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140-1a]


卷一百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三十九
            宋 王應麟 撰
 兵制
兵制



宋朝侍衛親軍 三衙


五代於唐六軍諸衛之外别為私兵 藝祖詔殿前侍
衛之司各閲所掌兵簡其驍勇升為上軍復籍郡國驍
勇之卒致之闕下又申嚴一階一級之法使截然知分
[140-1b]
守所存臨試有法勸懲有方民不知兵而安於耒耜兵
衛乎民而習於干戈去其冗濫而不使有傷財之患嚴
其法制而不使有犯上之憂故能以十五萬之衆方行
天下 五代史五代軍制無足稱惟侍衛親軍之號今
猶因之而甚重然原其始起微矣當唐末方鎮之兵凡
一軍有指揮使一人而合一州之諸軍又有馬步軍都
指揮使一人盖其卒伍之長也自梁以宣武軍建國因
[140-2a]
其舊制有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本方鎮軍校之名後唐因之
至明宗時始更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康義誠為之
當是時天子自有六軍諸衛之職六軍有統軍諸衛有
將軍而又以大臣宗室一人判六軍諸衛事此朝廷大
將天子國兵之舊制也而侍衛親軍者天子自將之私
兵也推其名號可知矣後唐秦王從榮以河南尹為大元帥典六軍天子自
為之將則都指揮使乃其卒伍之都長耳然自漢周以
來其職益重漢有侍衛司獄凡朝廷大事皆決侍衛獄
是時史弘肇為都指揮使與宰相樞密使並執國政然
[140-2b]
是時方鎮各自有兵天子親軍不過京師之兵而已今
方鎮名存實亡諸六軍諸衛又益以廢朝廷無大將之
職而舉天下内外之兵皆屬侍衛司矣親軍之號始於
明宗其後又有殿前都指揮使亦親軍也皆不見其更
置之始今天下之兵皆分屬此兩司矣 殿前司始
於周世宗太祖為殿前都虞候初詔募壯士送京
師命太祖擇武藝精髙者為殿前諸班而置都㸃
[140-3a]
檢位都指揮使上太祖由此受禪後周顯徳三年十月甲申以太祖皇帝兼
殿前都指揮使十二月壬申以張永徳為殿前都㸃檢建隆二年閏三月戊辰慕
容延釗罷自是都㸃檢不除建隆二年七月庚午髙懐徳罷殿前副都㸃檢自是
亦不除殿前司與侍衛司馬軍步軍為三衙唐制有十二衛為南衙漢
之南軍也六軍為北衙漢之北軍也末年以大臣總之其實兩司而侍衛司都指
揮使外又分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殿前司亦參馬步軍
總於都指揮使兩司三衙合十一員分天下兵而領之
此祖宗制兵之大畧也三衙用邊臣戚里及軍班出身
各一人太宗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各置十員職位相亞
[140-3b]
易於遷改且使軍伍素相服習邊藩緩急亦得選用故事
擇邊將有威望者為三衙軍政號令則在密院舊制不許接坐宰相坐待漏院管軍於簾外倒杖聲喏而過與
 漢周間異矣朝廷待遇二帥禮繼二府而不入品序止於本官為次政和四年六月詔有司定班序 古 
者天子必有親兵實自將之以備不虞强主威漢北軍唐神䇿之類是也祥符八年六月四日詔宣取兵士 
見御寶文字乃得交付 建隆元年正月辛亥酬翼戴之勲殿前
副都㸃檢則髙懐徳都指揮使則王審琦侍衛馬步軍
副都指揮使則石守信都虞候則張令鐸馬軍都指揮
[140-4a]
使則張光翰步軍都指揮使則趙彦徽後唐明宗時藥彦稠遷侍衛步
 軍都虞候雍熙以來田重進傅潛王超繼為都虞候自超罷職無復任者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虞候副 
國初有都㸃檢後不復置 國朝兵制禁軍殿前侍衛司分領之殿
前司領騎兵之額三十七步兵之額二十六侍衛司領
騎兵之額三十五步兵之額八十三御前忠佐軍頭司
領步騎之額四皇城司領步兵之額二左右騏驥院領
騎兵之額二兩朝志殿前司騎軍額三十步軍額十有六侍衛司騎軍額三十有三步軍額五十
 有六建隆三年十一月甲子殿前侍衛兩司將校毋得冗占直兵限其數著于令乾徳四年閏八月乙亥詔
 諸軍不得選軍中驍勇自為牙隊景徳四年十月丁未樞密院上新置殿前侍衛司將校具員侍衛
[140-4b]
馬軍都指揮使以節度使充副都指揮使以觀察使以
上都虞候以防禦使以上充侍衛步軍國初有都指揮
使副使都虞候自後多缺乾徳四年六月杜審瓊權知步軍事 神宗史
志殿前侍衛司以節度使為都指揮使而副使都虞候
無定員以刺史以上充備則通治缺則互攝兼統制四
廂軍設吏殿前二十八馬司十八步司二十四各分案六殿前有神武宣武驍騎
上下軍寧朔驍勝虎翼左右五軍各十指揮並有指揮
[140-5a]
使都虞候馬軍有雲騎武騎各十指揮步軍有虎翼左
右五軍十指揮每軍有指揮使一員都虞候副之范祖禹曰
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二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彼此相維不得專制所以無兵變也熙 
寧中裁定神衛剰員萬有千人官制正名歸步軍司凡軍校遷至軍都指揮使又
遷則遙領刺史又遷為廂都指揮使則遙領團練使員
隘則從上落軍職為正團練刺史之本任或為他州總
管鈐轄 哲宗史志殿前司掌殿前諸衛殿陛出則扈
從乘輿大禮則提㸃編排整肅禁衛鹵簿儀仗掌宿衛
之事侍衛親軍馬軍步軍司掌馬軍步軍諸指揮之名
[140-5b]

藝祖平定天下養兵止二十二萬而京師十萬餘明强
榦弱枝之勢也如周畿兵如漢中壘


宋朝六軍


龍武羽林神武六軍掌郊祀朝㑹儀仗判司官一人以
判金吾街仗將軍兼領左右各三軍自左右衛以下官
名存而事廢太祖太宗朝以處將帥後多以皇族為之
[140-6a]
天禧元年令内職兼攝環衛熙寧三年令邊將統攝
咸平五年加楚王元佐左羽林上將軍舊制六軍置統
軍無上將軍之名盖有司之誤祥符八年二月丙寅元
佐天䇿上將軍 治平三年九月詔六軍更不除上將


