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021-1a]


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二十一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
河渠


 古者治水或以佐耕或以通漕白公引涇嚴安導洛
 農民獲其利而轉漕之功弗聞宇公厮流韋堅堰渭
 漕運僅得其便而灌溉之績弗著兼斯二者厥惟美
 哉
[021-1b]


禹九河


禹貢兖州九河既道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
注河水分為九在兖州界平原以北是正義爾雅九河
之名曰徒駭太史馬頰覆釡胡蘇簡絜鉤盤鬲津鄭玄
云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河今河間弓髙以東至平
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春秋緯寳乾圖云移河為界在
齊呂填閼八流以自廣鄭元據此文言塞其東流八枝
[021-2a]
并使歸&KR1131駭也釋水云河出崑崙虛漢西域傳云河有
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
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九河將
欲至海更同合為一大河名為逆河而入於渤海 周
頌允猶翕河鄭氏箋河自大陸之北敷為九祭者合為
一正義鄭志答張逸云鉅鹿今名廣河澤然則河從廣
河之北分為九也 爾雅從釋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
名也疏李廵曰禹疏九河以徒衆起故曰徒駭顏氏曰人徒驚
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河勢上廣下狹狀如
[021-2b]
馬頰故曰馬頰水中多渚往往而處形如覆釡故曰覆
釡胡蘇下流也簡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水多山石治之
苦絜鉤盤言河水曲如鉤屈折如盤鬲津河水狹小可
隔以為津也孫炎曰徒駭禹疏九河用功雖廣衆懼不
成故曰徒駭胡蘓水流多散胡蘇然顏氏曰下流急疾之貌其餘
同郭云徒駭今在成平東光縣今有胡蘇亭鬲盤今皆
為縣餘名皆云其義未詳漢地志魏郡鄴縣故大河在東北入海勃海郡東光有胡
[021-3a]
蘇亭成平虖池河曰徒駭河平原郡鬲平當以為鬲津般顔注云爾雅九河鉤盤郭璞以為水曲如鉤流般旋
禹陳九河云復其故道名應先有不宜徒駭太史因
禹立名此郭氏所未詳也或禹治水更别立名許商上
書曰古記九河之名云云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
津最南盖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許商上
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
鬲縣其餘六者大史馬頰覆釡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
簡絜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塞時有故
道鄭玄云齊桓公塞之 詩書正義同 史記正義駭在滄州景城馬頰覆釡在徳州
[021-3b]
安徳胡蘇鬲津在滄州胡蘓簡在貝州歴亭縣界 漢志齊人延年上書開大
河上領出之胡中東注之海武帝報曰河廼大禹所道
也聖人作事為萬世功通於神明恐難改更成帝時許
商以為古説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
東光鬲界中師古曰此九河之三也自鬲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
百餘里孫禁所欲開者在九河南馮逡言禹非不愛民
力以地形有執故穿九河今既滅難明李尋解光言議
[021-4a]
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決可且勿塞
以觀水埶哀帝初平當奏言九河今皆窴滅宜求能浚
川疏河者賈讓言禹鑿龍門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墮
斷天地之性王莽召能治河者關並言河決常於平原
東郡左右禹治河時本空此地韓牧以為可略於禹貢
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宜有益王横言九
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
周譜云定王五年河徙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賛曰中
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敘曰商竭周移
[021-4b]
秦決南涯自兹距漢北亡八支注九河餘有一也杜佑通典
九得其六四在景城二在平原其太史簡絜未詳處所許商得其三  史河渠書禹以
為河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厮二
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髙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
同為逆河入於勃海謂北分為九河以殺其怒又至滄州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至平州
碣石山而入勃海皆禹所加功故叙之碣石海邊山名在北平郡驪城西南河口之地今平州之南地志魏郡
鄴縣有故大河在東北直達于海疑即禹之故河 舜紀唯禹之功為大牧九
[021-5a]
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 李斯傳韓子曰禹疏九河
曲九防 孟子禹疏九河 荀子成相禹北決九河通
十二渚疏三江 淮南子禹剔河而道九歧鑿江而通
九路又曰禹為水以身請于陽旴之河 賈誼新書大禹鬟河而道之
九牧鑿江而導九路澄五湖而定東海 禮匠人注禹
鑿龍門播九河為此逆阞與不理孫出也 左傳西至
于河正義釋例曰河出西平西南二千里從西平東北
經金城故北地朔方五原至故雲中南經平陽河東之
西界東經河東河内之南界東北經汲郡頓丘陽平平
[021-5b]
原樂陵之東南入海案驗其地自大伾以上河道不改
大伾以下即是汲郡以東河水東流秦漢以來始然也
古之河道自大伾而北過洚水故迹不可復知其大陸
則趙地之廣澤也大陸以北播為九河九河故道河間
成平以南平原鬲縣以北徙駭最西以次而東中候云
齊桓覇遏八流以自廣計桓公之時齊之西竟當在九
河之最西徙駭齊之西界 穆天子傳升于盟門九河之隥注
[021-6a]
尸子曰河出于盟門之上水經注穆天子傳曰北登盟門九河之蹬東入般縣為般
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 楚詞與女游兮九河選注春秋命厯序曰人皇九頭提羽
蓋乘雲車出暘谷分九河 徐幹齊都賦川瀆則洪河洋洋發源崑
崙九流分逝北朝滄淵驚波沛厲望沫揚奔 山海經
崑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河水出勃海又海水
西北入禹所道積石山 水經注河出崑崙重源潛發
淪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書曰河自崑崙出于重野成
公子安大河賦曰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釋氏
西域傳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 通鑑開元
[021-6b]
十六年正月丙寅宇文融請用禹貢九河故道開稻田
以融為九河使事不就 蔡氏書傳九河其一則河之
經流先儒不知遂分簡潔為二徒駭地志云滹沱寰宇
記在滄州清池許商云在成平馬頰元和志在徳州安
徳平原南東寰宇記在棣州滴河北輿地志即篤馬河
覆釡通典在徳州安徳胡蘇寰宇記在滄之饒安無棣
臨津三縣許商云在東光簡潔輿地記云在臨津鉤盤
[021-7a]
寰宇記云在樂陵東南從徳州平昌來輿地記云在樂
陵鬲津寰宇記在樂陵東西北流入饒安許商云在鬲
縣輿地記云在無棣太史不知所在自漢以來講求九
河漢世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積傳之語遂得其
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
地而互為兩説皆無依據鄭氏求之不得又以為齊桓
塞其八流以自廣夫曲防齊之所禁塞河宜非桓公所
為惟程氏以為九河之地已淪於海引碣石為證今滄
州之地北與平州接境相去五百餘里禹之九河當在
[021-7b]
其地後為海水淪没故其迹不存漢王横言昔天嘗連
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
水所漸酈道元亦為九河碣石苞淪於海碣石之地淪入於海河益
徙而南 曽氏曰其一不名者河之經流先儒分簡絜為
二非也林氏以為不然河自大陸以北播為九道其勢均也安得以一為經流八為支派哉禹之
前既有九河洪水湮塞禹乃疏之故此言九河既道但
疏通復其故道耳播之者非禹也河自冀之大陸北流入兖分為九道張 
[021-8a]
洎曰河自魏郡貴鄉縣界分為九道下至滄州合為一河


