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1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唐-尊者眾賢 (master)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三十九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四之七



別解脫律儀從何而得。復從何而得餘二律
儀。頌曰。


「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
 得靜慮無漏」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根本業
道。及從前後近分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
類即情非情性罪遮罪。於情性罪謂殺等業。
遮謂女人同室宿等。非情性罪謂盜外財。遮
謂掘地斷生草等。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
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
是有情處故。有情處者謂諸有情及諸有情
所依止處。現蘊處界內者即是有情所依。外
者名為有情所止。非過未故。若得靜慮無漏
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以定中唯有根本
業道故。非從前後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
根本。在不定位中無此律儀故。從有情數所
發遮罪尚不得此二種律儀。況從非情所發
遮罪。從恒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
得。如與此戒為俱有心。由此不同應作四句。
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餘二等。第
一句者謂從現世前後近分及諸遮罪。第二
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
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前後近分。
[039-0562a]
有言非得善律儀時。可有現世惡業道等。故
應別立此四句文。謂應說言有一類法。於彼
唯得別解律儀非二律儀。乃至廣說。第一句
者謂於現在得前後近分及遮罪遠離。餘隨
所應皆如是說。於業道等處置業道等聲。故
前四句義亦無失。由如是理亦通防護。過現
業道等非唯防未來。以業道等聲說彼依處
故。若異此者則應但說防護未來律儀。但能
防未來罪令不起故。非防過現已滅已生律
儀於彼無防用故。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
切有情支因皆等不。非一切等。其相云何。頌
曰。


「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論曰。律儀定由調善意樂。普緣一切有情方
得。非少分緣惡心隨故。支因不定支謂業道。
且於別解諸律儀中有從一切支。謂苾芻戒
有從四支得。謂餘律儀許因不同略有二種。
一無貪等三種善根。二下中上等起心。別就
初因說一切律儀。由一切因一心有故。就後
因說一切律儀。各由一因以下品等不俱時
起如先說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
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
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
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
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芻
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
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
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
[039-0562b]
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
