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168-1a]


卷一百六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宋 王應麟 撰
 宫室


 院者取名於周垣也


唐集賢殿書院 麗正殿書院 乾元院 光



順門書院 御書院 著作院 乾元殿四部


[168-1b]
書 集賢注記 開元十八學士圖 待制



賜宴 賦詩


六典集賢殿書院開元十三年置 蓺文志玄宗命左
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馬懐素為修圖書使與右散騎
常侍崇文館學士褚無量整比會幸東都係開元五年乃就
乾元殿東序即武后時東都明堂後改名檢校又借民間異本傳録
及還京師六年冬遷書東宫麗正殿置修書院於著作院
一本五年幸東都六年還京七年於麗正殿安置為修書院其後大明宫光順門外
[168-2a]
十一年東都明福門外十二年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
入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
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籤皆異色以别之開元九年冬幸東都
時集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卷六典云十二年駕幸東都於命婦院安置
 京師集賢院開元十一年分置此院大明宮光順門
 外院内東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觀臺
 即一行師占候之所
 東都集賢院明福門外大街之西對武成宮東西四
 十一步南北五十八步開元十年三月始移書院於
[168-2b]
 此西向開門
 華清宫集賢院二十八年造在宫北横街西 羽林
 仗院院内東西四十八步南北五十步
 興慶宫集賢院二十四年駕在東都張九齡遣魏光
 禄先入京造此院在和豐門横街之南隣中書省院
 東西二十三步南北三十步已上見集賢記注并㑹要
百官志集賢殿書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
[168-3a]
刋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隠滯則承㫖以求之謀慮
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㫖撰
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内嵗終則攷最於外
校書四人正字二人注開元五年乾元殿寫四部書置
乾元院使有刋正官四人押院中使一人知書官八人
分掌四庫書六年乾元院更號麗正修書院置使及檢
校官㑹要五年十一月題為麗正殿修書院以馬懐素褚無量為使初置院皆無量處置八年正月以元
行沖充使改修書官為麗正殿學士六年十二月八年加文學直
又加修撰校理刋正校勘官馬懐素傳元行沖知麗正院奏陸紹伯等入校書由
[168-3b]
是秘書罷撰緝而學士皆在麗正矣十一年五月置麗正院修書學士光順
西京外亦置書院十二年㑹要十一年東都明福門外亦置
麗正書院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五品
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宰相一人知院事常
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玄
宗嘗選耆儒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至是置集賢
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其後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
[168-4a]
官留院官知檢討官文學直之員至徳二載置大學士
貞元初置編録官四年五月十一日李泌奏罷大學士八年六月十二
日陳京奏罷校理置校書四人正字二人元和二年七月復置
校理復開元故事罷校書正字四年集賢御書院學士
直學士皆用五品如開元故事以學士一人年髙者判
院事非登朝官者為校理餘皆罷裴垍建言初大宗即位命
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永徽中
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於武徳殿西門文明元年
詔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於章善明福門先
[168-4b]
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隨仗待制永泰時元年
三月壬辰朔勲臣罷節制無職事皆待制於集賢門凡十三
嗣吳王祗傳云大厯時勲臣無職事待詔於院給餐錢廬舍自左僕射裴冕等十三人為之崔祐
甫為相建議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後著令正衙
待制官日二人獨孤及上疏曰詔書召裴冕等集賢待制以備詢問此五帝盛徳也恐有容下
 之名無聽諫之實 杜甫奏三賦待制集賢院注記云開元二十年三月史惟則入院待制張悱為集賢 
判官詔綴修魏書說林擢知圖書括訪異書使 張説傳說為中書令開元十
[168-5a]
三年四月五日丙辰說因倡封禪議受詔與諸儒草儀
多所裁正帝召說與禮官學士置酒集仙殿曰朕今與
賢士樂於此當遂為集賢殿舊紀四月丁巳改乃下詔改麗正
書院為集賢殿書院授說學士知院事後說罷中書令
以右丞相在集賢院専修國史十六年二月說兼學士朝廷大述
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多引天下知
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經術
開館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說倡之常典集賢圖書之
任始帝欲授說大學士辭曰學士本無大稱中宗崇寵
[168-5b]
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為稱固辭乃止後宴集賢院馬植
傳云開元中麗正殿賜酒大學士張說以下十八人不知先舉者說以學士徳行相先遂同舉酒故事
官重者先飲說曰吾聞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閥為先後
於是引觴同飲時服其有體中書舍人陸堅以學士或
非其人而供擬太厚無益國家議白罷之說聞曰古帝
