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2 玉海-宋-王應麟 (master)


[015-1a]


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十五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
地理書



禹山海經 禹山川圖咸平山海經圖禹治水錄 


漢志形法家山海經十三篇 唐志隋志同地理類郭璞
注二十三卷又圖讃二卷音二卷 舊唐志山海經十
八卷讃圖二卷音二卷郭璞撰 中興書目山海經十
[015-1b]
八卷晉郭璞傳凡二十三篇每卷有讃按漢志十三篇
劉歆序云禹别九州任土作貢伯益等類物善惡著山
海經崇文目晁氏志十八卷 郭璞序曰東方生曉畢方之名劉
子政辨盜械之尸王頎訪兩面之客海民獲長臂之衣
精驗潜効絶代垂符此書跨世七代歴載三千雖暫顯
於漢尋亦寢廢總十八卷本三萬九百十九字注二萬三百五十字總五萬一千二
百六十九字南山經第一西山經北山東山中山海外南海
[015-2a]
外西海外北海外東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東大
荒東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海内經第十八臣秀言太
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一十八篇
劉歆所定書其南西北東及中山號五藏經為五篇其
文最多海内海外大荒三經南西北東各一篇并海内
經一篇總十八篇多者十餘簡少者二三簡遂為定本
其卷後或題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校
治侍中光祿勲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
主省 劉歆序曰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定髙山
[015-2b]
大川蓋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别水土四嶽
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内
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寳竒物異方之所
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休祥之所隱及四
海之外絶域之國殊類之人古文之著明者也孝武時
東方朔言異鳥之名孝宣時臣父向對貳負之臣皆以
是書朝士由是多竒山海經者可以考休祥變恠之物
[015-3a]
見逺國異人之謠俗五藏山經五篇禹曰天下名山經
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
藏蓋其餘小山甚衆不足記云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
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岀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
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吳越春秋禹行七年案黄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九疑
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其書金簡玉字編以白銀瑑其
文禹登衡山夢赤繡文衣自稱元夷蒼水使者曰欲得
我山神書者齋於黄帝嶽岩之下禹退又齊三月庚子
[015-3b]
登宛委山發石取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復返歸
嶽從三子乘四載以行川始於霍山徊集五嶽遂循行
四瀆與益䕫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
脉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
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名曰山海經使大章步東
西豎亥度南北暢八極之廣旋天地之數 論衡禹主
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逺不至以所聞見作山
[015-4a]
海經董仲舒睹重常之鳥劉子政曉貳負之尸皆見山
海經故能立二事之說 史大宛傳太史公曰至禹本
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通典禹本記山
海經不知何代之書恢怪不經疑夫子刪詩書後尚竒
者所作或先有其書如詭誕之言必後人所加也若古
周書吳越春秋越絶書諸緯書之流是矣水經云河出崑崙山出於
禹本記山海經云南入葱嶺及出於于闐南山出漢西域傳 後漢永平十二年賜
王景山海經注禹所作 漢志山海經十三篇劉歆所
校凡三十二篇定為十八篇固已不同尤袤定為先秦
[015-4b]
之書非禹及伯翳所作 隋志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
知天下要害後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 水
經注敘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引元中記穆天子竹書
及山海經皆埋緼嵗久編韋稀絶書䇿落次難以緝綴
 史通夏禹敷土實著山經 漢張騫傳賛禹本紀言
河出昆侖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
有放哉 列子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
[015-5a]
而志之 書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家語子夏曰商聞
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 吳都賦名載於山經
形鏤於夏鼎 周禮疏案古山海經鄒書云騶虞獸説
與毛詩同 惠帝紀注師古引貳負之臣地理志注引
琅邪臺匈奴傳注引黄帝生苖龍列子注引大荒經文
選注引東荒中山海南海外西山海外東經海内西經
水經後漢書注王逸注楚辭天問多引之 左傳疏服
䖍用山海經又案神異經唐志神仙家東方朔神異經二卷張華注又十洲記一卷
載神仙珍異之迹别本題云西王母及東方朔所說武帝書而記之皆依託張衡傳注引十洲記西南夷傳 
[015-5b]
 注引開山圖神異經唐志又有矩威渾輿經一卷魏志云桓威 莊子釋文引海外
經 爾雅釋文引山海經圖讚 顔之推曰山海經禹
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後人所羼非本文也
 晁氏曰長沙零陵鴈門皆郡縣名又載禹鯀後人參
益之 杜預釋例曰天有列宿之號地有山川之名尚
矣與人倫並今其遺文禹貢及山海經載其大略而春
秋經國邑之名又詳非書無以志古非圖無以志形坐
[015-6a]
乎堂宇之内瞻天下之廣居究古今之委曲可以行可
以言可以鑑可以觀多識山川分野之别賢愚成敗得
失之跡雖千載之外若指諸掌圖書之謂也 論衡禹
之治水以益為佐益之記物極天之廣窮地之長辨四
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二十五國之地鳥獸草木金石水
土莫不畢載淮南王地形之篇道異類之物外國之怪
列三十五國之異案禹之山經淮南之地形以察鄒子
之書虛妄之言也 左傳夏之方有徳也禹之世逺方圖
注圖畫山川竒異之物而獻之貢金九牧鑄鼎象物象所圖物著之於鼎百物
[015-6b]
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 吕氏春秋禹東至搏木之地
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攅木之所㨉天之山鳥谷青海之
鄉黒齒之國南至交阯孫樸續樠之國丹粟漆木沸水
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西至三危之
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
之鄉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國夸
父之野禺疆之所積水積石之山不有懈墮 通典張
[015-7a]
騫傳按古圖書名河所出曰崑崙古圖書即禹本記
初學記河圖曰禹既治水功大天帝以寶文大字賜禹
佩渡北海弱水之難 尚書中候禹自臨河河精授河
圖注云謂括地象也刑德放曰禹長於地理得括地象圖故堯以為司空 中興
書目山海經圖十卷本梁張僧繇畫咸平二年校理舒
雅銓次館閣圖書見僧繇舊蹤尚有存者重繪為十卷
又載工侍朱昂進僧繇畫圖表於首僧繇在梁以善畫
著每卷中先類所畫名凡二百四十七種其經文不全見崇文目 
 同舒雅修晁氏志圖十卷舒雅等撰或題曰張僧繇畫妄也漢志形法者大舉九州
[015-7b]
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六家百二十二卷山海經為之首
 書目又有圖十卷首載郭璞序節錄經文而圖其物
如張僧繇本不著姓名大禹治水元奥錄一卷不知作
者叙禹貢治水本末 南齊江淹欲為赤縣經以補山
海之缺不成 本朝李誠續山海經十卷見程俱集