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
已說因故非於一分。諸有情所誓受律儀惡
心全息。今應思擇於佛乃至蟻子身上。所得
律儀為有別不。若有別者趣不定故。於諸有
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若無別者何緣殺人
犯他勝罪。殺非人者唯犯麁惡。若殺傍生犯
墮落罪。非有情境身差別故。令所受戒亦有
差別。然罰罪業有差別者。應知但由別加行
故。殺人加行與殺非人。乃至殺蟻皆有差別。
且殺同趣同部罪中。由加行殊業尚有異。如
殺香象所獲罪多。若殺蚊虻所獲罪少。何況
異趣加行有別。異部罪中而無輕重。由總意
樂建立律儀。謂普於有情無有差別。起調善
意樂求得律儀。非於一有情不捨惡意樂。而
可求得別解律儀。故得律儀無有差別。以得
律儀者必不別觀補特伽羅支處時緣故。謂
定不作如是別觀於某有情我離殺等。於某
支戒我定能持。於某方域我離殺等。我唯於
彼一月等時除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
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是故無有由諸
有情身差別故。戒有差別。又於自身不得根
本業道所攝別解律儀。勿思法等由自殺害
成無間等所攝罪業。得眷屬攝於理無遮。謂
離最初眾餘罪等。又此所受別解脫律儀。通
於一切能不能境得。非唯於能境得此律儀。
要普於有情起無損惱意樂。無別方可得故。
若謂不然於睡悶等皆不可殺。故應不得律
儀。若謂彼覺得本心已還可殺者此亦應然。
[039-0562c]
以非所能有可改易為能境已還可殺故。有
作是說。若唯於能則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
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此不成
難境轉易時無此律儀得捨因故。謂所能境
及非所能後轉易為不能能境。無理令彼捨
得律儀。總於所能得律儀故。若必欲令能
不能境有轉易故。戒有捨得則成律儀增減
過者。豈不有草本無而生有諸有情永入圓
寂。由此應有捨得律儀亦不離前戒增減
失。是故前說於理無過。又非過去一一如來。
及所化生入圓寂故。後佛於彼不得律儀。有
後律儀減於前失律儀。非對一一有情各異
相續別發得故。又前後佛戒支等故。謂諸律
儀隨無貪等。為因差別生別類支。一一類支
各一無表。總於一切有情處得。如是無表既
無細分。不可分析為少為多。如何言有後減
前失。又一切佛遍於有情。具一切支律儀無
表。以支數等無差別故。無後佛戒減於前失。
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
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
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
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
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
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應思於屠
羊等事。有唯受一得不律儀。不應言亦有受
一事得。若爾何故無從一切因得不律儀。如
得律儀者。雖於殺等差別表中先已受一後
更別受。而不律儀非更新得。謂先總望一
切有情。起無所遮損害意樂。為活命故受不
[039-0563a]
律儀。彼於今時復何所得。故此無有從一切
因。然律儀中有從近事受勤策戒。勤策復受
苾芻律儀。別別受時所受業道。眷屬異故隨
要期異得先未得。由此可得從一切因。此中
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猪捕鳥捕
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
等言類顯讒搆譏刺。伺求人過憙說他非。非
法追求以活命者。及王典刑罰斷罪彈官
等。但恒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如是種類住
不律儀故。有不律儀故行不律儀故。巧作不
律儀故數習不律儀故名不律儀者。言屠羊
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恒欲害羊。餘隨所應
當知亦爾。諸屠羊者唯於諸羊有損害心非於
餘類。寧於一切得不律儀。遍於有情界得諸
