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0 周禮訂義-宋-王與之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訂義卷十六    宋 王與之 撰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畮音/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鄭康成曰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
 所居也春秋傳曰遷鄭焉而鄙留○賈氏曰是/鄙所居不遷○賈
 氏曰此謂三等采地也載師家邑之田任稍地則大
 夫之采也小都之田任縣地則六卿之采也大都之
[016-1b]
 田任疆地則三公之采也親王子弟與公同處而百
 里次疏者與卿同處而五十里次䟽者與大夫同處
 而二十五里
  愚案周公言都鄙者甚多當於司徒造都鄙之文
  著其詳焉蓋據載師言之特謂大夫采地在王國
  之三百里卿采地在王國之四百里公采地在王
  國之五百里爾未嘗明言公卿大夫采地各有幾
  里也小司徒注始總言之賈氏疏遂定為公百里
[016-2a]
  卿五十里大夫二十五里後世說禮者因仍不易
  若然又與王制所謂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制異
  矣
 王氏詳說曰王制是夏制也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文
 之昭武之穆與夫周公之祚嗣有功德者皆以次出
 封而無功德者亦各以親疎食采畿内借使周之内
 諸侯與外諸侯之分土一同則雖極禹迹所至之處
 亦不足以封螽斯衆多之子孫大抵皆有以處之也
[016-2b]
 ○圖說曰孟子曰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以八命之公六命之卿其地視
 九命七命之公侯以四命之大夫其地視七命之伯/以三命之元士其地視五命之子男蓋在内者卑其
 命而禄必視其外則名有所屈而實有所養在外者/崇其命而禄不異乎内則名有所伸而實有所守載
 師以宅田士田任近郊之地等云者此所謂視侯伯/子男者也士之受田寡矣而近地為可食故任之於
 近郊公卿大夫之田多矣非逺地不/可故任之於縣畺此周采地之别也夫以武王之母
 弟八人雖曰五叔無官然所謂曰管曰蔡曰成曰霍
 曰毛者亦其采地也商之三仁箕子微子以爵言而
 比干特謂之王子比干無可食之采地他可知矣試
[016-3a]
 以縣内九十三國之數明之為百里者九而三公之
 田與三公之致仕者處其六所以待王子弟者三而
 已為七十里者二十有一而六卿之田與三孤及六
 卿之致仕者處其十五其所以待王子弟者六而已
 為五十里者六十有三而二十七大夫與二十七大
 夫之致仕者處其五十有四所以待王子弟者九而
 已知此則知夏商之内諸侯為少而周之内諸侯為
 多多少不同其數則廣狹不同其封也明矣
[016-3b]
  愚案此言食采之數本疏五十里二十五里之說
  愚案周之建都鄙外有封域溝樹之固内有城郭
  市朝社稷宗廟之别使之朝夕涖事王朝而退食
  於家其家不出王城而都鄙乃在三百里以至五
  百里之内猶民之㕓里在國而受田於鄉茍必還
  在采邑之都則其列職常往返于數百里之逺而
  在途之日多在朝之日鮮矣要知都鄙之主則以
  吏居之如冉求為季氏宰而後采地之封者不過
[016-4a]
  得食其禄此尹氏崔氏春秋所以譏世卿歟
 鄭鍔曰造者為而成之之義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
 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史氏曰封
 之所以止其窺覘溝之所以禁其侵奪然後屋室得
 以安居焉○鄭康成曰城郭之宅曰室詩云入此室
 處以其室數制之謂制丘甸之屬○黄氏曰造都鄙
 與建邦國不同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知其廣狹
 遂以制其域居其所當授之民宜必有餘地造都鄙
[016-4b]
 直以其所當授之民室數制其地山川溝涂皆豁除
 以實地計固不使不足亦不使有餘故其下出易法
 ○陳君舉曰此其制邑之地制非田制一邑之内則/有肥磽之不等茍以百畝之地拘之則不足以容百
 里非所以為邑惟以室數制之所以立/不易一易再易之制田則遂人掌之
 史氏曰不易者土力厚一歲一種再易者土力薄再
 歲一種三易者土力益瘠率三歲而一種易者更迭
 而種也再易一倍不易之地三易二倍不易之地而
 其所出不過同為百畝之獲也○薛氏曰古之南北/一歩東西百歩六尺
