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008-1a]


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八
            宋 王應麟 撰
 律厯



少皥氏度量


左傳昭十七年少皥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
民者也 通厯少昊用度量作樂器
[008-1b]
舜度


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夏商尺


通鑑外紀夏禹十寸為尺成湯十二寸為尺武王八寸
為尺 史記禹聲為律身為度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


周尺


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
步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古者百里
[008-2a]
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鄭氏注周尺
之數未詳聞也案禮制周猶以十寸為尺葢六國時多
變亂法度或言周尺八寸則步更為八八六十四寸以
此計之古者百畝當今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步古者百
里當今百二十五里正義古者八寸為尺周尺八尺為
步則一步有六尺四寸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則一步有
五十二寸李氏曰按史記秦始以六尺為步此言古者即秦也司馬法以六尺為步 說文
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春秋正義引說
文云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 禮璧羨以起度 大戴禮主言篇孔
[008-2b]
子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
堵三百步而里千歩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
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 陳祥道曰先王制法近取諸
身遠取諸物指尺黍尺一也周之法十寸八寸皆為尺
考工記於案言十有二寸於鎮圭言尺有二寸此十寸
尺也說文王制所云此八寸尺也舜以五歲同度量周
十有一歲同度量此步尺所以一而得其正也後世之
[008-3a]
尺或以黍或以忽或以指然黍有小大絲有鉅細指有
長短此步尺所以異也周公頒度量出以内宰掌以司
市以合方氏一之以質人行之同之其同民心出治道
如此古之度在樂則起於黄鍾在禮則起於璧羨 何
休云側手為膚案指為寸 月令日夜分同度 吕大
臨考古圖有玉尺様乃周尺之寸


漢五度 漢官尺


志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長短本起於黄鍾之長以
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
[008-3b]
一分十分為寸積十而登以至於引而五度審矣其法
用銅度者别於分忖於寸蒦音約於尺張於丈信於引職
在内官廷尉掌之 張蒼定章程注云丈尺之法 隋
志漢官尺黄鍾容黍九百三十九 房庶說見上


晉古尺 新度 銅律吕 周玉尺 銅尺



周玉律鐘磬 漢建武銅尺 銅尺銘


晉律志泰始九年中書監荀勗校大樂揔章鼓吹八音
[008-4a]
不和始知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乃部佐著作
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尺更鑄銅律吕
以調聲韻 樂志亦引宋志云依周禮更積黍起度以鑄新律以尺量古器與本
銘尺寸無差汲郡發六國時魏襄王冡得周玉律及鐘
磬與新律聲韻闇同時郡國或得漢故鐘吹律合之皆
應勗銘其尺曰晉泰始十年中書考古器揆校今尺長
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姑洗玉律二小吕玉律三
西京銅望臬四金錯望臬五銅斛六古錢七建武銅尺
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餘皆與此尺同銘八十二
[008-4b]
字此尺者勗新尺也今尺者杜䕫尺也勗造新鐘律與
古器諧韻時人稱其精密唯㪚騎侍郎阮咸譏其聲高
阮咸妙達八音論者謂之神解咸譏勗律聲高不近中和以其異已出咸為始平相必古今尺有長短所致也
武帝以勗律與周漢器合故施用之後始平掘地得古
銅尺嵗久欲腐不知出何代果長勗尺四分時人服咸之
妙而莫能厝意焉隋志晉前尺黄鍾容黍八百八粒史臣案勗於千載
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數既宜聲韻又契可謂切宻信而
[008-5a]
有徵也而時人寡識據無聞之一尺忽周漢之兩器雷
同臧否何其謬哉世說稱有田父於野地中得周時玉
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勗試以校已所治金石絲竹皆短
校一黍又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於泠道舜祠下
得玉律度以為尺相傳謂之漢官尺以校荀勗尺勗尺
短四分漢官始平兩尺長短度同又杜䕫所用調律尺
比勗新尺得一尺四分七釐魏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
云王莽時劉歆斛尺弱於今尺四分五釐比魏尺其斛
深九寸五分五釐即荀勗所謂今尺長四分半是也元
[008-5b]
帝後江東所用尺比荀勗尺一尺六分二釐趙劉曜光
初四年鑄渾儀八年鑄土圭其尺比荀尺一尺五分荀
勗新尺惟以調音律至於人間未甚流布故江左及劉
曜儀表並與魏尺略相準律志又云泰始十年光祿大
夫勗造新度更鑄律吕 樂志泰始九年光祿大夫勗
始制古尺作新律吕以調聲韻仍以張華等所制髙文陳
諸下管穆天子傳序以臣勗前所考定古尺度甚簡 裴頠傳勗之修律度
[008-6a]
也檢得古尺短世所用四分有餘頠上言宜改度量太
醫權衡不見省元康中 摯虞傳陳勰勰為將作大匠掘地得古
尺尚書奏今尺長於古尺宜以古為正潘岳以為不宜
改虞駁曰今尺長於古尺幾於半寸樂府用之律吕不
合史官用之厯象失占醫局用之孔六乖錯宜如所奏
詳見後 隋律厯志審度篇尺度有十五等一周尺荀勗依
周禮制二晉田父玉尺三梁表尺四漢官尺始平掘地
得之六晉後尺漢志王莽時劉歆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晉泰始十年荀勗律尺為晉前尺祖
冲之所傳銅尺銘曰晉泰始十年雷次宗何胤之作鍾律圖所載古尺與此銘同王隠晉書武帝泰始元年中
[008-6b]
書監荀勗上 元魏太和十九年定銅尺詔以一黍之廣定
為分命高閭以黍裁寸六月戊午改用長尺大斗其法依漢志
永平中公孫崇造樂尺以十二黍為寸劉芳非之更以
十黍為寸 梁武帝鍾律緯稱主衣相承有周時銅尺
一枚古玉律八枚 呉人掘地得銀尺上有刻文


