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050-1a]


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四十九
            宋 王應麟 撰
 藝文
政要寶訓聖政


 皇祖之訓著于夏書文王之謨述于周命商書立言
 陳烈祖之成德漢弼論道守髙皇之定規魏相稱國
 家舊事可以奉行文宗讀貞觀要録有意求治
[050-1b]
夏政典


書胤征政典曰云云注夏后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
治典


夏訓 周訓 訓語 訓典


書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注禹有訓戒
其二曰訓有之其四曰有典有則注典謂經籍 胤征聖有
謨訓 伊訓聖謨洋洋 說命學于古訓 多士殷先
人有冊有典 顧命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注大訓虞
[050-2a]
書典謨 畢命弗率訓典殊厥井疆 君牙由先正舊典
時式注先正之臣所行故事舊典文籍丕顯哉文王謨 詩烝民古訓
是式 左傳襄四年魏絳曰夏訓有之注夏書 周語
祭公謀父曰我先世后稷事虞夏夏之衰也不窋失其
官不敢怠業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奕世載德太子晉曰
若啓先王之遺訓省其典圖刑法而觀其廢興 晉語
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 楚語申叔時曰
教之訓典使知旅類行比義焉注訓典五帝之書左史倚相能
道訓典 鄭語史伯曰訓語有之注周書 漢志道家周
[050-2b]
訓十四篇注師古曰劉向别録云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淮南子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 說文典五
帝之書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 唐厯志仲康肇位四
海復修大禹之典


唐太宗政典


李延壽傳撰太宗政典調露中髙宗觀之咨美直筆賜
其家帛五十段藏副祕閣别録以賜皇太子 㑹要舊史
[050-3a]
調露二年二月一日丙午詔故符璽郎李延壽撰政
典一部辭殫雅正寫兩本一付祕書一本賜皇太子
志雜史李延壽太宗政典三十卷一本云又政典三篇太宗撰開元中臣僚
獻之儒家楊浚聖典三卷校書郎開元中上類書劉秩政
典三十五卷


唐貞觀政要 太宗勲史


志雜史吳兢貞觀政要十卷太宗勲史一卷 書目兢
於太宗實録外采太宗與羣臣問對之語以備勸戒為
政要凡四十篇十卷始君道政體任賢求諫終於謹終
[050-3b]
表云比見朝野士庶論及國家政教者咸云若陛下之
聖明克邁太宗之故事則不暇逺求上古之術必致太
平之業序云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陽公源乾曜中書令
河東公張嘉貞爰命下才備加甄録君道政體一卷任賢
求諫納諫君臣鑒戒論擇官上下論封建太子諸
王定分尊師傅教戒太子規諌太子仁義論忠義孝
友公平誠信儉約謙遜仁惻謹所好謹言語杜讒邪
[050-4a]
論悔過論奢縱論貪鄙崇儒學文史禮樂務農刑
法赦令辨興亡貢賦謹征伐議安邊行幸田獵災
祥謹終凡十卷四十篇既以魏徵論為君之道為首
又以徵論克終之道為末蓋太宗時惟徵為善諫上有
所問必指近事以為據而不為泛濫迂闊激訐之言太
宗樂聞而喜從之治幾成康徵功為多按兢表上是書
史缺歳月兢序有曰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陽公中書令
河東公命加甄録以表攷之乾曜嘉貞開元八年五月
始拜是官按本紀開元八年乾曜為侍中張嘉貞為中書令十一年而嘉貞貶十五年乾曜罷
[050-4b]
九年九月張說亦相若二公並相之時蓋可知矣其上
於開元八年九年歟 㑹要元和二年十二月謂宰臣
曰近讀貞觀政要粗見當時之事以太宗神武一事少
差諫者往復數四况朕寡昧事不得中者卿須十論不
得一二而已六年三月帝曰嘗讀貞觀政要見太宗立
言行事動本至仁 文宗贊文宗恭儉儒雅出於天性
嘗讀太宗政要慨然慕之及即位銳意於治故大和之
[050-5a]
初政事修飭號為清明 魏謩傳文宗讀貞觀政要思
魏徵賢詔訪其後同州刺史楊汝士薦徵孫謩拜右拾
大和九年十月 通鑑宣宗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
手而讀之 宋朝仁宗慶厯七年四月辛未嘗讀太宗
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學業為本王珪曰人
無學業豈堪大任帝復曰人臣不可不知書宰相尤須
有學