[016-5a]
 為歩歲不易者為上田農夫受上田百畝歲一易者/為中田農夫受中田二百畝歲再易者為下田農夫
 受下田三百畝一易再易非苦世俗之說荒之而不/耕也不易者只是一畝三甽一易者二畝三甽再易
 者三畝三甽所以愛惜地力如甽廣一尺甽高一尺/詩所謂十千維耦者耜廣五寸二耜為耦合耕正得
 一甽也晉作爰田乃不問一易再易之地破其疆甽/任民自耕不閒水旱凶荒至商鞅破井田開阡陌則
 又以二百四十歩為畝昔之南北一歩者開為百歩/故謂之陌東西百步者開為千歩故謂之阡開拓土
 疆除去煩細令民自盡力於其間其意蓋/以田愈實則兵愈増而先王之意亡矣○陳君舉
 曰王制正義農夫受田實有九等案大司徒不易一
 易再易之地惟有三等者大司徒言其網其實不易
[016-5b]
 一易再易各為三等則九等地見異議說○愚案左/氏異議見
 小司徒九夫為井/下林氏說最詳
 鄭鍔曰遂人頒田里土地田百畝萊五十畝以至萊
 二百畝與此正同然都鄙不易之地無萊者遂地有
 萊以利上農實遂地以强本也此不論餘夫之地者
 蓋都鄙之地小於鄉遂造之之法止以授田之家計
 之而已餘夫非所當計也○愚案餘說/見小司徒
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為地灋而待
[016-6a]
政令
 王昭禹曰凡有職於地者皆地職若三農園圃虞衡
 藪牧之類凡有守於地者皆地守若山虞掌山林之
 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黄氏曰變職言地守/特出之定山澤界域不
 使與井牧殽雜凡山澤有田其民耕之謂之山/澤之農而其地乖離不可井牧定其界域焉凡有
 貢於地者皆地貢也若農以耕事貢九穀圃以植事
 貢草木既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則分命使各為其
 所職之事頒者以等級分之也○王氏曰頒職事典/田之官各有所掌
[016-6b]
 黄氏曰職事即下所頒十二職先王常恐其殽亂工/飭材賈通財猶本於地之所生學藝世事服事治人
 者/也地法則地職地守地貢各有度數存焉故謂之地
 法頒職事以為地法亦所以待上政令之事
 黄氏曰自建國而下至此總叙之見授職奠守制貢
 之為一法也
 鄭鍔曰地職已分地守已定地貢已制則其法立矣
 乃頒職掌於都鄙之長使之循此以為地法以待王
 朝之政令○史氏曰政者上為之章程令者下得以
[016-7a]
 奉行孟子曰仁政必自經界始○黄氏曰政令凡師
 役㑹同賔客䘮紀稅歛皆是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
 鄭康成曰荒凶年也○鄭鍔曰金穰水毁木飢火旱
 或不可逃所恃以無恐者有救荒之政以聚之則雖
 荒而不流徙矣○史氏曰大司徒裂土以封諸侯度
 地以授萬民宜先於賦歛而首及於荒政聚民之教
 有以見先王本以䘏民為主
[016-7b]
一曰散利
 史氏曰民茍離散則財聚何益記曰財聚則民散財
 散則民聚此荒政所以先於散利○李氏曰夫家之
 征則薄之山澤之禁則弛之關之譏則去之所以充
 一歲之入而為國之經費者今皆以予民則已厚矣
 而又散利果何從給乎吾是以知其所以為荒政之
 備者其蓄積有素也○王昭禹曰若遺人云縣/都之委積以待凶荒是也
 世常平義倉歛散之法美意出於此
[016-8a]
二曰薄征
 鄭司農曰薄征輕租稅也○鄭鍔曰賦必取盈則民
 方艱食固無以輸不取則國有所須將何以給姑從
 其薄而已
三曰緩刑
 鄭鍔曰凶荒則犯禁多憫而不刑則犯者益衆嚴以
 示禁則飢民之犯或出於不得已姑緩之可也○易/氏曰
 若朝士於邦凶荒/則慮刑貶是也
[016-8b]
四曰弛力
 鄭司農曰弛力息徭役也○王氏詳說曰若均人云
 凶札則無力征是也
五曰舍禁
 劉執中曰山澤林麓既不以封於諸侯則設虞衡之
 禁所以蕃鳥獸毓草木以盡乎萬物之性也民既失
 食則宜開其禁故舍禁之政行焉
六曰去幾
[016-9a]
 王氏詳說曰先鄭以為關市不譏誠得其說矣然諸
 儒惑於司關之文有曰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征猶幾
 曽不謂門關與市蓋異乎司市曰國凶荒札喪則市
 無征而作布去幾者市之去幾也門關所以防姦人
 之出入不幾得乎況荒政十有二有可據經為說者
 有不可據經為說者舍禁之事不見於虞衡殺哀之
 事不見於宗伯多昏之事不見於媒氏除盜賊之事
 不見於司寇要之荒政之設為後人設耳
[016-9b]
七曰眚禮
 鄭鍔曰掌客云凶荒殺禮則眚禮者損夫吉禮也眚
 與省同○劉執中曰省祭祀之禮所以節財用厚賑
 恤也
八曰殺哀
 鄭康成曰殺哀謂省凶禮○劉執中曰國之哀戚必
 有重禮以將其誠以斯民之困殍有所不能備則殺
 哀之政行焉
[016-10a]
九曰蕃樂
 鄭鍔曰先儒謂蕃樂者蕃當為藩有閉止之義凶荒