後魏銅尺


魏志太和中詔中書監高閭修正音律十八年表曰公
[008-7a]
孫崇自作鐘磬志議二卷器數為備 景明四年并州
獲古銅權詔付崇以為鍾律之準永平中崇更造新尺
以一黍之長累為寸法太常卿劉芳受詔修樂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廣即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廣度
黍二縫以取一分久未能決太和十九年通鑑是年六月戊午改用
長尺大斗其法依漢志為之高祖詔以一黍之廣用成分體九十黍
之長以定銅尺有司奏從前詔而芳尺同高祖所制遂
典修金石 通鑑公孫崇造樂尺以十二黍為寸劉芳
非之更以十黍為寸 張普惠上疏曰高祖廢大斗
[008-7b]
去長尺改重稱以愛民薄賦


梁新尺


鍾律緯辨宗第一宋渾天儀土圭云是張衡所造驗其
名題晷景乃光初八年作渾天光初四年作皆劉曜所
製非平子也今制以為尺長今新尺四分三釐短俗間
尺二分又得祖冲所傳銅尺其銘曰晉泰始十年中書
考古器揆今尺云云主衣云從上相承有周時銅尺一
[008-8a]
枚古玉律八枚尺不復存夾鍾玉琯有昔題刻迺制為
尺以相參驗長祖冲尺校半分今為鐘者莫能取齊律
管之妙罕有能知京房準法傳而莫曉今以新尺證分
毫製為四器名之為通


唐吕才尺


吕才傳貞觀時祖孝孫増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等白明
質難不能決上詔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徵盛稱才
製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即召才直弘文
館參論樂事摭言尺八樂器之名又逸史云取尺八來乃笛也仙隱傳房介然善吹竹笛名曰尺
[008-8b]
 八洪邁曰尺八所出見於此無由曉其形製


唐中和節賜尺 鏤牙尺 紫檀尺


李泌傳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
裁度 官志中尚令歳二月獻牙尺 貞元八年宏詞
以此命題李觀裴度有詩 六典中尚令二月二日進
鏤牙尺紫檀尺 白居易謝賜尺表紅牙為尺白銀為
寸美而有度煥以相宣咫尺之顏不違分寸之功未効
[008-9a]
 吕頌謝賜金縷牙尺


後周王朴尺


五代會要王朴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長九寸虚徑
三分為黄鍾之管與見在黄鍾之聲相應以上下相生
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進所定尺所吹黄鍾管顯徳六年正月
自魏以來以尺起律房庶言尺當生於律 古人以度
定量以量定權必參相得然後黄鍾之律可求


建隆新尺


見律類
[008-9b]


景祐黍尺 四等尺 樂尺 景表尺 大府



尺 漢錢尺 王朴律準尺


景祐二年李照改大樂以京縣秬黍累尺鑄鐘聲高更
以太府布帛尺為法又以潞州黍累之尺成與太府尺
合三年三月丙申翰學馮元等上秬黍新尺詔以尺别
為鐘磬各一架六月丙寅鄧保信上所制樂尺并龠言
其法本漢志可合律度量衡詔馮元聶冠卿宋祁同較
[008-10a]
定七月己亥命翰學丁度知制誥胥偃司諌高若訥韓
琦同詳定黍尺鐘律八月甲戌琦言阮逸之用方分保
信之用長黍質之典據悉無所聞逸瑗造律圍徑乖古
保信新尺長廣未合請下有司記二家律法及所造管
鐘磬權量存而未行詔度等速詳定九月丁亥度等言
詳定保信逸瑗所造黍尺律管權量鐘磬保信用圓黍
逸等用大黍累之尺既有差難以定鐘磬漢志積分之
法為近然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實龠自戾本法保信
以長為分雖合後魏公孫崇所說然當時已不施用前代
[008-10b]
皆以一黍之廣為分唯崇以長累為寸臣等以王朴律準為率則太府寺
鐵尺比律準尺長三寸二分强景表尺長四分保信尺
長一寸九分强逸等尺長七分强詔度等以太府寺四
等尺比校詳定可行用者以聞然論者謂漢制本起黄
鍾之長云云然則尺生於黄鍾也晉隋以來諸儒之議乃先
制尺為律至有縱黍横黍之别而容受不能合由漢志
脱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八字度等不能是正壬辰推恩
[008-11a]
逸瑗遣之十月丁夘十九日度等言奉詔校四等尺古之
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參校之晉泰始十年
荀公曽以古物七品校尺度隋志載前代尺度十有五
等然皆以晉之前尺為本以其與周尺劉歆銅斛尺建
武銅尺相合也臣以為古物有分寸明著史籍唯有錢
法今司天監景表尺和峴所謂西京銅望臬者洛都舊
物也荀公曽所用西京銅望臬葢西漢之物和峴謂洛陽為西京乃唐東都耳五代不聞測
景此即唐尺今以貨布錯刀貨泉大泉等校之則景表尺
長六分有奇略合宋氏周隋之尺是銅斛與貨布等尺
[008-11b]
寸灼然可用矣今必求尺度之中當依漢錢分寸若以
為太祖詔和峴等用景表尺修金石稽合唐制以示詒
謀則可且依景表舊尺俟妙達鐘律者攷正其王朴律
準尺比漢錢尺長二分有奇比景表尺短四分既前代
未嘗施用復經太祖朝更改逸瑗保信并照所用太府
寺等尺其制彌長去古彌遠又逸進周禮度量法議欲
先鑄嘉量其說疏舛謹再定景表尺一及以漢錢校定
[008-12a]
尺二内一䧟古泉貨十枚并大泉錯刀貨布貨泉總十七枚上之四品參校分寸正同 詔度等
以錢尺景表尺各造律管比驗逸瑗及太常新舊鐘磬
音韻高下以聞度等言律管非臣素習乃罷之會要云度等言
取保信逸瑗所造黍尺二參棱分寸不合 司天監景表尺比晉前尺長六分三釐與
晉後尺同與宋氏鐵尺樂尺渾儀尺後周鐵尺並同慶厯七年八月丙寅觀郊祭器以景表尺較其制度
 王朴律準尺比晉前尺長二分一釐比梁表尺短一釐三司布帛尺比周尺一
尺三寸五分 馮元言古者横黍度寸今以縱亂横其法非
是上因出横黍新尺示羣臣比縱尺差二寸一分而弱
以校衡斗皆不讎
[008-12b]