王功成則有奢滿之失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講論詳
延豪俊則麗正乃天子禮樂之司集賢注記云麗正殿在東宫正殿崇教殿
[168-6a]
之北光天殿之南所費細而所益者大陸生之言蓋未達耶帝
知遂薄堅 㑹要開元十三年四月五日通鑑作四月丙辰文同
因奏封禪儀注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等賜宴於集
仙殿上曰與卿等賢才同宴於此宜改集仙殿曰集賢
殿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乃下詔曰仙者捕影之流朕
所不取賢者濟理之具當務其實院内五品已上為學
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中書令張說充學士知院事散
騎常侍徐堅為副開元十年張說都知麗正殿修書事徐堅為副禮部侍郎賀
知章中書舍人陸堅並為學士攷功貟外郎趙冬曦監
[168-6b]
察御史咸&KR1771業左補闕韋述李子釗陸去泰吕向拾遺
母煚太學助教余欽四門博士趙元黙校書郎孫季良並
直學士太學博士侯行果四門博士敬㑹真右補闕馮
朝隠並侍講學士 集賢注記開元十三年三月因奏
封禪儀注敕學士等賜宴集仙殿羣臣賦詩上製詩序
時預坐者宰臣源乾曜侍中張說學士徐堅至馮朝隠
等時櫻桃新熟徧賜坐上飲以酴醿清酤之酒簾内出
[168-7a]
彩箋令羣臣賦詩焉其後賀知章歸老令所司供帳百官賦詩上自為序自餘著名徐嶠
王逈質徐楚璧後名安正俱為集賢學士又有尹愔陸堅鄭欽盧僎名稍著吳兢為史官撰唐書及春秋未 
成後上書請畢功詔就集賢院成書 舊紀開元十三年夏四月丁巳改
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殿書院為集賢殿書院院内五
品已上為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 十八學士
張説知院徐堅為副賀知章陸堅趙冬曦咸&KR1771
韋述李子釗陸去泰吕向母煚余欽趙元黙孫季
良康子元侯行果敬㑹真馮朝隠一有東方顥 翰林盛事
開元中拜張說等十八人為學士於東都上陽宫含象
[168-7b]
亭圖象寫御賛述之其第五有馮朝隠 翰林志開元中張說
等十七人寫真含象亭御製賛張說至孫季良十七人賛 康子元
傳帝嘗製賛賜說子元命工圖其象陸堅傳圖形禁
中親製賛 賀知章傳開元十三年兼集賢學士玄宗
自為賛賜之他學士傳皆無聞 集賢注記張燕公等獻所賦
詩上各賜賛以褒美之敕曰得所進詩甚有佳妙風雅
之道斯焉可觀並據才能畧為賛述上自於五色牋八
[168-8a]
分書之尹鳯翔就院付學士
 張說徳重和鼎功踰濟川詞林秀色翰苑光鮮
 徐堅校書天禄論經上庠英詞婉麗雄辯抑揚
 賀知章禮樂之司文章之苑學優藝博才髙思逺
 趙冬曦白簡端嚴青史良直清詞雅韻博文彊識
 康子元才識清逺言談幽秘四科文學六書仁義
 侯行果洪鍾佇叩明鑑不疲理窮繫彖動中威儀
 韋述職參山甫業纂玄成六義述作四始飛英
 敬㑹真名乃㑹真迹惟契道摳衣講習臨庭振藻
[168-8b]
 趙元黙才比丘明學兼儒墨叙述媺婉講論道徳
 東方顥校理地遊天禄門嗣滑稽三冬足用六藝斯齊
 李子釗干木流慶指樹貽方諷諫遺缺啓發篇章
 吕向校理族茂非熊才髙班馬考理篇籍抑揚風雅
 母煚軒墀之任諫諍之職聞詩聞禮有才有識
 陸去泰才光於晉價重於張州縣斯屈文翰尤長
 咸&KR1771業郁郁髙文英才博識持我刑憲是稱諒直
[168-9a]
 余欽文章兩贍才術兼美思在専經學通舊史
 孫季良蓬山之秀芸閣之英雄詞卓傑雅思縱横
十一年春於大明宫光順門外造麗正書院夏詔學士
侯行果等侍講周易莊老頻賜酒饌學士等燕飲為樂
前後賦詩奏上凡數百首上毎嘉賞院中既有宰臣侍
講屢承珍異之賜燕公詩曰東壁圖書府西垣翰墨林
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前後令趙冬曦張九齡咸&KR1771
業韋述等為詩序學士等賦詩編成卷軸以進尋敕善
寫真人貌學士等欲畫象書賛於含象亭屬車駕東行
[168-9b]
事竟不果上初令韋無忝殷季友殷&KR1780分貌張說等燕
公以畫不精奏進同州僧法明獨貌諸學士等圖成奏
之上稱善令藏其本於書院 自馬懐素至韋見素知
院學士及修書使前後總十一人自盧僎至敬㑹真開
元五年至十三年三月麗正學士及侍講修理官前後
總四十人其年四月改院在院皆為學士承恩者十六人自賀知章至竇華
開元十三年四月至天寶十四載集賢院學士直學士
[168-10a]
二十三人自韋縚至髙瞻開元十三年四月迄天寶十
五載二月集賢院修撰校理待制及文學直等總五十
九人 集賢注記其後崔鄲柳公權蔣係為學士孔緯直學士 㑹要貞元四年六
月集賢院準六典有學士直學士準集賢注記有校理
待制留院入院侍講刋校修撰修書及直院等今請五
品已上為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最髙者判院事餘
並為校理從之元和二年七月集賢院奏伏準六典集
賢院置學士及校理修撰官累聖崇儒不失此制至貞
元八年判院事官陳京始奏停校理分秘書郎四員正
[168-10b]
字兩員為集賢殿校理正字陳京行状云在集賢奏秘書官六員隷殿内而刋校
益理今請校書郎正字並却歸秘書省當司請依舊置校
理官庶循名實且復開元故事從之
 脩撰 王仲丘施敬本趙冬曦賀知章孫季良咸&KR1771
    業
 校理 歸崇敬鄭欽說吕向東方顥蕭穎士盧邁徐
    浩馮定石洪張仲方鄭涵
[168-11a]
 校勘 王嗣琳
 校書郎 范傳正丁公著韋處厚崔郾
 正字 柳宗元已上見諸傳
開成元年四月集賢殿御書院請鑄印以御書為文一云
五月大中六年正月大學士馬植論奏始著令三館學士
不避行臺 㑹要又大和二年九月集賢院奏造昭慶門内西墻至集賢院門南廊舍三十九間
藝文志職官類韋述集賢注記三卷述自登書府至天寶十五載凡四十
年因紀置院經始及前後學士名氏時丙申嵗二月也總集類集賢院壁記詩二
卷雜藝術類殷&KR1780韋無忝開元十八學士圖 列傳蔣
[168-11b]
乂父將明為集賢學士張鎰以乂為集賢編録後為學
士徳宗貞元十八年問神策軍本末乂條據甚詳宰相曰集
賢有人矣翌日制判院事 李泌加集賢殿崇文館大
學士脩國史泌建言學士加大始中宗時及張說為之
固辭乃以學士知院事至崔圓復為大學士亦引泌為
辭而止 按崔圎在泌前傳誤㑹要貞元四年五月十一日泌奏張說懇辭大字衆稱達禮至徳二年
崔圎為相加集賢殿大學士因循成例望削去大字元和二年大學士武元衡 韋綬為學士
[168-12a]
穆宗九日宴羣臣曲江綬請集賢學士得别㑹長慶三年九月
 陽城求為吏隷集賢院竊院書讀之卓行 張果玄宗
邀至東都舍集賢院有詔圖形集賢院方技 姜撫開元
末召至東都舍集賢院方技 儒學傳序集賢院部分經
籍乾元殿博彚羣書至六萬卷 韓文秘書御府也天
子猶以為外且逺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集賢殿别置
校讐官曰學士校理常以寵丞相為大學士其他學士
皆達官校理用文學者不計秩次集賢之書盛積盡秘
書所有不能處其半
[168-12b]