 則宜止樂而不作大司樂於大札則令弛縣其意一
 也
十曰多昏
 劉執中曰昏必用六禮禮以荒而不可備時雖荒而
 不可失也故多昏之政行焉○史氏曰古者國有凶/荒則殺禮而多昏㑹男
 女之無夫家者/所以育人民
[016-10b]
十有一曰索鬼神
 劉執中曰鬼神雖幽能助隂陽以為水旱札瘥者必
 索而祭之○王氏詳說曰若司巫云國有/大烖則帥巫而造巫恒是也○史氏曰
 詩云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聞遇災
 而索鬼神所以祈民福也
十有二曰除盜賊
 李景齊曰除盜賊必見於荒政者誠以盜賊於凶年
 為多盜賊不可不除然使賙救拊循之責未盡而遽
[016-11a]
 欲除之則是罔民而已故散利薄征弛禁去幾凡所
 以生養吾民無所不盡其至而彼猶為盜賊之歸則
 不得已而除之故荒政以除盜賊為末○史氏曰傳
 曰牧民如牧羊當去其敗類者凶荒而除盜賊防其
 嘯聚為民害也
     總論
 吕氏曰荒政十有二其目須當詳講一曰散利二曰
 薄征此兩者荒政之始散利是發公財之已藏者薄
[016-11b]
 征是減民租之未輸者已藏者既發之未輸者又薄
 之荒政之大綱既舉矣三曰緩刑四曰弛力緩刑謂
 民迫於飢寒不幸而有過失緩其刑辟以示哀矜之
 意弛力者平時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今則當用者
 亦弛之不用所以休息百姓五曰舍禁平時所謂山
 虞林衡皆有所掌至荒政則徹去藩籬恣民取之六
 曰去幾平時關防皆有幾察荒歲必要百物流通使
 天下商旅出於其市此救荒之要術七曰眚禮此則
[016-12a]
 專理㑹荒政凡禮文之可省者省之如有弊無牲之
 類八曰殺哀凡是䘮紀之節一皆減損所謂不以死
 傷生專理㑹荒政九曰藩樂時和歲豐所以與民共
 樂樂民之樂亦當憂民之憂所以荒歲不樂十曰多
 昏凶荒之年多是匹夫匹婦不能自保所以殺禮而
 多昏使男女自相保之義十有一曰索鬼神靡神不
 舉並走羣望之類是也十有二曰除盜賊前面說緩
 刑此說除盜此便是經權皆舉處既與民共憂不幸
[016-12b]
 民有過固可哀矜至於姦人亦有伺變竊發者凶荒
 之歲民心易動一夫呌喚萬夫皆集所以必以除盜
 賊終之此止亂之道大抵聖人之經蓋通萬世而可
 行者其條目皆止於此然周禮之書六官分職合之
 則有總散之則有所司其關節脉理皆自相應只去
 大司徒上看未盡若徧考六官則荒政秩序可見且
 如散利須攷大府天府内府凡掌財賦之官如薄征
 須攷九職九賦九貢如緩刑須攷司寇士師所掌之
[016-13a]
 刑它莫不然參觀徧攷然後可知
以保息六養萬民
 史氏曰救荒之政醫者之攻療保息之政醫者之調
 養既有以救之又有以養之民不相保而蕃息者未
 之有也○易氏曰息有生生不窮之義保其息而使/之有所養者聖人也○鄭鍔曰有以保之使
 之安而不危有以息/之使之生而不傷○李景齊曰先王之時户口有
 版生齒有數其切切然計民數之多寡誠以民生或
 耗必其養民之政有所未備者兹所以保息之道有
[016-13b]
 六蓋欲天下無一夫之不𫉬其所以求民生之蕃息
 也先王盛時户口極多者蓋出於此
一曰慈㓜
 鄭鍔曰保息之道莫先於慈㓜人方㓜稚如木初萌
 偶搔而絶之可以絶其類將以養民宜自㓜者始王
 制十四以下不從征役後世之法亦有生子三人則
 與之母者慈而愛之也
二曰養老
[016-14a]
 鄭康成曰七十養於鄉五十異粻之屬○鄭鍔曰八/十九十曰耄
 百年曰期頤月有所給/或行復除乃所以養之
三曰振窮
 鄭鍔曰鰥寡孤獨謂之窮民皆有常餼乃所以振之
 也
四曰恤貧
 鄭康成曰貧無財業廩貸之○劉執中曰不幸而有
 凶䘮禍患陷於貧窶不能自存者則鄉閭有以恤而
[016-14b]
 贍之不得貧困焉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
 之相賙此其一端也
五曰寛疾
 鄭鍔曰人有疾者茍遲而俟之使得以調治或有能
 生之理見其疾也又從而勞役之不少寛假則以小
 疾而斃者多矣故特以寛為言
六曰安富
 鄭鍔曰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賴資其有餘以補其
[016-15a]
 不足茍謂其富厚而賦取無藝富者不安小民亦失
 所依非國家之福漢武因豪富筭緡錢中人之家大
 抵皆破而海内蕭然蓋不知安富之道○李氏曰大/司徒十二教
 先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謂以法度教之使知尊卑/之節則民之所用雖少自可以足也以本俗六安民
 其六曰同衣服謂民雖有富者衣服不得異皆深衣/而已則富者安也自周綱解紐禮樂崩壊商賈大者
 衣必文繡食必粱肉以其資厚交通王侯以富相軋/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曵縞
