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007-1a]


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七
            宋 王應麟 撰
 律厯
律吕下



晉律笛又見樂器 周玉尺 銅竹律


通典荀勗因造新律笛十二枚以調律吕正雅樂正會
殿廷作之自謂宫商克諧然論者猶謂勗為暗解時阮
咸善達八音論者謂之神解咸常心譏勗新律聲高不
[007-1b]
合中和勗常意異已出咸為始平相後有田父耕於野
地中得周時玉尺勗以校已所治鍾石絲竹皆短校一
米於此服咸之妙勗方修正鍾磬未竟會薨元康三年
詔其子藩修定金石以施郊廟尋值喪亂莫有記之者
 晉志泰始十年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張華岀御府銅
竹律二十五具部太樂郎劉秀等校試其三具與杜䕫
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
[007-2a]
也問協律中郎將列和云昔魏明帝時令和承受笛聲
以作此律勗等奏先王作樂必協律吕之和以節八音
之用魏明帝所制之笛長短無所象則率意而作不由
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應吹其聲均多不諧合請依典
制用十二律造笛象十二枚聲均調和器用便利講肄
彈擊必合律吕雖伶䕫曠遠至音難精猶宜儀刑古昔
以求厥中請更部笛工選竹造作下太樂樂府施行諸
杜䕫左延年律皆留其御府笛正聲下徵各一具皆銘
題作者姓名其餘無所施用還付御府毁制可勗乃令
[007-2b]
太樂郎劉秀鄧昊等作大吕笛以示和長二尺六寸有
竒又吹七律一孔一校聲皆相應然後令郝生鼓筝宋
同吹笛以為雜引相和諸曲和曰父祖漢世以來笛家
相傳不知此法實非所及也勗又曰按周禮調樂金石
有一定之聲是故造鍾磬者先依律調之然後施於廂
懸作樂之時諸音受鍾磬之均即為悉應律也至於饗
燕殿堂之上無廂懸鍾磬以笛有一定調故諸弦歌皆
[007-3a]
從笛為正是為笛猶鍾磬宜必合於律吕部郎劉秀鄧
昊魏邵等依典記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之法制十
二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聲然後器象有制音均協
和復重作㽔賓伏孔笛一曰黄鍾之笛二曰大吕之笛
三曰太蔟之笛四曰夾鍾之笛五曰姑洗之笛六曰仲
吕之笛七曰㽔賓之笛八曰林鍾之笛九曰夷則之笛
十曰南吕之笛十一曰無射之笛十二曰應鍾之笛通典
晉荀勗等校杜䕫所造鍾律其聲間不合乃出御府銅竹律銅尺銅斛校减新尺短杜䕫尺四分因造十二笛
笛具五音笛體之音皆當用㽔賓林鍾之角短則又倍之二笛八律而後成去四分之一而以本宫管上行度
[007-3b]
之則宫穴也因宫穴以本宫徵管上行度之各以其律展轉相因隨穴疎密所宜置之或半之或四之
又云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禮記五聲十二律還相為
宫漢志亦紀十二律惟京房始創六十律至章帝時其
法已絶蔡邕雖追紀其言亦曰今無能為者按古典及
今音家所用六十律者無施於樂謹依典記以五聲十
二律還相為宫之法制十二笛 樂志勗作新律笛十
二枚以正雅樂正會殿庭作之勗既以新律造二舞次
[007-4a]
更修正鍾聲元康三年勗子藩復嗣其事修正金石以
施郊廟尋值喪亂 宋志黄鍾之笛正聲應黄鍾下徵
應林鍾長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有奇黄鍾箱笛晉時三
尺八寸列和云東箱長笛四尺二寸


晉銅律吕詳見度類 古銅管


隋志毛爽律譜云魏杜䕫亦制律吕以之候氣灰悉不
飛晉光祿大夫荀勗得古銅管校䕫所制長古四分乃
依周禮更造古尺用之定管聲韻始調 晉樂志泰始
九年光祿大夫荀勗以杜䕫所制律吕校大樂總章鼓
[007-4b]
吹八音與律吕乖錯乃制古尺作新律吕以調聲韻律
成遂班下太常使太樂總章鼓吹清商施用勗遂典知
樂事 仍以張華等所制高文陳諸下管本傳初勗逢趙賈人牛鐸識其聲及樂音未調曰得趙之牛鐸
即諧矣遂下郡國悉送牛鐸果得諧者 晉志聖人觀四時之變刻玉
紀其盈虚察五行之聲鑄金均其清濁然金質從革侈
弇無方竹體圓虚脩短利制是以神瞽作律用冩鍾聲
又叶時日於晷度效地氣於灰管 宋志勗鑄新律既
[007-5a]
成求古器得周時玉律比之不差毫釐又漢世故鐘以
律命之不叩自應武帝以勗律與周漢器合乃施用之


宋三百六十律 梁鍾律議


隋志宋元嘉中太史錢樂之因京房南事之餘引而伸
之更為三百律終於安運長四寸四分有奇揔合舊為
三百六十律日當一管宫徵旋韻各以次從至梁博士
沈重鍾律議述其名數曰易以三百六十策當朞之日
淮南子云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
之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律厯之數天地之道
[007-5b]
也重乃依淮南本數用京房之術求之得三百六十律
各因月之本律以為一部以一部律數為母以一中氣
所有日為子自黄鍾終於壯進一百五十律皆三分損
一以下生自依行終於億兆二百九律皆三分益一以
上生唯安運一律為終不生其數皆取黄鍾之實十七
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本以九三為法各除其實得寸
分及小分餘皆委之即各其律之長也修其律部則上
[007-6a]
生下生宫徵之次也黄鍾三十四律包育至調風大吕二十
荄動至休光太蔟三十四未知至俶落夾鍾二十七明庶至絜新
洗三十四南授至含貞中吕二十七朱明至祚周㽔賓二十七南事
至其煌林鍾三十四謙侍至財華夷則二十七升商至俾乂南吕三
十四白吕至光賁無射二十七思冲至澄天應鍾二十八分焉至安運
隋志沈重樂律義四卷 唐志沈重鍾律五卷