宋朝四廂軍


職官志殿前司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廂馬軍司有龍衛
左右廂端拱初以龍衛左廂都指揮使孔守正習練軍旅特置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以寵之端拱 
元年十月甲子置四廂都指揮使以范廷召孔守正為之步軍司有神衛左右廂各
[140-6b]
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都副
指揮使每都有軍使副兵馬使捧日舊曰日騎舊曰鐵騎興國
二年改日騎雍熙四年改天武舊曰控鶴興國二年改龍衛
舊曰龍捷興國二年改神衛舊曰虎捷興國二年改長編
 興國二年正月庚辰以美名易禁軍舊號國初張光翰虎㨗左廂趙彦徽虎㨗右廂都指揮使捧日
四廂管舊城左廂及殿前司馬軍天武四廂管舊城右
廂及殿前司馬軍龍衛四廂管新城左廂及馬軍司馬
[140-7a]
軍神衛四廂管新城右廂及步軍司馬軍謂之上四軍
各有左右廂廂各三軍王城之兵以内政寄令立廂部之帥總車騎之軍拱嚴軒陛徼
 循都城周之七萃漢之八屯左右廂起於唐本用李靖兵法諸軍各
分左右廂統之自府兵法壞京師變為彍騎謂之禁兵
諸道變為長征謂之鎮兵昭宗之末禁旅盡矣朱梁以
方鎮建國遂以鎮兵之制用之京師京師兵有四廂而
諸軍兩廂其廂使掌城郭煙火之事而軍旅漸有廂軍
之名自周世宗於方鎮寄招禁軍别立營部由是州郡
始有禁軍太祖作階級法專治禁軍而天下鎮兵通謂
[140-7b]
之廂軍張洎謂甲卒戰馬數十萬萃京師 熙寧三年五月置左右廂
公事所以京朝官分治京城四廂從韓維之請也 紹
興十三年五月甲子兵部郎錢時敏言今將享廟及郊
當用仗内馬步導從之人而龍神衛上四軍未及舊額
三分之一詔殿前馬軍司招填


宋朝捧日奉宸隊 紹興宿衛親兵


黄帝以師兵為營衛周有虎賁旅賁秦置宫門屯衛漢
[140-8a]
置期門羽林後漢五營魏中領軍三營晉中衛左右衛
江左鎮衛四軍宋齊領軍掌禁兵梁有五將軍扈衛唐
初十二衛後置北門四軍梁置六軍為親衛後唐置捧
聖馬軍嚴衛步軍晉改為護聖奉國周初改龍虎捷顯
徳置殿前諸班為親兵取唐殿前射生官之義今有殿
前指揮使内殿直散指揮散都頭散祇候金槍班東西
班内員寮直鈞容直散直外殿直皆馬軍又有簇御馬
太宗改為御龍直復有骨朶弓箭直皆步軍捧日隊殿
前諸班也奉宸隊殿前諸直也捧日謂君如日左右承
[140-8b]
捧之奉宸即唐千牛衛營嘗更是名唐朝黄麾為近仗
其後七軍儀仗又為禁兵今捧日奉宸二隊稱親兵扈
鹵簿捧日隊每隊三十一人奉宸隊分左右充禁衛興
國九年二月御崇政殿改轉諸軍將校自軍都指揮使
以下員僚以上按名籍勞績升之數日而畢先循謹能
御下者武勇次之咸平三年五月御便殿遷補千三十
一人四年十月己亥朔謂宰臣蒙正曰向於軍校超擢
[140-9a]
八九人委以方任五年四月謂樞臣周瑩曰國朝之制
軍員有缺但權領之三嵗一遷補乃御便殿按籍次補
祥符四年八月二日詔内外禁軍軍員補轉未均今汾
隂轉員宜立久逺規制指揮使以下不别遷補皆自下而升龍衛不入捧日神衛不入
天武寧朔如驍勝例二十日諭王欽若朕閲殿前諸班直名籍每班唯及三百人以下宜増置押班二人
年又詔殿帥曹璨等詳定密院詳酌十月詔御龍諸直
為一轉員僚直拱聖驍雲騎驍勝武騎寧朔神騎以上
為一轉水軍神勇宣武殿司虎翼衛聖步軍虎翼奉節
廣勇神射以上為一轉天禧元年十月諸班直諸軍分
[140-9b]
三番引驗於崇正殿


建隆兵様


建隆二年五月甲戌令殿司及諸州升强壯退老弱初
置剩員以處退兵三年五月帝以六師老壯不等乃蒐
强壯曰兵様其後更為木梃差以尺寸髙下之制謂之
等杖諸州設旗給賞募之祥符中重定等杖自五尺八
寸至五尺五寸為五等諸州部送闕下及等者隷次軍
[140-10a]
嘉祐二年復定等杖自上四軍至武肅忠靖皆五尺以
上差以分寸而視其奉錢之數


建隆飛山營


二年二月丙寅幸飛山營閲砲軍


乾徳驍雄雄武軍


乾徳三年八月戊戌朔詔郡國選兵之驍勇者部送闕
下九月二日己巳諸道藩郡長吏先奉詔於本城兵士
内選擇驍勇者相繼到闕太祖御講武殿親閲之中選
者萬餘人以騎軍為驍雄步軍為雄武仍命武臣習其
[140-10b]
行陣之勢教以申嚴之令二軍並隷侍衛親軍 曾鞏
曰太祖修教習之法黜老懦之兵舉中國之兵纔十六
萬人平五强國不知兵之少也


開寶歸聖歸化軍 水軍


開寶七年十一月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部浙中及江
南水軍凡千三十九人並令黥面籍為王師以歸聖歸
化為軍額
[140-11a]


太平興國易禁軍號


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庚辰詔改簇御馬直曰簇御龍直
鐵騎曰日騎龍捷曰龍衛控鶴曰天武虎捷曰神衛骨
䤪子直曰御龍骨䤪子直散手雄威曰雄勇龍騎曰雄
猛以美名易禁軍之舊號也雍熙四年五月庚辰改殿
前司日騎曰捧日驍猛為拱辰雄勇為神勇又改上鐵
林為殿前司虎翼腰弩為神射步軍鐵林為虎翼端拱
二年正月改軍頭引見司為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有
馬步兩直雍熙四年置步直端拱元年置馬直熙寧四年十二月壬申詔撥入殿前司 建
[140-11b]
隆二年十一月改左右雄捷驍武軍為驍捷左右備
征為雲騎左右平逺為廣捷懐徳為懐順


太平興國皇城司


在右承天門内北廊本名武徳司太平興國六年十一
月甲辰改今名有皇城使 㑹要云掌皇城管鑰木契
親從親事官名籍冰井務隷焉分房四設吏十有九及
命婦朝㑹須冰幹辦官本三人熙寧元年十一月一日以七員為額掌宮
[140-12a]
城出入禁令慶厯八年臣僚上言皇城司在内最為煩
劇祖宗任為耳目之寄近年員數倍多並不選擢乞止
差四員選經歴有心力沈厚之人嘉祐五年十二月詳
定宫殿皇城門闗防條貫政和六年十一月詔嘉王楷
提舉皇城司 中興㑹要提舉官一提㸃二幹辦五紹
興元年二月詔行在禁衛所改為皇城司三年正月二
十六日造入殿門圓號千以黄入宫門方號八千以緋
入皇城門圓號三千以緋紹興十三年八月錢愐除太
尉提舉皇城司引見司提㸃一員幹辦三員以閤門官
[140-12b]
充掌禁衛軍入見之事宿趫材於中壘嚴藻衛於上蘭
法鉤陳壁壘之文森玉陛干將之衛宫隅七雉實護中
宸飭晨門而共法駕比夕柝以扈宸闈唐親衛城門郎重中禁尊皇居
 張方平曰國初循周制置諸班直屬殿前司親從官
屬皇城司其宿衛之法殿外則相間設廬更為防制殿
内則專用親從為親兵 親從親事官五指揮每嵗換
給勑號政和七年正月十八日置五指揮并班直親事官增額二千五百餘人中興皇城
[140-13a]
司親從紹興間三千七百三十餘人至嘉泰開禧增至
四千八百三十餘人續又増一千餘人 嘉定二年十
一月二十六日議臣言皇城一司總率親從嚴護周匝
參錯禁旅權亞殿巖漢以儒生位執㦸唐以勲臣子弟
備宿衛今請專以知閤御帶兼領