禹受地記


三禮義宗見記類
[015-8a]


周九畿籍


周禮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注千里曰畿 小司
徒凡建邦國正其畿疆之封注九畿 封人掌為畿封
而植之注畿上有封 大司馬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
政職方千里曰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甸男采衛蠻
夷鎮蕃畿注畿猶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為界有分
限者九籍其禮差之書也故書畿為近鄭司農云春秋
傳曰天子一畿列國一同殷頌邦畿千里正義曰九畿
之籍謂以面五千里為九畿皆有典籍之書國畿據王
[015-8b]
畿内千里而言非九畿之畿但九畿以此國畿為本向
外每五百里加為一畿也六服是中國之九州三服是
夷狄之諸侯總號蕃服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
九籍者諸侯賦貢多少有常則大國貢半次國三之一
小國四之一是其禮差也注政職所共王政之職謂賦税也云五千里
為界者兩面相距則方萬里堯舜未治洪水時五服各
五百里兩面相距止有五千里禹治水之後弼成五服服加五百
[015-9a]
則亦萬里若孔君義則不然若據鳥飛直路此周之九
服亦止五千若隨山川屈曲則禹貢亦萬里彼此不異
易氏曰九畿即職方氏之九服禹五服計一面之數周九服計兩面之數王畿與禹甸服同不言五百里
而兼言千里是計兩面之相距也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于四畿注去
王城五百里曰畿 職方氏辨九服之邦國 大行人
以蠻服為要服三服為蕃國 掌訝掌邦國之等籍
小行人各以其國之籍禮之 掌交諭九牧之維注九
州之牧 易氏曰大司徒所謂圖者周知九州地域廣
輪之數為建國分封之地職方氏所掌不特九州而已
[015-9b]
凡中國夷狄畫為九畿皆以圖而籍之故曰掌天下之
圖又曰禹五服王畿在内王畿千里而兩面各五百里
數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至荒皆數一面每面
各五百里總為二千五百里兩面相距凡五千里職方
氏所載則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百里之侯服至
方五百里之蕃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二百五十里
通為二千二百五十里兩面相距通為四千五百里并
[015-10a]
王畿千里通為五千五百里増於禹者五百里之蕃服
耳然禹九州之外咸建五長東漸西被即成周蕃服之
域其名雖増而地未嘗増也 孫氏曰禹制五服王畿
與焉周分九畿而王畿不與九畿即九服也禹要荒周
為采衞蠻禹侯綏周為侯甸男禹甸服周為王畿夷鎮
藩則海外之國 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衛 周官六服
羣辟罔不承徳六年五服一朝 周語祭公謀父
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衞賔服蠻夷
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賔服者享要
[015-10b]
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歳貢終王襄王
曰先王規方千里以為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
子男使各有寧宇 商頌邦畿千里肇域彼四海
 王制司空執度度地居民 荀子周公履天下
之籍注圖籍 詩正義詩譜云周公致太平敷定九畿復
夏禹之舊制成王用周公之法制廣大邦國之境而齊
受上公之地更方五百里 隋志周千里以制畿甸九
[015-11a]
服以别要荒 大司馬疏九畿侯為天子伺候非常職方
為王斥候甸為天子治田出賦貢男任王者之職事采采取
美物共天子衛為天子衞守職方衞禦蠻以近夷狄縻繫以
政教要者要束以文教蠻畿與大司徒云要服一也案大行人是要服大司徒無之當
夷以夷狄得夷稱鎮去中國稍逺理須鎮守蕃最逺
故得蕃屏稱在外為藩籬行人蕃國世一見此三服也 職
方九服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下並同司馬但
以畿作服蕃作藩
[015-11b]
周邦國志 四方志方志


周禮春官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掌邦國之志注周志鄭書
之屬正義諸侯國内紀錄之事隋志云其書蓋亦揔為史官之職 外
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掌四方之志注若晉乘楚檮杌魯
春秋 地官土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道地圖以詔地事説地
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道地慝辨地物以詔地求王循守則夾王車 誦
中士二人掌道方志以詔觀事說四方所識久逺之事若魯有大庭氏之庫殽之二
道方慝以詔辟忌知地俗 夏官訓方氏中士四人道四
[015-12a]
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世世所傳說往古之事
正嵗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正義訓方氏訓四方美惡而言之


周四方地名


周禮夏官山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山林之名辨其物與利害
頒于邦國使致珍異之物 川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川澤之
名 邍師中士四人下士八人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
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注地名謂東原大陸之屬正
義禹貢有東原底平大陸既作是地名也 形方氏中士
四人注主制四方邦國之形體 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澤
[015-12b]
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注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量人邦國之地與天下之涂數皆書而藏之注書地謂
方圜山川之廣狹書涂謂支湊之逺近 漢地理志周
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於雍青分冀州為幽并先王
之迹既逺地名又數易改 周書世俘解武王遂征四方凡服國六
百五十有二 賈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地
東不過江黄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荆北不過朔方是
[015-13a]
以頌聲並作 晉志成王改禹貢徐梁入青雍冀野析
幽并職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 左傳自夏
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
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
何邇封之有 水經注圏稱曰昔天子建國名都或以
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木氏都酸棗以棘名邦穆天
子傳天子自崑山入于宗周萬里西土之數自宗周瀍
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
陽紆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京相璠著春
[015-13b]
秋地名璠與裴司空彦季修晉輿地因作春秋地名 爾雅釋地九州十藪
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極釋丘丘厓岸釋山釋水水泉水
中河曲九河從釋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孔子作春秋虎牢不
係鄭沙麓不係晉緣陵不係杞楚丘不係衞蓋别天子
之守地也