後魏器物準圖


隋志正光中安豐王延明監修金石博探古今樂事令
信都芳考筭之芳後撰延明所集樂說并諸器物準圖
[007-6b]
二十餘事而注之 唐志厯筭類信都芳器準三卷


梁鍾律緯 四通十二笛


隋志梁武帝作鍾律緯論前代得失略云案律吕京馬
鄭蔡至㽔賓並上生大吕而班固志至㽔賓仍以次下
生求聲索實班義為乖今參校舊器及古夾鍾玉律更
制新尺以證分毫制為四器名之為通絃間九尺臨嶽
高一寸二分黄鍾之絃二百七十絲長九尺以次三分
[007-7a]
損益其一以生十二律之絃絲數及絃長各以律本所
建之月五行生王終始之音為其名義通施三絃以夾
鍾玉律命之則還相中推月氣悉無差舛玄英青陽朱明白藏
制十二笛以寫通聲依新尺為笛以命古鍾其夾鍾笛十二調以
龡玉律又不差異黄鍾笛長三尺八寸應鍾笛長二尺三寸中間十律以是為差樂志云 
用笛以寫通聲攷古鍾玉律并周代古鍾皆不差於是被以八音施以七聲莫不和韻 通鑑天
監元年八月上素善鍾律欲釐正雅樂乃自制四通十
二笛又命設十二鎛鍾各有編鍾編磬凡三十六虡而
去衡鍾四隅植建鼓 經籍志梁有鍾律緯六卷梁武
[007-7b]
帝撰又梁武帝樂論三卷唐志同樂義十一卷武帝集
朝臣撰鍾律緯辨宗見一卷 書目一卷按古今樂錄
載鍾律緯云梁武帝辨鍾律制度及釋疑共五篇隋志
梁有六卷今止存一卷餘缺 唐志梁武帝樂社大義
十卷隋志同 鍾律緯五篇辨宗明本訓名音法釋疑 京房以黄鍾
為宫太蔟為商林鍾為徵房術用三周官用四蔡邕用
云孟春之月太蔟為宫姑洗為商㽔賓為角南吕為徵應鍾為羽大吕為變宫夷則為變徵
[007-8a]


隋律譜


志開皇初詔太常牛弘議定律吕於是博召學者序論
其法久未能決遇平江左得陳氏律管十有二枚並付
弘遣曉音律者陳山陽太守毛爽及太樂令蔡子元于
普明等以候節氣作律譜更造樂器以被皇夏十四曲
高祖聴之曰此聲滔滔和雅令人舒緩大業二年改用梁
表律調鐘磬八音之器比之前代最為合古 樂志何
妥用黄鍾一宫不假餘律故隋代雅樂唯奏黄鍾一宫
郊廟饗用一調迎氣用五調其餘聲律皆不復通 何
[007-8b]
妥傳太常所傳宗廟雅樂歴數十年唯作大吕廢黄鍾
妥奏請用黄鍾詔下公卿議從之 萬寶常傳開皇初
鄭譯等定樂初為黄鍾調寶常請以水尺為律以調樂
器上從之遂造諸樂器其聲率下鄭譯調二律并撰樂
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宫之法周禮有旋宫之義漢以來不能
通寳常特創其事改絃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
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應手成曲無所疑滯其聲雅淡
[007-9a]
不為時人所好


唐竹律


樂志武徳九年正月己亥詔祖孝孫等定樂初隋用黄
鍾一宫惟擊七鐘其五鍾設而不擊謂之啞鍾協律郎
張文收依古斷竹為十二律高祖命與孝孫吹調五鍾
叩之而應由是十二鍾皆用孝孫又以十二月旋相為
六十聲八十四調其法因五音生二變 會要貞觀初
文收覽蕭吉樂譜以為未甚詳取歴代沿革截竹為十
二律吹之備盡旋宫之義太宗召文收於太常令與少
[007-9b]
卿祖孝孫定雅樂通典同 通鑑隋開皇十三年牛弘
使協律郎祖孝孫等定雅樂從陳山陽太守毛爽受京
房律法布管飛灰順月皆驗又每律生五音十二律為
六十音因而六之為三百六十音分直一歲之日以配
七音而旋相為宫之法明上不聴


唐銅律 銅斛 銅秤


志文收既定樂復鑄銅律三百六十銅斛一銅秤二銅
[007-10a]
甌十四秤尺一斛左右耳與臋皆方積十而登以至於
斛與古玉尺玉斗同皆藏於大樂署肅宗時山東人魏
延陵得律一因李輔國獻之云太常諸樂調皆下不合黄
鍾請悉更制諸鍾磬帝以為然通典乾元元年三月乃悉取太常
諸樂器入禁中更加磨剡凡二十五日而成御三殿觀
之以還太常通典云又造樂章三十一章然以漢律考之黄鍾乃太
蔟也議者以為非是 通典開元十七年將考宗廟樂
勑以銅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 斛銘云大唐貞觀十
年嵗次玄枵月旅應鍾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兹
[007-10b]
嘉量與古玉斗相符同律度量衡協律郎張文收奉勑
修定秤盤銘云大唐貞觀秤一斛一秤是文收總章年
所造斛正圓而小與秤相符通典云尺亡劉貺壁記云今正
聲之庫有銅律三百五十六