禹二渠


史河渠書夏書曰禹抑鴻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
載車水行載漢志作乘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漢志作則梮以别
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
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故道河自積石歴龍
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漢志作底柱及孟漢志作盟津雒汭漢志作内
于大伾臣瓉曰黎陽山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
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厮漢志作釃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釃分也分其
[021-8b]
流泄其怒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者也其一則漯川也貝丘河自王莽時其流遂塞唯用漯耳貝丘屬清 
河今清河郡西書稱北過洚水至于大陸是也漯川在汲郡東一里漯水出東郡東武陽東北至千乘入海桑
欽言出平原髙唐書浮于漯是也北載之髙地過洚水在信都至于大陸
 鉅鹿郡禹貢大陸澤程氏曰大陸孫炎曰鉅鹿北廣河澤去古河絶逺杜佑李吉甫以邢趙深三州為大陸
者得之播為九河同為逆河 漢志云迎河王莽改勃海曰迎河入于勃海
注瓚曰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然則河口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徙東郡更注勃海禹時不注勃
海也九川既疏九澤既灑漢志作陂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
[021-9a]
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索隱曰為二流一南經陽武為官渡水一
東經大梁城今之汴河是也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于
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
於呉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間於蜀蜀守
李氷鑿離&KR1374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杜預益州記云二江
者郫江流江也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
於所過引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溝洫志同 武帝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同上 封禪書至
瓠子塞決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迹 大事記周威烈王
[021-9b]
十三年晉河岸傾壅龍門至于底柱春秋後河患見史
傳始於此秦漢以後始為大患賈讓曰隄防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周語太子晉曰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
竇澤夫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鍾也疏為川谷以導其氣
陂唐汚庳以鍾其美故氣不沈滯而亦不散越昔共工
壅防百川墮髙堙庳以害天下伯禹疏川道滯鍾水豐
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汩越九原
[021-10a]
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孟子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
 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夏后堙洪塞原灑沈澹災
東歸之海


禹溝洫


益稷禹曰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注九州名川通
之至海正義以小注大故從畎遂溝洫乃以入澮澮入
於川川入於海是畎内之水亦入海也 論語泰伯篇
禹卑宫室而盡力乎溝洫正義田間通水之道應劭曰
溝廣四尺深四尺洫廣深倍於溝 史記紀禹致費於
[021-10b]
溝淢注包氏曰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
為成成間有淢淢廣深八尺


周溝洫


地官遂人掌邦之野野謂甸稍縣都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
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
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注十夫二鄰
之田百夫一酇之田千夫二鄙之田萬夫四縣之田遂
[021-11a]
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遂廣深各二尺溝倍之洫
倍溝澮廣二尋深二仞經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
國都也萬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以南
畮圖之則遂從溝横洫從澮横九澮而川同其外焉
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澤之地種穀以豬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
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澮寫水以涉揚其
芟作田注偃豬者蓄流水之陂也防豬旁隄也遂田首
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㽟也澮田尾去水大溝 冬官
匠人為溝洫主通利田間之水道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
[021-11b]
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夫間
小溝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
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
深二仞謂之澮此畿内采地之制采地制井田專逹於川各載其名識水
所從出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
有涂焉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善溝者水漱之善
防者水滛之凡溝防必一日先深之以為式程人功也里為
[021-12a]
式然後可以傅衆力疏六鄉六遂與公邑皆為溝洫法
三等采地乃為井田按遂人則百里之内八十一澮此
井田則一同惟一澮彼遂在夫間故以南畝遂則縱矣
此井田云田首倍之為遂以南畆圖之遂即横也遂人溝涂
 之制與匠人異遂人言五溝之制而始於遂匠人言五溝之制而始於甽地形有逆順水埶有遲速故遂人
之溝澮䟽匠人之溝澮宻至于下地又有稻人之法遂人成周之制匠人兼異代之制 夏官司險
設國之五溝注遂溝洫澮川也 掌固修溝池渠之固
 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春令為溝澮之利民者
疏按遂人匠人惟有遂溝洫澮川不見有瀆此云瀆亦
[021-12b]
田間通水者 詩築城伊淢 戰國䇿東周欲為稻西
周不下水 鄭子駟為田洫正封疆而侵四族田子産
作封洫 呉㑹黄池闕深溝於商魯之間城邦溝通江
淮 公劉居豳觀其流泉召伯營謝泉流既清