唐學士院 翰林院 北門學士


官志學士之職以文字言語備顧問出入侍從因得參
議謀納諫諍其禮尤寵北齊有文林館學士後周有麟趾殿學士皆掌書述而翰
林院者待詔之所也唐制乘輿所在必有文辭經學之
士下至卜醫伎術之流皆直於别院以備宴見而文書
詔令則中書舍人掌之㑹要武徳以後温大雅魏徵李百藥岑文本等時召入草制
自太宗時名儒學士時時召以草制然猶未有名號乾
[168-13a]
封以後始號北門學士㑹要北門學士以劉褘之蘇味道元萬頃胡楚賔周思茂范履
 氷等為之貞觀末張昌齡為北門脩撰玄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說陸堅
張九齡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又以中
書務劇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
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吕向尹愔首充焉又李白東方顥 開元二十六
年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别置學士院専掌内命㑹要太常
少卿張垍起居舎人劉光謙首居之而集賢所掌於是罷息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
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内相又以
為天子私人凡充其職者無定貟自諸曹尚書下至校
[168-13b]
書郎皆得預選入院一嵗則遷知制誥未知制誥者不
作文書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
憲宗時又置學士承㫖唐之學士弘文集賢分隷中書
門下省而翰林學士獨無所屬明皇常置者六人穆宗並用者八俊憲宗初 
李吉甫裴垍同直垍草吉甫除平章事制吉甫草武元衡制禮絶之敬生於坐中明日院中使學士送至銀臺
門而相府官吏候於門外 㑹要翰林院者開元初置在銀臺門内
麟徳殿西廂重廊之後又云駕在興慶宫在金明門内駕在大内即在明福門内李 
[168-14a]
肇曰翰林院在少陽院南韋執誼曰在銀臺門内麟徳殿西蓋天下以藝能伎術見
召之所處也學士院者開元二十六年置在翰林院之
南别户東向自建院後韓雄李白之徒並在舊翰林院
中假其名而無職至徳以後軍國務繁其入直者並以
文詞共掌詔敕自此北翰林院始無學士之名其後又
置東翰林院於金鑾殿之西隨上所在而遷旯韋執誼故事
舊史天子在大明宫則翰林院在右銀臺門内在興慶
宫則院在金明門内若在西内則院在明福門内若東
都華清宫皆有待詔之所取其穏便大抵召入者或一
[168-14b]
二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鴻生碩學頗列其中 李肇
翰林志院在左右銀臺門之北入門直西為學士院其
北為翰林院漢制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更直建禮門
内明光殿神仙殿與此同凡學士無定貟皆兼他官充
下自校書上至諸曹尚書皆得為之既入院與班行絶
迹亦不拘本司不繫常參守官三周為滿嵗則遷知制
誥後徳宗雅尚文學乘輿每幸學士院韋綬為學士徳宗幸其院裴 
[168-15a]
諗為學士承㫖宣宗幸其院顧問賜賚無所不至御膳珍羞輟賜之
召對浴堂門移於金鑾殿續翰林志徳宗嘗移學士院於金鑾坡對御起
草賦詩習射或旬日不出寶厯二年别置東頭學士以備曲宴賦詩 元稹
承㫖院記憲宗以永貞元年即位始命鄭公為之位
在諸學士上居其東第一閤乘輿奉郊廟得乘廐馬自
浴殿由内朝以從揚雞竿布大澤則丹鳳之西南隅外
賔客進見於麟徳則止直禁中以俟凡大誥令大廢置
丞相之密畫内外之密奏上所注意者莫不専對他人
無得而參十七年間由鄭至杜十一人而九參大政積繼
[168-15b]
居九丞相二名卿之後長慶元年八月十日記元稹又云院宻通銀臺毎旦開門使
 勘契開鏁院中有急命即鈴索自揺錢徽為學士加承㫖沈傳師為學士穆宗欲命為承㫖辭日學士院長
參天子宻議次為宰相自知必不能大中間杜審權韋澳裴諗令狐綯為學士承㫖乾道二年七月承㫖陸扆
 入相送光院錢後唐天成三年八月敕掌綸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顯秩而授學士入院以先
後為定唯承㫖一員不計官資先後在學士之上編入翰林志 韋處厚壁記曰貞元