 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公卿大夫以下/爭于驕奢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而貪人恣行矣
 凡風俗之所以薄獄訟/之所以繁者民貧故也
[016-15b]
以本俗六安萬民
 鄭康成曰本猶舊也○項氏曰本其俗之所習則民
 心乃安○劉執中曰本謂根本也使俗有本安於其/生如木之不可㧞則曰本俗而可以安萬民
 使之戀其里閭雖有災難/不忍舍之而適于他邦
一曰媺宮室
 鄭康成曰媺謂約㭬攻堅風雨攸除各有攸宇○劉
 執中曰謂野廬及邑居之宮室里正以時預飭修治
 必使牢宻媺而不弊詩云上入執宮功穹窒熏䑕塞
[016-16a]
 向墐户入此室處媺其邑居也又曰晝爾于茅宵爾
 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媺其野廬也
二曰族墳墓
 鄭康成曰族類也○劉執中曰考妣祖先族而葬之
 萃于一處則子孫之心有所依慕不忍舍之以適他
 邦故一其志安於里閭也○鄭鍔曰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是
 也○愚案呂/氏說見冡人
三曰聨兄弟
[016-16b]
 鄭康成曰聯合也○鄭鍔曰自一世二世而後分房/析族寖以疎逺相視如路人者以
 兄弟之/不聯也○劉執中曰井田之法民受一夫而兄弟衆
 多者必使受田同井則手足相應衣食相資父母相
 接子孫相親亦所以安之而使不能去
四曰聯師儒
 鄭康成曰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劉執中曰百家
 為族則同其族室有儒以教之五族為黨則同其黨
 庠有師以範之少小同其師儒長立同其道藝情親
[016-17a]
 義合亦有以安之而不忍去○孫氏曰先王之於民/隆師儒之教而不具學
 校之制非故畧之也亦有所不必具也周之建國固/嘗為之學矣然所合者國子弟而已後之作王制者
 曰國之俊選皆造焉質之周官無明文不知果與乎/其間否邪借使得與胄子並進不過已興於鄉者惟
 州長有所謂州序黨正飲酒于序以正齒位不指州/而言疑黨亦自為序然皆不載制度之詳豈非州黨
 之間切磋琢磨之地相㑹以時相先以禮本無法制/之可言即如使後世羣天下之士於學廩之有食然
 後為教養之盛則浮薄囂競之風已熾/於斯時矣奚取乎長育人材之道哉
五曰聯朋友
 劉執中曰道合為朋志合為友交相琢磨成其德行
[016-17b]
 則其義益不可忘亦足以安之而不可去也
六曰同衣服
 鄭康成曰同猶齊也民雖有富者衣服不得異○王
 昭禹曰古者長民衣服不貳以齊其民而民德歸一
 則同衣服者本俗所以成终始可謂民德之成也○/劉
 執中曰𧖟桑機織之事非一婦可成同井之家更相/為助然後衣服得以同時而成詩曰女執懿筐遵彼
 微行爰求柔桑八月載績載𤣥載黄為/公子裳則婦女所以聯其衣服之道也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法于象
[016-18a]
魏使萬民觀教象挾子協/反日而歛之
 李景齊曰此亦冢宰垂治象之意夫先以保息養萬
 民次以本俗安萬民而後繼以垂教象之法蓋所施
 之次第若此未有以養之安之而遽欲教之則無常
 産固難責其有常心徒有以養之安之而無以教之
 則飽食逸居正恐其鄰於禽獸耳此庶富教之序○
 鄭康成曰正月之吉周正月朔日也司徒以布五教
 至正歳又書教法而縣焉○史氏曰其曰教象見乃
[016-18b]
 謂之象也○鄭鍔曰教象之法謂六德六行六藝與
 夫書攷賔興之法皆國之舊章非每歲更變其舊蓋
 因歲首示更新之意而已必垂而示之使之熟觀洞
 曉至於十日然後收而藏之仁民之意深矣
乃施教灋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鄭鍔曰或謂已言布教于邦國都鄙又言施教法于
 邦國都鄙何也蓋有教典有教法布以教典使之知
 所守施以教法使之知所行教法既布都鄙邦國宣
[016-19a]
 化承流之職各推而行之以教其所治之民
令五家為比毗志/反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
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
音/周五州為鄉使之相賔
 鄭康成曰此所以勸民使之者皆謂立其長而教令
 使之○項氏曰人之生有天屬焉有人屬焉天屬則
 不待教而相親至於人屬無事則相往來有事則相
 棄背非上之人有以教之不可也是故先王為比為
[016-19b]
 閭則必有以令之相保相受則必有以使之令之則