唐大樂鍾律


官志大樂令樂正掌調鍾律以供祭享協律郎掌和律吕 藝
文志十二律譜義一卷元慇樂畧四卷又聲律指歸一
[007-11a]
卷 書目聲律要訣十卷唐田琦撰上黨郡司馬參校律吕
制管定音之法凡十篇琦序謂樂器依律吕之聲皆須
本月真響若但執累黍之文則律吕隂陽不復諧矣故
據經史參校短長為此書云


唐七音


五代會要張昭議梁武自造四通十二笛以叙八音又
引古二變五正之音旋相為宫得八十四調與律準所
調音同數異隋鄭譯因龜兹琵琶七音以龡月律五正
二變七調克諧旋相為宫復為八十四調萬寶常又減
[007-11b]
其絲數稍令古淡高祖不重雅樂所奏並廢郊廟所奏
唯黄鍾一均與五郊迎氣雜用㽔賓但七調而已唐太
宗命祖孝孫張文收整比譯寶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調
絲管並施鐘石俱奏七始之音復振四廂之韻皆調
唐樂志隋鄭譯牛弘辛何蔡于之徒依京房六十律因
而六之為三百六十律以當一嵗之日又以一律為七
音音為一調凡十二律為八十四調其說甚詳而隋世
[007-12a]
所用者黄鍾一宫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調而已
唐祖孝孫以十二月旋相為六十聲八十四調其法因
五音生二變因變徵為正徵因變宫為清宫七音起黄
鍾終南吕迭為綱紀黄鍾之律管長九寸王於中宫土
半之四寸五分與清宫合五音之首也加以二變循環
無間故一宫二商三角四變徵五徵六羽七變宫其聲
繇濁至清為一均凡十二宫調皆正宫也正宫聲之下
無復濁音故五音以宫為尊十二商調調有下聲一謂
宫也十二角調調有下聲二宫商也十二徵調調有下
[007-12b]
聲三宫商角也十二羽調調有下聲四宫商角徵也十
二變徵調居角音之後正徵之前十二變宫調在羽音
之後正宫之前雅樂成調無出七聲本宫遞相用唯樂
章則隨律定均合以笙磬節以鐘鼓樂既成奏之太宗
曰云云魏徵曰樂在人和不在音也 通典武徳九年
正月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至貞觀二年六
月樂成奏之 鄭樵曰開皇二年鄭譯議曰樂府有宫
[007-13a]
商角徵羽變宫變徵之名七聲之内三聲乖應每加詢
訪終莫能通先是周武帝時有龜兹人蘇祇婆善琵琶
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以七調校之七聲㝠若合符
譯習而彈之始得七聲之正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
以華譯之旦即均也譯遂因琵琶更立七均合成十二
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十二律合八
十四調蘇䕫駁之譯引古為據以為周有七音之律漢
有七始之志何妥牛弘沮抑遂使隋人不聞七調之音
 劉貺太樂令壁記周世旋宫因孝孫而再設京房灰
[007-13b]
管遇毛爽而重彰漢章和世實用旋宫漢世羣儒備言
其義牛弘祖孝孫所由準的也杜䕫漢世之樂郎不識
旋宫之義荀勗晉朝之博識莫知古律之則厯動而右
移律動而左轉律以厯合氣以錯行金奏隨律而變宫
以宣地靈登歌與厯而改調以應天氣歌奏相命所以
合天地之情也 魏齊之間信都芳善候氣毎仰視天
時言氣至矣聲未半而灰應為鐵扇輪以來二十四氣
[007-14a]
地下之氣至所直之扇輒舉陳山陽太守毛爽習京房
候氣術祖孝孫學於爽周歲之日日異其律冬至日以
黄鍾為宫林鍾為徵太蔟為商南吕為羽姑洗為角應
鍾為變宫㽔賓為變徵隨日異宫匝歲而復祖孝孫始
用旋宫法造十二和樂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調旋宫之
樂漢建初二年大予丞鮑業始請用之陽嘉二年復廢
張文收為恊律又依周禮祭天以圜鍾方丘禪梁父以
函鍾宗廟明堂五郊日月星辰以黄鍾社稷神州先農
以太蔟山川㽔賓先妣夷則為宫食舉隨月律為宫臨軒
[007-14b]
大射后太子朝祭雨師皆用姑洗為宫大蜡大報兼用
陽律六調大享用姑洗㽔賓二調子午之數九故黄鍾
㽔賓為宫樂終九變迎降以一窮於四變而止矣 徐
景安樂書五音旋宫第三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旋宫
者律生十二聲也爾雅釋樂云宫謂之重商謂之敏角
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栁郭璞注言皆五音之别名
其義未聞也劉歆云宫者中也君也為四音之綱其聲
[007-15a]
重厚如君之徳而為重商者章也臣也其聲敏疾如臣
之節而為敏角者觸也民也其聲圓長經貫清濁如民
之象而為經徵者祉也事也其聲抑揚遞續其音如事
之緒而為迭羽者宇也物也其聲低平掩映自下而高
五音備成如物之聚而為栁也言旋宫之法以律經辰
互生七音各為綱紀故五音以宫聲為首律吕以黄鍾
為元言一律五音倫比無間加之二變義若循環故曰
一宫二商三角四變徵五徵六羽七變宫其聲從濁至
清為一均古今樂纂演七聲之法以宫商角徵羽為自
[007-15b]
然五音之聲以變徵之聲用變之一字以變宫之聲為
七字者誤也凡宫為上平聲商為下平角為入徵為上
羽為去聲故以變宫為均字者聲乃相類也周禮大司
樂掌成均之法鄭玄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聲大司
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是以旋宫五音循比七律謂
一均聲也歴代樂名第四唐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
相為宫雅俗二部第五雅樂均調法著旋宫一律五音
[007-16a]
相生二變起自黄鍾為始循於仲吕為終十二律揔十
二均音六十聲成八十四調皆京房參定荀勗推成俗
樂調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合二十八調而無徵調樂
章文譜第十雅樂成調無出七聲七聲者宫商角變徵
徵羽變宫均也 律吕者律述氣而吕助也相生者陽
感動而隂應也易曰命吕者律謂相感也相生之位終
於仲吕復生黄鍾