皇祐十五等古尺


隋志禹以身為度禮記布手為尺周官璧羨起度鄭司農云
璧徑尺易緯通卦驗十馬尾為一分淮南子十二粟而當
一寸說苑一粟為一分孫子筭術十釐為分此皆起度
之源漢志起黄鍾之長以黍度之今略諸代尺度一十
五等并異同之說如左
一周尺漢志劉歆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晉泰始十年
[008-13a]
荀勗律尺為晉前尺祖沖之所傳銅尺今以此尺為本以校諸代尺
二晉田父玉尺梁法尺比晉前尺一尺七釐此兩尺長短近同
三梁表尺比晉前尺一尺二分二釐一毫有奇蕭吉云出司馬法即祖暅所造銅圭景表大業用之調律
四漢官尺比晉前尺一尺三分七毫晉始平得古銅尺兩尺長短近同
五魏尺杜䕫所用調律比晉前尺一尺四分七釐
六晉後尺比晉前尺一尺六分二釐江東所用
七後魏前尺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七釐
八中尺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釐
九後尺比晉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後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釐或傳梁時誌公作
[008-13b]
周朝行用及開皇初著令以為官尺百司用之開皇官尺即鐵尺一尺二寸後魏初及東西分國後
周未用玉尺之前雜用之
十東魏後尺比晉前尺一尺五寸八毫此元延明累黍用半周之廣為尺齊因而用之
十一蔡邕銅籥尺相承有銅籥一以銀錯題其銘曰籥黄鍾之宫長九寸空圍九分容秬黍
一千二百粒秤重十二銖兩之為一合三分損益轉生十二律祖孝孫云相承傳是蔡邕銅籥後周玉
此晉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保定中詔盧景宣等累黍造尺不定後修倉掘地得古玉斗以為正器據
斗造律度量衡用此尺改元天和其律黄鍾與蔡邕古籥同
[008-14a]
十二宋氏尺比晉前尺一尺六分四釐錢樂之渾天儀尺後周鐵尺
開皇初調鍾律尺及平陳後調鍾律水尺宋代人間所用傳入梁陳
以制樂律與晉後尺梁俗尺劉曜渾儀尺畧相近周建徳六年以此同律度量頒天下牛弘曰今之鐵尺蘇綽
所造與宋尺同即以調律均田周漢古錢大小有合宋氏渾儀尺度無舛漢志云黄金方寸其重一觔今鑄金
校驗鐵尺為近至於玉尺累黍以廣為長恐不可用晉梁尺短律聲必高急臣謂用鐵尺為便宣帝時議祖孝
孫云平陳後廢周玉尺律用此鐵尺律以一尺二寸即為市尺
十三開皇十年萬寶常所造律吕水尺比晉前尺一尺一寸八分六釐
今太樂庫及内出銅律一部是寶常所造名水尺律
十四雜尺趙劉曜渾天儀土圭尺長於梁法尺四分三釐比晉前尺一尺五
[008-14b]

十五梁朝俗間尺長於梁法尺六分三釐於劉曜渾儀尺二分比晉前尺一尺七分一釐
實錄高若訥傳皇祐中詔累黍定尺以制鐘律爭論連
年不決若訥以漢貨泉度一寸依隋書定尺十五種上
藏於太常寺長編載於景祐三年云云宋祁獨以周尺為本以攷諸尺  陳襄集載十
五尺同隋志 皇祐二年閏十一月丁夘十四日置局祕閣詳
定大樂庚午十七日翰學承㫖王堯臣等請借參政高若
[008-15a]
訥所校古尺十五等從之三年二月己丑詔諸道漕臣
訪民間有藏古尺律者上之四年六月乙酉范鎮上書
曰周尺有八寸十寸之别璧羨之制長十寸廣八寸同
謂之度尺今以百黍為尺不起於黄鐘非是累黍為尺始失於隋
 書房庻謂以尺生律不合古法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乙未知制誥王洙
言鎛鐘特磬制度欲以皇祐中黍尺為法鑄大吕應鍾
鐘磬各一 景祐二年乙亥九月十二日依新黍定律
尺每十黍為一寸景祐三年丙子詔臣逸臣瑗準古法
累秬黍以興尺度監鑄造臣保信 皇祐二年閏十一
[008-15b]
月用烏圓小黍之廣累百滿尺其二云中黍之廣大黍之廣四年十
一月大樂所造新定中黍連三鐵尺三年五月大樂所造太府寺鐵尺
五年五月大樂所奉詔以景表尺均通為皇祐中黍尺
 又載胡阮二家所定十二律尺四清律尺分寸之異
陳襄集 近嵗司馬備刻周尺漢劉歆尺晉前尺葢文正
公光舊物也 景祐二年四月八日李照言太守寺石
記云官尺每寸十黍臣以今黍十二方盈一寸欲更造
[008-16a]
官尺律管一 景祐中韓琦丁度累黍尺二其一亦與
周尺相近比周尺一尺三分五釐 元豐元年制樂所定銅本尺
度 黄鍾籥尺一條長九十黍