周公職錄 九州志 九丘


孔安國書序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
[015-14a]
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楚左史倚相能讀九
丘孔子述職方以除九丘正義左傳或謂之九區賈逵
曰九州亡國之戒馬融云九州之數也 禹貢禹别九
州釋文周公職錄云黄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
鄹子曰中國為赤縣内有九州春秋説題辭州之為言
殊也又見上 易氏曰周基王業而東南先服王化故首
九州而言功之所自始 劉敞曰九共九篇共當作丘
古文丘與共相近故誤傳以為共耳按小序九丘者乃
所謂方設居方别生分類者也九州殊土異俗各因其
[015-14b]
性順其舊而教擾之故為九篇篇言一州也孔安國為
隷古定書不知丘字誤為共遂肆臆説云述職方以除
九丘按職方氏之書一官所守耳周禮出於周公仲尼
未嘗刪述而云除九丘乎禹貢所言形質也九丘所言
情性也惜此書之亡不及見有虞氏之明德也 尚書
大傳古之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
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有十二師焉
[015-15a]
鄭玄注曰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此蓋虞夏之數也顧
野王云此堯時制


周度邑篇 作洛篇


汲冢周書序武王平商維定保天室規擬伊洛作度邑
周公既誅三監乃述武王之志建都伊洛作作洛 度
邑解第四十四維王尅殷國君諸侯乃厥獻民九牧之
師見王于殷郊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云云王曰自洛
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即河南也我南望
過于三塗我北望過于有嶽丕顧過于河宛瞻延于伊
[015-15b]
洛無逺天室其名兹曰度邑 作雒解第四十八周公
俘殷獻民遷于九畢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
里南繫于洛水地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制郊甸
方六百里國西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郡有
鄙大縣立城方王城三之一小縣立城方王城九之
一乃設丘兆于南郊以上帝配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
[015-16a]
與食建大社于周中其壝東青土南赤西白北驪中央
黄將建諸侯鑿取其方一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
以為土封故曰受則土於周室乃位五宮大廟宗宮考
宮路寢明堂五宮宮府寺也大廟后稷二宮祖考廟也路寢王所居也咸有四阿反
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棁設移旅楹惷常畫内階玄
階堤唐山廧應門庫臺玄閫 左傳哀二年注引周書
作雒篇千里百縣縣有四郡 漢地理志注臣瓚引周
書度邑篇曰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
于三塗北瞻望于有河 史周紀注徐廣引度邑 文
[015-16b]
選曲水詩序注引度邑篇曰維王克殷自鹿至于丘中
具明不寢 隋牛弘傳引作洛篇明堂咸有四阿孔晁
注云云


漢水經


見山川


漢郡國地志 郡國書


隋志武帝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而史
[015-17a]
遷所記但述河渠其後劉向略言地域朱貢條記風俗
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國郡縣山川夷險時俗之異
經星之分風氣所生區域之廣戸口之數各有攸敘與
古禹貢周官所記相埓 雜傳類云後漢光武始詔南
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
德先賢之賛郡國之書由是而作序賛並亡 水經注桑欽
地理志曰漯水出髙唐


漢山經水志


後西南夷論漢開四夷之境欵殊俗之附文約之所沾
[015-17b]
漸風聲之所周流幾將日所出入處也著自山經水志
者亦略及焉 張騫傳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采來
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 水經見後 山
海經見前


漢方志 十三州志 揚雄州箴


後西域傳論甘英抵條支而歴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
拒玉門陽闗者四萬餘里靡不周盡若其境俗物類川
[015-18a]
河領障氣節凉暑梯山棧谷之道風災鬼難之域莫不
備寫至於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唐志闕駰後魏書有傳十三州志十四卷隋志十卷 南史梁
吳均著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 蓺文類聚有苗
恭十四州記 禹貢正義引十三州記 水經注引黄
義仲十三州記 漢地理志注師古引闞駰云師古日中古以
來説地理者多矣或解釋經典或撰述方志競為新異妄有穿鑿今並不錄 揚雄荆揚兖
豫徐青幽冀并雍益交十二州箴著蜀王本紀蜀都賦
雄傳云箴莫善於虞箴作州箴
[015-18b]


漢陳留耆舊傳


隋志漢議郎圏稱二卷唐志云圏稱陳留風俗傳三卷魏散騎郎蘇林
陳留廣舊傳一卷東晉江敞陳留志唐志云人物志十五卷
選注水經注御覽引陳留風俗傳 髙紀注臣瓚引陳
留傳
傳耆舊若韋氏四海一卷王基東萊一卷陳夀益部十四卷又續一
 卷唐志益州耆舊雜傳記二卷習鑿齒襄陽記五卷傳先賢如魏明帝
[015-19a]
海内四卷兖州徐州各一卷劉義慶徐州賛九卷范瑗交州三卷
 唐志四卷諸國清賢一卷晉白褒魯國二卷張方楚國賛十二卷
魏周斐汝南五卷陳英宗陳留像賛一卷濟北一卷廬江七賢
一卷謝承㑹稽七卷鍾離岫㑹稽後賢傳記二卷㑹稽先賢像賛五卷
 唐志賀氏四卷吳陸凱吳國四卷張勝桂陽畫讃五卷零陵一卷
縁生武昌志二卷唐志三卷陸胤劉芳廣州各七卷髙範荆州三卷
仲長統山陽一卷王羲度徐州九卷劉義慶讃八卷吳均吳郡
錢塘五卷諸國一卷南齊崔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晉
人物為四十卷半未成 唐趙武孟著河西人物志十
[015-19b]
篇 蜀志陳術著益部耆舊傳及志 御覽引荆州先
德傳 選注引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記書日五卷載先賢事迹及山川
地理末有賀鑄題疑記述無倫貫非全書云


淮南墬形訓


淮南子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
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品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
[015-20a]
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濟州曰成土
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記曲禮疏案地
統書括地象云地中央曰崑崙又云其東南方五千里
曰神州以此言之崑崙在西北别統四方九州其神州
者是崑崙東南一州耳於一州中更分為九州則禹貢
九州是也 史記騶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
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
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
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有裨海環之如此者
[015-20b]
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