 不容於或遺使之則不容於或背○鄭康成曰保猶
 任也○呂氏曰五家為比其居甚近非特同其休戚
 亦可察其奇衺故使之相保保有二義有保民而王
 之保有不保其往之保此蓋兼言
 鄭氏曰閭二十五家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王
 昭禹曰二十五家為閭門/則居足以相容使之相受
 鄭康成曰族是百家○陳君舉曰百家之中不幸有
[016-20a]
 死者相與辦其葬事不使五家與二十五家供之者
 以百家然後衆輕易舉也○呂氏曰族獨以四為數
 欲湊成百人故也○鄭康成曰黨五百家救救凶災
 也○陳君舉曰大利害大患難非百家所可禦必五
 百家然後足以相救○鄭康成曰州二千五百家賙
 謂禮物不備相給足也○陳君舉曰水旱凶荒欲以
 相賙又非五百家所能辦惟二千五百家則其地必
 闊必無皆水皆旱之理庶幾有無可以相通○鄭康
[016-20b]
 成曰鄉萬二千五百家賔賔客其賢者○鄭鍔曰三
 歲賔興之時彼賢彼能我從而賔之我賢我能彼亦
 賔乎我故使之相賔○陳君舉曰閭胥書其敬敏任
 恤賢於五比而已族師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賢於四
 閭而已黨正書其德行道藝又五百家之賢而已州
 長攷其德行道藝則又二千五百家之賢而已至於
 一鄉萬二千五百家所謂賢者必灼然可用使之相
 賔
[016-21a]
 王昭禹曰鄉遂之制始於五家之寡而終於萬有二
 千五百家之衆居雖異室而從容若一家體雖異腹
 而和合若一心司徒以安之則相為愷悌焉司馬以
 用之則相為憂患焉○鄭鍔曰凡此比閭族黨州
 鄉之制載於地官蓋王國之六鄉而在近郊百里
 之内也平居使之相保相受如此故有事則用而
 為六師余攷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蓋合比閭族黨之民以為之而不見其制今觀此文
[016-21b]
 乃施教法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
 家為比五比為閭乃知諸侯之邦亦用王畿六鄉之
 制合為比閭族黨也蓋上言施法於邦國都鄙下文
 言使之又言令之則所使所令者乃邦國都鄙之君
 也以是觀之諸侯之國六鄉之制與王國皆同可知
 ○圖說曰鄉遂之制上公之國三鄉三遂侯伯之國/二鄉二遂子男之國一鄉一遂書曰魯人三郊三遂
 蓋言郊則知遂之在野言遂則知郊之為鄉魯大國/也故三郊三遂大宗伯乃頒祀于都家鄉邑大司馬
 簡稽鄉民以用邦國則/邦國亦冇鄉遂明矣
[016-22a]
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王昭禹曰頒以九職三事也○王氏曰登言進而成
 之九職任萬民加三事焉所以進而成之也○鄭鍔
 曰言用此以進其業也民之常情好逸惡勞自安而
 不知勉此業所以不能進任以職事使之勉勵赴功
 乃所以登之矣大宰九職用於王畿之内然邦國都
 鄙不可無任民之職於是設為十有二職以頒之使
 用是以登進之也○劉執中曰大宰主治任之以職/而已司徒主民不止任之以職又
[016-22b]
 登于籍焉謂能稼穡者則登於三農/之籍能樹藝者則登於園圃之籍也
一曰稼穡二曰樹藝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
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歛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
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鄭司農曰稼穡謂三農生九穀也樹藝謂園圃毓草
 木作材謂虞衡作山澤之財阜蕃謂藪牧養蕃鳥獸
 飭材謂百工飭化八材通財謂商賈阜通貨賄化材
 謂嬪婦化治絲枲歛材謂臣妾聚歛疏材生材謂閒
[016-23a]
 民無常職轉移執事○鄭鍔曰閒民無常職宜不能/生材然而轉移執事其材實賴
 以生/焉學藝謂學道藝世事謂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
 職○黄氏曰學藝士也夫人皆得學之世事公/卿大夫士之胄嗣古者進興不出此二者服事
 謂為公家服事者○賈氏曰公家服事若/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
 孫氏曰九職之外加以三焉則以三者與九職之民
 共之使民心服上之教而保其職業者也學藝民材
 所由興世事民志所由定服事軍旅田役追胥所由
 習若夫閭師所任者國中四郊之民因以征歛其材
[016-23b]
 賦所謂九功之貨賄也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