元祐樂尺


元祐三年閏十二月楊傑言范鎮有元祐新定樂法以
為國朝李照以縱黍累尺胡瑗以横黍累尺皆失之於
以尺而生律也房庶之法以律而生尺得古之制鎮用
太府尺以為樂尺下今樂一律有奇以為得其理鎮以
謂世無真黍乃用太府尺為樂尺葢出於鎮一家之言
[008-16b]
而又下一律有奇其實下舊樂三律矣管笛之類比舊
差長竅比舊差大而短未知久長可用之乎鎮曰黍之施於權衡
由黄鍾之重施於量由黄鍾之龠施於尺由黄鍾之長其實皆一千二百也鎮又云周兼用十寸八寸為尺 
漢專用十寸為尺胡瑗謂周豈用兩等之尺惑於天下鎮云據瑗尺為鬴為斛容受俱不合據房庶尺為量得
 周漢之法鎮謂蔡邕謂黄鍾銅律為黄鍾銅龠故有銅龠尺鎮與司馬光論鍾律反復相非不能相一 
胡李之律生於尺房庶之律生於量
崇寧三年正月二十九日魏漢津言伏羲以一寸之器
[008-17a]
名為含微其樂曰扶桑女媧以二寸之器名為葦籥其
樂曰光樂黄帝以三寸之器名為咸池其樂曰大卷三
三而九乃為黄鍾之律至唐虞未嘗易禹效黄帝之法
以聲為律以身為度用左手中指三節三寸謂之君指
裁為宫聲之管用第四指三節三寸謂之臣指裁為商
聲之管用第五指三節三寸謂之物指裁為羽聲之管
第二指為民為角大指為事為徵故不用為裁管之法
得三指合之為九寸則黄鍾之律定餘律生焉漢儒用
累黍之法晉末法廢隋牛弘用萬寶常水尺唐田畸周
[008-17b]
王朴並用水尺之法今請聖人三指為法均絃裁管從
之大觀四年四月己夘十一日翰學張閣請頒指尺于天
下政和元年五月六日頒大晟樂尺自七月朔旦行之比官小
尺短五分有奇


紹興牙尺 大樂尺圖 皇祐中黍尺


紹興十六年五月十八日給事中段拂等言禮器局準
降下景鍾制度大晟樂書并金字牙尺二十八量及太
[008-18a]
常少卿李周等所立碑刻太樂尺圖本付局參照欲依
樂書制度以皇祐二年大樂中黍尺為準從之後禮部攽祭祀
儀式畫到造禮器尺比周尺一尺三寸二分三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工部言
尊號玉寶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用皇祐中黍尺 後
周聶崇義三禮圖玉瑞玉器之屬造指尺璧羨以規之
冠冕鼎俎之屬設黍尺嘉量以度之


量衡



黄帝五量


家語五帝徳篇黄帝治五氣設五量權衡升斛尺丈里步十百撫萬
[008-18b]
民度四方垂衣裳作為黼黻治民以順天地之紀大戴禮同
 吕氏春秋黄帝使伶倫作黄鍾之律因律以為量
栁貞傳壹統類齊制量


禹制量


周語伯禹釐改制量比類百則 書闗石和鈞王府則
有 史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 越絶書禹循守
會稽審銓衡平斗斛 呉越春秋禹調權衡平斗斛造
[008-19a]
井示民以為法度


周嘉量 數器 齊四量


考工記㮚氏㮚堅也為量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實
一鬴鬴六斗四升也鬴十則鍾方尺積千寸於今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其臋一
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黄鍾
之宫槩而不稅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
以觀四國永啓厥後兹器維則 内宰佐后立市出其
度量淳制司市掌市之度量以量度成賈而徵儥合方
氏同其數器壹其度量行人十一歲同度量同數器注度
[008-19b]
丈尺量㪷區釡數器銓衡也質人同其度量壹其淳制玉人璧羨度
尺好三寸以為度駔琮五寸宗后以為權駔琮七寸鼻
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角人以度量受之掌葛以權度
量受之典同度數齊量量人凡祭祀脯燔之數量輪人
量其藪以黍以眡其同權之以眡其輕重之侔 論語
武王謹權量審法度 明堂位周公頒度量 周語單
穆公曰先王制鐘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
[008-20a]
乎生注生於黄鍾 左傳昭二年晏子曰齊舊四量豆
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 晉
志以筭術考之古斛之積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
尺而圓其外減傍一釐八毫其徑一尺四寸一分四毫
七秒一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范鎮言周鬴重一鈞漢鬴重二
鈞尺有長短故也 春秋正義近世以來或輕或重魏齊斗稱
於古二而為一周隋斗稱於古三而為一


