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177-1a]


卷一百七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七十六
            宋 王應麟 撰
 食貨
田制


 古者井田之興必始於唐虞夏商葺治至周大備因
 口之衆寡以授田因田之厚薄以制賦畫溝洫謹步
 畆嚴版圖經界既定仁政自成其法自春秋時已壊
 晉作爰田則賞衆以田易其疆畔矣魯初稅畆則履
[177-1b]
 其餘畆十取其二矣用田賦則二猶不足重困農民
 矣鄭子駟為田洫而四族皆喪子産使田有封洫而
 謗以伍田疇則溝洫廢矣晉欲使齊封内盡東其畆
 而戎車是利則疆理廢矣管仲作内政楚蒍掩書土
 田亦頗改周典之舊矣戰國兵農浸分孟子言王道
 之始魏恵王以為迂滕文公問井地卒莫之行自秦
 孝公隳經界開阡陌而兼并僣踰興矣漢承秦舊董
[177-2a]
 仲舒請限民名田師丹諫言限名田言未嘗行也趙
 過教民為代田乃耕田之法非受田之制下及漢唐
 風流已逺然其授田有口分世業皆取之於官其斂
 民財有租庸調皆計之於口其後變為兩稅戸無主
 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貧急於售田
 則田多稅少富利於避役則田少稅多僥倖一興稅
 役皆弊既無振貧之術又許之賣田後魏以來弊法
 也唐志謂口分世業之田壊而為兼并似指以為井
 田失之逺矣
[177-2b]


黄帝丘井法


李靖問對黄帝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
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 通典黄帝經土設井立
步制畆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詳見
郡國類


堯墾田


通典堯遭洪水天下分絶使禹平水土别九州冀州厥
[177-3a]
田惟中中兖州厥田惟中下青州厥田惟上下徐州厥
田惟上中揚州厥田惟下下荆州厥田惟下中豫州厥
田惟中上梁州厥田惟下上雍州厥田惟上上九州之
地定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頃 禹貢咸則三壤
成賦中邦注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賦 王制正義
禹貢注曰一井上上出九夫稅上中八夫上下七中上
六中中五中下四下上三下中二下下出一夫稅有九
等故以井田計之以一州當一井與周禮九等又不同
冀上上出九百萬夫之稅兖下下出一百萬夫之稅鄭
[177-3b]
玄謂地形髙下為九等王肅云定肥瘠為九等


禹丘甸法 九州賦法


詩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甸訓曰乘稍人注曰維禹敶之疏曰韓詩箋禹治
而丘甸之六十四井為甸甸方八里居一成之中成方
十里出兵車一乘以為賦法周語先王規方千里以為甸服王制千里之内為 
正義韓奕箋云禹甸之者決除其災使成平田定貢
賦於天子是以治為義也地官小司徒四丘為甸稍人
[177-4a]
掌令丘乘之政令郊特牲云丘乘共粢盛丘十六井甸
六十四井邑方二里丘方四里甸方八里匠人注云方
十里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稅緣邊一里治
洫論語注引司馬法云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革車
一乘若然一乘為七十五人而左傳說夏少康有田一
成有衆一旅十里有五百人者計成方十里其地有九
百夫之田授田有不易一易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有四
百五十人其中上地差多則容五百人也其出兵夫則
衆不盡行故一車士卒唯七十五人少康盡舉大衆故
[177-4b]
與出賦異也孫毓云禹除洪水之災未及丘甸其田也
且井邑丘甸出於周法虞夏之制未有聞焉今以周法
為虞夏之說非其義也然禮運說大道既隠而曰以立
田里則三王之初有井甸田里之法論語說禹盡力乎
溝洫與匠人井間有洫同也臯陶謨畎澮距川與匠人
同間有澮專達於川同也是則丘甸之法禹之所為少
康之在虞思有田一成有衆一旅於是則十里為成非
[177-5a]
周之賦法也襄四年傳曰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州尚
畫其界是田之經界須畫之也詩倬彼甫田歲取十千箋於井田之法則一成
之數也正義曰司馬法計之 甫田正義史傳說助貢之法唯孟子
為眀食貨志云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畆公田十
畆是為八百八十畆餘二十畆為廬舍其言取孟子而
失其本㫖何休注公羊范甯解穀梁趙岐注孟子宋均
說樂緯咸以為然理不可通何則言其中為公田其中
央百畆共為公田不得家取十畆也言八家皆私百畆
則百畆屬公何得復以二十畆為廬舍也言同養公田
[177-5b]
是百家共理公事何得家分十畆自治之也禹貢注上
上出九夫稅下下出一夫稅通率九州一井稅五夫以
禹貢九州之賦法凡有九等鄭欲品其多少遂以九井
擬之非其實稅之也 禹貢正義鄭玄云服治田出穀
稅也甸主治田故名甸下云納總銍秸粟米


殷公田


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稅注藉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
[177-6a]
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孟子曰云云則所云古者
謂殷時正義劉氏皇氏曰夏時民多家得五十畆而貢
殷時民稍稀家得七十畆而助周時民至稀家得百畆
而徹熊氏說夏政寛簡一夫之稅惟稅五十畆殷政稍
急稅七十畆周政極煩皆通稅 孟子殷人七十而助
惟助為有公田注惟殷人之助為有公田朱氏注夏時
一夫受田五十畆而每夫計其五畆之入以為貢商人
始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畆之地畫為九區區七十
畆中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區但借其力以助耕公
[177-6b]
田而不復稅其私田周時一夫授田百畆鄉遂用貢法
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則通力而作收則
計畆而分故謂之徹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為常數惟助
法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公田百畆中以二十
畆為廬舍一夫所耕公田實十畆通私田百畆為十一
分而取其一盖又輕於十一矣竊料商制亦當似此而
以十四畆為廬舍一夫實耕公田七畆是亦不過什一
[177-7a]
也 夏小正初服於公田注先服公田而後服其田也
 公羊宣十五年古者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
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行而
頌聲作矣