淳化金吾四營


淳化五年八月判左右金吾街仗魏丕以新募千餘人
引對崇政殿太宗親選得五百七十人其中取身品優
者三人為等分四營營設五都都有員僚節級一如禁
[140-13b]
兵之制命田守信知右街事帝以京師浩穰街司循警
用禁軍非舊制特命左右街各置千人優以廩給使傳
呼備盜至是始分營部令魏丕更召募以充其數 至
道元年八月閻承翰等為金吾都監 祥符七年
六月金吾引駕仗詣文徳殿䂍矟堂仍祭饗 紹
興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詔街仗司以二百人為額
漢中尉即執金吾執金革禦非常緹綺執金環尹之列執金
[140-14a]
為貴


咸平保毅軍 民兵


咸平四年九月庚寅命使臣徃陜西㸃檢籍軍係稅人
戸家出丁一號曰保毅軍官給糧賜令分番守城壘遣
御史呉舊與漕臣主其事五年正月己酉舊言凡得六
萬八千七百九十五人其緣邊軍士先選中者升為將
軍名保捷元年初置秦州極邊保毅五月壬寅籍河南民丁為兵


咸平廣捷兵


咸平五年正月甲寅置廣捷兵五指揮先是帝聞南方
[140-14b]
以標槍旁牌為兵器命有司製之帝即位令内侍蕭延
皓取廣徳軍教習至是試於便殿悉呈其技頗精練帝
以為可用捕賊守邊特立為是軍仍選神威等軍充其
數六月四日以河東州兵為神銳二十四神虎指揮十
先是命張延禧乘傳料簡萬三千餘人立此軍訓習六
年六月二十五日壬午以威虎十指揮隷虎翼先是邊
兵扞寇虎翼多勝盖用勁弩也時新置威虎皆材勇之
[140-15a]
士故以増之


咸平初置振武指揮


咸平五年五月丙辰命使臣分徃邠寧環慶涇原儀渭
隴麟延等州於保安保毅軍内與逐處官吏選有勇力
者共二十萬人各於本州置營升為禁軍號曰振武指
揮既而帝曰邊防缺兵朝廷須為制置盖不得已也候
邊鄙乂寧即可消弭景徳元年七月陜西轉運司西面
緣邊諸州於保毅軍内簡習成振武軍四十指揮帝曰
數年前西賊逺圍靈州諸路總管遣人乘傳飛奏請授
[140-15b]
兵者曾無虛日當時以河東兵不可減遂議立此兵尚
慮簡閲未精冗食邊廩又累遣使選擇所存皆少壯拳
勇漸習武藝朕詢于知兵及詳練邊事者皆云自立此
軍邊聲頗振戎人知懼矣二年五月知鎮戎軍曹瑋言
邊民應募為弓箭手者請給以閒田蠲其賦從之至天聖六
年弓箭手凡五十四指揮七千九百餘人九月詔并為二指揮皇祐三年二月涇原經畧夏安期選弓箭手萬
三千人分隷東西路上陣圖法三年七月十日令河北治振武軍營舍
[140-16a]
十一月罷募振武軍有願投者令隷虎翼慶厯三年正
月募闗中民補振武


祥符初置虎翼軍 神衛水軍 慶厯萬勝軍


初太祖置神衛水軍以習舟師及江淮平不復用祥符
六年七月詔在京諸軍内選江淮習水卒於金明池試
戰棹立為虎翼軍置營於池側其江浙淮南諸軍並令
准此選卒置營據㑹要時帝謂近臣曰太祖朝多幸船場製造兵棹盖防水路用兵時神衛諸
軍立水軍以備其用及江淮已定不復振舉可於江浙淮南選取習水兵士立成指揮就以此置營故有是詔
七年五月詔諸州簡兵有善水者以補神衛水軍 慶
[140-16b]
厯二年九月壬子置福建廣東西澄海軍各兩指揮十
一月庚辰置登州澄海水軍 慶厯元年七月壬戌
置萬勝軍二十指揮立神勇之上康定初元昊反
詔募神捷兵然所募雜市井之人不足備戰守既而
易名萬勝為二十營至和三年併為十營治平二年
併萬勝悉以為神衛 祥符二年五月合龍騎十二
營為六六年十月合龍猛十一營為八 咸平五年
[140-17a]
二月壬辰以涇原環慶騎兵之半易河北步兵 紹聖
四年十二月癸夘詔置都大兵籍具京師諸道兵數奏
御别申樞府


