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020-1a]


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二十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
山川



黃帝空桐山


史記紀東至於海西至於空桐韋昭曰在隴右正義曰括地志山在肅州福祿
縣東南六十里古西戎地抱朴子内篇黃帝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即此山又笄頭山一名空桐山在原州平
髙縣西百里酈元云大隴山異名莊子廣成子學道空桐山黄帝問道在此蓋二處皆云黄帝登之未詳孰是
[020-1b]
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釡山而邑于
涿鹿之阿贊予西至空桐北過涿鹿長老各稱黃帝堯
舜之處風敎固殊 莊子黃帝立為天子聞廣成子在
於空桐之上往見之釋文爾雅云北戴斗極為空同一
曰在梁國虞城東三十里司馬云當北斗下山也 漢
武帝元鼎五年冬十月至隴西登空桐 王元之有空
桐山銘
[020-2a]


黃帝五山


見羣祀


堯山


前地理志中山國唐縣注堯山在南應劭曰故堯國也
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堯山在唐東北望
都界望都縣注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
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 張衡南都賦奉先帝而追孝
立唐祀乎堯山注水經曰南陽縣西堯山酈元曰魯縣
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
[020-2b]


舜十二州山川


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程氏曰封表其
山為一州之鎮 夏氏曰封殖十二州之山與其川而
深濬之孔氏以封訓大每州取山之殊大者以為一州
之鎮 胡氏曰川之交㑹非若山之可以州别若江出
岷山梁州而患在荆揚河出崑崙雍州而患在徐兗故
不言十二
[020-3a]


舜歴山


續志濟陰郡成陽有雷澤注帝王世紀舜耕歴山漁雷
澤濟陰有歴山河東郡蒲坂注縣南二十里有歴山舜
所耕處 水經蒲坂注郡南有歴山謂之歴觀舜所耕
處有舜井嬀汭二水出焉上有舜廟 曾鞏曰圖記皆
謂齊之南山為歴山


禹九州山  山川名 山川次秩


禹貢奠髙山大川序禹别九州隨山濬川正義奠髙山
大川言禹治九州之水水害既除定山川次秩自導岍
[020-3b]
至嶓冢所治之山首尾相及導弱水至洛所治之水發
源注海定其次秩尊卑使知祀禮所視山髙者莫髙於
岳川大者莫大於瀆五岳嵩岱衡華恒四瀆江河淮濟
舜典云望秩山川故言定其差秩王制云五岳視三公
四瀆視諸矦其餘視伯子男荆岐既旅蔡蒙旅平九山
刋旅是次秩既定故旅祭之九州之次以治為先後治
水皆從下為始冀州帝都於九州近北故首從冀起自
[020-4a]
兗已下皆準地之形勢從下向髙從東向西雍地最髙
故在後此經大體毎州之始先言山川後言平地青梁
先山後川徐雍先川後山兗揚荆豫有川無山揚豫不
言平地史以大略為文冀州之分言及雍州之山從東
循山治水而西故也班固漢書地理志據前漢郡縣言
山川所在 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經界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吕刑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注禹治洪水山川無名者主名之
 史記夏本紀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
利禹行自冀州始漢張騫傳贊言九州山川尚書近
[020-4b]
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放哉史大宛傳同又曰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爾雅從釋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莊子天下
篇墨子曰禹湮洪水决江河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
川三千小者無數 冀之壺口梁岐岳陽碣石雷首底
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大伾靑之岱萊徐之蒙羽嶧陽
揚之敷淺原荆之荆衡内方大别豫之熊耳外方桐柏
陪尾梁之華陽岷嶓蔡䝉雍之荆岐終南惇物鳥䑕三
[020-5a]
危積石龍門岍西傾朱圉華陰此九州之山也冀之衡
漳恒衞孟津洚沇兗之九河雷夏灉沮濟漯靑之濰淄
汶徐之淮沂泗大野揚之彭蠡三江震澤荆之江漢九
江沱濳雲夢滄浪三澨澧豫之伊洛瀍澗滎波菏澤孟
豬梁之黑水桓沔雍之西河弱水涇渭漆沮灃此九州
之川也每州言境内之山川又聯貫首尾從西而東以
著自然之形勢先隨山而後濬川自導岍至敷淺原皆
導山之事自導弱水至導洛凢九條皆導水之事自北
而南言山以為水之經言水以為山之紀九山刋旅九
[020-5b]
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㑹同禹功之全可見矣


禹九江 九水 九江圖


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注江
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釋文尋陽地記曰
禹疏九江一曰烏白江二曰蚌江三曰烏江四曰嘉靡
江五曰畎江六曰沙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一作隄
曰箘江一作菌張須元緣江圖云一曰三里江二曰五州
[020-6a]
江三曰嘉靡江四曰烏土江五曰蚌江六曰白烏江七
曰箘江八曰沙提江九曰廩江參差隨水長短或百里
或五十里始於鄂陵終於江口㑹于桑落洲太康地記
曰九江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正義傳以江
是此水大名九江謂大江分而為九猶大河分為九河
鄭云九江從山谿所出其孔衆多言治之難也鄭意九
江各自别源其源非大江也下流合于大江耳應劭注
地理志云江自潯陽分為九道符於孔説潯陽記有九
江之名烏蜯烏白嘉靡畎源廩提箘雖名起近代義或
[020-6b]
當然賈耽謂江有八洲與江為九所導凢有九水大意自北為始弱
水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水雖在河南水從
雍梁西界南入南海與諸水不相參渉故又次之四瀆
江河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也漢入于江故先漢後江
其濟發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俱為四瀆故次濟次淮
其渭與洛俱入于河故後言之流水多矣此舉大者言
耳弱黑沇水不出于山其餘六水文與山連不言水積
[020-7a]
石山非河上源記施功之處淮渭洛言自某山皆是發
源 夏本紀九江甚中注鄭玄曰地理志在尋陽南皆
東合為大江索隱曰張氏九江圖所載有三里五畎烏
土白蚌 河渠書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漢志蜀郡湔氐道注禹貢㟭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廬江郡
尋陽縣注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九江郡注應
劭曰江自廬江尋陽分為九 文選江賦源二分於崌
崍流九派乎潯陽注尚書曰荆州九江孔殷 淮南子禹鑿江而通
[020-7b]
九路 曾氏曰沅漸元辰敘酉湘資醴水皆合洞庭中
東入于江是為九江導江曰過九江至于東陵今之巴
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水經九
江在長沙下雋西北楚地記曰巴陵瀟湘之淵在九江
之間夏氏取曾説 水經引庾仲雍江記 選洞簫賦注引
江圖 選詩注引庾仲雍江圖 隋志庾仲雍江記五
卷漢水記五卷尋江源記一卷唐志五卷釋道安四海百川
[020-8a]
水源記一卷張氏江圖一卷劉氏江圖二卷唐志失姓名
唐志張容九江新舊錄三卷 文選注周書曰禹渫七
十川大利天下 莊子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