應劭地理風俗記


水經又東至鬱林注應劭地理風俗記曰周禮鬱人云云
一曰鬱人所貢因氏郡矣又曰日南故秦象郡 冠石
山應劭地理風俗志曰武水出焉應劭地理風俗記云
河内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


魏土地記


[015-21a]
水經注魏土地記曰縣有榖城山又引魏書郡國志 舊唐志
魏諸州記二十卷 地説曰漢與江合于衡北翼際山
傍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 禹貢正義鄭玄引地記書
云三危之山在鳥䑕之西南 正義引張氏地理記
益稷正義鄭玄引地記書曰崑崙山東南地方五千里
名曰神州


晉畿服經 齊地理書 梁地記 陳輿地志


    隋區㝢圖志 諸州國經集皇甫士安地理書
隋經籍志晉世摰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
[015-21b]
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郭道里土田
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齊
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説依其前後逺近編而為部謂
之地理書隋志二百四十九卷澄合山海經已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唐志鄧基陸澄地理志 
 一百五十卷 隋志又有陸澄地理書抄二十卷南史庾仲容衆家地理書二十卷選注引劉澄之地理 
任昉又増陸澄之書八十四家謂之地記志二百五十二卷又
書抄九卷唐志同 陳顧野王抄撰衆家之言作輿地志三十卷
[015-22a]
文選注引之隋大業中詔天下諸郡條風俗物産地圖上于
尚書故隋代有諸郡物産土俗記一百五十一卷區宇
圖志一百二十九卷崔祖濬姚思廉修廣三尺從三丈三尺明九域山川之要究五方風
 俗之宜崔賾傳大業五年受詔與諸儒譔區宇圖志二百五十卷帝更令虞世基許善心衍為六百卷
州圖經集唐志云隋圖經集記一百卷郎蔚之撰即郎茂 其餘記注甚衆
許善心撰方物志二十卷今任陸二家所記之内而又别行者各錄
在其書之上自餘次之於下陸澄書見存别部自行者
唯四十二家 山海經 水經 黄圖 洛陽記二洛陽宫殿簿洛城圖 述征記 西征記 
[015-22b]
婁地記 風土記 吳興記 吳郡記京口記南徐州記㑹稽土地記 㑹稽記 隋王入沔記 


 荆州記 神壤記 豫章記 蜀王本紀三巴記珠崖傳陳留風俗傳 鄴中記 春秋土地名 衡 
 山記 遊名山志 聖賢冡墓記 佛國記遊行外國傳交州以南外國傳 十洲記 神異經 異物 
 志南州異物志蜀志 發蒙記 任昉書見存别部行者唯十二家三輔
 故事 湘州記 吳郡記 日南傳 江記漢水記居名山志 西征記 廬山南陵雲精舍記 永初 
 山川古今記元康三年地記司州記并帖省置諸郡舊事  地理一百三十九部
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
百三十四卷 隋地理志大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
[015-23a]
百五十五 姚思㢘傳詔與崔祖濬修區㝢圖志 崔
賾傳詔問何處有羊腸坂賾曰漢地理志上黨壺闗帝
曰不是又曰皇甫士安撰地理書太原北九十里有之
帝曰是也志又有劉黄門地理書抄十卷 郎茂傳字蔚之撰州郡圖經
一百卷奏之賜帛三百段以書付祕府 唐志虞茂區
宇圖一百二十八卷顧野王輿地志三十卷 地理志
書鈔十卷雜地志五卷失姓名


晉太康地記


唐志晉太康土地記十卷太康州郡縣名五卷舊唐志並太康
[015-23b]
三年撰 前漢梁王傳地理志師古注史記正義引晉太
康地記史索隱引太康地理志選注引太康地志元康
地記後漢志注水經注引晉地道記吳志注引太康三
年地記宋書州郡志引晉太康地志王隱地道後漢志
注禹貢正義引張氏地理記史記注引晉太康地記龍
淵水 梁陶弘景著古今州郡記


晉交廣二州春秋


[015-24a]
吳志注晉太康八年廣州大中正王範上交廣二州春
秋 唐志王範交廣二州記一卷 水經注引王氏交
廣春秋 中興書目廣東㑹要四卷治平中知廣州王
靖撰載十六郡四十一縣地里事實廣西㑹要二卷治
平中知桂州張田撰載二十九郡及羈縻化外諸蕃山
川地理


晉闗中記


中興書目闗中記一卷晉葛洪撰載長安山川及宫殿
陵廟唐志云潘岳撰文選注引之  唐志葛洪西京雜記二卷 文
[015-24b]
選注引雍州圖經 程大昌雍錄十卷


晉風土記


隋志晉平西將軍周處撰風土記三卷唐志十卷選注引之


晉地道記


水經注引王隱晉書地道記又引樂資九州志太康地
道記 詩正義引晉書地道記 隋志元康三年地記
六卷 後魏地形志晉又一統地道所載又其次也
[015-25a]
史記正義引徐才宗國都城記 蓺文類聚引苗恭十
四州記曰秦以公國為大郡侯伯為小郡大郡曰守小
郡曰尉


齊山川古今記


隋志永初山川古今記二十卷齊都官尚書劉澄之撰
唐志同又司州山川古今記三卷


隋地形志


髙祖令庾季才與其子質撰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
形志八十七卷 經籍志五行類八十卷季才撰 隋
[015-25b]
大業拾遺曰大業初勑秘書學士十八人修十郡志虞
世基總檢先令學士各序一郡風俗擬奏請體式付世
基擇善用之乃鈔吳郡序為體式及圖志第一副本新
成八百卷奏之帝以郡帙太少重修成一千二百卷卷
頭有圖别造新様紙卷長二尺敘山川則卷首有山水
圖敘郡國則有郭邑圖敘城隍則有公館圖其圖上山
水城邑題書字極細並用歐陽肅書
[015-26a]