唐開元政要


楊嗣復傳開成四年㑹要作三年文宗閤内謂宰臣曰㑹要云延
[050-5b]
英閤新修開元政要敘置如何嗣復曰臣等未見陛下欲
以此書傳示子孫則宣付臣等參詳可否縁開元政事
與貞觀不同或好畋遊或好聲色選賢任能未得盡美
撰述示後所貴作程豈容易哉 志雜史李康明皇政
録十卷崇文目同


唐録政要


志雜史類凌璠十二卷崇文目同昭宗時江都尉 書目十
[050-6a]
三卷起獻祖宣帝至唐末以事繫年冠之甲子


咸平聖政録見録類


六年八月戊寅直祕閣錢惟演上二卷詔付史館


天僖聖政記見御集類


五年三月百五十卷


乾興真宗政要


乾興元年九月戊子召輔臣至延慶殿東廡觀金書真
宗謝天書表及出政要十卷示之政要蓋上於先帝聖
紀中掇其事之要者纂為此書
[050-6b]


天聖三朝寶訓詳見帝學


天聖五年十月乙酉監修史王曾言唐史官吳兢於正
史實録外録太宗與羣臣問對之語為貞觀政要今欲
采太祖太宗真宗實録日厯時政記起居注其間事迹
不入正史者别為一書與正史並行從之六年五月曾
奏委李淑修纂宋綬馮元看詳九年二月淑又奏直集
賢院王舉正同修十年正月即明道元年勅以三朝寶訓為
[050-7a]
名明道元年二月癸卯書成凡三十卷監修國史吕夷
簡詣承明殿上進賜編修官王舉正李淑章服參詳馮
元夏竦監修吕夷簡第賜器幣寶元二年十二月二十
日詔侍讀學士李淑就資善堂刪整三朝寶訓以備來
春進讀閏十二月淑乞令丁度同修詔可康定元年四
月十八日淑又言寶訓欲先讀第一卷政體聽斷事外
却取第十三卷以後將帥邊防夷狄事進讀庶幾戎備
邊政蚤得敷啓寶元二年十一月六日以皇子生宴輔臣宗室于太清樓觀三朝寶訓賜御詩
又出天人祥異書慶厯初命侍臣即邇英延義二閣與前史更
[050-7b]


康定永熙政範見御集


二卷一云三卷


慶厯三朝太平寶訓亦曰祖宗故事亦曰太平故事


中興書目三朝太平寶訓二十卷三朝政要釋明策備門類始於
賞罰終於延諫臣一云納直諫其間典法深大今世不能遵
守者於逐事之後各釋其意意相類者止釋一事明白
[050-8a]
者不復釋紹興八年七月吕源為增釋上之 慶厯三年九月樞密副
使富弼請考祖宗故事可行者為書言欲選官置局將三朝典故及久來
諸司所行可用文字分門類聚編成一書置在二府俾為模範得以遵守上
嘉其奏丙戌命史館檢討王洙集賢校理余靖歐陽修
祕閣校理孫甫等同編命弼領之名曰太平故事四年
九月上之凡九十六門二十卷弼為序凡三朝賞罰之
權威德之本責任將帥之術升黜官吏之法息費强兵
之制禦戎平冦之畧寛民恤災之惠睦親立教之本御
臣防患之機察納諫諍之道率編録焉 紹聖三年九
[050-8b]
月四日太僕寺簿龔夬請詔儒臣自仁宗至元豐之末
續加編類