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勝阿世耶而受
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
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
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此亦可然。不律儀者
遍於有情境善意樂壞故。雖無是處而假說
言。設諸有情及父母等。一切皆作羊像現
前。屠者遍緣皆有害意。謂彼久習不律儀心。
乃至己親亦無所顧。為活命故。設己至親。現
變為羊尚有害意。況命終後實受羊身。於彼
能無殺害意。樂不律儀者受惡戒時必起如
斯兇勃意樂。設我母等身即是羊我亦當殺
況餘生類。由此意樂得不律儀。異此但應得
處中罪。由此雖了親現非羊而亦有害心。故
遍得惡戒雖無聖者當作羊身。而同至親亦
有害意。經主於此作是例言。若觀未來羊等
[039-0563b]
自體於現親等得不律儀。羊等未來有親等
體。既於彼體無損害心。應觀未來至親等體。
於現羊等不得惡戒。如是等例於理不齊。無
善意樂故有惡意樂故。謂彼正受不律儀時。
無正思惟調善意樂。我當不害一切有情。有
邪思惟兇勃意樂。我當普害一切有情。事雖
主羊而心寬遍。是故容有觀未來羊。於現聖
親亦發惡戒。非觀來世聖及至親。於現羊身
不發惡戒。或無勞諍理應同許。且如有一受
屠羊人。雖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
足心。瘂不能言無語四過。而因羊壞善阿世
耶。具得七支不律儀罪。如是於親等雖無害
心。而善阿世耶因羊壞故。遍有情界得不律
儀。若先要期受善學處。後不全損善阿世耶。
由遇別緣唯受殺者得處中罪非不律儀。但
得不律儀必應全損善阿世耶故具得七支。
經部諸師於此僻執。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及
全分一分皆得不律儀。律儀亦然唯除八戒。
由隨彼量善惡尸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若
爾應受不律儀人亦名近事。應諸近事亦得
名為不律儀者。云何應爾理逼應然。謂屠羊
人立如是誓。我為活命雖受殺羊。然受離餘
不與取等。或諸近事作是誓言。我定受持離
殺生戒。為活命故唯受盜等。無如是理一相
續中二阿世耶互相違故理應如是。所以者
何。不律儀人若於是處阿世耶壞。唯於是處
勿有律儀近事亦然。若於是處阿世耶不壞。
唯於是處勿有不律儀。許隨彼量善惡尸羅
性相相違互相遮故。若一一處得不律儀。即
[039-0563c]
能總遮一切善戒及一一處。得善律儀即能
總遮一切惡戒。是故無有不律儀人亦名近
事。及無近事亦得名為不律儀者。此亦非理
違前說故。雖屠羊人為欲活命但受殺業。然
於有情意樂壞故。亦應成就不與取等諸不
律儀。由是理應離盜等者。亦應遮止殺不
律儀。若汝意謂諸屠羊者。於他物等意樂不
壞不應獲得彼不律儀。豈不亦應離盜等者。
有於羊所意樂既壞。不應遮遏殺不律儀。如
是還應不免前過。若於是處有善意樂。即於
是處唯得善尸羅。及於是處有惡意樂。即
於是處唯得惡尸羅。則不應許由隨彼量善
惡尸羅互相遮止。此顯所受善惡尸羅。非
一一支遍能遮故。若汝意謂如善律儀有不
具支此亦應爾。謂如有受近事近住勤策律
儀。雖不具支而亦得彼缺支攝戒。受不律儀
亦應如是。此例非等律儀不律儀用功不用
功得有異故。謂諸善戒要藉用功善阿世耶
方能受得。以難得故理數必應非受一時總
得一切。若諸惡戒不藉用功惡阿世耶便能
受得。非難得故理數必應隨受一時總得一
切。以於欲界不善力強。惡阿世耶任運而
起。造諸重惡不待用功。善阿世耶易毀壞故。
隨受一種便總得餘。善則不然故例非等。現
見穢草不用功生。要設劬勞嘉苗方起。又如
有受不律儀人作是要期我於盡壽。每晝或
夜半月月等。一度屠羊等亦得不律儀。由不
律儀易受得故。以於欲界不善力強。雖不恒
為而得惡戒。諸有欲受出家律儀。若作要期
[039-0564a]
我於盡壽每晝或夜半月月等。一度離殺等
不得善律儀。由善律儀難受得故。以於欲界
善法力劣。若不恒持不得善戒此亦應爾為
例不齊故。經部師避無根過。而反墮在難拔
過中。智者應詳無倒取捨。已說從彼得不律
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
頌曰。


「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論曰。不律儀人總有二種。一者生在不律儀
家。二生餘家後受此業諸有生在不律儀家。
若初現行殺等加行。是人由作得不律儀。若
生餘家後方立誓。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