漢嘉量 五量 銅量 漢斛銘 銅甬


律志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嘉量五曰權
[008-20b]
衡量本起於黄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榖秬黍中
者千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槩合龠為合二龠也胡瑗新樂圖
曰今文誤作十唐六典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
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圓其外旁有庣焉庣吐雕反謂不滿之
處也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狀似
爵以縻爵祿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
隂陽之象也其圜象規其重二鈞備氣物之數聲中黄
[008-21a]
鍾君制器之象也注鄭氏曰今尚方有王莽時銅斛制盡與此同量躍於龠合
於合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凡
律度量衡用銅者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
精介然有常有似士君子之行 隋志漢十斗為斛方
尺圓其外旁有庣焉其斛銘曰律嘉量斛方尺圓其外
庣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
寸容十斗 祖沖之考劉歆庣旁少一釐四毫有奇歆
數術不精所致也范鎮按今斛方尺深一尺六寸二分
此斛之非是也 易氏曰周用指尺八寸漢用黍尺十
[008-21b]
寸方尺深尺同而有長短之差 晉志魏景元四年劉
徽注九章云王莽時劉歆斛尺弱於今尺四分五釐比
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魏斛大尺長莽斛小尺短石勒造建徳
殿得圓石銘曰律權石重四鈞有新氏造是莽時物也
 嘉祐中劉敞守長安得谷口銅甬銘其一始元四年
其一甘露元年左馮翊府造 金石録有漢巴官鐵量
銘曰永平七年 景紀中五年九月詔曰法令度量所
[008-22a]
以禁暴止邪也 張蒼定章程注云斗斛之平法 第
五倫領長安市平銓衡正斗斛


漢五權 五則法品 百工程品 章程律度



見律令


志衡所以任權均物平輕重也其在天佐助旋機斟酌
建指以齊七政故曰玉衡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
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黄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
斤為鈞四鈞為石五權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始於
[008-22b]
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五權謹矣權與物鈞
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
則平衡而鈞權矣是為五則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輔弼
執玉以翼天子詩曰秉國之鈞咸有五象其義一也以
隂陽言之冬權夏衡秋矩春規中央為繩五則揆物有
輕重圜方平直隂陽之義四方四時之體五常五行之
象厥法有品各順其方而應其行職在大行鴻臚掌之
[008-23a]
大隂北冬水知謀大陽南夏火禮齊少隂西秋金
義方少陽東春木仁生中央四季土信誠 魏
相曰太昊乗震執規司春炎帝乗離執衡司夏少昊乗
兌執矩司秋顓頊乗坎執權司冬黄帝乗坤艮執繩司
下土 吕氏春秋仲春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
桶正權槩仲秋日夜分則一度量平權衡正鈞石齊升
甬 漢書白煒象平考量以銓量斗斛銓權衡也 張蒼傳若
百工天下作程品注如淳曰百工為器物皆有尺寸斤
兩斛斗輕重之宜師古曰百工程品皆取則也 紀張
[008-23b]
蒼定章程注程者權衡丈尺斗斛之平法 史記自序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蒼為主計整齊度量序律厯詳見律令
 説文程品也十髪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稱
銓也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
而秒定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其以為
重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故諸程品皆從禾
管仲傳貴輕重慎權衡 商君傳平斗桶權衡丈尺行
[008-24a]
之 管子曰準者五量之宗也 秦紀天下之事無小
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程石百二十斤 前
食貨志秦并天下黄金以溢為名注孟康曰二十兩為
溢師古曰改周一斤之制更以溢為金之名數也 考
工記注今東萊稱或以大半兩為鈞十鈞為環環重六
兩大半兩 又㮚氏疏十二辰各有律十二律以黄鍾
為初九故擊鬴器之時其聲中黄鍾之宫辰各有五聲今中其宫聲
地官廪人掌九穀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三中也
二下也不能人二鬴令邦移民就穀六斗四升曰鬴 冬官陶
[008-24b]
人甗實二鬴鬲實五觳庾實二觳鄭司農云觳讀為斛
觳受三斗聘禮記有斛旊人豆實三而成觳司農云斛
受十斗康成謂觳受斗二升豆實四升疏曰小爾雅匊
二升二匊為豆豆四升四豆曰區四區曰釜二釡有半
謂之庾聘禮記云十六斗曰籔即庾也庾有二法 内
宰注度丈尺也量豆區之屬杜子春讀淳為純純謂幅
廣制謂匹長康成謂純制天子巡守禮所云制丈八尺
[008-25a]
純四&KR2149四咫三尺二寸


魏斛


通典魏初杜䕫造斛即周禮嘉量也 晉志魏景元四
年劉徽注九章商功曰當今大司農斛圓徑一尺三寸
五分五釐深一尺積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之一
王莽銅斛於今尺為深九寸五分五釐徑一尺三寸六
分八釐七毫魏斛大尺長莽斛小尺短


後魏古銅權


律厯志景明四年并州獲古銅權詔付公孫崇以為鐘
[008-25b]
律之準 隋志景明中并州人王顯達獻古銅權一枚
上銘八十一字銘云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己巳
嵗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
此王莽所製也 元匡曰銅權古誌明是漢作案銘云
虞帝始祖徳布於新非漢權明矣 樂志永平二年大
樂令公孫崇造八音之器并五度五量劉芳攷其尺寸
度數與周禮不同
[008-26a]