周井田 井牧 文王平土法


禮小司徒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
令貢賦注鄭司農云井牧者春秋傳所謂井衍沃牧隰
臯玄謂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今造都鄙
[177-7b]
授民田有不易一易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是謂井牧昔
夏少康在虞思有田一成有衆一旅一旅之衆而田一
成則井牧之法先古然矣此制小司徒經之匠人為之
溝洫相包乃成方百里為一同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
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稅二千三百
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
四百夫治澮井田之法備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采地食
[177-8a]
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五十里之國
凡四縣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都一縣一甸之田稅
入於王劉敞曰受田之制一夫百畆小司徒自井而差之以至于都匠人自井而差之以至于同遂人
自一夫差之以至于萬夫溝洫自遂差之以至于川其餘自徑差之以至于路 大司馬見兵制軍
易氏曰遂人總九千二百一十六夫之成數故曰萬
夫詩人總三十二里之成數故曰終三十里然未必盡
如界畫棋局一一為開方之法盖有井牧焉井則上地
中地下地之殊牧則不易一易再易之辨計以中數大
率以三夫受六夫之地 詩緜大王迺疆迺理迺宣迺畝
[177-8b]
注疆理其經界時耕其田畆 孟子文王治岐耕者九
一注使岐民修井田八家耕八百畆其百畆以為公田
及廬井故曰九一西伯制其田里 通典周文王在岐用平土
之法以為治人之道地著為本故建司馬法六尺為步
步百為畆畆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
十為成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
為畿畿方千里民受田上田夫百畆中田夫二百畆下
[177-9a]
田夫三百畆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
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
民户人已受田其家衆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
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為法
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
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亦見漢志 王制正義案
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
地家三百畮地唯有三等者大司徒言其大綱其實不
[177-9b]
易一易再易各為三等則九等也司徒注云自二人至十人為九等易氏 
以為此造都鄙之法非授田之法先儒以為鄉遂異制失之矣案異義左氏說賈逵注云云
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藪澤之地九夫為
鳩八鳩而當一井京陵九夫為辨七辨而當一井淳鹵
九夫為表六表而當一井疆潦九夫為數五數而當一
井偃豬九夫為規四規而當一井原防九夫為町三町
而當一井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衍沃之
[177-10a]
地九夫為井賦法積四十五井除山川坑岸三十六井
定出賦者九井則千里之畿地方百萬井除山川坑岸
三十六萬井定出賦者六十四萬井長轂萬乘異義所
云通山林藪澤九等言之鄭注小司徒據衍沃平地言
之所以不同異義九等據國中山林至衍沃周禮九等
據授民地肥瘠禹貢九州有上中下九等與周禮又不
注云農夫皆受田於公肥墽有五等收入不同正義曰案周禮地有九等從十人至二人此地唯五等自
九人而下至五人大司徒所云農夫授田此準庶人在官之禄最下者猶五人 左氏傳襄二
十五年楚蒍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甲兵蒍掩書土
[177-10b]
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豬町原
防牧隰臯井衍沃下平曰衍有溉曰沃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車
兵徒兵甲楯之數注書土地之所宜淳鹵埆薄之地表
異輕其賦稅疆界有流潦者計數減其租入隄防間地
不得方正如井田别為小頃町隰臯水涯下濕為芻牧
之地衍沃平美之地則如周禮制以為井田六尺為步
步百為畆畆百為夫九夫為井量九土之所入而治賦
[177-11a]
稅正義自度山林以下有九等賈逵以為賦稅差品其
注云云衍沃之地畆百為夫九夫為井周禮小司徒鄭
玄云云是鄭賈同此說也案周禮授民田不過再易唯
有三當一耳不得有九當一也度鳩之等皆為九夫之
名經傳未有此目故杜不用其說九土之内偃豬京陵
無物可入而言九土之所入者總言之


周鄉遂田制又見兵制


禮地官司徒鄉師鄉老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
鄉之屬别自五家之比積之為萬二千五百家之鄉遂人遂師遂大夫縣正鄙
[177-11b]
師鄼長里宰鄰長遂之屬别自五家之鄰積之為萬二千五百家之遂注百里内
為六鄉外為六遂遂人主六遂猶司徒主六鄉 遂人
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制分界也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鄼五鄼為鄙五鄙為縣五
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歲時
稽人民授之田野簡兵器教稼穡注鄰里鄼鄙縣遂猶郊内比閭族黨州鄉
也鄭司農云田野之居其比伍之名與國中異制玄謂遂之軍法追胥起徒役如六鄉正義曰六遂之内上地
[177-12a]
有萊五十畮并下劑致甿並異也小司徒注云鄉之田制與遂同但彼鄉中唯見出軍無田制此遂人唯見田
制無出軍法故鄭注互見其義細論之仍有少異以其六鄉上劑致民六遂下劑致甿六鄉上地無萊六遂上
地有萊凡治野以下劑致甿注民雖受上中下田及㑹之以下劑為率謂可任者家二
人疏六鄉之中其家一人為正卒已下皆為羨卒六遂之中家一人為正卒第二者為羨卒自外並為餘夫家
取二人以田里安甿疏百畮之田五畮之宅以土宜教甿稼穡以興
耡利甿以時器勸甿以疆子任甿注謂民有餘力復予之田若餘夫然
土均平政注均平其稅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
里上地夫一㕓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
一㕓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㕓田百畮
[177-12b]
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注萊謂休不耕者㕓城邑之居疏此乃㕓里任國中之地一也
 詩云三百㕓自是三百家之稅易氏以為此授田之常法王氏曰頒田里所以分民父祖子孫不可分故以
為餘夫凡治野夫間有遂云云疏此雖溝洫法與井田異制亦與井田溝澮廣深同
故約匠人井田之法而言 遂師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周知其
數而任之注經牧制田界與井也疏六遂制溝洫法又
為井田法者遂人兼掌采地以采地有井田法故云經
牧與小司徒文同故鄭亦兼言井也云可食謂今年所
[177-13a]
當耕者也盖六遂上中下地皆有萊不耕者故云今年所
當耕者也 縣師辨夫家人民田萊之數注郊内謂之
易郊外謂之萊 小司徒攷夫屋注夫三為屋屋三為
井出地貢者三三相任疏溝洫雖為貢出貢之時亦三
三相保任以出穀稅似井田之法亦八家鋤一夫稅入
於公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疏案遂人夫間有遂
之等是溝洫法鄉之田制與遂同此經與匠人為井田
法其制與鄉遂不同 書費誓三郊三遂疏天子六軍
出自六鄉諸侯大國三軍出自三鄉三郊謂三鄉也六
[177-13b]
遂亦當出六軍鄉為正遂為副 詩采芑疏天子六軍
千乘今三千乘則十八軍矣荆蠻内侵衆少則不足以
敵之故羨卒盡起有此三千也盖出六遂以足之或出
於公邑不必皆鄉遂也 天官疏鄉遂為溝洫不為井
田而云鄉田同井亦三三相任以出稅與井田同 大
司馬注今邦國之賦如六遂 朱氏曰鄉遂以十為數
井田以九為數所以不同 王制疏異義方千里凡百
[177-14a]
井三十六井為山川坑岸六十四井為平地出税鄭
注小司徒成方十里縁邊一里治為溝洫則三十六
井其餘方八里為甸六十四井出田税與異義不同
又見上