建隆重造十二律管 黄鍾九寸管 王朴律


[007-16b]
準 建隆新尺


乾徳四年冬十月辛酉朔詔太常寺自今大朝會復用
二舞先是晉天福中廢至是始復十一月癸巳日南至
御乾元殿受朝賀始用雅樂登歌禮畢羣臣詣大明殿
上夀初周世宗顯徳六年正月樞密使王朴依周法以
秬黍校定尺度長九寸虚徑三分為黄鍾之管黄鍾之律長九
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乃作律
準十三絃用七聲為均均有七調聲有十二均合八十
[007-17a]
四調張昭等議朴采京房之準法練梁武之通音考鄭
譯寶常之七均校孝孫文收之九變積絫黍以審其度
聴聲詩以測其情音律和諧不相凌越學士竇儼編古
今樂事為正樂皇朝受命儼仍兼太常建隆元年詔儼
專其事儼乃改周樂文舞崇徳之舞為文徳之舞武舞
象徳之舞為武功之舞改樂章十二順為十二安葢取
治世之音安以樂之義太祖謂雅樂聲高近於哀思太祖
以為聲高一律非和音也詔和峴討論峴奏議謂西京銅望臬可校
古法即今司天臺影表上有銅臬下有石尺是也丁度謂即
[007-17b]
是唐尺今以王朴所定尺比量短於影表上石尺四分知
今雅樂之高皆由於此帝乃令依古法别造新尺并黄
鍾九寸管令工人品校其聲果下於王朴所定管一律
尋又内岀上黨羊頭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契合復下
尚書省集議衆皆僉同遂重造十二律管以取聲由是
雅音和暢 後周竇儼上疏三正生天地之美天地人
宗固隂陽之序黄鍾為宫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吕為羽應鍾為變宮㽔賓為變徵
[007-18a]
請命博通之士上自五帝迄於聖朝凡樂章沿革總次
編錄凡三絃之通七絃之琴十二絃之箏二十絃之離
二十五絃之瑟三漏之籥六漏之簥七漏之笛八漏之
篪十三管之和十七管之笙十九管之巢二十管之簫
皆列譜記編於歴代樂錄之後永為定式名曰正樂儼
判太常乃校鐘磬筦籥之數辨清濁上下之節復舉律
吕旋相之法迄今遵用


乾徳拱辰管


乾徳四年十月己夘十九日判太常寺和峴言樂器中有
[007-18b]
义手笛太樂令賈峻等稱與雅樂正聲清濁相應可以
旋十二宫可以通八十四調其制如雅笛而小其長九
寸與黄鍾之管等其竅有六左四右二樂工執持之時
兩手相交有拱揖之狀請改為拱宸管宸一作辰於十二案
上及十二編磬并登歌兩架下各設其一編於令式詔
可 自此鼔吹局亦用之 至道二年廢峴言唐吕才歌白雪之琴馬滔進太一之樂皆得預宫懸
鹵簿後部鼓吹拱辰管二十四分左右為二重制如横吹亦有飛掌 紹
[007-19a]
興十三年五月六日太常言大駕鹵簿鼓吹拱辰管三
十六人


至道十二律圖


至道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帝以新増九絃琴五絃阮宣示
近臣因造譜三十七卷二年正月十九日庚申太常音
律官田琮以帝新增琴阮均配十二律旋相為宫隔八
相生以旋宫相生之法畫為圖以獻遂請廢拱宸管帝
覽之悅詔琮遷職 唐楊收傳漢郊祀宗廟樂唯用黄
鍾一均章帝時太常丞鮑業始旋十二宫夫旋宫以七
[007-19b]
聲為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始以某律
為宫為商角徵羽少宫少徵亦曰變曰比一均成則五
聲為之節族此旋宫也


