蓋大故
 弓長長則所庇者逺弓長六尺謂之庇軹者蓋弓之
 一面長者六尺對為丈二中有部廣六寸則弓長六
 尺者蓋大一丈二尺六寸也車輿六尺六寸車兩轂
[071-34a]
 共六尺四寸凡一丈三尺矣以七寸承輿七寸為軌
 凡減一尺四寸則車之兩軹纔廣一丈一尺六寸耳
 弓之長者共一丈二尺六寸又有宇曲之減故其覆
 庇所及者至於軹是弓長則其庇逺也故謂之庇軹
 之蓋長五尺者其庇及輪謂之庇輪之蓋長四尺者
 其庇及軫謂之庇軫之蓋蓋小於輪輪又小於軹故
 弓每減一尺短則其庇近也漢世名蓋弓為撩子
參分弓長而揉其一
[071-34b]
 鄭鍔曰揉與揉牙揉輻之揉同撓而曲之謂之揉參
 分弓長而揉其一者假如弓長六尺則曲其二尺也
 蓋鑿孔之時外畔弓下四分弓上二分内畔上下俱
 四分由弓頭仰故須近部撓其二尺使平其長四尺
 以為宇曲也
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蚤音/爪
 鄭康成曰蚤當為爪○鄭鍔曰股與輻之近轂者謂
 之股同弓之近部者亦謂之股以其大也蚤與輻之
[071-35a]
 入牙者謂之蚤同弓之宇曲者亦謂之蚤以其小也
 上云弓鑿四枚以弓鑿之廣為股圍圍三徑一則此
 圍當一寸六分也於一寸六分之數而去其一分以
 為蚤圍則弓之蚤圍凡一寸十五分寸之一
參分弓長以其一為之尊
 鄭康成曰尊髙也○鄭鍔曰前云部尊一枚言部之
 髙耳若弓之入部則三分其長以其一為之尊假如
 六尺之弓則以二尺近部為髙也
[071-35b]
上欲尊而宇欲卑
 鄭鍔曰弓上近部者二尺則欲髙其長四尺為宇者
 則欲卑弓之隤下處謂之宇如屋宇然因以名之
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力又/反
 鄭鍔曰所以上欲尊而宇欲卑者蓋本為雨設苟上
 尊而宇卑則其吐水也必速而水之霤所及者必逺
 矣古人云猶髙屋之上建瓴水言自髙而下其勢速
 也左氏云三進及霤禮云家主中霤霤謂水流也蓋
[071-36a]
 上髙則霤逺此必然之理
蓋已崇則難為門也蓋已卑則是蔽目也是故蓋崇十

 薛氏曰蓋部并達常二尺桯長八尺共十尺也古者
 以人為法人長八尺二寸為宇曲卑於此則蔽人目
 髙於此則難為門○鄭鍔曰車出入乎門蓋太髙則
 門不能容人立乘乎車蓋太卑則目無所見古人制
 蓋之法欲無害於門欲不蔽乎目故以十尺為度○
[071-36b]
 鄭康成曰十尺其中正也
良蓋弗冒弗紘殷音/隱畝而馳不隊音/墜謂之國工
 鄭鍔曰為蓋者必冒之以衣必紘之以帶如紘綖之
 紘謂以帶而維繫之也冒之紘之則弓有所恃以為
 固而不墜矣此作蓋之常也若夫善為蓋者無衣以
 冒無帶以紘以横馳於隴畝之上殷而馳則行不正
 隴之上則地不平能使弓不墜落是國工之巧者所
 為非常才所可及○陳用之曰畝平夷之地非謂壟/上也殷若殷其雷之義車震地之
[071-37a]
 聲馳之疾則/轉而有聲矣
   緫論
 鄭鍔曰巾車惟王后五路重翟安車言皆有容蓋輦
 車言有翣羽蓋彼婦人車蓋疑非此輪人所專掌也
 夫車未有不用蓋者而巾車王之五路不言豈所辨
 者旗物之異當建旗之時無所用蓋故不言歟或謂
 車之有蓋專為雨設然道右掌前道車言王下則以
 蓋從又不專為雨而用蓋也反覆攷之車有軫以象
[071-37b]
 地有蓋以象天而蓋弓二十有八又以象星王者乘
 之取法如此則蓋無時而可去也去蓋則象天之道
 缺蓋去而弓隨則法星辰之道又缺矣設蓋之意恐
 不專為雨也說者謂五路在祭祀朝覲田獵即戎之
 時即建旗不用蓋他時在國廵行必設蓋豈其然乎
 
 
 周禮訂義巻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