中由此居輔弼者十有二元和中由此膺大用者十有
六 韋執誼翰林院舊事學士自建置以來秩序未立
[168-16a]
庭覲之際各趨本列洎興元元年始有别敕令朝服班
序與諸司官知制誥例同唐㑹要大中初敕學士官至郎中令知制誥 韋
表微學士院新樓記學士之登將相踐崇顯者十有八
九 續通典學士入院除中書舍人不試餘皆試麻制
荅蕃書批荅詩賦號曰試五題韓偓金鑾宻記日召入院試文五篇 吳
通元傳陸䞇建言承平時工藝書畫之流皆待詔翰林
而無學士至徳以來命集賢學士入禁中草書詔待進
止於翰林院因以名官舊傳至徳後召集賢學士於禁中草書詔因在翰林院待進止
遂以為名今四方無事制書宜歸中書舍人帝不許 崔羣
[168-16b]
傳憲宗詔學士凡奏議待羣書乃得上羣恐遂為故事
固辭 錢徽傳憲宗戒有貢獻毋入右銀臺門以避學
白居易詔由右銀臺門入翰林院試文五篇 柳公權傳穆宗拜侍書學
士文宗復召侍書充翰林書詔學士遷承㫖唐有侍書學士元和
十五年三月辛酉柳公權為之王起許康佐為侍講學士文宗有疑義即召入便殿顧問討論謂之三侍學士
 顧少連傳少子師閔同止翰林院 金坡遺事開元
始建此官迄於唐季名氏可尋者二百一十人 文苑
[168-17a]
英華天寶初李白翰林待詔因為和蕃書并上宣唐鴻
猷一篇 漢金馬有待詔之臣唐禁林有執藝之士黎幹善星緯術待詔翰林韓穎善步星乾元中 
 待詔董晉拜校書郎待詔翰林 李陽氷李白集序曰天寶中召就
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牀賜食置於金鑾殿
出入翰林中潜草制誥人無知者 唐故事學士草制
有所改者當罷職 劉禹錫詩銀花垂院牓 晉天福
五年九月廢學士院歸中書舍人開運元年六月復置
三年賜本院書詔金印 中興書目翰林内誌一卷集
韋執誼翰林故事李肇志韋處厚丁居晦杜元穎壁記
[168-17b]
元稹記韋表微學士新樓記為一書集者不知名翰林
舊規一卷光化中學士楊鉅雜載學士召試格及書詔
之體宿直假寧之例翰林盛事一卷唐張著撰記儒臣
盛事凡三十有八條唐志楊鉅翰林學士院舊規一卷李肇翰林志二卷元稹學士承 
㫖院記丁居晦翰林後記本朝蘇易簡續志李宗諤翰苑雜記錢惟演金坡遺事
唐虞二典商盤周誥之文垂𥙿萬世炳若日星誦其書
考其事想見其人而聖君賢臣之蹟雖相去千百嵗後
[168-18a]
若接於耳目之際者其書存也學士以翰墨之任號儒
林極選入則持橐殿中出則扈蹕屬車間平時從容盡
聞天子憂憫元元勞心求治之意退而載於制書鼔動
天下道人主難喻之意而復誥命於三代之文惟學足
以明古人之大體智足以達當世之要務篤實廉恥之
操足以咨諏而不疑討論潤色之才足以付託而無負
然後執筆視草發揮帝王之藴藹然為治世之華藻播
㫖四海九州之逺垂名百世之久而無窮
[168-18b]
唐太常四院 禮院見下 仙韶院


百官志太常寺卿一人少卿二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
事凡藏大享之器服者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應及伐
國所得之寶禘祫則陳於廟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
服三曰樂縣院藏六樂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廩及諸
器龍朔二年改太常曰奉常寺武后光宅元年改太常
寺曰司禮寺四院外既有禮院又有仙韶院皆屬太常寺以八署分理之一曰郊社二大廟三諸
陵四大樂五鼔吹六太醫七太卜八廩犧太樂令有别教院文宗開成三年改
[168-19a]
法曲所處院為仙韶院
周禮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
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䘮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 為之
先者以傳其所寶為榮為其後者以守其所傳為善


唐寢殿别院


高宗紀兼㑹要貞觀二十年太宗於寢殿側為别院使太
子居之褚遂良諫以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滯愛者
多愆宜許太子間還東宫近師傅以廣懿徳帝從其言
十五年魏王泰移居武徳殿院魏徵諫貞觀中晉王以文徳后最小子不令出閣
[168-19b]