咸平隨月律 皇祐隨月律


曾鞏曰章聖用隨月之律 實錄咸平四年二月天子
命侍讀學士夏侯嶠判太常郭䞇試太常樂工先是雅
樂院樂工王繼昌上言祭享郊廟止奏黄鍾宫一調未
[007-20a]
嘗隨月轉律其樂工二百餘人無藝者甚衆乞差官考
詳故有是命仍選習大樂雲韶班中官一人明雅樂京
朝官三數人較試 會要皇祐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太
常言五郊迎氣各用本音之樂上辛祀感生赤帝即隨
月用律今明堂祀上帝宜隨月用律以無射為宫五天
帝用迎氣所奏五音青以姑洗為角赤以林鍾為徵黄
以黄鍾為宫白以太蔟為商黑以南宫為羽詔禮官議
定五月丁酉上言隨月用律九月以無射為均五天帝
各用本音之樂如太常所定詔可閏十一月丁巳議樂
[007-20b]
詔曰國初循用王朴竇儼所定周樂太祖患其聲高遂
令和峴減下一律真宗始出聖意大祠用樂又議隨月
轉律之法屢加按覈 皇祐二年五月己酉御製明堂
樂曲及二舞名六月己未御撰明堂樂八曲以君臣民
事物配屬五音凡二十聲為一曲用變宫變徵者天地
人四時為七音凡音三十聲為一曲以子母相生凡二
十八聲為一曲皆黄鍾為均又以明堂月律五十七聲
[007-21a]
為二曲皆無射為均又以二十聲二十八聲三十聲為
三曲亦無射為均皆自黄鍾宫轉入無射或當用四十
八或五十七聲則如前譜次第成曲其徹聲自同本律
又製鼓吹警嚴曲合宫歌一闋丁夘御撰黄鍾五音五
曲凡五十七聲下太常肄習之七月戊子御撰無射宫
樂曲三譜 皆五十七字 五音一曲二變七律一曲七律相生一曲  仁宗御製
新譜法準三首明堂行禮曲數二十二首嘉祐元年八
月丁丑詔太常恭謝用舊樂
房庶云今樂太高太常黄鍾適當古之仲吕 范鎮曰
[007-21b]
周之鬴漢之斛其法具存魏晉以來其尺至有十五種
蓋由横黍縱黍所為而不稟於律也然卒不能作樂止
用舊聲至周王朴始用魏晉所棄之法遂以仲吕為黄
鍾太祖特下一律李照以縱黍累尺其律又應古樂而
鐘磬才中太蔟是樂與律自相矛盾也太蔟商聲宋祁所謂寄於臣管
是也十二律皆有清聲花日新撰譜與鄭衛無異而以薦
郊廟可乎阮胡深詆李照非是房庶又言二人者亦非
[007-22a]
是何則以尺而起律也又謂王朴之樂高五律已而依
庶說令制尺律龠三種而律才下三格與李照同庶亦
自黜其言之不中君實以為古者以律起尺後世以尺
起律房庶得古本漢書云度起於黄鍾之長以子穀秬
黍中者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
鍾之長一為一分今文譔脱之起積一千二百黍八字
故自前世累黍為尺縱置之太長横置之太短今新尺
横置之不能容一千一百黍則大其空徑四釐六毫是
以樂聲太高又嘗得開元中笛及方響校太常樂下五
[007-22b]
律教坊樂下三律皆由儒者誤以一黍為一分其法非
是不若以一千二百黍實管中隨其短長斷之以為黄
鍾九寸之管九十分其長一為一分取三分以度空徑
數合則律正矣 范鎮樂書曰漢志曰分寸尺丈引本
起黄鍾之長又曰九十分黄鍾之長是尺之生於律也
晉隋以來乃先定尺而後制律故有横黍縱黍之異而
容受卒不得合也隋書載歴代尺十五種失於不起黄
[007-23a]
鍾之長也凡尺量權衡皆起千二百黍而今用百黍為
尺故於律容有不合者亦失於隋書也開皇官尺今太
府尺是也得黄鍾所生之法今之太府量比古量半之
鄭康成嘉量注曰積千寸已不知嘉量之容王朴制尺
以考器而器與聲俱失國朝李照以縱黍累尺黍細而
尺長律之徑三分其容乃千七百三十黍胡瑗以横黍
累尺黍大而尺短律之容千二百黍而徑乃三分四釐
六毫皆失於以尺生律也房庶之法以律生尺其徑三
分其容千二百黍得古之制考於周鬴漢斛無不合之
[007-23b]
差臣以見黍校其法為律與今大府尺合今之尺古之
樂尺也以為樂其聲下今之樂一律有奇而君臣民事
物各當其位鎮又曰古者黄鍾為萬事根本故尺量權
衡皆起於黄鍾至隋用累黍為尺而制律容受卒不能
合及平陳得古樂遂用之唐因其聲以制樂其器無法
而其聲猶不失於古王朴始用尺定律而聲與器皆失
之太祖患其聲高特減一律皇祐又減半然太常樂比
[007-24a]
唐聲猶高五律比今燕樂高三律以律生尺黄帝之法
也以尺生律蔡邕及魏晉以來諸儒之誤也鎮曰王朴以仲吕為
黄鍾高五律李照以太蔟為黄鍾高三律等之皆非然太蔟不如仲吕之愈也


景祐十二律圖 康定鍾律制議并圖


二年六月十三日乙丑李照言編鐘磬止用十二詔馮
元宋祁更議元等議曰損為十二有不可者四甚不可
者一云云伶州鳩謂立均出度者謂先以律吕立為均
器以均鍾音乃出大小清濁之度考其中聲者直謂中
和之聲以為樂制度律均鐘者謂度律吕之長短以
[007-24b]
平其鐘紀之以三者天神地示人鬼紀聲合樂也平之
以六謂六律也成於十二謂律吕相配也天道不過十
二故以律吕之數配之且州鳩本以景王鑄為大鐘其
聲不合雅樂故極言律吕之本非論編鐘之數以為十
二也且昔黄帝命伶倫與營援鑄十二鐘以調月律今
之鎛鐘是也而照遂執月鐘之數欲施宫懸甚不可也
其夷則以下至應鍾四宫之法言之難了謹列十二律
[007-25a]
圖上進詔試十二枚為編以通照學 康定元年三月
十八日癸酉太子中允阮逸上鐘律制議并圖三卷詔
送秘閣