唐括地志 坤元錄 河圖括地象見上


魏王泰善屬文即府置文學館得自引學士貞觀十二
年奏撰括地志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蔣
亞卿功曹謝偃蘇朂撰次衞尉供帳光祿給食分道計
州繙緝疏錄凡五百五十篇歴四期成詔藏袐閣賜物
萬段 志五百五十卷泰命德言等五人撰又序略五
卷 㑹要貞觀十五年正月三日上通鑑十六年正月乙丑上 史
記正義多引之 太宗詔曰博采方志得於舊聞旁求
故老考於傳信内殫九服外極八荒簡而能周博而尤
[015-26b]
要度越前載垂之不朽 宗岌仕魏王與謝偃撰括地
志 中興書目坤元錄十卷泰撰即括地志也其書殘缺通典引之 
文選東都賦注引括地圖


唐貞元十道錄 華夷圖 古今郡國縣道



四夷述 九州别錄 郡國别録 吐蕃黄



河錄


賈耽傳嗜觀書尤悉地理四方之人與使夷狄者見之
[015-27a]
必從詢索風俗故天下土地區産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方吐蕃盛强盜有隴西州縣逺近有司不復傳耽乃繪
布隴右山南九州具載河所經受為圖又以洮湟甘凉
屯鎮頟籍道里廣狹山險水原為别錄六篇河西戎錄
四篇貞元十四年上之㑹要十四年十月左僕射賈耽撰郡國别錄六卷通錄四卷
德宗賜幣馬珍器又圖海内華夷一軸廣三丈從三丈
三尺以寸為百里并譔古今郡縣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
國本之禹貢外夷本班固漢書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
題以朱刋落疏舛多所釐正貞元十七年十月上之舊紀
[015-27b]
 辛未㑹要上海内華夷圖一軸并序古今郡縣四夷述三十卷帝善之賜予加等或
指圖問其邦人咸得其真又著貞元十道錄以貞觀分
天下隷十道在景雲為按察開元為採訪天寶以州為
郡乾元復郡為州廢置升降備焉 志賈躭古今郡國
縣道四夷述四十卷闗中隴右山南九州别錄六卷貞
元十道錄四卷吐蕃黄河錄四卷 㑹要㑹昌三年黠
戛斯遣使來朝莫詳更改之名中㫖訪求唯賈躭所撰
[015-28a]
四夷述具載其號然後知耽之通習 權德輿作貞元
十道錄序云自夏書禹貢周官職方漢志地理厥後史
臣繼有其書相國魏國公以為言區域者未備於是獻
海内華夷圖一軸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盡瀛
海之地窮鞮譯之詞陳農不獲之書朱贛未條之俗貫
穿切劘靡不詳究又撮其要㑹切於今者為貞元十道
錄四卷首篇自貞觀初以天下諸州分隷十道隨山河
江嶺控帶紆直割裂經界而為都㑹云云六典地域之差
次四方貢賦之名物廢置升降提封險易皆備于編又
[015-28b]
考迹疆理以正繆誤采獲要害而陳開置大凡十有二
條凡今三十一節度十一觀察與防禦經略以守臣稱
使者共五十列於首篇之末其三篇則以十道為凖縣
距州州距兩都書道里之數與其四鄙所抵其事覈其
言詳 賈耽碑云通夷裔之風俗盡山川之險易歴代
沿革之自百王廢置之由闗塞通塞之因牧圉盛衰之
異道程疎宻之凖要荒享獻之數聚米畫地成於指掌
[015-29a]
興元元年詔撰國圖貞元十四年先獻闗中隴右及山
南九州等圖又撰别錄六卷吐蕃黄河錄共四卷優詔
褒異賜馬一匹銀器錦綵十七年冬撰海内華夷圖成
并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貞元十道錄四卷
賜馬兩匹銀器錦綵又内出銀榼二蓋殊渥也


唐皇華四達記 西域圖見後


志賈耽地圖十卷又皇華四達記十卷貞元十四年上
 載驛程逺近中興目亦同崇文目同  地理志唐置羈縻諸州皆傍塞
外或寓名於夷落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衆若將臣
[015-29b]
所征討勑使所慰賜宜有以記其所從出天寶中玄宗
問諸蕃國逺近鴻臚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纔十數國
見後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里之數最詳從邊州
入西夷通譯于鴻臚者莫不畢紀其入四夷之路與闗
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
入髙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
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
[015-30a]
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逺近皆槩
舉其目州縣有名而前所不錄者或夷狄所自名 國
史志地理名家者賈耽世之所傳有皇華四達記餘多
殘缺 元和志引賈耽古今述


唐郡國志 十道志 地理志


志劉之推文括九州要略三卷郡國志十卷 孔述睿
傳為史館修撰重次地理志本末最詳 中興書目郡
國志二卷曹大宗撰始於闗内終於嶺南韋瑾域中郡
國山川圖經一卷始闗内終劒南據郡縣山川為之圖
[015-30b]
唐太府少卿梁載言十道四蕃志十卷以十道為本而
以州縣圖志附列其下 十道圖見上 南唐徐鍇等撰
方輿記一百三十卷本傳云百二十卷紀郡國事跡及程塗逺
近甚詳 唐志梁載言十道志十六卷崇文目十三卷 寰宇
記引唐開元十道要略 晁氏志十道志十三卷所載
頗詳博其書多稱咸通中沿革載言蓋唐末人 開元
十道圖其山川所分貢賦所出得禹貢别州任土之制
[015-31a]
今載六典 唐新集地理志九卷 李吉甫徐鍇樂史
諸書雖詳略不同大抵皆相因