周任土法  宅田 圭田公邑公田采地  畿内貢法


    邦國助法
地官載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職載之
言事也事民而稅之禹貢曰冀州既載載師者閭縣師遺均人官之長以㕓里任國中之
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
[177-14b]
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
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
畺地凡任地國宅無征園㕓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逺郊
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惟漆林之征二十而
五凡宅不毛者有里布田不耕者出屋粟民無職事者
出夫家之征注任土者任其力勢所能生育且以制貢
賦也鄭司農云㕓市城中空地民宅曰宅宅田以備益
[177-15a]
多也士田者士大夫之子得而耕之田賈田者吏為縣
官賣財與之田官田者公家之所耕田牛田以養公家
之牛賞田賞賜之田牧田牧六畜之田司馬法曰王國
百里為郊二百里為州三百里為野四百里為縣五百
里為都杜子春云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逺郊玄謂㕓
里若今云邑里居㕓民居之區域也圃樹果蓏之屬季秋
於中為場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士讀為仕仕者
亦受田所謂圭田也孟子曰自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
五十畆賈田在市賈人其家所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
[177-15b]
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蓄牧者之家所受田也公
邑謂六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
里三百里其上大夫如州長四百里五百里其下大夫
如縣正是以或謂二百里為州四百里為縣云遂人亦
監焉疏云欲見六鄉之外有九等之田無公邑之意以其四等公邑非鄉遂又非采地不見有主治之故
知使大夫治之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
地王子弟所食邑也畺五百里王畿界也皆言任者地
[177-16a]
之形實不方平如圖授田邑者逺近不得盡如制其所
生育賦貢取正於是遂人夫一㕓是㕓里不謂民之邑
居在都城者與凡王畿内方千里積百同九百萬夫之
地也山林川澤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餘六百萬夫
又以田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相通定受田者三百萬
家也逺郊之内地居四同三十六萬夫之地三分去一
其餘二十四萬夫六鄉之民七萬五千家通不易一易
再易一家受二夫則十五萬夫之地其餘九萬夫㕓里
場圃宅田士田賈田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九者亦通受
[177-16b]
一夫焉則半農人也定受田十二萬家也甸稍縣都合
居九十六同八百六十四萬夫之地於三分所去六而
存一餘六百二十四萬夫之地通計上中下六家而受
十三夫定受田二百八十八萬家也其在甸七萬五千
家為六遂餘則公邑鄭司農云任地謂任土地以起稅
賦也玄謂周稅輕近而重逺近者多役也園㕓亦輕之
者㕓無穀園少利也 冬官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井
[177-17a]
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
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注此畿内采地之制九夫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
之田也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及公邑三夫為屋一井
之中三屋九夫以出賦稅共治溝也方十里為成成中
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稅緣邊一里治洫方百里為同
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稅緣邊十里治
澮采地者在三百四百五百里之中載師職曰園㕓二
十而一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
[177-17b]
二謂田稅也皆就夫稅之輕近重逺耳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夏五十而貢殷七十而助一本作莇周百畆而徹又
問井田孟子曰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云云
惟助為有公田雖周亦助也魯哀公問有若對曰盍徹
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稅畆傳曰非禮也穀出不過藉以
豐財也此數者世人謂之錯而疑焉以載師職及司馬
法論之周制畿内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以詩春秋
[177-18a]
論語孟子論之周制邦國用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稅夫
貢者自治其所受田貢其稅穀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
田又使收斂焉畿内用貢法者鄉遂及公邑之吏旦夕
從民事為其促之以公使不得恤其私邦國用助法者
諸侯專一國之政為其貪暴稅民無藝周之畿内稅有
輕重諸侯謂之徹者通其率以什一為正孟子云野九
夫而稅一國中什一是邦國亦異外内之法耳鄭司農
說以春秋傳曰有田一成列國一同王制正義畿外諸侯雖立公田其實
 諸侯郊外亦用貢法故鄭云邦國亦異外内載師正義除三等采地鄉遂公邑皆為夏之貢法疏鄉
[177-18b]
遂為溝洫法而云鄉田同井者謂殷之助法雖鄉亦為
井田六鄉六遂與公邑皆為溝洫法三等采地乃為井
田左氏杜服引司馬法云甸方八里出長轂一乘鄭注
論語引司馬法成方十里出長轂一乘注小司徒引司
馬法成方十里士十人徒二十人並據郊遂之外及采
地法未見所引證周畿内之事貢稅之法古來皆什一
故孟子說三代云其實皆什一公羊傳云什一者天下
[177-19a]
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自古以來貢與助皆不
過什一 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稅畆穀梁曰古者公田
藉而不稅初稅畆非正也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畆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
不善則非民左氏曰榖出不過藉注周法民耕百畆公
田十畆借民力治之稅不過此公羊注聖人制井田之
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畆以養父母妻子五口
為一家公田十畆即所謂什一而稅也廬舍二畆半凡
為田一頃十二畆半八家而九頃共為一井故曰井田
[177-19b]
井田之義一曰無泄地氣二曰無費一家三曰同風俗
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財貨司空謹别田之髙下善惡分
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
 孟子疏周禮地有三等孟子王制論所入食人之衆
寡有五等周禮上地家七人孟子上農夫食九人 管子地員篇九州之
土為九十物每土有常而物有次凡上土三十物種十
二物凡中上三十物種十二物凡下土三十物其種十
[177-20a]
二物凡土物九十其種三十六 漢刑法志此卿大夫
采地之大者見乘馬法