景祐觀文殿觀律準 御篆律準


周顯徳六年正月詔王朴考正雅樂朴以為十二律管
互吹難得其真乃依京房為律準以九尺之絃十三依
管長短分寸設柱用七聲為均樂乃和至景祐元年九
月帝御觀文殿詔取王朴律準觀視御筆篆冩律準字
於其㡳復付太常秘藏本寺模勒刻石于㕔事博士直
[007-25b]
史館宋郊為之贊其詞曰有周有臣嗣古成器絃寫琯
音柱為律位俾授攸司謹傳來世上聖稽古規庭閲視
嘉御正聲親銘寶字奎鈎奮芒河龍獻勢樂府増榮乾
華俯賁用協咸韶永和天地十月壬午命龍圖待制燕
肅集賢校理李照直史館宋祁同按試王朴律準肅判太常
八月一十三日言舊鐘磬聲不協請以律凖考擊按試故有是命二年正月乙夘肅等
言考驗律準與太常鐘磬合詔於後苑按試之 五代
[007-26a]
會要王朴上疏曰中書舍人竇儼參詳太常樂事調品
八音宣示古今樂錄令臣討論遂依周法以秬黍校定
尺度長九寸虚徑三分為黄鍾之管上下相生得十二
律衆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三絃宣聲長九尺
張絃各如黄鍾之聲以第八絃六尺設柱為林鍾第三
絃八尺為太蔟第十絃五尺三寸四分為南吕第五絃
七尺一寸三分為姑洗第十二絃四尺七寸五分為應
鐘第七絃六尺三寸三分為㽔賓第二絃八尺四寸四
分為大吕第九絃五尺六寸三分為夷則第四絃七尺五
[007-26b]
寸一分為夾鐘第十一絃五尺一分為無射第六絃六
尺六寸八分為中吕第十三絃四尺五寸為黄鍾清聲
皆設柱十二聲中旋用七聲為均為均之主者惟宫徵
商羽角變宫變徵次焉乃成其調均有七調聲有十二
均合八十四調歌奏之曲出焉八十四調曲有數百今
見存者九曲而已皆謂之黄鍾宫聲其餘六曲錯雜諸
調葢傳習之誤也唐初雖有旋宫之樂至於用曲多與
[007-27a]
禮文相違所補雅樂旋宫八十四調并所定尺黄鍾管
律準上之張昭等議大樂令賈峻奏王朴新法黄鍾調
七均音律和諧其餘十一管諸調依新法教習别撰樂
章舞曲 蔡氏曰晉氏而下多求之金石梁隋以來又
參之秬黍下至王朴專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復攷矣朴所
作樂至皇朝用之不可變 景祐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判太常燕肅
言金石不調請以律準考按詔集賢校理李照參領其
事帝親閲視律準題其背以屬太常肅等取鐘磬剗滌
考擊用律準按試其聲皆合二年二月丙辰肅等上考
[007-27b]
定樂器戊午御延福宫臨閲奏郊廟五十一曲因問李
照樂何如照對音樂高乃建言王朴律準視古樂高五
律視禁坊樂高二律擊黄鍾則為仲吕擊夾鍾則為夷
則是冬興夏令春召秋氣葢朴創意造律準不合古法
願聴臣依神瞽律法鑄編鐘一簴許之照所定黄鍾律
人聲極下樂工歌其韻中無射倍聲五年五月十九
日司諫韓琦言照樂不合古法請復用舊樂詔晏殊宋
[007-28a]
綬詳定七月丙辰綬等言照新樂比舊樂下三律無所
考據請郊廟復用和峴舊樂詔悉仍舊制五年一作寶元元年
咸平三年二月五經張意誠請定京房律令邢昺試驗
卒不堪用


景祐玉律


景祐二年二月戊午金石一部成觀於延福宫李照請
製玉律以候氣上曰試為之四月丁巳照言奉詔製玉
律以候氣請下潞州求上黨羊頭山秬黍及下懐州河
内縣取葭莩從之始照既鑄成編鐘一簴以奏遂請改
[007-28b]
制大樂取京縣秬黍累尺成律鑄鐘審之其聲猶高更
用太府布帛尺為法乃下太常四律遂自為律管之法
以九十黍之量為四百二十星率一星占九秒一黍之
量得四星六秒九十黍得四百二十星以為十二管定
一本云照自製律管六月乙丑照言十二律聲已備餘四清聲
乃鄭衛之樂請止留十二中聲去四清鐘馮元等駁之


景祐律管


[007-29a]
二年七月庚子知杭州鄭向言阮逸通音律自撰琴準
上其所撰樂論十二篇并律管十三律管說一篇詔令
逸赴闕八月己巳御崇政殿觀新樂上出雙鳳管下太
常肄習其制合二管以足律聲管端刻飾雙鳳施兩簧
焉九月壬寅御崇政殿按新樂 靈臺郎丁濤上新術
律管筭章三卷 元豐中劉几請下王朴樂二律凡議
律主於人聲不以尺度求合


景祐新定鐘律 新尺 律管


景祐三年二月丙辰詔翰學馮元禮賓副使鄧保信與
[007-29b]
阮逸胡瑗較定新舊鐘律三月乙未御崇政殿召輔臣
觀新定鐘律丙申馮元等上秬黍新尺詔别為鐘磬各
一架六月丙辰以新修樂書為景祐廣樂記七月戊子
上八十一卷己亥命翰學丁度知制誥胥偃右司諫高
若訥韓琦同詳定黍尺鐘律九月丁亥度等言保信今
尺以圓黍累之首尾相銜又與實龠之黍不同其量器
分寸既不合古即權衡之法不可獨用十月丁夘詔度
[007-30a]
等以錢尺景表尺各造律管 宋祁曰胡瑗所定律尺
律管比王朴止下半律議者皆云瑗實龠之黍或有小
大不同以為未盡合古遂抑而不行 胡宿以為舊樂
高新樂下相去一律難用新樂下以尺長數多也