康定鄉兵 熙寧保甲


古者寓兵於農後世寓農於兵又其後也籍農以為兵
名同而實異建隆四年正月始調闗西鄉兵赴慶州咸
平四年九月㸃陜西義兵稅戸家一丁號保毅五年八
月詔河北忠烈宣勇軍選自鄉民無人可代者放還農
康定元年十二月乙酉諸路籍鄉兵所籍强壯河北二
[140-17b]
十九萬河東十四萬命端明判兵部李淑及賈昌朝王
洙郭稹同詳定其制先是呉遵路議復民兵詔籍河東
鄉丁下其法於諸路三月己夘命遵路計置河東糧草實錄云詳定弓手强壯通制
命王洙同判兵部修鄉兵制度慶厯二年二月乙未簡
河北强壯勁勇刺手背為義勇三月乙夘又簡河東弓
手武勇者為義勇陜西弓手為保捷每嵗九月農隙訓
閱十月庚戌陜西言刺保捷軍凡一百八十五指揮六
[140-18a]
年三月程琳請入冬訓閲一月而罷嘉祐四年十一月
二十二日大名帥李昭亮請補河北義勇闕數自來年
始河北總十八萬九千人河東總七萬七千人陜西至
治平初總十五萬六千人治平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乙
亥宰臣韓琦言唐府兵最近古今義勇河北幾十五萬
河東幾八萬稍加簡練與府兵何異陜西西事時三丁
選一為弓手後刺為保捷事平簡放今存無幾請刺陜
西義勇自永興河中鳯翔始三丁選一六丁取二刺手背詔屯田徐
億錢公紀職方李師錫往陜西除商虢外凡刺十三萬
[140-18b]
八千四百六十五人樞副胡宿請且刺緣邊軍諫官司
馬光論不可不從三路鄉兵唯義勇最盛後以運糧戍邊三年
十月二十五日密院言秦隴等十二州民俗尚武可以
備邊請如環慶保毅給糧廩熙寧元年五月二十五日
樞使呂公弼請河北每指揮擇才勇百人為上等三年
十一月命陜西立教閲賞罰格十二月分七路四年五
月罷提舉官呂大忠言弓箭手近屯田義勇近府兵擇
[140-19a]
用一焉兵屯可省
保甲之制始於熙寧二年十二月九日乙丑司農定制
先行於畿縣遂推之五路以徧于天下十家為保五十家為大保十大
保為一都己未立更戌法畿内置鼓旗則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之詔
義勇保甲及民兵合七百十八萬二千二十人則九年
府界諸路之籍親閲於元豐三年五路義勇悉改為保
甲元豐四年正月庚戌也御延和殿閲試四月六日也
是嵗府界河北河東陜西嵗費三十一萬三千一百六
十緡而團教賞一百萬緡有竒嵗遣使提舉按閲元豐
[140-19b]
後民兵日盛募兵日衰義勇保甲隷密院民兵隷兵部
五年九月辛丑也保甲五日一閲遣使徧教二路留神
按閲藝精者厚賞八年詔依義勇法嵗赴縣教閲一月
十月罷提舉官以提刑兼領唯冬教三月十一日又罷
監教官元祐元年三月五日定監司按土兵賞格行之
藝祖建京師於平土謂非重兵不足以制四海故皇城之内有諸班之兵京城之内有禁衛之兵京城之外别
營猶數十里中夜則造朝入則奔趨營居西者必給東倉之米以逺其途負糧兩石不得雇代以閲其力嘗謂
[140-20a]
雖京師有警皇城之内只有精兵數萬及王安石為相思復三代民兵創教保甲而潛消禁旅 國朝
籍郡國及旁塞之民與丁壯以備戰守曰義勇弓箭社
保毅寨戸土丁弩手峒丁槍手弓箭手敢勇蕃兵各因
其方名之通謂鄉兵元祐以降民兵亦衰紹興六年柴斌請金均房
保甲名保勝軍 太宗籍兩河之人為鄉兵因大軍方興之威
猶恐其亂乃密誡州郡尅期一日而事畢司馬光謂康
定慶厯間三路新置鄉兵共數十萬何嘗得一人之力
 元祐四年范純仁奏畿内保甲更不教閲右丞王存
言京師之地四達而平非有重山峻嶺之嶮金城湯池
[140-20b]
之固所以維御四方威制夷狄為根本之固者以營衛
嚴也慶厯治平間禁廂之籍至百餘萬新城裏外連營
相望其後論者以兵冗費廣乃議併營中外禁兵以五
十八萬為額而京師兵籍益削於是三路添籍民兵畿
内亦置保甲四時教閲使人為勝兵平日不費錢
糧緩急得為武備此先帝之意也陛下即位之初
罷三時之閲止冬間一教若遂不教即其法遂廢
[140-21a]
寶元二年三月乙夘閲試衛士戊午賜陜西緣邊軍士
緡錢四月丁亥募河東陜西民入粟實邊康定元年正
月詔陜西募强壯備邊二月甲午括畿内京東西淮南
陜西馬甲寅出内庫珠償民馬直四月丙戌省陜西緣
邊堡寨乙巳增補河北强壯軍六月甲辰增置陜西河
北河東京東西弓手慶厯元年二月辛丑京東西淮浙
江南荆湖置宣毅軍五月癸酉閲試衛士八月甲申括
河北馬十一月壬子置涇原弓箭手十二月甲午置陜
西䕶塞軍二年二月乙未刺河北義勇軍十月庚戌刺
[140-21b]
陜西保捷軍六年五月丙申詔陜西市蕃部馬 紀真
宗時内外兵九十一萬二千寶元以後兵百二十五萬
九千治平中兵數少損猶百十六萬二千


慶厯兵錄 瞻邊錄 嘉祐兵數


慶厯五年丁度為兵錄五篇宋祁為之序曰凡軍有四
一曰禁兵殿前馬步三司隷焉卒之鋭而票者充之處
則衛鎮出則更戌二曰廂兵諸州隷焉卒之力而悍者
[140-22a]
募之專於服勞間亦戌更三曰役兵郡有司隷焉人之
游而惰者入之業壹事專處而無更四曰民兵農之健
而材者籍之闕者輒補嵗一閲焉國家制兵大抵如此
然兵無常帥帥無常鎮權不外假力不他分所以維四
方憺四夷鼓行無前也太祖内輯師旅而率以節制外卑藩服而納以䋲墨 丁
度傳五年四月庚戌為樞副建請擇河北河東陜西禁軍
補禁旅之缺因上兵錄五卷贍邊錄一卷 慶厯元年十
一月二十一日中書密院請諸路將帥各置親兵月特給
錢二百選武勇者詔陜西河東諸路總管置親兵百五
[140-22b]
十人招討鈐轄百人招討都監等七十人 嘉祐五年
樞副歐陽修與曽公亮考天下兵數及三路屯戍多少
地理逺近更為圖籍 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内外
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天下百年無犬吠之警
此制兵得其道也兵額有四曰禁兵廂兵鄉兵
蕃兵分隷殿前侍衛總管司籍藏樞宻院由天
聖至寶元間増募諸軍陜西蕃落廣鋭河北雲
[140-23a]
翼京畿廣捷虎翼効忠陜西河東清邊弩手京西江淮
荆湖歸逺總百餘營康定初西邊用師募神捷兵既而
易名萬勝為二十營議者欲益募土兵於是増置陜西
蕃落保捷定功至嵐府州建安登州平海皆為禁兵内
外馬步凡増數百營又京東西河北河東江淮荆湖浙
建各募宣毅大州二營小州一營凡二百八十八故慶
厯中内外禁廂軍總一百二十五萬及西師罷樞使龎
籍奏與中書議揀汰之法用其言省兵數萬人嘉祐七
通畧五月宰相韓琦上言願詔密院同三司量嵗入金帛
[140-23b]
數約可贍兵馬幾何立為定額仍覈見開寶至道天禧
慶厯中外兵馬之數於是詔中書樞密院同議樞密院
掇祖宗已來兵數以聞盖開寶之籍總三十七萬八千
而禁兵馬步十九萬三千至道之籍總六十六萬六千
而禁兵馬步三十五萬八千天禧之籍總九十一萬二
千而禁軍馬步四十三萬二千慶厯之籍總一百二十
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視前募兵寖多
[140-24a]
自是稍加裁制以為定額治平之兵一百十六萬二千
而禁軍馬步六十六萬三千校慶厯之籍減幾十萬校
開寶之籍増至七十萬二千又陜西州軍悉置壯城如
河北備城壘之役盖景祐中本城四十三萬八千逮治
平三年乃五十萬廂兵總諸州本城教閲騎軍之額四
步軍之額六不教閲騎軍之額三十有五步軍之額一
百九十有五元豐禁軍六十一萬餘人慶厯五年禁軍之數比景祐
以前増置八百六十餘指揮四十餘萬人八年三月甲寅
士張方平言昨在三司計㑹天下財用出入之籍及建
[140-24b]
隆以來兵數太祖蓄兵不及十五萬人太宗不過四十
萬人章聖備禦西北兵籍頗増祥符以後至于寶元陜
西河北京東西増置保捷一百八十五指揮武衛七十
四指揮宣毅一百六十四指揮江淮湖浙福建諸路又
  百二十四指揮凡内外増置禁軍約四十三
 闕    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