後周玉升銘 銅升 銅律度 玉斗見尺類


隋志後周玉升銘曰保定元年歲在重光月旅㽔賓晉
國之有司修繕倉廩獲古玉升形制典正若古之嘉量
太師晉公以聞勑納于天府北史保定元年五月丙午晉公䕶獲玉斗以獻
五年歲在叶洽皇帝乃詔稽準繩考灰律不失圭撮不
差絫黍遂鎔金寫之用頒天下五年乙酉冬十月詔改
制銅律度為銅升頒天下天和二年丁亥正月戊子十五
校定移地官府為式此銅升之銘也 後周得玉斗
據斗造律兼制權量亦不合周漢制度建徳六年八月
[008-26b]
壬寅議權衡度量頒於天下 史記正義顏之推云隋
開皇二年五月長安人穿地得秦皇鐵秤權有銘二所
凡九十八字云丞相隗狀王綰二人列名顏之推録二銘載之家訓
 歐陽修得二物一銅鍰一銅方版其銘亦同 秦孝
公十四年平斗桶權衡丈尺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
石丈尺隋開皇二年五月長安人穿地得金版有銘曰
始皇時量
[008-27a]


後周玉稱


隋志後周玉斗并副金錯銅斗及建徳六年金錯題銅
斗實同以秬黍定量以玉稱權之一升之實皆重六斤
十三兩周玉稱四兩當古稱四兩半衡以任權鈞物在天曰玉衡


唐太府二法


六典志同金部掌權衡度量之制志作數太府卿掌以二法
平物一曰度量分寸丈尺合升斗斛二曰權衡凡官私斗秤尺每
年八月詣寺平校開元九年勑格無或差繆然後用之月令仲春仲秋
日夜分平權衡同度量 會要武徳八年九月勑諸州斗秤京大
[008-27b]
府較之大和五年八月大府奏斗秤新印改篆文以舊
印真書多偽也大厯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敕斗秤尺度
准式取大府較印然後行用 樂志聲無形而樂有器
古之作樂者懼器失而聲亡多為之法以著之故始求
聲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一黍之廣積為分寸一黍之
多積為龠合一黍之量積為銖兩此造律之本也為長
短多少輕重之法著於度量權衡三物亦有時而敝又
[008-28a]
總其法著於數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黄鍾使得
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皆亡
則推法數而制之四者既同而聲必至聲至而後樂可
作矣 官志太府主簿平權衡度量歲以八月印書然
後用之諸市令丞掌度量六典京都諸市令以二物平市秤以格斗以㮣 隋
志開皇以古斗三升為一升古稱三斤為一斤大業中
復古斗秤三年四月壬辰改度量權衡並依古式 隋
趙賢通為冀州刺史為銅斗鐵尺置於肆百姓便之
[008-28b]
唐銅斛 嘉量


通鑑武徳八年九月癸夘初令太府檢校諸州權量 通
典貞觀中張文收鑄斗秤尺升合咸得其數詔以其副
藏於樂局至武延秀為太常卿以為奇翫以律與古玉
尺玉斗升合獻焉開元十七年將考宗廟樂有司請出
之敕惟以銅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今正聲有銅律三
百五十六銅斛二銅秤二銅甌十四斛左右與臋耳皆
正方積十而登以至於斛銘云大唐貞觀十年歲次玄
[008-29a]
枵月旅應鍾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兹嘉量與古
玉斗相符同律度量衡恊律郎張文收奉勑修定秤盤
銘云大唐貞觀秤同律度量衡匣上有朱漆題秤尺二
字尺亡其跡猶存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當六之五衡
皆三之一一斛一稱是文收總章年所造 舊紀大厯
十年八月大府寺奏諸州府所用斗秤當寺給銅斗秤
州府依様製造而行 栁仲郢為京兆尹置權量於東
西京使貿易用之禁私製者 會要大厯十一年十月
十八日太府少卿韋光輔奏請改造銅斗斛尺秤等行
[008-29b]
用十二年二月廿九日敕依舊制 敬括嘉量賦窮微
於子穀之數酌憲於黄鍾之音 姚崇執秤誡云衡天
下之平也君子執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齊七政在
人以均萬物稱物平施為政以公毫釐不差輕重必得
是執秤衡之理也聖人為衡四方取則志守公平體兼
正直存信去詐以公滅私無偏無黨君子似之


建隆新量衡 嘉量


[008-30a]
太祖受命之初受藏吏歲輸金幣權衡失準建隆元年
八月丙戌十九日有司請造新量衡以頒天下詔精考古
制按前代舊式作之禁私造者紀云攽新量衡于天下按此乃新造未攽也
一本云作為嘉量以示天下其後平江南蜀嶺凡斛斗不中法者去之以嘉量為定制元年夏五月乙巳首 
擇廷臣王伸而下八人分掌京廩明年春二月己夘賜節度符彦卿粟以愧之自是斛量始平民情感恱
徳元年七月戊午頒于潭澧等州開寶四年七月丙申
以嶺南用大斗詔均同度量每石納耗二升太宗興國二年七
月十一日庚午以受蔵吏捶鈎為姦詔敢有欺度量取羨
餘者誅之熈寧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詔以太府寺所掌
[008-30b]
量衡屬文思院紹聖四年十一月増損衡量及私製有
禁命漕臣置局製之政和二年八月詔量權衡以大晟
樂尺為度三年十月令文思院下界造新權衡度量紹
興元年四月十三日詔工部以省倉升斗令文思院校
定頒其式于諸州二年二月七日命榷務製百隻頒諸
路禁用私量十月二十九日命文思院造升斗秤尺鬻
之先以法式朌諸路漕司依以製造分給州縣七年三
[008-31a]
月十九日製五斗斛頒諸路二十五年四月四日製一
石斛頒之以革倉庾之敝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詔租斗止於百合禁豪民用大斗三十二年九月事寢
不行各隨鄉例