 ○愚案三物八刑皆言鄉者蓋教法始於六鄉故也
 鄭康成曰物猶事也○史氏曰無形無名者道也有
 形有名者物也得之於心為六德行之於身為六行
 習之於事為六藝是三者有形有名矣故謂之三物
 ○鄭康成曰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
 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賔客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
[016-24a]
 李景齊曰成周賔興萬民者不一而足若所謂三物
 者曰德曰行曰藝是也德不足則取之以行行不足
 則取之以藝其取之亦廣矣未也所謂德行藝者皆
 析而六之曰智仁聖義忠和曰孝友睦婣任恤曰禮
 樂射御書數誠恐難以責其材之全則凡於六德六
 行六藝之中得其一者皆足以自進此天下所以無遺
 材之恨然則取士之目最廣者蓋莫詳於周而謂其
 不以科目取士何哉是古非今者類欲屏去後世之
[016-24b]
 科目而復還古人里選之制不知古人所以来天下之才
 者特以其科目之廣耳若夫才必就於其所養而成於
 其所教此大司徒所以教以三物而後賔興之歟
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鄭鍔曰成於性者德也德則有知仁聖義忠和之别
 臨事不惑先事而知者知也○項氏曰知/動而明事自博愛而
 兼愛者仁也○鄭康成曰/愛人以及物通睿而能化者聖也○史/氏曰
 以其無/不通能制事變使各得其宜者義也教人以善推
[016-25a]
 誠不欺者忠也○鄭康成曰/忠以中心喜怒中節不為崖異斬
 絶之行者和也○鄭康成曰/不剛不柔凡此皆成於性而自得
 者故名之為德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鄭康成曰善於父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於九
 族婣親於外親任信於友道○鄭鍔曰能信/乎朋友者任也恤振憂
 貧者○鄭鍔曰能周恤/於患難者恤也
 鄭鍔曰凡此皆見於所行故名之曰行
[016-25b]
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鄭鍔曰禮者知揖遜之威儀○史氏曰五禮/所以防其偽樂者達
 節奏之高下○史氏曰六樂/所以防其情射則明五射之法○史/氏曰
 五射之儀足/以觀其德御則熟五御之節○史氏曰五御之/節足以觀其知
 則明六書之品○史氏曰心/畫見於六書數則知九數之計○史/氏曰
 物變見/於九數是皆才之所長故命之為藝說者曰射御書
 數曰藝可也禮樂之妙與天地同流古之所謂賢聖
 亦由通於此而已名為一藝用以教人何也通乎天
[016-26a]
 地者禮樂之理也可以教人者禮樂之法也六藝之
 禮樂如此而已
 易氏曰六德藴於内六行形於外隨所寓而見皆可
 得而指言之惟道隱於六藝之中不可以指言故總
 而名之曰道藝所謂六德者非曰六鄉萬民之衆皆
 可以為聖知為仁義為忠和也取其明而不惑者謂
 之知公而不私者謂之仁通變能化者謂之聖制變
 得宜者謂之義誠實不欺者謂之忠喜怒中節者謂
[016-26b]
 之和此六德為天下之全德由是推之於六行則自
 孝而友自友而睦自睦而婣以至任於朋友恤於鄉
 閭而皆得乎親疎内外逺近之序是又此德之所發
 見也若夫五禮六樂之見於玉帛鐘鼓者為六藝之
 首五射五御之見於弓矢綏䇿者為六藝之次六書
 九數之見於文字籌筭者為六藝之末是雖藝成而
 下實有形而上者之道充之以德行則為天下全才
 之士然先王以全才望天下而不以全才律天下或
[016-27a]
 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茍有一
 善之可名無不撫而納諸程度繩墨之中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婣之刑四曰不弟音/悌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
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鄭康成曰糾猶割察也不弟不敬師長○賈氏曰此/不悌即上六
 行友是也上文言友在睦婣之上專施於兄弟此變/言弟退在睦婣之下兼施於師長○鄭鍔曰兄宜念
 鞠子哀弟當念天顯然制刑之意終不為卑者而罪/其長故六行則教兄以友而制刑則謂之不弟使少
[016-27b]
 者不敢/凌長也
 鄭鍔曰教民之三物曰六德六行六藝糾民則止於
 六行何邪人之性有厚薄昏明之異則德不可以皆