小分剩員等不與焉太祖收天下勁兵列營


[140-25a]
 分營於外則曰就糧者本京師之兵而廩食
聴以家往其邊防要郡須兵屯守即遣自京  鎮
之兵亦皆更戌 㑹要建隆四年八月以河東樂平縣
降人為効順指揮乾徳二年二月名遼州降軍曰順效
懷恩三年四月改西川感化耀武等軍為虎捷九月五
日蜀諸州置兵名以充寧興國八年月濮州平海改
崇武至道元年二月十一日殿前司選七百餘人帝閲
其趫健者教以弓矢四  天武等軍子弟七百人
三年九月真宗與近  防曰北有勁兵號曰驍勇
[140-25b]
無廂分主之已分   擢主兵久次為廂虞候使
兼郡符咸平三年 詔定州等無敵忠鋭定塞指揮
升禁軍馬軍雲翼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詔步軍司閲保寧
軍分四等第一等徙營亳之永城餘歸農畆或隷諸州
為剩員   四年九月宣示威平中簡郡兵充馬
軍置   令在驍勝下雲騎上六年四月命沿邊
   八年正月庚寅置禁軍左右清衛指揮十
[140-26a]
 闕 廂兵五百  人奉宫觀 九年九月詔二廣湖南  合澄
海四百人名忠敢秦州曹瑋選牀子弩  人名定
功天禧元年五月瑋又選五百七十  建威指揮
六月乙亥詔選天下廂軍隷禁軍  千餘人天聖
元年九月四日蜀募奉節兵五  升慶州安塞為
禁兵七年四月河隂置水軍  年十一月升蕃兵
為禁軍在横塞下康定元  五日永興軍置威捷
慶厯元年十月升府州  州飛騎為禁軍十二月
密院言京東西宣毅  人赴京師改隷禁軍從之
[140-26b]
二年二月又升涇  兵秦州韓琦請罷䕶塞兵増
置蕃兵三年五  東義勇願隷諸州就糧神虎宣
毅禁軍者聴  轉運使明鎬閲同州廂軍得材武
者三百餘  强弩奏為清邊軍其後陜西河東悉
置此軍  年二月詔京東選廂軍加教閲二字征
役同  年五月并州韓琦請置壯城兵五百人閏
  淮荆湖新立就糧禁兵教閲忠節軍大州五
[140-27a]
  州三百人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置北京作坊兵
 闕    州之鎮兵也内屬侍衛司總諸州騎兵之額


騎射威邊至忠鋭招收步兵之額百八十三武和武肅至本城定功


京諸司之軍額有五廣牧至雜役隷宣徽院嘉祐四年五月揚廬
江寧洪潭福越置禁軍曰威果八月京西立教閲廂軍
治平二年八月陜西置壯城兵熙寧元年十二月十一
日密院奏京東置教閲廂軍曰忠果二年正月二十三
辛夘又改團結廂軍額加教閲二字淮南曰壯武江南
曰武雄荆湖曰静江兩浙曰崇節福建曰保節四年十
[140-27b]
二月十六日密院言諸路廂軍名額自騎射至牢城凡
二百二十三或因工作水陸運榷酤或因通山險隄堰
郵傳馬牧而立宜并為一額五年十一月杭州置教閲
捍江兵六年瀘州置寧逺武寧十月鄧州置忠果七年
九月成都置武寧八年閏四月京西置教閲忠果十年
五月都水監請立河清兵階級條例十一月五日廢河
北監牧兵五千増置府界廣固保忠元豐二年十二月
[140-28a]
唐汝州置土兵勇捷四百人五年七月蘭州置馬軍廣
鋭步軍保捷各五百人十月七日定諸路教閲廂軍名
有馬二十二無馬二百二十九指揮廂軍舊隷密院官制行分隷戸兵工三部戸兵工部置籍掲貼進册
以副上樞府元祐二年二月八日之詔也以太師文彦博言本兵之府不可無籍 熙寧七年
正月朔頒諸班直禁軍名額諸班自殿前指揮使至御
龍弩直諸軍自捧日至廣南澄海清化先是元年九月
密院言鄜延正兵弓箭手保毅義勇屬戸七萬九千八
百三十九人近二十六指揮計八千八百四十四人二
年十月命京東漕臣併省諸軍指揮至少者三年三月
[140-28b]
併龍猛八指揮為六額三百人十一月二十三日詔諸路併
諸指揮自是部伍齊肅無名存實闕者本志併營在二年通畧二年八
康定慶厯以來諸軍間有併廢至熙寧中大整軍額
有就而合者如龍衛三十九併為二十有以全部附隷
如併入威猛廣捷而廢宣威併入神騎而廢契丹直有
併營而増額者如宣武二十併為十二増一百人有易
名者如驍猛以第一指揮改驍雄而廂軍沿五代制兵
[140-29a]
額參雜復命并合五年六月以併廂軍畢奬江東漕臣
韓鐸 熙寧三年十二月己未立更戌法壬申樞密使
文彦博對資政殿上在京府界并諸路禁軍數神宗患兵之冗
親制選練之法立為定額盖熙寧之籍天下禁軍凡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上自出治平
兵數參照詔殿前司虎翼除水軍一指揮外存六十指
揮各五百人為額總三萬四百人在京増廣勇五指揮
共二千人府界定六萬三千人京東五萬一千兩浙四
千江東五千江西六千湖南八千湖北萬二千福建四
千五百二廣各千二百川陜三路共四千四百人河北
[140-29b]
人數尚多須後議之陜西河東京西淮南前已撥併四
年十二月詔廂軍併為一額天下凡八百四十指揮為
兵二十二萬七千六百而府界不與 神宗史志兵部
凡聨其什伍而教之戰為民兵材不中禁衛而力足以
充役為廂軍就其鄉井募以禦盜為土軍廂禁土軍因
老疾而裁功力之半為剰員羌戎附屬分隷邊將為蕃
兵皆以名數置籍而頒行其禁令樞密院有兵籍房元
[140-30a]
豐五年改官制議者欲廢樞密歸兵部上曰祖宗不以
兵柄歸有司專命官綂之互相維制於是不廢司馬公
曰諸軍分畨屯緣邊及諸路使之均勞逸知艱難識戰
鬬習山川皇祐格馬軍滿四百步軍五百人為一
營熙寧併營陜西馬步軍營三百二十七併為二
百七十馬軍額以三百步軍以四百人總撥併者
馬步軍五百四十五營併為三百五十京師之兵
類皆撥併畿甸諸路及廂軍總㑹畸零定以常額
康定二年六月己亥王堯臣言陜西兵二十萬可戰者
[140-30b]
止十萬涇原最當要害請益兵三萬 元豐五年六月
上謂輔臣曰藝祖養兵止二十三萬京師十萬餘
諸道十萬餘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
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内變外内相制無
偏重之患承平百餘年盖因於此嘉祐中宋庠言祖宗收方鎮之權常欲畿
 甸蓄禁兵四十萬陳師道曰開封無山川之阻為四戰之地太祖以兵為衛畿内常用四十萬人太祖言 
可以為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嵗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嵗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熙
[140-31a]
豐時内外禁旅合五十九萬人元豐兵令悉以雄節之
類升同禁軍由是禁軍始徧天下藝祖聚天下精兵以
强京師取太原兵以為龍衛取幽州兵以為神武左右
員竂本藩鎮㕔頭也左射拱聖本諸州騎兵也忠節之
軍陞自川陜虎翼之軍選自江淮皆總于三衙訓練精
閑故坐制四方如臂運指國史論祖宗故事經武聖略
所列將帥凡十四人李漢超至馮繼業自建隆二年以
諸郡本城共百役或更戍他郡不徙以逸民力也
[140-31b]
熙寧將兵