慶厯三聖政範


慶厯中詔三館臣僚言事祕閣校理孫甫撰三聖政範
以進凡十三事一本作三朝政事十三篇以進皆治體之要大畧以祖宗故
事校當世治有所不逮者論述為諷諫仁宗嘉納之改右正言知諫院


三朝聖政録


[050-9a]
嘉州判官石介撮取太祖太宗真宗三聖之政為書凡
十九條始君道英斷謹惜名器終戒貪吏每篇末
自為贊以申諷諭序曰唐呉兢為貞觀政要臣竊
効之作三朝聖政録韓琦為序謂上以述列聖之
羙次以達一人之聼 建炎四年五月饒州進士
程康國上三朝聖政録贊十一日賜銀三十兩
書目皇朝政錄十二卷紀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聖政以
三朝相臣姓氏各附卷末不知作者永熙寶訓二卷李
昉相太宗修時政記其子宗諤録遺藁纂出五十六事
[050-9b]
進于仁宗朝國朝寶訓二十卷不知作者别為二十門
摭開寶訖治平中政事謨訓之大者神宗寶訓五十卷
不知集者載聖政凡七十三門德音寶訓三卷中書舎
人曾肇采神宗謨訓事迹分四十六門編輯上之


慶厯讀祖宗聖政録


慶厯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丙辰帝御崇政殿西閤一作迎陽
閤中四壁各張畫圖載前代帝王美惡之跡可為規
[050-10a]
戒者命兩府臣僚入閤觀之既而宣天章閣侍講曾公
亮講毛詩王洙讀祖宗聖政録侍讀丁度讀前漢書數
刻而退自西邊用師罷進講說書趙師民上疏因獻勸
講箴至是復命講讀 景祐讀正説於邇英 寳元觀
三朝寳訓於太清樓 慶厯三年置三朝太平故事於
兩府五年讀三朝經武聖略於邇英 皇祐元年觀三
朝訓鑒圖於迎陽門


仁宗君臣政要


張唐英編進自天聖初至嘉祐八年三月凡二百八十
[050-10b]
有五條分四十卷隨事立題


元豐兩朝寶訓 元豐聖訓


元豐五年六月八日戊午宰臣王珪言天聖中修真宗
正史别録三朝寶訓以備省覽今當修仁英兩朝寶訓
詔吏部郎曾肇著作佐郎林希編修至六年四月十九
日書成凡二十卷希上之賜銀絹二百紹興六年五月
希子虡以副本來上始於孝德終於治夷分七十六門 起居舎人林
[050-11a]
虙編集神宗大猷丕訓為一百門二十卷上之起孝
徳迄逺夷名元豐聖訓 或取三朝兩朝稡為五朝寳


元祐仁皇訓典


書目六卷凡三百一十七事 國史修撰范祖禹採仁
宗聖政數百事編録成書名仁宗訓典元祐七年進凡
六卷范祖禹作序云祖宗以聖繼聖其治尚仁而仁宗
得其粹焉古者為書以勸戒人君唐吳兢作貞觀政要
仁宗命史臣編三朝寶訓神宗亦論次兩朝事陛下又
[050-11b]
命臣以神宗之訓上繼五朝以備邇英進講臣竊惟仁
宗言為謨訓動為典則實守成之規矩致治之準繩謹
録天禧以來迄于嘉祐五十年之事凡三百十有七篇
為六卷名曰仁宗訓典首上性至孝次却繖扇下廟門
次録囚徒終於仁民愛物此書惟紀述仁政大畧學問
之事為别録具于帝學篇元祐七年十一月癸巳上一本
云元祐七年十二月辛亥乞撰録成書八年正月十九日進長編同序亦云八年正月上 建炎四年七月 
[050-12a]
己巳詔范冲上之并帝學


元祐修神宗寶訓 紹興 政典


六年八月二十三日吕大防言乞令史院修進先朝寶
訓以備邇英進讀從之 紹興二十八年三月七日丁
卯監修沈該祕書少監曾幾著作佐郎陳俊卿正字林
之奇上神宗寶訓一百卷先是十三年詔張闡専修至
二十六年二月癸巳著作佐郎周麟之復請修纂神哲
兩朝至是成書 大觀四年張商英撰神宗政典六卷
三十篇宣和七年六月十四日七朝寶訓書成 宣和
[050-12b]
中修哲宗寶訓不知年