 同人之材有能有不能之别則藝不可以皆能夫六
 行者日可見之行人人所當勉者也茍不修其行則
 害于其身禍于其家亂人倫而傷聖治王法所不容
 人類所不齒是之謂戮民也加之以刑可以無愧矣
 鄭康成曰造言訛言惑衆亂民亂名改作執左道以
[016-28a]
 亂政也
 史氏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故八刑之
 設以不孝為首而以其餘次序之若夫造言亂民之
 罪既無與於六行大司徒何與哉蓋造言而不禁則
 風波以起衆人之疑簧鼓以惑衆人之聽亂民而不
 禁則淫侈之行興澆詐之風熾如是而望教之行不
 可得也王制曰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
 殺而孔子數少正夘之罪亦曰行偽而堅言偽而辯
[016-28b]
 學非而博順非而澤然則造言亂民豈不為害教之
 大者乎宜大司徒所终禁也有賔興之禮以勸之於
 前又有八刑以驅之於後民若何不歸君子長者之
 途哉○項氏曰賔興則所謂格則承之庸之也繼之
 以八刑所謂否則威之也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
教之和
 鄭司農曰五禮謂吉凶軍賔嘉○鄭康成曰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偽
[016-29a]
 使其行/得中六樂謂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鄭/康成
 曰樂所以蕩正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賈氏曰獨申禮樂二事者化
 民以禮樂為急○項氏曰偽則有所作為中本湛然
 作則反中矣情常患於流放和貴中節流則非和矣
 是故以五禮六樂防之禮非能教中也防其偽則中
 自不失矣樂非能教和也防其情則和自不失矣或
 謂制其欲以復其性非也禮樂直防之使不作耳非
 謂情偽已入復從而制之也○鄭鍔曰惟五禮由中
[016-29b]
 而制所以著誠而去偽故可以防其偽惟六樂由和
 而作所以滌邪心而全正性故可以防其情情偽已
 去則反其自然之中和何不可之有禮樂之制雖掌
 於春官用以教民則在司徒而已
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聽而斷之
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鄭康成曰不服教不厭服於十二教貪冒者也○史
 氏曰教而不服則有爭爭而不已則有言於公故曰
[016-30a]
 訟訟而不已則置之狴犴圜扉以折其憤很之氣須
 其自怨自艾以服吾之教故曰獄
 鄭康成曰有地治者謂鄉州及治都鄙者也○賈氏
 曰將斷割之時恐其不審故與治民之官共聽而斷
 之○史氏曰大司徒不專聽斷必與其屬共之不以/尊嚴自居不以貴勢自驕周流田野諄諄然教其
 長老以慈順教其子弟以孝悌使比閭族黨燦然有/文歡然有恩恤其疾隱致其忠愛未嘗一日不與民
 接必使王者之教沾濡/浹洽無有不服然後已○黄氏曰司徒教官而預聽
 訟之事未歸于士猶冀其可教也○項氏曰司徒聽
[016-30b]
 斷止於不服教而有爭訟者爾前所謂孝友睦婣任
 恤之類凡與於教者是也不與於教而麗于刑者司
 徒所不當治皆歸于士宜也說者謂司徒與有地治
 者斷其刑而使士行刑非也
 鄭康成曰附麗也士司寇士師之屬○鄭司農曰士/謂主斷刑之言
 春秋傳曰士榮為大士或謂歸/于圜土圜土謂獄也獄城圜○史氏曰王制凡聽
 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
 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聰明致其忠
[016-31a]
 愛以盡之此非大司徒不能也及夫成獄辭史以獄
 成告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宼聽
 之棘木之下然後告王而制刑則歸之士者豈得已
 哉○呂氏曰刑與教對立出彼則入此出此則入彼
 無非左之右之防閑天下使遷於善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託歴/反
 鄭康成曰牛能任載地類也奉猶進也○鄭鍔曰或/謂祭祀之時
 大宗伯毛六牲而頒之五官使共奉之牛則奉以司/徒何也余以為六牲之奉非惟以盡事神之禮蓋使
[016-31b]
 居其官者知其所職之義也牛於五行為土其性順/而易制觀千鈞之牛三尺之童持尺箠而驅之弭而
 行畧不敢違者以其順也司徒掌教所以成天下之/大順惟因天下自然之性而教之則大順成而天下