周土㑹灋 土宜灋 土均灋


地官大司徒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山林動物宜
毛植物宜皁民毛而方川澤動物宜鱗植物宜膏民黑
而津丘陵動物宜羽植物宜覈民專而長墳衍動物宜
介植物宜莢民晢而瘠原隰動物宜臝植物宜叢其民
豐肉而痺注㑹計也以土計貢稅之法計五地之所宜 以土宜之灋土方氏注九穀
值穉所宜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十有二州也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177-20b]
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注分野十二邦上繫
十二次各有所宜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
注以萬物自生則言土以人所耕藝則言壤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疏五地分
為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地貢以斂財賦以
均齊天下之政注五物五地之物也九等騂剛赤緹之屬疏地或云十等或云五地或云十 
二土草人有九等皆地勢所宜 小司徒乃均土地注均平也自二人以至十為九等
上地家七人可任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二家五人
[177-21a]
下地家五人可任家二人謂任力役之事疏自二三四人是下地之三等五六七人
是中地之二等八九十人是上地之三等惟言七六五者據中地之三等王制言自九以至五不言九等
地域而辨其守注謂建邦國造都鄙制鄉遂也守虞衡之屬疏案大宰九賦一曰邦中二曰四
郊二者之賦任六鄉之内 遂人中大夫二人凡治野以土宜教甿稼穡
以土均平政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掌平土地之政以
均地守地事地貢注地守虞衡之屬地事農圃之職地貢諸侯九貢 草人下士
四人掌土化之灋以物地相宜而為之種地之輕重所宜用 司
稼辨種稑之種周知其名與所宜地以為法而縣于邑
閭 夏官土方氏上士五人下士十人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
[177-21b]
地者任地者載師之屬 左傳先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
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畆 晉李重傳奏周官土均之法
經其土地井田之制辨五物九等貢賦之序 劉氏曰
十有二土者即十二州也州各有宜如職方氏所掌周
雖合十二州為九州然本堯所分十二異宜故職方氏
從時王之制以正其名而大司徒因上古之法以教民
言十二壤者率一土復有此十二之别當知其種之所
[177-22a]
入即草人騂剛赤緹墳壤渴澤鹹澙勃壤埴壚疆㯺輕
&KR3080凡九也又有青黎塗泥墳壚土均之法九等者即禹
貢定天下之土田有上上至下下也
詩正義曰雨我公田民意之先公也駿發爾私上意之
遜下也


周采地井田 夏采地數


匠人注此畿内采地之制采地制井田異于鄉遂及公
邑 小司徒注此謂造都鄙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疏
鄉遂公邑之中皆為溝洫之法此為井田之法都鄙是
[177-22b]
畿内之國小司徒與匠人共掌之一成之内地有九百
夫宫室塗巷三分去一不易再易一易通率二而當一
故一成惟有二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此謂
畿内采地法司馬法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
人是畿外邦國法天子畿内三等采地大都小都家邑
是也 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王制曰
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
[177-23a]
十里之國六十有三此蓋夏時采地之數周未聞矣
司勲疏采地稅四之一與小國入天子同賞田三之一
與次國三之一入天子同 郊特牲唯社丘乘疏丘乘
是采地井田之制管子百乘為耕田萬頃戸萬戸開口十萬人為分者萬人輕車百乘馬四
百匹千乘為耕田十萬頃戸十萬户開口百萬人當分者十萬人輕車千乘馬四千匹萬乘為耕田百萬頃戸
百萬户開口千萬人當分者百萬人輕車萬乘馬四萬匹
易氏以匠人為前代之制遂人為成周之制遂人言夫
間有遂舉一夫而言匠人田首之遂則舉百畆而言之
遂人言十夫有溝舉旁加而言匠人九夫之溝則舉實
[177-23b]
數而言之此其制之合也若夫方十里為成成間有洫
即九百夫之地也則有異乎遂人百夫之洫方百里為
同同間有澮即九萬夫之地也則異乎遂人千夫之澮
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則地勢自然之川也則異乎遂人
萬夫之川先儒疑之遂謂鄉遂采地之不同非特經無
眀文且井田之法通行天下抑何鄉遂采地之自為異
制也通十為成成十為終終十為同文王司馬灋為商
[177-24a]
末之制則有合乎十里百里之說益稷之書曰濬畎距
川是自然之川則有合乎兩山之間之說則匠人為前
代之制眀矣


秦轅田


左傳鄭子産使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子駟為田洫侵四族田
 陳轅頗賦封田封内之田 晉作爰田分公田之稅應入公者爰之於所賞
之衆 晉語作轅田賈侍中云轅易也為易田之法賞衆以田易疆界也服䖍孔晁曰爰易 
也賞衆以田易其疆畔 漢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
轅與爰同易也注張晏曰周制三年一易以同美惡孟
[177-24b]
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浸廢商鞅復立
爰田上田不易中一易下再易師古曰南北曰仟
東西曰伯出風俗通伯陌同 謂開田之疆畆 食貨志嵗
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嵗者為一易中田休二
嵗者為再易下田三嵗更耕之自爰其處周禮秦晉皆有
爰田之制 史記商君傳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税
大史公曰余讀商君開塞耕戰書商君書五卷 蔡澤曰決裂阡陌以静
[177-25a]
生民之業而一其俗阡陌乃三代井田之舊非秦所制開者乃剗削而非剏置 始
皇紀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 通典鞅以三晉地狹
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
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於内而使
秦人應敵於外故廢井田開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孝公十二年之制數年之間國富兵強降秦以後阡陌既弊又
為隠覈隠覈在於權宜權宜憑乎簿書簿書既廣必藉
衆功藉衆功則政由羣吏而人無所信矣 唐突厥傳
杜佑謂周制步百為畆畆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為地
[177-25b]
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步為畆百畆給一夫 商子來
民篇秦地方千里者五而穀土不能處三