淳化權衡新式 大府寺銅式


實錄淳化三年三月癸夘詔曰書云同律度量衡所以
建國經立民極也國家底慎財賦校量耗登既府庫之
充盈須權衡之平允秬黍之制或差毫釐捶鈎為姦害
及黎獻宜詳定秤法著為通規事下有司内藏庫使劉
[008-31b]
承珪劉䝉正言大府寺銅式自一錢至十五斤凡五十
一輕重無準府藏歲受黄金必自毫釐計之式自錢始
則傷於重權衡法以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
兩度之法起於忽十忽為絲至十釐為分每分為二絫
四黍以開元通寶錢肉好周郭均者校之十分為一錢
積十錢為一兩凡一錢為十萬忽自一錢至半錢作秤
以校之差擇得錢二千四百并以絲忽毫釐銖絫之準
[008-32a]
奏御上詔三司重校定以御書淳化三體錢二千四百
磨令與開元通寶錢輕重等付有司以為定制仍命别
鑄新式頒行天下志云遂尋究本末别製法物


景徳權衡新式 銅式 新定權衡法


志景徳中承珪重加參定而權衡之制益備其法權衡
之法起於黍度之法起于忽取漢志子穀秬黍為則廣
十黍以為寸從其大樂之尺就成二術因度尺而求釐
自積黍而取絫以御書真草行三體淳化錢較定實重
二銖四絫為一錢者凡一錢為十萬忽以二千四百得
[008-32b]
十有五斤為一秤之則其則用銅而鏤文以識其輕重
新法既成并以絲忽毫釐銖絫之準奏御詔以新式留
禁中復鑄銅式以三體錢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三
銅牌二十授於太府又置新式於内府外府攽于四方
凡十有一副詔三司使重校定以御書淳化錢磨令與
開元通寶錢輕重等付有司中外以為便 會要景徳
二年八月丙戌詔承珪所定權衡法附編敕而不攽下
[008-33a]
 紀景徳二年八月丙戌有司上新定權衡法 實錄
景徳元年三月丁酉宫苑使劉承珪言會要四年五月先監内
藏庫凡權衡皆虧欠遂上奏先朝别製法物自端拱元
年至淳化三年校定畢功其重定秤法皆上稟先帝睿
謀參以古法請知制誥趙安仁撰權衡新式序仍付所
司從之王曉為記以述其事祥符五年八月辛丑幸内藏庫觀所
立聖製銘因閲新製權衡法物六年四月壬午承珪言
先奉詔以權衡之法刋石為記請州郡及庫務各賜石
記一本從之承珪傳云取秬黍以定尺積黄鍾以成度由度而立權衡法 趙安仁
[008-33b]
序曰權衡之法先王所以平物一民也漢志其事甚
詳分職鴻臚所以同四方也著式太府所以均九
府也太宗憲章三五制作禮樂端拱元禩詔有司謹權
衡之法葢有虞氏同律度量衡之義也執事者稟睿謀
立新法乃考黄鍾之律因大樂之尺自黍絫至鈞石本
舊制也别絲忽之狀立毫釐之準成絫銖至斤兩發新
意也粤淳化三載上言新法成詔以新式留禁中命與
[008-34a]
計臣同詣太府取秤四十舊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見
舊式所謂一斤而輕者有十謂五斤而重者有一新式
由黍絫而齊鈞石不可増損也先帝嘉之是年夏六月
乃更鑄銅式即以御書淳化三體錢二千四百暨新式
三十有三銅牌二十授於太府又置新式於内府外府
復頒于四方凡十有一副自下詔至頒行凡六年由是
惟金三品厥篚纖纊出納之吝吏不能欺聖人一天下
之志是之謂矣 論語言為政之術先之以謹權量以
道寓器以器明道天下得以因器會道所謂謹權量四
[008-34b]
方之政行焉