求財物養活自身。初立誓時便發惡戒。是人
由受得不律儀。由三種因得餘無表。餘無表
者。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處中攝故。由三因
者。一者由田。謂於如斯有德田所。初施園
林等善無表便生。如說。有依諸福業事。二者
由受。謂自要期言。我從今若不供養佛及僧
眾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齋日月半月及年
常施食等。由此有善無表續生。三由重行。謂
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惡。謂淳淨信或猛
利纏。造善惡時能發無表。長時相續乃至信
纏勢力終盡。如前已說。如是已說得律儀等。
捨律儀等今次當說。且云何捨別解律儀。頌
曰。


「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039-0564b]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論曰。調伏聲顯律儀異名。由此能令根調伏
故。由五緣捨別解律儀。一由故捨謂於律儀
由阿世耶不懷欣慕。為捨學處對有解人發
起相違表業差別。非但由起捨學處心。如得
律儀心無能故。又在夢中捨不成故。非但由
起表業差別忿癲狂等捨不成故。非但由二
對傍生等起心發表捨不成故。二由命終。謂
眾同分增上勢力得律儀故。三由依止二形
俱生。謂身變時心隨變故。又二形者非增上
故。四由斷滅所因善根。謂表無表業等起心
斷故。是此律儀因緣斷義。捨盡壽戒由上四
緣。近住律儀亦由夜盡。謂近住戒由上四緣。
及夜盡捨過期限故。夜盡者。謂明相出時。諸
軌範師多分共許如是五種捨律儀緣。有餘
部師執。隨犯一感墮重罪捨出家戒有餘部
執。正法滅時別解律儀無不皆捨。以諸學處
結界羯磨所有聖教皆息滅故。爾時雖無得未
得律儀。而先得律儀無有捨義。迦濕彌羅國
毘婆沙師。蘊理教於心作如是說。非犯隨一
根本罪時一切律儀有皆捨義。然犯重者有
二種名。一名具尸羅。二名犯戒者。若於所
犯應可悔除發露。悔除唯名具戒。如有財者
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若還債已但
名富人。此亦應然故非捨戒。以何理教蘊在
心中。且辨心中所蘊正理。謂如受一一非遍
得律儀。應犯一一時非遍捨一切。本於一切
有情處所受得律儀。不應今時於一犯罪便
捨一切。若汝意謂出家律儀必無別受還別得
[039-0564c]
義。如何可說如非別受遍得律儀。應無犯一
遍捨一切故例非等此詰不然。自所許故。謂
汝亦許在家律儀非犯根本便捨一切。或汝
自許別解律儀。隨別受時還得爾所。如是應
許犯律儀時。隨所犯捨非捨一切。且所受戒
有是極成。非犯一時頓捨一切。苾芻勤策理
亦應然。設犯重時無容皆捨。或先已說。先
說者何。謂𨵗律儀若名近事。苾芻勤策𨵗
亦應成。故無近事𨵗律儀者。如彼別犯非
捨一切。苾芻勤策例亦應然。或於此中有何
理趣。於四重罪隨犯一時。出家律儀一切頓
捨。非於三種有善意樂。乃至為救自身命緣
亦不欲犯非捨一切。如汝宗說得不律儀。若
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重者不名苾芻。不名
沙門非釋迦子。破苾芻體害沙門性。壞滅墮
落立他勝名。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且汝
應說何緣犯重便捨一切非犯所餘。以犯所
餘可悔除故。若犯餘罪未悔除時不失苾芻
性。悔除何所益。更求何益此令苾芻性不缺
漏。不朽不雜能令如是成何功德。若令如是
便得生天。若爾諸天對持戒者應極可供養。
執於尸羅無違犯者專求生彼故。然非聖教
專為生天。令苾芻等清淨持戒故。非悔者專
為生天。既爾應言非犯戒者。可能現證出世
功德。故悔除者異不悔除。豈不對於出世功
德。可悔除罪未悔除時。彼亦非全破苾芻體。
何緣不許犯重苾芻。犯不可除他勝罪故。雖
亦成就所餘律儀。於出世德畢竟非器。故世
尊言非苾芻等。又可除罪未悔除時。如何
[039-0565a]
有餘苾芻性在。以彼於入正性離生。及餘一
切無漏功德皆能為障。乃至為修不淨觀等。
尚不能令心住一境。況能成就。若如是類有
苾芻體當自歸禮。如是苾芻與犯重人有何
差別。是故應許犯重苾芻如無子能子說非
子。於無人用人說非人。於無形男說非男等。
於苾芻事既不能成。雖有餘律儀說非苾芻
等。佛如是說於義何違。非唯能持別解脫
戒。於佛聖教少有所成。由此律儀招有果故。
然諸佛意憎背有果。持戒無缺尚未稱情。況
犯重人能適佛意。以違佛意如子違父。所作
事業不稱本期。由此故言非苾芻等。此言非
證捨律儀因。毘婆沙師以如是理。蘊在心首