禹三江


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
底定釋文韋昭曰三江謂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也吳
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
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庾仲初吳都賦注同郭璞曰岷浙 
[020-8b]
松江正義孔傳云自彭蠡江分為三入震澤遂為北江入
海鄭玄以為入于海不入震澤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
澤震澤之東别有松江等三江 史記夏本紀三江既
入注索隱曰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為三江其
南江從㑹稽吳縣南東入海即松江也中江從丹陽蕪湖東
北至㑹稽陽羡縣東入海北江從㑹稽毗陵縣東北入
海故下文東為中江又東為北江孔安國云有北有中
[020-9a]
南可知也正義吳郡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松江古笠
一上江亦曰東江一下江亦曰婁江 周禮職方氏揚州其川
三江疏江至尋陽南合為一東行至揚州入彭蠡復分
為三道入海 漢地理志注師古曰三江謂北江中江
南江也震澤在吳西即具區也 溝洫志於吳則通渠
三江五湖 管子夏人之王外鑿二十䖟渫十七湛疏
三江鑿五湖道四涇之水以商九州之髙以治九藪民
乃知城郭門閭室屋之築而天下化之 荀子成相禹
有功抑下鴻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淮南子舜
[020-9b]
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闢伊闕導瀍澗 水經南江東北
為長瀆歴河口東南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東則松江
出焉謂之三江口又曰江水竒分謂之三江口 蘇氏曰豫章江入
彭蠡而東至海為南江岷山江之經流㑹彭蠡以入海
為中江漢自北入江滙于彭蠡以入海為北江三江入
海則吳越始有可宅之土而水所鍾者獨震澤而已禹貢
正義孔意江從彭蠡分為三又共入震澤從震澤復分為三乃入海蘇氏破其說謂安國未嘗南遊 曾
[020-10a]
氏曰考於地志豫章之川如彭水鄱水塗水之類凡九
水合於湖漢東至彭蠡入江此九水蓋南江也南江乃
江之故迹非禹所導禹導漢水入焉與舊江合流而水
之派分為南北故漢為北江又導岷山之江入焉其流
介乎二江之中故為中江南江乃故道故經不志夏氏取曾
 葉氏曰漢至大别南入于江為南江與中江北江
為三 蔡氏曰庾仲初吳都賦注松江下七十里分流
東北入海者為婁江東南流者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
其地今亦名三江口呉越春秋所謂范蠡乘舟出三江
[020-10b]
之口者是也吳越春秋以三江為浙浦陽剡 諸家各指近震澤諸江
為三江蘇氏指秣陵京口一江為三江按今大江所行
以求三江猶按漢大河所行以求九河其不可得明矣
山海經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曁
南廬江出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入江彭澤西


禹九山


禹貢九山刋旅注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
[020-11a]
史記道九山汧及岐至於荆山正義九州之山謂汧壺
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冢内方汶索隱曰岍壺口底
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冢内方岐是九山也古分為三條
故地理志有南北條之荆山馬融以岍為北條西傾為
中條嶓冢為南條鄭康成分四列岍為陰列西傾次陰
列嶓冢為次陽列岷山一作荆正陽列禹貢正義馬融王
肅皆為三條 陳氏曰岍岐之列河濟所經西傾之列
伊洛淮渭所經嶓冢之列漢水所經岷山之列江水所
經案孔注岍西傾壺口底柱熊耳嶓冡岷
[020-11b]
疏太行在河内郡 山海經禹曰天下名山五千
三百七十居地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出銅之山四百六
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管子同 周語禹封崇九
山 漢溝洫志禹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文選子虛
賦注張揖曰禹為堯司空辯九州名山别草木 蘇氏
曰地之有山猶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連有逺而相屬
雖江河不能絶自蒙恬始言地脉鄭氏以為四列一行
[020-12a]
以為兩戒


禹九川


禹貢九川滌源注九州之川禹貢九州之水曰浮曰逹曰入曰沿曰逾曰至曰亂
曰滙曰迤曰溢曰流曰别曰道曰被曰㑹曰過曰同九州之澤曰豬曰澤 益稷禹曰予决
九川距四海注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史記道九川
弱水至于合黎注索隱曰弱黑河瀁江沇淮渭雒為九
川 周語禹決汩九川 劉子見河雒而思禹功 管
子地數篇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
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 賈誼新書禹曰鬟河
[020-12b]
而導之九牧鑿江而導之九路 治水有兩端川流畎
澮轉相入以達于海使之有所歸也或不可達海則捐
數百里之地因其埶以為澤使之有所容也衆水皆東
而弱水獨西黑水獨南因其埶之不得不然行其所無
事也


禹四瀆


史記湯還亳作湯誥曰古禹臯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于
[020-13a]
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既修
民乃有居 封禪書武帝詔昔禹疏九江决四瀆 禹
貢正義四瀆江河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漢入于江故
先漢後江濟發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俱為四瀆故次
濟次淮 江出岷山濟出王屋山河出崑崙而後至積
石淮出胎簮山而後至桐栢 酈道元謂東南地卑萬
水所湊觸地成川故川舊瀆難以為憑然則禹迹不可
考者多矣 天文五潢地圖四瀆
[020-13b]
禹龍門山


水經又南出龍門口注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
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歩巖際䥴跡遺功尚存岸
上並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不可識一碑太和
中立 史記正義龍門山在絳州龍門縣括地志云
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其山更黃河夏禹所鑿
者也龍門山在夏陽縣 禹貢正義地理志云龍門山在
馮翊夏陽縣北此山當河之道禹鑿以通河東都之西
[020-14a]
界也 吳越春秋禹周行㝢内東造絶迹西延積石南
踰赤岸北過寒谷徊崑崙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冩流
沙於西隅决弱水於北漢青泉赤淵分入洞穴通江東
流至於碣石疏九河於涽淵開五水於東北鑿龍門闢
伊闕平易相土觀地分州


禹七十川陂塘


文選木華海賦禹乃鏟臨崖之阜陸决陂潢而相沃注淮
南子曰禹有洪水之患陂塘之事啟龍門之岝嶺陵巒而嶄鑿羣山
既畧百川潜渫注周書曰禹渫七十川大利天下
[020-14b]


商傅巖


說命說築傅巖之野注傅氏之巖在虞虢之界通道所
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䕶此道説賢而隱代
胥靡築之以供食 吕温有銘