景祐權量律度式 周漢量法 樂斗 御製



歴代度量衡篇


會要景祐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李照上造成今古權量
律度式凡新尺律龠合升斗秤共七物尺準太府寺尺
以起分寸為方龠廣九分長一寸高七分積六百三十
分其黄鍾律管横實七分高實九十分亦計六百三十
[008-35a]
分樂合方寸四分高一寸樂升廣二寸八分長三寸高
二寸七分樂斗廣六寸長七寸高五寸四分總計三百
六十方龠以應乾坤二䇿之數樂秤以一合水之重為
一兩一升水之重為一斤一斗水之重為一秤又造漢
書升合二枚周禮升豆二枚臣以新律龠合升斗比校
周漢舊制今欲以塗金熟銅鑄造新定律龠合升斗及
别以木造周漢升合豆升四等以備聖覽從之照以太
府尺寸為本作量法木式四等而所容受不合絫黍之
數又以太府尺寸作周漢量法木式各二等欲通己說
[008-35b]
亦不能合且漢志云合龠為合謂二十四銖而照誤云十龠
識者譏之錢希白南部新書亦誤先是二月照請依神瞽律法鑄
編鐘一簴使度量權衡恊和四月丁巳詔制玉律請取
秬黍葭莩照累黍尺成律鑄鐘審之其聲猶高更用大
府布帛尺為法下太常四律又自為律管之法以九十
黍之量為四百二十星為十二管定法又鑄銅為龠合
升斗四物率三百三十黍為黄鍾之容合三倍於龠升
[008-36a]
十二倍於合斗十倍於升既改造定法又鎛之容受差
大更増六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銘曰樂斗及潞
州上秬黍擇大黍縱絫之以考長短尺成與太府尺合
法愈堅定 三年九月十一日丙戌阮逸言臣造鐘磬皆
稟馮元宋祁臣獨執周禮嘉量聲中黄鍾之法及國語
鈞鐘絃準之制皆抑而不用竊觀御製樂髓新經歴代
度量衡篇言隋書依漢志黍尺制管或不容千二百或
不啻九寸之長此則明班志以後歴代無聞符合者惟
蔡邕銅龠尺本得於周禮遺範故明堂月令章句云鐘
[008-36b]
以容受斤兩輕重為法管以大小長短為法皆率千二
百黍以為本也御製新經又引禮記布手為尺白虎通
八寸為尺說文八寸為咫同尺等法今議者不知鐘有
鈞石量衡之制唐張文收定樂亦鑄銅甌臣欲更鑄嘉
逸進周禮度量法議欲先鑄嘉量然後取尺度權衡十月丁夘丁度等詳定言其
疎舛不可用九月丁亥詳定黍尺鐘律丁度等言量器分寸既不合古則權衡之法不可獨用詔
 罷之壬辰推思逸瑗以遣之秋官正楚衍等筭龠合升斗皆不相合 阮逸胡瑗參周
[008-37a]
禮漢志歴代至聖朝天聖令文量法制皇祐龠合升斗
以太府量校之二升九合一龠弱得太府升一升以二
斗九升五合得太府一斗 皇祐四年二月庚寅房庶
上律吕旋相圖初庶以律尺龠進呈云云


元豐銅量


元祐三年閏十二月范鎮上新樂楊傑撰樂議七篇議
量曰臣元豐議樂時見鎮所造銅量斛在上斗在下左
耳為升右耳上為合下為龠上三下二與漢制符漢制
曰聲中黄鍾叩鎮之量聲不合黄鍾但以黄鍾之鍾參
[008-37b]
考量聲則知中否先是鎮言胡瑗龠皆方制非似爵也
房庶之龠圓徑九分深十分瑗用方分庶用圓分筭之
 鎮鑄周鬴漢斛司馬光謂考工記非經見劉歆不足


淳熈三器圖議


程迴譔重校三器圖議敘曰天地肇判隂陽攸分六位
時成萬物形著是故體有長短所以起度也受有多寡
[008-38a]
所以生量也物有輕重所以用權也是器也皆准之上
黨羊頭山之秬黍焉以之測幽隠之情達精微之理推
三光之運則不失其度通八音之變則可召其和以辨
上下則有品以分隆殺則有節凡朝廷出治生民日用
未有頃刻不資焉者也歴攷往古如虞舜垂重華之典
周公作太平之書孔子欲行政於四方孟軻用揆叙於
萬類舍是則何以哉嘗見有司頒禮既繆誤而莫知先
儒談經亦闕畧而未講於是采歴代之制考載籍之文
而述度量衡三器圖議焉楊子雲曰大器其猶規矩準
[008-38b]
繩以其先定而後應也淳熈十年閏十一月丁酉序 司馬公曰使
古之律存則龡其聲而知聲度其長而知度審其
容而知量校其輕重而知權衡今古律已亡矣非
黍無以見度非度無以見律夫度量衡所以佐律而
存法也古人所為制四器者以相參校以為三者雖亡
茍其一存則三者從可推也又謂器或壊亡故載之於
書形之於物夫黍者自然之物有常而不變者也故於
[008-39a]
此寓法焉然量有虚實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難精不若
因度求律之為審也長短相形大小相乗輕重相抑昂皆物之所自有而度量權衡因焉
 范景仁曰若以尺生律漢書不當先言本起黄鍾之
長而後論用黍之法也司馬公曰非謂太古以來律必
生於度也特以古律不存故反從度法求之耳 景仁
樂書曰周禮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璧羨之制從十
寸廣八寸同謂之度尺以為度者是周之法十寸八寸
皆為尺也量之法曰深尺内方尺而圓其外其實一鬴
積百三萬六千八百分鄭康成云積千寸非也是以方
[008-39b]
分百萬置於方尺之間而云也是不知方八寸圓其外
深十寸之為筭數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方尺者八寸
之尺也與璧羨之制同也漢之量法方尺而圓其外旁
有庣焉其實一斛積百六十二萬分言方尺而不言深
尺者無八寸之别也是漢用十寸為尺也漢書始有十寸為尺之說
王制注步畝之法以為六國時始為八寸之尺是失於
不知璧羨之法與鬴之數也 胡瑗云六十四升為鬴
[008-40a]
六十四斗為鍾自是容受之量名殊非短長之尺法今
鎮云周以八寸尺為量八八六十四故容六斗四升何
穿鑿之甚又云漢以十寸為量故容十斗瑗云周量漢
斛各有庣數 范鎮曰樂者和氣也發和氣者聲音也
聲音生於無形古人以有形之物傳其法然後無形之
聲音得矣
 玉海卷八
[008-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