景祐較太常鐘律


紀三年二月丙辰命官較太常鐘律乙未觀新定鐘律
皇祐五年九月乙酉觀新作鐘律晉鼔三牲鼎鸞刀


皇祐樂律 七音見樂曲


二年六月八日王堯臣等言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
[007-30b]
又製十二鐘準為十二正聲以律計自倍半説者云半
者準正聲之半以為十二子聲之鐘故有正聲子聲各
十二子聲即清聲也正管長者為均自用正聲正管短
者為均則通用子聲而成五音然求聲之法本於鐘國
語謂度律均鐘者也編垂之法或以十九為一簴取十
二鐘當一月之辰又加七律或以二十一為簴以均清
正為十四宫商各置一副是謂垂八用七或以二十四
[007-31a]
為一簴則清正之聲備唐制以十六為小架二十四為
大架今太常鐘懸十六舊傳正聲之外有黄鐘至夾鐘
四清聲又大樂諸工所陳自磬簫琴籥巢笙五器本有
清聲塤篪竽筑瑟五器本無清聲五絃阮九絃瑟則有
太宗聖製譜法至歌工引音極唱止及黄鐘清聲自今
大樂奏夷則以下四均正律為宫之時商角依次並用
清聲自餘八均盡如常法阮逸所上聲譜以清濁相應
先後互擊取音靡曼似近鄭聲不可用戊辰詔從之十二日
内出御製黄鍾五音五曲皆五十七聲付太常按習七
[007-31b]
月七日御製樂曲五音七均相生不隨次序用均律止
以順曲為譜二十二日上封者言明堂酌獻五帝精安
之曲並用黄鍾一均聲此常祀五時迎氣所用若親饗
則未安且明堂五室之位皆用五行本始所王之次獻
神之樂當用五行本始之月律各從其音以為曲精安
五曲宜以無射之均太蔟為角以獻青帝仲吕為徵以
獻赤帝林鍾為宫以獻黄帝夷則為商以獻白帝應鍾
[007-32a]
為羽以獻黑帝王堯臣言開寶通禮用周制祭天以
夾鍾降神則奏黄鍾歌大吕宗廟以黄鍾饗神則奏無射
歌夾鍾祈穀明堂盡用祀天之樂先帝東封西祀以前
皆遵用後有司稍失傳孫奭崇祀錄五方帝降神之樂
與昊天同酌獻則各奏本方之音皆隨月用律為均又
云聖朝定禮隨月用律如十一月則升降奠獻皆以黄
鍾為均詔俟大禮畢别加詳定


皇祐律吕旋相圖 律尺龠


皇祐四年二月庚寅一作己丑試校書郎房庶上律吕旋相
[007-32b]
庶成都人知音田況宋祁薦其能上其所著樂書補亡三卷召赴闕庶言古以黄鍾起
尺今累黍為之非是且言太常樂比古樂高五律上令
直秘閣范鎮同於修造所造之庶上律尺龠三物律徑
三分圍九分長九十分龠徑九分深一寸尺起黄鍾之
長加十分而律容受千二百黍皆合其聲才下三律用
今黍而非古一稃二米黍也上問旋相為宫事因令撰
圖以進至是上之其說以五正二變配五音迭相為主
[007-33a]
衍之成八十四調五行相生以黄鍾為宫林鍾為閏宫
大蔟為商土生金南吕為羽金生水也姑洗為閏羽應
鍾為角水生木也㽔賓為徵木生火也改變徵為變羽
易變為閏隨音加之十二月各以其律為宫上以其圖
送大樂所庶又論吹律聴軍聲謂以五行逆順知吉凶
先儒之說略矣又言五音今無正徵音太常教坊鈞容
及州縣各自為律非同律之義鎮為論於執政曰今律
與尺不得其真由累黍為之也庶之法自言以律起尺
其長與空徑容受與一千二百黍之數無不合此至真
[007-33b]
之法也庶言太常樂無姑洗夾鍾太蔟等數律鐘磬毎
編才易數枚因舊圖新可也執政不聴六月乙酉鎮又
上書言秬黍律尺龠鬴斛筭數權衡鐘磬十者非是之
驗司馬光與之論難弗合 先是三年十二月二十七
日命庶為試校書郎上以胡瑗阮逸制樂已有定議止
推恩而遣之 中興書目有律吕圖一卷不知作者述
律吕隂陽相生及分寸之法
[007-34a]


皇祐新律


劉敞獻律鐘鼎鸞刀之銘四章表曰陛下敕有司宿儒
據周漢舊典及魏晉以來百家之說參覈是非以立鐘
律前後二十餘年及得其真至詳至謹無以加矣律初
就以校尺寸與司天景表正合可謂得天及以鑄鐘考
其聲下王朴一律如太祖之素又因以興神鼎鸞刀奉
事郊廟出於聖慮稽合典訓律銘曰律之長以立度以
軌天下律之實以為量以祿四方律之重以起權萬物
運焉律之數以治厯四時不忒律之聲以和樂以詔述
[007-34b]
作上儀之天陽晷既同下揆之地八風攸從天地是符
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平律書 元豐大樂十二均圖


楊傑平律書序律吕者大樂之權鑑世治之本原上聖
立法後世難知為之之物惟三玉銅竹正之之法惟五數聲
度量權相生以八如黄鍾至林鍾林鍾至太蔟之類損益以三謂下生者三分損一
上生者三分益一禘祭則不用商聲變聲則止於宫徵六管上
[007-35a]
下班志有所差三統餘分遷史有所失若此之類義深
者多臣故著平律書三卷律吕圖三卷以明之所以副
景祐修樂之意 大樂十二均圖序律各有均均有七
聲更相為用聲協本均則其樂調聲非本均則其樂悖
商羽角三聲無變宫徵二聲有變今著十二均圖一卷
備載律吕宫調又各取一章附于篇 元豐二年八月
知太常禮院楊傑上大樂十二均圖 書目沈括樂律
一卷攷論樂律制度及前代雜用之制載天神地祇人
鬼黄鍾一均四圖其書已見夢溪筆談為二卷今止一
[007-35b]
卷又云為五圖于後今夾鍾圖缺五圖筆談不載