秦鄭國渠


漢溝洫志至於他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溝渠甚多然莫
足數也魏史起引漳水溉鄴見後其後韓聞秦之好興事
[021-13a]
秦嬴政元年欲罷之無令東伐廼使水工鄭國間説秦令鑿涇
水自中山以西邸瓠口為渠師古曰中讀曰仲即今九嵏之東仲山也邸至也史記 
索隠曰瓠口即谷口與池陽相近故曰池陽谷口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洛水即馮
翊漆沮水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嵗之命而為秦建萬世
之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
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六斛四斗於是關中為沃野無
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 史記表始皇
元年乙卯作鄭國渠 地理志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
[021-13b]
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馮翊□徳洛水東南入渭 通典京兆雲
陽縣有鄭國渠 水經注沮水東注鄭渠 唐夷狄傳杜
佑謂秦漢鄭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
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厯初減至六千畝畝朘一斛嵗
少四五百萬斛復兩渠之饒誘農夫趣耕河隴可復


秦石犀渠


輿地廣記秦時李冰作石犀五以厭水精穿石犀渠於
[021-14a]
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唐置犀浦縣屬益州取此為名 蜀都賦演以潛
沫浸以緜雒溝洫脉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指渠口以為雲門灑滮池而為陸澤雖星畢之滂沱尚
未齊其膏液注李冰於湔山下造大堋以壅江水分散
其流溉灌平地故曰渠口


魏十二渠 漳渠


史記西門豹為鄴令鑿十二渠以富民 漢溝洫志魏
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有令名文侯曽孫襄王與羣臣
飲酒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
[021-14b]
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豹不
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興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盡何
足法也於是以史起為鄴令遂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
河内民歌之曰鄴有賢令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
古舄鹵兮生稻梁括地志漳水源出潞州長子縣西力黄山 史河渠書西
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内 漢安帝紀元初二
年春正月修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溉民田注
[021-15a]
渠今在相州鄴縣西 左思魏都賦西門溉其前史起
灌其後墱流十二同原異口菑為屯雲泄為行雨注今鄴下
有十二墱 晉束晳傳晳上議曰兩周争東西之流史起惜
漳渠之浸明地利之重也


漢塞決河 宣防宫 復禹迹 瓠子歌


溝洫志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東
郡興卒塞之後二十六嵗孝武元光中三年五月河決瓠子
東南注鉅野通淮泗上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
復壞時田蚡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
[021-15b]
災因言以人力强塞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
然是以久不復塞後三十餘嵗嵗數不登梁楚尤甚元
封元年上封禪祭山川明年二年乾封少雨夏四月使汲
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上用事萬里沙還括地
志在萊州掖縣東北二十里自臨決河湛白馬玉璧以禮水神令羣臣從
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下淇園之竹以為揵上
悼功之不成廼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慮
[021-16a]
殫為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欝兮栢冬日歸舊川兮
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一曰搴長茭兮湛美玉河公
許兮薪不屬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史記作宣房塞兮萬福
歌有二章於是卒塞瓠子築宫其上名曰宣防而道河北
行二渠復禹舊迹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武紀元
封二年四月至瓠子臨河决塞河隄作瓠子歌 宣紀
本始二年詔曰武帝封泰山塞宣防蘇林曰隄名在東郡界 河
渠書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作河渠書 封禪
書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
[021-16b]
塞決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迹焉 郊祀志河溢皋陸隄
繇不息 枚皋傳從行至甘泉塞河宣房上有所感輒
使賦之 石慶傳通八神以合宣房 叙傳文陻棗野
武作瓠歌 括地志故龍泉宫俗名瓠子宫亦曰宣房
宫在濮陽縣北十里今開徳府濮陽有瓠子口河名也 九域志濮州
有瓠子河又開徳府亦有之 水經瓠子河出東郡濮
陽縣北注縣北十里即瓠河口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
[021-17a]
水經又曰瓠河北過東郡范縣東北為濟渠與將渠合又東北過茌平縣東為鄧里渠 通典秦
始皇二十二年攻魏決河灌其郡決處遂大不可復
補 前地志金城郡河關縣注積石山在西南羌
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
九千四百里
漢河決凡七孝文時酸棗孝武元光中瓠子又北決館
陶元帝永元五年清河靈鳴犢口成帝初後三嵗館陶
後二嵗平原鴻嘉四年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溢
[021-17b]
張良渠


水經注漢中安陽縣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
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盖良所開也


漢漕渠 漕直渠 汾河渠 渠田 朔方溉



渠 漢運渠見下唐廣運潭


武紀元光六年壬子嵗春穿漕渠通渭 溝洫志元光中
河決於瓠子時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
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水
[021-18a]
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
三月罷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此損漕省卒而
益肥關中之地得糓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師古
曰行穿渠之處而表記之今之立標是也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嵗而通以
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後河
東守畨係言漕從山東西嵗百餘萬石更底柱之艱敗
亡甚多而煩費宜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隂下引河溉汾
隂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堧棄地民茭牧其中
今溉田之度可得糓二百萬石以上糓從渭上與關中
[021-18b]
無異而底柱之東可毋復漕上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
渠田數嵗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
田廢子越人師古曰越人習於水田令少府以為稍入其後人有
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見漕運哀帝初賈讓言多穿漕渠
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聖人法然亦
救敗術也據堅地作石隄冀州渠首盡當卬此水門治
渠非穿地也東方一隄北行三百餘里入漳水中其西
[021-19a]
因山足髙地諸渠股引取之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
州水則開西方髙門分河流通渠有三利 食貨志先
是十餘嵗河決灌梁楚地而縁河之郡隄塞河輒壞決
費不可勝計其後畨係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為
溉田鄭當時為渭漕回逺鑿漕直渠自長安至華隂而
朔方亦穿溉渠作者各數萬人歴二三期而功未就費
亦各以鉅萬十數 班固西都賦東郊有通溝大漕潰
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 杜篤賦鴻渭
之流徑入于河大船萬艘轉漕相過
[021-19b]