紹興國朝訓典


元年六月戊辰迪功郎諸葛行言獻國朝訓典乞為其
兄行仁推恩詔補行仁將仕郎


紹興祖宗英睿龜鑑


十卷紹興中歐陽安永撰太祖迄神宗六朝雄圖逺略
可行於今者編集著論上之十年正月二十九日詔賜
[050-13a]
束帛令祕省録進


紹興太祖政要


書目一卷紹興中祕書郎張戒采摭太祖聖政之大者
立題著論為十四篇上之


紹興中興聖語


紹興二十六年五月丙辰左僕射沈該監修國史自秦
檜専政所書聖語多以己意有非玉音者該奏刪之而
取國史所書自上即位至今通三十年纂為中興聖語
六十卷
[050-13b]


隆興祖宗事要


二年七月三日詔劉大辯進祖宗事要詳備令盡録來


乾道哲宗寶訓


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同修史洪邁言修纂哲宗寳
訓已成五月戊戌上之一云五月六日進呈凡一百門六十
卷并目録二卷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辛亥中
[050-14a]
書舍人王剛中兼史館修撰修哲宗徽宗寳


乾道光堯聖政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丁亥詔曰朕惟太上皇帝臨御三
紀法令典章粲然備具嗣位之初深懼墜失其議設官
裒集建炎紹興以來詔㫖條例以聞朕當與卿等恪意
奉行以對揚慈訓既而命吏部侍郎徐度刑部侍郎路
彬裒集 隆興元年三月十六日令編類聖政所修纂
光堯壽聖太上聖政凡大號令大政事合遵行者並編
[050-14b]
類每月投進以凌景夏有請也 乾道二年閏九月二
十九日己巳日厯所上聖政六十卷十月癸酉恭進前
期設次于德壽宫其日皇帝詣德壽宫以聖政冊北鄉
躬進凡九百五條又御製序序曰夙寤晨興兢兢業業
惟大猷是經舊章是循


淳熙光堯慈訓


五年十一月一日右丞相臣浩言陛下登位十有七年
[050-15a]
親聞太上聖訓與夫陛下問對玉音外庭不得而知史
官不得而書請令輔臣隨時奏請俾之登載日厯或宣
付史館别為一書使天下後世知聖朝慈孝之德從之
二十七日詔日厯所書太上聖訓皇帝問對玉音以光
堯慈訓為名


紹熙孝宗聖政


淳熙十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有㫖令編類壽皇聖政紹
熙三年十二月四日上五十卷御製序十二月壬寅進
呈癸卯詣宫恭進凡六百四十一條五十冊序曰寶章
[050-15b]
玉冊希闊之典備於三宫廟謨宸斷温厚之辭被於百
辟而詠歌休威摹寫功德之人又徧天下豈惟史臣將
夫人能記之豈惟今日將後世亦能記之亦越成書是
訓是式率舊因餘庶幾底乂文王演易周公系辭父作
子述切所慕焉


紹熙壽皇聖範


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御史臺檢法李謙倣貞觀政要仁
[050-16a]
皇訓典諸書為壽皇聖範十卷共一百四十門一千一
百五十事始於聖朝盛事終于頌聲


慶元光宗聖政


慶元六年二月戊寅二十二日上太上皇帝光宗聖政三十卷
并日厯㑹要玉牒同進己卯率羣臣進壽康宫親製序先是五年
十月五日詔開局編類置檢討官二員鍾必萬楊濟


嘉定高宗寶訓 孝宗寶訓


嘉泰二年二月十二日學士陳宗召請用天聖元豐故
事輯高宗寶訓七月命史院修纂嘉定六年閏九月二
[050-16b]
十七日上七十卷十一月三日進讀十四年終篇至十
四年五月九日壬辰又上孝宗寶訓六十卷并目録二
卷繇聖孝至方技先是十一年三月壬辰任希夷等奏
修七月乙酉命袁燮編類