周九州山川 九藪 夏九藪 禹九澤


禮夏官職方氏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揚州其
山鎮曰㑹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正南
[020-15a]
曰荆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瞢其川江漢其浸
潁湛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
滎雒其浸波溠正東曰青州具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
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河東曰兖州其山鎮曰岱山
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當為雷雍正西曰雍州
其山鎮曰嶽山注吳嶽也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
洛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
河泲其浸菑時河内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
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
[020-15b]
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注鎮名山安地
德者也大澤曰藪凢九州及山鎮澤藪言曰者以其非
一曰其大者耳正義九州皆有鎮所以安地德 山師
掌山林之名川師掌川澤之名 地官土訓掌道地圖
注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 澤虞
云云鄭氏注澤水所鍾水希曰藪禹貢曰九澤既陂爾雅有
八藪疏爾雅藪在釋地之篇不入釋水職方澤藪以其
[020-16a]
有水則為澤無水則為藪禹貢九澤通畿内一州則有
九爾雅云八藪除畿内一州而言案爾雅釋地有十者以
周秦同在雍州秦有楊陓周有焦穫一州有二故十又
爾雅秦有楊陓職方冀州有楊紆蓋異所而同名也
爾雅釋地十藪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
諸楚有雲夢呉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余祁
鄭有圃田周有焦䕶 管子輕重戊夏人之王云云以
商九州之髙以治九藪 周語伯禹釐改制量共之從
孫四岳佐之髙髙下下疏川道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
[020-16b]
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
通四海 馬融傳融上廣成頌曰揫斂九藪之動物繯
槖四野之飛征注周禮職方氏掌九藪注云澤無水曰
藪 吕氏春秋九藪越之具區楚之雲夢秦之陽華晉
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
大昭淮南子曰秦之陽紆燕之昭余 左傳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荆山
終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地理志注臣瓚曰汲郡
[020-17a]
古文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周國都山川


夏官掌固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
職焉若有山川則因之注山川若殽皋河漢疏謂殽有
二陵東成臯楚國漢水以為池河為四瀆之險又齊西
有濁河皆因之為固


周岐山


選注說文曰岐山在長安西美陽縣界山有兩岐因以
名焉 周語内史過曰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 緜詩
[020-17b]
箋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閟宮言大王居岐山之陽 漢志右扶風
美陽縣注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 詩譜豳
在岐山之北 史記正義括地志云岐山岐州岐山縣
東北十里徐廣云其南有周原


周名山


詩終南注周之名山中南也 史記傳騶衍作十餘萬
言先列中國名山大川推及海外云九州各有禆海環
[020-18a]
之有大瀛海環其外 淮南子墬形訓何謂九山㑹稽
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選注抱朴
子曰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莫尚於三皇文五岳真形圖
遁甲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徧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
出江河


孔子記山川


中庸注此孔子兼包堯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述
天時謂編年四時具也因水土謂記諸夏之事山川之

[020-18b]


秦五領


張耳傳秦北為長城之役南有五領之戍注師古曰領
者西自衡山之南東窮于海一山之限耳而别標名有
五裴氏一云裴淵廣州記云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是為
五領鄧德明南康記曰大庾領一也桂陽騎田領二也
九真都龐領三也臨賀萌渚領四也始安越城領五也
裴說是也輿地志一曰臺嶺亦名塞上今名大庾二曰騎田三曰都龍四曰萌諸五曰越嶺
[020-19a]


漢郡縣山川 詩書山川 郡縣山川風俗


叙傳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剗五等制立郡縣畧表山
川彰其剖判 地理志先王之迹既逺地名又數改易
是以采獲舊聞考迹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下
及戰國秦漢 續志漢志記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
俗所由至矣 禹貢疏班固作漢書地理志據前漢郡
縣言山川所在又曰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翌懷徳縣南南條荆山在南郡臨沮縣東
北是舊有三條之說也故馬融王肅皆為三條導岍北條西傾中條嶓冢南條鄭玄以為四列導岍為陰列西
傾為次陰列嶓冢為次陽列岍山為正陽列鄭玄創為此說孔亦當為三條也 三輔其山驪
[020-19b]
華梁荆九嵏岐汧終南敦物其川沂霸洛渭酆潏漆杜
弦蒲汧芮褒斜弘農河東太原上黨其山熊耳雷首析
城王屋霍壺口鹿谷羊頭其川伊育澗雒汾晉丹絳昭
餘祁虖池漳沁河内至南陽七郡則有太行大騩太室
陽城髙陵中陰桐柏之山淇蕩圃田瀍漯逢忌泲濮洧
潁汝澧之川南郡至常山十郡則有荆内方陪尾天柱
常山九江廬江淮肥清河沮常之川及大壄大陸雲夢
[020-20a]
菏雷之澤清河而下齊魯燕之分也山則泰岱原蒙羽
澤之罘壺菜川則汶維甾時洙泗膠沂淶易術㑹稽而
下吳楚粤之境也山則歴㑹稽天門武林傅昜九疑川
則具區三江彭蠡以至鬵漢沔之在漢中㟭蒙江沱之
在蜀郡鳥䑕嶓冡西傾養水之在隴西揭石無慮遼沛
沮夏之在右北平武都遼東若金城之積石天水之朱圄
長沙之衡六安之大别皆禹貢所紀之山也張掖之流
沙安定之涇武威之豬壄梁之盟諸信都之絳皆禹貢
所紀之川也若考迹詩書扶風之郁夷芮&KR2101魏之淇浚
[020-20b]
河汾溱洧之於鄭嶩之於齊則考之詩者也吳山之為
汧太一之為終南崇髙之為外方章山橫尾之為内方
陪尾葛嶧傅昜之為嶧陽傅淺源具區震澤之異名居
延流沙之殊稱則考之書者也奚養之澤參諸秦地之
圖鬲津淮漯絳易汶弱水訂諸平當桑欽之説其采獲
舊聞又若此繫水土之風氣謂之風隨君上之情欲謂
之俗風俗見上郡國 春秋正義地理志以風為本俗為末言
[020-21a]
聖王必移本而易末 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
剛柔輕重遲速異齊器械異制衣服異宜 顧豐水洛
汭而思平水之功瞻陽城中南而監恃險之失 艮兼
兌麗具載諸書 卷石勺水氣積形生 鴻濛嶫峩
漢武之世凢五嶽盡在天子之郡而不隷矦國