唐獻納院


㑹要垂拱二年用魚保宗言置匭四共為一室以銅鑄
之四面各依方色東曰延恩南曰招諫西曰申寃北曰
通玄出以辰前入以未後御史一人為理匭使其後同
為一匭天寶九載改曰獻納院


唐政事院


㑹要開元元年十二月上召宰臣謂曰從工部侍郎有
[168-20a]
得中書侍郎者否對曰任賢用能非臣等所及上曰蘇
頲可除中書侍郎仍令宰臣宣㫖移入政事院便供政
事食明日加知制誥


唐百孫院 十王宅 崇仁禮院 禮㑹院


紀開元十三年三月甲午徙封慶忠棣榮王封光儀潁
永夀延盛濟王 十二王同封十五年琮與十王並領節度不出閤 傳開元後
皇子幼多居禁内既長詔附苑城為大宫分院而處號
十王宅㑹要先天後皇子幼則居内東封後年漸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十王宅所謂慶忠
棣鄂榮光儀潁永延盛濟等十二王以十舉全數也中
[168-20b]
人押之就夾城參天子起居家令日進膳引詞學士入
授書謂之侍讀夀信義陳豐恒涼七王就封亦居十宅
鄂光王廢死忠王立為太子慶棣繼薨惟榮儀十四王
居院而府幕列於外坊嵗時通名起居既又諸孫多則
於宅外更置百孫院天子嵗幸華清宫又置十王宅百
孫院於宫側宫人毎宅四百餘百孫院亦三四十人禁
中置維城庫以給諸王月奉諸孫納妃嫁女就十王宅
[168-21a]
太子不居東宫處乘輿所幸别院太子親王公主婚嫁
並供帳於崇仁之禮院此承平制云 通鑑綱目開元
十五年夏五月作十王宅百孫院十王宅在安國寺東 㑹要開
元中置禮㑹院於崇仁禮院院在崇仁坊南街開元十九年四
月四日於京城置禮㑹院七月二十四日詔屬司農寺
什物令有司供建中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禮儀使與
博士及宗正卿李琬漢中王瑀光禄卿李涵約古今舊
儀及開元禮詳定公主郡縣主出降覿見之儀十一月
二日禮儀使顔真卿等奏郡縣主見舅姑請於禮㑹院
[168-21b]
過事明日早執笲盛以棗栗腶脩奠於舅姑席前赴光
順門謝恩駙馬加以璋郡主壻加以璧以代用馬


唐禮院又見上


舊史開元十九年四月壬午於京城置禮院元和五年
二月戊子禮院奏東宫殿閤名及宫臣姓名與太子同
名者改之 蔣乂傳充太常禮院修撰 髙銖傳博士
李慤曰故事禮院不闗白太常故卿莅職博士不參集
[168-22a]
 㑹要貞元九年四月置禮院修撰檢討官各一員


唐禮賔院


㑹要天寶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敕禮賔院令鴻臚寺
檢討大厯二年三月己卯宴吐蕃使於禮賔院元和九年
六月乙未置禮賔院於長興里之北大中五年五月論恐
熱入朝遣左丞李景遜就禮賔院問所欲 韓愈傳上
表曰宣政一見禮賔一設 後周紀顯徳二年十月癸
酉幸禮賔院
舊紀憲宗元和四年四月甲申令皇太子居少陽院
[168-22b]
㑹要元和十五年十月發右神策千人於門下省東少
陽院前築牆㑹昌元年三月敕造靈符應聖院


唐禮部南院 選院


唐尚書省前一坊别有禮部南院即貢院也長安志曰
四方貢舉所㑹 省南有吏部選院亦曰南院選人看
牓之所也 㑹要開元二十年八月以考功貢院地置
吏部南院或謂之選院 蘇晉牓選院
[168-23a]


唐御史三院


見官制 書目御史臺三院因話録一卷咸通中御史
盧騈論訂三院稱謂官曹儀式百官坐次之制大和中
舒元輿為臺屬所撰御史臺新造中書南院記併載於


唐諫院


舊紀大和九年十二月辛卯置諫院印諫院舊無印有
章疏各於本司請印人多知之至是特敕置印兼詔諫
臣論事有關機宻别以状列之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
[168-23b]
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漢始置官


唐通玄院


官志肅宗乾元元年詔司天臺置通玄院以藝學召至
京師者居之韓潁等建議置


唐舍人院


常衮傳政事堂北門宰相過中書舍人院咨訪政事


唐圖譜院


[168-24a]
見玉牒


唐宣徽院


貞元選樂工三十餘人號宣徽院長入供奉 元和八
年四月乙未罷宣徽院樂人所假官第 寶厯中以毬
工籍宣徽院 宣宗時嚴季實為北院副使 天祐二
年樞宻使及宣徽南院北院並停吏歸中書 嚴遵美曰樞
宻使無聽事惟三楹舍藏書而已今堂状帖黄決事此
楊復恭奪宰相權之失
[168-24b]
唐待漏院宋朝附


憲宗元和中方置待漏院於朝門外令百官朝以避風
霜 舊史元和二年六月丁巳朔置百官初入待漏院
於建福門外候禁門啓入朝故事建福望仙等門昏閉
五更啓建福門在大明宫丹鳳門東望仙門在丹鳳門西與諸坊門同時至徳
中有吐蕃囚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開門宰相待漏於
太僕寺車坊至是始令有司各據班品置院於建福門
外 㑹要大和七年正月户部侍郎庾敬休奏當司未
[168-25a]
有待漏院請於鹽鐵度支待漏院側創造 皇朝設待
漏院於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王元之作記 紹興二
年八月癸卯初置宰執已下待漏院於行宫南門之外
㑹要長慶元年八月於中書南置僕射祗候院大和四
年三月於門下直省院西京兆尹院東置三院御史祗
候院