唐元和郡縣圖志


唐志著錄是書為五十四卷㑹要析而兩之一曰州縣
郡國志三十卷一曰郡國圖其卷與新志同皆冠以元
和三者不相似今所刻凡四十卷目錄二卷 㑹要元
和八年二月辛卯宰臣李吉甫撰元和州縣郡國圖三
十卷百司舉要一卷上之又嘗綴錄東漢魏晉元魏周
隋故事記其成敗損益為六代略三十卷又分天下諸
[015-31b]
鎮絶域山險各寫其圖於篇首為五十四卷號元和郡
國圖舊史同 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㑹要無志字五十四
卷又十道圖十卷古今地名三卷舊史二月辛卯吉甫上元和郡國圖三十
卷十道圖五十四卷六代畧三十卷志又有刪水經十卷  吉甫序曰臣上元和
國計簿審戸口之豐耗續撰元和郡縣圖志辨州域之
疆理豈欲希鄼侯之規摹庶乎盡朱贛之條奏國家自
貞觀至開元兼夏商之職貢奄秦漢之文軌梯航絫乎
[015-32a]
九譯廐置通乎萬里分疆置吏差貢賦制名物守其要
害險其走集經理之道冠乎百王然聖人雖設險而未
嘗恃險施於有備之内措於立德之中其用常存其機
不顯弛張開闢因變制權古今言地理者數十家於兵
饟山川攻守利害畧而不書此微臣所以精研聖后所
宜周覽也 中興書目自京兆府至隴右道凡四十七
鎮毎鎮皆圖在篇首冠於敘事之前今本四十卷并目
錄共四十二卷圖闕 題為郡縣圖志淳熙二年五月程大昌為序三年十一月洪邁為
後序 吉甫又上河北險要圖又言漢伐公孫述晉伐李
[015-32b]
勢宋伐譙縱梁伐劉季連蕭紀凡五攻蜀繇江道者四
為相嵗餘凡易三十六鎮方趙公為相强藩悍帥狃貞元餘習擅地自予朝廷莫敢
訶而能以期年易三十六鎮魏田季安病請以滑任薛平戌重兵邢洺因圖上河北險要憲宗張於浴堂門壁
毎歎曰朕日按圖信如卿料則所著書蓋已見之行事矣豈直區區紙上語而已哉 吉甫再相
蓋元和六年此志自載其所嘗建白者二事改復天德
舊城則在八年更置宥州於經略軍則在九年 憲宗
經略諸鎮吉甫實賛成之其於河北淮西悉嘗圖上地
[015-33a]
形坐覽要害隃定䇿畫圖之助多也後三百六十有三年刻板于襄陽
 唐家郡縣疆境方面險要必熟按圖籍言之最為可
據 國史志元和郡國志四十卷


唐東都記


志鄧行儼東都記三十卷貞觀著作郎鄧世隆東都記三十
卷韋機二十卷 舊史鄧世隆採隋代舊事撰東都記
三十卷


唐兩京新記


志晉潘岳闗中記一卷葛洪西京雜記二卷陸機洛陽
[015-33b]
記一卷戴延之洛陽記一卷後周薛寘西京記三卷後
魏洛陽記五卷鄧世隆東都記三十卷又有鄧行儼貞觀著作郎
機東都記二十卷韋述兩京新記五卷兩京道里記三
書目不知作者 書目新記韋述開元中撰西京始於開皇
東都起於大業皇朝宋敏求演之為長安志十卷河南
志二十卷元豐三年永興守呂大防案長安都邑城市
宮殿故基為圖元豐中王正倫撰古今洛城事類二卷 南史梁蕭賁著
[015-34a]
西京雜記六十卷 隋諸葛穎洛陽古今記一卷宇文
愷東都圖記二十卷 唐韋述為兩京記宋敏求演之
為河南長安志凡其廢興遷徙及宫室城郭坊市茅舍
縣鎮鄉里山川津梁亭驛廟寺陵墓之名數與古先之
遺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靡不備載
考之韋記其詳十餘倍真博物之書也長安志二十卷
熙寧九年二月五日趙彦若序河南志二十卷元豐六
年二月戊辰司馬光序 東京記三卷
[015-34b]
唐山河地名要略處分語


志韋澳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名處分語一名新集地理書崇文目 
國史志同 本傳為學士時宣宗常曰朕遣方鎮刺史欲各
悉州郡風俗卿為撰一書大中九年令澳纂次諸州境土風俗及諸利害為一書
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紬次題為處分語後鄧州刺
史薛弘宗中謝帝敕戒州事人人驚服出謂澳曰上處分驚人皆處分
語中事也


唐須知國鏡


[015-35a]
書目二卷唐左武衞兵曹曹璠撰璠案六典戸部十道
纂及採諸節府賦税戸額物産京畿文武百官俸給以
至岳瀆山川四夷八蠻並撮其機要使覽者纎毫無遺
 隋志梁地鏡圖六卷御覽引地鏡圖


唐洽聞記


晁氏志鄭常三卷雜記郡國舊事


唐華陽風俗錄


志張周封一卷李德𥙿從事
志有揚雄蜀王本紀一卷譙周三巴記一卷李充益州
[015-35b]
記三卷


唐地理六十三家


志史錄十三曰地理類始於三輔黄圖終於劒南地圖
六十三家一百六部一千二百九十二卷失姓名四十一家
典山海經等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隋志
通計亡書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舊志
九十三部一千七百八十二卷 地圖則有三輔黄圖
[015-36a]
洛城圖區㝢周地圖隋圖經集記地域方丈圖方尺圖
潤州圖注職貢圖湘州圖記江圖長安開元十道圖終
於薊南地圖地志則有三輔舊事漢宮閣洛陽宮殿簿
西京雜記西京闗中洛陽記地理志地記雜記雜地志
書鈔職方記太康地記郡縣名諸州風土記陳留風俗
傳蜀王本紀三巴益州荆南雍兖徐京口豫章東陽潯
陽齊州吳齊鄴中徐荆南交廣中岳潁秣陵湘州京邦
吳㑹丹陽十國都城國都城記西河舊事十三州輿地
志終於東都記括地志序略述山川則有山海經圖讃
[015-36b]
音水經四海百川水源江漢水尋江源永初宜都山川
記述異物則有臨海交州南州扶南凉州京兆諸郡土
俗物産及陳祈暢之志述征行則有廟記輿駕東幸循
撫揚州西征述征述行入沔聘使行記及聖賢冢墓之
記述異域則有魏國以西十一國南越西域道里赤土
國中天竺游行外國歴國日南林邑真臘交州以來外
國髙麗西南蠻入朝首領記及髙麗風俗之書不著錄
[015-37a]
者自李播方志圖至徐雲䖍南詔錄五十二家九百八
十九卷若方志元和郡縣諸道行程與賈耽地圖此以
圖名者也若古今地名十道皇華四達古今郡國縣道
四夷述九州别錄十道錄諸道山河要略九州要略郡
國志東都兩京戎州鄴城記鄴都故事成都益州記太
原事迹華陽風俗吳興零陵北戸雜錄九江渚宫閩中
桂林此以記志錄略名者也述山川則刪水經與黄河
之錄九嵕嵩廬之記紀征行則燕吳行役之記載異物
則南方嶺南與錄異之書記異域則西域新羅渤海戴
[015-37b]
斗諸蕃雲南海南諸蕃北荒君長四夷及黠戛斯朝貢
圖傳蠻書南詔錄