漢上林八川


司馬相如傳上林賦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
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兆終始霸産出入涇渭酆
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其内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
[020-21b]
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徑
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莾之壄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
陿之口觸穹石激堆埼云云東注太湖郭璞曰太湖在吳縣所謂震澤
衍溢陂池注師古曰霸水出藍田谷西北入渭産水亦
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涇水出安定涇陽开頭山東
至陽陵入河渭水出隴西首陽縣鳥䑕同穴山東北至
華陰入河張揖曰灃水出鄠南山灃谷北入渭鎬在昆
[020-22a]
明池北潦行潦也潏水出南山師古曰潦音牢亦水名
出鄠縣西南山潦谷北流入于渭地理志鄠縣有潏水
北過上林苑入渭霸産涇渭灃鎬潦潏是為八川李善注引潘岳關中記云云亡是公言 
上林廣大川谷水泉萬物及子虛言雲夢所有甚衆


漢河源


張騫傳漢使使窮河源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
崑崙贊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髙二千五百里餘
日月相避隱為光明自騫使大夏之後窮河原惡睹所
謂崑崙者乎注鄧展曰尚書道河積石河原出于積石
[020-22b]
在金城河關不言出崑崙也 後漢西域傳河有兩源
一出葱嶺東流一出于闐南山下北流與葱嶺河合東
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去玉門三百餘里前傳又云潛行地下南出于積
石為中國河 班固傳西盪河源注河源在崑崙山 通典
張騫實不見河源徒見兩水入蒲昌海耳吐蕃自言崑
崙在國之西南即河所出也 水經崑崙墟在西北河
水出其東北陬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
[020-23a]
以西南流河水又南入葱嶺山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
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又西北流注于河注河水重源
有三非為二也凉土異物志曰葱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
海東為河源禹記所云崑崙者焉張騫使大宛而窮河源
謂極於此而不達于崑崙河水重源又發于西塞之外出
于積石之山按山海經自崑崙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里
唐西域傳李靖破吐谷渾望積石覽觀河源唐劉元鼎使吐蕃自成紀
西南出塞二千餘里得河源于莫賀延磧尾曰悶摩黎山而謂之崑崙河東南流與積石河相連隱測其地在劔南
之西 李大亮傳涉青海觀河源 史記正義括地志河州
[020-23b]
有小積石山即禹貢浮于積石至龍門者然黄河源從西
南下出大崑崙東北隅東北流經于闐入鹽澤即東南濳
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河始闓
圖云黃河出崑崙東北角剛山東自北行千里折西行于
浦山南流千里至文山東流千里至秦澤西流千里至潘
澤陵門東北流千里至華山之陰東南流千里至下津然
河水九曲其長九千里入渤海爾雅云河出崑崙虚其色
[020-24a]
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史記索隱按山海經
河出崑崙東北隅西域傳云南出積石山為中國河積
石本非河之發源河源本崑崙而潛流至于闐又東流
至積石始入中國則山海經及禹貢各互舉耳 禹貢
正義河行塞外東北入塞内積石非河之源故云河所
經河從西來至此北流故禹沿河流而北 爾雅釋文
案山海經云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圖讚云崑崙三
層號曰天柱實惟河源水之靈府 唐志賈耽吐蕃黃
河録四卷 呂氏曰河源逺出絶域禹不窮其所至故
[020-24b]
導河止自積石 積石雍州之山在金城西南先儒以
為河之所經則非河源明矣 導淮曰自桐柏渭曰自
鳥䑕洛曰自熊耳導河獨不言自豈非源之所自出或
未究歟


漢祁連山


霍去病傳上曰票騎將軍渉鈞耆濟居延遂臻小月氏
攻祁連山揚武乎鱳得注師古曰祁連山即天山也匈
[020-25a]
奴呼天為祁連 叙傳西規大河列郡祁連注張晏曰
置郡至祁連山 紀元狩二年夏將軍去病公孫敖出
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注師古曰居延匈奴中地名張
掖所置居延縣以安處所獲居延人而置此縣天漢二
年夏五月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與右賢王戰于天
山注師古曰即祁連山也 匈奴傳其夏票騎將軍復
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過居延攻祁連
山得胡首虜三萬餘級禆小王以下十餘人 通典元
和志於張掖縣既著祁連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
[020-25b]
山則是自甘張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
天山皆周徧其地亦廣長矣去病至祁連山武帝數其
功曰云云小月氏者河西四州皆是也而鱳得地理志作觻得
乃張掖之屬縣則此之所攻祁連者固在張掖矣至天
漢二年貳師出酒泉又擊右賢王于天山酒泉肅州也


漢八藪


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天子之兵有征無戰陛下以四
[020-26a]
海為境九州為家八藪為囿江漢為池注師古曰八藪
謂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陽紆宋有孟諸楚有雲夢
呉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鄭有圃田


漢水經 山經水志


隋志水經三卷郭璞注 唐志桑欽三卷舊志云郭璞撰酈道
元注四十卷 後魏人字善長博采地志窮遠水源道元好學厯覽竒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書目
李吉甫刪水經十卷 自河水至斤江水河漯汾澮
涑文原洞晉湛濟清沁淇蕩洹漳易&KR0740聖巨馬濕沽鮑
丘濡遼浿洛糓甘漆滻沮渭漾丹汝潁洧潩潧陰汳睢
[020-26b]
匏子汶泗沂沭洋淄汶濰膠沔潛湍均粉白泚淮滍淯
㶏灈瀙潕溳漻蘄決沘泄肥施沮漳夏羌涪潼涔江青
衣桓若沫延江沅酉存温淹葉榆夷油澧沅泿資漣湘
灕溱洭深鍾耒洣漉瀏㵋贑廬漸江斤江非經水常流
不在記注之限末卷載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道元序曰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志所錄簡
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畧 唐六典注桑欽水經
[020-27a]
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漢地理志引桑欽之説於上黨曰絳水出西南於平
原曰漯水所出泰山丹陽之汶水淮水敦煌郡之魚澤
效糓張掖曰弱水自此至酒泉合黎中山曰易水出西
北東入&KR0740 通典云水經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
代之書經云壽張光武更名臨濟安帝更名湖陸章帝
更名永安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詳水經所
作殊為詭誕按後漢志濟水王莽時因旱渠塞不復截
河南過既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景純注解疎畧亦多
[020-27b]
迂怪經云河出崑崙山者出於禹本記山海經云南入
葱嶺及出于闐南山者出于漢書西域傳而酈元所注
亦引禹記山經釋法顯遊天竺記釋氏西域記後代纂
錄者務廣異聞如范曄敘廪君盤瓠之類撰水經者亦
同蔚宗之㫖趣又云是和帝以後所撰 經云武矦壘又云魏興
安陽縣注云諸葛武矦所居魏分漢中立魏興郡又改
信都從長樂則晉太康五年事也然則非後漢人所撰
[020-28a]
 隋志不言桑欽晁志云漢桑欽撰成帝時人前儒林傳古文
尚書塗惲授河南桑欽君長 漢地理志注文選注史記正義引水
經 後漢注引水經注 後漢蠻夷傳論漢氏征伐戎
狄云云著自山經水志者亦畧及焉 隋志有僧道安
四海百川水源記一卷