漢運渠


見下唐廣運潭


漢六輔渠


溝洫志自鄭國渠起始皇元年乙卯至元鼎六年庚午百三十六
嵗而兒寛為左内史奏請穿鑿六輔渠師古曰在鄭國渠之裏今尚謂
之輔渠亦曰六渠以益溉鄭國傍髙卬之田上曰農天下之本
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糓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
[021-20a]
衆細民未知其利故為通溝瀆蓄陂澤所以傋旱也今
内史稻田租挈重不與郡同租挈收田租之約令也郡謂四方諸郡也其議
減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平繇者均齊渠堰之
力役 兒寛傳遷左内史表奏開六輔渠韋昭曰六輔謂京兆馮翊扶 
風河東河南河内也劉徳曰於六輔界中為渠也師古曰二説皆非也溝洫志云益溉鄭國旁髙卬之田此則
於鄭國渠上流南岸更開六道小渠以輔助溉灌耳今雍州雲陽三原兩縣界此渠尚存鄉人名曰六渠亦號
輔渠河渠書云關内則輔渠靈軹是也焉説三河之地哉定水令以廣溉田為用水之次具
立法令皆使得其所收租税時裁濶狹與民相假貸 史河渠書
自宣房後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
[021-20b]
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
引淮東海引鉅定澤名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
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志同 理道要訣
漢文翁為蜀郡太守穿煎㳛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漢屯氏河


溝洫志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
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因其自
[021-21a]
然不隄塞也此開通後館陶東北四五郡雖時小被水
害而兖州以南六郡無水憂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
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成帝初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郡
承河下流所以濶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
新絶未久其處易浚許商行視以為可且勿浚 地理
志魏郡館陶河水别出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過
郡四行千五百里清河郡靈縣河水别出為鳴犢河東
北至蓨入屯氏河信成張甲河首受屯氏别河
[021-21b]
漢白渠 兩渠


溝洫志韓使水工鄭國間説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
瓠口為渠即谷口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渠成而用溉
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畝皆收一鍾關中
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後武帝太始二年鄭國渠至此百五十
二嵗自六輔渠起至此十六嵗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
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水經注云出于鄭渠下南溉田四
千五百餘頃因名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
[021-22a]
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成雲決渠為雨涇水
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
口言此兩渠饒也 地理志邯郸有堵山牛首水所出
東入白渠魏郡武安欽口山白渠水所出武始有拘澗
水東北至邯鄲入白渠 西都賦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提封五萬疆場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
臿成雲五糓垂穎桑麻鋪棻 潘岳西征賦浸決鄭白
之渠漕引淮海之粟 水經注渭水又東得白渠口
理道要訣唐永徽中雍州刺史長孫祥奏曰鄭白渠昔
[021-22b]
溉田四萬餘今止萬許於是毁碾磑至大厯中纔六千
二百餘頃唐事見後


漢龍首渠 井渠


溝洫志武帝時嚴熊河渠書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
泉以東萬餘頃故惡地臨晉重泉皆馮翊縣得水可令畝十石于
是發卒萬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下徴即所謂澄城也商顏商
山之顔岸善傾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
[021-23a]
通行水水隤以絶商顔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
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嵗渠頗
通猶未得其饒志不言年月 括地志伏龍祠在同州馮翊
縣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漢穿渠得龍骨其後立祠因以
伏龍為名 長安志龍首渠在長安縣東北五里自萬
年縣界流入注于渭一名滻水渠自萬年縣界龍首鄉馬頭控堰滻水入此渠西流由府
 城東過入長安縣界西京道里記曰隋開皇三年引滻水北流入苑渠在長樂坡上堰近龍首即大明宫 
 所據龍首原也漢武所穿在同州商顔山下謂滻渠名龍首渠者誤也後周武帝保定二
年正月壬寅初於蒲州開河渠同州開龍首渠以廣灌
[021-23b]
唐見後


漢靈軹渠 成國渠 湋渠 昆明渠 修舊





溝洫志武帝封禪明年塞瓠子是後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靈
軹 地理志扶風盩厔縣有靈軹渠武帝穿括地志靈軹渠一名䝉籠渠首起雍州盩厔東十五里平地
水經注䝉籠源亦曰靈軹源成國地理志渠在右扶風郿縣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䝉籠渠湋渠
[021-24a]
引諸川溉田萬餘頃注如淳曰成國渠在陳倉湋水出韋谷成國地志與本注不同 
 黄圖漢圓丘在昆明故渠南 水經注渭水東合昆
明故渠 後西羌傳虞詡曰雍州厥田惟上因渠以溉
水舂河漕用功省而軍糧足 後紀和帝永元十年三
月壬戌詔曰隄防溝渠所以順地理通利壅塞刺史二
千石其隨宜疏導安帝元初二年二月辛酉詔三輔河
内河東上黨趙國太原各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
私田疇
[021-24b]
漢均水約束 水門隄閼 鉗盧陂 六門堰


    又見陂類
召信臣傳遷南陽太守好為民興利躬勸耕農出入阡
陌令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
廣溉灌嵗嵗増加多至三萬頃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
立於田畔以防分爭 張衡南都賦其陂澤則有鉗盧
玉池赭陽東陂 通典建昭中信臣於穰縣南六十里
造鉗盧陂累石為隄旁開六石門又曰鄧州穰縣有六門堰鉗盧陂並召信
[021-25a]
臣所作溉田三萬頃 後杜詩傳建武七年遷南陽大守修治陂
池廣拓田土時人方于召信臣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
有杜母 晉杜預傳預修召信臣遺跡激用滍淯諸水
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刋石使有定分衆庶賴之號曰
杜父預表曰所領部曲皆居南鄉界所近鉗盧大陂下有良田