太平興國修江表事跡


三年正月己酉命湯悦徐鉉王克正張洎同修江表自
楊行宻以來事跡


太平寰宇記


書目直史館樂史撰凡二百卷載天下州郡圖志所著
[015-38a]
古今事跡太平興國中天下一統史取自古山經地志
考正訛謬纂成此書上之始於河南道終於四夷又有
揔記傳一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記四十卷掌上華夷圖
一卷 樂黄目著聖朝郡國志二十卷


至道江左記


書目三卷至道中張參撰載江左人物守宰寺觀州郡
等事


景德地理記


四年二月己巳次西京乙亥七日命侍講學士邢昺侍讀
[015-38b]
學士呂祐之龍圖待制杜鎬戚綸陳彭年編集車駕所
經地理古跡以聞祥符元年八月乙巳昺等纂成三十
一本云六十卷目曰景德朝陵地里記詔褒之又嘗命官撰
兩京記不及成書 景德二年龍圖閣書目地理四百
二十一卷 崇文總目地理八十三部八百四十七卷
始於山海經終於雲南風俗記


祥符土訓錄


[015-39a]
三年十二月癸酉御史知雜事趙湘言車駕祀汾陰請
依周禮置土訓誦訓地官土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誦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
二人注土訓謂訓説土地善惡之勢誦訓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為久時事錄所經州縣
山川古跡風俗繼日聞奏以資宸覽從之四年正月戊
子命直集賢院錢易直史館陳越秘閣集賢校理劉筠
宋綬修所過圖經毎頓進一卷賜名土訓纂錄詳見上
殊亦預修土訓二月甲寅湘為考制度副使馮起為使 宋
綬傳云集所過地志風物故實毎舍止即奏 方岳志
五十卷晏殊等撰
[015-39b]


天禧梁益記


書目天禧中任升晁氏志云任弁以蜀書有數家皆穿鑿誕妄
於是刪次十卷 成都記五卷唐大中中盧求總載成
都所管十八郡及羈縻州道里逺近事跡乾德中杜光
庭續成都記一卷


天聖海潮圖論


吳嚴畯潮水論唐盧肇海潮賦圖書目一卷天聖中燕肅知
[015-40a]
明州為海潮圖著圖論二篇 書目謝頤素海潮圖論
一卷論進退大小之候 竇叔䝉海濤志一卷 木玄
虛海賦 庾闡張融亦有賦 余靖有海潮圖序 潘
洞浙江論一卷丘光庭海潮論一卷 崇文目小說有
海潮論一卷記一卷潮説㑹最三卷張君房 盧肇云潮
之生因乎日盈虛係乎月日月之運知海潮之道 枚
乘云朝夕之池 郭璞江賦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
往復或夕或朝 海潮之説或謂天河激涌葛洪潮説亦云
地機翕張洞真正一經盧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云月周
[015-40b]
天而潮應挺空入漢山涌而濤隨僧隱之言析水大梁月行
而水盛竇叔蒙海濤志潮附於日依於月盈於朔望消於朏魄
虛於上下弦息於朓朒故有小大焉惟浙江夾岸有山
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涌而為濤


皇祐地理新書唐地理經


隋庾季才撰地形志八十七卷 唐志五行類呂才大
唐地理經十卷貞觀中上一行五音地理經十五卷書目云地里經
[015-41a]
 初真宗朝史序等撰乾坤寶典四百五十篇其三十
篇地理也其書叢謬景祐三年六月己酉命嵇頴胡宿
重校陰陽地理書五年而畢司天少監楊惟德等别修
成三十篇賜今名皇祐五年書目云三年正月癸亥一本甲戌
命知制誥王洙提舉修纂地理圖書直集賢院掌禹錫
著作劉羲叟刪修嘉祐元年十一月書成三十卷上之
賜名地理新書賜洙等器幣 書目形法類凡三十卷
首以城邑營壘府寺郵傳市宅衢衖為地事二十篇次
以冢穴埏門道陌頃畝為葬事十篇地圖一篇目錄一
[015-41b]
卷成三十二卷 圖一篇今不存漢志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有宮室地形二十卷大舉九州
之埶以立城郭室舍


熙寧九域志


四年二月甲戌命趙彦若考圖籍畫天下地圖六年十
月甲午一云戊戌上十八路圖二及圖副二十卷八年七月
十一日辛丑詔三館秘閣刪定九域圖以都官員外郎
劉師旦言今九域圖自大中祥符六年修定至今涉六
[015-42a]
十餘年州縣有廢置名號有改易等第有升降所載古
迹有出於俚俗不經者乞選有地理學者重修乃命集
賢校理趙彦若館閣校勘曽肇充刪定官彦若辭復命
光祿丞李德芻刪定而知制誥王存審其事既而上言
以舊書不繪地形難以稱圖更賜名九域志壤地之離
合戸版之登耗名號之升降鎮戍城堡之名山澤虞衡
之利皆著于書始四京終化外州道里廣輪之數昔人罕得其
詳今一州之内首敘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舉弗相混
淆總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次州十州二百四十二
[015-42b]
軍二十七監四縣一千一百三十五為十卷曲阜集有進表
㑹要元豐三年閏九月延和殿進呈六年閏三月詔鐫
八年八月頒行十卷