漢雍州山川又見羣祀


西都賦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
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
河涇渭之川睎秦嶺睋北阜挾灃灞據龍首 溝洫志
[020-28b]
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衆 水經注潘岳關中記曰
關中有涇渭灞滻酆鄗漆沮之水


漢太一山


西京賦於前則終南太一隆崛崔崪隱轔欝律連岡乎
嶓冢抱杜含鄠欱灃吐鎬注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
終南五經要義曰太一一名終南山在扶風武功縣蓋
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一山之别號耳 選注引班固
[020-29a]
終南山賦


蜀二江


漢溝洫志於蜀則蜀守李冰鑿離&KR1374避沬水之害穿二
江成都中 蜀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
以㑹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濟四瀆江為其首
此其一也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禹疏江決河東
注於海為民除害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星
决政參伐參伐則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車出谷口今之
斜谷是也 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 水經注沬水自
[020-29b]
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害舟船李冰發卒鑿平
溷崖即離&KR1374通正水路開處即冰所穿也 風俗通秦昭
王使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漑田萬頃 狄遵度鑿二
江賦


唐十道名山大川


地理志太宗因山川舊志云山河㑹要云關河形便分天下為十道
貞觀元年三月十日一曰關内道其名山太白九嵕吳岐梁華其
[020-30a]
大川涇渭灞滻二曰河南道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
嶧嵩髙太岳六典嵩岱二岳其大川伊洛汝潁沂泗淮濟三曰
河東道名山雷首介霍五臺六典嵉山其大川汾沁丹潞六典
汾晉丹沁四曰河北道其名山林慮白鹿封龍井陘碣石常
岳其大川漳淇呼沱五曰山南道其名山嶓冢熊耳銅
梁巫荆峴六典巫峽其大川巴漢沮淯六曰隴右道其名山
秦嶺隴坻鳥䑕同穴朱圉西傾積石合黎崆峒三危其
大川河洮弱羌休屠之澤七曰淮南道其名山灊天柱
羅塗八公六典又有大别霍山其大川滁肥巢湖八曰江南道名
[020-30b]
山衡廬茅蔣天目天台㑹稽四明括蒼縉雲金華大庾
武夷其大川湘贑沅澧浙江洞庭彭蠡太湖九曰劒南
道其名山岷峨青城鶴鳴其大川江涪雒西漢十曰嶺
南道其名山黃嶺靈洲其大川桂欝 天寳五載正月
詔天下山水名稱或同義且不經多因里諺令所司據
圖籍改定 水經注劉澄之著永初山川記


唐山河兩戒


[020-31a]
唐天文志李淳風漢書度數而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
象存乎兩戒漢天文志元封中星孛于河戒占曰南戒為越門北戒為胡門又星傳月入牽牛南
戒又曰積薪在北戒西北積水在北戒東北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
之陰東及太華逾河並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
之右乃東循塞垣至濊貊朝鮮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
也南戒自岷山嶓冡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
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漢攜武當荆山至于衡陽
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中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故
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循
[020-31b]
雍州北徼逹華陰而與地絡相㑹並行而東至太行之
曲分而東流與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江源自
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㑹並行而
東及荆山之陽分而東流與漢水淮瀆相為表裏謂之
南河故於天象則弘農分陜為兩河之㑹五服諸侯在
焉自陜而西為秦涼北紀山河之曲為晉代南紀山河
之曲為巴蜀皆負險用武之國也自陜而東為成周宋
[020-32a]
鄭陳蔡邶衞申隨皆四戰用文之國也北紀之東至北
河之北為邢趙南紀之東至南河之南為荆楚自北河
下流為三齊北燕自南河下流為鄒魯吳越皆負海之
國貨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為戎狄自
江源循嶺徼南東及海為蠻越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
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自南正達於西正得雲漢升氣
為山河上流自北正達于東正得雲漢降氣為山河下
流娵訾在雲漢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當中州
河濟間星紀得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析木為雲漢末派
[020-32b]
山河極焉斗杓謂之外廷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
之國斗魁謂之㑹府以治内故娵訾為中州四戰之國
其餘列舎在雲漢之陰者八為負海之國在雲漢之陽
者四為四戰之國降婁玄枵負東海歲星位焉星紀鶉
尾負南海熒惑位焉鶉首實沈負西海太白位焉大梁
析木負北海辰星位焉鶉火大火壽星豕韋為中州鎮
星位焉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數
[020-33a]
紀之而著其分野其州縣雖改隷不同但據山河以分
七國甘石分十二分野張衡蔡邕以配漢州縣 史記正義南河北河三星
分夾東井南河為南戒一曰陽門亦曰越門北河為北
戒一曰陰門亦曰胡門兩戒間三光之常道也朝鮮之㧞星茀
于河界 禹貢正義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翊懷
德縣南南條荆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是舊有三條之
說 後漢天文志注星經曰歲星主泰山徐靑兖州熒
惑主霍山揚荆交州鎮星主嵩髙山豫州太白主華陰
山涼雍益州辰星主常山冀幽并州玉衡九星主六十
[020-33b]
郡九州第一星主徐凡五郡二主益凡七郡三主冀八
郡四主荆五郡五主兖八郡六主揚六郡七主豫五郡
八主幽八郡九主并八郡 周禮保章氏疏春秋緯文
耀鈎云布度定記分州繫象華岐以西龍門積石至三
危之野雍州屬魁星大行以東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
屬樞星三河雷澤東至海岱以北兖州靑州屬機星蒙
山以東至南江㑹稽震澤徐揚之州屬權星大别以東
[020-34a]
至雷澤九江荆州屬衡星荆山西南至岷山北嶇鳥䑕梁
州屬開星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屬搖星此九州
屬北斗星有七州有九但兖靑徐揚并屬二州故七星主
九州也 李吉甫郡縣志序天漢萌而兩戒分南宫正
而五均敘 崇文總目開元分野圖一卷


唐天下水泉


六典水部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
渠凢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
荒絶域殆不可得而知矣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
[020-34b]
國之大川也其餘百三十有五是為中川桑欽水經所引天下之水
百三十七江河在焉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為小川酈善長注水經引其
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若渭洛汾濟漳淇淮漢皆亘達方域通濟
舳艫徙有之無利于生人凢水有漑灌者碾磑不得與
争其利仲春通溝瀆立隄防孟冬而畢凡用水自下始
舊史同