熙寧七年九月樞副蔡挺請置三十七將將有正副皆
給虎符從之乃部分諸將總隷禁旅謂之將兵癸丑選
使臣為將副河北十七府界七京東九京西四所領兵
二十萬又分置陜西諸路將兵八年三月癸巳朔五路
置四十二將各七八萬人熙河九鄜延九環慶八秦鳯五涇原十一元豐四
年二月乙丑東南諸路兵分十三將淮東一淮西二浙西三浙東四江東
五江西湖北湖南全邵福建廣東廣西邕州自六至十三總天下九十二將東南兵三千以
[140-32a]
下唯置單將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密院修將官敕書成
紹興五年四月乙夘改鑄東南十將京畿第二將紹興
銅虎符 紹興十一年四月壬辰京東淮東宣撫使韓
世忠淮西張俊並為樞密使京西湖北岳飛為樞副乙
未詔罷三宣撫使逐司統制官以下各帶御前字入銜
鑄印給之依舊駐劄將來調發並三省樞密院取㫖統
制官等各以職次髙下輪入見五月庚子詔曰凡爾有
衆朕親綂臨肆其偏裨咸得專達辛丑正總領官之名
各報發御前軍馬文字丁未遣俊飛往楚州總淮東全
[140-32b]
軍還駐鎮江


崇寧三衛


崇寧四年二月十日己酉置三衛郎中郎博士二十六
日詔三衛郎為侍郎親衛勲衛翊衛皆有郎中郎 天
禧元年三月御史臺請増置常朝武官遂以慕容徳琛
等為諸衛大將軍率府率 建隆元年以登州團練使
李萬超為右武衛大將軍
[140-33a]


建炎御營五軍


建炎元年五月丁酉命中書侍郎潛善兼御營使同知
密院伯彦副之六月甲子右相李綱兼使因楊惟忠等
所部為五軍本以行幸總齊軍中之政其後遂專兵柄
密府幾無預四年六月甲戌宰相范宗尹兼知密院事
罷御營使及官属以其事歸密院為機速房焉自慶厯
後宰相不兼樞密八十餘年自此始復兼紹興三十一
年上將視師冬十月庚申以楊存中為御營宿衛使虜
平復免明年孝宗即位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又以御
[140-33b]
營使命之然但自名一司掌殿前忠勇等軍非建炎之
比也 御營使一員或二員以宰相兼副使一員以執
政兼參贊軍事以從官兼提舉事務以大將兼其將佐
有都綂制綂制已下官


建炎十軍


建炎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詔陜西河北募兵各三萬京
東西各二萬合為十萬創置軍號驍勝壯捷忠勇義成
[140-34a]
龍武虎威折衝果毅定難靖邊凡十軍每號四軍每軍
二千五百人二年二月京畿至淮南募振華軍五百人
紹興五年十二月二日詔神武右軍改中䕶軍隷江東宣撫
左軍改前䕶軍隷淮東宣撫後軍改後䕶軍隷湖北襄陽招討劉光
世所部為左䕶軍淮西呉玠所部為右䕶軍川陜王彦所部
為前䕶副軍荆南十年十一月十八日淮北宣撫判官劉
錡招收使臣三百人効用一千人軍八千一百以補雄
威振華忠鋭十八年四月殿前司募備軍一百三十六
人二十七年三月朔步帥趙密言神衛虎翼飛山雄武
[140-34b]
舊額三萬九千五百請募兵補其缺三十年七月詔諸
路募三衙缺額禁兵隆興元年二月荆南募武勇効用
千人十月江西募効用勝捷吐渾雄威五千人 蘇轍
曰雍熙間天下之兵僅三十萬寶元慶厯間沿邊至七
八十萬自是天下以百萬為額 闗中兵至二十八萬
强兵莫如沿邊之土人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 呂大
忠曰          邊鄙邊鄙之患輕在
[140-35a]
禦敵而重在養兵


建炎諸軍團結


建炎元年六月乙亥同知密院汪伯彦請兩河京東西
増置射士縣五百人置武尉掌之縣令領其事凡四縣
置二將江浙淮南大縣増二百人小縣二百從之十一月辛
亥増福建十二月乙酉増二廣二年五月庚戌増湖南北丙戌李綱上三議一曰募
兵謂莫若取財於東南募兵於西北詔陜西河北各三
萬京東西各二萬人丁亥詔諸軍團結以五人為伍伍
有長五伍為甲甲有正四甲為隊五隊為部皆有二將
[140-35b]
五部為軍有正副綂率一千二百五十人為軍九月戊子朔詔罷
團結二年九月乙未詔諸路禁兵隷帥府土兵射士隷
提刑司即調發皆毋過三之一 紹興二年十月朱勝
非言屯軍二十萬月費二百萬緍十一月己巳呂頤浩
言陛下專意軍政㨂汰其冗修飭器甲今張俊軍三萬
韓世忠四萬岳飛軍二萬二  十一萬三千劉光
世四萬老弱頗衆選之可  文神武中軍楊沂中
[140-36a]
後軍巨師古皆不下萬人而御前忠鋭如崔増姚端張
守忠等軍亦二萬臣上考太祖取天下正兵不過十萬
況今有兵十六七萬何憚不為三年十二月己酉上從
容語武備曰今養兵已二十萬有畸 紹興三年正月
甲子詔御前忠鋭第七将徐文以所部屯定海縣聽沿
海制置司節制


建炎民兵


建炎元年八月丁夘三省樞密院奏以諸路民兵為忠
義巡社令憲臣提領張慤之為戸部尚書也建言河朔
[140-36b]
之民憤於賊虐自結巡社請依唐人澤潞步兵山河子
弟遺意聨以什伍而寓兵於農使合力抗虜且從靖康
詔㫖以人數借補官資仍倣義勇増修條例下之諸路
未及行㑹許翰與京東西路安撫大使權邦彦繼以為
言乃以忠義巡社為名自本院參酌 其法五人為
甲五甲為隊五隊為部五部為社俱有長五社為一都
社有正副二都社有都副總首闕二社共為一千二百五十人所結及五百 
[140-37a]
人以上闕官有差 嵗冬十月按試于縣仍聴守令節制嵗中巡
社増耗者守貳令尉黜陟皆有差其法精審齊整可以
久行前此論民兵者皆莫及先是六月戊子張緯上給
田募兵法後不克行時京東留守宗澤沿大河鱗次為
壘結連兩河山水寨及陜西義士二年二月壬午詔募
河南北淮南土人有名籍者為振華軍以六萬人為額
五月戊戌河北制置使王彦以八字軍屯河南 紹興
五年四月戊午詔福建廣東帥臣措置團結瀕海居民
為社六月己巳罷福建諸州係籍槍杖手自熙寧間始
[140-37b]
有之十二年五月甲辰陳兖知揚州總領節制本路諸
州水寨民兵