決判此言。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此中經
主作如是說。此言兇勃兇勃者何謂。於世尊
了義所說以別義釋令成不了。與多煩惱者
為犯重罪緣。寧知此言是了義說。由律自釋
有四苾芻。一名相苾芻。二自稱苾芻。三乞
匃苾芻。四破戒苾芻。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
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非此苾芻先是
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故知此言是了義
說。豈唯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有犯重罪
非由三歸三說。受具足戒苾芻亦犯重罪。何
理遮此三歸得戒。令不犯重成非苾芻。設許
此言是了義說。唯白四羯磨受具戒者。若有
犯重罪成非苾芻。由此苾芻於生聖法無苾
芻用名非苾芻。非捨律儀失苾芻號。故廣論
者作是判言。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此為
善說。以犯重人無生聖道苾芻用故。非由
[039-0565b]
執此是了義言。能遮我宗決判意趣。若異此
者復有何緣同犯尸羅。於中則有失戒不失
戒苾芻非苾芻故。離對法宗無令生喜。理雖
作是謗與多煩惱者為犯重罪緣。然應詳審
誰最能作犯重罪緣為作是言。雖犯一戒而
有餘戒應勤護者為作是言。既犯一戒餘戒
皆失。任造惡者非對法者。此決判言少障生
天解脫愛果。然唯示導令彼修因。如何謗言
勸他犯重。謂我但作如是誡言。犯一戒時餘
戒不捨應於餘戒專精護持。如是真名遮他
犯重。汝說犯一頓捨一切豈不專作犯重罪
緣。故造罪緣在汝非我。雖作是說非此苾芻
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此言麁淺雖先
未證望當證能。若後無能亦名失故。如契經
說觀此世間及天放逸退失聖慧。又先已說。
先說者何。謂彼永非出世德器故。於勝義言
非苾芻。寧知大師有斯密意。由此中說彼非
沙門餘處復言沙門有四更無第五。故知於
此唯就勝義言非苾芻。由彼補特伽羅名污
道沙門故。非彼先證道後污如何成。經主釋
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
如被燒材假鸚鵡嘴涸池敗種火輪死人。此
但有言所引眾喻皆無能故。以諸材木少被
火燒。世間說名被燒材木。非全成炭名被燒
材。若謂隨燒全分一分二種皆許名被燒材。
則喻及法二俱猶豫。喻於所喻無證功德。名
涸池中容有少水但無池用故立涸名。設水全
無亦名涸者同前猶豫。於證無能由此已遮
死人敗種。謂雖猶有少種功能而諸世間亦
[039-0565c]
說敗種。或雖不敗被損功能不復生芽亦名
敗種。有同死法亦名死人。故契經中言放逸
者。常死假鸚鵡嘴及旋火輪二喻皆違契經
所說。沙門有四更無第五。若唯形相得名沙
門。如世有人須沙門相矯設方便作沙門形。
應名沙門說為第五。非彼假嘴及旋火輪可
得說名嘴輪。餘相非實嘴輪為其先故。如
是應有先非沙門作沙門形立為第五。然佛
說四無第五言。為止如斯相沙門執故引眾
喻皆無證能。又經主寧知佛如是意說。以餘
處說不名苾芻不名沙門非釋子等。豈不數
勸應審尋思。寧隨一文便為固執。又先已說。
先說者何。謂此沙門名污道故。知此唯約勝
義苾芻密意說言非苾芻等。故非頓捨一切律
儀。名非苾芻理極成立。非此唯有餘沙門相
故名沙門。如被燒材鸚鵡嘴等理可成立。以
世尊說彼人應名犯戒苾芻惡苾芻故。若彼
頓捨一切律儀。應但名為無尸羅等。寧標犯戒
惡苾芻名。上座此中作如是詰。若言無者無
何尸羅。以尸羅名亦目串習善惡戒。外亦
見有言此善尸羅惡尸羅者作如是說何理相
違。彼最應言無尸羅者。以一切有串習尸羅。
然說彼為無尸羅者。則知彼闕淨戒尸羅。故
彼詰言無深理趣。經主於此自問答言。若犯
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不說犯重
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芻。對
法諸師豈不應說。經部定是極兇勃人。兇勃
者何。謂作是說有犯重者非成他勝。以世尊
說犯四重者不名苾芻乃至廣說。若謂彼據住
[039-0566a]
覆藏心故佛說為非苾芻等。何緣不許犯重
苾芻無苾芻勝能。言非苾芻等非由頓捨一
切律儀。我國諸師不作是說。諸犯重者非非
苾芻。但作是言有餘戒在。本於一切受得律
儀。非犯一時餘便頓捨。如汝宗說得不律儀。
經主此中欲排正理。言彼所說非犯一邊一
切律儀應遍捨者。彼言便是徵詰大師。大師
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