熙寧都水名山記 政和郡國人物志職方機要輿 



地廣記


熙寧八年七月四日甲子右諫議沈立上都水記二百
卷名山記一百卷詔奬之 書目職方機要四十卷大觀
[015-43a]
中晉原丞程縯撰縯案新舊九域二書上據歴代諸史
地志旁取左傳水經注釋并通典言郡國事采異聞小
説紬次為書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政和中歐陽忞撰
考摭史傳及山經地志為三十八篇 政和元年漢州
教授陳坤臣進郡國人物志一百五十卷四月十七日
詳定九域志何志同言其書包括千載文婉事詳詔蔵
秘府宣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乙酉修汴都志從太常博
士范子竒之言也詔鄭居中提領修纂子竒及祕書丞李錞編
類 趙瞻知威州以威茂雜夷獠險甚而難守不若合
[015-43b]
之而建郡汶川因條著其詳為西山别録一卷熙寧中
經畧西南取其書考焉


熙寧成都古今集記


三十卷熙寧中趙抃再守成都延博識之士參攷衆書
述其郡邑山川都城邑郭府寺宫室之詳分百餘門抃自
慶厯至熙寧凡四入蜀


元豐郡縣志


[015-44a]
元豐三年十月辛酉詳定官制所檢討文字光祿寺丞
李德芻上元豐郡縣志三十卷圖三十卷 紹聖四年
九月十七日兵部侍郎黄裳言今九域志所載甚略願
詔職方取四方郡縣山川民俗物産古跡之類輯為一
書補綴遺缺詔祕省錄山海經等送職方檢閱大觀二
年四月二日詳定九域圖志强淵明上言續修其書詔
四方以事來上宣和罷書局不及成


元豐土貢錄


書目一卷元豐中翰林學士李清臣同樞宻副都承㫖
[015-44b]
張誠一撰先是清臣詳定朝㑹儀注所承詔稽案圖誌
推原物産凡輕重多寡為條次開列上之 治平四年
四月壬申神宗出諸州貢物名件自漳州山薑花至同
州榅桲凡四十三州七十種手詔曰四方入貢雖云古
禮考之禹制未有若兹之繁今一郡嵗有三四而至者
自今其悉罷之景德四年閏五月詔大抵相似宋祁撰劒南方物略圖
賛一卷
[015-45a]


紹興歴代疆域志


十六年九月六日撫州布衣吳澥上宇内辨歴代疆域
志各十卷詔免解余嚞進聖域記二十五卷以本朝州
縣沿革山川風物及古今守備之處彚書之


紹興海道圖


二年五月辛酉樞宻院言據探報敵人分屯淮陽軍海
州竊慮以輕舟南來震驚江浙緣蘇洋之南海道通快
可以徑趨浙江詔兩浙路帥司速遣官相度控扼次第
圖本聞奏癸未中丞沈與求言海舟自京東入浙必由
[015-45b]
泰州石港通州料角陳貼通明鎮等處次至平江南北
洋次至秀州金山次至明州向頭又聞料角水勢湍險
儻於石港料角等處拘收水手優給庸直而存養之以
待緩急之用彼亦安能衝突七月甲申呂頤浩言近置
沿海制置司最為得䇿然敵舟從大海北來抛洋直至
定海此浙東路也自通州入料角放洋至青龍港又沿
流至金山村海鹽縣直泊臨安府江岸此浙西路也望
[015-46a]
令仇悆専管淮東浙西别除一員専管浙東福建路從
之 建炎元年八月何洋召對獻河防守禦圖言利害
五十一事甲申補廸功郎 太平御覽引吳時緣江戌
圖 隋志江圖張氏一卷劉氏一卷 禹貢釋文引張
須元緣江圖


紹興春秋地名譜


書目十卷紹興中鄭樵撰凡分類國邑地六山一水六
為敘十 釋例地名譜一卷據天下郡國縣邑冠以春
秋盟㑹地名不知作者 掌禹錫著郡國手鑑一卷
[015-46b]


淳熙九丘總要


三百四十卷先是王日休新池州守上二十卷詔寧國府給
札寫之六年七月進八月八日詔遷秩郡邑廢置地理逺近人物所聚
 古迹所在物産所宜該載詳備郡縣以今名為正舊所名者隨聲韻編次附之卷末 崇文總
目方輿記一百三十卷徐鍇 自翠華南狩輿地之登于
職方者東薄明粤南斥瓊崖西盡岷嶓北極淮漢僅當
舜十二州之三漢十三部之四晉十九州之七 祖宗
[015-47a]
務廣德不務廣地初開并門匪疚匪棘北棄幽都西捐
朔方四夷左袵㒺不咸賴


三代地理志


崇文目六卷 新集地理志九卷


禹貢疆理廣記


易祓編六卷為之説


春秋二十國年表


中興書目左氏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紹興中環中撰
由周魯而下二十國又春秋列國臣子表十卷春秋類
[015-47b]


州名急就章


歐陽修
禹貢甸侯綏服謂之中國要荒謂之夷蠻中國之地方
廣不過三千里聖人務廣德不務廣地 際天接地咸
盡賔服 鄒衍所不議方朔所難紬 鳥䇿篆素玉諜
石記 東枕蟠木南控丹穴西瞰大䝉北薄祝栗 西
[015-48a]
厭月&KR1208東震日域 扶桑戴斗之區度索尋撞之國
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 南踰銅柱西亘金河北彌
狼望東越鯷波 鄒衍環海之談倚相九丘之要 分
道而錄竊慕魏泰之坤元三載而成頗愧野王之輿地
 作九州箴揜神禹底平之迹表萬里道過開元全盛
之時 皆聚此書如指諸掌必才兼倚相九丘風土以
周知非學至揚雄諸國方言之孰正 咨耆訪耋搜籍
索圖 王母之國孺亥之筭 地理之最莫功於圖書
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周知利害沛公入闗蕭何收
[015-48b]
秦圖籍具知阸塞光武與鄧禹論天下郡國亦披輿地
圖乃克見不出戸庭而九州萬里在吾目中如䇿馬并
轡振衣絜領 自始基之艱奄有之漸功名纎悉俾一
過前而輒不忘于心蓋神禹氏别九州而為書有典則
以貽子孫者也 方春秋時大皥之後猶有任宿須句
顓臾四國存而少皥之祀莒郯實司之至於戰國獨任
僅見於孟子之書 管子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
[015-49a]
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 河
圖括地象曰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南北二
億三萬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東西二萬八
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尸子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
右闢而起畢昴 三禮義宗天有十二次日月所經地
有十二分王侯所國
 玉海卷十五
[015-4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