建炎神武軍


建炎四年六月戊寅改御前五軍為神武軍御營五軍
為神武副軍其將佐並屬樞密院八月令神武中軍選
親兵通舊六百人不隷禁衛分三畨於禁中直宿 紹
興二年九月癸亥上謂輔臣曰朕命楊沂中治神武中
[140-38a]
軍皆宿衛兵也五年十二月庚子詔神武乃北齊軍號
久欲釐正宜以行營䕶軍為名 一闕 十闕罷神武軍號中軍隷殿前司
乾道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四川㨂䕶衛兵隷殿前名神
武軍神武中軍舊止三部自楊沂中職殿巖始増為五
軍又置䕶聖踏白選鋒䇿選游奕神勇馬步凡十二
軍時江海之間盜賊間作分置諸軍控制之如泉之左
翼贛之右翼循之摧鋒明之水軍皆隷本司總七萬餘
人殿前兵籍為天下冠紹興二十九年又置破敵軍 自興國幽薊
之師而兵籍日増康定慶厯間廣置義勇保捷宣毅萬
[140-38b]
勝諸軍其數一百二十五萬仰視開寶之籍不啻四倍
雖龎籍汰省八萬人豈能救冗兵之害善乎韓琦之言
曰祖宗雖以兵定天下然有征伐則募置事已則省故
兵精而用不廣又就糧之兵不多邊陲有事則以京師
之兵益之乾道中訓練兩浙弓兵名御前神武軍而殿
前已有神武軍額八年二月二十三日改為忠武


建炎纂祖宗兵制


[140-39a]
建炎四年七月詔王銍權密院編修纂集祖宗兵制其
後書成上覽之稱善賜名樞庭備檢
陳傅良曰國初州郡無禁兵著在令甲自騎射至牢城
名額二百二十三總為本城而已禁兵皆三司之卒分
屯更戍今屯駐駐泊之名而鈐轄都監監押之官所部
領也三邊之兵間因事宜升為禁軍者所謂四十四處
禁軍是已是為就糧自元昊叛而西北有保毅王倫起
而東南有宣毅於是列郡稍置禁軍至嘉祐中置威果
凡二十五指揮既云多矣亦無過九大郡要害之處熙
[140-39b]
寧按天下廂軍之籍五十萬人而不知戰於是教閱之
法起其後以廂軍團併為額今兩浙崇節福建保節之
類是已教閱之兵因别為額而隷之將下今兩浙雄節
福建廣節之類是己方戍法之行也三司禁旅轉徙於
四方而州郡廂軍大抵以供百役盖勞之則易使散之
則易養此藝祖神謀也自州郡各有禁軍三司之卒不
出常坐食於京師於是養兵始為大患
[140-40a]


紹興都統制兵 御前軍


唐天寶末置天下兵馬大元帥都統朔方盧龍節度都
統之名始于此乾元元年李桓為都統淮南江東西節
度使都統之官始于此唐制或總五道或總三道又有
行營都統副都統一時兵興稱謂不一建炎元年五月
以河北兵為御營五軍三年四月又更置御前五軍而
劉光世所領西兵則謂之巡衛軍在五軍之外是嵗又
改為神武軍紹興元年十二月又改為行營四䕶軍十
一年四月三宣撫司罷乙未乃改其部曲稱某州駐劄
[140-40b]
御前諸軍十八年五月甲申罷四川宣撫司川陜軍亦
如之楊政改充御前都統制其軍皆不隷三衙詳見官制
世忠之軍還鎮江惟背嵬一軍赴行在渡江後諸將為
綂制軍馬必以資序帶六等兵馬 淳熙十一年樞臣
周必大以荆鄂二帥勢均力敵乃合為一司鄂為正荆
為副嘉定戊辰改雄淮軍為武定 乾道六年正月詔
殿司水軍改為御前水軍 都統駐劄之地沔州興元
[140-41a]
金川江陵鄂州池州江州鎮江建康平江許浦水軍
利州有副都統制廬州强勇軍光州武定軍高郵武
鋒軍


紹興三衙兵


三衙諸軍殿前司本辛永宗中軍部曲而益以他軍也
馬軍司本王彦部曲而益以解潛劉錡田晟之軍也步
軍司本顔漸部曲而益以他軍也自紹興五年至七年
規摹始定然馬步不能敵殿司之半故楊存中權勢獨
盛乾道七年春移騎軍屯於建康以為出師之漸號馬
[140-41b]
軍行司 紹興初内外大軍凡十九萬四千餘而川陜
不與宿衛神武右軍中軍七萬二千八百右軍張俊中軍楊沂中
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岳飛湖南王&KR0645四軍十
二萬一千六百七年四月五日劉錡言行營前䕶副軍
并為十二將曰侍衛馬軍司 紹興五年十二月庚戌
廢神武中軍隷殿司以楊沂中主管殿司又以都督府
兵分隷三衙七年四月丙申復合馬司餘軍及八字軍
[140-42a]
為六軍十二將命劉錡主之而解潛典步軍如故自是
三衙始復矣八年九月馬軍每十將為五軍九年三月
改衙兵為游奕軍始令殿前立神勇步兵一軍三十二
年隷步軍六月二十七日成閔請復還殿司名䕶聖步
軍以呉拱所領二千赴步軍司隆興二年三月二十八
日詔忠勇軍屬步軍司七月十二日詔馬司龍衛驍勇
武騎舊額一萬三千八百人今止八百八十九人宜以
二千人為額乾道二年四月鎮江武鋒軍隷步司八年
三月八日以西兵為御前游奕軍孝宗又為䕶聖一軍寓隂相維持之意
[140-42b]
馬步之數通一萬四千七百有竒也


紹興宿衛親兵


建炎四年八月三日中軍選親兵通舊為六百人分三
畨紹興二年八月己亥十二日給事胡安國言自古盛王
雖用文徳必有親兵成王即政周公指虎賁與常伯同
戒于王欲其知恤虎賁猶今侍衛親軍也康王初立太
保俾呂伋以虎賁百人迎於南門伋太公之子自諸侯
[140-43a]
入典親兵猶今殿前馬步軍都帥也本朝命三衙分掌
親軍望修明軍政九月六日癸亥上曰朕命沂中治神武
中軍皆宿衛兵宜増修器械五年十二月一日罷神武軍號中軍隷殿前司
年八月十七日宮門内殿門外建三衙管軍宿舍凡三楹
六年正月趙鼎奏舊制三衙用邊臣戚里及軍班出身
各一人以示激勸七年七月五日密院言諸班直禁旅
舊額三千六百餘人今止五百餘人十二年十二月二
十四日壬午詔宿衛親兵非祖宗法罷之其三路人改為
皇城司親從親事先是楊沂中提舉宿衛親兵二年三
[140-43b]
月己酉除中軍統制