漢郭昌直渠又見河隄


溝洫志宣帝地節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
水流之埶皆邪直貝丘縣恐水盛隄防不能禁廼各更
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成
[021-25b]
帝初清河都尉馮逡言地節時郭昌穿直渠後三嵗河
水更從故第二曲間可六里復南合今其曲埶復邪直
貝丘宜復穿渠東行


漢篤馬河


溝洫志鴻嘉四年丞相史孫禁以為開通大河令入故
篤馬河韋昭曰在平原縣至海五百餘里許商以為孫禁所欲
開者在九河南篤馬河失水之迹處埶平夷旱淤水敗
[021-26a]
不可許公卿皆從商言 地理志平原有篤馬河東北
入海五百六十里


漢滎陽漕渠 水門


溝洫志待詔賈讓言若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
溉田分殺水怒恐議者疑河大川難禁制滎陽漕渠足
以卜之如淳曰今礫谿口是也其水門但用水與土耳 地理志河
南郡滎陽卞水馮池皆在西南有狼湯渠首受泲東南
至陳入潁有敖倉
[021-26b]
漢王渠 御水


王嘉傳哀帝為董賢治大第開門鄉北闕引王渠灌園
池注蘇林曰王渠官渠也猶今御溝晉灼曰渠名在城
東覆盎門外 後宦者傳朱瑀盗取御水以作魚釣注
水入宫苑為御水 水經注故渠東出城分為二渠即
王渠也 西京賦横西洫而絶金墉


漢狼湯渠 魯渠 渦渠


地理志河南郡滎陽卞水馮池皆在西南有狼湯渠音浪
[021-27a]
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陳留郡陳留有魯渠首受狼
湯渠東至陽夏入渦渠浚儀故大梁睢水首受狼湯水
東至取慮入泗淮陽國扶溝渦水首受狼湯渠東至向
入淮 水經河水又東過滎陽北莨湯渠出焉陰溝水
出河南陽武縣莨蕩渠


漢太白渠


地理志常山郡蒲吾縣有鐵山太白渠首受緜曼水東
南至下曲陽入斯洨太原郡上艾縣緜曼水東至蒲吾
入虖池水真定國緜曼縣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
[021-27b]
入河


漢濮渠 沛渠


地理志陳留郡封丘有濮渠水首受泲東北至都關魯
國蕃縣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 水經注濮水枝津
上承濮渠


漢黄溝 七里渠


地理志陳留郡外黄注臣瓚曰縣有黄溝故氏之張晏
[021-28a]
曰魏郡有内黄故加外 魏郡内黄注臣瓚曰國語呉
子㑹諸侯于黄池掘溝于齊魯之間今陳留外黄有黄
溝是也 文選西征賦注長安圖曰漢時七里渠有飲
馬橋


漢朔方渠


匈奴傳見城類


漢木里溝


水經沔水又南得木里水㑹注楚時於宜城東穿渠上
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伍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
[021-28b]
之木里溝逕宜城東而東北入于沔謂之木里水口引
&KR0739水灌田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


漢都水 水官 陂官 湖官 晉都水官



河隄四部


百官表太常屬官有都水長丞注如淳曰律都水治渠隄水門黄圖云三輔皆
有都水治粟内史都水官長丞皆屬少府屬官有都水長
丞水衡都尉屬官有水司空都水甘泉上林都水長丞
[021-29a]
京兆尹屬官有都水長丞左馮翊屬官有左都水長丞
右扶風屬官有都水長丞列傳馮參領䕶左馮翊都水
 劉向召拜為中郎使領䕶三輔都水向云䕶左都水使者息夫
躬持節領䕶三輔都水躬立表欲穿長安城引漕注太
倉下以省轉輸議不可成廼止 許楊為都水掾後方術
 任延拜武威太守河西舊少雨澤乃為置水官吏修
理溝渠皆蒙其利後循吏 後百官志郡有都水官者隨
事廣狹置令長及丞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
水收漁税 前地理志九江郡有陂官湖官 周禮注
[021-29b]
漢始置司隷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 晉志都水使
者漢水衡之職也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一人以河
隄謁者為都水官江左省河隄謁者大司農統襄國都水長
華嶠傳嶠奏浚導河渠循禹之舊迹置都水官 傅玄
傳玄上疏曰先帝分河隄為四部凡五謁者以水功至
大與農事並興非一人所周也 通鑑開元十六年正
月丙寅宇文融為汴州刺史河南北溝渠隄堰决九河
[021-30a]
使 管子度地篇桓公問備五害之道管子曰以
水為始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
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乃取水左右各一
人使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溝池云


漢河隄謁者 都尉又見官名 唐河隄謁者


王景傳永平十三年夏汴渠成帝親自廵行詔濱河郡
國置河隄員吏如西京舊制注十三州志曰成帝時河隄大壞汎濫青徐兖豫四
州畧徧乃以校尉王延世領河隄謁者秩千石或名其官為䕶都水使者中興以三府掾屬為之十五
[021-30b]
年從駕東廵狩至無鹽帝美其功績拜河隄謁者賜車
馬縑錢漢官儀舊河隄謁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屬為謁者領之遷御史中丞刺史或為小部監察
後五行志云云注陳宣為河隄謁者王莽簒位不仕光武即位召
平當傳以經明禹貢使行河為騎都尉領河隄 李尋
傳以尋言且有水災故拜尋為騎都尉使䕶河隄 前
溝洫志遣大司農調河決所灌之郡謁者二人徙民避
水河隄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小石兩船夾載而下
[021-31a]
之三十六日河隄成河隄都尉許商與丞相史孫禁共
行視圖方畧哀帝初平當使領河隄奏言九河今皆窴
滅 晉志漢都水長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屬太常
東京省都水置河隄謁者崔瑗有河隄謁者箴魏因之晉見後 水
經濟水又東合滎瀆注瀆水受河水有石門謂之為滎
口石門門南際河有故碑云惟陽嘉三年二月丁丑使
河隄謁者王誨䟽達河川述荒庶土云大河衝塞侵齧
金隄以竹籠石葺葦土而為遏壞隤無已功消億萬請
以濱河郡徙疏山采石壘以為鄣功業既就徭役用息
[021-31b]
詔書許誨立功府鄉規基經始詔䇿加命遷在沇州乃
簡朱軒授使司馬登令纘茂前緒稱遂休功登以伊洛
合注大河南則緣山東過大伾回流北岸其勢鬱幪濤
怒湍急激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測
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鮌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
勞於是乃䟦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于臣伐
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隨時慶賜説以
[021-32a]
勸之川無滯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畢斯乃
元勲之嘉課上徳之弘表也昔禹修九道書録其功后
稷躬稼詩列于雅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充國惠
民亦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刋石記功垂示于後使河隄謁
者司馬登字伯志王誨字孟堅 唐志都水監河隄謁者六人正八品
下掌隄堰溝瀆漁浦之事涇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
督視