漢代田 后稷甽田


食貨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征和
四年六月丁巳封田千秋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為搜
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
注代易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注甽壟也耦並兩耜而耕也廣尺
[177-26a]
深尺曰甽吕氏春秋任地篇后稷曰子能使子之野盡為冷風乎六尺之耜所以成畆也其博八寸
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注古者以耜耕廣六尺為畆二尺為甽又辨土篇凡耕
之道畮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正其行通其風夬心中央帥為泠風選注引此云后稷曰深選注作清帥作師
 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長終畮一畮三甽
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
其土以附苗根說文引漢律曰疁田茠草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
儗儗芸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
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注能讀曰耐故儗儗而盛也其耕
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畮
[177-26b]
五頃注鄧展曰九夫為井三夫為屋夫百畆於古十二頃古步百為畮漢時二百四十步為畮古千二百
畮則得今五頃用耦犂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畮一斛
以上注不為甽者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
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
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
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輓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
相與庸輓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畮少者十三畮以故
[177-27a]
田多墾闢過試以離宫卒田其宫壖地課得穀皆多其
旁田畮一斛以上令命家田注有爵命之家三輔公田又教邊
郡及居延城有田卒是後邊郡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
便代田用力少而得穀多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
辟頗有蓄積成帝時汜勝之使教田三輔有書十八篇 周禮正義周時未
有牛耦耕至漢時搜粟都尉趙過始教民牛耕絶人耦
或周末兼有半耦鄭云合人耦則牛耦可知 山海經
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文紀後
元年春三月詔曰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
[177-27b]
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
在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 鹽鐵論御史
曰古者制田百步為畆民井田而耕什而藉一先帝哀
憐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畆率
三十而稅一


漢渠田


見河渠
[177-28a]


漢名田


志董仲舒說武帝曰古井田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
田以贍不足塞并兼之路注師古曰名田占田也各為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大事 
記元狩五年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聖王莫不設井田今
民田宜畧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
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云云同帝紀後遂寢不行武帝
時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犯令没入田貨 哀紀綏和二年即位六月
詔曰制節謹度為政所先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
及豪富民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其議限列條列
[177-28b]
為限禁有司條奏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
公主名田縣道闗内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賈
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諸名田過品皆沒入
縣官注如淳曰名田國中者自所食國中也既收租稅
又自得有私田三十頃名田縣道者令甲諸侯在國名
田他縣罰金二兩今列侯有不之國雖遙食其國租稅
復自得田於他縣道公主亦如之不得過三十頃市井子孫
[177-29a]
不得為吏 王嘉傳詔書罷苑而以賜董賢二千餘頃均田
之制從此墮壊張禹多買田至四百頃極膏腴上賈注孟康曰自公卿以
下至于吏民名曰均田皆有頃數名品制中令均等
仲長統傳昌言曰限夫田以斷并兼 文中子謂晁厝
率井田之序有心乎復古注厝說文帝曰五口之家服
作者不過二人能耕者不過百畆古者一夫一婦受田
百畆此井田之制


漢提封田 定墾田 郡國提封戸口


地理志漢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
[177-29b]
侯國三百四十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
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
百五頃其一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
居道路山林川澤羣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
百四十七頃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
頃民戸千二百二十三萬二千六百十二口五千九百
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通典孝平元
[177-30a]
始元年置大司農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勸農桑二年
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頃户千二百二十三
萬三千每戸合得田六十七畆百四十六步有竒 匡
衡傳初衡封僮之安樂鄉鄉本田提封三千一百頃南
以閩陌為界注師古曰提封舉其封界内之總數 何
武傳武為刺史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畆五穀美惡已
迺見二千石以為常 後漢志世祖中興至于孝順凡
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
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三十注
[177-30b]
伏無忌所記每帝户口及墾田大數今列于後和帝永
興元年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畆百四
十步安帝延光四年墾田六百九十四萬二千八百九
十二頃一十三畆八十五步順帝建康元年墾田六百
八十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畆一百九十四
毎戸得田七十畆有竒沖帝永嘉元年墾田六百九十五萬七
千六百七十六頃二十畆百八步質帝本初元年墾田
[177-31a]
六百九十三萬一百二十三頃三十八畆 紀光武建
武十五年六月庚午詔下州郡檢覈墾田頃畆及戸口
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阿枉不平者官志注胡廣曰秋冬歲盡各計戸口墾田
錢穀入出上其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十一月大司徒歐陽歙下獄以前
守汝南度田不實十六年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餘人坐度
田不實南郡守劉隆亦免 章帝建初元年正月丙寅詔曰比
年牛多疾疫墾田減少二千石勉勸農桑 傳李忠建
武六年遷丹陽守墾田増多三歲流民占著者五萬餘
口十四年三公奏課為天下第一 杜詩建武七年遷
[177-31b]
南陽太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作水排 張堪建武中拜
漁陽太守乃於狐奴開稻田八十餘頃勸民耕種以致
富實麥穂兩岐 鄧晨為汝南太守建武十八年興鴻郤陂
田數千頃 劉隆守南陽太守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
實又戸口年紀互有増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覈其事
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
牘上有書視之云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時
[177-32a]
明宗年十二在幄後言曰吏受郡敕欲以墾田相方耳
 鮑永為東海相坐度田不實 牟長建武中遷河内
太守坐墾田不實免儒林 楊仁拜什邡令墾田千餘
儒林 何敞和帝時守汝南修鮦陽渠墾田増三萬
餘頃
桓紀延熹八年八月戊辰初令郡國有田者畆斂稅錢
十錢