唐參酌院


刑法志穆宗慎用刑毎有司斷大獄令中書舍人一人參
酌而輕重之號參酌院大理少卿崔杞奏罷
[168-25b]


唐南北供軍院


食貨志穆宗時幽鎮兩鎮用兵置南北供軍院行營軍
十五萬饋運不能給長慶率三户奉一兵開成初王彥威上供軍圖
用兵上黨以盧商為户侍兼供軍使 吳武陵傳長慶初竇易直判度支
表置和糴貯備使擇郎中為之武陵諫曰西北邊院官
皆御史員外郎為之何必増吏不納 㑹要元和十三年
七月王遂為淄青行營供軍使
[168-26a]


唐清思院


薛延老傳寶厯中造清思院用銅鑑三千薄金十萬餠
 舊紀敬宗寶厯元年閏七月一作七月乙亥詔度支進銅三
十斤一作鏡銅金薄一作金銀薄十萬修清思院新殿及升陽殿
一作陽徳殿圖障


唐起草院


李徳𥙿傳所居安邑里第有院曰起草亭曰精思計大
事則處其中
[168-26b]
宋朝樞宻院


陳繹西府記唐初典兵禁中以機宻名官貞觀十六年岑文本専典
機宻二十三年李勣參掌機宻開元中設堂後五房而機宻自為一司
其職祕獨宰相得知續事始云永泰中置内樞宻使有屋三楹貯文書貞元後
以中官分領神策而樞宻之職歸北司然寄治省寺廡
下延英㑹議則屛立殿西中尉樞宻使皆得帖黄除吏
唐末除北司并南北軍於樞宻遂總天下之兵 㑹要
唐以中官二人為使梁改為崇政院置使判官後置副使直學士始用士人 
[168-27a]
後唐復為樞宻使宰臣郭崇韜兼使始有帶相印者凡東西院二員
天福四年四月廢院以印付中書委宰相分判開運元年六月復置
宰臣維翰兼使周顯徳末魏仁浦吳廷祚為使宰相范質王溥
參知院事 國朝以樞宻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
為二府建隆元年趙普為副使三年十月普檢校少保
充使不帶正官自普始開寶九年二月曹彬為使領忠
武節度帶節度自此始興國四年正月癸巳石熈載僉
書院事始有僉書之名六年九月熈載為户部尚書充
使始用文資正官淳化二年九月張遜知院温仲舒同
[168-27b]
知院晉天福中桑維翰知院事始有知院之名祥符五年王欽若陳
堯叟為使兼使相天禧四年曹瑋以僉書兼藩鎮康定
元年三月癸未詔中書别置㕔於樞宻院之南與樞臣
議邊事慶厯二年富弼建議宰相兼樞宻使七月戊午
以宰臣吕夷簡判院事章得象兼使議者以二府體均
判總之名太重九月丙午夷簡改兼使五年十月庚辰
以邊事寧罷宰臣兼使治平三年四月始以郭逵為同
[168-28a]
僉書院事建炎四年六月甲戌宰相范宗尹兼知院事
紹興七年正月乙酉張浚以右僕射兼使九月趙鼎以
左僕射兼使二十六年三月十三日一云五月壬寅詔以邊事
已定依祖宗故事不兼領紹興五年閏二月乙卯命參政孟庾沈與求兼權樞宻院
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丁卯孝宗復詔宰臣陳康伯
兼使制云考藝祖仁宗之宏規遵建炎紹興之聖政肆令東府仍筦西樞 舊制置知院
則副使改同知院置使則復改副使熙寧元年文彥博
吕公弼為使韓絳邵亢為副陳升之三至樞府上欲稍
異其禮以為知院事於是知院與使副並置元豐四年
[168-28b]
改官制議者欲廢歸兵部上曰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
故専命官統之於是不廢上以樞宻職聯輔弼非出使
之官十一月甲辰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専以邊機
兵政為職遷官府於中書省之西凡分房十曰北面河
西支差在京教閱廣西兵籍民兵吏房知雜凡官四知
院同知院都副承㫖各一人都承㫖自興國七年四月甲子楊守一始文臣兼領
 始於熙寧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曾孝寛熙寧四年十月五日以編修經武要畧官王存等四人檢詳諸房文
[168-29a]
 字建炎四年置計議官紹興十一年省紹興七年正月二十三日詔依故事
置使副元祐初復置僉書院事靖康初李回拜延康殿學士僉書延康今為端明遂為故事建炎元 
年六月二十一日李綱於院置賞功司四年六月范宗尹置機速房紹興二十九年九月甲午罷機速房
慶厯五年陳執中言有唐别命樞臣専主兵務五代始
令相輔亦帶使名至於國初尚沿舊制乾徳以後其職
遂分是年詔宰臣免兼樞宻使凡郡國機要依舊同商議
漢張安世領尚書事職典樞機 宋泰始中王景文為
中書令兼管内樞此其始也唐以宦官一人為樞宻使
出納帝命後置二人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為崇政院後
[168-29b]
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樞宻院始用郭崇韜分中書兵
房置院分秉朝政自此始崇韜以宰臣兼使又置院使
一人然權侔宰相矣五代多以武臣領使宰臣知院事
皇朝文武參用