漢陽渠


張純傳建武二十三年為大司空明年上言穿陽渠引
[021-32b]
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注陽渠在洛陽城南 水經注
城之西南有陽渠周公制之


漢汴渠 浚儀渠 莨蕩渠 鴻溝 浚儀二



渠 禹貢圖 河渠書


明帝紀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將作謁者王呉修汴渠
自滎陽至于千乘海口千餘里注汴渠即莨蕩渠也汴自滎陽首受河所謂石
門在滎陽山北一里過汴以東積石為隄亦號金隄順帝陽嘉中所作也前志有狼湯渠 説文濄水受淮 
[021-33a]
陽扶溝狼湯渠東入淮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巳行幸滎陽廵
行河渠乙酉詔曰自汴渠決敗六十餘嵗王景傳云平帝時汴河壊
加頃年以來雨水不時汴流東侵日月益甚水門故
處皆在河中漭瀁廣溢莫測涯岸蕩蕩極望不知綱紀
今豫兖之人多被水患乃云縣官不先人急好興他役
又或以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隄强則右隄傷
左右俱强則下方傷宜任水勢所之使人隨髙而處公
家息壅塞之費百姓無䧟溺之患議者不同南北異論
朕不知所從久而不決今既築隄理渠絶水立門河汴
[021-33b]
分流復其舊迹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故薦嘉玉潔牲以
禮河神東過洛汭歎禹之績令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濵
渠下田賦予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庶幾世宗瓠子
之作因遂度河登太行進幸上黨 王景傳沉深多技
藝辟司空伏恭府時有薦景能理水者顯宗詔與將作
謁者王呉共修作浚儀渠水經注云渠流東注浚儀呉用景墕流法
水乃不復為害初平帝時河汴決壞不及修建武十年
[021-34a]
陽武令張汜上言改修隄防光武嘗發卒營功浚儀令
樂俊上言新被兵革未可修理遂止後汴渠東侵日月
彌廣而水門故處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嘆以為縣官
恒興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
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
修浚儀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禹所作十三篇河渠書太史公
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呉修渠
築隄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疎決壅積十里立一
[021-34b]
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景雖簡約役費然猶
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廵行詔濵河郡國置河
隄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王呉及諸從事掾吏
皆増秩一等景為侍御史十五年從駕東廵狩至無鹽
帝嘉其功績拜河隄謁者賜車馬縑錢 章紀元和三
年二月壬寅詔曰歴魏郡經平原升踐隄防詢訪耆老
徃者汴門未作深者成淵淺則泥塗追惟先帝勤人之
[021-35a]
徳底績逺圖復禹弘業聖迹滂流至于海表月令孟夏
善相丘陵土地所宜今肥田尚多未有懇闢其悉賦貧
民云 通典汴渠在河陰縣南二百五十歩坤元録云亦名莨蕩
渠今名通濟渠首受黄河漢書有滎陽漕渠 元和郡縣志汴渠在河隂縣
南二百五十步漢滎陽縣亦名莨蕩渠禹塞滎澤開渠以通
淮泗漢永平命王景修渠自宋武北征之後復堙塞大
業元年更開導名通濟渠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 水經注浚
儀縣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於此
郛以行圃田之水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
[021-35b]
之故曰浚儀續述征記曰汴沙到浚儀而分汴東注沙
南流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
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石
銘云建寧四年十一月黄場石 史記髙紀四年項羽
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為漢東為楚正義應
劭云在滎陽東南二十里文頴曰於滎陽下引河東南
為鴻溝後志滎陽有鴻溝水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
[021-36a]
於楚溝洫志河渠書即今官渡水也張華云大梁城在浚儀縣
縣西北渠水東經此城南又北屈分為二渠其一渠東
南流始皇鑿引河水以灌大梁謂之鴻溝楚漢㑹此處
也一渠東經陽武縣南為官渡水今鴻溝口在河口西
百里鴻溝歴大梁城東南入睢泗俱入淮㑹於楚地水經
注云瓠子之水絶而不通唯溝瀆存焉 戰國䇿秦決滎澤而水大梁又
曰魏南有鴻溝 魏武紀建安七年正月至浚儀治睢
陽渠 後魏書崔亮議修汴蔡二渠以通邊運 説文
汳水受陳留浚儀陰溝至蒙為雝水東入于泗
[021-36b]