漢公田 屬縣草田


紀宣帝地節三年冬十月詔曰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
[177-32b]
種食 元帝初元元年三月丙午詔以三輔太常郡國
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 傳蘇武始元六年春賜
公田二頃宅一區 貢禹請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鄠皆
復其田與貧民 趙充國奏公田民所未墾 東方朔
建元三年上使太中大夫吾丘夀王與待詔能用筭者
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畆及
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又詔中尉左右内
[177-33a]
史表屬縣草田荒田未耕墾以償鄠杜之民朔進諫 廣陵
王胥相勝之奏奪王射陂草田以賦貧民奏可 志趙
過令命家田三輔公田 後紀明帝永平九年四月甲
辰詔郡國以公田賜貧民各有差 章帝元和元年二
月甲戌詔曰其令郡國募人無因欲徙他界就饒者恣
聴之到在所賜給公田貫與田器勿收租五歲除筭三
年其後欲還本鄉者勿禁 安帝永初元年二月丙午
以廣成游獵地及被災郡國公田假與貧民 後樊準
傳請如征和元年故事持節慰安困乏從之悉以公田
[177-33b]
賦貧民通鑑永初二年 孫寳傳紅陽侯立因南郡太守李尚
占墾草田數百頃頗有民所假少府陂澤畧皆開發上
書願以入縣官云云
周載師官田 公邑之田


漢區種増耕 伊尹區田


劉般傳永平十一年兼屯騎校尉先是時下令禁民二
業又以郡國牛疫通使區種増耕謂區隴而種非漫田也而吏多
[177-34a]
失實般上言郡國以牛疫水旱墾田多減故詔敕區種
増進頃畆以為民也而吏舉度田欲令多前至於不種
之處亦通為租可申勅刺吏二千石務令實覈其有増
加皆使與奪田同罪帝悉從之注汜勝之書曰上農區
田法區方深各六寸間相去七寸一畆三千七百區丁
男女種十畆至秋收區三升粟畆得百斛中農區田法
方七寸深六寸間相去二尺一畆千二十七區丁男女
十畆秋收粟得五十一石下農區田法方九寸深六寸
間相去三尺秋收畆得二十八石旱即以水沃之 魏
[177-34b]
鄧艾傳值歲㓙旱又為區種 文選養生論田種者一
畆十斛謂之良田不知區種可百餘斛注汜勝之田農
書云云 讀詩記董氏曰區種法曰伊尹作為區田一
畆之中地長十八丈分十五町町間分十四道通人行


漢山陽稻田三品簿


後循吏傳秦彭建初元年遷山陽太守興起稻田數千
頃每於農月親度頃田分别肥瘠差為三品各立文簿
[177-35a]
藏之鄉縣於是奸吏無所容詐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齊
同其制詔書以其所立條式班令三府並下州郡 王
景建初八年為廬江太守修起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教用犂耕遂銘石刻誓使民知常禁 崔瑗傳遷汲令
開稻田數百頃 祭祀志注古今注曰建武十八年七
月使中郎將耿遵治皇祖廟舊廬稻田 前溝洫志内
史稻田租挈重 稻田使者見昭紀 漁陽稻田張堪見上


晉限田 宋湖田


食貨志通典同晉武平吳之後有司奏王公以國為家不
[177-35b]
宜復有田宅當使城中有往來之處近郊有芻藁之田
今可限之國王公侯京城得有宅一處近郊田大國十
五頃次國十頃小國七頃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畆女子
三十畆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畆丁女二十畆次丁男半
之女不課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品第一
者占五十頃每品減五頃以為差至第九品十頃而又
各以品之髙卑䕃其親屬 傅玄傳上便宜曰古以步
[177-36a]
百為畆今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畆所覺過倍近魏初課
田不務多其頃畆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餘斛
水田收數十斛自頃以來日増田頃畆之課而功不能
修理至畆數斛竊見河隄謁者石恢精練水事及田事
知其利害乞中書召問得失 石苞傳奏遣掾屬循行
均其土宜舉其殿最詔曰農殖為政之本陶唐稷官為
重其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其增置掾屬十人
晉志泰始五年十月汲郡太守王宏督勸開荒五千餘
頃其賜穀千斛布告天下 宋史山隂人多田少孔靈
[177-36b]
符表請徙無貲之家於餘姚鄮鄞三縣墾起湖田並成
良業


元魏均田


通典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詔一夫制里四十畆中男三
十畆無令人有餘力地有遺利時李安世上疏曰今雖
桑井難復宜更均量審其徑術令細人獲資生之利豪
右靡餘地之盈帝深納之由是始議均田九年冬十月丁未
[177-37a]
詔均給天下人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畆北齊
八十畆婦人二十畆北齊四十畆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
十畆北齊六十畆身没則還田諸宰民之官各隨逺近給公
田有差職分田始於此八年秋始班祿 北齊河清三
年令男子十八受輸調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
退田免租調職事及百姓請墾田者名為永業田一夫
受露田八十畆婦人四十畆每丁給永業二十畆為桑
田不在還受之限土不宜桑者給麻田
[177-37b]
隋均田 永業田


通典隋文帝令自諸王以下至都督皆給永業田各有
差多至百頃少至三十頃其丁男中男永業露田皆遵
後齊之制並課樹以桑榆及棗其田宅率三口給一畝
開皇九年墾田千九百四十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每户
二頃餘十二年文帝以天下戸口歲増京輔及三河地少
而人衆議者咸欲徙就寛鄉帝乃發使四出均天下之
田其狹鄉每丁纔至二十畆老小又少焉至大業中志云
[177-38a]
五年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一頃每户
各得五頃