能生長廣大。此喻意顯犯一重時餘戒不能生
長廣大。戒根既斷理遍捨故。彼於喻意非能
善釋。此喻但遮餘生長故。若異此者喻應不
成。然我分明見此喻意。謂餘學處如彼枝葉
雖越而可得餘律儀。四重如頭若隨犯一必
不復得所餘律儀。由此定無入見道等。故契
經說依住尸羅方能進修殊勝止觀。若異此
釋喻便不成。且汝所宗四重學處。為總如一
多羅樹頭。為一樹頭喻一學處。若四學處
總喻一頭。應犯一時非捨一切。見斷少分多
羅樹頭餘分無妨猶生長故。若一學處如一
樹頭。亦犯一時非捨一切。以見斷一多羅樹
頭餘頭無妨猶生長故。如前已說。前說者
何。謂於此中有何理趣。隨犯一重頓捨律儀。
非護餘三不捨一切。如多羅頂斷一餘存。既
見世間多羅樹頂雖斷一分餘分猶生。四重
總如多羅樹頂。應知犯一無損餘三。又諸多
羅一頭被斷一不生長餘樹不然。汝執尸羅
一相續斷則餘亦斷故喻不成。由此亦遮上
座立喻。彼說如大樹具根莖枝葉。若根被斷
便總乾枯。如是戒根若隨犯一則便頓壞一
[039-0566b]
切律儀。誰於此中言餘不壞。已說犯一餘無
勝能。謂必不能入見道等。然就彼喻非失律
儀。以見世間或有一樹四根齊等深入堅牢。
非斷一時一切枯死。唯損一分戒亦應然。就
別樹論准前應說故彼立喻於證無能。經主
此中復作是說。於此無義苦救何為。若如是
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芻此言
便為輕調於佛。以佛說彼亦是沙門。雖得污
道名而有尸羅故。經主此中應作是說。於此
無義何苦救為。若如是人猶有沙門性應自
歸禮。如是類沙門餘相沙門。如前已破非苾
芻等。亦已釋通由此理成。顯彼所引諸餘聖
教為證無能。又彼不能少說正理。證唯犯
一便捨一切。又於無義徒致推徵。實有律儀
強言已捨。勸已犯者縱情造惡。豈名持法利
樂有情。若犯重人有餘戒在。何緣擯出苾芻
眾外。何用如是無勢用人。於清眾中速擯彌
善。若由犯重便捨律儀。應如二形生時能捨。
性相違故如闇與明。不犯律儀應容更受。非
無慚愧永障尸羅。勿捨彼人不得受戒。故知
重罪得與戒俱。由污尸羅不容更受。既無勝
用故應擯出。上座於此更有多言。由前理教
已總遮遣。恐文煩廣不別彈斥。然彼堅固煩
惱纏心。於自論中造文作頌。說麁惡語謗讟
聖賢。無故自傷深為可愍。我國眾聖惑業已
除。所制法言憑真理教。而彼兇勃謗法毀人。
既造深愆當招劇苦。我豈於彼更致酬言。唯
願當來彼惡無報。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
當捨。頌曰。
[039-0566c]


「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論曰。諸靜慮地所繫善法由二緣捨一由易
地。謂上下生。二由退失。謂退勝定捨眾同
分。及離染時亦捨。煖等及退分定為攝此故
復說等言。經主釋中應加離染。如捨色善由
易地退及離染。三無色亦爾。捨無漏善由三
種緣。一由得果總捨前道。二由練根捨鈍根
道。三由退失捨諸勝道。此或是果或勝果攝。
經主於此應說二緣。以得果言攝練根言。謂
練根位必還得果棄捨鈍果勝果道故。我於
此中應少分別。若捨見道及道類智。當知但
由得果非退。若不動法無學俱無所餘無漏
容具二種。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云何
捨。頌曰。


「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捨。一者由死捨所依
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別解律儀。或由獲得
靜慮律儀惡戒便捨。對治力勝捨不律儀。三
由相續二形俱起。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住惡
戒者雖或有時由善意樂捨刀網等。若不得
律儀終不捨惡戒。現見雖避諸發病緣。不服
良藥病終難愈。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
盡位捨律儀時。為得不律儀為名處中者。有
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捨故。如停
熱鐵赤滅青生。有餘師言。若不更作無緣令
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故。前說應理。
先受戒時惡阿世耶非永捨故。依前表業惡
戒還起。處中無表捨復云何。頌曰。
[039-0567a]


「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論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