漢蒲吾渠 石臼河 羊腸倉


郡國志常山國蒲吾注史記畨吾君杜預曰晉之蒲邑
也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
南行唐有石臼谷 雁門郡鹵城注山海經曰泰一作大戱之
山呼沱之水出焉周禮并州其川呼沱魏志曰建安十
年鑿渠自呼沱入汾名平虜渠 光武紀至呼沱河注
在今代州繁畤縣東流經定州深澤縣東南即光武所
[021-37a]
度處今俗猶謂之危度口臣賢按呼沱河舊在饒陽南
至魏太祖曹操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水所以在
饒陽北 章紀建初三年夏四月己巳罷常山呼沱石
臼河漕注石臼河名在今定州唐縣東北時鄧訓上言
此漕難成遂罷之漕水運也 鄧后紀父訓為謁者使
修石臼河嵗活數千人 鄧訓傳永平中理虖沱石臼
河從都慮一作盧至羊腸倉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連
年無成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没溺不可勝筭
建初三年拜訓謁者使監領其事訓考量隱括知大功難
[021-37b]
立具以上言肅宗從之遂罷其役更用驢輦嵗省費億
萬計全活徒士數千人注酈元水經注云汾陽故城積
粟所在謂之羊腸倉在晉陽西北石隥縈委若羊腸焉
故以為名今嵐州界羊腸阪是也 史記蘇秦曰燕南
有嘑沱易水 唐六典呼沲在定滄二州界與漳水合


漢方梁石洫


鮑昱傳永平五年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嵗嵗決壞費
[021-38a]
常三千萬餘昱乃作方梁石洫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
以殷富注洫渠也以石為之猶今之水門 馬援傳嶠
南悉平所過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民 類要
蔡州石塘陂在真陽縣西北二十里鮑昱甃石堰水灌


漢鮦陽渠 樊惠渠


何敞傳和帝時為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當
世名譽故在職以寛和為政又修鮦陽舊渠百姓賴其
利墾田増三萬餘頃吏人共刻石頌敞功徳注鮦陽縣
[021-38b]
屬汝南郡鮦陽在鮦水之陽故城在今新蔡縣北水經注云葛
陂東出為鮦水俗謂之三丈陂水經注又云鮦陂東注為富水 藝文
類聚蔡邕京北樊惠渠頌光和五年京兆尹樊君立新


漢漳水支渠魏漳渠見上


安帝紀元初二年春正月修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
渠以溉民田注史記曰西門豹為鄴令發人鑿十二渠
[021-39a]
引水溉田 魏志建安十八年九月鑿渠引漳水入白
溝以通河 前地志上黨郡長子鹿谷山濁漳水所出
東至鄴入清漳魏郡武始漳水東至邯鄲入漳又邯㑹縣注云
漳水之别 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疏通溝以濵路羅
青槐以䕃塗注魏武帝堰漳水在鄴西二十八里名曰
漳渠堰東入鄴城經宫中東出南北二溝夾道東行出
城所經石竇也東魏築漳濵堰 本朝志相州鄴縣有西門渠


漢太原舊渠


安紀元初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舊溝渠溉灌官
[021-39b]
私田注酈元水經注曰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後人
踵其遺跡蓄以為沼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
瀆乘髙東北注入晉陽城以溉灌東南出城注于汾水
今所修溝渠即謂此 地理志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


漢三郡河渠


西羌傳順帝永建四年虞詡上疏帝乃復三郡朔方西河上郡
使謁者郭璜督趣徙者各歸舊縣繕城郭置候驛既而
[021-40a]
激河浚渠為屯田省内郡費嵗一億計


漢鹽監渠


見鹽池


漢御溝


文選注洛陽記曰天淵南有召溝御溝也崔豹古今注
曰長安御溝謂之楊溝植楊於溝上亦見黄國戴延之西征
記曰御溝引金谷從閶闔門入雍州圖經曰金谷水出
藍田西終南山西入霸水
[021-40b]
漢平虜渠 泉州渠


魏志建安十一年三郡烏桓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
民合十餘萬户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遼西單于
蹋頓尤彊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曹公將征之鑿渠
自呼沱入派音孤水名平虜渠又從泃音句河口鑿入潞河
名泉州渠以通海一云通運十二年八月斬蹋頓唐亦有平虜渠


漢三渠


唐吐蕃傳大厯十三年虜大酋馬重英以四萬騎冦靈
[021-41a]
州塞漢御史尚書三渠以擾屯田為朔方留後常謙光
所逐 史河渠書太史公曰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


魏成國渠 臨晉陂 漕渠詳見屯田


魏明帝青龍元年司馬懿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數
千頃國以充實焉 出晉宣帝紀時懿封舞陽侯遷大將軍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與漢諸
葛亮相距方退 食貨志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築臨晉陂
引汧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元和志在郿縣東北九里受渭水溉田 鄧
艾傳時欲廣田蓄糓為滅賊之資使艾行陳潁以東至
壽春艾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
[021-41b]
積軍糧又通軍運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正始二
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于
江淮資食有餘而無水害艾所建也正始三年三月司馬仲逹奏穿廣漕
渠引入汴溉東南陂始大田於淮北 束晳傳晳議曰谷口之謡載在史
篇荆揚兖豫汙泥之土渠塢必多不待天時而豐年可
獲以其雲雨生于畚臿多稌生於決泄


魏淮陽渠 百尺渠 二渠 討虜渠


[021-42a]
見屯田類 文帝紀黄初六年三月行幸召陵通討虜
渠 晉食貨志魏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
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
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 隋志潁川郡北舞縣有百尺


魏賈侯渠


晉食貨志賈逵為豫州刺史南與呉接修水戰之具遏
汝水造新陂又通運渠二百餘里所謂賈侯渠也 魏
志遏鄢汝造新陂又斷山溜長谿水造小弋陽陂又通
[021-42b]
運渠云云


魏雁門渠


牽招傳為雁門太守郡所治廣武井水鹹苦民皆逺汲
招凖望地勢因山陵之宜鑿原開渠注水城内民賴其
益 胡質都督青徐廣農積糓有兼年之儲置東征臺
且佃且守又通渠諸郡利舟楫嚴設備以待敵海邊無

[021-43a]