唐口分世業田


食貨志唐之始時授人以口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
調之法唐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畆為頃授田之制丁
男年十八以上人一頃其八十畆為口分二十畆為永
業老及疾者人四十畆寡妻妾三十畆當戸者増二十
畆皆以二十畆為永業餘以口分永業之田植榆棗桑
及所宜木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為寛鄉少者為狹鄉狹
[177-38b]
鄉授田減寛鄉之半其地有薄厚歲一易者倍授之寛
鄉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寛鄉咸半狹鄉不給凡徙鄉
及貧無以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徙寛得并賣口分田
已賣不復授死者收之以授無田者凡收授皆以歲十
月授田先貧及有課役者永徽中禁買賣世業口分田
其後豪富兼并於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 官志田曹
司田㕘軍掌口分永業及䕃田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
[177-39a]
 㑹要武徳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始定均田賦稅凡天
下丁男給田一頃十分之二為世業餘以為口分身死
則承戸者授之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 通典天寳
中應受田一千四百三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十三
按十四年户八百九十萬餘每户一頃六十餘畆建中初㑹要元年正月五日分遣黜
陟使按比墾田數都得百十餘萬頃 劉恕曰後魏均
田制度似今世佃官田及絶戸田出租稅非如三代井
田也魏齊周隋兵革不息農民少而曠土多故均田之
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衆官無閒田不復給授故
[177-39b]
田制為空文唐志云口分世業之田壊而為兼并似指
以為井田之比失之逺矣 林勲曰周制步百為畆百
畆僅得唐之四十餘畆耳唐之口分人八十畆㡬倍於
古蓋貞觀之盛戸不及三百萬永徽惟増十五萬若周
則王畿千里已有三百萬家之田列國不與焉是以唐
制受田倍於周而地亦足以容之狹鄉雖裁其半猶可
當成周之制然按一時户口而不為異日計則後守法
[177-40a]
難矣既無振貧之術乃許之賣田後魏以來弊法也是
以啓兼并之漸 紀開元九年正月括田 通鑑二月
乙酉敕有司議丁亥以宇文融充使括逃戸及籍外田
 宇文融傳時戸版刓隠人去本籍詭脫繇賦豪弱相
并融由御史陳便宜請校天下籍收匿戸羡田以融為
覆田勸農使諸道收没戸八十萬田稱是十一年六月壬辰為勸農
使 賈敦頥傳永徽中洛多豪右占田踰制敦頤舉没
三千餘頃賦貧民
[177-40b]
建隆度民田 咸平均田


建隆二年正月丁巳分遣常參官詣諸州度民田乾徳
二年三月左司外郎張澹上井田制度戸籍沿革數四
年閏八月乙亥詔長吏諭民開墾荒田惟納舊租令佐
能勸課加一階淳化元年九月詔江浙多曠土令諸州
籍畆均租每歲十減其三為定制仍給復三年募民耕
殖三年二月遣使按諸州民田至道元年六月丁酉詔
募民耕曠土為永業蠲三歲租三年外輸三分之一墾
[177-41a]
田之數書州縣官印紙以俟旌賞二年七月直史館陳
靖言願募民墾田官給耕具種糧五年外輸租稅時皇
甫選等相度宿亳陳蔡許鄧荒田二十餘萬頃付靖興
置咸平三年十一月甲申以靖為京畿均田使令自擇
京朝官分下諸縣六年三月大理丞黄宗旦言潁州陂
塘曠土千五百頃命宗旦經度民應募者三百餘户詔
免租繇祥符六年六月御史張廣言曠土多請依宇文
融條約撿覈帝曰此事未可據行王旦曰田賦不均須
漸講改定天禧四年八月兩淛勸農使請收無田之稅
[177-41b]
慶厯中三司請於亳夀蔡汝如方田法均之而京西均
稅郭諮言蔡州多逃田當先招輯由是中止嘉祐四年
八月二十七日命孫琳林之純席與言李鳳髙本等相
度均稅又令分往均田五年四月丙戌詔三司置局詳
定三司使包拯諫議吕居簡戸部副使吳中復領其事
實錄云五年四月丙戌詔均田稅已而復罷初王洙請用郭諮孫琳千步開方為均田法班州縣嘉祐四年 
六月二十五日中書言草澤陳師中上太平通濟䇿言江淮閩浙廣南山水之鄉多堙塞詔蠲其稅五年七 
[177-42a]
 月知唐州趙尚寛勸民墾闢荒田民多歸之熙寧元年六月十五日京西言知唐州髙賦募兩河流民及客
戸墾闢荒田興修陂堰詔褒之熙寧五年重修定方田法推行自京都
始元豐八年十月丙戌罷之崇寧四年二月十六日尚
書省言神宗詔講方田以土色肥磽别田美惡定賦調
多寡今以熙寧方田敕可行者為方田法即周官土均之法
和二年六月十六日罷方田 李泰伯著平土書
乾道五年九月十四日詔江東路有常平轉運司圩田
建康寧國太平池州共七十九萬餘畆不覆賣歲輸租
太軍倉建康永豐圩紹興二年田二百九十七頃
[177-42b]