唐駐蹕山


[020-35a]
見紀功類 敬播從太宗伐髙麗而帝名所戰山為駐
蹕播謂人曰鑾輿不復東矣所以名蓋天意也其後果

吕氏春秋九山㑹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
腸孟門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黒水江水淮水 山海經
五藏山經五篇大凡一萬五千五百三字 後漢書注尸
佼作書二十篇一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十九篇陳道德仁義
之紀 唐吳均天柱觀記太史公稱太荒之内名山五千
其在中國有五岳作鎮羅浮括蒼軰十山為之佐命其
[020-35b]
餘不可詳載
鄭樵曰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
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經界使兖州可移而濟河之兖
不能移使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州不能遷是故
禹貢為萬世不易之書後之為史者主於州縣故州縣
移易而其書遂廢矣


户口


[020-36a]
 民數為國之本庶事所自出以分田里令貢賦造器用
 制祿食起田役作軍旅國以建典家以立度五禮用
 脩九刑用措今之為政户口漏於國版夫家脱於聨
 伍姦心生而偽端作嚴刑峻令不能救


禹民口 周民口


後郡國志注帝王世紀禹平水土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
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錯民口
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
人周之極盛也地十倍而民居其一故穀有餘而地力不耗東遷三十餘載
[020-36b]
至齊桓公二年周莊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之御
自世子公侯以下至於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萬七千
人定受田者九百萬四千人至于戰國蘇張計秦及山
東六國戎卒尚踰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千餘萬通典同


周民數


禮天官小宰聽閭里以版圖 注户籍地圖宮伯注鄭司農云今時鄉户籍謂之
户版司書掌邦中之版知田野夫家之數 地官大司徒
[020-37a]
掌人民之數小司徒掌四郊都鄙夫家九比之數頒比
灋於六鄉大夫各登其鄉之衆寡以歲時入其數均土
地稽人民周知其數三年大比鄉師以國比之灋稽夫
家衆寡鄉大夫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以歲時入其
書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之數以任其力縣師辨
夫家人民田莱之數媒氏男女成名以上書年月日名
 春官天府祭天之司民獻民數則受而藏之 夏官
大司馬簡稽鄉民以用邦國簡比數之稽計也司士周知邦
國都家縣鄙之數職方氏辨人民財用九榖之數要
[020-37b]
秋官小司㓂大比登民數自生齒以上登天府孟冬祀
司民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以圖國用進退之鄉士遂
士縣士各掌其民數而糾戒令司民登萬民之數自生
齒以上皆書於版三年大比以詔司㓂孟冬祀司民之
日獻數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㑹冢宰貳之
小行人萬民利害為一書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 禮
記内則子生三月父名之宰書而藏之告閭史閭史書
[020-38a]
為二其一藏閭府一獻州史州史獻州伯州伯命藏州
府 管子太史旣布憲入籍于太府 周語宣王三十
九年料民太原仲山父曰王治農于籍蒐于農隙耨穫
亦于籍獮於旣烝狩於畢時是皆習民數者也 漢高
紀五年五月詔民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注名數謂户
籍也 石慶傳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
者四十萬注師古曰名數若今户籍 孔覇傳子福還
名數於魯
[020-38b]
漢提封户口


見墾田 郡國志注晉志通典頗不同注為一作帝王世記曰孝惠
文景與民休息民衆大增至于孝平元始二年民户千
三百一作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一作六十二口五千
九百一十九萬一作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
四千五百四十八萬五十五人漢之極盛也光武中元
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
萬七千八百二十人迄于孝和民户滋殖至孝桓頗增
[020-39a]
於前永壽二年晉志云三年户千六百七萬九百六一作九百六十
口五千六萬一作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魏景元
四年與蜀通計民户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
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呉所
領兵户凡十三萬二千但其民數不能多蜀矣昔漢永
和五年南陽户五十餘萬汝南户四十餘萬方之於今
三帝鼎足不踰二郡自禹至今二千餘載六代損益備
於兹焉 志云至于孝順民户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
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注應劭漢官
[020-39b]
儀曰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
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紀永嘉二年户則多九十
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
十六未詳孰是伏無忌所記毎帝最户口及墾田大數
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口
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
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
[020-40a]
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
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興
元年户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十二口五千三百二
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
四萬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
十九順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十九
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 循吏傳王成為膠
東相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師古曰謂自隱度其户口而著名籍也黃霸為
潁川太守户口歲增 元帝紀建昭二年三月户十二
[020-40b]
萬為大郡 陳平傳髙帝顧問御史曲逆户口幾何對
曰始秦時三萬餘户間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
户 隋志漢平帝户一千二十三萬


漢户籍


禮司㑹注版户籍也疏漢之户籍皆以版書之 宫伯
注鄭司農云今時鄉户籍謂之户版 漢高紀注名數
謂户籍也 石慶傳注名數若今户籍 仲長統傳明
[020-41a]
版籍以相數閱審什伍以相連持 秦獻公十年初為
户籍相伍始皇十六年初令男子書年


晉户口


晉志劉備章武元年户二十萬口九十萬孫權赤烏五
年户五十二萬二千口二百四十萬通典魏平蜀得户二十八萬口九十
四萬時魏氏惟有户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晉武太康
元年平吳收其圖籍户五十三萬吏三萬五千兵二十三萬口二百三十萬大凡户二
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二
千八百六十三此晉之極盛也 傅咸傳上書曰禹分九州今
[020-41b]
之刺史幾向一倍户口比漢十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
咸寜五年 哀帝紀興寧二年正月庚戌朔大閱户人嚴法
禁稱為庚戌制 宋書州郡志以太康元康定户互考
隋志晉太康之後文軌方同編户二百六十餘萬 魏
志注案晉太康三年地紀晉户有三百七十萬吳蜀户
不能居半 太平御覽晉令曰郡國諸户口黃籍籍皆
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載名 隋經籍志地理類
[020-42a]
元康六年户口簿記三卷 通典宋孝武大明八年户
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萬五千五百一
陳氏威力所加不出荆揚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
九縣四百三十八户六十萬後齊户三百三萬隋大業
二年志云五年户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一作四十六口四
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隋氏之盛極於此隋志同
 南史荆揚二州户口居江南之半江左以來揚州為根
本委荆州以閫外 隋書大業五年諸郡計帳進丁二
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南齊書太
[020-42b]
祖命黃門郎虞玩之等檢定黃籍建元二年詔朝臣曰黃籍民之大紀國之
治端虞玩之上表曰元嘉中光祿大夫傅隆年出七十猶手自書籍躬加隱校 後魏書太和
十年二月甲戌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户籍 蘇綽傳
綽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計帳户籍之法