魏五龍渠 千金渠 九龍渠 周陽渠


水經注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陽記曰千金
堨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
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
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更
開溝渠蓋魏文帝修王張故績也堨是都水使者陳協
所造語林曰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步兵舉協掘地得
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水歴堨東注謂之千金渠晉
世又廣功焉石人東脇下文云大始七年六月二十三
[021-43b]
日大水蕩壞二堨云云今故為令遏更於西開泄名曰
一作代龍渠増髙千金於舊一丈四尺若五龍嵗久復
壞可轉於西更開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
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二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
年四月二十日畢代龍渠即九龍渠也朝廷太和中元魏
修復故堨晉造石渠於水上案橋西門之南頰文稱晉
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門除堅枋更為
[021-44a]
函枋三年三月十五日畢漢司空王梁為河南將引穀
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後張純堰洛而通漕是渠
今引穀水蓋純之創也案陸機洛記劉澄之永初記言
城之西面有陽渠周公制之也亦謂之九曲瀆故河南
十二縣簿云九曲瀆在河南鞏縣西西至洛陽傅暢晉
書云都水使者陳良鑿運渠從洛口入注九曲至東陽
門陽渠水南暨閶闔門又東逕亳殷南


魏車箱渠


水經注劉靖碑云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劉靖
[021-44b]
登梁山以觀源流相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羡秦
民之殷富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
遏於水道髙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其遏表云髙梁
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時長岸峻固直截中流
積石籠以為主遏髙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
餘歩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灌田嵗二千
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至景元二年辛酉詔書遣謁者
[021-45a]
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
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乘車箱渠自薊
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
田萬有餘頃髙下孔濟原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
導渠口以為濤門灑彪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敷被
于後世晉元康四年子弘持節幽州起長岸立石渠修
立遏治水門門廣四丈立水五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
民忘其勞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追述
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刋石立表以紀勲烈並記
[021-45b]
遏制度永為後式


晉河隄謁者 汴渠


傅玄傳泰始四年為御史中丞上疏言便宜五事其三
曰魏初未留意於水事先帝統百揆分河隄為四部并
本凡五謁者以水功至大與農事並興非一人所周知
故也今謁者一人之力行天下諸水無時得徧伏見河
隄謁者車誼不知水勢轉為他職更選知水者代之可
[021-46a]
分為五部使各精其方宜其四曰河隄謁者石恢甚精
練水事及田事知其利害乞中書召問得失 通鑑義
熙十二年劉裕伐秦八月丁巳發建康沈林子劉遵考
將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王仲徳督前鋒諸軍開鉅野
入河九月林子自汴入河仲徳水軍入河入滑臺十三
年十二月庚子裕發長安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 輿
地廣記汴渠在河陰縣南二百五十步即古莨蕩渠今
名通濟渠首受黄河 通典水經云河水又東過滎陽
北莨蕩渠出焉酈元注云大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
[021-46b]


晉三渠 壽春舊渠


晉食貨志武帝泰始十年光禄勲夏侯和上修新渠富
壽游陂三渠凡溉田千五百頃咸寧三年杜預言自頃
户口日増而陂堨嵗決良田變生蒲葦前見尚書胡威
啟宜壞陂又宋侯相應遵求壞泗陂徙運道案運道東
詣壽春有舊渠可不由泗陂宜敕刺史二千石其
漢氏舊陂舊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當修繕以積
[021-47a]
荀美自光水引汶通渠以征慕容蘭  元魏薛虎子上表云徐
州良田十萬餘頃水陸肥沃清汴通流足以溉


後魏流化渠


見塘類


後魏督亢渠 陂


盧文偉傳説刺史裴儁案舊迹修督亢陂溉田萬餘頃
人賴其利 裴延儁傳遷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督亢
渠徑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堨廣袤三十里表
[021-47b]
求修復營造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賴之後魏明帝
 北齊平州刺史嵇曄開督亢陂置屯田乾明元年 括
地志陂在幽州范陽縣東南十里 劉向别録督亢膏
腴之地 史記正義亢澤無水斥鹵之謂


隋廣通渠 漕渠 富人渠


隋食貨志文帝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常苦之開
皇四年六月壬子詔左庶子宇文愷帥水工鑿引渭水
[021-48a]
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里名廣通渠漕運通利關内
賴之三年華州置廣通倉 紀開皇四年六月壬子開渠自渭運
門以通運九月乙丑幸霸水觀漕渠七年四月庚戌於
揚州開山陽瀆以通運漕十五年六月戊子詔鑿砥柱
 蘇孝慈傳上於陜州置常平倉轉輸京下以渭水多
沙流乍深乍淺漕運者苦之於是決渭水為渠以屬河
令孝慈督役  郭衍傳開皇元年為開漕渠大監
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
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富人渠  地理志京兆郡
[021-48b]
武功有永豐渠普濟渠涇陽有茂農渠華隂有白


隋利人渠 豐兖渠


盧賁傳為懐州刺史開皇中決沁水東注名曰利人渠
又派入温縣名曰温潤渠以溉舄鹵 薛胄傳開皇中
為兖州刺史先是城東沂泗水合而南流汎濫大澤中
胄遂積石堰之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又通漕運利
[021-49a]
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兖渠 元和志陜縣北
利人渠開皇六年蘇成引橐水西北入城百姓賴其利
故名南利人渠東南自硤石界流入與北渠同時疏導


隋通濟渠 永濟渠


煬帝紀大業元年三月辛亥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
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通鑑大業元年三月
發淮南民十餘萬開䢴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
十步築御道植以柳四年正月乙巳開永濟渠引沁水
達于河北涿郡 地理志滎陽郡浚儀有通濟渠蔡水
[021-49b]
 通典通濟渠西道河洛南達江淮又云魏州魏縣白溝水煬帝引通濟
渠亦名御河 九域志汴水古通濟渠也 元和志通津渠
在河南縣南三里隋大業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磧
渠東北流入洛水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穀洛水逹于
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于泗
逹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謂御河築御道植以柳
國史志大名府永濟縣有永濟渠
[021-50a]
 玉海卷二十一
[021-5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