 治矣祀享之時使奉牛牲始也奉之而進终焉解體/而羞之因其事以明其義使知設教之本意也○史
 氏曰大司徒為奉牲之長/至是不得不奉牛牲也
 鄭司農曰羞進也○史氏曰肆者解其牲體而陳之
 於俎○鄭康成曰進所肆解骨體士䘮禮曰肆解去
 蹄○賈氏曰後鄭不從先鄭者案禮運云腥其俎熟/其殽注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熟其殽謂體解
 而爓之祭祀之法先豚解後體解經云奉/牛牲謂初牽入時即云羞其肆明先豚解
[016-32a]
享先王亦如之
 賈氏曰享先王者謂四時并祫禘也亦如之者亦如
 祀五帝但禘郊之事先全烝後豚解奉牛牲謂全烝
 獻腥也羞其肆謂體解而進之若宗廟之事則無全
 烝先豚解次體解奉其牲者腥獻也羞其肆者熟
 獻也
大賔客令野脩道委積
 鄭康成曰令令遺人使為之也少曰委多曰積皆所
[016-32b]
 以給賔客○黃氏曰鄭曰令遺人以遺人掌委積也
 脩道則非遺人之事矣遂師曰賔客巡其道脩庀其
 委積司徒令遂人遂人令遂師使各於其遂行之遺
 人掌委積之政守在遂師○鄭鍔曰大賔大客之來
 往道路以通往來之途委積以共行李之費使賔至
 如歸亦設教之官脩文德以來逺人之意也
大䘮帥六鄉之衆庶屬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賈氏曰六鄉七萬五千家唯取一千人致之使為挽
[016-33a]
 柩之役故鄭康成云衆庶所致役也○鄭司農曰六
 引謂引䘮車索也○鄭鍔曰六鄉内也故屬在前之/引六遂外也故屬在旁之紼因其
 逺近内外/理當然也六鄉主六引六遂主六紼○賈氏曰遂人/職云及葬帥而
 屬六紼在棺曰/紼行道曰引○項氏曰引在車所以挽車紼在柩
 所以弼柩大司徒則檢校六引之事故曰治其政令
大軍旅大田役以旗致萬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賈氏曰凡軍旅田獵所用民徒先起六鄉之衆○史
 氏曰軍旅所以用衆大田所以簡衆大役所以任衆
[016-33b]
 衆之所聚政令行焉不有旗表其觀視何所趨向哉
 ○鄭康成曰旗畫熊虎者也徵衆刻日樹旗期民於
 其下○鄭鍔曰余攷周家之制熊虎為旗大閱之時
 師都載之治兵之時軍吏載之蓋衆之所在以威為
 先也大司徒於大軍旅田役則用旗以致萬民既以
 為號令且以示威也官尊勢重統而治之彼安得不
 惟令是從乎
 易氏曰大司徒以旗致民致之於比閭族黨州鄉之
[016-34a]
 聨也大司馬以旗致民致之於平列陳之際也○黄/氏曰
 此六鄉之衆庶用於國中者若起野役則遂人以遂/之大旗致若帥諸侯之師則司馬以大常致與追胥
 竭作故言/萬民也
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於天下
 鄭康成曰大故謂王崩及寇兵○史氏曰致民於王
 門備不虞也○鄭鍔曰變出於非常姦雄或將乗之/故致民守於王門王宫固有宿衛之人
 鄉遂之衆宜/守王門之外○鄭康成曰節六節有節乃得行防姦
 私也
[016-34b]
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緩刑
 鄭康成曰大荒大凶年也○史氏曰水旱/蟲螟謂之荒大札大疫
 病也○史氏曰天/行謂之札移民避灾就賤其有守不可移者
 則輸之穀春秋定五年夏歸粟於蔡是也○劉執中
 曰凶民可移而豐或不受穀貴可通而賤或閉糶是
 以移民通財之令出焉○劉氏曰令之急於困窮聖
 人之大務也
 王氏詳說曰荒政十二所以聚萬民然與令邦國則
[016-35a]
 不同且移民通財政之所無而令邦國之所有也自
 散利至除盜政之所有而令邦國之所無者天子家
 天下人中國民吾民也何民之移財吾財也何財之
 通是移民通財可用於邦國而不可用之於王畿予
 奪持之於王威福作之於辟禮樂出之於天子邦國
 何預焉此散利去幾眚禮殺哀等事可用之於天子
 而不可用之於諸侯
歲终則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歲令於教官曰各共爾
[016-35b]
職脩乃事以聽王命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
 鄭鍔曰歲终周之季冬今之十月正歲夏之正月今
 之建寅也歲終令致事所以終時王之事正歲聽命
 則施教自建寅始也
 王昭禹曰大司徒所掌者教而已故所令止於教官
 ○鄭康成曰教官其屬六十正治明處其文書致事
 上其計簿○史氏曰不曰不共而曰不正者以此知
 先王之教本以正天下也
[016-36a]
 
 
 
 
 
 
 
 
[016-36b]
 
 
 
 
 
 
 
 周禮訂義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