元祐十二律


元祐三年閏十二月二日范鎮鑄成律十二編鐘十二
鎛鐘一尺一斛一響石為編磬十二特磬一簫笛塤篪
巢笙和笙各二較景祐中李照所定又下一律有奇并
書及圖法上進詔送禮部太常參定以聞樂書三卷見文集
新定樂法一卷元祐中端明范鎮取舊章樂書去其牴
[007-36a]
牾各為之論又列十二律容受損益旋相之數與鐘磬
大小厚薄之法度量之制上之鎮自謂得古法然司馬光數與論難以為弗合
 鎮新樂審聲知音以律生尺


政和黄鍾徵角調


書目二卷政和中御製依唐譜修定黄鍾徵角二調總
四十五曲命教坊習學 大晟樂以指為寸以寸生尺
以尺定律


律吕新書


蔡元定本原十三篇并證辨新安朱熹序其書曰古樂
[007-36b]
之亡久矣秦漢去周未遠其器與聲猶有存者逮于東
漢之末以接西晉之初浸多說矣歴魏周齊隋唐論者
愈多而法愈不定爰及我朝建隆皇祐元豐之間亦三
致意焉而和胡阮李范馬劉楊諸賢之議卒不能以相
一也吾友蔡元定季通旁搜遠取其言雖出於近世之
所未講而實無一字不本於古人已試之成法葢黄鍾
圍徑之數則漢斛之積分可考寸以九分為法則淮南
[007-37a]
太史小司馬之説可推五聲二變之數變律半聲之制
則杜氏之通典具焉變宫變徵之不得為調則孔氏之
禮疏因亦可見至於先求聲氣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則
尤所謂卓然者而亦雜見於兩漢之志蔡邕之說與夫
國朝會要以及程子張子之書受詔典領之臣能得是
書奏之則東京郊廟之樂不待公孫述之瞽師而始備
而參摹四分之書亦無待後世之子雲而後知好之矣
 律吕本原黄鍾一黄鍾之實二黄鍾生十二律三十
二律之實四變律五律生五聲圖六變聲七八十四聲
[007-37b]
圖八六十調圖九候氣十審度十一嘉量十二謹權衡
十三 朱子修禮編鐘律一篇盡用本原之書
司馬温公曰中和樂之本鐘律樂之末 朱氏曰審音
之難不在於聲而在於律不在於宫而在於黄鍾葢不
以十二律節之則無以著五聲之實不得黄鍾之正則
十一律又無所受以為本律之宫黄鍾之宫始之始中
之中也十律之宫始之次而中少過也應鍾之宫始之
[007-38a]
終而中已盡也諸律半聲過乎輕清始之外而中之上
也半聲之外不可為樂宫之一聲在五行為土在五常
為信在五事為思當衆聲和與未和用與未用隂陽際
會之中五聲宫最濁而羽極清所以協歌之上下十二
律黄最濁而應極清所以旋相為宫而節其聲之上下
 朱子曰鄭氏之言分寸審度之正法也太史之言欲
其便於損益而為假設之權制也葢律管之長以九為
本上下相生以三為法鄭氏所用正法破一寸以為十
分云云難記而易差不若太史公之法為得其要而易
[007-38b]
考也度量衡受法於律故舜典言同律在度量衡之先
 月令正義曰蔡氏熊氏以為黄鍾之宫謂黄鍾少宫
也半黄鍾九寸之數管長四寸五分六月用為候氣土
聲最濁何得以黄鍾半聲相應乎蔡熊之說非也 半
律通典謂之子聲後人失之而唯存黄鍾大吕太蔟夾
鍾四律有四清聲即半聲也 變宫變徵始見於國語
注乃十二律之本聲自宫而下六變七變而得之者非
[007-39a]
清聲也十二律皆有二變一律之内通前五聲合為七
均祖孝孫王朴之樂皆同所以有八十四調者每律各
添此二聲也 漢志曰黄鍾不復與他律為役者黄鍾
至尊無與並也 史記索隠曰宫絃最大用八十一絲聲
重而尊故為君商絃用七十二絲次宫如臣次君角絃
用六十四絲聲居宫羽之中比君為劣比物為優清濁
中民之象也徵配事絃用五十四絲羽最清物之象絃
用四十八絲 范鎮曰樂者天地之和氣也發和氣者
聲音也聲音之生生於無形聖人以有形之物寓其法
[007-39b]
數與尺量權衡也然皆生於律而復用以定律 古者
因鳳鳴而有律有律而後能備數備數而後能和聲
黄鍾萬事根本舜同律度量衡謂使尺量衡一稟於律
也 胡宏曰宫聲不可以易知也必上有體元之君下
有調元之臣然後可識而雅樂可復也 林光朝曰中
氣既正則中聲可求 晁公武曰縱黍為之則尺長律
管容黍為有餘王朴是也横黍為之則尺短律管容黍
[007-40a]
為不足胡瑗是也 朱震曰冬至之卦復也其實起於
中孚七日而後復應冬至之律黄鍾也其實生於執始
而執始乃在冬至之前此律厯之元也 元元本本數
始于一産氣黄鍾造計秒忽 律者萬事之根本 陽
聲始黄鍾以生之序進之隂聲始大吕以成之序退之
 金門桴竹玉尺調鍾 河内之灰金門之竹
 玉海卷七
[007-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