淳祐光寧寶訓


四十卷淳祐十一年二月乙未上先是嘉定十四年七
月丁未開院修光宗寶訓
[050-17a]


景定聖訓


見東宫類
淳熙中校書郎劉光祖取太祖太宗治要彚為十節為
兩朝聖範上之 蔡幼學撰國朝政要編年四十卷自
建隆迄靖康 李&KR0811撰十朝綱要 陳傅良有開基事
要十卷亦曰建隆編 陸經記祖宗獨斷凡十事一卷
立國不以力勝仁理財不以利傷義御民不以權易信
用人不以才勝德 典貽於子孫政布於方策神墨靈
式粲然具存 是訓是彞率乃攸行 洪業休德體堯
[050-17b]
蹈舜 祕如河圖重若典寶 夏遵禹訓商奉湯典周
守文武之法漢循髙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孫享有
天祿咸數百年 校石渠之議不如奉高帝之詔書論
延英之詩寧若讀太宗之政要 日誦帝堯之言祗率
文王之訓如奉弘璧如寶大龜 夏書陳皇祖之訓周
命述文王之謨 太祖聖畧讀於慶厯仁皇訓典覽於
元祐 篤前人之成烈率乃祖之攸行 陶唐之隆順
[050-18a]
考古典周成之美率由舊章


論史


 韓愈論史云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李翺謂指事載功則賢不肖易見


漢史要


隋志史要十卷漢桂陽太守衞䬃撰約史記要言以類
相從張瑩撰史記正傳九卷 唐志雜史類衞䬃史記
要傳十卷王延秀史要二十八卷 蜀志孟光銳意三
史 北史劉昞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畧記百三十篇八
[050-18b]
十四卷 隋志史漢要集二卷晉祠部郎王茂抄史記
入春秋者不録唐志同三史要畧二十九卷呉張温撰唐志
三十卷


晉譙周古史考


司馬彪傳譙周以司馬遷史記書周秦以上或采俗語
百家之言不専據正經周於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
憑舊典以糾遷之謬至晉泰始中司馬彪復以周為未
[050-19a]
盡善條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為不當多據汲冢紀
年之義亦行於世 蜀志譙周撰定法訓五經論古史
考書之屬百餘篇 隋志古史考二十五卷晉義陽亭
侯譙周撰唐志同 左傳正義譙周考古史以為炎帝與
神農各為一人 小司馬三皇本紀按古史考


蜀諸葛亮論前漢事


隋志正史類一卷


晉漢書集解


史通漢書舊無注解唯服䖍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别施
[050-19b]
隋志漢書一百十五卷應劭集解唐志服䖍音訓一卷應劭集解音義二十四卷至典午中
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増益時辨
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隋志晉灼集注十三卷金行播遷此書
不至江左爰自東晉至于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有
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
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厠其末舉駮前失喜引竹書凡二
十四卷後人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斯不
[050-20a]
審矣 索隠班氏書諸儒共所鑽仰蔡謨集解之時已
有二十四家太史書殘文斷句尤難考詳古今注解者
絶希 蔡謨傳總應劭已來注班固漢書者為集解劉臻
精於兩漢書時稱漢聖 隋志晉劉寶漢書駁議二卷寶為中庶子侍皇太
子講漢書 隋志梁時明漢書有劉顯音二卷韋稜續訓五卷陳有
姚察訓纂三十卷集解一卷定漢書疑二卷隋有包愷音十二卷蕭該音義十二卷
今本二卷並為名家漢書學以蕭包為宗匠史記傳者甚微梁有孟康
音九卷劉孝標注一百四十卷陸澄注一百二卷梁元
帝注一百十五卷並亡項岱注漢書敘傳五卷雜史類晉葛洪漢書
[050-20b]
鈔三十卷


齊史林


南史齊太祖建元四年詔東觀學士撰史林三十篇魏
文皇覽之流也


梁阮孝緒正史削繁


隋志雜史九十四卷 南史梁袁峻抄史漢各為二十
卷崔慰祖云常欲注遷固二史採史漢所漏二百餘事
[050-21a]
漢張衡傳條上遷固所叙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