宋朝學士院


兩朝志承㫖不常置以院中久次者一人充學士六貟
掌大詔命凡大除拜晚漏上天子御内東門小殿遣内
[168-30a]
侍召學士賜對親諭秘㫖對訖鎖院門夜漏盡進制遲
明白麻出直學士院自開寶二年十一月戊辰李昉盧多遜始權直學士院自開寶六年四月張澹
始翰林權直自乾道九年十二月崔端詩始學士院權直自淳熙五年九月端詩始太平興國中
吕文仲為翰林侍讀寓直御書院咸平二年七月丙午
以楊徽之夏侯嶠為翰林侍讀學士邢昺侍講學士先
是侍講名秩未崇真宗首置此職班次翰林學士設直
廬於袐閣侍讀更直侍講長上景徳四年昺以侍講學士外使天禧三年張知
白以侍讀學士外使其後馮元為翰林侍講不帶學士之名又馬宗元為侍謙髙若訥為侍讀不加别名元豐
去翰林字及學士名元祐七年復之以命蘇軾趙彥若中興後唯紹興六年范沖為之院在宣徽
[168-30b]
院北凡他官未除學士謂之直院暫行文書謂之權直開寶二年十一月戊辰詔中書舍人李昉知制 
 誥盧多遜分直翰林院興國元年十一月乙亥以湯悦徐鉉直學士院張洎直舍人院七年六月甲戌以王
著為翰林侍書隷御書院唐有侍書學士侍讀侍講春秋二時開延義邇英
閣則執經史常日侍奉備顧問 晉天福五年九月詔
廢翰林學士按唐六典歸其職於中書舍人桑維翰復奏置學士
後學士領外司自淳化二年閏二月賈黄中等始故事學
士六貟至和元年九月王洙為第七貟學士二貟分直有
[168-31a]
大除拜過二制而上則併召二貟謂之雙宣一云麻詞自三而上
雙鎖命並直官分草官制遵唐舊典不改者獨學士院而已 元
豐三年八月丙申詔於尚書省樞宻院用諮報國初久
為學士官至八坐已罷職或再來直院神宗改官制後
中丞并權六曹尚書若兼内制亦止云直學士院中興
初詹乂為龍圖學士猶曰權直院如正侍郎已下多帶
兼權汪藻等是也厥後程克俊等初以給舍兼權稍久
乃落權字以為恩數至正尚書則帶兼權學士胡交修
等是也紹興五年修學士院淳熙七年趙彥中兼權直始用宗室乾道三年洪邁奏
[168-31b]
請自庶官遷侍從正兼直院淳熙五年十二月周必大
自翰林遷禮書乃正兼學士六年十一月遷吏書升兼
學士承㫖隆興初用真宗故事輪講筵學士院官直宿
禁林每夕兩貟以備宣召咨訪後止命一貟遞宿學士
院舊號北門今在行宫和寧門内蓋沿北門之制地迫
皇城極窄隘院官一員分東西兩閤中曰摛文堂蓋在京
徽宗因廣直廬御書賜承㫖強淵明今乃汪藻所篆髙
[168-32a]
宗嘗書玉堂二字賜學士周麟之刻石㕔上 舊學士
院在樞宻院之後玉堂本以待乘輿行幸非學士所得
常居唯禮上之日畧坐其東故事雙日鎖院隻日降麻
天聖元年詔隻日出宿五年中書言恐宣召不即至詔
依祥符五年故事常一貟在院至和元年詔當宿學士
請告者令以次遞宿 翰林學士院印景徳二年少府
監鑄 蘇易簡翰林志今二京學士院並在樞宻宣徽
院之北蓋表其深嚴宥宻焉 沈括筆談學士院玉堂
太宗嘗親幸唯學士上日許正坐故事堂中設視草臺
[168-32b]
每草制則具衣冠據臺而坐今不復然唐有視草亭 錢惟
演金坡遺事三卷序建隆庚申洎天聖丙寅四十七人
合唐五代三百一十五人 建隆元年承㫖一人
陶榖學士三人竇儼王著李昉 天子之書其别
有四曰冊制詔敕起草進畫職在内史宻命中出
起唐北門


宋朝宣徽院


[168-33a]
唐置南北院使國朝㳂唐制以檢校官為之兼領節度
及兩使留後闕則樞宻副使一人兼領二使亦有兼樞
副簽樞者有兵騎倉胄四案開寶四年七月戊午詔内
侍養子宣徽院置籍九年二月以山南東道節度潘美
充北院使節度領宣徽自此始八月以樞副楚昭輔權
南院自後使闕多樞宻使副兼之慶厯八年三月李昭
亮自殿前副都指揮使遷北院使皇祐三年一云二年九月
著令毋過二貟後富弼以使判并州已有二貟詔以邊
任權增熙寧三年郭逵王拱辰在院用弼例以歐陽修
[168-33b]
為南院使修辭四年詔位參政樞副之下九年五月拱
辰請編修條例六月命何洵直為編修官十年八月成
條例并目二十五冊元豐改制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癸卯罷院而使猶存六年三月拱辰除安武節度
使自是使不復除元祐三年十月戊戌二十三日復置
南北院使視簽樞紹聖三年四月辛酉罷 淳化
中王延徳等三人為昭宣使五年王繼恩平蜀冦
[168-34a]
中書議以為宣徽使上曰執政之漸也朕不欲令宦官
與政八月甲午以為宣政使序昭宣使之上命張洎等立此名 祥符
元年十二月甲辰置宣慶使以寵李神福 王延徳事
二祖御筆題昭宣使授之