端拱方田 咸平 景徳方田圖乂見河渠類


端拱二年正月詔興置方田命八作使竇神興等往北
面興功東壁則知定州張永徳西壁則知邢州米信各
兼方田都總管二月癸亥帝與近臣議方田為戰守之
備内出手詔諭邊將曰朕今立法令緣邊作方田已頒
條制量地里之逺近列置寨柵此可以限其戎馬而大
利我之步兵也雖使彼衆百萬亦無所施其勇自春至
[177-43a]
秋其功告畢持重養銳挫彼黠虜如此開復幽薊滅林
胡有日矣又見屯田 咸平五年四月乙酉帝謂宰臣曰太
宗朝翰林天文官孫士龍嘗論請於北邊置方田及令
民田疏溝塍可以隔礙胡馬當時為衆議所沮邊有殿
直牛睿者亦言其事吕䝉正對曰此議當時亦以為便
尋命方田使副而中外咸以為動衆勞費而武臣輩亦
恥於營葺遂罷之帝曰今若行之或有所濟宜令有司
詳度之 六年十月八日甲子静戎軍王能言於軍城
東新河之北開方田廣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以限隔
[177-43b]
戎馬縱或入冦亦易為防仍以地圖來上帝詔宰臣李
沆等以圖示之皆對曰緣邊所開方田今專委邊臣漸
為之制故可以為邊防之備乞與施行威虜順安軍亦
宜興置興功之際虜冦或有侵軼可選兵五萬人分據
險要漸須興置之十月甲子遂詔静戎順安威虜軍界
置方田鑿河以遏胡騎 景徳三年六月八日丙子原
渭州鎮戎軍上新開方田圖且言戎人内屬者皆依之
[177-44a]
得以安居帝以知鎮戎軍曹瑋等能幹其職嘉之仍出
示輔臣先是咸平三年十一月十日知雄州何承矩言
兵有三陣日月風雲天陣也山陵泉水地陣也兵車士
卒人陣也今用地陣設險以水泉作固相髙下建陂塘
縱有胡騎何懼奔衝臣早建屯田之制後戎人犯塞髙
陽一路士庶安居雖人役暫勞亦制匈奴之長䇿順安
以去因而廣之審地勢而制塘埭自戢胡騎而息邊患
矣咸平五年四月乙酉廣北邊方田以梗虜騎六年九
月庚子莫州石普等準詔浚靖戎順戎軍界營田河道
[177-44b]
畢功詔奬之景徳二年正月庚申岢嵐請修舊方田上
以違契丹誓約不許河北塘泊自何承矩以後相循不
廢仍領于沿邊屯田司眀道二年成徳守劉平奏自邊
吳淀望長城口乃契丹出入之地東西不及一百五十
里今契丹多事我乘此以引水植稻為名以開方田四
面穿溝屈曲為徑路纔令通步兵引曹鮑徐河及鷄距
泉分注中溝數載之後必有成績遂宻敕平漸建方田
[177-45a]
而侍禁劉宗言又請種木于西山之麓以法榆塞云可
以限胡騎 曹瑋傳始置弓箭手斥塞上弃地人角力
勝者給田二頃再經秋穫課市一馬益賦田五十畆一
百人已上團為一指揮即要害處為築堡使自塹其地
為方田以環之塞上諸塹率以丈五尺為深廣之限山
險不塹者但治使峭絶而已後皆以為法瑋知鎮戎軍
上言鎮戎據平地便於騎戰非中國利請自隴山而東
循古長城鑿塹為限弓箭手給間田蠲其稅春秋耕斂
出兵䕶之
[177-45b]


至道開公田 三品田 勸農使


至道元年正月丙辰度支判官陳堯叟梁鼎言陳許鄧
潁蔡宿亳夀自漢魏晉唐以來用水利墾田陳迹具在
可開公田發江淮州軍散卒給官錢市牛及耕具上覽
奏嘉之詔大理丞皇甫選光祿丞何亮乘傳按視經度
其役令募民耕墾免其稅二年七月庚申直史館陳靖
言京畿周環二三州幅員數千里地之墾者十才二三
[177-46a]
税之入者十無五六望擇大臣典領大司農事選郎吏
為副自京東西申以勸課上覽之喜謂宰相曰此奏可
舉行令條奏以聞靖又言復業又請田者始授附版籍
其田制為三品上田人授百畝中田百五十畝下田二
百畝並五年後收其租計百畝十收其三其室廬種蓺
之地毎户及十丁者給百五十畝七丁者百畝五丁七
十畝二丁五十畝除桑功五年後計其租吕端請付有
司詳議詔鹽鐵使陳恕等議請如靖奏八月辛酉以靖
為勸農使按行陳許蔡潁襄鄧唐汝等州勸民墾田而
[177-46b]
選亮副之選言功難成願罷其事上志在勉農猶詔靖
經度未㡬三司以為費多事遂寢先是五月辛丑令開
封判官楊徽之等三人按行管内諸州民田旱甚者蠲
其租五分以上 竇儼曰小畝步百周之制也中畝二
百四十漢之制也大畝三百六十齊之制也今所用者
漢之中畝 國史食貨志仁宗即位之初下詔諭民謹
葢藏上書者言賦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詔限田公卿已
[177-47a]
下毋過三十頃牙前將吏應復役者毋過十五頃止於
一州之内任事者以限田不便未㡬即廢時又禁近臣
置别業京師著為法 郭諮傳洺州肥鄉田賦不平諮
攝令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數除無地之租
者四百家正無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賦八十萬㑹三司
議均稅法知諫院歐陽修言天下不知均括之術惟諮
方田法簡而易行詔諮與孫琳均蔡州上蔡稅三司議
均田租諮陳均括之法十條 吕景初傳遷右司諫安
撫河北還奏比部員外郎鄭平占籍真然嘉祐中薛向
[177-47b]
孫琳始議方田量步畮審肥瘠以定賦稅之入熈寧中
吕惠卿復建手實抉私隠崇告訐以實貧富之等元豐
中李琮追究逃絶均虛數虐編户以補失陷之稅三者
皆為國斂怨所得不補所失事不旋踵而罷


紹興經界法


紹興十二年十一月五日癸巳淛漕李椿年言仁政必
自經界始兵火之後文籍散亡户口租税雖版曹尚無
[177-48a]
所稽考况州縣乎富者兼并貧者困弱皆由經界之不
正臣嘗有按圖覈實之請其事之行始於呉江知縣石
公轍欲望斷而行之將呉江已行之驗施於一郡一郡
理然後施之一路一路理然後施之天下行之以漸則
經界正而仁政行矣詔委椿年措置遂置局於平江十
三年六月詔頒其法於天下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命
户部侍郎王鈇員外郎李朝正領其事十九年冬經界
畢二十年三月戊戌下詔令監司將乖謬害民者改正
然諸路田税由此始均 泉漳汀洲經界提刑孫汝翼
[177-48b]
以為山賦未平民散田荒慮有不實丞奏罷之紹熈元
年知漳州朱熹奏經界利害將行而寢


論語井田義圖


崇文目一巻 地之不闢非吾土也人之不農非吾民
也乃為閭里室家以蕃其生為甽澮封畛以理其田為
耒耜錢鎛以庀其器為厯象氣候以授其時 秦開阡
陌農戰相乗漢制名田并兼不息 我疆我理南東其
[177-49a]
畝疆謂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經界之理謂有
遂有溝有洫有澮有川以疏道之其遂東入于溝則
畝南矣其遂南入于溝則畝東矣
 玉海卷一百七十六
[177-4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