唐御銓定漢書


志御銓定漢書八十七卷高宗與郝處俊等撰顔師古
注一百二十卷 顔師古傳為太子承乾注漢書上之
賜物二百段新注漢書叙例載諸家注釋名氏爵里後
漢荀悅服䖍應劭伏儼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魏鄧展文
頴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昭吳韋昭晉晉灼劉寶
臣瓚郭璞蔡謨後魏崔浩孝文紀注中援胡公韶而叙例不列師古注叙例曰歳 
 在重光律中大吕其書始就武德初師古叔遊秦撰漢書決疑十二卷師古多資取其義
[050-21b]


唐漢書學


敬播傳房玄齡患顔師古注漢書文繁令掇其要為四
十篇是時漢書學大興其章章者若劉伯莊秦景通兄
弟劉訥言皆名家唐志敬播注漢書四十卷音義十二卷 顔師古傳精
訓故學所注漢書急就章大顯于時初師古叔游秦撰
漢書決疑十二卷師古多資取其義又見上 王勃傳九歳
得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擿其失 隋志史記漢書
[050-22a]
師法相傳並有解釋漢疏四卷 唐志姚察漢書訓纂三十
卷姚珽紹訓四十卷顧胤古文集義二十卷李善辨惑
二十卷元懐景議苑開元右庶子卷亡文史類裴傑史漢異義
三卷開元十七年上授臨濮尉 漢班昭傳漢書始出
多未能通馬融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
成之


唐史記至言


褚無量傳為乾元殿修書使所撰述百餘篇卒後有於
書殿得其所講史記至言十二篇帝歎息以絹五百匹
[050-22b]
賜其家 志雜史類褚無量帝王紀錄三卷


唐史記索隠


志司馬貞史記索隠三十卷 序史記晉有徐廣始考
異同作音義十三卷宋裴駰取經傳訓釋作集解合為
八十卷雖粗見微意而未窮討論南齊鄒誕生亦作音
義貞觀中劉伯莊又作音義貞探求異聞採摭典故解
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重為述贊凡三
[050-23a]
十卷


唐史通 析微


劉子玄傳名知幾中宗時領史事自以為志不遂乃著
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辨評古文知幾時為中書舍人兼國史其序漢儒論經白
虎殿名曰白虎通予在史館成此書目曰史通時景龍四年庚戌仲春漢求司馬遷後封為史通子 徐
堅讀之歎曰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又嘗自比揚雄雄
準易作經當時笑之吾作史通俗以為愚沒後帝詔河
南就家寫史通讀之稱善子玄領國史且三十年官雖
徙職常如舊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三為史臣再入東觀
[050-23b]
 志文史類劉子玄史通二十卷景龍二年作開元十年十一月劉餗録上
栁氏釋史十卷栁璨一作史通析微 史通上袠自六家至自叙
三十六篇及前叙及志中共四十二篇自辨惑以下缺
體統紪繆弛張文質褒貶五篇下袠自史官至忤時十
三篇内篇六家至弛張第三十八外篇史官建置至忤時第十三 㑹要光化三年
栁璨作析微紀子玄之失纂成十卷 書目史通二十
卷評議作史體例商㩁前人駁難其失分内外篇内篇
[050-24a]
十卷三十六篇又有體統紕繆弛張三篇缺外篇十卷
凡十三篇案自序自為著作佐郎至祕書少監並兼史
職因成此書史通析微十卷隨篇評論其失凡四十九
篇又第十篇摭知幾四朝實録之失 孫何著駁史通
十餘篇 晁氏志前世史部有史抄類而集部中有文
史類今世抄節之學不行而論說者為多故自文史類
内摘出論史者為史評附史部而廢史抄云


唐史例


劉子玄子餗天寶初為史官父子三人更涖史職著史
[050-24b]
例頗有法 志文史類劉餗史例三卷沂公史例十卷
田弘正客撰 田弘正傳通春秋左氏客為著沂公史
例行于世 舊史韋述史例一卷 書目劉餗史例三
卷以前史詳略由於無法故櫽括諸凡附經為例邵必
史例總論十卷必修唐書因取遷固陳壽等書質以春
秋之法為三十篇上之兩朝志林槩史論二十卷邵必史例十卷