宋朝四書院


祖宗尊右儒術分之官書命之禄秩錫之扁牓以寵綏
之 宋有戚氏吳有胡氏魯有孫石二氏各有道徳為
人師 漢初郡國往往有夫子廟而無校官且不置博
士弟子貟其學士嘗課試供養與否闕不見傳記然諸
[168-34b]
儒以明經教於其鄉率從之者數百人輒以名其家齊
魯燕趙之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家名甚盛則今書院
近之矣前代庠序之教不脩士病無所於學相與擇勝
地立精舍為羣居講習之所為政者就褒表之若嶽麓
白鹿洞之類是也逮本朝慶厯熙寧之盛學校之官遂
徧天下


白鹿洞書院


[168-35a]
唐李渤與兄涉俱隠白鹿洞後為江州刺史即洞創臺
榭南唐昇元中因洞建學館置田以給諸生學者大集
以李善道為洞主掌教授當時謂之白鹿國庠 宋朝
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庚寅知江州周述言廬山白鹿洞
學徒數千百人請賜九經書肄習詔從其請仍驛送之
五年六月己亥以白鹿洞主明起為褒信主簿賜陳𥙿
三傳出身起𥙿以講學為業故有是命咸平五年敇有司重修繕又
塑宣聖十哲之象祥符初直史館孫冕請以為歸老之
地皇祐五年其子琛即故阯為學館十間牌曰白鹿洞
[168-35b]
之書堂俾子弟居而學焉郭祥正為記淳熙六年南康
守朱熹重建為賦示學者曰明誠其兩進抑敬義其偕
立允莘摯之所懐謹巷顔之攸執吕祖謙為記八年十
一月二十九日賜國子監經書 至道三年八月南康
達昌縣洪文撫於所居雷湖北創書舍集學者太
宗飛白一軸曰義居人以賜之 江州陳氏義居
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賜御書 又以百軸賜文
[168-36a]
撫家


嶽麓書院


開寶九年潭州守朱洞始創宇於嶽麓山抱黄洞下以
待四方學者作講堂五間齋序五十二間孫邁為記咸
平二年潭守李允則益崇大其規模三年王元之為記
曰西京首述文翁東觀先書衛颯其理蜀郡教桂陽率
以庠序為先云云中開講堂揭以書樓塑先師十哲之
象畫七十二賢瀟湘為洣泗荆蠻為鄒魯四年三月二
十日辛卯允則奏嶽麓山書院修廣舍宇生徒六十餘
[168-36b]
人請下國子監賜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從之
祥符五年山長周式請於太守劉師道廣其居譚綺為
記式以行誼著八年召見便殿拜國子主簿使歸教授
給詔因舊名賜額仍增給中秘書於是書院之稱聞天
下乾道元年帥臣劉珙重建為四齋定養士額二十人二
年十一月張栻為之記淳熙十五年帥臣潘畤廣二齋
益額十人陳傅良為記淳祐六年賜御書嶽麓書院四
[168-37a]
字揭之中門 書院南風雩亭之下别建湘西精舍
開禧中建南嶽書院於廟側寶慶中遷於集賢峰下以
監廟兼山長 衡州石鼓山有書院起唐元和中州人
李寛所為國初嘗賜敕額淳熙十三年部使者潘畤因
舊阯列屋數間牓以故額宋若水益廣之朱熹為記


應天府書院


祥符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庚戌詔應天府新建書院以
曹誠為助教國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經業聚徒百餘人
宗度郭承範董循陳象輿王礪滕涉皆其門人於
[168-37b]
是誠即同文舊居建學舍百五十間聚書千五百餘卷
願以學舍入官令同文孫舜賔主之故有是命并賜院
額天聖三年應天府增解額三人六年九月晏殊言請
以王洙充書院說書從之明道二年十月乙未置講授
官一貟景祐二年十一月辛巳朔以書院為府學給田
十頃 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皇宋功掲日月澤注
河漢金革塵積絃誦風布睢陽先生同文賁於丘園教
[168-38a]
育為樂祥符中曹氏請以金三百萬建學於先生之廬
以舜賔幹其𥙿王瀆掌其教張吉甫領其綱宻學綸畫
一而上真宗嘉歎面可其奏盛度文其記陳堯佐題其
牓章甫如星逢掖如雲聚學為海淬詞為鋒二十年間
儀羽臺閣蓋翩翩焉


嵩陽書院


至道二年七月甲辰賜院額及印本九經書疏祥符三
年四月癸亥賜太室書院九經景祐二年九月十五日
己丑西京河南府重修太室嵩陽書院詔以嵩陽書院為
[168-38b]
額 又至道三年五月戊辰河南府言甘露降書院講

國初斯民新脱五季鋒鏑之阨學者尚寡海内向平文
風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閒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
十百人嵩陽嶽麓睢陽及白鹿洞為尤著天下所謂四
書院者也


宋朝天文院


[168-39a]
見天文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168-3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