紹興制勝軍


三十二年十二月孝宗末改元鎮江都統劉寶言昨罷宣司
背嵬一軍請置一軍補填以制勝軍為名詔令招効用
兵一千人餘二千人選於步軍


紹興荆鄂民兵


紹興三十一年虜入寇詔淮漢等郡籍民為兵續觱守
[140-44a]
荆南請籍民為義勇其法取於主戸之雙丁十戸為甲
五甲為團皆有長又擇邑豪為總首農隙教以武事官
給其糧至乾道間舉七縣之籍得義勇八千四百十九
人淳熙初張栻為帥益修其政義勇増多至萬五百人
分為五軍軍分五部後四年趙雄又増三千三百人時十
一年冬通為萬三千八百餘人又紹興末武昌令薛季宣
亦求得故陜西河北弓箭手保甲法五家為保二保為
甲六甲為隊據地形利便則為總不限以鄉總首副總
首領焉諸總皆有射圃而旗幟亦别其色至今猶存紹
[140-44b]
熙四年冬凡萬五千二百一人荆鄂二郡率四五家有
一人為兵


隆興復環衛


隆興二年五月八日壬辰進呈洪适周操討論環衛官
故事湯思退奏環衛唐時有職事本朝無職事祖宗舊
制自方鎮罷皆歸環衛先是上欲復祖宗環衛官四月
二十六日命學士院討論至是下詔曰祖宗選用將帥
[140-45a]
以崇武節外建方鎮内則環尹品式備具近來久不除
授非所以儲才而均任也其依舊制應以才畧聞者令
兼領如節度使則領左右金吾衛上將軍承宣使領左
右衛上將軍之類既而閤門條具儀制詔以十員為額
朝參侍殿依御帶例宗室不在此制仍不差戚里及非
戰功人著為令二十五日詔臨安府建第舍以待環衛
 淳熙四年二月二十三日立環衛官格其法正任除
上將軍承宣使至刺史為正任遙郡除大將軍以階官領刺史至承宣使為遙郡
正使除將軍武翼大夫己上副使除中郎將武翼郎已上使臣已下
[140-45b]
左右郎將訓武郎已下是時李顯忠首除左金吾衛上將軍
上曰在内則兼在外則否此正如文臣館閣庶可見人
才 太平興國二年五月癸亥安逺節度使向拱
換左衛上將軍張永徳等皆罷節制歸環衛 元
豐二年十六衛大將軍二百九十四員將軍一百
六十二員並宗室 乾道八年四月以戚世明軍
政修除右千牛將軍令訓練土兵姚公贊右監門
[140-46a]
中郎將


乾道民兵 神勁軍


乾道元年十二月十四日詔湖北保伍軍器仍存之八
年十月十二日淮南漕臣馮忠嘉言教閱保甲民兵請
如淮東三丁四丁取一五丁六丁取二真州無為二司
分領教閱四年正月五日湖北王炎言荆南團結義勇
民兵八千四百十九人給資糧假弓弩二十七日四川
宣撫虞允文言興元路義士人材可用令晁公武訪陜
西弓箭手舊法得之瀘州盖祖宗朝所頒凡一百四十
[140-46b]
一條分十三門為一書令錄上義士勑令格式名曰義士専法行之五年
三月十二日允文言興元洋州大安軍義士二萬六千
一百四十人結成隊伍興洋在紹興初義士在籍者七萬後僅存六千今公武籍興元
之丁増至一萬六千四百三十四人風聲氣俗傳陜服之舊安於弓箭手之良法七年正月十
七日宣撫王炎言關外成西和鳯州有忠勇軍舊保甲
也請依十資格轉補
淮南萬弩營經始於紹興季年乾道五年十一月一日
[140-47a]
復置名曰神勁軍命御前後軍綂領教閱置寨于儀真
募萬弩手以本軍忠勇使効為名淮東之籍千四百淮
西之籍千六百六年二月真州置神勁營寨收萬弩手
一千五百九十七人往者大將别置一軍曰背嵬乃親
軍之稱九年十一月十五日馬帥趙撙以所領五軍騎
步各一千人為親隨選鋒軍詔可 紹興末孝宗命張
浚置御前萬弩營於建康癸未戌泗州甲申與虜鬬皆
有功乙酉講解散歸其家乾道中令徐子寅復置於真
冠帶羣胡韶勺世讎畏戰靡靡明主所憂阜陵之成規宿師於内郡而移戌於邊城 淮西山
[140-47b]
水寨民兵乾道五年九月二十四日詔參議官許子
中措置 荆門民兵紹興三十一年荆門守臣姚岳籍
民兵置槍杖號强壯子弟號令齊一 湖南飛虎軍淳
熙七年八月置隷步軍司以一千五百人為額 治平
間於廣東潮梅循惠等州置槍手熙寧間於諸州
缺兵處増置保丁若廣西邕州之峒丁本以防遏交趾
而欽廉宜融平觀諸郡各有土丁欽廉之沿海宜融之
[140-48a]
防遏率以三等戸五丁取一至四等已下則戸以一丁
充團結平觀則團結父子全丁並蠲其身丁稅錢紹興
二年許中帥廣西始調羈縻州峒丁赴静江防拓先是
建炎元年十月庚辰命李棫提舉廣西左右兩江峒丁
三年命廣西提舉峒丁李棫即邕州置司買馬七月乙
巳命江西閩廣荆湖團㨂槍杖手峒丁以備調發 廣
西自嘉祐間憲臣李師中帥臣余靖奏團結訓練土丁
以備邊熙寧紹聖大觀以來修為成法每嵗農隙分之
州縣更畨教閱一月而罷庶幾寓兵於農之意
[140-48b]


乾道兵額 忠鋭軍 忠武忠勇軍


乾道三衙江上四川大軍新額總四十二萬八千人殿
司七萬三千人元年七月十三日㫖馬司三萬人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詔以二萬
八千人為額六年正月十五増二千人步司二萬一千人二年正月二十六日㫖
康綂司五萬人池州一萬二千人二年二月二日㫖鎮江四萬
七千人二年十一月十一日㫖江州一萬人四年十一月四日定楚州武鋒
軍一萬一千人九年四月十五日郭均招填平江許浦水軍七千人
[140-49a]
二年十月十三日㫖鄂州四萬九千人二年十月九日㫖後又増至五萬二千人荆南
二萬人二年十一月四日㫖興州六萬人興元一萬七千人金州
一萬一千人並三年正月二十四日㫖
乾道四年六月一日詔諸州弓弩手團集教閱名忠銳
軍五年正月十一日詔浙東弓弩手名御前忠銳軍置
正副准備將三年罷忠鋭第五將九年六月二日發忠鋭軍歸本郡六年七月二
十三日復置御前弓馬子弟所隷密院八年春二月二
十二日置忠武軍選二浙土兵弓手為之八月一日詔
二浙㨂中廂軍名曰御前忠勇軍劉沂兼綂制十一月十六
[140-49b]
日罷二浙所發忠勇軍九年四月十五日密院言忠武
軍藝以精歸之州縣 天之壁壘象在羽林王之爪牙
職於圻父 太微諸星有上將次將之位 章溝徼道
晝警夜誰而殿岩以肅旄頭驅先旗别隊分而鹵簿以
整冠鶡衣虎鎩㦸百重而仗儀以煥兕臣彪將供設職
嚴章佩銀黄綬紆紫朱
 玉海卷一百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