唐開元户部帳 户籍科品 州縣籍


通鑑開元十四年五月癸卯户部奏今歲户七百六萬
九千五百六十五口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九千七百一
[020-43a]
十二十六年十二月是歲制户籍三歲一定分為九等
㑹要十八年十一月敕戶籍三年一造郷别為卷總冩三通定為九等二十九年二月敕造籍令州縣長官錄
 事參軍勘覆為兩本送户部武德令三萬户已上為上州五千户以上為上縣量户口定州縣等第永徽顯
慶開元更易不一 地理志開元二十八年户部帳户八百四十
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
百九詳見采訪使 㑹要武德六年三月令天下户量資產
定為三等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詔為九等永徽五年二
月八日敕二年一定户貞元四年正月詔兩稅審定等第
三年一定為常式定户等第武德六年三月令毎歲一造帳
[020-43b]
三年一造籍儀鳳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敕裝潢省籍及
州縣籍天寳三載二月二十五日制天下籍造四本京
師東京尚書省户部各貯一本十二載正月十二日敕
東京停籍帳大中九年閏四月以州縣差役不均每縣
作差科簿送刺史書訖鎖於令㕔證聖元年李嶠上
表曰天下流散非一宜令御史督察設禁令以防之垂
恩德以撫之施權衡以御之為制限以一之逃户建中元
[020-44a]
年十二月定天下兩税户凡三百八十萬五千七十六
户口數貞元三年五月詔諸州户口減耗三分去二亦合
省官元和二年十二月李吉甫等撰元和國計簿十卷
見定戶二百四十四萬二百五十四十五道七十一州
不申户口數率以兩户資一兵雜錄  六典天下之户定為九等
定户以仲年造籍以季年州縣籍留五比省籍留九比
通鑑武德四年九月己卯詔括天下户口 列傳楊瑒為户部侍郎玄宗嘗
召宰相大臣議天下户版延英殿瑒言利病尤詳 崔
瓘為澧州刺史增户數萬詔進五階以寵異政 楊炎
[020-44b]
為相初定令有租賦庸調法自開元承平久不為版籍
而户部歲以空文上之天寳中王鉷為户口使以籍存
而丁不在乃按舊籍除當免者積三十年責其租庸炎
疾其敝請為兩税法户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
以貧富為差歲終以户賦増失進退長吏天下利之版
籍不造而得其虛實 李方玄為池州刺史鉤檢户籍
差量徭賦皆有科品條章吏不得私常曰沈約年八十
[020-45a]
手冩簿書蓋為此云


唐歴代户口數


㑹要貞觀二十年太宗問民部侍郎盧承慶歴代户口
多少之數承慶叙夏殷迄周隋皆有依據貞觀初户不滿二百萬
永徽三年七月二十二日丁丑通典云元年上問户部尚書
髙履行去年進户多少奏進户一十五萬因問隋有幾
户奏隋開皇中户八百七十萬今户三百八十萬永徽去大
 業末三十六年武德初二百餘萬户顯慶二年十月上幸許汝州問中書
令杜正倫曰隋有幾户奏如前開元九年正月二十八日
[020-45b]
御史宇文融請檢察逃户二月乙酉詔作招携法丁亥
融充使奏置勸農判官長安尉裴寛等二十九人並攝
御史分往天下檢責田疇招携户口皇甫景楊相如上
疏以為煩擾不便寛等使還得客户八十餘萬田亦稱
是十二年八月融除中丞充安輯户口使二十年户七
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
一千二百六十五天寳元年户八百三十四萬八千三
[020-46a]
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二十四
載户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百九口五千二百九十一
萬九千三百九此唐之極盛也 通典自武德初至天
寳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漢室而人户纔比於隋
天寳中編户九百餘萬肅宗乾元三年見到帳百六十九州户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三十四至大厯中
唯有百三十萬户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諸道按比户口得主户百八十餘萬客户百三十餘萬共三百二
 十萬六典凡天下之户八百一萬八千七百一十口四千六百二十八萬五千二百六十一開元二十二年

[020-46b]
建隆版籍 至道版籍式 天禧計帳


元年十月有司請據諸道版籍數升降天下縣望以四
千户以上為望三千户以上為緊二千户以上為上千
户以上為中不滿千户為中下仍三年一責户口之籍
别定升降從之凡縣望五十户二十八萬一千六百七
十緊六十七户二十二萬八千六百九十三上縣八十
九户二十萬八千二百八十中縣一百一十五户一十
七萬九千三十中下縣一百十户五萬九千七百七十
[020-47a]
總九十六萬七千五百五十三户此國初版籍之數也
曾鞏曰太祖元年有州一百十一縣六百三十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末年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
百六户二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六十五 乾德元年即建隆四年十月庚辰詔天
下造版籍及户帖户鈔詔曰蕭何入關先取圖籍沈約為吏手冩簿書十二月
初置形勢税簿至道元年六月己卯詔重造天下郡縣
二税户口版籍攽其式於天下景德二年五月度支判
官黃世長請令三司歲較耗登以聞 興國二年閏七
月丁巳有司上諸州所貢閏年圖故事天下貢地圖版
籍以閏為限咸平五年四月壬午詔三司以天下户口
[020-47b]
數置籍較定以聞景德四年七月實錄丙子三司使丁謂言
景德三年新收户三十三萬二千九百九十八流移者
四千一百五十總七百四十一萬七千五百七户一千
六百二十八萬二百五十四口比咸平六年增五十五
萬三千四百十户三百萬二千二百十四口賦入總千
三百七十三萬一千二百二十九貫石匹斤比咸平六
年増三百四十六萬五千二百九十請以咸平六年户
[020-48a]
口賦入為額歲校其數上史館從之祥符二年六月乙酉
攽招携户口旌賞條制天禧二年六月丙辰三司言毎歲
帳籍省九萬餘道三十四萬五千二百餘紙詔三司諸路
計帳毋得增益以滋煩擾天聖元年十一月詔閏年所供
實行版簿空文煩擾宜停之止以空行版簿催科明道二
年十月庚子詔天下閏年造五等版簿先錄示之不實
者聽民自言 皇祐元年四月丁亥右司諫錢彦逺上
勸農疏曰唐開元户八百九十餘萬而定墾田一千四
百三十餘萬頃今國家户七百三十餘萬而定墾田二
[020-48b]
百一十五萬餘頃逃廢之田不下三十萬頃是田疇不
闢㳺手多也宜置勸農司以墾田頃畆户口陂塘山澤
溝洫桑柘著籍歲終轉運考較賞罰之上嘉納


開寳形勢版簿


四年正月詔諸州置形勢版簿熈寧四年四月曾孝寛
奏罷之七月九日尋以産税錢均定免役錢併罷五等户簿
五年六月一日今州縣版簿皆保甲簿也自以保甲催科而民
[020-49a]
始大困