唐注後漢書


[050-25a]
舊紀儀鳳元年十二月丙申皇太子賢上所注後漢書
賜物三萬段


唐十三代史駁議


舊史吳武陵撰二十卷 後魏平恒自周以降暨於魏
世帝王傳代之由貴臣升降之緒皆撰錄品第商畧是
非號曰畧注合百餘篇


唐史記名臣疏


舊史竇羣學春秋於啖助之門人盧庇著書三十四卷
號史記名臣疏貞元中蘇州刺史韋夏卿以丘園茂異
[050-25b]
薦兼獻其書不報及夏卿為京兆尹復薦羣召拜左拾


唐漢書古今集


舊史顧胤撰二十卷


皇祐前史精要


皇祐三年十月癸未㑹要十二月詔侍讀丁度等前後漢書
節義撰序及名甲申度等請名兩漢簡微前史精要詔
[050-26a]
以精要為名 實録三年十月甲申觀文殿學士上前
後續漢書節義賜名前史精要五年九月壬辰上前史
精要後漢書三十卷


景祐漢書刋誤


國史志余靖漢書刋誤三十卷景祐初靖言漢書差舛
詔與王洙盡取祕閣古本對校踰年乃定著此議者譏
其疏謬 程俱班左誨蒙三卷崔端詩為廣蒙三卷
書目漢書刋誤一卷淳化中史館修撰張佖撰疏録義
涉諸家字該兩體者凡六篇今附見諸卷後兩漢博聞
[050-26b]
十二卷楊侃撰取名數解釋為此書漢書標注六卷劉
敞攽奉世標注誤失東漢刋誤四卷劉攽嘉祐八年奉
詔與錢藻等六人刋正後漢書攽增損其書凡字㸃畫
偏傍不應古及其文句缺衍或引采經傳有謬誤者率
以意刋改西漢刋誤一卷傳以為攽之書 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十


嘉祐重校漢書


[050-27a]
嘉祐六年十二月命祕書丞陳繹重校前漢書又詔參
政歐陽修看詳熙寧二年八月六日參政趙抃進新校
漢書印本五十冊及陳繹所著是正文字七卷賜繹銀
絹先是景祐二年祕丞余靖言前漢書繆誤請刋正詔
靖及國子監直講王洙校對踰年乃上漢書刋誤三十
卷九月壬辰詔學士張觀等刋定頒行


元祐唐鑑


著作佐郎范祖禹與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分職唐史采
得失之迹善惡之效上起髙祖下終昭宣凡三百六篇
[050-27b]
為十二卷名曰唐鑑元祐元年進 晁氏志范祖禹醇
夫著此書取武后臨朝二十一年繫之中宗其言曰此
春秋公在乾侯之義也雖得罪於君子亦所不辭觀此
則知醇夫之從温公決非茍同者 唐沈既濟經學該
明召拜史館修撰初吳兢撰國史為則天本紀次髙宗
下既濟奏議請省天后紀合中宗紀每歳首必書孝和
在所以統之曰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紀稱
[050-28a]
中宗而事述太后名不失正禮不違常夫正名所以尊
王室書法所以觀後嗣議不行 石介唐鑑五卷摭姦
邪宦女事迹


唐書備問


王曉二卷 程鵬唐史屬辭四卷四言成文兩兩相比
元祐元年楊傑序 吕夏卿唐書直筆四卷夏卿預修
新史此其在書局時所建明歐宋間有取焉如增入髙
祖字叔德之類 竇苹音訓四卷新書多奇字觀者必
資訓釋苹發揮良多而其書時有攻苹者不知何人附
[050-28b]
益 吳縝辨證二十卷數新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
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餘事縝不能屬文多誤有詆訶縝又撰五代
史纂誤五卷凡二百餘事 孫甫唐史要論十卷歐陽
公司馬公蘇子瞻稱其書議論精覈