捨。謂先誓受恒於某時敬禮制多。及讚頌等
今作是念。後更不為彼阿世耶。從茲便息由
彼棄捨本意樂故。或復別作勢用增強與先
現行相違。事業本意樂息無表便斷。二由勢
力斷壞故捨。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
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如所放箭及
陶家輪。故軌範師作如是說。由等起力所引
發故。雖捨加行及阿世耶無表。或容盡壽隨
轉。乃至發起極猛利纏捶擊禽獸應知亦爾。
或先立限齊爾所時今限勢過無表便斷。三
由作業斷壞故捨。謂雖不捨根本受心。然更
不為所受作業。唯除忘念而不作者以此無
表期加行生。絕加行時無表便捨。四由事物
斷壞故捨。謂所捨施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
網等事。本由彼事引無表生。彼事壞時無表
便捨。五由壽命斷壞故捨。謂所依止有轉易
故。六由依根斷壞故捨。謂起加行斷善惡時。
各捨彼根所引無表。非至斷善得靜慮時方
捨。處中善惡無表以羸劣故起加行時便捨。
處中善惡無表如何。經主於此義中說第六
緣名為斷善。若作是說斷善加行亦名斷善
為第六緣。是則應言靜慮加行亦名靜慮。便
成七緣靜慮加行中捨惡無表故。應言根者
通善惡根。所說斷言是斷加行由依根斷為
第六緣。此釋頌文於理無失。欲非色善及
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039-0567b]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捨由二緣。一斷善
根。二生上界。應言少分亦離染捨。如憂根等
非色善法。三界一切非色染法捨由一緣。謂
起治道若此品類能斷道生。捨此品中惑及
助伴。何有情有善惡律儀。頌曰。


「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并無色
 除中定無想」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
有。於三方內復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形者。
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并天亦有故。
於二趣容有律儀。復以何緣知扇搋等所有
相續非律儀。依由經律中有誠證故。謂契經
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
乃至廣說。毘奈耶中亦作是說。汝應除棄此
色類人。故知律儀非彼類有。復由何理彼無
律儀。由二所依所起煩惱於一相續俱增上
故。於正思擇無堪能故。彼起貪欲相續行時
不能伏除故非戒器。又有猛利慚愧現前。此
類方能為戒依止。彼類無故非律儀依。若爾
何緣彼無惡戒。於彼相續惡阿世耶性羸劣
故不堅住故。謂扇搋等婬愛多行。無暫伏除
對治道故。非諸數起猛利愛人能於有情。起
極猛利勃惡意樂令現在前。設暫能生亦不
堅住。身無能故心亦無能故彼類身亦無惡
戒。即由此理善阿世耶。於彼身中劣不堅住。
要有強盛堅住惡心方有惡戒。及有強盛堅
[039-0567c]
住善心方有善戒。彼俱闕故二戒俱無。然二
形生捨善惡戒二依。貪欲極增上故。非成扇
搋等捨善惡律儀。起二依貪非極重故。由如
是理已釋北洲。二阿世耶非猛利故。又不順
起三摩地故。彼身無有善惡律儀。惡趣無能
覺耶正理。又非猛利慚愧所依。要此相應
及損壞者。方可得有善惡律儀。故惡趣中無
善惡戒。又扇搋等如醎鹵田。故不能生善戒
惡戒。世間現見諸醎鹵田。不能滋生嘉苗穢
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卵生龍半月八日
每從宮出來至人間。求受八支近住齋戒此
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然
唯人具三種律儀。謂別解脫靜慮無漏。若生
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儀。然無想
天但容成就。生無色界彼俱非有無漏律儀
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
除中定無想皆容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
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無漏上生得
成下故。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三十九