寳元歴代户數


寳元二年正月壬寅編修院與三司上歴代天下户數前
漢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後漢千六百七萬七千
九百六十魏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二晉二百四十
五萬九千八百宋九十六萬六千八百七十後魏二百
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六十八北齊三百三萬二千五百
二十八後周三百五十萬隋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
十六唐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太祖朝二百五十
[020-49b]
萬八千九百六十五太宗朝三百五十七萬四千二百
五十七真宗朝八百六十五萬九千七百九十九寳元
元年一千一十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先是上御邇英閣
讀正說養民篇見歴代户口登耗之數顧謂侍臣曰今
天下民籍幾何梅詢對曰先帝所作蓋謂恭儉有節則
户口充羡賦斂無度則版籍衰減自五代之季生齒彫
耗太祖受命而太宗真宗繼聖承祧休養百姓今天下
[020-50a]
户口倍於前矣因詔三司及編修院檢閱以聞至是上
之是歲天下主户六百四十七萬九百九十五口千四
百三十九萬九千九百五客户三百七十萬八千九百
九十四口六百十九萬五千四百二 英宗治平三年
天下户一千二百九十一萬七千二百二十一口二千
九百九萬二千一百八十五 神宗元豐六年户一千
七百二十一萬一千七百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萬
九千三百 哲宗元祐六年户一千八百六十五萬五
千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九萬二千三百一十一
[020-50b]
徽宗大觀二年户増十二萬四千一百七十三口十九
萬二千四十六 髙宗紹興三十二年户一千一百十
三萬九千八百五十四口三千三百十一萬二千三
百二十七 孝宗乾道元年户一千一百七十萬五千
六百六十二口二千五百十七萬九千一百七十七
光宗紹熙元年户一千二百三十五萬五千八百口二
千八百五十萬二百五十八
[020-51a]


嘉祐户口


國史志天禧末天下户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而
客户不預焉嘉祐八年合主客户一千二百四十六萬
二千三百十一口二千六百四十二萬一千六百五十
一治平三年戸增四十五萬四千九百一十口增二百
六十七萬五百三十四開寳末天下户三百九萬五百四至道末户四百十三萬二千
五百七十六天禧末戸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户不預 役出民乾興初始立
限田法自是數下詔督州縣長吏與轉運使議蠲冗役
以寛民力景祐中稍欲寛里正牙前之法命三司議慶
[020-51b]
厯中下令京東西河北陜西河東裁損役人皇祐中韓
絳蔡襄論江南福建之弊絳請行鄉户五則之法襄請
以産錢多少定役重輕至和中命與三司置司參定因
行五則法時益欲去民疾苦置寛䘏民力司遣使四出
自是州縣力役多所裁損凡省二萬三千六百二十二人
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
州五州為鄉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鄼五鄼為
[020-52a]
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軍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
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井牧九夫為井四井
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古不料民而知
其多少所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也掌二十五家閭胥里宰掌百家族師鄼長掌五
百家黨正鄙師掌二千五百家州長縣師掌萬二千五百家鄉師鄉大
 夫鄉士遂人遂大夫遂師遂士 尚書大傳古者處師八家而為鄰
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
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
以上不朋 洛誥或云黄帝法 鶡冠子五家為伍十伍為里四
[020-52b]
里為扁扁為之長十扁為鄉其上為縣為郡 周書大
聚云五户為伍以首為長十夫為什以年為長王若欲
來天下之民先設其利而民自至譬若冬日之陽夏日
之隂不召而民自來 中論民數篇先王制六鄉六遂
之法所以維持其民也 陸贄曰古之王者設井田之
法以安其業立五宗之制以綴其恩猶懼其未也又教
之族墳墓敬桑梓因人之志定人之居又督以出鄉遊
[020-53a]
惰之禁糾以版圗比閲之方 通典曰古之為理在周
知人數乃均其事役周官有比閭族黨鄉遂之制維持
其政綱紀其人孟冬獻民數于王王拜受之其敬之守
之如此其重也及理道乖方版圗脱漏人如鳥獸飛走
莫制家以之乏國以之貧




 縣萬戸以上為令子國也千户為長男國也黃恭云


周百縣


説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
[020-53b]
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
郡以監其縣 史記正義引風俗通云同上 陳氏曰周
官有在鄉之縣有在遂之縣有閒田之縣故王畿謂之


漢聞喜縣


志河東郡聞喜故曲沃秦改為左邑武帝元鼎六年行
過更名
[020-54a]


漢獲嘉縣


志河内郡獲嘉故汲之新中鄉武帝行過更名見前 本
朝天聖四年以懷州獲嘉隷衛州


漢新豐縣


志京兆新豐秦曰驪邑高祖七年置應劭曰大上皇思
東歸高祖改築城寺街里以象豐徙豐民以實之故號
新豐 潘岳西征賦摹寫舊豐制造新邑故社易置枌
榆遷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襲注引三輔舊事西京雜記
[020-54b]
漢破羌縣


志金城郡破羌縣神爵二年置


晉懷徳縣


元帝紀太興三年七月丁亥詔先公武王先考恭王臨
君琅邪四十餘年惠澤加百姓遺愛結人情朕創基江
表兆庶宅心繦負子來琅邪國人近有千户在此今立
為懷徳縣統丹陽郡優復之科一依漢氏沛及南頓故
成帝咸康元年立南琅邪郡
[020-55a]


唐平陸縣


見銘類


唐明堂縣見明堂


㑹要京兆府萬年縣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以鄧惲為
令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涇州鶉觚縣天寳元年八月
二十四日改為靈臺縣河南府河南縣垂拱二年改為
合宫縣神龍元年正月復 舊紀總章元年二月己夘
分長安萬年置乾封明堂二縣分理於京城之中
[020-55b]
太平興國平晉縣


九域志建隆二年以太原府晉陽縣建平晉軍興國四
年廢為平晉縣太原府初降為州嘉祐四年復為府


大中祥符奉符縣


元年十月丁未法駕入乾封縣奉髙宫辛亥享天於圜
臺太祖太宗並配壬子祭地祇禪社首癸丑御朝覲壇
受朝賀大赦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兖州
慶厯中范仲淹執政謂天下縣多故役蕃而民瘠首廢
[020-56a]
河南府諸縣欲以次及他州當時以為非是未幾悉復
風俗通周禮百里曰同所以奬王室協風俗 尚書大
傳五里為邑 春秋正義周禮四甸為縣縣方二十里
周書作雒篇千里百縣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縣方
百里則出車百乗晉有四十縣遺守四千乗是縣别有
百乗與作雒之言合
 玉海卷二十
[020-5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