紹興十七史蒙求


十八年陳夢協進十七史蒙求給事中韋壽成看詳二
月十七日加賜束帛 劉羲叟著十三代史志劉氏輯
[050-29a]
厯春秋灾異諸書 胡衞通史縁起二十卷推盤
古以來衆説之異同 兩朝志國初承唐舊以史
記兩漢書為三史列於科舉而患傳寫多誤雍熙
中始詔三館校定摹印自是刋改非一然猶未精
咸平中校三國志晉唐書後又校隋書南北史獨
唐書以訛畧不用改修十七年乃成又以宋齊梁
陳後魏北齊周七史各有正書或殘缺令天下悉
上異本崇文院校定與唐書鏤板頒之唯五代史未得

[050-29b]


淳熙漢規


十三年二月五日宰執進呈鄭建德所著漢規上曰議
論可采可付秘省 錢文子補漢兵志一卷又漢唐
事要二十卷 王逸西漢決疑五篇曰失實引古異
言雜證注釋 唐仲友兩漢精義唐書精義 錢時
兩漢筆記 陳季雅兩漢博議二十卷 何俌西漢
補遺一卷 劉䕫晉書指掌十二卷以事實類分六
[050-30a]
十五門


通鑑約說


陳瓘撰 瓘為别試主文林自謂蔡卞曰聞瓘欲盡取
史學而黜通經之士意欲沮壊國是而動搖荆公之學
卞謀因此害瓘遂禁絶史學瓘預料其如此乃於前五
名悉取談經五名以下皆博洽稽古之士瓘曰當時若
無矯揉則勢必相激史學遂廢矣瓘為大學博士蔡卞
方議毁資治通鑑板公聞之因策士題特引序文以明
神考有訓林自以告卞密令置板髙閣不復議毁矣瓘謂
[050-30b]
通鑑如藥山隨取隨得又謂讀通鑑然後知文正之有相業也又謂天下之變故無常唯稽往事則有以知其
故而應變王氏之學乃欲廢絶史學其事正與晉無異將必荒唐亂天下矣


讀史管見


胡寅既退居著讀史管見論周秦至五代得失其論甚
正蓋於蔡京秦檜之事數寄意焉


通鑑綱目發明


尹起莘撰通鑑綱目發明五十九卷 司馬公推本荀
[050-31a]
悦漢紀以為通鑑若冊書之法著於稽古錄而不引之
於此以相附近至於帝曹魏而㓂蜀漢帝朱梁
而㓂河東繫武后之年黜中宗之號與夫屈原
四皓之見削揚雄荀彧之見取諸若此類其於春秋懲
勸之法若有未盡用者此綱目之書所為作也 荀悦
曰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章法式三曰
通古今四曰著功勲五曰表賢能干寶之釋五志也體
國經治之言則書之用兵征伐之權則書之忠臣烈士
孝子貞婦之節則書之文告専對之辭則書之才力伎
[050-31b]
藝殊異則書之 袁山松曰書之為難有五煩而不整
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録三難也賞罰不中
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 程子曰讀史須見聖賢所
存治亂之機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又曰讀史
不徒要記事跡須要識治亂安危興廢存亡之理 朱
子曰為學之序為已而後可以及人達理然後可以制
事故程夫子教人先讀論孟次及諸經然後看史 吕
[050-32a]
氏曰讀史不可隨成敗為是非又不可輕立意見易出
議論須揆之以理體之以身平心熟看又曰論一時之
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終始編年不如紀傳 真
氏曰評世變者指經術為迂談性命者詆史學為陋盍
亦觀諸聖門乎有五經以明其理有春秋以著其用論
語所紀微而性與天道顯而忠信篤敬至於泰伯文王
之為德三仁之為仁子産之惠卞莊子之勇莫不具論
其所以然者子思孟子之學言天命之性者理也言王
季文王之述作武王之達孝者用也言仁義者理也言
[050-32b]
井田學校之政三王五霸之功辠者用也善學者本之
以經參之以史所以明理而達諸用也
 玉海卷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